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46: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和氏之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引车避匿不是惧,负荆请罪愧求饶。
夺利争名匹夫志,先公后私国士操。
容人改过传佳话,一代将相刎颈交。
――引言
战国时,良将多。勇廉颇,属赵国。
大破齐,取杨晋,震三军,拜上卿。
赵宦官,名缪贤,曾有罪,欲走燕。
有舍人,蔺相如,情急中,来劝阻:
“赵,燕国弱,君入燕,定招祸。
昔结君,今束君,燕畏赵,敢留君?
袒上身,伏砧板,君之罪,或可免。”
免罪后,缪贤惊:蔺相如,不可轻!
和氏璧,天下宝,几易主,传至赵。
秦王贪,涎三尺,十五城,欲换鐾。
召群臣,想对策,惠文王,没了辙:
“给秦吧,白受骗;不给吧,兵来犯。”
计未定,心难静。危难间,谁奉命?
缪贤来,荐舍人:“蔺相如,可入秦。”
蔺相如,脱颖出,见赵王,有成竹:
“臣奉壁,入秦地,秦理亏,请完璧。”
章台富,见秦王:和氏璧,敬献上。
秦王喜,美人醉,群臣乐,呼万岁。
秦昭王,无诚意,蔺相如,取回璧。
退几步,倚堂柱,发冲冠,睁怒目;
“大王你,少诚意,壁传妃,将臣戏;
章台宫,非正殿,召见臣,太傲慢。
我赵王,够诚意,斋五日,才送壁。
强凌弱,失礼仪,布衣交,不相欺!
十五城,不可得。臣之头,与璧破!”
蔺相如,言铿然;欲破壁,气凛然。
秦王恐。忙道歉,查地图,欲兑现。
蔺相如,暗自揣;秦昭王,怀鬼胎。
车有道,马有路,两国交,有礼数:
“斋五日,设九宾,和氏璧,乃献秦。”
秦昭王,心盘算,送相如,至宾馆。
心里明,眼中亮,蔺相如,细思量:
口中是,心里非,我赵国,必吃亏!
派随从,怀璧亡,制强秦,断念想。
五日后,正殿中,秦昭王,设九宾。
蔺相如,款款来。赵使者,好口才;
“自穆公,二十余君,少诚信,到如今。
强凌弱,赵必亏,臣令人,持璧归。
甩欺王,罪当烹,王失信,可好听?
先割城,后送璧,望大王,细计议。”
君与臣,面相觑;侍从上,拉相如。
放长线,钓大鱼,秦昭王,细考虑:
“杀相如,怎得璧?使归赵,厚遇之。”
相如归,赵王迎,拜大夫,有令名,
十八年,秦伐赵,派使者,欲结好。
渑池会,赵王畏,欲毋行,廉蔺说;
“王不去,示赵弱;相如从,可远祸。
一月余,王不还,立太子,断秦念。”
王许之,赴宴会,秦昭王,酒微醉;
“闻赵王,善琴音,请鼓瑟,来助兴!”
惠文王,无奈何,忍羞耻,来鼓瑟。
秦史官,忙笔录:“两王饮,赵王鼓。”
渑池宴,秦上风,赵受辱,孰可忍?
蔺大夫,走上前,为赵国,讨尊严:
“闻秦王,善秦声,请击缶,乐更甚!”
秦王怒,不击缶;相如跪,前进缶:
“五步内,二尸伏,血溅王,不含糊!”
张怒目,发虎威,秦王恐,左右退。
秦昭王,将缶击;赵史官,动手记。
左右臣,心怀愤,群聚之,来围攻:
“十五城,好大礼,寿秦王,正合适!”
蔺相如,斗志旺,反唇讥,不相让:
“咸阳城,好地方,寿赵王,最恰当!”
酒筵毕,各自返。赵设兵,防秦忠。
蔺大夫,再立功,回赵国,拜上卿。
廉将军,不服气,宣恶言,闹情绪:
“我做将,功劳高,蔺相如,口舌劳。
素,位居上;大将军,脸无光!
我同他,不两立,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常称疾。遇廉颇,引车匿。
舍人来,相与谏:“廉将军,太放诞!
慕高义,来事君,君蒙辱,怎甘心!
廉拜将,君入相,畏匿之,不像样。
臣不肖,请辞归,君善忍,孰能摧?”
蔺相如,同止之,动以情,晓以理:
“廉将军,秦昭王,两相比,谁更狂?
秦王威,吾挟之;叱群臣,不辱使。
吾虽驽,独畏廉?两虎斗,秦所盼。
国之急,放第一;后私仇,吾所希。”
廉将军,闻之愧,袒负荆,来请罪:
关键词:《齐东野语》;刻本;点校本;影印本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01-02
周密,字公瑾,号草窗,又号四水潜夫、牟阳老人等,是南宋知名学者。他一生博洽多闻,在诗词创作、史学撰述等方面颇有建树。其著有《齐东野语》、《草窗韵语》、《武林旧事》、《癸辛杂识》、《云烟过眼录》、《浩然斋雅谈》等作品。《齐东野语》乃周密在南宋亡后所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然其志终不忘中原,故戴表元序其父之言:‘身虽居吴,心未尝一饭不在齐。’而密亦自署历山,书中又自署华不注山人。此书以《齐东野语》名,本其父志也。”[1]由此可见,周密创作《齐东野语》不仅有自身喜好,亦有“本其父志,代父从愿”的因素。《齐东野语》主要辑录前人的旧闻及其亲身经历的事件,包括南宋的军政大事、朝野杂闻、考订辩订等。虽历来被列入子部杂家小说类,但是其所载能够弥补正史之阙。周中孚在《郑堂读书记》曾指出:“其言,其事确,其询官名精,其订舆图审,其涉礼乐,词意亦极典赡。”[2]
有关《齐东野语》的版本流传状况,多散见于明清以来的书目、题跋之中。 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版本主要分属两个系统:一卷本、二十卷本。一卷本主要有:陶宗仪辑宛委山堂《说郛》本、李编《历代小史》本、《宋人百家小说》本、“无一是斋丛钞本”等,以上书目所收录的内容较少。因篇幅所限,笔者对一卷本不作详细介绍。本文旨在略述《齐东野语》二十卷本的版本源流,有粗浅不成熟之处,尚祈方家指正。现将《齐东野语》二十卷本的版本流传状况叙述如下:
一、元刻本
缪荃孙在《艺风藏书记》中收录有《齐东野语》元刻本,其云。
前有至元辛卯戴表元序,每半叶十一行,每行十二字,中多 板[3]。
由上可知,元刻本是现存书目中记录得最早的版本,其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元刻本前有戴表元序,每半叶有十一行,每行有十二字,之后在流传过程中多有 版。《齐东野语》元刊本流传至清朝缪荃孙时试并未亡佚,可谓一大幸事,然而遗憾的是后不知所终。可宽慰的是清末夏敬观据元刻明补本所校《齐东野语》影响广泛,同时也足以说明元刻本价值之高。
二、明正德刻本
明正德十年直隶凤阳府知府耒阳胡文璧重刻《齐东野语》为明正德本。其后有胡文璧跋云。
予得而细阅之,中间可喜可愕,可慨可 处殊甚。即欲寿梓,与远识者评之[4]。
亦有盛杲跋云:
顾传写既久,鱼鲁滋多。我郡伯石亭胡公惧夫愈久而愈失其真也,命杲姑锓诸梓,将与有志于世教者共订焉[4]。
以上序跋提供了重刊的背景信息,胡文璧细读《齐东野语》,其内容让他“可喜可愕”。然而因传写既久,其错讹让他“可慨可 ”。胡文璧怕日后流传“愈久而愈失其真”,遂重新付梓,校正重刊。
孙星衍在《平津馆鉴书籍记》中记载了此版本。
提行犹是宋本,原款后有正德十年胡文璧序,正德乙亥盛果序。每页廿二行,行十八字,卷四以上每叶空二格,卷十以上,每页空一格,收藏有日润堂文长印[5]。
《中国善本书目提要》记载。
十一行十八字,版框:19×13.8cm,原题:“齐人周密公瑾父。”卷内有:“颖谷山人”、“璜川吴氏收藏图书”、“壹是堂读书记”等印记,正文前有“自序、戴表元序”,正文后有“胡文璧后序、盛杲后序” [6]。
《平津馆鉴书籍记》中收录的明正德刻本是胡文璧刻、孙星衍跋本,现为上海图书馆藏。《中国善本书目提要》所载的明正德刻本现为北京图书馆藏。从上面的记载来看,明正德刻本每行有十八字,正文前有自序及戴表元序,正文后有胡文璧后序、盛杲后序。
胡文璧重刊《齐东野语》颇注重原书,未随意删改,丁丙在《善本书室藏书志》中说。
正德十年,耒阳胡文璧重刊,其跋或谓符离、富平颇涉南轩之父,唐、陈之隙,生母之服,则晦 、致堂有嫌,请去数事,文璧不从,可谓务其实矣[7]。
由此看出,当有人认为将其中“符离、富平”等数事删去,胡文璧并没有遵从,而是依照了其原书本来面目。因此总体来看,明正德刻本版本价值较高,后人多以此本为底本。据《木樨轩藏书题记及书 》记载:“首 有翰林院印。书衣有‘乾隆三十八年(1773)月编修朱筠送到家藏《齐东野语》一部记十本’朱记。”[8]由此可知,明正德刊本是《四库全书》的底本。
三、稗海本
明商维 所刻丛书《稗海》收录《齐东野语》二十卷为稗海本 。闵元衢在《癸辛杂识》跋云。
《杂识》虽列稗海,而前集外集俱属《野语》。
从以上内容可知,商维 《稗海》所收录的《齐东野语》虽亦有二十卷,却是与周密另作《癸辛杂识》相杂糅的二十卷。其内容一半是《齐东野语》,一半是《癸辛杂识》的前集和外集。《癸辛杂识》多“琐语”,与《齐东野语》“实录”想悖,因此,稗海本参考价值不高,甚至受到众多责难,被认为“殊为乖谬”。笔者认为商维 概不会有意将《齐东野语》与《癸辛杂识》相杂,估计因得《齐东野语》与《癸辛杂识》阙本,两者题材大致相似,故误为一书,但资料有限,具体情况无从可考。
四、津逮秘书本
明末清初毛子晋所刻《津逮秘书》收录《齐东野语》二十卷为津逮秘书本。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
后毛晋得旧本(明正德本)重刻,其书乃完。
丁丙在《善本书室藏书志》谓。
汲古阁从明正德本刊入《津逮秘书》[7]。
毛子晋在其后有题识。
向见坊本混二为一,十失其半,余故各各全梓,以质赏鉴家 其是非,庶见公瑾一段本 俗之怀[8]。
稗海本误将《齐东野语》与《癸辛杂识》混杂为一,毛子晋因得明正德刊本,故与稗海本相参照,将《齐东野语》重刻。可见,津逮秘书本以明正德刻本为底本,并且由参照稗海本可推断出前述稗海本应是明正德刊本之外的一个版本,概为元刻本。
津逮秘书本正文前无自序,只有戴表元序,正文后有胡文璧后序、盛杲后序。据笔者查证,目前,上海图书馆藏有明崇祯毛氏汲古阁津逮秘书本、 清劳权 目并 清吴翌凤校跋本。北京图书馆藏有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本 、清人李慈铭校本。
毛晋“雕工精审, 无书不校, 既校必跋。”[8]津逮秘书本又是将明正德刻本与稗海本相较所刻,相对来讲错讹较少,校勘比较精良。《四库全书总目》称:“故今所著录,一以毛本为据云。”由此可知,津逮秘书本被《四库全书》所收录。
五、稗海重刻本
以明商维 稗海本为原本,依据津逮秘书本 正、 阙为稗海重刻本。 此本卷三有重刻者注。
按商氏原本误以《齐东野语》作《癸辛》外集,都为一卷,无复诠次,且其间颇多遗阙,如此卷之末诛韩 胄一事亦所不载,今一依虞山毛本悉为 正,阙者 之,伪者易之,非特牟阳之功臣,抑亦商氏之益友也。
卷六亦有重刻者注。
按商氏原本此卷前后遗阙数条,今悉照常熟毛氏本一一增入,虽先后之次略有参差而文则无遗矣。
由此来看,稗海重刻本是重刻者将稗海本原本《癸辛杂识》中《齐东野语》的内容辑出,与稗海原本《齐东野语》合并,并参照毛晋津逮秘书本而成。如卷三内容即是辑录稗海原本《癸辛杂识》外集,其中卷末未载之“诛韩 胄”一事,依据津逮秘书 入。又卷六中稗海原本遗阙的几条内容亦依津逮秘书本补入。可见,稗海重刻本以稗海本为底本,并参照津逮秘书本而成。通过以上分析可推断,稗海重刻本在毛晋所刻津逮秘书本之后,但因资料有限,重刻者无从考。然此本次文中并未避讳“金虏”等字,因此为明末人物所刻当属无疑。
稗海重刻本文前先有戴表元序,后有周密自序,文后无胡文璧后序、盛杲后序。另其后有刻者因疏忽或流通中遗失出现最后一页缺失的情况,这种稗海重刻本文前先有周密自序,后有戴表元序。文后无胡文璧后序、盛杲后序。
稗海重刻本顺序杂乱,校勘粗糙,脱字漏字甚多,正如《丛书集成初编》在卷首所言:“虽二十卷,漫无诠次且多阙遗。”[4]故参考价值不高。
六、学津讨原本
清乾隆年间张海鹏所作刻《学津讨原》收录《齐东野语》为学津讨源本。《丛书集成初编》在《齐东野语》篇首有“学津虽据津逮多所校正”之语[4],学津讨原本当以毛晋汲古阁所刻《齐东野语》津逮秘书本为底本。但张海鹏所刻丛书《学津讨原》云:“有毛氏汲古阁刻原书本,有张氏旧藏宋元本和张海鹏自购本,有借自各家之本,亦有钞自文澜阁本。”[9]概此本为张海鹏在《齐东野语》津逮秘书本的基础上参照其他版本而成。
张海鹏喜欢传刻古书,精于校勘。学津讨源本是比较好的版本,如津逮秘书本卷十八《章氏玉杯》:“一日,宴集,公出所藏玉杯侑酒,色如截虹,真于阗产也,坐客皆夸赏之。”此句中“截虹”,学津讨源本作“截肪”。“截肪”意为皮肤光洁,在此当作“截肪”,而非“截虹”。学津讨原也有不足之处,例如篡改文字,把原本之“金虏”字改为“金人”。这当然与清朝统治者为金人之后人,因避讳所致,但此种做法是欠妥当的。周星 就曾指出:“照 阁本妄删臆改者不少。”[4]
综上所述,元刻本和明正德刻本为较早的刻本,其后之稗海本等都以其为底本,是比较好的版本。稗海本和稗海重刻本参考价值不高。津逮秘书和学津讨原是相对较好的版本。目前的通行本当属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张茂鹏点校本。
参考文献:
[1]永,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3140.
[2]周中孚.郑堂读书记[M].上海:上海书店,2009:933.
[3]缪荃孙撰,黄明,杨同甫.艺风藏书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2.
[4]周密.齐东野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3:386.
[5]孙星衍.平津馆鉴藏书籍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627.
[6]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19.
[7]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626.
一、基础知识。
1.看拼音写词语。
mèi lì bào yuàn nà hǎn pái huái
( ) ( ) ( ) ( )
yú lè dǐ yù liáo liànɡ
( ) ( )( )
2.比较组词。
扰( ) 拆( ) 彻( )
饶( ) 折( ) 切( )
3.按课文内容填空。
(1)少壮不努力, ______________ 。
(2)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______________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 ______________ 。”
4.选词填空。
精确 精湛 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
(1)世纪宝鼎造型古朴,工艺( ),堪称实际杰作。
(2)( ) 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线路,( )火车上山容易多了。
5.修改病句。
(1)我们热切地愿望着2008年奥运会地的早日到来。
(2)只要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就能战胜一切任何困难。
二、阅读。
(一)读课文片断,回答问题。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1)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他的根据是:
(2)从“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
(3)读了这段话,你佩服蔺相如吗?请用“ _______ ”画出一处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谈谈你的体会。
(二)读短文,回答问题。
老师的手
感恩节那天,有一位小学一年级的老师让班上同学画出他们感恩的东西。这些小孩多半来自贫苦家庭,所以她料想他们多半会画一桌丰盛的感恩节佳肴(yáo)。但看到道格拉斯的作品时,她惊讶不已,上面画了一只手!
这是谁的手?班上的同学都兴致勃勃地猜测:“这一定是赐给我们食物的上帝的手。”一个小孩说道:“是农夫的,他用这只手喂养了火鸡。”另一个小孩接着说。一阵猜测后,同学们回到座位上继续画画。这时老师走到道格拉斯身旁,弯下腰问他那是谁的手。“那是您的手,老师。”他怯怯地回答。
道格拉斯个子矮小,样子也不讨人喜欢,但老师在下课时总会过去牵牵他的手。她常这样握同学们的手,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可这对道格拉斯来说,意义重大。也许感恩节的意义并不在于接受礼物,而是借此机会感谢他人对自己的付出,无论这种付出是多么的微小。
1.给带点的词换个意思相近的词,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料想( ) 感恩( )
2.老师料想同学们会画: ______________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 。
3.道格拉斯为什么要画老师的手?
(三)读短文,回答问题。
四盘礼品
1661年,郑成功率领军队收复了台湾的许多地方。荷兰侵略者惊恐万状,他们利用传教士四处活动,散布谣言,说郑成功的军队要抢粮食,挑拨汉族和高山族的关系,破坏郑成功军队和台湾各族人民的团结。高山族头领阿祥听了这种谣传,将信将疑。
有一次,郑成功到高山族居住的村庄视察慰问。阿祥怕郑成功的军队真的是来抢粮食的,就一边布置族人以礼相待,一边暗地布下埋伏,准备厮杀。
郑成功一到,村民们夹道迎接。进屋坐定后,阿祥宣布献礼。四位年轻貌美的姑娘手捧景致的盘子,跪献再郑成功面前。盘子里分别放着几锭金子、一块银子、一束草和一块土。郑成功连忙站起来,笑呵呵地说:“我们到这里打仗,是为了收复台湾的土地,不是为了金子、银子。”说着,叫随从接过盛草和土块的盘子,同时向阿祥回赠了礼品,并命令部下帮助高山族同胞解决生活困难。阿祥心中的疑云消散了,他马上鸣号撤走伏兵,抬出美酒犒(kào)劳郑军。几位高山族老者感动地说:“难得有不爱金子、银子的官员啊!郑成功真是一位好将领!”
“四盘礼品”的事传遍了台湾各个村庄,人人睁着为郑军做事,为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贡献力量。
1.“待”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 。在字典中“待”的意思有:①等,等候;②招待,对待;③将,要。“以礼相待”中的“待”应选第( )种解释。
2.郑成功的到来,阿祥做了哪两手准备?他为什么这样做?
3.郑成功为什么只收了“草和土块”?
4.请结合短文,谈一谈郑成功是个怎样的将领?
三、作文。
在你记忆的宝库里,是不是珍藏着许多美好的回忆?是一次“重大”的发现,还是一次开心的活动;是一次大胆地尝试,还是一次愉快地合作;是受到一次温馨地关怀,还是为他人的一次特别付出……请你从中选取一件事情写下来。注意内容要具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字数在400字以上。题目自拟。
答案参考:
一、1.魅力、抱怨、呐喊、徘徊、娱乐、抵御、嘹亮
答题指南:
认真拼读,注意易错字的笔画、字形。
2.
扰( 干扰 ) 拆( 拆穿 ) 彻( 彻底 )
饶( 富饶 ) 折( 打折 ) 切( 一切 )
答题指南:
第一组可以运用比较偏旁部首的方法区分其意思,第二、三组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拆”字一点可以想象成是一把大锤子;“切”字右边的刀把左边的部分一切两半,运用这样的方法既有趣又不会出错。
3.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答题指南:
(1)要注意“徒”字的写法,根据诗意中对它的理解,把它与“图”区分开。
(2)填的这两处地方看似容易混淆,其实有方法:盾坚,没有东西能戳穿它,自然是“物莫能陷”,同样,运用这样的思路也能正确填写第二空。
4.
(1)精湛 (2)因为……所以
答题指南:
方法1:把词语放到句子当中连起来读一读,进行选择。
方法2:(1)根据词语表示的意思对词语进行准确搭配:工艺精湛,绝不是工艺精确。 (2)根据前后半句之间的关系选择。
5.(1)把“愿望”改成“盼望”。 (2)去掉“一切”或“任何”。
答题指南:
读句子,找病因,“对症下药”,再读。
二、
(一)
(1)他的根据是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2)可以了解到秦王非常喜欢和氏璧,生怕璧被撞碎。
(3)非常佩服。“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句话让我有很深刻的感受。他把璧与自己的性命紧密相连,逼秦王交出十五座城,既说明他很勇敢,又说明他很机智。
(二)
(1)料想(预想) 感恩( 谢恩 )
(2)老师料想同学们会画:一桌丰盛的感恩节佳肴,原因是这些小孩多半来自贫苦家庭。
(3)因为道格拉斯个子矮小,样子也不讨人喜欢,但老师在下课时总会过去牵牵他的手。这对道格拉斯来说,意义重大。他是想借此机会感谢老师对自己的付出。
答题指南:
在文中找到词语,练习上下文推敲它所表示的意思,找到与其意思最相近的词语。
找到与问题相关的语句,按要求填写。
找到文章重点段落,抓重点语句,结合自己的感受谈。
(三)
(1)查部首“双人旁”,应选第2种解释。
(2)阿祥一边布置族人以礼相待,一边暗地布下埋伏,准备厮杀。因为阿祥怕郑成功的军队真的是来抢粮食的。
(3)因为郑成功的军队到这里打仗是为了收复台湾的土地,不是为了金子、银子。所以他只收了“草和土块”,正好向高山族人民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4)他只收了“草和土块”,而不要金子银子,还向阿祥回赠了礼品,并命令部下帮助高山族同胞解决生活困难,这足以说明郑成功是一位爱民、不贪图钱财的好将领。
答题指南:
第(1)小题很简单,第(2)(3)(4)小题可以运用以往的学习方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和自己的理解来回答。
三、
习作指导:
1.这篇习作主要体现了对记事文章的考查,所以在确定了自己的写作内容主题之后,一定要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事情写具体。注意:是一件事情!!!!
读中国历史,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历史上大凡会把君王分为明君与昏君,把臣子分为忠臣与奸臣。明君亲贤臣而远小人,接纳的是忠臣的劝谏;昏君亲小人而远贤臣,听取的是奸臣的谗言。看得多了,就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一个历史盛世的前面都高高站立着一代明君,每一个盛世明君的耳边都响着一个或一群忠臣的声音。
又想起读过的一个叫“和氏献璧”的历史故事,想当初和氏盛意切切,两次献宝,不料却落得个“刖左足”“砍右足”的可悲恶果。后来历尽艰辛,宝玉才终于被有眼力的君王验证,且取名为“和氏之璧”,献璧之意才得以除污正名。读罢这个故事,惊叹和氏的盛意、毅力之余,尤其痛恨“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的封建君主。
可这样的君主是何其多啊!他们良莠不分,冷落忠臣,重用奸臣,在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出出因不听忠言听信谗言导致国破家亡的悲剧。诸如:春秋争霸时,吴王夫差因不听伍子胥的肺腑之言,放走越王勾践,最终惨遭灭国;秦末项羽刚愎自用,不听忠臣范增的谏言,鸿门宴上放过了刘邦,最终一腔英雄梦付之乌江流水;宋钦宗听信秦桧谗言,十二道金牌召回忠心耿耿的抗金英雄岳飞,让风波亭成了整个民族的遗憾……
其实历史已经一次又一次地告诉了人们:忠臣的声音最可贵,它可使社会发展、国富民强。试问,如果没有李斯冒死上书《谏逐客书》,力劝秦始皇留用客居秦国的人才,秦始皇能实现天下大统一吗?试问,如果没有敢于直言的魏徵的声音,唐太宗李世民能创造唐朝盛世,成为青史留名的一代圣君吗?
更好笑的是唐玄宗,这位伴随着开元盛世的君王,他的前半生重用敢于直谏的姚崇、宋景、张九龄,后半生却倚重杨国忠、李林甫、高力士,好端端一个大唐帝国在他的手中走向败落。
今天,许多有相当规模的商家和厂家,缘何在刹那间倒闭关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骄”,不能听取下属的意见。他们往往以自家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财富,终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昨日的辉煌如恶魔般徘徊于他们的思想中,“封建帝王”的品行已驱走了它们心中的“阿波罗”,圣旨般的决定显得不可触犯,一字千金的逆耳忠言变成了泼辣无理的诅咒。怒发冲冠之下,“刖”掉一切所谓“咎由自取”的“和氏”。到头来惨遭失败。当发现逆耳忠言的真意时,“宝玉”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奉劝诸君,做“明君”,多听听“忠臣的声音”,不要武断行事,更不要“宝玉而题之以石”,见“贞士而名之以诳”,错过了有才有德的敢进忠言的“良臣”。
在古代,特别是在王公贵族身边,总围绕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的身份可以是随从、侍卫、近臣、心腹人……虽然身份官阶不一定高,甚至有的还很低,但他们在历史中所起的作用却举足轻重。他们的名字叫“左右”。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替赵王送和氏璧到秦国,可当献上璧后,却看到秦王“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秦王侍从的表现,完全把和氏璧当成了秦王的合法财产。通过这一细节,蔺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所以才用计拿回和氏璧。“左右”暴露了秦王的内心。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秦王又弄出个渑池相会,并让御史生拉硬扯地记上“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想占赵王的便宜。蔺相如据理力争,还扬言“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这时秦王“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读到这里总会忍俊不禁,敢情秦王手下都是些外强中干的主儿,一声断喝便躲之不及,只显得蔺相如越发临危不惧勇猛非常。因为蔺相如要被塑造成智勇双全的形象,那么秦王的“左右”也只能为衬托这朵红花起一点绿叶的作用了。
“左右”整日跟在主上身边,作为贴心人,有时还是可以听上级发发牢骚,谈谈苦闷。汉代汲黯以敢面折廷诤著称。一次武帝招揽文学之士并声称自己想要如何如何,汲黯便答道:“陛下心里欲望很多,只在表面上施行仁义,怎么能真正仿效唐尧虞舜的政绩呢!”一针见血一语中的,搞得武帝很没面子。回到后宫,武帝郁气难以平复,向“左右”发牢骚说:“甚矣,汲黯之戆也!”意思是“这个汲黯憨直得也太厉害了!”堂堂一个帝王,被臣子当众说出心事,有火也不能当面发,怕显得心胸狭窄,所以只好对身边人倾诉,变相鼓动他们批评这不会顾忌君主情绪的汲黯几句,使心里舒服点。人都有七情六欲,很多时候,“左右”就成为君主的倾诉对象,充当“心灵导师”,帮助高处不胜寒的天子们排遣一下烦忧。
“左右”不但出现在天子身边,公主身边也有他们的身影。平阳公主守寡,要从朝中找个有身份地位的人来改嫁。当时其母王太后已去世,与自己的弟弟汉武帝直接讨论自己的婚事总有些不好意思,所以只得与左右商议。虽然卫青很有竞争力,但毕竟做过公主家奴。还是“左右”进言:“今大将军姊为皇后,三子为侯,富贵振动天下,主何以易之乎?”言外之意便是,只要取得富贵,有多少污点都可以被掩盖消除,贫贱时候的事情又有什么关系呢!姐姐是皇后,三个儿子封侯,手握天下兵权,卫青当时确实是平阳公主最佳结婚对象。正是左右的进言,才让公主下了最后的决心。武帝娶了卫青的姐姐,卫青如今又要娶他的姐姐,促成这有趣的缘分,平阳公主的“左右”功不可没。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整日跟在上级身边,首要一点便是察言观色,“左右”并不是一个轻松的活计。文帝皇后窦漪房的小弟弟窦广国幼时被人拐卖,后来辗转与皇后团聚。姐弟失散多年,再次相见自然悲喜交加。《史记》在这里写得很有意思:“于是窦后持之而泣,泣涕交横下。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皇后悲哀也就罢了,与这事基本没什么关系的“左右”也得放声大哭如丧考妣。究其原因,干什么事都需要有个氛围。皇后大哭,身边人感同身受悲喜与共这才好。一个“助”字,写尽“左右”的艰辛与不易。
当然,有时“左右”的反应也属真情流露水到渠成。《项羽本纪》中项羽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一代霸王在歌数阕后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英雄项羽已经嗅出了失败的味道,那颗争雄天下的心已疲惫。首领尚且如此,“左右”自然可以预见自己的未来,有泪不轻弹的男儿真可算到了伤心处。当然,项羽毕竟是堂堂西楚霸王,拭干英雄泪,与手下在东城打最后一场痛快仗。一轮冲杀,项羽独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其手下二十八骑只折损两骑而已。“强将手下无弱兵”,江东子弟,在乌江边用鲜血捍卫了自己最后的尊严。残阳如血,乌骓长嘶,在困境中不显萎顿,在失败中超越了悲剧,项羽的“左右”可算是《史记》中最光彩照人的一群人了。
陈冰,教师,现居山东平度。
关键词:出人意外 入人意中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a)-0217-01
纵览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你会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情节乍一看确实出人意外,仔细一琢磨却又入人意中。这样的情节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来看固然可以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但更重要的是波澜起伏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的结局往往都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发展的逻辑,而且寓意深刻,令人信服。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的名篇,写的是秦昭王得知赵国有一块宝玉和氏璧,于是就想骗取。赵国派了蔺相如带璧出使秦国。一开始秦昭王根本没把来使蔺相如放在眼里,在非正式接见使臣的地方接见了蔺相如。得到和氏璧以后,“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寥寥几笔就把秦昭王的飞扬跋扈刻画得淋漓尽致。但是勇敢机智的蔺相如最终还是以“璧有瑕,请指示之”为由把和氏璧取回,并且“完璧归赵”。然后他面见秦昭王,告诉秦昭王和氏璧已被送走,并说自己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秦自秦穆公以来二十多个国君从来不讲信誉。蔺相如不仅当面斥责了秦昭王,而且连他的世代祖宗也给数落了。和氏璧没得到还挨了骂,按平时的作风,气焰逼人的秦王听后一定不肯就此罢休,但出人意外的是“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这一“嘻”字,把秦昭王无可奈何,只得与群臣面面相觑发出苦笑以解嘲的窘态跃然纸上。这个结局乍一看颇为出人意料,但是仔细想想却又合情合理,因为尽管秦昭王骄横,但他毕竟无理,无理则色厉而内荏。
当代女作家钟丽思的《向中国人脱帽致敬》写的是在巴黎十二大学一堂对话课上,师生二人就十个问题作出的问答,其中对话课的老师是一位以教学严谨、问题刁钻古怪闻名于全校的法国大胡子教授;另一方是作者,即作品中的“我”。在这个过程中,教授问的十个问题分四个回合,分别是中国有无新闻自由、中国的国籍问题、中国将如何解决、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教授的问题敏感、尖锐,并且是穷追不舍、就答而问。“我”以为教授是在故意刁难自己,所以当教授问及第十个问题即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时,我“站了起来,狠狠地用眼盯着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一字一句地说:“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我的同胞,再不会受到像我今天要承受的这类刁难。”说明我当时已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这时教授的反映却是:“倏地离了讲台笑着向我走来”,“眼睛很明亮,笑容很灿烂。他将一只手掌放在我肩上,轻轻说:‘我丝毫没有刁难您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是任何看待他们自己的国家的。’然后,他两步走到教室中央,大声宣布:‘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下课。’”教授的举动出人意外,又在意料之中。大胡子教授虽然提的问题刁钻古怪,但他也是以教学严谨闻名于全校,他能就答而问说明他知己知彼、提的问题难度高、有水平,像这样一位有水准、为人正直的教授怎么会故意刁难自己的学生呢?其实教授问话的真实目的是想了解中国留学生的政治敏感性。“我”在回答的过程中胜利了,显示了中国人的自强自信,不卑不亢以及团结的精神;教授则显现了他伟大的人格,表达了他真诚地希望中国富强、人民自强的良好愿望。
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中的琼西,把最后一片叶子看作是生命的征兆、死神的化身,是苦难世界的终极,她把这最后一片叶子作为自己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在寒秋风雨中,藤叶越掉越少,读者的心也越揪越紧,藤叶终将掉完,年轻、纯洁的琼西却不该过早地逝去,矛盾达到了。没想到最后一片叶子历经了一天一夜风雨仍然傲然挂在墙上,出人意料、令人惊奇,怎么可能?除非那一片叶子是假的。但不管怎么说,在琼西眼里,那是上帝的旨意,琼西重新树立起了生活的信念,又过了一天,琼西脱离了危险。文章最后揭示谜底,那一片叶子确实是假的,是琼西的念头触发了老画家贝尔门的行动,在哪个凄风苦雨之夜,贝尔门画下了常春藤上那最后一片永不凋落的叶子。琼西得救了,贝尔门却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小说直接描写贝尔门的语句并不多,但他那普通的外表下深藏着一颗美好的心灵,他甚至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来帮助他人。这片叶子不仅是贝尔门追求40年,等待25年的艺术结晶,还是贝尔门人性的象征,它融进了贝尔门全部的爱、善和宝贵生命,成为了人性世界的千古名画。
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的《项链》,以“项链”为线索,主要写了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等主要故事情节,其中丢项链和识项链这两个情节出人意料,又都在情理之中。先说丢项链,丢项链看似偶然,又真实可信。玛蒂尔德夜会上确实获得了成功,作者用了四个“陶醉”来表现她虚荣心得到满足时的内心世界。离开时,为了避免那些穿着珍贵皮衣的女人看见披在她的肩膀上的朴素家常衣,她赶忙走下台阶,想赶快逃走。舞会上的狂热,以及后来的逃走,都很容易丢失东西。再说识项链,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这已说明项链本不是什么贵重首饰。当玛蒂尔德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薄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也说明项链与盒子本不是原配的。由于小说的情节发展切合人物的性格,结局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
诸如此类的优秀文学作品数不胜数。文学作品的这种卓越的出人意料,又入人意中的写作技巧,曲尽波斓,令人震撼。但是艺术技巧总是置根于真实这一土壤,如果情节的发展不是合情合理,而是故弄玄虚,再惊险也不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归根到底是由于它抓住了人物的本质,符合生活的逻辑,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了有机的融合,这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经久不衰的主要魅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玉有神圣的审美价值,是神物,又是瑞信,也就成了无价之宝。成语价值连城就出自和氏璧的典故,秦昭王愿以五十城易赵‘和氏璧’,可知其璧价格之昂贵。
翡翠是玉石中最稀有、最珍贵的一种,素有“玉石之王”的美誉。翡翠属辉石类,略重于软玉,是世界公认的七大宝石之一。之所以称为“翡翠”是其颜色所致。“黄”为翡,“绿”为翠。翠意悠然,有如碧水,翡意炫泽,有如金辉,是所有玉石中的上品。
翡象征着富贵荣华,翠象征着幸福安康,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深受人们喜爱。优质的翡翠色彩绚丽,形态各异。除了镶嵌首饰外,皆以祭祀、辟邪、护宝、护功等独特的文化为背景,天然色巧,独具匠心。
玉石投资
玉石本身是不可再生的稀缺矿石,千年的艺术沉淀使之具有极强的美感。并妇,翡翠同样具有保值增值的作用,适当的收藏和投资些高档玉石,不失为理财的明智之举。
一、名家作品或名品
唐太宗云:“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品质好的玉器既要材质好,也要构图美,还要雕刻精,玉石的雕刻工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玉石价值的高低。
名家雕刻玉石的保值性与增值性都优于其它玉石,其增值空间随着时间流逝而无限增长。但是,名家玉石市面流通极少,价格要比其它同质地的玉石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
二、质地优良的玉石
质地优良的玉器虽不是出师名门,但是在选材制作工艺方面尤为讲究,般来说,一块好的籽料都是经几位老工匠一起研究雕琢而成的上品。与同质地的名家作品相比,是玉石投资中的升值股。
此类玉石的优势在于其市场流通性好,在市面上比较常见,价位低于名家玉石,低价买进,待市而沽,升值潜力巨大。
青山抱国器,岁月忽如遗。
但使玉非石,果有遭逢时。
吾宗固神秀,天乃晚成之。
兰芳深九畹,露味挹三危。
流俗不顾省,古人可前追。
胸中凌云赋,自贵知音希。
渊源学未浅,孝友家正肥。
与世殊轨辙,三黜理亦宜。
吴溪浣纱女,不用朱粉施。
岂伊风尘子,市门自夸毗。
我作僰道囚,三年始放归。
邂逅终日语,贻我五字诗。
句如秋雨晴,远峰抹修眉。
老马甘伏枥,坐看天骥驰。
洒扫清樾下,当为果茗期。
光阴去易失,日月转两仪。
仲氏有东园,花竹深可依。
一、抓住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提高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我努力体现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坚持训练学生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中去加深对句、段乃至全文内容的理解,去体会句、段乃至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我的做法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字“导”。为此,我下功夫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固有的那些只有将课文内容前后联系起来思考,才能正确理解的因素,利用这些因素,精心设计提问,用问题引路,给学生导出一条“抓住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阅读思路。”
如:我围绕《将相和》中的这几句话:“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你要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蔺相如真能像他说的那样和璧一起撞在大柱子上吗?
多数学生认为:如果秦王逼得紧,非要把和氏璧夺过去,相如就会真的去撞,他宁可与璧同归于尽,也不让秦王白白抢去宝玉;如果秦王不强逼,他就不会去撞。这显然是脱离了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单凭个人感情,用一般的常理去分析而得出的错误结论。
有个同学却认为蔺相如绝对不会去撞璧。理由是:相如离开赵国之前,曾对赵王说,如果秦王不肯交出十五个城,他“一定把璧送回来”。相如这时说要和玉一起撞在大柱子上,只不过是为争取时间完璧归赵的缓兵之计。
同学们一边听,一边不约而同地翻阅课文前面记叙的相如赴秦之前对赵王说的话,一个个不禁点头赞同。整个讨论过程使同学们悟出了读书注意文章内容前后联系的重要作用。
二、抓住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提高能力
抓新旧知识联系的道理,可以说是师所周知。然而,通过抓新旧知识的联系,起到导思育能的作用,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因为这之中不但要在备课时下一番功夫钻研,而且要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时机,选好二者之间的联系点。
在学习《草船借箭》的课堂上,有一位同学谈出了一个看法:“十万枝箭是诸葛亮用计骗来的,而不是借来的,所以我认为题目应改成‘草船骗箭’”。
究竟是《草船借箭》这个题目好呢,还是《草船骗箭》这个题目好?学生意见不一,争得面红耳赤。这一难解难分的时候,正是抓新旧知识联系进行解疑的有利时机。于是,我启发道:“请同学们想一想诸葛亮用草船弄来的箭,后来干什么用了?”同学们立刻运用记忆中储存的信息,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发表了新的看法。有的说:“在赤壁大战中,周瑜率兵把诸葛亮从曹操那里弄到的十万枝箭又全部射向曹军,如数还给曹操,所以还是《草船借箭》这个题目好,它更形象地说明了用草船得来的箭的用途。”有的补充说:“‘草船借箭’的‘借’字,更能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骗’字却有损于诸葛亮的形象。”新旧知识的联系,不仅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而且使学生的理解、思维、认识能力,均得到了发展。
三、抓住课内外联系提高能力
1、抓课内外阅读的密切联系。学生知识面宽,有效信息丰富,思维才会左右逢源而“畅流”。因此,要创造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必须扩大信息源,把学生阅读的天地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把课外阅读所得引进课内,二者珠联璧合,自然和谐地统一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才能使之相互补充,互相转化。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积极寻求二者自然结合的联系点。学习《我的战友》一文时,课前我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去了解;课内我让学生透过趴在火堆里的纹丝不动的外表,去想象英雄的内心。就在同学们的心被英雄的行为深深打动的时候,有位同学却说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我觉得作者写得不太真实。既然火势那么猛,叔叔身上背的弹药为什么不爆炸呢?”……话语不多,可挺有份量。我从其他同学的眼神和表情上,看到这位同学的疑问,已引起不少同学的共鸣。
“是啊,火势那么旺,身上背的弹药为什么不爆炸呢?哪位同学能解答这个问题?”我的反问为课外阅读过有关资料的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时机。
一位同学站起来,说:“叔叔从小有咳嗽病,潜伏时,他挖了一个土坑,准备咳嗽时,把脸对着坑,使声音不向外扩散。身上着火后,他马上轻轻地把子弹深埋坑里……因此,避免了发生爆炸……”
字字句句落地有声,有根有据地解释消除了同学心中的疑问,使的英雄形象高高矗立在学生们的心坎上。
学生运用课堂学习中获得的读书方法,去进行课外阅读,又将课外阅读获取的知识、信息,及时、恰当地引入课内,课内外密切结合,既提高了自学能力,又扩大了认识领域。
2、抓住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能力。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因此,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的文章所写的内容或表达的感情,有些使他们难以理解。为此,我采取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是冷眼旁观做局外人,而是设身处地,入情入境。
老舍的《养花》一文所反映的生活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习前,我做过调查,全班52人,有38人喜欢花,但谁也没亲自动手养过花。作者的爱花与学生的爱花显然不是属于同一个层次。预习后,有的提出:“……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真能这样吗?这里作者是不是采用了夸张的写法?”这一问题的提出充分说明学生对花的感与作者对花的感情距离很大。
“和光同尘”意思是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挫其锐,解其纷”意思是挫去人们的锋芒,消解他们的纷争。出自老子《道德经》,原句为:挫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和光同尘”既是对外的处世,也是对内的修身。何以故?大凡有道之君子,或德行高洁之士,必有一股清高之气,不愿与人和同,是流于狂狷也。狂者过之,狷者有所不及也。然道家圣人处世,要的是“披褐怀玉”,虽然怀和氏之璧,但是外面看过去却十分朴实,穿着普通的衣服。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山海经》;璧;;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5-064-02
《山海经》被成为上古三大奇书之一,此书分《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虽仅有三万一千余字,但就其叙述的内容而言,从天文、地理、神话、宗教,到民族、动物、植物、矿产等,天南海北,包罗万象,堪称我国古籍中蕴珍藏英之最者。在此,笔者对书中有关玉的记载进行梳理。
《五藏山经》共记录了447座山,其中182座山产玉。《山海经》中除了提到玉的产地,还提及了玉的名字和玉的用途。
一、关于玉的描述及种类
对于玉的描述大多是提及山名,然后说“其上多金玉”或“其上多白玉”。如南次二经中的成山、仆勾之山、洵山,南次三经中的昆仑之山、祷过之山、丹穴之山、非山、南禺之山,北次三经中的虫尾之山、泰头之山、少山、锡山、中次八经中的景山、骄山、玉山等等都是“其上多金玉”。
特殊一点的描述有,西山经首山中“竹山……其阳多竹箭,多苍玉。丹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鱼”,“泰冒之山……浴水出焉……其中多藻玉 ”; 西次三经中有“山……其上多婴短之玉,其阳多瑾瑜之玉”,“ 山……其阳多美玉赤金”;北次三经中有“维龙之山……其上有碧玉”; 中次五经中有“升山……黄酸之水出焉……其中……璇玉”;中次六经中有“夸父之山……湖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玉”。这些描述提到了“苍玉”、“水玉”、“藻玉”、“婴短之玉”、“瑾瑜之玉”、“碧玉”、“璇玉”、“玉”等,可以看作是对玉的种类的记述。
“苍玉”就是有着天空颜色的玉,“水玉”就是水晶,“藻玉”就是有文彩的玉,“婴短之玉” 就是用作颈饰的玉,“瑾瑜之玉”就是一种美玉。
在《西次三经》中有这样一段话: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密山,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密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有而色。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为祥。自密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是多奇鸟、怪兽、奇鱼,皆异物焉。
这段话中提到了白玉、玉膏、玄玉、玉荣、瑾瑜之玉,由此可见,古时玉的种类就比较多,古人对玉已经有了较多的认识与了解。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和璧,下面重点说一下这两者。
1.璧
玉璧是一种圆板形、片状、中部有孔的玉器,《说文》中解释璧说:“瑞玉,圆器也”。《尔雅》有:“肉倍好谓之璧”的说法。肉即边,好即孔,边为孔径的两倍便是璧。在存世的古玉璧中,肉与好符合倍数关系的不多。此外,《尔雅》中有好倍肉谓之“瑗”、肉好如一谓之“环”的说法。“环”、“瑗”属于璧类玉器,是一种特殊型璧。
在古代,璧有以下几种用途:一为礼器,周礼有“以苍璧礼天”之说;其二为佩玉古称系璧,以璧为佩饰早在战国至汉代已普遍风行;其三用作礼仪馈赠之用品;其四是葬玉。
玉璧在上古时期的主要功能是作为礼器,用来祭天地、祭祖先和事鬼神。《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青圭礼东方,赤璋礼南方,白琥礼西方,玄璜礼北方。”玉璧作为礼玉六器之一,担负着祭祀上天的重大责任。玉璧是古代最重要的礼器,使用年代之久、出土地域之广、数量之多,是其他玉器无法相提并论的。用来作礼器的玉璧往往是玉中的佼佼者,在质地、纹饰和制作方面均较精美。
玉璧的第二功能是佩饰,用来表明身份地位的。这种玉璧一般较小,器身往往有穿孔或系痕。《礼记•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古之君子一般指贵族阶级。这说明古代人们佩玉,更多的是用来标榜道德、显示身份的。
玉璧还可作殓玉,用来保护尸体。《周礼•春官•典瑞》云:“驵(组)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殓尸。”郑玄注曰:“渠眉,玉饰之沟缘也,以组穿联六玉沟缘之中,以殓尸,圭在左,璋在首,琥在右,璜在足,璧在背,琮在腹,盖取象方明,神之也。疏璧琮者,通于天地。”
但是,上世纪90年代虢国墓地发掘的18号墓葬中,仅有两座国君墓和一座国君夫人墓有用璧殓尸的现象;晋侯墓地也只有晋侯和晋侯夫人墓有玉璧殓尸的现象。这进一步证明了用玉璧殓尸也是分等级的。用作殓玉的玉璧,质地一般较粗,通常素面无纹。汉唐以后,包括玉璧在内的玉器礼制含义逐渐减弱,玩赏、装饰的含义增强,直至今日。
2.
即圭,长方形或一端凸出的长方形薄片,平的一端有穿孔。有平首、尖首两种。圭由原始社会的石斧演变而来,进入阶级社会后,成为重要的礼器。不同爵位的人所执之圭的形制也有所不同,以示等级。《周礼》说:“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圭。”圭在举行祭祀大典时用,所谓“以青圭礼东方”。此外,圭还用作朝拜、祭东方之神。
二、《山海经》中玉的用途
书中除了提到玉的名字,还说了玉的用途: “瑾瑜之玉为良”是说玉可以当做种子拿来种,能够生出玉来;“天地鬼神,是食是飨”是说玉可以拿来服用,是鬼神的食物;“君子服之,以御为祥”是说玉可以用来佩戴以驱邪。除此之外,玉在《山海经》中还被用来祭祀山神,如“凡北次二经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其祠;毛用一雄鸡彘瘗;用一璧一,投而不糈。”在书中这是提到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功能。
古人认为玉是自然界的精华,具有多种超自然的特性。
首先,玉是有生命的,可以生长。如晋干宝《搜神记》说杨伯雍在终南山种下一豆石子,数年后玉子生石上,后又在玉田中得白璧五双。“蓝田日暖玉生烟”背后的传说也是说玉可以种植。
其次,玉能食用。我国古代食玉的记载很早,诗人屈原《九章涉江》中说“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大概是最早的记录。《周礼•天官•玉府》记载:“王齐,则共食玉”,郑玄注:“玉是阳精之纯者,食之以御水气”,郑司农云王齐当食玉屑”,葛洪说“以玄虫血渍玉为水而服之,故能乘烟上下也”认为服用玉可以使人羽化登仙。但是孙诒让说“先郑说盖据汉时神仙服食家言,若俞氏所举是也。然其说不经,於古未闻,殆不足据……盖王齐备盛馔,则馔具之器,亦宜备饰。食玉者,殆即以玉饰食器,若玉敦、玉豆之类皆是与?”认为古人所谓的食玉是指用玉装饰盛食物的器皿,不是真的服用玉,是“饰玉”。
第三,玉能通灵。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的解释是“玉、石之美者”,“象三玉之连其贯也”,即三块美玉用一根丝绳贯穿起来,“三玉之连”代表贯通天地人三界。《周礼》把“礼”释为“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抵,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起,礼仪用玉一直占中国玉器的主流,古人认为在祭神祈福时,这两种玉器能超脱自然,同祖先神灵相通,或能增加仪式的隆重程度而惊动鬼神。
也许正因为玉有如此多的美好特性,引发了君子对玉的喜爱,将美好品德与玉相联系,并佩戴之。《诗经》中有不少把佩玉和人的道德联系起来加以歌烦的诗篇,春秋末期之后,儒家依据道德修养学说,对贵族士大夫的佩玉从质地、形状、组合都加以人格化、道德化的阐释,把玉的自然属性和君子的道德结合起来进行说教,于是产生了强调修身养性的佩玉理论。
自古以来,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纯洁、美好的,玉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着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着一大批文学、历史著作。中国玉器、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
参考文献:
[1]袁珂译注.山海经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2]臧振.玉琮功能刍议[J].考古与文物,19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