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成语大赛

成语大赛

时间:2023-05-30 09:46:55

成语大赛

第1篇

今天,也不知道老师的葫芦里面卖的是什么药,竟然让我们在作文活动课上玩起了“成语大赛”。不过,有得玩总是好的,谁也不想放过。我们也就人人参加,乐意从命。

比赛就要开始了,老师宣布了比赛规则:看哪一个小组写的成语多,并且对得多就得第一名。当然成语里面的字写错了就要报废,比赛时间五分钟。

“开始!”老师一声令下,第一个同学就写了起来。顿时整个教室都被一种紧张而又激烈的气氛笼罩了起来。我们小组的第一位“战士”以最快的速度写下了一个成语。第二位“战士”忙接过粉笔也迅速地写了起来。我们在下面的人以忑不安的心情看着。

其他的三个小组也不示弱,他们也在紧张地写着,好象那一些冲锋陷阵的战士一样,只想着早一些消灭敌人,结束战斗。

我呢,坐在最后一个座位上,想了许多成语,可惜有的已经被走上去的学生写出来了,我只得重新想过。好在我想到的成语比较多,换了一个又一个。我想自己上去应该写哪一个成语好呢?“玉石俱焚”,不行,笔画太多,会浪费时间;“色彩斑斓”,也不行,笔画更多,况且其中一个字我还没有什么把握。怎么办?不能拖班级的后腿。到底写什么呢,我在想着。啊有了,“与世无争”,对,就写这一个成语。

正当我想的时候,我前面的沈亚婷已经上去了。我也很快来到黑板前面等待着。当前面的人写完“对牛弹琴”放下粉笔的时候,我迅速拿起粉笔就写了起来。“时间到!”我赶紧写好最后一个字走了下去。

经过统计,二班得了第一,三班得了第二,我们和一班并列第三。唉,可惜呀,我班就是因为在写成语的时候错字多了一些才输了。

看来,我们得多看课外书,等下一次再来与他们争第一!

第2篇

关键词:“汉语桥” 国家汉办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中华文化 汉语学习

一、引言

“我常想,是什么把分散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呢?那不就是一座座桥吗!而汉语,就是把我们21个不同国家的人联系在一起的桥。”这是第一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中来自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的选手涂笛音在自拟演讲题目《心灵之桥》中的话,也是比赛中最能体现汉语作为沟通桥梁的表述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和北京申奥成功后,汉语日益受到各国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的重视,世界上学习汉语的人数迅速增加,在欧、美、亚洲等不少国家出现了学习汉语的热潮。据国家汉办严美华主任在“中国将举办首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新闻会上透露,2002年,全世界有84个国家2027所大学的2000~2500万人在学习汉语。汉语是联合国6种工作语言之一,在世人瞩目的各类经济活动中,汉语日益成为重要的工作与沟通的语言之一。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带动更多的人学习汉语,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于2002年在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埃及等21个国家举办第一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至2013年,已成功举办十二届。国家对外汉语领导小组办公室(下文简称国家汉办)为“汉语桥”世界大学生汉语比赛的承办单位。比赛由中国有关驻外使领馆教育、文化处(组)、中国派往有关国家任教的中文教师与国外大学合作进行。各国比赛中产生的优秀学生将由国家汉办邀请,到中国参加复赛和决赛。此次活动是中国在汉语教育领域首次举办的世界范围的学生比赛,极大激发了各国青年学习汉语的热情,对进一步推动汉语走向世界具有深远意义。

目前,此项比赛已成为各国大学生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在中国与世界各国青年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汉语桥”中文比赛内容包括汉语语言能力、中国国情知识、中国文化技能和综合学习能力。选手们首先在各自国家参加预赛阶段比赛,优胜者应邀来华参加复、决赛阶段的比赛。优胜者还将获得相应的来华留学奖学金等奖励。比赛之余,选手们还将参加不同主题、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二、“汉语桥”十二年间比赛数据回顾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举办十二年来,吸引了70多个国家的10多万名大学生踊跃参赛。各国青年朋友相聚在“汉语桥”,提高了汉语水平,体验了中华文化,结下了深厚友谊。“汉语桥”已成为各国青年展示汉语水平的重要舞台和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特色品牌,成为充满魅力的“文化之桥、友谊之桥、心灵之桥”。

十二年间,“汉语桥”经历了如下变化:

(一)选手数量持续增加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发展的一大特点就是规模扩大,参加“汉语桥”比赛的国家在十二年间从21个增加到77个,参加在华复赛和决赛的人数从49人增加至123人,在世界各地参加预选赛的选手更是不计其数。

(二)主题逐年深化

2002年,首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主题为“心灵之桥”,重点突出汉语作为一门语言在世界人民心灵沟通中的桥梁作用。

2003年,第二届“汉语桥”中文比赛主题为“新世纪的中国”,目的是让世界全面地了解中国在21世纪的面貌。

2004年,第三届“汉语桥”中文比赛主题为“文化灿烂的中国”,突出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度所孕育出的具有东方特色的灿烂文明,这些文化特色让世界为之着迷。

2005年,第四届“汉语桥”中文比赛主题为“山川秀丽的中国”,展示了中国幅员辽阔的疆土及秀丽多姿的自然风光。

2006年,第五届“汉语桥”中文比赛主题为“多民族的中国”,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如此多民族的国家之一,因此多民族之间不同的风俗文化碰撞出的火花也是绚烂多彩的,该届比赛向选手们展示了中国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

2007年,第六届“汉语桥”中文比赛主题为“迎奥运的中国”,展示中国自申奥成功以来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在2008年奥运会的前一年,整个中国沉浸在奥运氛围里的特色。

2008年,第七届“汉语桥”中文比赛主题为“激情奥运 成就希望”,以奥运会的举办为契机,展示汉语的魅力。

2009年,第八届“汉语桥”中文比赛主题为“快乐汉语 成就希望”,重点在各国选手因汉语而形成的新的生活方向。

2010年,第九届“汉语桥”中文比赛主题为“魅力汉语 精彩世博”。2010年上海世博会再一次把世界的目光汇集在中国,在世博会中各个国家的展馆也多采用汉语作为交流工具,这也从一个侧面推动了汉语在世界的传播。

2011年,第十届“汉语桥”中文比赛主题为“友谊桥梁 心灵交响”。作为第十届比赛,本届的主题和内容都反映出了对“汉语桥”十年发展的总结和回顾,反映了“汉语桥”十年的变化和发展。

2012年,第十一届“汉语桥”中文比赛主题为“我的中国梦”,将选手们对汉语和中国的“小梦”与中国发展的“大梦”相结合。

(三)比赛性质变化

前五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由国家汉办主办,复赛和决赛地点都在北京。所以前五届“汉语桥”具有很强的政治意味,是以国家的姿态向世界推广汉语的行为,比赛在可视性、娱乐性上都有所局限。

从2007年开始,“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开始由国家汉办主办,由省广电局承办。2008年开始由湖南广电总局承办,进行商业运作,用商业化的运营手段筹划比赛,比赛在娱乐性、丰富性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越来越引起世界大学生的重视。

(四)复赛时间延长

前六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复赛决赛时间分别是8日、12日、4日、3日、4日、3日。这是由复赛阶段比赛形式、环节单一造成的。前六届的“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比赛环节都是套用“演讲、答题、才艺表演”的套路,比赛节奏快。后六届“汉语桥”中文比赛进入商业运营之后,引入了文化体验环节,比赛时间拉长至23日左右,让参赛选手们可以利用比赛的多个环节充分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加深对中国的多方了解,同时在比赛中通过汉语建立与世界其他国家大学生的友谊。

三、“汉语桥”十二年间不断发展

自2002年第一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开办至2013年,已经有十二届“汉语桥”比赛成功举办,今年,第十三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地区预选赛正在世界各地紧锣密鼓地开展。在过去的十二年里,“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有哪些发展,笔者通过统计作了分析。

(一)规模的扩大

第一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只有来自21个国家的45名选手参加,参赛选手集中在欧洲、亚洲、大洋洲和北美洲;至2013年第十二届“汉语桥”中文比赛,参赛国家从21个扩展为77个,赛区扩展为96个,进入复赛的选手更是从45人增加到123人。这不仅仅是比赛规模扩大带来的需求扩大,更是“汉语桥”中文比赛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增强的见证,也是世界各国学生希望通过“汉语桥”了解中国,更好地学习汉语的渴望的见证。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12年的变化之中,2004年参赛国家由2003年的28个一跃而至2004年的44个,直至2013年第十二届的77个国家。我们认为这一规模的飞跃得益于“孔子学院”2004年开始在全球设立的铺垫。2004年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国家汉办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条件的若干国家建设以开展汉语教学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孔子学院”,即“孔子学堂(Confucius Institute)”,并在北京设立“孔子学院总部”。截至2013年9月,全球已建立435所孔子学院和644个孔子课堂,共计1079所,分布在117个国家和地区。孔子学院的建立与发展,为参与“汉语桥”中文比赛的选手提供了更加正规、更加方便、更加优良的汉语学习环境和参赛途径,这是促进“汉语桥”中文比赛规模扩大、选手中文水平提高的推动力之一,也见证了世界范围内汉语传播事业的成功。

(二)赛制的丰富

12年来,“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发展不仅体现在规模的扩大上,也体现在赛制的多样化上。

自2002年第一届“汉语桥”中文比赛成功举办以来,其面向的一直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里中文系的在校大学生,参赛人群不能全面地覆盖各类对汉语充满热爱的外国友人。为了打破对参赛人群的限制,同时保证各汉语水平的人群能够公平竞争,2008年,国家汉办为“汉语桥”中文比赛新增了“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和“汉语桥”在华留学生中文比赛。近年,更是有针对性地推出了“汉语桥”商务汉语大赛。

“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为各国学习汉语的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汉语能力的舞台,并创造了一个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以激励其学习汉语的热情和兴趣,增加对中国语言和中华文化的了解,增进各国青少年学生的友谊。比赛分为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包括汉语语言能力、中国国情知识、中华文化才艺、综合学习能力四个环节。

“汉语桥”在华留学生中文比赛,即CCTV“汉语之星”大赛,由中央电视台与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联合主办,由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承办,参赛对象为非中国籍、母语为非汉语的在华留学生,分为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进行。大赛已于2008年~2013年连续成功举办六届。

(三)环节的发展

从首届“汉语桥”中文比赛开始,之后的几年承办单位都在沿用第一届的成功经验,比赛环节设置为自拟题目演讲、抽题即兴演讲、现场回答问题、才艺表演几大部分,虽然在小的形式上有所变化,但是基本的框架并没有改变。

1.历届比赛中出现的瓶颈问题:

(1)纯语言比赛本身就具有门槛高、层次高、趣味不足等特点。而观众需要有一定的汉语水平并且具备耐心,普及难度大,不利于推广。

(2)来华参加决赛的外国大学生水平良莠不齐,差异化明显:欧美选手重才艺轻演讲;亚洲选手字正腔圆,“背”功一流,但表现力和才艺较弱。如此一来,比赛评判标准的设定非常困难。

(3)历届比赛把比赛重点都放在选手来华的复赛和决赛部分,海外部分通常“一笔带过”。这可能会错失许多海外优秀选手。

(4)历届比赛周期短,往往两周以内就结束赛事,难以形成热点、亮点;选手选拔过程不够精细,表现空间狭小。

(5)历届比赛已经形成了一套基本模式:即演讲、答题和才艺展示。这“三架马车”在比赛设置中非常合理,便于选手准备,但缺乏舞台表现,容易流于俗套。

这种些问题在2008年第七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中出现了变化和转机。

2.新的设计思路在比赛中的体现:

(1)公正比赛,快乐表达

整体赛事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尽量追求比赛形式的创新与趣味表达。比赛的评定标准规范,但表现形式变得多样化,不再仅仅局限在演讲、答题和才艺表现。

(2)应用为本,扩展学习

明确了“应用”为语言类比赛的“核心”元素,“学习”为语言类比赛的“扩展”元素。学好语言的终极目的是“应用”――如何把自己所学内容真正运用到生活中,是第七届“汉语桥”的考察重点。同时在比赛期间,还要提高选手的学习和舞台表现能力。通过让选手学习中华文化、尝试接触中华才艺,加深他们对语言的理解,提高舞台表现力,令节目异彩纷呈。另外,比赛还设计了“过桥考试”,与舞台上的表现相辅相成,充分考核选手的综合实力。

(3)海外海搜选拔精英

海外选拔部分,提出了“海搜”概念。海选阶段,节目组兵分三路,前往欧、亚、美三大洲海搜汉语精英,提前发现、跟踪、储备优秀选手,提升“汉语桥”整体活动的预热效果。

(4)引入体验文化之旅

“汉语桥”不单单只是一项赛事,同时也是一次文化之旅。第七届“汉语桥”中文比赛为选手设计了西安、杭州、张家界三地的“文化体验”,让选手身临其境感受中华文化的瑰丽。选手的文化体验直接与比赛挂钩,部分考题来自于选手的所见所闻,使选手必须要“活学活用”。

(5)赛事分段循序推进

第七届“汉语桥”比赛分为三个阶段。海外初选阶段(海搜)、国内复选阶段、国内决赛阶段。海搜阶段,从全球55个国家选拔出了110位选手;复赛阶段通过连续4天4场赛事,从110位选手中决出24强;决赛阶段,24位选手历经三场赛事,决出最终的冠军。这样的赛程结构利于参赛选手水平的充分发挥,最终使对汉语掌握最好的选手脱颖而出。

(6)重在参与,快乐挑战

学习汉语应该是快乐的,而比赛更应该是快乐的。比赛体现出了“重在参与,快乐挑战”的精神,设计了“挑战队”的概念,每场落选选手不淘汰,而是进入“挑战队”,挑战队通过“过桥考试”,成绩优异者再次进入比赛,这让那些能力强,但临场发挥失常的选手能够重返赛场,也令比赛的可视性和刺激性大大增强。

接下来的第八届到第十届“汉语桥”中文比赛,继承和沿用新的策划思路。这些比赛环节的发展,不仅仅使“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可视性和娱乐性大大增强,更重要的是在精心设计的环节中,让外国选手能够“活”学汉语,减少机械的模仿、背诵,真正体会到汉语的魅力。

四、十年间“汉语桥”的中国文化影响力

从2002年到2011年的十年是中国文化经济大繁荣大发展的十年,也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活跃非凡的十年。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等等,每一项成绩都让世界为中国投来了注视的目光,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单单从参加“汉语桥”的比赛选手来看,十年来就有巨大的变化:

(一)对中国认识的深入

以下是参加2002年首届“汉语桥”中文比赛的选手在演讲中对自己认识的中国的表述:

“马可・波罗说:中国遍地都是黄金。”

“小时候,我为自己有一半的中国血统感到羞愧。”

“我的朋友常常问我:中国人是穿长袍吗?男人是还留着长长的辫子吗?”

“我曾经以为中国人都会飞檐走壁,人人都是李小龙!”

根据这些话可以猜想他们对中国印象的来源,大概还是《马可・波罗游记》和著名演员李小龙,或者来自电影《卧虎藏龙》。虽然已经进入21世纪,新中国也已经活跃在世界舞台很多年,但是大部分欧美国家的选手们对中国的印象仿佛还停留在20世纪之前。我们认为这种认识的偏差归根到底源自沟通的匮乏。中国与西方世界没有一个非常迅捷方便的沟通桥梁,由于语言不通,人与人很少能够直接交流,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外国人,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人只能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试图揭开中国的神秘面纱了。

随着孔子学院在各国的成立以及一届届“汉语桥”中文比赛的举办,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可以很直接地了解现在的中国,甚至来到中国亲身体验现代中国的风采。渐渐的,“汉语桥”中文比赛的演讲中有了这样的话语:

“看着中国的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对着摄像机挥手,我的心情无比的激动。”

“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实在是太震撼了!”

“有时候,我真的为自己学习了汉语而感到无比的荣耀!”

可以发现,参赛选手们对中国的认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文学、影视作品,更多的开始以自己学习汉语的经验,在与中国人的交流中获得对中国的感性认识,特别是2008年第七届“汉语桥”中文比赛加入了“文化体验”这一环节之后,参赛选手需要深入到最真实的中国社会之中去亲身学习、交流,这都成为了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改变对中国认识的推动力。

(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点在扩展

虽然外国人了解中国、学习汉语欲望的原动力是经济活动的需要,但是表现在表层的最直观的动力是他们对一个没有太多了解的文明古国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外国人,特别是欧美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促使他们学习汉语,特别是学习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

在前六届的“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中,“中华才艺表演”这一环节是最能展现来华参加复赛决赛的选手对中华文化的兴趣点所在。

1.前六届“汉语桥”透露出的文化点:

(1)武术:未区分明确的支系,个别选手打太极拳,多数为普通套路拳脚功夫。

(2)中国书画:书法体现不出系别;中国画多为水墨山水画,少数为花鸟画,没有工笔画。

(3)音乐:多为中文歌曲的演唱,歌曲集中在世界上传唱度较高的中文歌曲中,如《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茉莉花》等经典老歌,时代流行歌曲较为少见;民族器乐表演较少。

(4)民间技艺:绕口令居多,也有快板艺术、剪纸。

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大学生接触的中华文化元素也在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中华才艺被参赛选手带入到“汉语桥”中文比赛的才艺表演环节中来。2008年第七届“汉语桥”中文比赛开创的文化体验环节,选手们得以前往杭州、西安、张家界、上海、青岛、凤凰等地,从而能够深入到中华文化的富集地去学习中华文化,参与文化体验。

2.后四届“汉语桥”透露出的文化点:

(1)武术:出现了螳螂拳、猴拳、太极剑法等流派,不再是单一的拳脚套路。

(2)中国书画:开始有意地学习各家体例,有学颜体的,有学柳体的,书法功力见长;绘画方面,对中国画写意风格的理解越来越深。由于深入地感受了中国文化的环境,为书画艺术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内涵,使作品不再是徒具其形,不具其神的机械图案。

(3)音乐:也许是随着孔子学院的开设,越来越多具有专业音乐水平的中国汉语志愿者奔赴世界各地,在传授汉语的同时教授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中国传统乐器也能够在外国人的手中焕发活力,古筝、笛子、埙、笙等等中国乐器出现在了“汉语桥”的舞台上。另外,演唱的中文歌曲也渐渐地脱离了经典老歌的范围,新生代如周杰伦的《蜗牛》《台》《安静》,王力宏《龙的传人》《唯一》等流行歌曲也被参赛选手演唱,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现代中国为世界认识的程度紧紧跟随着中国潮流的脚步。

(4)民间技艺:中国传统变戏法、捏面人、山东快书开始出现在“汉语桥”的舞台上。

五、“汉语桥”十二年间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十余年来,“汉语桥”的成功举办,不仅大大激发了各国学子学习汉语的热情,推动了世界范围的汉语热,同时也使开放、包容的中国成为越来越多外国人向往的国度。据了解,历届参赛选手中,很多人现在或成了汉语教师,或在新闻、经济、贸易等领域从事着与中国有关的工作。

曾于2002年参加首届“汉语桥”的意大利姑娘玛尔佳,现为新华社罗马分社驻米兰站的记者。回首参加“汉语桥”活动的历程,她说:“这段经历在我心中结下了深深的‘中国情’,也使我的一生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正如选手们所说,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赋予了“汉语桥”无穷的魅力。汉语之桥正在跨越时空、放射延伸。“汉语桥”中文比赛是一座友谊的桥梁,就像奥运圣火一样,传递着和平的信息。

十余年来,参加比赛的选手们像一个个小小的“星星之火”,紧紧相连,架起了一座中国与世界各国沟通心灵的桥梁。第六届“汉语桥”选手,来自白俄罗斯的娜雪现在是一名专职汉俄翻译。“参加一次‘汉语桥’,你会发现交往在人们生活中有多么重要,所以我决定帮助别人互相交往,跨越语言的障碍。”娜雪说,“汉语桥”不仅使她结识了很多朋友,也改变了她的生活和未来,汉语真的是一座非常坚固、非常重要的“桥”。

“从第二届开始,许多学生的家长也跟着来到中国。他们开始逐渐爱上中国,迷上中国文化。”正如国家汉办主任许琳所言,“汉语桥”在带动整个国际汉语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让各国青少年持续影响着周围的家人、同学和朋友,“如同放在水中的一块‘结晶体’,让水的颜色也变了”。

第3篇

关键词: 英语竞赛 必要性 培养策略

目前国内外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意识到英语竞赛的参与度与获奖率是体现一所院校英语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以技能大赛促进高职英语改革已成为很多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英语教学以实用为主,而各类技能大赛恰恰体现了实用的要求。秉持着“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改”的方针,各个院校都在着力进行各级各类英语竞赛的组织和参与。笔者所在的紫琅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南通唯一的一所民办院校。建校13年以来,我院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英语竞赛,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紫琅学院参赛的现状分析

紫琅学院参加英语竞赛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06年,7年以来,共计91人获得各类奖项。其中获奖率最高的是每年一次的大学生英语竞赛。此项赛事的初赛在院内举行,参加省级比赛的是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学生,共计13人,只占此项获奖总数(75人)的11.73%。另外,我院学生还参加了省级口语和写作类的英语竞赛,但参赛人数偏少,奖项较低,最高是团体二等奖,其余为三等奖(7人)和优胜奖(8人)。

除此之外,参赛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逐年下降,通过参与初赛选拔和阅卷工作,笔者发现11年和12年情况尤为严重。以大学生英语竞赛为例,以往初赛最高分维持在120分左右,而近两年已经降至100分了。

由此可以归纳出紫琅学院参与英语竞赛的两大特点:第一,参与竞赛的层次较低,多止步于省级。第二,获得奖项的等级较低,一等奖比率仅为获奖总人数的11.43%。

英语竞赛作为高校之间的竞技,目的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其结果反映了高校的教学水平,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像紫琅学院这样谋求进一步发展的高职院校,在英语竞赛方面取得的现有成绩满足不了学院的发展需求,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英语竞赛能力,扩大竞赛的成果是学院的必行之策和当务之急。

二、竞赛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紫琅学院06年至今参与各类英语竞赛的了解和分析,笔者发现影响高职院校英语竞赛结果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

1.高职英语竞赛数量偏少,种类单一。虽然英语竞赛项目日益增多,但专门针对高职学生的还是偏少。目前只有“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和“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分为A、B、C、D四类,其中只有D类是适合高职学生的。而“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不分专业、不分年级的赛制使得高职学生在与本科院校的学生同场竞技时往往处于下风。此外,高职英语竞赛的种类也比较单一,仅有口语和写作两种。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学生实力较弱的高职院校往往无法取得较高的竞赛名次。

2.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尖子生较少。近两年,高职院校采取注册入学的方式,学生入学起点较低。尤其是工科专业居多的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基本上英语水平都较低。根据紫琅学院的统计,2012年招收的两千多名学生中,仅有29名学生高考英语成绩及格。大部分来自苏北的学生,英语口音较重,不易纠正,少数发音较好的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容易言之无物或是提笔忘词。

3.学院重视度不够,未形成竞赛氛围。以紫琅学院为例,每年学院都会参与或举办各种技能竞赛,其中十之八九都是理工类,文科类竞赛少之又少。相对于理工类竞赛如火如荼的场景,文科类竞赛往往无声无息,成为某个系,甚至某几个老师和学生的个人事情。学院长久以来的漠视导致学生对有些英语竞赛闻所未闻,更不会产生主动参与的念头。

4.教师赛前辅导呈现盲目性、随机性。学生取得良好的竞赛成绩与教师赛前系统性、针对性的辅导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由于机制不完善,许多学院并不存在一支专门的赛前辅导团队。学生获奖主要取决于自身扎实的英语基础。比如大学生英语竞赛,每年选派的学生基本由各自的任课老师辅导。很多教师因为对比赛不熟悉,现学现卖,往往感觉力不从心,很难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跟那些经过悉心指导的选手相比,这样的学生自然大为逊色。

三、培养学生英语竞赛能力的策略

既然许多高职院校都存在以上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为学院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参赛选手呢?

1.在教学中发掘培养尖子生。由于近年的扩招以及注册入学,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很明显的差异。传统教学中,教师授课只能采取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方式方法。这样往往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极大影响了学有余力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得不到增强。为了挖掘学生的潜力,为各类英语竞赛培养尖子生,有条件的院校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因材施教。条件有限的院校也可以在课外组织基础较好的学生进一步“深造”,既满足这部分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的愿望和要求,又充分地发挥其英语方面的特长,提高其英语竞赛能力。

2.组织校内竞赛,渲染英语氛围。以点带面,以赛促学,形成“全院学英语”的氛围对于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其英语能力意义重大。除了鼓励更多学生参与校内初赛之外,各高职院校不妨多多组织一些校内英语竞赛,比如英文电影配音、英语故事会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我院自2009年以来,成功组织了几届“英语短剧大赛”。从团队组成、任务分配、剧本创作、彩排练习到最后公演,都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仅仅提供参考意见。这样的竞赛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各方面的英语能力,还锻炼了他们团队协作的能力,一举多得。

3.成立一支固定的辅导教师队伍。很多高职院校选择赛前辅导老师呈现随机性,一般是由参赛学生的任课教师兼任,这种做法是很不科学的。辅导教师必须对所要参加的大赛有一定了解,在竞赛内容、竞赛策略、临场发挥等方面都能够给予学生辅导。可以将英语老师分成几组,分别专攻一项竞赛。这样可以相对固定指导老师的队伍,不会因为频繁替换对赛前辅导造成消极影响。同时这些老师在多次带队现场观摩,对于各项竞赛深入了解之后,可以不断完善辅导方案,逐年强化赛前辅导的效果。

4.学院需建立完善相应的支持政策。以上三点的实施都需要学院的支持和配合。各个高职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竞赛管理条例,包含信息、学生报名、初赛组织、辅导教师分配,以及奖励政策等各个方面。对于参赛学生及辅导教师,不管获奖与否,都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这样才能提高师生的参与意识,在全院自上而下形成对英语竞赛的重视,从而真正发挥竞赛对教学的积极作用。

英语竞赛不仅体现了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水平,而且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通过组织参与各类英语竞赛,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竞赛辅导经验,这些反过来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与进步,培养了学生的英语竞赛能力,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重要工作之一。

参考文献:

[1]陈芳.英语竞赛对强化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探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2]耿民,杜文耸.谈大学生英语竞赛活动对高职英语教学的作用[J].辽宁高职学报,2012(07).

第4篇

关键词: 高职英语教学 英语竞赛 实践能力

一、引言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中国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英语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就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重点。同时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专业教学要求》提出“要特别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就要求在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进行语言知识的讲授,更要注重高素质实践应用人才的培养。因此作为英语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英语竞赛,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意义是非常大的。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举办英语竞赛活动,作者在作为竞赛评委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项赛事的认知、参与度越来越高,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在比赛中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通过英语竞赛,笔者与同事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传授一些大赛的内容,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一种乐趣,这样的氛围能激发他们的热情。对于英语竞赛的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二、英语竞赛的意义

1.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参加英语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积极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鼓励他们更加努力地进行英语的学习。英语竞赛能起到增强参赛学生的自信心与荣誉感的作用,而且对观看的学生也有一种激励作用。同时学生通过参加英语竞赛可发现自己的不足与缺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观看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会产生对参加英语竞赛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赛事活动中,实际上这也是对他们学习英语兴趣与积极性的一种培养。反过来,学生心理能够得到满足,也会把英语竞赛当做一项有意义的活动而认真对待,形成一种良好的循环。

2.加强专业间知识联系

参加英语竞赛需要具备丰富的英语及其他方面的知识,同时竞赛内容可以和每个学生不同的专业进行有机的结合,在竞赛过程中融入专业背景和专业知识,同时高职学校内不同专业之间的英语竞赛可以形成各个专业的交流、沟通与互补,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进行英语综合技能演练的平台。同时通过英语竞赛改变英语学习中的僵化现象。僵化现象是高职学校的外语教学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通过竞赛机制可有效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竞赛活动,通过与不同专业的参赛选手的比赛给学生营造学习英语的良好氛围,使同学之间进行良好的协作与交流,相互地借鉴与学习,让英语学习成为高职学生日常学习的一项有乐趣的学习活动。

3.英语课堂教学的课外实践与拓展

英语竞赛对高职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有着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弥补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不足,是将英语课堂教学向课外实践的扩展。对于参赛的学生来说,英语竞赛前的学习与准备中,需要查阅资料与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指导教师需要与参赛学生之间进行的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团队精神;对于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而言,竞赛活动是对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的考验,有助于英语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英语教学改革;对学校而言,英语竞赛可作为高职学校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有助于学校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与风气,促进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改革,增强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英语竞赛是指导教师与参赛学生之间一起合作的结果,好的比赛成绩不仅取决于学生的能力,而且受到指导老师的指点与辅导的影响,好的成绩必然是通力合作的结果,因此需要师生之间进行经常性、深入性的交流,过去的英语教学,师生之间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四十分钟的交流,师生之间的关系非常刻板,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通过英语竞赛,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师生兼朋友的关系,这种好的关系必然会使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5.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学生就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尤其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掌握过硬的基础知识尤其重要,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学生就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参加英语竞赛不仅仅是对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更是对学生英语全面知识进行再学习与拓展的良好平台,通过英语竞赛,学生可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好工作。

三、英语竞赛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英语竞赛的作用和意义

竞赛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有益补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需要加强宣传

广泛的宣传是提高学生对英语竞赛关注度的重要因素。学校可通过海报、横幅、校园广播、校园广告、微博、QQ群、手机短信、班会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的向学生宣传各种英语竞赛。

3.教师应该增强自身能力

英语竞赛不仅仅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考验,而且是对英语教师自身能力的一次测试,通过英语竞赛,教师之间也要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同时在竞赛中也要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与提高。

4.主要教材的选择

英语竞赛的培训教材应该具有针对性,就结合学生的专业,有的放矢,作为高职院校的教材,就要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有着实际的关系与帮助,不能选择空泛无实际意义的教材。

5.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英语竞赛能够帮助学生改变学习观念,树立了对英语学习的信心。教师应进一步在此方面加强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更好的自我管理方法,制定正确长期的学习目标,学会掌握具体的语言技能和交际技能。

四、结语

笔者通过在英语竞赛中作为指导教师与评委的经历,阐述了英语竞赛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与必要性,对于英语竞赛中需要注意的方面也进行了总结,英语竞赛不仅可以提升学校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让校园弥漫着浓郁的英语学习气氛。总之,多组织高质量的英语竞赛必然会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质量,使得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有较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耿民,杜文耸.谈大学生英语竞赛活动对高职英语教学的作用[J].辽宁高职学报,2012,14(7):4-6.

[2]陈芳.英语竞赛对强化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探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25(3):22-24.

[3]张敏.英语竞赛辅导与高职英语的“教”与“学”[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0(3):97-98.

[4]杨季行.搞好英语竞赛促进高职英语教学[J].职业教育,2012(9):105.

第5篇

赛事概况

“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创始于1997年,每年举办一届,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英语口语赛事。 “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由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及中国教育电视台承办。历经十几年品牌积淀和不懈努力,“外研社杯”英语辩论赛的权威性、规模以及品牌影响力已被全国广大的英语教师及在校大学生所认可,在高校中享有盛誉。十几年来,已有累计1000余所高校精心培训选拔优秀人才组队参赛。

1997年至2001年,大赛初创时的规模仅限于邀请全国范围内的8支到16支高校代表队直接参赛,上海交通大学获得首届“外研社杯”冠军。此后的几年内,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分别夺得冠军殊荣。随着比赛名声的迅速扩大,越来越多的学校渴望加入“外研社杯”参赛。地区预赛制度应运而生。每年全国开设6个到8个赛区,每个赛区容纳12支队伍报名。如此一来,参赛名额明显增加,极大满足了高校英语学习者的需求,也鼓舞了大家的热情。

2005年,“外研社杯”大胆向国际化赛制迈出第一步,转制为全美大学生辩论赛的通用模式――美国议会制持续推广和培训,最终使广大英语学习者熟悉了赛制、磨练了语言、锻炼了思维。由此开始,被“外研社杯”赞助出国参赛的冠、亚、季军队伍,屡屡代表中国在各项国际和洲际辩论赛中获得大奖。比赛也同时走上了商业化合作的道路。卡西欧有限公司、剑桥大学出版社等高端品牌先后成为“外研社杯”的赞助单位。大赛为合作伙伴储备了优秀的人力资源,也将良好的企业形象植根于高校学子心中。

大赛影响

为使“外研社杯”辩论赛与“辩论界的奥林匹克”――世界大学生辩论赛制度接轨,2010年经过大规模的赛前培训,“外研社杯”更上一层楼,采用“四队辩论制”这一世界最先进的赛制。每轮英国议会制辩论比赛中有4支辩论队同场,每队2人。支持辩题的队伍称为“正方”,驳斥辩题的队伍称为“反方”。正、反两方分别由两支队伍构成,并分别发表开篇陈述和总结陈词。每一支队伍都需要与另3队进行竞争,最后决出第一名至第四名。至此,比赛的赛制和日程安排真正实现了国际化,并将长期保持下去。

2013年11月2日,第十七届“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总决赛在外研社大兴国际会议中心打响最后决战。本届大赛历时5个月,全国6大赛区共有超过400所高校参赛。经过校选赛、地区赛、总决赛3个赛阶层层选拔,来自四川大学代表队的喻静、陈婧斩获桂冠,中山大学梁亿鹏、沈凌获得亚军,清华大学周小琪、魏洪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秋雨、吴维皓获得季军。宋鸽、安贺喜、谢雅琪等7名同学获得“最佳辩手”称号。

学校部部长陈光浩说:“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成功举办了17年,今年辩题扣时代脉搏、社会变革的热点话题,体现了时事性、政策性和人文性,引领青年学子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韩震则肯定了英辩赛中的“思辨”魅力,大赛将英语学习从狭隘的纯语言视野里解放出来,打开了思辨空间,激发批判性思考和创新精神。

经过十余年发展,该项赛事不仅规模和影响力日益增强,比赛水平也日益提升。大赛主裁判长何京锴认为:“本次参赛选手专业背景更加多元化,有更多非英语专业的同学加入到比赛中来,并且表现出众。由于赛事已举办多届,规模不断扩大,所以有更多更强的队伍参赛,赛事的整体水平越来越高。”

这些年来,大赛成为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摇篮。许多“外研社杯”出身的优秀辩手,如今已奋斗在大公司、大企业的一线岗位上。外交部、欧盟商会、《环球时报》、路透社……都能见到辩手的身影。

第6篇

大赛联合裁判长:李溪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曾获辩论全额奖学金在美国阿拉斯加大学攻读硕士,担任阿拉斯加大学辩论队成员。在北外任教期间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别的辩论赛,2009-2010年世界大学生辩论赛中指导的辩手入围EFL组半决赛,为亚洲地区最好成绩。

大赛联合裁判长:郑博

独立英语辩论培训师,中国唯一一位在世界大学辩论锦标赛(World Universities Debating Championships)连续获得决赛圈裁判资格以及唯一在世辩赛担任过辩论主裁判(Chair)的中国裁判。曾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项目办公室英语辩论项目主任,清华大学学生英语辩论协会创始人及首任主席。

专家顾问评委团:张春悦

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大学外语语言学习中心主任。2005年以来多次担任“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评委,2007年担任“第二届IDEA-BFSU国际英式议会制辩论锦标赛”评委,2008年荣获第十二届“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优秀评委,2009年担任第二“世界大学生英语辩论赛”评委(爱尔兰),2010年担任“第五届IDEA-BFSU国际英式议会制辩论锦标赛”评委。

专家顾问评委团:马爽

辽宁大学公共基础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外语演讲辩论教学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2006年第一次出任辽宁大学英语辩论队教练、领队,2009年再度指导辽宁大学辩论队,在第十届、十二届“外研社杯”全国辩论赛中分别获得三等奖。2010年、2011年继续指导辽宁大学辩论队,并连续获得第十四届、十五届“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一等奖。

专家顾问评委团:田朝霞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主任、副教授,《英语演讲与辩论》任课教师,中国外语演讲与辩论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2001年起开始担任英语演讲及辩论比赛指导教师并从事相关教学;2004年赴泰国参加“全亚大学生辩论赛”,开始接触议会制辩论;后多次担任辩论赛评委,包括第九、十届“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独立评委;2009年带队参加第十三届“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荣获亚军;2010年底赴博茨瓦纳参加“世界大学生辩论赛”,担任裁判。

专家顾问评委团:万江波

万江波博士,副教授,中国外语演讲与辩论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大学英语部副主任,复旦大学英语辩论队主教练,复旦大学英语辩论大师赛发起人,2004年世界大学生辩论赛(新加坡)评委,“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优秀评委。曾辅导学生荣获“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冠军、一等奖,多次斩获“全国最佳辩手”称号。

专家顾问评委团:周红兵

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中国外语演讲辩论教学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北大学英语演讲与辩论队总教练,湖北大学SOMA剧团总导演,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负责教师。2007-2011年“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大赛湖北大学辩论队指导老师兼大赛评委;2009-2011年“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大赛湖北大学赛区选手及评委培训教师。获2010年“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一等奖、二等奖指导老师以及2011湖北省“藏龙杯”高校英语辩论大赛冠军指导老师。

专家顾问评委团 冉继军

外交学院英语系副教授。英语辩论任课教师,外交学院英语辩论队教练,中国外语演讲与辩论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评委经历:

2009年第一届NEAO“东北亚杯”英语辩论赛评委

2009年第四届IDEA-BFSU国际英国议会制辩论锦标赛

评委

2010年“北大杯”国际英国议会制辩论赛评委

2010年第十四届“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评委

2010年第五届IDEA-BFSU国际英国议会制辩论锦标赛

评委

2011年第十五届“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评委

2011年第一届“中欧杯”国际英语辩论赛评委

2011年世界大学生辩论赛(菲律宾)评委

第7篇

首先英语写作大赛能够提升各参赛院校在省内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增加其社会影响力。因为参加写作大赛经过校、省的初赛复赛,在省级选拔赛(复赛)中脱颖而出的学校获得了在省内院校之间的良好声誉。如在第五届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中,笔者所在学校的选手,经过初赛、省级复赛的比赛,取得了特等奖的好成绩。四川省共有高职院校53所,进入全国公共英语总决赛的只有6所,这无疑展现了进入全国总决赛的各高校英语改革的成果。

其次,英语写作大赛的题型设计、比赛内容,每年不断革新,促进了各高校的英语写作教学,它为各高校的英语写作教学指明了新方向,增强了新理念。纵观历次写作大赛的内容,笔者不难发现,内容的新颖及贴近大学生生活的特点,让学生在比赛时充分发挥自身的水平和实力。与此同时,也必然会促进各高校英语写作教学水平的提升。

再次,英语写作大赛全国总决赛召开的同时,英语写作教学论坛同时召开,此论坛汇聚了全国英语写作教学方面的专家和能手,部分参赛院校的教师可获得发言交流的机会。这一方面展示了发言院校的英语改革成果,另一方面为各校之间的交流提供了较好的平台。教师通过论坛更新了写作教学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并能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写作论坛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名利双收的赛事。在与会期间,参赛院校的指导教师有机会与全国英语写作教学的专家现场交流,会议上还有相关写作改革的基金项目、获奖论文等与参赛院校教师共享,这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难得的宝贵机会。

二、具体实施途径

基于写作大赛对于英语写作教学的深远意义和影响,各高职院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体现英语的职业性和应用性,调整英语教学的思路,改进英语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更新英语写作的教材。具体实施可采取如下途径:

1. 更新写作教学的理念,拓展写作教学的思维

高职英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写作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不能只重视口语的交际教学,而忽视了英语的工具性、实用性的另一重要特点。在教学计划安排中要体现相应的学时,与此同时,教学理念一定要不断更新,以英语写作大赛为契机,注重职业英语的特点,加强英语写作教学新理念的输入。语块写作教学模式、意群写作教学等新型写作的教学思维可以应用在英语教学上,不能用古板、陈旧的思维来教学,要随时关注社会发展对人才英语写作水平需求的变化,关注用人单位及大赛对英语写作的新要求、新观点。

2. 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

英语写作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成效,教师必须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摒弃一言堂的模型式教学。英语写作大赛题型的分布让教师能够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比如表格式、曲线式,发表论点式的作文,以及第一部分的实用写作,让教师可以采取分组式、集中式、个别辅导式的教学方法,抑或是在整个班级里进行显性和隐性的教学分层,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标准和目标,让优等的学生能够参加写作大赛,能力较薄弱的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职场应用写作的内容,为将来步入职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注重英语写作课程的考核评价模式

英语写作课程的考核仍然可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考核体系。在形成性评价中,教师可根据单元或者章节内容进行阶段性考核,可以采取学生之间互评、小组之间互评、不同系别之间的写作内容考核比较的形式,引入案例分析,甚至可以请企业的相关人员,对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行口头或书面的考核。在终结性考核中,教师可采取英语大赛题型的考核模式,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也为学校选拔选手和参加国家大赛做好了相应的前期准备。

4. 及时解决影响写作教学的其他因素,为教学更好更优质的发展提供保障

在英语教学的具体实施中,英语写作教材的选择、学院领导对英语课程的重视程度、英语教师队伍对写作教学的重视程度等诸多因素都将对写作教学的良性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写作教学改革在高职院校中要取得相应的成绩,必须让这些其他影响因素较好地保证英语教学的顺利实施。

第8篇

【关键词】职业英语 技能大赛 技校英语教学

2014年11月,我校两名学生参加广州地区部省属技工院校学生首届职业英语能力竞赛喜获团体冠军。英语技能大赛是英语教改成果的展示和检验,也为深化技校英语教改带来启发和促进,值得英语教学工作者认真研究。

一、职业英语竞赛概述

本届职业英语能力竞赛(以下简称职业英语竞赛),举办的宗旨:深化技校英语课程改革,提高技校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竞赛形式和占比为:笔试(阅读与翻译)30%,情境交流(30%),职场应用(40%)。

职业英语竞赛共分三大环节:一为阅读与笔试翻译环节,阅读文章内容立足于职业情景,难度、长度和生词量介于全国英语等级考试2、3级之间;翻译(英汉句子互译、段落英译汉)内容多选自《新职业英语》教材配套资料,采用百分制评分,两名参赛选手按笔试平均分的权重计入比赛总成绩;二为情境交流环节,采用图片描述和继续性问答方式进行,图片内容均来源于热门生活话题和典型职业场景(例如美发时误损客人头发),主要考察选手的观察、思考、英语听说和应变能力,一位选手负责图片描述任务,另一位选手负责回答评委的拓展性问答,以两位选手在该环节的综合得分计入总成绩;三为职场应用环节,选手们现场抽取职场任务(例如向领导汇报工作)进行准备和表述,采用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汇报表演,展示合作解决问题成果,以两位选手在该环节的综合得分计入总成绩。三个环节融会贯通,全面深入考查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是一项时代感强、吸引力大的竞赛。

二、职业英语竞赛对教学的启示和促进

(一)更新教学理念

“通过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把多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经验和做法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局面,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一项重大创新。”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黄尧在2008年6月20日教育部新闻会上说。

职业英语技能大赛是一项职业教育学生竞赛活动,目的是为了充分展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集中展现职业院校师生的风采,同时引领职业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深化职教改革,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和复合型技能人才。职业英语竞赛题目采用阅读、翻译、听说交际等笔试和口试相融合的创新模式,全方位测评职校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虽然此前技工院校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但近年来新增的职业英语技能竞赛却给我们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便在技工学校,英语仍是一门重要学科,职业英语是技校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能。因此,教学理念的更新至关重要。

(二) 改良课程设置

根据职业英语竞赛形式和反馈的信息,可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英语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公共英语课程,每周2~4节;第二学期开设专业英语课程,每周2~4节。避免只开设公共英语课程而忽视专业英语课程的“普教” 模式,减少只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而忽略基础英语课程的“空中楼阁”行为。

以职业英语竞赛我校获奖选手之一的Mary同学为例,她所在的13级电子商务高技班就开设了3个学期的英语课,其中公共英语2学期,每周2~4节;专业英语1学期,每周4节。公共英语中划分了英语视听说和阅读写作模块。3个学期共160节英语课,加之70节比赛强化训练课,课时量充足、课程分类科学,帮助她顺利通过全国英语等级考试3级和荣获职业英语竞赛冠军(笔试和口试均名列前茅,英语能力均衡发展)。

在英语课程中可以依据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选择“英语视听说”的综合类课程以提升学生的听说交际能力。建议将听力、口语两门课程整合为听说课程或视听说课程,以听或视听的形式进行语言输入,以说的形式不断升华语言输出,语言的有效输出又能带动更有效的语言获知与理解,听与说的技能将呈螺旋式上升状态,更符合英语语言学习的规律。3个学期均开设英语课的专业则可以加强英语阅读和翻译训练,避免出现比赛中的选手笔试(阅读和翻译)得分较低、情境交流时听不懂评委提问而无法准确作答的情况,从听、说、读、写、译多角度来提升学生英语水平。

(三) 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的“顶层设计”,是课堂成败的关键。“教法大于内容”,好的教师必须是教学法的专家。教学法的优劣首先体现在教学设计上。职业英语竞赛从阅读翻译的笔试部分到情景交流和职场应用部分,各环节的主题都与技校生的职业能力息息相关。这提醒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以职业能力为基础设计职业标准,以职业标准为蓝本建立英语教学计划、编写课程教学大纲、制作个性化课件,彻底打破传统的以语言知识为基础的课程设计模式。

职业英语竞赛以团队方式进行,从比赛的内容与形式来看,主要考查选手的英语听、说、读的综合能力。注重⑷选手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选手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如在比赛口语交际环节,两名选手必须相互配合才能共同完成图片描述和职场任务单,任何一名选手的失误都可能会导致任务完不成或出现结果偏差,从而影响比赛成绩。比赛时,选手的英语水平和专业能力固然重要,但平和的心态、清晰的思维、敏捷的反应这些职业素养也至关重要,同时还要求参赛选手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选手的团队配合能力是比赛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团队精神也是很多用人单位看重的。

技校英语教学设计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多设计一些小组活动,参照真实的比赛形式,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组建4~6人的学习团队。这些团队在课上可作为讨论小组,在课下可作为互助小组,在练习时可作为项目实施小组。教学中,教师将课堂看作是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但要加强学生的英语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如与人沟通、信息处理、团队合作、创新革新等。例如,在情景对话的教学中,要加强在讲台的演示环节,强调演示效果。在案例教学的环节中,除了小组讨论,要求小组成员就讨论内容形成报告,由小组成员报告所讨论的内容。在日常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积极提问,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形成以“实用性和交际性”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模拟比赛场景的教学,可以较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让课堂气氛更活跃,学习效果更理想。

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变“知识传授型”教学为“能力培养型”教学,真正把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作为出发点,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潜能,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学习的思维和习惯。情境、任务和项目教学法都可以引进课堂,辅以各种多媒体教学设施,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育人,使教学中既有英语综合技能的培养更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 变革教材内容

英语技能大赛的考核内容是与行业密切相关的主题。例如日程安排、产品介绍、洽谈业务等,大多基于通用职业场景,涉及面广,主题与行业密切相关,有着非常浓郁的时代气息。就目前各职业学校所选教材而言,没有一本能涵盖比赛所考核的内容。尽管我们不是只为了比赛而选材上课,但仅以一本教材作为课堂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将技能大赛的内容有机嵌入日常教学,例如尝试以专业为背景,开发帮助学生学习的“活动材料”或“活页夹”式教材。内容选择除“适用、够用”的纯语言知识以外,侧重于动态教材的积累,即可以随时抽取、补充、更新、紧跟本专业主流技术的内容,如英文产品说明书、工艺管理规程、产品质量与技术标准、行业法规与安全条例、英文合同以及各种公众媒体上发表的与本专业相关的英文知识与技术资料,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所学内容与行业息息相关,对职业发展有很大帮助,才能激发主动学习愿望。这对教师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教师必须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前沿,更新适合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的英语教学材料,积极开发音像教材、计算机辅助教材和多媒体教材,丰富英语教学资源库,拓宽学生知识面,使教材由一元向多元发展,由呆板型向活力型转变。

(五) 转变评价模式

英语技能大赛虽然不是每一位技校学生必须参加的大赛,但它检验技校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终极目标是显而易见的。技校英语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一纸考试定乾坤的终结性评价模式,积极改进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和方法,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和日常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重点突出听说交际能力的考查,强化学生日常学习的管理和监督。例如我校开发的校本题库(分笔试题库、口语题库《技校英语100句》)作为阶段性和终结性评价手段之一,同时将校内艺术节、技能节的英语情境对话、英文字书写、英语美文朗诵、英语竞速阅读、英文歌曲演唱等竞赛成绩,各类英语角、专题讲座、英语等级考试等社会实践活动成绩纳入评价范围,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供多种展示能力的舞台,促进学生在听、说、读、写、译方面的全面发展,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可持续发展能力 英语写作大赛

【中图分类号】G7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23-02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是立足于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反映未来工作岗位对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和个人职业规划发展的需求。

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是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深化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进一步促进全国各高职高专学院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整体提升所举办的比赛,该比赛已经成为高职外语界最有影响力和关注度的赛事之一。

一、“第五届‘外研社杯’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的简介

“第五届“外研社杯”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甘肃赛区复赛)的情况是全省共有9所高职高专院校报名参赛,共选派23名选手参赛。全国决赛共有679所高职高专院校的1700多名选手报名参赛。

根据大赛实施方案,初赛和复赛的题型为应用文体写作和主题作文。应用文体内容包括备忘录、便条、邀请函及回函、通知、商务函电、简短传真和电子邮件、会议纪要、报告和简短广告、产品介绍、厂家介绍及简短产品使用说明等文体。

二、写作大赛中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具体体现

2014年,我院学生首次参加了“第五届‘外研社杯’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经过在英语作文框架、构思、修辞、语法、书写等诸多方面的精心指导以及自身的刻苦努力,两位选手在比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高职学生在完成学校阶段的教育之后,所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既可满足当前就业需要,又能满足今后个人自身继续发展需要的能力。此大赛是以“应用+职业”为导向的英语写作竞赛活动,唤醒了高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了学生职业实践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集中体现为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结合大赛从这三方面讨论高职院校在常规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去独立地获取知识、技能的一种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

大赛准备期间,指导教师和选手一起搜集并整理前四届的比赛样题和真题,了解了大赛的命题原则和题型后,选购了大赛组委会的推荐的相关参考书籍。通过备赛期间的模拟练习,参赛选手在一定的提示下自主探索应用文英语文体的特征和写作规律。另外,根据我院选手的实际英语水平和需求,在甘肃赛区复赛备赛时,选购了《大学英语6级写作范文背诵100篇》、《大学英语新6级词汇周计划》,在全国总决赛备赛时,选购了《2015版考研英语写作160篇》和《考研英语写作高分突破热点话题80篇》等资料。

(二)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心――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是指面对新环境的一种心理承受能力。高职学生的适应能力主要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及自身发展适应能力等,是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心。

(三)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动力――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创建新事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因此,创新能力是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动力。

以往的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口语大赛,在辅导时除了关注选手的英语水平、心理素质、音质、发音、应变能力等,还会关注选手的形象气质、举止仪表等给大赛的评委留下深刻的印象。与这些比赛不同,写作大赛的选手和评委没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为了给评委留下良好的印象,从校内选拔赛时,选手的书写工整程度也作为选拔标准之一。

大赛的其他两个题型:主题作文和关键词作文,考查选手分析能力、发散性思维以及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洞察力。结合我院教学的特色,在备赛期间,让选手把公务员课程《申论》和《公务员面试技巧与训练》中的“三三制”答题模式运用其中,加强选手有关社会时事热点的理解、综合分析、逻辑思维等能力的培养,注重主题作文思考时客观性、辩证性,部分与总体之间的相关性,逻辑层次性。

总之,以写作大赛为平台,通过大赛备赛期间的努力,更大的收获是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更好的满足未来工作岗位对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及初赛样题[DB/OL].http://writing .

第10篇

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复杂,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普遍水平较低,个体差异极大。经过笔者几年来细心的教学观察,职校学生在口语能力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目的性,大多数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只求考试过关,根本不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2)缺乏主动性,被逼学习,机械记忆导致不能学以致用,考完就忘。(3)语言负迁移现象严重,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导致对英语的偏见甚至厌恶。(4)语言输入量太少,输出不及时,学生词汇量小,表达内容有限。表达缺乏灵活性,由于不习惯英语思维又没有真实的语言环境,学生在应对不同场景时选用的表达欠缺灵活性,交流更是不尽如人意。总之,高职学生英语口语水平普遍落后于时代要求。

二、职业英语技能大赛的功能

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技能型及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近年来,各类技能大赛在职业院校中如火如荼地展开,其给教育教学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大家有目共睹。作为高职英语教学的“风向标”,职业英语技能大赛具有以下几个功能。

1.改革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作为检验和展示教学成果和教学效果的平台,职业技能大赛可以看成是一次考核,通过竞赛可以检查职业院校的教学是否凸显了职业特色,是否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是否将学生的核心职业技能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是否理论联系实际,实行与岗位对接的培养教学模式。职业英语技能大赛涵盖了各行各业的专业术语,代表了需求的发展趋势,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养要求更高。将竞赛和教学紧密结合是对高职英语教学的一次全方位的改革,有利于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选手们在展示娴熟的技能的同时,充分展示了职业教育的魅力。

2.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更新原有课程设置。指导教师水平和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技能大赛能否取得成功。以职业英语技能大赛为平台,教师可以对照竞赛评分标准反思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改进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明确教学的指导思想,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充分优化师资队伍。另外,英语技能大赛的设置目标就是要培养英语技能型人才,教师要从大赛中得悉职业对于语言人才的具体要求,并将这些要求细化到人培方案中,不断完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在保证学习者获得基本的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与行业英语紧密结合,将高职英语课程改革为“语言+技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最终提升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多元化展现职场风采,全方位提升职业素养。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为职校学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各地各校高手云集,他们展示、切磋、交流各自技艺;一个竞技场同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交流平台,让大家切磋技艺,共同进步。大赛中,教师、选手、专家、评委之间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场”,将原有的经验和新的交流收获融为一体。小小的示范园――赛场折射出职业院校先进的育人理念;展示了指导教师和选手们的实力和真功夫;见证了职教培养模式的进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些宝贵资源都是我们平时在教学中不可能获得的。实践出真知,技能大赛这个平台,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教师和学生在专业化道路上的成长,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三、以赛促教,提升教学质量

1.积极建设和改进竞赛笔试题库,选材要贴近学生生活,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练习素材,可以根据大赛内容对课本进行改编,使之可以为备赛所用。

2.历年的学生比赛视频是十分珍贵的资源,让参赛选手观看学习可以找到自身差距所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长补短,在今后的备赛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和改进。

3.指导教师要走出去和其他老师进行交流,切忌闭门造车,自身要不断学习和提升,引用一位专家的话:教师优秀,学生才会优秀。不仅学生要学习优秀比赛选手,指导教师同样要学习他人优秀的指导方法。

4.尽量为参赛选手创设纯正的语境和模拟赛场情境,增强学生的语感,一定要和选手多交流,不一定是以上课的形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二语。

5.加强参赛技巧方面的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技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首先教师要对比赛的流程和内容非常熟悉,最好要选有过参赛经历的老师作为指导教师,这样培训就有的放矢。

第11篇

2013年度“SIAS STAR”英语背诵大赛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体现西亚斯国际学院“英语精”的办学特色,营造我校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配合我校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促进学风建设,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经研究决定举办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2013年度“SIAS STAR”英语背诵大赛。

二、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英语背诵大赛领导小组,并设大赛活动办公室

组 长:张新民

副组长:史传高、沈 阳、赵 飞、赵祖伟、于凌云

成 员:各院部学生办主管及辅导员

办公室:设在外语学院 负责人:葛玉清

秘书处: 黄萌(5801)杨文平(6313)

三、参赛对象:2011、2012级非英语专业各班级

四、大赛程序

大赛分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如下:

1、初赛

初赛由各院(部)自行组织,比赛时间和地点由各院部决定。参加初赛的每个班级推选3名选手代表班级参赛,另2名在初赛前按学号随机抽取,提前一天通知被抽取的2名同学做准备。

2013年4月17日12点前以院部为单位将参加复赛的班级名称及3位选手的名字报外语学院秘书黄萌处。

2、复赛

复赛由外语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组织,根据复赛结果评选出 10个班级参加学校的总决赛。复赛根据参赛班级情况分为6个赛场同时进行。

时间:第11周周五下午2点半(5月10日)

地点:外语学院13#教室

3、决赛

决赛由外语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组织,由复赛评出的10个班级参加。每班上报3名选手,另外2名选手通过随机抽取产生。

时间:第13周周二晚上7点(5月21日)

地点:肯尼迪报告厅

五、背诵内容:

背诵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选自经典教材:《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的部分课文。第二部分是学生本学期所学英语课文内容,背诵的具体内容如下: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第20、21、22、23、24课 共5 课

2012级:《新视野大学英语》第2册

Unit 1 Para.4;

Unit 3 Para.7;

Unit 4 Para.4;

Unit 5 Para.5;

Unit 6 Paras.1&2

2011级:《新视野大学英语》第4册

Unit 1Para.1-2

Unit 2 Para.6

Unit 3 Paras.2&3

Unit 3 Para.15

Unit 5 Para.11

2012级:《大学体验英语》第2册

Unit 3 Para.2;

Unit 5 Paras.2&3;

Unit 5 Para.4;

Unit 6 Para.12;

Unit 7 Paras.4

2011级:《大学体验英语》第4册

Unit 1 Para.8;

Unit 2 Para.1;

Unit 4 Para.6;

Unit 5 Para.2;

Unit 7 Paras.10

3)评分标准:

项 目

权重

要求

语音、语调

20%

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连读、重音、语调和意群把握准确;

准确程度

30%

背诵内容与课文一致,不随意删减;

流利程度

30%

语速适中,语句流畅;背诵过程中不出现长时间(10秒)的停顿或反复;

语言艺术

20%

在充分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情感融入其中;注重仪表,姿态自然;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

六、复赛、决赛细节:

比赛形式:包括英文自我介绍和背诵课文。

选手现场抽签决定要背诵的篇目。一旦背诵题目确定,不允许选手更换,否则将视为弃权。

比赛流程:

(1)每个班级的5名选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比赛,排名1号的选手现场抽签决定背诵篇目,首先做不超过30秒的简短自我介绍(班级,专业介绍),然后进行背诵(此项占30分)。

(2)剩余4名选手也通过现场抽签决定背诵篇目(此项占70分)。背诵时4名选手依次站好比赛,以接龙的形式进行背诵,如在接龙过程中有某位选手出现衔接不上,可由下面的选手接龙但一次要扣除10分,主要是考察班级选手之间的配合程度和每位选手背诵的流利程度。

六、评比和表彰

背诵大赛的决赛设班级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其余为三等奖。一等奖获得者同时获西亚斯“英语背诵班级之星”称号并颁发证书和奖杯。同时从参赛班级的1号选手中评选出“优秀选手”5名并颁发证书。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技能竞赛;中职教育;乌托邦

一、问题的提出

1.中职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及其滞后性

中职英语教学作为中职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承担着“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中职英语教学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一是学生听说技能的培养分离,更鲜有兼顾视听说的训练;二是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分离,教学侧重知识传授,学生欠缺英语技能培养;三是评价方式落后,一考定乾坤,虽然形成性评价中的课堂表现占总评成绩的50%,但少数课堂问答及课后作业起不到培养学生英语技能的作用。

2.应运而生且承担重任的中职英语技能竞赛

中职英语教学的滞后性只是我国中职教育滞后性的一个缩影。“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提出要“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为此,广东省教育厅于2006年举办了广东省首届中职学校“商务杯”英语口语技能竞赛,此后陆续举行并不断完善此项赛事,力图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改”,“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对学生职业技能和实操能力的培养”。

二、中职技能竞赛的现状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改”,此乃中职技能竞赛的乌托邦,2011年东莞市中职学校学生英语技能竞赛就是最好的例证。公平是所有竞赛的灵魂,但此次竞赛没有灵魂。

1.2011年东莞市中职学生英语技能竞赛

(1)竞赛简介。此次竞赛由市教育局和市人力资源局联合举办,竞赛包括英文听打、主题演讲、情景描述和现场答问四个环节。英文听打就是让学生根据提示,边听一段录音,边在电脑的信息表上录入并整理出符合对话内容的信息,分值为20%;主题演讲是以I Like My Major为题目、限字(200~300英语单词)限时(3分钟,其他环节限时2分钟,提前30秒或推后10秒完成则扣分)的命题演讲,分值为20%;情景描述是现场抽1题(含4幅图片),选手根据图片内容用英语进行描述,分值为40%;现场答问是听一段英语录音后,就录音内容现场回答评委提出的两个问题,分值为20%。这四个环节充分考查了学生的英语基本功、听说技能和心理素质。

(2)竞赛的形式不公。首先,听打环节出现了严重的程序错误。听打前选手应先试音后开始正式比赛。但试音时几位老师站在听打室里不能保持安静,试音两次暂停,比赛全过程指令不清,严重影响了选手的正常发挥。其次,裁判评分随意,有章不依。如主题演讲时,甲选手形象端庄大方,语音标准语调丰富;乙选手紧张局促,语音平淡语调单一,停顿了多次,但乙选手的得分比甲选手高出0.6分!现场答问时,丙选手第一个问题不能回答和第二个问题回答错误,却获13分!丁选手提前70多秒结束竞赛,得分却不低。类似的不公屡屡出现。

(3)竞赛的实质不公。本次竞赛的实质不公是各校生源素质严重不均衡。市教育局在《关于做好2011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填报志愿及录取工作的通知》中规定,公办中职学校的志愿批次是第三批,民办中职学校的志愿批次是第四批,“考生应按批次顺序填报志愿”。故政策原因导致公办职校的学生素质明显地优于民办职校的学生素质。同为第三批次招生的公办职校,理工学校除两个专业外,其他各专业的平均录取分数线为451分,其会计和商务英语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更是高达472分。而经济贸易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仅为380分。另外,在可以招收“在莞就读的本省非东莞户籍考生”的9所公办中职学校中,理工学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98分,经济贸易学校为478分,黄水职中为213分,其他六所职校则低至200分。

2.与竞赛相关的问题

(1)竞赛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广东省政府于2011年提出要“完善职业技能竞赛制度,研究出台技能大赛优胜者奖励政策”。因此,此项赛事尚未有成熟的省一级“技能大赛优胜者奖励政策”。广州市教育局规定,获省赛一等奖和国赛一、二、三等奖者,可免试进入省内高职院校相应专业就读;获省赛二、三等奖者可加分报读高职院校,同等条件者由学校优先录取。但考高职院校容易,且能去参赛的选手都是优秀的学生,故此项奖励没有吸引力,而校一级的奖励政策则鲜有所闻。此外,企业基本上不参与此项赛事。纵观近年东莞市举办的数届中职英语技能竞赛,“参与”最多的是东莞康辉国际旅行有限公司,但该公司也只是于赛后发纪念品,不接受任何获奖学生去该公司实习或工作。因此,学生参赛并获奖,所获不过是一纸证书。

(2)竞赛与实际教学脱节——以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以下简称“我校”)英语教学为例。

1)我校使用的英语教材是外研社2009年版、陈琳主编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英语》(基础模块)。中职英语教材编委会在该书的“致同学”中强调,“要让不同基础的同学都能学到一些有用的英语”,因此教材从26个字母学习开始,听力训练有答案备选,而市赛听打环节的听力速度是每分钟120个单词,省赛的听力速度则达到了每分钟184个单词,要听懂后记住并在电脑上准确地打出来。故该教材的难度远小于竞赛的难度。

2)现用教材强调“突出技能,为用而学”,教学也就围绕听说技能的培养和如何运用日常英语而展开。但六节课要上完十页之多的一个单元并讲完八页之多的练习,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学生在一年级时参加PETS一级考试,考前要花一两个月时间准备;二年级除商务英语专业还开设英语课程外,其他专业停修英语;到了三年级,工作的学生去实习,参加高职考试的学生就开始备战以英语知识和做题为核心的应试教育,英语教学已经跟技能培养无任何联系了。

鉴于上述情况,我校只能于九月初在全校范围内挑选两名英语基础最好的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和晚修辅导。如此训练到赛前一个月,学生离竞赛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就只好停修本专业的其他课程,全天候地围绕四个竞赛环节训练,直到比赛结束。虽然参赛选手的英语基本功和语言技能得到了大幅提升,并在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但相对于全校其他学生而言,她们不过是“一枝独秀”。

三、中职技能竞赛的反思

没有良好激励机制、与实际教学脱节且不公平的技能竞赛,能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改”吗?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有完善的竞赛机制,其次要廓清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搞技能竞赛,二是技能竞赛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