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46: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叙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国古典诗词,向来被作为抒情文学作品看待,人们普遍认为诗词的主要功能和特色在于诉说和抒发作者的情感。由此,长期以来古典诗词及其教学研究大都在抒情传统下展开。实际上,“即使是以纯抒情方式写出的诗词作品,也都与一定的事有关,它们总是因某种‘事’而触动了‘情’,激发了灵感,产生创作冲动,然后借助对某些事与物的描述咏叹以表情达志”。在诗词的创作和阅读过程中,“事”的促动和被叙述、被解读一直处于枢纽的位置上。“事”是诗词的谋篇布局,构成节奏感、意象、意境的重要因素。因此,“叙事”应当是古典诗词教学研究的一条重要思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作品中读出这些“事”,并分析、体悟作者是怎样来表现这些“事”的,才能使他们深切感受作品的意蕴和情感。本文,从叙事视角探讨诗词的教学策略。
一、研析叙事方式。把握文本结构
写诗填词,十分讲究构思布局。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说,“填词首重音律,而予独先结构者”,“胞胎未就,先为制定全形”。由于“事”的场景、片断及叙述形式,既可营造典型意象,形成义脉文气,还可以为多种抒情手段提供容量较大的表现空间,所以,诗词作者往往从谋篇布局的高度苦心经营作品的叙事结构。诗词的叙事结构取决于作者采用何种叙事方式。诗词的叙事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单一顺叙式,即按时间先后叙事。如张先的《天仙子》从“中午饮酒”写起,写至深夜,随着时间的推移叙事写景,将郁结于心的伤春、惆怅之情表达得幽婉动人。用这种方法叙事的好处是由头至尾,脉络清晰。二是复合叙述式,即一首作品中运用了顺叙、倒叙、补叙、想象等多种叙事方式。这类作品的内容中常常错综着事实与幻想、时间与空间,这两者都有“追述过去”“直叙现在”“推想未来”三式。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先写眼前江景,联想三国时的英雄;其次选写赤壁景物,由江山引发感叹、思考;接着怀古、感慨;最后又回到眼前。采用此种叙事既可扩大作品的表现时空,还可使行文波澜起伏、婉曲多姿。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作品中的叙事方式,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感悟作者的情感、妙思和谋篇布局艺术。一是对单一顺叙式,可让学生从作品中找出表明时间的词语以便理出叙事脉络。如教学张先的《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学生通过找出“午醉”“临晚”“池上暝”“云破月”“密遮灯”等词语,使自己不仅明晰了叙事写景之序,还知道了作者从中午至深夜都沉浸在自伤、惆怅之中,从而体会其深深的伤春情绪。二是对复合叙述式,要引导学生弄清作品中的叙事方式是如何转换的。作品中叙事写景往往今昔往复,虚实相间,读诗词时,需要注意:哪几句是说“过去”,哪几句指“现在”,哪几句指“未来”?哪些旬是写现实情景,哪些句是写想象的情境?要明白这些关键,需要留心领字领句。如教学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在让学生自学课文之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词中,哪些是写眼前的景与事?哪些是想象(推想)?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查找、小组或全班讨论,理清词中的叙事写景脉络(眼前景事――想象故乡佳人――回到眼前),可为进一步感受词的意境,体会情感和研讨表达技巧打下基础。
二、借助叙事“留白”,开掘文本蕴含
采用跳跃性叙事是诗词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古典诗词受篇幅、格律的限制,不能完整详细地叙事,只好采用浓缩式叙事,即叙事省略一些枝节,于是大量借助跳跃与留白,营造出可诱发读者联想的叙事时空。词是叙事时间最短的文体,但其所叙的故事时间却末必短。诗词也能写很长时间的事,但必须截取片断,选择细节,跳跃地叙述,“突然而来,悠然而去,数语曲折含蓄,有言外不尽之致”。如杨炯《从军行》写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采用跳跃性叙事,诗中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包围了敌人,接下又展示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其中留下多处“空白”。又如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往事”和“今吾”之间,跨越了约四十年,留有大量“有意味的空白”。像这种虽然故事叙述不甚精细而所提供的场景、细节却颇鲜明的跳跃与留白之作,在诗词中是很多的。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们在面对不完整或缺陷,即有“空白”刺激物时,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改变它们并使之完美的倾向,从而引起追索的内驱力,并积极主动地填补和完善“空白”。教学中,要抓住诗词中的“留白”,引起学生心理上追求完整的倾向,让他们“透过聚焦部分,去窥探聚焦以外部分,去寻找和解读有意味的空白”,从而进入作品的妙境。这样,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需注意两点:一是要抓住作品中的“留白”,启发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经验,充分展开想象。作品中“留白”处,教师不宜多讲,要留给学生去填补。“教育的最终日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学生自己去想象,填补作品中的“留白”,才能有效地激发他们与文本之间的深度对话,从而更好地理解,体验,内化文本所潜隐的情感、理趣、美感。二是对于学生缺少知识、经验的作品,教师可在学生获得作品的背景知识后,再让他们去进行想象和补充。如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中的“留白”,由于作者有自己的人生故事,这里的想象就不能过于随意,必须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教师讲或学生说)后,结合故事理解诗句的丰富蕴含,再去想象。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切地体悟作者的英雄气概和一腔热血而无处报国的忧愤之情。
三、细品叙事片断,感悟文本意境
采用片断性叙事是诗词的另一个特征。诗词受篇制所限,往往“通过截取一个或几个内涵丰富、生动形象的画面(场景),推出作品的主人公,讲述与他有关的故事片断,勾勒与其有关的典型细节,营造出一种隐含着某个更大更复杂故事的诗意氛围”。这种叙事“多用白描手法,即将事情的关键部分、典型的细节(场景)或人物的内心活动直接写出,使读者如见如闻”,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旨的重要作用。诗词中的片断与细节饱含着作者的情感和旨趣,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句,这一片断描写,朋友真情。田园之乐跃然纸上。又如晏殊的《破阵子》(春景)的下片:“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这一片断(场景),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表现了作者对平静自由生活的向往。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赏、涵咏诗词中的精彩片断与细节叙事,感悟其精妙。一是让学生在整体感知,初步理解作品之后,找出其中精彩的叙事片断或细节,培养他们发现美的能力。二是让学生通过细读。想象这些叙事片断或细节,进入作者创设的意境。三是组织讨论交流,展开深度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中,深切揣摩品味这些叙事片断或细节的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从而培养语感,积累写作方法。如教学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在学生初步理解作品后,先让他们找出其中的精彩的叙事片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句;接着,让学生品读,想象这个片断,感悟其“一若关情,一若不关情,而情思举荡漾无边”的妙境和曲折有致、形象真切的叙事手法;然后,让学生说说各自的体悟,通过交流和碰撞使他们深切领会这一传神的叙事片断的妙处。
叙事教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教学方法,简单地讲,就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传递教育信息,促进受教育者掌握教育内容,发展自身思想品德。结合幼儿生命教育来讲,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契合度,故事叙事方式贴近生活,容易被幼儿接受和喜爱,且灵活的叙事方式可有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幼儿生命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以故事化叙事教育为主,重视幼儿的成长需求
对于幼儿来讲,其生活在美好的童话故事中,学习、生活乐趣及身心成长均与故事息息相关,幼儿不仅喜欢听别人讲故事,还爱好自己讲故事,其所讲故事的形式多样,如自言自语、流水账式经历讲述、故事转述等,且故事内容涵盖范围广,一般包括简短对话、情节叙事等,但许多故事内容并不完整,成人倾听耐心不足,很少能够将其所讲的故事详细记录下来。事实上,幼儿在讲故事的时候,即是其通过叙事的方式将内化的生命经验实现外化,以及组织和探索全新生命经验并将其转化为内部认知的过程,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在以往传统的幼儿生命教育中,教育者仅单方面地为幼儿提供故事和素材,过于重视幼儿通过听故事获取知识,却严重忽视幼儿的故事创作主体性及其参与故事体验的过程,教育效果不理想。在此笔者建议在幼儿生命教育中应用叙事教学,通过讲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将幼儿作为叙述主体,激发幼儿主动讲故事,鼓励其将自己内心体会与自己的见解和探索过程采用故事叙事的方式表现出来,促进其个体成长,并在幼儿讲故事的过程中认真倾听,从其个体生命需求出发,保证其生命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实现故事化叙事教学的真实性与人文精神。
二、以文本叙事为教育基础,开发和利用幼儿文学资源
文学故事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大部分为著作者自身的经历、经验,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含着丰富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与多元化的价值观,是幼儿生命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育资源。同时,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在各级教育机构中的大力推广,幼儿生命教育工作逐渐得到教育行业与幼儿家长的重视,相应地出现一些以“生命”为主题的优秀作品。例如《活了100万次的猫》、《爷爷变成了幽灵》、《一片叶子落下来》等,均包含有多元化、多样化的生命知识,用于幼儿生命教育中可为其叙事教学提供宝贵财富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纵观以往传统的幼儿教育,大多数教育者经常将“幼儿故事”作为教育教学载体,在此过程中,许多教育者过于重视故事内容与相关情节知识,却忽视故事本身的价值和作用,其教育目的是通过故事叙事方式向幼儿传达故事中蕴含的教育知识或相关理念等,易导致幼儿生命教育失去“生命”本质,教育效果不佳。现阶段,在幼儿生命教育中应用叙事教学,主要是指将文本叙事作为教育基础和教学起点,重视故事本身价值,通过叙事教学法让幼儿在听取故事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故事内容,积极参与教育过程并鼓励其主动表达自身对该故事的理解,实现“从故事中来,到故事中去”,指导幼儿通过故事体验,完善生命知识观与个人价值观的构建。同时,在幼儿生命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需充分开发和利用幼儿文学资源,以此作为教育基础和依据,将原有的故事情节进行细化,并科学设计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使幼儿在故事体验中通过主动表述的方式积极参与故事化教育过程。
三、促进师生共叙,启迪生命教育
目前,对于幼儿生命教育来讲,所谓的师生共叙主要是指教育者与幼儿以“故事”或“事件”为主要教育内容而开展的叙事教学活动,要具有情节性和连续性,且点与冲突点明显,这就需要幼儿教育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严格遵循生命教育交流的连贯性、教学目标的连贯性及教育内容的情节性,并尊重故事中原有的矛盾与点,做到层层递进、矛盾突出及线索串联(注意:该线索需尽量源于生活),以增强叙事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幼儿参与故事化教学活动,促进师生共同学习,达到师生共叙的目的,启迪生命教育。同时,除了言语形式(包括故事讲解、讨论等)的故事化叙事教学之外,幼儿生命教育中还可应用角色扮演及其他艺术表达形式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总之,于幼儿生命教育中应用叙事教学,主要可从故事化叙事教学、注重文本叙事的教育基础及增强师生共叙等多个方面进行努力与改进,重视幼儿的成长需求,并充分开发和利用幼儿文学资源,启迪幼儿生命教育,培养其生存能力,实现其个人生命价值。
【关键词】叙事视角;小说教学;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095-02
语文教学除有“三难”之称的文言文、周树人和写作文之外,小说教学也是一大“难”。然而,“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解决这个“难”。善于思考,精于设计,方能易于教学。而思考之“善”、设计之“精”、教学之“易”,得益于理念之“新”。“叙事教学”便是小说教学中的一种新理念。
何谓叙事教学?通俗地讲,就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其实,叙事教学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主张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叙事化的手段,进行叙事呈现,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情感、想象、表现、创造等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可以将叙事教学定义为:叙事教学是一种以叙事化为手段,通过叙事的形式设计和呈现,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方法。
一、叙事视角下的文本解读
小说作为一种虚构性的文学,始终离不开叙事视角的选择,而叙事的角度是小说叙事技巧的关键所在。那么,小说的文本解读就可以聚焦叙事视角,对小说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从叙事视角中观察作者观察的世界。
叙事视角下的文本解读,可以这样设计《项链》:教师以莫泊桑的一句话切入“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围绕“借――丢――赔――认”这样的线索,让学生根据情节的发展复述小说。
学生通过复述小说情节,在情境中体验小说,在言语体验中解读文本。课堂中,一经叙事,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局,原来项链是假的。这时,老师提问:“小说最后才说项链是假的,出人意料之前有没有铺垫和暗示?”学生再一次阅读小说文本,明白了小说前面的叙述其实与结局有必然的联系。难怪在借项链时,佛来恩节夫人相当大方,难怪归还时她竟没有打开看,难怪项链和盒子不是原配的!原来这是作者刻意的安排,给读者留下蛛丝马迹去追寻和思考。
那么,马蒂尔德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知事推人,不难发现她有点爱慕虚荣,但是又诚实守信、坚强勤劳。因为虚荣心而惹的祸,自己也敢于去承担、去弥补。那你是如何看待虚荣心的呢?此刻,学生就明白了,虚荣心是人之常情,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诚实守信、坚强勤劳。
这样的一堂课,因为叙事,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一课一得,学生在叙事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在收获中进步。有了叙事教学的牵引,小说解读的难题一一迎刃而解。
二、叙事视角下的语言比较
无论叙述什么样故事的小说,叙述者都要从一个特定的语言角度来叙述。小说人物的不同语言,叙述人不用的叙述语言,这些不同语言的背后都潜藏着不同的意义。
以《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为例,让学生从文中读故事,讲讲文中的故事。四子各有其志:子路,愿使内忧外患的中等国家,三年强国;冉有,愿使小国家,三年富民;公西华,愿为宗庙、会同之小相;曾,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暮春郊游理想图。
很多老师在上这篇课文时,只是相对简单地分析四子之志和孔子之评,但是除了分析四子之志和孔子之评之外,不妨关注叙述语言的比较。子路与后三子的对比:少了点名,多了神态描写;曾与前三子之志:点名之后,多了弹琴的细节、动作描写。在叙事语言的对比中,表现出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思想主张。
四子述志,有这样的语言对比,孔子评志,亦是如此。对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哂之;对冉有、公西华:连用五个反问句,反问之中含肯定之气;曾: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在叙事语言的对比中,表现出孔子对几个不同性格和思想主张的弟子,有着不同的点评,同时也暗含着孔子自己的志向和儒家的理想。
这个课例体现了叙事教学的要素,在课堂教学中叙述故事,在叙述语言中品味人物。这样,课堂教学过程就会井然有序,把学习内容回归到课堂生成,让学生在叙述语言的比较中了解到儒家的思想主张和理想追求。
三、叙事视角下的言语展现
小说是叙述者通过言语形式叙述故事、塑造人物、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言语展现就是让学生与小说文本进行零距离接触,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展现小说情节和自己的阅读体验。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舞台,使学生通过言语展现来获得文本体验,也充分展现了叙事文本的张力。
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个课例,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把“林教头指谁?”“什么是山神庙?” “林教头和山神庙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这些问题布置在课前预习里。学生的课前预习就有了目的和指向,学生就会认真地预习小说。
有了课前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以叙事呈现的方式展开。首先是师生合作,理清故事情节。课文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林教头沧州遇故知、陆虞候密谋害林冲、林教头接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然后全班四组,每组选择一个部分进行文本研读,研读后,每组选择一名代表上讲台演说本部分的情节。要求是:开场要用“话说……”开头,最后要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
这样,一场课堂说书会就上演了。每组代表一一上台演说,还别说,真有那么一种说书范儿!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和其他学生一样做一个倾听者。其他学生对台上的说书同学进行点评,教师也相机参与点评和补充。
原来语文课堂也可以这样,有说书者、听书者和评书者。一堂课45分钟,教师前后的总共发言只有10分钟,更多的是学生在叙述、评论和补充。因为叙述呈现,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小说的兴趣。本是一趟枯燥难懂的文言小说,在叙事视角下,竟然可以上得如此有趣、有味。
关键词: 叙事法 主题教学法 口语教学模式
一、引言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通过这几年的调查,了解到部分高英语专业的学生存在英语思维障碍、表达不流畅、没有达到要求等问题。究其原因,是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问题,导致学生口语能力普遍较弱,在真实的情景中部分学生不能自由运用英语交流信息、表达观点。因此,教学模式改革是英语口语教学的一项必须而紧迫的任务。如何转变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构建有效的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高师英语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二、叙事―主题式教学模式概述
(一)叙事教学法
叙事教学法是一种教学的思路或理念,是熊沐清教授、邓达教授结合认知科学与文学理论而提出的一种认知教学法。叙事教学法指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将教学的内容尽量以叙事的形式设计和呈现,创设真实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情境之中,充分发挥语言、情感、想象、创造等心智能力,在这种生活化或艺术化的认知活动中“习得”语言(熊沐清,邓达,2010)。
(二)主题教学法
主题教学法是一种具体的教学的策略和方式,主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为目的,是任务型教学的一种具体体现形式。主题教学法是首先提出主题框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叙事―主题式口语教学模式的含义
对于英语口语教学,主题教学法是一种具体的实践模式,而叙事式教学法则是一种教学的理念。所以,本研究想把叙事教学法的理念与主题教学法的模式相结合,应用于英语口语教学中,提出叙事―主题式英语口语教学模式。这种口语教学模式以叙事教学法为理论指导,以主题教学法为操作方式。每节口语课前,先确定主题,然后小组合作搜集相关资料,教师布置与主题相关的思考问题,创设情境,小组讨论,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和想象力,组织故事,叙述故事。在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同时,英语思维能力及综合素质也得到训练。
三、研究目的
本研究拟对运河高等师范学校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2012级英语教育专业班)两个班的学生使用叙事―主题式口语教学模式,进行为期一学年的口语训练。以高师英语口语教学的课堂教学为突破点,以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切入点,通过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敢说、会说,以期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1.通过叙事―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引入,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探索以学生为主体,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说英语的动机。
2.以课堂教学为课题研究主阵地,课堂是研究英语口语交际的主阵地。将在课堂上如何应用主题―叙事式教学模式作为重点,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3.语言环境的创设:通过文学化、生活化的语言环境的创设,提高学生说英语的兴趣。同时积极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的经历,确定主题,努力探求课外资源对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价值。
四、研究过程及结论
(一)实验对象、时间、教材及步骤
实验对象:以运河高等师范学校大一(2012级)英语专业两个班95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实验采用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历时一学年。对学生进行实验前和试验后口语测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得出有效的论证。
试验时间:2015年6月―2016年6月,为期一学年。
实验教材:Practical Oral English
实验步骤:
1.前测:对2012级英语专业2个班进行语音语调、口语水平进行测试。据此确定实验班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口语无显著差异。
2.在教学中对实验班学生进行策略培训,主要是叙事法、主题确定等策略的使用,而常规班仍用传统的口语教学方式。
3.学期中间测试两班学生的口语水平变化情况,并通过问卷调查,搜集整理学生的反馈。
4.后测,实验结束后对两个班学生口语水平进行测试,包括学习兴趣的转变、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等。
5.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及问卷调查,对比培训前后口语成绩,验证叙事―主题式口语教学模式能否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口语水平。
(二)叙事―主题式口语教学模式的构建
叙事―主题式口语课堂教学模式包括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学生自主先学。每节口语课前,教师根据单元内容及学生生活实际确定主题,然后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利用网络等多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
第二环节,课堂导入后,教师布置与主题相关的思考问题,创设情境,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创造力和想象力,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以问题为线索,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故事。
第三环节,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叙述故事,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在听后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认知能力,同时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第四环节,评价、质疑、拓展。在本环节中,每位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其他小组叙述故事后,根据所听到的内容,回顾关于本话题,汇报组使用了哪些句型?同时思考有哪些表达不够完美?还可以用哪些单词、短语或句型进行多种表达?如果是你的话,请充分发挥想象,改编不同的故事结尾等。
在每一小组汇报展示后,其他小组给出评价,以及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故事结尾,老师即时给出评价,和学生一起总结学生们所运用的词汇、句型、表达方式,并适当做出补充。
叙事―主题式口语教学模式通过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以故事叙述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语言输出的能动性。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所掌握的语言材料,组织、编写、叙述、修改故事,促进自主学习及个性化发展,通过交流合作提高口语表达水平。同时,这种口语教学模式注重认知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实验结果
以下是实验班和常规班在语速、停顿时间、内容的连贯性及修改次数方面口语前后测成绩对比:
实验班(一班):
常规班(二班):
2.SR-语速;ALP-停顿时间;RNE-内容的连贯性;RRR-修改次数
(四)实验结论
结合访谈和问卷调查,由以上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班在经过为期一学年的叙事―主题式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训练,学生语速明显有提高,停顿时间减少,内容的连贯性明显增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叙事―主题式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模式,主题的设计符合现实生活,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话题,通过创设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说的兴趣,调动语言输出的能动性。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和想象力,组织语言,叙述故事,改编故事,不仅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小组间的合作,组际间的交流展示,强化团队意识,学生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另外,主题的确定,要求教师知识面要宽,具备知识的整合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理论素养,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五、结语
叙事―主题式口语教学模式从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入手,促进高师英语口语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叙事―主题式口语教学模式创设生活化的语言环境,调动语言输出的能动性,强调教学朝个性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向发展,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时体现英语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应用性原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教W模式能够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本研究仍存在局限性,有待教师在课堂实践中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1]黄慧.试论叙事―主题式教学模式――以英语阅读教学为例[J].外国语文,2014(4).
[2]刘嘉.叙事教学法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外国语文,2011(03).
[3]刘秋成.叙事教学法视域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
[4]马一波,钟华.叙事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时光飞逝,很快的我师范大学毕业已经十几年了,还记得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我,胸怀梦想,紧张以及无比的热情。看着这些刚刚感知自己青春的少年们,我一想到可以引导他们前行帮助他们成才就会感觉干劲十足,虽然责任重大,但是我心甘情愿付出。我本以为只要我认真备课,好好上课,及时辅导与检查,他们肯定会喜欢学英语,学习成绩肯定会有所提高。但是,当今高考英语科改革以后,即英语听力的增加。我在第一节英语听力课上完之后,才深刻认识到——英语教学,任重道远!
还清楚的记得我上的第一节课是听力与练习课,导入新课的过程很有趣,学生们学习热情高与参与性强。我以为,这节课将会进展顺利,效果将会很理想,可没想到,听听力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同学都不知所云,头脑放空甚至有点目光呆滞。我以为学生们对我的课不敢兴趣,突然就有了一股挫败感。播放完听力材料之后我问明原因才知是他们听不懂听力材料的内容,所以,无奈之下我只能多让他们听几遍材料甚至逐字逐句播放让他们重复然后再翻译,无形中增加了课堂负担。
几次听力课下来我发现听力成了影响学生学习英语,学生不仅对于听力材料理解不透,对于我上课期间简单的外语表达有时都不理解。除了几名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可以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之外,其他同学很难愉快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无奈之下,我不得不减少英语课堂用英语教学的频率。我一度对自己失去信心,我以为是我没有把握好课堂,不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为了汲取经验,我也旁听了其他资深老师的听力课,发现效果是一样的,同学们整体的听力水平都不高,并不是我们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当。后来,经过几番调查与总结,我发现听力水平的高低成了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大障碍之一。
英语听力练习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学生英语教学大纲把听力放在首位,并且作为四项基本技能之一。英语学习如果不具备较好的听力,就无法把所学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口语交际及实践生活当中去,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说、读、写"整体水平的提高。初中阶段的听力能力培养对提高英语学习效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听力水平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我研究总结了影响农村初中生听力水平的因素:
1、词汇的因素。大多数第二语言学习者依赖于词语,并固化成一种习惯,使得他们在听力时形成逐词听辨的习惯,如果遇到一两个不懂的单词就停留在原地,极力地搜索印象中的这个单词的词义,直接影响到对语篇的理解,所以结果往往单词回忆不起来,文章已经读完。他们错误地以为只要听懂了每个词,就能理解全文的意思。这样过分依赖词汇的听力习惯,使得一些单词还未被组词成句就被忘记了,难以完整清楚地回忆起来,造成听力理解的困难。单词比较缺乏的同学感觉就更吃力,结果在听力过程中一碰到生词就怯步,直接影响到下面篇幅的理解。
2、缺乏良好的大环境和小环境。在农村中学,英语学习起步本来就比较晚,又没有一些能够让语言学习者在实际生活中进行锻炼的平台,如各种涉外服务业或与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进行交流的机会,听力提高的大环境先天不足。而在营造学外语的小环境方面,在农村中学中,也是缺乏这种氛围。演讲比赛,唱英文歌,观看原声电影等等旨在提高学生听力的一些活动,也是流于形式,缺乏宏观的指导,学生在不断碰到困难的情况下,自然就缺乏学习热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为了方便起见,课堂渐渐地减少了使用交际用语与学生交流,使得学生失去了提高听力的最重要的一个语言环境。
3、缺乏互动的因素。在农村中学听力教学中,教师对听力的导入准备不足,思维启发不够,课堂只是纯粹的听力训练,同时教师较多的强调应试训练,听力结束后缺少就相应的话题的讨论。很多教师可能认为这个环节是多余的,结果造成师生之间缺乏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愿发言,表现被动,即使被老师提问,也只是简单地对答案,缺乏自己的观点。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机械地学习的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听力的提高。
4、缺乏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有些同学对于英语学习本来就缺乏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初,有些学生听到我放听力就开始发呆、说话、做小动作、睡觉,他们觉得没意思听不懂。久而久之,听力水平就越来越差,导致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也越来越差。
在了解了影响学生听力学习的各个方面因素之后,我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1、培养良好的听力习惯
除了正规的听力训练之外,我还找了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英文电影让他们看,开始都说听不懂,但是后来慢慢被剧情吸引,学会了一些日常基本用语。我在大课间的时候会给他们放一些英文歌曲,让学生学唱一些简单的或是他们喜欢的英文歌。
2、激发学生听的兴趣
1> 要借用媒体提高兴趣。研究表明,学生在听录音时,有时候听起来比较费力。如果此时,借助多媒体将教学信息通过图像、声音、图标等直观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听力材料的理解。
关键词:教育叙事;经济法教学;应用
叙事,就是叙述一个事情。教育叙事,就是讲述一个有关教育方面的故事,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讲叙故事,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情节,故事中自己与学生的切身体会以及对故事的思考与反思。教育叙事研究,就是在讲述教育事情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他人的亲述,把我们在过去的教育教学中所经历的司空见惯的细节加以重新审视,通过对故事进行感悟和反思,去发现其中的亮点,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进而使看似平淡的日常教育事件变得更加具有不平凡的教育意义,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而经济法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案例更是与我们息息相关,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边叙边议,层层设疑,逐步引导学生走向问题的深处,最后达到分析案例、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教育叙事研究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
例如,我们在讲述经济法中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时,可以引入以下案例运用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进行经济法教学:2014年关于“中国移动莆田分公司借‘校讯通’业务向学校及教师行贿定性为商业贿赂”事件,莆田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当事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在账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论处;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账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二条,对当事人作出罚款60000元的行政处罚决定。
(一)教育叙事研究过程
教师通过放映投影仪展示案例,并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1.本案例中当事人违反了哪些相关的法律?2.莆田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所作的处罚决定是否正确?为什么?通过学生的各种回答,教师给予解释,最后给出结论:“在本案中,莆田移动为了提升其电信增值业务‘校讯通’的经营额,以评比的形式,通过所谓的积分兑换向对“校讯通”订阅(销售)具有影响力的教师行贿。其行为已经构成了反不正当竞争法所指的商业贿赂。”教育叙事研究展现的不仅仅是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还体现了对整个案例的思考以及其带来的深远意义,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师:在本案例中商业贿赂的主体又是谁呢?根据资料学生很容易回答出这个问题。教师进一步提问学生:行贿方是谁,受贿方又是谁呢?学生回答出:行贿方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福建有限公司莆田分公司,受贿方是学校和教师。学生回答出问题之后,情绪高涨。教师接着问:莆田分公司并没有给学校和教师送礼,是行贿吗?教师没有收到钱,家长使用手机打电话,教师获取积分、购物卡又算是受贿吗?问题提出后,立刻引起学生的强烈反映,学生众说纷纭,最后期待教师给出正确结论。教师:本案中莆田移动就是通过给付财物诱使教师、学校等有影响力的第三人促进或扩大其“校讯通”产品的销售,其实质就是一种商业贿赂行为。学生听后进入深深的思考之中……稍后,教师又提出新的问题:莆田市工商局对莆田移动予以处罚正确吗?莆田移动主要违反了什么法律?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很难正确回答出来.师:《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其他部门监督检查的,依照其规定。”但本案中,莆田移动的商业贿赂行为不属于《电信条例》规定。因此莆田市工商局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莆田移动予以处罚完全正确。生:学生听后,疑团就都解开了。课程讲完以后,我也陷入了深思:1.从师生互动来说,本节课在生生、师生的互动中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2.从专业知识方面来说,本案又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和指导借鉴意义:(1)案件查处具有示范效应。本案的查处对于维护电信领域正常的竞争秩序具有积极的社会效益。(2)案件具有一定新颖性,对于工商部门今后查处类似案件具有借鉴意义。根据暂行规定第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前款所称财物,是指现金和实物。而本案中,莆田移动给付形式是积分,然后再将积分兑换为购物卡,其同样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所指称的财物范畴。尽管本案成功之处具有很多亮点和借鉴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不足:1.未责令当事人改正违法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而本案例中没有责令对当事人进行限期改正。2.未没收违法所得。依据反法二十二条规定:“经营者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监督检查部门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本案中工商部门认定莆田移动通过贿赂手段取得了28512元的经营额,是否有违法所得,应予说明。
(二)撰写研究报告
叙事研究强调用细致的语言描述和严密的知识体系进行分析,这二者构成了研究报告中细腻的情感氛围和浓郁的叙事风格,这使教师所列举的生活故事得以更加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这也就赋予了叙事教学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
二、小结
综上所述,把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运用到经济法中进行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教师来说,通过夹叙夹议的讲解,事后的反思,对学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准确地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了实际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使教师的业务水平通过不断的深刻反思,达到了更上一层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如何进行教育叙事研究[DB/OL].
[2]工商机关定性为商业贿赂立案查处.中国移动莆田分公司借“校讯通”业务向学校及教师行贿[N].中国工商报,2015-11-18.
[3]杨迪.论商业贿赂行为认定中的问题及制度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11.
[4]黄璞琳.商业贿赂界定标准之思考[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7,(09):62-66.
[5]中国移动莆田分公司借“校讯通”业务向学校及教师行贿定性为商业贿赂[EB/OL].(2015-11-18).
一、抓住记叙的要点。掌握叙事四要素
要培养学生的记叙能力,还要从教学中下手,着眼于学生在抓住记叙的四要素。记叙的四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在这儿这所以没有把事件分为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主要鉴于诗歌更精炼,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没有彻底分开,更加依靠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约客》时,笔者首先安排学生了解作者赵师秀及时代背景,进而熟读感悟古诗之后,启发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四要素。有的学生说“从‘黄梅时节家家雨’可以看出事情发生在农历五月。地点是农家小院。”有的学生说:“从‘有约不来过半夜,闲敲棋子落灯花。’可以看出相约来做客的是一位好友,而且他们是来下棋的。”……这时笔者鼓励学生把事情的四要素连起来说说。使学生对叙述的要素有一个整体感,使他们明白缺少任何一个要素,事情就不明了,不完整。
为了巩固对叙事四要素的学习,笔者又布置学生把《约客》这首诗用简单的叙事方式写下来并告诉他们,要写清楚事,首先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当全体学生写完后,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四要素交待很直接,又启发他们交代这四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如“黄梅时节家家雨”,就没有直接点明哪年哪月哪日,而是粗略的时间,农历五月。而且用“家家雨”来告诉大家此时的自然景物,既有交待四要素,又描述了环境。而地点就更没提,只是让读诗的人感悟应该是在农家。“有约不来过半夜,闲敲棋子落灯花。”表面是说客人没有来,而实际上以是心理描写,把事写得更具体,更有实感,更丰富。
二、明确叙事顺序,学写具体、生动
抓住了记叙的要点,掌握了叙事四要素,就能把事情简单地叙述出来,能把事写出来还远远不够,第二步我们要培养学生如何把事写具体、生动。
教学《约客》时为了使学生能把事写具体,笔者启发学生“不知道同学们等过人没有?你当时的心情怎样?有什么表现?”有的学生说:“等不着人会急得直跳脚……”有的学生还会联系生活实际:“如果我在家等的人没来,我会先出去看看,哪怕张望一下也好。”我就势引导:“这位同学说的真好,依你看赵诗人他出去看看没有?…(出去了,要不然他怎么看见家家雨)
‘家家雨’又是一幅怎样的景?雨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你能把前面想象的连起来说一遍吗?”为了让学生理解“有约不来过半夜”,笔者分小组学习,让同学们自由发挥,思考他是怎么等的?到了半夜,周围又有哪些动静?有的学生说:“天空雨渐渐小了,天更暗了,但池塘里青蛙还在叫个不停。他也许会想:雨啊,你下小点吧!我的朋友还要来赴约呢!我们好不容易约到。难到他有更重要的事?我还是再等等吧!我再等等吧!”这样学生就把《约客》这首诗写具体、生动了。
《约客》教学之后,笔者尝试让学生写作。写作之前,笔者先出示范文开头:农历五月的一天,诗人赵师秀遇见了一位久未谋面的好友,相约傍晚农家对弈。赵师秀回到家中,早早的吃过晚饭,就等棋友来。“黄梅时节雨纷纷”这句诗真是没错,阴雨绵绵,这天细雨如丝,看样还真下个没完没了了。“让我来边看书边等吧。”赵师秀想着就随手拿起一本书。天渐渐暗下来,灯芯又要往上拨一拨,这根灯芯快要烧完了。起身朝外走去,推开窗门……学生看到教师能这样把诗中的事写具体,他们也仿照写,能写得更生动。
从中笔者体会到,引导学生写作,要克服普遍存在的“流水帐”现象。记叙的条理要清晰。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使学生懂得写文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中心,以自己的所见所闻,真情实感为线索贯穿全文。在学生作文中,通常会存在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喜欢用一些笼统的句子去代替具体的内容,为了扭转此现象,要求学生从古诗本身入手,联系生活实践把文章写好。
三、理清线索,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学会叙事的四要素,能把事情写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么记叙能力的培养也就成功一大半。记叙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为培养而培养,最终还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是记叙文中贯穿全文的脉络,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记叙能力就要找到一个可以统领一切的线索。就像一名技艺高超的工匠,面对着粒粒零散的珍珠,如果没有一条合适的线,就永远也穿缀不成闪光的项链。如《约客》自始至终以“约客”这一事件为线索,写得有条不紊,主次分明。先写约客的时间,天气,再写等客时的心情感受和等客的过程,层次清楚,结构完整。
【关键词】叙事教学法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培养能力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交流以及思维活动的运转都是通过词汇而形成的,假如没有词汇,语言的样子将无法想象。词汇在语言中的位置,就像是人人体中的器官一样是最基础的组成部分,不可缺少。而在英语学习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主要是通过词汇的运用能力展现出来的。词汇教学的效果是英语学科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初中阶段是英语学习夯实基础的阶段。初中生普遍反映学习单词缺乏方法,过程枯燥乏味。新课程改革其中的内容是使课堂具有趣味性,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态度的和谐发展。叙事教学法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一、叙事教学法的具体含义
叙事教学法实际上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其主要是通过叙事的方式进行教学的过程,具体可以针对一个环节,也可以是教材中的一句话和一段文章。将叙事教学法融入到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际的交流平台,在相对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学习语言有利于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在英语课堂上运用叙事教学法不仅能使学生学习活动生活化和艺术化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情感、想象、创造等心智能力。叙事教学法也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还包括教学的具体方法、过程和技巧。综上所述,叙事教学法是思想、方法和技巧的有机统一体。
二、叙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叙事教学法是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下而产生的的一种理论性的教学方式。一般讲叙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分为五种:即人类思维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叙事理论以及外语教学理论。首先是人类思维理论,某科学家将人类的思维划分为科学思维和叙事思维两种,人们通常的表达方式都是以叙述故事的方式表达自身的想法,总结生产生活经验。二是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生活是一个故事化的过程,人类习惯通过故事表达思维,只有通过故事的形式才能真实又生活化地传递人类文明。叙事教学法在英语课堂上的应用顺应了学生的思维习惯,有利于学生提高掌握单词的效率。三是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首先要掌握叙述的方法。在交流过程中人们更倾向于注意叙述性话语,所以掌握叙事方法更容易在交流中习得语言。四是叙事理论。认为讲故事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叙述是人类认知和表达世界的基本方式。五是外语教学理论。认为培养学生灵活使用语言是语言教学的价值,叙事教学法是可以用于任何阶段和程度的语言教学中并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英语表达思想。
三、初中英语课堂中对叙事教学法的应用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叙事教学法的运用将教材中的多个单词相结合组成一个故事,通过叙述故事的方式表达单词的意思。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受限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可以随意的针对性的进行词汇教学。使用叙事教学法进行初中英语教学通常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简单复述与复杂复述。复述又分为简单复述和复杂复述两种,所谓简单复述其实就是让学生将学到的教材知识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而复杂复述则是学生采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将整篇文章进行表达复述。复杂的复述所叙述的故事内容相比简单的要复杂繁琐一点,这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也会运用复述的方式进行教学,但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用新学的词汇进行复述,学生反复使用自己已经十分熟悉的词语进行复述,这种复述活动不能使学生反复操练所学新词,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明显了。所以教师安排复述活动时一定要要求并引导学生使用新词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复述,也可以为学生安排课后作业进行复述活动。
2.组织或创新故事。学生在进行复述活动时主要是依据自身学到的知识,通过自身的思考想象从新组织表达。在进行复述活动时由于已经为学生的复述进行了特定的规划,导致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不到全面的发挥,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能够更好的实施叙事教学法,更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思,叙事教学法进一步提出了创建或改编故事的方法。这个方法的内涵是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所学单词自由地创建故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发散思维和自由想象,学生将所学单词运用到故事中创造自己喜欢的故事。宗旨是通过创建故事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并灵活运用新单词。
3.创设情境,真实体验。所有东西只要是经过反复长时间的使用都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单词也不例外。而叙事教学法就是要提倡教师在教学课堂中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真实的交流平台,指导和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其中,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将所学单词进行利用,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单词的记忆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单词的运用能力。
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叙事教学法的采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于词汇的记忆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复述、组织和改编故事以及创建真实场景等形式进行英语词汇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交流平台。这种教学方式区别于传统填鸭式的词汇教学,大大刺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综上所述,叙事教学法对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改善有很大作用。
关键词:声音景观;媒介;园林设计
1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的张力
中式园林的内在核心在于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它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运用各种技术与艺术手法,改造自然山水地貌(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将声、色、触、嗅、光等多种介质相融,打造虚实分明的山川景致,营造意境空间。将人体的各类感知觉的汇聚融合,如同古诗词中的“留得残荷听雨声”,特意运用“荷叶”“雨”两元素,让听觉抽象的感知方式融入整个知觉体系中,使视觉与听觉融合,达到感官重组和知觉再造,进而营造出颇具画面感、想像性与表演性的声音景观叙事。多元媒介时代,单一的媒介传播形式早已不能满足多元型用户的感知需求,信息的碎片化、传播的小众化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各类信息跨媒介渠道交流与异层级沟通合作,是当今社会融合型文化运行的内在逻辑。声音景观在园林设计的运用也开始受到学者关注。然而,如何调节园林设计理论旨趣与实践旨趣之间的张力,促进彼此融合,是目前在教学改革中急需面对的现实问题。
2园林设计中的声音景观叙事
2.1媒介、物与空间。媒介是当今使用率很高的一个概念。迈克尔•弗雷德在《艺术与物性》中论述,媒介在本质上是一种物品,因而具有物性,突显媒介也是突显“物性”[1]。物的本义是指世间万物,引申为具体存在的各类东西。在广义哲学里,空间则被视为一种与时间相对的客观存在,其中物与物的位置差异度量称之为“空间”,它由长度、宽度与大小等表现。莱辛在《拉奥孔》中,把“在空间中并列的符号叫作‘物体’,即用于表现那些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并列的事物。”他根据表达媒介的不同特性,把绘画、雕塑等图像称之为“空间性媒介”,它们长于表现“在空间中并列的事物”。绘画作为一种模仿的艺术,以形体、线条与颜色等为媒介,刻画形体,创造声音空间,进而宣泄个人情感。2.2声音景观叙事。叙事即讲故事,是一种生产听觉空间的行为。它通过一方对另外一方(或者某个群体)述说故事的过程、路径与结果等,生产虚拟空间。亨利•列斐伏尔认为,“今日,对生产的分析显示我们已经由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2]这是关于空间研究的里程碑性转向。至此,空间的范畴不仅局限于山石等物质实体,还包括人们用符号建构起来的认知和表征的虚拟空间,如环境氛围、、族群认同和国家意识形态等“想象的共同体”中。空间不仅具有可观性,也具有可触、可听与可感的多重属性。其实,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麦克鲁汉已经提出听觉空间的概念,他敏感的意识到到无线电通讯技术可以将“地球村”重新部落化,变为一个巨大的文化共同体,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依靠“听”,了解彼此的状况。其实,人们早已习惯用听觉来进行交流,“鸡犬之声相闻”,就是形容比邻而居的恬静、惬意与悠然的自生自发日常生活。20世纪60年代末,莫雷•谢弗提出“声音景观”的概念,他认为应该像分析音乐作品一样来探悉景观中的声音媒介。而汤普森则认为:“声音景观既是一个物理环境,又是感知这一环境的方式;它既是一个世界,又是为了这个世界有意义而建构的文化…声音景观的文化层面包括科学和审美的聆听方式、听众与其身处环境的关系,以及决定了谁能听到什么声音的社会环境。”不同于视觉艺术通过造型来叙事,立足于听觉空间的声音景观,是一种跨媒介文化实践的产物。它主要从空间与听觉者的感官经验出发考察声音环境,强调声音环境本身的形塑、声音的空间性、它与人类感官的互动,以及经由人的听觉方式而在内心形成的对此声音环境的印象,通过声音媒介,营造的文化景观。2.3园林设计中的声音景观叙事。中国园林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物质空间,包涵了众多的自然传播媒介,如声音、光影与色彩等符号。声音作为自然界重要的元素之一,是其景观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声音所营造的听觉空间里,它与其他符号融合贯通,彼此生动传播、氛围感强,进而营造出一种园林所特有的感知觉深度结合的情感体验与叙事空间。以雨景为例,“留得残荷听雨声”,通过“雨滴”,这个声音媒介,拓展到想象空间,达到多种形式美综合体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则运用“风”与“物”为媒介,表明细雨虽然无声,当却可以给观者无限的想像空间。在雨落湖面的“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的“鸟声”与“杨花”缔造的想像空间里,同样也萌发出物是人非之的忧思画面。
3声音景观叙事对于园林设计教学的涵育
3.1注重声音媒介在园林设计教学中的运用。声音独特的物理属性使之能作为传播媒介,传递信息,并深刻影响人的思绪,因而被运用在从传统中式园林到现代城市景观之中。“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过去三十年,城镇常住人口已经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未来还将有60%~70%的人口移居城市。毫无疑问,这将导致城市综合环境中的人、地、环境三者关系空前紧张。与此同时,园林设计还停留在主要考虑观者的视觉感受的初级阶段,如色彩、造型与材质等外在的符号。目前,只有少数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等明确主张将声音景观纳入综合类或者专类园林设计里。其实,人作为听、触、嗅、味、视等多类感知觉的载体,注重通感的体验,对园林的感受也是全方位,因而不能只关注视觉而忽略其他,尤其是听觉。然而,声音的物理属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声音的瞬间性与对不同声音感受的多变性,使得很难将进行量化。同时需要拓展其自身边界,注重从单个声音到多种声音的转换、从孤立声音到不同声音的转换等等。声音符号在建构自身空间时,也需注重跨媒介与多媒介的设计手法。其实,园林作为空间,本质上是一种跨媒介叙事。作为融合文化的审美和实践,它主张将叙事元素系统地分散在众多媒体,以期建立一个统一和协调的用户体验。多媒介性,则是指不同的媒介整合在一个作品中,形成某种多样性而非单媒性作品那样的单纯性。如春节晚会就属于多媒介性艺术,它包含了小品、诗歌朗诵与音乐等等。3.2提高听觉机制在园林设计教学中的比例。“声音”与声音景观的显著区别之一,在于其从物理性到社会性的转换。学者关注“声音”,主要是声音的物理性特征,设计师则更需关注地域性、社会性与历史性等非定量的声音属性。园林设计中的声音,尤其考究声音空间的位置,大小与情感传递效应。如唐代诗人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里,“钟声”不仅仅是寺庙景观,也是江景,能勾起听者记忆,引发联想、激发共鸣,使声音景观从空间层面上升到时间层面,赋予了周边园林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增加园林内容的丰富性。其实,从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的延伸”,到基特勒“技术和制度的网络,它使一种既定的文化得以选择、存储与处理相关数据”的话语网络理论,再到福柯揭示的权力之网对于知识与主体的支配关系,这些令交流成为可能的物质条件,与围绕它们的权力关系和规训形式,结合起来就是特定语境下声音得以被听到的物质实践和技术”。所谓听觉机制,不仅是对声音景观的生产、传播及消费过程的客观化描述,更是对作为一种文化意义建构过程的听觉活动的整体把握。3.3立足APP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截至2020年3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接近9亿,APP已经成为年青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与时俱进,很多学校设置专项技术研发资金,研究“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希望借此完善数字化课程体系、打造校园教育平台。其中借助翻转课堂理念,将APP与园林设计课程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当今颇受关注。翻转课堂起源于欧美,将教师与学生定位为主导与主体关系,充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把知识内化放在与同学教师之间的讨论与沟通中。它主要分为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阶段。3.3.1课前:教师分享园林设计微课资源与学生预习本环节是让学生通过APP将掌握知识点,这是翻转课堂能否顺利开展的前提。上课前,教师将园林设计课程内容信息化,并将重点、难点等制作成微测试;学生需要自主学习微课资源,并完成课前微测试。教师通过分析学生测试情况,了解学生知识的盲点与痛点,进而确定课堂讲授内容。3.3.2课中:讲解学生知识盲区与案例分析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有针对性地讲授学生知识盲点,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运用园林设计的实际案例,讲解如何将声音等媒介运用到案例中,完成新知识的传授。3.3.3课后:反馈阶段课程结束后,根据学生的园林设计作业的完成情况与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效果进行整体性评判,并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结语
图像时代,视觉元素仍然是当今文化语境下的艺术设计的主流。声音、媒介、听觉空间与听觉景观等问题虽然被日益关注,但是由于其物理属性的不可确定性,需要跨媒介与多媒介等融合,因而将其运用到园林设计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这些有益的尝试,将会为未来媒介指向的艺术设计研究提供涵育与思辨空间。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弗雷德.艺术与物性:论文与评论集[M].张晓剑,沈语冰.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在教学上运用实践法,就是在语文作文教学上引领学生在生活中重视自己的生活体验,挖掘自身情感,并在个人与群体的实践性活动过程中,通过观察、调查、访谈、关注等方式体会人生百态,获得人生经验,进而把自己所经历的,所见所闻的写入作文中,自然就会有真实的情感流露。
实践法的运用能从根本上入手,改善学生在叙事类作文写作中出现的内容空洞无物、缺乏情感、矫揉造作的状况。
以下是在课堂内外运用实践法的几个方式:
一、观察
学生没有素材可写,不会描写人与物,与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身边的人事有直接关系。在作文课上,教师可作出一系列举动,如来回踱步、搔头、皱眉等表现焦急、烦躁的心情,让学生观察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情,而后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出来。教师可在学生描述时将其描述写于黑板上,再让其他同学用不同的词语或句子来替换,或增添词句来丰富描述的句子。这样一来二去,学生不仅能掌握更多同义的词语,还能学会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事件,学生在写作时自然就有词可写,描写也能更细致了。
仅仅是靠在课上对教师言行举止的观察是远远不够的,善于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进行观察才是写作素材源源不断的保证。如在生活中观察宠物的生活习性或亲人的言行举止,并养成写下观后感的习惯。
二、调查
有时候观察到的东西大多数都只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具体的内心的东西就很难了解到,这时就可以每周定一个调查主题,如最向往的生活环境、幼年时的梦想等,让学生在课后的时间内对身边朋友、家人或亲戚等人做主题调查,了解对方的世界,对方的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学生做出一份调查报告,并在课前向老师、同学作报告,同时谈谈自己调查后的感想。调查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的能力,而在课前作报告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样的训练从各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三、访谈
访谈,听起来似乎是不容易的一件事,但是如果能在课堂教学时给学生做一个示范,如在作文课上,教师随意地找一个学生做访谈,问问其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聊着聊着,学生就会明白访谈就是一问一答而已,并不困难。而访谈的技巧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在访谈的过程中学会总结,学会领悟对方经历过的事情,学会感受其中的感情,进而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
最好让学生在每一次访谈后,都要或多或少地写写访谈记录和个人感受,并且选取愿意公之于众的故事与大家分享,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领会他人的故事,一起聊聊各自的感受。
四、关注
以上三种方式都可能会局限于学生的生活圈子里,还应适当拓宽视野,往不同的地方去观察,或者说是关注。每年过春节、国庆节的时候,家长们几乎都会带着孩子回老家,去爷爷奶奶或较远的亲戚家里拜访,又或者去名胜古迹旅游。这时,学生对生活的体会也不应该停下来,而是应抓住这一时间仔细观察,比如家具摆设、灯光设置、家庭关系等,看看他人的生活圈子与自己的有什么不同。又或者可以关注一些社会上的特殊人群,如疾病缠身的人、名人、科学家等人的生活及其励志故事,或是关注社会上方方面面的动态,尽量多地了解他人的生活,感受不同群体的情感状态,拓宽视野,让自己写的文章充实起来。
语文作文教学,不能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如何写作,教师还有义务教会学生如何感悟生活,如何成为一个能理解他人、宽以待人的人。
总而言之,写作素材就应当来源于生活的人生百态,悲欢离合,离开了情感和生活,作文就不是真正的作文,而是一堆了无意义的文字。实践法就是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去观察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在写作时描写得更细致、更真实,同时让学生体验人生百态,发掘学生心中的情感,使其在写作上充分抒发出真情实感来,这样学生才能改正之前的写作缺点,写出打动人心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自主学习一直是外语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教育叙事的视角讲述并解读大学英语自主教学模式下的一堂课。在这个“彻底变革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融合、平等协商,成为互惠互赖的语言学习“共同体”。“故事”的挖掘旨在说明自主学习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自主学习一直是外语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教育叙事的视角,介绍一位从事了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理论实践研究长达八年之久的高老师的课堂,并对课堂内外的故事进行解读和深度分析,从“教师、学生传统角色的转换”,以及“创生的课程”几个角度来展现一个“彻底变革的课堂”。通过对于课堂的真实动态地描述及梳理,来探究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从而展现中国自主学习教育的一角,而促进自主学习的发展。
一、高老师的一堂英语课
故事中的高老师从2002年开始,采取行动研究方式,即有计划地进行相关的理论探讨、实施步骤、观察和反思,并创造性地运用已经选择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理论解决了一系列具体的教学问题。
高老师这个自主学习的课堂很特别,学生们分为“教师组”(高老师亲切地称他们为“小先生”)和“学生组”(课堂活动的参与小组)。与其说是高老师的课堂,还不如说是她学生的课堂,因为整个课堂活动的设计、教学目标的确定、都是由“小先生”们课前经过与老师和同学们“协商拟定的”;而课上课堂活动的组织则都由小先生们“把持”着。
整个课堂的活动是围绕着一个主题——jobhunting来展开的。笔者,带着那样强烈的好奇心,带着那么多的困惑和期待,心中自然在把她的课堂和自己的课堂在做着细致的比较。令笔者颇有些吃惊的是这些小先生们还真的有几分大学老师的风范——自信、从容、富有条理;对于演示文稿的讲解不是像笔者的学生那样逐字逐句的读,而是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达,阐述其中的要点;而那些“活动参与小组”的学生个个都那样兴致勃勃,积极的学习状态让笔者分不清哪些同学是主角,那些是配角!
课堂上的高老师并没有舒舒服服的坐在那里当观众,她一直在倾听,一直在班级里走动,协调,她还随机应变地把笔者安排到小组活动中。笔者当然乐意之至,为他们出谋划策,改善语言表达……但有时笔者也为高老师捏了一把汗。比如,在词汇练习游戏时,笔者发现学生们ppt中的单词还真的颇有难度,几位竞猜者都没答出,台上的“小先生”便把目光转向了老师,笔者不由得想,“高老师怎么办呢?”这时,笔者看到高老师对大家说,“大家查查电子词典,看看这个单词什么意思,因为笔者也没见过”……笔者越发感觉到在这个课堂上做老师的不易。
笔者也在观察自己的学生,也许是“走出了家门来做客,笔者对他们的关注有些像把孩子带出去的妈妈。”他们听得很认真,满眼的好奇,被这种热烈的学习气氛所感染。高老师的学生们很可爱,他们怕坐在下面的观众被冷落,时时想着邀请笔者的学生参与活动,后来竟然邀请笔者的学生参加他们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辩论!出乎意料,笔者的学生毫不怯场,竟然还互相推举,选出班里的好学生与他们抗衡,这两个班的学生是一个系的,所以就少了些拘束,辩论热烈地进行着,就连那些平日里懒洋洋、对一切都无所谓的学生们竟然听得那样认真,看得出,他们很为在“台上”的“同胞”们捏了把汗……笔者从没有见过他们这副认真专注的样子……
课堂的“井然有序”而又“热烈活泼”一直持续到下课前,高老师的研究生(她一直在听高老师的课,做课堂观察,并作为助教协助课堂内外管理)做总结性的点评,笔者发现她很讲艺术,给予学生们更多的是肯定,是赞扬,当然不是无根据的赞扬,但是她很细心地发现了哪怕一点点的可取之处,然后放大,给予鼓励,这些鼓励对于这些学生来讲是多么的意义重大呀!
下课了,笔者把本班的这些“孩子们”带回“家”,笔者说的第一句话是,“怎么样,大家作何感想?”学生们不知为什么,一个个都露出了不好意思的神情,笔者感到了一种“自惭形秽”;而扪心自问,“我的学生们处于这样一种学习的颓唐状态,该首先检讨的是笔者这个当老师的!”仔细思考这两个课堂里故事,笔者在教学日志里写道,“学生,即便是大学生,他们也像小树,需要老师的塑造,引导。老师的教学理念,老师的辛勤付出都会在她的每一堂课中,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得到体现,淋漓尽致的体现!”
二、一场彻底的“课堂变革”
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要完成从“输入到输出”,从“语言知识”到“语言运用实践”的过渡。而传统的外语教育模式、已形成的语言学习观念和策略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依然很深。大学英语教师们也都在尝试着各种各样的改革,比较常见的是,“老师选择授课内容,设计好课堂活动,布置好学生课后准备的题目,比如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围绕某一话题的对话编写,或者表演……”表面看来,学生们参与了课堂,但实际上他们仍然活动在“老师的设计”当中,并没有掌握真正的学习自。
与完全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高老师的课堂无疑是一场“彻底的变革”。在这个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退出讲台”的老师;“走上讲台”的“小先生”以及“不再是权威的课本”。下面,我们就来解读这个“变革的课堂”。
在高老师的自主学习课堂上,讲台由“小先生们把持”,台下有“学生们的热烈参与”,她看似是“无所事事”的。但是高老师在课前和课后“为自己安排”的工作却是很发人深思的。众所周知,较之中学阶段,大学英语的课时少,加之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很容易造成“课堂内外学习的断裂”。而高老师的“导师制”却帮助学生们完成了从高中到大学学习转换的适应。比如,在课外辅导中,灌输新的教学理念,协商教学目标,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大学教育的目标;再如,她将学生们根据兴趣爱好分为固定的活动小组,对学生完成各种任务所需的技术手段予以了尽可能的指导。
课堂上的高老师真正的走下了讲台,她甚至都不是“平等中的首席”,而是融人到了学生当中的一员;同时,她在“闲置”状态中“忙碌着”——沟通,协调,帮助。更值得一提的是,她随时都要准备好迎接“挑战”。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要随时准备参与到活动中来,随时要准备应对即时性的难题,而且随时都有可能对学生们说,“这个问题我也不会”!在这个课堂上我们见到这样一种师生关系一同化关系:师生之间相互融合,平等交流、协商合作、教学相长,双方互相成为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智慧的资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必须要求一种真实的参与,即承担特定角色、分担职责和义务的主体性参与,而不仅仅是心理或者生理水平的活动。高老师的英语课上,学生们都会轮流当上“小先生”。学生们到讲台上来完成各种教学任务,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高老师的“小先生”们却是真正拥有自主的,拥有课堂组织管理权力的小老师。这些小先生不是老师的“傀儡”——去带领同学们去完成老师设计好的一切活动,而是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且有着高度的“责任感”的真正的“老师”;而那些依然“做学生”的学生们在“小先生”的带领下,都在努力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因为他们也将要走上讲台,需要台下同学的配合;更因为“小老师们”的课堂活动的设计经常是他们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乐于加人其中的活动。这是一种生生互惠互赖的语言学习“共同体”。
后现代的课程观重视课程的“建构性”,即,“课程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由课程参与者的行为和交互作用构成的。同时,课程不是封闭的、固定的,而是开放性的、可调整的、随活动情境而变的,也就是说课程要有关联性”。
在高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教材依然是教学内容的蓝本。但“小先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要讲述的单元。他们在充分理解了“固化”的教材内容后,可以自由选择,并且自由拓展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课程内容不再是老师带来的现成的“面包”,而是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来创造性地运用的“面粉”。正如吴宗杰所指出,“所谓理解课程,也就是批判性地解读课程符号的教育和社会含义。教师要培养这样一种解读能力,并能与学生一起构建符合人发展所需要的,自己的活动课程‘文本”’。
关键词:叙事研究;心理学;应用分析
18世纪中后期,美国一位心理学上的研究学者首次提出了经验与叙事结构上的相关研究观点,主要的内容包括叙事是怎样对人的性格形成产生影响的,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将叙事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进行了科学意义上的探讨与实践,得出的结论受到人们的追捧与欢迎。在我国当前教学的实际研究过程中,主要的应用的方式包括三个,一个是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治疗或是辅导过程中的理论应用,其次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叙事方法使用,最后是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的叙事理论解释与知识传授。
1 叙事研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层面的运用
所谓“叙事心理治疗”通常是指咨询者通过对于适当方法的选择,进而针对具体的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进而对于当事人内在内力的唤起过程。
叙事资料对于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数据资源是具有很好的补充作用,同时,其也是对于具体的个案进行深入研究与剖析的重要依据。同时,叙事往往与反思密切相关。当我们对于自己生活故事进行叙说时,其实即是对于自己的审视。其次叙事疗法把人与事分开,以人性的眼光看人,而不以道德教育人。从叙事疗法当事人与咨询师之间的关系来看,叙事疗法能够让当事人相信自己是自己的专家,自己要对自己充满信息,进而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在整个过程之中咨询师扮演着陪伴的角色。
叙事疗法对多数适合心理咨询的人都有较好的作用,是当今重要的心理咨询方法之一。叙事心理治疗即是让当事人自己讲出个人境遇、个人经历等等生命故事,指导者在倾听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理论方法与语言进行技巧指导,在积极的沟通与交流过程之中使当事人能够在其故事之中找到遗漏片段以及认知误区,进而将整个故事纠错、补充或重写,进而积极促进当事者加强其生命动机,增加内在力量,进而促成其形成积极认知和重建良好行为方式。
2 高职心理学新型叙事教学方法上的实践
高职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让现代教学上的要求得到满足,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因为与时代的发展脱节从而不能得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叙事心理教学方法的出现使得教学的模式得到很大的改变,不仅让课程的内容变得简单易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掌握,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职心理教学上的任务压力。
2.1 叙事教学法内涵
叙事教学上的使用方法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叙事作为开展课堂内容的主要模式,并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生活的语境在叙事化的模式下得到升华,这样的处理可以使得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在课程的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来,不仅仅利于教师开展课程上的主要内容,也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让知识得到很好的消化,叙事上的心理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的语言与情感方面的表达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并且利于高职学生在这方面身心上的发展,让学生在艺术理解上的认知活动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培养学生在生活过程中的艺术气质,可以说叙事心理教学上的方法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2.2 叙事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叙事教学上的方法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教学上的使用手段,也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得到应用的思路与方法,叙事教学的方法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是教学上的方法使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
2.2.1 故事法
故事法直接从字面上就可以得到其基本的含义,就是在基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故事的叙述来营造出教学上的环境,此时的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所创造出的人物角色与故事情节对教学过程中设置的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不学生不仅仅可以以主体的位置与其他的学生进行交流,还可以在集体的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让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
2.2.2 个人经历叙事法
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知识点的难以理解使得学生丧失跟随教师的思路对问题进行解决,主要的原因是高职心理学知识一般具有较高的层次性,并且许多的知识点较为抽象化,所以一堂课下来许多的学生在课程的中部的位置就已经放弃后面的学习内容了。此时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过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经历,这些经历可能是一些趣事或是一些伤心的往事,但是无论试什么性质的经历,都可以在分享的过程中将大家的注意力进行吸引,致使很多人的经历可以引起其他同学的共鸣,这样的结果不仅利于课堂知识的开展也可以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进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中来。
3 叙事研究在校本培训层面的运用
“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来培训全校教师的一种全员性继续教育形式。相较于其他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能有效地弥合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际工作者之间的疏离,更切合中小学教师开展校本研究的现实需要和实际条件,因此教育叙事研究成为中小学校进行校本培训的重要手段。
教育叙事拥有着诸多优势,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之中,例如在教育科研领域之中的运用过程之中,显现科学性的缺失。“教育叙事”与“教育叙事研究”之间还不能简单地画等号。在教育叙事从国外被引进及其本土化的过程中,教育理论工作者却没有形成一套有价值的操作方法,一些人张冠李戴,机械地套用教育研究者进行叙事研究的具体过程与技术,将其视为教师叙事的方法。所以说教育叙事究竟应该如何开展还需要理论工作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普适性的缺失也是一N局限,教育叙事从教师叙述的特定故事情境中发现教育的意义,这就使得所得出的解释性结论也是情境性的,这种情境是不可重复的,无法回答普遍性问题,也就无法据此建立起普遍一般的理论。
结束语
心理学上的叙事教学方法研究对于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塑造具有很重大的影响作用,并且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对于教师教学能力上的考验也是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高职院校应积极的利用各种方式对教师在心理学叙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技能培养,尽量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叙事的方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立高.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