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幼儿童话故事

幼儿童话故事

时间:2023-05-30 09:47:00

幼儿童话故事

第1篇

摘要:童话是儿童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它之所以为儿童所喜爱,是因为它合规律合目的地暗合了儿童与生俱来的集体无意识。运用童话故事对幼儿进行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幼儿教育;通话故事;影响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95-02

一、童话故事对幼儿的影响

童话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它最切近幼儿的心理。是最富于儿童特点的最受低幼儿童欢迎的文学形式。这主要因为低幼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其想象也常常带有夸张性、多变性,可以说幼儿的思维就带有童话的特点。

孩子喜好新奇向往不平凡的事物,充满神奇和变幻莫测得童话故事自然会深深地吸引他们。童话不仅能给孩子带来巨大欢乐,也给与他们多方面的营养,他帮助孩子明白事理,增长知识。在童话故事中,一些枯燥无味的教训和抽象的道理都会变得十分生动具体。童话以象征和隐喻的方式把人类生活中某些宝贵的价值行为告诉给儿童,儿童在听或读童话时,会在无意识层面上获得这些教益,这些教益将深深地埋在儿童的心灵深处。当遭遇到类似的情景时,这些教益将会在无意识层面上自动地促使儿童如何反应,因而它们将会使儿童大受其益。例如《小红帽》中告诉了孩子 "不要随便和陌生人说话"等自我保护知识。最关键的是童话还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幻想能力,它是激发儿童想象和幻想能力的最好文学样式。

二、童话对幼儿的教育价值

(一)对幼儿想象力的培养

幼儿的世界是充满想象的世界,每个人艺术的天分。正是从孩提时代的想象力开始萌发的。表面上看,幼儿的想象力显得可笑而幼稚,但对他们思维能力的健康成长是非常珍贵的。 幼儿的思维是一种自我中心思维这种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主客体不分,缺乏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把主观情感与客观认识融合为一,即把主观的东西客观化,把世界人格化。认为大自然的万事万物由于各种看不见的精灵而具有生命,不但许多无生命的东西有生命,而且那些东西还和人一样有感觉与意识:天空会哭,也会怕冷;月亮会笑;星星会眨眼。

童话世界是一个生机万类的世界,对孩子们充满诱惑的奇妙的故事。以幻想为特征的谎言故事来引起儿童共鸣的艺术假定,是符合幼儿及儿童想象方式的。富于幻想色彩的奇妙故事,又以幻想滋养人类精神的故事家园,是故事逻辑所规范的童梦世界。因此,幼儿把童话故事当成了重要的学习对象,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美餐。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他运用极度的、强烈的夸张造就浓烈的幻想氛围,突出所描绘的形象和环境的主要特征,同时也使作品产生诱人的美感、趣味感和幽默感。因此童话是最富于儿童特点的最受低幼儿童欢迎的文学形式。这主要因为低幼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常常带有夸张性、多变性,与幼儿的思S特点相符。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就说过:童话在孩子生活中"天天产生,处处产生",爱听爱看童话可以说是孩子的天性。

(二)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

幼儿审美教育是要培养其形成正确的理解美、感受美和评价美的观点,使其能够按照美的规律获得全面发展。但受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限制,他们还没有能力从实质上感受美、理解美和评价美。童话,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不仅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欢乐,契合了幼儿的精神世界,也为幼儿的审美提供了生动有趣的对象,给予他们多方面的营养。

第一,利用童话的蕴涵,使幼儿产生审美愉悦。童话具有妙趣横生的童话形象、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浅显易懂的语言、独特的文学构思方式等,从美学角度来审视童话,会不知觉地发现童话蕴涵着丰富的美的底蕴。它能把人的感知觉、听觉、思维、想象、情感很自然的带入美的童话意境,使人产生审美愉悦。如魔物宝物型、哲理型、"灰姑娘"型、特殊小人型、奇人奇事型、"小红帽"型等。

第二,建构童话环境与氛围,使幼儿产生审美意识。在区角创设幼儿平时喜欢的童话故事的形象、场景,会令幼儿感受到一种幽静、整齐的童话境界的美;师生一起创作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及场景,可以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从色彩、构图、造型等角度让孩子们感知与理解美,潜移默化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

(三)利用童话剧发展幼儿的语言

人的语言能力在幼儿期发展特别迅速,幼儿通常在与人日常交往时逐渐掌握自己的母语,但是日常环境中的语言学习具有随意性和偶然性,不利于幼儿掌握和使用规范的语言。

童话故事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童话的语言活泼、简练、流畅、通俗易懂,句式表达无比丰富,集语言、心理、环境等描写为一体,语言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而童话剧具有生动、形象、直观、有趣、寓教于乐的特点,能极大的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深受孩子喜爱。童话剧中的语言浅显明白、优美规范,是幼儿学习语言的极好范例。一幕优秀的童话剧往往蕴涵着丰富的语言信息,幼儿在理解童话剧的同时,也逐渐掌握了表征各类人、事、物的词句与概念,从中学到准确的发音,掌握大量新鲜的词汇和富于表现力的句式。幼儿在讲童话、演童话、编童话的过程实际上亦是其语言的发展过程,同时又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良好习惯。

(四)童话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好帮手

第2篇

小猪考试得了100分,妈妈很高兴奖给了小猪一串香蕉,小猪飞快地冲出家门,跑到大路上吃香蕉,手里拿着香蕉,嘴里咬着香蕉,真好吃!它一边吃一边到处丢香蕉皮,满地都是,像一朵朵水仙花在路中央露出脸,好看极了。

这时,大象伯伯从草坪里走出来,看见了眼前的一切,严肃地说:“小猪,请不要乱丢垃圾,要把垃圾放在垃圾桶里,由清洁阿姨处理,要是有人踩到了,就会摔一个大跟头了的。”一边说一边用鼻子卷起香蕉皮,小猪觉得大象说得对,于是跟大象一起捡起地上的香蕉皮。

过了一会,小熊猫从远处飞快地跑来,小猪问它说:“你要去那里呀!”“我要去…”还没说完不小心踩到一块西瓜皮,摔了一个大跟头,小猪连忙把小熊猫扶起来,拍了拍小熊猫身上的土,熊猫说:“谢谢你。”小猪说:“没关系,这是我应该做的。”小猪心想:乱丢垃圾真害人。小猪又把西瓜皮丢进垃圾桶,欢快地跑回家了。

这就是知错就改的小猪,你喜欢它吗?

2、蜻蜓找工作

“喂!老板的面怎么还没送到家!”每天总会有一连串的抱怨声,这家拉面店的老板耳朵都快长茧了,他张贴出一张海报,希望有人来应征工作。

这天来了一位蜻蜓先生来应征工作,他的速度和战斗机一样快,谁也比不上它,它独一无二的特性让老板啧啧称奇。它傲人的履历表上写的每一项,都符合老板的需求,只有一项让老板不太满意,那就是待遇的要求。

蜻蜓先生竟然一个月要和老板要十万元,老板虽然心不甘情不愿,但有这么棒的人才不用真的太可惜了,所以只有雇用它了。

从此森林里再也没有抱怨声,而且拉面店的人气也增加了不少。

3、小猪搬西瓜

春天的时候,猪妈妈带着小猪噜噜,在山坡下种了一大片西瓜。到了夏天,西瓜地里结满了又圆又大的西瓜。

有一天,太阳光火辣辣地照着大地,天啊,可热了。

猪妈妈对小猪说:“噜噜,你到咱们的地里摘个大西瓜回来解解渴吧!”小猪噜噜高兴地说:“好吧!”说完就往西瓜地里跑。到了地里一看。 呵,到处躺着大西瓜,水灵灵的,真惹人喜爱!噜噜挑了个最大的摘了下来。

它双手搂着西瓜,想抱起来放在肩上扛回家。“哟,好重呀!”噜噜试着抱了几次都没有抱起来,还累得满头大汗。

它直起身来,擦了擦脸上的汗水想休息一下,再去试试抱西瓜。

突然,它看到小猴皮皮在山下边的马路上滚铁环玩呢。 小猪噜噜一拍后脑勺高兴地说:“有了,我有办法了。”什么办法呢?小猪噜噜心想:铁环是圆的,可以滚动。西瓜也是圆的,不也可以滚动吗?想到这儿啊,小猪噜噜顾不上休息,把大西瓜放在地上。

第3篇

关键词:幼儿;童话;想象力;欣赏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8-0075-01

童话是一种适合幼儿心理特点的幻想故事。爱好幻想是幼儿的天性,而在发展幼儿幻想力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方面,童话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有时候教师精心为孩子挑选的优秀故事,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孩子们似乎不感兴趣,特别是小班的孩子,很快注意力分散,无心倾听故事。本文尝试从中分析其原因并进行实践指导。

一、童话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童话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最贴近幼儿的心理。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它运用极度的、强烈的夸张造就浓烈的幻想氛围,突出所描绘的形象和环境的主要特征,同时也使作品产生诱人的美感、趣味感和幽默感。因此,童话是最受幼儿欢迎的文学形式。这主要因为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其想象也常常带有夸张性、多变性,可以说幼儿的思维就带有童话的特点。在童话故事中,一些枯燥无味的教训和抽象的道理都会变得十分生动具体。

二、幼儿欣赏童话过程中的一些误区

(1)环境创设误区。重心理环境,轻物质环境。童话是一个想象的、美好的世界,当孩子们在听故事时,脑海中会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浮现相应的画面。很多老师很重视精神氛围的创造,如悲伤的故事,常常渗透悲伤的感情基调,但是很少为孩子营造童话中的环境。如果能为孩子营造一个简单的童话环境,那么孩子自己就能幻想成为童话中的王子、小公主,更能体会童话的趣味。

(2)童话内容选择的误区。在童话内容选择上,教师常常过多地从自己角度考虑,忽略童话是讲给孩子听的,忽视孩子喜不喜欢、能不能接受。因为幼儿理解能力有限,因此,长篇幅、情节复杂、人物繁多的故事就不适合他们。另外,小班孩子喜欢和自己生活经验有联系的故事。例如,讲述《灰姑娘》故事时,王子要举办一个舞会,孩子会问:老师,什么是舞会呀?国外的优秀童话故事,包含着它们的文化风俗,经过翻译之后,文字发生变化,词汇比较复杂,读给孩子听,有时就不一定受欢迎。

(3)活动形式局限。安静的时候多,活动的时候少。很多时候,阅读活动都是比较安静的,静态活动比较多。但孩子是活泼好动的,在讲故事时,不时有孩子学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这时,老师会要求孩子安静地听故事,孩子很难做得到。

(4)指导策略的误区。在讲故事时,很多老师不善于应用声音的变化,不了解自己的音质特点,总是用一个语调讲,孩子们就会不喜欢。另外,在讲故事前,教师要对故事有充分了解,如果对作品不了解,或者不大喜欢这个童话,就不能很好地带动孩子去喜欢并愉悦地欣赏童话。

(5)多媒体课件应用少。时代在发展,幼儿欣赏童话的媒介日趋丰富。传统的故事展示图片,一般人物是静态的,孩子们只能看。但多媒体动画不同,除了看,还能听,故事中的人物能自由活动。丰富的画面、富有情感的对话,让孩子看得目不转睛。

三、解决欣赏童话问题的策略

(1)积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童话氛围和环境。从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出发,营造孩子喜欢的童话环境。身处这样的童话环境,孩子们不自觉地进行幻想,根据场景,他们还可以进行讲述和创造。这样的童话环境,能够激发孩子童真的审美兴趣,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

(2)选择适宜的童话阅读材料。年代久远和艰涩难懂的,不适合孩子阅读;不贴近我国幼儿生活的,也容易让孩子消化不良。针对孩子性格及心理特征,应该选择一些简单、动态、有趣的故事,有重复的语言和场景,便于孩子更好地接受和消化。

(3)活动形式多样化。孩子模仿能力很强,他们听故事时,往往把自己也置身于故事中,和角色一起动,一起开心,一起伤心。针对这一特点,不妨在幼儿熟悉故事后,请孩子们来模仿表演。在表演中,给幼儿布置简单的场景,让孩子来模仿小鸡的动作、小狗的叫声,想象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再让孩子来自己选角色。这样的讲述自然、表演生动,孩子们能够进一步感受故事情节,提高理解能力。

(4)教师和孩子一起欣赏童话。有时候,教师会因为自己非常喜欢一个故事,就很爱讲给孩子们听。这里的前提是,说故事者以他自己对故事的钟爱而为孩子建构了一座沟通的桥。当说故事的人伴随着他对故事的爱和对故事的了解,童话故事的大门即会开放。在讲述美好的童话故事时,不只是孩子,教师自己也一样被滋润,并且被带入永恒的童话世界之中。因此,教师自己必须先沉浸在童话中,以自己的感受去带领幼儿。另外,在讲述故事中,要注意有丰富的教态、表情,吸引孩子一起沉浸在童话氛围中,获得心灵与智慧的成长。

四、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为幼儿选择童话故事和具体引导幼儿阅读时,要从幼儿的特点出发,从幼儿的角度去思考和实践。教师要积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童话氛围和环境,选择适宜的童话阅读材料,注重活动形式多样化,并且和孩子一起欣赏童话,从而发展幼儿的幻想力,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童话的特点

( 一) 童话具有幻想性

幻想是童话所具备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童话用来表现生活的一种特殊手段。幼儿童话就是一种由各种幻想所组成的艺术,它利用幻想这种奇妙的方式去表达真实生活。换句话说,也就是它所塑造的各种形象其实在生活中都是不存在的,童话故事当中描写的主要是一些虚拟的事物,故事当中的一些人物都是想象出来的,故事当中所涉及的那些事情在真实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也是极小的。在童话故事所创造的那种世界里,牛羊会说话,人死能复生,桌布可生出山珍海味,衣服能刀枪不入这些都符合儿童的幻想心理,而且童话当中那些极具幻想的事物无不吸引着幼儿,使他们感到好奇、有趣。

( 二) 童话具有社会性

童话故事当中的很多事物都是来源于真实生活的,可能有些童话的内容夸大了真实生活,但是,童话当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是儿童所熟悉的,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相对应的形象。童话来源于真实生活,但是,在此基础上会对真实的形象进行演变,变成一种新的艺术形象。童话故事是儿童认识社会的初级方式和途径之一,幼儿的许多知识都是从童话中获得的。比如: 儿童能从童话故事中学会勇敢,学会去辨别现实生活中的善与恶等,这些价值观将会伴随其至成年,乃至影响其一生。

( 三) 童话具有虚构性、兴趣性

童话故事虽然表现的是真实生活,但却不是真实生活本来的样子,是利用想象这一基本元素来展现的。比如: 童话故事当中所展现的可能是人,或是某种小动物,或是大自然中的任何一种生物,但是在幼儿的心中,这些童话中的人物像极了我们,他们和我们一样会说话、会交流。幼儿可能会经常想象自己就是其中的某一个人物,以此来实现自己所憧憬的梦想。此外,兴趣与好奇是儿童愿意读童话故事的又一重要因素,他们会随着故事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开怀大笑,充满了愉悦性。

二、童话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教育意义

( 一) 促进儿童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的发展

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童话能将大千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通过拟人化变成各种有语言行动和思想性格的人物。童话的基本特征是幻想,幼儿由于其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于这种富于幻想的童话故事肯定充满了好奇与兴趣。而且,童话中的拟人手法也特别符合幼儿的生理特征,他们总能把一些小动物和花草想象成会说话的、有感情的人。通常,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而幻想则是创造的开端。童话故事所营造的奇妙氛围可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 二) 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促进其语言的发展

童话故事中的幻想、夸张、拟人化的手法能够增加儿童的快乐感受。与此同时,在幼儿阶段语言的发展最为迅速,幼儿除了喜欢听故事,还喜欢给别的儿童讲他们所喜欢的故事,而且通常讲的时候都是手舞足蹈的。随着儿童的成长,其不管是在思维水平还是在语言理解方面都有所提高。在讲故事时,他们需要组织自己的语言,力争使他人听得明白,有的时候还需要用各种形象的语言去形容自己所要表达的事物,这对他们语言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能促进其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

( 三) 丰富儿童的知识

儿童从生活中获得的直接经验是十分有限的,而童话故事通过其拟人手法,向幼儿展示了千姿百态的世界,开阔了幼儿的眼界,增长了幼儿的见识。童话能把很多复杂的知识融入简洁、生动的故事之中,既能吸引儿童,又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内容。儿童通过欣赏童话,能够获得初步的自然知识,还可以通过对童话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来初步地了解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并能够了解社会中的一些行为标准,促进其社会知识的增长。

( 四) 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

现代社会中不少儿童都表现出自私、缺乏爱心等行为,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对于现代幼儿来说是多么重要。儿童时期是情感培养的重要时期,而童话对于儿童情感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童话故事中有很多儿童感兴趣的事物,因此,他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情绪往往是愉快而积极的。童话还能帮助幼儿疏导消极情绪,由于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使其往往不能准确地表达心里的一些迷惑,而童话故事则为其提供了一种相对安全的宣泄消极情绪的途径。

( 五) 培养儿童的美感

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艺术品以及人的道德行为的美学价值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构成的统一体。美感可以帮助人们以美与丑的这种标准去赞扬相应美好的事物或蔑视粗鄙的行为。童话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审美形象,童话故事中所描绘的那些美丽情景使儿童在欣赏的时候感到温暖、宁静等,这些积极情绪能够唤醒他们爱美的天性,并且对将来他们塑造完善的人格有着重要的影响。童话故事当中那些奇妙的构思、美丽的人物不仅能使儿童沐浴美妙,而且能够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满足其憧憬的自由状态,促进儿童对永恒的美的追求。

第5篇

一、幼儿语言活动需要采用“最儿童”的方式

对于幼儿语言活动来说,我们不仅要研究语言,而且要研究幼儿。我们需要不断地追问有关幼儿的问题。首先,我们要问“幼儿是什么”?幼儿,和成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是不同于成人的另一人种。”既然是另一人种,就和我们成人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他们在心理活动、思维和行动等方面必定具有自己特殊的方式。他们的空间感甚至是和我们成人是相反的。我们就不能以成人的方式来圈化儿童的学习过程。最好的选择就是儿童的方式。我们还要问“幼儿是什么”?挪威的音乐教育家布让―罗尔・约克沃尔德说:“儿童是本能的缪斯。”儿童天生就充满了艺术的潜能,艺术的灵性。我们真正认识了幼儿,在语言活动中,就会采用最儿童的方式,最能激发他们的语言灵性的方式。

二、幼儿语言活动需要什么样的“最儿童”方式

1.幼儿语言活动“最儿童”的方式是“真性童话”的方式

在孩童的生活中充满着童话元素。因为儿童的生活原本就是童话;儿童的心态,原本就是童话的心态。他们常常有一种神奇的本领,悄悄地抹掉现实和童话之间的界限。童话就是他的生活,生活就是他的童话。天真的孩童常常会有一种把童话的情节搬到现实生活中来的冲动。这种将生活与童话融为一体的现象,就是儿童生活中的“童话现象”。例如有的幼儿就特别想为小鸡建别墅。在他们的设想中,别墅里有楼梯,上面可睡觉,是卧室;下面好活动,是室内运动场。

2.幼儿语言活动“最儿童”的方式是“梦想诗学”的方式

像《扬基都德鼠》这样的适合语言活动的故事告诉我们,儿童的世界是梦想者的世界。幼儿信奉的是梦想诗学。在儿童的世界里,“我梦想世界,故世界像我梦想的那样存在。”这就是儿童的梦想诗学,这就是儿童理解世界的方式。在语言活动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梦想是幼儿完整存在不可或缺之一。在原始经验大量遗失的今天,幼儿的诗歌阅读活动成为继续梦想的重要方式。远离了梦想诗学,我们也就很难找到一条和儿童进行近距离沟通的方式。创造幻想形象,是使儿童思想幼芽迅速发育的最好土壤。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缺少了诗意的、美感的涌动,孩子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智力的发展。”秉持儿童立场的幼儿语言活动,需要一种梦想诗学作为自己的课程哲学。另外,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儿童需要哲学的指引。像苏州新区实验幼儿园的庞剑敏老师在大班语言活动《快乐不莱梅》中,就进行了这个方式的尝试。她将语言活动和哲学启蒙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庞老师充分利用经典故事中本有的哲学资源,借助于角色年老后寻找快乐的故事情节,不露痕迹地渗透了“快乐可能就在别处”“心里有梦想就有快乐”的哲学思想。

三、幼儿语言活动如何运行“最儿童”的方式

那么,具体到我们的幼儿语言活动,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最儿童的方式,引领幼儿抵达最真实的阅读呢?如何让我们课堂运行的方式更加有利于激发幼儿的一百种语言呢?笔者以为,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做出自己的努力。

1.坚信“多元艺术”潜能

每一个幼儿都应该拥有“艺术的童年”。因为每个幼儿都是本能的缪斯,他们拥有各种各样的艺术潜能,其中包括语言艺术。每个老师都应该相信幼儿具备这些潜能的。在语言活动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为儿童富有灵性的流淌创造最佳的言语通道。像庞老师所设计的“欣赏故事‘出发’部分,了解寻找快乐的起因”这一环节,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庞老师从三个方面来激发幼儿在语言方面的潜能:(1)倾听讲述:“遇到了谁,发生了什么事?”(2)理解表达:“心情怎么样?怎样安慰?”(3)创造陈述:“为什么它也想要去不莱梅?”而在“欣赏故事‘憧憬’部分,感受梦想带来的快乐”这一环节,庞老师又是分两个步骤来激发幼儿的创造灵性的:(1)倾听猜想:“4个朋友最想做的是什么事呢?”(2)感知小结:心中有梦想,就会有快乐!很显然,庞老师在重视讲述故事的同时,还让孩子们欣赏充满艺术气息的不莱梅镇的图片,以非常有创意的儿童美术作品和经典音乐作为故事的大背景,还安排了“猜”故事的环节,以充分释放幼儿的语言艺术的创造性,发展幼儿的一百种语言。更重要的是庞老师在活动中通过对故事的猜读,倡导了一种新型的幼儿阅读理念――即幼儿的阅读,是一种“自我的阅读”,是“编织自我故事”的阅读,这也许正是幼儿阅读的本质。

2.践行“语言分享”理论

语言的分享可以跨越知识背景与年龄。幼儿也完全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分享,这种分享也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庞老师在欣赏故事“出发”部分,有“倾听讲述”的环节;在欣赏故事“憧憬”部分,有“倾听猜想”的环节;在欣赏故事“强盗”部分,有“小组讨论”、“体验合作”的环节,可以说庞老师是用心经营语言活动的。在活动的过程中,庞老师是一名幼儿语言学习的支持者,她带着发现的目光,追求孩子语言内容的丰富多彩,淡化语言的精致与准确,课堂上孩子的语言丰富而灵动,不正是在告诫我们这些大人:童心无价,童言无忌吗?庞老师也是一名幼儿语言把握的引领者,她用精致优美的语言、机智灵活的应答,适时地鼓励引发孩子的语言表达,让孩子的语言拒绝功利,不再娇柔与做作,孩子们争相表现,在他们异口同声的时候,庞老师马上大声地肯定,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也正是故事中蕴含的主题。庞老师还是一名幼儿语言生成的呵护者,她尊重孩子,允许孩子出错,她容忍与放任孩子不同的口头与肢体语言,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幼儿自然流淌出了本真的语言诗意。

第6篇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童话故事通过其丰富多彩的想象、幻想和夸张塑造某种形象,表现真实生活,给儿童以思想上的启发。本文基于童话的特点来探究童话故事对儿童的发展会有哪些影响。童话的特点表现在具有幻想性、社会性、虚构性、兴趣性。童话在各方面无一不影响着儿童的发展,比如:能够促进儿童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的发展;能够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能够丰富儿童的知识;能够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儿童高雅的美感等。由此可以看出,童话与儿童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能够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留下很深的印记,父母和教师应从教育的观点出发来关注童话,这是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支持。

关键词 :童话;幻想性;想象力;儿童发展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4.048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4—0101—02

收稿日期:2014—11—19

作者简介:孔冉(1989— ),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儿童审美与艺术教育。

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童年的记忆都是断断续续的、不清晰的,但是在这有限的记忆中,就属对童话的记忆最为鲜明。从大多数人的生活历程来看,儿童时期的生活经验除了来自直接的家庭生活外,主要的来源就是神话故事、童话故事等。儿童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在儿童的梦想里有无数的事情可能会发生,有无数的世界可能会存在。人们常说童话是儿童成长发展的养料和摇篮,对儿童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教育孩子要从讲故事开始,不要用命令的口吻让孩子做这、做那,童话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式。[1]

一、童话的特点

(一)童话具有幻想性

幻想是童话所具备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童话用来表现生活的一种特殊手段。幼儿童话就是一种由各种幻想所组成的艺术,它利用幻想这种奇妙的方式去表达真实生活。换句话说,也就是它所塑造的各种形象其实在生活中都是不存在的,童话故事当中描写的主要是一些虚拟的事物,故事当中的一些人物都是想象出来的,故事当中所涉及的那些事情在真实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也是极小的。在童话故事所创造的那种世界里,牛羊会说话,人死能复生,桌布可生出山珍海味,衣服能刀枪不入……[2]这些都符合儿童的幻想心理,而且童话当中那些极具幻想的事物无不吸引着幼儿,使他们感到好奇、有趣。

(二)童话具有社会性

童话故事当中的很多事物都是来源于真实生活的,可能有些童话的内容夸大了真实生活,但是,童话当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是儿童所熟悉的,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相对应的形象。童话来源于真实生活,但是,在此基础上会对真实的形象进行演变,变成一种新的艺术形象。童话故事是儿童认识社会的初级方式和途径之一,幼儿的许多知识都是从童话中获得的。比如:儿童能从童话故事中学会勇敢,学会去辨别现实生活中的善与恶等,这些价值观将会伴随其至成年,乃至影响其一生。

(三)童话具有虚构性、兴趣性

童话故事虽然表现的是真实生活,但却不是真实生活本来的样子,是利用想象这一基本元素来展现的。比如:童话故事当中所展现的可能是人,或是某种小动物,或是大自然中的任何一种生物,但是在幼儿的心中,这些童话中的人物像极了我们,他们和我们一样会说话、会交流。幼儿可能会经常想象自己就是其中的某一个人物,以此来实现自己所憧憬的梦想。此外,兴趣与好奇是儿童愿意读童话故事的又一重要因素,他们会随着故事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开怀大笑,充满了愉悦性。

二、童话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教育意义

(一)促进儿童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的发展

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童话能将大千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通过拟人化变成各种有语言行动和思想性格的人物。童话的基本特征是幻想,幼儿由于其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于这种富于幻想的童话故事肯定充满了好奇与兴趣。而且,童话中的拟人手法也特别符合幼儿的生理特征,他们总能把一些小动物和花草想象成会说话的、有感情的人。通常,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而幻想则是创造的开端。童话故事所营造的奇妙氛围可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二)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促进其语言的发展

童话故事中的幻想、夸张、拟人化的手法能够增加儿童的快乐感受。与此同时,在幼儿阶段语言的发展最为迅速,[3]幼儿除了喜欢听故事,还喜欢给别的儿童讲他们所喜欢的故事,而且通常讲的时候都是手舞足蹈的。随着儿童的成长,其不管是在思维水平还是在语言理解方面都有所提高。在讲故事时,他们需要组织自己的语言,力争使他人听得明白,有的时候还需要用各种形象的语言去形容自己所要表达的事物,这对他们语言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能促进其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丰富儿童的知识

儿童从生活中获得的直接经验是十分有限的,而童话故事通过其拟人手法,向幼儿展示了千姿百态的世界,开阔了幼儿的眼界,增长了幼儿的见识。[4]童话能把很多复杂的知识融入简洁、生动的故事之中,既能吸引儿童,又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内容。儿童通过欣赏童话,能够获得初步的自然知识,还可以通过对童话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来初步地了解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并能够了解社会中的一些行为标准,促进其社会知识的增长。

(四)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

现代社会中不少儿童都表现出自私、缺乏爱心等行为,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对于现代幼儿来说是多么重要。儿童时期是情感培养的重要时期,而童话对于儿童情感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童话故事中有很多儿童感兴趣的事物,因此,他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情绪往往是愉快而积极的。童话还能帮助幼儿疏导消极情绪,由于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使其往往不能准确地表达心里的一些迷惑,而童话故事则为其提供了一种相对安全的宣泄消极情绪的途径。

(五)培养儿童的美感

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艺术品以及人的道德行为的美学价值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构成的统一体。[5]美感可以帮助人们以美与丑的这种标准去赞扬相应美好的事物或蔑视粗鄙的行为。童话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审美形象,童话故事中所描绘的那些美丽情景使儿童在欣赏的时候感到温暖、宁静等,这些积极情绪能够唤醒他们爱美的天性,并且对将来他们塑造完善的人格有着重要的影响。童话故事当中那些奇妙的构思、美丽的人物不仅能使儿童沐浴美妙,而且能够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满足其憧憬的自由状态,促进儿童对永恒的美的追求。

三、总结

童话伴随着儿童成长,往往在儿童的童年记忆当中留下深深的印记,其虚幻的情景和故事无不影响着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童话是作家对理想世界的描绘,充满了对真、善、美的颂扬,美妙而优美的童话故事有利于儿童积极地面向生活,能够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因此,童话在儿童的成长过程当中有着很大的影响。童话当中那些美妙的思想、精灵般的人物对于幼儿来说都是无与伦比的美妙,因此,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都应该重视童话故事对儿童的教育意义,从教育的角度利用童话促进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东.解放儿童[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宋文翠.试论童话对儿童情感教育的价值[J].德州学院学报,2008(3).

[3]陈华丽.浅析童话对幼儿发展的作用[J].教育导刊,2011(5).

第7篇

关键词:幼儿童话故事创编 思想内容 指导方法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既然是巧媳妇,就应该设法找到“米”,做出香喷喷的米饭,否则,她就配不上巧媳妇这个称号。学会改编或创编幼儿童话,是幼师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技能。教材中就创编中应当注意之处做了说明,强调了编创幼儿童话的几种方法:要创编成幼儿易于接受的童话,即主题单纯明确;给幼儿听赏的童话要脉络清晰;创编的童话语言要浅近、生动、有趣,适合幼儿听赏。这些内容哪怕是背得滚瓜烂熟,学生仍然是“难为无米之炊”。因为,学生虽然掌握了做饭的技巧、步骤,但仍没有“米”。即具体如何指导学生在创编中“产生思想内容”,教材未能给予明确说明。在幼儿童话创编教学中,按照难易程度,笔者指导学生先学会仿编或续编,再学习改编,最后进入创编。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学生领悟并掌握幼儿童话特点和表现手法,也掌握找到“米”的方法,最终成为“巧媳妇”型的幼儿教师。下面笔者谈谈教学中具体如何指导学生“产生思想内容”的几点尝试。

一、参照范例,运用中掌握幼儿童话的特点

由于幼儿的智力水平和审美特点,幼儿童话的叙事方式一般都十分简洁、明快和富有趣味,故事中涉及的人物、情节和背景都较为单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这种单纯明快的叙事方式,让学生在仿编、续编中学习运用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

教学中,先出示幼儿童话《小红母鸡》的前三个片段,种小麦、收小麦、磨面粉,学生发现,这三个片段情节基本相同,分别是小红母鸡问“谁来种这粒小麦种子”、“谁来帮我收割小麦”、“谁来把小麦送去磨坊,好把它磨成粉”,而小猪、老鼠、小猫三次都是差不多的回答。“不是我。”小猪咕噜噜地说道;“不是我。”老鼠在叽叽地回答;“也不是我。”小猫呼噜噜地说道。所以小红母鸡只能自己种好了小麦种子、收割小麦、把小麦送去磨坊磨成面粉。接下来,让学生按照前三段的叙事方式,仿编“做面包”,学生很快就理解并能运用幼儿童话“三段式”反复叙述方式。学生续编的结尾“吃面包”更是巧妙有趣。学生续编的结尾:“谁来吃面包?”小红母鸡问道。“是我”小猪说道;“是我”老鼠说道;“是我”小猫说道。“不行!不行!”小红母鸡说道,“小麦是我种的,我收割的,我磨成粉的,我烤成面包的,一切都是我自己做的,现在也应该是我自己吃。”在“做面包”片段的仿编中,学生掌握反复的叙述方式,并明白反复不是重复,作品中有词句的反复,有叙述的反复,二者交织,可制造节奏感和音韵感,从而增强作品的趣味性。在“吃面包”的续编中,学生暴露出一些问题,故事结尾缺少悬念,“小红母鸡独自一人把面包吃了”。再有,结尾的教育性太直白,“你们没有资格吃,我的面包只给热爱劳动的人吃,不给好吃懒做的人吃”。“小猪、小猫、老鼠都惭愧地低下头。我们以后决不偷懒了”。故事少了意味,“好呀,好呀,我们一起吃吧!”教学中,学生理解幼儿童话的情节按单纯线形展开叙述,虽不复杂,但可以曲折变化。另外,在问题的修改中,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幼儿童话故事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二、改编经典,运用中借鉴作者的构思技巧

寓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体裁之一,严格地说,寓言这一文学样式是不适合幼儿欣赏的。但是,寓言中的故事部分是幼儿喜闻乐见的。再有,教材中选入许多经典童话,这些童话文字优美、主题深刻,对于理解力不够的幼儿来说是很难理解的,但这些童话又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文学样式。因此,为幼儿改写寓言、学会把经典的童话改编成适合幼儿欣赏的作品,是幼师应该掌握的一项技能。教材中仍然只是强调“这样做”,而未能具体指导“怎样做”。教学中,笔者结合具体作品,遵循“这样做”的要求,边改编边指导“如何做”就是“这样做”了。

张秋生的《给狗熊奶奶读信》篇幅短小、构思奇妙。同一封信由不同动物来念,竟达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构思中利用的是动物本身的特点:河马的声音粗,夜莺的声音甜。故事充满着艺术幻想,故事情节单纯:送信―收信―读信―听信―回家。教师如果直接按故事讲述,幼儿就感受不到此故事的生动有趣。改编中,笔者让学生思考:如果我是幼儿,这个故事是否有趣?有趣的地方在哪里?思考中学生明白故事最有趣的内容就是河马与夜莺读信的地方。因此,改编时特别要注重河马与夜莺读信时的神态、动作等细节的刻画。原作语言比较优美、偏重书面化,而改编后的语言浅显、口语化并具有动作性,增强故事的趣味性。这样,学生在改编中进一步学习幼儿童话反复对照式的叙述方式,并从作者奇妙的构思中受到启发,从而掌握并能运用幼儿童话的几种表现手法。

三、看图创编,运用中构筑幼儿童话内容

教学中学生虽然已尝试了幼儿童话的仿编、续编和改编,幼儿童话的特点也耳熟能详了,特别是幼儿童话的叙事方式已基本掌握,但此时就进入创编,学生还是觉得无从下手,不知道创编什么。看图创编,其实是为学生构筑好了故事的框架,学生只要根据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丰富故事的情节,增加故事的细节即可。

《挑食的小花猫》一共六幅画面。图片出示,学生就能说出故事的大概情节,并知道故事可采用对照式、三段式、反复式叙述故事。接着,让学生观察图片,思考此故事最有趣的情节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是“比身高”,那么怎样比试呢?除了用尺量外,是否有更有趣的办法能比出高矮;除了比身高外,挑食的小花猫还会与小老鼠比什么;为了比试的公平,还可以请裁判,请谁做裁判,等等。学生的思路打开,构思了比体重、比力气、比赛跑等形式,邀请了大象伯伯、长颈鹿阿姨、乌龟爷爷等当裁判。这里涉及“幼儿童话中的幻想”。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但幻想不是瞎想,胡乱猜想。幻想必须根植于现实,幼儿童话幻想的内容要融入幼儿特殊的心理、特殊的情感和思维方式。因此,当学生说出“比体重”这一情节时,笔者提示,有冲突的俩孩子会不会提出“谁是胖墩”这样的比试;当学生构思出“谁能拿到树上的羽毛球谁就高”这一比试办法时,笔者提示,小花猫会爬树,拿到羽毛球与身高不是必然关系;更有学生在构思“比力气大小”时,居然让小花猫和小老鼠比赛帮牛伯伯搬运一袋一百斤重的大米,笔者提示,小老鼠有多重。教学中学生看看、说说、议议,故事框架构建好了,情节构思完整了,创编中存在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的创编就水到渠成了。

四、编写提纲,命题创编中检验成效

名副其实的巧媳妇要能为“无米之炊”。能否命题创编是检验巧媳妇真本领的试金石。当然巧媳妇的本事是在不断磨炼中熟能生巧的。

教学中,笔者给出了许多故事题目,《假冒的老虎》、《老鼠飞起来了》、《会变色的小花猫》等,要求学生根据命题构思故事情节,列出故事提纲。谁冒充,怎样化妆成老虎,假冒老虎后的遭遇,怎样显形;老鼠为什么飞起来,飞起来的遭遇,怎样落地;小花猫为什么会变色,变成什么颜色,怎样变色,变色后的遭遇,怎样变回小花猫,等等。

学生分组讨论组员提纲,从情节构思评判故事的优劣。结合小组成员意见,学生自己选择故事并完成创编。文学创作是一件很艰苦的事,不是一蹴而就,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磨炼。教学中,学生不可能对每一个命题都进行完整创编。而编写提纲则提高了学生构思故事的能力,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掌握“产生故事内容”的方法。择其精要完成一则故事命题创编,既让学生领略完整创编的过程,又让学生收获创编的成功。

在幼儿童话故事创编系列教学中,学生逐渐进入创作殿堂,不再因为害怕而畏惧创作,也不会因为要完成任务而敷衍了事,课堂教学因为学生的收获而充满趣味。

参考文献:

第8篇

P键词:童话 幼儿 绘画

我们知道,幼儿喜欢画画不仅仅只是为了完成一幅画,它的快乐来源于自己不经意间的涂抹过程而创造出来留在纸上的成果,伴随着这种愉悦富有成就感的“自我发现”,从而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但画画不仅仅靠感兴趣就能完成,还需要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联系生活实际,才能达到更好的、更完整的绘画效果,那么这个时候,具有丰富想象力的童话成了幼儿绘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童话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一)童话故事可以让小孩对绘画产生兴趣,小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会去做什么,而童话故事的丰富情节和想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和提升小孩的兴趣,让他们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更好的激发他们的探索欲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二)通过童话故事情节能使幼儿更好的理解绘画内容。比如,在学习绘画树叶时,随着季节的变化,树叶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春天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秋天的树叶会变成什么样?如果仅靠老师的描述,我相信他们无法理解和描绘他们所要的树叶。但如果小朋友通过倾听童话故事《小树叶》,让他们了解到树叶在春天什么样,秋天又是什么颜色,相信故事结束了,小朋友的头脑里也已经对树叶有了想法,构思好了自己要画的内容。

(三)通过童话故事,来培养小朋友的自信心。我们要鼓励小朋友要表达自己心中所想和对不同事物的感受,每个幼儿天生就具有绘画创作的欲望,有他们想要表达的情绪和感受。但他们不能和成年人一样对物品有更深的理解,他们所看到的只是物体的表面现象,只能通过表面去理解。如果我们像要求成人一样去要求他们,会把他们的思维固定,局限了他们的想象,不仅阻碍了他们的发展,也不利于他们自信心的培养。但如果通过童话故事,小朋友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对事物的感受表达在画画中,让他们从想画到愿意画,不仅提高了对画画的兴趣,在这种情境中自信心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怎样运用童话在幼儿绘画教学中

(一)在课堂中创造童话中的情境,使幼儿仿佛身处童话世界中

在绘画中,想象力是绘画的灵魂,是主观灵性的东西,具有无限性。比如:在《美人鱼》绘画活动中,我们可以先让小朋友从童话中了解的美人鱼情节,进行表演和模仿美人鱼,然后再通过想象用画画的形式来表达出来。对于这种绘画练习,小朋友就不会觉得枯燥而排斥画画,反而会更加人员接受画画,并且也能让小朋友具有创造力。不仅如此,我们可以在绘画课中通过对小朋友描述童话故事如《龟兔赛跑》《三只小猪》等,创造各种情境,不但提供了幼儿绘画题材,还丰富了幼儿的绘画内容。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兴趣实际上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需要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小孩子喜欢涂涂画画是一种天性,是一种自然的需求。如果在课堂上,我们用童话故事开头比如小鹿引出绘画主题,让小朋友再进行想象,我相信很多小朋友会在想象思考之后,压抑不住自己的兴奋而谈论,将各种美好的事物加以想象和创造,在这样的氛围中如果再要求让他们作画,相信小朋友会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当然相信在他们的画中也会表现出他们天真的一面,展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

(二)根据生活情景,将幼儿带入童话生活中

生活是兴趣最好的老师,生活中形形的事物,如果细心观察和感受,就能感受到事物之间的真谛。比如,在平常的生小朋友中,我们可以带一个盆栽和大蒜放在教室的角落,通过给大蒜浇水等,让大蒜发芽成长,小朋友通过课外对大蒜进行观察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情景创建《大蒜的成长》等课题,让小朋友通过大蒜的生长来展开联想,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来进行绘画。从作业效果来看,幼儿的创造力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表现和发挥。当春天来了,花开了,小草发芽了,大地也穿上了绿衣裳,生机勃勃,小鸟在树上歌唱,一幅幅充满想象的画呈现在孩子的眼前,美好的童话情境就不知不觉出现在幼儿的脑海中,相信出现在孩子们笔下的画,是生动有趣的。

(三)多创造童话情境,使幼儿丰富童话用语

童话是有力的想象教学手段,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桥梁。童话故事的大胆夸张的想象可以启发幼儿想象,我们可以让小朋友通过故事提供的线索表达自己的看法,联系自身生活来自编自演自绘童话,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天赋。如《七个小矮人和白雪公主》在最后,王子和公主在一起了,然后在让小朋友对故事的以后进行续编,让小朋友展开自己无限的想象空间,对故事进行编排,相信小朋友觉得听了那么多的童话故事,终于可以编排自己的故事内容了,就有了积极性和兴趣对此进行绘画创作,从而也锻炼了小孩的发散思维。在绘画课中,多为小朋友准备绘画材料,让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画画材料,自由发挥,随意绘画,相信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下,小孩子可以放松心情的去绘画也会更加的积极投入,表现出来的内容也更具有想象力和创造性,也提高了他们的绘画热情和技能。

三、结语

第9篇

一、借助集体表演,帮助幼儿积累表演基础

小班的幼儿刚刚开始接触童话剧,既感到新奇,又感到陌生。他们对童话剧中的人物充满了想象,但是幼儿没有表演经验,因此有些幼儿会产生惧怕表演的心理,为了解除这个问题,我们在选择了合适的剧本后,增加了一个环节:集体表演。所谓的集体表演就是幼儿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对故事的发展有连贯的认识,并把它表演出来。另外,幼儿还要一起念一些简单的台词,一起表演各种动作,做到相互模仿,以此来激发出每一位幼儿对童话表演的热情,帮助幼儿积累起对童话剧表演的认识。

以童话剧《小蝌蚪找妈妈》为例,那么具体的集体表演方法从如下几点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我们会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容和中心思想,通过讲故事的方法给幼儿叙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然后通过提问,帮助幼儿分析出童话剧中人物的形象和特点,以及它们的表情和动作。例如,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情绪,当小蝌蚪找不到妈妈时,它们的表情会是怎样?当最后小蝌蚪终于找到了青蛙妈妈,它的表情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在集体表演的时候,幼儿会根据故事情节的变换来改变表演时的表情。其次,我会将幼儿原有的经验和表演联系在一起,引导幼儿用动作去表现角色的特点。在表演的过程中,幼儿对小蝌蚪、小金鱼、小乌龟、小鸭子的动作很难把握,没能体现小动物各自的走路特征。于是,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我会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动物的走路方式,孩子们边看边演:瞧!小蝌蚪和小金鱼是生活在水里的,所以在表现的时候用双手做小尾巴不停地摆动,而小鸭子和小乌龟是用脚走路的,小鸭子需要借助双手放两边,走路应该一摇一摆,而乌龟是爬行动物所以双手和双脚必须共同配合,这些动作都较充分地表现出童话剧中各种角色的特点。当幼儿有了概念以后,在集体表演时互相模仿,会用自己各自的肢体动作来表现小动物们的走路方式,并且在表演的过程中也非常的开心。在学会动作的基础上,我又加上一些简单的语言以及背景音乐等,让幼儿更自觉地进入到表演中,以此充分地提升幼儿的多元表现力。

二、依托分角色表演,提升幼儿个性表现力

分角色表演是幼儿在集体表演中已经对童话剧表演有了一定的初步理解,并且积累了部分经验,因此无论是在动作上,还是语言的表达上,都有了一定的能力,应该向分角色表演转变,就是让幼儿在童话剧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从不同的场景出发。

幼儿对故事有了自己的认知度,这样可以从自身的喜好出发去选择角色,这样才能发挥出幼儿真正的表演水平,更能促进幼儿对角色的选择和对表演的热衷,这种方式可以加强幼儿与老师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在排练《小蝌蚪找妈妈》时,我们根据幼儿的自身性格特点帮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比如浩君小朋友,他的个头矮矮的,但动作非常灵活,当我们把想法告诉他并征求他的意见时,他非常乐意地说:“老师,我们想演小鸭子,我们会学小鸭子走路一摇一摆的,不信你来看看我们表演的像不像呀?”这样,幼儿在演绎自己扮演的角色时也会更投入。

在正式表演《小蝌蚪找妈妈》时,当轮到小班的孩子们出场的时候,我们老师更要做好提醒者和监督者,轮到哪一个幼儿上场,就需要及时地做出提醒,这样幼儿才能充分地把握住表演的节奏,更充分地发挥表演的实力。

三、利用舞台表演,激发幼儿多元表现力

在引导幼儿理解童话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会让幼儿展开想象力,将生活和童话联系在一起。例如在表演《小蝌蚪找妈妈》中,鸭爸爸需要带宝宝跳一段舞上场,之前,我们并没有给鸭爸爸和宝宝们安排任何动作,而是问幼儿:“鸭爸爸可以带宝宝做哪些事情呢?”鸭爸爸和宝宝们开始了非常热烈的讨论:“鸭爸爸可以带宝宝找小虫吃,可以到小河里去游泳,可以带宝宝一起玩耍……”同时,我们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想法尝试表演出来,几次下来,幼儿的表演经历也随之丰富了。

我们努力给每个幼儿锻炼的机会,我们努力让每个孩子走上舞台,走出校园,走向社区进行表演。在大班毕业典礼上,在社区天天乐的舞台上,孩子们精彩的表演获得了家长和社区居民的高度评价,也许孩子们的表演不是很专业,很精彩,但我们注重的是他们的参与与体验,关注的是孩子心灵成长的需求。孩子们自信、大方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家长、领导以及社区居民的高度认可。

第10篇

一、关注《指南》语言领域目标的整体框架

《指南》指出:“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也对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断交往情境的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通过语言获取信息,幼儿的学习逐步超越个体的直接感知。”这段话清晰地说明了语言学习和发展对儿童全面发展的价值。

在理解和实施《指南》有关儿童语言领域目标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明确,儿童语言的发展是指儿童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发展变化的过程和现象。有关人类学习母语的研究表明,学前阶段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正处在语言学习的敏感期或关键期,成人抓住语言发展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可以促进幼儿语言乃至其他方面的迅速发展。幼儿的语言发展与其他方面的发展存在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儿童对语言的获得包括对语音、语义和语法的理解与表达,同时还包括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儿童语言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是具有阶段性的。虽然不同的儿童达到某一阶段水平的时间有早晚,但发展的基本阶段和先后顺序是一致的。进幼儿园前,幼儿已经基本能使用语言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往,说话时开始会注意正确使用语法规则。进入幼儿园,他们的语言持续不断地发展着。教师与家长需要注意的是,为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并作为支持者和平等的交流者与幼儿进行交往。在学习过程中,成人与幼儿一起分享和协作。允许幼儿通过不同方式探索如何使用语言,在幼儿有需求的时候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指南》明确了我国3~6岁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的目标。这些目标从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角度,规定了幼儿园阶段儿童在语言学习和发展方面必须获得的基本能力。从整体上来看,《指南》中的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目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幼儿口头语言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包括“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以及“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三个条块的目标;二是幼儿书面语言准备的学习与发展目标,也包括三个条块的目标,分别是“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的技能”。这两大类六个条块的目标指向的是幼儿进入小学前在语言学习和发展方面应具有的经验。

二、关注3~6岁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中的口头语言目标

国内外有关儿童发展的诸多研究告诉我们,3~6岁儿童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口语交流能力的培养是幼儿语言学习的重中之重。儿童需要学习不断倾听和理解交流者的语言的机会,并且在不同的社会交往情境中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说,3~6岁期间形成的口语交流经验为儿童语言符号系统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也为儿童成长为成功的社会交流者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贯彻执行,我国幼教工作者已渐渐重视幼儿园语言教育环境的创设。《指南》又进一步明确:“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纲要》和《指南》都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学习《指南》有关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目标时,我们要认真思考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特点,按照儿童语言发展规律创设良好的语言教育环境,有效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笔者认为,在《指南》背景下,根据我国幼儿语言教育的现状,在有关3~6岁儿童口头语言学习和发展方面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关注。

1.幼儿语言运用的不同机会

《指南》明确指出,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幼儿成为积极的语言运用者,让幼儿在交往中逐步学习理解和表达。这一有关儿童语言学习的核心价值观念提示我们,幼儿需要有很多机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以发展语言。需要在真实而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因此,要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我们就要关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往,创造无处不在的语言教育环境。

语言教育无处不在,意味着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都可能存在师流、亲子交流以及同伴交流的机会。在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实践中,比较明显地存在着忽视日常生活环节中的、区域活动中的和渗透在其他领域中的语言教育机会的问题。目前,许多幼儿园还存在只看“课”的问题,即教师的关注点基本集中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上。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的评价或者园长的检查督导也往往通过“上课”的方式进行。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关注了每周不超过两小时的语言教育活动,而轻视了对幼儿来说每时每刻都存在的学习运用语言的机会。这是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一个问题。在幼儿生活中,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里,无论是在专门的语言学习活动中还是在其他类型的学习活动中,都存在着大量语言交往和学习的机会。创造无处不在的语言教育环境,就是要为幼儿提供支持和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特别注意保护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宽松而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获得有效的语言经验。

2.幼儿语言运用的不同方式

相对于愿意倾听和愿意表达而言,3~6岁儿童口头语言的发展更重在口头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述能力的发展。儿童语言学习和发展的规律决定了一点,那就是3~6岁儿童口头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述能力的发展不再以增加几个词或句型作为质的发展标准。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就是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以不同方式运用语言的经验。

我国幼教工作者已经积累了一系列有关幼儿语言教育的经验,我们应当根据《指南》的精神对这些经验进行有效的梳理与反思。比如谈话活动,它重在为幼儿创设运用语言与人交流的情境,培养幼儿愿意倾听的态度和理解语言的能力,不断提高幼儿积极交流的倾向以及跟随话题谈话和交流的能力。当前,在《指南》背景下,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考虑将这种语言教育方式放到幼儿一日生活的不同环节中加以运用,是否可将关注点放在儿童是如何在谈话中学习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的?再如讲述活动是不同于谈话活动的语言运用方。式,它需要儿童使用独自语言比较连贯地进行表述。研究发现,讲述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幼儿运用语言清楚、连贯地表述想法的能力。在当前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应该如何坚持这一好的传统并加以发展和创新呢?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3.幼儿语言运用的不同情境

《指南》在有关3~6岁儿童口头语言学习目标中明确提出了语言文明习惯的目标:3~4岁幼儿在与别人讲话时知道眼睛要看着对方,说话自然,声音大小适中,并能在成人的提醒下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4~5岁幼儿在别人对自己讲话时能回应,能根据场合调节自己说话声音的大小,并能主动使用礼貌用语,不说脏话、粗话;5~6岁幼儿在别人讲话时能积极主动地回应,能根据谈话对象和需要调整说话的语气,懂得按顺序轮流讲话,不随意打断别人讲话,同时做到能依据所处情境使用恰当的语言,如在别人难过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示安慰。这些目标指向的是,要求3~6岁儿童逐渐理解语言运用的不同情境,并且能够在不同的语言交往情境中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

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是语言交往获得成功的前提,在语言学习与发展过程中,根据交往场合、交往对象说话并且使用文明的语言进行交往,是幼儿需要在早期获得的非常重要的语言经验。上述目标将引导儿童在不同社会交往场景中懂文明讲礼貌,逐步成为愉快而有效的交流者。如何关注幼儿语言运用的不同情境,如何帮助幼儿理解不同的语言运用情境,并根据交往对象的差别、交往情境的特点,采用恰当的语音语调、词汇句式进行交流,这些都是我们在幼儿语言教育中需要关注的新问题。

三、关注3~6岁儿童早期书面语言学习的目标

在关注幼儿口语学习与发展的同时,《指南》对学前儿童早期书面语言准备也提出了一系列的目标。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3~8岁是儿童学习早期阅读和书写的关键期,教育者要切实把握这个发展时机,在培养幼儿口头语言的同时,帮助幼儿做好书面语言学习的准备。

《指南》根据3~6岁儿童阅读与书写的相关研究结果,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早期书面语言学习与发展的目标。

1.有关阅读兴趣、习惯的目标

《指南》强调图画书是儿童阅读的主要材料,要求每天给幼儿看书的时间,养成他们“阅读图书”的兴趣与习惯,并注意让幼儿口述自己听到的或者看到的“故事”,以“讲故事人”的角色来编、讲自己的故事,在此过程中帮助幼儿理解书面语言的价值和意义,产生热爱阅读的情感和动机。这是为使儿童成为一个好的阅读者所作的必要准备。

2.有关具有初步阅读理解能力的目标

《指南》要求:3~4岁幼儿能听懂短小的儿歌或故事,会看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图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等。并能理解图书中的文字是和画面对应的。是用来表达画面意义的:4~5岁幼儿能大体讲出所听故事的主要内容,能根据连续的画面提供的信息大致说出故事的情节。还能随着作品情节的展开产生喜悦、担忧等相应的情绪反应,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情感;5~6岁幼儿能说出所阅读的幼儿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或画面中的线索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或续编、创编故事,对看过的图书、听过的故事能说出自己的看法,还能初步感受文学语言的美。事实上,幼儿在阅读中接触到的图画书语言具有书面语言的特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阅读图画书时,可以与图画和文字符号互动,用口头语言来表达他们对于图画书内容的理解,获得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对应关系的认识,这样幼儿便能逐渐发展起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早期的阅读理解经验将为儿童未来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3.有关早期书写行为的目标

研究发现,幼儿在阅读中会萌发初步的书写意愿,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注意周围环境中的文字信息,逐步积累一些初步的书面语言知识,学习握笔、涂画和书写的基本方法。《指南》要求:3~4岁幼儿喜欢用涂涂画画来表达一定的意思:4~5岁幼儿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在成人提醒下,做到写写画画时姿势正确;5~6岁幼儿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会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并且做到写写画画时姿势正确。提出这样的目标要求,为的是鼓励幼儿在尚未进入集中识字和写字阶段时,积极与文字互动,乐于“画字”或模仿方块字的一些简单特点,并能用口头语言交流这些图形代表的意思。用多种方式表现的“非正规”的文字书写,能够帮助幼儿建立和巩固与纸笔互动的经验,感知文字组成的一些基本规律,并熟悉书面文字字形,从而做好早期书面语言准备。

第11篇

在生活中,笔者发现通过听故事可以增长孩子们的知识,丰富孩子们的词汇,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孩子的记忆、思维、想像力,培养孩子们的是非观念。作为幼儿教师不妨充分利用这种教育方式,多为孩子讲一些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故事,让孩子在故事中快乐成长。

讲故事也是一门学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选择一些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的好故事

给幼儿讲故事,既要考虑幼儿的心理需求,又要考虑故事的教育性。要选择那些思想健康,艺术性强,具体生动,饶有情趣,又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的幼儿易于接受的故事。对幼儿来说,童话、神话故事最有魅力,如《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叶圣陶童话选》等都是讲故事的好材料。

幼儿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喜欢拟人,把小猫、小狗甚至小瓶子、小凳子等都想象成“人”;二是“真假不分”,对虚幻与真实还缺乏分析。这两个特点正好体现在童话故事中,什么小猫和小狗对话呀,小凳和小瓶会走路呀等,幼儿把它们当作真人真事,听得津津有味,感到其乐无穷。另外,童话说的是孩子话,口语多,句子结构简短,主题简单明了,幼儿易于接受,乐于模仿。对大一点的幼儿,要选择比较有悬念的故事,那些一猜就着,听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故事,他们一般不感兴趣。

2.要掌握讲述的艺术性

给幼儿讲故事要掌握技巧,如果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幼儿定会兴味索然。首先应分析一下主题,然后才能确定用什么语气,需要突出什么,讲到哪儿应提什么样的问题让孩子回答等。讲故事时应该注意态度要和蔼可亲,开讲前猜个谜语或提个问题,以引起兴趣,再自然引出故事。故事语言要口语化,要有起伏高低,语言要抑扬顿挫,最好配合动作,表情要丰富。在讲故事的语言技巧方面不妨学学孙敬修老先生,他在讲故事时,就十分注意语言适合孩子的口味。如一个故事里说:小花狗看到小青蛙,叫他一块儿去玩,小青蛙不肯上岸,要到泥里去睡觉。孙老先生讲时把它改成:小花狗一看见小青蛙就喊:“小青蛙,小青蛙!”小青蛙把头从水里伸出来:“什么事呀?”“小青蛙,这么冷的天,别在水里游泳了,上来跟我一块玩吧。”小青蛙一听,呱呱呱笑起来:“小花狗,我不是游泳,我要到泥里睡觉,明年春天再见吧。”这是对故事进行了口语化和形象化的加工,在幼儿脑子里留下的印象就深刻多了。

3.要善于启迪

给幼儿讲故事不是为了敷衍幼儿,而是为了增进幼儿智慧,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在讲故事时,要注意给幼儿以多方面的启迪。比如在讲前、讲后或在重要的地方提出一些问题,如“谁对,谁不对,为什么”“你喜欢谁,不喜欢谁,原因是什么”等,待幼儿回答后再问“以后会怎么样”“会得到什么结果”等,使幼儿边听、边想、边构思,这样既能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又能启发他们思考,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有时讲到高潮时,还可以卖“关子”,让幼儿自己去猜故事的结尾,去处理故事的结局。德国大诗人歌德的母亲每天都给儿子讲故事,每讲到关键之处,就“且听下回分解”,以后的故事情节就让小歌德去想象。第二天,在讲故事之前,先让孩子说说他是怎么想的,然后自己再讲。歌德超人的思考力、想象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4.要定期复习

有些故事不能讲一遍就完了,隔些日子还应当复习一下,并讲出新意,加深幼儿的印象。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喜欢听熟悉的故事。比如:在讲完“小猫钓鱼”的故事后,让幼儿自己用低沉的声音复述老猫的话,用轻快活泼的声调来陈述小猫去追捕蜻蜓时的情景。听完《小马过河》的故事后,让小朋友复述老牛和小松鼠分别是怎样描述河水的,《小马过河》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还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第12篇

一、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庆祝“六一”系列活动,使幼儿在积极的参与中体验合作与交往的快乐,从而度过一个幸福、难忘的“六一”儿童节;使家长在参观和参与幼儿的节日庆祝活动中,进一步感悟幼儿教育的观念,从中使自己对如何教育孩子有所启发;通过向家长、社会展示幼儿的“六一”活动,进一步塑造本园的良好形象。

二、活动主题和宣传口号

1、活动主题: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环保

2、宣传口号:

我有一双能干的手;保护我们的地球;爱护我们的环境;解放孩子的嘴巴,使孩子会说;解放孩子的双手,使孩子会玩;解放孩子的双手,使孩子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三、活动准备

1、布置富有欢庆气氛的环境(班级环境及全园周围环境);张贴宣传标语。

2、以班为单位作好参加活动的准备:排练童话或故事剧;抓好幼儿生活技能的教育和学习;培养幼儿与不同年龄班级的小朋友交往与和合作的能力;收集制作环保时装的废旧物品;每班设计一个结对子游戏,并做好游戏物品的准备。

3、由幼儿园准备活动奖品和礼品。

四、活动内容

(一)活动倡议

1、目的:为了使幼儿能度过一个愉快、难忘而有意义的“六一”儿童节,倡议本园全体教师和全体家长积极为幼儿创设欢度“六一”的节日环境与氛围,共同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六一”节的各项活动。

2、时间:200*年5月26日至200*年6月1日。

3、对象:本园全体教师、幼儿和家长。

4、办法:通过在本园的板报向教师、家长发出倡议和向每个幼儿的家长发送倡议书引起家长的重视,争取全体教师和家长对此次庆祝活动的配合与支持。

(二)系列活动

本次“六一”儿童节活动以“幼儿故事、童话剧表演”、“巧手儿比赛”、“小能人比赛”、“巧嘴儿比赛”、“结对子游园”等系列活动的形式来进行。

1、幼儿故事、童话剧表演赛

(1)目的:通过参加幼儿故事、童话剧的表演,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表现力。

(2)要求:每班准备一个幼儿故事或童话剧;体现人人参与;选材符合本班幼儿水平;表演活泼、大方;服装设计符合剧情需要;根据剧情的需要配有一定的背景和表演用的道具;讲述、配乐录音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