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金库治理

小金库治理

时间:2023-05-30 09:46: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金库治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金库治理

第1篇

90年代以来,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要清理检查“小金库”,各级党委政府采取了标本兼治的办法,治理“小金库”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一些地方、部分单位仍然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小金库象韭菜割了又发。打开这些大大小小的“小金库”往里看,你会发现,它是藏污纳垢的地方,它是滋生腐败的财源。分析小金库的特点,你不仅会了解“小金库”屡禁不绝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能找到查处小金库的对策。

所谓小金库,那是相对于大金库而言,不是以金额多少而区分大小,而是以明与暗而定的。明明白白放在机关帐上、纳入预算管理、置于财政部门监督之下的为大金库,合法;而暗中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帐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各项资金,均属“小金库”或“帐外帐”,那就违规违纪了,必须坚决治理。

“小金库”不合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金来源不合法。小金库的资金来源是多渠道的,主要是侵占、截留国家或单位收入,如各项服务和劳务收入,资产经营收入,处理报废固定财产变价收入,各种集资、摊派、赞助、捐赠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各项罚没收入,各类协会、学会会费收入,以各种名义套取的资金,各种形式的回扣、佣金,将资金转到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帐外的虚列支出,转移财政资金等等收入。小金库不小,其金额小到几百,多到上千万,如市纪委查出某县交警大队的小金库七八个,加上帐外帐资金高达1380多万元。其主要来源就是罚没收入、保险回扣等。

二是存放方式不合法。小金库存放管理的方式五花八门。存放十分隐蔽,有的设在机关办公室,有的设在相关业务部门或基层单位,有的则以个人名义存在银行,有的则以现金形式存放,有的设立“帐外帐”。如某市直单位将700多万元收入不上交财政,而是放在办公室保管,存入银行,获取利息外的手续费,一次次逃避了市财政的检查。管理也是暗箱操作,一般都由个别领导和主要操办者组成的“小集体”掌握。

三是乱支滥用不合法。一是用于干部职工发福利,发奖金、节日补助、津贴、劳务酬金、加班费、旅游费、考察费、办商业保险等等,二是给上级部门或领导送礼行贿,三是为领导报销个人费用,四是为领导购买住房或豪华轿车……总之,将不好开支的费用都往小金库塞,化大公为小公,甚至化公为私。

近几年,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小金库,往往带出许多腐败问题、不正之风和违法违纪案件,如利用三乱捞钱、截留转移预算内、预算外收入,用假工程、假项目、假贷款、假开支等假票据虚列开支套取现金,乱发钱物,私分公款,侵占公款公物,挪用公款,贪污公款,行贿受贿等,可见小金库是腐败行为的产物,反过来,又是滋生腐败的财源。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要把清除小金库作为源头治腐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反复抓、抓反复,坚决切断腐败的财源,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第2篇

摘 要 “小金库”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近年来,国家对其查处力度不断加强,治理效果更加显著,但“小金库”现象仍未消失,仍需从严治理。本文基于“小金库”的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提出新时期深入治理“小金库”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 “小金库” 表现形式 对策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小金库”治理的措施,监督力度不断加强,体现了对“小金库”治理的坚定决心,同时,“小金库”违规现象明显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治理“小金库”的工作可以松懈,“小金库”现象依然存在,而且表现形式更为隐蔽。因此,“小金库”治理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必须要巩固治理成果,构建“小金库”治理的长效机制。

一、“小金库”的表现形式

“小金库”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隐匿收入方式设立,其中表现最多的是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二是虚列支出方式设立,如: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人工成本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三是转移资产方式设立,最为常见的是以虚假资产盘亏、毁损、报废方式转移资产,还有一些单位为了逃避监督,在“工会账”、“食堂账”中列收列支,将“工会账”、“食堂账”变成其私设“小金库”的“避风港”;四是其他方式设立,例如用假发票、假合同、假票据等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二、“小金库”的形成原因

小金库之所以屡禁不绝、屡查不止,由于其具有保管的隐蔽性,使用的随意性,其形成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无视法纪,利益驱动

小金库与部门利益、小集体利益或个人利益通常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些单位往往打着方便工作、为单位及职工谋福利的旗号,置国家和集体利益、财经法规于不顾,钻法律政策空子,设立小金库。更有一些人将小金库化公为私、侵占私分、中饱私囊。

(二)管理松散,制度缺失

由于有些单位内控制度和机制不健全,加上财经制度缺失,财务管理松懈,缺乏严密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严格的制约机制,使某些别用心者轻易地截留上交款、收入不入账和虚列开支,借机私设“小金库”。

(三)缺乏监督,处罚不力

相关主管部门日常监督检查不够,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未形成合力,没有建立起“小金库”监督检查长效机制。定期开展的“小金库”专项治理检查取得一定成效后,日常监督没有跟上,使“小金库”问题卷土重来。时下在对小金库问题的处理上,往往是以罚代刑,一罚了之,对其单位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追究较少,想要处罚到某一个人的头上,让上级执法机关倍感为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顶风违纪”的不良风气,使小金库难以得到有效的遏制。

三、“小金库”的治理对策

(一)提高廉政意识,加强思想教育

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领导者自觉设立起一道抵御腐败的精神防线,建议起“内因主导型”的反腐败机制,才能真正从源头上预防“小金库”的产生。“小金库”问题的主要责任在领导,要通过多种形式对领导干部进行宣传教育,增强领导干部遵纪守法和廉政意识。一是用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经常邀请一些被查单位现身说法,深刻剖析思想根源,痛陈“小金库”的危害,让一些单位克服侥幸心理,增强遵纪守法意识;二是开展经常性廉政教育,让单位领导通过学习反思和对照廉政规定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二)规范资金渠道,严格收支管理

在“小金库”检查中发现很多资金都是截留收入造成的,因此要严格实行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中取得的各项资金收入必须全部上交公司“收入户”,尤其是非主业的收入,如,固定资产处置及租金收入、广告费收入等临时小额收入,不得直接用于任何支出。同时各项资金支出要按照预算用途,逐级下拨到各“支出户”。

(三)完善制度体系,重视贯彻落实

在构建“小金库”治理长效机制过程中,要坚持制度建设和制度贯彻落实两手同时抓的思想。首先,完善制度是构建长效机制的基础,一是要实行领导干部任期责任承诺制度,因为各单位责任人是“小金库”的第一责任人,任期内要签订责任书,保证不设“小金库”;二是完善授权批准管理制度,使各项经济业务在规范的授权批准下执行;三是完善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降低风险;四是完善银行账户管理制度,从严控制新开账户,防范用新开账户隐藏“小金库“。其次,还要重视制度的贯彻落实,建立制度的目的在于执行,执行制度必须不折不扣,真正做到“有法必依”。

(四)发挥纪检作用,加大惩处力度

第3篇

摘 要 在内外动因的驱使下,小金库普遍存在的现象愈演愈烈,已成为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私设小金库严重违反了财经纪律,成为滋生腐败和职务犯罪的工具和途径,因此我们应从根本上认识到小金库的危害性、产生的原因、存在的表现形式以及治理防范措施,从而警示每一个人必须严守财经纪律,依法进行财务管理,千万不能触摸“小金库”这根“高压线”。

关键词 小金库定义 资金来源 存放形态 使用方向 治理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现象的日益错综复杂,小金库的现象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和国家治理中一个突出而尖锐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近几年来在全国大范围区域内开展了对小金库的专项治理工作,治理对象包括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社会团体组织。所谓的“小金库”,并不是法律专业术语,而是一个民间约定俗成的特定称谓,它反映的是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种特定现象,其雏形是20世纪70年代末财政部组织清理的“小钱柜”,在1986年我国开展税收财物大检查时开始俗称“小金库”。1995年国务院办公厅批转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意见的通知》,将“小金库”定义为: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均属“小金库”。2009年对小金库的定义又作了进一步拓展,不再强调设立“小金库”的手段和方法,不再将“小金库”界定为未列入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预算管理的资金或资产,而是强调应列入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也不再将“小金库”的表现形式局限在资金,而是扩展到各项资金及其形成的资产。

2011年以来,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扎实开展反腐倡廉专项治理,在“小金库”专项治理方面,全国累计查出小金库58225个,涉及资金266.54亿元,给予行政处罚1942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623人,金额之大、人数之众、范围之广,可见小金库的现象已成为国家治理与经济运作中的一个肿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给予重拳治理。下面就小金库所表现的各种形式及对其的防范治理措施作出一些剖析与建议。

一、小金库的资金来源

在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中,能够发现小金库的资金来源与表现形式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资金来源:

(一)行政事业单位小金库主要资金来源

行政事业单位小金库的资金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

(二)企业单位小金库主要资金来源

1.资产处置收入

资产处置收是指资产产权的转移或核销所产生的收入,包括资产的出售收入、清理收入、置换差价收入、报废报损残值变价收入等。例如有些生产性企业的边角料处置收入、报废资产变价收入等,由于相关部门监管不力,很容易形成“小金库”,久而久之积少成多数额也会非常可观。

2.资产出租收入

包括资产出租收入和资产出借收入,这些交易通常比较隐蔽,利用这种方式设立“小金库”的现象非常普遍。

3.经营收入

在产品销售收入、经营服务收入、工程承包收入、租赁收入等各项营业收入中,虽然国地两税税控监管力度不断加大日趋严密,但仍有企业想方设法投机钻空、铤而走险,在营业收入上营造小金库。

4.捐赠收入

企业接受捐赠的方式不仅有货币资金,还有货币资金以外的各种形式的资产,捐赠收入不入账,非货币资金捐赠收入被折价处理或变卖后账外私存,由此形成小金库。

5.违规收费、违约金、罚款收入

有些单位会利用自身行业的特性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获得常规收入以外的现金流入,比如房地产企业在销售商品房过程中收取的契税、维修基金、办理产权费用及各项配套费用,由于基本上均是采取收取现金的方式,很容易形成小金库。还有在合同纠纷中获取的违约金收入也可能以现金方式取得而最终形成账外小金库。

6.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

在现实生活中采取这种方式设立小金库的现象也很常见,比如将本不属于本单位的业务招待费发票、差旅费发票、购货发票在本单位作为费用列支,将资金转出设立小金库,这种方式由于涉案金额较小,故一般不容易发现。

7.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这种方式往往单笔金额较大,责任人可能会外购假发票或购买没有实际商业交易的真发票作为成本费用列支,将资金转出设立小金库。

二、小金库的存放形态

(一)现金形态

现金形态存放“小金库”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普遍。其基本特点是金额相对银行存款较小,支配权一般掌握在单位的个别部门或小部分利益团体手里,主要用于为个人或少数人谋取额外的福利。

(二)银行存款形态

银行存款形态的“小金库”是当前小金库的主要形态,金额往往较大,支配权层级相对现金形式来说一般要高些,主要由单位或部门支配。

(三)有价证券形态

有价证券多为单位账外购买的国库券、债券、股票和购物卡等。这类形态的“小金库”可以说是在当前金融证券市场异常活跃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新形式的“小金库”。

(四)固定资产形态

固定资产形式的“小金库”,多表现为设备、汽车、房屋等不在账面反映,为小金库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基础,多与资产出租、处置收入不入账等相关。

第4篇

一、认真学习,提高认识。

全市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会议后,我校迅速召开了专题会议,传达学习《关于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办法》以及有关会议精神。我校把小金库治理工作作为当前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的一项重点任务来抓。学校除了组织中层以上干部集中学习上级文件精神外,还集中组织教职工传达会议精神,领会精神实质,把握工作重点,增强治理工作的主动性,确保治理工作取得成效。校长谭振华要求大家,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正确认识开展此项活动的重大意义,要求大家要认真对待专项治理工作,明确清理检查小金库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遏制和防止腐败,规范财务收支活动的重要举措,是教育和保护干部的需要。要求大家,对照七种表现形式认真自查自纠,做到不走过场、不留死角,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加强领导,责任分工。

为了保障治理工作顺利进行,我校成立了治理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举报电话、制作了举报信箱,注意发挥网络举报作用。建立了举报登记、查处督办制度和工作保密制度,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由学校支部牵头实施,工会、财务室等部门负责同志共同参与,由后勤办主任邓德新具体负责,确保件件有交待、事事有着落。既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又保证了此项工作有效开展。

学校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副组长:成 员:

举报电话:

三、明确要求,重点治理。

根据上级文件规定,我校此次专项治理重点是2007年以来各项小金库资金的收支数额,以及2006年底小金库资金滚存余额和形成的资产。对设立小金库数额较大或情节严重的,应追溯到以前年度。

按照上级文件规定的要求,我校通过深入自查,我校财务管理均按照国家有关财经法规执行,收入、支出全部纳入本单位财务部门法定帐目统一核算,未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没有单独帐户,未设任何形式的小金库。

一、我校根据市财政局、教育局的有关要求和学校实际编制了学校收支预算,学校一些重大收支,事前都要开校委会,事后进行常规公示;学校每年在教代会上都要作财务报告,并要在教代会上都获得通过。

二、我校严格执行收费政策,免收学生杂费、课本费,其标准向社会公示。在我校收费中,没有一起强制性要求学生购买教辅材料的行为。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及上级单位要求,实施并落实,无任何乱收费情况。

三、学校严格加强预算内、外资金管理。预算外的学前班的收入全额缴入财政专户,所收学生作业本费全额缴入国库集中收付核算中心,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部使用省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财政收据。

四、我校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开支范围及标准。各项支出均按实际发生数列支,无虚列虚报,无白条作为报销凭证。对于大额款项支出,均要经过经办人、证明人签字,对于涉及基建等项目的支出,都附有合同、结算表和其他相关材料。

五、我校无私设小金库和帐外帐等违规行为。学校各项经费支出,都严格遵守各项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无乱之滥用和铺张浪费等现象。

六、按照财政集中支付要求,现金管理采取备用金制度,按照现金管理有关规定,严禁设小金库。财务报销严格按照财务制度执行,杜绝坐支行为。严格控制财政资金支出,没有以任何形式进行私存私放。

七、清查结果在校教职工大会上进行了通报,并在全校公开栏予以公示。在认真清查的基础上,按照规定,认真填报相关表格。我们将建立长效监督机制,提高财务透明度,严防小金库的出现。

虽然我校目前尚未发现违规违纪现象,但通过清理检查小金库,进一步严肃了财经纪律,加强了法制教育,强化了财务管理,确保了各项收入应收尽收,确保了资金的合理使用。今后,我校将进一步完善相关财务制度,加强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力度,力争做到清理工作不留死角,反腐败工作能有更大提高。

第5篇

一、基本情况

市幼儿园现有17个班级。其中,小班4个,中班3个,大班10个。在园幼儿总数为660人,全园教职工56人,其中专任教师52人。

二、收费项目

收费项目中的幼儿管理费由150元/人?月提升为220元/人?月,其他项目不变。收费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按照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核的收费许可证项目的要求,我园向幼儿家长收取了以下费用主要有幼儿管理费220元/人?月;幼儿冬季取暖费15元/人?月;

2、按照市财政局审核的收费项目,我园收取了勤工俭学收入;固定资产变价收入等。

三、收费情况

略:

四、账户管理情况

我园共有工商银行账户4个,其中有经费账户;工会账户;食堂账户;财政局代管户账户等

五、治理小金库工作开展情况

(一)领导重视,认识到位

我园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将专项治理“小金库”工作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认真学习领会有关文件精神,全面安排部署此项工作,把深入开展“小金库”自查工作作为源头。按照文件要求,我们首先对自身财务进行自查,从自查情况看,未设“小金库“,所有收支按规定进行,账目清楚,公示到位。

(二)精心组织,周密部署

在开展自查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对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分析研究,要求在规定时限内,再进一步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将自查工作全面覆盖、彻底清查、不留死角。按照市财政局集中支付要求,现金管理采取备用金制度,严禁设“小金库”。财务报销严格按照财务制度执行,杜绝坐支行为。严格控制经费支出,实行收支两条线,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私存私放。未单独设立帐户,未设任何形式的“小金库”。

六、建立预防“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建立健全财务监督管理制度,研究“小金库”发生的客观原因,探索建立健全预防“小金库”的长效机制。以“小金库”专项治理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我单位收支监管水平,努力实现标本兼治的目标。进一步强化幼儿园财务管理机制。开学初,市教育局联合市监察局(文秘站:)、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生局四部门组成检查组,于3月9日至3月15日,对我园收费工作进行认真的检查。通过这次检查使我园的收费工作、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的规范化、制度化,我园的教育收费已朝着“领导重视、政策严谨、收费透明、管理规范、家长自觉”的良好方向发展。

七、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一)幼儿园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成立了财经领导小组,按照逐级审核的原则,完善了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了我园的财务管理和监督。

(二)我园按年度编制预算,按学期进行财务公开,并在教代会上向全体教职工汇报学校财务收支、设备采购等情况。

第6篇

关于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自查报告

区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经认真自查,我单位不存在私设“小金库”现象。特此报告。

2009

卧龙区民族工商联 年6月25日

卧龙区工商联

关于公务费用专项检查情况的自查报告

区廉自办:

《关于在全区开展公务费用专项检查的通知》下发后,我联领导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以主席王克为组长,统战部副部长、党组书记姜淑荷,副主席高庭广为副组长,任士磊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对此项工作予以安排部署,并指派专人(任士磊)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单位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无公款出国(境)旅游情况,工商联没有车辆,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为零。

二、2008年我单位公务费用支出总额为12935元。其中电费840元,招待费8652元,其他费用(会议、印刷、通信)3443元。

三、我单位除财政预算安排的公用经费外,无其他资金来源,无公款私存及私设“小金库”等问题;单位没有车辆,不存在公车私用等问题;我们严格按标准接待公务,不存在超标准接待或公款请客送礼和违反规定滥发钱物现象。

四、2009年,我单位将严格按照通知要求,压缩一切开

支,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的良好风尚,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加强机关作风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以实际行动推进我区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特此报告。

第7篇

摘 要 本文从实际出发,首先对“小金库”的概念及存在根源进行了阐述,而后对现阶段治理“小金库”的有效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并实时的提出了一些改进策略,以供其借鉴或参考。

关键词 小金库 治理办法

一、“小金库”的概念及存在的主要根源

所谓“小金库”,其是指个别单位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和有关规定,擅自截留、藏匿国家或单位的收入或通过其他不良渠道获取资金。“小金库”以虚列支出、转出转回等形式,在本单位之外形成账外账,并通常以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固定资产、股权等形式存在。截至目前,全国性的“小金库”治理活动已有数次,但从根本上无法杜绝此现象;由于其所存在的深刻危害性,“小金库”所造成的社会成本远高于其所形成的实物损失本身。而从理论上说,“小金库”这种不良现象产生的原因可归结为信息不对称和制度缺失,具体可包括:

第一,冲突的长期存在。在市场经济下所形成的委托关系,在很多情况下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政府官员、企业高管会拥有比上级部门或董事会更多、更准确、更为直接、更具关键性的信息,在这种条件下这些人员都存在着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可能,再加之法律等外在约束和道德等内在约束的缺失及不健全,从而使“小金库”的出现变为可能。

第二,财政资金补给不到位。近年来,国内财政收入呈较快速度增长,但在某些地区、某些领域内其收支矛盾仍然很突出,尽管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收支实行部门预算管理,但由于不同地区的财力状况不同、不同单位承担事权的差异,从而使同级不同单位和个人在开支上出现较大差异。在这种状况下,某些单位开始铤而走险,擅自通过“小金库”自揽资金,自筹发展。

第三,预算与会计监督不力。长期以来,财政总预算会计与单位预算会计、会计信息与部门预算都呈现出脱节的状态;例如,按部门预算的要求应对项目预算实施专款专用管理,但由于预算会计制度未建立专项核算制,也缺乏相关核算规定,因此很难起到查补堵漏的作用。同时,会计制度漏洞也造成了大量公共资产无账化、账外化,从而为“小金库”的形成提供了其根源。

第四,市场契约的不完备性。在市场经济下,任何经济活动和行为方式均应通过合同或契约的形式来确认和实现,合同或契约的签订与履行通常又由诚信来保障。从理论上说,若契约条款较为完备,则各契约方对履约的结果相对满意,不易发生冲突;但若契约条款相对简单、不确定性较强,则各契约方容易发生冲突,“小金库”的存在也就在所难免,而当前正是处于此态势下。

二、“小金库”治理的有效方法及其改进

(一)突击与延伸检查相结合

从以往“小金库”的检查方式来看,多采用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虽能发现问题,但检查的深度过浅,常浮于表面,且并无跟踪措施。为此,建立对“小金库”的初始检查以突击性为主,较有效的方式为突击盘库,根据所掌握的线索资料重点检查与之相关的收费票据、现金支票、空白支票以及转账支票存根、作废存根,并对其实物进行现场盘点。此后,在掌握一定证据的基础上,向资金往来单位或者下属单位进行延伸审查;对没有正常业务关系的单位和基层单位发生的非正常拨付的款项,也要逐项跟踪,以查明问题。

(二)以核实收入为检点

从目前来看,“小金库”形成的主要资金来源为各单位所违规收取的各项收入,这些收入通常不予入账,久而久之便形成账外账或“小金库”。在执行收入检查前,首先需对被审查单位的工作职能、业务活动及经营管理状况进行了解,然后重点对其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投资分红收入、房屋租赁收入、捐赠收入、会议费收入,以及出售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废料等所得收入进行检查,在此过程中需逐一清查票据,核对其票据购买登记簿,且逐笔将票据存根与收入明细账核对,以确定有无将各项收入截留在法定账目外核算等等。

(三)充分规范资金结算制度

长期以来,由于国内金融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大量现金交易的存在,形成了对资金监管的弱化,也造成了资金管理的真空地带。为此,在当前已开展的国库集中支付制的基础上,应不断提高直接支付结算方式所占比例,逐渐缩小现金支付结算的范围,使资金支付结算通过国库支付中心来保持其信息畅通,从而阻断不法单位或个人套取现金设立“小金库”的资金渠道。另外,各单位还需严格履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并适时加强对非税资金的检查,完善单位收费项目审核和收费票据核销等工作,防止非税资金体外循环现象的出现。

(四)实施资产性收入追踪制

在资产性收入的检查方面,首先需对被检查单位的各类资产进行盘点,对资产使用情况详细核实,尤其要特别关注房屋建筑物或其他已使用固定资产的现实状况,逐一核实是否有对外出租等情况。若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部分房屋建筑物出租收入存在不入账问题,需通过跟踪调查资产租用者并与之进行账面收入核对;而对于被调查单位处置变卖闲置或已淘汰固定资产的行为,也要通过详细核对固定资产处理残值、营业外收入等账簿信息,对已处置的固定资产进行追踪调查,明察秋毫。此外,还应对账外形成的固定资产及流向予以特别关注。

(五)借助于外部审计的力量

从目前来看,许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为了尽快摆脱对“小金库”行为纠查不力的窘境,从外部尝试性的引入了社会审计的力量,以求通过专业会计师、审计师的技术实力来发现其内部所存在的问题、弊端及其根源。但是,外部审计虽可充分克服内部审计独立性不足这一弊端,但在对审计客体的了解上肯定不如内部审计,因此对其应尽量采取借鉴性吸收的方式,力求将两者的特点有效的结合起来,即采取以内部审计为主,外部审计为辅的方式,通过与外部审计的有机结合协调来实现对“小金库”行为的控制,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郭冬泉,郭欣.浅析"小金库"的主要形式、检查方法及治理对策.中国农业会计.2011(01).

[2]孟秀荣.治理"小金库"长效机制体系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1(01).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小金库;事业单位;经营实体;治理

2009年5月,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开展专项治理“小金库”行动,直到2011年12月,轰轰烈烈的“小金库”专项治理行动暂时告一段落。3年来,“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笔者亲历“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发现,事业单位所属经营实体脱离大账管理已经成为一个很突出、很普遍的问题,成为容易滋生“小金库”的薄弱环节。

一、事业单位下属经营实体财务管理的现状

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许多事业单位利用本单位的技术专长或者闲置资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有偿社会服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事业经费不足的问题。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有经营收入来源的事业单位,将单位内部原先非独立核算的经营部门,投资组成独立核算的经营实体。这些经营实体,从组织形式看,有事业法人的,有企业法人的;从管理形式上来看,多数单位沿用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思路。

作为出资人的事业单位,如何完善所属经营实体的财务管理一直是一项重点工作。但从总体上来看,一些事业单位所属经营实体在财务管理方面仍然相对比较薄弱,存在许多深层次的矛盾。一是财务机构设置不合理,二是财务人员不合格,三是财务制度不健全。在近年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中也发现,事业单位所属经营实体脱离大账管理已经成为一个很突出、很普遍的问题。

如何加强事业单位所属经营实体的财务管理, 已经成为工作中的一个焦点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关系到党风廉政建设是否贯彻得力,关系到防治“小金库”工作长效机制是否得以巩固等多方面的问题。以“小金库”专项治理为契机,深入剖析事业单位所属经营实体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对症下药,采取切实措施,建立健全防治“小金库”的长效工作机制,是探索解决事业单位所属经营实体财务管理基础薄弱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事业单位下属经营实体“小金库”形成的原因

(一)事业单位对所属经营实体的管理不到位

“小金库”重点检查中发现,有些事业单位只关注经营实体是否足额上缴管理费,对经营实体的财务监管不到位,致使有些经营实体采用不正当手段虚列成本、套取资金、挪作他用,严重违反了财经法纪,给事业单位带来了巨大的法律风险。

1.有些单位未能按照财政部门的要求上报经营实体的财务预决算。部分单位的经营实体登记类型为事业法人,但其银行账户未经财政部门审批、财务收支未纳入单位的部门预决算;部分单位的经营实体登记类型为企业,但未按规定向财政部门报送企业决算。主管单位的不作为,导致所属的经营实体基本上完全游离于财政部门的监管之外。

2.有些单位的领导对经营实体的财务工作不闻不问,也未授权本单位的财务和审计部门对其进行监管,导致经营事业的财务完全脱离了主管单位的管理。

3.有些单位对经营实体定资产管理重视不够,对非经营性资产与经营性资产界定不清,个别单位甚至未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导致经营性资产账目不清、存在流失隐患。

(二)经营实体本身重生产轻管理,不注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财务基础工作薄弱,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重点检查中发现,有些单位所属的经营实体业务做的很好,产值高、合同额大,但是单位领导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忽视了财务的监督职能,导致下属经营实体的内部控制松懈,主要表现在:

1.财务机构设置不合理。有的经营实体内部职能部门设置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或缺失。

2.财务人员不合格。许多单位任用非财务背景的人员负责财务工作,有些单位的财务人员甚至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有些单位的财务人员是临时工或者从社会聘请的兼职会计,人员不稳定,经常变动。

3.财务制度不健全。有的经营实体没有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和费用预算制度,财务管理混乱。有些经营实体没有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合同条款不严谨、合同保管不完善,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有些经营实体大额支出无计划,费用支出无标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有些经营实体以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本单位自行制订的成本费用包干政策为挡箭牌,或使用假发票入账核销费用支出,或以虚假的经济内容开具发票套取资金;有些经营实体现金流巨大,现金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较高;有些经营实体报销审核把关不严,使用不合规发票报销;有些经营实体往来资金挂账额度偏大,债权债务不清晰;个别经营实体存在偷逃税款现象。

(三)因单位利益需要,事业单位与所办经营实体之间没有真正做到“事企分开”

在上世纪90年代的大环境下,限于指导思想和各种政策、制度的束缚,许多事业单位举办的经营实体与事业单位之间没有做到事企分开,这些企业的经营、运作依附于事业单位,他们的人员一般都与事业单位混岗作业,事业与企业人员合署办公。很多事业单位在承担着国家赋予的职能任务的同时开展着创收活动,职工拿的是国家的工资,创收的收入则单独立账核算,未全部纳入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这种模式一直延续至今。

(四)有些事业单位与经营实体之间的关系不清晰,未建立正确的投资与被投资关系

1.有些单位对经营实体的投资未到账,或者虽然实际有投入但是未能在账簿中如实反映。

2.有些单位未要求经营实体上缴利润,不能在预算收入中如实反映对经营实体的权益。

3.部分单位与经营实体之间人财物不分,事业单位的干部兼任实体负责人,职工两边开支人员经费,主管部门在实体列支不属于经营实体的费用,经营实体的经营收入未纳入本单位预算统一核算。

(五)个别事业单位领导对所属经营实体的定位不正确

1.个别单位领导认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任务主要就是把财政拨款管好,经营实体的收入是从市场取得的,怎么管理自己说了算。很多单位对所属经营实体实行成本包干制度,而这种成本包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又成了经营实体虚列成本的一个挡箭牌。

2.个别单位利用所属经营实体隐匿收入,将本来应该纳入单位预算管理的收入放在经营实体核算管理。

3.个别单位利用所属经营实体转移财政资金,挪作他用。

(六)政策理解不到位、执行过程中产生偏差

事业单位举办经营实体的最初目的,多是为了弥补人员经费缺口。因此,很多事业单位领导注重的是经营开发弥补了多少人员经费、解决了多少困难,而对于采取什么方式弥补,却很少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有些单位采取的是在经营实体中列支主管部门费用的经费弥补办法,也有些单位将在预算内不好处理的一些费用转移到所属经营实体报销。这些不规范的行为都极易导致“小金库”的产生。

三、建立事业单位下属经营实体防治“小金库”长效工作机制的对策

为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所属经营实体的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建立健全防治“小金库”的长效工作机制,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充分肯定经营实体对于事业单位发展的作用

事业单位从事经营开发活动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起步以来,其产生与发展有着浓厚的历史背景。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各单位发挥各自的科技优势,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在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同时,其经营实体的队伍也得到了发展壮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宽。特别是在弥补事业经费不足方面,各单位的经营开发活动仍是一项很重要的经费来源。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经营收入仍将是多数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加强事业单位经营收入的管理仍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看清事业单位所属经营实体的改革发展方向

从广义上讲, 事业单位所属的确以营利为主要目标、实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可以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经营实体,最终要从事业单位中剥离并转制为企业。这种剥离,将是人财物的全部剥离,而不仅仅是法律形式的层面。

(三)规范事业单位所属经营实体的组织形式

1.注册为企业法人的,应严格按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独立开展经营活动。

2.注册为事业法人的,也要参照企业化的模式运行和管理,并逐渐向企业法人过渡。

3.注册为企业非法人的, 具备企业法人条件的要过渡到企业法人,不具备条件的,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开展经营活动,但是其经营收支均应纳入上级单位的预算决算中。

(四)规范事业单位与经营实体之间的关系

1.明确事业单位与经营实体之间的投资与被投资关系,妥善处理出资不到位等历史遗留问题,做好对外投资的财政审批备案工作。

2.明确所属经营实体的利润上缴办法,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3.规范事业单位利用经营性收入弥补事业经费不足的资金渠道,逐步实现事业单位与经营实体之间人财物的分离, 杜绝人财物不分的状况;将开发经营性收入纳入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

(五)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和监督运行机制

1.加强对经营实体的监督,制定相应的审计监督制度,定期开展内部审计。

2.对经营实体的财务管理各项工作进行认真检查,找出存在的薄弱环节,理顺财务工作机制,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主管单位的财务部门参与经营实体的财务监督,对经营实体的重大财务收支行为进行监管。

3.加强对经营实体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规范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确保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4.加强对经营实体财务人员的管理和培养,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六)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1.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指导思想,逐步将具备条件的经营性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将不具备条件的经营实体注销或者并入事业单位。

第9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小金库” 成因分析 对策

“小金库”是指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单位收入和应上缴收入,且未列入本单位财务部门帐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单位私设"小金库"是严重的经济违纪行为,它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复杂性,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同时也腐蚀了干部,损害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败坏党风政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的矛盾,对社会稳定和谐影危害极大。

一、存在“小金库”的原因分析“小金库”资金主要被用于谋求“小团体利益”,诸如滥发钱物、请客送礼、游山玩水、灰色消费等

甚至诱发用“小金库”资金赌博、买彩票,私分、私吞“小金库”问题等严重违法违纪问题。“小金库”问题,造成了国有资产(资金)的流失和分配的不公,污染了社会风气,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其主要原因有:

(一)一些单位领导法制观念薄弱

目前不少单位特别是一些领导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不强,有章不循,有法不依,借口改善职工待遇和办公条件,互相攀比,为方便非法用途,私设小金库。且内部财务没有全面公开,领导者由于处于强势,缺乏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督。

(二) 体制机制不够完善,责任追究不到位

诱发小金库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干部教育管理,财政体制的健全和完善,规范、透明的选人用人机制,公务员的分类管理等,要统盘考虑各方面存在的制度、机制缺陷,不断完善,整体推进,标本兼治,才能起到治病救人的目的,从根本上杜绝设立小金库的动机。

(三)监督缺位

由于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会计的任免、奖惩都由单位做主,“端人家碗,受人家管,就不能揭人家短”,所以财会人员在发现单位有违规违纪现象时也不能坚决抵制,有的甚至同流合污,制造假账,销毁“小金库”原始记录,逃避调查,设置取证障碍。

(四)惩处不力,诱发了侥幸心理

在实际查处小金库的过程中,一是对“小金库”有“认同”心里。监管部门往往认为“小金库”是共性问题,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解决职工福利,是“搞活”关系、方便工作的需要等等,不是什么大问题,在处理上网开一面;二是存在“法不责众”观念。认为设“小金库”大都是经过单位领导“集体”研究,不好追究哪一个人的责任,在处理上简单的以“下不为例”不了了之;三是处理单位不处理个人。碍于面子、人情,在责任追究上只对资金进行没收和对单位进行罚款了事,很少追究责任人的经济和纪律责任;四是还没有将设“小金库”问题引入《刑法》范畴,对设“小金库”中的重大问题无法追究刑事责任。惩处不力,降低了设“小金库”的责任风险成本,诱发了一些单位和人员的侥幸心理。

二、治理行政事业单位“小金库”的对策“小金库”的根源很多,情况复杂,治理工作难度大,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为此,就治理“小金库”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组织领导干部深入学理论、学政策、学形势、学党纪政纪,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利益观;要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深入开展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广泛宣传财经法规,提高防腐拒变能力,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真正使领导干部及财务人员热爱本职,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对设“小金库”说“不”。

(二)强化监督,使领导干部不便设“小金库”。各级纪检、审计、财务部门要把财经纪律检查,来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经常抓。在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内审、监察和职代会的作用,建立统一协调的监督检查机制。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斗争的积极性和发挥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的特殊功能,把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与职能部门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完备的监督制约体系,对权力运行实行有效地监督,使私设“小金库”现象失去生存空间,无立足之地。

(三)严肃查处,实行责任追究制度,使其不敢。“小金库”主要存在于机关(部门)和有创收的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支配权主要在单位(部门)领导。因此,在查处“小金库”中,各级领导和机关,要严肃认真,以身作则,按级负责,一级查一级,不走过场。对私存私放“小金库”的单位,除没收其资金外,对单位(部门)领导及有关责任人员严格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财经法规予以处罚,让“小金库”无生存的土壤和条件,使其不敢为。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小金库;治理;长效机制;思考

“小金库”的存在,不仅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诱发和滋生了一系列的腐败现象,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面对“小金库”现象,党和政府始终是关注和重视的,也是一直坚决打击的。早在1995年5月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就曾联合《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的意见》([1995]29号),尤其还先后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办法》和《“小金库”治理工作举报奖励办法》,而且中央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还就“小金库”治理工作等,曾专程赴吉林考察调研,这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坚决要把妨碍经济健康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危害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毒瘤铲除掉的决心。那么,如何从根本上杜绝“小金库”的发生,构建防治的长效机制呢?笔者有如下六点思考:

一、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作为单位领导者要带头学习防治小金库的各项政策、法规,深入、透彻地进行理解、消化,特别要结合本单位实际,进行查遗补漏,还要有意识地主动剖析一些典型案例,并从中汲取教训。各单位领导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求,切实担负起“小金库”治理工作的领导责任,把防治“小金库”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认真抓好本单位的防治工作。各单位“小金库”治理领导机构要按照力度不减、机构不撤、队伍不散的要求,切实履行职责,认真抓好“小金库”防治的具体组织工作。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全员防治“小金库”的意识。单位全体工作人员都应学习防治“小金库”的知识。单位可以为每一位工作人员配发治理“小金库”法规汇编手册,使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开展全员培训,在单位范围内掀起“人人学防治、人人讲防治、个个受监督”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资金管理

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资金管理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相关人员要定期轮岗。货币资金管理的基本要求就是钱账分管,管理货币资金的人员与记录支出的人员相分离。要求货币资金实物收付及保管只能由经授权的出纳人员负责处理,其他岗位人员不得接触未经支付的货币资金。出纳人员应将每天收到和支出的现金数登记现金出纳备查簿,现金日记账与现金总账应由其他人员登记。规模较小的单位,可用现金日记账代替现金出纳备查簿,由出纳登记,但现金总账的登记工作须由其他岗位人员担任。单位还应建立银行存款管理责任制,由专人负责办理银行存款的收付业务。银行存款账户管理要点在于审批、审核、结算、复核、记账、核对和对账环节。此外,还要加强对各种票据的审核和管理,并定期进行督导检查。对资金的使用安排,具体到收入、报销都可以适时进行公示,接受监督。

三、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各单位要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特别是健全授权审批控制、预算控制、财务系统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其中,财务系统控制是单位内控体系中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另外,工作人员要明确权责,正确行使职权,禁止一个人独立处理业务的全过程。要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财会内控规范学习。积极推进单位信息系统建设,推进集中式财务管理,进行重点分析监控,做到防患于未然。单位内控建设,要结合实际,本着成本效益原则,力求部门及岗位设置科学合理,流程简洁严密。

四、强化审计功能,完善监督机制

审计是防治“小金库”的有效手段,是防治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工作要形成制度化、程序化,特别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查,纠正错误、防止舞弊。具体来说,审计不仅包括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财政决算审计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也包括对企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性和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查。如发现被审单位和人员存在私设“小金库”,严重违反国家财经法规、侵占国家资财、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要立专案进行深入审查,以查清违法违纪事实,作出相应处罚。审计工作是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单位的财务状况做出客观、公正、合理合法的评价。审计工作不仅要事后进行,更要注重事前和事中审计,比如对财政预算编制的合理性、重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等进行的审查;对费用预算、经济合同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查等,都能有效防止“小金库”的发生。对“小金库”的防治,还要不断完善各项监督机制,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功能,并且切实贯彻执行好《“小金库”治理工作举报奖励办法》,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发动媒体的力量,进行舆论监督。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可以随时查询、验证各种可公开的信息,包括财务预算、收支信息等,推行“阳光”工程。

五、注重思想道德建设

深入推进“小金库”治理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是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需要。在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先锋作用,积极组织、开展科学发展观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广大工作人员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发扬立足本岗无私奉献的精神,正确处理好个人和集体、集体和国家及人民之间的关系。思想道德建设的目的就是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爱岗敬业、开拓创新、诚实守信和团队协作精神,并以此引导和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单位思想道德建设要融入单位工作的全过程,切实做到思想道德建设与单位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围的形成,有利于避免舞弊事件的发生,也有利于单位“小金库”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小金库”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根源还在思想上,特别是领导者的思想觉悟,只有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开展廉政教育活动,才能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反腐抗体”,自觉建立起一道抵御腐败的精神防线。同时,也要加大对全体工作人员的反腐教育、财经纪律教育和法规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六、进一步加大惩处力度

加大对“小金库”的执法力度,执法必严,杜绝以补代罚、以罚代刑;加大对“小金库”的处罚力度,对查出的小金库,不仅要予以没收,还要对单位及个人处以相应罚款,同时追究责任人和领导者的行政责任,情节严重的还要送交司法机关处理。加大对使用“小金库”款项挥霍浪费、谋取私利等行为的追究力度,从源头上削弱设立“小金库”的利益驱动力。对“小金库”的治理,一定要执法严、处罚重,严格按照党纪政纪法纪处理,决不姑息迁就,并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提高违纪违法的成本,只有这样才能起到震慑作用。

总之,“小金库”各项防治措施的建立和完善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上,关键还是在行动上,相信只要把各项防治工作落到实处,真正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一定可以铲除“小金库”这一毒瘤。

参 考 文 献

[1]郭宏.资金内部控制在防治教育单位“小金库”中的运用[J].会计之友.2011(1)

[2]高彪堂.浅议“小金库”造成的危害及防治对策[J].现代商业.2011(2)

第11篇

一、健全组织,强化领导

为确保此次专项治理工作顺利进行,我校成立了由副校长xx组长、副校长xxx副组长的清理工作领导小组,由财务处和总务处具体负责此次专项治理工作。

二、提高认识,加强宣传

全县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会议后,我校迅速召开了专题会议,传达学习《xx县关于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办法》以及有关会议精神,副校长梁照生要求大家,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正确认识开展此项活动的重大意义,要求大家要认真对待专项治理工作,明确清理检查小金库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遏制和防止腐败,规范财务收支活动的重要举措,是教育和保护干部的需要。要求大家,对照七种表现形式认真自查自纠,做到不走过场、不留死角,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落实举报制度,加强工作监督

我校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并公布了举报电话、制作了举报信箱,注意发挥网络举报作用。建立了举报登记、查处督办制度和工作保密制度,由总务处主任李文忠具体负责,确保件件有交待、事事有着落。既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又保证了此项工作有效开展。

四、认真开展自查,实施长效监督

按照《xx县关于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办法》的要求,我校重点围绕清理内容中的项指标开展清查活动,对各类帐户、帐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清查。

1、我校财务管理均按照国家有关财经法规执行,收入、支出全部纳入本单位财务部门法定帐目统一核算,未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没有单独帐户,未设任何形式的小金库。

2、我校财务部门,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从无设置帐外帐和小金库以及以个人名义私存公款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3、各类票据均管理规范,并建立相应的备查薄。

4、按照财政集中支付要求,现金管理采取备用金制度,按照现金管理有关规定,严禁设小金库。财务报销严格按照财务制度执行,杜绝坐支行为。严格控制财政资金支出,没有以任何形式进行私存私放。

第12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外部监督;小金库;控制策略

采用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对“小金库”的现象加以有效的控制,这一方法的运用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证明。在双管齐下的作用下,可知对“小金库”防治工作势在必行。本文重点从“小金库”产生的途径以及原因入手,进而分析了如何通过将内部的控制制度加以完善对“小金库”的现象予以防治,进而在外部监督管理中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社会中面临的问题。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为今后的管理与防治得到一定的启示。

一、“小金库”产生的原因以及途径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小金库”之所以会产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其表现形式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一旦发生“小金库”的现象,那就说明违反了国家的相关规定,应该予以严厉的处理。对于“小金库”的认识,主要是对没有纳入单位账簿中的资金而言的,其中还包括有价证券等,对于小金库的产生,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以实现的。一是进行了违规的收费与罚款活动,随意的将收入进行摊派,二是在没有经过允许的前提下将资产进行了处置,并且收取出租费用,三是以会议费、劳务费等名义收取了没有得到规定的费用。四是在收取了经营费用后,却没有将其纳入到指定的账户中进行核算,五是设置了虚假的情况,然后将资金转移了出去。还有两种情况是通过虚假发票为主要途径将资金进行套用以及上下级单位之间设立了“小金库”而进行资金的转移。

正是因为“小金库”的设立,使得的现象愈发严重,并且滋生了腐败现象,对于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建设都将会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在国家加大力度进行治理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对当前“小金库”的现象加以有效的制止,这样才能确保有效的对这一现象进行有效的预防。笔者认为,之所会出现上述的问题,主要的原因为以下几点。一是没有对内部进行有效的控制,部分管理规章制度只是局限在形式方面,而并没有真正的将其深入发展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所以使得部分人员对“小金库”产生的危害性影响存在漠不关心的态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会令会计工作的基础存在松懈的状况,同时也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准确性。另外一方面,在日常工作中也缺少必要的监管,基层财政部门的人手不足,更不必说配置专门的财务监督人员了,所以造成监督管理的任务根本无法实现,因此也就为“小金库”提供了滋生的环境,并且长期没有得到严格管理的基础上,这种势态正在呈现出愈演愈烈的发展趋势。

二、从内部控制角度出发抑制“小金库”现象的发生

首先,应该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建设好内部控制制度。近几年,我国对各个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加以严格的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曾经出现的违法乱纪现象加以遏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相应的预防制度,并且对失控环节加以更加突出的管理与预防,重视起自控重点,例如在主要业务的管理中,只有经过授权以及审批等过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如果存在职务不相容的状况,那么就要将其分离出来,保证各个职务都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又如针对大笔的资金项目,建立起了相应的财务公开制度,这样在面对大笔资金支出时,只有通过联审联签的方式才能得以实现,这是一种双重保障的预防措施。上述的这些做法是在科学有效的基础上实现的明确的分工,杜绝为“小金库”创设滋生的条件。

其次,是要对内部的控制环境加以进一步的优化,令人们对内部控制的意识加以重视。只有保证相关人士在责任意识方面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才能对内部进行有效的控制,建立起相应的保障机构,为各项工作起到保障性的作用。同时,在对各个层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应该意识到建设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在各个岗位上的职工应当明确自身的职责与义务,从思想上提高相关领导以及财务人员的认识,这对于防止“小金库”的现象是极为重要的。

第三,在会计工作中,还应该重视起对财务的监管工作,明确会计行业中所具有的监督职能。《会计法》中明确的规定了会计以及相关岗位应该开展的工作,并且对会计行为加以明确的规范,在明细账以及备查账方面加强了建立,并且对财务监管工作进行了严格的控制,重视其中几个重要的环节,例如物资采购、财物保管等。同时,只有财务管理人员在思想道德上重视起相关方面的教育,才能对监督管理职能予以重视,从而在根本上对“小金库”的现象进行有效的抑制。

最后,还应该建立起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预算在会计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重视起对会计预算中的刚性约束,只要是制定了预算制度后,便不能随意对预算进行增加,尤其是要重视起超额预算的现象,这种情况会令公共财政的性质发生变化,使之成为“小金库”滋生的主要途径,所以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预算控制体系,才能解决过去财政管理中经常被忽视的“两张皮”的现象,经过对预算的严格控制以后,不仅可以对预算加以合理的控制,同时还能避免暗箱操作的现象发生。

三、从外部监督入手加强对“小金库”的管理

首先,“小金库”现象具有多发、易发以及高发的特点,所以为了有效的控制这一现象的发生,不仅要在内部控制方面多加关注,同时也应该重视起外部的监督。应该重视起对重点环节的监督力度,只有从过程中加以严格的监督与管理,才能将每一个环节以及每一个部位得到有效的控制,针对一些有苗头、有倾向性的问题,应该采取必要的手段对其加以防治,做到防患于未然。在必要的情况下,令财政收支保持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只有经得起监督的财政收支才是正规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金库”现象的发生。

其次,要将监督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而不只是单纯的停留在表面。监督单位需要制定出明确的管理制度,例如货币资金的管理、对外投资的管理以及票据的管理等,在制定制度时,应该建立在国家的相关规定基础之上,需要满足各个单位的实际情况,如果发现有违章的现象,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工作人员,都要严格根据相关制度的规定加以处理,从而起到遏制“小金库”现象的发生,而不只是将制度的落实停留在表面。

第三,调整工作思路,转变监督机制和监督方式。在监督机制上,从侧重事后检查向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转变,将监督关口前移,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监督,关注资金运行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加大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强化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在“小金库”的监督检查方式上要从单一的运用专项检查向专项检查与日常监管相结合转变,并做到监督检查与回访、调研等手段并用,发现问题、健全制度、堵塞漏洞。

最后,集中财务监督力量,左右互动、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治理“小金库”的实践告诉我们,治理“小金库”的是一项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工作,要想根治“小金库”就必须整合监督力量,改变过去监督人员各自为战、独木难支的状况,财务、审计、监察、组织等部门要建立起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形成“上下一盘棋,同唱一首歌”的局面,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力量,通过协调配合、信息共享、协同执法、协同办案等多种有效方式,形成监督合力,以遏制“小金库”。

四、结语

随着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日趋深入,从源头上对“小金库”的滋生发挥了较好的遏制作用,但“小金库”也呈现出许多新变化和特点,形式也更加隐蔽。因此,建立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相结合双重并举的工作方式,这应该成为预防和治理“小金库”的有效之举。

参考文献:

[1]洪秀英.四项措施建立“小金库”治理长效机制[J].财政监督,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