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边坡治理

边坡治理

时间:2023-05-30 09:46: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边坡治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边坡治理

第1篇

关键词:公路;边坡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公路工程作为一种线性工程,对地形地质体的依附。利用和改造格外强烈,由于受到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的限制,路线起伏高差大,在路线设计中出现了高路堤和深路堑的现象,边坡的治理已成为影响工程造价,制约路基工程稳定和安全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公路的边坡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

1.公路边坡治理的重要性及其特点

近年来公路滑坡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公路运输的发展及人身安全,威胁了公路的正常运行,加剧了地质环境的恶化。同时,公路建设中的边坡灾害也制约了公路建设的顺利进行。为了更好对公路边坡治理技术进行论述,首先要对公路滑坡的特点进行分析。公路边坡滑坡主要在平面形态上,都有一定的几何形状,如椭圆形、三角形簸箕形及其他几何形态或不规则形态。其滑出方向大多数与路线方向垂直或近于垂直,少数滑体滑动方向与公路线路方向斜交,公路规模的大小也也直接影响滑坡的规模。成因上讲,大多数滑坡都是在开挖过程中复活,而且公路滑坡有一个共性,就是超过 90%的滑坡都是由于公路开挖造成的。

2.公路边坡治理原则

2.1整治滑坡之前,一般应先做好临时排水系统,以减缓滑坡的发展,然后针对引起滑坡滑动的主要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

2.2实施的可能性:充分考虑施工过程和顺序,以保证滑体逐步趋于稳定,确保施工人员安全。

2.3对于性质复杂的大型滑坡,可以绕避对应尽量绕避。当绕避有困难或在经济上显著不合理时,应视滑坡规模、公路与滑坡的相互影响程度、防治与治理费用等条件,设计几种方案比选。

2.4对于可能突然发生急剧变形的滑坡,应采取迅速有效的工程措施;对于滑坡缓慢的大型滑坡,易全面规划整治,仔细观察每期工程的效果,以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2.5对于性质简单的中小型滑坡,一般情况下可进行整治,路线不必绕避。但应注意调整路线平、纵面位置,以求整治简单、工程量小、施工方便、经济合理。

3.边坡治理措施

3.1植物防护治理

近年来,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为尽快恢复原有植被,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工程界积极响应国家环境保护的号召,大力开展绿色通道建设,边坡生物防治工作也逐步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植物具有很好的防水土流失的功能,对土壤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植物防护治理是采用铺草皮,种草形式,利用植被对边坡的覆盖作用,植物根系对边坡的加固作用,保护路基边坡免受降水和地表径流的冲刷来对边坡进行防护。常用的边坡植被物种有花草,藤本植物、矮生的木本植物。植物的选用应适合当地的地理气候环境。在公路路基的防护中,一般都会在网状的水泥防护墙内,种上植物,以此,来加固对边坡的保护。其中一种新型的喷播植草工艺(即 TBS和 SG 防护方案)正在被逐步推广应用到高速公路的上边坡防护中。喷播植草技术是将土、水泥、混凝士绿化添加剂、肥料、腐植质等与植绿种子均匀混合喷射到开挖的坡面,形成一层人工基质,有一定强度且稳定,不龟裂,抗冲刷,植物能在此基质上正常生长,以此来达到恢复生态环境、绿化边坡的目的。在采用喷播植草技术时要注意:a.根据气候环境选择选用易于成活,便于养护,经济合适的物种,要求能迅速繁殖覆盖边坡表面,短期内实现很好的水土保持;b.合理喷植混凝土配合比。喷播植草技术主要适用于稳定且冲刷轻微的的岩石边坡。坡面要尽可能平整,无倒坡现象.坡面一般要大于 75 度且未风化,并且要保证坡面地质状况良好稳定。

3.2边坡的框格防护

框格防护是用块石、混凝土等材料,在边坡上形成骨架,提高边坡表面粗糙度系数,从而减缓水流速度。框格形状有很多种:六角形混凝土块、浆切片石或预制块做成的麦穗形、菱形、窗孔型等等。由此也衍生出六角形空心砖护坡、片(块)石护坡、菱形网格护坡、窗孔肋式护坡等等一些边坡防护方法。六角空心砖护坡、菱形网格护坡、窗孔肋式护坡是用水泥混凝土预制安装的边坡防护形式,空白地方可进行绿化,具有比较强的观赏价值,但是六角空心砖护坡不利于排水和边坡的稳定且费用过高,所以要慎用。而菱形网格护坡只适用于填方边坡和土质挖方边坡。窗孔肋式护坡目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防护形式,但肋厚容易被偷工减料,应加强施工管理和质量监理。浆砌片石护坡主要用拱型骨架支撑坡面易产生溜塌土体及增强岩层极严重风化带边坡的稳定。对长大坡面,用多层骨架,将坡面分割成若干骨架支撑的小块土体,进行分而治之,单孔或多孔均起到支撑作用。浆砌片石骨架护坡适用于一般土质、膨胀土边坡加固,不适用于细砂、粉砂边坡加固。这些防护方法不但对路基边坡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外,而且还对路容有一定的美化效果。

3.3锚杆加固防护

锚固技术按是否施加预应力分为预应力锚杆(索)和非预应力锚杆(索)。预应力锚杆(索)由锚头、杆体和锚固体三部分组成。预应力锚杆(索)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边坡加固、斜坡挡土、锚固挡墙及滑坡防治。预应力锚杆(索)在边坡工程中的基本施工程序如下:

3.3.1钻孔

钻孔是关键施工环节,若钻孔质量差,将会影响锚杆的安装与水泥砂浆的灌注质量,进而影响锚杆与砂浆及砂浆与孔壁间的粘接力,致使锚杆达不到设计要求,故需确保锚固成孔质量。通常用荷载较小的短锚杆钻孔,钻机可采用YQ型潜孔钻机。

3.3.2注浆

注浆材料的性能,控制质量及施工工艺会直接影响锚杆的粘结强度和防腐效果。

注浆设备包括注入水泥净浆和砂浆的灌注泵,搅拌设备,高压输送浆液管路选用HB6-3型,其工作压力P=0-1.5MPa,排浆量Q=50L/min,适用于普通灌注水泥砂浆。浆液搅拌应使用普通搅拌机,其一次搅拌水泥浆量不得小0.3m/s,搅拌时间不应小于2min,输送管路宜使用耐压不小于50MPa的高压胶管,管口连接采用快速接头以保证注浆速度。注浆原材料主要有:水泥、水、砂等。至于注浆浆液的配置,按规定当浆材为水泥砂浆时,一般宜选用水灰比1:l~1:2,水泥比0.38~0.48,且砂子粒径不得大于2mm。注浆时,先对锚孔用风、水冲洗,排尽残渣和污水,然后将组装好的杆体平顺,缓缓推送至孔底,再从注浆管注入拌合好的水泥砂浆或水泥浆。

3.4挡土墙与抗滑桩

挡土墙是一种能够抵抗侧向土压力,防止墙后土体坍塌和增加其稳定性的建筑物。在公路工程中,可用以支撑路堤或路堑边坡、隧道洞口、防止水流冲刷路基,同时也常被用于处理路基边坡滑坡崩坍等路基病害。公路上常用的挡土墙按其设置位置可分为路肩墙、路堤墙、路堑墙和山坡墙。其它常用的挡土墙有:锚杆

(索)式挡土墙、悬臂时挡土墙和扶壁式挡土墙和加筋土挡土墙。选择挡土墙设计方案时,应与其他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抗滑桩是承受侧向荷载、整治滑坡的支撑建筑物,其穿过滑体在滑床的定深度处锚固,抵抗滑坡推力的作用。工程实践表明,抗滑桩能迅速、安全、经济地解决一些比较困难的工程,因此发展较快。

3.5边坡治水措施

水是诱发边坡失稳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因此治坡必须先治水,边坡治水包括坡面截排水及坡体排水。

3.5.1坡面排水

坡面排水主要是通过设置坡顶截水沟、平台截水沟、边沟、排水沟及跌水与急流槽以防止地表水入渗边坡岩土体。

3.5.2坡体排水(排地下水)

坡体排水设施主要有渗沟!盲沟及斜孔等。渗沟又分支撑渗沟,边坡渗沟和截水渗沟三种,主要截排地表以其下几米范围内的地下水盲沟(即渗水隧道)主要用于截排或引排埋藏较深的地下水,斜孔主要用于引排深层地下水,土层和岩层均可采用,一般用水平钻机钻孔埋置PvC排水管。

4.结语

加强公路边坡的防护和加固工作是极为重要,笔者认为,公路的路基设计应在保证边坡稳定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高挖深填。同时考虑填挖平衡减少废方和借方量,这样既可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可消除或减轻为搞好边坡防护与加固带来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慧清 浅谈高速公路滑坡治理[J].山西建筑,2009.

第2篇

【关键字】边坡治理; 地表水;地下水; 排水

【 abstract 】 along with our count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oad transportation, the national highway mileage speed increase, the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the highway to more strict. Among them, the management of highway slope was a research project, now highway slope also exists some hidden trouble, slope caused by water side slope protection is not stable, so th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is the slope drainage problems, it is the highway slope the key to the problem.

【 key words 】 slope management; The surface water; Groundwater; drainage

中图分类号:U418.5+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某公路边坡的现状

1.1 某公路边坡的工程概况

近几年,随着我国大开发的进度日趋加快,道路交通业发展的步伐越迈越快。尤其是广西、云南等地区,高速公路网的发展是一个必然加快的趋势。由于自然条件不怎么好,所以之前高速公路建设较少,不过现在很好的改善了此种情况。由于广西降水丰富、地质条件复杂,致使各种的地质灾害接连不断的发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高速公路两边的边坡和滑坡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对于边坡和滑坡的治理也绝对不可小视。

1.2某公路滑坡的特点

滑坡在形态上的不同无非就是几种固定的几何图形,有椭圆形、簸箕形、椭圆形还有其他几何形态或者是不规则形态。滑坡滑出的方向有两种情况,大多数都是与路线方向垂直或者近似于垂直,也有少部分滑体方向是斜交于公路线路方向的。滑坡的规模也是直接受公路规模大小影响的。大多数滑坡的形成都是在开挖过程中才形成的,根据公路的情况来确定公路滑坡的方向,一般公路开挖都会形成超过百分之九十的边坡。

1.3某公路滑坡形成的过程

公路滑坡的产生需要三个阶段来证实它的发育和形成,分别为蠕动变形阶段,滑动破坏阶段以及渐趋稳定阶段。其中的蠕动变形阶段,在斜坡没有发生滑动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是比较稳定的,在水的冲击和稀释下,斜坡土石体的强度会越来越低,以至于滑坡出口附近渗水变得混浊,水在斜坡滑动的过程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所以在边坡滑坡的治理中,排水是其中必不可少而且极为重要的。及早发现问题,及早的防治还是很好的办法。在边坡滑坡的治理中,治水要在放在第一位。

1.4某工程具体情况

我们以某高速公路为例,其中高速公路的某一段作为我们边坡治理的事例进行解剖、分析。

某高速公路的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原来的边坡表面喷的是素混凝土,不过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已经剥落了,坡的高度大约是六十五米,长度也在一百一十米左右。高速公路桥梁的位置位于坡体的北侧方向,坡体是在两个桥孔之间的,而且离桥台不远,经过观察和考证,桥台一部分的混凝土已经出现了问题,在这段坡的坡脚处有裂缝,并且连续一段距离,裂缝长达二十米,宽0.1到0.7厘米。同时发现裂缝的方向以横向、纵向居多,水极易在这些缝隙中渗出来。平时还好,尤其是到了雨季,它的出水量会更加大。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估计造成边坡的不稳定,主要是由水的渗透引起,所以止水是一大问题。

2某公路边坡存在的隐患

某公路的地质条件,此边坡的位置处于山坡脚地段,对于现场实际情况的调查还有相关地质材料的收集,详细的掌握了边坡的地质特征,第4系块石土,下伏基岩是大理岩,不过已经变质了,还有岩浆侵入的闪长岩。其中碎石土的成分主要由闪长岩、花岗岩和大理岩为主,粒径在五到二十厘米之间,多为棱角形。大理岩是为变质结构,里面含有少量的石英,多为厚层。强风化大理石颜色为褐黄色,有着比较软的岩质,厚度在一米到六米之间。弱风化大理岩的颜色和大理岩的颜色一样,都是白色或者灰白色,岩质不同于强风化大岩理,它的岩质比较坚硬。闪长岩侵入岩体中,颜色灰色或深灰色,强风化闪长岩的岩体有破碎,破碎面积为十厘米到三十厘米块状,厚度是零点一到五米之间。

.这段边坡的位置在地下水的排泄区。经过对现场的勘探调查,发现在雨水过后,很多雨水会顺着坡脚渗出。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地下水的补给源不仅仅是大气的降水,更主要的原因是坡沟南面的冲沟堆积了许多地表水,这个冲沟有着一定的囤积水的面积,这些地表水会沿着大理岩的缝隙流动,到达坡脚,就会变成渗水以此排出。所以在这些边坡的治理中,排水问题才是首要解决的问题。经过详细的勘测和分析,结合地下水对三个断面的测量计算,它的稳定系数是一点零一和一点二零之间,边坡的状态暂时平衡,但是在平衡的最低限度之下,这种情况随着地下水不断的渗入,还会使边坡的稳定性不断降低,所以是需要治理的。

3某公路边坡的治理措施

3.1 对于某公路边坡治理考虑

对于某边坡具体情况的分析,对于边坡灾害的形成有几点考虑,地下水是引起边坡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它的地形可以明显的看出,在它旁侧有一个冲沟具有一定的囤积水的面积,我们可以在水还没有流入地下之前就把它截向其他方向,用这种截水沟的方式来改善渗水的情况,一般情况下都会将它布置在可能出现滑坡范围以外的,距离约有五米的稳定阶段,并且要垂直于地下水的流向,而且首先要引导此边坡顶部的水,因此要修筑排水纵沟,在坡面设置一些排水管,这样才能有效的输排坡体里的水,从而减少坡体内的含水量增加其稳定状态。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滑坡的产生是跟水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合理的设置排水系统,以尽可能的消除水带来的危害,这是整治滑坡的过程中最有力的手段。在整治的设计中,把治水当做中心问题,其余的全辅助治水工作而展开。采取疏水、截水、排水等一系列的措施来引走地表水,降低地下水的数量,以增强土体本身的强度。所以排水的措施分两大类,一是地表排水另一个是地下排水。

3.1.1某公路边坡的地表排水

地表排水主要预期达到的效果就是要把滑坡以外的地表水拦截在滑坡区内,同时尽快的把滑坡范围以内的地表水都排除,让地表水能顺着滑坡体外沿稳定的山坡排出去。对于滑体以外的地表水,运用拦截和旁引作为实施的准则,其主要的目的都是要使其不流入滑体的范围之内,让其尽快得到汇集以及引出。所以在滑体外侧,设置至少一条的环形截水沟,以达到此种效果。在滑体内,把水充分引入自然沟谷当中,在其内布置成向四面分布的排水系统,滑体内泉水的出露点是需要进行修建渗沟还有明沟一些引水工程的,以此使滑坡内的水减少,进而减少了渗水的供应。

3.1.2某公路边坡地下排水

造成斜坡不稳定的因素主要的由于地下水。滑坡内地下水根据其各种条件的差异,采用通常用的截、排、疏还有降低水位的一些办法,但是采取这些办法有一定的限制,首先得足够了解地质还有对其水文地质资料掌握的详尽,并且进行足够的分析,才能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设计还有准确的施工,以达到排水的目的。从水文地质的勘察,我们了解到供应地下水的来源的在滑坡的上方或者一侧,但是单纯的修建截断地下水的工程,实施起来复杂而且会产生水的压强,效果不是很理想,所以地下排水才是比较适合的方法。渗沟是为了排除滑坡四周的水,同时对于边坡的局部地段起到了支撑的作用。

4结语

对于滑坡的出现的这种状况,水是其中至关重要的隐患。在文章中举的例子完全可以看出,水的来源不仅仅是来源于降水量,由于其地形的特殊性,在边坡附近形成了一定的汇水区域,造成滑坡渗水,所以找出原因,再去治理。治理的过程中,运用纯力学的方法治理没有太大效果的时候,就要治水,以此来改变滑体大理岩内自身的一些物理性质,才可以有效的进行防治。对于边坡的防治,需要首先找到症结再去进行治理,防作为主要原则,整治排在后面。要做到一些技巧上的变通,通过对水的防治,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 50326-2006。

第3篇

关键词:公路边坡坍塌;灾害机理;边坡坍塌治理;治理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U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3-0133-03

边坡是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斜坡,是人类工程活动中最基本的地质环境之一,也是工程建设中最常见的工程形式。同时,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大力发展,在大量铁路、公路、矿山、水利等部门都涉及大量的边坡问题,特别是在丘陵和山区建设中,人类工程活动中开挖和堆填的边坡数量会越来越多,高度将越来越大。以公路为例,北京-福州高速公路面建段200余公里内高度大于40m的边坡达180多处;云南省元江-磨黑高速公路147km内高度大于50m的边坡160余处;宝成铁路陕西省宝鸡至四川省绵阳段,通过的地段大部分为深山峡谷区,河道蜿蜒,山坡陡立,自然斜坡一般接近其临界坡度,稳定性较差,边坡灾害发生频繁。作为公路边坡常见地质灾害之一的坍塌灾害,已经严重危及公路及公路运输的安全和畅通。因此,对公路边坡各类灾害成灾机理及诱发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是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的依据,是减少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

一、边坡坍塌现象及特征

坍塌是土层、堆积层或风化破碎岩层斜坡,由于土壤中水和裂隙水的作用、河流冲刷或人工开挖坡陡于岩体自身强度所能保持的坡度而产生逐层塌落的变形现象。其具有“滑坡”和“崩塌”两种机制和“先滑后塌”的变形破坏过程。由于其突发性和频繁发生的特点,给公路造成严重危害。

坍塌主要产生于边坡表面松散的风化破碎层,边坡的设计坡率超过了岩土体所能保持的稳定角,在风化、干湿循环和降雨作用下,或因开挖改变了地下水的渗流条件而使坡面渗水,岩土软化,从而引起边坡上部失稳。坍塌形成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松散的岩土边坡,坡度较大,一般大于潮湿状态下天然休止角,平均坡度为30°~40°以上;(2)有较丰富的降水或地表水与地下水水源。

坍塌的基本特征:(1)坍塌发生后,坍塌体堆于坡脚,整体性完全破坏;(2)坍塌裂缝逐次向边坡上方发展,最外一条裂缝受边坡坡度控制,一般自坡脚以上平均坡度在1U1.5范围内;(3)每次坍塌均不按固定的面移动,而是按新的不规则的面移动,一直坍塌至潮湿土层稳定为止;(4)坍塌体下缘均在临空面以上;(5)雨水、坡面水和地下水是诱发坍塌的重要原因,其中90%以上直接由降雨引起;(6)坍塌体厚度不大,通常小于6m。

坍塌按照物质组成可以分为岩石类坍塌、坡残积层坍塌和土质坍塌三类。

二、公路边坡坍塌灾害发生机理及影响因素

(一)公路边坡坍塌灾害发生机理

公路边坡是有人工开挖或填筑而成的斜坡,由于公路断面形式的不同而分为路堑边坡和路基边坡。公路边坡坍塌是指发生在路域边坡范围内的坍塌,将直接造成公路边坡的破坏,严重的将造成公路及其附属设施的破坏,进而将带来经济损失。

坍塌是高边坡常见的变形现象,其变形是从表层开始,逐渐向内部发展,受坡体整个松弛带内结合强度的控制,无贯通的软弱带,非坡内某一软弱带或面的破坏。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坡度大于其稳定坡率,在降雨等因素诱发下发生局部破坏,破坏面为岩土体最危险剪切面,即同生面。

(二)公路边坡坍塌灾害的影响因素

影响公路边坡坍塌灾害的因素很多,按不同因素的作用特点及作用形式,主要可以归纳为内因和外因或诱发因素两部分:

1.灾害形成的内在条件有:岩土类型,坡形、坡度、坡高,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岩石风化强度等。在各类内因之中,坡度、坡体结构、坡型和岩性是主要因素。边坡类型按不同的分类指标可有多种分类。(1)按构成边坡的物质种类可以分为土质边坡(整个边坡均由土体构成,按土体种类又可分为:1)粘性土边坡、黄土边坡、膨胀土边坡、堆积土边坡、填土边坡等);2)岩质边坡(整个边坡均由岩体构成,按岩体的强度又可分为硬岩边坡、软岩边坡和风化岩边坡等,按岩体结构分为整体状(巨块状)边坡、块状边坡、层状边坡、碎裂状边坡、散体状边坡);3)岩土混合边坡(边坡下部为岩层,上部为土层,即所谓的二元结构的边坡)。(2)按边坡的高度分为:一般边坡(岩质边坡总高度在30m以下,土质边坡总高度在15~20m以下)和高边坡(岩质边坡总高度大于30m,土质边坡总高度大于15~20m)。(3)按公路断面形式分为路堑边坡和路基边坡。(4)按坡体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均质土边坡、近水平层状边坡、顺倾层状边坡、反倾层状边坡、块状岩体边坡、碎裂状岩体边坡和散体状边坡等。

实践证明,容易发生变形破坏的边坡多为高边坡、顺倾层状边坡及节理裂隙发育强烈的边坡,因此,这些边坡将是研究与防治的重点。

2.坍塌灾害的诱发因素很多,主要有地震、降雨、地表冲刷、融雪、浸泡、地下水活动、冲刷或开挖坡脚,冻融、昼夜温度变化等。其中,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边坡开挖)是诱发灾害的主要因素。大量的调查表明,边坡坍塌灾害的发生大都与降雨有关。在降雨量较多,雨季持续时间较长的滑坡地段,大量雨水渗入坡体内,使岩(土)层潮湿软化,从而降低了抗剪强度,也导致容重增大。同时,自然灾害的产生并不完全是自然因素决定的,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譬如:乱砍滥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无全局计划的截流使河流下游土地沙漠化;工程开挖使边坡失稳,引起坍塌;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等。据统计,现己发生的各类地质灾害约有50%与人类活动有关。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级公路的大规模修建,随之而来的是人类对自然地表物质的剥蚀、搬运、堆积以及对地形和地貌进行的局部改造,使地球表面原有的自然平衡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加剧了各类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公路建设具有线路长、规模大、类型复杂等特点,特别是山区公路的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比较明显。山区的地质作用一般较为强烈,地质条件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公路建设过程中的边坡开挖有可能会改变天然山体的稳定条件,岩层的软弱结构面被切断而形成各种不利组合,以及开挖面在大气与水的作用下,岩体强度的降低等,都会形成对开挖边坡稳定十分不利的因素。

三、公路边坡坍塌灾害的主要防治措施

1.预防坍塌灾害的首要措施是削坡,即减小边坡坡率,增加边坡稳定性。

2.对于存在软弱结构面而易引起坍塌的高边坡,可根据情况采用支挡墙或支护墙等措施,以支撑边坡并防止软弱结构面的张开或扩大。对边坡坡脚因受河水冲刷而易形成坍塌者,河岸要做防护工程。

3.在可能发生坍塌的地段,必须做好地面排水设施,其中坡顶截水沟能起到防止边坡上部坍塌的作用。

4.岩质坍塌宜采取下列措施:(1)刷坡:清除坡面危岩、严重风化破碎表层及不稳定部分,清除影响路基及边沟的坡脚坍塌堆积物、风化剥落碎屑物等;(2)设置截水沟:水是诱发各类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坍塌也不例外,拦截地表水入渗坍塌体裂缝是防治坍塌的有效措施之一;(3)支护加固:对局部坡面风化破碎层较厚的地段设置护坡、挡墙。

5.土质边坡宜采取下列措施:(1)分级开挖:根据边坡的物质组成、松散程度及天然坡度等工程地质特征设置适宜的边坡坡比将边坡设计成台阶状,并分级放坡开挖,以增大边坡的稳定性;(2)护面:加强坡面植被及水土保持措施,对于植被破坏严重或放坡开挖不得不破坏植被的地段应尽力恢复坡面植被;(3)排水:在容易产生坍塌地段设排水工程,以拦截疏导地表水。

6.SNS主动柔性网。公路边坡坍塌灾害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科学合理的防治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坍塌灾害防治时往往需要将上述防治措施中的几种措施进行组合、配套,以便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四、某公路边坡坍塌灾害的防治实例

(一)工程概况

灾害点位于某公路K1721+750~K1721+910 处,处于弯道超高段与竖曲线顶部,由岩土碎屑堆积而成,结构松散,长约160m。

1.地形地貌。该路段(K1721+700~K1828+700)为沿江线,山高坡陡,山谷相对高差一般为700m左右。公路地貌为山岭重丘,自然边坡较陡,坡度一般在20°~40°,由于植被发育自然边坡多数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公路多数路段沿汉江河谷山坡展布,路基平均高出汉江河床20~30m,为半填半挖路基,路基上边坡,由于人工开挖,边坡较陡,一般边坡坡度为40°~70°个别路段为直立或倒悬,边坡高度一般为5~30m,该路段为湘渝线施工便道,由民工改建修筑,支挡防护不到位,许多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路基下边坡坡度一般为30°~55°,高20~30m,由于汉江水位涨落和江水冲蚀,边坡总体稳定性较差,特别是沿江古滑体局部下边坡稳定性更差。

2.地质构造。该路段大地构造属华南板块,位于褶皱带上。具体为徽县-旬阳华力西-印支海盆,主要断裂构造有3条,均为北西向,其中公馆-白河高角度逆断层,破碎带宽数十米至百余米,对公路灾害形成有一定影响。地层节理发育,一般为3组,坚硬岩石多切割为块状结构,软弱岩石多切割为碎裂结构,在风化及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3.地层岩性。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泥盆系、志留系和寒武、奥陶系。除第四系地层外,其余为一套浅变质岩地层。地表以冲洪积砂砾石和含砾低液限粉土、、坡残积土、红色粘性土等,且具有中―弱膨胀性,工程性质较差,易造成路基沉陷变形、滑坡、滑塌等公路灾害。

4.气候条件。该地处亚热带,半温暖―温热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7℃左右,年最高气温31℃左右,年最低气温高于-10℃,年降水量800~1000mm之间,年降水季节差异大,夏季降水量多,占全年的38%~45%,特别是暴雨季节易形成公路水毁,并造成各类公路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冬季最少,仅占全年的2.6%~4.4%。

5.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该区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孔隙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广泛,地下水位与水量随季节变化较大,特别是坡残积土层中地下水对边坡的稳定影响很大,常常是造成路基上下边坡滑坡和滑塌的重要因素。

(二)坍塌成因分析

通过对该区域自然环境的研究分析,造成该段上边坡坍塌的主要原因有:

1.人工开挖边坡破坏岩土体结构,形成较高较陡的临空面,易使岩体沿地层层面滑动。

2.调查时发现坡体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坡面与岩层层面同向,坡面植被稀少。

3.雨季特别是暴雨冲刷,雨水下渗,使土体中含水量增加,土体重量增大,土体抗剪强度降低,这是形成该处滑塌的重要原因。

(三)边坡坍塌治理设计方案

该段上边坡岩石坍塌主要为坡面覆盖层在水作用下失稳所致,经常造成公路交通中断。因此,采取以下治理措施:

1.由于坡脚不稳定,需进行支挡防护;人工开挖形成较大的临空面,采用清方削坡、修护面墙。施工时应先清方,再挖基砌筑抗滑挡墙。仰斜排水管为聚氯乙烯管,采用专用打孔设备铺设,在管的周围钻φ12mm的渗水孔,间距为50mm,整个管壁钻四排孔呈梅花状布置,排水管竖向间距为2m,横向间距为3m;PVC双壁波纹打孔管除埋于挡墙内的部分,其余均应打孔并用高强尼龙网包裹2层,搭接长度不小于10cm,并用14号锌铁丝绑扎结实,间距为52 mm,管头也包裹活用管帽封顶。

2.该处坡体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采用SNS主动柔性网进行治理。治理区夏季易发生暴雨,施工最好安排在旱季进行,以保障施工进度和质量。无论清除突出危石,还是柔性网防护,均应先清除危石,清除治理坡面隐患,再进行下道工序;此外,施工前应与当地政府、居民和有关部门进行协商,确定沿线其它公用设施、居民、车辆、行人的安全。

(四)边坡坍塌治理效果评价

该治理工程竣工后,通过长期观测,边坡稳定,灾害整治效果明显。

五、结语

1.坍塌是土层、堆积层或风化破碎岩层斜坡,由于土壤中水和裂隙水的作用、河流冲刷或人工开挖坡陡于岩体自身强度所能保持的坡度而产生逐层塌落的变形现象。

2.公路边坡坍塌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坡形、坡度、坡高、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岩石风化强度等内在条件和地震、降雨、地表冲刷、融雪、浸泡、地下水活动、冲刷或开挖坡脚,冻融、昼夜温度变化等诱发因素。且容易发生变形破坏的边坡多为高边坡、顺倾层状边坡及节理裂隙发育强烈的边坡,因此,这些边坡将是研究与防治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马惠民,等.山区高速公路高边坡病害防治实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李铁峰,等.灾害地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何兆益,等.路基路面工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4]李斌.公路工程地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5]谷德振.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6]张悼元,王兰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7]胡厚田.崩塌与落石[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9.

第4篇

关键词:公路边坡;稳定性;病害治理

在公路工程中,边坡施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公路安全高效运行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在边坡工程中,作为施工企业必须对公路边坡的病害类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加强对边坡稳定性的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边坡病害的治理,才能最大化地确保边坡安全高效地运行,进而在提高公路使用寿命的同时为人们的出行安全保驾护航。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此展开以下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1.公路边坡中常见病害类型的概述

在公路边坡中,常见的病害主要分为滑坡、崩塌和剥落等。这些病害一旦得不到有效的治理,不仅难以确保公路安全高效的运行,而且直接关系着人们行车的安全。从滑坡来看,主要由于公路路基山坡的岩土体长期在水活动的影响下,导致其结构的支撑性能降低,而由于自重作用,就会导致其顺着软弱面往下滑动,且具有牵引式与推移式的滑坡,而崩塌则是因为岩土体与母体脱离,并从陡峭的斜坡从上崩落而下,在斜坡上出现翻转和跳跃而形成崩塌,而剥落则是由于表层长期在风化作用下顺着斜坡滚落。从这三种病害来看,其给公路的安全运行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而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2.公路边坡稳定性的分析方法

在公路边坡病害治理之前,应加强对其稳定性的分析,通过分析能有效的分析边坡目前所处的稳定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为边坡稳定性的提升采取合理化的措施。在边坡工程中,对其稳定的分析主要采取工程地质分析法,一般从公路边坡所在地的自然条件以及各种作用因素,从而对滑动和稳定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最终对其稳定性的大小进行判断[1]。

3.公路边坡病害治理分析

3.1病害治理的准备工作

为了更好地加强边坡危害的治理,在做好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还应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才能更好地确保治理的成效。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做好基础性的调研工作,即在确定病害治理方案之前,必须加强对地质地形、水文条件的调研,对病害的类型和程度以及导致滑坡的成因及各成因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并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二是针对性地确定病害的治理方案;二是在做好基础调研工作的基础上,还应对病害的治理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最终确定针对性地治理方案。

3.2公路边坡病害治理措施

在公路边坡病害中,由于滑坡是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因而加强公路边坡病害的治理就必须从治理滑坡入手,从而更好地治理崩塌和剥落等病害。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如何加强公路边坡滑坡病害的治理提出以下几点分析[2]。

3.2.1加强防排水施工

由于公路边坡滑坡最大的病原源于公路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侵蚀而导致。因而为了更好地治理滑坡,就必须做好防排水施工。在防排水施工过程中,应做好地表排水工作和地下排水工作。在地表排水工作中,若地表水在滑坡体之外,则应采取拦截的方式将其引离,而如果水处于滑坡体的地表,则应加强防渗处理,并将其及时汇集并引出。以最大化地降低由于地表水的渗漏而导致边坡出现滑坡。而在地下排水工作中,主要采取渗沟、平孔和盲洞等方式进行处理,在利用渗沟进行排水时,根据其作用来看,渗沟主要分为边坡渗沟、支撑性渗沟和截水沟,而盲洞主要的对在滑面附近埋藏较深且较为集中的地下水的截排和引排工作,而在地面的含水层,则应在渗水隧洞顶部渗井、渗管等把水引到洞中,并在隧洞底部设置渗水孔将渗水隧洞下的含水层中的水排出。而平孔则主要在滑坡地下水排除过程中应用,由于其具有较强的经济性和便捷性,因而在滑坡地下水排除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3]。

3.2.2尽可能地减少滑体的自重

当公路边坡出现滑坡之后,应将滑体的重量减少而使其稳定起来,主要减重的方法就是通过挖掘滑坡体而完成。因而在错落转化式的滑坡和推动式的滑坡治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滑床上陡下缓,因而在滑坡之后其后部和两侧的地层较为稳定,一般不会由于塌方而导致滑坡向两侧或向后发展,因而在将滑坡体的自重减少之后能有效将其下滑力减少,降低滑坡下滑的速度。

3.2.3边坡加固和支挡技术

由于采取减重的措施只能降低下滑的速度,但难以确保其不再下滑,所以在减重的同时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配合。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加固和支挡技术。

(1)重力式的抗滑挡土墙在公路边坡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在公路边坡滑坡治理中应用重力式的抗滑挡土墙,主要是利用挡土墙墙身的自重维持其在土力作用下的稳定,因而在公路边坡滑坡治理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应用过程中应精心确定墙背的坡度,并设置相应的卸荷平台,并将其墙基做成台阶形或倒坡形,墙体的高度以及基础埋设的深度,应结合地基性质、承载性能的需要以及水文地质和地形条件等进行验算并确定,尤其应尽可能地避免由于出现不均匀的沉降而导致其出现开裂,并结合地质条件的边和以及墙身和墙高的变化针对性地进行伸缩缝和沉降缝的设置。以最大化的确保其安全稳定地确保公路边坡的稳定性,从而达到治理滑坡的目的。

(2)抗滑桩在公路边坡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在公路边坡滑坡治理中,除了应用重力式的抗滑挡土墙外,还可以应用抗滑桩。所谓抗滑桩,就是在将桩柱穿过滑体插入滑床的稳定部分,以达到固定滑体的目的,通常情况下,抗滑桩以群体的方式出现,在多根抗滑桩形成的桩群下实现对滑体的支撑,达到预防滑体滑动的目的。与抗滑墙相比较,虽然其施工较为复杂,但是其具有抗滑性能好的优点,因而在公路滑坡治理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而另一个缺点就是造价达,所以在使用之前应对其设计进行优化,采取优化论数学模型对其优化,并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深入调研,确定抗滑桩的结构形式和数量,以最大化的确保抗滑性能的同时降低工程的造价。

(3)预应力锚固在公路边坡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预应力锚固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边坡加固的一种新型防护工程措施,在公路滑坡防治中也有许多成功的工程实例。它对岩质陡坡和危岩的加固,滑移面埋深浅的岩质滑坡加固效果很好,也可以用于强风化岩质陡边坡加固喷锚护壁。预应力锚固岩体边坡的优越性在于能为节理岩体边坡、断层、软弱带等提供一种强有力的主动支护手段。预应力锚固常常与抗滑桩以及抗滑挡墙结合使用,形成预应力的锚索(杆)抗滑桩。由于在桩上增加了预应力锚索,使桩的埋深变浅,断面变小,可以节省材料和投资,经济效益显著[4]。

4.结语

综上所述,对公路边坡的稳定性及边坡病害的治理措施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路桥施工企业,必须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边坡稳定性的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边坡病害的出现,最大程度确保公路边坡的稳定性,进而为整个公路工程质量提升的同时确保行车的安全性,并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覃学友.公路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J].技术与市场,2011,09:54-55+57.

[2]冯文凯.库岸公路边坡稳定性风险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5.

第5篇

关键词:边坡治理;稳定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U21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的地域辽阔,地形形态比较复杂这就需要在很多建设项目中会用到边坡支护技术。尤其是就我市来讲,地处秦巴山区,不管是道路工程.房屋工程还是水利工程,应用到边坡支护技术的就是更多了。但是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以某边坡工程开挖为工程背景,对山体边坡的支护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在未来的施工项目提供一些参考。

一、山体边坡设计原则

边坡治理技术更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很强的学科,治理结构是一项永久性的工程,最少的投资获得边坡稳固长久的效果是建设单位追求的目标。既能保证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又能保证边坡的稳固安全,设计人员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设计,以达到安全与经济的最佳平衡状态。

1、协调性原则

山体边坡的生态恢复应符合总体规划,与周围景观相协调。边坡上重建的植被应与其周围的植被在种类上相融合、景观上相协调、演替上更自然、养护管理上更容易。主要的物种应具有自我繁殖能力,易与当地植被融合,有利于保持长久并产生近自然修复效果,因此,优先选用乡土树种、适当结合驯化品种,对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2、生态性原则

山体边坡缺口由于其形态、颜色与周围环境形成强烈反差,属于生态脆弱带。山体边坡缺口破坏了原有植被,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山体边坡缺口生态恢复必须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为前提。边坡治理工程中针对边坡的稳定性主要依靠工程地质的相关手段,后期的景观就需要靠植物的配置来得到满足。植物可遮盖的坡面,可以抵御暴风雨的溅蚀和面蚀。植物的深根深入坡体内部,一定程度上起到锚固坡体的作用,对边坡的稳定性起到一定作用。

3、复合性原则

现代城市应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与统一,不能一味注重经济效益发展而忽略生态效益,甚至以牺牲生态效益为代价来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山体边坡生态恢复应既恢复其生态功能,又能尽可能地发挥土地使用价值,在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方面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

二、边坡治理技术的目的

边坡治理工程主要包括护坡墙体结构、支撑系统、土体开挖以及加固、坡面水的疏导、工程监测和环境保护等组成。边坡治理是用于挡土、排水以及控制边坡变形的。其主要目的在于:保证边坡开挖和山体边坡的安全;保证环境的安全,如边坡临近地铁、管线、房屋建筑等,要保证其能够正常使用;使建筑工程正常使用,防止坡面出现坍塌等现象的出现,危及建(构)筑物的安全。

三、边坡治理工程的特点

1、边坡治理工程多是永久性的工程,因此,工作人员对其设计与施工必须高度重视,否则将增加它的风险性。

2、当今的建筑工程逐渐趋于高层化,基坑也随之向大而深的方向发展。基坑开挖深度最深已达到20米;这样的基坑开挖的面积大,这为支撑系统的正常运行带来困难。假若这样的基坑在较高山体边坡之下,既要保证永久性山体边坡的稳定,又要保证基坑临时性边坡的稳定,这样两种边坡的治理和支护就同样重要。

3、边坡支护的设计与施工难度较大,基坑工程事故频繁发生。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设计的质量不合格,方案选择不合理;二是施工管理不到位,施工中有偷偷更改或减少支护的现象;三是监理不够,监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

四、山体边坡治理工程方法

1、设计要做好地表水的疏排线路,在坡顶设置截水沟。截水沟需在雨季来临前和边坡开挖前做好,防止雨水冲刷坡体影响边坡稳定。坡面开挖及时进行挂网喷混凝土并按照一定间距设置泄水孔,在坡的中部平台设置泄洪沟,坡底设置沉砂池等节水排水设施。

2、采用动态的设计方法,结合设计和现场施工条件,边坡开挖及支护施工时,在坡顶设置一定数量的沉降和位移观测点,定期对边坡进行监测。结合暴漏出来的围岩情况以及监控测量数据不断优化设计。

3、自然植物的选用,山体边坡一般都是在工程开发建设过程中对自然山体破坏而形成,由于山体被人为开挖,遗留的多为岩质边坡,其水土流失程度十分严重,治理难度大、治理措施的技术含量高、治理投入大。植被极难恢复,严重影响生态景观。山体边坡对植被生长影响最大的特点就是土壤贫瘠和缺乏水分,致使绿化工作十分艰难。因此,植物选择与一般性绿化要求不同。选择的植物必须满足根系发达,耐干旱贫瘠,生长迅速,管理粗放等特性。根系发达的植被不但能够很好的固持土壤,保护边坡贫瘠的生长基质;还可以吸收岩石裂隙内深层水分,形成建植层和岩层根系交织的稳定结构,这有利于坡面的浅层防护。藤本植物的大量应用也对岩面起到一定的修复作用。

五、土坡稳定性分析

1、边坡稳定性现状

边坡失稳作为普遍存在的工程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对此课题的研究,国内外都经历了从实践积累到理论归纳,再实践,再归纳,并逐步总结提高的过程。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发达国家的大规模土木工程建设,大量边坡工程问题、特别是滑坡问题随之产生,并造成了很大损失,人们开始应用材料力 学和近代土力学的理论对边坡问题进行半经验、半理论的研究。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学者引进了前苏联的工程地质分析的体系,继承和发展了地质历史分析法,着重研究边坡的工程地质背景和边坡类型的划分,以此进行边坡的工程地质类比分析,在滑坡的分析和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边坡稳定性定性分析方法

(1)地质分析法

地质分析法又被称作自然( 成因) 历史分析法,它是根据边坡的地形地貌形态、地质条件和边坡变形破坏的基本规律, 追溯边坡演变的全过程, 预测边坡稳定性发展的总趋势及其破坏方式。它采用这种“将今论古”的方法追溯边坡演变过程, 常用于评价天然斜坡的稳定性。

(2)图解法

图解法是在考虑边坡的各种因素(岩性、地下水、边坡角等)的变化的前提下, 根据相应的公式制成图表, 使得边坡设 计计算变得简单、方便, 只需查相应的图表即可。图表法首次提出于20世纪30年代,随着研究者们深入的研究,对更多相关因素的考虑,图解法日趋成熟,因图解法简单、直接, 在工程界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3)工程数据库法

工程数据库法分为两种:边坡稳定专家系统和工程类比法。边坡稳定专家系统是一种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它是通过收集 已有的多个自然边坡,人工边坡的实例而汇总成的计算机软件。工程地质领域最早研制出的专家系统是Propecter,它完成于70年代中期。随着工程实践 经验的积累,专家系统也随之得到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了工程类比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开挖对边坡位移场的扰动较大,在工程开挖的过程中,山体边坡支护工艺措施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必须对山体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其次,必须针对山体边坡的特征和稳定性状况选取有效的支护技术或者工艺;再 次,在选取工艺方法之后,应该根据工艺方法切实的执行工艺流程。只有这样才能良好的控制山体边坡支护与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黄耀宇.建筑项目山体边坡支护施工技术[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4).

第6篇

[关键词]边坡;稳定性;治理

中图分类号:U41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4-0072-01

边坡是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斜坡,为防止边坡失稳造成破坏,我国边坡常采用改变坡体几何形态、排水工程、挡墙、抗滑桩、拦石栅栏、坡面防护、植被防护、加筋土等技术提高边坡稳定性。这些方法具有经济实用等优点,在边坡防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稳定效果欠佳、景观效果差等缺点,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边坡治理技术也得到相应的改善,在边坡工程得到更好地应用。下文将对边坡工程中的治理技术进行详述。

一、边坡的概述

1.边坡的涵义

边坡是指为保证路基稳定,在路基两侧做成的具有一定坡度的坡面。

2.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第一,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因素主要是指边坡地段的褶皱形态、岩层产状、断层和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以及新构造运动的特点等。通常在区域构造复杂、褶皱强烈、断层众多、岩体裂隙发育、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的地区,往往岩体破碎、沟谷深切,较大规模的崩塌、滑坡极易发生。

第二,岩体结构。不同结构的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差别很大,边坡变形破坏的性质也不同。

第三,风化作用。边坡岩体长期暴露在地表,受到水文、气象变化的影响,逐渐产生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出现各种不良现象。当边坡岩体遭受风化作用后,边坡的稳定性大大降低。

第四,地下水。处于水下的透水边坡将承受水的浮托力的作用,使坡体的有效重力减轻; 水流冲刷岩坡,可使坡脚出现临空面,上部岩体失去支撑,导致边坡失稳。

第五,边坡形态。边坡形态通常指边坡的高度、坡度、平面形状及周边的临空条件等。一般来说,坡高越大,坡度越陡,对稳定性越不利。

第六,其他因素。此外,人类的工程作用、气象条件、植被生长状况等因素也会影响边坡的稳定性。

二、边坡工程的治理措施

1.抗滑桩技术的应用

边坡处置工程中的抗滑桩是指承受侧向荷载用以整治滑坡的支撑建筑物,它穿过滑体在滑床的一定深度处锚固,以抵抗滑坡推力的作用。抗滑桩通过桩身将上部承受的坡体推力传给桩下部的侧向土体或岩体,依靠桩下部的侧向阻力来承担边坡的下推力,从而使得边坡保持平衡或稳定。抗滑桩与一般桩基类似,但主要承受的是水平荷载。钢筋混凝土桩是目前边坡处治工程广泛采用的桩材,桩断面刚度大,抗弯能力高,施工方式多样,其缺点是混凝土抗拉能力有限。抗滑桩施工最常用的方法是就地灌注桩,机械钻孔速度快,桩径可大可小,适用于各种地质条件;但对地形较陡的边坡工程,机械进入和架设困难较大。钻孔时的水对边坡的稳定也有影响。人工成孔的特点是方便、简单、经济,但速度慢,劳动强度高,遇不良地层( 如流沙) 时处理相当困难。另外,桩径较小时人工作业面困难。

2.注浆加固技术的应用

注浆加固技术是用液压或气压把能凝固的浆液注入物体的裂缝或孔隙,以改变注浆对象的物理力学性质,从而满足各类土木建筑工程的需要; 注浆加固技术的成败与工程问题、地质问题、注浆材料和压浆技术等直接相关,如果忽略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造成注浆工程的失败。工程问题、地质特征是灌浆取得成功的前提,注浆材料和压浆技术是注浆加固技术的关键。

3.加筋边坡和加筋挡土墙技术的应用

加筋土是一种在土中加入加筋材料而形成的复合土。在土中加入加筋材料可以提高土的强度,增强土体的稳定性。因此,凡在土中加入加筋材料而使整个土工系统的力学性能得到改善和提高的土工加固方法均称为土工加筋技术,形成的结构亦称为加筋土结构。和传统支挡结构相比,加筋边坡和加筋挡土墙结构新颖、造型美观、技术简单、施工方便、要求较低、节省材料、施工速度快、工期短、造价低廉、效益明显、适应性强、应用广泛。由于加筋边坡和加筋挡土墙的这些优点,目前其已从公路路堤、路肩发展到应用于其他各种支挡结构和边坡防护。目前已用于处理公路边坡、市政建设、护岸工程、铁道工程路基边坡、工民建配套的支挡及边坡工程、防洪堤、林区工程、工业尾矿坝、渣场、料场、货场等; 甚至还用于危险品或危险建筑的围堰设施等。

4.锚杆加固技术的应用

岩土锚固技术是把一种受拉杆件埋入地层中,以提高岩土自身的强度和自稳能力的一门工程技术。由于这种技术大大减轻结构物的自重,节约了工程材料并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而目前在工程中得到极其广泛的应用。锚杆在边坡加固中通常与其他只当结构联合使用。

5.预应力锚索加固技术的应用

(1)预应力锚索加固技术的作用机理

用高强度、低松驰型钢绞线预应力锚索对滑坡体或崩落体施加一定的预应力,提高它们的刚度,使预应力锚索作用范围的岩石相应挤压,滑动面或岩石裂隙面上摩擦力增大,加强它们的自承能力,可有效地限制岩体的部份变形和位移。预应力锚索框架加固防护,是把破碎松散岩体锚固在地层深部稳固的岩体上,通过施加预应力,使锚固范围内的软弱岩体挤压紧密,提高岩层间的正压力和摩阻力,阻止开裂松散岩移,从而达到加固边坡的目的。通过对部分坡体施加预应力锚索把坡体锚固于潜在滑移面下稳定的中微风化变质岩中,保持坡面状态深入坡体内部进行大范围加固。

(2)预应力锚索技术的加固方案

首先必须保证边坡处治方案的可行性、安全可靠性。根据边坡物质的物理力学指标,设计计算参数的取值采用工程类比法进行选取。根据边坡坡体的变形发展特点及边坡体所处位置的特殊性,边坡治理方案的着重点是:在条件允许的地段减少边坡开挖,并对开挖面进行及时支护;在边坡开挖较陡的地段,应采取对边坡进行预加固,恢复开挖边坡的应力平衡;对整个防护加固地段,重点进行疏、排水设置,增强边坡的稳定性。

6.排水工程的应用

地表排水工程的设计要求填平坑洼、夯实裂缝。坡面产生坑洼和裂缝,往往是滑坡的先兆,也是导致严重滑坡的主要原因。大气降雨、地表水就会汇集在坑洼处或沿着裂缝渗入土层,使土的抗剪强度降低,造成坡体滑动。因此,对坑洼和裂缝应仔细查找,认真夯填。合理确定截水沟的平面位置。截水沟的平面布置应尽量顺直,并垂直于径流方向。如遇到山坡有凹地或小沟时,应将凹地填平或与外侧挡土墙相连,内侧与水沟联结,避免水沟内的水流越出或渗入截水沟沟底,导致水沟破坏。应该结合边坡的区域地貌、地形特点,充分利用自然沟谷,在边坡体内外修筑截水沟、平台截水沟、集水沟、排水沟、边沟、急流槽等,形成树杈状、网状排水系统,以迅速引走坡面雨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是对边坡工程常用的治理技术进行论述,随着我国工程建设规模的日益壮大,边坡的日益复杂化,对边坡治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不断改善边坡治理技术,从而更好地满足边坡工程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艳妮.多种支护方式在边坡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水利水电施工.2011(4).

第7篇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区域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场地地段类别为抗震不利地段。根据剪切波速测试结果,场地等效剪切波速为172m/s,场地类型为Ⅱ类。

2滑坡治理方案设计

2.1边坡稳定性评价

边坡目前处于不稳定状态,边坡东南角发育的小型滑坡仍在缓慢变形,滑坡长75m,宽35m,坡度约10°,滑坡体呈可塑-流塑状,滑坡体上发育迭瓦状裂缝,实测征地边界线处滑面埋深9~10m(高程49~48m),其后滑动面沿近水平方向发展直至坡脚。此外,边坡坡脚有成排泉水溢出且水质浑浊,表明边坡目前仍处于临界稳定状态。经选取边坡典型剖面,计算得到的边坡稳定安全系数Fs为0.98,说明该边坡处于临界稳定状态。

2.2边坡治理方案选取

由于边坡为Ⅱ级永久性工程,依据规范规定[]和“综合治理,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治理工程设计。

2.2.1排水根据边坡地形特征,在边坡上设置一截排水沟,以便及时将边坡上部的地表水导出。滑坡前缘设置孔径为110mm的深部排水孔,深25~30m,孔内下设塑笼式透水管,便于排除边坡体内地下水,提高抗滑能力。

2.2.2支挡方案对边坡治理的支挡措施提出三种对比方案,具体方案分述如下。(1)方案A:抗滑挡墙。在边坡前缘修建抗滑挡墙。挡墙高5~10m,挡墙顶宽1.5~2.0m。墙采用M10浆砌片石砌筑。(2)方案B:抗滑挡墙+桩。在边坡右侧修建抗滑挡墙。挡墙高5~6m,挡墙顶宽1.5~2.0m。墙采用M10浆砌片石砌筑。在边坡左侧修建抗滑桩,抗滑桩直径1m,长18m,锚固段长10m,桩中心距2m,共设20根。(3)方案C:抗滑桩。在边坡前缘设置直径1m,长20~35m的抗滑桩,桩中心距2~3m,共设39根。

2.2.3支挡方案对比边坡治理设计方案对比详见表2。由于边坡前期开挖已经产生小规模滑坡,为了确保治理措施安全有效,经综合对比,最终采用方案C进行支护。

2.3边坡治理方案设计

2.3.1抗滑桩设计方案依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整个边坡按安全等级划分为Ⅰ、Ⅱ两个区域,Ⅰ区安全等级为一级,Ⅱ区安全等级为二级。抗滑桩采用人工挖孔桩,桩端支承于残积砂质粘性土层。(1)桩体设计。桩体强度等级为C25,护壁砼为C25。桩内径1.2mm,外径1.6mm(包括护壁0.4m)。Ⅰ区采用两排桩、呈等腰三角形布置,前后排桩的桩间距均为3.6m,前排桩与后排桩垂直间距为3.1m,前排桩桩长12m,后排桩桩长13m,本区共布置18根桩。Ⅱ区采用单排桩,桩间距3.6m,桩长18m,本区共布置21根桩。Ⅰ区、Ⅱ区临坡面抗滑桩前均设计钢筋混凝土板墙,预埋拉结钢筋,预埋筋规格4Ф10@500,板墙后两桩中间设置0.8m厚砾石滤水层。(2)泄水孔布置。泄水孔采用Ф100-PVC管,间距2~3m上下交错布置,预埋挡墙后的土体内(L=0.2m),坡度5%,孔道底面及两侧用砂浆抹平。最低泄水孔底部高出地面30cm,孔眼进口处设置Ф3~7cm粒料堆石。

2.3.2抗滑桩补强措施设计施工过程由于部分人工挖孔桩桩长(特别是Ⅱ区)挖至场地下14m左右的地方遇到较大的孤石,无法继续下挖,造成抗滑桩未达到设计桩长,达不到设计抗滑要求,再加上被挡的土坡卸土放坡后,表面局部出现裂缝。决定对Ⅱ区抗滑桩采取补强措施,即在Ⅱ区每根桩顶部加1根锚索进行补强。(1)锚头固定。锚索头固定于抗滑桩顶部圈梁(冠梁)。锚索与水平面夹角为25°。设计锚索总长30m,自由段9m长,锚固段长21m,锚索采用2Ф15预应力钢绞线,钢绞线抗拉强度设计值fpy=1860MPa,采用M30砂浆。(2)锚索灌浆。锚索一次灌浆管距孔底0.5~1.0m,采用水灰比为0.4~0.5的水泥砂浆,灌浆压力0.6~0.8MPa,二次灌浆管与锚筋一起放入钻孔,采用水灰比为0.4~0.5的水泥砂浆,注浆压力2.5~5.0MPa,要求锚固体28d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不低于30MPa。(3)锚索张拉。当锚固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80%以上后,进行张拉锁定,张拉荷载应达到轴力设计值340kN,分2~3级加载,每级稳定5~10min,最后退到锁定荷载锁定,锁定荷载取轴力设计值的0.85倍。(4)锚索防锈防腐处理。自由段采取通长灌浆防锈处理。锚头锚具采用C25砼浇灌保护。

2.3.3其它临时处理措施(1)遇孤石处理方法。施工过程开挖至12m深时遇见巨大孤石,经现场勘探情况发现其石厚度达3~5m,对桩设计进行了更改,对孤石采用细石砼打孔注浆处理,细石砼直径75mm,两根并排,间距大等于150mm,砼深入孤石1.1m,纵向插入单根钢筋,钢筋进入孤石1.0m、出露孤石40d(d为桩身直径)并与桩钢筋笼纵筋搭接,细石砼强度等级C30。(2)锚锁端部砼加固措施。由于甲方工期要求紧,砼施工养护龄期比较短,在砼强度未达到规定值的情况下,进行挡土桩前卸土作业,由于土压力作用,造成锚锁端部锁具局部砼受压破坏,且坡体发生了较大位移,出现险情,故对其进行了加固措施处理。即对各桩桩头进行增设桩帽,桩帽尺寸为2.6m(横向)×1.8m(纵向),桩帽周边配筋1620,临坡处放置锚具承压钢板处布置8根,其他3边各布置4根,箍筋规格120@100。

2.4边坡治理方案施工工艺

2.4.1抗滑桩施工工艺(1)场地整平;(2)放线、定桩位;(3)挖第一节桩孔土方;(4)支模浇灌第一节砼护壁;(5)在护壁上二次投测标高及桩位十字轴线;(6)安装活动井盖,设置垂直运输架,安装电动葫芦或卷扬机,吊土桶、潜水泵、鼓风机,照明设施等;(7)第二节桩身挖土;(8)清理桩孔四壁、校核桩孔垂直直径;(9)拆上节模板、支第二节模板、浇灌第二节砼护壁;(10)重复挖土、支模、浇灌砼护壁工序,循环作业直至设计深度;(11)对桩孔直径、深度、尺寸、持力层进行全面检查验收;(12)清理虚土、排除孔底积水;(13)吊放钢筋笼就位;(14)浇灌桩身砼。

2.4.2锚索施工工艺预应力锚索采用XY-100型钻机成孔,成孔直径150mm。预应力锚索施工工艺为:(1)定位;(2)成孔;(3)锚索制作;(4)安放锚索;(5)洗孔;(6)一次注浆;(7)二次注浆;(8)张拉、锁定。

2.5质量保证措施

2.5.1抗滑桩质量保证措施(1)对挡土桩的垂直度和直径,应每段检查,发现偏差随时纠正,保证位置和尺寸准确。(2)护壁砼要达到一定强度后(一般为1MPa)才可拆除模板,开挖下一段的土方。(3)由于设计为双排交错布孔,施工时可采用多桩孔同时成孔,但应采取间隔挖孔方法,以减少水的渗透和防止土体滑移。(4)桩孔的挖掘深度应由设计人员根据现场土层实际情况决定。(5)在开挖过程中,如遇到特别松散的土层或流砂层时,为防止土壁塌落及流砂,可采用钢板护筒或预制砼沉井等作为护壁,待穿过松软层或流砂层后,再按一般方法边挖掘、边浇筑砼护壁,流砂现象严重时,可采用井点降水。

2.5.2锚索质量保证措施(1)钻孔时采用XY-100型钻机,成孔直径150mm,钻杆的倾斜角度应用角度尺校核,角度偏差不大于1.0°,高差不超过5cm。(2)锚索成孔中在容易塌孔的地段采用泥浆护壁或跟管钻进成孔,遇孤石和中风化岩层则采用F130金刚石钻头成孔。(3)钢绞线间用隔离架隔开。隔离架绑扎间距为锚索端部0.8m,中间及顶部2.0m,锚索中间二次注浆管。二次注浆管顶部为铁管,下部为黑塑管,自由段以下每隔1.5m开2个小孔,开孔后用橡皮圈或电工胶面密封,端部距锚索端部约0.5m。在自由段,钢绞线涂上黄油,用塑料管隔开。制作好的应在注浆管上进行通水试验,中间无渗漏现象方可置入锚孔。(4)注浆。注浆分两次进行,第一次为常压注浆,钻孔完成后,每一次注浆通过一次注浆管注入,从而将孔中的护壁泥浆置换掉,孔口大量冒浆即可停止,并抽出一次注浆管。第二次注浆在第一次注浆初凝后(24小时内)进行,注浆时观察周围土体是否冒浆上拱开裂,如有应停止注浆,采用相应技术措施。注浆浆液为水泥浆液,并加入外加剂和添加剂,水灰比为0.5,水泥强度为32.5R。(5)张拉、锁定。锚索张拉锁定在注浆体强度达到15MPa后进行,锚具为QM锚具,用YC-100型穿芯式千斤顶、电动油泵加荷锁定。为确保工程安全,每个锚索张拉到设计抗拨力的100%后,放松到70%设计抗拨力进行锁定。

3处理方案效果评价

3.1锚索验收试验对其中的P2、P4、P8三根锚索进行了验收试验,试验锚索总长均为28m,锚固段21m,自由段6m,抗拨力设计值为340kN。验收试验表明,三根锚索在最大试验荷载(374kN)作用下,锚头位移相对稳定,未出现异常现象,最大试验荷载作用下的总位移量大于该荷载下自由段长度变形计算值的80%,且小于自由段长度与1/2锚固段长度之和的弹性变形计算值。验收试验表明,三根锚索极限抗拨承载力值均不小于374kN,满足设计要求。

3.2边坡监测施工前,为了监控施工过程边坡变形位移,在坡体上布置了若干个监测点,包括滑坡深部位移监测点1个,抗滑桩结构变形监测点5个,地面位移监测点11个,斜坡裂缝观测点6个,土压力监测点9个,地下水位监测孔1个。从施工开挖开始对边坡移变形进行连续监测监控,并信息化指导施工和检验工程治理效果。监测结果表明,施工期间特别是桩前土体开挖时,边坡及抗滑桩桩体水平变形位移较为明显,且桩背土压力明显变小。此外,在强降雨之后,边坡体及抗滑桩桩移量也有明显增大。在开挖结束、桩前板墙及地坪浇捣完毕后,坡体及桩体水平位移明显变缓,桩背土压力逐步回升,并逐步趋于稳定。

4结论

第8篇

[关键字]预应力锚索 锚索抗滑桩 仰斜式排水孔

[中图分类号] TU43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271-2

0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山区高等级公路在我国道路主干线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路堑高边坡的稳定问题对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及运营安全至关重要。某山区高速公路,由于在勘察、设计、施工中对边坡病害认识不足,造成2010年4月份,路堑边坡坡口线外出现裂缝。在边坡治理中,根据专家意见,采用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及仰斜式排水孔等技术对病害边坡进行综合治理。通过位移监测单位的监测,目前边坡已趋于稳定。

1 基本情况

该路基左侧挖方边坡原设计台阶式边坡,共五级,每级高度8米,原设计防护型式为锚杆框架。2010年4月,路基左侧路堑边坡坡口线外沿倾向线路方向发现一条弧形拉裂缝,自下向上裂缝宽度约10~45cm,距开挖坡口线平距约62米,高差约45米。

2 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特征

该边坡地形起伏较大,山势陡峭,地形较复杂,自然边坡坡度30°~50°,地表植被茂盛。

2.2 气象、水文特征

本路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夏热冬冷,四季分明等特点。

年平均气温差较大,最高日平均气温为42℃,最低日平均气温为-22℃。工点区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69.21mm,全年降雨天约120天。降雨量多集中在4~7月,占全年降雨量的58.3%,其中6、7月份为全年集中降雨期。

2.3 地层岩性

该段边坡地层区划属扬子地层分区的江南地层小区,山坡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碎石土覆盖层,平均厚度2.4米,下伏地层为震旦系休宁组下段硅化粉砂岩。其中全~强风化粉砂岩、硅质砂岩平均厚度15.8米,呈层状、块状、互层状结构,节理、裂隙极发育;弱风化粉砂岩、硅化砂岩岩体较完整,呈大块状或块状,但层间夹有厚度约0.2m左右泥岩。

3 病害成因分析

(1)坡面表层第四系残坡积层较厚,结构松散,孔隙率大,在雨水浸润下覆盖层坡体自重加大,同时强风化粉砂岩风化强烈,岩体节理裂隙极发育,遇水易软化,易产生顺层方向的蠕动变形。

(2)岩层倾向与边坡坡面小倾角斜交,有利于顺向滑移,后期的构造运动、卸荷风化等地质作用的改造,破坏了岩体原有结构,在边坡开挖过程中,形成临空面,破坏了山体原有的应力平衡。

(3)施工扰动(爆破振动、机械施工的扰动)也是诱发边坡变形的原因之一。

4 治理方案

在地质补勘及边坡变形成因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单位根据稳定计算结果,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及现场实际施工情况,对边坡采取下部增设锚索抗滑桩、中部增设预应力锚索及仰斜式排水孔等技术进行综合治理。

4.1 地表处理

裂缝处采用粘土进行夯填,并在表面采用水泥砂浆进行封闭处理,避免地表水沿裂缝下渗,加速坡体的变形。

4.2 预应力锚索

因边坡开挖深、岩层倾角大、岩层分层多,原设计的锚杆无论在锚固深度方面,还是在锚固力方面均不能满足边坡稳定的要求。为保证已开挖的坡体稳定,在已开挖的第2~4级边坡增设具有主动受力机制、锚固深、锚固力大的预应力锚索(设计荷载800KN)将坡面松散风化层与深层稳定基岩牢固的连成整体。

每级设2~3排预应力锚索,锚索横向间距3m,单孔长度30~40米,造孔全过程做好地质编录,确保锚索锚固段置于弱风化岩层。

4.3 锚索抗滑桩

为阻止坡体下滑,在第一级边坡增加一排抗滑桩,抗滑桩截面面积1.8m×2.6m,布设间距6m,桩滑桩高度20m。同时为改善抗滑桩受力条件,在每根抗滑桩上增加两束预应力锚索,锚索长度25m。

4.4 防排水措施

该段边坡的防排水措施也是治理方案的一个重点,主要采取了:截、排、疏的处理措施。边坡裂缝以外5~10米范围增设一条截水沟,同时每级边坡平台采用浆砌片石进行封闭并设置平台截水沟,及时将地表水引排至边坡以外。在第二、三级边坡增设仰斜排水孔,疏排坡体内的潜水,减小坡体自重,增大滑面阻力,彻底改善边坡稳定环境。

5 变形监测

为了及早发现坡体的异常情况,为施工提供安全预报,同时检验工程加固后的效果,业主单位安排专业监测单位在施工全过程及加固完成后对边坡进行持续性观测。施工过程中通过对埋设在边坡上多点位移计及锚索测力计方式数据的监测及分析及时处理了调整设计,有效的抑制了边坡变形的发展。

2010年5月份完成第2~4级边坡锚索加固后,边坡变形趋势明显变缓;2010年7月份在完成第一级锚索抗滑桩后,边坡变形趋势已基本趋于平缓;但2010年7月7~9日的连续强降雨过程中,边坡主滑面位置处的变形明显加大,业主及设计单位根据监测资料结果在主滑面位置处重新增设仰斜排水孔,及时将坡体内积蓄的潜水排出,仰斜排水孔完成后,边坡重新趋于稳定,在以后的几次强降雨过程中均无大的变化。通过变形监测可以发现边坡变形随着综合治理方案的落实得到逐步改善。

6 结束语

(1)病害边坡的出现根源通 常是由于施工前对现场的工程地质条件、岩土特性调查不清所致, 因此在高陡边坡设计前应对现

场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为设计提供详细的设计理论依据。

(2)施工前做好坡体排水系统,将地表水及时的引排至坡体以外,尽量减少地表水下渗软化岩体及加重坡体自重。

(3)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针对高陡边坡建立巡查制度,通过日常巡查(特别在雨后)及时了解坡体稳定情况。

第9篇

关键词:水利水电;边坡加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技术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一、水利工程边坡破坏影响因素

1、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决定岩层的产状,节理裂隙的性质及发育程度,断层破碎带的性等受构造的影响,如高边坡体上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将严重影响高边坡的稳定性;

2、水文地质条件:水是造成边坡失稳的重要因素地下水软化岩体降低其强度,增大容量而增大了下滑力,产生静动水压力,从而产生边坡的失稳;

3、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也是产生滑坡的重要条件。不利形态和规模的边坡往往在坡顶产生张应力引起坡顶张裂缝,或是在坡脚产生剪应力,这些都会极大的降低边坡的稳定性。

4、降雨:大气降水是滑坡致灾的最主要外因。降水对滑坡的作用是一个动态过程,大气降水注入滑体,增加岩土的含水量、增加岩土体容重、软化岩体、降低岩体的抗剪强度。降雨渗入到风化岩土体之下的基岩面或断水层面变成剂,降低了接触面的抗滑稳定性,从而导致了滑坡的发生。

5、人为因素:边坡设计的不合理,爆破开挖等等造成边坡变形破坏,甚至整体失稳。

二、水利工程边坡加固治理方法

(一)排水和截水

坡内排水措施包括在边坡内设置的排水平硐、排水竖井,或在排水平硐和排水竖井内打的排水孔,以及在边坡表面上打的排水孔。坡内排水措施可降低坡内的地下水位,减小作用在边坡滑体上的水荷载。该种措施的排水效果取决于不连续面的规模、渗透性能、输水能力和方位。一般来讲,坡内排水措施是一种较有效的边坡处理措施之一。表面排水措施包括在坡顶和坡面上修的截水沟。表面排水措施可将坡顶和坡面上的来水集中排泄,减小裂隙水压力对边坡稳定的不利影响。表面排水措施是岩质高边坡加固处理中一种快捷、经济和有效的措施。

(二)预应力锚索加固

预应力锚索加固方法,是通过砂浆和预先施加在锚索上的张拉力来把不稳定的岩土体固定在稳定的岩土体之上。在锚索钻孔中,用于粘结稳定岩土体和锚索的砂浆可提供相应的抗剪力,而预先施加在锚索上的张拉力可加大岩土体间的压力,进而加大潜在滑面的抗滑能力。这种结构具有以下不足:(1)设计者必须要清楚地了解稳定岩土体和不稳定岩土体之间的界限,以便于使锚固段位于稳定的岩土体内,当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或勘查资料不足时这一点将难以做到;(2)在边坡表面对锚索施加预应力时,要求边坡表面具有较大的刚度,否则将因张拉段的岩土体变形而失去预应力;(3)由于锚索本身具有应力松弛现象,所以锚索的长度不宜过大(当加固深度超过60m 后,锚索的安装将变得非常困难),否则将会逐步丧失预应力;锚固技术在很多水利水电工程的边坡治理中都得到大量应用。如果采用胶结式内锚头的预应力锚索,应采用后张法施工。预应力锚索由锚索体、内锚头、外锚头三部分组成。内锚头用纯水泥浆或砂浆作胶结材料,外锚头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与基岩接触面的压应力应控制在设计规定范围以内。为提高锚索受力的均匀性,应设计一种小型千斤顶,采用“分组单根张拉”的方法张拉,这样做既可简化操作程序,又能提高锚索受力均匀性。锚索在补偿张拉时可以用大千斤顶整体张拉,也可继续用分组单根张拉方法,两种方法都不会影响锚索受力的均匀性。无粘结锚索具有明显的优点, 其大部分钢铰线都得到防腐油剂和护套的双重保护,并且可以重复张拉。由于在施工时内锚头和钢铰线周围的水泥浆材是一次灌入的,浆材凝固后再张拉,因此减少了一道工序,提高了工效,但其价格相对较高。预应力锚杆也是常见的一种加固形式。有些水电站厂房高边坡工程中实施了减载、排水、抗滑桩等技术后,滑坡位移速度虽有明显减小,但未能完全停止。为了确保雨季在滑坡体前方的施工安全,稳定抗滑桩到滑坡体前缘的滑坡体,在一定的高程马道上应设置预应力锚杆。

(三)扶壁式挡墙

扶壁式挡土墙指的是沿悬臂式挡土墙的立臂,每隔一定距离加一道扶壁,将立壁与踵板连接起来的挡土墙。扶壁式挡土墙是一种钢筋混凝土薄壁式挡土墙,其主要特点是构造简单、施工方便,墙身断面较小,自身质量轻,可以较好的发挥材料的强度性能,能适应承载力较低的低级。一般在较高的填方路段采用来稳定路堤,以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和占地面积。扶壁式挡土墙,断面尺寸较小,踵板上的土体重力可有效地抵抗倾覆和滑移,竖板和扶壁共同承受土压力产生的弯矩和剪力,相对悬臂式挡土墙受力好。适用6~12m 高的填方边坡,可有效地防止填方边坡的滑动。扶壁式挡土墙由墙面板(立壁)、墙趾板、墙踵板及扶肋(扶壁)组成。扶肋把立壁同墙踵板连接起来,起加劲的作用,以改善立壁和墙踵板的受力条件,提高结构的刚度和整体性,减小立壁的变形。它适用于缺乏石料的地区。由于墙踵板的施工条件,一般用于填方路段做路肩墙或路堤墙使用。悬臂式挡土墙高度不宜大于6m,当墙高大于4m 时,宜在墙面板前加肋。悬臂式和扶壁式挡土墙的结构稳定性是依靠墙身自重和墙踵板上方填土的重力来保证的,而且墙趾板的设置也显著地增大了挡土墙的抗倾覆稳定性并大大减小了基底接触应力。它的主要特点是构造简单、施工方便,墙身断面较小,自身质量轻,可以较好地发挥材料的强度性能,能适应承载力较低的地基。但是需耗用一定数量的钢材和水泥,影响其经济性能。

(四)抗滑桩技术

图1 支挡结构物和斜坡内部加固系统示例

普通的抗滑桩是一个混凝土柱体,其主钢筋自上至下作通长布置,并采用圆形箍筋将主筋焊接在一起。当抗滑桩深入到位于边坡主滑动面以下稳定岩体中足够深度时,它可阻止边坡岩体沿滑动面下滑,并达到加固边坡的作用。尽管普通抗滑桩应用得比较广泛,但仍存在着以下不足:(1)没有针对潜在滑动面进行设计,且桩体内的钢筋作等量通长布设。这往往会造成潜在滑动面部位的不安全和非滑动部位的浪费。(2)对抗滑桩内发挥主要作用的抗拉钢筋和发挥辅助作用的抗压钢筋没作区别,同样造成不必要的浪费。(3)现有的抗滑桩通常都很粗大,有的桩体宽度可达数米,并形成“肥桩”现象。对于主要起抗滑作用的抗滑桩来说,中性面附近的混凝土所起的作用很小,是一种浪费。

图2 预应力抗滑桩结构示意图

针对普通抗滑桩的不足,提出了预应力抗滑桩技术。其原理是:充分利用预应力混凝土抗拉能力较好的优点,采用可以现场制作的预应力柱部分取代普通现有抗滑桩受拉一侧的钢筋,并将之安排在潜在滑动面附近(作为重点加固段)进行重点加固(见图2)。另外,为了提高加固效率和节约混凝土,作者除去了中性面附近的混凝土,形成了具有空腔的抗滑桩。由于预应力柱的抗拉能力较强,所以可以减少抗滑桩的横截面积。

第10篇

关键词:公路边坡;治理技术

1 公路边坡治理原则

1.1坚持以工程地质条件为依据。重视滑坡定性评价,辅以定量评价。定量评价一定要满足定性评价。

1.2安全性:根据防治对象重要程度,设计使用年限。地震条件、地下水条件合理地拟定滑坡推力计算的安全系数。

1.3技术经济合理性:充分利用一切地形、地质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工程措施,加强滑坡的整体稳定性,做到工程措施、技术、经济合理性。

1.4实施的可能性:充分考虑施工过程和顺序,以保证滑体逐步趋于稳定,确保施工人员安全。

1.5重视社会人文因素:制定工程措施和施工顺序时,应注意协调施工与当地居民生活的关系,尽量不影响当地居民正常生活。

1.6对于性质复杂的大型滑坡,可以绕避对应尽量绕避。当绕避有困难或在经济上显著不合理时,应视滑坡规模、公路与滑坡的相互影响程度、防治与治理费用等条件,设计几种方案比选。

1.7对于可能突然发生急剧变形的滑坡, 应采取迅速有效的工程措施;对于滑坡缓慢的大型滑坡,易全面规划整治,仔细观察每期工程的效果,以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1.8对于性质简单的中小型滑坡,一般情况下可进行整治,路线不必绕避。但应注意调整路线平、纵面位置,以求整治简单、工程量小、施工方便、经济合理。

1.9路线通过滑坡的位置,一般滑坡上缘或下缘比滑坡中部好。滑坡下缘的路基易设成路堤形式,以减轻滑体自重;对于窄长而陡峭的滑坡,可用旱桥通过。

1.10 整治滑坡之前,一般应先做好临时排水系统,以减缓滑坡的发展,然后针对引起滑坡滑动的主要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

2 公路边坡治理技术

2.1 锚固技术

岩士锚固是一种把受力拉杆埋入地层的技术,其充分发挥岩土能量,调用和提高岩土自身强度和自稳能力,大大减轻结构自重,节约工程材料,并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稳定,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而广泛用于岩土工程加固。锚固技术按是否施加预应力分为预应力锚杆(索)和非预应力锚杆(索)。预应力锚杆(索)由锚头、杆体和锚固体三部分组成。预应力锚杆(索)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边坡加固、斜坡挡土、锚固挡墙及滑坡防治。预应力锚杆(索)在边坡工程中的基本施工程序如下:

(1)钻孔:钻孔是关键施工环节,若钻孔质量差,将会影响锚杆的安装与水泥砂浆的灌注质量,进而影响锚杆与砂浆及砂浆与孔壁间的粘接力,致使锚杆达不到设计要求,故需确保锚固成孔质量。通常用荷载较小的短锚杆钻孔,钻机可采用YQ 型潜孔钻机。

(2)注浆:注浆材料的性能,控制质量及施工工艺会直接影响锚杆的粘结强度和防腐效果。注浆设备包括注入水泥净浆和砂浆的灌注泵,搅拌设备,高压输送浆液管路选用HB6-3 型,其工作压力P=0-1.5MPa,排浆量Q=50L/min,适用于普通灌注水泥砂浆。浆液搅拌应使用普通搅拌机,其一次搅拌水泥浆量不得小0.3m/s,搅拌时间不应小于2min,输送管路宜使用耐压不小于50MPa 的高压胶管,管口连接采用快速接头以保证注浆速度。注浆原材料主要有:水泥、水、砂等。至于注浆浆液的配置,按规定当浆材为水泥砂浆时,一般宜选用水灰比1:l~1:2,水泥比0.38~0.48,且砂子粒径不得大于2mm。注浆时,先对锚孔用风、水冲洗,排尽残渣和污水,然后将组装好的杆体平顺,缓缓推送至孔底,再从注浆管注入拌合好的水泥砂浆或水泥浆。

2.2地面排水

(1)边沟:设置在挖方路基的路肩外测,用以汇集和排除路基范围内和流向路堆的少量地面水。

(2)截水沟:设置在挖方路基边坡顶以外,或山坡路堤上方的适当位置,用以截引路基上方流向路基的地面径流,防止冲刷和侵蚀挖方边坡与路堤坡脚,并减轻沟的泄水负担。

(3)排水沟:用以引出路基附近低洼处积水的人工沟渠。

(4)跌水与急流槽:设置于需要排水、高差较大而距离较短或坡度陡峻的地段。跌水的作用主要是降低流速和消减水的能量。急流槽的作用主要是是在很短的距离内、水面落差很大的情况下进行排水,多用于涵洞的进出水口,或在特殊情况下,截水沟流向边沟的地段。具体措施有:土沟表面夯实、三合土或四合上加同层加固、单层干砌片石加固、单层浆砌卵石加固、浆砌片石加固、浆砌片石矩形排水槽。采用浆砌片石加固时,一般用沟内水流速度较大且防渗要求较高的地方;在有地下水(或常年流水)及冻害地段,沟壁沟底外侧应加设反滤层(或垫层),并在沟壁上预留泄水孔,且沟内平均流速大于4m/s,沟渠纵坡不加限制,可考虑用急流槽形式。且施工时,沟渠丌挖后应平整夯拍;选用M5水泥砂浆,随伴随用;砌筑后应注意养护。

2.3截水沟设计

(1)截水沟设计一般要求

1)当路基挖方上侧山坡汇水面积较大时,应设置截水沟。

2)截水沟应能保证迅速排除地面水, 沟底纵坡一般不应小于0.5%,以免水流停滞。对土质地段的截水沟,必要时应采取加固措施,以免水流冲刷或渗漏。

3)截水沟应结合地形合理不知,直接舒顺。在转折处应以曲线连接,必要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2)截水沟断面形式

1)截水沟断面一般为梯形,底宽不小于0.5m;深度按设计流量确定,办不应小于0.5m;边坡坡度视土质而定。

2)截水沟沟壁最低边缘开挖深度不能满足断面设计要求,可在沟壁较低一侧培筑土埂,土埂顶宽1~2m,背水面坡度为l:l~l:1.5,迎水面坡则按设计水流速度、漫水高度所确定的加固类型而定。

3)截水沟的出水口:截水沟内的水流一般避免排入边沟,且通常应尽虽利用地形,将截水沟中的水流排入截水沟所在山坡一侧的自然沟中或直接引到桥涵进口处,以免在山坡上任其自流,造成冲刷;截水沟的出水口,应与其它排水设备平顺地衔按,必要时易设跌水或急流槽。

2.4挡土墙与抗滑桩

挡土墙是一种能够抵抗侧向土压力,防止墙后土体坍塌和增加其稳定性的建筑物。在公路工程中,可用以支撑路堤或路堑边坡、隧道洞口、防止水流冲刷路基,同时也常被用于处理路基边坡滑坡崩坍等路基病害。公路上常用的挡土墙按其设置位置可分为路肩墙、路堤墙、路堑墙和山坡墙。其它常用的挡土墙有:锚杆(索)式挡土墙、悬臂时挡土墙和扶壁式挡土墙和加筋土挡土墙。选择挡土墙设计方案时,应与其他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抗滑桩是承受侧向荷载、整治滑坡的支撑建筑物,其穿过滑体在滑床的定深度处锚固,抵抗滑坡推力的作用。工程实践表明,抗滑桩能迅速、安全、经济地解决一些比较困难的工程,因此发展较快。

3 结语

随着我国交通建设的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不同类型的公路岩土边坡大量涌现,其稳定性分析与综合治理在山区和丘陵地区高等级公路建设也日益引起重视。因此,及时总结和研究已有公路边坡稳定分析方法、施工和监控技术,深入探讨边坡工程中各种不良现象产生的原因,掌握已有边坡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为新建工程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和决策依据,对经济而高质量地建设公路边坡显得十分必要,同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工程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公路边坡;防护;稳定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飞速发展,在公路建设中新型支档结构和防护形式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公路边坡设计的过程中,通常设计人员只考虑边坡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很少考虑到公路边坡防护的量化冲刷能力、环保等因素,目前在国内,有关防治边坡冲刷、交通环境美化等多因素耦合设计及其少见。我国在植被防护领域,使用者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增强,而且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稳步提高,一般地,土质边坡、服务区、立交区的土壤、气候特点是适宜植物生长,适合采用种植花草树木的方法进行防护。这样,不但可以起到护坡作用,而且能够做到恢复由于公路建设而破坏的生态平衡,不但如此,植被防护不但能使环境美化,还可以处理汽车废气、缓解视力疲劳,以及起到防止暴雨对路基边坡的击溅冲刷的作用。

1 公路边坡的分类与边坡破坏类型

1.1 公路边坡的分类

自然边坡(斜坡)和人工边坡是公路边坡防护中根据成因分类常见的两种类型。由自然地质作用形成地面具有一定斜度的地段称为自然边坡,按地质作用可细分为剥蚀边坡、侵蚀边坡、堆积边坡;由人工开挖,回填形成地面具有一定斜度的地段称为人工边坡。

1.2 边坡破坏形式分类

边坡的破坏形式分类见表1。

表1 边坡破坏类型及特征

2 边坡防护与加固的方法和措施

实际工程中有坡面防护和冲刷防护两类边坡防护方法及措施。

2.1 坡面防护

2.1.1 种草。对于坡比小于1.0:1.5,土层较薄的沙质或土质边坡坡面,可采取种草护坡。当边坡类型为土质路堤或者路堑边坡时,通常比较稳定,而且边坡被冲刷的程度较轻微。种草防护的作用机理主要通过稳固边坡表面水土以达到增强路基稳定性的效果。进行种草防护施工时,应充分考虑并结合工程所在地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于草种的选择应该遵循的原则是选用容易生长,根部发达,茎杆不高,枝繁叶茂的多年生草,例如白茅草,毛鸭嘴等是较常用的。集中混合播种是最好可以采用的方法,该方法能够生成一个良好的覆盖层。种植时播种时间以气候温暖温度较大的季节为宜,同时,草籽宜掺沙或与土粒拌和以使之播种均匀。

2.1.2 植树。对于加固路基有较好效果的是合理的在路基边坡上植树。该方法可以和种草结合在一起采用,使边坡坡面具有稳固的防护层。土质边坡及风化程度严重的岩石边坡和裂隙粘土边坡较适合植树,而对于盐渍土以及经常浸水或者干旱的边坡和粉质土边坡不适合采用这种方法。带状或条形是植树常见的形式,另外的形式为栽成连续式;防护林带由多行树木组成,需密植,乔,灌木间种。利用植树的方法时,在树木未成长前应防止大于3m/s流速的流侵害,流水冲击作用于植树地带时,应有设有阻止灾害的妨碍物品。采用植树方法防护路基,应使树木及早成林,才能起到防护作用。

2.1.3 铺草皮。路基坡面上的铺草皮防护的作用与种草防护的作用基本相同,在工程中,该方法的施工应具备的首要条件是工程所在地具有足够的供挖取使用的草皮地段,这种方式尤其是在防治边坡较陡、坡面冲刷较严重等的类型中效果显著。铺草皮种类主要有平铺草皮,平铺叠置草皮,方格式草皮,卵石方格草皮等方式。在铺草施工前,首先要保证将所在工程边坡的表面进行整平、翻松,其次还要确保地下水露头的排水设施运行良好。铺草皮的最佳季节为春季或者初夏,如果工程所在地属于干旱、干燥地区,尽量在雨季进行施工。该方法最不适宜的情况是在冰冻或解冻时期施工。路堑边坡铺草皮时,应铺过路堑顶部1m或铺至截水沟边。

2.1.4 抹面与捶面。石灰炉渣混合灰浆,石灰炉渣三合,四合土及水泥石灰砂浆是最常用的抹面混合料,水泥炉渣混合土,石灰炉渣三合,四合土是常用的捶面混合料。抹面与捶面的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基本相同。但也有区别,其区别主要是:混合材料抹面主要适用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岩石,且易于风化的工程项目的路堑边坡,比如页岩、泥岩、泥灰岩、千枚岩等软质岩层。对易受冲刷的边坡和易风化岩石边坡防护可用材料捶面。

2.2 冲刷防护

2.2.1 干砌片石防护。沿河路基防护受到水流冲刷或在有害影响的部位可以使用干砌片石防护,该方法要求防护的边坡坡度一般为1:1.5-1:2,且稳定性较好。单层干砌片石护坡厚度、双层铺砌护坡的上层厚度以及下层厚度一般分别为0.15-0.25m、0.25-0.35m和0.15-0.25m。铺筑层的底面应设置碎(砾)石或沙砾混合物垫层。水流流速较大的边坡不宜用干砌片石防护工程。所有石料要求是未风化的坚硬岩石。一般情况下,护坡坡脚应修筑埋置深度为1.5h(h为护坡厚度)的墁石铺砌式基础。

2.2.2 浆砌片石防护。实际工程的土质边坡坡度小于1:1的路基以及岩石边坡坡面不适合或者不能进行干砌片石防护,或者工程中采取了干砌片石防护,然而效果不理想的,可用浆砌片石防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浸水挡墙或护面墙往往与浆砌片石防护同时采取综合使用的方法,该防护方法对于不同岩层和不同位置的边坡有较好的效果。在未采取排水设施以前的土质边坡,如果受到严重潮湿或严重冻害,不宜采用浆砌护坡。浆砌片石坡最合理的厚度一般为0.2-0.5mm,用于冲刷防护时,流速大小或波浪大小是厚度确定主要因素,这种情况下的最小厚度一般不小于0.35mm,地质边坡在冻胀时,其护坡底面应设置0.10-0.15m厚的碎石或沙砾垫层。浆砌片石护坡沿长方向每10-15m的位置设置伸缩缝,一般的缝宽在2cm左右,并用沥青麻筋或沥青木板等材料进行缝内填塞。护坡的中下部应设泄水孔,以排泄护坡背面的积水及减少渗透压力。路堤边坡上采用浆砌片石护坡,应在路堤沉实或实后施工,以免因路堤的沉落而引起边坡的破坏。

2.2.3 混凝土预制块防护。当工程所在地处于石料短缺时,在选择设计冲刷防护类型时常采用混凝土预制块防护路基边坡,它比浆砌片石护坡能抵抗较大的流速和波浪的冲击,其容许流速在4-8m以上。必须设置沙砾和碎石垫层。混凝土块板,一般地区采用C15混凝土,为了提高混凝土的耐冻性和防渗性,应按不同水泥成分加入适量的增塑剂。混凝土板护坡下应按反滤层要求设置沙砾或碎石垫层,其一般厚度为:干燥边坡用10-15cm;较湿边坡采用20-30cm;湿边坡采用30-40cm。

3 结束语

通过以上论述以及在实践工作中的应用,对公路边坡的防护与治理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公路边坡防护与加固方法的选择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的有利资源。要对边坡的性质进行分析,采取既经济又安全的防护措施。(2)通过研究各地边坡防护类型与气候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关系,总结出各种防护类型的适用性及构造范围。(3)边坡的防护不应仅仅起到防护路基的作用,同时还应该注意环境的美化,既保持水土又给驾驶者一个良好的视觉感受。

参考文献

[1]杨宇航,颜志平,朱赞凌,罗志聪.公路边坡防护与治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

[2]赵明阶,何光春,王多根.边坡工程处治技术[M].人民交通出版社.

[3]王秉纲,王选仓,祝海燕等.边坡防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研究[R].2002.

[4]罗斌.路基边坡冲刷研究[D].长安大学,2002.

第12篇

Abstract: Taking three-Kai Expressway K118 +670 ~ K118 +870 section of high slope as example,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high slope deformation,and puts forward a pile - anchor combination of comprehensive measures to rectify the high slopes,a preliminary summary of the highway construction on the high slope disease management's experience and learned lessons is given.

关键词:高速公路;地质灾害;滑坡体;锚索框架;锚索抗滑桩

Key words: highway;geological hazards;landslide;anchor frame;cable anchor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5-0084-02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山区高等级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路线等级高、路面宽,开挖量大,出现了大量路堑高边坡,已发生了众多高边坡的破坏,严重危及到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对边坡的正确认识,合理设计,适当的治理,把边坡失稳造成的灾害降低到最低限度,保证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以及安全运营变得至关重要。

1概况

K118+670~K118+870滑坡位于台江县排羊乡下新寨村东约3公里,属线路右侧边坡。高速公路在此以路垫形式通过,线路中心线处最大挖深约24m。原线路设计中边坡最大坡高约40m,分为四级,每级边坡高10m,坡率分别为1:0.5和1:0.75,每级边坡之间设置1m的平台,坡面采用拱型骨架护坡进行防护。边坡2003年8月份开挖至一级平台附近,2003年9月底,因连续降雨,已施工的二级边坡护面墙变形开裂,边坡坡口线外侧的截水沟处出现裂缝,12月3日,边坡第三级(K118+745~K118+815)出现裂缝,裂缝无相对位移,12月4日上午,该裂缝拉开约20cm,2003年12月19日晚该边坡发生坍塌,最远的裂缝距公路中心线约105m。2004年2月23日,因夜间连续大雨,导致裂缝扩大,主裂缝贯通,可探深度约3m,2004年3月对该滑坡进行地质勘察时,边坡变形更加明显,后壁、侧缘裂缝基本贯通,侧缘坍塌严重,随时都有下滑的趋势。

2自然地理条件

2.1 水文气候特征本区气候属于亚热带黔东温和湿润气候,具有季风气候特点,降雨充沛,气候宜人,平均温度25.4℃,极端最高温度37.1℃,极端最低温度-10.3℃,最冷在1月,年平均降水量1132.6mm,最大日降水量185.7mm,相对湿度85%。该区地表汇水面积较大,降雨较多。

2.2 地形、地貌滑坡区位于贵州黔东南苗岭山区,附近为峰丛谷地地貌,沟谷与山峰相连,山坡陡峻,地貌类型属侵蚀~构造齿状低中山,左、右两侧及后缘高程较大,滑坡中部为平缓洼地,滑坡区地形凹凸不平、坡度陡缓不一,最陡可达40°。

3工程地质条件

3.1 地质岩性上覆第四系(Qel+dl)由亚粘土,浅黄色残坡积层,稍~中密。主要分布于滑体中后部,厚度2~5m左右;基岩为前震旦系板溪群清水江组(Ptbnbq),分强风化变余砂岩和中风化变余砂岩,强风化变余砂岩,颜色较杂,以土黄色,褐黄色为主,局部为灰黑色,浅灰绿色,已风化成碎块状,中风化变余砂岩,变余结构,层状结构,青灰色为主,局部见铁质浸染及石英细脉,岩块坚硬。

3.2 地质构造该滑坡区位于白枝山背斜西翼。区内小型压扭性断层、节理裂隙较发育,岩石层面呈舒缓波状,在滑坡范围内为一垂直路线方向的平卧褶曲(见图1)。构造体系主要划分出北东向和北北东向构造体系,其中北东向构造体系以NE40~50°构造褶皱群及北东向张扭性断裂组成;北北东向构造体系以北北东向带状褶皱为主,次为伴生的压扭性断裂构造带,滑坡体范围内岩层产状和近区相比变化较大,滑坡体左侧(凯里)岩层产状主要以NE70°/N49°为主,滑坡体前部岩层产状变化大,由小里程到大里程依次为NE50°/N24°、NE70°/N49°、NE75°/N51°,滑坡右侧界外产状近直立。外倾结构面主要发育有以下几组:NE20°/S53°、NW73°/S56°、NW52°/S51°、NE10°/S35°,特别是NW74°/N33°、NE40°/S45°两节理面控制滑坡左、右边界,该两大结构面均有泥化夹层附着。滑坡区右侧为一“V”形冲沟,冲沟走向约NE65°,延伸较长,为一断层沟,分析为压逆性断层,断层面为NE65°~70°/N40°,滑坡位于断层上盘,滑体岩石破碎。

4滑坡特征

K118+670~K118+870滑坡属于一深层破碎岩石滑坡,根据滑坡地形地貌,后缘裂缝及擦痕、控制性结构面等综合确定主滑动方向为NE68°左右,滑坡区实际里程K118+680~K118+800,滑坡纵向长度105m,平行路线最大宽度达90m,滑体最厚达21m,平均厚度约15m,深层滑坡体积15×104m3左右,滑坡变形很明显,后缘张拉裂缝已贯通,走向NW20°左右,后缘下错0.5m左右,地表裂缝纵横且深度较大,滑坡侧界亦比较明显,主要受产状为NW74°/N33、NE40°/S45°两组结构面控制,两结构面上均附有浅黄色、灰绿色软塑状泥化层,且见擦痕,滑体的物质组成主要为强风化变余砂岩。该套地层为滑坡体及其附近路堑边坡的主要地层,为断层破碎带物质,见浅黄色泥化条带,遇水呈软塑状。

5滑坡变形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