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46: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文生态景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环城生态景观林;理念;模式;布局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1015303
1 引言
环城生态景观林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森林城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城市周边生态和景观建设越来越引起当前各地城市建设的重视,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环城生态景观林由于其所处的地域特殊性,使其功能和定位介于生态林和城市公园绿化之间,如何把握环城生态景观林的风貌内涵与建设模式,业界仍然研究较少,国内至今也没有明确的建设标准。根据义乌市环城生态景观林建设实践,对环城生态景观林的建设特点、类型、建设模式等进行了研究,以期对其他地区同类型建设项目有所借鉴。
2 环城生态景观林的建设理念
生态景观林是指按生态学原理和美学原理设计与营建集生态保护和环境美化功能于一体的一种森林类型[1]。环城生态景观林地处城市周边,林地一般为防护林,以生态防护为主要功能。是一种介于防护林与特用林(风景林)之间的特殊林种。
由于城市化的推进,城市范围逐渐扩大,单纯的生态防护功能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确立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建设理念是环城生态景观林建设的前提。环城生态景观林应立足于建设美丽中国,以应对环境变化、服务经济发展、保障生态安全、改善人居环境为宗旨,通过高标准、高质量地营造森林群落,优化森林生态格局,构筑林种、树种配置合理、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绿色生态屏障,为建设森林植被分布合理、景观优美、家居舒适、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城市,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重要作用。
2.1 以人为本,优化城市功能
环城生态景观林建设,要充分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衔接,与城市其他绿地形成系统性整体,并进一步优化其功能,构筑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协调好森林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建设好自然宜人的森林游览步道等设施,满足市民健身与文化科普的需求。
2.2 发掘地方特色文化,构建森林生态文化体系
加强建设区域植物资源与古树名木的建设和管理,挖掘地方山水文化、森林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使其成为承载生态文化的重要平台,构建具地方特色的森林生态文化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3 生态优先,近自然建设
“适宜的顶极植被”是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基本目标[2]。环城生态景观林要求相对粗旷自然景观,不同于城市公园。在保护好森林生态系统、发挥好森林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力求生态优先,森林树种的选择应以乔木树种为主,构建森林植被的骨架,适当配置灌木、藤本及草坪地被植物等,形成复层混交、相对稳定的近自然的植被群落。
3 地域现状
义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确定为世界第一大市场。环城生态景观林建设区域地处义乌市江东街道,位于环城南路以南、南门路以西、黎明湖路以北,小地名为八面山。地貌类型为低山丘陵,地势中部高四周低,边缘谷地多为旱地,最高点八面山海拔239.0 m。
建设区域的森林覆盖率为79.0%,植被分区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部亚地带,浙皖山丘青冈苦槠林栽培植被区,浙西山地丘陵青冈苦槠林分区,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植被类型主要有针叶林(马尾松林、柏木林)、针阔叶混交林(马尾松、香樟林,马尾松、麻栎林)、落叶阔叶林(麻栎林)、竹林(孝顺竹林)、灌丛(茶园、杜鹃林),以及果园(梨树园)。植物区系属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华东区,阔叶树种主要有麻栎、化香、香樟、合欢等;针叶树种以马尾松林、柏木等为主;竹类主要有孝顺竹等。建设区域土地总面积88.5 hm2,其中乔木林地64.3 hm2,占72.6%,主要为马尾松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等天然林景观较缺乏;灌木林地4.0 hm2,占4.5%;火烧迹地6.6 hm2,占7.5%;宜林荒山荒地4.0 hm2,占4.6%;废弃采石场2.2 hm2,占2.4%;旱地7.4 hm2,占8.4%。
4 建设特点与难点
4.1 建设难点
义乌市环城生态景观林工程设计主要难点在于:地块所处重要敏感区位,即为环城南路、环城北路、民航路三条环城路周边山体,是义乌市的城市入城景观窗口。品质效果要求高,但区块内地形破碎,采石场、裸岩边坡、火烧迹地等不同困难立地造林类型穿插分布,给景观效果的营造与体现带来极大困扰。
同时现状森林资源中针叶林景观(马尾松林景观为主)面积较大,疏密不均,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等天然林景观较缺乏,林相单调,景观效果差,大面积的马尾松林与旱地不仅对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的作用小,造成大量的养分通过地表径流流失,也极易发生森林火灾,遭受松材线虫病等侵害,造成项目区生态环境恶化,森林游憩保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诸多功能丧失。
4.2 建设特点
经过多次详细踏查现地,分析义乌市的社会经济特点与发展需求,以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以及生态系统管理理论等为指导,把人文生态纳入生态景观林建设,并把当前的森林减排建设、有害生物防治等做了有机结合,项目建成后八面山森林覆盖率达到98.6%,建设生态景观林1328 hm2,从而使八面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建立起与景观优美、功能较完善、多层次的森林生态景观体系。
4.2.1 确立与国际接轨的自然设计理念,追求高品质、高要求
依据义乌国际商贸城市与国际接轨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项目建设采用了国内外有关生态景观林建设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使项目区森林景观体系的质量和档次得到全面提高。
项目设计结合工程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义乌市城市发展空间的实际需求,以特定立地类型为基本单元,以完善项目区丘陵山地生态景观林的布局、结构与功能为中心,致力提高区域的森林覆盖率,增加珍贵树种榉树、浙江楠、红豆杉,提高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建设黄山栾树、银杏、无患子、枫香、乌桕、杜英彩叶森林;项目建成后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98.6%,并建立起景观优美、功能完善、多层次的与国家接轨的近自然森林生态景观体系。
4.2.2 致力提高困难地造林绿化整体效果
采石场复绿等困难地绿化,由于立地条件恶劣,一般现有技术措施多采用陡壁种草、藤本植物垂挂覆盖等生硬的办法,本项目建设则以近自然理念与技术,在地形重塑的基础上,进行植被恢复,并选择种植黄连木、杜英、枫香、乌桕、银杏、黄山栾树、木荷等,形成绚丽多彩、层林尽染的色叶彩林景观,技术先进,效果明显。
此外,根据工程区马尾松林面积比例大的现状,分别马尾松密林、疏林、火烧迹地等不同类型,以乡土阔叶树为主,分别设计不同的采伐强度和补植改造类型,合理确定造林类型、密度和观花、彩叶、珍贵树种,达到设计造林地的立地条件与树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相一致,更好地体现植被的地域性特色。
4.2.3 引入人文关怀理念,凸显设计生态文化内涵
发展森林资源的同时,着力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态文化素质,是建设生态景观林的出发点和特色。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的当务之急,十报告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五位一体的高度。生态景观林着力突出了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将森林景观建设与生态文化相结合,与珍贵树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传承悠久的生态文化,设计的公路边旱地景观绿化,在提高整个地块的生态效能的基础上部分种植观赏型果树,如石榴、杨梅、樱桃等,丰富整个景观的观赏及群众参与度。另外开辟部分区域用于党校学员开展认养种植活动,增强大家对于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设置游览步道,大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让全市学生接受良好的绿色生态科普教育;促进城市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良性互动,再造山川秀美的自然生态文化与文化荟萃的人文生态的有机平衡,丰富了森林文化内涵,弘扬绿色文明,使森林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
5 环城生态景观林的建设模式
5.1 保护式模式
建设区内景观价值较高,基本能满足功能要求的常绿阔叶林、竹林等,可不必改造,采取必要封山育林、封山护林等保护措施,使森林不受放牧、采伐、采集等人为活动破坏。
5.2 补植模式
建设区内分布的马尾松林,或部分产量低的柑桔林、桃树林等经济林,为提高其生态效能和景观效果,增加树种组合和植被层次及季相变化,在保护的基础上,应选用观赏价值高的优良阔叶树种进行林相改造。补植改造造林密度为375~900株/hm2。对马尾松林的补植改造应适当进行疏伐,伐除部分枯死木、风倒木、风折木、病腐木和观赏价值低的树种,疏伐的强度不得超过10%,疏伐须按年度分多次进行,并注意保护木荷、香樟等目的阔叶树种。
5.3 造林模式
为提高建设区的森林覆盖率和生态效能和景观效果,区内的农耕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利用木荷、香樟、桢楠、等地带性森林景观建群种,引入相宜的伴生树种,营建常绿阔叶林景观;利用杨梅、银杏、枇杷等经济树种营造果树林景观。为提高近期内造林景观效果,景观林初植密度为1050株/hm2。
6 分区建设
建设区位于义乌市主城区所在的江东街道,处环城南路、南门路、黎明湖路之间,是义乌市重要的城市景观窗口。项目区的森林景观建设与义乌市森林城市建设相融合,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经济意义。项目区建设范围整体呈等腰三角形,根据项目建设用地周围的水系、道路、植被分布特点,环城南路地块的发展建设方向,为便于实施操作,将整个项目区划分为4个森林景观建设区段。
6.1 第一分区
本区段位于项目区西北部,环城南路南侧,南门路东侧,海拔85~200 m,面积约26.0 hm2。本区段地势南高北低,北侧有部分裸岩地和平缓旱地,东北侧为峭壁。南门路西侧山坡主要为火烧迹地,对景观与生态影响较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急需进行改造治理,是该区段生态景观建设的重点。植物景观的塑造是环城南路北侧坡面体现红色景观,南门路西侧山坡以体现黄色景观为目标,对原有马尾松林、低效梨园、灌木林地等进行改造,对火烧迹地进行造林绿化,公路边旱地进行立体景观绿化,并对区段内1个采石场进行生态修复绿化,并建设一条环城南路通至东侧采石场坡顶的作业道,环城南路北侧原有裸岩地周边土层瘠薄处,林相改造困难,应保留原有马尾松林,不做树种调整。
6.2 第二分区
本区段位于八面山中部,主要为环城南路南侧一带,海拔86~200 m,面积约23.8 hm2。现状地势两侧为山丘,西部低洼,有2个山塘。植被类型主要包括马尾松林、灌木林等。主要植被有马尾松林、香樟、梨树、茶叶、葛藤、算盘子等。该标段呈南北两侧坡面,考虑到环城南路北侧现为红色系列景观树种为主,因此规划该标段在景塑造上以体现红色景观为目标,采用乌桕、枫香等树种,适当点缀白玉兰、红玉兰等观花树种,此外对原有马尾松林、灌木林等进行改造,对公路边旱地进行立体景观绿化,并对区段内1个采石场进行生态修复绿化,成为壮观而富有特色的森林生态环境。环城南路北侧原有裸岩地周边土层瘠薄处,林相改造困难,应保留原有马尾松林,不做树种调整。
6.3 第三分区
本区段位于项目区西部,环城南路南侧,南门路北侧,海拔86~160 m,面积约14.8 hm2。本区段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两侧为山丘,中间为平缓坡地。植被类型主要包括马尾松林、梨树林等。植物景观的塑造是环城南路北侧坡面体现红色景观,对原有马尾松林、低效梨园、灌木林地等进行改造,公路边旱地进行立体景观绿化。环城南路南侧公路边原有马尾松林,景观效果较差,规划对沿路边约30 m宽山坡面原马尾松林进行改造,种植红色景观树种乌桕,并适当配置榉树、红豆杉等珍贵树种。
6.4 第四分区
本区段位于项目区东南部,南门路东侧,地块南侧为市委党校、义乌中学。海拔90~230 m,面积约14.7 hm2,建设区现状北侧山坡以马尾松林为主,南侧有部分宜林荒山荒地和灌木林地。该标段在景塑造上以体现黄色景观为目标,采用银杏、黄山栾树等树种,适当点缀白玉兰、红玉兰等观花树种,对原有马尾松林、低效果园、灌木林地等进行改造,对公路边旱地进行立体景观绿化,并对区段内1个采石场进行生态修复绿化,美化整体生态环境。
7 结论与建议
7.1 设计效果明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和相关要求
义乌市已按设计开展建设,种植名优适生树种,建设生态景观林,完成了主要示范工程的建设,形成了大片结构稳定、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城市生态屏障和背景林,使整个城市山林及入城口景观面貌发生很大改观,林业生态及景观、文化效益初步显现,达到森林资源增长和城市品质的提升,为浙江省及周边地区后续的环城生态景观林建设提供了样板和较好的示范作用。
7.2 后期技术跟进是建设效果的保证
由于生态景观林建设地块很多是在原有基础上改造提升的,在不规则的地块如何补植满足自然与景观要求,一般的营造林施工队伍往往技术力量不足,需要设计部门技术人员进一步跟进,从而保证建设效果。
参考文献:
[1]韦新良,何 莹.生态景观林景观效果构成特性定量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6):181.
[2]王 翔,金祖达.生态景观林建设指导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11(3):64~65.
[3]张 伟,张宏业,祝炜平.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时空演化格局及其驱动机理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5) .
【关键词】生态景观;住宅小区
一、营造健康舒适的生态环境
1.合理设计植物种植
植物配置是合理设计小区内景观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不管是物质生态还是视觉生态,植物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小区生态景观设计中,要重视植物的合理种植和搭配,使其符合审美原则以及植物生长规律。对灌木、乔木、草木等植物进行科学的设计,不仅要创造出愉悦人心的自然景观,更要充分发挥各种植物自身的色彩美和形态美;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到植物自身的生长习性,使植物融入到小区的自然环境中。
2.水景观的生态规划
流动的水是大多数居民都十分偏爱的景观,与水亲近也属于人的一种自然天性,为了满足居民休闲娱乐生活,城市住宅小区内常设置各种各样的水景观,开发商在进行水景设计的时候,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地方丰富的水利资源,勘测地形,建造出精致华美的水景观,但在水资源短缺的城市,要理性思考,不可强加设计。在日常生活中,淡水是十分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在建设水景观的时候要因地制宜,避免水景的闲置和水资源的浪费,最大程度上实现生态效益和审美价值的统一。
3.利用生态环保的地面铺装材料
地面的铺设是小区建设的重要部分,利用生态环保的地面铺装材料有利于提高小区的生态建设,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顺应土地肌理,要相对减少铺装硬质化,不仅降低材料的使用成本,还减少了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因此在小区路面建设中要选取环保的高科技材料以及原生态材料,尽可能的对原有场地耐用的废旧材料进行修缮和设计,做到循环使用和就地取材,以节约成本,利用大胆独特的设计理念,形成小区别具一格的个性景观。
4.充分利用各种节能资源和清洁能源
在小区的景观建设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比较常见的清洁能源主要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比较频繁的就是太阳能和风能,在小区路灯等照明设施中可以广泛地使用太阳能,但由于建设成本较高,所以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5.利用高科技节能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首先是针对水资源的循环使用,这里的水资源主要是说可以直接使用的淡水资源,在建设中,要注重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功能,合理处理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其次是对建造材料的科学使用,例如在建设假山、台阶、坡道、挡墙、雕塑等景观时,要尽量利用当地的生产材料,展示浓郁的地方特色,使居民具有亲切感,和归属感,同时降低了建设成本。
6.营造适于居住的声环境和光环境
衡量小区景观生态是否合理的标准就是检查小区内声环境和光环境的状况,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逐渐在人民生活中普及,汽车所产生的噪音是城市噪音污染的重要来源,严重的噪声可以造成头痛、心烦、耳鸣等疾病,不利于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在小区建设中,要保证材料具有良好的隔音效果,营造安静悠远的声环境;同时,良好的光环境也是居民对生活的基本要求,降低小区的光污染,减少能源消耗,所以要特别注重对节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在精神生态环境上营造温馨和谐的意境
1.使用仿生态的建筑材料,创造美轮美奂的视觉生态环境
在现代城市中,随处可见的高楼大厦、柏油马路以及来回穿梭的汽车,逐渐形成潜意识里的审美疲劳和视觉疲劳,我们渴望回到家以后,会有清新的自然风光、有幽静的生态环境,瞬间放松神经,缓冲疲劳,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化小区建设的过程中,利用仿生态材料,营造一种接近大自然的意趣,激发人们对美好环境的赞美,刺激居民产生一种生态意识,真正融入到生态建设中来,仿生态形态其中包括花鸟、植物、水溪、鱼虫等自然事物,同时也可引入一些生态元素,例如:古井、竹筐、石凳、油纸伞等意象,对小区进行创新性建设。
2.建立和谐的人文生态环境
城市住宅区是构成城市的基本要素,一定程度上具有社会功能,小区中所蕴涵的人文环境是衡量小区生态的重要依据,生态住宅小区应该包含众多的社会休闲娱乐功能,在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情趣的前提下,为居民提供更有趣的娱乐活动,并采取多种建筑设计方案来促进居民之间的相互往来,使居民愿意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使人们团结友爱,形成一个大家庭,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生态环境氛围,使小区成为最温馨的居住场所,促进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3.充分发挥生态景观的教育意义
我们在城市中生活,关注大自然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平时忙碌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使我们与自然环境愈走愈远,失去很多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契机,出生在现代城市的孩子,他们在图书中、在发达的网络中了解大自然,但毕竟没有亲自体验过大自然的神奇,因此对一些基础的植物信息都不清楚,更别提要爱护花草树木了。所以,在现代小区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生态景观的教育意义,加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例如:在绿化设计过程中,给每一棵灌木或乔木制作一个独特的“身份证”,告诉大家这是什么种类的植物,以及植物所具备的吸附有害气体、杀菌、吸尘、防辐射等功能介绍,让路人了解植物的基本习性以及植物为人类的身心健康所做的伟大贡献,从而丰富人们对相关植物的知识,树立爱护生命的意识。
4.注重创造参与性景观
在实践中认识到,参与性强的景观可以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建设生态小区的过程中,要重视参与性景观的融合,使人们在亲自体验中了解自然、提高自己的生态意识,小区中的生态设计不仅要求我们建设可满足视觉要求的具体景观,还要建设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可参与性景观,在听觉、视觉、触觉得到充分利用后,体验参与性景观,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心理感悟,也带来了享受自然的乐趣,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培养对自然环境的认知。
结语:城市住宅小区生态景观建设是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成分,对小区实行生态化建设是为了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将有利于城市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还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发展,从长久上看,有利于保证社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实现,这篇文章通过提出将生态景观设计融入到现代住宅小区的具体措施,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利用各种生态设计方式把实现小区精神环境与自然环境紧密融合到一起,形成双重生态化。
生态化小区的景观建设是一门交叉学科,其中包含生态学、环境学、建筑学等众多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去对待这一问题。在居住区内营造生态景观气氛,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渴望,同时也体现了在现代城市人居条件下,对美学艺术的追求。反映了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居住设施的要求以及精神层次的追求也逐渐提升,代表了未来人居生态环境景观建设的某种方向和趋势。
参考文献:
[1]蔚子.世博论坛之九 更美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2010年世博会将展现低碳生活理念[J]. 上海质量. 2009(08)
关键词:城市景观;生态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城市生态景观作为人民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合理的城市生态景观设计,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的休闲场所,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1、城市景观概念
景观在汉语中的意思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景观主要包括有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主要指的是地形、地貌、气候、土壤以及植被等等自然因素一起作用变为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人文景观则主要指的是人类社会物质以及精神活动的产物—城市、村庄、建筑、科学、政治、经济和宗教、习俗、观念等等。城市景观这是在城市的范畴之中来研究景观,作为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主要由生态的、知觉的、文化的以及社会等等方面组成。城市景观最为重要的性质是人类社会在其城市活动之中所存在的人地关系以及社会关系。影响城市景观演变的因素我们称为城市景观因素。城市景观关系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包括有城市的实体以及空间处理,城市的整体轮廓线,城市同自然因素的结合部分等等。从城市尺度的大规模区块,直到小尺度的小品雕塑等等,都属于城市景观的范畴。
2、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现状
在20世纪的末期,我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化的进程逐渐加快,与之而来的是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也渐渐进入到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使用不合适的园林植物来装饰城市,那么就会使得缩短植物的寿命,要求应该频繁更换新植株;又或者为了做“新形象”“新风气”而频繁更换植物品种,那么就会增加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成本。在城市生态景观的设计之,通常会出现盲目跟风以及盲目效仿西方的设计样式,而将自己城市本土的风格、文化抛弃,甚至胡搬乱抄、东拼西凑,使得城市生态景观缺少本土气息以及时代感;也有一些设计师则是持有保守留久的观点,照搬照抄传统的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风格,在创新上比较缺乏,比较容易使得市民出现审美疲劳,也会对传统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有一定厌烦情绪的出现。
3、城市景观生态设计方法探索
3.1、建立微型自然保护区
借鉴法国里尔生态岛、悬空自然保护区的设计,景观设计中对城市中具有保留价值的自然生物群落保护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建立微型自然保护区的方法。通过建立微型自然保护区,可以培育和保护生物栖息地,并将人类的干扰减至最小。这种方式直接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体现设计者对自然的敬畏、信任和探求。
3.2、保留再利用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的转变,出现了大量的工业废弃地。保留再利用开始作为一种主要的生态的景观设计手法运用于后工业工业废弃地的改造。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中国中山市岐江公园的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都采用了保留再利用的设计方法。保留再利用体现了对设计场地和历史的尊重,成为景观设计中常用的生态设计手法。
要对场地的现状和历史进行全面的了解,对那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构筑物、植物群落等进行分析和比较,在满足景观整体设计意图的条件下,确定哪些要拆除,哪些要保留。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为不同的人群服务,因此保留下来的建筑、构筑物等要结合设计需要通过适当的改造承担一定的使用功能,如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混凝土墙体改造成为攀岩训练场、高炉改造成观景台、铸造车间改成电影剧场等。
3.3、利用水保护水打造特色水体景观
没有有效地利用城市雨水资源,是当前我国城市面对的普遍问题。一些平均降水量较大的城市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水资源短缺的困扰。城市的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最为重要的原因则是城市的建筑、道路以及停车场较为密集,那么雨水较难渗入到地下,也就没有办法补给地下水。城市湿地在雨水利用以及保护水资源,调节局部小气候上发挥重要的生态作用。借鉴美国波兰特雨水花园和成都活水公园的设计经验,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可以结合利用雨水、保护水资源的生态理念通过生态设计的方法完成特色的湿地景观设计。
尊重水自流和向地下渗透的自然规律,通过地势和地表铺装的处理,使水体自然流动,或缓或急或高或低,形成丰富的景观,同时使水流大量渗入地下,多余的水还可以储存用于园林植物的灌溉。如美国波兰特雨水花园,利用了石材、雨水、植物、地势创造了丰富的水体景观,同时处理了附近来自停车场、屋顶的排水,花园还发挥了重要的生态作用。边缘处理,师法自然。借鉴自然溪流和湖泊的边界的形式,避免水泥护岸,使水体边缘形成丰富的植物景观。
3.4、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沿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方法,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或采取适当的措施,是景观生态设计中最常用的设计方法之一。对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基址条件较复杂的场地,因地制宜的景观设计方法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和能源的节约,而且还能创造特色的空间景观。
3.5、融合现代艺术,生态从细节入手
1838年奥姆斯台德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的建造,标志着现代景观设计的确立。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城市景观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形式。现代景观设计与不同的艺术形式相联系,如早期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到后来的极简艺术、波普艺术等等,表达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追求理念和形式上不断创新的同时,现代景观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生态设计,而且对生态方面的追求更趋于多元化,除了生态措施的实施外还有生态理念的表达和传递等等。理念的表达,现代景观设计注重艺术思想的表达,生态理念是永恒的话题,包括诠释自然、人、场地的关系。如彼得·沃克设计的发电站庭院,诠释了阳光、人、植物、天空的关系,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自然和生态的意义。新技术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度生态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景观设计注重最新生态技术的应用,如日本的崎玉空中森林广场的设计,在人工基盘上密集的种植高大落叶乔木,需要克服大量的技术难题,最后能够确保榉树的正常的生长,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4、结语
合理规划以及管理景观,对于生态系统、区域的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景观生态规划以及设计应该借助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站在景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资源的内在特征和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应该通过对于之前景观要素进行一定的优化组合或者引入一些全新的成分,调整或者是不断构建合理的景观格局,那么就可以使得景观整体功能最优,实现人的经济活动同自然过程的协同进化。城市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是当前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经济、文化、社会等等有机联系的环境。也是提升城市综合环境质量,创造具有特色、富有情趣、丰富多彩的城市面貌是共同的呼声以及愿望。
参考文献:
[1]吴琛.城市景观生态设计[D].天津大学,2007.
中国国家农业部在《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休闲农业要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成为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新兴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缓解资源约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产业。由于资源主要来源于乡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等,休闲农业属于自然生态的休闲旅游事业,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有效方式。
1.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休闲农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就是农村独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民风和农耕文化等城市所不具备的要素。休闲农业的体验活动也必须根据农业资源的季节性、地域性、生长性、活动性等特征来设计。例如云南省某地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当地农村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打造出多种休闲农业模式。四川省某地充分利用背靠大城市的地缘优势,因势利导,创造性地提出“五朵金花”的休闲农业模式,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农民就地市民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典范。休闲农业多是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人文生态景观丰富的地区发展起来的,没有清新和美的田园风光、自然和谐的奇山秀水、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等,休闲农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2休闲农业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一是促进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休闲农业不仅涉及农业体验活动,还涉及无污染、无公害、无化学物质的生态农产品的种植和销售。生态农产品的种植不但可以减少土地浪费,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还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绿色农业的发展。同时,由于休闲农业发展的构成要素中资源型要素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地方政府和农民也会加大对旅游环境的打造和资源的整合,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提高资源环境质量,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二是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休闲农业的消费对象主要以城市居民为主,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城乡居民之间的交流,吸引城市信息向农村流动,使农民可以就地接受城市的现代文明观念及先进的经济、科技、文化信息等,从而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转变生存和生态保护观念,推动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总体来看,休闲农业的经营发展,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休闲、体验及旅游的需求,还能促进农村地区生态文化建设、打造生态景观、维护生态平衡、促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从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创造良好的农村生活空间。
2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1缺乏相应发展规划的指导目前,中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大多为当地村民或民营资本自发策划、发展、经营,缺乏相应的科学规划引导,对城市消费者的休闲娱乐需求认识不足,大多数停留在农家乐阶段。特别是缺乏整体规划和具有特色的项目设计,模仿现象较为突出。缺乏与区域内其他景点和各种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整体开发,难以形成集聚效应,阻碍了休闲产品的规模化开发和产业化实施。在已有的一些规划中,短视现象严重,缺乏对地区经济基础、文化传统、生态环境、科普教育等的综合分析,缺乏对地区整体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很少有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和具体措施。
2.2设施的过度开发影响生态景观一些地方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无序无规划,急功近利现象严重。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材料往往是就地取材、乱采滥伐,导致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一些工程建设产生的碎砖、石块、炉渣、石灰及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在附近的土坡、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此外,一些低劣的人造景观也对自然生态景观造成了负面影响。例如一些地区为了打造人造景观,挖湖堆山甚至模仿城市园林绿地的造景手法,对原有的地形、地貌及植被、物种等大肆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景观破坏严重。
2.3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受到挑战城市居民的出行、旅游、休闲、度假主要集中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大量的城市游客在特定时段集中涌入农村地区的休闲区域,造成农村地区,特别是休闲农场的客流量骤增,超出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生态环境破坏现象严重。许多游客产生的食品袋、用品袋、一次性餐具、易拉罐、啤酒瓶、废纸、瓜皮果核、食物残渣、骨头、宠物粪便等的随意丢弃,对水体、土壤、植被等产生严重污染,直接影响农村的生态景观环境。此外,由于目前中国针对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技术水平所限,休闲农场的垃圾分类排放、及时清扫外运和就地处理处置均面临很大压力。
2.4农村传统生态文化受到冲击消费者在休闲消费时,往往容易忽视休闲农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特别是一些人群的低素质行为,以及过度消费的做法等,影响着当地居民的消费观,对农村原有的传统生态文化带来冲击。例如,在云南等地,随着休闲农业的开发,大批消费者的涌入对当地传统生态文化带来的冲击较大,导致许多年轻农民不安于农村生活,使原本保留较好的传统民族生态文化面临传承压力,农村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挑战,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2.5生态型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在许多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尤其是山区,土地保土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农民脱贫致富愿望强烈,面对蜂拥而至的城市消费者,出现了“萝卜快了不洗泥”现象,更多人的生态环保意识让位于发展经济、快速脱贫致富的心理,加上生态农业的发展成本相对较高,导致生态型农业发展滞后,休闲农业所需的生态农产品难以得到农民的高度关注。同时由于休闲农业资源面、活动面、目的面、经营面涉及因素较多,发展的分散性突出,在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薄弱、人才与资金匮乏、生态经济建设的支撑条件较差的一些农村地区,难以形成具有生态竞争力的休闲农业产业链。
3以休闲农业促进农村生态环保的对策
3.1注重休闲农业的生态规划休闲农业的项目策划必须同步考虑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的规划,以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之间的关系。一是要对休闲农业的资源基础(如生态农业资源基础、自然景观、乡村民俗文化等)进行充分分析和评估,从优化布局、因地制宜、保护生态三个方面,做好总体规划和项目策划。二是发挥生态规划保护环境的事前预防功能,预评估休闲农业待开发区域的环境质量及生态承载力,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推动休闲农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性开发。三是休闲农业规划应与当地的旅游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规划、村庄环境建设规划等相衔接,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主导产业的发展,保障休闲农业的生态化发展。
3.2推动休闲农业的生态制度建设在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下,加大对休闲农业的开发管理,建立休闲农业生态准入制度,防止破坏性的开发。一是要制定休闲农业准入标准,严格审核休闲农业经营场地的开发、经营活动是否对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在休闲农业开发前做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二是要严格休闲农业建设的生态标准,休闲农业服务设施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建设,且环境污染的配套处理设施必须同步建设,且要达到一定的处理标准。三是要建立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环境教育培训制度,强调从业人员的环保素质,对休闲农业经营者进行必要的环保素质培训及审查,提升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生产、生活行为的生态约束,为发展生态型经济建立生态制度保障。四是要建立生态环境破坏处罚制度,对于休闲农业项目开发中的生态环境破坏行为,按破坏程度给予经济处罚、限期整治、取消开发资格等处罚。
3.3坚持休闲农业的绿色经营与发展发展休闲农业应充分利用好当地的景观与生态资源,在维护自然生境、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同时,以挖掘和传承自然生态为纽带,通过恢复性建设来完善农村生态景观建设。一是经营者作为农村生态环保的维护者,应树立并不断提升环保意识,树立环保经营理念,做到不乱排放废物。同时,还要引导和监督消费者保护生态环境。二是相关管理部门应充分考虑到休闲农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承受能力,密切关注协调客流量,使客流量处于休闲农场的环境承载力允许范围之内,为消费者提供生态、环保、绿色的放松空间与环境,实现休闲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三是要培养消费者养成“生态保护、人人有责”的社会责任意识,在休闲消费过程中,遵守农村生态文明旅游规范,杜绝乱扔垃圾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3.4推进休闲农业的生态文化建设从休闲农业本身提供的功能来看,休闲农业的核心价值在于体验不同于城市生活的农村文化,生态因素、文化因素是休闲得以兴起的根基。因此在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时,要充分注重发挥其文化教育功能,实现农业生产、休闲、生态、科教、文化等全面价值最大化。一是将生态文化与休闲农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坚定地走与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道路。二是在进行乡土文化、人文景观的挖掘和塑造过程中,将“天人合一”等传统生态文化融入其中,使消费者不仅得到自然景观和人文的双重体验,也切实感受到传统的环保理念,丰富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内涵,推进“乡村—生态—文化”发展模式。三是还可以与学校生态教育相结合,为中小学生提供各种可供学习的资源,配合自然生态科学学习的需要创设教材园,通过环境资源、农场实地考察以及现场咨询等方式,使学生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小做起,推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乡村旅游是指利用乡村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农耕文化、农家生活和民俗民风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以下就是由求学网为您提供的浅谈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双重效应。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自然生态环境既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引力源,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乡村旅游与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一方面,没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发展就无从谈起,而不发展乡村旅游,乡村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功能就无法实现;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双重效应,即生态环境响应的正效应和负效应。发展乡村旅游,必须以乡村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为前提,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着力提升和加强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正效应,有效化解和消除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负效应,确保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正确响应,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特质。乡村旅游立足乡村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人文生态景观,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作为重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方式。乡村旅游开发重点是利用乡村独特的人居环境、田园风光、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和生产活动等城市所不具备的资源要素,因而对作为重要吸引物和发展基础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原生保护的内在特质,即乡村旅游开发往往更多地借势乡村自然生态特征,而不是对乡村自然植被、地形、河流和土壤等做大的改造和变动,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乡村原生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乡村旅游促进了村容村貌的改善。受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和增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驱动,乡村旅游地政府和社区往往会结合新农村建设,持续增加乡村旅游地环境整治和维护的资金投入,从而使乡村旅游具有了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改进和乡村村容村貌改善的社会功能。如各地为发展乡村旅游,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乡村垃圾集中处理、污水综合治理、卫生改厕、村道硬化等项目建设和村庄绿化美化以及亮化工程,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乡镇生态工业,有力地保护了乡村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乡村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浅谈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双重效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而在北京海淀北部新区的北辰・香麓,已经为我们实现了这个舒适生活的梦想。
集成规划,尽享便捷养生生活
由于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城市生活的质量便显得尤为重要。北辰・香麓坐拥万顷西山景观,尽享生活恬静安逸,兼具交通路网之成熟便捷,充分展现了自然栖居、写意养生的现代居住理念。以住宅为主的北辰・香麓,涵盖了多种产品类别,并规划配置商业、休闲会所、教育等多元配套,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2.8万平方米,容积率约1.5,北临区域交通干道安阳路和京密引水渠,南傍温泉路,距上地园区12公里、中关村核心区16公里。发达的交通路网体系可以自由穿梭于市中心的繁华与归家的便捷,20分钟直达市区中心的车程,在秀丽的风景中悠然滑过。
天然森林氧吧,呵护健康
然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更是人们理想生活、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北辰・香麓位于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区,北京市城市规划中十大边缘集团之一――海淀新区温泉镇内,尊处万亩森林、城市生态景观核心区、城市绿肺――风景秀丽的西山之畔,自然环境优美怡人,空气清新。
据科学数据统计,每一公顷阔叶树。林,在生长季节里,每天能吸收1000公斤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730公斤的纯氧。通常林区内的空气湿度要比外面高15%~25%,林地的含水能力比裸地高7倍,一片200亩的森林相当于多蓄水4000立方。作为万亩西山森林孕育下的北辰・香麓势必将成为蓬勃山后新区中最自然的人文宜居之所。
移步异景,再现世外桃源
作为国家森林绿化区内低密度社区,小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生活配套完善,社区内部丰富的水景园林,林荫步道、艺术景观、中央广场……人文居住与绿色景观的和谐统一,构成了北辰・香麓理想的居住环境,是不可多得、高性价比的养生宅邸。
北辰・香麓园林景观为人们展现的是诗一般的人居情怀,结合周边的城市绿地,多层次地创造内部环境,尽可能多的设计组团景观节点。在景观布局中以中心园林景观为核心向外渗透,层层环扣不断深入,增加了景深的同时也使景观构成秩序井然。地下车库上部亦采用覆土绿化形式,以形成不同尺度、多重层次的绿化系统,草坪、树林、水体、建筑小品等一系列元素穿插其中,形成变化丰富的空间节点,创造亲切宜人、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园林景观。
国际建筑,演绎北欧风情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城市养生生活越来越被重视,表现起来不仅仅是一种对于环境的美化完善,更重要的是养生宅邸的出现和发展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城市人群的情绪、言行、甚至生活。
北辰・香麓现代欧式生态建筑风格,简约大方,通透敞亮,建筑形式及外立面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完全按照健康住宅标准设计施工,住宅建筑群以南偏东15。为主要朝向,户型空间设计,注重生活习惯和人体健康的要求.人性化功能分区。科学的采光通风,先进的错跃层空间设计,营造出舒适健康的居住空间。
敞阔空间,绽放优适生活
为了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空间,项目在户型空间上,注重生活习惯和身心健康的要求,提高舒适度和空间利用率。为了满足居住者不同层次的个性与追求,北辰・香麓精心设计了多种丰富多彩的户型,从花园洋房到联排别墅,多种空间形态,随意选择。户型设计功能完善,通透采光,空间利用率高,使家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自然养生生活的惬意氛围。
十年经验汇集,品质唯精
北辰・香麓由知名上市地产企业北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北辰置地开发建设,延续和扩展了西山的生态文化,从“自然生态社区”进一步提升为“人文生态社区”,倡导“自然生活哲学”。项目以胸怀城市的理想,通过北欧自然的建筑风格,融合亲水亲绿的自然园林,同时渗入浓厚的人文气息,全方位塑造自然、生态、人性化的优质社区。
全球气候变暖,植被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特别是我国的环境面临严峻挑战,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为保护环境奉献一份力量。针对我校目前绿化面积较小,部分草地人为破坏严重状况,希望通过此活动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是校园的绿地规划更加合理,科学。
二、 活动内容
校园绿地图制作:绿地图标注出包括自然环境,动植物分布,基础建设,文化景观,生态资源,环境资讯,交通步道甚至污染情况等地区信息,共同组成 一幅反映社区人文生态景观的本土综合图谱。绿地图的目的是为了给人们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提供一个向导,帮助人们加入到当地的自然、生态、社会、和文 化生活中。
三、 活动目的
① 重新发现学校环境的绿色美;
② 提出学校环境议题;
③ 建立起学校环境的基本资料;
④ 加强10级新生之间的交流以及能力的锻炼。
四、 承办单位
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碧源环境保护协会
五、 活动时间
六、 活动地点
武汉工程大学流芳校区
七、 活动对象
武汉工程大学全体在籍师生
八、 活动流程
Ⅰ物资准备
Ⅱ实地调查采访
① 通过调查学校的全貌,得到学校的整体分布图;
② 根据ICON提供的信息,收集足够多的资料;
③ 通过对周围居民、商贩、教师等做采访调查。
Ⅲ资料的汇总整理
① 各个小组成员将所有的资料整理在一起,列出主题表;
② 讨论得出所画绿地图的主题;
③ 筛选出能体现主题内容的材料。
Ⅳ绿地图绘制
Ⅴ经验分享
在协会内部交流分享制作绿地图的心得体会。
选取优秀作品与湿地使者绿地图一起在学校内展出。
九、 活动预算 彩铅 24元/盒*3=72元
美工尺 6元/套*3=18元
A4纸张 0.1元/张*60=6元
总计:135元
A3纸张 0.2元/张*20=4元
黑色签字笔 1元/支*5=5元
机动费用 20元 十、 注意事项
① 做校园调查时,在湖边调查时应注意安全;
② 做采访调查时,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保持礼貌;
③ 如遇阴雨天气,放弃室外调查,做好资料的整理;
④ 制作绿地图时,应保证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参与。
关键词:湿地;景观;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6文献标识码: A
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化的进程也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伴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人文生态景观的需求也进一步的加大,人们对以前不能够轻易触及的自然湿地也进行了探究与开发。由于在湿地中人为活动的大量增加,以及对生态湿地的不合理开发,所以不可避免的对自然湿地景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种破坏对自然湿地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了保护湿地景观,我们要对湿地景观合理的保护与开发设计。
一、湿地的概述
湿地的定义:不管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不论是长久的还是短暂的,不管是静止的还是动态的,只要是沼泽地是水域地带中的淡水、半咸水、咸水、都是湿地。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海水水域也是湿地【1】。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湖泊、河流以及河口三角洲、河边洼地、泥炭地等都是属于湿地的范围。湿地主要包括自然和人工两大类。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海滩、河流等都属于自然湿地,水库、池塘以及水稻田等都属于人工湿地。
二、湿地景观的设计意义
1、湿地景观的环保意义
湿地景观对于维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湿地景观中,有许多依赖湿地生存与繁衍的野生动植物的存在,许多珍惜的面临灭绝的物种都扎根在此存活。在我国的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中,有许多种类生存在湿地当中。湿地也是一个巨大的遗传基因库,它不仅维持着野生生物物种的繁衍生息,还能对某些物种的基因进行改良,从来达到进行商品化的意义。我国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就是被生长在湿地中的野生稻所启发而研发的,这些都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粮食的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湿地景观不仅在维护生物多样性上具有重要作用,在防止洪水,防止各种天灾方面起到的作用也十分显著【2】。湿地也是蓄水防洪的天然屏障,主要体现在,调节河流、补给地下水以及维持区域水平衡这些方面。我国的国土宽广辽阔,温带大陆性气候十分显著,降水的季节以及区域差异巨大、分配不均。我们只能通过人工湿地的调节的办法,对降雨产生的过多水量进行蓄存,然后对某些降水较少的区域进行补给。在我国,降水量较多的南方地区,就面临这样的问题。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湖泊在防洪减灾方面,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比如,在雨季时,长江河水量大大增加,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阳湖等就对长江水进行了贮存,减轻了洪水对长江的压力,在旱季时,湖泊水就对长江进行水量补充,这样就改善了长江的通航能力以及长江周边区域的用水需求。此外,湿地还能对周边区域的气候进行调节,改善大气的空气质量。
2、湿地景观的文化意义
通过对湿地的恢复与合理开发,有利于保护城市的湿地文化遗产,对生态文明的建筑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对在我们身边的自然湿地保护力度要逐步加大,对保护湿地的意识进行大力宣传,强调保护湿地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通过对湿地保护的宣传,使得保护湿地的文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通过湿地公园对全社会介绍保护生态湿地积极作用,激发广大市民对保护湿地以及参加湿地保护活动的动力。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全局性的湿地保护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湿地景观的社会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也面临着转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所以,大力保护湿地景观,促进湿地景观的观光旅游作用,也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形象起到积极作用【3】。所以保护与合理开发湿地,也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三、湿地景观的设计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湿地景观的设计原则,就是要既不违背湿地的循环规律,又不对原有的生态景貌进行破坏。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以湿地资源为依托,实现人文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
2、弹性发展原则
湿地不仅对生态环境的和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湿地景观设计,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保留一个弹性恢复范围,为湿地的恢复与发展留一定的空间。
3、文教娱乐原则
随着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构建越来越完善,人们对物质追求的同时,对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迫切,人们更加的渴望亲近自然,更加渴望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追求外在美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内在美的追求。这就要求湿地景观在设计当中,要坚持教育与娱乐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重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增强地域性的认同感。
结束语:
如今,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人类的生存,为了人类的延续发展,我们必须重视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形式,要加大对有“地球之肺”之称的湿地景观的合理保护与开发,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力争做到湿地景观与人类社会的生态环境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陈斌.解读湿地与湿地规划[J].城市环境设计.2011,24(15):14-16.
一、区域旅游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景区文化特色不够鲜明,主题定位不够准确
部分景区景点只注重旅游硬件建设的高端大气,乡村景区城市化趋势明显。在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开发中忽视旅游地历史的、民俗的等区域文化资源的主题定位和特色彰显,内涵挖掘不深,底蕴凸显不够,失去文化支撑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二)旅游文化与旅游发展相脱节,文化发展缺乏规划
旅游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整体规划、统筹安排、系统发展,要把旅游文化发展与旅游及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有机融合才能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很多地方政府往往忽视或忽略了涉及面广、周期长、显效慢的旅游文化软实力发展问题。
(三)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景区文化吸引不足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和文化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游客热衷于文化旅游,喜欢到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地去体验民俗风情和特色文化,在放松身心的同时陶冶情操。旅游文化发展滞后,没有文化内涵和文化影响的旅游地势必难以吸引游客。
(四)旅游文化人才资源严重匮乏,文化发展后续乏力
部分具有文化底蕴和内涵的景区景点地处偏远、条件落后,致使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所需的各类策划、营销、管理人才引进难、留不住。加之个别地方政府对旅游文化事业发展认识不高、政策扶持不利,使民俗文化和民俗技艺无人传承。
(五)旅游文化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文化发展缺乏合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加强绝不能单凭市场调节和民间自觉。部分地方政府对强化旅游文化软实力缺乏统一规划和长效机制,缺少必要的政策扶持和总体协调,政府主导作用和宏观调控不利带来了无序、盲目发展,发展合力不足。
二、提升区域旅游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建议
(一)准确定位区域旅游文化主题,打造区域旅游文化特色品牌
旅游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地区形成旅游吸引力,发展旅游事业的灵魂。地方政府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区域旅游文化事业发展做出长远规划和主题定位。要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风土人情、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文化资源的普查、征集与调研,为制定规划,定位主题,打造文化品牌奠定扎实基础。聘请专家学者对区域特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论证、整理、开发、包装和宣传,力争开发系列旅游文化品牌,形成特色旅游文化品牌产业链。
(二)大力发展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夯实区域旅游文化发展基础
旅游产业发展是旅游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直接载体和有效方式。政府要通过政策支持,鼓励扶持专业人才组建区域旅游文化产业研发机构,并积极将研究成果进行转化,促进旅游文化事业长效发展。旅游文化软实力提升要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实现有机融合、资源共享。在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建设中要体现区域旅游定位和旅游特色,在文艺创作、文化活动、媒体宣传中要鼓励继承、发展和宣传地方文化特色,以提升旅游文化形象和区域文化吸引力。
(三)加快整合区域旅游文化资源,形成区域旅游文化发展合力
旅游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须以人文生态景观、历史文化遗产、民俗风情体验等文化资源的充分整合为基础。要把诗词歌赋、历史故事、民间传说、风土人情等有机融入自然景观、生态资源和文物遗址中,使旅游地的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经济发展历程等能够让旅游者入眼、入耳、入心。充分发挥历史纪念馆、人文生活馆、主题文化园等载体和民俗风情表演、民俗文化节、文化旅游节、学术论坛研讨等形式加大对区域文化的宣传推介,提升旅游文化软实力。
(四)培养引进区域旅游文化人才,促进区域旅游文化提档升级
人才是旅游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智力支撑。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专业文化机构的合作,提升旅游文化档次。积极培养和引进素质高、潜力大、经验足、能创新的优秀人才,保证他们的工资福利、学习培训、评优晋级等待遇,使他们安心于地方旅游文化事业发展。要创造条件给民间文化团体、民间文艺骨干、民间艺人等提供成长空间和展示舞台,保证基层本土文化人才储备充足。通过奖励机制激发全社会的热情和潜能,通过群策群力促进旅游文化提档升级。
(五)拓宽区域旅游文化投入渠道,确保旅游文化产业持续发展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园林景观建设在城市规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城市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对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遵照基本的设计原则,体现出文化内涵,将设计师的思想融入其中。一个优秀的园林景观设计可以让人们有一种自然状态的归属感,可以得到全身心的放松,为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创造有利的基础条件。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园林景观设计更应该体现出人文生态理念,将中国的文化精神融入其中,展现出丰富的内涵,为城市建设构建出有利的基础。
1 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
园林设计,本就是对自然中的山、水、石进行布局设计,在美学角度对其立意进行组织,然后通过景物的搭配展现出主题内容。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所展现出来的不仅是景物本身的含义,更体现出了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园林景观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优美的休闲场所,更能够让人得到真正的身心放松,享受自然的美妙。园林建设在城市规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在设计理念上不断的创新和升华。
1.1 场地的设计理念
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对于设计师的有着很高的要求,因为园林设计全部出自设计师之手,将设计师的理念完全的运用在园林设计中。最完美的设计不是对园林进行的全部改造,而是应该呈现出一种自然之美。也就是说最自然的园林就是最成功的园林设计,不必刻意的追求现代化的东西,要以自然为美。在对其进行设计之前,要对场地周边的自然环境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设计理念要有整体感,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所以说要善于发现场地自身的优点,充分的利用场地自身的优势,发掘其潜能,利用原有的自然资源对其进行设计。采用尊重场地,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设计出自然和谐的园林景观。
1.2 空间的设计理念
在园林景观中,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园林中的实体景观,二是由实体景观之间构成的空间。但是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大部分设计师往往只是重视实体景观的设计,而忽视了由实体景观构成的空间结构。所以造成了大量的实体堆砌,降低了美感。在园林布局中,由实体景观构成的空间格局在视觉上会造成很大的视觉冲击力,并且由空间的形态扩展出外延,展现出空间的立体效果,更能够展现出园林的空间感。所以说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对两大因素进行和谐处理,不能忽视任何一点。
1.3 时效的设计理念
对于园林景观的设计不同于其他设计,一个优秀的园林景观应该是具有生命力的,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出相应的改变,具有时效性。所以说园林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园林所处地的气候条件,随着时间的变化,对景观做出不同的设计。
1.4 地域景观的再现
所谓“地域性”景观,就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等。我们所看到的景物或景观类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其周围区域的发展演变相联系的。园林景观设计应针对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景观类型和人文条件,营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类型和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的空间场所。
1.5 简约的设计理念
“少即是多”,简约并不是简单,相反却是对本质的深度挖掘和坦诚表现。高度概括设计方法和惜墨如金的表现手段,是简约设计理念的基本要求。简约的设计理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计方法的简约,要求对设计对象进行认真研究、分析,从而抓住其关键性因素,减少细枝末节过多的纠缠,以求少走弯路,以最小的改变取得最大的成效,即事半功倍;二是表现手法的简约,要求简明和概括,以最少的元素、景物,表现景观最主要的特征;三是设计目标的简约,要求充分了解并顺应场地的文脉、肌理、特性,尽量减少对原有景观的人为干扰,也就是“最小干预”的原则。简约的理念实际上是要求有的放矢,反对闭门造车的设计方法。
2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几个要点
2.1 注重环境场所空间的塑造
环境场所空间的营造是彰显设计理念,体现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尊重项目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寻求场所和周边环境的最佳结合点。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形成清晰明确的整体设计理念,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者不仅是要创造,更需要去发现、认识、利用原有场地及周边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场地的特性,接受自然的介入,将自然的演替纳入景观体系之中,也就是常说的,最好的设计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
2.2 注重项目策划设计实施全过程的参与
现代意义的园林景观概念可以大至区域环境景观规划,在时空上的广度和深度及内涵上有了很大的拓展。随着学科之间的渗透交,专业间的协调参与越来越重要。具有建筑专业背景的设计师,往往会不自觉地突出建筑硬质景观元素,把环境绿地作为建筑公共空间的外延;而具有园林专业背景的设计师,往往会更注重自然环境和谐的绿色软景观元素,把建筑融合在自然的氛围中。因此,在创造自然和谐、充满活力的景观空间中,就要重视专业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有必要在城市规划建设的项目策划、设计、实施等全过程中强调园林景观设计的参与协作。
2.3 生态景观理念的运用
在对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实际上就是对有限的空间内生态系统的设计,所以说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尊重自然,注意生态系统的调控。在设计理念中,合理运用生态景观,应该从以下几点来考虑:第一,应该尽量的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浪费,维持自然状态,保护物种的多样性;第二,根据园区的特点,尽量少的破坏原有景观环境,避免盲目改造破坏生态系统;第三,要充分的保护园林中的生物栖息地,不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第四,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可以实现废物再利用技术,减少能源的消耗,实现节能、再生的发展理念。
2.4 注重园林景观的地域性、民族性
所谓“地域性”、“民族性”景观,就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历史文脉及人文特性的总和,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和历史演变、文化脉络以及人们的活动行为方式、审美观念等等。我们常常惊叹桃花源般的美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所处区域的发展相联系的,是在了解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园林景观设计应尊重传统文化,将带有当地特征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并且尽量多采用乡土树种,从而营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类型以及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和符合当地人们审美标准的空间场所。
3 结束语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园林是城市规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城市规划中占有关键的地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园林景观在设计理念上,越来越趋向于生态化和人性化,以崇尚自然为主要设计方向。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以节约型和生态型为基础理念,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 邓显渝.园创景观实践[M].福州: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 胡长龙.城市园林绿化设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 邹勇.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10,(31).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乡村旅游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现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85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到573亿元,农民直接就业达到495万人,间接就业、季节性就业达到1,840万人。然而,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农村生态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嬗变。为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乡村旅游乃至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乡村旅游及农村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是立足于农村,利用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农耕文化、农家生活、民俗民风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教育、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它的生命线是乡村性,表现为乡村性的建筑、服饰、食品、田野、果园、环境等自然物质方面和乡村的民俗传统、乡风乡貌、语言文化、制度规范等精神文化方面,也即原生态的或乡村性的生态环境,包括乡村性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性人文生态环境。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背景和时代使命,一是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同时也是城市居民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而渴望远离喧嚣的都市、回归淳朴的自然,由此形成了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动力;二是农村谋求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别,由此构成了乡村旅游强大的供给动力。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目前已形成多种模式,根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征求意见稿),我国乡村旅游将“形成领域宽广、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大格局”,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推动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三大目标。由此可见,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充满机遇,前景广阔。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动关系分析
自乡村旅游产生之时起,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注定是不可割裂的,他们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农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根基,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而作为衍生物的乡村旅游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则是非常深远的,是二者关系中的最主要方面,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一)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促共进
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乡村性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核,是乡村旅游的拉力源。乡村旅游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就是乡村独有的人居环境、田园风光、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和生产活动等城市所不具备的要素。大凡乡村旅游都是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人文生态景观丰富的地区发展起来的。如笔者所在的湖北省荆州市的桃花村乡村旅游就是发端于曼妙娇艳的遍野桃花;张新场村乡村旅游则因楚国高等级贵族古墓葬熊家冢而插上腾飞的翅膀。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得好的地区,也都因有良好的乡村性生态环境,如四川郫县友爱乡乡村旅游是在发展园艺、盆栽、林果的基础上嫁接乡村旅游;浙江省淳安县立足于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特色民俗、节庆发展乡村旅游;云南省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出乡村旅游的多种不同发展模式。
2、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在要求;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增强了农村经济实力,当地政府和农民有能力对旅游环境资源进行投资,提高资源环境质量。
(1)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处于乡村生态环境系统的中心层次,也是乡村旅游吸引物的最直接表现形式。没有清新和美的田园风光、自然和谐的奇山秀水、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乡村旅游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乡村旅游应充分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不能被破坏、不能被挪作他用,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推行绿色生产、保护农田、保护野生动物、关闭土法工厂和采矿厂等,有效地保护富有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
(2)促使乡村人文生态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改善。乡村人文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品位提升、内涵延伸的着力点,乡村旅游开发主要就是对人文资源的开发。乡村人文生态环境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比如古迹、古镇、古建筑、饮食、语言、服饰、特产、手工艺、民俗、民风等。这些都是乡村文化的魂宝,是深深吸引乡村旅游者眼球的尤物,能带给旅游者极大的体验、教育、休闲、娱乐享受。没有开发乡村旅游之前,这些丰富资源可能会被埋没、不受重视、遭受人为破坏或经历风雨摧残而日益破败、凋毁,其巨大价值白白闲置或流失。许多乡村旅游地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一些传统的、“土得掉渣”的东西被视如珍宝,有效地被保护起来,如对历史古迹、古镇、古建筑进行复古修缮,对当地传统习俗、特色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对那些濒临淘汰的民族手工艺加以继承和延续。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祖先遗留下来的这些宝贵财富得以最大程度地被保护起来。
(3)促进村容改善。一是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发展乡村旅游就有了动力、能力和积极性去翻修或新建住房,就能主动要求改水、改电、改厨、改厕,就有了村镇整体规划的愿望,于是一些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村)镇应运而生,乡村旅游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二是交通越来越畅通。过去乡村交通的典型特征是“羊肠小道”、“泥泞崎岖”、“坑坑洼洼”,“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出不去”;开发乡村旅游后,这种状况得到极大改观,乡村旅游地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且基本改道拉直;三是绿化走进乡村人家。过去绿化似乎只是城市的专利,乡村就是“土里土气”。开发乡村旅游后,人们在村落道路两旁植树,在自家庭院种花种草,美化家园,努力营造出更加清新、优美的村容村貌,绿化在乡村愈益受到青睐。
(4)促进乡村文明程度提高。一是掀起了农民求知热。受乡村旅游的外来影响以及从业素质需要,学文化、学技术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甚至外语和电脑,互联网也已进入一些农民家庭,成为他们收集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二是农民环境意识大大提高。可观的收益使农民认识到了乡村旅游的重要性,也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农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由从前的不感兴趣、不关心发生重大转变,环境保护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注重卫生健康也成为农民的一种生活习惯;三是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文明化发展。乡村旅游的外来和示范效应明显促进了乡村居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开放,农民乐意尝试和接受新的生产方式方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也有意识地参照城市模式改掉陋习,养成卫生习惯,形成文明化的生活方式;四是农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积极性提高,乐观热情,热爱家园,在旅游乡村,人与自然显得日益和谐。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相互制约。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滞后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没有优越的乡村性生态环境,乡村旅游自然难以启动。启动了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生态环境进行有力保护和建设,则乡村旅游必定难以持续发展。乡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很多地方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缺少对生态环境的足够重视,面对急剧膨胀的相对于未开发旅游之前的成倍数增加的人流、物流、车流所带来的各种污染无所作为,特别是农家乐旅游,普遍存在污染排放无节制、无处理的情况。如武汉市梁子湖因湖泊周边的旅游宾馆饭店和农家乐的污水,以及水上游览活动船舶的油类污物直接排入湖中而受到污染,有旅游经营活动的东侧水域水质明显较无旅游经营活动的西侧水域差,这样不仅使得人们对旅游地的环境印象大打折扣,而且还要为“先污染后治理”付出巨大代价,可能形成被动保护局面。此外,开发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乡村性生态环境进行深入挖掘、加强建设,也极易失去吸引力。特别是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如果不突出,乡村旅游很难持续兴盛。如湖北荆州市桃花村乡村旅游由于缺少深度开发,只能在桃花盛开的前后若干天形势火暴,而一年中的其他300多天游客无几,非常冷清。
(三)乡村旅游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冲击。乡村旅游往往肩负当地“以旅扶贫”、“以旅促农”的重任,在经济增长的赶超心态下,极易短视,一味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若乡村旅游的开发、发展未经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忽视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规划,缺乏科学管理、监控,将导致生态环境诸多负面效应。
1、乡村自然环境压力增大。主要表现为:(1)环境承载力超标。每个旅游地具有明显的游览时间集中性,每个旅游地都有一定的环境承载力。外来人数增加,意味着环境承载量扩大,对环境产生负影响,环境效益逐渐减少。当旅游人数的增长超过环境承载力时,旅游环境将遭到破坏甚至严重衰退。(2)大量污染物产生。乡村旅游带来陡增的人流、物流,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严重污染水体、土壤、植被、大气。一是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包括各类塑料制品及包装物(塑料袋饮料瓶、快餐饭盒等),还有炉渣、煤灰、废纸、口香糖等;旅游区内的饭店、旅馆产生的有机垃圾,包括剩茶剩饭、瓜果皮核、菜根菜叶、人畜禽粪便、动物尸体等,这些废弃物如果未经处理而随意堆放,则对水体、土壤、植被等都将产生严重污染;二是废水污染。生活污水在没有处理设备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河道或房屋周围,直接污染水体、土壤和植被。(3)能源和水等资源消耗量大,存在浪费现象。大量客流、车流的进入,旅游地水、电、燃料、日用品、粮食等用量大增,而且大多处于无节制状态,生活资源压力大,有悖于节约型社会建设精神。
2、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饭店、宾馆和旅游设施工程建设会导致旅游区的自然景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退化、水土流失、洪灾频发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生态遭受重创,建设过程中过多使用推土机、挖掘机,有的干脆先将现状夷为平地,再重新挖湖堆山、种树铺草、亭台楼阁一应俱全;或盲目模仿城市园林绿地的造景手法,追求高档次、大投入,或南辕北辙,北方地区模仿江南景致,南方地区模仿蒙古牧区景观,对现有地形、植物、池塘、衍生物等进行大肆破坏。旅游者过度地利用脆弱的自然环境,对自然生态也是一种严重摧残,如在旅游地过分践踏草地致使野草死亡,随意拍照、喂食和参观野生动物会极大地改变动物的生活习性。
三、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
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中,互促共进是我们的根本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正确有效地规避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关键的是要保护和建设好乡村生态环境,减少乡村旅游对乡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这需要乡村旅游各方共同努力,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前提,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及协调发展。
(一)地方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必须担负起统领者的重任,发挥好管理协调作用。首先,要做好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之间的协调发展规划。二者的协调,要求规划先行,并在其指导下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政府部门要充分调查和研究,对交通优势、资源优势、环境承载力和市场潜力进行科学论证,做好乡村旅游环保评估,突出环境效益,加强土地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准确进行乡村旅游的功能定位和产品开发。第二,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发展的环保法规体系,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指导和监管,以保证乡村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三,要加强乡村旅游的有序引导和扶持。要严格项目审批、环评、环保治理等制度,强化动态监督管理;加大生态环保的宣传和教育;推进环保节能,支持节能节水减排,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对乡村旅游环保投入给予必要扶持,重点是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构建行之有效的协调和监督机制,可成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门工作组,形成乡村旅游环保工作合力。
(二)乡村旅游地必须坚持绿色环保、内涵型经营。各乡村旅游地经营者(包括企业、农村社区和农民)的作为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乡村生态环境,他们是乡村旅游生态环保措施的身体力行者,肩负着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因此,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坚持生态环保经营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环保意识和素质,积极配合当地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规划和环保要求,不乱排乱放废弃物,节约用水、节约能源,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乡村游;要以身作则,引导和监督游客行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可于旅游地入口、景点及设施边缘等重要场所树立醒目警示标牌,适时恰当地提醒游客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乡村旅游地应密切关注景区游客容量,协调好游客集中期间的各项工作,使游览活动处于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此外,乡村旅游不能只向自然环境要效益,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以丰富深厚的文化生态提升乡村游的魅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游客应加强环保自律。游客作为乡村旅游的消费者,其行为方式同样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乡村生态环境,是外来的重要影响因子。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更要靠广大旅客支持,游客应该提高意识,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地规章制度,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旅游局就“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公开征求意见.2009.7.2.
引言
河北唐山作是一个拥有百年采煤工业历史的重工业城市,它因为诞生了中国近代工业史上的五个第一而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上的摇篮”。采煤业曾给唐山带来了百余年的繁荣与发展,但与此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中造成的约200多平方千米的采煤塌陷区就是其中之一。
自1996年开始,政府从治理环境的角度,本着“变劣势为优势,化腐朽为神奇”的方针,对南部开采沉陷区进行了大规模整治,是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基本建成了以“小南湖”和“大南湖”为中心的“唐山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
1.南湖采煤塌陷区概况
1.1自然地理条件
唐山南湖湿地公园原为开滦煤矿的开采区,地下煤层采空后,引起大面积地表塌陷,总成水土流失,季节性或常年积水,地面景观收到严重破坏,农田荒废,村庄迁徙。之后由于作为城市和工业垃圾堆放处,加上工业生活污水的排放,致使其成为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
2.唐山南湖湿地公园的规划
根据唐山南湖湿地公园现状和进行功能性评估的结果,结合其在整个唐山市的城市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以“生态、休闲、教育”为指导思想,充分保护利用现有生态资源,形成完善的生态湿地系统,在此之上增加休闲娱乐等功能将唐山南湖公园定位为一个“生态保护和游憩型”的保护生态为主辅以开放型休闲娱乐的场所。
2.1唐山南湖湿地公园在整个唐山市绿地规划中所起的作用
唐山市的绿地将经过改造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网络,其中包括“四个特色景观绿心,三个特色景观中心,两条滨河景观带,一条时空景观走廊,八条城市景观主轴和十二个城市景观节点”。其中南湖城市湿地公园就是四个景观绿心的一个,其他三个为东北部、西北部、东湖三个郊野公园。南湖湿地公园将在整个网络中的绿之轴和水之轴中发挥它特有的重要作用。
2.2规划理念
1)将绿化广场和主题公园加入东北部旧城区以提高该地区的生活环境水平,推动城市更新进程。
2)根据结合原有区域的生态人文条件和现状,形成两篇不同性质的生活休闲区:大南湖水上休闲娱乐区和沿唐胥路的线性休闲区,引进大量的动植物种类形成新的群落环境
3)充分利用生态公园附近的传统居住院落空间,塑造理想的居住模式与街道空间,增加活动场所,丰富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
4)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业区,将其改造为工业文化与休闲中心,形成保护生态与教育于一体的自然空间
5)对原有的景观元素进行整合,如将原来的湖面芦苇区进行调整、美化,形成动植物的天然生存区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其和谐共生
6)预留带状绿地与水系,考虑南湖自然生态发展的可能性
2.3规划目标
规划应突出南湖湿地公园作为采煤下沉式湿地的独有的生态人文景观特性,改善该区环境资源和承载能力,通过合理配置各类用地和资源建立起城市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能互利共生的生态格局,能够为当地居民创造出一个环境优美兼顾娱乐功能的生活空间,使唐山得以可持续发展。
2.4南湖湿地公园规划总体布局
南湖湿地公园的概念规划将整个城市分为南北两个区域,远离城市,人迹罕至的南区成为了整个规划的重心进行了各个方面的生态改造,北区则作为了中心城市与生态区域的过渡区,开展旅游与生态展示。整体规划形成了一条贯穿唐山南北的绿色长廊,一条主要河流—青龙河,五个功能分区的形式。
3.南湖湿地公园在规划方面出现的问题
3.1园建设过程中存在照抄固定模式的现象
南湖湿地公园在建设过程中没有注重自身特点的展现,照搬了许多与自身特点不符合的公园的规划设计模式,在建设过程中过分强调娱乐休闲型,忽略了自身自然生态优势对市民的科普教育方面的要求。
3.2构不合理
唐山南湖湿地公园一大块的绿地景观为主,而且绝大多数为后期种植的人工林,有水土不服,大量死亡的现象。人们可以观赏到的水域的占地面积比较小,大部分为人们无法到达的自然植被生长区,没有充分利用其生态优势。分区较为分散,景观配置没有充分和人的活动相结合,以至于很多景观设施没有发挥他的效用,没有充分发挥他的经济效能。
3.3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南湖湿地公园虽然被设计为市民的休闲娱乐场所,但周围交通不变,没有固定的公交系统,园区内私家车,自行车没有合理的放置区域,导致机动车和人流没有分开,偶尔造成交通拥堵,没有实现园区内安静的环境并且造成很多交通安全隐患。园区内部虽然有专门设置的电瓶车作为交通代步工具但收费较贵,没有规范化的管理,行驶路线过于单调,等候时间较长。很多人选用徒步的游览方式,但由于景观分布过于分散很难处处兼顾。没有充分配置厕所,售卖亭,垃圾箱等基础公共设施,座椅,休息亭的设置不够造成很多游客席地而坐,乱丢垃圾,破坏了园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园区内的小商小贩较多,价格过高,而且质量得不到很好保证。
3.4水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建设当初对植物浇灌用水系统设计不合理,造成很多植被景观要人工架设管道进行浇灌,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没有得到浇灌的植物大量枯死。
4.对于南湖湿地公园生态人文景观规划的几点建议
4.1改善对水资源的管理
应该从水源和湿地内水区的管理上加大力度,加大对水资源的监管力度,根据公园水资源的具体情况定期进行检测,绝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保持园区内水资源的清洁,这也是让公园环境得以保持的很重要途径。
4.2注重人文景观的开发与利用
唐山具有悠久的工业历史,悠远的地区文化渊源,在进行公园建设时出了充分考虑自然地生态文明的展现还应该种种开发人文因素,形成唐山独有的人文生态景观特色。现在园区内虽然有工业博物馆和地震纪念园区,但离生态园区距离较远,没有很好的结合到一起,后建的景观也缺少其独有的特色,应该通过公共交通的完善和其他特有人文景观的建设将生态园区与人文纪念区很好的结合起来,发挥其最大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4.3注重科普教育功能的发掘
城市湿地公园应发挥其独有的科普教育功能,让人们在娱乐游览中了解湿地的重要性,我国湿地经管的现状和湿地保护的方法。而且唐山南湖生态湿地为次生湿地,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应该发挥其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和宣传教育方面的功能,要从人员配置,设施场馆建设,公园管理方面给予充分的重视。让人们充分融入进来,在社会上形成保护湿地的生态意识,为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支持。
4.4加强公园的日常生活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保障体系
南湖生态湿地公园应加大园区的管理力度,合理规划用地范围,从根本上改善园区内人车混杂的现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给游客创造方便的游览环境,如加建休息亭、厕所、书报亭等基础设施。规范有区内的游览车辆,规范收费,合理安排创造方便的交通。注意园区内卫生的保持,对落叶枯木进行及时清理,防止产生对水体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