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直接融资

直接融资

时间:2023-05-30 09:46: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直接融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直接融资

第1篇

发展中经济和发达经济之间的一个明显区别,是前者对银行(即间接融资市场)的高度依赖。在一个信用体系、法律体系、各种市场评级和监管机构都较为完善的发达经济中,通过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私募基金方式直接融资的比例大大超过银行信贷的额度。

在中国建国60多年和改革开放30年之后的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早已远远超过中国银行体系的供给能力。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债券市场被确定为直接融资的主流方向。总理也在两会期间明确指出,要从5个方面提高债券市场的效率,从而使其作为直接融资的主流市场,包括统一监管体制、信用责任机制强化、分类管理、丰富债券品种,以及债券投资者保护等。

中国债券市场有四个审批部门、两个交易市场、两种交易方式、两个结算登记体系。就审批部门而言,有财政部、发改委、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证监会。交易市场分为最小交易额为1000万面值、由机构客户组成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和最小交易额为1000元面值的交易所市场。前者通过每个交易员打电话的询价方式进行交易,而后者则是在网络上通过证券公司的交易软件进行的集中撮合式交易。同时两者都有各自的结算登记中心。复杂现状必然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机制并逐步完善,提高整体债券市场的交易环境,合理地将社会融资需求同社会资金及传统金融机构资金有效衔接起来。

债券市场中最大的风险是信用风险(简单而言是指不能按时偿还所欠债务或债券发行人的信用情况有明显下滑或负面变化)。在年轻的中国债券市场中我们还没有经历过真正的信用事件,但一个没有信用事件的市场并不是一个好市场。因为,暂时没有信用事件并不代表以后永远没有信用事件。缺乏信用事件恰恰可能造成一个没有信用事件承受能力和机制的债券市场,这对债券市场发展具有毁灭性的潜在威胁一这个概率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推动下可能越来越小。

符合自然经济发展规律的金融产品研发一般而言是自下而上的。简单而言,社会资金需求应该是金融产品研发的最主要动力。而中国现在还是处于“强压教育方式”,一般是由上至下的审批和强制执行。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希望看到金融研发自由的气息可以在债券市场中逐步加大。

投资者的保护是市场发展和信心保持的基础,发行人信息披露质量必须提高。我们现在仍然经历着“拿2009年的年报在2011年2月买债券”这种无奈和痛苦。任何后期的保障机制都没有前期的质量把关有用处。让不好的债券无法进入市场要比为坏债收拾残局有意义得多。

“十二五”对债券发展的推动仅仅是个开始,我们看到了政府对债券市场未来发展的认可。同时需要意识到,距离发达有效的债券市场,我们仍然任重而道远。

第2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资金扶持体系;中小银行;场外交易市场

中国及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解决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探索出中小企业融资的优化路径。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理论和实际工作者作了大量有益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很多成果,提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政策建议。这些观点及政府采取的这些措施,对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政府加大对中小企业资金的扶持力度

从世界范围来看,许多国家都有一套对中小企业资金的扶持体系。各国所采取的措施各有特点。笔者认为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美国为代表,一是以日本为代表。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在建立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系统时,应采用美国方式,侧重以市场为主导。原因如下:

1.我国正在进行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国有经济成份正在作战略性调整;政府职能也正在实行转换,逐步从具体经济事务的管理退出,而着重于从法律完善、战略制定、宏观引导。如果我们以日本为学习标准,政府管理具体经济事务的职能必将加强,这与我国制定的体制改革路径是相逆的。

2.我国正处在体制改革的攻关阶段,面临着社会保险、医疗保险、金融改革、教育投入、农村投入及大量国企改革顺利进行等各方面的资金压力,财政负担很重,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以构建一个政府主导的中小企业资金扶持体系。而目前我国民间存在大量的闲置资金,截至2003年12月,我国居民存款达到11万亿元,如果按照“80%的人持有20%的资金,20%的人持有80%的资金”这个惯例推算,可动用的资金近90,000亿。建立类似美国的以市场为主导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鼓励、扶持和督促民间资本向中小企业融资,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3.市场主导的效率一般而言要高于政府主导的效率,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日本信用保证协会2000年的坏账率约10%,这一比例高于民间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融资的坏账率。

二、寄希望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现行体制、观念及信贷流程,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

很多学者都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一般认为银行贷款是我国中小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资金来源。这一分析结果应该是较为现实的。但由此得出“要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必须加大对全国性大银行的商业性改革”这一命题,便存在错配之可能。尤其是当大量的矛头直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时,错配便显得尤甚。

根据美国学者Berger的阐述,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信息成本,二是决策成本。所谓信息成本,是指收集中小企业信息及对其作信用评估的成本。而信息成本又存在标准和非标准之分。所谓标准信息成本,是指获取企业标准化财务报表信息的成本。而非标准信息成本,则是指从企业经销渠道、所在地区、主要客户、差旅费规模、主要业主等非标准途径获取信息的成本。由于中小企业缺乏规范透明的财务信息,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成本,主要表现在非标准信息成本上。而非标准信息成本的大小,则主要取决于金融机构与企业直接接触的便利程度。由于本地中小金融机构与本地中小企业之间具有信息对称的优势,融资的信息成本较低。

另一个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因素是所谓决策成本,即金融机构内部组织结构的差异,可能影响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比如在一定的区域市场内,存在两家当地金融机构,一家属于大银行的分支机构,另一家属于独立的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贷款时,决策成本显然会不同。对大银行在当地的分支机构而言,由于其决策权的有限性,因而需要在银行内部的不同层级之间传递关于中小企业的"非标准信息"。由于"非标准信息"的非标准特性,因此其传递成本较高,这就产生了较高的决策成本。相反,对一家独立的当地金融机构而言,则不存在决策成本。因此,从理论上说,由本地独立的中小金融机构向本地中小企业融资,具有节约交易成本(信息成本和决策成本)的优势。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寄希望于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通过改革体制、观念及信贷流程等措施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是极不现实的。尽管类似的改革(或改进)也许会起到一些作用,但决不是广大中小企业外源性融资的最佳选择,也决非四大国有独资银行经营策略的最优抉择。

因而,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需求的最优选择应是:(1)加大对现有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的重组、规范和改革,使其定位于本地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机构。截至2001年,我国共有109家城市商业银行,1049家城市信用社,38057家农村信用社。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并不是没有自己的中小银行体系,只是现有的机构没能很好地承担起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任务。(2)尽快放开金融业对民营资本的禁入,发展独立的以民营资本为主的中小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典当行等县域金融机构。则不仅可以撬动巨大的民间闲置资金,从而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而且可以把制度外金融(或非正规金融)纳入到正规金融之中。至于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所导致的风险,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使其控制在我们所能容忍的程度之内。(3)对于即将进行的邮政储蓄改革,笔者认为,应该将改革后的所谓邮政储蓄银行定位于社区银行,地方性银行,或农村银行。如此,则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将是个极大利好。三、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尽早推出二板(或创业板)

该观点(或政策措施)确实有助于中小企业打通直接融资渠道,但很明显,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问题。试想,对于全国上千万家中小企业而言,二板(创业板)的容量显得是那么的杯水车薪,能从二板市场退出的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以及能从二板市场上融到资金的中小企业都将极为有限。

就整个资本市场来说,二板(创业板)是仅次于主板的次高层次,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次高阶段。了解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我国资本市场目前最缺乏的也是最需要培育的却是资本市场的最低层次——场外交易市场(或柜台交易市场),而这正是广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根本所在。

第3篇

流动性过剩既是压力又是机会。我们现在过多看到的是负面影响,那么我们从正面看,目前的货币环境也促成了发展直接融资和调整居民资产结构的机会,并且我认为这个机会是难得的。我们一直想发展直接融资而发展不起来,这就使得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仍然集中在银行,银行又是经济周期特征很强的行业,在经济衰退时期往往容易产生大量的坏账,累积在银行体系的坏帐是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键。过分集中在银行体系的融资结构非常脆弱。所以必须推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多样化,这样的融资结构和经济结构才可能是富有弹性的,才有灵活性,才能应对各种冲击,例如美国经济从“9・11”事件中很快恢复,与其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选择是密不可分的。

之所以说现在是十分难得的调整融资结构的机会,是因为,首先,过剩的流动性需要大量的投资渠道和融资产品来吸收,对金融工具的需求很旺盛第二,从银行层面来说,一系列日渐严格的监管制度会促使银行将其一部分储蓄转换为金融产品。资本的约束和严格的监管使得银行不可能继续依靠原来的过快的贷款扩张获利,而必须跟其资本金相适应,将一部分储蓄转换为贷款以外的金融产品,发展所谓中间业务,不占用资本金。银行从单…依靠贷款获取利差的经营模式转变为寻求贷款利差和中间业务收入相匹配的模式,也推动其业务结构的多元化;再加上中国金融机构的多元化经营,也将成为从机构层面推动居民资产结构调整的力量。

从需求方来说,居民的资产结构调整一旦启动,就会形成一种趋势,这种趋势的力量之大,短期内往往不是货币政策或者什么其他的管制政策所能调控的。例如,现在监管机构可能倾向于对基金的发行进行控制,但是实际上居民可以通过购买已经成立的开放式基金来入市,也可以直接入市。真正有意义的,此时实际上是投资者教育和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让投资者真正了解这个市场,不要把基金当作储蓄或者债券。在此基础上,这也正是多种金融产品加快上市、优质企业上市、企业债发行、保险市场发展的良机。我们还预计,2007年将继续是基金、企业债、资产证券化等实现大发展的时机。

所以,我们不能仅看到流动性过剩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还要看到,这也意味着直接融资发展的重大机遇,意味着中国融资结构调整、居民储蓄多元化快速推进的时代到来了。

第4篇

【关键词】企业融资 直接融资 资本市场 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直接融资中出现的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政府的宏观管理制度不合理或不健全以及直接融资市场不完善,即:上市公司改制不彻底,非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所占比例太大,一方面使公司所有者主体缺位现象严重,造成内部人控制,难以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公司的发展战略、股利决策、人事制度完全操纵在经营者手中,使投资者利益和公司利益让位于经理层个人利益,导致企业资产经营效益差、经营管理行为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

直接融资市场本身的不完善也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表现在市场规则不成熟,市场法律体系不完善,法规建设滞后;市场主体不成熟,如上市公司未实质改制、缺乏有实力的机构投资者、投资者风险意识差、中介机构缺乏职业道德等。

一、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融资行为

在我国,由于法人资产制度的不健全,企业尚未达到完全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企业的治理机制效率低下,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因此,建立健全以法人资产制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建立了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之后,才能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基础上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规范企业融资行为,优化融资结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本质上讲,现代企业制度就是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公司制度。

(一)建立有效的委托一关系并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公司制的基本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所有者将其资产委托给人一董事会和经理层一去管理和经营,两者之间形成一种受法律约束的委托关系。如果所有者主体缺位或产权主体股权过于分散,则所有者不能有效监督者行为,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会导致经理层为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所有者利益。由于经理人员能力不足或工作失误所造成的损失被定义为成本。为了使这种成本最小化,委托人必须对人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总体上讲,可分为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内部治理指董事会的监督和经理报酬的设计,外部治理指股票市场、经理市场和产品市场的竞争压力。

(二)通过引入其他经济成分的产权主体,实现产权主体人格化。为了改变目前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使投资者无法真正监督董事会、经营者行为,以致造成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必须分阶段、多途径、有区别地逐步解决国有股和法人股的上市流通,并引进其他经济成分,从而使改制后的国企产权主体人格化,有利于形成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委托关系,真正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充分发挥投资者对董事会和经营者的监督约束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二、发展资本市场,促进企业直接融资

要把企业推向市场,推动企业行为市场化,需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随着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仅仅依靠银行贷款已难以企业满足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为了保证企业融资渠道畅通,必然要求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一方面它可以为企业融资提供银行间接融资的“替代通道”,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成为建立市场型融资机制的必不可缺的中间环节。资本市场发育得越充分,企业融资机制的市场化就越强,对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作用就越大。目前,我国企业对银行贷款依存度相当高,金融市场还不发达,所以必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多种工具,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在这里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促进资本市场的规范化。主要包括:逐步改革股票、公司债券和其他证券品种发行的“计划控制”的状况,建立依法实行“标准控制”的发行机制;尽快研究并出台有关“法人股、国有股入市”、“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法律法规,逐步减弱并改变上市公司中的“政企不分”现象,促使股权股份的平等和上市公司的行为规范化;有效建立资本市场的准入制度和退出制度,改变上市公司的“终身制”,促使它们充分重视自身的资产质量、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

(二)积极发展新的金融工具,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主要包括:进一步发展投资墓金、可转换债券等证券品种,促进居民证券投资行为的规范化和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协调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关系;尽快研究并出台有关“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法规,促进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债权、股权的转换和企业存量资产的股份化,以利于银行和企业关系的调整;积极调整证券经营机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政策,适当扩大它们获得贷款的渠道,使他们能够通过直接融资获得必要的资金来支持企业的并购、重组和改善企业财务关系。

第5篇

一、小企业经营信息不透明,难以满足投资者对信息的认知要求

小企业在创建时都是根据市场供不应求缺口大的产品来确定创建的。企业对该产品的市场寿命,产品在产品链中的必要程度,产品现在占有市场的份额,产品在将来市场中的稀缺性,产品更新换代的趋势,市场要求产品的创新措施,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等经营中的相关要素都知之甚少。企业所拥有的信息只是现在产品卖得快,利润回报率高,目前有能力把产品生产出来,而前景的预测没有很到位的信息来证明企业的市场前景旺盛,因此不能强有力地引导投资者参与投资的信心。

二、小企业管理信息封闭,导致诸多投资因素和潜力丧失

小企业在创建初始,为了避免可能引起的竞争,一般都设置竞争壁垒,对外封锁自己的生产成本、技术含量、产品性能、投资回报率、固定资产构成、产品生产程序等信息。这种封闭信息的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竞争缓解有力,但是对直接融资却产生了不利影响,因为投资者对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缺失,导致了很多可挖掘出来的投资因素和潜力丧失。

三、小企业融资管理不规范,投资收益实现缺乏必要保障

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小企业往往不能使所有权和经营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很好地和谐一致,所以影响到投资回报不能充分的实现。尤其是在融资管理上没有建立起统一、规范、合理和科学的模式,具体表现为企业行为和经营的个人行为没有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资金运用和生产发展没有形成一定的协调关系,盈利分红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分配模式等等问题,使得投资收益实现缺乏必要的保障。

四、小企业创建和发展中存在的缺陷,导致了融资缺乏吸引力

小企业在起步发展阶段一般都会因为以下五种情况而影响融资。一是盲目创建。其创建一般是根据某种产品一时的市场需求和市场冷热表象程度来确定的,而不去考虑产品长远的市场需求和开发潜力,因此它在创建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二是设备简陋。小企业往往因为仓促上马和资金不足原因所购置的生产设备简陋,有的甚至是淘汰设备,所以经常会出现设施不能正常运转问题。一旦设备运转出现问题,不仅不能保证产品生产和产品质量,而且最主要的是会延误商机,造成收益下降,甚至出现亏本。三是人才缺乏。小企业一般都缺乏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因此经营意识、管理水平和产品开发研制能力都跟不上市场发展需要,因此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抗衡力。四是效益低下。某种产品在创建时它的原材料价格会很低,一旦其价值被过热市场认定后价格很快会被抬高,那么产品成本就会翻倍上升。这种成本快速跟进,使得原来预测的利润很快被暴涨的成本吃光,企业的收益很快减少。五是环境制约。在市场经济环境、社会信用环境、投资理财环境逐步完善和好转的情况下,小企业的经营发展与许多环境因素不相适应和协调问题的暴露,造成小企业不能与社会抗衡的融资困难和压力,小企业在融资信心不足和环境不允许的情况下,不得不放弃融资。种种因素表明了小企业的融资缺乏吸引力。

五、小企业融资行为背离了商业道义,导致融资空间缩小

小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格化和企业行为的随意性,使得企业融资行为经常出现一些背离商业道义问题。如在偿还债务性融资不是根据借款时的承诺为依据,而是根据企业资金宽松程度来决定是否还债,一些欠债也不能及时归还等等,造成了小企业的融资的信誉度下降。这种现象在社会上逐渐扩散和传播后,很多持币待动的投资者对小企业资金成长能力持否定态度,因而资金就不会趋动到这一块空间,使小企业融资范围逐渐缩小。

六、小企业失去了金融业规模融资支持,导致融资渠道狭窄

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中国的市场经济处于萌芽时期,市场主体的份额以小企业为主流,当时的金融企业以支持小企业的发展为主要业务,所以在那个阶段,小企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它的生命力及市场推进力都很强。而现阶段市场主体的基本份额都由大企业主宰着,金融企业的业务重心于是倾向了大企业,对小企业的业务推进逐渐乏力,甚至放弃。小企业在没有了规模资金的注入后就失去了规模发展的可能,它的市场推进力也因此没有了后劲。

七、对策建议

第6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融资风险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已上升到了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中仅仅依靠企业的自有资本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发展需要,而通过资本经营,利用财务杠杆,在短期内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就成为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但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十分狭窄,除少数大型知名企业,一般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十分有限。总的来说,企业所获资金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源融资;二是企业外源融资。其现实状况是:

    (一)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中“内部资金比率”(内部资金/外部资金)普遍偏高

    大量资金都来源于企业的自我积累,不易获得外部投资,造成企业只能转向内部挖掘潜力。

    (二)我国中小企业通过间接融资方式所获资金数量非常有限

    根据近两年有关统计数据显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量仅占全部贷款的4.65%,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约占1/3的比重形成强烈反差。中小企业之所以难以取得贷款,与其对贷款需求“急、频、少、高”的基本特性相联系。同时由于各大国有商业银行沿袭传统,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而中小企业沦为“二等公民”。另外中小企业建立时间相对较短、规模较小、资信等级比较低,使得银行不愿为其贷款。

    (三)从直接融资来看,中小企业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获取资金的寥寥无几

    种种现象表明我国中小企业以直接融资方式筹集资金难度很大、比例极低。主要原因:一是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规模有限;二是中小企业规模小,管理不规范,信用基础不稳定,风险集中;三是多数中小企业不是国家支柱产业,国家“抓大放小”的政策使中小企业在僧多粥少的环境中难以占领一席之地。

    因此,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中小企业尚未建立外部市场融资机制,基本上是内部融资、自我滚雪球式的发展,致使企业很难形成规模生产。这种状况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满足不了中小企业规模扩张过程中的融资要求。

    二、企业直接融资风险的涵义

    风险一般泛指遭受各种损失的可能性。风险是在特定环境下和特定时期内自然存在的导致经济损失的变化。风险是事件本身的不确定性,或者说某一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财务的角度来说,风险就是无法达到预期报酬的可能性。融资风险的大小主要通过风险成本来反映。企业融资的风险成本主要包括破产成本和财务困境成本。

    财务困境成本的内涵要比破产成本宽泛。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未得到偿付的债权人有权利以合同被违反为理由要求企业在正式向法庭申请破产前,通过一系列非常行动,主要包括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使企业免于破产,维持企业继续经营的能力。财务困境成本包括三部分:一是法律、管理和咨询费用;二是间接成本,包括因财务困境影响企业经营能力的降低,至少是对企业产品需求的减少;三是管理层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第7篇

【关键词】场外资本市场;小微企业;直接融资

一、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及原因分析

小微企业注册资本一般较少,达不到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的资本要求;而且,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制约无法达到上市的净利润要求,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此外,在我们企业的融资结构中,银行融资仍占有很大比例,而小微企业固定资产少、资金需求急、经营风险较大等特点与商业银行信贷配给制度之间有很多不可协调的因素。因此,小微企业一方面其面临着经济低迷带来的收益下滑,另一方面无法为自己的持续经营融通资金,对其长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小微企业为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贡献与其享受到得金融服务显然不成正比,很容易打击小微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因此,地方政府和小微企业势必要抓住场外资本市场发展机遇,开辟新的融资渠道,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

二、利用场外资本市场发展机遇

场外资本市场是相对于交易所市场而言的,小微企业的规模小、资金需求急、交易较为灵活,显然更适合在场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这有点类似于在华尔街的梧桐树下进行交易的经纪商。我这里所说的场外资本市场主要包括:银行间债券市场、新三板市场和四板市场。

(一)银行间债券市场

从世界性的资本市场发展规律来看,债券市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银行间债券市场集中了我国大部分的债券交易。银行间债券市场是一个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债券的场外市场,在这个市场发行的债券主要包括中期票据、超短期融资券、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种类。其中,比较适合小微企业发行的债券有中小企业集合债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采取了小微企业“区域集优”直接债务融资模式,极大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这种模式是将一定区域内具有核心生产技术或者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的中小非金融企业,依靠政府专项风险缓释基金等措施的支持,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债务融资方式。通过区域集优方式遴选出来的企业都是经过专业机构考核和评级的,节省了投资者的调查成本;同时由多家信誉良好的小微企业联合发行的票据,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更具有吸引力;此外,由于这种债券是在全国性的债券市场进行交易,加大了票据的流动性;最后,小微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融资,能够起到一定的宣传效果和广告效应,监管部门的日常业务监管也使其能够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地经营,为其日后在中小企业板甚至主板市场上市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新三板市场

我国新三板市场目前已经实现全国性扩容,众多小微企业成功进行挂牌,缓解了小微企业汇聚的巨大资金需求。新三板市场主要是针对高新科技产业的,比如能源、科技、医药等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小微企业中有很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企业,在新三板市场挂牌之后,会受到券商、投资者、注册会计师的共同监督,从而使得企业经营者更加关注成本控制盒风险管理。许多中关村的企业在新三板市场挂牌之后,受到了许多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的青睐,其中久其软件公司在2009年7月成功登陆中小企业板,北陆药业成为我国创业板市场的首批企业之一。充分利用新三板市场这个平台,小微企业不仅能够快速地融通资金、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也为自己未来的上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四板市场

四板市场即区域性的股权托管交易市场,如安徽省的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主要为挂牌企业提供股权托管、转让、融资等服务。挂牌企业主要为非上市非公共、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相对于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新三板市场来说,周期更短、限制更少、成本更低。四板市场主要采取“挂牌企业准入门槛低,投资者准入门槛高”的运行规则,对于进入四板市场的企业没有明确的财务要求,而进入该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和自然人则需要拥有较高的风险识别能力、损失吸收能力以及较高的资产要求。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的建立健全,完善了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机制,为小微企业融资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做了重要的补充。小微企业在四板市场挂牌有利于其提高企业形象,增加营运资本、改善财务管理和内部治理,在条件成熟时直接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市场进行转换。

三、把握场外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小微企业在促进地方就业、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活跃地方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享受的金融资源与其贡献程度不成正比。因此,小微企业一定要正视自己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利用场外资本市场的发展机会,找准适合企业内部经营模式的融资渠道,从而促进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地方经济的平稳运行。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通过场外资本市场定向发行股票和私募债,为小微企业提供直接融资平台;第二,利用场外资本市场股权托管进行股权质押融资,为小微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贷款融资创造条件;第三,利用场外资本市场完善小微企业股权退出机制,吸引更多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和战略投资者投资小微企业;第四,通过场外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助推小微企业做大做强;第五,通过场外资本市场挂牌,规范小微企业公司治理,为小微企业在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上市做好准备,打好基础,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燕.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下的场外交易市场建设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10):1922

[2]阙紫康.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与经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2627

[3]张宗新,玉.上海场外交易市场发展模式与路径[J].新金融,2010(1):5054

第8篇

一、楚雄州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自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内,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肯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楚雄州以众多中小企业为支撑的非公有制经济日益成为支持全州经济发展最强劲、最稳定的动力之一。

一方面,近年来全州非公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中小企业总量不断增加,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逐步提升,社会地位愈加彰显。全州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全州非公经济户数、新开办个体工商户、新开办私营企业、从业人口总数都逐年递增,中小企业日益成为容纳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支撑。

另一方面,全州非公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中小企业参与公平竞争的机制体制还不完善,多数企业实力较弱,发展环境有待改善;二是多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生产经营短视特征明显;三是非公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较为粗放,个别产业节能减排任务重;四是企业生产经营资金供求矛盾突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长期存在。全州企业实力总体偏弱,中小企业更是亟待发展。

就影响和制约全州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因素而言,“资金短缺、科研开发能力弱、产品缺乏竞争力”三大问题成为主要制约因素。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全州42户重点监测企业中,59.5%的经营者认为资金短缺是最大问题;52.4%的经营者认为科研开发能力弱最限制企业经营;26.2%的经营者认为产品缺乏竞争力是最大因素。以上三个因素正是中小企业经营效益低下,竞争实力待加强的症结所在,而无疑资金短缺作为最大问题,同时影响着企业科研开发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强弱。为此,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实际上就解决了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最大障碍,进而解决了推动企业自身发展乃至全州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

二、楚雄州非公经济、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楚雄州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自治州,目前尚无一家本地上市公司,经济发展所需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融资途径单一,手段匮乏,不仅限制了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且风险向金融体系过于集中,给金融部门优化信贷资源配置、防控银行信贷风险埋下诸多隐患。受全州企业自身发展和融资环境的限制,目前全州企业融资呈现以下特点:

(一)资金供求矛盾突出,微小企业发展严重受限

当前全州企业资金供求矛盾突出,资金配置呈现两大特征:一是“重大轻小”,微小企业贷款难于满足。金融部门基于风险可控的前提,资金规模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化影响,一旦规模压缩,只能优先满足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实力较强、信用较好、还贷能力较强、生产经营周期较稳定的企业,而风险偏高、担保能力弱的微小企业往往得不到金融的有效支持,资金供求不平衡。二是融资难度高,资金缺口大。在当前全州直接融资手段匮乏的情况下,全州企业资金主要有几个来源:企业自筹、银行信贷、财政支持、民间融资(含私募)等。无论何种资本,均具逐利性,资本总量有限,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向某些特定的企业、行业聚集的特征,最终获得资金的势必只是一部分企业。加上融资来源不稳定性、资金配置的结构性特征,势必造成一些企业没有资金支持或存在资金缺口。据相关经济主管部门对2010年全州工业投资情况分析显示:全州工业计划投资46.5亿元,其中:计划通过省、州财政和企业自筹的方式解决有24亿元,尚有22.5亿元需要银行贷款予以解决,资金缺口较大,且以上无论哪个环节资金不到位,都将影响项目的启动和进度。

(二)企业经营主要依靠间接融资,风险向金融体系过于集中

因融资观念落后,直接融资发展滞后,当前全州企业融资主要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伴随着对非公经济发展重视程度的加深,在金融对非公经济不可或缺的支持作用日益彰显的同时,风险也逐步向金融部门聚集。一方面,金融支持非公经济、中小企业的新增贷款屡创新高。另一方面,信贷资金难以实现优化配置。一是受全州非公中小企业发展实力弱,信用等级低,有效资产抵押能力差,担保体系不完善,财务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无法保证等问题制约。在银行放贷难度增大的同时,已贷资金如期收回也存在一定风险。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全州106户工业企业2010年固定资产及流动资金贷款需求27.2亿元,其中:流动资金贷款需求15.5亿元,固定资产贷款需求11.7亿元,可抵押资产总额46.4亿元。其中:23家企业无力落实担保,其贷款需求达7.7亿元;19家企业贷款需求额度远超其可抵押资产总额,其信贷需求为13.7亿元,可抵押资产总额为3.5亿元,无法落实抵押的超出需求达10.2亿元。二是中小企业信用意识淡薄,主动负债意识不强,信贷资金趋集中。以2009年末数据为例,全州累计为2786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办理贷款卡,2009年新增发卡175户,仅占当年新增非公经济户数的2.3%。

第9篇

[关键词]绥芬河市;中小企业;直接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3-0105-03

一、各种融资手段的差异性分析

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有: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企业自筹资金和政府扶持资金。间接融资是指通过银行进行抵押、担保和信用贷款。直接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股权融资又分为发行股票(IPO)、私募股权基金和产权交易。债权融资则是发行企业债券。

如果绥芬河市有条件的企业实现直接融资,不仅能够满足企业自身需求,还将促进区域经济整体提升。针对产业特点、发展阶段、现实条件、盈利能力和需求偏好,绥芬河市企业在适应性选择上应有所差异。

(一)发行股票

由于股票经常是溢价发行,故股票筹资的实际成本较低,而且筹集的资金无需偿还。但股票发行手续复杂,还要公布公司财务状况,所受制约较多。此外,增发股票还导致股权稀释,影响股东的既得利益和对公司的控制权。

(二)银行贷款

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通常较为方便,能较快弥补企业的资金缺口,但信贷的期限一般较短,资金的使用范围往往受到严格限制。而且在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时,银行往往惜贷。

(三)发行债券

相对而言,发行债券的资金筹集期限较长,募集的资金规模较大,资金使用较为自由,而且现有股东对公司的所有权不变。但是,公司债券投资的风险性较大,发行成本一般高于银行贷款,还本付息会给公司带来较重的财务负担。

(四)产权交易

产权交易市场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进行资产并购和重组,促进产权资源的结构优化;还可以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参与和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开展中小企业股权质押融资。不足之处在于还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全国性的产权交易法律法规,产权交易市场的流动性过低,以及区域分割严重,大大降低了市场有效性。

(五)私募股权基金

私募股权基金是股权投资,主要期望股本的分红获得收益,会直接参与管理。股权融资既能为企业赢得合作伙伴,改善企业治理结构,“门槛”又比上市融资低很多。而且私募股权基金在退出过程中,也能与主板、创业板、产权交易市场等不同层次资本市场发生有机联系,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二、发展直接融资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中,有48.41%的企业选择自有积累资金,38.89%的企业选择通过银行信贷,而通过其它形式筹资的企业不足13%,其中仅有2.38%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融资。对绥芬河市而言,企业直接融资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合理调整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充分利用直接融资手段,使资本结构与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可以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近年来在利用银行贷款和争取政府政策性扶持资金方面,绥芬河市已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其发展空间已经不大。友谊木业和远东集团目前正积极运作上市,表明绥芬河市企业已经迈出了直接融资的第一步。

(二)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整体提升市域经济

私募股权基金是通过风险投资的介入,推动创新型企业发展;在并购活动中对企业定价、产业融合以及升级换代起到重要作用;通过资本注入的形式影响被投资企业的高管层,提出战略建议,帮助企业转型。

产权交易以实现企业盘活资产存量、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为大量的非上市股份公司提供专业、高效的融资平台和股份转让服务。

企业上市是显示地方经济实力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标志。通过上市,企业不仅可以迅速扩大规模,实现低成本扩张,更重要的是通过与资本市场的接轨,有效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些直接融资手段的引入和合理运用,将对绥芬河市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带来巨大支持。

(三)有利于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引导企业规范发展

私募股权基金是机构投资者,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强的监督能力。同时,由于注重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私募股权投资者能为保护自身投资权益而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干预和监督。企业上市改制过程中,保荐人、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众多专业机构要帮助企业明晰产权关系,规范纳税行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因此,这些直接融资手段不仅能为企业从资本市场带来所需资金,同时也具有影响深远的“管理价值”。

(四)有利于带动间接融资,构筑良性融资平台

直接融资手段对所投资和交易目标企业或公司推行现代企业规范化管理,客观上也增强了企业对银行放贷的吸引力,进而有助于形成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互为替代和补充的良好局面。

(五)有利于规范投资行为,提供合法投资渠道

绥芬河市民间投融资和借贷行为一直很活跃,但还存在不规范、甚至违法现象。绥芬河市企业上市和私募股权基金投入将为广大个人投资者提供合法、规范的投资平台。

(六)有利于整合现有企业,创新招商引资思路

对绥芬河市而言,在招商引资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充分整合现有企业资源,通过直接融资手段盘活存量资产不仅见效快,而且成活率高;不仅可为企业直接融资开辟道路,也有利于打造绥芬河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和核心竞争力。

三、绥芬河市发展直接融资的可行性分析

(一)政策越来越有利

2007年6月1日起我国正式开始实行新《合伙企业法》,为私募机构以有限合伙的形式开展投资活动提供了法律平台。在主板和中小企业板基础上,2009年10月创业板的推出为股权资金退市提供了新的渠道。

企业发行债券的相关政策、法律及条例也已陆续出台。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的“金融30条”中提出,要稳步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开展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试点;央行在2009年年度工作会议上,也提出了要继续开展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试点,研究在银行间市场推出高收益债券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2009年11月,《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小非金融企业集合票据业务指引》正式,更为中小企业发行集合票据进行直接融资提供了新的途径。近年来国家还陆续出台了《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证券法》和《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等。

2009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中提出:加快创业板市场建设,完善中小企业上市育成机制,扩大中小企业上市规模,增加直接融资。引导社会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稳步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规模,积极培育和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为中小企业产权和股权交易提供服务。

2009年10月,工信部为贯彻落实(国发[2009]36号)文件要求,就开展区域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试点下发了通知。试点目标是为各类中小企业的产权、股权、债权等提供交易平台。

2009年11月16日黑龙江省通过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快速健康发展的23条意见。其中第四条便是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股权基金,以互利共赢机制吸引民间资本发起创建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等股权投资基金。第五条则是搭建全省统一的股权交易平台,通过股权交易、质押等形式,实现民间资本合理流动。2010年8月11日,黑龙江省产权交易中心牡丹江分中心挂牌成立。

(二)实践经验越来越丰富

如宁波市把握长三角地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试点城市机遇,从2008年5月起,稳步放开股权投资市场,目前该市的股权投资企业已超过20家,注册资本规模近20亿元。2008年10月宁波市政府还通过了《关于鼓励股权投资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允许企业和个人直接参股投资企业。天津私募股权基金发展迅速。2006—2009年底,天津已有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和产业风险投资基金355家,成为国内私募股权基金相对集中的城市。

2007年11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内首只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由深圳市政府和国家开发银行公开发行,发行额为10.3亿元,开创了中小企业新的融资模式。接着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集合债券(“07中关村”)、大连市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简称“09连中小”)相继发行。作为第一只非银行担保的集合债券,“大连模式”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2010年7月6日河南省《关于全国区域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试点市场工作方案的请示》获国家工信部批复同意。这标志着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成为我国首家、也是目前惟一一家获准启动区域中小企业产权、债权、股权交易试点的地方交易所,并于2010年11月12日开盘,营业区域为中部六省以及山东和浙江两省。

(三)交易成本前期运作费用降低

以企业上市为例,由于过去实行额度制,仅企业上市前期费用要近千万元。现在实行券商保荐制,进行市场化运作,企业上市的前期费用完全可以控制在100万元以内。

四、绥芬河市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直接融资条件的内在动力不足

企业经营管理意识、观念和方式较为落后,对融资手段,尤其是直接融资缺乏应有的认识。有的民营企业家对直接融资的规则、程序、步骤和要求知之甚少。还有些企业老板担心企业上市和私募股权基金介入后,由于股权多元化、管理规范化而丧失对企业的控制权。

(二)符合直接融资的企业资源不足

绥芬河市中小企业发展起步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单一,且大都属于传统产业。对照上市条件和发债标准,大都不具备主体资格,部分企业管理不够规范,存在产权、股权模糊等问题,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三)政府对直接融资的推动不足

培育企业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先进地区经验来看,在初期,政府推动极为关键。例如,江苏省江阴市政府全程参与企业上市相关工作。目前,江阴以拥有27家上市公司成为全国县级市中上市公司最多的城市。与之相比,绥芬河市政府对企业直接融资工作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推动,如尚未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也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机制等。

五、对绥芬河市中小企业开展直接融资的对策建议

(一)扎实做好基础工作

加大力度,尽快提高直接融资主体的承载能力和管理水平,是顺利推进绥芬河市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工作的前提条件。

1.引进中介机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协调引进中介机构对目标企业进行严格治理改造,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保为资本市场输送合格的企业。

2.优化整合资源,加快壮大企业规模。私募股权基金目标企业和拟上市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持续的盈利能力。应综合运用产权联合、兼并重组、资产分离等手段,促进企业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3.推动自主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把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为推动企业直接融资、尤其是企业上市的有效措施,大力提升科技和品牌的带动力。

4.营造舆论氛围,提高企业对直接融资的认识。广泛深入宣传国家加快发展资本市场的政策法规。积极搭建平台,强化企业与有关中介机构的沟通、交流,以及对直接融资的了解和认识。

(二)尽快完善体制机制

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政策扶持”的工作机制是顺利推进绥芬河市企业直接融资工作的重要保障。

1.抓政策支持。尽快出台诸如《绥芬河市关于加快推进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意见》等相关文件,从用地供应、信贷支持、设施配套、税费减免、资金扶持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对直接融资后备企业给予大力支持。同时,要积极为企业争取、落实上级优惠政策,尽快让绥芬河市企业进入省、市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

2.抓组织领导。成立全市直接融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市企业融资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工作。

3.抓协调服务。设立政府融资办公室,具体负责企业融资业务的协调服务,并从财政、发改委、经贸、审计、统计等部门和企业抽调骨干人员,加强对国内外资本市场和信息的研究分析,帮助企业搞好股份制规范改造,组织上市业务培训,引荐中介机构,争取上级支持,办理上市和债券发行材料申报等工作,并安排专人常驻企业进行帮扶。

(三)主次分明有序推进

调查筛选直接融资的企业主体,并对这些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的企业结合外部条件匹配个性化的融资手段,是绥芬河市企业直接融资工作顺利推进的必要措施。

1.行业选择。木业在绥芬河市最具发展规模、发展基础和发展前景。绥芬河市现有规模以上企业27家,其中木业就占20家之多。而且,友谊木业已经运作上市,具有示范带动效应。所以木业应当作为绥芬河市企业发展直接融资的起点和战略重点。

2.手段选择。私募股权基金是绥芬河市企业现阶段发展直接融资最为适宜的手段。一是从时间上看,目前企业估值较低,正是投资良机;在主板和中小板基础上,创业板刚刚开市为投资者退市又开辟了新的通道。二是从机会上看,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私募股权基金可操作性更强、成功几率更大。三是从特点上看,私募股权基金对其他手段而言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又兼具其他手段不具备的优势。四是从操作上看,可以把盘活绥芬河市现有民间存量资金和引进域外增量资金相结合。即引进私募股权基金并将其管理的资金选择绥芬河市的企业投入的同时,可由私募股权基金以互利共赢机制吸引绥芬河市民间资本投入股权基金然后再投入选定企业,或两者并行;还可以由地方政府主导成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并引进外部专业管理人进行管理,地方政府可通过与管理人的交流和审核管理人的投资过程吸收、学习相关知识,积累投资经验,培养本土人才。

从绥芬河市木业的产业集群现状看,可对木业企业之间通过产权交易优化配置资源,增强企业实力,实现整体产业升级。还可以通过发行企业联合债券的方式,满足单个企业自身无法达成的融资需求。

第10篇

摘 要:基于现代金融中介理论来考察税收对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当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交易服务成本很低时,以较低的税率对储蓄利息开征利息所得税不会影响储户 (或投资者)在储蓄和直接投资之间的选择;对银行贷款利息收入开征营业税,则会引起税收转嫁,提高贷款利息率,使部分企业选择直接融资方式而不是从银行贷款;银行业所得税也会提高贷款利率,减少贷款需求量。

关键词:银行;税制结构;融资方式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6)05-0048―05

一、引言

企业融资可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种主要方式。从世界各国来看,间接融资远比直接融资重要;而在间接融资中,银行是工商企业融资的最重要来源。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要有一个适当的比例,这样才能避免经营风险、道德风险以及对整体宏观经济的冲击,保证经济正常运行。当前中国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是,间接融资比例过高,商业银行信贷占到融资总额的80%以上,而其中的75%又是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出的。1992-2001年,企业从股票市场累计筹资7755亿元;而向金融机构借款却增加了8.6万亿元,企业高度依赖银行贷款的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变。2002年银行贷款净增加额约为1.9万亿元,股票筹资额仅为962亿元,只相当于银行贷款净增加额的5%。中国企业融资依赖于间接方式也可从表1中看出。

与企业融资结构相关的是企业负债率问题。据刘遵义与王桂娟的统计,1999年在918家上市公司中,除12家股东权益为负的公司外,杠杆比率大于1的公司有315家,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杠杆比率大于2的公司有96家,占总数的10%。总体上说,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要好于一般公司,一般公司的杠杆比率要更高。由于国有控股母公司往往把最优质的资产转移给了上市公司,母公司的杠杆比率要高得多。企业负债率过高的问题在于,若一家企业有问题,必然影响到银行和其他企业(如供应商),从而影响社会一大片,这已为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所证明。同时,这也是造成中国商业银行呆账、坏账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实经济中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存,那么在什么条件下企业会选择直接融资?在什么条件下又会选择间接融资?或者说,银行在什么条件下会将从储蓄者那里吸收的存款借给企业?Holmstrom-Tirole的监督与资本模型和Diamond的监督与信誉模型,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存现象给出了解释。”两个模型都是基于道德风险前提,得出了资产规模不足的厂商无法获得直接融资支持的结论。

那么,税收如何影响企业融资方式,这是税收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已有研究成果看,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税收对企业债券融资与股票融资的影响。”而对这一问题最为重要的研究成果就是MM定理。其主要内容是:在完全的资本市场上,如果不存在税收和破产成本,那么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即与其融资方式(是发行股票还是债券)无关。

根据刘遵义、王桂娟的研究,从税收政策角度看中国目前实行的税收政策不利于企业选择直接融资方式这是企业杠杆比率过高、银行风险过大的税收原因。

第11篇

2013年12月14日,新三板正式扩容。这意味着境内符合条件的股份公司均可通过主办券商申请在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开转让股份,进行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资产重组等。本刊记者近期就多层次资本市场与中小企业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股权融资及上市公司治理等话题,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宋清华教授进行了专访。

《支点》:请您谈谈新三板与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关系。

宋清华:新三板的意义是多方面的。设立新三板是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占比的重要举措。提高直接融资占比,目的是能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从宏观上讲,场外市场的建设是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完善,并促进整体经济发展。

新三板的设立也与资本市场融资功能萎缩有关。近年来,因监管原因,企业不能更好地通过上海、深圳的资本市场融资,新三板则可以让一些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有一个融资场所,有一个股权转让的平台。

新三板定位于全国性的证券交易场所场外市场,相当于中国的第三个证券交易所。新三板的设立,也与北京想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有关。北京有政治地缘优势,通过新三板,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将会得到迅速提升。

《支点》:公司治理的规范性标准对新三板挂牌公司有哪些意义?

宋清华:2012年年底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只有207家,其中有170多家企业来自中关村,截至2013年12月下旬,已达350多家。相关报道说, 2014年底有望突破1000家。

新三板快速大规模扩容,如果挂牌企业投资价值偏低,透明度不高或者不规范,对投资者肯定会有影响。企业想直接转板上市也必须接受监管,至少同类型的融资方式和同样的融资额度,在监管中要保持一致性,否则就会人为地引导更多企业投奔进新三板。

新三板能发展到多大规模,火爆到什么程度,取决于挂牌企业的公司治理。中国的社会资金量很大,但资本市场发展与社会资金量不太一致。如果上市公司有投资价值,能给投资者稳定回报,大量资金就会流向股票市场。过去沪深股票市场发展的教训是新三板市场在今后发展中需要警惕的。

突破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企业自身需要有投资价值。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要作区分,否则,资金就形不成有效配置,形成浪费。

《支点》:您认为转板机制对新三板有怎样的意义?

宋清华:能不能上市交易,恐怕不是新三板的终极目的。将新三板的成立和发展与主板、创业板联系起来,不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公司上市后能吸纳更多资金,甚至也有益于社会知名度和企业形象。但挤进高端不是走向成功的唯一路径,有些企业永远不需要上市。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可以有不同的定位。

第12篇

信贷成本主要是指银行与贷款企业交易时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些包括搜索材料、谈判交易、监督实行等相关费用。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对整体的成本进行预算,实现成本的合理化。银行在对产业集群中的中小型企业进行信贷的同时,可以将信贷过程中的多重材料收集进行省略,大大降低了原本对同样数量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成本。通过这种集体贷款实现对银行资金的优化配置,提高了银行对回笼资金的利用效率。

企业的信贷成本受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人为因素方面主要是机会主义和人为活动中的限理性。环境因素主要为不确定的贷款风险和复杂的环境整体。这些对银行的信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是银行对企业信贷的主要考虑条件。银行在进行信贷时,往往因为中小型企业的预算成本过高,交易时间、人力、资源等浪费程度严重而终止信贷行为,给企业的经济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产业集群对直接融资的效应

1拓宽融资通道

产业集群可以提高中小型企业的直接融资效益,通过拓宽企业融资的通道实现企业的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指在人与人之间或企业和企业之前等直接进行融资,实现资金的借贷。通过对企业和个人的相关不动财产进行抵押进行相关的融资行为,满足企业资金的需求。这种融资的主要代表是民间融资。在双方建立良好的融资沟通的情况下,进行中小型企业创业资本的流动,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进入资本市场产业集群

帮助中小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对企业进行直接融资。在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的情况下,将资本市场中的资金吸引到企业中,解决企业存在的融资困难问题。改善企业的资金现状,完善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实现企业高速运转,扩大企业的效益。这样才能提高融资的成功率,实现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

3促进政府融资

随着企业效益的提高,政府对中小型企业的融资力度也会加大。政府会选取降低税收、减少税费、企业补贴、基金补助等多种形式对中小型企业进行融资,带动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产业集群实现了产业融资的广泛效益,带动了企业的高端发展,实现企业间的良性竞争,促进我国的经济进步。

政府通过多种形式促进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发展,对这些企业提供必要的融资帮助。产业集群增强了企业的信誉,减少了政府对企业融资产生空洞的情况,提高了政府对中小型企业的信任度。在产业集群中,政府的融资可以很好地被使用,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