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形式

时间:2023-05-30 09:46: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堂教学形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堂教学形式

第1篇

1 “跟进式”课堂教学研究

“跟进式”课堂教学研究,是通过年轻教师一个人多次重复讲授同一教学内容的课,其他教师对每一次授课的教学情况进行跟进评价,促进其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课堂教学研究形式。一般做法是:教研组确定一个授课主题,安排一名年轻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与经验进行自主备课,设计出教学方案,并进行第一次上课,教研组其他成员迎过观课,对他的第一次课进行点评、分析,提出存在的不足与问题,集思广益,献计献策,为该教师第一次授课提出新的方案。当第二次上完课后,教研组成员再对两次课进行比较,发现进步与成功,继续提出修订后的方案,以供授课教师第三次上课所用。授课教师在循环授课过程中,结合教研组成员提出的观点或意见,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写出课例分析。实践证明,这样的教研模式,对培养年轻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效果非常显著。

2 “递进式”课堂教学研究

所谓“递进式”课堂教学研究,就是组织教研组成员共同讨论,设计一个授课主题,然后由多名教师依次授课,第二名教师针对第一名教师授课中出现的问题,修正后进行“提高型”的课堂教学,第三名教师针对第二名教师授课中的问题,再次修正后进行笫三次授课,依次类推。需说明的是,后一位教师的相对提高,都是建立在前一位敦师授课后教研纠,成员的共同讨论与研究的基础上,而不是教师单独的自我意识或行为,这种教学研究形式,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在常态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获得提高。

3 “开放式”课堂教学研究

“开放式”课堂教学研究,也可称为“个性化”的课堂教学研究,它是基于现代课堂教学理念的个性化教学要求而提出来的。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中,又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内容的课可以由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上课,与“递进式”课堂教学研究的区别是它没有时间和修订的依次性;二是不同的教师可以讲授不同内容的课。这里要说明的是,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研究模式,不仅与体育课程标准中“目标统领内容”的开放性特点要求相一致,而且为智慧型教师创造性地发挥自身的理解与经验、实施多元化教学提供了空间。教研组成员之间,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也可以对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经验进行相可借鉴、融合。这样的教研模式对教研组成员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学科建设都是强有力的推动。

4 “共同体式”课堂教学研究

所谓“共同体”,是指授课者与观课者都是处在同一层次上的共同研究者,即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方法的运用、教学评价的实施等,一切教学设计以及研究主题的确定都是由授课者和观课者共同讨论完成,授课者和观课者不存在单向的学习或评判,而是一种互动的集休学习研究。虽然在这种研究形式中也存在着授课者与观课者的分工,但授课者只是根据研究主题把大家共同完成的教学设计通过实践行为表达出来,为集体提供研讨素材,因而授课者无需刻意展示自己的长处而隐蔽自己的短处,完全是真实地自我展示,使课堂保持一种自然状态。观课者则在课后围绕研讨的主题,并结合课堂情况与授课者共同分析讨论,评价的是“大家的课”,而非“授课者的一课”。这单没有至上而下的权威指导,也没有居高临下的批评与指责,而是属于一种横向的互动型教学研究形式。

这种教研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建立一种和谐的研讨氛围,让教师在研究讨过程中不仅能在业务上获得共同提升,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情感上的交流,促进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真情投入,并享受学科建设中自我成长的乐趣和幸福感。

5 “鉴定式”课堂教学研究

第2篇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便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式。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便有一条是――“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我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便有意探索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并初步品尝到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成果。

因此,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与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关的理论主要涉及两个概念,即“过程”与“结果”、“情境”与“形式”。从探究性事实的角度来说,“过程”是指学生为探索和发展知识所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支持下进行的。“结果”则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可以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形式,如语言描述、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等。“情境”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多种具体问题,“形式”则是指学生对获得学习结果的形式化描述。

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提问要有教学价值。语文课堂中的提问要富含教学意义,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适应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的规律,反映对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合理安排。从实质上说,语文课堂提问要有教学价值,就是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将蕴涵在教材、参考资料等原生性材料中的教学因素挖掘出来,致力于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处理和运用语文材料的能力,使提问实现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育人功能。

语文课堂中的提问,不同于我们日常交际和交流中的“问话”。日常交流中的问话通常是比较简单的,无须应答者经过复杂紧张的思维活动就能作出回答。它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人际间的交流和沟通上。如见面时的“你吃了吗”“你到哪儿去了”等这样的问话,主要表达的是一种问候的意义,对理解讲话内容的思维水平要求不高。语文课堂中的提问一旦进入具体的教学情境,就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需要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及其影响作用。在教学过程的诸多要素中,教师、教材和学生是决定教学活动能否成功开展的关键因素,所以,课堂提问必须充分考虑这些教学因素的作用,以实现提问的教学价值。

要想充分实现课堂提问的教学价值,教师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提问技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重点,引导和鼓励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发表积极的、有意义的见解和看法。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该态度亲切,发扬民主作风,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对所提问题的答案作出强求一律的规定,那种硬要学生按照教师预设的答案、标准进行回答的态度和做法是不可取的。

一堂课的开端既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又是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触发点。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要新颖,像吸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起积极思维的层层浪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精彩的开端使学生进入了特定的学习环境中,丝丝相扣的中间环节尤为重要,因为这一过程学生要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有了精彩的开头和丝丝相扣的中间环节还不够,一堂课的结尾也不容忽视。好的结尾可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升华主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3篇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其实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要使得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的学习一定是充满着主动性的,学生不再是被动型的了。平时的思想品德教学,笔者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以提高课堂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拙笔于此,以求得到行家教正。

一、丰富思品教学之形式需求有效解读文本

平时我们总会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思品教材篇目的内容枯燥而又抽象,尤其是我们初中教材的呈现形式与小学已有了一定的区别。这就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诸多的麻烦,如果我们硬是塞给学生某些认知,学生不可能十分乐意地去接受。而初中学生从一定意义上讲还多少带有小学生的幼稚,这就要求教师要运用丰富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学的形式不是简简单单就能获取的。其首要的环节是教师要解读思品文本,解读思品文本并不是我们缺乏认知的能力,而是要去探究将认知内化为我们学生行为的途径、方式方法的问题。譬如教学《尊重别人隐私 维护合法权益》,笔者首先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一个小区在无任何外人进入时发生了失窃的现象,且数额较大,失窃者立即报了警。当地派出所接警后立即介入,将所有的警力全部出动还动用了联防队员,主要手段是对小区挨家挨户地搜查个遍,最后他们抓到了盗窃者。但他们却在执法的过程中触犯法律了,为什么?学生便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究问题。学生先是小组间进行讨论,理出了一定的眉目。在学生有了头绪后,笔者让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讨论。有学生从联防队员不可搜索民宅以及即使是民警亦需出具搜查证等方面阐述了“尊重别人隐私,保护合法权益”的相关话题。

二、丰富思品教学之形式需求权衡方法利弊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同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一样,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十分广泛的前提下,思想品德教师亦在关注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的问题。凡事都有它的两面性,即使是现在的多媒体运用也有它的利和弊。所以,无论怎样的方法我们都必须去考虑其是否具有可行性、科学性。我们不能一边倒,一边倒于情于理都应当说是没有任何道理和好处的。譬如说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的一些认知道理,有些是许多学生都已经具备了的生活经验,只要他们去回忆一下即可解决问题。我们大不可必去动用多媒体,毕竟那是需要耗费财力和精力的。在我们极力打造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也应当去认真思索课堂教学的资源节约的问题。而且我们的初中学生是否一直要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下从事学习活动呢?如果我们强迫学生去吃他们吃腻了的东西,事实上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严重的不负责任。

三、丰富思品教学之形式需求引领学生探究

从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特征以及我们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看,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不可能教得出来的,我们只能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去驱使学生探究,进而通过经常性的探究形成探究的习惯、精神、意志品质直至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思品教学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对探究问题进行思考。首先是努力让学生有充裕的自主探究的时间。教师不该讲的坚决不讲,应该少讲或者精讲的力求少而精地讲。其次是搭建好学生进行探究的平台。要让学生探究,就要让学生有能施展才华去进行探究的舞台。再次是给学生充分的交流自己所获的机会。学生的探究所获如果不能有与学生或者教师交流的机会,正确度自己不能知晓或者得不到同伴的认可,就会渐渐泯灭探究积极性。所以,在平时引领学生探究时,笔者力求去把握住这些关键,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探究效果。譬如让学生去学习《不以规矩难成方圆》,笔者是这样引领学生探究的。在让学生比对了不同国度的人们对规矩的认识和遵守程度以及效果后,学生由此感到不少的中国人在充当着杀人杀己的刽子手。这样很好地使学生理解了交警严查酒驾和醉驾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够联想到相关的社会公共生活秩序,并能深刻理解其真谛所在。总之引领学生探究还必须针对相关课文的实际,做有的放矢的引领工作才可以获取更为实在、积极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唐劲松.教育机智漫谈[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3.

第4篇

1 巧用教具、学具,辅助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制作教具,巧妙地使用教具,会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册教材都有主要人物和动物图像,教师应带领学生动手制作人物和动物头饰,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创设情景,操练语言。在角色表演中,教师与学生戴上头饰对话,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体现了交际情景。

绘画是学生最乐于表现的手段之一。让学生回家画图片,自制生词卡片,上半部分画画,下半部分写单词,或者正面画画,反面写单词,这样就把抽象的单词和形象的图片联系起来,学生记单词就会容易很多。而在课堂上,教师利用事先制作好的生词卡片,既可巩固生词,又能节省时间,使教学方便、快捷、高效。有时通过变换操练形式,还可调节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如先遮住生词卡的一部分、让学生猜猜是什么;还可进行“快听快说”“快听快指”“藏藏、找找、说说”或“英汉互译”游戏等。

制作挂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使教材内容直观化。如:在学习颜色时,教师可制作一幅色彩图,如:彩虹、条色气球等,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也可利用照片来进行教学。如在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2 My family”单元中,学习家庭成员的称呼时,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自己的“全家福”照片,利用照片来学习生词和句型。

2 利用实物进行教学

将实物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创设相关情景进行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和实物直接联系起来,这样会让学生对教师出示的实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更容易记住知识点。如:学习三年级下册“Unit 2 Do you like pears”单元中的pear、 orange、 apple 、bananas等几个词时,我先让学生闻水果的味道猜是什么水果,然后出示水果同时出示水果词卡,最后教学生认读英语单词并拼读该单词,能快速记忆单词的学生奖励品尝水果。

3 运用简笔画进行教学

用简笔画创设情景教学是学生喜欢的教学行式,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妙趣横生的人物、动物和日用品,教师可以尽情夸张,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教学There be句型时,可以边说边在黑板上快速简单地画上一幅图画。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Under the book there is a pencil.There is an eraser in the bag. In the bag there is a sharpener, too.随着教师的讲述和拼画,全班同学的精神都集中在一起,学生还会从中领略到简笔画的美。

4 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

小学英语内容简单,但学生大多初次接触,因此教起来不太容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特别时在进行英语字母的教学时,可用手势及四肢等表示大小写字母。有的学生还能发挥想象力用手和身体或者两个学生的手和身体搭配来表示字母。在指导书写时,可教学生使用左手当“四线三格”。要求学生用右食指在“四线三格”上练习字母。这种有趣的字母学习法,学生乐于接受,乐于使用,课堂学习氛围很浓厚。

5 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游戏进行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将知识融于游戏中,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学习巩固知识,寓教于乐。

如: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I Hello”单元中,学习了ruler,eraser,penayon,crayon,sharpener,pen,pencil-case等学习用品。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猜猜看游戏,用一块布遮住实物或放入铅笔盒里,让学生闭上眼睛,老师数“One,two,three,open your eyes and guess what’s in my pencil-box?”学生的好奇心马上被调动起来了,纷纷举手,猜自己所学过的单词,当学生猜错时,老师很遗憾的说:“Sorry!No!”猜对时,老师会开心的说:“Yes,you are right!You ars so clever!Good!Yeah!”等,然后继续猜谜游戏中学生已将所学的单词熟练掌握了。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堂教学形式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57

很多学生都觉得英语难学,笔者认为这主要的原因是在于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比较弱。而枯燥的英语课堂形式则是导致学生缺乏兴趣的一个主要原因。教师要如何丰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形式,增加英语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是当前英语教学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下面笔者简要地谈谈丰富英语课堂教学形式的一些策略。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单靠教师口述英语和板书往往会让学生觉得过于枯燥。笔者认为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是一个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尤其是flash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能够将知识点转化为动画和声音等,即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使教学效果得到强化,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比如七年级上册Unit 3 Let’s celebrate,教学内容涉及万圣节,笔者就让学生观看了一个关于万圣节的视频,让学生根据“What do they do for Halloween?”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之后再进入课文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很高,整体的课堂教学气氛和效果都很不错。

又如笔者在引入新课“Friends”时,用flash放了一首关于朋友的英文歌,在播放音乐的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词汇量问题,笔者还设置了中文的歌词字幕。学生在听完之后觉得很感动,笔者就以此为切入点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朋友,同时用一些简单的形容词来“introduce your friends”,这不仅让学生回顾了之前所学的一些简单的词汇,也让学生逐渐学会了用英语描述一个人的性格、外貌的方法。

二、创设情境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单纯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能满足英语课堂教学的需要,因为运用多媒体将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视频形式让学生去观看,只是让学生去了解英语内容的一个过程,而要让学生真正能够灵活运用某一个知识点,还必须让学生在某个情境中真实地运用起来,即将英语运用于实际交际。实际交际的灵活可变性无疑也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

比如笔者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的Unit 5 Going Shopping时就让学生模拟商场中的对话,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现在进行时这个时态,同时能够熟练运用“How much does it cost? What is its price? How much is it?”等多种询问价格的方法,以及“This one is great. May I try this on?”等基本的商场对话。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不仅仅是停留于课本,而是将知识转换为实际的运用能力。又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故事改编演绎来创设故事情境,还可以利用学校的英语角、外教资源等来进行实际的情境创设,即进行实际的生活对话,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自觉地运用英语,以丰富学生学习英语的途径,增加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

三、师生、生生互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是以教师教学为主,而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反馈。师生互动的增加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就将教师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及时的反馈,让教师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同时能够进行及时的改正。那么如何增加师生互动呢?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来增加互动。作为一种最为便捷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式,课堂提问常被教师所运用。提问的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使教学形式更加丰富。

其次,小组活动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让学生以集体活动的形式去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也让学生通过多次的集体交流提高了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这对于学生整体英语水平的提高都是十分有帮助的。尤其是教师参与的小组活动,更加能够体现出这些优势。具体来说,小组活动教学就是让学生分成小组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这种活动可以是让学生进行课前演讲、就某个话题作汇报或者进行小话剧演出等等。在笔者教学七年级下册的Unit 3 Finding your way第二课时的时候,就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准备一个简短的关于“Finding your way”的话剧片段。每个小组负责其中的一个片段。这些都是学生课下准备的。在这个过程中,关于剧本中一些英语语法、词汇等问题,笔者都给予了学生及时的建议,保证了话剧演出的质量。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英语不再是一个枯燥的工具,而是充满魅力的一种语言。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第6篇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小组学习讨论探究法如果运用得当,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且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感悟水平,增进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友谊,促进班组之间的信息交流。好的讨论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然而,在多年的听课经历中,我发现一些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是重热闹、重形式,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许多学生只是开展表面上的讨论,没有自觉主动地参与进去,甚至还有的学生趁小组讨论的时候大谈“山海经”。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只是简单地应付,肤浅地回答;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没有作深层次的思考讨论,没有生成精彩的多元的系列答案或结果。另一方面,教师提问时过分重视答案的标准性,把小组讨论作为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常规动作,把学生之间的对话讨论,作为公开课上的一种装饰。长此以往,将会弊大于利,这是很危险的。以下我列举两个案例。

2011年春学期5月某日,我们美术教研小组一行3人去本市某初中调研,该校开放了语、数、外、历史、化、美术、音乐等公开课。我听的第一课是李姓老师的美术课,课堂开始照例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轻音乐,在播出白描人物的画面后导入新课——“线条的魅力”。老师鼠标点击出预先设计好的讨论题,李老师刚说完:“大家一起讨论”,学生就齐刷刷地围绕成许多小组,一起大声地讨论起来,你说我说大家说。我凑上去听,听不清他们说什么,老师也不时地在各个小组间穿梭,与大家一起讨论,看似热闹极了。

大概五六分钟过去了,李老师走到讲台上点击鼠标,在大屏幕上一条一条地依次出示讨论题,让学生回答。答案惊人地相似,此情此景就好像预先彩排好的。这种课堂小组讨论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又能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这让我联想到在本校听的一些随机课、交流课和公开课,上面的现象难道在各科教学中不是也客观存在吗?

我一个邻居家的小男孩在本校上初二,有一次双休日我去他家串门,看到小男孩的书房里有三四个同学挤在一张方桌上做作业。我和他们聊天,他们说在一起讨论方便做作业,而且班主任也倡导班上自发地组织若干小组,在双休日期间讨论和探究假期作业。这是很好的事情啊。想不到的是,邻家小男孩附在我耳边小声说:“我们哪里是讨论,是方便统一答案,大家抄袭吧。家长在身边时假装讨论,家长不在时,就互相抄袭作业。”我问其他小组,他们摇摇头就是不肯说。这样的形式主义,能有多少实际意义呢?

我感叹:老师最初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种讨论已经演变如斯,这是他们万万没有预料到的。或者,即使想到了,也是无力改变现状罢了。

上面真实的案例说明,如果小组讨论僵化为课堂上的形式,那么,它就会带来以下负面影响:

1.养成学生为应付讨论而乐于凑热闹、不爱动脑筋的坏习惯;

2.为学生提供在讨论时间里谈与教学内容不相关话题的机会,教师有放任自流之嫌;

3.助长部分学生对少数优秀学生的依赖心理,形成思维惰性,使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

4.因为过分注重标准答案,抑制发射式思维的生成,扼杀了学生的创新个性,学生总结和归纳知识的能力滞后。

第7篇

关键词: 物理课堂教学 课堂秩序 矛盾处理

一、课堂活跃和课堂混乱的区别只在一线之间

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必然会带来课堂秩序的混乱,但丰富有趣的教学形式确实会影响到课堂秩序,课堂秩序一旦出现问题,教师自然不能坐视不管,必然要对课堂秩序进行管理和维持,这样就会打断正常的教学。虽然维持课堂秩序对于教师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以现有的课时来看,确实经不起这样反复的打断,如果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每次都停止讲课对课堂秩序进行管理,就很可能面对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所以在很多时候,教师选择的是“小乱不管,大乱则罚”的方式,即课堂产生不严重、不影响课堂教学和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小骚动便不加以管理,听之任之;课堂产生较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混乱时,就处罚其中的部分学生,从而起到维持课堂秩序的目的。

在这种“管也不是,不管更不是”进退两难的情况下,教师宁愿牺牲自己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因为在教师们看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无非是为了吸引一部分在课堂上不能够专心听课的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如果因为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而导致了课堂秩序的混乱,就会影响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听课效率,其中更多的是本来可以对教学内容集中注意的学生,这样就得不偿失了。所以教师们并不是不会、不能使用多种形式教学,而是不敢。

课堂活跃和课堂混乱的区别只在一线之间,如何把握这样的一个“度”,则是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问题。教师需要有掌控课堂的能力,在教学设计时所选用的素材应该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尽可能少地引起学生的讨论和遐想。学生处理问题的方式来自于对于成年人的模仿和学习。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自己所持的态度。教师的态度如果严肃而认真,就会给学生以一种“不怒而威”的感觉,也会影响到学生对待课堂的态度,这样也能以自身的行为和表现告诉学生,对待科学要持严谨的态度。教师在课堂上的态度如果是随便的,那么整个课堂气氛也会变得松散[1]。

初中生处在一个非常感性化的阶段,他们中的很多人不能够理解学习对于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这个时期,学生更多的是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不仅会得到学生的拥护和喜爱,与此同时,他所教授的科目也会受到学生极大的欢迎。学生在这门课上会表现出极强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同时也会很有表现欲,期待教师的赞扬,这种情绪对于学习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2]。成为一个有魅力、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要求不仅在课上下工夫,把课上得生动有趣,让学生爱听;在课外管理学生、处理问题时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让学生能接受能理解能改正。然而现在的很多教师认为管理学生和处理问题是班主任的工作,作为任课老师只要把课上好,其他的都不用插手。这种想法是很片面的,在这门课上出现的状况和产生的问题就应该由任课老师客观地评价和合理地解决,不分青红皂白就交由班主任处理,或者处理问题的方式粗暴简单,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3]。

二、任课老师需要处理的问题

首先是课堂。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是教师必修的功课,课堂教学秩序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然而四五十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关在一间教室里,想要做到绝对的安静是不可能的,出现一些骚动和混乱也是不可避免的事,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的处理方式往往比较单一。大多数的处理方式是这样的:呵斥那个引起骚动或者是表现得比较过分的学生,视情节轻重勒令其写检查或是罚站,也有直接告知班主任的。这种做法很多时候严重地损害了学生了自尊,久而久之学生对于这类批评就无所谓了,还会产生一种逆反情绪,故意的在课堂上引起一些混乱,向教师表达自己的不满和一种挑衅。对课堂秩序的管理是展现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的,掌握好方式方法,处理得漂亮,就能受到平时很难获得的钦佩。在这种时候教师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怒气冲冲地表达会被学生看成没有内涵和修养,对于学生的一些小错误要指出不能呵斥,要表现出一种成年人的理智和大度。而对于学生的一些原则性的错误,首先要终止这种错误,在课上进行简短的否定和批评,使其他学生对这种错误提起重视。同时也不适合在课堂上进行严厉的批评,可以在课下向其了解这种错误的成因,指出他的错误,并提出改正,这时切记要就事论事不能就事论人,尤其不能翻旧账,把其以前的错误一一数落一遍,这样反而会削弱此次教育的效果。

其次是作业。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加强和巩固,是整个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教师考查学生课堂掌握情况的方式。然而,所谓家庭作业自然不是在学校完成的,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依靠学生的自觉完成和家长的监督,对于家长监督力较弱、学生自觉性也较差的家庭来说,家庭作业就很难有收效了,而且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对于物理学科而言,作业是对学生灵活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的练习,是为了达到质变的量变积累,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学生不能认真地完成作业,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就不真实,教师就不能根据作业的情况再对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正,就无法达到好的学习效果。作业马虎的学生对学科的熟悉度和熟练程度也不高,使得其基础很难牢固,在之后的学习中也会产生一些困难。学生的作业态度欠佳几乎是每个教师都有的烦恼。同样的,教师们在处理作业的问题时所采用的态度也是比较简单粗暴的,无非是批评、罚抄之类,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不能或者不愿认真完成作业的原因,向学生说明作业的作用,对于学生完成作业态度较差的情况应该分析他的成因,不能盲目地责骂,就物理学科来说罚抄是没有效果的,不如让学生认真地把作业再做一遍,如果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在此时进行单独的辅导,而对那些学习上没有太大困难,仅是态度不认真的学生,可以与家长联系,不是要求家长进行所谓的“严加管教”,而是要家校配合,共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

最后是考试。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都比学生的水平要高些。所以在教师看来,多数时候学生的考试成绩都是不理想的,尤其在看到自己反复强调的问题还是不能为学生所掌握的时候,第一感觉肯定是气愤和失望。这时,很多教师就会就着这种情绪训斥学生,这样的行为显然是不够理智和冷静的表现。教师在分析试卷之前首先要冷静下来,客观而理智地分析班级学生的情况,再对试卷进行分析,两者相结合,得出对于此次考试的合理评价,并把这个结果告诉学生,教师与学生同时找原因,并思考在以后的学习中怎样才能进步。教师要勇于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是把责任一味地推给学生,这样的自省也是对于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的教育,同时也能教会学生,在这样一个合作的社会要如何与人交流与人相处。对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也不能回避,在给予批评提出意见的同时,也要对做得好的学生提出表扬。这样能够为其他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同时还能对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起到促进作用,而集体的大范围的批评就如同将所有学生一棍子打死,不仅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反而会打击到一些学生的积极性,削弱其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姚本先主编.心理学(《心理学新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乔际平主编.物理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第8篇

一、分层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辅以不同的训练和辅导,借助各层本身的力量促进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了发展。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的“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三、具体做法

1 对学生分层:对学生恰当分出层次是因材施教的前提。首先要做大量的调查工作,综合各次考试成绩、平时表现、智力因素、学科基础,把班内学生分成A、B、C三个组。分组情况单独通知每个学生,做好思想工作,保证学生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课堂学习。 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不同形式测试、考核,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

2 对教学内容分层:数学知识是由数学问题构成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手段。因此,无论是新知课、习题课、复习课还是讲评课,都离不开数学问题的解决。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以解题活动为中心,即把问题做为教学的出发点。班内分层教学除把学生分层外,还要把教学内容分层。一方面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几组题,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大;另一方面是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的小题,几个小题之间分出层次、拉开档次,又形成几个由低到高的小。题与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升高,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这样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解每组题时,要求A组学生解低档题,争取解中档题;B组学生解中档题,争取解高档题;C组学生可以直接解高档题,使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解题、分层指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人人都能参与,差生也有用武之地。通过多层次的教学,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较高要求。

3 学习方法指导:“班内分层教学”利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整个课堂以解题活动为中心。并且不同层次的学生解不同层次的习题,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思维的积极或受阻情况随时调控。这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渠道就不再是主要靠听,而是靠解题。一方面凭借已有知识解决相应问题.另一方面是利用已获得的认知结构去掌握新的知识,从而扩充原来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发现问题,指导学生适应这样的教学。

四、班内分层教学的优越性

1 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班内分层教学较好地解决了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有利于解决“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弊端。由于在教学中对差生实行“低起点”教学,自然就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改变其自卑和落后的心理。为实现差生转化创造了条件。随着教学活动层次化的由低到高的发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相应地得到了提高,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各自的发展。由于每节课都安排尽可能高层次的问题,对培养优生也很有好处。显然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2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班内分层教学是通过题组,把本节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分解为若干个不同层次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解题,自然地学习了所要学的数学知识。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具体的数学问题来解决。显然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中,自然地、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就自然地变教师津津乐道地讲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自觉地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9篇

一、激情引入,发现问题

新课的引入,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起始阶段,创设情境,设问引思,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而且还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课堂开始,正是学生“愤悱”之时,教师如何从旧知识,生活实践,具体操作实践等出发巧妙设疑,让学生带着疑问,好奇,怎么办等来学习新知识,创设最佳引入法,激活学生原有的内动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一环节教师要以精湛的教学艺术,知识的魅力去吸引学生,精心设计思考题,探索问题力求源于学生的疑问和求知欲,给学生指出探究的方向,创设探究条件,以问题引导整个学习活动的展开,并使每个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

二、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环节,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为特征。探索过程着眼于发现新知识,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在小学阶段,尤其在低年级,这种学习方式被广泛采用。如数的拆分,通过摆小棒,进行学习。在学习的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时,要大量采用具体操作去感知,形成空间观念。这种学法要注意不能停留在纯操作的层面,动手操作之后一定要上升到语言描述和归纳概括,使学生的思维经历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过程;再如:一年级下册《数100以内的数》时,课前为每一名学生准备了100颗不同的物品,让学生自主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数有多少,然后交流数的的方法。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利用已有的经验,数出了100颗,在交流数数方法中,了解到不同的数数方法,同时感知到,由于颗粒大小不一样,相同数量的物品占的空间不一样。

教师的作用不可小视,如果没有教师的精心准备和安排,学生的学习也会是困难的。教师要给学习提供必要的W习材料,设计合理的学习的步骤,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习自主学习,认真组织好小组内的讨论与合作,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巩固应用,引向实践

新授内容后课堂练习主要是促使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把新学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教师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对知识和方法可以巩固和强化,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注重练习的趣味性、层次性和灵活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相应的练习,使每一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应用创新的特征是开放性,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具体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具有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创新思维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小小设计师,当二年级同学学习找规律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让学习来设计一个手帕的图案;比如看谁的方法最独特;怎样做最简便;谁的方法多。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待我们教师用心去设计。

教学实验表明:成功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四、课堂总结,拓宽引用

第10篇

关键词:座位;数学课堂

数学课堂中离不开教学交流,教师的导、和问,学生的听课、对问题的回答与质疑等,都是数学交流的形式;课外进行的数学活动,学生之间的问题探讨或论文报告中,也存在着数学交流。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学交流呢?数学交流就是运用表达科学概念、关系、问题、方法、思想的数学语言,传递信息、情感与观念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即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与学会数学交流。数学交流,也就是数学学习与教学中使用教学语言、数学方法进行各类数学活动的动态过程。数学交流也是通过听觉、视觉、触觉来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再将自己的数学思想用动作的、直观的形式或数学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以帮助学生理解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的联系。数学交流是以数学的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图式语言为载体,以听、说、读、写等方式让主体学生接受和表达数学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认知活动。采用不同座位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就能较好地让学生进行数学交流。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采用不同坐位的形式进行教学?

数学交流的形式包括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与社会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社会的交流以及学生的自我交流”根据数学交流所呈现的方式,数学交流分为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口头交流主要是通过文字语言的叙述,对词语或符号重新赋予意义;书面数学交流主要是指一种数学表达,它可以是符号的、图形的、图表的,也可以是实物的。按照数学交流的组织形式,数学交流可分为“师生谈话式、分组讨论式、实践探讨式”;有的分为“讨论式、主讲式和书面失”也有的分为“活动式交流、作业研讨式交流、问题研讨式交流。”数学教学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以探究为核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时刻保证一个公平的学习环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教无定法,灵活多样。同时只要课本中出现有实验的内容,都会想方设法找来材料演示给学生看或者指导学生亲自操作。十分注重常识教学的过程,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细心组织每一次活动,长期积累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只能通过数学交流的实施来进行。关于数学交流的途径,应着眼于宏观的描述,也就是要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此外,还要加强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即数学交流不仅可以在教室内、学生之间、学生与教科书之间进行,还可以在课外兴趣小组、数学竞赛、数学实践与应用等活动中开展。教室是教学的主要场地,要充分利用好教室这个主要教学阵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性,布置教室,创设环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环境中,通过开展竞赛,激发学生兴趣。这时,采用不同座位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显得重要了。教师根据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现有的环境,进行座位的布置。

一、数学交流学习模式是学生个体自主探究的,学生座位的布置以单人单桌为宜

也就是说学生面向讲台每人一桌,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书面写作,即创设“写数学”的机会,包括让学生写知识小结、写解题反思、写调查等。

二、数学交流学习模式是小组内合作交流的,学生的座位布置以分小组的形式为宜

也就是几人一起围坐一桌,数学学习主要是直观描述,即通过画图、实物材料及模型等形象直观的进行操作,得到结论。通过小组学习交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三、数学交流学习模式是组际交流和集体讲解的,学生坐位的布置以圆形的形式为宜

也就是营造开放式的课堂气氛,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把课堂设计在教室外,全班同学围成一个大圆,又把大圆分成4小组,每一小组轮流到圆中把知识和实际事物结合起来,再把自己的见解讲述,然后每组进行交流、讨论。通过小组之间的学习交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训练了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有利于师生互动。

四、数学交流学习模式是小组评价与反馈补救,学生座位布置以行列的形式为宜

当进行小组之间的学习交流与辩论时,座位行列布置的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数学概念或问题情景的模拟、演示、表达和转换数学、口头交流,即进行“说数学”的训练,包括个人发言、数学对话、分组讨论、倾听等都得到了培养。

五、数学交流学习模式是数学学习共同体的,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学生的座位布置以行列与半圆的形式为宜

第11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课堂观察;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徐坚(1979-),男,江苏南京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程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领导与管理,职业技术教育;高华,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张文珊,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业教育理论。

基金项目:江苏省第三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基于LICC范式的高职院校专业化听课工作实施研究――以南京X学院60门专业课听课实践为例”(编号:ZCZ63),主持人:张文珊。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6-0082-04

传统的听评课存在听课过程中,无合作的任务,无明确的分工;评课过程中,无证据的推论,基于假设的话语居多;听评课过程中,无研究的实践,应付任务式的居多[1]。课堂观察正在取代传统的听评课。课堂观察,一般是指除课堂教、学双方外的第三方,在课堂现场通过观察,有目的地获取信息并加以分析和运用的一系列活动[2]。通过观察课堂,可以总结出四个要素,分别是:学生学习(Learning)、教师教学(Instruction)、课程性质(Curriculum)和课堂文化(Culture),在此基础上崔允t等提出专业课堂观察的LICC范式[3]。本文基于这一范式,通过观察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我校”)的行动导向教学课堂,对行动导向中任务单形式的课堂教学形式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一、课堂观察具体问题分析

首先确定本次课堂观察的研究问题。本观察量表研究的问题是:采用行动导向的任盏バ问降慕萄Хㄊ欠衲芄惶岣咧耙到逃(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主动性和专注性?

职业教育课程门类划分的学科模式是按照学科分类来划分课程门类。一味按照学科结构来开发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有违职业教育的性质。从实际的角度看,容易使学生学习许多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的知识;并且由于他是按照知识本身的相关性来组织课程内容的,所以不利于学生形成把知识与工作任务联系起来的习惯,不利于在工作情境中把握知识的意义,最终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学科模式不同,任务模式是以工作任务的划分为基本依据来划分职业教育课程分类。其基本假设是:(1)可以把工作任务划分为一系列独立存在的任务模块;(2)工作知识是以与工作任务密切结合的方式存在的;(3)以工作任务划分为基本依据来划分职业教育课程门类,可以最大限度地把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对接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进入工作体系做好准备[4]。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学习的主动性,是职业院校普遍面对的一个困难[5]。有学者归纳了能对学习起到激励作用的六个理论上的条件:(1)学习材料的重要性(例如应用与实践,贴近实际等);(2)授课质量;(3)教师对课业内容感兴趣;(4)集体团队型的社会联系;(5)对能力培养的支持(信息反馈,针对性的指导);(6)对自主能力培养的支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选择)[6]。

任课教师讲授的《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专业学科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功能。该门课程既可以考虑以学科模式进行教学,也可以考虑任务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的探索中,通过学情分析发现,学生的厌学情绪较为严重,已有知识储备较少。如果以学科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一般。因此,在课程改革中,采用任务单模式进行教学,将本门课程基于学科专业组织的知识点打散,重新面向职业特点。任课教师设计开发了三个主要的项目,并将知识点按照任务的需求分别归入不同的项目。每节课完成一个小的任务,通过设计任务单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的任务。由任课老师自行开发的任务单形式,通过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引导文教学法,并针对学情对其做了校本化设计。通过该任务单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对学生更加科学的评价。

在任务单形式的课堂中,学生被分为5人小组。每节课由学生轮流担任组长。每节课的开始,由授课老师先对本节课的任务进行简要讲解和引入。该阶段完成后,由学生根据任务单的要求,自行收集资料,完成任务单的内容。授课老师在学生自主完成阶段,随时关注不同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引导。

通过分析学生的行为态度,可将任务单形式课堂中学生行为态度粗略的分为表1中的六种。

将学生的行为态度进行编号,如第一阶段行为态度1,编号为P1B1;第一阶段行为态度2,编号为P1B2。通过分析学生的行为态度分类,可以将P1B1、P1B2、P2B1、P2B2归为学生学习主动性正面的表现。P1B3及P2B3归为学生学习主动性负面表现。其中,尽管P1B1和P2B1的实质内容为一致,为了保证不同阶段的对比,仍将其标记为不同的行为态度。

根据以上思路,设计了如表2的第一版观察量表:

在实践中发现,由于观察量较大,将观察两名学生更改为观察一名学生。同时,对于时间的计算也进行修改,只记录行为开始的时间点,中间行为持续的长度可在课后进行计算。修改后的观察量表提高了记录的效率。修改后的观察量表如表3:

其中表3的观察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教师引入任务单阶段和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单阶段。通过记录学生行为态度所花的时间来量化表现学生在任务单形式课堂中的学习主动性。其中,假设引入讲解阶段作为传统学科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完成阶段作为面向职业和情境的任务教学模式。

课堂中需要听课老师随机抽取一名组长或组员。课后,听课老师需要记录该学生的名字,并向任课教师询问后,将该学生归为学优生、中等生或学差生。

课堂记录中需要大量的时间记录,对于听课老师的要求较高,需要听课老师集中注意力,并采用人盯人的方式。听课教师随机坐在课堂中的不同位置,对其附近的小组进行观察。

二、职业教育课堂观察实证案例

本次课堂观察的假设为:

第一,不同教学模式,会对学生的主动性有显著的差异。不过,由于本课程对比阶段包含在一节课中,可能并不一定能够获得显著的差异。

第二,通过教学环节的时间记录,可对整节课中不同阶段所占时间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对学生行为态度的统计,为任务单的完善设计提供建议。

通过2016年6月12日星期日上午10:00开始的第三节课听课记录,P1B2的行为态度总时长为4分34秒,占总课时长度的11%。P1B3的行为态度总时长为40秒,占总课时长度为2%。P2B1的行为态度总时长为6分02秒,占总课时长度的14%。P2B2的行为态度总时长为25分44秒,占总课时长度为62%。P2B3的行为态度总时长为4分48秒,占总课时长度为11%。

所观察的同学为某一小组的小组长,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课后通过询问教师,其学习能力为中等水平。由于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在P1的入阶段,老师并未要求拿出教材。P2阶段中P2B1的行为较少是由于在小组讨论中,给同学走出自己的座位,加入前两排的小组成员中进行讨论。该名同学没有回自己的座位拿取自己的任务单级课本。在任务一完成后,该名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后,拿出了自己的课本。

若我们可以粗略的将P1B1、P1B2、P2B1和P2B2行为态度归为是期望的有效教学行为态度,其余的行为态度则归为对教学没有帮助的行为态度。那么,本节课中以记录到的总有效时间41分48秒为基准,有效教学时间达到36分20秒,无效教学时间仅为5分28秒。总体来看,总有效教学时间达到87%。可以说这堂课对该名学生的效果非常好。如图1所示。

经过对其态度行为的观察。下图以时间为x轴,将有效教学时间数值化为1,无效教学时间数值化为-1。如图2,可在图中直观的看出学生整节课中的态度行为转变。

任课老师本节课程采用了经典的小组教学法方法。师生、生生全员合作互助模式,让学困生通过教师和学优生的帮助得到提高;让学优生在帮助学困生的同时,自己的理解水平得到提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将较大的授课班级规模进行了缩减。通过小组的形式,尽可能的照顾到每一位同学。另一方面,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的“适时点拨、启发和参与”。任课老师分别在11分47秒至12分34秒,17分49秒至17分54秒,32分23秒至32分55秒,39分45秒至39分50秒,到达所观测的小组,参与讨论并对他们进行评分。共计时长达1分20秒。尽管绝对时长并不长,但是由于分别在课程总进度的28%、43%、77%和95%不同结点处,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提醒作用。

所观察的学生在第二个任务开始后,至最后一个任务开始前,也即21分52秒至35分25秒,为该学生的主动性反复阶段。该时间段总计13分33秒,分别跨越第二个任务的操作阶段、第二个任务的总结讲解和第三个任务的引导。其中包含多次短暂的未关注课堂主要教学目标的行为,并且在30分57秒至34分45秒之间发生了本节课程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未关注课堂主要教学目标的行为,达到了3分48秒。试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第一,由于这段时间该名学生未参与前排的讨论,而是坐在自己的座位,偶尔同自己的同桌进行讨论。而其前两排的同学在该时间段内积极讨论,表现同所观察的同学明显不同。第二,该时间段处于课程总时长的中后期,可能达到了该名同学的注意力集中的极限,或该名学生认为内容已经掌握,可以放松。非常有趣的是,按照传统经验推论,该名同学在剩下的课时中集中注意力主动学习的时间可能会逐渐缩短。但是在任务三开始操作后,该名同学能够立即集中精力全力投入任务三的完成中。这一现象表明教师需要在课程的中后程,加大对部分学生的提示力度。或者要求组员间在这一时间段加强互相的督促。并且尽量采取动手操作性的任务,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专注力。

三、反思与总结

(一)行动导向教学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强调通过行动来学习和为了行动而学习[7]。职业类院校的学生通过高考的筛选,大都是可以被假设为不是十分适合纯粹动脑的学习方式。而行动导向教学中,提出动手与动脑的平衡[7]。在本次课堂的实践中也可以发现,尽管学生的主动性开始下降,但是通过任务三的动手操作,实现了学生课堂主动性的戏剧性逆转。因此,职业类院校中课程,应当坚持行动导向教学的方向,在课堂中逐渐针对性的加大动手环节的比例,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技术的关系

尽管取得如此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任课教师仅仅采用了幻灯片演示、轴承实物演示等方式,并未大量采用新的教学技术,如慕课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仅仅是在教学方法有所转变,而其自创的类似行动教学法的引导文教学法的任务单教学方法,该方法也并不是多么时髦的教学方法。舒茨・沃夫冈认为“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只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明确的教学方法,……在选定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学方法的框架也就被确定了。”[8]因此,尽管我们已经有那么多的教学技术工具可供使用,但是教学技术的应用仍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程特点、学生背景、师生关系等多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及选择。可以想见,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法未来也应当是传统教学方法和技术与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不间断的交融过程。

参考文献:

[1]崔允t.论指向教学改进的课堂观察LICC模式[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3):4-8.

[2]张荣胜.课堂观察――提升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5): 45-47.

[3]崔允t.论课堂观察LICC范式:一种专业的听评课[J].教育研究,2012(5):79-83.

[4]徐国庆,石伟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丛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5]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丛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6]Beck K, Dubs R. Kompeenzentwicklung in der Berufserziehung[M]. Stuttgart: Franz Steiner Verlag, 1998.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信息技术 网络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集直观性、开放性和交互性于一体,对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该文主要就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来探讨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交互形式,主要包括师生与网络的交互困难及其应对形式,学生与网络交互对软件的要求,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交互,学生与学生面对面的交互等内容。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深人,越来越多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已经试用了网络化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以直观的感性的材料来表现教学内容,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网络化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不仅增强了传统模式中师生、生生的交互,还增加了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交互有四种形式,师生与计算机网络的交互,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交互,学生与学生面对面的交互。教师在实践中往往比较重视第一种交互形式而忽视了后三种交互形式,使师生、生生之间原本可直接进行的交互人为的变成间接进行了。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不足,就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只有处理好这些交互形式,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网络环境下,应该如何对待这些交互来更好的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每个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工作者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此就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来探讨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交互形式。

1师生与网络的交互困难及其应对形式

网络环境下,师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进行多种交互,教师可以用网络广播的形式把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进行一体化教学,教师还可以通过笨控及时了解个别学生的学习进程并进行指导,实现个别化教学,学生遇到疑问时,也可以使用电子举手把问题反馈给教师,这样就增强了教学中的个别化教学。在计算机网络中,教师既是知识的者又是反馈问题的接收者,计算机网络提高了与接收的频率,增强了师生、生生的交互。然而在实践中,有些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师生与计算机网络的交互,导致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好的结果。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后没能形成知识点的相关概念;学生没有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自由操作的盲目性;学生学习后无法检测到自己的学习效果。为了避免出现以上结果,应该善用网络交流,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

1.1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教学目标,选择有启发性的材料,并设计有层次有深度的问题融人到材料中。这样既可以直观的呈现知识点,又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和知识点的衔接。

1.2教师要收放有度

教师在放手让学生自由操作的同时,应该充当问题情景的设计者,设计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富有挑战性、有教学意义的任务,让学生在自由操作中完成这些任务。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操作。而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他们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学习。

1.3教师要及时对比评价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选择儿个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对比评价。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应该注意的是,在评价时对学习品质好的学生要求严格一些,让他们知道自己还有不足的地方;对学习品质差的学生应多些鼓励,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进步。

师生与计算机网络交互形式除了发生在网络课堂上以外,还可以在BBS及留言板上进行。BBS及留言板交流方式较多的使用在远程辅导和家校联系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夸大这种交互形式的作用而忽视其他交互形式。事实上,日前通过网络进行师生交流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其他交互形式也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2学生与网络交互及其对软件的要求

学生与网络的文互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学生与计算机系统的交互,一种是学生与课件的交互。学生与计算机系统的交互效果是由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决定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越扎实,操作越熟练,则他与计算机系统的交互就越好。要改善学生与计算机系统的交互效果,就要求学生平时多练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这不是在网络课堂中一下子就能改变的。在这里我想更详细讨论的是学生与学习软件的交互形式。 学生与学习软件的交互效果是由学习软件决定的。学习软件的作用就是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来呈现教学内容,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一个好的学习软件应该在呈现学习内容的同时表现出较好的交互性,使学生以最易接受的方式学到所需知识。而学生有基础知识、学习品质、学习风格等多种个别差异,这就要求学习软件要从多层次,多路径,多角度进行学习内容的呈现。要使学生与学习软件有良好的交互效果,就要求学习软件具有以下特点:

2. 1学习软件要有自动检测功能

在学生进行课题内容学习之前,软件先对学生进行测试。在确认学生已经具备学习课题内容的基础以后,学生才可以进人本课题的学习。如果学生还不具备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则软件将返回前面的内容进行复习。

2. 2学习软件要有帮助提示功能

学生在使用学习软件进行学习时,难免会遇到疑惑。有些疑惑在书本上有解答,但埋藏很深不易查找,而有些知识由于书本上没有,因此跟本就找不到答案。这时,学习软件中的帮助或提示就尤为重要。这个功能对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2. 3学习软件要有分析功能

通过解答问题,学生把学习效果反馈到学习软件中。学习软件应当能够分析学生的知识深度,给出适当的间题情景,使学生层次性的学习知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学习软件的交互性能好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很大。教师在选择学习软件时不仅要考虑其是否具备科学性,还要考虑其是否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3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交互

网络环境下,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交互是不可或缺的。这种交互形式有很多优点。首先,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师生的语言及姿态语交流具有真实可靠的优越性,在促进学生知、情、意、能全方位发展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再次,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在网络环境下,要做到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交互就要求老师尽量发挥其主导作用。教师在呈现完教学内容后,应当走下讲台观察学生的操作。而学生遇到疑惑时应大胆的提出来,以便得到教师的指导。见到墓础差的学生完成了任务,教师应当面给予鼓励。这种鼓励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

4学生与学生面对面的交互

学生进行学习交流活动也正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交互。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参照作品,讨论问题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另一种交互形式是协作任务,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可以被分成若干个任务小组,可以是学生自发组成的小组,也可以是教师统一安排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进行明确的分工,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并完成一个适合自己任务点。各任务点完成之后,再进行有序的组合便完成了协作任务。学生在分工之前首先要跟组员进行讨论以确定任务点和分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