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房屋建筑风水

房屋建筑风水

时间:2023-05-30 09:46: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房屋建筑风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房屋建筑风水

第1篇

考古研究发现原始人局部的环境多数是依山傍水、避风的地方,根据各自的功能选择聚居的地方,同时需要具有公共娱乐的场所。通常要求这些居住的环境要有和谐的风水意识,同时要对周边的地理环境进行充分的考虑。风水学中已经强调住宅房子要坐北朝南,这不仅体现较深的文化背景,还符合一定的科学依据。

二、风水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一)风水学在住房结构中的应用

中国风水注重住房结构的设计,要求阴阳平衡,且要天人合一,并在住房结构设计过程中,要坚持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如果房屋建筑不科学,将影响房子主人的身体健康,并不利于家庭的和谐。在风水学方面,房屋结构禁忌要求有很多,具体情况如下。如要求房屋要尽量方正,避免出现缺角的现象,如果出现缺角现象,尤其是缺西南角,则多房子主人不利。如果在建筑过程中造成缺角现象,可将吉祥物放置于缺角处,进而挽救缺角而给主人带来的伤害。对于农村房屋而言,要求房屋要坐北朝南。同时需要注意房屋室内格局IDE设计,避免卧室的门对着卫生间的门、房内的横梁不能压顶等等。以上均属于风水学对室内设计的基本要求。

(二)注意风水学在室内装饰中的应用

房子的装饰存在着相应的风水规律,因而在装修的过程中切忌盲目的心理,盲目装修可能会给整个家庭带来一定的危害。在进行房子装饰之前,需要对其进行预期设计,同时需要了解装饰的材料,装饰材料直接影响施工的整体水平和质量。风水学提出室内装饰要上下有序,且要主次分明。在现代的装饰过程中,要尽量寻找大自然的特点,并促进人与自然更加和谐。随着人们对风水学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风水学已经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生活中,并服务于社会生活,可对现代居室中的相关元素进行有效的调和,逐渐符合自然和谐的生活理念,提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质量。显然风水学是室内装饰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三、风水学在室内设计中发展的具体状态

(一)传统风水文化对现代居室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风水学已经以新的形式应用于室内设计中,当前很多室内设计师已经提出要建立人与所处环境的和谐关系,这一观点属于风水学在室内设计方面的专属学问。当前人们对风水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并不能将风水学与室内设计结合起来,部分室内设计师还不完全理解风水学。在室内设计过程中,要融合“天人合一”、“顺势应人”的思想,促进风水学与社内设计完美结合。

(二)风水学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在室内装饰文化中,风水理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玄关处,要以实墙为基础,切忌使用透明、反光的玻璃遮挡装饰物,在玄关处要体现透而不漏的效果。风水学任务玄关可转向从大门而来的外气,需要将从凶方直入的外气转向吉方直入,则符合趋吉避凶之道。显然,在当代室内设计过程中,风水学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总结

第2篇

【关键词】儒家文化;四合院;别墅;影响

1儒家思想对社会人居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价值观、认识观以及行为规范和准则都有深远的影响,在建筑人居中,儒家思想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儒家礼制在建筑人居中主要是一种君臣关系、尊卑有序以及嫡庶关系的表现。因此在讨论我国传统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方面很多时候都是在讨论儒家思想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儒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的风水文化,追求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讲究等级秩序。对建筑的影响,突出体现在选址、规划、设计和布局上。

现代一般认为,风水文化是当代地理学、地质学、建筑学、人体工程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交融的一门自然科学。建筑的目的是为人们提供舒适、怡人的居住、工作、活动环境。风水文化是儒家推崇的文化。在中国传统的八卦理论中,“风”代表的是元气和场能,“水”代表流动和变化。风水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堪舆地势、地形、选址、朝向以及建筑风格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的。 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是“仁”,在建筑物中,正房即是“仁”。从另一个方面也是等级秩序在建筑中的体现。等级秩序首先体现在规划上的中轴对称上,每个城市的中轴就是最高权力当局的建筑物,体现了最高当局的核心作用和地位;其次体现在四合院的主房比其余的房子要高,体现了主人的地位最高。

2别墅建筑中儒家思想的体现

现代别墅的设计很多源于古代庭院府第式建筑风格――四合院。厅是屋的中心,常见的“厅屋组合式”四合院有“四扇三间”,即一明二暗的三间房。明间做厅,暗间做室,厨房、厕所、储物、牲口舍等一般需要傍房搭建或另建。厅屋组合式民居基本组合单位是以“两堂”或“三堂两横”式房屋为基础,向前后左右不断扩建。小的是民居式四合院,大的可以为富商贵胄府邸,再大者则为紫禁城。不管是民居式四合院还是紫禁城都遵照着儒家思想而建。现代的别墅建筑中也大量的运用了儒家思想。

2.1 严格的宗法制度

我国有着悠久的帝王制度时期,在封建王朝时期,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族都遵循着严格的宗法制度。这种严格的宗法制度不但体现在礼仪和日常生活中,在建筑中也有体现。在我国早期的文物考古中曾经发现一座院落由周围的四座房屋围绕而建的格局,这种格局中的方位一般也是严格的按照东西南北的方位格局,中间的院落称之为“天井”。虽然漫长的时间侵袭了这些,但是遗留下来的痕迹仍然能够让我们精通其工艺水平和建筑风格方面的内涵。在一般的四合院建筑中,主要有二进院、三进院、四进院等。四合院的建造完全讲究坐南朝北,整个院落属于对称结构,甚至可以说是南北对称,东西亦对称。在一个完整的四合院型别墅中,院落的南北中轴线是建设的起点,然后按照折条南北中轴线分别建造正房和左右对称的附房。然后再以左右对称的附房的中心为主建造南边的房屋。在更加大型的院落中,除了建筑有最中心的主院外,在住院的南北及东西两侧还有对称分布的跨院,是名符其实的“深宅大院”。

2.2 门第等级制度

“门”是我国古代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作用除了供人出入和防卫外还体现了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无论是国家还是家族,都形成了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其中儒家封建礼制中“门第相当”“门当户对”的等级制度对四合院的建筑形式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在我国古代的宅门建筑中,最多的是屋宇式大门和墙垣式大门两种。墙垣式大门更多的适用于低等小院,如北京较小的民居四合院。而屋宇式大门的更多的应用在皇亲国戚以及富商贵胄。屋宇式大门根据等级的不同更分为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等等。“门第相当”“门当户对”这样的词用在这里,再也恰当不过了,可以这么说,四合院型别墅的大门就是宅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2.3 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制度

儒家极力推崇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观念用以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和行为的道德手段。在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群命名来说,北屋因为坐北朝南,冬暖夏凉为正房,为尊。在东西方向的房屋中,因为“左为上”的思想,东厢房的等级次之,其次为西厢房,南屋因为背对阳光、阴暗寒冷,等级最低。在格局上,所有的房屋(包括附房)皆围绕着北屋(正房)建造,而且在房屋的朝向、房间的大小、房间的高度、门窗的大小以及装饰程度及风格来说都低于正房。正房以基台柱石增加高度使其成为全院中高度最高、面积最大的房屋,以便达到这个四合院型别墅建筑的重心突出,主次分明,井然有序。

2.4 内外有别的制度

儒家的社会根基是宗族家长制度,四合院又是合族而居的代表,为了维持正常的家庭秩序就要有一系列的伦理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言行。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称“凡为宫室(住宅)必辨内外,深宫固门。内外不共井,不共浴室,不共厕。男治外事、女治内事”。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决定了其各房屋的作用。在比较大的四合院中,一般以垂花门分为外院和内院,垂花门以外的房屋建筑是家族接待宾客的场所,垂花门以内的正房、厢房、耳房等,是供自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不允许外人进入。充分的把“内外有别”的封建礼制的表现了出来。

3结语

四合院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儒家思想对社会人居的影响。四合院型别墅从儒家思想来建筑,充满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具有宽广的发展空间。本文通过分析四合院型别墅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仁”思想,揭示了儒家严格的宗法制度、门第等级制度、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制度和内外有别的制度,是现代人研究儒家文化的“活化石”。

【参考文献】

[1]王晖,张越,孙洪军.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在四合院中的体现[J].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7

第3篇

中国典型的传统建筑要素有很多,比如瓦,斗拱,柱式,雀替等等,但并不是每个建筑元素符号都能运用到室内设计中,只有那些传承高且含有中国传统文化意义的建筑符号才能运用到室内设计中,成为新中式元素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中国历来在意人的“冠”,即人的帽子,因为它是人身份的象征,而建筑之冠,也是人身份的象征,所以中国建筑构架的屋顶是新中式元素的重要符号。再比如中国的斗拱,这也是中国特有的建筑文化符号,传承率依然很高,秦砖汉瓦等这些建筑构件也是新中式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1.1新中式风格中瓦当元素的应用中国传统的建筑构件很多,随着时间的流逝,经典的建筑构件逐渐被保留下来,比如斗拱、瓦当、雀替、窗棂等,在这些元素中我们首先要提到的就是秦砖汉瓦中的瓦。对于瓦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就是把瓦当成一个独立的装饰构件进行设计,第二是把瓦当成组合来运用。第一种方式的具体运用方式,体现在我们可以在新中式空间设计中对瓦加以放大,挂到墙上以起到美化墙面的作用或铺到地面上装饰地面的作用。第二种方式的具体运用方式是在室内设计中设计成“屋中屋”的形式,加以直接的利用。但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瓦的具体运用要具体分析,要符合当代空间的具体环境氛围。不管瓦元素的那种设计方法,一定要把握住现代审美的需求,巧妙链接古时和当下的文化内涵,设计出真正符合现代生活的室内外环境。

1.2新中式风格中斗拱元素的应用斗拱在我国传统的建筑体系中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构件,它是房屋建筑屋顶受力构件,在整个木结构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结合了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念,由中国人民创造,表达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和文化意识形态。在宋、明、清时期官定的有关建筑法式、法规中,已经把斗拱的形式规范化,尤其是斗拱的拱材大小成为了建筑设计、施工中的一种模数,因而极大的限制了斗拱在基本式样上的变化与发展。宋代《营造法式》中专门有“彩画作制度”部分,说的是在房屋梁枋、椽子、斗拱等构件表面进行彩画的形式、制度、用料、用工等内容,除文字叙述外还附有图样。但现代这些限制已经被打破,成了新中式风格的主要应用对象,斗拱有了新的形式、新的材料、新的尺寸。如2010年中国的世博会,中国馆就是以中国古典建筑的构件—斗拱为原型。

1.3新中式元素中屋顶元素的应用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对建筑立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从高空俯视,屋顶效果更好,也是说中国建筑的“第五立面”是最具魅力的一面。屋顶上包括正吻与正脊,垂脊与的其他装饰物件。对于屋顶元素运用我们依然可以用两种方式运用到室内设计中,比如直接将屋顶元素运用在室内设计中。第二种方式是放大屋顶的某个构件,装饰室内空间中的墙面地面或任何一个立面。

2新中式元素非建筑元素的应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包括瓷器、陶艺、中式窗花、字画、脸谱、布艺以及具有一定含义的中式古典物品等。这些元素在室内设计中,都会给空间带来了丰富的视觉效果。新中式风格不是纯粹的元素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例如汉字元素,它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也是一种象形形态和语言符号,对民族传统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汉字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具备了装饰审美的性能,其释放信息的形式满足了大众的需要。因此,汉字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概念,有着深刻的审美意蕴,也融在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中。还比如中国传统的水墨,水墨是中国元素符号的演绎与推广,也是自身的文化情趣、内涵的体现。在运用的过程中,当人们发现水墨艺术更多的释放在它的材料、表现空间等方面的时候,也使人们清晰地感受到“水墨文化”的另一种魅力。在对中国传统元素改造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一种特殊的元素,那就是风水元素,风水元素听起来似乎一个玄而又玄的东西。如果就狭义的理解风水的话就是在空间设计时注重整个空间的通风问题和用水问题,但是“风水”这两个字的理解并不仅仅与此,这样我们古人伟大的地方,人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就是空气-风,食物-水,说白了也就在空间设计时要注重人与环境的有机协调,满足人在这个空间的供氧和使用水的充足。那就我们室内设计来说如何运用风水元素满足新中式风格的要求那?大致分以下几个方面:

(1)光照。它是室内空间温度的来源,也是空间照明的基础。作为新中式元素,在空间的运用中,我们要尽可能的才有自然光为主,减少人工光的照明。自然光照照到地面上,然后在反射到整个空间,起到了一个融化空间的作业,而且形成的泛黄的光线能使整个空间感到自然的柔和,而且在风水中黄光有聚财的作用。而且比如在居室空间设计中玄关的设计,玄关是整个空间的入口也是财气的聚口,必须要24小时用泛黄的灯光点量,在风水中也有这样的说法:只有点亮玄关的灯,财神爷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2)空气流动。空气流动可以说是营造整个场的一个重要手法。营造的好就可以形成一个聚财气,生人气的大环境。不好的场人易生病,还易丢财气。在空气流动的考虑上,我们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不要形成灌趟风,这样留不住气,气就像一个过客,带走你的生气和财气。要特别注意让风在整个空间里形成环流,让后再出去,留下财气和人气。所以这也就要求设计人员做空间设计时,要尽可能的减少门与门向对,窗与窗相对的情况。

(3)植物。植物作为室内设计的重要元素不言而喻了,适当的添加植物可以营造出有氛围的室内空间,带给我们适量的氧气,带给人们健康。但是在新中式风格的设计中我们要尽可能的减少对多肉植物的养殖,还有带刺植物的养殖。这些植物由于性状的尖锐,易损生气,破财力。而且在居室空间的卧室设计中要减少大型植物的培养,因为植物过大它会夺食生气。从医学的角度来讲,人在夜晚休息的时候,植物也在呼吸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对人不理。

第4篇

关键词:天井居住;建筑发展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224-01

天井式民居的空间形态南方炎热多雨而潮湿,多山地丘陵,人稠地窄,住宅布局紧凑而多楼房,所以,民居的布局都很重视防晒通风,也注意防火,由此而构成天井式民居。几百年的变迁,天井式民居的平面格局竟如此稳定,一直沿用至今。首先来了解天井在我国传统居住建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天井在我国传统居住建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天井在我国传统建筑,尤其是居住建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传统的住宅中,天井主要是承担着通风以及室内采光的功能。虽然现在的房屋建筑中一般都是运用空调暖气进行保温,然而在以前的建筑中房屋基本是靠自然通风来保持室内的温度的。在我国的扬州、苏州地区还能普遍常见这种依靠通风来解决上述问题的老房子,在房屋前面设置一个大的天井,后面则是大厅,在大厅后面设计两个通风孔。此种设计使得自然风过来时形成穿堂风,所以一般而言,天井中间的过堂是空气流通最好的地方。即使在风力较小甚至没风的环境下,由于此种构造,风也就自然形成了流通,这些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充分利用天然环境创造居住环境的典型案例。 在我国部分南方地区,曾经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主要的建筑形式。天井的设置,对于建筑整体的通风、采光、温湿度调节、建筑微气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并且营造了丰富多变的空间和光影效果,使建筑充满了意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天井在现代低层居住建筑中的应用

天井在现代低层居住建筑,例如别墅设计中,也有着很好的传承与发展,下面以徽派建筑中的天井来说明:天井是指徽派建筑中房屋与房屋(或围墙)围合成的一片露天的空地。徽派建筑结构中除少数的建造“暗三间”外,其他绝大多数都设有天井这一建筑结构。三如果结构设计为间屋,则把天井设在厅前,如果为四合屋则把天井设在厅中。通过此设计,屋内光线变得较为充足同时空气也变得较为流通,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冬天冷,雨天则较潮。天井的设计来源与徽州的经商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按照徽州的风水理论,水即为财之源。而经商之人最忌讳的也就是财源外流。天井这一设计结构则恰恰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至于流向屋外,而是顺着水枧直接进入天井之中,名曰“四水到堂”或“四水归明堂”,商人们也是凭着这一建筑构造来营造财不外流这一吉利语言。

三、天井在居住建筑中的发展

3.1天井的使用性能。人们对一般住宅空间的要求之一就是房间具有良好的采光与通风功能。采光与通风功能的划分分为两种,一种是形体相对简单的建筑,由于它本身的结构简便,决定了其不再需要其它的辅助空间来解决采光与通风问题。另外一种就是更加复杂化的建筑,随着当前房屋建筑业的迅猛发展,使得一栋建筑所承载的房间数量越来越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现代建筑的实用性,我们就会选择利用辅助空间来解决居住房间的采光以及通风问题。如此一来,天井无疑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式。其首要原因是天井占地较少。

3.2满足高层住宅采光、通风。在土地日益集约化的今天,大城市的高层住宅越来越多,高度越来越高,进深越来越大,为解决一梯三、四户甚至一梯多户中间套户型北面次要房间(厨、卫、书房等)的采光、通风,天井自然而然的被应用到高层住宅中,为营造开发商所谓的南北通透的格局,成为销售卖点,通常将天井的一侧(一般是北侧)做成透空的,以不封闭的连廊过度,间接与外界相通。然而这种相对的通透往往还做不到整面的通透,通常只有一个不大的洞口与外界相通(可附图),又或者边套的住户入住装修后,把连廊封闭,做成自家的入户花园,那么南北通透更成为空谈。

高层住宅的天井,不仅是厨、卫的排烟通风口,通常还设置较多的空调隔板,因为不影响外立面的美观嘛。那么对于过小和敞开性不佳的天井而言,内环境可想而知,采光、通风、隔音差,户间干扰大,防火差,烟囱效应使火灾难以控制。有些开发商针对通风差的问题,采用了一些新的技术措施,如以精装修为卖点,引进了新风系统,增加了成本,提高了售价,看起来是提高了居住的舒适度,实际上,增加了能耗成本及人类对空调等设备的依赖性。这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活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形成了人类破换环境,而环境报复人类的恶性循环。

3.3考虑经济效益。在进行标准层形状的设计时候,考虑到房屋的经济效益要从长宽比方面进行考虑。

相对而言,随着建筑层数的增加、建筑规模的扩大,在办公、商务等建筑则会需要那些有着较大进深的相关建筑形式,用点形的塔式将会更加适合;而在旅馆、住宅、医院等类型的建筑则更适合采用条形的相关板式,在有着大规模建筑面积时进深将会受到限制受限,在这种情况下,要采取塔式同时就应该同时采用相应的内天井,这样就会损失相应的使用效率。因此,长宽比较小(≤2)的宽板式高层在这种情况下就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如果利用得当就能够有效地发挥塔式和板式的相关长处,而避开相关的短处。

3.4迎合生态建筑

在建筑行业,一种建筑技术都是在当地一定的社会、环境等因素下共同作用形成的,生态建筑也是如此,多形成于当地的比较有特点的乡土建筑,技术特征有着明显的本土化、地域化的特性。

参考文献:

[1]张敏.工程造价审计中规避审计风险之我见[J].电力标准化与技术经济.2008(01)

[2]宫伟建.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J].科技与管理.2004(01)

第5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对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混凝土结构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建筑工程项目的大量增多,以及建筑工程结构类型的日趋多样化,在结构的安全、可靠度和耐久性方面起绝对的作用。要控制好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就应该从控制好原材料的质量入手,科学配制混凝土,而输送、浇筑、养护等施工工艺对混凝土质量也有较大的影响,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

1 混凝土原材料控制

1.1 水泥

在混凝土中,水和水泥拌成的水泥浆是起胶结作用的部分。在硬化前的混凝土即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泥浆填充砂石空隙,并包裹砂、石表面起作用,使混凝土获得必要的和易性,硬化后则将砂,石牢固的胶合成整体,因此,水泥的性质直接决定了混凝土的特性。选择水泥强度等级的确定原则是要与混凝土的设

计强度等级相适应。在普通气候环境中的混凝土,优先选用普通水泥,可以使用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硅酸盐水泥;在干燥环境中的混凝土,优先选用普通水泥,可以使用矿渣水泥,不宜使用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在高湿度环境中或永远处在水下的混凝土,优先选用矿渣水泥,可以使用普通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

1.2 骨料

当水胶比较低时,粗骨料自身的强度对混凝土的强度影响比水胶比较高时要明显得多。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粗骨料要求选用强度高、颗粒表面粗糙、不含针状片状颗粒和粘土杂质。粗骨料的最大粒径越小,与砂浆粘结面积大,界面受力均匀,混凝土抗仄强度越高,俱粗骨料粒径减小,包裹其表面所需的砂浆量增多。应通过试验确定合理砂率,以保证混凝土拌合物具有石工作性。

1.3 高效减水剂

高效减水剂按化学成分可分为四类:第一类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第二类磺化三聚氰胺甲醛缩合物;第三类改性木质素磺酸盐;第四类羧酸系及氨基磺酸系。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外加剂。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当使用含氯化物的外加剂,水泥需水量与初凝时间相比外加剂减水率与缓凝时间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小得多,减水率差的外加剂用于混凝土为使坍落度不变,需增加用水量或调整外加剂掺量。

2 混凝土的运输和配合比质量控制

2.1 配合比的质量控制

混凝土的配合比确定耐久性要求和节约原材料外,应该具有施工要求的和易性。因此要实验室设计合理的配合比,必须提供合格的水泥、砂、石。只有材料达到合格要求,才能做出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才能使施工得以正常合理的进行,达到设计和验收标准。按合理配合比施工,首先要及时测定砂、石含水率,将设计配合比换算为施工配合比。其次,要用重量比,不要用体积比,还要及时检查原材料是否与设计时原材料相符。混凝土的配合比是在实验室根据混凝土的配制强度经过试配和调整而确定的,称为实验室配合比。实验室配合比所用砂、石都是不含水分的。而施工现场砂、石都有一定的含水率,且含水率大小随气温等条件不断变化。为保证混凝土的质量,施工中应按砂、石实际含水率对原配合比进行调整。根据现场砂、石含水率调整后的配合比称为施工配合比。

2.2 混凝土的运输质量控制

在运输过程中应保持混凝土的均匀性,避免分层、泌水、砂浆流失和塌落度变化等现象发生。应使混凝土在初凝之前浇筑完毕。当混凝土从运输工具中自由倾倒时,应根据施工实际情况,采取相应预防措施。运输预拌混凝土,多采用自卸汽车或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混凝土如来自现场搅拌站,多采用小型机动翻斗车、双轮手推车等。混凝土垂直运输多采用塔式起重机、混凝土泵、快速提升架和井架等

2.3 钢混结构的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

整体现浇式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好,施工时不需要大型起重机械。但要消耗大量模板,劳动强度高,施工中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混凝土施工应保证结构具有设计的外形和尺寸,施工后混凝土符合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有良好的整体性,并满足设计和施工的特殊要求。混凝土工程包括混凝土的拌制、运输、浇筑捣实和养护等施工过程。各个施工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除按有关规定控制混凝土原材料质量外,任一施工过程处理不当都会影响混凝土的最终质量。了获得质量优良的混凝土拌合物,除正确搅拌机外,还必须正确确定搅拌制度,即投料顺序、搅拌时间和进料容量等。

3 混凝土的浇筑质量控制

3.1 屋建筑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方法

房屋建筑大体积的混凝土通常可采用分层连续浇筑或推移式连续浇筑,但不得随意留施工缝。混凝土的摊铺厚度应根据所用振捣器的作用深度及混凝土的和易性确定。当采用泵送混凝土时,混凝土的摊铺厚度不宜大于600mm;当采用非泵送混凝土时,混凝土的摊铺厚度不宜大于400mm。分层连续浇筑或推移式连续浇筑,其层间的间隔时间应尽量缩短,必须在上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其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层间最长的时间间隔应不大于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混凝土的初疑时间应通过试验确定。分层连续浇筑一是便于振捣,易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二是可利用混凝土层面散热,对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块的温升有利。

3.2 饰面混凝土的浇筑

为保证混凝土拌和物的工作性,减小坍落度损失,提高混凝土拌和物的均匀性,提高减水剂的利用率,其投料顺序为:砂、水泥、外掺料加水搅拌30s后,加入高效减水剂,再搅拌60s后,加入粗骨料,最后搅拌60s后卸料。混凝土浇筑前,应在新浇混凝土与下层混凝土之间均匀浇筑与混凝土同配合比、同颜色的水泥砂浆,防止出现明显的结合层和翻砂,影响表面质量。振捣机头开始转动后方可插入混凝土内,快插慢拔,不能过快或停转后再。浇筑楼板混凝土的虚铺厚度应略大于板厚,用平板振捣器垂直浇筑方向来回振捣,厚板可用插入式振捣器顺浇筑方向来回振捣,并挂线控制板顶标高,振捣完成后,用长杠尺刮平用木抹子打平抹实。

3.3 混凝土的浇筑质量控制

混凝土浇筑质量的控制,应按有关施工规范的规定,并设专职质检人员进行。混凝土开浇前应对整个拌和系统和槽孔口、入仓系统的准备工作进行检查,其中包括原材料的质量和备用量、运输拌和机械的完好程度和能力、供浆情况、风水电情况以及料台搭设、导管组合和下放位置、导管内有无木块木屑、处理事故用的工具是否落实、冬雨季施工措施、重新测量孔底淤积厚度等。混凝土浇筑后,必须保证混凝土均匀密实,充满整个模板空间,新旧混凝土结合良好,拆模后,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洁。由于没有振实所产生的外观上的气孔、麻面、蜂窝、孔洞、裂隙等质量问题,易引起重视,但由于振捣不良,所产生的内部蜂窝、孔洞所导致的内在质量问题,人们容易忽视。

4 结语

房屋建筑质量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只要加强施工过程中每道环节的施工管理,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对策措施,监理和质检人员增强责任心,混凝土施工中的一些质量问题完全能够解决,其通病、缺陷也完全能够预防和消除。房建工程作为建筑工程产品之一,以其工期长、建设地点相对固定、施工工序复杂等特点,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质量的控制不好把握。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保证建筑的质量。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建筑学 民俗学 乡土建筑

【Abstract】:There always exist two ways to research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ne is in the area ofarchitecture, taking the appearance and culture of the build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s,while the other is in the area of the folklore, for th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is theimportant portion of the indigenous conventions. This paper, however, summarize theresearch status of th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in the both views, trying to reveal thesignificance of the methodology for researching this area.

【Key word】:architecture folklor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中图分类号:TU-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在中国古代民分四等:“士、农、工、商”,即读书为先,农次之,工再次之,商人最后。这种划分方法直接决定了中国古人对建筑文化的审美。士族文人追求儒雅、高尚、意境悠远以及权利体现,因而建筑多走向气势宏大、装饰精美、寓意高尚美好。以这种喜好所创建的建筑文化代表了中国古代审美的最高标准。而农、工、商阶层则追求生活殷实、家庭美满、诸事吉祥,因而建筑则多求实用、美观、趋吉避凶。但是,如今社会巨变,“士、农、工、商”不再是社会阶级划分的标准。那些曾经埋没于乡间不为人关注的田野建筑,如今成了学者眼中的乡土瑰宝。越来越多的人涌到乡间,各种“古镇游”、“民俗游”成为了我们这一辈人耳熟能详的名词。

社会阶级关系的转型直接改变了乡村社会的组织关系,但是几千年的审美观却依旧很大程度地影响人们择居、宜居的理念。这里产生了一对矛盾――传统主导的审美观与现代生活方式如何协调?关于这个问题回答同时揭示了乡土建筑研究的最终目的。现实是,当我们还在审思问题的时候,许多乡土建筑正在许多目的不明的行为下发生着巨变――有被拆除的,有被变相改造的,有被荒废的。留下的乡土建筑越来越少,因而对于乡土建筑的研究显得迫切而重要。

一、建筑学视野下乡土建筑的研究概况

1. 20世纪30年代

关于乡土建筑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以刘敦祯、梁思成、龙庆忠、及刘致平为代表的营造学社的研究者。他们借鉴西方古典建筑研究的方法,以建筑单体测绘的基本操作方式,对我国西南地区如四川、云南、西康以及西北地区的典型民宅进行了调查,奠定了中国民居研究的基础。这一时期的研究涉及了中国137个县市,1800多座各类古建筑,研究范围和力度史无前例。其中梁思成的《中国古代建筑史》根据大量的实物和文献资料,第一次按中国历史的发展,将各个时期的民居建筑作了详细的叙述,并对各个时期的建筑特征作了分析和比较。刘敦桢的《中国住宅概说》、刘致平的《中国居住建筑简史》、龙炳颐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汪之力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陆元鼎的《中国传统民居的类型与特征》等则将民居研究与社会形态和居住形态结合,研究民居的历史、文化、信仰、习俗和观念等社会因素所形成的建筑特征,以及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式、内外空间、建筑形象所形成的特征。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客观条件和理论视野的限制,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将民居(实际上只是民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类型来考察,尚未能够从建筑群体或聚落的整体视野讨论小区域内不同建筑类型之间关系,尤其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与乡村社会民俗生活的相关性。

2. 20世纪50年代

这一时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在他的著作《乡土中国》中首次提出了“乡土”的概念,并指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是由那些住在乡村,“生于斯,长于斯” ,世代靠着农业生活的人组成的,并且遵循以“礼”治世原则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环境。它的关键词是“住在乡下的人”、“小农经济”、“礼治秩序”、以及“血缘和地缘关系”。这些内容与我们所研究的乡土建筑密切相关。“住在乡下的人”即是建造和使用乡土建筑的人;“小农经济”是乡土社会人们谋生的手段,生活殷实成为人们首要愿望,它决定乡土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礼治秩序”和“血缘和地缘关系”是乡土社会维系和运作的保障。乡土概念的提出重新诠释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环境特征和价值。

3. 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教授在《建筑师》撰文,建议用“乡土建筑”的概念取代传统民居建筑的说法。这一概念更为精确地表述了乡村环境中各类建筑研究的重点。“乡土建筑”的概念借鉴了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乡土”说法,显然这种说法更符合这类建筑的特征。乡土建筑除了研究民居建筑(即传统民间住宅建筑),还研究其他各种乡村环境中的建筑。诸如:宗祠、庙宇、小品建筑、商业建筑、文教建筑等等。研究重点也从建筑形式研究转向建造工艺、建筑文化圈和与各种建筑有关的民俗活动。乡土建筑的概念实际上更接近于一个生态系统:不仅包含建筑,还涉及了乡土建筑所在聚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研究。在这个系统中人的行为、建筑、生态环境组成一条生物链,其中任何两个要素之间又有着显性或隐性的关联。这一时期的许多乡土建筑研究的著作都开始关注这几个要素之间的连锁关系。如陈志华的《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楼下村》、《俞源村》从乡土建筑的地理、人文入手,剖析村落结构与村落社会环境、人的日常生产生活行为与建筑形式的关联性,并附有大量的建筑测绘图引证说明。同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楼庆西的《中国乡土建筑装饰艺术》、《乡土瑰宝:千门万户》、《乡土瑰宝:雕塑之艺》则以人们最为熟悉乡土建筑装饰构件为研究对象,研究建筑构件形式及其民俗学象征意义。同类著作还有李秋香的《丁村》、《梅县三村》(与陈志华合著)、罗德胤的《蔚县古堡》等。这些著作的共同特点都是以一个自然村为研究对象,将乡土建筑研究置于社会和历史的怀抱,以温情又不失严谨的态度对待我们身边的乡土建筑――理性地研究村落的历史和内外环境;迫切地关注它的生存状况;仔细地调查记录乡土建筑的现状。这是这个时期乡土建筑研究的主要成就。它将乡土建筑带入了大众的视野,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那些承载无数记忆和几代人情感的老房子。并且这时的乡土建筑研究不知不觉地渗透了许多民俗学的内容。建筑常常是冷漠的存在,很容易让人忽略了它曾经与精彩的民俗生活水融。

二、民俗学视野下的乡土建筑研究

相较于建筑学领域内乡土建筑研究与民俗学研究的缓慢结缘,民俗学研究的对象从一开始就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俗文化” 。因而作为“俗文化”重要代表的民间建筑自然是民俗学家们研究的重要对象。此外,“俗文化”与“乡土文化”在研究范围上有着重叠。虽然在民俗学研究中并没有明确使用“乡土建筑”一词,但是民俗学研究中的居住民俗研究已经较为广泛地涉及了乡土建筑文化圈的内容。在许多民俗学著作中,居住建筑民俗被作为物质民俗的一大类进行研究。民俗学中的物质民俗包括了乡村社会中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所有这些活动都围绕着乡土建筑展开。

“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在《民俗学概论》一书中将民俗研究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四个方面。其中居住建筑民俗从属于物质生活民俗范畴,这种分类方法被民俗学界普遍认同。他在此书中总结了中国的民间建筑的五个共同的民俗特点:1.聚族而居,全族聚居于房屋互相连通的村落,或者全族聚居于一村,但房屋不一定连通;2.房屋式样大体相同;3.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因安于本乡本土,不愿意轻易移居他地,是故城郊不需要旅社,多设长亭;4.民房低于官府;5.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在居住建筑民俗中随处可见,如讲究阴阳调和,风水选址。在《中国民居漫话》一文中钟敬文详细地分析了民间建筑的民俗特征,指出民居首先作为人类生存需求的人工产物,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文化,它具有实用性、艺术性、伦理性和宗教性的特征。如:民居建筑常把房屋分为正房、偏房、厢房、客房、以及附属的厨房、佣人房、仓库等,然后根据家族成员长幼秩序安排住房,不能随意紊乱,这种居住安排体现了非常浓厚的伦理色彩。其次,在传统民居中,还有许多专门为而设的场所,如宗祠、坟墓、佛寺道观,以及房屋正厅的神坛、厨房供奉灶神龛台,这些地方神圣不可亵玩。再者,民居建筑在形体的构成和材料的选择、安排方面遵循了传统民居建造沿袭下来的美学法则,有的时候还加入了工匠自身的审美趣味。

民俗学研究专家陶立也在其再版著作《民俗学》也提到了居住建筑与民俗的关系。从人类历史发展看,正是由于居住习俗的变迁,人类的居住建筑经历了穴居――巢居――风篱 ――房屋的形式。不仅如此,住宅的布局、房间的分配、火塘和厨房位置、独特的供奉和祭祀、信仰、禁忌等都与人类的物质生活民俗密切相关。此外,北京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高丙中在他的《民俗学概论》一书中也从村落布局习俗、家庭布置习俗、房屋建筑习俗论述了民居建筑的民俗特征。

目前民俗学家对住房研究的成果,主要是从民居建筑的作用和性质着手,研究住房的伦理功能、宗教功能。中南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斌在他的《共有的住房习俗》一书中指出了现代民居或者说住房的“世俗性”在强化,“神圣性”总体上在弱化,今后住房民俗学研究的重点应转为住房世俗性研究,探求当代的住房习俗。不同于建筑学领域乡土建筑的研究,民俗学领域内的民间建筑研究主要侧重于与居住建筑相关的住房习俗,如:住房和建房的仪式、对住房风水的关注、乔迁仪式、家中住房分配等内容。

三、交叉研究的启示

民俗学中的居住民俗研究虽然没有像建筑学研究一样深入解剖乡土建筑作为实用空间的结构和造型特征,但是它从民居建筑的民俗特征的角度,研究影响乡土建筑形成和改变的活态因素,无疑为乡土建筑研究开辟了新视野。然而,实际上犹如建筑学研究内容之广泛,“民俗,从来都是一种时空文化,它所包含的层面是极其丰富的,既有物质的因素,也有精神的因素,物质的因素是表层的,精神的因素则是深层的” 。因而民俗视野下的乡土建筑研究应该关注物质与精神双层因素。单纯的居住建筑民俗研究未能全面诠释乡土建筑与民俗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民俗学中的居住建筑民俗从属于物质民俗,但实际上居住建筑的行为本身又与民俗信仰、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其他民俗内容发生着联系。应该将乡土建筑作为实用空间和作为精神符号的价值放在天平的两端,客观、全面的看待才能真正体现乡土建筑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驭寰.我国古代建筑材料的发展及其成就〔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

[2] .乡土中国〔M〕.三联书店.1985年.

[3] 龙炳颐.中国传统民居建筑〔M〕.香港区域市政局.1991年.

[4] 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的类型与特征〔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年.

[5] 汪之力.中国传统民居建筑〔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6] 乌丙安.民俗学原理(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7]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

[8] 李晓峰.乡土建筑: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9] 陈志华.说说乡土建筑研究(J).建筑师(75) .

第7篇

1.谈中国民居建筑的现状及意义

当今建筑材料的迅猛发展,传统建筑材料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各种各样的结构框架材料,都影响到了远离城市的乡村,在新建农宅中,已很少见到传统形式的住房,能见到的只是些“古宅”。这些年,由于建筑业的发展,农村与城市的联系也极为密切,城市的建筑发展改变了多年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风格,取而代之的是砖混结构的“方盒子”组合的“新宅”,这样的民居失去了建筑的精神和文化性。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随之也带来了外来文化,在西方国际主义设计运动为主流的形式下,为形式而形式的思想潮流下,给中国的传统建筑的形式带来了毁灭性破坏,这些虽然符合当今建筑的步伐,但是在文化方面并无创新,相反它抹杀另外传统民居在高度发达的建筑技术的冲击下,已渐渐被遗忘。

住宅类设计模式的存在意义在于使传统的居住模式,能适应新时代的居民生活,它的作用不仅丰富了当前颇为雷同的居民模式。传统居民模式,推陈出新的结果,为住宅设计增加了新品类,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现存民居是我国的丰厚的文化财富,它们的衰危与消失,将是一笔不可估量的损失,住宅的类型设计模式的出现,给民居保护与更新以启迪,给民居在新的时代下开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传统民居模式,常受地域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限定,而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属性,住宅类设计,易于表达住宅地域特征,而这种类设计模式也最易体现建筑师们追求的人文主义精神。

就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而言,继承地方建筑的传统文脉是住宅设计创新的一条有效的途径,这是从过去到现在的持续发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民居都是这种发展前景,有的悄然推出历史舞台,有的幸存至今或成为文物,或继承为人们提供一个“勉强”空间。因此,在继承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时候必须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幸存的“勉强”空间得到根本的改善,使历史的文脉得以继续发展。

2.吉林概况及民居建筑的演变

吉林全境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心,东半部山岳起伏,长白山山脉屏障其东,地势甚为高耸。西半部分平原坦荡,是松辽大平原的一部分,松花江北流纵贯其间,构成肥沃富庶的地区。吉林境内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全境居民汉族、满族最多,朝鲜族和蒙古族次之。汉族大部分是清中叶以后由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一带居民来吉林开垦的农民,散居本省各乡镇,构成为本省主要居民。

吉林地方寒冷,除在房屋构造上采取保温构造外,并在室内装设取暖设备,使之发散热量以保持室内一定的温度。当地居民创造了火炕、火墙、火炉、火地以及火盒等等的防寒设备,增加室内的温度抵抗冷空气袭人。

吉林广大地区处于东北中部,在那里很早就有人居住,据考古发掘得知全境存在大量的石器时代文化,她属于北方的细石器文化。吉林顾乡屯何家沟,曾发现人类用火的残迹。当时,吉林地区居住房屋主要都是深穴(竖穴),后来又发展半穴居。以后的各时代由前期的小聚落,渐渐结成大部落,也都以穴居为主要居住方式。

蒙古族建立元王朝后,在居住建筑方面都利用当地材料建筑土屋,构造不坚固,因此今天的实例很少。十七世纪中叶明朝兴起后,吉林是女真人所居住的地区,他们居住情况应该和清初吉林民居一样,不过不如清代完备而已。明代中叶以后,女真的后裔,在东北地方扩大势力,至努尔哈赤于建州建立政权,向四面发展,征服少数部落,领土日广,形成后来的清代封建王朝。吉林地区正是清朝的发源地,三百年来,住宅建筑不断发展,并且由于汉、蒙、朝鲜等民族的杂居,在建筑上互相影响,又增添了许多内容。清时吉林设有将军,为最高统治人物。与京师之间,各有营运。所以因为政治上的原因,而增长经济上之繁荣,所以给吉林的建筑上带来了京师的风格。

3.吉林民居建筑的布局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布局中国传统民居有着明确的流线,完整的格局,明显的主体建筑,简直组合体和渐进的层次的布局特点。明确的流线好似画在人们心间的一副导游画,自然而然地引导人们到要去的地方。例如北京这样的历史名城,城市分为几个主要区域,如东四牌楼,西四牌楼,东单和西单,每个区又有大街﹑中街﹑小街,街道再通过胡同小巷,胡同中才是住家门户,有明确的流线层次;格局是组织建筑群体构图的关系,中国民居的三合院、四合院形式正是以庭院为公共中心的向内的家庭组合体,建筑的组成有严谨方整的格局,因此一座完整的民居不论规模大小都组成严谨清晰的格局;主体建筑在城市中控制着道路网和其他从属建筑,居民都希望自己居住的街坊有个明显的标志。把一组建筑或一座建筑中的一部分作为主体处理时,就形成了村镇、建筑群或家庭住宅中的核心部分。例如在福建土楼中,正房堂屋的部位有显眼的层层下跌式重檐房顶,主体建筑是非常明确突出的;中国传统民居不仅注重组合体自身的布局变化,更注重街、坊、院落相互之间的划分与联系,成组成区地布置具有社会生活内容的建筑社区组合。这些组合可以表现出组织邻里生活社会化的思想;建筑的安排要其使用的公共性的程度,形成一个有层次的布局,按人们的亲疏关系布置宅院。在住宅中需要这种由公共性逐渐过渡到私人性的渐进的层次布局。如果不考虑渐进的层次,把许多房间混杂地罗列再一起,就不能反映社会与家庭生活中的交往关系。因此在规划布置一幢宅院时要创造一个这样的渐进层次,从入口公共性的部分引进至半公共性的部分,最后达到最私人性质的部分。

吉林民居建筑的布局中国古代民居的类型,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的不同,材料的差别,民族习惯的因素,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影响,而产生各类的形状和式样。式样之多,不胜枚举。在广大的住宅房屋中,吉林地区民间居住建筑具有独特风格。因为地区情况复杂,虽然类型变化简单,但是,材料的运用、建筑设计手法,局部处理,却是很丰富的。特别是由于各民族长期居住所积累的经验,具体的处理和变化是多方面的。其中的一些建筑手法今天仍可适用。

吉林满族民居建筑分为居民街坊、城镇大型住宅、乡村居住房屋三种类型。其中以“城镇大型住宅”最具有代表性:住宅的总平面大部分是前后长两端窄的矩形,也可以说是纵长方形,一般的面积在1500平方米左右。宅和宅分隔均用大墙(宅墙)相隔,大墙每面都和房屋建筑有较宽的距离,房屋在园子中间布置松散。厢房布置躲开正房,而不遮挡正房的光线,一但正房间数多,则院子更空旷,因而普遍来看院子较为宽大。它采取这样松散的布置,一是因为东北地区土地广大人烟稀少,建宅时可以多占土地,另外也是因为冬季寒冷,厢房躲开正房可以使正房多接纳阳光,如果厢房挡住正房则室内无光而阴暗寒冷。同时它布局松散还可以起到防火的作用。

根据当地住宅现存的情况来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三合院和四合院两种类型。以三合院为例:如上图所示,三合房是以正房为中心,由两组厢房来组成。两厢房的距离是根据正房的长度为标准,形成中间的院子,称之为前院或内院。在内院,正、厢房之交接处用拐角墙相连,即构成完整的内院了。三合房式住宅布置,因前端无房,开单间屋宇型大门,或者是四脚落地大门,面对宅的正房。四周用大墙(宅墙)围绕。这类布局的优点是:院子的前方开敞,采纳阳光,院子内部又可以通风,而使院子成为主要的活动中心。例如上图,内院的三合房各做五间、称为五正五厢,构成完整的内院。外院两厢惧为三间,作佣人居住,院子成横方形。

吉林地区的汉族居民绝大部分是来自山东、河北、山西等省,多半从事工商业或农业生产,分散居住在城镇和乡村。同当地的满族人民杂居在一起,修建了许多与满族民居相似的住宅建筑。在很大部分有与满族住宅相似的地方,所以在本文就不再多加以研究。

朝鲜族是吉林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我国各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在吉林省居住的约有七十于万人。朝鲜族盖房子曾受到汉族影响,首先看房场,看方向是否符合风水之说,后来一部分人反对迷信不相信风水,就开始任意布置了。每户人口一般在3至6口,平均每家人口约在5人左右,房屋的建筑面积根据人口数目作为依据,以一幢房屋为一户。在城镇住宅有间有简单院墙,而农村则全部不设门墙也没有院子,也不设厢房,为单幢独立式房,这是朝鲜族住宅的特点之一。他们的生活方式,不以院子为活动中心,而是以房屋内部为中心。因此对于朝鲜族的布置就着重对其房屋内部平面布置进行浅入探讨:居室是住人的房间,昼间用做居室,夜间则作为寝室。朝鲜族房屋居人房间的面积大,间数多,一房之内除掉厨房,牛房,草房,壁厨等房间外,全部为居住的房间。这些房间多半偏在左端。居室房屋有大间9—13平方米,也有小间4—7平方米,大小不等。各室用拉门相隔,前后门和拉门较多,出入甚方便,这样的设计富于变化,比较灵活。例如需要大房间时,室内就不必做间隔墙,需要小房间时,可以用轻体间壁墙分开。草房是朝鲜房屋内的一个房间,它往往是和厨房相连接,尺寸和房屋单间相等,实质上就是一间空屋当作储藏室使用;草房这一间屋的设置很有必要,在住宅中有实用的意义。例如汉族一般人家总有些杂物无处可放,都有仓房一间,用这个房间来安放。朝鲜族住宅在设计时,也考虑到了这样的房间。

但朝鲜族的房屋内部布置在有些地方也有不足之处。例如牛棚的布置多半设在草房的旁侧,如无草房则将牛棚设在厨房的近旁,或者是将牛棚设在草房的前端成为拐角形的房屋。牛槽设置在草房和牛棚之交,这样布置牛棚和居住房屋连接一起不甚合理。这些也正是朝鲜族居民在其室内设计的布置当中需要改变的问题。

在吉林地区居住的蒙古族历史悠久,他们向以游牧生活为主,经过长年的游牧而逐步走上定居。又因人口稀少,地域广大,散居较多,集居的村镇比较少,一村有几户至数十户人家。在蒙古游牧的地方没有房屋,他们都居住蒙古包,后来逐渐学习汉族,建设固定房屋。

蒙古族居住建筑分为旗王住宅、民间居住房屋两种,现以旗王住宅为例:旗王住宅的总平面布置采用汉族房屋的式样,根据地方习惯沿用农村地主大院的传统布局方式,在房屋构造上则吸取北京王府等四合院建筑式样。如右图所示,房屋在院子内布置松散,院子广大,房屋由各花墙接连组织在一起。院内以正房五间、厢房各六间、门房三间组成,并以垂花门和墙分隔成为前院和后院(内院)。前院较小,没有什么特殊的布置,后院做为住宅内的重心,四周做走廊和房屋前廊相接,包围成完整方形的院心。在大门以内二门以外栽植树木和花草,使得进入院中的人对宅院有深广的感觉。

4.总结

从吉林民居建筑布局的研究中可以窥见吉林民居建筑的民俗文化特色。吉林民居建筑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结合,但仍以汉文化为主体,是汉文化为主吸收了多民族文化的成分。大家知道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是宏村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布局的特色,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一大奇迹。而吉林民居却发展了自己的建筑布局特点,其最具自己特色的代表是满族的“城镇大型住宅”;族建筑平面布置是前后长两端窄的矩形;蒙古族则采用农村地主大院的传统方式,其境内众多的建筑布局的形成和发展与吉林当时的人文、经济状况是相契合的。

吉林民居作为中国古代东北地区最具特色与影响的建筑,尤其是民居的平面布局形式为吉林古城传统民居的保护和继承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第8篇

工作组下到__社区后,通过深入调查和实地走访,深刻感受到此地文化资源蕴藏之丰富,意识到保护好此片地区文化资源对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文化天心的重要意义,于是结合下基层活动,对学院街地区进行深入调查,对街道区域内文化资源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形成简要调研报告如下:

一、原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概貌:

学院街地区南接城南路,东靠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北至解放西路,西临湘江风光带。辖四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占地0.45平方公里,有常住居民19000余人,街巷76条。

据街志记载,学院街地区的历史开始于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学院街也因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在此设提督学院而得名。历朝借设官在此征钦。历经七个朝代20__多年风雨沧桑,逐步繁衍成商贾云集、居民集居之所,成为古城长沙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域,也造就了学院街地区璀璨的历史文明。原学院街

地区文化资源主要有四个特点:

1、庙宇众多。据历史记载,此地区曾为城南风水之地,由于历代封建王朝迷信风水,商贾市民祈求平安富庶,遂大兴土木,建设庙宇。各朝均有增加,至民国初期,此不足0.45平方公里的地区,共建成各种规模庙宇达5处之多,分别有建于秦时的娘娘庙,建于宋朝的西文庙,建于清初的天妃宫,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屈子祠,华光庙等,其中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有3处,当时香火极盛,成为学院街地区一大盛况。目前,这些庙宇或毁于“文夕”大火,或被拆除,或已迁往别处,当年的盛况已不复存在。

2、古井密集。学院街紧邻湘江,井水水质甜美如饴。学院街的古井,培育了当地的市井文化,也养育了许多名人。随着历朝人口的增长,古井越来越多。但后来由于自来水的普及,至九十年代初期,街道范围仅保留古井10余口,但在长沙相当面积的地区来说,已非常鲜见了。其中,有遐龄井、白鹤井、古石井、文星井、泉嘶井、金砂井、陈家井、华光庙前古井、娘娘庙内古井等,不少古井都有优美的故事流传,至今仍有3口古井在使用。

3、街巷凝香。旧时作为提督学院所在地的学院街,在这片并不算宽的地方,留下了一串串精典的名称,形成独特的老街文化。街道范围共有街巷76条,60以上还沿用旧时的名称,如凤栖园巷、墙畔祠巷、__、百花村巷等,这些街道名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反映了古代长沙的历史、政治、经济、宗教、社会、文化、民俗等状况,而且表现出使人赏心悦目的文学韵味、高雅的艺术特质,体现了长沙人性格“清慧而文”的一面。

4、住宅古旧。学院街地区属于长沙古城中心之西南,半湘街、南墙湾即为古城墙。旧时此处居民稠密,住房鳞次栉比,而结构大都为秦砖汉瓦、木板平房,也有少数木板二层楼房。这些建筑体现独特的历史人文特征,充分反映出旧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生活、民族习俗等。近年来虽然全市上下大兴土木,但作为老城中心区的学院街,由于历史条件、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原因,还有幸较好的保留了原有风貌,古旧建筑达到街道建筑面积的70以上。二、对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思考:

一些经济学家指出,21世纪的经济将由文化和产业两部分组成,经济进步的新形象就是文化。而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是这个城市不可缺少的历史见证,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宝贵财富。长沙是全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天心区作为长沙的南大门,具有文化名区的美誉,在打造经济强区的同时,充分保护和改造现有的文化资源,塑造出符合时展要求的文化,用文化的繁荣来促进和引导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目前,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学院街地区以北正在进行坡子街民俗名食街建设和太平街历史文化街规划,以西已建成园林式湘江风光带,以东已建成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而去年又对该地区内的古潭街进行了改造,恢复了古潭街清朝建筑风格,可以说,这片地区正处在开发建设和文化改造的中心地带。学院街地区曾是古城长沙的南部区域,也是长沙文明重要的发源地。虽然目前该地区不少历史资源已遭破坏,许多历史遗迹已不复存在,但鉴于它所处的特有位置和目前尚存的部分资源,对这片地区进行整体改造和开发,重新展示它的历史感和特有的文化魅力,使其成为北部文化组团的一个重要版块,将北部文化资源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大的文化区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学院街地区的文化资源改造和开发,必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形成亮点,才能吸引人气,促进发展。这既可结合本地特色,也可借鉴外地经验。例如,长沙城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历史遗存,城市中心位置几千年不变的大城市在世界上十分罕见。而学院街曾是老长沙的中心地带,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而且许多房屋建筑都还保留旧时风貌,街巷呈现清代风格,在开发建设时,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对古旧房屋进行恢复、改造和重建,凸现清朝时期或别的时期的文化特色。又如,南京年年举办和报道纪念“”的活动,使南京在世界上的知名度越来越大,而长沙却没有因“文夕大火”而增大名气。学院街曾是“文夕大火”的重灾区,在开发建设时,可以借助“文夕大火”这一历史事件,建设“文夕大火”纪念馆、石碑、广场等,设立长沙“文夕大火”纪念日,通过开展各类纪念活动,以此教育群众增强防火意识,同时也可大张旗鼓对外宣传,以扩大影响吸引游客,达到带动经济发展的目的。又如,地名文化与民间传说,也是学院街很具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北京一家全国性报纸在旅游专页用一整版篇幅刊载了《长沙老街》的照片,说明外地人也把长沙老街看作一种旅游资源。北京搞“胡同游”,我们也可以搞“老街游”。学院街现有76条街巷,不少还是老的风貌,而且大都沿用原有的精美名称,在开发时,可以有目的的保护和改造几条老街,做到“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目前虽已对古潭街进行了改造,同样,也可以对西文庙坪巷、登仁桥街等进行改造,如果能开辟一条老街旅游路线,一定能引来不少游客。三、对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的建议:

对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既是天心区建设文化名区的需要,也是长沙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需要。 对该地区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必须由市、区相关单位,包括市、区国土、规划、建设、文化、财政等部门和学院街街道,共同组成工作组开展工作。开发前必须进行严格的分析和论证,制订街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规划的制订要结合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坡子街民俗名食街和湘江风光带的建设,对四片区域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从总体上考虑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功能和布局,达到突出特色、优势互补的目的。而且,其开发过程必须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没有经济效益的开发是不成功的。开发模式可以进行合作开发,也可以由政府独立开发,而对其中部分经营性项目对外招标,相信此黄金地段会有人愿意参与招标,这样也能减少开发经费。对具体保护和改造措施,有以下几点建议:

1、保护一批历史建筑。以政府名义颁布保护条例,重点对一批历史建筑进行挂牌保护,并尽快拆除周围破损的房屋,让沉淀多年的历史建筑亮出来,构成学院街历史文化新的亮点。

2、保护一批历史文化老街。老街是历史文化的象征和见证。要对该地区老街老巷和“老字号”店铺进行保护性改造,整体规划保护街区内的建筑、建筑风格和特色,严格控制保护街区内的建筑项目、建筑密度和层高,使其与长沙新的建筑景观容为一体。

第9篇

摘要

梅州地处韩江上游,清末频繁的水运往来,促使梅州的客家传统村落格局发生了转变。这些传统村落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类:靠近水运码头的村落、农业发达地区的村落和山区村落。靠近水运枢纽的村落除了从事传统农业外,还有大量村民从事商业活动;在航运支线附近的村落,地势相对平坦,水网密集,适于农业生产,一般保持着耕读传家的传统;远在山区的村落交通不便,适于耕作的土地也十分有限,大多靠出售山货、出卖体力劳动为生。三种不同的自然地理位置决定了村落的经济发展水平,前两种村落一般经济较为发达,最后一种山区型村落经济相对落后。不同的经济水平对村落形态的形成、建筑风格和建造质量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文章以韩江上游及其支流为主要研究线索,研究韩江上游梅州传统村落的物质遗存特点,希望能为梅州地区存在的大量明清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一个可行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

韩江;梅州;传统村落;

梅州几乎可以算作一个纯客家地区,同时又是个侨乡。清末以来,越来越严重的耕地不足迫使梅州的客家人下南洋寻找生活的出路。这两个因素对梅州的传统村落和乡土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闽、赣、粤三省交界这一带是客家人聚居的大本营,然而由于五岭的阻隔,在各地定居的客家人并无频繁的往来,这也使得福建、江西和广东的客家乡土建筑形成了各自的风格特点。梅州地处韩江上游,对水路交通的依赖,使得梅州同潮汕地区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从梅州下南洋,一般从松口圩镇坐船沿梅潭河顺流而下(梅州到汕头的水路途径之一),在三河坝汇入韩江,到达汕梅州盛产的各种山货和木材也通过韩江运到下游的潮汕地区进行交换,潮汕地区的私盐和一些外来物产则逆流而上,到梅州地区销售。这种人和物的交流、交换使得梅州与潮汕地区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对两地文化的相互渗透提供了有利条件(图1)。梅州地区的客家传统村落以围龙屋为最显著的特点。围龙屋的占地规模很大,有几十个至上百个房间组成,它是大家族集体聚居的集合型住宅,中轴线上布置有堂屋,是祭祖的地方,两侧布置横屋,是居住用房。围龙屋前面有半月形水塘,堂屋后有半圆形、隆起的“化胎”[9],化胎后面有马蹄形的围屋,围屋后有风水林。围龙屋的个体完整性很强,它们彼此不相邻,保持着较大的距离,屋与屋之间是农田,没有街巷空间。这种松散的格局形成了开阔的村落景观特点。清末,大规模的下南洋活动和与潮汕地区频繁的物资交换,都对梅州地区的客家传统村落格局和建筑风格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深度,视村落与水运码头的区位远近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紧邻水运码头的村落受到商业文明的影响较大,村民除了从事传统的农业劳动外,也有大量经商和下南洋的,这些人的思想开放度高,带回了大量外来的建筑风格。同时,由于土地资源有限,这些村落空间也逐渐从松散向密集化发展。离水运码头有一定距离,且地势平坦的村落,大多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农耕生活。这些地方具有得天独厚的耕作优势,是客家传统村落格局发育最完整的片区。梅州地区还分布着大量的山区,在这些交通不便的山区里也存在着大量客家村落,这些传统村落受地形所限,大多沿等高线布局,分布十分狭长,乡土建筑的质量也不高。

1水运码头周边的传统村落

梅江、梅潭河和汀江这三条河流是韩江上游主要的支流,它们在大埔县三河镇汇合后称为韩江。沿着这三条主要的支流和韩江干流,曾经分布着一些客家人下南洋的大码头,如松口镇的火船码头、三河镇汇城码头和大麻码头。繁忙的贸易商品往来影响了码头周边的村落,这些村落的村民除了从事传统的这三条河流两岸的传统村落除了从事传统农业外,也有大量村民从事商业活动,可以说这些传统村落是梅州地区较早逐渐摆脱农业束缚,开始萌发商业文明的村庄。这些传统村落大多分布在河道沿岸的滩涂平地上,具有多姓氏杂居的族群特点。受到商业文明的影响,这些村庄既保留了客家人重视家族传承的特点,又对外来姓氏和外来文化具有较高的接纳度。反映在村落物质空间的聚居形式上,常常是一个不大的村落有着七八个,乃至十几个姓氏。这些不同的家族混居在一起,在物质空间上没有明确的家族划分,客家传统村落以家族聚居的聚落特点在这里的体现十分微弱(图3)。

在建筑单体特征上,这些半农半商村落的传统建筑逐渐向小而精致发展,这也体现出在商业文化的影响下,这些村庄从传统客家的大家族聚居向小家族独立生活转变,建筑遗存主要以清朝晚期和民国时期为主。传统客家建筑遗存以堂横屋和围龙屋为主,堂横屋一般是三堂两横的形式,围龙屋常有三堂两横一围龙和三堂四横一围龙两种平面形式。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存大多为南洋建筑风格,装饰题材和建筑材料都源自东南亚地区,这些南洋建筑大多是下南洋的华侨发达后回家乡建设的。这些传统村落除了建筑遗存以外,还留下了许多当时村民从事商业活动的见证。例如在大黄村,不长的河岸线上分布着3个规模不大的码头,每个码头都有一对河伯公婆保佑村民往来经商旅途平安,在较大的一个码头上还有一座民国时期修建的凉亭供在此等候渡船的村民休息。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半农半商的传统村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村民虽未完全脱离农业生产,但已经不需要靠天吃饭,以韩江为依托的商业文明对村庄的聚居形式、单体建筑的特征、以及构筑物要素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2农业发达地区的传统村落

以耕读传家为特点的梅州传统村落是梅州地区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种传统村落类型。耕读文化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乡村文化,在梅州地区得到了极好的传承和体现,在这些传统村落极为重视教育,至今仍有在村里极有影响力的乡贤。这些以耕读传家为特点的乡村大多分布在农业相对发达的平原地区,这里虽不是航运干线,但水网密集为对外交通和农业灌溉提供了便利条件,优越的农业条件为读书取士造就了物质基础。这些传统村落大多还遗存着清代传下来的夹杆石,上面记录着村里的读书人获得功名的情况。

这些以耕读传家为特点的村落保留了客家人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最典型的村落形态特点。以大埔县北塘村为例,该村主要有三个姓氏:杨姓、张姓、曹姓、黄姓,这四个姓氏虽然同处一村,却有各自的家族领地,虽无实体边界,由于家族血缘形成的无形边界却十分清晰(图4)。在聚落形态上,这类传统村落一般以每个姓氏最老的围龙屋为发展核心,各个姓氏沿围龙屋呈扇形扩展。仍以北塘村为例,最早在该村定居的曹姓老屋继述堂建于明代,它前有禾平和半月形水塘,继述堂东西两侧和背后陆续建起了后世子孙的房舍。稍晚一些搬来北塘村的杨氏就更为明显,最早的志事堂和它周边的谦受堂、济美楼都是清代建筑,再向一点的崇德堂、继志堂等则是民国时期修建的,在这一圈层以外,分布着更晚时期的一些传统建筑,它们体量较早期建筑小一些,逐渐向山坡上发展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村落形态。最初是围绕一个或几个发展核心为中心的组团式发展,随着家族的壮大,逐渐形成了沿等高线或河道带状布局的形态,为优先发展农业,最平坦富饶的土地一般作为农田,房屋则建在靠近山脚的缓坡上,一般最老的祖屋位置最佳,后世子孙的房屋在祖屋周边向山坡上发展。这些布局特点体现了客家人重视农业耕作,尊重祖先、重视家族与血脉传承的特点。

在建筑单体特征上,这些以耕读传家为特点的梅州传统村落大多保留了梅州地区最为传统的围龙屋。早期的围龙屋举高较低、房屋建筑质量较差,清代中晚期的围龙屋则变得高大明亮,规模也较大,常常出现两、三层围龙,例如兴宁上长岭村的乌坭围、梅县侨乡村的兰馨堂。在装饰特点上,位于不同文化区域的村落表现出各不相同的特征:大埔县传统围龙屋的主要木构件上出现了潮汕文化中海洋主题的装饰符号,而兴宁地区的传统围龙屋则较为质朴、较少装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除了传统的围龙屋以外这些村子还存在南洋建筑。梅州作为典型的侨乡,华侨发达后回乡建房的现象十分普遍,他们除了带回南洋的建筑材料,还带回来南洋建筑风格。然而,与商业发到地区的南洋建筑不同,这些农耕文化发达地区的南洋建筑更多的保留了客家传统建筑的特点,尤其是在平面布局上,基本采用了堂横屋和枕头屋两种形式,仅在装饰母题上采用了南洋的形式。这里的人们靠辛勤的农业劳动换来了富足的生活,他们强烈的依附并热爱着自己的土地,这种对于土地极高的依赖性使得他们对客家文化中重视家族传承、尊重祖先的传统认同度角极高。这些文化上的特点反映到物质空间,就表现为大规模的家族聚居、规模宏大的围龙屋或围楼。

3山区的传统村落

梅州的大地理呈北高南低的走势,由于五岭的阻隔,在地理空间上与中原地区显然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梅州北部大部分为山区,这些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缺少耕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虽有河流水网,但大多不能通航,起伏的地形也使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十分困难,因此历来便是经济落后地区。这些传统村落虽然处于韩江流域范围,但是由于水网不发达,常常是翻山越岭、靠肩扛手挑到较远的码头下南洋或进行商品交换。居住在山区的客家人多靠出卖体力为生,例如平远县的纤夫至今在梅州的老人口里都十分著名。这些山区的传统村落分布在梅州北部,除具有梅州本土客家特点外,部分村落还表现出赣闽客家村落的建筑特点,在蕉岭、和大埔县都出现了三四层的夯土围楼,其中以大埔县的花萼楼最为著名。在文化特点上,它们表现出更为原始的客家文化特点,从目前的建筑遗存看,这些客家村落是梅州地区最为依赖家族力量的。这主要是由于这些村落分布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需要凝聚家族的集体力量最终才能战胜自然,顽强的生存下去。

在聚落形态上,山区的村落一般呈狭长的带状形态,常常是一个村落绵延几公里,这种形态是与自然妥协的结果。这些传统村落除了遵从地形分布外,还表现出家族聚居的特点,虽然由于地形的限制,很难出现大规模的血缘聚落,家族还是在尽可能的范围内表现出了聚居的趋势(图5)。在建筑单体特征上,山区的梅州传统村落表现出比较单纯的客家传统建筑特征,较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类型上主要有围龙屋、堂横屋、杠屋和枕头屋,根据村庄所在的地形不同,建筑规模差异较大,然而大部分传统建筑都以实用为主,较少装饰,风格质朴。综上所述,梅州北部山区的客家传统村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保持了较早期梅州客家村落的特点,可以说是早期客家村落的典型。

4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园艺疗法;园林;应用

一.园艺疗法定义

所谓园艺疗法,顾名思义,通过园艺设计使园林的环境对人们有治疗效果的方法[1-2]。园艺疗法大致包含两种治疗形式,分别是人们参加治疗活动,还有通过感受园林的设计来使人们改善症状。参加治疗活动是患者通过参加园艺治疗进行身体运动,同时可以使其在实践操作中感受到身体的逐渐好转,进而增强自信心,心情的好转也有助于身体的好转。后者是通过园林设计使人们感受到轻松和愉悦,从而使园艺设计起到治疗效果。

二.园艺疗法分类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

(一)感官治疗

1、嗅觉治疗。园林设计中建筑物周围的植物选择十分重要,带有香味的植物可以使人们通过嗅觉的感受心情愉悦。带有香味的植物种类很多,有些散发香味时间固定、有些则需要人的触碰才会散发香气。例如,丁香花盛开在春季,其花香中含有丁香油酚等化学物质,能够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同时还具有杀菌的功效,对于牙痛的患者能够起到镇静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还能够止痛。同时,在夏季盛开的茉莉花,其花香中含有茉莉花素等物质,能够对感冒患者起到缓解头痛、缓解头晕等效果。

2、味觉治疗。植物会开花也会结果,游园的过程中可以亲手摘取果实,品尝到或甜或酸的果实,人们仿佛感受到耕种气息,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

3、视觉治疗。视觉是带给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因此植物的选取极其重要。形状各异、颜色缤纷的植物,给人们最自然的视觉享受。明艳动人的颜色可以使人积极向上,幽清安逸的颜色可以带给人们无限的平静与祥和,还有较为中性的颜色十分雅致动人。色彩能够影响人们的精神与情绪,例如,通常情况下暖色能够促进人们的新陈代谢,使人们处于愉快的精神状态;冷色能够起到缓解精神冲动、在此基础上还有安定情绪等作用。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很多国外已经运用视觉治疗方法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治疗,其中比较典型的即为治疗肝炎同时还包括关节炎运用蓝色,治疗贫血同时还包括支气管炎运用黄色,在此基础上促进血液循环运用红色。美国就运用蓝光辐射治疗方法治愈了高达五十例的新生儿黄疸病,在此基础上还有前苏联在学校安装紫色灯泡,这对学生智利开发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如图一:为园林中香料植物园应用设计

(二)园艺养生栽种治疗

亚健康人群和疾病患者长期处于久坐或卧床状态,长期不运动对身体十分无益,进而导致精神不佳,身体各项机能衰退。园艺栽种可以使人们亲力亲为,感受植物生生不息的精神,同时对自身的劳动成果具有成就感,进而使精神和身体健康双丰收。如图二:为通过亲身栽种帮助患者缓解病症

这是一位老年痴呆症患者,已经患病多年,他的家属尝试过许多方法但效果不佳,通过园艺养生栽种疗法老人逐渐感知自然的美感,病情逐渐在好转。

(三)运动挑战治疗

庭园中可以设置运动锻炼区,提供球场等锻炼区域给各年龄段的人们,使其自由活动,选择喜欢参与的项目。同时可以随时开展集体活动,比如“两人三足”

活动,能真正使人们放松心情,享受运动锻炼带来的乐趣,使其精神充沛,心情欢愉。

三、园艺疗法的治疗效果

(一)使人们更具活力

庭园中的活动可以使参与的人们增强身体运动,强健体魄,使其更具活力,乐于锻炼身体,进而增强免疫力。对于健康的人群,园艺中的活动对其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对于处于亚健康或有疾病的患者有强化其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作用。庭园栽种活动还可以培养人们对花草植物的感情,与自然建立起联系,使其心态更加平和。

(二) 缓解压力

进入园林的人们可以通过感观感受庭园氛围,缓解人们心中的压力。

1、园内优美的环境、缤纷的植物、鸟儿的鸣叫都可使人们身心放松,在绿树红花的环抱中,人们可以安静欣赏风景。

2、对于运动锻炼区域的活动,人们可以自主参与,放松自我,体会运动带来的快乐。

3、园中设置许多供人们休息的座椅设施,人们可以走走停停,与他人交谈,同时对残疾患者有许多辅助器械,可以支持残疾人自由的活动。

(三)缓解病症

单纯从园林设计上,人们可以在优美的环境中放空思想,远离生活的喧嚣。与此同时,人们可以了解更多植物的种类,庭园中种植的都是有助于人们放松身心的植物,这些植物形状迥异,色彩鲜明,香气十足,有些植物只有到夜晚才会散放香气,还有植物需要人们轻轻触摸才可以散发香气。人们沉醉在园林中,被园林设计所吸引,精神可以更加振奋,对病症的缓解有极大的好处。

四、园艺疗法设计原则

(一)结合我国传统文化

我国的建筑设计向来有风水学说,讲究阴阳五行[3],这些都具有哲学意义。在园林建设中设计者会讲求关注这些元素,房屋建筑的朝向、植物的搭配种植,设计者都会遵循阴阳五行的原则来设计,以求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更好的结合。

(二)保障游园人员安全

1、在园林设计中要考虑疾病人员的安全问题,预防他们发生危险。在小路边每隔一定距离设置固定座椅、半固定座椅以及可移动座椅。同时要设置斜坡道以便轮椅通行。

2、对于儿童的安全同样要关注,适合儿童运动的区域植物需要选择不具伤害性且无毒的。

3、对于早晨和夜晚的光线设置也要关注,有些人不能接受强光刺激,所以不但要注意光线调节,同时要在庭院与房屋衔接处设置预防危险的建筑,在通道边也需要安装扶手。

结束语:

园艺疗法的设计强化人们的视觉,从观赏角度对人们的身体健康进行调整,所以园艺疗法十分适合我国人文情况。我国研究园艺疗法的时间尚短,应该多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使之引进我国园林设计,并结合我国国情创造出更适合的园艺疗法。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节能 建筑设计 节能措施

建筑设计是建筑工程建设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加入节能的概念,可以最大化的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能源的消耗逐年增大,已经给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从分析建筑设计中的节能措施入手,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一、建筑设计节能的定义

建筑设计的节能就是通过合理的利用资源,做到与自然的和谐利用,在原有自然地理条件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规划,采用新的节能技术,新的节能材料,新的节能规划理念,达到节省电力、燃气、水力类消耗性资源,将环境中的能量与建筑物进行良好的结合所实现的节能措施。

二、 建筑设计节能的基本原则

1. 规划中的节能

从建筑群的整个初始规划当中,合理的利用自然光的能量,能达到在冬天取暖季能量减耗的目的。将空气自然流通的风作为夏季的降温来源,控制在一定的风速,使整个建筑群的空调、风扇等常用的降温类电器类的电能消耗有明显的降低。对于建筑的间距、户型、采光朝向,降低不必要的能量需求,如冬天的寒风导致的热量损失,夏季阳光过强由需要额外支出的降温电能损耗。

2. 建筑物本身的节能

对建筑物的外形,内部构造,房间的尺寸和窗户的朝向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降低房间与外部环境的能量交换,降低损耗系数,从而在采暖和降温两个主要的能耗点上实现节能的目的。

三、建筑设计节能的主要措施

1. 墙体和门窗的节能措施

一直以来,出于实际的情况和历史的习惯,建筑的外墙体都是采用实心砖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不但消耗了大量的烧砖能源,而且由于其材料基础性能无法实现保温的功能。而空心砖不能节约烧制过程的煤炭损耗,还可以凭借其中间容纳空气等特性。在保证整个建筑的承载要求的前提下,尤其是我国南部地区,楼层在六层以下的建筑,可以大量采用。对于处于低纬度热带地区的建筑,在表面的漆颜色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浅颜色的涂料,以减少太阳的直射,能够有效地降低太阳热量带来的房间温度过快的升高。

门窗,尤其是其中的玻璃组件是房间内部与外部能量交换重要的通道。按照有关研究机构和实践应用统计,单层的窗户通道损耗占到了整个房间夏冬两季损耗的一半左右。因此,要将窗户作为节能的重点进行设计加以分析研究。首先,要合理的设计门窗的朝向,尤其是大户型的门窗。根据玻璃的特性,控制玻璃的使用量和面积,推广双层玻璃的使用。由于这种双层玻璃中间是真空的,可以有效的抵御太阳的直射和屋内热量的向外传导。

窗户不但可以在冬日将太阳的能量进入室内,还可以利用玻璃本身的特性,形成温室效应,有效地保存能量。对于热带地区的建筑,在窗户的玻璃选择上,要选择低透射率的玻璃体材料,而对于高海拔的寒冷地区,如青海、地区,则可以在建筑物的中部开设专门的大面积天窗,这样就可以明显的减少由于取暖而对煤炭类能源的消耗。按照实际的情况看,单单通过大面积天窗就能让室温长时间保持在 15 度左右。而在窗户的细节处理上,可以加设百叶窗,通过百叶窗的缝隙控制,能够简便有效地控制阳光的入射量,成为名符其实的绿色空调。而在需要供暖的季节,窗户也是室内温度散热的主要途径。因为在窗户的外框使用上,最好使用导热系数低的木质框架,如果因为需要保证结构强度,那么可以使得现在已经得到很好应用的塑钢框架窗。这种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窗户,不易变形,而导热系数低,既能避免室内温度的过度传出,也能在夏季减少太阳光与外部空气热量向屋内的传导。

2. 建筑群的整体节能规划设计

现在的民用建筑进宅都相对较短,这种设计在夏季容易受到太阳的直射,容易积聚热而且保持热量长时间不散失,这在炎热的南方是极为不利的。对于这类建筑群,可以增加建筑的进深,可以有效地享受太阳光的进射量。而进深又可以减少建筑物对于土地的使用量,也是种变相的能源节约。在这个方面,我国的传统建筑做得非常出色,现代的设计师应该向传统的设计学习。朝向可以让建筑有更好的阳光射入,保证整个内部良好的通风。通常建筑都是朝向东或者朝向南,以满足风水学说的保证向阳性。

根据对于人一生所处地点的统计数字表明,人一生的半数时间是在建筑里面活动。在民用住宅类建筑设计时,分清功能区的朝向、面积和结构的规划。将静区与动区进行合理的分配,做出一个参考比例的数字统计。对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平面布置,必须保证使整个建筑内各个房间不同方位的房间在所有的时间段内都能够有流畅的气流通过。其中用于人居住的卧室、起居室应为进风房间。而产生油烟和不良气体的厨房和卫生间应为排风房间,将不利的气体及时排出屋内,形成有利于夏季凉爽的穿堂风。这种采用生态设计手段创造环境微气候的思想,是节能设计的重要手段。

3. 建筑表面的节能措施

在阳光的照射面积值上,房顶的受照射面积是其他位置的二倍以上。现有的屋顶女儿墙只能起到抵挡大风的作用,其结果是空气的流通性能过低,形成了一个密闭的空气层。由于空气上下对流的影响,导致在太阳直射的夏季,建筑内的温度会出现大幅度升高的情况,致使这类建筑内的降温能力居高不下。对于此类建筑,可以从屋顶的节能材料使用入手。现在使用效果好的,如珍珠板,聚苯板,加气水泥块等。为了进一步提高节能的效果,在屋顶的隔水层下设有低含水率的材料,避免隔热层因为雨水膨胀而出现隔热效果降低的情况发生。对于高层大面积的建筑屋顶,还可以建设绿化层进一步提高隔热效果。夏热冬暖地区加强室内通风与提高窗的气密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炎热季节使用空调的建筑.如果窗的气密性不佳.将会造成能量大量流失。窗扇与玻璃之间应采用橡塑弹性压条。扇与框之间采用浓密的有弹性的尼龙毛条或弹性密封条。

4. 建筑本身的能量产生

新风负荷一般占建筑物总负荷的 30%~40%。变新风量所需的供冷量比固定的最小新风量所需的供冷量少 20%左右。新风量如果能够从最小新风量到全新风变化,在春秋季可节约近 60%的能耗。通过全热式换热器将空调房间排风与新风进行热、湿交换,利用空调房间排风的降温除湿,可实现空调系统的余热回收。地板辐射、天花板辐射、垂直板辐射是辐射型采暖的主要方式。可避免吹风感,同时可使用高温冷源和低温热源,大大提高热泵的效率。在有低温废热、地下水等低品味可再生冷热源的情况下,这种末端方式可直接使用这些冷热源,省去常规冷热源。热电联产基础上增加制冷设备,形成热电冷联产系统。制冷设备主要是吸收式制冷机,其制冷所用热量由热电联产系统供热量提供。与直接使用天然气锅炉供热、天然气制准予机制冷、发电厂供电相比,上述方式一次能源消耗可降低10%~30%,同时还减少了建筑内部输电过程的线路损耗。

四、 结语

我国是个资源消耗的大国,需要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建筑企业作为我国行业中的重要一极,每年兴建大量的商用和民用建筑。如果在这些建筑当中,使用大量的节能技术,那么每年节约下来的各种能源是十分可观的。因此,我们需要在建筑设计中竖立“节能”的观念,设计出大量高品质的节能型建筑物。

参考文献:

[1]郭玉峰.新时代建筑设计节能浅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2).

[2]黎艳红.浅析房屋建筑设计节能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

第12篇

侯三元是乐清市虹桥镇连桥村村委会主任,经历过村里大大小小无数的事情,但没有一回像这次一样让他感觉无能为力。

村里另一家人也处于悲痛之中。2月28日晚,村民黄国炯9岁的儿子黄翔(化名)在村中水坑不幸溺亡。当晚,悲痛的家属和部分村民用石头和铁器砸碎侯三元家的玻璃,将其家中多件物品砸破,将黄翔的尸体抬到其家中,设置灵堂进行吊唁。

一天后,在镇政府和当地派出所相关领导的劝说下,黄翔家属才将黄的尸体转移到乐清市殡仪馆,至今尸体仍然停放在乐清市殡仪馆。

一起意外事件为何会激发矛盾,在悲剧引发的冲突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一出悲剧引发的闹剧

黄翔是乐清市虹桥镇某小学二年级学生,是个人见人爱的阳光男孩。

2月28日傍晚,黄翔吃完晚饭后与4名小伙伴出去玩耍,离家前,他还跟母亲告别,说玩一会儿就回来。没想到这一走,便是永别。

据其小伙伴介绍,当天傍晚他们在附近一块空地玩捉迷藏,空地有3处很深的大水坑。此前,黄国炯曾明确告诉黄翔:“那里危险,不能去那里玩。”当晚7时许,小伙伴们提出要回家。“黄翔说要去同学家玩,于是往空地水坑那方向走了。”一名小伙伴告诉《小康》记者。

半个小时后,黄翔没有回家,母亲察觉不对,开始到处寻找,甚至还将上班的黄国炯叫回家。“找了一个多小时还没找到,于是我决定去拆迁空地的水坑处看看。”黄翔的爷爷说,去空地寻找是最坏的打算。21时许,黄翔仰身泡在一处水坑,被爷爷发现。此时,他已脸色苍白,没有呼吸。乐清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生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抢救,依然无法挽回黄翔的生命。

黄翔溺水的地点是一处拆迁遗留的水坑,上面漂浮着浮萍和垃圾。《小康》记者在现场看到,在深水坑旁,已经用竹匾围起。附近居民称,空地附近这样的水坑还有3处。这块空地原是村民的住宅区,4年前开始拆除。

“拆除时,拆迁队为了取出深埋地下的钢筋,形成了9个坑,后来回填了6个坑,留下了这3处。”

2月28日当晚,连桥村村委会主任侯三元得知黄翔落水的消息后,迅速联系村两委班子成员,驱车赶到医院。此时,黄翔已经被医院宣布死亡。侯三元又带领村委会相关成员赶到村委会,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处理上述事件。会议刚开到一半,就有村民匆忙赶到村委会,说“黄翔的家属已经把尸体抬到侯三元家门口,正在砸门”。

会议因此中断。侯三元急忙赶到距村委会仅百米距离的家中。在家门口,侯看到很多人正在用石块和木桩铁器等砸自己家的门窗,考虑到家属的激动情绪,侯三元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到邻居家的二楼躲避。

“在邻居家,能清晰听到砸门和玻璃的声音,我当时心都碎了。”侯三元告诉《小康》记者。侯三元提供家门口安放的监控录像显示,黄翔家属及同村村民打砸门窗持续三个小时左右。在前门不能砸开的情况下,最后砸碎窗钢化玻璃后打开大门,将室内多处物品砸烂,并将尸体安放在侯三元家中的一楼,并搭设灵堂。侯三元和妻子在此期间多次打110报警,但监控显示警察出警后并没有能阻止他们的打砸行为。

“将一楼后窗砸碎后,石头飞到屋里,已经90岁的老父亲被惊醒了,差点砸中他的身体,现在老人家因为惊吓晚上无法安睡。”侯三元说。监控录像显示,在砸门窗过程中,村里负责设计规划旧村改造的工作人员黄金玉来到侯三元家中,情绪激动的黄翔家属及部分村民将其团团围住进行殴打,持续十分钟左右。

“事后黄金玉被打伤住院,在殴打过程中,价值3万余元的金项链和价值8万元的玉坠给抢走,至今没有找到。”侯三元称。

黄翔的灵堂在侯三元家搭设后,家属和亲人在哭闹中开始烧纸烧香吊唁,直到第二天晚上,在镇政府相关领导和当地派出所相关办案人员的劝说下,黄翔的家属才将尸体移送到乐清市殡仪馆,至今仍在冷冻没有火化。

混乱结束后,侯三元回到家,看到家里的沙发、家具和门窗等均被砸烂。

村主任的无奈

“回村工作四年多,北京的企业转租出去没有赚钱,一心投身到旧村改造的工作中,却因为一次儿童意外溺亡事件,让我和家人落到无家可归的境地。”侯三元说此话时眼含热泪。

据《小康》记者在当地了解到,2009年连桥村启动旧村改造工程,在多数村民的要求下,侯三元放弃在北京经营的企业,全身心投入旧村改造这一政府支持的惠民工程,并经民主程序,合法当选连桥村村委会主任。

当时,连桥村在乐清市旧村改造的政策指引下,提出了整体改造村庄的设想,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受连桥村委托,编制出详细规划。根据连桥村双委及村民的要求,并经乐清市规划建设局研究同意,编制连桥村旧村改造规划,范围分ABC三个地块进行逐步开发。

其中A地块需要拆迁居民130余户,在拆迁动员工作后,居民均在同意拆迁的协议上签字。当时设想是按片区分期实施,滚动式建设,计划用8年时间完成全部工程建设。

“最初规划拆迁等工作村民100%同意,可是在实施拆迁过程中,有8户村民提出无理要求,增加拆迁补偿标准,最后未能拆迁而搁浅,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得不改变原有规划,重新设计规划。”连桥村党支部书记黄希法介绍说。

侯三元接手推进村里的旧村改造工作,阻力重重。

“我在外面做了30多年生意,对村里的生态不是很了解,当时真心不愿做这个村委会主任,但为了村里的建设和群众的信任,只能就任。”侯三元说。上任后,为了村里的旧村改造项目,侯三元多次自掏腰包,个人出资村里建设,在2013年底换届选举时再次当选村委会主任。

《小康》记者在当地采访期间,多位村民向记者述说了他们对村领导班子的赞誉。事件发生后,一份由虹桥镇77个村的村委会联名的请愿书被送到浙江省各级政府,请愿书要求政府主持公道,将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绳之以法。

“侯三元是一位兢兢业业的村主任,因此事件成了攻击的标靶、肆意打砸的对象,个人家庭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人格遭到侮辱,如果政府不出面主持公道,不但侯三元个人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也极大地伤害了基层村务工作者的心。”上述请愿书显示。

请愿书上所谓“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用连桥村相关负责人和村民的解释是,旧村改造工程未能拆迁的8家“钉子户”。记者了解到,此次事件被当地公安机关刑拘的周建波就是村民眼中的“钉子户”之一。

前述事件发生后,乐清市公安局立案侦查,以故意毁坏财物罪对参与打砸的周建波和黄岩顺采取刑事拘留措施,一个月后,二人被取保候审。但公安机关没有对参与打砸的黄翔家属采取措施。虹桥镇党委书记吴呈钱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表示,没有对黄翔家属采取强制措施主要是政府协调后考虑为了稳定家属的情绪,现在公安机关正在积极调查,会依法办理此案。

北京市腾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曾凡荣告诉《小康》记者,根据此案的事实,上述参与打砸的嫌疑人已经触犯刑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75条规定,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判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毁坏财物罪的追诉标准数额较大为五千元以上;数额巨大为五万元以上。上述嫌疑人的行为已经构成故意损坏公私财物罪。

“同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相关规定,该深水坑的施工方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因为施工方挖出的深水坑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却没有尽到警告警示的义务,也没有消除深水坑的安全隐患。另外孩子的父母没有尽到监护的义务,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曾凡荣律师表示。

连桥村党支部书记黄希法称,“谁也不愿意发生这样的悲剧,我们也十分痛心。事发后,正和当地政府一同与遇难男孩家属沟通,想妥善解决此事。但家属要求的赔偿数额高得离谱,因此一直没有达成协议。”

黄希法表示:“孩子摔入的深坑,是当初回填时,拆迁公司认为坑较深土方不够,所以一直到现在没有回填。我们还设置了警示标识和警戒线,但不知道被谁毁掉了。”

自从家里被打砸停尸后,侯三元全家就不得不搬出来住。他无奈地告诉记者:“房子刚在两年前进行装修,花了160多万,现在只能看着房子空着。”当地村民说,按照当地的风俗,房子被别人停尸后已经破了风水,这样的房子以后很难住人,就是出售也没有人愿意买。

旧村改造之困

旧村改造,如何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中寻找平衡点,是一大难题。

2011年启动的《连桥村旧村改造安置方案》显示,村民安置标准为:被拆迁房屋在三层及三层以下的,具有集体土地使用证的,按占地面积1:3的比例确定安置房屋面积,四层及四层以上的其中三层以下按上述比例标准确定安置房屋面积,三层以上部分按建筑面积1:1的比例标准确定安置房屋建筑面积。安置房屋由村向安置户收取建筑总成本价每平方米700元。被拆迁人从搬迁之日起,按房屋建筑面积支付安置补偿费,标准为每平方米每月3元。

这一方案已经考虑到诸多现实因素,采取乐清市旧村改造中是比较合理的标准。“当时130余户居民都同意上述安置方案并签署协议,因8户村民提出不合理要求迟迟不拆,导致拆迁工作就此停滞”。连桥村党支部书记黄希法说,村里一直做8户村民的思想工作,可一直没有成功,因此新房一直无法开工建设。

三年时间过去了,连桥村旧村改造仍停留在拆迁环节,回迁变得遥遥无期。

《小康》记者在村民临时居住安置点看到大片简易房,了解到该安置点一共有居民50余户,“都是临时搭建的简易房,夏天漏雨冬天寒冷不保温,每年夏天刮台风时就要在房顶系上沙袋,怕台风掀翻屋顶。”安置点居民林素娟说。

家庭、老人和小孩在搬迁后面临种种不便,随着时间的延长,回迁户的焦虑情绪日渐加重。村民们告诉记者,由于老人们相继离去,在连桥村拆迁安置区,让健在的老人伤感而更加重了集体焦虑的氛围。“我希望村里的‘钉子户’早日搬出去,新房早点建好,在我有生之年能住进去。”该村90岁的老党员黄福金眼神里流露出住进新居的渴望。

留守户一日不搬走,新村就一日无法开建。

“很多人埋怨村里工程一直弄不起来,我们压力很大,于是决定改变方案重新设计规划。”黄希法说,如果按照现行的村民自治原则,少数必须服从多数。现在推行人性司法,要考虑留守户的不同诉求,也要兼顾全村95%村民的公平公正。

虹桥镇党委书记吴呈钱对此则很无奈。他表示,因为有拆迁户留守,只能改变规划,重新设计,这样一来,村民住进新居的时间又会拖延。

多年来,旧村改造遭遇“钉子户”事件已经成为多地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共性难题。

广州市海珠区琶洲村是列入“广州市全面改造城中村名单”的九个城中村之一。2008年8月,琶洲联合社改造方案得到了该社2/3以上的社员表决通过。其中拆迁补偿安置方案明确规定了全村房屋的拆迁补偿标准。同时开始拆迁。拆迁过程中,两户居民未签订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协议,整体拆除工作被迫延迟。2009年9月,琶洲联合社以宅基地使用权纠纷为由向海珠区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收回两户的宅基地使用权。法院判决,琶洲联合社有权收回两被告的宅基地使用权。终审判决后,两户居民并没有主动履行法院已生效的判决。为此,琶洲联合社于2011年1月18日向海珠区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才得以拆迁。

无独有偶,广州市越秀区杨箕村改造工程也遇到了类似“钉子户”。2012年,1416户居民中有约30户村民未达成拆迁补偿协议。同年3月12日,杨箕股份合作经济联社以“宅基地纠纷”为由,将“钉子户”告上法庭。其后,亦有村民以物权纠纷、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纠纷反诉经济联社,共涉及32起案件。当年5月24日,越秀区法院对杨箕村征地首批审结的8起案件进行宣判,“钉子户”败诉。拆迁才得以顺利进行。

“连桥村旧村改造项目得到了乐清市政府支持。是乐清市5个重点改造项目之一,涉及130余户。拆迁后土地挂牌后,安置后有一部分可以作为商品房出售,给村集体带来收益。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就因为几户人家留守,造成现在的局面。”虹桥镇一位官员告诉《小康》记者,“其实按照当时的协议,到法院,8户人家会败诉,但是我们相信政府的协调能力,到最后多次磋商还没有达成协议,政府的力度没有显现出来。”上述官员表示。

诉诸法律来解决旧村改造的问题,地方官员却不得不面对维稳的压力。这种状况使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常常陷入二难之境。

北京师范大学绿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博士赵峥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表示,旧村改造是我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农村繁荣、农业发达、农民富裕的根本出路,是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客观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旧村改造,不断加快旧村开发建设步伐,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是实现我国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单纯政府主导型的旧村改造往往与政府政绩直接相关,往往更加热衷于“形象工程”,而单纯市场主导的旧村改造,往往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容易忽视弱势群体的利益。仅靠政府单方力量或纯粹市场作用,旧村改造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未来,在旧村改造过程中,应着重建构主要参与主体的良性互动机制,政府应充分发挥决策推动与政策引导作用,协调旧村改造的近期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以增强改造的动力并营造良好的市场运作环境。”赵峥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