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46: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校的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二天如约来到电视台崭新的大楼。报道中心办公室的许主任告诉我说,昨晚看了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的一期访谈节目,很受启发。刘校长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几个感人的故事,听者乐听,而教育理念不言自明。“我们为什么不也来讲讲教育故事呢?”许主任一语点醒我:是啊,我们有那么多生动的故事,不比枯燥的理论更能说明问题吗?我的脑子随即飞速运转起来。回忆故事,筛选出最有典型意义的瞬间……
故事一成长心愿瓶
2009年9月,在一年级新生入学仪式上,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每个孩子将自己小学六年的心愿写下来,投入一个漂亮的玻璃瓶。老师帮着封存起来,等到这些孩子小学毕业典礼时再打开,让孩子们自己来评判心愿是否实现。和“成长心愿瓶”同时设置的还有“成长树”。校园里一棵青翠的香樟被定为“2009级学生成长树”,将陪伴与见证孩子们六年的成长。
“成长心愿瓶”的设想来自于一张小小的纸片。新生报名的一天,一位班主任老师拿着一张小纸片来给我们看。纸片上是一个孩子的签名,写得大大的,看得出很认真、很用力。但由于刚学写复杂的汉字,字迹显得非常稚嫩。其中一个“彬”还被分成了三大部分,成了“木、木、三”!这张小纸片引起了老师们很大的兴趣,稚嫩的笔迹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正歪着头努力写字的小孩子的可爱形象。一位老师说:“如果这张小纸片能保存到他小学毕业,他就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了!”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思索:小学生活的六年时光是人一生中宝贵的蒙学阶段,孩子的成长是最显而易见的。六年后的他如果能记得一年级的自己,一定能真切感受到成长的意义。继而想到我们的毕业典礼,我们设计时考虑到了教育学生感恩母校、感恩老师、感恩伙伴,但“感受成长”这一点是否被轻视了呢?如果能让他们在入学时就为自己定下一个努力的目标,到毕业典礼时自我评价目标的达成情况,一方面是让孩子对六年的成长有一个良好的自我期许,成为孩子成长的自动力。另一方面,这个保存六年的心愿将让孩子们更真切地体会到成长的骄傲。我们追求的“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方式不就是要激发孩子们的成长自动力吗?
当我把这个想法和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及中层干部沟通时,大家又提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成长心愿瓶”“成长树”的想法就这样确定了下来。而且大家有了一种共识:将入学仪式与毕业典礼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把孩子们六年的成长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同时,为他一生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大家颇有些兴奋地设想起六年后这批孩子的毕业典礼来:当老师打开那个玻璃瓶时,孩子们看到六年前稚嫩的字迹,会惊呼些什么?又会想到些什么呢?当孩子们看到六年前与小树的合影,再比照现在的小树,又会有怎样的感慨呢?……哦,还是让孩子们到时自己来说吧!我们只需要把这份教育之心“藏”起来就行了!
故事二学生自己的论坛
让学生对自我有良好的期待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工作。凡事仅有良好的开头是远远不够的。在学校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要考虑的是给孩子们更多成功的舞台,让这种良好的自我期待不断生发新芽,不断茁壮成长。我们的“学生论坛”就是一个为孩子们成功而精心设置的舞台。
这是一个完全由学生做主的论坛。育红小学的孩子们自己选择论坛主题,自己写稿,自己演讲,自己主持。高年级的孩子甚至可以做到自己独立制作PPT,自己为同学现场伴奏。一场论坛下来,孩子们的多项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升,也给老师们的教育思想带来了一次不小的洗礼。平时课堂里可真看不出孩子们还有这么多的本事!是啊,老师往后退一步,学生往前走一步,把舞台让给孩子,他们会演绎超乎我们想象的精彩!育红小学创校之初就设置了“学生星期日讲演”,八十多年前的孩子们就可以组织讲演,我们应该相信现在的孩子有更多的创造力。
论坛让我们发现了孩子们不一样的能力,也让我们和家长一起发现了不一样的孩子。记得2008年的一次学生论坛中,六年级的一位男孩子走上了讲台。他是一个平时都羞于讲话的男孩,走上舞台时,由于紧张,手脚都不协调了。可是,当他站在讲台上从拘谨到放松,从讲话打顿到侃侃而谈,他的眼睛越来越多地放射出自信的光芒,而他的母亲则在下面边流泪边欣赏着儿子的出色表现!过后,这位母亲在校报《心之桥》上撰文写道:作为家长,坐在剧场里听孩子演讲,我真的很欣慰、很感动。欣慰的是,孩子终于长大了,能够用行动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感动的是,他在演讲中列举了那么多帮助过他的同学,表达了他对友谊的珍惜。……这是孩子的成功,也是育红小学教育理念的成功。作为他的母亲,我在享受这份成功的同时,衷心感谢育红小学提供了这样一个让孩子成长和展示自己的平台。
故事三不一样的晨读
孩子们良好的表达来自于平时的积累,这和我们常年推行的“书香校园建设”分不开。说到书香校园,就让我们从每天“不一样的晨读”说起吧。
我们学校的晨读可能和其他学校不同。以往,我们总是提倡校园里要有朗朗书声。清晨的校园,朝露未,书声朗朗,悦耳如斯!可是,慢慢地我们发现,要求学生整齐划一地朗读课本,孩子们是那么的心不在焉!为什么会这样?问问孩子就知道了:老师要求朗读的是在课堂上反复读过的课文,孩子们对它早已没有了新鲜感。而且,孩子的阅读水平是有差异的,阅读兴趣也各不相同。全班、全年级把宝贵的晨读时间只是用来读统一的课本,是一项多么低效而不受欢迎的任务!于是,育红的老师们开始了“晨读改革”。让孩子们阅读自己喜爱的书,而且不一定要大声朗读。老师们网上搜书、自己买书、发动捐书,建立了“班级小书架”。孩子们早晨一到校就从书包里、从书架上取出最爱的图书开始阅读,读书的自觉性大大增强。校园里少了朗朗书声,可是这种个性化的、孩子们喜爱的静悄悄的阅读更加美丽!
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在提倡“班级主题阅读”。比如说,一学期中的几个星期,由老师和同学一起确定阅读主题,大家一起来读《三国》,一起来读《西游记》。因为阅读内容相同,就便于组织阅读分享,交流感悟,读书的效果就更好了。
故事四教师节的特殊礼物
培养高素质的学生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育红小学有这么能干的学生,那老师会是怎样的呢?
育红小学的老师有这样两个字的要求:智、爱,我们要努力成为的是“智爱并重”的教师。“智”,更多的指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我们要求老师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爱”,更多指的是教师的人文素养。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才能孕育出名师。
为了提高育红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每年的教师春秋文化游,我们组织教师参观名校,开阔视野。育红小学的老师还组成了多个教师社团,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社团的内容丰富多样,有体育锻炼类的,有家政类的,有读书类的,只要是健康的活动内容,学校都给予支持。我们鼓励老师人人拥有一项所教学科以外的优势文化项目,以提升自身的魅力指数。
为了提升教师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我们每周五的教师学习日活动中都安排了教师艺术鉴赏课,由团支部主办,引导大家来鉴赏名画、名曲、名作。2009年的教师节,育红小学的老师又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西蔓美丽观点》一书,学习如何妆扮,如何举止,学习做一个更美丽的现代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是一项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工作,我们正在不断努力。
小猪和小牛匆匆忙忙的赶到小猴家,小猴还正为假期作业而发愁呢!
小猴喃喃自语道:“这学期抄小猪的作业受到老师表扬到不少,可这回我假期作业是一道题也不会呀!如果这样,那岂不要露馅儿了。唉,要是小猪在就好了。”小猴正胡思乱想着,说曹操曹操就到,这时,门铃响了起来,小猴正心烦,喊到:“我今天不想玩,你们都回去,不要来烦我!”
于是,小猪和小牛喊到:“小猴,是我们呀!你怎么了?”
小猴一听,一蹦三尺高,急忙看门迎接他们。“你们来得正好,我不会的题太多了,快来帮帮我吧!”小猴热情地说。
我们帮你可以,但你得答应我们一件事!
小猴一听,便满口答应了,它们便离开了家,它们一路走一路说:
“小猴呀,听说你和小猪有个交易是吧!”
“对呀,怎么你也想加入?”
“不是,我们是来劝你改邪归正的。”
“改邪归正?我又没有错。”
“只要你和小猪去找老师认个错,我们还可以教你,但不是抄作业。”
“那可不行,我没有学习兴趣”。
“我说小猴你平时不是很机灵吗?到这时就想不开了呢,咱们去认个错,老师听了不会生气的,反而让我们帮助你,我们知错就改,还可能受到老师的表扬。小猴,你觉得怎么样?”
小猴一想,便说:“可以,心想以后就知道我的厉害呢?”
小猴也很狡猾,虽然它表面上答应了,但知人知面不知心,小猴在背后耍起了阴谋。
阳信县信城街道中学地处闻名中外的鸭梨之乡腹地、县城主城区,幸福河穿城而过。前身是阳信镇中学,学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随着阳信镇撤镇改办,2011 年阳信镇中学更名为信城街道中学。学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继承中发扬,在探索中创新,以引领每一位师生“做有故事的教育耕耘者”为办学理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幸福教育模式。
一、听学生成长小故事,渗透学校大德育
在“我是体育明星”的宣传橱窗前,学生指着自己在赛场上一个个被定格的瞬间,兴奋地向其他的同学讲述着当时的情景;在展出的书画作品前,学生洋洋自得地谈论着自己的创作经历;在学生表彰大会上,优秀学生代表动情地向大家讲述着自己的勤学经历……
因为他们都有了自己的成长故事,所以他们很幸福。
于是,学校德育处把“讲自己的经历,做有故事的人”作为学生德育的总抓手。在德育处的大事活动安排上,有了班主任“我班的教育故事”PPT 演讲比赛,有了学生的“我的成长档案袋”故事征集等活动安排。
在各年级的班会上,经常会听到学生讲自己的故事:
上星期二下午放学路上,我的自行车突然坏在半路上,结果一会儿围上了十多个我班的同学,帮我一块到路边修车,看到好朋友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留下来帮我,我很感动……
同时,也会看到站在讲台上支支吾吾,很难为情,讲不出最近以来能够示人的正面的事情的学生。
在学校德育管理的档案里,能够看到关于成长故事系列的档案目录:成长中的那些事,成长悄悄说,照片背后的故事……
翻开学校德育处的工作总结档案,文末有这样的文字描述:学生在记录自己的成长故事的过程中,自主汲取了成长的养料,也体验了成长的烦恼和拔节的酸痛,感受到了成长的正能量,这是学生在成长道路上的自我引导和自我纠正,以此为德育的一个抓手,让学校的德育有了坚实的土壤,有效地渗透了学校自主教育的大德育思想。
二、撰述教育教学故事,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大格局
在学校的班主任经验交流会议上,有些班主任的发言,成了脱稿演说,讲起来眉飞色舞,班级的教育案例都是信手拈来的,生动鲜活。
在学校举办的“走在专业成长的路上”优质课赛课活动座谈会上,授课教师都对备课组课前磨课的具体情景,对某个问题情景的前后修正设计,课堂上实施教学时与实际预设的困惑,学生的一个很精彩的回答,处理某一个环节时在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艺术,教师都能够如数家珍地给情景再现出来。
他们很幸福,因为他们心里都有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讲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个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肯定有着自己的教育故事,因为他的教育教学困惑,他参加的教育活动,他和学生之间发生的事,都会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而慢慢地去积淀升华,慢慢地演变成自己心中最美的教育风景。于是,“我的教育叙事”“我的一个教学微设计”“我和我的一个学生”“影响我教学观念的那些人和事”等,赫然打印在了学校每个学期教学大型活动的安排表中。
一次,学校举办“讲出我的教学故事”———各学科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经验交流会,一青年英语教师找到校长要求不发言,理由是他感觉他的成绩是靠对学生的严管多练而取得的,有些加重学生负担的嫌疑,登不了大雅之堂。他怕说出来让同事和同学们嗤笑,建议让那些课堂教学能力强、管理学生有点子的教师发言。校长会心地笑了,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是他也答应了校长在下学期的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经验交流会上要讲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教育故事。
事后,校长在一次业务会议上做了“讲教育故事,讲出人生大格局”的报告。说道:“让老师们在不同场合讲出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大家享受有创意的幸福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注意到了在自己的教育故事中反思自己,调整自己,提升自己,展示了我校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大境界,大格局。”
三、积淀教育管理故事,彰显育人治校大手笔
学校教师的“爱车”经常有相互剐蹭的事情发生,学校领导考察了一番,研究了学校的车辆停放管理事宜,申请资金30 多万,开辟出了几十个停车位。
学校有几个体育爱好者,个人出资到校外一体育会所健身,学校领导知道后,争取上级支持,投资近260 万元,建设室内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
学校有些年龄大的教师仍然奋斗在教学一线,而且成绩突出,引领了一大批青年教师,于是学校就有了每学年一次的“感动校园———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
似乎学校的每一个大型的决策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在推动着。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每周五早晨7:00 的班子例会上都会整理并讲述自己发现的管理案例,解决的方案,存在的困惑,形成管理日志。每学期都要借助于具体的管理案例,说明工作中的得失,总结出管理中值得推广的管理办法,指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管理的心得和体验,形成自己的教育管理故事。
几个新教育课题实验班里的教育故事更多。王书妍老师的“蚂蚁班级”的故事在市里获得好评。崔振山老师就是靠着自己的《班级管理故事》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他的“田字格”班级管理模式就是对教育故事进行提炼的结晶。
“发现你的管理案例,提炼你的管理理念,分享你的管理故事”,这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基本路子。学校大力提倡管理者须走入班级,走到教研组,走到学生中去,你才会发现具体的教育案例,在具体的案例分析和总结中不断地提升管理的水平。
在学校领导班子中,一直崇尚的工作信念是: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在讲话交流中,必须要有取之不尽的学校教育管理案例,这是你实施管理的依据,是你增长教育智慧的土壤,它会让你在“疑无路”时,看到“柳暗花明”。在困惑过后,沉淀之后,把它点缀成自己的教育管理故事,就会变成育人治校的大手笔。
新时期,学校要有新的发展内涵。学校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就是要让师生潜下心来,欣赏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让每一位师生都有自己的教育故事,这些美好的教育故事就会绘制出学校美好的教育愿景。
大会上校长明确了学校发展的定位和目标,提出了打造“高品质现代化省级示范性高中”的设计,确立了今后学校宣传工作的总体方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意识形态宣传领导讲话稿材料,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参阅。
同志们:
新时代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作为省级示范性高中的领头羊、排头兵,我们要高度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充分认识到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校长在3月27日召开的中层干部会上强调干部在工作中要树立四种意识,其中谈到了“宣传意识”的重要性;
本学期第一次教工大会上校长明确了学校发展的定位和目标,提出了打造“高品质现代化省级示范性高中”的设计,确立了今后学校宣传工作的总体方向。今年是学校xx周年华诞,为了做好学校宣传工作,我谈几点认识。
一、 学校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做好学校宣传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国教育大会和省市教育大会的政治要求,是学校内聚力量促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学校对外展示树形象的客观要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要求。要唱响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引导激励全体师生做学校发展的参与者、建言者和开拓者,汇聚起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的精神力量。
二、 构建学校宣传工作系统
要进一步增强宣传工作的主动性和策划意识,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弘扬时代旋律,培育高品质文化,传播主流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一是要强化思想引领,弘扬时代旋律。
做好新时代的学校宣传思想工作,要适应教育的时代性,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与时代同频共振,不断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和机制,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激发师生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实现炼一人共同的价值追求。要紧紧围绕学校教育质量这一重心工作,全面、系统、准确地宣传学校的决策部署,及时宣传报道教学、德育、师德师风等方面的先进典型、鲜活经验,最大限度地凝聚思想共识、弘扬学校正气。
二是要讲好炼一故事,培育高品质文化。
学校文化需要故事传播,一所学校看得见的是校园,看不见的是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和学校精神。师生是学校精神的主体,由师生共同演绎的校园故事蕴涵着丰富的学校精神。“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好的道理往往蕴含在一些平实的故事之中。校园故事贴近师生生活,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蕴。讲述校园好故事,融学校精神于讲述之中,让我们的教育更接地气,更具有感染力。学生讲述老师的故事,让“四有好老师”的高尚师德通过学生之口传播,就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更强的感召力;老师讲述学生的故事,为师者的用心体察更能挖掘故事中蕴含的情感温度,引起学生的共鸣,树立学习的榜样。
三是传递炼一声音,传播主流价值。
“炼一”是一个教育品牌,更是一个文化符号,让师生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内心感受生活,这个舞台为所有师生搭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故事的主角,每个人都有可能站在舞台中央,每个师生都有出彩的机会。让师生都能够发现美、讲述美、传播美、弘扬美。讲好学校故事,传播校园主流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校园传递美的声音,传递生命情怀,以精神、信仰滋养青年学生成长,在讲述中传播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校园的温暖、美好与幸福。四是传承炼一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学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只争第一,不言第二” 的精神六十年来始终在鼓励、鞭策、助推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炼一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支撑,要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校园网、“五报一刊”、宣传橱窗等载体善于捕捉亮点,展现师生的精神文化,丰富师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广大师生的文化自信。
三、 如何做好学校宣传工作
后半年,我们将迎来学校发展的满甲子之年,各部门以此为契机,更加拓展视野,加强宣传工作,提升宣传水平,扩大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一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牢牢掌握宣传工作的主导权、主动权。在网络媒体日益渗透到生活每一角落的今天,意识形态安全格外受关注,各部门负责人要自觉承担起宣传责任,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准有力。
二要坚持服务师生的工作宗旨。切实增强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坚持正面宣传,加大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全方位展示学校广大师生的崇高精神风貌,充分凝聚学校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
三要全面构建大宣传格局。全校上下要树立“一盘棋”思想,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坚持传统媒体新媒体融合发展、内宣外宣并重,齐心合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宣传格局。
四是提升宣传队伍的素养。宣传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深入研究教育政策、法律法规和发展趋势,研判教育形势,同时要善于总结办学经验,为学校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要严把宣传文稿的质量关,提高宣传质量。
让招募“飞”一会儿
为了觅得有精力、有能力的家长参与到“故事家长”的队伍中来,学校开始了招募工作。教师们通过校信通、QQ群、告家长书等多个渠道,跟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教师们设计的招募宣言、招募海报更是五花八门,夺人眼球,充满了号召力。
有的老师在班级QQ群这样写道:阅读是一种影响,是一种渗透,无需你辛苦地说教,却能带给孩子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无需太多的消耗,却能给你和孩子提供共同学习、一同成长的机会。今天,你亲子阅读了吗?你以什么样的形式给孩子读书?怎样有效地展开亲子阅读呢?你愿意拥有更多的亲子阅读的技巧、方法吗?你愿意与更多的孩子一起分享你的快乐故事、美丽童话吗?请加入我们萤火虫读书群吧!
有的在告家长书上这样写道:你想知道如何为孩子选书?如何有效地进行亲子阅读?要注意哪些互动技巧?我们可以帮助您成为一名不但有技巧,而且更了解与孩子沟通的精神密码的优秀的“故事妈妈”!欢迎成为“故事妈妈”“故事爸爸”“故事奶奶”“故事爷爷”……
有的老师在班级博客这样写道:您――可以是妈妈,可以是爸爸,也可以是爷爷、奶奶或者老师。只要您对亲子阅读感兴趣,乐意陪伴孩子们共同阅读,愿意为推动亲子阅读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请在本帖留言,我们将提供统一的培训。
招募活动在学生家长当中引起了轰动。暂且不管招募的结果,单是这样声势浩大的行动,已经又一次刺激了家长们的神经,亲子阅读不再是一种陌生的名词。在100多份的家长回复中,根据家长的自身素质、家长的精力以及家长的时间安排,我们筛选出一部分“故事妈妈”和“故事爸爸”,并建立了“故事家长QQ群”“故事家长工作室”,还和读书小组的成员一起商量出家长培训的步骤。一切准备妥当,“故事家长”蓄势待发。
让家长学一回
现在,“故事妈妈”这个称谓已经不陌生了,台湾、深圳已经先行实践起来。感恩这些先行者给我们很多的参考,让今天的操作变得容易些。当然,与深圳大城市不同的是:本校地处乡镇,成熟的资源不是很丰富,有待深入挖掘。教师们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慢慢琢磨,琢磨出属于自己的经验。
对“故事家长”培训 即对“故事妈妈”“故事爸爸”进行系统培训,让这些“故事家长”在培训中学会选书,学会交流,懂得孩子,乐于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建立融洽的亲子关心,从而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为使培训更具有指导性和专业性,本校以读书小组的老师为主力军,并适当安排家长学习先进地区“故事妈妈”的教学案例,同时将关于生命的教育贯穿培训过程,真正做到将生命教育内化,让亲子阅读自然而然,让亲子阅读润泽成人的世界,温暖孩子的世界。
“故事家长培训班”共招募“故事家长”40余名,培训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生命教育起步――慧眼选书支撑――讲述技巧掌握――家长闯关考验――家长走进课堂。对此,培训小组老师除了向家长介绍理论知识以外,还对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培训:“从绘本中领悟生命的真谛”“优秀案例的揣摩”“家长恳谈会”“家长故事擂台赛”“家庭故事我来演”……在这些培训中,家长们基本能够进行亲子阅读书籍的选择,学会了根据不同年级选取合适的故事,也学会了根据故事内容分析主轴,搞清楚了故事旨在对孩子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还懂得了跟自己的实践相结合,能够找出故事讲完后需要讨论的问题。“故事家长”在培训中也不断交流经验,大家群策群力,讨论如何讲解,用什么样的方式或者道具更能激起孩子的兴趣。这些交流大大提高了家长的选故事、讲故事、析故事的能力。家长之间交流心得,也使他们之间不断产生思维的碰撞,并有意识地将亲子阅读内化,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学习,这些“故事家长”最终通过资格认定,成为第一批走进课堂为孩子们讲述故事的人,也成为学校“故事家长工作室”的第一批成员。他们将成为学校每周五“童书书场”的播音员,成为学校阅读课的一份子,成为亲子阅读的生力军,将给更多的孩子带来故事,带来生命的滋养。
故事家长有故事 作为忙碌的上班族,很多“故事家长”是利用双休日参与培训,平日里是请假来校参加讲故事活动。其中,有部分家长在了解亲子阅读之前,在加入到我们这个群体之前,跟孩子的交流还是仅仅限于“洗手吃饭”“作业做了吗”“今天学习认真吗”这些没有色彩的、机械的日常对话。甚至还有不少家长对亲子关系的理解是“我保证你衣食无忧,你只管负责好学习”这样简单的关系。参加了“故事家长”培训后,我们的家长自身对亲子阅读,对亲子关系的理解有了变化。有个“故事妈妈”在班级博客里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故事妈妈应该再早些》:
一诺所在的班级进行了“故事家长”的招募,在这样的浪潮中,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一诺是个不太爱讲话的孩子,在家里跟我的交流并不多。而我在此前,似乎更多的关注的是他的学习成绩,在学校里乖不乖,而常常忽略了他内心的感受。在周五的童书书场,我到他们班讲故事,故事是《猜猜我有多爱你》。去的时候,孩子们吃过午饭没多久,教室外面三三两两,中心广场的香樟树下也有他们小小的身影,活跃,动人,到处是生命的气息。老师看到我来了,就准备让孩子们进教室,孩子们似乎更喜欢在阳光下。我亦如此。何不就在操场进行亲子阅读呢?我朝孩子们挥了挥手手中的书,孩子们看到了高兴地围过来。
香樟树下,微风里,阳光中,我们开始了《猜猜我有多爱你》。一诺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整个讲故事的过程,他是那样的专注。故事讲完了,孩子们围着我,问这问那:“到底小兔子的爱多,还是妈妈的爱多啊?”“故事妈妈,我妈妈的爱也像兔妈妈那么多吗?”“故事妈妈,你下次什么时候给我讲故事啊?”一群红扑扑的笑脸,问得我心里暖烘烘的,和孩子一起读一本书是如此的简单,而又如此的丰富。我的一诺也兴奋极了,他为有这样的“故事妈妈”骄傲吧!
晚上回到家,一向不太爱讲话的一诺,主动迎了上来,笑着对我说:“妈妈,你讲的故事真好听。”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错过了好几年,错过了为孩子读书的时光。我暗下决心,以后不管多忙,也要陪孩子一起读书!这才是真正的爱吧。不是物质的最大满足,而是心灵的交汇。不是嘴上说孩子我爱你,而是坐下来,陪孩子一起读一本好书。
像这样的小故事,在“故事家长”中越来越多。亲子阅读正以“润物细无声”之势影响着家长,影响着孩子。越来越多的家长从以往机械的日常对话,向更关注孩子的心灵处转变,向生命更深处漫行。
让我们演一次
“故事家长”除了定期给孩子讲故事、聊故事之外,逐渐地还有了更多的参与形式。学校的“六一节亲子活动”“读书节”“传统系列节日”“读书会”等主题活动,都会有“故事家长”的影子。他们或与孩子一起表演课本剧,或跟孩子一起追溯传统文化,或一起参加班级“跳蚤书市”……例如:在“绘本剧表演”期间,学校开展了“‘你导我演’――家庭绘本剧表演研讨活动”。活动期间,第一批“故事家长”就参与到剧本创作中来,他们选择绘本,进行改编,并且和读书小组老师就绘本反映出的教育意义展开讨论,就表演方式等方面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有家长还设计出了表演要用的服装。在家长与孩子、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学校的互动中,我们齐心协力探讨剧本的改编,探讨表演形式,探讨教育问题,既增进了亲子关系,又提升了家长的素质和合作意识。本校“故事家长工作室”负责改编的《三只小猪》的故事,在学校“你导我演”的公演中获得了一致好评。
让家与家手拉手
“故事家长工作室”的建立促进了家校联系,家庭与学校形成了教育合力。而在家校互动中,家与家之间也不知不觉走近了。他们之间互相影响,亲子阅读由原来的单个家庭变成了几个家庭,最后变成了社区的阅读,更值得庆幸的是,江阴市华士镇文化站也为本校的亲子阅读推波助澜。这样,亲子阅读就从学校走到了家庭,走到了社区,辐射到了全镇。
每扇门后有故事 推开亲子阅读的门,会发现它不单引起家庭内部的变化,使得亲子关系变得融洽,也会改变邻里的关系。本校有不少老师和“故事家长”居住在华士镇上的新华苑小区,基于共同的信念,他们率先在新华苑小区开展了“亲子读书会”的活动。他们利用小区的活动中心,每周组织不同主题的亲子阅读活动,读书会的成员可通过小区的QQ 群、加微信关注等方式及时获取活动信息,提前报名参加。亲子读书会活动一般设在周末,由教师、家长和孩子共同组成。读书会向孩子和家长推荐优秀童书,指导孩子拓展阅读视野,采取孩子与家长合作讲故事、谈故事等形式,和其他家庭一起阅读。管理员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孩子们阅读、朗诵、提问、讨论的热情,并鼓励小区更多的家庭一起参与到活动中来,对孩子的表现予以鼓励。这样的活动得到了社区里不少家长的支持。原本一个小小的队伍,现在已经扩展到几十个家庭了。听说这个社区里有两个邻居因车位问题曾大吵一场,彼此互不往来一年多;而在社区的亲子读书会中,两家的孩子都在其中,孩子之间毫无间隙,在读书会上一起阅读,一起表演故事;最后,两个家长在故事里也冰释前嫌了。很多人说:没想到亲子阅读还能有这样的功效。
每个活动有意义 位于华士镇文化中心的图书馆,是本校亲子阅读的又一个阵地,里面不单藏书丰富,活动也很丰富。学校和华士镇图书馆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参与组织各类读书活动:一是有奖阅读,即当孩子对读书还缺乏足够深入和稳定的心理时,图书馆会采用一些奖励手段来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比如,凡是在图书馆借阅量排名前十的家庭除了有丰厚的奖品外,还会有一定金额的书券相赠,一般每年作一次总结。“有奖阅读”多采用积分制、阅读记录册、限时答题等形式,使之营造了一种督促性的读书氛围,让孩子得到精神鼓励。二是时段性阅读活动,即常常根据传统节日开展且具有季节特点的阅读。比如立春前后,图书馆就开始为期两周的关于春天系列的阅读,鼓励孩子和家长围绕立春、春天的习俗、春天的气候等方面来进行专题阅读,并在两周结束后进行主题阅读交流。对积极参与的家庭,图书馆也给予一定的奖励。
杜小宜校长在教育的一方田地里辛勤耕耘36载,获得众多荣誉,有着多重身份。在学生眼中,她是慈祥可敬的校长;在同事眼中,她是关爱下属的领导;在同行眼中,她是学校改革创新的积极推动者;在领导眼中,她是名校的名校长、领头雁;在社会领域,她是人大代表、党代表。10余年任职校长的履历,她始终倡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爱的教育,以爱为支点,做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帮助孩子们从人生的起步阶段就开始确立爱祖国、爱人生、爱自然的态度。
发现“爱”的支点
当前,德育与生活疏离、与社会脱节、走不进学生心灵、体验性不足等等问题,时时冲击、拷问着教育的有识之士。对此,杜校长认为,只有在爱的教育大背景下,实现德育回归生活,我们的学校教育才能真正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在杜校长看来,“爱的教育”既是教育的常理,又是一种蕴含无限能量的教育哲学思想。孔子的“有教无类”,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的“兼爱、非攻”等思想,都是以“爱”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意大利小说家亚米契斯的经典小说《爱的教育》,也使各国读者受到了爱的启迪与震撼,见证了“爱的教育”的力量。
对于爱的教育,杜小宜校长有着自己的解读。她认为,爱的教育不是一种说教,而是一种体验,一种唤醒,体验离不开生活,唤醒需要儿童的主动领受,因此,有效的德育就是要以爱为支点,使儿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感动心灵的德育,从而唤醒儿童内心向善的本性与爱心。
杜校长认为,爱的教育是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的母体,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是“爱的教育”的核心内容。而螺岭外语实验学校“爱的教育”即是用爱将学生、教师、家庭、社会结合起来,编成一只无形的、充满爱的德育网,让学生充分体验回归生活的德育。在她的愿望里,要施行有效的爱的教育,教职工就要以“爱孩子、爱教育、爱生活”为工作之本,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有高度的责任心,对事业有爱岗敬业之心,对生活有不变的激情与奔跑的热情。
在杜校长心目中,爱是世界的语言,学校是学生走向世界的窗口。螺岭外校的校训“志存高远,海纳百川”,即隐含着“具有中华民族情怀、国际视野的‘五美六会’阳光少年”的育人目标。杜校长希望螺岭外校培养的学生心胸宽广、包容大度,既能传扬中华文化,又善于吸纳世界多元文化精髓,因此,将学生培养成“爱的公民”,服务于“爱的社会”,是爱的教育的支点。
寻找“爱”的路径
杜校长心目中的理想学校应该是这样的:营造生活化的校园氛围,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温馨如家园,美丽如花园,动感如乐园;对于老师而言,学校是教书育人、塑造灵魂、同伴互助、专业成长的大舞台;对于家长而言,学校是教师、学生、家长心灵互动的爱的共同体。
走进螺岭外校,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弥漫于整座校园的和谐温馨的爱的气息。
螺岭外校的“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从思想渊源上说,受到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影响;从实现条件来说,是在学校生活教育的大背景下实现的。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杜校长认识到,“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要以学科教学、校本课程、家校合作三方面为实践支撑。德育不只在德育活动中发生,它也根植于学科教学、校本课程、家校合作之中;德育不只在学校中发生,它还可以延伸到家庭、社区、社会;德育内容不只源于课本,也源于生活、源于社会。因此,在螺岭实校,生活、课程、教学、活动都是以爱为支点,积极实践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的有效路径。
学科教学:创造爱的时空
课堂是学生在校的主要生活时空,是实施“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的主渠道。杜校长一直都认为,各学科教师都应是德育工作者,各学科教学内容中都潜藏着丰富的体验式德育元素;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元素,使教学内容与生活情境、学生情感体验融为一体。
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五年级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就力图落实这种德育思想。课文讲述的是作者七岁时写了一首诗,妈妈看后表扬说:“精彩极了!”爸爸看了批评说:“糟糕透了!”妈妈“精彩极了”的鼓励,给他前进的动力;爸爸“糟糕透了”的鞭策,让他知道要写好诗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学习课文后,教师让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希望父母也能从爱的原点出发教育孩子,又不让爱泛滥。
作为外语特色学校,螺岭外校的英语学科是德育实践的开路先锋。在对新课标进行深度解读后,他们对选用教材《New Parade》进行了校本层面的二次开发,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了“生活化”的重构。在英语特级教师杜校长的带领下,老师们除了充分挖掘教材中原有的、与儿童生活相关的元素外,还删改了教材中与学生生活相距较远、难度较大的内容,增加了贴近中国本土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提高了教材的适切性,促进了学生从课堂英语学习向生活中综合语言运用的迁移。
在螺岭外校,教师在准备Queen of the Calendar故事教学时,就会努力思考如何使教学内容与情感和谐、细腻地揉进学生现实生活,如何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与自我对话、思考与改进生活品质的机会。教材文本中的故事有两条线索:一是一般将来时的语法线,一是园艺劳动中与家人共度快乐时光的情感线。从成人的视角,这条情感线是Parents should spend quality time with their children(父母应与孩子有更多的共度时间),而从儿童视角的情感线则是to be creative, to be happy(创造着,快乐着)。依据 “基于主题的情感基调与生活语境设计教学”的原则,本课的语言训练重点应确立为命名节日、表达庆祝方式,整体情感升华为HOLIDAY is spending time together and loving each other(节日就是与家人共度时间、彼此相爱)。
不难看出,文本与生活左右着螺岭外校的课堂,文本与生活左右着他们的教学设计,文本与生活中的情感左右着他们的语言训练与生活态度。这种把文本课程转变为学生体验的课程,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中实施 “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的积极探索。
杜校长和老师们在实践中发现,源于对教学内容深入解读的德育,常常贴近儿童生活、触动儿童心灵,激发其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才是有根基和生命力的德育。德育渗透于常规教学之中,要将学科内容、情感体验、学生生活整体考虑,做到水融。脱离教学内容或与教学内容两层皮的德育,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脱说教的味道,不易被学生接受。
校本活动课程:深悟爱的体验
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主要载体。为了培养“五美六会”阳光少年,杜校长带领教师们创编了极富校本特色的《德育指南》《“五美六会”德育目标》《学生一日常规和文明礼仪要求》《日常生活规范三字歌》,开展了感恩教育、磨砺教育、诚信教育、法治教育、习惯教育、安全教育、学习《弟子规》等特色校本德育课程,这些课程为螺岭学子的品质成长提供了丰厚适宜的土壤。
讲述爱的故事
“爱的故事”是螺岭外校“爱的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杜校长的带领下,螺岭师生人人都讲爱的故事,人人都在爱的沐浴中成长,形成了学校爱的支点,汇聚了无尽的爱的力量,储备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在螺岭,孩子们都爱听故事,讲故事,因为故事贴近生活。在故事中,他们常常收获角色感,增加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多年来,螺岭外校以“故事会”的形式,传播爱的种子。这种爱的故事会有“校长故事会、年级故事会、班级故事会、家庭故事会”等四种形式。校长故事会由校长在全校一学年一讲,年级故事会由年级长在年级一学期一讲,班级故事会由班上同学在班级一周一讲,家庭故事会由家庭成员在家里天天讲。故事会是老师、家长、孩子分享快乐,增进感情的平台。
在螺岭,“爱的故事”在一天天延续,人人都讲爱的故事,个个都有爱的行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学生们讲述身边的榜样故事,在发现身边榜样的过程中,懂得欣赏别人、友爱同窗、关爱他人。爱的故事的主人公,慢慢地换成了身边的每一个人。比如,三年级的故事会上,几个小朋友纷纷说:“老师,我妈妈说,天气变冷了,她为班上的所有同学都买了一副手套。”“老师,这是我为大家设计的错别字登记表。”“老师,我的奶奶想问一问,她可以到学校来做义工吗?”……
爱的故事就像纽带一样,把生活中爱的情感、爱的体验、爱的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老师、同学、家长和社区居民的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共赴爱的约会
爱的故事仅是学生作为客体的一种体验,其实,在螺岭校园,每天也都发生着学生作为主体的爱的体验,这就是杜校长首创的师生、家校之间的“爱的约会”。
在拥有3391名学生的、并不算宽敞的螺岭外校校园,杜校长别出心裁地设置了一处别样的温馨空间——“爱的约会吧”, 在这里,家长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校长与教师常常共赴“爱”的约会。这个首创的民主、平等的交流方式,播撒下爱的种子,使师生、家长的心间都流淌着爱的暖流。
在这里,校长和老师们常把一些做事拖拉,爱拖欠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同学约来,和他们一起写作业,一起聊天,教他们收拾书包;对于一些父母离异,家庭重组,感情缺失的孩子,老师也常会带他们到这里,陪他们聊天,和他们交朋友,让他们感受亲情的温暖。有一次,一个五年级的“捣蛋鬼”在班级故事会上说:“昨天,我和杜校长‘约会’了。她约我帮她备课,要我认真预习第三课的单词,还把我不会读的都提前教我了。今天的英语真是上得太过瘾了!”
杜校长带领老师们用行动诠释着:爱的约会是爱心的互动、真情的沟通、信息的交换、快乐的分享。它所彰显的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体验式人际关系文化,让教师、家长和孩子在心灵的互动中,与爱一起成长。
尝的体验
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杜校长愈发认识到,基础教育是教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育人活动与生活紧密相连,才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此践行的德育,才是有效的德育。多年来,在杜校长“以爱为支点,做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思想的影响下,螺岭外校的综合实践活动都立足于学生生活,并形成了两大品牌:
一是语言文化节。学校每年一度的语言文化节主题都是从学生生活中细心挖掘的。比如“我能行”“走近宗亲名人”“铺天盖地深圳潮”“做人要做这样的人”“我认识的美国”“文明让深圳更美好,大运因你我而精彩”等,学生全员参与、全程体验是其亮点。在活动中,孩子们感知了生活,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及自主研究意识,育人效果明显。
二是寒暑假综合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入生活,学会生存、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感恩,学校不布置纯知识类的寒暑假作业,而是让学生积极实践,体验生活,完成综合实践活动类作业。相应的,这类作业的主题也异彩纷呈,诸如“深圳文化之旅”“常存感恩之心”“中华文化遗产探究”等等,而学生的一份份作业,也让老师们充分感受到自然、生活、社会确是学校教育的有效延伸,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良田。
回归生活的体验教育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李静纯老师是螺岭生活教育的见证人之一。在深圳市罗湖区的一次课改现场会上,他对此大加褒赏:“螺岭的生活教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螺岭以‘生活化课堂,自主性成长’为目标,加强了课程内容、社会发展与学生生活的整合,增强了课程结构的多样性与综合性,通过生活化课堂的实践探索,螺岭已经打开了课堂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壁垒,丰富了生活化课堂的意义解读,促进了学生、教师与学校的发展。”
家校合作:延伸爱的能量
杜校长认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一致的问题是教育的痼疾之一,但家校之间总是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让孩子健康成长。杜校长由此想到,深圳的很多家长都受过良好教育,如果能搭建一个互动平台,既能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从教师的角度体验学校教育,又能使学校有效开发与利用家长资源,达到双赢。
而实践也让杜小宜校长认识到,家校合作是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学校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家长与学校也需要“回归生活的爱的体验”。因此,在螺岭外校,家校合作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家长也因此成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程资源与力量。
几年前,杜校长就组织家长们建立了螺岭家教会,还曾经从46位博士、硕士家长中挑选出演讲代表,与来自省内教科所的教育专家一起举办“好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家长论坛,为家长奉献了一场教育盛宴。这种家长论坛让家长从听众走上了讲台,成为主体;挖掘和利用家长中的丰富教育资源,不仅拉近了家长与学校的距离,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发展、管理以及对孩子的教育中来,更实现了民主平等的沟通,使更多家长受益。
近年,螺岭外校改革家校合作形式,建立了“1357”家校合作机制,这是杜校长和老师们近年来在家校合作方面的创新尝试。
所谓“1”,就是一个工作原则:到位不越位,参与不干预。同为螺岭人,齐心谋发展。“3”就是三个基本目标:参与学校管理,共商发展大计;参与班级管理,为班主任分忧解难;提供良好的义工服务。“5”是5个事务部门的设置:文书秘书部、康乐文体部、学术研讨部、义工服务部、校外联络部。“7”就是“家教会”配合学校积极开发利用家长资源,形成7项独特的德育校本课程。
目前,“1357”家校合作机制已经成为螺岭外校“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的特色项目,家长义工、四点半军校、亲子活动、“面对面”等则已经成为具有螺岭外校特色的品牌活动,而这些活动,都是学校与家教会共同开发的。
亲子活动由各班家教会负责人具体负责。家教会成员热情很高,工作积极,常常牺牲个人休息时间策划、采购、联系、组织、义务服务。在家教会的组织下,许多家长出钱出力,找资源,为班级亲子活动出谋划策,不遗余力。杜校长和老师们常常感动于来自家长们的强大的情感支撑与行动支持。
在亲子活动中,家长们很注意自己的言语行为,关注孩子的细微进步,学习引导孩子从成功和愉快的经验中发现自己潜能的技巧,不再随便放过孩子们那些“不起眼”的成功和愉快的经验,而是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赞扬。活动中,家长都愿意耐心听取其他家长与同学对自己孩子的看法,别人无意间的评价,也可能就是一个孩子重要的闪光点。亲子活动增强了孩子认识自我、发掘潜力的能力,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终身教师,其教育理念与能力也在亲子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从2006年至今,每年“五一”“十一”假期后,螺岭外校都会组织家长、学生、老师的“面对面”活动,围绕特定主题组织展示、交流、总结、评价活动。六年来,活动一直受到家长的好评与高度肯定。
“面对面”活动不仅是一种新制度,更是螺岭外校自主开发符合学校校情的家访新形式。此制度的诞生,源于学生住址的频繁变动,且许多家庭不在学校周边,上门家访成为一大难题。“面对面”活动很好地突破了这一问题瓶颈。在“面对面”中,家长陪同孩子参与活动,与老师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谈。家长述说孩子个性特点、优点与不足及努力方向,使老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家长也可以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与建议,共同解决问题。
“面对面”活动突显了德育活动的全员性、针对性,面向全体的同时兼顾个体差异,很好地发挥了家校教育合力,提升了家校教育的一致性,促进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实现了家校携手、共享共进的目标。
在家长义工活动中,家长义工进校园,成为教师的助手,一个个“红马甲”引领着稚气的孩子放学排队过马路,更成为螺岭校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同时,家长义工也有了机会近距离关注孩子在校的学习、活动情况,能更准确地把握孩子的心态和成长,更好地找到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他们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也对子女进行了言传身教,使孩子也渐渐形成了积极的助人意识与行为。
螺岭四点半少年军校成立于2006年3月,是学校与家教会协商后,联合东门办事处和武警特检总站而创办的一种新型教育体验阵地,这一活动强壮了学生身体、磨炼了学生意志,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家长四点半孩子放学不能按时接送孩子的困难。对此,新华社以“四点半少年军校解忧育人”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中央电视台也进行了专题介绍。
一、教化认知
我校(江苏省东台创新学校)受“赫尔逊工厂实验”的启示,反思学校的管理实践,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精髓,确立了“责任育人、责任立校”的文化主张。如何将学校的主张内化为师生的理念呢?我们是从宣传教育注入认知着手的。首先我们给“责任”下定义。关于“责任”,词典里的解释之一是“分内应做的事”,儒家的思想是“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我们将“责任”的涵义确定为:立言、立行、立德、立功。即一个人要有高远的志向并付诸脚踏实地的行动,既要成就自我还要造福社会。其次,我们要求师生弄清人为什么要有责任心:“责任心”是为人之本,是树立志向的原动力,是积极行动的推动力,是专心致志的制动力,是不断进取的恒动力。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必有强烈的责任心。我们还要求师生明白学校为什么要建构“责任文化”:“责任心”是立校之基,没有责任心的管理者办不好学校,没有责任心的教师搞不好教学,没有责任心的学生学不好知识。我们将古今中外名人关于“责任”的论述编印成小册子――《名人论责任》,并用喷绘布置在学校围墙上。召开全校师生会议作宣讲,通过主题班会开展讨论,使师生们懂得了建构责任文化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二、感化心灵
“知、情、意、行”。认知,解决了问题的第一步――人脑。紧接着要解决的是“进心”的问题。“动于衷”才能“行于外”,没有心动就没有行动。我们发动全校师生广泛收集古今中外“责任故事”,选编成册,并开展“讲故事,谈感想”活动。师生收集的故事有:《能从中舀水喝的马桶》,讲述日本政府邮政大臣野田圣子人生第一份工作――清洗厕所的故事;《历经80年的责任》,讲述英国某建筑设计院80年后寄函给武汉市鄱阳街景明大楼提醒该楼已到设计年限的故事……还有大连公交汽车司机临终前停稳车辆,保证了乘客的安全,自己却猝死在方向盘上的故事,以及“苏武牧羊”、“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等。还有的师生讲述了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收集的“责任故事”近百个,不少故事催人泪下,使师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三、强化行为
“心动不如行动”。我们要求全体师生“心怀责任进校园、肩负责任出校门”,“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每天,“旭日东升想一想:今天应该做什么?夕阳西下问一问:今天做得怎么样”?教师要坚持做到“六认真”,学生要生活好每一天。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培养、强化师生的责任心。如创建“校内和谐小家”活动,可谓是我校管理工作的特色之一。我们是民办学校,学生大多是留守孩子,所以学生全部住校,放月假。为了让学生安心、让学生家长放心,学校把学生组成若干个“校内小家”,由教师担任“校内家长”。“校内家长”负责学生“思想的疏导、学习的辅导、生活的指导”。每月与学生谈心、与家长联系、与班主任交流都有一定的工作量要求。每学期末。学校根据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效评选一定数量的“校内和谐小家”予以表彰奖励。我们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志愿者”活动。“爱心大使”、“环保卫士”、“节约监督员”等组织长年活跃在校园内外。学校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等都由学生会组织招标,由班级竞标作为主办单位。我们力求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敢于负责的精神和担负责任的能力。
四、深化思想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上的引领。光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显然是不能适应现代学校的办学要求的。一开始,提出“责任育人、责任立校”的文化主张,我们是不够自信的。我们阅读古今书籍,寻找理论根据;召开研讨会,集思广益;拜访大师、学者,请求指点迷津;组织人员奔赴成都,接受“责商”培训。历时两年多,“责任文化”体系初具框架。民办学校教师流动量大,学生出去一届新来一批,所以,我们对师生的培训尤为重视,旨在让责任文化“代代传承连续不断”。教师岗前培训的第一讲是《教育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是《学习是学生的天职》。我们开展“责任大家谈”活动,领导话责任,教师谈责任,学生说责任。我们将师生的“凡人心语”和伟人的“名言语录”一起汇编成册,用彩色喷绘放大张贴在校园墙壁上。与伟人对话,与同仁交流,产生思想的放大效应。
五、内化信念
思想扎根,内化为信念,才能持久,甚至永恒。我们认为,责任文化可以产生如下功效:以责任为钙质治松治软,以责任为激流排淤疏堵,以责任为熔炉励志铸魂,以责任为利器攻坚克难。我校的《教师宣言》是:“学生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我们要以父母之情,关爱每一个学生;以忠诚之心,站好三尺讲台。为了学生健康成长,我们愿作蜡炬,甘为人梯,安贫乐道,无怨无悔!”主题词是:责任、爱心、敬业、奉献。我校的《学生誓词》是:“我们是八九点的太阳,承载着父母和国家的希望。我们大脑聪明,体格健壮,精力充沛,潜能无量!我们甘守规矩,拒绝诱惑,专心学习,天天向上!我们决心在老师的教导下奋力拼搏,实现人生的梦想,创造明天的辉煌!”主题词是:责任、自信、自律、奋斗。每学期开学典礼,师生都要集体宣誓。我们要求师生树立起这样的信念:伟人与小人的区别,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差异,皆在于有无责任之心――责任心乃为人之本,责商乃万商之魂!
六、固化人格
关键词:教学情境化 任务驱动 协同化学习
【分类号】:G633.41
当前,中职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开始聚焦于课堂,试图在实践操作层面上解决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对于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怎样才更有效,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开展了广泛实践,形成了一些共同的经验。这些来自于一线的经验,对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有着特别的意义,它们与现实的教学环境相融合,经过了课堂的检验,可以方便地在教师与学校间“移植”而不会带来“排异”的问题,因此它们也是新的经验与理论生成的基础。
从这些鲜活的经验出发,进行系统地梳理,可以把它们概括为“讲故事”、“做项目”、“明事理”三个层面。
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怎样才更有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既是方法,又不止是方法。“讲故事”、“做项目”、“明事理”是教的三个方面,也是教的三个层次,“故事”使生动的情景进入课堂,“项目”使真实的任务进入课堂,而“事理”使丰富的文化进入课堂,这样的课堂就“活了、深了、广了”。沿着这样的三条路径,职业学校可以找寻开发出更多的富有实效的方法,使教学的效果倍增,并使职业学校的教学进入不断上升与开放的轨道。
(一)讲故事,让教学情景化
职业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喜欢采用的、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普遍的教学方式是“讲故事”。
职校生较之于普通高中生更愿意“听故事”,因为学习基础等方面的原因,职校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一般,教学中对“趣”的要求更高,因此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对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大量课例进行了剖析,发现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建构教学是适宜而有效的,具体的方式多种多样。
情景化讲故事。某旅游专业教师把学生带到当地少数民族住户家中,在客厅里给学生讲授民俗知识。学生们围着教师而坐,静静地听她讲故事,当地历史上发生的那些真实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学生,没有黑板,没有多媒体,但这些故事把学生带到了生动的情景当中,不知不觉间,民俗知识的记忆与体验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讲自己的故事。一些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自己都是有“故事”的人,有故事的教师就是有经历、有实践阅历的教师,他们在教学中经常会穿插介绍一些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发生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对学生而言弥足珍贵,因为这些故事的背后是经验,而这样的经验正是要教给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
数字化讲故事。在一线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会不知不觉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其中之一是数字化讲故事,即通过信息技术来具体化或虚拟化教学情景,以增强教学效果,有教师尝试让学生通过“数字化讲故事”的形式培养相应的能力,则更是在实践层面上深入了一步。
许多课程教学都有可能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建构,教师也易于掌握讲故事的教学方式。要讲好故事,关键是如何构建故事,从实际的经验来看,好的故事往往是真实的、生动的、有着内在逻辑的。故事的作用是构建一种情景,提供学习者角色扮演的机会,这种“情景”与“角色扮演”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知识的学习与情感的体验。
(二) 做项目,用任务来驱动
项目教学的组织是通过任务实现的,即“用任务来驱动”,通过“任务”来“引起、维持、促进”学生的学习,“驱动”即学生的“做”或是“行动”,在这样的一个循环中,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以自然形成与发展。
其一是采用导生制。职业学校的学生具有高度“分化”的特点,在“任务驱动”的过程中,教学会因“分化”过大无法实施;同时,教师精力有限,教学需要助手。因此“让学生教学生,让学生帮助学生”的做法就自然产生,特别是在实训课的教学中,这样的做法成效尤为显著。从教学反馈的情况看,让导生帮助学生是一种更好的“教”,因为它更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导生也受到激励,从而更快地获得能力的提升。
其二是运用任务单。学生的“做”是需要引导的,即便是在有导生帮助的情况下,为了使教学过程更为有序与合理,需对教学的实施设计一条行动路线,帮助学生理解他们要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对结果做出评估。这是一个任务的细化过程、任务完成的导向过程,也是一个结果的导出过程。
其三是协同化学习。工作任务的完成一般是一个协同的过程,项目教学的最高形式就是协同化的学习,它包括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任务的分配,同一任务的不同部分由不同的人完成;二是任务与时间的关联,完成任务的质、量与时间联系在一起;三是与他人之间的协同,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在最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协同化的学习反映了协同化的工作要求,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协作意识进而提升职业素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仔细分析学生“做项目”的过程,我们发现学生实际上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与物的关系,主要是指与工具的关系,涉及到技能层面的能力;二是与他人的协同,涉及到各种人际的沟通与协调;三是与自己的关系,即通过作品进行自我反思与强化。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一个学生“自然社会化”的过程。 (三)明事理,用文化来浸润
这是一种“高位”的教学,要让学生“明事理”,只依靠显性的课程是不够的,而应采用“环境育人、全员育人”的办法,这就是上升到了文化的层面,即通过隐性的课程来实现更高的育人目标。
一是引进企业文化。目前在各职业学校广泛推行的7S管理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实训教学与实训基地采用7S管理以后,育人的功能大大强化。7S管理中非常强调事前的计划与准备,以及事后的整理与反思,这样的企业文化渗透进职业学校的课堂后,能在整体上帮助学生掌握做事的一般方法与原则,把课堂中的细碎知识与技能整合在一起,获得可迁移的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整体素养。
二是渗透职业文化。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文化,职业文化影响着学生的能力养成与人格形成,潜在地帮助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我们曾观察到一位一线教师在外科手术教学中的一种特殊设计,他让全班学生站着上课,结果教学效果很好。这位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职业文化,医生是站着为病人动手术的,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了从事某个特定职业要遵守的道理,也即“明事理”,这会成为他从业过程中永远的记忆。
我校是一所具有120多年历史的老校。它历史悠久,百年校史是学校宝贵的非物质文化财富。但是,如何继承与发展、改革与创新,这是学校实现办学目标,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十一五”开局之年,学校确定了实施文化发展的战略,旨在通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学校得以可持续发展。经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我们锁定了汉字文化。汉字文化承载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精华,维系着中华民族发展的命脉,承载着德、智、美、行的育人功能。
挖掘校内课程资源
我校曾有八字校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本为古代君子之八德,这八字校训曾经教诲和激励了无数“四条”学子。课题研究初期,我们重拾这八字校训,在分校盈门的墙壁上设计了一面汉字文化墙,墙上镌刻着八个篆书字体的汉字——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我们在校园建设中融入汉字文化,发挥汉字的育人功能,利用与人品、人格相关的字装饰环境,彰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作用。由此,我们也确定了以汉字文化为依托,建设校本美德教育的课程。如何能像专家们所说的将校本课程植根于学校,为学校发展推波助澜?校本课程的研发怎样才能够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体现时代风貌?这令我们陷入了思考之中。
赤日炎炎的暑期,我们10位编委老师聚在一起,开始了研讨和编写过程。我们在查阅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就这八个汉字所承载的中华美德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而编写过程中,我们忽然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分校由校门进入内部教学区,教室上方那些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校园彩绘中的古代故事“黄香温席的尽孝之道;孔子拜师的尊师重教之礼;以及一诺千金的诚信无欺……”和学校的八字美德遥相呼应,这些不正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吗?接下来,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一起寻找校内的课程资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到一分校的校园,寻找彩绘故事,然后再查找与这些故事相关的文献资料。经过最终确认,孩子们共找到22个古代故事,并且了解到了其中蕴含的传统美德。以下呈现是学生们实践活动后整理的部分课程资源——
校本教材设计思路是这样的:首先由一个和美德相吻合的校园彩绘故事导入,接着带领学生走进汉字文化世界,告诉学生“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古人推崇的做人八德;然后,为学生分别解说八德中每一个汉字生动、传神的演变过程,使学生们从中感悟做人的真谛;最后,呈现关于每一个汉字,每一种美德的艺术作品。
挖掘现代课程资源
我们要把这些古代的传统美德与现代人的文明生活相联系,在当今社会中挖掘中华传统美德。例如:在讲解“孝”字的时候,我们不但给学生讲了古代的尽孝经典故事,同时也给学生讲了当代孝亲典范邵帅的故事——《我给妈妈捐骨髓》。再如,我们在讲解“廉”字的时候,不但给学生介绍了两袖清风的于谦,也给学生介绍了电影《第一书记》的人物原型沈浩。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我们既要有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要能有体现时代风貌的课程内容,让学习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挖掘社会中的课程资源
当我们讲每一个中华传统文化美德的时候,都有相对应的社会课程资源,我们要让学生成为课程资源的发现者与建设者。譬如,我们讲解“孝”字,让学生们寻找能够承载着儿女对父母美好祝愿的古迹,建议学生有机会和父母一起去参观。学生找到了位于北京海淀区玲珑公园内的慈寿塔、位于湖北省孝感市的孝子祠等。又如,在学习“礼”字的时候,学生们发现为了弘扬“圣贤之人”孔子的思想,国内外很多地方都建有“孔庙”。日本的孔子庙,台湾的台南孔子庙,太原孔子庙,福州的孔子庙,泰山的孔子庙……在教学“忠”字的过程中,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位于北京府学胡同的“文丞相祠”,亲眼见到了丞相祠中著名的“教忠坊”匾额。
这一场景启示我们,师德建设不仅是办学的手段,更是办学所追求的核心价值目标。师德应该伴随办学过程的累积不断生长。办好一所学校,不仅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发展的校园生活,也要让这种生活成为师德生长的沃土。
校园生活:师德培植的土壤
有学者指出,治理现代化的实质是制度现代化,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包括两个最主要的方面:一方面是国家建设现代化,另一方面是国家制度现代化,即实现国家基本制度现代化,并实施“良治”。一个国家如此,一所学校更是如此。“制度德育”的相关研究及成果也告诉我们,要把教师也作为教育活动中一个主体群体,他们同样需要学会过更道德的生活。师德建设要把教师从旧制度的牢笼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火热的校园生活中,特别是“制度生活”中受到“礼遇”,从而实现师德的自由生长。
例如,关于教师的婚假、产假问题,过去,很多老师为了不影响工作利用寒暑假结婚,有的结婚也只休息三天,有的甚至结婚第二天就上班,有的老师没休完产假就正常上班……这成为许多学校约定俗成的 “土政策”。时光荏苒、时代变迁,今天的年轻教师具有更强的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有年轻老师说,“法定晚婚假十八天,不休满划不来”;有老教师插言“过去怎么样……”话音未落,就被一位老师打断,“那是过去,现在要懂得维权,要是学校不同意十八天晚婚假,就去教育局告……”发生在办公室“茶余饭后”的争论,正是当前社会多元文化的缩影与投射。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投射出教师对制度的看法。
于是,学校对旧制度进行了反思。在大讨论中,我们达成了共识:学校要遵循依法治校的原则,制度要切实保障教师应有的权益。由此,学校制度做出了调整,该休假十八天的一天不少,遇寒暑假的产期顺延……可喜的现象发生在制度调整之后。有老师为了开学就能上班,根据教学周期,提出将产假提前到妊娠期;有老师结婚第二天就来上班,和学校商量用一周时间去海南旅游算是婚假……与时俱进的制度创设了为老师们所认同的校园生活,老师们考虑学校实际,体谅学校困难,关照学生需求的“德性”不断地生发、成长。
在解放桥小学,诸如此类的做法还有很多。管理确实需要规范的规章制度,而学校则以一系列校园生活“指南”,让制度显得更为亲切。
教师大会的会风可谓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学校为此制定了“学校教师大会指南”。“指南”是这样引入的:
“为了减轻大家的负担,学校尽可能减少会议次数,压缩会议时间,但对会议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知道,这些非开不可的会,要传达的可都是很重要的事哟!因此,在参加会议时,请老师们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1.我们知道你很忙,我们也很忙。所以开会时,请准时到会,不要迟到,如若迟到,那将是大家等你一个人……”有老师感慨地说:“以前的会议要求三令五申,甚至声色俱厉,总感觉是在约束、要求我们,一旦有理由,就会挑战它。现在的指南却唤起了我们的自觉,还怎么好意思找理由不去开会呢?”
像这样站在教师的角度,在充分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制定的“指南”还有很多,“请假、换课指南”这样写道:“按时到岗、按时上课是教师的天职,但是,任何一个人,有时难免有事。如外出学习、家中有事、生病求医等,都需要请假。如何保证请假期间学生的正常学习,如何使自己的请假合乎学校的规定,便于学校管理呢?请按以下程序来办……”“外出教研活动指南”这样提示:“外出教研活动,由教导处相关负责人通知,你可以前往。若你接到上级部门的口头通知或对某一教研活动心仪已久,请提前告知教导处相关负责人,经同意后,你也可以安心参加……”一旦以“指南”的面貌出现,制度就不再是“管”人和“卡”人的生硬面孔,而是帮助人、解放人的“温馨贴士”。
“指南”的制定不是领导们关在办公室里一股脑拿出来的。每个学期结束时,学校都会召开座谈会,先由老师们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制度没有关照到的地方以及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然后,集思广益,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补充,逐步而又慎重地形成相关“指南”。
在校园生活中,学校特别注意让管理“礼遇”教师,引导教师在享受职业尊严的前提下追求更高的职业道德境界。近年来,武汉市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上下班交通拥堵现象十分突出。对此,学校创新实施“错峰上下班”制度,根据老师的实际情况,可以早来点、晚走点或是晚来点、早走点,为老师量身定制个性化方案,让老师们享受到制度的“礼遇”。制度施行以来,老师们常常是早来了,晚走了,但是工作效率提高了,老师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更感受到了职业幸福。
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快速而深刻的变化,校园生活概莫能外。我们不能僵化于旧制度所确定的师德标准来应对变化了的生活及教师群体,感叹师德滑坡、今不如昔,而应积极面对变化,因势利导,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将过去对师德“上位”的规定变为“保底不封顶”的“下位”的基本保障,才能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师德在校园生活的土壤中成长。
校园文化:师德生长的养分
实践告诉我们,根植生活而又超越生活的是文化,为教师们所接纳、理解并认同的校园文化就是师德生长的宝贵养分。
解放桥小学是一所对进城农民工开放的学校,曾几何时,我们的老师也开始不喜欢“脏孩子”,也厌恶那些穿着拖鞋到学校的家长……是什么使得老师们转变观念和态度,尊重并关爱他们呢?这一变化过程是缓慢而艰难的,其间,一个个校园小故事发挥了重要作用。
故事一:《会“魔法”的拖把》
《哈里·波特》小说系列为我们编织了一个魔法的梦幻世界,我们都对会飞的魔法扫帚惊奇不已。在校园现实生活中,我发现具有“魔法”的不是扫帚,而是我们用来拖地的拖把。在校园里,拖把的“魔力”不时展现:时而倒挂金钩在栏杆上;时而在墙上留下“到此一游”的印迹;时而倒在地上奄奄一息;时而飞上松树的枝桠小憩……真可谓“校园无处不拖把”。如今,学校为拖把安了一个家,在校园的水池边修了一个拖把池。当哈里骑着扫帚驰骋在屏幕上时,是那么潇洒,扫帚也显得那么的有灵性而听话。魔幻世界的魔法部入口处写着“魔法就是力量!”但是,哈里知道,“爱”才是一个真正巫师最大的魔法。我多么希望我们的拖把也能拥有这样的“魔法”,在同样充满爱心而聪明的同学们手下变得有灵性而听话。
故事二:《让我猜猜你吃啥?》
清晨,同学们都已经吃得饱饱的开开心心来上学。我站在校门口看着同学们鱼贯而入,你知道吗?我能知道有些同学过早(早餐)都吃的是啥。迎面是一位一、二年级模样的男生,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正虎头虎脑地往校园里走。他过早吃的啥我一眼就能看出来,因为他白嫩的脸上居然长了“络腮胡子”,那多半是吃热干面时芝麻酱留下的“行为艺术”。有的同学吃的是什么得仔细观察才能发现,这不,这位同学过早的秘密是那颗“美人痣”透露给我的。那“美人痣”不是痣,而是油炸面窝上的芝麻。还有同学残留在衣服上的新鲜奶渍告诉我,他过早喝过牛奶……其实,我并没有预知同学们过早吃啥的超能力,说是猜还不如说是推理。所以,大多数同学过早吃的啥我是猜不出来的,因为他们没有给我留下任何线索。当又一个清晨来临,你在紧张的过早后上学时,让我猜猜你吃啥?如果我猜不出,就算你赢了!
从安装“拖把池”到升旗仪式上邀同学玩溜溜球……一个又一个故事在校园里发生着。起初,老师们不以为意,没想到故事不仅为《武汉晚报》等社会媒体所关注,更在《中国教育报》《中小学德育》等专业报刊、网站报道。渐渐地形成了一个鲜明的亮点,那就是“小校故事多”,这些故事也极大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声誉。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这让我们这所规模不大的学校的老师们感到有些震撼。
于是,老师们开始思考,为什么学校里的教育能成为故事?为什么这些故事能流传开去?原来,这些故事无论从内容、目标还是方法上都承载着先进的教育理念,体现着教育智慧,蕴含着创新的“活性因子”。也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善于从儿童视角对学校生活生发独特的理解,并有效回归生活,引导和改善生活。
在解放桥小学,故事不断发生着,这些故事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在校园里浸润、扩散……如同静水深流,学校也发生着静悄悄的变革。老师们对“生活德育”已经由事例认同进入到意义理解的新阶段。一旦学校特色的发展由表层实践慢慢浸润到更深层的核心价值,融入学校文化之中,特色便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力。
于是,解放桥小学的故事有了新主角,拓展到新的层面——由于家长缺乏辅导能力,如果孩子在家庭作业中有困难,老师允许作业留天窗,第二天到校进行一对一帮助;由于家长忙于生计,学校校门便随敲随开,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被社会赞誉为“敲门小学”;老师自己掏钱给学生订制“英语单词记忆卡”……而这所有的一切汇集起,就是一所学校师德内涵的不断丰富与充实,师德建设也不再虚无飘渺而渐渐清晰。
专业成长:师德滋润的雨露
师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自然与教师这一职业密不可分,离开职业行为的职业道德自然无从谈起。职业行为对教师群体而言就是办学行为,对教师个体而言就是教育教学行为。正如植物生长有了种子和土壤还离不开必要的环境一样,这种实实在在的职业行为和专业成长正是师德生长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
一所学校如果办学不按规律办事,只是寻求不切实际的“创新”、夺人眼球的轰动、哗众取宠的“政绩”……其危害不仅仅会酝酿教育事故,更会在“缺失诚信”这一隐性的德性层面毁了一所学校。可以设想,一所办学丧失道德的学校,堂而皇之地要求教师个体讲究所谓师德,这是何等可笑。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师德之苗当然无法生长。
对教师个体而言,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许多老师其心也善焉,只因其教育教学专业技能欠缺才导致其“师德之树”生长受阻。因此,师德是虚的,但虚功要实做,从指导教师专业发展入手,是提高师德水平的重要途径。反过来思考,正如中国武术文化所倡导的——没有最强的武术,只有最强的武者;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拳以德立,无德无拳……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唯有上升到师德这一层面,才算是有了归宿。
有一位体育老师曾向我倾诉他的苦恼,他非常想轻言细语,想用爱感化孩子,让孩子们听话。怎奈孩子们太野,注意力总是不集中,他不得不呵斥学生,甚至动用“罚站”等办法才能继续教学……听到这里,我明白了他的问题所在。于是,我和他分享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发生在我刚参加工作的学校。学校操场很大,那时,不像如今的操场铺满塑胶,就是平整的泥地上种满草,那草也不甚名贵,远望倒也是一派绿茵场的气象。第一次看到做操时,我一下子被震住了:一千多名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由密致疏,整整齐齐地把操场占得满满当当又横竖分明,斜也成行。
后来,我知道了其中的秘密。体育老师也曾为一千多孩子站队煞费苦心。一次,偶然在铁路边经过时看到一种固定铁轨的“道钉”,让他“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是,他想办法找来许多“道钉”,一一钉在操场的泥地里。经过学生们的踩踏与泥土、草坪的掩盖,这不显山不露水的标记唯有在孩子们脚下是有感觉的,站队做操自然井然有序。
无独有偶,我在观摩一系列劳动技术课时,有一项活动是让孩子在三角形的硬纸盒上,缠上彩色的绒线“包粽子”。这项工作并不容易,绒线不是滑掉了就是纠结在一起……唯有一位老师的课让孩子们都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孩子们那五颜六色的“粽子”像艺术品一样打动着观课的我们。
不过,还没等我们交钱,女儿又回来对我们传达最新精神:“我们老师今天又说了,考虑到部分家长的意见,不愿在学校吃午饭也可以,但必须在学校吃晚饭,每月一百五十元。老师说这叫仁至义尽,省得个别家长跑到教委那里告黑状!”
老婆一听女儿这么说,感觉到事情还有商量的余地,就对女儿说:“闺女啊,要这么算午饭是一百元啦?你能不能跟老师说说,咱每月就交一百元,只在学校吃午饭,可以吗?”
我觉得老婆简直是脑子进水了,思路非常不清,赶紧拦住老婆:“别,亲爱的,账不是这样算的,二百五减去一百五可不等于一百,因为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
老婆和女儿不理解,问我:“那你说这是一个什么问题?这笔账又该怎样算?”
我作为一个财经学院毕业的高材生,没有正面回答她们的问题,而是给她们讲7这样一个故事: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这个故事的时候,女儿尚在襁褓之中,那时我们还住在县城。家里的暖瓶胆意外地碎了,但外壳依然如新,扔了怪可惜的。小户人家过日子不容易,于是我就想去商店买个新暖瓶胆装上。
在一家日杂百货店,我先问老板暖瓶多少钱一个。老板一见“上帝”光临,脸上顿时千娇百媚,笑吟吟地回答说:“老价钱,十五元。”我接着又问:“那暖瓶壳多少钱?”老板看了看我,答道:“十元,给你拿个吧?”我微微一笑,话锋一转说道:“我不要暖瓶壳,我要暖瓶胆,给你五元!”
老板愣了一下,突然明白过来,她把我手里的五元钱挡了回来,斩钉截铁地对我说:“不管你是买暖瓶壳还是暖瓶胆,一律都是十元!”
我这个故事刚讲到这里,聪明的女儿立即就恍然大悟了,她一扭脸对我老婆说:“妈妈,你知道吗?这不是个数学问题,这是个经济学问题!”
对于女儿的插言,我不置可否,继续讲着那个真实的故事:
听老板说不论是暖瓶胆还是暖瓶壳都要十元,并且绝无讨价还价的余地,我不甘心被宰,欲抽身走人。没想到上船容易下船难,哪里还走得了!只听老板一声断喝:“站住,买了东西再走!”我一看,那老板的如花笑脸早已勃然色变,一副“要打此路过,留下买路财”的女绿林好汉气概,而老板满脸络腮胡子的丈夫和五大三粗的儿子也蠢蠢欲动,不露声色地包抄过来。
有道是好汉不吃眼前亏,为了安全脱险,以免受皮肉之苦,我立即宣布放弃抵抗,举手投降。在老板三口如炬六目的震慑下,我哆哆嗦嗦地扔下十元钱,抱起个暖瓶胆,落荒而逃。身后传来老板三口轻蔑的笑声,我从那笑声里听出了孙二娘的那句名言:“饶是你奸似鬼,也喝了老娘的洗脚水!”
我的故事讲到这里戛然而止,老婆和女儿如释重负,长出了一口气。老婆也仿佛悟出了我的意思,神色凝重地对女儿说:“闺女啊,你知道吗?这不但是个经济学问题,还是个社会学问题呢!”
今天,我们的英语老师对我们说,学校里有举行一场英语故事比赛的选拔活动。学校要选出最优秀的两名代表学校去参加市里的英语故事比赛。
这次比赛的规则是:要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对英语是要有浓厚的兴趣的。口齿清晰,表情到位,必须是声情并茂的。开头先做一分钟的自我介绍,必须是全英文的。再进行两分钟至三分钟的英语故事。服装道具自己配备好。最重要的是要流利,并且是要脱稿的。
哦!我的天哪!等于要把这个英语故事背下来呀!真的好像有点难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