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生科技知识

小学生科技知识

时间:2023-05-30 09:46: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科技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生科技知识

第1篇

小平同志曾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教育应从娃娃抓起”。我们身为小学教师,应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加强小学生科技意识的渗透和教育的重任,而且还要传授科技知识,激发对科技的兴趣,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具有一定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科技教育呢?

一、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科技教育含量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能较明显地结合进行科技教育的课文有三类:第一是介绍古今中外科学家的记叙文。这类课文通过人物事迹的介绍,让小学生初步了解科学家的成就和贡献,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第二类是直接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如《卢沟桥的狮子》介绍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特点。《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这类课文没有生动有趣的情节,而是以说明为主的表达方式,客观地介绍某种科学知识。第三类是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来介绍科学知识的记叙文。如《看月食》通过一家人晚上看月食的记叙,介绍月食形成的原因。这类课文,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来介绍科学知识。以上列举的三类课文,以人和事向学生介绍科学知识,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直接进行科技教育,其科技教育的含量是异常丰富的。

但是,除此三类课文以外,还有一类课文,它的主题可以并不直接进行科技教育,但它却有进行科技教育的含量。如《称象》这篇课文是称赞少年曹冲的聪明才智,但我们可以从中介绍有关浮力的知识。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科技教育的机会是很多的。直接的,间接的,找准附着点,效果是明显的。当然,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并不是篇篇课文都能戴上“科技教育”的帽子。

二、科技教育必须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进行

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进行科技教育与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去认识客观事物,去接受教育。在教学中,对涉及到的科学专业词语,要准确、简洁、生拥丶右越馐汀H纭昂诙础薄“引力”、“克隆”、“多媒体”等等,要根据上下文理解词义或运用看图、举例、打比方、作比较等方法来解释。对有故事情节,潜移默化地受到文章思想感情的熏陶,达到科技教育的目的。

对于客观介绍科技知识和阐明科技道理的课文,要通过分析段落层次,让学生弄清楚客观事物的特点以及各方面的联系,可以通过板书的形式来表现介绍的科技知识和阐述的科技道理。

三、针对性地采用演示、操作等教学方法

演示、操作等教学方法往往运用在教学、自然课上。但教学有科技含量的语文课也不妨一试。一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科技的兴趣;二可以直观地讲解科技知识和科技道理。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受到科技教育。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介绍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敢于怀疑权威――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并大胆试验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故事。两个铁球一重一轻,从高处落下,是否同时落地呢?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演示一下,来验证伽利略的观点。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伽利略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会发表各自的见解

组织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报刊等,教师认真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如“假如我会克隆。我要……”让学生各抒己见,愉快地完成“口语交际与作文”。

第2篇

人文内涵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8―0050―01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形成的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是承载民族认同感,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载体,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但近年来,异族文化利用汉民族的包容性迅速发展蔓延,对汉民族的一些文化传统已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不能一味埋怨外来文化的涌入,而要从我们自身查找原因。我们认为,国门打开后,我们只重视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及相应技能的培训,却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守护教育,一些富有民族特征的传统节日被淡化了,这不能不引起全民族的反思。

作为教育工作者,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要有效地利用语文这一传承文化的人文学科阵地,向我们的后代广泛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他们珍惜这份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丰厚的精神资源,并继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那么,怎样对少年儿童加强中国传统节日传承教育,提高其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识呢?

一、强化小学生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识,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长期以来,因种种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中小学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淡薄了。除了历史的原因外,与我们只重视科技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内涵的挖掘不无关系,致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知识不能有机地融合,反而相互割裂了。因此,他们难以很好地承担传统文化的教学任务。为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中小学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小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让他们不断充电学习,让他们“走出去”,进行传统文化培训,与文化部门沟通交流,扶持一些小学中青年教师参与传统文化研究,促使其素养快速提升。同时,也要“请进来”,让一些国学研究者做专题报告,进行传统文化辅导,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尽快得到提高,真正承担起教育后代的重任。

二、强化小学生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识,就必须增强小学语文教材的传统文化内涵

让人文精神贯穿始终,如已被人们淡化了的“乞巧节”、“清明节”、“重阳节”等有关这方面的古诗词不少,不仅仅要把《乞巧》《嫦娥》《寒食》《清明》等诗篇编入教材,而且要求教师们在授课时把分析字词句与优美的故事有机结合起来,尽管有的教材已选了这些诗词,但教师只注重词句分析,对传统节日人文内涵的挖掘重视不够。编审教材时应组织精兵强将编选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统编教材,加强传统文化的份量及内涵。同时,小学教师也应立足当地,根据个人情况,选编校本教材、乡土教材,加大传统节日的知识容量,突出传统节日的内涵传授。

三、强化小学生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识,就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挖掘出深刻的人文内涵

第3篇

一、语文教学中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也是使他们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在语文学习中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为今后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要在教学中担负起培养科学素质的责任来,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助一臂之力。

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语文教学目的要求中,多次提到要进行热爱科学的教育,如“利用教材中的科普知识培养小学生的现代科学意识”的教学要求写进了课文的“导读”中,明确地要求在落实的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一年级下册第八组导读: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去发现。四年级上册第五组“导读”中有这么一句话“同时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立志为祖国现代化作贡献的教育”;四年级下册第三组“导读”中写道: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增加科学知识,受到爱科学、学科学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从这可以看到语文学科对培养科学素质的注重。

二、在语文学科中培养科学素质的策略

(一)通过挖掘课本题材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语文教学并不是一门可以独立的学科,在它里面也有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如介绍在我们身边的科学知识、日新月异的发明,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为孩子们解开一个又一个谜。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组就是以科学知识为专题编写的,三年级下册的第六组课文是围绕“神奇的科技世界”这个专题编排,有写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还有展示现代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每一册中都少不了科学知识为专题的内容,这不但可以让学生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而且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究的精神。

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之后,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一步发散思维,海阔天空地畅想,激发他们探索奥秘的兴趣,或者布置学生写一些结合课文内容的短小幻想作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除此之外有关新材料、新能源、空间科技、生命科学等现代科技知识,可以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将现代科技知识传输给学生,从单纯的语文教学转向“有关科学”的综合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充分利用语文素材培养小学生科学观。

科学观顾名思义就是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

只有具有科学观的人,才能在今后高科技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科学品德是从事科学活动的灵魂。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忽视这方面的教育,在教学中,可用科学家的事迹,科学成就等,对学生进行科学基本道德、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教学《詹天佑》、《李四光》、《居里夫人》等课文时,要教育学生懂得科学探索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取得成功,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以及对科学成就感的向往。

此外,还可以举办故事会,通过让学生讲述科学家的故事,进行科学精神教育与熏陶,进一步激发学生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使学生懂得了探索科学奥秘,掌握先进技术,都要付出辛苦劳动和一定代价,遇到挫折和失败要锲而不舍,不断进取。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1、巧设问题,激发学科学的兴趣。

兴趣往往能诱导孩子探索知识的奥秘,对科学产生热情和向往,并能使孩子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乐趣。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有关科技内容的问题,以此增加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在学习《月球之谜》时,通过提出“你最想了解月球哪些方面的知识?”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研月球的兴趣。类似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学生的解答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去学习。

2、积极引导,授予科学的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更迅速地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更准确、更透彻地理解科学知识,它一经内化就能使智力得到发展,从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通过图言文结合,教会孩子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懂得观察、一边观察一边想像的习惯。如读完《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可启发学生做增补内容的练习。你还知道哪些天然的指南针?从而使学生思维扩展性和创造性也相应得到提高。

3、课外延伸,传授科学的知识。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一册都有几篇课文是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只限于向学生介绍科普文章中的科学知识,而应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查阅及交流,有的放矢地把有关知识传授于学生。如在教授《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时,小学生认识到小鱼、老牛、燕子的尾巴分别有不同的作用,在授课时,对于有关知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针对有关段落相机渗透。课后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有关资料,互相交流动物尾巴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坚持这样做的话,就能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常识,引发他们主动地留心身边的科学,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探索、发现的欲望。

第4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思考

前言

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科学教育包括科学素质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当下,开展小学生科学教育势在必行。小学科学教育是整合了纪律,活动,环境等教育内容的有机整体,它不仅仅局限于科学技术,还涉及很多内容,而这些内容都与实际生活有关,因此科学教育带有较强的实践性。

一、小学科学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方法落后

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但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坚持,许多教师还没有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方法。例如,许多小学科学教师在日常教育中仍然以理论讲授为主,很少带领学生实践操作。

(二)实践教学缺乏创新精神

科学教育追究的是探索和创新,但目前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学生总是被动地学习,无论老师讲什么,学生都认为是正确的,进而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了。

(三)教学活动单一

科学探究更注重教学过程,大部分学生遵循教师的节奏,学生探索的真实教学活动不仅受到实验设备的限制,而且还受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和课堂时间的限制,不能使课程做到以真正的学生为主。

二、小学科学教育实践的途径

(一)合理使用科学教材

科学教科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载体,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但是,目前的科学教科书可能并不完全符合当地科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教科书可以合理地整合起来。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本地的科技企业,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的神奇性。可以在他们的心中播下“创新”,“创业”的种子,树立对科学的热爱和崇尚科学的意识。在教授“环保”内容时,可组织学生考察当地的环境保护,如稻草和麦秆的处理。由于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造良好的科学实践氛围

要全面创造良好的科学氛围,首先,教师可以将科学家的肖像挂在实验室,电脑室,画廊,走廊等地方,贴上名人名言,让学生处在学习尊重科学和人才的氛围中。其次在课堂上设立书角,开辟海报专栏,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学技术动态,增强对科技知识的兴趣。在此,要围绕植树节,爱牙日,国际减灾日,国际地球日,世界艾滋病日等节日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推广科技知识,创造浓厚的科技氛围。

(三)建设校园微型生态园

城市里的孩子对动植物知识了解得越来越少,甚至不知道小麦,大米和玉米等最基本的作物。他们不了解普通的家禽动物。对于很多动物和植物的生长都是陌生的。为了使科学教育更直观有效,学校可以自主建设生态园区。如以课堂为单元,开放种植园,根据自己的植物的实际情况,结合科学书上的教材内容,让学生直观了解植物生长周期,感受生命成长的喜悦;设立水产养殖园区,让学生负责养殖,督促他们定期观察,并做好记录。

(四)举办科技节,以比赛促发展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开展科技竞赛,可以满足学生的竞争欲望,同时使学校更加重视科技教育。学生参与的热情越高,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越深入,越会感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科技节活动,让可以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科普教育的喜悦。很多有创意的小发明科技比赛,创造了充分发挥学生兴趣和才干的比赛,让他们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

(五)学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学习科学就是要改变生活,科学教育要体现学习的原则。这就提醒科技教育者要把注意力放在科学教育活动的地理特征上,使学生在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之间建立联系。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大自然的活动,包括测绘当地稀有植物,制作植物标本,制作叶贴,种植花草等系列活动;开展环境教育主体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调查河流污染情况,麦秸焚烧情况,让学生体验环保的重要性。

第5篇

关键词: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初探

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目的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身体为宗旨。

一、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首先,我国中小学的科技教育现状都还远不能与时展的要求相适应。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少中小学学校中“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比较普遍,科技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绝大多数学校开展所谓的科技活动,仍然是只重复讲解陈旧的原始的图表。学校忽视或者不重视科技教育,造成了许多学生也忽视自然科学的学习,对重要科学技术问题和科学技术发展毫不关心。

其次,我国民众的科技素养普遍不高,整个社会缺乏科技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对中小学科技教育影响很大。中国科协最近进行的一次民众科技素养现状调查结果令人震惊,相当多的社会人士对一般的科学技术常识缺乏准确的了解和理解,对一些很简单的科学命题也无法作出正确判断。至于当前最新的生物、电子天文等方面的科技知识,了解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这样的社会大环境必然严重制约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广泛开展和深入。

另外,有不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小学生只要学好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就行,别的活动是多余的,甚至会拉“主科”的后腿。他们不支持孩子参加科技活动,限制孩子在课外阅读科普书籍,不关心孩子科学观念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甚至对科技教育产生淡漠和抵制。

二、基地与设备是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基本保证

目前,各学校的科技活动基地和设备有的过于简陋,一些设备只能满足课堂教学的开展;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设备,限制了科技活动的快速发展,使之滞留在较低的水平。学校应在校园内采取措施开设科技园,其中应有科技制作室、生物园、实验室、成果展览室;建立科技活动基地,为科技活动课程计划的落实提供了可靠保证,让学生在生态文明中陶冶情操,在科技实践中学习科技知识,激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学校是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先决条件

各中小学领导应当端正教育思想,充分认识科技活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把开设科技活动课程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联系起来。在加快、加大对现代教育设备建设投入的同时,更需要注意加大对学校科技活动经费的投入,把科技活动软硬件建设列为现代教育设备建设的重要项目。建设完善的科技教育的保障机制,确保科技活动在活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保证科学素质的培养落到教育对象的实处。

把科技活动列入课程,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这是调整课程结构的切实措施。学校应根据课程改革方案的规定,建立由校长、教导主任、科技辅导员组成的科技教育领导小组,进行统一领导、分层管理。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应认真制订科技活动计划,对活动的设计、组织和操作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制订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加强对科技活动相关工作的协调和指导。

活动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如果活动课程脱离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活动课程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教师要精心挑选活动内容,要注意选择新奇的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比如,当代军事、生物标本制作、“十万个为什么”知识竞赛、环保演讲征文比赛、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宣传、环境考察、参观农田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科技知识。

四、培训学校科技辅导员是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技教育师资队伍、一支具有高度事业心、思想端正,并且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队伍,是开展科技活动的关键。首先,担任科技活动课程的教师应当开展积极的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还要了解学生能力现状,明确培养目标,把现实与需要摆在面前进行分析,从而增强教师参加科技活动课程研究的自觉性。其次,教师要明确自身职责,切不可胡混过关。教师在每学期初制订本活动组活动计划;每次活动必须写好活动方案,备好教具、学具,并认真组织实施,活动结束后写出活动小结。另外,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一样,必须有严格规定的科学知识范围,体现知识的逻辑结构和明确的训练标准。这样才能做到活动内容有序有度,教学有章可循,有本可依。所以,教师应当自觉学习关于活动课程的理论,学习外地开展科技活动成功的经验,学校也可以请专家作活动课程建设与辅导的讲座,为实际操作作理论准备。

五、在开展科技教育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在青少年的科技活动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必须让学生自己选题,自己制作,自己撰写小论文,而不应该以辅导员为主体,因这些活动是要学生参加的,而不是要辅导员参加的,创新能力离不开创新性主体教育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科技活动中,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然后选准题目,而不是由辅导员限定选题范围,引导学生去选题,更不能由辅导员选定题后,由学生完成。学生选准题目后,应该让他们亲手制作,以便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制作过程中,如遇到困难,辅导员应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由辅导员单独解决问题,更不能代替学生制作作品。

第6篇

关键词:科技社团; 体验幸福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98-001

自2005年以来,我校已连续多年参加省“金钥匙”科技知识个人决赛,从刚开始几年的两三个学生问津二、三等奖,到如今已有多人次获特等奖,一二等奖获得的人数也逐年提高。近三年,我们又开始参与省金钥匙“校园之间”智力竞技活动、无锡市小学生科普知识竞赛和新区小学生科技制作比赛。各项成绩的逐年提高,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艰苦努力的报答!回顾这些年走过的历程,我觉得要想在科学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需要科学老师多方面努力:

一、立足课堂,选拔精英

“科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品质。它有赖于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更有赖于学生良好的科学思考力。”在科学课堂上,那些语数英成绩不一定出类拔萃、音体美特长不一定鲜明突出的学生,却深深地热爱科学,他们一走进科学教室,就全身心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科学课上课的铃声未响,他们已早早来到科学教室等待;科学课下课的铃声已响,老师催促了好几次,但他们却迟迟不愿离开。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科学教学时间,发现人才,选拔精英。哪些学生的科学知识面特别广,哪些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强,哪些学生嘴是“老姜”手却是“生姜”?这些都要了如指掌。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科学课堂,将各类精英进行选拔。

几年前,曾有一位姓尤的同学,在科学课上,经常有与众不同的想法,他的一些回答常常得到我的称赞。同班的不少同学奇怪地问我:“老师,你有没有搞错?他是我们班成绩最差的学生,英语有时只考个位数!”也许在当今的考试制度下,他确实是个“差生”,但他的“奇思妙想”说不准可以证明他是某方面的“天才”!我在以后的课上,给予他更多的机会,让他在科学课上感受到在其他课上无法体会到的幸福。后来他制作的“水陆两用车”在无锡市的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在省“金钥匙”个人赛中获得特等奖的史俊杰、获得二等奖的严梦辉,团体赛中获得一等奖的袁佳禹、高源、沈凡等同学,也许他们的其他学科成绩平平,但他们丰富的科普知识、灵巧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各项科学比赛中脱颖而出。

二、依托社团,加强训练

以生为本,寓教于乐,是旺小“金钥匙”科技社团始终坚持的活动宗旨。每周四中午,社团成员纷纷走出教室,走进科学殿堂。他们喜欢科学,深深地热爱科学,他们尽情遨游在科学世界从不讲辛苦,从不说厌烦,一个个“科技小明星”正是这样在磨砺锻炼中成长起来的。

社团根据各位成员的特长,进行合理的培训:对科普知识特别丰富的学生进行集体辅导,选拔参加“金钥匙”科普知识个人决赛;对应变能力特别迅速的学生进行小组集训,组队参加“金钥匙”校园之间智力大挑战;对动手能力特别优秀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推荐参与各级各类的小发明小制作比赛。

每年的“金钥匙”科普知识个人赛采用闭卷形式,题型多样,涉及面广,内容不仅有天文地理、科技时事、生活常识,还有科学小论文、数学奥数题、发散思维题。在比赛前夕,指导老师需要帮助学生归纳整理科学教材的精华,拓展延伸;结合当今的一些重大时事,细化深入;通过前些年的初赛卷测试,“实战”演习。

如去年的综合应用题之一是关于“蛟龙”号的浮力:(选择)A“蛟龙”号深潜器在下潜到4000米深度时所受的浮力和下潜到6000米所受到的浮力相同,B“蛟龙”号深潜器上浮时的原理和潜水艇一样,都是用压缩空气把注水舱中的空气排出来,C“蛟龙”号深潜器潜得越深,受到的海水的压力越小。假设“蛟龙”号深潜器旁边带着一个充满空气的橡胶气球,这个气球在潜水至500米时受到的浮力是F1,潜水到2000米时受到的浮力为F2,这两个浮力之间的正确关系是:AF1=F2,BF1>F2,CF1

类似这样的科学题,并非学习认真、平时语数英成绩优秀的学生就能答出。

三、参加竞赛,体验幸福

“金钥匙”科技社团活动是科学课堂的有效延伸和拓展,它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明亮了一双眼,敞亮了一个心灵世界,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近几年,社团成员多次参加省、市、区各项竞赛。每到5月,社团总是积极参与“江苏省‘金钥匙’校园之间电视对抗赛”,连续三年获得省级一、二等奖。每逢9月,社团成员纷纷在“江苏省‘金钥匙’科技知识竞赛”中崭露头角,连续六年近百位学生获得特等奖和一、二等奖。代表新区参加“小哥白尼杯”无锡市小学生科学素养大赛获得团体二等奖;李龙等同学获得个人赛二、三等奖。我校多次被评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校长、辅导老师多次被评为省先进科技校长、优秀科技辅导员、科技先进个人。

第7篇

一、小学信息科技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导向不合理。一些教师过分地强调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教材、学生、教法指导、学法指导反而没有下多少工夫,使一些课变成了学生作品展示,学生收获较少,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二)教学方式方法运用不当。新课标里谈到“充分发挥信息科技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景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这些方法必须是在教师了解了教材、学生后有针对性、选择性地制定的,不能盲目生搬硬套。

(三)忽视信息科技教育的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的关系。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信息科技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科技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化不足,过于关注信息科技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评价单一。什么都是“棒棒糖”,奖励式评价没有针对性、多样性,评价不注重阶段性,没有全面兼顾个性培养性原则,厚此薄彼。

(五)忽视家庭教育背景。比如,当前一些城郊结合部的全日制小学,生源大都为外来民工子女,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文化素质比较低,计算机家庭普及率极低,学生家庭信息化条件比较差。对于这样的学生要高目标、低要求,备课要结合他们计算机不熟悉的现状备课,不能与现实脱节。

二、小学信息科技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策略

(一)合理高效地运用的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1.要改变单纯片面的讲信息科技知识、技能的倾向,把知识技能与学生信息科技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体验、探究。2.符合学生认知、情感、态度的规律,注重课堂设计,充分利用信息科技学科“直观性”强的特点,创设情镜,从多角度,多方位培养学生的科技情趣和信息素养。

(二)课堂评价的策略。1.针对性、多样性原则。2.评价要注重阶段性,可以细分为课堂评价,周评、月评、学期评价。3.全面兼顾个性培养性,不厚此薄彼。4.每一堂信息科技课的评价都应以学生自评为主,学生互评为辅,再加上教师的鼓励性评价,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激发并提高学习兴趣。

(三)创设情景,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中要创设生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来进行教学,因为生动的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现代教育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特色,更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那形象生动的画面,赏心悦耳的音乐,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四)强化训练意识教学。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根本方法。小学生的特点:活泼好动,而教材的知识内容是“静止”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关键是教师要创设一个让学生自由表现实践的机会,把“静”的教材内容转化为“动”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的所知、所想、所做,使课堂形成了和谐、融洽、无拘无束、自由发展的氛围。

(五)加强学生在信息科技课上的讨论。让小学生通过讨论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探索、自己推理、自己判断。当然,讨论也不是一种形式随便的让几个学生聚在一堆说几句,而是应该像节目主持人一样,分好小组,提出具体的问题,然后进行引导、调控。

(六)创设小组学习情景,提高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小学生通过集体合作,更容易从可视的作品中,感受集体的力量,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提高合作意识。

(七)游戏中学习。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单一枯燥的信息科技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发展。“游戏”是学生喜欢的活动,能满足他们爱玩好动的需求。游戏能激发小学生大脑最积极最有创意性区域,把信息科技活动与创新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

总之,作为小学信息科技教师,要全面考虑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要,合理高效地运用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来强化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断地反思自己教学是否有吸引力,是否高效,然后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不断地改革和创新自己的教学行为,以积极参与、学以致用、轻负担、高质量为原则,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合作学习、大胆创新为手段,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大胆探究,合作学习,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

第8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课标;学习兴趣;综合课;实验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1-0060-03

小学科学课程属于科学启蒙课程,要通过一定内容与形式的课堂教学实现启蒙教育目的,包括好奇心、探究欲、求知欲、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等。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为三个领域(即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教材内容分为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科学课教师需要在领会课标理念前提下结合个人专业背景及以往教学经验(包括跨学科多领域背景经验),在科学课教学中敢于开拓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转变教学思路,从而探索出增进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教学途径与方式,进而促进小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和感知,.才会引导小学生产生学习乐趣并转化为持久兴趣。

一、科学课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分析

小学科学课的最大特点在于教材编写注重“做中学”理念,即注重学生动手观察、实验操作活动。由此可见科学课内容决定了其教学应以探究活动为主,这是学生喜欢科学课的最大因素。应该说,上科学课本该成为学生们最快乐的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提起探究就会联系到制作、观察实验等动手实践,如果实践活动材料没有落实,孩子们的兴趣、注意力、重视程度就会大打折扣。以北京地区一些小学为例,有些学校缺少科学课教学所需的各类实验器材,有些学校只有一间实验教室,无法满足全校学生上实验课的基本要求,甚至有的学校没有科学实验教室。这是与课标要求不符的。遇到教材中的动手实验内容教师往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的学校虽然有实验教室及标配的实验器具却由于教师每天要身兼不同学科多个年级教学,课前没有充足时间为学生准备实验器材,难以保证实验活动的开展。缺少实验操作活动是导致学生失去上科学课兴趣的主要因素。经过分析,笔者认为上述制约科学实验课开展的根本原因是教育人力资源和设备场地硬件资源所导致的。这需要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及各学校的重视,需要对该科学课教学所需软硬件资源配置进行深入调研,并建立科学的配备机制加以解决。

二、创设综合内容,开展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习兴趣

笔者根据小学科学课标理念,结合学情分析,经过教学实践反思在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方面形成一定认识。下面,结合个人教学经验谈谈科学课教学新思路。

(一)开发与现实生活问题相关的综合内容课程

课标中的教学建议指出“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内容。”它应该是学生熟悉、能引起学习兴趣、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教学活动内容。通过活动能够让学生获得一定知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有收获,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进而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的热爱。需指出,所谓综合既包括与当今社会发展动态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的整合,也包括教学形式的整合。于是笔者开始利用校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创设感兴趣的科学类教育活动。具体途径为利用每年由校外教育机构海淀区青少年活动管理中心举办的中小学科学幻想绘画创作赛开展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创作科幻画比赛。由辅导教师讲授科技主题课程,介绍身边生活科技发展情况及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关注并收集科技知识资料,进而进行科幻主题创作构思。比如,新能源开发与应用等,开拓学生树立科技服务于人类和谐生活的新思维,激发学生对科技发展趋势的了解和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大胆想象。当学生产生有价值有新意的思维后就要珍爱学生的想象,鼓励并且辅导他们用画笔表达科技幻想主题的联想,最后以绘画作品参赛(图1图2学生科幻画作品)。该项目教育活动促进了许多孩子树立学科学、科技发明服务于世界的意识。

此外,每年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会为全区美术教师开设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办的世界环保研究主题教育课,美术教师们接受环保教育讲座培训后,回到学校为各年级学生开展环保知识主题课教育,还辅导学生创作环保主题内容的绘画作品参赛。每年笔者利用环保主题内容培训机会获得教育资源,结合科学课知识为学生开设环保科学课,通过开设环保内容课程教育引导学生对环境问题关注,再让学生以绘画形式表达对保护环境主题的畅想。获得了学生们极大欢迎,取得一定教学效果(图3图4学生环保画作品)。

上述两项科技知识介绍与相关主题绘画创作形式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内容都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紧密,既引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参与动机,又增进了学生对科学领域发展的关注热情,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思维的能力和发展科技服务于人类的情感。

(二)科学常态课要重视“做中学”的探究学习活动

笔者认为小学科学常态课应该以实验、观察、记录、动手设计制作等“做中学”的主题活动为课堂教学重要形式。北京市海淀区许多小学使用的科学课教材为教育科学出版社版本。教科版四年级有《种子的萌发》一课,属实验课。为让学生获得动手操作体验过程,笔者为学生提供了预先设计的观察绘图记录表,准备了泡好的蚕豆、黑豆、黄豆种子及镊子、托盘等实验器材,供学生进行解剥种皮、取出胚芽的实验操作。而记录表则用于学生观察后绘制胚芽结构。由于设计了实用观察记录表并充分准备了实验器具材料,当教师讲解了正确的解剖操作方法后,学生们会顺利地体验动手剥种皮、观察不同胚芽结构、绘制出结构简图、标注名称的科学观察记录探究过程(图5图6观察记录表),学生会有成功的收获。可见观察实验记录模式的科学课教学方式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途径。

此类以学生动手为特点的探究式实验操作教学活动在《蚯蚓的选择》等课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图7对比实验观察记录表)。学生在亲身参与类似实验过程中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又培养了敢于质问、预测、验证的实验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上述动手动脑的探究活动促进了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有助于形成基础性科学思维素养。这些素养将有益于学生日后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上述以科学动手实验和观察记录为特色的探究式课程教学方式如果能够长期开展,将培养学生形成对科学课学习的持久兴趣。课标指出“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的。由此可见,小学科学课重在观察与实验操作。仍以《种子的萌发》一课教学为例,笔者课前为学生设计了观察记录表,该表包括三部分内容分别为①猜想画出种子内部样子图。②解剖观察后画出真实的种子内部结构科学简图并标注各部分名称。③小组总结填写三种豆类种子共同特点。各项记录内容都有填写和画图提示说明,帮助学生明白实验观察活动的任务要求。有了适用而目标明确的实验观察记录表就相当于为小组合作的学生们搭设了通向学习目的的脚手架。于是,各组学生都比较顺利地体验了探究学习的思路,即设问猜想——实验观察验证——总结结论的过程,通过自主解剖和观察绘制科学简图方式认识了种子内部的结构。在该记录表中教师设计了对学生观察记录作业的评价部分(见图6),包括猜想画图、观察画图、总结填写三个项目的评价标准,属于对探究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方式。教师分别以“好”、“优”、“加油”三种激励性评语作为对各项记录内容的评价反馈,让学生课后对自己课堂学习过程的效果有了进一步认识。

三、探索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一)探究式教学居于重要地位,但不是唯一教学方式

作为科学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探究不是科学课教学的唯一方式。根据小学科学学科课程特点结合不同主题教学资源内容,需要师生间开展多元化的教与学,可以是讲授式教学与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结合,在不同主题教学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介绍科学概念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做课堂笔记,在观察实验课上,可以引导学生自主体验画科学观察简图,或者通过师生合作为实验课设计观察记录表等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上述学习形式中还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开展实验操作,合作交流总结,合作以文字或简图记录等。不论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模式,都需要教师对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可以是面对面的语言表述,也可以简短书面评语评价。要多鼓励、肯定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促进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情感。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低年级 口语交际 训练

对低年级学生的要求是:“听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复述基本内容”,“能说一段意思完整连贯的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有礼貌”。由此可见,强化低年级学生“说”的意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是势在必行的事。为此,我们在低年级口语训练的策略与形式上不断改革创新,力求使训练富有时代气息。 下面简要谈谈我是如何具体开展口语教学训练的:

一、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提高口语训练课效率

低年级设置的口语交际训练课,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渠道。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到认真备课,选好话题,使学生有话可说;其次要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训练。如:每周一次的看图说话表演赛,间周一次的故事大王比赛,每月一次的双人对话录音欣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采取多种形式,配以科学的学法引导,可使学生变得乐说、会说。

二、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口语训练的良好氛围

尊重学生个性,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是搞好口语训练的前提,因为,一位优秀教师的魅力来自于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因此,我们强调做到三个“尊重”,即:尊重学生的天性;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学习的权利。顺之天性,面向全体,有教无类,使学生心地坦荡、思维开阔,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进而轻松发展,这些都是进行口语训练要明确的指导思想。

三、注重程式化朗读,培养学生口语基础

1.自由朗读,扫清障碍。先让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个人读、小组读),碰到不懂的生字新词,自主地翻阅资料解决,或请教老师,扫除障碍,初步把握课文情意。为了增强目的性,还可通过生字词的练习或听写,考查学生掌握的情况,促进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2.个体朗读,理解内容。要抓住重点,理清思路,定好情感。如教《月光曲》时,让学生听着“月光曲”,进行个体朗读,想象和穷兄妹一起静静地听着,想象着月光、大海……在唤起的情感中享受美文之情,步入陶醉之境,读出“舒缓升起——逐渐增强——激昂澎湃”的景韵。再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对穷兄妹的同情——遇到知音的激动——茅屋里产生的激情,整体把握课文,并从中感悟一些有感情朗读的方法。为了让学生确切把握感情基调,也可通过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或课后思考题,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

3.独立试背,感知情意。线索理清后,放手让学生独立试背。课堂上,可采用小步子策略,进行分片段背,不求背全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4.交叉互背,深入品味。即让同桌互相有感情地背诵,深入品味感情与文字的融合。

5.表演背诵,逐步升华。演背,声音要宏亮,最能体现大声朗读的魅力。边背边“演”,当然要深知内容所蕴含的情感,才背得生动。刚开始时,可让学生指着图片或影片来作解说性的背读,逐步让“想争冠军”的人以形神作手段,绘声绘色地表演背。

6.触景生情,信手拈来。这是激励目标,其号召力是不可忽视的,但不可刻意追求。

四、挖掘多方资源,实现口语训练“四结合”

1.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陶行知先生说:“整个社会的活动都是我们的教育范围。”我们认为,社会是实施“口语训练”的无边课堂。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社会知识和科技知识,我们将雕塑公园、科技广场等作为训练口语的活教材,为学生提供新的知识“增长点”,使他们在每一次参观后都会产生新的启迪,促进语言的发展。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资源。教学中,我们遵循“家校共育”的原则,通过家长会、家长意见反馈表等形式,密切了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使家长明确了自己的角色。由于家庭的支持,我们的口语训练进展顺利,效果良好。

3.口语训练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现在学生“说”的能力之所以差,阅读量太小是主要原因。因此,在征得学生家长同意后,我们为学生选订了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报刊。课外“读后练说”的训练,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迅速增长。

第10篇

一、营造科学环境,培养科学素养

(一)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科学素养氛围

我们在楼道里、走廊上悬挂科学家名人名言,在学校的科技宣传橱窗里展示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获奖作品和照片,班级利用晨会、班会、黑板报、手抄报、科技阅读社团等向学生宣传科普知识,让学生了解最新科技动向。教室里开辟科普图书角、科技园地,让学生阅读科普图书,展示学生的科技作品;组织学生参观农业科技园,指导他们认真观察、仔细研究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名称、特点、习性等等。学生们关注生活,用科学知识指导生活,达到了启迪智慧,发展想象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重视科学教育队伍建设,增强科学素养培养的师资力量

小学科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内容的综合性课程。要胜任科学教学老师,既要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同时也要有渊博的知识。要建立一支这样的队伍,学校是要很大的投入的。首先,管理网络健全,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层层落实,成立领导小组。其次,组织培训学习,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课题组举办的各种培训活动,先后组织20 多人次到北京、山东、湖北、深圳、云南等地考察学习。最后,鼓励全员参与,积极开展科技方面的教学研究和科研探索活动,尝试、实验多种可行的教育教学和训练指导方法,及时总结反思,提高理论水平。

二、优化资源整合,强化科学素养

灵感来自生活,成果源于实践,实践需要平台。充分开发科技教育的一切资源,做好资源整合,进一步强化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为了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研究, 我们成立了这样几个基地:发明俱乐部。每周定期开办发散思维训练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观察、去发现。生物科技园。通过农作物无土栽培实验、花卉种植、小动物饲养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孩子去观察发现,研究探索,思考总结。环保卫士队。为了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我们从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入手,开展别让方便袋玷污我们的家园、让手帕飘进校园的活动,在活动中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自觉践行科技低碳生活。太阳能驿站。我校被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组委会授予创新型学校,并批准成立了太阳能研究基地。这为我校科技创新教育提供了研究的平台,扩大了研究的广度。让学生感受身边科学,进一步理解科学知识。除此以外,我们还在校外设立了水管所、水厂、农业科技示范园、园博园等科技教育基地。

三、结合课程建设,提高科学素养

我们努力发挥科学课程教学在科学素养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 同时要求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也同样重视渗透科学素养的培养。劳技课上让学生创新制作,变废为宝;美术课上让学生想象未来,学会创意;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信息技术课上让学生探索奥秘,遨游数字世界;语文、品德与社会课中都有许多介绍科技知识的小品文。我校教师顺应科技之势,帮助学生弄懂其中的科学原理。如教学《水上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雾凇》等课文,学生对其中的科学奥秘深感兴趣,特有好奇心,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去阅读、探究,培养他们自觉观察自然奥秘、关注科学发展的良好习惯。各科教学中有时会出现相同的科学知识点,教学时各学科间相互沟通,加强合作,进行科技教育。教学科学课《声音的产生》,科学课老师在音乐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制作水杯打击乐,鼓励学生尝试探究,使各学科知识得到有效融合。学科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养成了关注、研究生活中科学的习惯。

四、加强活动实践,提升科学素养

开展科技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主动提升科学素养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更是实施科学教育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一)建立科技兴趣小组

一二年级开展绿色教育、动手制作班级活动;三、四、五、六年级开展以《科学大众小诺贝尔》为载体的阅读与实践班级活动;四、五、六年级的部分学生开展种植、摄影、科幻画、电脑编程、低碳创意、光伏应用等活动,校内的草地、花园、绿树,为学生研究植物提供了现成的材料;实验室、各类活动场所、专用的教学仪器,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校园网络系统、图书室和多媒体器材等现代化教学设备, 为学生拓展视野、搜集整理资料创造了条件;雏鹰电视台、科学知识之窗为学生展示才华搭建了舞台。

(二)举办校园文化科技节

我校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举办校园文化科技节,安排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观看科普影片、科学幻想画比赛、科普电脑小报评比、现场手工制作、金点子创意比赛、科学家故事演讲、热力小船竞速比赛、太阳能光伏应用竞赛、金钥匙科学知识竞赛等等,学生参与率达100%。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第11篇

一、德育的定义

广义的德育定义是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的重要性

在应试教育的体利下,学校、家庭和学生大多重才智而轻德育,导致当代青少年出现众多的道德方面的问题,觉得只要自己成绩好,其它的是其次的,就可以为所欲为。而道德与才能到底孰轻孰重?古人云:所谓才者,须在德才两端。德才兼备者是谓全才,有德不才者是谓庸才,无德无才者是谓蠢才,有才无德者,是谓诡才。今天的教育者说:德才兼备是上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才无德是废品,有才不德者是危险品。所以,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

三、当前小学生存在哪些德育问题

1.逃学厌学问题日趋严重

在当下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人们时刻也不能放松自己,拼命地学习,拼命地工作。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片面地最求分数,家长和老师不断地给学生施加各种压力,导致学生不堪重负,加上学生自身的各种原因,学生总不能达到老师和家长的期待,有些学生不堪忍受,而厌学逃学拒学,更有极端的学生以自杀的方式来逃避学习。

2.青少年犯罪日趋严重

近年,青少年犯罪成上升趋势,一件件的少年暴力事件令人触目惊心。某校,一个学生因上课打瞌睡教师反复提醒,触怒了该学生,学生站起来就将怀孕的女教师打成流产。不少学生早恋问题已经扩散到小学生队伍里,不少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加上缺乏父母及老师的关心,就产生了早恋的念头,以寻求安慰和刺激,这是一个恐怖的趋势,它既不利于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还可能导致小学生产生各种错误的念头和做法。

3.小学生日常行为极不规范

校园里时常听到小学生脏话脱口而出,臭话随口流露,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尊敬师长。

造成以上小学生的德育问题是多方面的,如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缺乏家庭管教以及影像传播等。

总之当代小学生出现诸如此类的德育问题实在令人堪忧,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以及学校,都应该做出积极应对,关注小学生德育问题,关心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德育

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的密切配合。德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狠抓重点,注重个别差异。

1.社会德育

社会德育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并使其内容科学、健康。社会宣传要做到在一定时期内围绕一定的中心,统一宣传口径和要求,坚持正面说理疏导。各种社会组织、机构、团体开展的德育活动应具有自己的特点,但在总的方向和要求上应保持一致,相互协调配合,防止相互矛盾。社会德育应面向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与科技知识普及活动、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及职业指导等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求知中受到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的影响和熏陶。

2.家庭德育

家庭德育要注重寓教于养,养教结合,教重于养 ;寓理于情,情理结合,父母、子女构成家庭德育的双边活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避免过于苛责学生,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不符合实际等。

3.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是“德”的教育,具有不同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特有属性。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各育的目的、任务、内容不同,因而教育的过程和结果也不同。德育是关于“德”的教育,是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的意识和规范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代表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它是通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影响和受教育者主动参与的,积极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不断发展和提高的过程。必须坚持一下几点原则:

1.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即知行统一的原则。

2.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 严格要求是指严格按照教育方针和德育任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尊重信任是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

3.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保证所有学生的发展同社会发展的总方向相一致,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的原则。

第12篇

(一)联系生活,扩展生活

众所周知,写作的素材来自生活,小学生的作文要想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就要注意锤炼他们的语言,扩展他们的思维。开展尽可能多的异彩纷呈的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因为活动可以为他们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提供无限的空间,能够调动其所有的感官。用学生独特的视角去捕捉生活,品味人生。把用眼看到的,用触觉感受到的,用心揣摩的一切事物用笔记录下来。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我们知道,作文本身就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它源于生活,有提升生活。

人们经常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不错,每一天的生活都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向人们展示生活的真谛。或大或小;或浓或淡,学生接触生活,体味生活自然会产生许多主观想法,而在拮取生活中最精彩、有趣的值得回顾的场景时,他们会更深刻的思考。很多美好的心愿、大胆的设想、疑惑不解的问题会通过语言文字泉涌而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为他们的写作开辟宽泛的材路。

(二)指导生活、提炼生活

叶圣陶曾经指出:"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所不曾经验的事勉强拉到笔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人固然为写文章而留心自己的生活,但是做了人就得担负人的责任,就得留心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他在论及好文章与生活材料的关系时,特别强调从"留心自己的生活"中获得真实的材料,也就是"有所为而作","留心自己的生活"主要指留心自己从事的学习、工作、活动、自己的生活实践,当然留心周围的人和事;"有所为而作"就是要求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小主人,而不做生活的袖手旁观者。因此,指导生活就是指导学生多做、多练、多"玩",小学生既要踏踏实实的学习,又要学会痛痛快快的"玩"。在玩中"玩"、玩中"思"、玩中"悟":做家务活、养花、喂养动物、做小创作、弹奏乐器、唱歌跳舞、进行体育锻炼、做小试验,一个人"玩"在小组里"玩"一边做,一边想,一边讨论,用心灵去实践、去体会、去感受、去创造。在痛快淋漓的"玩"中获得丰富多彩的素材。在不知不觉中你会有一种欣慰在心头,你会发现生活原本是这样妙趣盎然。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是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你还发愁没内容、没材料可写吗?

诚然,没有材料,或者材料不够用,固然写不出好文章;有了材料,如果不加选择,或选材不当,仍然写不出好文章。材料,是准备写进文章里的各种事件和事理根据,能够从多方面获得材料及收集材料的能力,材料是作文的基础,即是中心思想的来源和基础,有时表现中心思想的根据。人们常常把中心思想比作灵魂,结构比作骨骼,材料比作血肉,语言比作细胞,由此可见,材料是文章的根基。收集材料的能力,是作文的基础能力,小学生收集材料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劳动、游戏等内容的理解力和感受力,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三)品味生活、广开材路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都曾有这样的共识,每当学生经历一次活动后,作文往往就写得比较好。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有生活、有活动、就有作文材路,反之则不然。纵观学生一日生活,我们不由得生出这样的感慨,大多数学生生活内容太单调,课余生活没有什么色彩可言。学校家庭为学生提供的课外生活比较狭窄,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发展,我们清楚地看到,没有生活就没有写作的素材。为了改观这种情况,我们只能在捕捉多元化生活的前提下,挖掘写作的素材,如指导学生观察自己家庭的一日生活,选一个侧面表现普通家庭的缩影;指导学生观察班内一日生活选一个观察点反映班级动态的剪影;利用五分钟晨检或班会时间向学生介绍科技知识、推荐优秀的散文、名著等等。给学生创设写作的情趣,增加写作的内容、开拓作文的材路。

在小学阶段,有很多的知识课堂上学不到的。因此,我们应该走出课堂,到广阔的生活知识园林中去折枝采叶,在广阔的指挥海洋中去拾珠吸露,如果把这一枝一叶、一点一滴,及时搜集,并把它真实记下来,那么日积月累,一枝一叶就会变成枝秀叶繁的园林,一点一滴就会变成浩瀚的海洋。这是学生的视野会随着知识的增多而变得愈加开阔。作文的材路久而久之就会不断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