时间:2023-05-30 09:46: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原料价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近几年来,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各种生产用材料、半成品的价格大幅度上涨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新的挑战。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核心的竞争优势以及持久的发展下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性价比正在成为越来越有力的措施。
一、目前企业原料采购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它们对采购价格造成的影响
通过对当前企业原料采购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的制定一些措施来降低企业原料采购的价格,同时也是我们控制材料采购价格必须实施的关键步骤。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并没有把采购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来对待。虽然在国内的大中小型企业中,原料采购一直作为企业的重点管理内容来对待。但切实做到将原料采购上升到企业发展战略高度来对待的企业是少之又少。将原料采购作为企业的一种战略是从整体上对采购工作进行计划与管理,这对于企业的供应链建设以及供应链的整体成本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企业往往将购买最低价格的原料作为采购管理的目标,这种做法的片面性最终导致了企业存在着供应渠道过于单一、缺乏对供应商的综合评价、采购过于集中从而出现受制于人的现象。
2.原料采购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应对市场变化无法做出快速的反应。原料采购的决策取决于准确有效的信息支持,只有企业在采购中能够时刻掌握住市场变化的信息以及原料的价格动向才能在采购中取得主动的优势地位。但是,在当前的企业采购决策中,决策者往往依靠以往的采购经验或者是简单的市场价格咨询来进行采购价格或者是标底的制定。这种做法往往使企业在采购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从而增加了采购的成本。
3.忽视对供应商的科学管理以及双方关系的经营。在企业大宗物资材料的采购中,往往通过招标的形式来选择具体的原料供应商。这种方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原料采购的价格,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目前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多处于生意上的合作关系或者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双方都想从采购行为中获取最大的利益,这也成为了双方不可调和的矛盾。同时也是经常出现企业刁难和苛刻对待供应商以及供应商偷工减料或者采用不正当手段来应对企业的根源所在。因此,以双赢的目的来对待供应商,并将此作为双方合作的基本出发点,加强双方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才是有利于企业控制采购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关于企业原料采购价格的控制方法
通过我们对企业原料采购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的分析与探讨,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一些控制企业原料采购的价格,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论述一下。
1.加强采购人员的控制与管理。采购人员是企业采购工作中的实际执行者和操作者,加强对采购人员的控制与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采购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具体的做法是对采购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对采购人员的培训应该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方面加强对采购人员工作能力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围绕着采购中所运用的一些谈判技巧以及询价、报价和磋商的相关知识、技能。此外培训中还应该注重采购人员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公关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加强采购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主要以增强采购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以及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为主,从而让他们站在企业利益的角度上来实施规范的采购工作。
加强对采购人员的管理主要以建立规范的采购制度为根本,首先,规范采购的工作流程,原料采购应该由生产部门主要负责人和仓储负责人共同申请,然后由公司管理层进行审核并经过财务部门进行预算,最后由采购部门制作采购计划和采购方案,经批准之后在进行切实的操作。其次,对采购部门里的一些直接采购人员施行轮岗制度,以防止他们与供应商形成稳定的利益关系。最后,严格监管采购招标的过程,坚决杜绝暗箱操作或者是裙带关系形成的采购行为。
2.加强对供应商的评价与管理。在企业采购行为中,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一直是企业采购中的重要内容。对供应商施行动态的评价,对于企业选择最为合适的供应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评价的主要指标有:供应商的服务质量、经济实力、资信状况以及对合同的履行能力等企业软件指标以及其产品质量、生产能力、物流能力等企业的硬件指标。对供应商的管理主要是建立供应商档案并定期召开供应商会议,讨论下一季度企业的原料采购状况以及这一季度供应商所供材料的质量状况、价格状况、合同履行状况等等。对于不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供应商应该及时的进行更换,从而确保材料采购能够达到最大的性价比。
3.严格执行原料验收制度,把好原料的验收关卡。原料入库前的检验也是采购中的重要环节,其具体的作用是检验材料在质量、数量是否与采购合同相符,并对原料的性价比、合格证书以及各种单证做最后审核的一个重要过程。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事项主要有:首先,按照采购规格书对原料进行质量、数量、规格、类型等质保的严格检验。其次,检验送货发票价格是否与合同价格相符,避免供应商以次充好或者是肆意改动供货价格。最后,对原料的合格证书、原产地证明等相关单据进行核实与检验,确保原料的综合质量。
4.采取灵活多变的采购方式,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采购方式的选择是对供应链进行优化与管理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根据原料市场上的价格变动,来合理的调整企业的采购结构。在市场价格下降时,可以避开供应商从市场上采购大宗的原料,这对于企业降低采购成本有着很大的作用。此外,分散采购与集中采购相结合的方式既能保证企业的正常用料也能适当的调整采购的价格,这也是企业控制采购价格的有效方式。
一季度业绩预计下滑
一季度业绩同比明显下滑,化肥农药板块具有业绩防御性。根据我们的判断,受到去年4季度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和需求低迷影响,企业开工率一季度尽管环比有所改善,总体维持在70%左右的较低水平上,除了盐湖钾肥、冠农股份和建峰化工等少数企业以外,其它公司的业绩同比都有较大幅度下降。
化肥板块业绩具有相对防御性。其中盐湖钾肥一季度业绩预计同比增长100%以上,主要因素是氯化钾价格同比大幅度上涨;冠农股份业绩预计同比大幅度增长,主要是去年基数较低,罗钾120万吨项目逐渐投产带来的投资收益上升。建峰化工由于一季度开工率高于去年同期,业绩同比小幅上升。其它氮肥企业华鲁恒升和四川美丰等业绩下降小于50%。
其它的基础原材料公司基本上业绩同比大幅度下降,其中业绩出现亏损的主要有蓝星新材、沈阳化工、山西三维、云维股份和丹化科技等,主要因素是价格同比大幅度下降,开工率一季度较低。
业绩下降50%以内的预计有烟台万华,可能有部分退税等计入;兴发集团和澄星股份,产品价格大幅下降,销量同比下降。业绩大幅下降50%以上的预计有:云天化,主要是因为玻纤价格大幅下滑,尿素因为供气影响开工不足;六国化工,去年高成本库存有一定负面影响。
全行业1-2月份盈利下滑明显。根据石油化学工业协会的统计,2009年1-2月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累计利润总额339.71亿元,同比下降56.36%。化学工业累计利润总额96.78亿元,同比下降54.60%,一季度化工行业盈利预计下滑50%左右。农药、化工炼油设备和一些特种化工品子行业如炸药等盈利下降幅度相对较小。
2月份以后,一些化工产品产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据统计,2月份,硫酸产量同比增长6.7%,是去年5月以来的首次增长;离子膜烧碱同比大幅增长12%,为去年8月以来最高增幅;轮胎同比增长4.6%,终止了连续3个月的大幅下降;涂料增长13.3%;化肥产量同比增长12.7%,是去年9月连续下降以来的首次增长;农药增长14.4%,保持平稳增长;聚酯产量同比增长5.9%。
化工基础原材料价格全线反弹
化肥价格近期受到阶段性淡季影响,出现明显回调迹象,预计在4月下旬将重新回升。其它基础原材料而言,在经历了2月中旬去库存完成后的产品价格反弹,在二月中下旬部分原材料价格有所回落,直到上一周,化工基础原材料价格有明显回升迹象。
上周国际油价结束之前的飙升态势,围绕着50美元上下宽幅震荡。原因是,宏观经济面出现恶化,股市回落拉动了油价的下行;供求面上,因有调查显示欧佩克成员国3月产量高于减产配额,且美国商业石油库存大幅飙升,石油需求面疲软,油价应声下跌;美元方面,在前段时间不断走软之后有所反弹,推动油价下行。周末,由于二十国(G20)集团峰会的积极成果改善了市场信心,加上美元回落的提振,油价回升。国际天然气价格大幅回落至3.67USD/MMBtu,周平均跌10.9%。国际炼油价差大幅下滑。其中,WTI(Mid)211价差和Dubai211价差的周平均跌14.2%和6.0%。
国际石化产品价格、其与石脑油价差大幅上涨。涨幅较大的品种有甲苯、丙烯和HIPS,其周平均价格分别上涨5.1%、18.6%和11.6%,其与石脑油价差分别上涨34.0%、47.7%和22.4%。
大部分基础化工产品价格上涨。其中,涨幅较大的有环氧树脂类、醋酸及醋酐、丙烯酸及酯。苯酚、丙酮、环氧氯丙烷周平均价格上涨14.3%、6.3%和9.4%,醋酸和醋酐周平均价格上涨14.4%和3.7%,丙烯酸和丙烯酸乙酯周平均价格上涨7.4%和8.6%。
由于大部分化工品是全球贸易品,我们判断产品价格回升的主要原因有油价回升,市场预期改善和整体行业的需求有所回升有关,显现行业复苏迹象。
尽管石油和煤炭等原材料价格可能也会站稳回升,但在总体需求恢复,价格回升的过程中,企业的盈利水平总体仍将得到改善。我们预计大部分上市公司盈利二季度将扭亏为盈,环比明显改善。当然价格上涨的持续性有待观察,但总体我们认为,即使未来价格有所波动,回到前期低点的可能性较小。
继续关注价格反弹板块
我们判断二季度整体企业经营环境明显改善,价格的反弹将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但2009年全年的企业盈利很难超出预期,总体估值不低,和其它板块相比,估值吸引力并没有优势。
一季报以后,我们建议逐渐降低化肥类的防御性配置,但华鲁恒升由于醋酸价格明显反弹,醋酸项目投产后业绩有望超出预期,可以继续增持;兴发集团磷矿石资源优势,可以长期持有。
由于本轮价格反弹预计有一定的持续性,继续参与基础原材料价格反弹带来的交易性机会,继续持有丙烯链沈阳化工;甲醇链远兴能源和三爱富;如果经济环境进一步改善,建议投资者关注供应相对有序的品种,如有机硅企业新安股份、蓝星新材和宏达新材,MDI生产企业烟台万华。
化工新材料迎来发展契机
棉花价格的走势酷似过山车。从去年棉花价格开始上涨到现在,暴涨暴跌的总体态势基本定型。去年年初至上半年,国内棉花价格每吨仅在1.5~1.6万元;下半年,国内通货膨胀抬头,棉花价格也随之开始飙升,从9月我国新棉采摘开始,游资注入、炒作兴起,棉花价格疯狂上涨,到11月份,棉花价格每吨升到3.3万元,几乎比年初翻倍。2010年11月,高额棉价引起了各方关注,然而国家抛储、警告炒客、整顿郑棉市场等手段,对棉价的影响微乎其微。直到2011年2月底,棉花价格屡创新高,直到3.5万元/吨。
虽然对棉价一路高企的预期并不看好,然而,接下来棉价一路狂泄的势头还是让人始料未及。进入2011年3月中旬,棉价开始下跌,并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不到3个月,从3月初的3.5万元/吨,迅速跌至7月初的2.3万元/吨,跌幅约3成。
棉花价格高企,棉纺行业获利增加却并不明显,得到巨额利润的是炒家。以棉花价格带动的原料成本上升给棉纺行业的生产运营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由于市场需求无法短期内显著提升,高价产品难以顺利通过产业链向下传递。原料的替代关系致使化纤等原料价格相继上升,整个纺织行业被笼罩在高价的原料压力中。
棉价暴跌,并未给棉纺和整个纺织行业带来立竿见影的好处,棉纺企业仍然面临短期经营困难。原料预期压力消除了,并不代表纺织生产企业原料成本的消失。由于棉纺企业库存一般为2~3月,因此,现在纺织生产企业所用原料多是最高价格时采购的棉花,原料成本依然存在。棉花价格下降带来的成本降低无法立刻体现在纱和布的价格上。因此,对于目前纱和布价格的下降,只能积压棉纺企业的利润。产品与原料价格的短期倒挂,造成棉纺企业效益下滑。
棉花价格下降尚未反应到国内终端产品价格上。从入夏以来商场的纺织品服装价格来看,并未出现明显的下降。主要因为国内销售价格的结构复杂,原料成本仅占小部分,渠道成本、劳动力价格等仍是主要影响因素。
下游厂商观望气氛浓,国内外订单不如去年,家纺、服装等下游企业观望气氛较浓。虽然纱、布的价格下跌对下游企业的成本降低是有利的,但由于今年的市场需求并不旺盛,家纺、服装企业对签订新单持谨慎态度,进一步加剧了纱、布需求的不景气。
出口企业订单降价压力大,国外采购商借棉花价格下降的行情,极力压低订单价格,使出口企业的经营更加困难;而且采购商观望的情绪较重,订单数量并未因为企业让利而增加。
纺织企业普遍反映,现在手中的订单不多,最多维持到8月。往年一般上半年就能拿到全年订单的90%,而今年订单只有去年同期的30%左右,如按目前趋势发展下去,预计9月以后基本没有订单可做。
当前,棉花降价与棉纱囤积相互作用,使市场困境进一步加大:在棉花价格处于下行通道后,由于降价预期,大量囤积的棉纱急于出售,致使棉纺企业高价原料生产的产品难以卖出,企业库存一再加大;企业加大的库存和急于出售的囤纱,进一步拉低了棉花价格。
由于炒家大量囤纱,加剧了本轮棉价下跌给棉纺企业带来的困难。棉纺企业当前面临的形势严峻,急需利用时机进行调节,并考虑通过企业家联盟或行业商会等形式,提升整个行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并向更高层次发展。
只能歇了
“(去年)十二月出了一批货我就没做了,怎么做?没法做”,濮院一家羊毛衫生产企业老板周建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的企业虽然较小,正常状态下工人只有几十名,但是这样的从个体户升级过来的企业在其所在集群却有着很大代表性。据他介绍,原料涨价比金融危机更加可怕。金融危机时,濮院的羊毛衫一度受到冲击,但是不久就恢复了常态,产销两旺的迹象穿越金融危机直到2009年10月份之后――那时正是毛衫生产的旺季。但是正当旺季之时,疯涨的原料以及引发的布料涨价,让企业不堪重负。据周建根介绍,濮院虽然在传统销售依然保持着比较旺的交易态势,但是目前很多生产厂家已经缩小生产规模,甚至和他一样“歇几个月再说”,今年的生产必然受到涨价干扰。而这种“歇”,起码意味着失去今年的春夏季市场。
“做生产的只要机器不运转,工人放假就是亏本,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会想歇,但是现在的情况就是到了万不得已,毛纱价格、水电、还有工人的工资,甚至工厂食堂买的油都在涨价,贸然接单就是亏大发了”,周建根说,“如果是大企业还可以扛一扛,小企业本来没什么流动资金,贷款也根本贷不到,即使能跟亲戚朋友借一点也维持不了多久,还是歇业亏得最少。”
从市场交易来看,濮院羊毛衫市场依然比较稳定,旺季体现了旺季的忙碌,今年的寒冷天气也为羊毛衫的畅销带来正面促进作用。但是,原料价格的离谱攀升,必将对2010年的生产带来不小影响。
羊毛衫已经从传统的秋冬季穿着用针织产品走向时尚化和多样化,夏季的T恤已经成为濮院当地生产厂家的常规项目,而丝光棉等面料的价格上升,使得本已利润不高的生产企业倍感压力。如果原料继续涨价,由于难以确定市场,很多中小生产企业在仔细计算盈亏风险之后会选择“蛰伏”,当然其中不少企业也是因为无力承担涨价而不得不收缩生产。
而据记者了解,同样是毛针织产品广东大朗地区,情况更加严重。金融危机、工荒、原料涨价……这些挑战让企业疲于奔命。由于主攻出口,金融危机让大朗地区企业生产下滑将近五成,大批企业歇产或倒闭,苦苦支撑过来的企业在去年下半年曾经出现过订单回升迹象,但是招不到工人使得一些订单承接后夭折,要么不得不转单。
即使有些企业扛过种种艰难,随着订单到来的原材料涨价又使订单成为一种烦恼。“没单等死,接单早死”成为很多企业经营者对现状的调侃和无奈的总结。“客户不会相信国内原材料涨价幅度这么大,在国内服装企业没有普遍涨价的情形下,单个企业很难涨价,成本已经暴涨,但是产品价格无法上涨的情况下,接单就是赔本,赔本赚吆喝的事有人干,但是坚持不了多久”,东莞一家针织企业的销售人员曾对记者说。
“金融危机时因为订单减少,生产也减少,事实上公司只是少赚钱,但是现在开工就要亏钱,比那时候更难,只能等毛纱价格下来一点再考虑要不要接单了”,周建根说。但是他也坦言,一旦停产,要维护老客户就很难。目前如果老客户有单子,他就像办法转单。
和服装生产企业相比,纱线生产企业更加处在生死线上,因为它们最快受到原料涨价冲击。业内人士曾经指出棉价13700元/吨是棉纺行业盈亏的平衡点,显然棉价已经越过此线,难以承受亏本经营,大批棉纺企业只能选择停产或者走向倒闭。
棉价疯狂
在中国这个纺织大国,棉花这个最大宗的原料时不时上演惊心动魄的暴涨暴跌。棉农和棉企受益无多,涨跌差价绝大部分被棉花中间商赚取。尤其是棉纺企及后道企业,往往是棉价涨跌的最后买单者。
从金融危机爆发期的2008年下半年到生产回暖的2009年下半年,棉价冰火两重天。2008年下半年,由于多数纺织企业减停产,对原料的需求明显减少,棉花、棉纱、棉布等纺织产品,积压严重,价格急剧下滑,致使棉花价格一度短暂跌至10000元/吨以下。其下游的棉纱、棉布问津者甚少,生产厂家为了资金周转、还贷及发工资等燃眉急用,不得不忍痛大幅降价销售,亏本甩卖的厂家比比皆是。
而2009年的下半年,特别是国庆节后,随着形势好转,市场需求急剧上升,棉花、棉纱等纺织产品货源紧缺,供不应求,一时棉贵,价格陡升。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功能研究室对全国情况做了调查,据统计,2009年新棉上市以来,国内籽棉收购价格一路走高。中国棉花收购价格指数11月均价达到3.4元/斤,折合皮棉价格13451元/吨,环比上涨5.91%,同比涨幅达44.68%,已经达到近年来的最高点。棉花市场价格出现同样走势,2009年11月国家棉花价格B指数达到14274元/吨,环比上涨559元/吨,涨幅4.07%,同比上涨3158元/吨,涨幅达28.4%。
为了缓解棉花供应紧张的局面,国家于2009年11月20日开始执行第三批抛储50万吨的计划,至12月22日,已抛售储备棉43.9万吨,完成计划的88%,并且100%成交。国家再次抛售国储棉原本是为了改善国内棉花的供求关系,以使国内棉价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但由于每日抛储量满足不了纺织企业的日常需求,供求紧张局面并未得到缓解,还加剧了价格的上涨。
进入2010年,这种疯狂的涨势并没有得到遏制。1月5日,国家棉花价格B指数(代表内地328级棉均价)和郑州棉花期货主力合约价格分别为14942元/吨和16525元,吨,较去年9月初上涨了15.7%和24.4%;较上年同期上涨了37.3%和40.0%。行业内认为高涨的棉价仍有可能继续提升。
棉花价格的飙升直接导致棉纱价格上涨,C32S棉纱价格,也由去年春节前后的18000元/吨以下,上升至目前的近22000元/吨,上涨了4000元/吨左右。
据了解,近几个月,各个棉纱企业的产销率都超过100%,不但快速消化了原有的库存,而且大量的预付款,将还没有见到影子的棉纱,甚至一个月后的棉纱都预定了。并且以前有欠账的客户,也必须将老账算清以后,才能开始新的交易。棉纱的高产销率及购买原料的积极行为,反过来促进了棉花的销售和提价,再加上棉企的惜售,更加重了棉花、棉纱市场的紧张气氛。
棉价涨跌是生产企业神经最敏感最紧张的主题。很大程度上,棉花价格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利润。棉价上涨之后,棉纺企业的成本增加不仅只是在购买价格上,还有到处买棉花的费用剧增。2009年10月份后,许多企业的老总就一直“泡”在新疆,跑遍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跑遍了铁路运输部门,
不为订单,不为市场,只为棉花。而14000元,吨的价格再加上运费,另有采购人员费用支出等,棉价之高已非一般企业能够承受。
来自于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的最新预测显示,本年度(指本棉花年度:2009年9月到2010年8月)初期棉花工商库存比上年减少超过100万吨,减幅达49%;本年度棉花产需缺口达到345万吨,较上年扩大156万吨,幅度达到82%。相信这些数据都将使越来越多的老板夜难成眠。
来自家纺、服装企业的叫苦声也不绝于耳,随着上游价格的传导到位,这些后道企业的日子也将雪上加霜。
化纤不甘示弱
和疯狂的棉价相比,化纤不甘示弱。各大化纤原料的价格在2009年共同进入上升通道,涨幅不小。虽然短期也出现价格波动。但是大体维持涨势不改。上道原料的短暂波动,涨多跌少,使得生产加工企业难以享受到“跌”的甜头――往往等他们还未反应过来大举进货,价格又已经上涨,所以“涨”是企业对化纤原料价格的最终印象。
今年很多消费者发现羽绒服涨价了,打折的力度也大大不如往年,很多人认为是今年寒冷,需求增加的原因所致,事实上,这与原材料的涨价关系密切。据了解,以化纤为主要成分的羽绒服面料普遍上涨10元一米以上,一件羽绒服的面料成本就增加了几十元,更何况鸭绒等绒毛也在涨价。这才是羽绒服集体涨价的主因。
在化纤行业里,原料在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如涤纶纤维中PTA(精对苯二甲酸)、MEG(乙二醇)等原料成本所占比重在80%以上。因此油价上涨,以石油为原料的VIA、MEG价格也会随之上涨。除了全棉、全毛面料的产品之外,大部分服装面料以合成面料为主。在合成面料中,特别是化纤面料,比如尼龙、涤纶,完全是以石油、石化产品为原料提取的。油价一旦上涨,面料也会跟着涨价,企业的成本又要提高。
石油价格从2008年底的30多美元到现行的80多美元,已经翻倍。石油的涨价必然导致化纤产品以及化纤面料、服装的成本增加。在2009年,化纤各类产品可以说是涨声一片,涤纶、氨纶、粘胶等产品都出现了疯长态势。
受金融危机和高价原料库存及纺织开工率极低的影响,化纤行业效益和开工率在08年第四季度降至此轮危机以来的最低点。一季度后期开始,高价原料消耗之后,补库行情拉动化纤需求、行业开工率在二季度开始快速恢复,粘胶纤维和涤纶纤维中粘胶短纤和涤纶长丝价格在三月份之后恢复较快、涨幅接近50%或以上,粘胶原料棉短绒和棉浆粕、腈纶原料丙烯腈(AN)涨价幅度超过100%。进入第四季度,在油价上涨推动、棉花产量下降、供应缺口增加的带动下,从棉短绒到棉浆粕、从PTA、EMG到聚酯切片,再到粘胶短纤和涤纶短纤等,各产品价格陆续开始了又一轮疯狂上涨。
从2009年9月起,涤纶价格就直窜而上,部分高档涤纶丝的价格涨幅高达数千元。涤纶是合成纤维的一种,也是制作毛毯等家纺用品的主要原料。在油价上涨推动和供应缺口增加的带动下,涤纶价格进入四季度后大幅上涨,目前基本在11000元/吨-18000元/吨之间,后市预期仍将上涨。
主要用于中高档面料的氨纶在2009年在涨价潮中显得比较温和,但是也上涨不少,而且专业人士预测,春节后,进入纺织春季旺季之时,包括氨纶在内的化纤需求才有可能比较有效的放大,支持价格的回升。国泰君安的分析师认为,2010年,能够以价格上涨为催化剂的只有2009年涨幅最小的氨纶。这一点已经获得现实认可。1月12日.氨纶行业会议一致同意上调氨纶价格,40D、30D、20D分别上调3000元/吨、4000元/吨、5000元,吨,氨纶40D价格从48000元,吨上涨至51000元,吨,氨纶30D价格从58000元,吨上涨至62000元/吨,氨纶20D价格从67000元,吨上涨至72000元/吨。
2009年11月9日,国家发改委宣布上调国内成品油价格,90号汽油和0号柴油(全国平均)每升分别提高0.36元和0.41元,这是今年国内成品油价格的第8次调整。10天之后,国家发改委再次公布消息,从11月20日起将全国销售电价每度平均提高2.8分钱。
但是化纤生产企业产品的涨价幅度根本难以和原料相比,所以化纤企业要承受成本上升带来的利润抵消。在全球油价持续上涨引发的原材料涨价、运输成本和能源涨价的压力下,纺织行业受到的冲击将是长期而残酷的,今后油、电、煤等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上涨趋势已不可逆转,纺织经济将进入到一个高成本时代。
羊毛涨得更高
“和棉花、化纤相比,羊毛涨得更厉害”,浙江厚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的总经理周效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厚源纺织是浙江新澳集团的控股公司,主要为新澳集团提供染色服务。新澳集团主要从事精纺羊毛针织纱线的生产和销售,公司拥有精纺设备38000锭,年生产、销售精纺毛纱4500余吨。新澳纱线以100%澳毛为原料,纯羊毛纱线约占公司产量70%。澳毛价格的大幅上涨已经严重影J响企业的收益。
“今年和去年同期相比,毛条的平均价格上涨35%左右”,周效由说。据他介绍,2009年2-3月份,澳毛70支纱毛条的价格是61000/吨,现在已经飙升至88000//吨,上涨44%;60支纱毛条价格也从去年同期的50000/吨跃至如今的77000/吨,涨幅达到54%。可想而知,近50%的原料价格涨幅对于一个纱线生产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澳毛价格跌至谷底,因此,2009年的涨价就显得更加明显。澳元汇率变化和羊毛本身价格的上涨是造成毛条、毛纱价格上涨的主因。此次涨价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去年10月份出现快速上涨,至今依然保持涨势,“涨价时间长,幅度大”,周效由说。
我国是世界主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国之一,但是优质羊毛缺口很大,缺口在60%~70%,企业大部分依赖进口。以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为例,中国人买走了该州80%的羊毛。
2009年10月,国际货币市场澳元兑美元汇率屡刷新高。10月8日汇率突破0.9大关后震荡上行,21日冲上0.9327。在东部羊毛拍卖市场综合指数的美金价也上升到807美分/公斤(净毛)的价位。10月底指数美金价最终收于769美分/公斤,比9月底上升13美分/公斤;比2009年最低收盘价(2月20日465美分/公斤)相比上涨了67.5%。与2008年10月同比上升了36.56%。当时,随着国际经济日渐复苏,消费市场形势好转,订单出现好转势头,但羊毛价格的飚升导致原料成本加大,精纺纺纱和织造厂企业纷纷感叹有订单却无法接。
据了解,目前羊毛价格仍处在上
涨通道。在2009年圣诞节后,澳洲羊毛首次复拍,拍卖各品种羊毛价格狂涨,东部市场指数比节前收盘时上涨了47澳分/公斤,收于926澳元,公斤。澳元汇率也节节攀升,澳元兑美元一度冲上已达到0.93。业内预测,澳大利亚牧民养羊积极性持续降低,未来数年澳大利亚羊毛产量将继续减产,价格有走高趋势。
澳大利亚羊毛近10年来一直持续减产。2009年,澳大利亚羊毛产量低于33万吨,到2012年则可能减到28万吨。全球羊毛减产也是趋势。而羊毛需求却非常旺盛,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的崛起,羊毛的需求量将增加。同时,发达国家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后,需求也正在逐步回升。现金充沛的国内纺织企业必然要增加进口羊毛库存,大家想尽办法通过各种渠道采购,在国际上争夺得很厉害。
事实上,和已经“歇了”的周建根的企业相比,新澳这样的纱线生产企业更加受困。因为原料占了成本的绝大部分。处于原料和服装加工企业之间的纱线企业,原料上涨必须买单,但是而且并不能一下子就把所买的涨价之单向下游转移。
不只是原料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曾经用来形容当家不易的古话如今经常被企业老板们借用,以表达如今的物价大涨之下的经营不易。当然,需要让他们操心的并不只是这些有关吃食的基本采购项目,而是和企业各个环节正常运转紧密相关的一切因素,除了原材料之外,还有水、电、煤、油这些价格浮动,还有劳动力成本的上涨。
“一般人并不知道石油和自己身上穿的衣服有什么关系,事实上,这种关系大了,因为大多数化纤产品就是来自石油及其化工产品,石油涨价了,以化纤为主的面料就要涨价,而且现在很多面料多多少少都有化纤成分,尤其是有抗皱防蛀等功能的产品”,周建根说。
此外,石油的涨价直接提升企业物流运输成本,即使有时候物流成本看似能由经销商承担,但是经销商因为运费增加就会对产品压价,最终的买单者最主要还是生产企业。尤其是产品竞争激烈的时候,事实上,在中国产品竞争不激烈的时刻已经极为罕见了,市场基本上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
水、电也是企业的一大笔开销,除了涨价之外,一旦水、电涨价往往与能源紧张相关,供应紧张之下,企业生产经常受到限电乃至限水影响,正常生产不能进行,无形中也增加企业开支。“一旦供电紧张时,政府首先保证的是民用,最先限制的就是工业用电,那企业的生产就很受影响,经常要错开高峰期,比如说晚上十点以后开工,工人老是加夜班一是效率低,二是要求加工资”,周建根说。
除了能源价格引发的开支增长,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升也成为企业的沉重“负担”。“新澳集团有约1700多名员工,工资增长幅度每年都在10%以上”,周效由说。据了解,在浙北地区,纺织服装企业的工资水平已经得到大幅提升,加之企业还要承担五险一金,工人的实际工资已经在2000元/月左右。
工资的硬性增长企业咬牙坚持,工荒带来的“招不到人、留不住人”这种工资之外的人力资源成本增加更让企业苦恼。由于缺工,企业不得不花钱找人,除了去招聘市场、等招聘广告,还要花费不少资金让一些劳动中介服务公司“帮忙招人”,有的企业甚至还要去异地招工。
流动性强以及新劳动法的规定,也让企业挠头。“工人招到了,你很高兴,淡季的时候他能老老实实上班,你很高兴,可是到了旺季,他拿着你的基本工资,请病假,实际是到别的企业打短工去了,这时候你就该哭了,你还不能一下子辞退,一是辞退了一下子找不到人,二是辞退工人现在还得付赔偿,现在这些工人都精于此道了”,浙江洪合的企业老板曾经对记者如此诉苦。
工荒导致了企业经营者们的“工慌”,因为心里发慌,只能想办法留住人。“明明只要女工的工种,员工如有要求,她的老公或者男朋友我们也要招进来,过年过节发生活用品少不了,有时候职工家庭困难要求预支工资也要同意,到春节时还要包车送员工回家,这些支出没有体现在工资上,但是对企业来说却是不小的开销”,浙江俊雅服饰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董夏良说。
从能源价格到劳动力成本,长期来看只有上涨的可能,所以,对企业来说原材料的涨价还能寄期望于价格回落,而这些原料之外的涨价将长期存在。
提价难
成本涨了,产品出厂价会顺其自然提升吗?“很难!”周效由说。“根本不可能!”周建根说。事实上,对于这种问题,只要简单思考一下就知道答案了,如果说成本的上涨带来的就是售价的上涨,那么企业也没什么损失,利润反而会在数字上提升,说不定工人的工资也会在数字上增加,那么大家享受一下“通胀”的繁荣也未尝不可,可是事实并非如此。成本大涨,售价难涨,这才是要命的,这也才是大家对纺织原料涨价或者水电煤油、劳动力涨价叫苦连天的原因所在。
“原料价格涨到这种地步,要想通过产品出厂价的提高来抵消据原料涨价是不现实的”,周效由说。周效由介绍,涨价也分外销和内销。他表示,外销很难涨价,因为国外客户很难理解成本上涨那么多,而且他们也不会为此买单。“澳毛涨价大家都知道,但是国内人工以及其它成本的飞涨他们很难理解”,周效由说。新澳集团40%为外销产品,美国是大客户市场。“你想涨价的时候,客户就觉得很别扭,他会说以前什么价格现在什么价格,事实上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也要面对下家,为了留住一些大客户,企业有时候就是亏本也要把生意做下去”,周效由说。
据他介绍,在羊毛原料价格如此涨幅之下,毛纱企业的出口生意很难不亏本,虽然能与有些客户协商后实现涨价,但是这种涨价对于原材料的涨价幅度来讲很难到位,产品10%的涨价客户已经很难接受,更不用说更高。
对于内销价格的上涨,周效由表示了谨慎的乐观,他说内销价格会根据国家新的价格指数进行调整,如果普遍价格上涨,毛纱出厂价的提价也是势在必行,但是这种涨价幅度也是有限,跟目前原料价格的涨幅不能同日而语。
而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产品提价就更难了。“客人不管你多少钱做出来的,他们只会比较价格和质量,而且毛衫企业那么多,你不做有的是别人做”,周建根说,有时候订单的获得还是靠运气,而运气基本上来自价格优势,只要自己比别人便宜就会有客人下单。当然,这种“便宜”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围只能“歇业”。目前,周建根在濮院羊毛衫市场的门市部依然营业,但是工厂已经不再生产,在他看来买货卖货的风险低于生产的风险,因为原料价格的大涨已经由生产企业承担,他有资格挑选生产厂家了。“这不是长久之计,生意要做大还是要靠自己有企业有机器生产”,周建根说。
纱线、服装企业都在抱怨上游涨价、产品出厂价却很难,那么这些涨价的亏都让谁吞下了呢?中间的面料生产商的日子又如何呢?“确实涨价了,但是我们也是被迫涨价,要么涨价,要么停产”,宁波一家面料生产商对记者表示,相对棉花、棉纱等价格涨价来讲,面料的出厂价提高只是“象征性”的。
“这个最便宜20元/米,去年是18”,亚运村综合市场一家专门加工床上用品的店主对记者说。而40支泡泡纱,他要卖到35元/米。“我们进价就涨了,泡泡纱我卖了这批货就不进了,这么贵没人要”,这位店主说。
影响农药市场和企业利润最核心的因素并不是原料价格上涨,也不是市场需求旺盛与否,而是农药品种性能和装置总体技术水平。
进入2011年以来,石油期货价格一直在每桶90美元以上的高位运行。2月22日ICE布兰特原油期货报收于每桶105.78美元,为2008年9月底以来的最高价,显著高于2010年的整体水平;石油期货价格的高企必定会带动石油现货价格持续走高。全球经济复苏导致供需缺口增加、中东等地区局势恶化推波助澜、美元的持续疲软、国际游资期货市场投机等因素导致原油价格快速上涨,分析原因者众说纷纭,但是多数分析者一致认为新一轮油价上涨浪潮不可避免。原油作为农药最主要基础原料之一,价格快速上涨必然带来生产成本的增加,新一轮原油价格上涨浪潮将对农药生产与市场造成什么样影响,成为业内关注话题之一,以下浅显分析可能造成的影响,仅供参考。
经验证明未必是利空。过去十多年里,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呈现多次快速上涨波,2001年、2004~2005年、2007年~2008年上半年均出现过原油快速上涨,而同期的农药市场和产品利润空间相比原油下跌时期要好。
行业具有转移成本的能力,原油作为农药产品基础原料,其价格上升将直接带来农药及中间体行业成本上升。但是过去数据显示,高油价并没有给农药及中间体产业带来多大的冲击,即使有冲击也只在油价开始上涨阶段,因为下游精细化工产品的价格上涨相对滞后于原油价格上涨,同样价格回落也滞后于原油价格回落。
首先,农药及中间体行业的景气度同油价具有高度正相关性。其次,作为石油化工深加工末端产品,农药及中间体行业吨消耗原油量较少,原油价格上涨压力易于消化,而且原油并不是许多农药成本最主要影响因素,而液氯、黄磷、萤石等价格影响更甚。目前临近农药旺季,部分品种价格却低于2010年底的价格也说明了这个问题。第三,由于上游涨价传导和市场需求增加,农药尤其是部分基础农药中间体涨幅可能远高于原油价格的涨幅。第四,原油上涨预期影响了农资经营环节买高不买低的心理,促使维持较高的库存量,一定程度上利于拉高农药价格。
原油上涨利于除草剂消费。原油价格快速走高,有效地促进了生物燃料的需求和发展,作为生物燃料原料的甘蔗、玉米、番薯等价格普遍上涨,种植面积也大幅度增加,因此对除草剂需求迅猛增加。例如2007年~2008年上半年,全球范围内草甘膦的价格暴涨因素较多,其中生物燃料大量生产是主要推动因素之一。原油价格上涨和全球对其需求不减,直接拉动了原油替代品生物燃料的需求,间接地影响到粮食产量和食品价格。目前全球粮价上涨,未来生物燃料与粮争地,可能进一步加剧粮食价格抬升。确保粮食稳产高产和种植粮食利润空间增加的路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药质量和数量的需求。
煤化工为农药提供价廉原料。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国际原油价格快速上涨,必将促进煤化工产能扩张,以煤为基础原料产出的部分农药原料如多聚甲醛、氯乙酸、吡啶等价格可能要比国外以天然气和石油路线要低。同时随着技术不断进步,煤焦油提取的焦化苯、酚类、多种杂环化合物产品质量可以满足下游行业需求,而价格要低于石油路线。这在某种程度上使我国部分农药中间体和农药价格低于国际水平,有利于产品出口。
其实影响农药市场和企业利润最核心的因素并不是原料价格上涨,也不是市场需求旺盛与否,而是农药品种性能和装置总体技术水平。因此农药企业应重点加大自主创新和技术提升,以不变应万变,这样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近来一段时间市场反反复复,热点一茬接一茬,就连深谙轮换之道的基金经理也大呼看不懂。但千万别被表象迷惑,从资金的流入来看,金融、医药仍然是目前市场的最爱,而与之对应的板块也表现稳定。从“今日投资”5月的《基金经理调查》也可以看出,金融(银行业、证券等)、医药类股票成为最受基金经理青睐的行业板块。所以,面对短期的市场波动基金经理不会真看不懂,其实他们心里跟明镜似的。
一提到医药行业很多投资者自然会联想到“医改”,但事实上除了“医改”医药行业还有更多的故事可以讲。至少,在平安证券的杜冬松看来,除了有良好预期的医疗制度改革,医药行业目前最好的消息是原料药价格的上涨。或许这才是医药被市场一致看好的原因。
我们注意到,作为医药行业分析师的杜冬松一直以来对医疗体制改革颇有研究。在07年之初,杜冬松发表的第一则行业研究报告就是关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内容。在该文中杜冬松对目前我国医疗制度存在的种种问题做了深入详尽地分析。这立刻掀起了“医改”的研究热潮,并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在此后,杜冬松又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医改”可能给带来的行业影响。在公司研究上他推荐了片仔癀、紫鑫药业、国药股份、华兰生物等个股,深受投资者喜爱。但目前杜冬松为什么提示投资者要关注原料药呢?这又意味着什么?
多种因素促成原料药价格上涨
原料药行业在经历了05、06年的低潮后,07年开始迅速进入景气周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迅速上升,销售净利率也重回03年高点。在医药六大子行业07年的全面复苏中,原料药行业的增长是最为实在的,其投资收益占比虽然也稳步提升,但07年仅为6%,远低于全行业27%的水平。
在谈到目前原料药价格上涨这一现象时,杜冬松认为这至少透露两个市场信息:首先,原料药价格上涨价至少表明行业景气度是上升的,否则会是相反的效果。其次,原料药生产企业会直接受益。这一点对于我们投资者寻求市场投资机会而言更具实际意义。而且就目前情况来看,杜冬松认为原料药涨价行情远远没有结束。从市场表现来看,涨价最先启动的是鑫富药业(002019)和广济药业(000952)泛酸钙、核黄素等小型原料药,后续启动的是浙江医药(600216)和新合成(002001)VE、VA等中型原料药,目前已经延伸至VC、青霉素工业盐等大型原料药。
其实在杜冬松上月发表的一则行业研究报告《医药行业08年中期策略》中杜冬松就已经对上述医药公司做过推荐。就中期而言,杜冬松仍坚持看好作为医药行业产业链上游的原料药生产企业。他认为,CPI以及PPI的高企对这些上游企业有利,企业能够自主定价通过涨价顺利将成本增加的因素传导到下游企业。由于需求增加、寡头垄断形成、企业间的竞争成熟,该行业将维持持续的景气周期。
杜冬松认为,由于地震的偶然事件,导致原料药需求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原本形成的涨价势头。大地震对原料药行业的影响:抗生素、皮质激素、解热阵痛类产品需求快速放大,不会出现公益性的捐赠。原料药企业的下游为制剂药生产企业,而不是直接针对伤病员,因此不会出现公益性的捐赠。但该类产品的需求急速放大,目前全球的青霉素工业盐的产能为3.7万吨,中国为2.2万吨,2.2万吨中的7000吨为国内自用,有关部门统计地震大地震将会使国内的需求快速放大到2万吨以上,这造成了全球市场的一个巨大的缺口。
灾后救助对抗生素类的药品需求大大增加,目前紧缺的有青霉素,头孢胶囊,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等抗生素药品。对于成品药,企业以捐赠和国家采购为主,都不以赢利为目的。短期内大量的赈灾药品将拉动青霉素类、喹诺酮类、解热镇痛类医药原料的需求。所以杜冬松相信国内制剂药企业对糖皮质激素、解热阵痛药物等的需求也会快速放大。
再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杜冬松指出,中国的低油价、低粮价是对全球制药业的补贴:未来原料药出口价量齐增的趋势中短期会继续存在。中国的低油价、低粮价是对全球制药业的补贴,原料药的生产成本继续保持全球的竞争优势,相信在这种状况下该类产品的出口量将会继续放大,产品价格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青霉素工业盐的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主要为:玉米、苯酚、丙酮、丁醇等。
再看原料药行业的市场表现。经过对比分析,杜冬松认为原料药出现了类似有色金属的板块轮动趋势。他注意到,目前相关公司的股价表现已经明显反映出产品的价格。
但杜冬松也提醒,由于鑫富药业和广济药业的规模相对较小,很容易被新增的产能冲击。因此这些企业产品的价格相对波动很大。而对于大宗的原料药,受到市场的冲击将会很小,未来产品价格的稳定性会非常强。
杜冬松认为,造成这种类似有色金属类板块轮动的原因是:1、需求稳定增长,灾情、疫情等造成的需求放大引发的缺口,地震联邦彭州抗生素厂停产等均对该市场的格局产生较大的影响。2、原料药产业格局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持续存在。3、环保壁垒和产业政策等因素导致没有新增产能。竞争者相对成熟了,重在追求稳定的毛利,放弃通过价格战来扩大市场。小型原料药最先启动主要是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产能相对较小,需求的稳定增长导致产品价格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大,从而导致产品的价格波动大。4、由于需求的稳定增长和缺口的出现,这种产品涨价的趋势将会向青霉素工业盐、糖皮质激素、解热阵痛原料药等扩展。
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大宗原料药的涨价刚刚开始,杜冬松相信未来还会有100%以上的涨幅。目前青霉素工业盐、皮质激素、解热阵痛类药物的价格涨了不到一倍。正如前文所分析:中国的低油价、低粮价是对全球制药业的补贴,原料药的生产成本继续保持全球的竞
争优势,相信在这种状况下该类产品的出口量将会继续放大;加之地震造成的需求缺口会在08年全年发生持续的效用,导致产品的价格稳定上涨;大宗原料药生产的进入壁垒极高,目前已经形成的寡头垄断格局很难打破;通过与钾肥、草苷磷等农药以及VE/VC,核黄素,泛酸钙等产品价格的涨幅的比较,所以杜冬松认为未来抗生素、糖皮质激素、解热阵痛类药物等具备较大的价格上涨空间。
紧跟受益企业 力争上游
再谈到目前医药行业的投资策略时,杜冬松认为,就中短期来看投资者应积极关注作为医药行业产业链上游的原料药生产企业。因为,在杜冬松看来,在目前CPI、PPI高企的经济环境下,对这些处于上游的企业更有利。道理显而易见,上游企业能够自主定价通过涨价顺利将成本增加的因素传导到下游企业。
由于需求增加、寡头垄断形成、企业间的竞争成熟,该行业将维持持续的景气周期。杜冬松认为08年原料药行情将会持续。所以相关企业仍会存在不错的投资机会。通过比较产品涨价对业绩提升的敏感性分析,杜冬松认为:东北制药、华北制药、天药股份、新华制药、康美药业、鲁抗医药和海正药业存在极大的盈利提升空间。
杜冬松对医药类上市公司进行了市销率的比较,看到原料药企业的市销率是相对非常低的,这些企业的行业龙头地位,较高的市场覆盖率和未来巨大的可改善空间等,说明这些企业蕴含较高的投资价值。
东北制药(000597):公司目前是国内最大的原料药生产企业之一,是以化学原料药为主的大型综合性制药企业,在我国主要原料药出口排名中,公司生产的维生素B1和氯霉素的出口规模位居首位。公司生产治疗爱滋病的药品原料“齐多夫定”,具有比同类进口药物价格便宜的优势。考虑到成熟原料药产品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保守按板块估值的一半15倍来估值的话,东北制药的合理股价为17.55元,此外VC的价格上涨仍在延续,因而给予东北制药“推荐”评级。
华北制药(600812):公司是前国内最大的抗生素类医药产品生产基地,抗生素原料药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5%左右,粉针制剂的年生产能力达22亿支,居全国第一位,具有行业的龙头效应。由于VC涨价,预计2008年平均成交价格将不低于8美元/千克,根据2008年-2010年8美元计算,公司EPS分别为0.35元、0.48元、0.66元。目前价格低估,而且VC上涨趋势建立,上涨持续时间将不低于6个月,给予“推荐”评级。
新华制药(000756):公司是中国及亚洲地区最大的解热镇痛类药物生产与出口基地,也是国内抗感染类、心脑血管类、中枢神经类等多类药物重要生产企业,年产化学原料药2万吨,片剂60亿片,针剂2亿支。公司拥有乙氧苯柳胺、马蔺子素、吡哌酸、巴比妥、斯锑黑克等多个国内独家品种,“两氨”、咖啡因、阿司匹林、布洛芬、TMP、吡哌酸等主导品种国内市场占有率均居第一位。预计2008年公司主营业务应有20%以上增长,财务费用的降低使公司净利润增长在30%以上,如果不考虑投资收益,EPS为0.09元左右。给予“推荐”评级。
我国纺织产业链的构成和特点
产业链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根据联系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顺向联系和逆向联系。顺向联系是指某些产业因生产工序的前后,前一产业环节的产品为后一产业环节的生产要素,这样一直延续到最后一个产业的产品,即最终产品为止。逆向联系是指后续产业部门为先行产业部门提品,作为先行产业部门的生产消耗。纺织产业链属于顺向关联,所谓纺织产业链,是指从石化工业、天然纤维原料生产到化学纤维生产、纺织加工、服装制造直至最终消费的完整链条。纺织产业链中的各产业环节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归纳为:石化工业为化纤工业提供原料(如对苯二甲酸、乙二醇、己内酰胺、聚丙稀等);天然纤维生产业为化纤工业提供绵短绒和木浆等原料;化纤工业为纺织服装业提供各种纤维;纺织服装工业为消费市场提供服装、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
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多个产业环节,这些产业环节可分别归入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产业链上的各个产业环节呈现以下特征:构成产业链的各个产业环节是相互联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一个有机整体,企业相互间是一种长期的战略联盟关系(从战略供货到核心业务领域内的合作);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由于技术背景的变化及产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呈现出分离和集聚并存的趋势;受产业特征及发育状况影响,各产业环节在技术层次、增值与盈利能力上具有差异性,在产业发展战略定位上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有必要进行相应调整,引发产业链内部的结构变动。
我国纺织产业链中化纤工业处于产业链的中间位置,是连接上、下游产业的关键环节。其主要业务是负责吸收国内外石化工业和天然纤维生产业提供的原料,为下游纺织服装提供纤维。由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生产国和纺织品服装出口国,目前化纤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1%,居世界第一位,因此中国化纤工业的地位非常重要。
从纺织产业链的角度看石油涨价的影响
石油作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源,其价格上涨必然引起各行各业的变动。原油涨价由于推倒了多米诺骨牌,会波及到化纤纺织产业。这种影响不妨称之为“多米诺效应”。
石化产业是纺织产业链的上游产业,其产品提供给化纤企业作为原料,其中主要是对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EG)。目前,国内聚酯原料PTA/EG的供应严重短缺,大部分依靠进口,这两种产品是石油的后道产品,价格走势直接受石油走势的影响。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势必导致进口石化原料的价格上调,而国内的供应量会因成本增加而缩小。
原油价格的上涨推动了石化产品价格的全线上扬,以石化产品为原料的化纤行业深受影响。我国的化纤产品以合成纤维为主,占总产量的92.24 % ,粘胶纤维仅占7.76 %。合成纤维主要原料的进口依存度平均高达60 % ,其中聚酯原料EG高达77.7 % ,锦纶原料CPL也在65 %以上。根据化纤行业协会对2005年上半年化纤行业经济运行的分析,上半年我国化纤行业共进口各种主要合成纤维原料555.7万吨,同比增长6.88%,主要合成纤维原料进口金额52.81亿美元,同比增长39.51%,进口均价也增长了30.53%。由于价格上涨因素,上半年进口合成纤维主要原料多支出14.9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4亿元。换句话说,上半年化纤行业生产成本增加了124亿元。由此可见,8月份石油价格的新一轮上涨将使化纤原料国际价格升高,国内石化产业供应减少,我国化纤行业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纺织品服装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在绵纺织、丝绸、服装等亚行业中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现在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正处在产业升级阶段,正在努力实现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要想稳定发展纺织品服装工业,就必须解决纺织原料问题。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限制,国内天然纤维生产处于停滞阶段,化学纤维成为天然纤维的主要替代品,1990年,中国化纤仅占纺织纤维的22.9%,这一数值1995年提高到34.7%,2000年接近60%。化纤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纺织纤维原料。但由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化纤原料价格上升,我国化纤行业利润空间缩小,生产成本升高,影响下游纺织品、服装企业的生产成本,部分地弱化了低成本劳动力带来的国际竞争优势,同时也削减了化纤企业提供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新型化纤材料的能力,阻碍了纺织品服装产业升级。
进一步细化纺织产业链,石油――PX――PTA/MEG――聚酯切片――涤纶长丝/短纤――纺织面料――服装。从这一流程就可以看出,原油是整个链条的关键,牵一发而动全身,原油价格的波动将极大地影响产业链下游产品。
纺织企业应对石油波动的策略
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纺织产业影响巨大,鉴于纺织产业链的特点,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既相对独立又具有战略联盟关系。因此,应对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需要行业的努力,而且需要政府在产业政策方面的调整和支持。
产业方面的策略
纺织产业链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行业,承担着出口和提供就业机会的重要责任。针对目前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的问题,政府应该适时调整产业政策。
从长远看,原油价格上涨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是客观存在的。中国政府要想打破石油能源的瓶颈制约,可行的方法有:1、调整合成纤维出口关税政策。由于我国入世承诺的关系,自2003年起,我国绝大部分合成纤维原料与其对应纤维的进口关税出现了明显倒挂。关税倒挂不符合国际惯例,也不符合产业链的整体利益。可以采取公开暂定税率形式,降低合成纤维主要原料进口关税,税率应与对应纤维进口关税持平;2、建立适当的金融体制,支持启动对苯二甲酸(PTA)、乙二醇(EG) 的期货贸易市场。近几年,由于国内PTA、EG的发展大大滞后于聚酯涤纶发展,造成当前国内供应严重短缺,需要大量进口解决。短缺也引起PTA、EG市场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不利于行业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因此,非常有必要尽快启动PTA、EG期货市场,以求稳定市场价格,减少和规避企业和行业的经营风险;3、加大对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开发方面的投入,以便从根本上改变纺织产业链发展中的能源结构;4、开展国际合作,增加获取世界石油供给和新能源开发技术的渠道。
行业方面的努力
纺织产业链中的各行业应该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策略,降低石油价格上涨对本行业的影响。由于化纤行业是石油价格上涨的直接受影响者,同时该行业具有发展不科学,产业结构不合理、原料进口依存度高,产品档次低,特别是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能力差,很难生产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的特点,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面对原油价格上涨,化纤企业应该审慎的对待问题,不是采取简单的价格转移等方法,建议采取的策略如下:
加强成本管理,厉行节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通过加强企业改组、改革、改造和管理,大力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以削减油价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企业经济效益的下滑。
调整产业结构,向上游产业延伸。
行业协会可以通过控制引导化纤行业中企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避免企业跟风的运营行为,正确进行战略决策,鼓励有资本和能力的企业向上游产业延伸,一方面可以提高聚酯原料自给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整个产业链结构合理,解决两头小中间大的问题。
建立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战略联盟关系。
化纤行业处于纺织产业链中间位置,起到桥梁作用。石油价格飙升风波中,受到威胁的并不仅仅是某个具体行业,而是整个纺织产业链。因此,化纤行业应该建立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加强与石化产业及纺织品服装产业联系,共同应对原料价格上涨,这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
加大技术投入比例,提高产品附加价值。
技术开发是指企业把新思想、新构思转变为新产品原型或样品的过程。国际企业界普遍认为,研究开发费用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仅够维持,不足1%的企业将难以为继。目前我国纺织业的技术投入比例一般为2%―3%,仅保持在维持阶段,要想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拥有议价能力,必须进一步加大技术投入比例,以高附加值、差异化的产品赢得国际客户的认同。
化纤行业必须创造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强化化纤新产品的科技投入和工程化研究,重视差别化纤维、功能纤维的研究开发工作;加强一体化和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开展高技术、高性能、高附加值纤维及其应用领域的研究工作。作为替代产品的成本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但功能优势具有广阔的空间,必须开发生产出优于天然纤维的功能,适应高油价带来高成本的纤维新产品,开创化纤工业的新局面。
本来二者同属纺织原料,且其用途也几近相同,为何出现如此大的差异?查阅近期纺织业行业动态以及这两个月来行业的发展趋势,不难看出,追根究底是由于纺织品服装原材料在悄然发生改变。
产能决定价格分化
PTA市场,近期受上游PX上涨影响较大,8月8日晚间,因台风“梅花”影响而致防波堤出现冲毁的福佳大化,产能为70万吨/年PX项目在14日决定停产,市场上随着PX题材炒作暂退,行情趋于平稳。后期,PX在下半年无新增产能投产,9月份国内外多套PX装置也将停产检修,其中福佳大化装置的搬迁要一年左右才能向市场供货,因此PTA厂家可能面临严峻的材料短缺问题。预计中国可能要增加国际市场的PX采购量,因而导致价格上扬,从成本上推动PTA价格。
从产品产能来看,据海关统计,7月份我国PTA(29173611税则号)进口量43.59万吨,较6月进口量减少5.8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5.37万吨;8月份,宁波台化、宁波逸盛、珠海BP、江阴汉邦等多套装置临时停产,国内PTA供应紧张气氛加重。皮棉和PTA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一个是天然种植产品,一个是由后期精炼得到。从成本情况来看,对棉纺织市场来讲,皮棉已经属于最上游产品,其成本主要来自棉农的投入。皮棉的天然种植情况,就导致它的产能直接与棉农的积极性挂钩。
自去年棉花达历史行情3.2万元/吨以上之后,各地棉农激情大涨,棉花种植面积达到近两年来的最高。虽说总体产量来看,国内棉花产量与几年前相比并没有提高,但就今年春季棉花库存看,棉花增产却是不争的事实。
化纤上位取代棉花
8―9月纺织业进入开工季,然而就PTA和皮棉的市场需求及产品库存来看,二者明显存在差异。虽然企业都已开工,但是各地皮棉库存依旧,而紧接着新棉马上就要上市,造成产品积压。
从生意社监测的“棉纱”产品便不难看出,近段棉纱市场一直不景气,产品积压,库存量大,在下游产品都无法消耗的情况下,上游的皮棉很显然缺乏消费动力,价格也一直疲软。
而PTA市场刚好相反,二者都进入常规消耗期,但随着棉花的淡出,取代上位的便是价格更为低廉的化纤产品。
关键词 原料药 制造 成本 降本
中图分类号:F406.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9-0041-02
尽管我国原料药生产呈现了强劲的增长态势,2010年总产值达12 560亿元,同比增长33%以上,产量年均增速在10%以上,品种多达1 500多种,产能达200多万吨,约占全球总量的1/5以上,已成为我国医药工业的重要支柱。但是,处于制药工业最前端的化学原料药,面临着进入壁垒低、产能过剩的问题,导致获利空间小、毛利率低的窘境,敲响了进入了“高成本时代”的警钟。
根据原料药的毛利率,可以将其分为大宗原料药和特色原料药两类。前者以抗感染类、维生素类、解热镇痛类和激素等大宗原料药为主,毛利率为20%以下甚至更低,后者以他汀类、普利类、沙坦类等为主的特色原料药,毛利率一般在40%左右。而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的1 600多家原料药生产企业中,以生产大宗原料药的企业占绝大多数。因此,在成本和质量的双重压力下,必须探讨和研究如何有效控制成本,并进一步降低成本,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主动。
1 成本构成分析
原料药成本构成总体可分为料、工、费,即原材料成本、人员工资和制造费用。本文将对导致原料药成本居高不下的上述3个构成要素逐个展开分析,以找出有效的控制方法和措施。
1.1 基础化工原料价格持续上扬挤压了原料药利润空间
近年来,由于国际原油市场价格逐步走高,带动了其衍生产品价格上涨,苯、甲苯、醋酸乙酯和丙酮等常用的溶剂原料都上涨了10%以上,导致一些企业不堪重负而转产、减产甚至停产。究其缘由,在成本结构中,原材料成本约占总成本的绝对比重,影响最为直接和巨大,因此,原材料价格的飞涨大大挤压了利润空间。在基础原料价格普遍上涨的大背景下,部分采购人员对原材料的价格涨落缺乏理性思考,跟风买涨,往往错过进货的最佳时机,也会导致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
1.2 原料药的生产周期所带来的资金成本压力
原料药的生产周期较长是由它的特性所决定的,原料药合成是复杂的化学过程而非物理过程,需要时间和条件。从原材料入库检验开始到成品检验合格入库,哪怕步骤最少的化学反应,保守估计也需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从现场大生产角度来看,投料的过程是连续的而不是间歇的,因此,在整个过程中会有大量在制品存在,再加之合成一个原料药所需原材料又多,因此,生产周期长又成为造成资金成本压力的因素之一。
1.3 用工成本逐年上升已成定局
每年的CPI指数和市平均工资线的出台都会激发员工要求增加工资的要求,但是,在企业经济运行质量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预期时,增加工资的时间和幅度往往在企业和员工之间进行博弈。为了降低用工成本,企业往往采用劳务派遣用工,但原料药生产特别是化学反应岗位,需要一定的化学知识和经验,通过短期培训和速成教育并不能胜任岗位工作。
1.4 对硬件设施的投入间接地转化为原料药的成本
原料药生产需要较大的硬件投入,根据单元反应来布置所需设备,包括反应釜、储罐、管路和传输设备等,一次性投入的资金非常可观,同时,由于化学反应大多使用三酸两碱、易燃易爆物料,装备维护保养也需要资金投入,一个中型原料药制造企业年度大修费用在百万元以上,费用之庞大可见一斑。其他还有诸如环保、安全设施等都需要资金。当然,装备设施费用不是一下都进入成本,但是每年折旧计提同样在成本中体现出来。
2 成本控制办法与对策
造成原料药高成本的因素很多,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因素,其中既有因国家宏观政策导向而无法避免和改变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主观内在的因素,从加强管理、改造挖潜、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等方面入手,能够改善原料药的成本结构,体现一定的毛利贡献。
2.1 原材料价格的源头控制
原材料价格控制方法很多,第一,可借鉴跨国企业的经验,在对供应商进行能力评价合格的基础上,对于年度订单进行分期采购,年度订单由于数量优势必然带来价格优势。第二,在对其价格走势有正确预期的前提下,进行适时地低价采购,但采购人员需要一定的化学专业背景和经验。第三,加强对供应商的遴选和管理,培育第二、第三供应商,打破垄断格局,供应商之间展开合理竞争。第四,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通过缩短信用周期给予优惠价格,或者要求供应商给予现金折扣价等。
2.2 工艺优化降低原料成本
依靠技术进步改变或缩短工艺路线来大幅度降低成本是每个企业梦寐以求的事情,但要取决于科研人员研发能力以及资金和资源的投入。对于重大的工艺变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履行极为严格的审查和批准手续,因此,大多企业会选择在溶剂、母液套用和回收利用上进行优化寻求降本空间。GMP规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是允许进行回收和套用的,但针对回收物料、溶剂的质量要进行“恰当的检测”,强调了质量控制手段和标准,对母液的套用次数要通过验证来确定并考虑回收模式的最差情况,而不是像以往按照经验观察是否变色来决定是否套用等。总之,对于上述改进都需要通过验证来证实其不会给产品带来负面影响,尽管为此需要开展很多工作,但是溶剂和母液的回收利用对提高产品收率和降低成本是有益的。
2.3 岗位设置动态化,控制人力成本
岗位设置和定员必须依托于原料药制造的特征,兼顾岗位性质、劳动强度、技术含量等要素进行配置,应随着生产组织方式进行调整,如班次、作业时间、交替生产等变数机动地增减人员数量。在用工成本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应减少冗员,提高人员劳动生产率,实现人力成本最优化。
2.4 实施集中生产控制制造成本
在组织原料药生产过程中,集中生产这一集约化生产方式,较均衡生产更为经济。考虑到原料药生产周期长、过程影响因素多、对动力要求苛刻等特性,将过程控制在相对稳定状态,同时对其控制成本也有积极意义。
集中生产是根据年度销售预算所做出的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将全年需求通过数个月集中生产而不是均衡生产完成,这会引起一定库存和资金周转的压力,要经过比较分析才能做出判断,但实施集中生产仍不失为是一个控制成本因素的方法。
2.5 建立多功能生产线,提高设备的综合利用率
建立多功能生产线是基于减少硬件投入的选择,其优势在于适合市场需求不大但有一定毛利率的数个品种的交替生产。多功能生产线有多种模式可以选择,在洁净区共用的基本前提下,可以是反应区设备全部共用、部分公用或单独使用。建立多功能区用意也非常明确,就是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成本费用。当然多品种的交替生产会带来交叉污染的可能性,因此,清洗变得尤为重要,清洗方法必须被验证是有效、安全的。
2.6 加快国际认证步伐,进入国际注册市场
近年来,随着原料药行业同质化竞争的加剧,许多原料药企业把目光瞄准了国际市场,中国原料药出口总量日益递增。进入国际注册市场的价格优势对原料药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截至2010年底我国在美国FDA登记的原料药DMF文件数量已经达到了740个,一旦DMF被激活将启动现场检查,FDA检查员尽管对硬件设施并不十分苛求,但对质量系统建设的完整性非常关注,要求各个系统处于受控状态,保证与生产有关的一切活动都是有记录的、受控的和可追溯的。国际注册市场虽有进入门槛,但有利于提升生产质量管理水平、稳定的定单来源和利润空间,因此是原料药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3 结语
药品出厂价格明示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对市场有着积极的作用?企业如何把握目前多种消息满天飞的现状?需要有自己根据自身的能量加以判断。
医药体系与医疗体系自上而下的改革已经初步形成,医药价格问题也将逐步浮出水面,目前针对企业部分主要看企业的自身实力的竞争,国家放开多种渠道的价格梯次,目的是引进竞争机制,同时保护中小企业在目前环境下的市场份额,但在真正执行上可能会有一个漫长过程,笔者认为目前配合政策性调整的可能性比较大,但具体落实需要看整体体制转轨后的效果,现阶段的医药价格政策重点落实在社区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分流成为下一步价格调整的主要方向,由于国家将拿出大量补助资金对社区医院与医疗机构的大面积补助,药品价格的直接反馈就是大面积降低零售或者平价药品出售,因此,国家出台的政策有一个延续性,在08年主要的药品价格波动在社区、乡镇医院,直接将带动周遍的药店与辐射影响正规医院,特别是销售普药的企业与普通类药品的销售,直接对生产普药的企业有较大的利好。
那么,发改委提出药价管控的新思路对我国医药企业会造成哪些影响?
1、医药的研发、引进、成本、原料价格是有一定控制的,企业自己无法预计,比如研发成本,引进的技术科技成本等,如果参考价格要印刷在包装上,这样将大大刺激仿制药品的出现,对创新医药不利。
2、出厂价格是否考虑营销、广告、管理成本也是一个疑问,企业整体的价格体系是否可以保留多种价格自主定价,如公开成本,那么产品的零售价格有谁来制定,消费者对于价格的公开仍然心中没有底,到底增加多少才是合适,是否还是国家来定,那样企业的价格自主权将全无。
3、如果价格竞争上企业之间大量重复,那么如何来突出优势企业的价格定位,竞争不仅仅是依靠价格,所以不利与企业后续发展,企业会浪费在大量的市场价格竞争上,而忽略对本身品质的竞争。
4、目前形成的惯例格局要打破,竞争的压力会出现在原料上,自主原料的企业会比较顺利,靠引进原料的企业成本会增加,那样控制原料的局部会形成垄断,反而不能够体现价格的公正与公平。
5、从市场角度看,首先要规范批发、零售后两种价格的控制,所有环节的利润必须是透明的,在差距上企业实力越大空间与竞争的力度就越大,不利于民族企业与中医药企业的整体发展,如果光是照顾消费者,那么医药企业的利润就无法保障,对于医药企业成长不利,这估计会导致业内企业的反弹,也不利于流通。
出厂价格明示主张如果真正实施,需要首先解决哪些现实问题?
至于规范包装出厂价格,执行的可能性不是太大,,因此如果出厂价格执行印刷统一标准,对中小企业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市场根本转变。如果真的要执行价格明示,必须具备:
1、药品要按照年限来制定价格,怎么来平衡年限是难题;
2、市场规范难度大,区域与地域之间的原料价格垄断需要打破;
3、营销与管理、广告成本要有合适的成本价格梯度控制,而依靠政策性的控制执行难度更大;
4、中、西药价格的区别按照标准来执行,需要出台国家价格标准指导空间;5、划分企业等级,明示企业规模、大小等,把产品价格与企业价格画上等号;6、流通渠道明码标价,包括物流运输、包装、仓储成本等,明确指导价格;
关键词:Shell气化炉;配煤;优化模型;非线性GRG算法
【分类号】TQ533
引言
Shell粉煤气化装置属于加压气流床气化工艺,以粉煤、氧气以及蒸汽为原料,生产CO和H2为主要成分的合成气,其物理-化学变化复杂剧烈,温度压力高,投煤量大,煤种适应相对宽泛。但气化装置的设计是根据煤种、工艺、容量的不同而度身定做的,为保证系统长期稳定运行和提高效益,装置对煤质仍有严格的要求。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壳牌使用厂家陆续投产,部分厂家出现了因煤质不适应气化炉需求而影响装置稳定运行的情况。另一方面,随着煤质的劣质化趋势,优质煤炭价格不断高企。针对煤的不同特性进行合理配比,能够充分利用不同煤种,克服单煤种不适应燃烧要求的缺点,使参差不齐的原料煤接近装置设计煤种,优化使用组分,从而稳定和优化工况,减少非计划停产以及装置堵塞和结焦。同时,通过合理配煤也是降低原料价格和合理利用存煤的有效途径。
然而,不同原料煤对混煤质量指标的影响十分复杂,在实施配煤操作时,必须能够预测混煤的各项质量指标。配煤优化在热电厂、焦化、传统煤化工领域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其中,针对焦炉配煤,刘春梅等提出了机于遗传算法的炼焦配煤优化方案【1】,以及火电厂基于粒子群算法的配煤优化方案【2】。但在Shell干粉煤气化配煤方案还较少提及。
本文针对Shell粉煤气化装置优化配煤问题,建立了一个管理决策级视角下的配煤多目标优化模型。此模型综合考虑了装置对混煤质量指标的要求、市场价格等,采用软件对模型进行求解,在满足装置对煤质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原料成本最低控制。最后,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以验证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
1 配煤优化模型的建立
1.1 目标函数
1.2 约束条件
3 仿真研究
本文以Shell煤气化装置配煤优化过程为研究实例,以配煤总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应用前文提出的模型和算法进行求解,计算最优配煤方案,实现原料效益的最大化。本文选用了用于气化的3种单煤的煤质进行分析。
根据煤质分析数据、煤质要求、煤价等条件,采取非线性GRG算法,通过计算机软件求解。其中采用了Ashizawa回归公式【5】的方法对灰熔点进行预测,同时使用SiO2+FeO3/Al2O3对煤的结渣特性进行预测。
通过计算收敛得到,其结果的原料成本最低价格为709.60元。
混煤各项指标均满足要求,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同时,709.60元的混煤价格,低于目前该厂的采购成本730.15元,成本下降了2.8%。说明,适当选取价格低廉的煤炭,通过合理的配煤规划,可以实现,在既满足生产对原料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成本的降低。对企业规范原料成本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论
针对Shell干粉加压气化装置实施配煤优化技术,能够有效的调节煤质指标,使参差不齐的原料煤接近装置设计煤种,从而稳定和优化工况,降低氧耗、能耗,提高气化效率,节约煤炭资源。同时,配煤使装置能够适应更多煤种,充分利用低质煤炭资源,并通过合理配置降低原料成本,取得经济效益。本文从配煤管理的角度对Shell干粉气化装置建立了配煤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非线性GRG算法进行求解,模型中应用了灰熔点经验公式进行预测,仿真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能够得到较好的配煤方案,在满足装置对煤质要求的前提下,可充分发挥煤炭潜能,达到节约原料提高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春梅 基于遗传算法的炼焦配煤最优化配置研究 《制造业自动化》2012年2期
【2】孙漾等 Texaco水煤浆气化装置配煤模型及其优化 《化工学报》2010年8期
【3】Lasdon,L.S.Waren,A.D.Jain,A design and Testing of a Generalized Reduced Gradient Code for Nonlinear Programming 1978
东北制药10月21日公布的三季报显示,公司净利润亏损1.33万元,比上期减少171%。其中,涉及停产的第三季度亏损情况最为严重,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4亿元,与上年相比降幅达27倍。
深受行业低迷之害
东北制药证券代表田芳10月26日对《投资者报》表示,公司主营产品受行业影响亏损严重,目前VC的销售价格已经在公司的成本线以下,这是公司亏损的主要原因。由于2008年、2009年VC销售价格较高,而VC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国内除了VC五大家族外,中小原料药业也纷纷上马新的VC项目,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价格大幅度下降。
与此同时,生产VC的原材料以及人工成本上升也造成VC整体成本上升,从而让东北制药等VC原料药生产企业的亏损幅度加大。
此外,东北制药在三季报中预计,今年全年累计净利润亏损额度为2.5亿~2.8亿元,下降幅度在650%~550%之间,基本每股收益为-0.85~-0.75元。田芳表示:“从VC业务收入占据公司总收入的情况来看,亏损是确定的,2011年已不可能出现力挽狂澜的局面。”
目前国内生产VC的主要企业有东北制药、华北制药、石药集团、江山制药和鲁维制药,他们被称作国内VC“五大家族”。此前国际上两大VC生产巨头帝斯曼和武田巴斯夫因成本、价格和环境压力不断停产以后,五大企业的产量总和远超10万吨,占据全球90%以上市场份额。中国是VC生产大国,五大家族共有产能12.7万吨,已经与全球维生素C总需求量相当。
即便如此,但因为2008~2009年VC价格高企,再加上生产的进入门槛较低,沈阳、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化工、生物医药企业纷纷新建VC项目,产能过剩迅速出现。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2000~2011年。
随着项目迅速上马,2010年下半年开始,VC原料药价格持续下跌,到今年2月,国内主流厂家报价在42元/公斤左右,9月初价格下滑到36元/公斤左右,进入10月价格更是低到30元/公斤,致使东北制药等VC原料药龙头企业深受打击。
纵观中国VC行业的发展历程,一直处于VC价格升,生产企业盲目投产,供需平衡被打破,然后生产企业退出,供需重新平衡这样一个周期性循环过程。2007年时,东北制药和华北制药曾面临过这样的境况,当时有专家分析,两大药企即将“苦尽甘来”,没想到好日子不长,2010年就再迎来了“苦日子”。
德邦证券分析师郑一宁10月26日对《投资者报》表示,明年VC行业可能会再度迎来转折点,东北制药受累VC业务的可能性会降低,很有可能会再度受益于此。
郑一宁认为,从国家出台产业结构调整目录改善维生素过剩产能的政策倾向来看,未来VC行业集中度提升,也将带来VC价格的提升。另外,综合量价背离关系以及VC价格周期的分析,VC的价格拐点将出现在2012年。
停产检修躲避亏损
实际上,大多数企业尤其是新近进入VC行业的中小企业,熬过景气度低周期的可能性较小,“五大家庭”的实力明显比这些中小企业强,熬过周期可能性更大,而他们大多经历过这种景气度低期。
这也是东北制药无法放弃VC业务的原因之一。2009年,VC价格受供需影响一度高达100元/公斤左右,东北制药在当年实现利润总额5.84亿元。
东北制药去年年报显示,2010年实现净利润0.53亿元,同比大幅下降88.78%。2011年东北制药将首次跨入亏损红线。仅仅一年,东北制药就迎来了严重的打击,除了显示出其主营业务充分竞争的局面外,也显示了公司对于经营行业情况掌控较弱的局面。
据了解,目前维生素价格在30~35元/公斤左右,已经是国内绝大多数VC生产厂家成本线以下了。VC业务约占东北制药主营业务的1/3。虽然多数VC原料药生产企业在7月份掀起停产检修潮,东北制药也在其中,但库存较高,原料药内销、出口价格还在大幅下跌,导致公司7~9月业绩亏损加剧。
东北制药公告称,自7月15日起公司对VC等产品的主要生产线进行停产检修,预计时间为45天左右。东北制药内部人士表示,停产检修是不得已的策略,因为以目前VC的价格来看,生产越多则亏损越多。
这也是大多数药企的看法,在东北制药宣布停产的前后,广济药业、浙江医药也纷纷宣布停产检修。
另外,泛酸钙(VB5)龙头鑫富药业也在停产检修之列。据东北制药内部人士介绍,其实每年的七八月份是大宗发酵类原料药停产检修时期,这样可以避开夏季用电高峰时期的高电价减少成本。
制剂药难担大任
虽然中国药企纷纷停产可能会给国际客户带来压力,但东北制药高层亦承认,此次中国VC生产企业大规模停工,并未撼动VC的国际收购价格。实际上,尽管全球90%以上的VC原药来自中国,但中国企业并没有定价权,反而因为供过于求,时时被国际客户捏住“七寸”。
尽管中国原料药企未能争取到产品涨价的机会,然而国际企业却不受影响。在东北制药宣布停工检修前4天,全球维生素龙头企业帝斯曼将VA(维生素A)的每公斤报价由150元提升至200元,VE(维生素E)的每公斤报价从150元提升到185元,提价幅度分别超过30%和20%。
当时,曾有人预测帝斯曼的动作可能会让维生素类产品价格迎来一波涨势,但事实证明并没有。在这种情况下,东北制药不得不考虑转型问题。东北制药在中报中曾表示,目前公司处在产品结构转型过程中,将会把增加盈利的重点由原料药产品向制剂产品过渡,解决VC 原料药产品周期性波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