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北京的春节课文

北京的春节课文

时间:2023-05-30 09:47: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北京的春节课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北京的春节课文

第1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北京春节原文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zhōu)。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jiàn)掺(chān)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nián),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xiāo),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fàn)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lǘ),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xián)熟技能。

多数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hǔ)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1],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1]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指庙会结束。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北京的春节课后练习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的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搀合成的。孩子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铺户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年前

1、这个片断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了年前的哪些日子,有哪些活动或习俗,从中感受如何,请完成下表:

时间习俗或活动感受

3、请在片断中找出一个谚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谚语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观念;目标;教学方法;评价;反思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做好语文教学各个环节的工作,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转变教学观念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即:将“以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成“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的语文课堂;将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转变到“课内外相结合”模式上来;将以单一的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转变成素质教育和能力齐头并进。只有做好这几个方面的转变才能真正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才能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要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进而,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教师仅是对知识目标进行设计,导致学生就像一个知识接收器一样等待着教师的灌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我们的课堂不再是培养“高分低能”人才的基地,而是要促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以确保语文教学价值的高效实现。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由单一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转变,这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面以《北京的春节》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进行简单介绍。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节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各形各色”等词语。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一些习俗,并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学生领悟民族文化的内涵。同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从上述三个方面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全面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说是一堂课的缩影,所以,教师要完善教学目标,要明确任何割裂这三者的教学目标都是不利于学生健全发展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设计每个环节的时候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进而,确保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多样教学方法

长久以来,我们的课堂呈现的都是“灌输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没有主动性,教师高高在上,用一成不变的模式来讲授语文知识。这样的课堂让我们开始思考,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否能够真正促使学生健全的发展呢?不可否认,这种效率相对较低的课堂是不利于学生获得良好发展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有效展示语文课堂价值的同时,也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以《北京的春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例进行简单介绍。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所以,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在导入课时,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春节儿歌”,即:“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目的是给学生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也给学生创造一个春节的景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结合现在比较淡的过年气氛形成对比,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要让学生真正找到发展的空间,同时,也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第3篇

课文主要写台湾小朋友只看见过棉花做成的雪,没有看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小朋友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以对话为主,内容贴近儿童心理特征,语言浅显易懂,师生最后的对话蕴涵着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设计理念】

“运用”乃语言学习之根本。学语文,必须充分挖掘语文因素,加强语言运用训练。凭借课文美的语言,展开想象,进行表演。以角色对话为主,以读为本,将文本、作者、学生紧紧地凝聚、包容在一起;以“情”为经,感悟台湾师生向往祖国北京、北京的小朋友盼望和台湾小朋友一起玩的心情;有感而发,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真情实感,努力使教学因“运用”而有效,因“运用”而回归语文的本质。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读好问句。

2. 体会课文中师生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感受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儿童的共同心愿。

3. 积累第9自然段中的语句,知道词语搭配的妙处并学习运用。

【教学流程】

一、 谈话导入引情感

台湾是个美丽而又富饶的宝岛,在那儿小朋友们也要过春节,可他们有一点遗憾,是什么呢?(很难看到下雪)是啊,那里的小朋友盼望能到祖国,到北京去看雪。

(看雪、玩雪是每个孩子都十分喜欢的事情,笔者承接上节课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在谈话中不知不觉地引发“情感”——“遗憾”,一下子触动了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期待心理,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二、 训练语言铺情感

1. 请大家打开课本,大声地读一读,想想哪两段是写看雪的?(指名交流)

(课件出示第2、第9两段话)

2. 请大家再用心地去读读这两段话,感受感受,你能发现什么?

3. 交流读书心得。

第1段话是写台湾小朋友看雪,第2段是写北京小朋友看雪。

第1段是写假的雪,第2段是写真的雪。(从哪儿感受到的?)

……

4. 训练语言,感受美丽、快乐。(学习第2段)

师:这两段话都写了小朋友们看雪的情景,你觉得哪个雪景更美呢?那么美的雪景你能让它出现在眼前吗?有什么好办法?(边读边想象)读着读着就会出现了,请大家读读第2段,边读边想象,反复地读,直到白茫茫的雪景在你眼前出现。

(1) 指名交流:这北京的雪怎么样啊?

(北京的雪很大。北京的雪很厚。北京的雪很美……)

你们是从哪儿感受到雪很大、很美的?(天上飘着雪花……)

(2) (课件出示)看,雪花纷纷扬扬地飘下来了,没过多久,地上、树上、屋顶上都是一片洁白。看,小树穿上了洁白的衣裳,多美呀,现在,你想说点什么?(雪花漫天飞舞,好美的世界啊……)

(3) 指导朗读:小朋友们都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那就用朗读来表达你此时此刻的心情吧!

(4) 指导积累:我的眼前已经出现了一片美丽的雪景了!你们想把它永远留在心中吗?看着画面,把第1句话用最快的速度记在心里!如果带上表情和动作,感觉会更美的。自己赶快试试吧!

(指名背,请女同学背,男同学背)

(5) 指导运用:雪景美,语言更美,你们发现了吗?(师生合作读,如师读天上飘着,生接读雪花,飘着后面故意放慢节奏,引导感悟词语搭配的妙处。以此方式师生合作读“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点击“飘着、铺着、披着”变红)

师:“飘着、铺着、披着”这几个词交换一下行吗?(生读并交流)

“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银装”搭配真妙,富有节奏,这就是诗意的表达。这么美的语言才能表达这么美的雪景,我们来学学这一招。

引导看图,启发表达:山上、路灯、房子、汽车……

雪娃娃,戴着帽子,穿着银装,拿着糖葫芦,可爱极了!

小结:美丽的雪景让我们陶醉,我们仿佛已经来到了雪地上。

(6) 师:你们想去痛快地玩一回吗?你会怎么玩?

引导学生进行诗意的表达,再次感受词语搭配的妙处。如:

小伙伴们踩着雪地,滚着雪球,打着雪仗,玩得可开心了!

(7) 让我们带着一份快乐的心情来读读第2句话。

(8) 现在就让我们伴着优美的乐曲到雪地上去开心一回,小朋友们可以坐着背,可以站着背,能带上表情、动作就更好了。(齐背第9段)

5. 引入情境,感受快乐或遗憾。

(1) 雪景多美呀,小朋友多快活呀,可是这一切台湾的小朋友是看不到、感受不到的,他们只能——静静地站在橱窗前看着用棉花做成的雪,请你去读读这段话,有什么感受?(遗憾……自由读,指名读)

是呀,对于他们来说就算看看这假雪也是——非常开心的。(请一、二组读。请三、四组读)

(2) 如果你就是站在橱窗前的小朋友,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真的雪花是什么形状的,是什么感觉……)

(在读懂课文“写什么”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抓住“飘着——雪花、铺着——雪毯”等,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词语搭配的妙处,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课文内容的学习中发现语言表达的规律,学习表达的方法。让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品出美文的魅力,真正体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 深情对话悟情感

1. 师:的确,在台湾小朋友的心里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要去问他们的老师,老师是怎么回答的呢?请小朋友拿起笔,快速默读老师和孩子的对话部分,用

”画出孩子们提的问题。画好后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

2. 运用“问句”,感悟孩子们的情感。

(指名读出句子,课件出示)

读读孩子们的话,你体会到什么?

A. 您看到过真的雪吗?(好奇)

B. 您是在哪儿见过的呢?(惊奇)

C. 北京离这儿很远吧?(打探)

D. 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急切)

(引导交流:好奇、惊奇、打探、急切……)

那是怎样的情景呢?你们“争着”来问问我。(理解“争着问”)

(对了,就是这样的急切,恨不得现在就飞到北京去看雪)

(1) 师:孩子们迫不及待的心情,课文中没有用一个“急”字来反映,而是用了一连串的“问句”,该怎么读呢?(指名读、开火车读)

(2) 你能用问句来表达“急不可待”的心情吗?

小结:台湾孩子多么盼着去北京看看真的雪。

3. 反复诵读,感悟老师的情感。

A. 老师微笑着点点头。

B. “小时候,在我的故乡。”(学生在地图上指出北京和台湾的位置)

C. “不算太远。”

D. “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

(1) 师反复诵读:“小时候,在我的故乡。”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思念故乡、伤感……)

小结:老师多么盼着去北京看看真的雪。

(2) 师:小时候,老师离开北京去了台湾。台湾温暖如春,没有下雪。她想起了自己的故乡北京正在下雪,她多么想回去看看啊。读——老师多么盼着去北京看看真的雪。

师:长大后,她还是没有回到自己的故乡,她给孩子们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再读——(第九段)

师:这年冬天,她又想起了家乡的雪景,她含着泪水深情地诉说——学生饱含深情地读(老师多么盼着去北京看看真的雪)

(3) 师:所以当孩子们争着问老师——“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学生接读)老师望望大家,深情地说:“

”(学生接读)

(学生试读,齐读,感悟“深情”)

小结:北京小朋友盼着台湾小朋友来玩。带上急切盼望的心情再读最后一句话。

4. 分角色深情朗读对话。(同桌、师生)

(本环节充分利用文本对话,抓住一连串的问句,感受“盼着去北京看雪”的急切心情,体会用“问句”表达急切心情的独特秘妙,学习运用这种表达方式,并以读为本,让学习过程成为扎扎实实的丰富的语言实践过程。最后的“设境引读”,引导学生悟出了文本的味外之旨——盼雪乃盼回归。)

四、 抒发心声融情感

1. 师:我们由衷地感受到了盼雪是台湾小朋友的心愿。这个愿望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台湾回归祖国)

我们的祖国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如今越来越强大,香港、澳门都已经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台湾也是她怀抱中一个多灾多难的孩子!这么多年来,台湾老师在盼,台湾小朋友在盼,北京小朋友在盼,你在盼,我也在盼,让我们一起深情地盼着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2. 给台湾的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到北京、到我们的学校来做客。

到北京来看雪吧,——

到我们学校来玩吧,——

第4篇

[关键词]语用训练 语文 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5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要求阅读教学必须要将重心聚焦在文本的言语上,创设各种扎实有效的言语实践平台。

一、紧扣文本语言,罗列遴选,提炼价值

入选教材的文本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文本蕴藏的教学价值进行必要的选择,并借此准确定位阅读教学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重点开掘出核心教学资源,将教学与训练的重点放置在对语言感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上。

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这篇课文至少潜藏着以下几个教学价值点:(1)以时间为序组织、铺陈素材;(2)详略取舍的材料设置;(3)鉴赏散文独特的言语风格;(4)紧扣表达的关键性词语,感知核心语言的表达效益;(5)借助资源背景,探寻文眼,掌握“知人论世”的阅读之法。

一节课的时间如何能包容如此多的教学价值呢?整合、删减就成了必然。基于新课标理念和课后思考题,笔者认为(1)和(2)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写作策略,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理应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而(3)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可将其与(4)进行巧妙融合,引领学生初步感知散文语言的风格,形成初步的语言鉴赏意识;(5)在以往的教学中已有所涉及,且并不是这篇课文的显著特点,应大胆舍弃。

经过如此删减、融合的课程,不仅体现了文本的显著特点,更契合了学生真实的内在需要,为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二、聚焦语言特质,仿照形式,实践练笔

教材文本中蕴藏着大量独特、典型的言语形式,教师除了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仔细揣摩语言的深度内蕴之外,更要注重对其言语形式的提炼,引领学生在大量实践性的仿写中构建整体性的意义集合,为学生深入探寻言语形式的内在特点、感知语言运用的规律提供渠道。

如《秋天的雨》中有一段话:“你看,它把红色给了枫树……”这段话借助排比、反复的句式将秋雨对万事万物的滋润展现出来。教师引领学生感受语言魅力后,提炼出“它把( )色给了( )”的句式,引导学生练笔。

作者匠心独运的语句给予了学生典型的价值依托,为学生创设了有话可说的实践平台,促进了学生典型句式的高效积累。

三、把握写作方法,整合素材,提炼修缮

在回归写作本位理念的呼吁下,阅读教学的语用训练不能仅仅局限在遣词造句的层面,而要将视阈进一步扩展,引领学生关注作者对于写作素材的选择与处理。

说理文是小学高年级教材中的重要文体,对典型事例的选择是说理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为例,作者分别选用了谢皮罗、波义耳、奥地利医生三个人的事例。但说理文事件的描写注重对能够凸显中心论点的素材的聚焦、放大,而无需进行细致、深入的描写。在掌握这一特质之后,教师随后为学生补充了古代科学家沈括的事例。这一素材对人物描写得异常细致。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这篇素材作为课文的一个事例,是否妥当?学生意识到事例描写过于细致,有喧宾夺主之嫌,会让说理文变成记叙文。随后,教师引领学生根据说理文的需要,对这篇素材进行删减整合,使其成为一个合理的说理文事例。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依循着说理文的文体特征,对已经形成的现有材料进行整合梳理。这一实践过程,为学生学会选择材料、整理材料提供了历练平台。

四、依循文本意蕴,强化体悟,补充创生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文本自身并不产生意蕴,而是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体悟与思考之后,文本才伴生出相应的意蕴。这样的认知过程能为学生丰富认知、强化对文本的感性理解奠定基础。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中有一段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你总会和我在一起。”教师可借助这段话引导学生以“逆境”为主题对阿曼达进行一次人物的聚焦特写,借助对人物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的刻画,形象地展现阿曼达身处逆境、意志坚强的特点,从而与课文后面“了不起的父与子”形成鲜明的照应之势。

这种形式的语用实践,不仅是对文本内容的高度拓展,还在言语实践的过程中反哺于文本的体悟,可谓一举两得。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板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45-03

一、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多媒体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被大量使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受到了冷落,甚至淡出课堂教学。毋庸置疑,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具有许多优越性,但是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教学功能和强大的生命力。板书就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板书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它是评价教学的标准之一。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板书的设计和运用。

二、板书设计的要求

课堂教学中的板书,应当以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为原则。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利用板书将课文中的内容体现出来,力求做到“讲起来方便,记起来深刻,看起来自然”。因此,在设计板书时应注意以下要求。

(一)准确性

板书具有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的功能。因此,教师在设计板书时一定要注意板书内容的准确无误,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抓住关键的单词、语句,借助文字、图像、符号以及色彩,准确、科学地体现教材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减轻学习负担。

(二)灵活性

板书要有周密的计划,但也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上课之前,教师对板书的内容应有事先的设计,但在课堂的实际教学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讲课中如果学生不能顺利接受,那板书的内容可进行适当的增减。倘若某重点问题学生一时无法理解,教师可以增加板书的量,尽量采用学生熟悉的词语,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三)概括性

板书是对课文内容的“提炼”,不要求面面俱到,要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突出重点和关键,力求以简驭繁,以少胜多,切不可不分主次。言简意赅、画龙点睛,能引起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给学生一种“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感觉。

(四)启发性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板书内容的完成过程本身包含着启发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设计板书的空白处,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使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根据板书内容联想出整节课的知识,回顾当堂收到的所有信息。

(五)美观性

板书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应当具有美观性。对于学生来说,整洁、美观的书写不仅能帮助其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更能训练其对美的欣赏能力。为此,教师在设计板书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借助板书使学生理解、掌握、深化教学内容,而且还要考虑板书的整体布局、搭配好色彩再加上一些简笔画等,使之图文并茂,丰富板书的内容,从而给学生以整体规范美。

三、板书设计的具体方法

板书要从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进行设计。英语教学板书大致有以下基本形式。

(一)纲目式板书

纲目式板书是一种最基本的板书形式。在教学中,教师参照课文的主要线索、事件发展顺序或内在联系概括内容整体结构,先写大提纲,然后边讲内容边书写第二、第三层次的知识点,最后再进行综合,得出结论。纲目式板书不但利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授牛津英语9A Unit Three Teenage problems Main Task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如何写书信的提纲,笔者将Millie的书信作为参考,设计一个纲目式的板书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构架:

1. Introduction

2. Main body

Cause of stress and how to deal with it

(A lot of homework Plan my time carefully)

Cause of stress and how to deal with it

(Not enough time for hobbies Choose one hobby to do each day)

Cause of stress and how to deal with it

(Feeling bad … )

3. Conclusion

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课文纲目进行自主学习,能较容易地掌握教学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课文。这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全面认识,避免在认识问题上产生片面性。

(二)表格式板书

表格式板书是将教学内容用表格的形式体现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师先列出表格的栏目,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材料阅读,并且用简洁的文字归纳出栏目中所填写的内容。表格式板书便于学生抓住要领,有利于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和培养分析概括的能力。例如,在教授牛津英语9A Unit Two Colours and moods一课时,笔者根据教学内容要求,设计了表格式的板书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见下图)。

学生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独立学习、合作探讨、共同解决问题的乐趣。他们通过表格板书的引导掌握了本课的学习内容,圆满完成学习任务,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图解式板书

图解式板书是运用符号、线条、图形,配以简要文字解释教材内容的一种板书形式。图解式板书最常用的是思维导图,通过主题关键词用相关的层级图建立起记忆链接,引导学生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图解式板书便于学生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授牛津英语7A Unit3 Let’s celebrate 一课时,笔者通过引导学生画出对比图,从节日时间、饮食习惯、节日活动等角度去分析春节和万圣节的不同之处,较好地完成了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New Year & Halloween这一教学目标(见下图)。

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把语篇文字转化为图表材料,体现了阅读中的思维过程,为篇章的整体理解搭好了“脚手架”,有助于准确把握篇章主题,理解篇章内容,梳理篇章结构,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大脑潜能,训练思维能力。

(四)设问式板书

设问式板书是以问题形式启发学生思考的板书。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设计出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一步步探究。通过阅读了解问题的答案和要求,了解全文的内容,从而找出课文中所要学习的知识。设问式板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授牛津英语8A Unit3 A day out 一课时,为了测试学生是否了解Linda去北京世界公园旅游的这次经历的过程,笔者设计了以下设问板书:

1. Where did Linda go?

2. Who did she go with?

3. How long was the journey?

4. Did she enjoy it at the beginning?

5. What was the best part?

6. Where can Linda’s mother see the photos of the trip?

通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教师很好地了解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为学生学习更深层次的知识做好了铺垫。

(五)对比式板书

对比式板书是把所学内容中彼此对应的两个方面排列进行对比而形成的板书。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比较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作出解答,然后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回答对比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之形成鲜明的对照。对比式板书有利于学生通过对比获得知识,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例如,教授在动词和形容词加后缀变成名词时,笔者将学生已经学过的agreement, illness, invention, celebration, happiness, invitation等单词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这些词的词性和后缀。通过对比式的板书,学生们很快发现这些动词和形容词加后缀变名词的规律,如动词加ion, ment,去掉e加ion或ation;形容词加ness或者去掉y加iness等。

agreement= agree + ment

illness= ill + ness

invention= invent + ion

celebration= celebrate-e + ion

happiness= happy - y + ness

invitation= invite - e + ation

学生从对比式板书中清楚地看到了二者之间的异同,有利于他们的理解。

(六)归纳式板书

归纳式板书是根据已知的某些知识点总结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板书。教师对所讲内容进行逐一分析或让学生进行归纳讨论,总结出所学知识的要点,从而在学生的脑中构建出整体知识网络系统。归纳式板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结构,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归纳能力。例如,在讲解bore,interest ,amaze,frighten等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时,它们都是及物动词,大都含有“使……”的意思;而它们的现在分词形式应该是“令人无聊的”“令人感兴趣的”“令人惊奇的”“令人害怕的”,过去分词形式则是“感到无聊的”“感到有兴趣的”“感到惊奇的” 和“感到害怕的”。所以,凡表示“令人……的”都是-ing形式,即sth.be -ing;凡是表示“感到……”都用-ed形式,即sb.be-ed;因此板书这些类似用法的词,让学生进行归纳、记忆。

boring 使人无聊的 ――bored 感到无聊的

interesting使人感兴趣的――interested感兴趣的

amazing 令人惊奇的 ――amazed 感到惊奇的

frighten 令人害怕的 ――frightened 感到害怕的

exciting令人激动的 ――excited感到激动的

delighting令人高兴的 ――delighted感到高兴的

encouraging令人鼓舞的――encouraged感到鼓舞的

pleasing令人愉快的――pleased感到愉快的

worrying令人担心的――worried感到担心的

学生通过板书中的归纳,不仅学会了本课时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又进一步理解了学习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举一反三,将所学知识系统化,促使对知识的总体认识,在学生头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除以上几种常见的板书形式外,英语教学的板书还有很多,比如注解式板书、简笔画式板书、线索式板书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选用。另外,一节课的板书设计,要不拘泥一格一式,如果能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其效果会更好。

板书设计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融入了教师的智慧和思想。优质的板书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有利于他们记忆和思维。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科学地设计板书,只要我们认真关注板书的设计,并把它当作艺术来设计,那么板书一定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教师教学的“好助手”。

参考文献:

[1]刘春彗.板书技能 演示技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吕良环.英语案例教学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3]刘显国.板书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4]张志贤.职高英语课堂教学板书设计要点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0,(2).

第6篇

一、课程重组:撬动学校创新发展的源动力

让“立德树人”落地生根。2014年国家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成为指导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纲领,课程改革也成为当下实现上述任务的重要选择。然而反观当下,学校课程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各学校通过开设校本课程,构建国家三级课程体系。“加法”式的课程构建模式不仅存在较为突出的内容交叉和重复现象,而且还出现“加重负担、争抢时间”现象。同时,学科割裂的现状与“培养完整的人”的目标理念相悖,不能实现课程对学生整体发展的关键作用。基于上述现状,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亟须从目标、内容、方式和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整合。

2001年实行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走过如下阶段:以改结构为中心的“1.0版本”,即构建三级课程体系的结构;以改关系为核心的“2.0版本”,即改革课堂的师生关系:现如今,课程改革已走向以改意义为核心的“3.0版本”,即旨在实现教育的意义――“立德树人”。为此,东凯小学确立“建设人文、和谐、典雅的书香校园,培育智慧、健康、友爱的文明少年”的办学理念,提出“言行文明、志趣高雅、基础宽厚、视野高远”的学生发展目标。要落实上述育人理念。课程重组就成为必由之路。东凯小学从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和学校实际出发,把语文、品德和传统文化等学科重组为人文素养板块;把数学、科学和探究活动等重组为科学素养板块:把音乐与美术重组为艺术素养板块;把体育和心理健康重组为身心素养板块,依此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根本愿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想迎接转型的挑战,难以绕过“核心素养”这一重要问题。因为学校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国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至高无上的课题。那么核心素养究竟是什么?核心素养是指学生为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所必备的品格和能力,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同时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来看。它反映学校培养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如此看来,知识将不再是教育教学的唯一目的,“人”的素养回到教育教学的中心,教育教学也会相应从“知识核心时代”转向“核心素养时代”。教育的转型必须构建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重组之后的课程体系,就是积极适应教育转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有机整体。

重组后的课程主要目标在于改变知识的分割状态,让零碎的教育信息与鲜活的生活现象、学生的认知经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只有以核心素养指导、引领和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才能升华为“教育”。

实践指向: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当下的课程改革重在改革的意义,既包含教育的意义,还应有学习的意义。过去教育教学的改革,过多地研究教师“教”的方式,而当下的课程改革,更注重研究学生深度学习的方式,这是课程改革的飞跃。要想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地发生,深度学习得以在课堂上实现,就必须有相适应的课程。

课程改革倡导的“深度学习”指向的是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是以整合的知识为经验,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就倒逼课程的改革,需要建立与深度学习相适应的课程。课程重组撬动整个课程结构的变化,就是指向深度的课改,构建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在课程整合教学研讨中,东凯小学数学许老师执教一堂整合课《营养午餐》。许老师利用相关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计算出科学的午餐所需要的热量。让学生根据给出的菜单,进行营养午餐的合理搭配,指导学生利用排列组合的数学知识列出菜单。然后根据学生所喜欢的午餐食用情况。在利用数学知识进行统计后,为餐厅工作人员提供建议。最后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质。利用科学知识,为不同学生的合理膳食提出参考建议。这是基于生活中切实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研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效解决生活中所存在现实问题的整合课。学生经历这样学习过程。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通过学习来提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学习才是学生的深度学习。

有效保障:教材整合与开发。究竟以什么样的形态,把重组之后的课程呈现给学生和老师?构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材体系。无疑是关键环节。东凯小学《人文素养课程》是以语文学科为核心的“一体两翼”课程。具体架构:《语文与修身》课程为“一体”;适合晨诵使用的诵读教材《清音》,以及学校的系列主题活动课程,分别是“两翼”。《语文与修身》是《人文素养课程》的主体,即“一体”。教材以人教版现行版本教材为主线,沿用教材的主题单元排列体系,融合在相应学段《品德与社会》和《传统文化》课程的知识点。为了让学生有更加完整而丰满的学习载体,创编人教版的主题单元。人教版原有的单元主题不变。选编北师大版、苏教版、S版等教材与该单元相同主题的经典篇目,以及重构《品德与社会》和《传统文化》课程的知识点,适当整合内容,适量拓展篇目,适时迁移和外延实践活动。《语文与修身》教材的每个主题单元选编七篇课文,分四个版块,各自承担相应的任务:第一版块为精读课文,主要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基础知识、掌握学习方法:第二版块为略读课文,是学生在习得学习方法后进行迁移、巩固,形成学习能力的平台:第三版块为自读课文,是学生习得方法、形成能力之后尝试运用的练习场所:第四版块为该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板块,主要落实学生“知识的综合性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的目标。教材整合既保障教材的政治性、认知的科学性和学科的语文素养功能,又构建出适合学生学、练、用的开放型文本学习载体。

在“两翼”中,《清音》教材的内容包括诗歌、散文、诗词、小古文等文体,融合原有的《传统文化》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还能让学生从诵读传统文化中感悟传统文化教育。《学校主题系列活动》是根据学生学习需要,为学生设计的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是学生能力迁移、运用的平台,同时由此也践行《品德课程》“真正让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的教学策略。从某种意识上来讲,学校主题活动承载了育人的实践。“一体两翼”的《人文素养课程》结构,不仅符合学生整体认知规律,还有效减轻因内容重复给学生所带来较重的课业负担。

实践载体:项目课程研发。在课程整合过程中,最难以突破的瓶颈是跨学科的整合。为破解这一难题,我们研发了“项目课程”。所谓项目课程,就是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为完成某一项目的学习,而研发的与学习相关的综合性课程资源。“21世纪技能”、“核心素养”成为关注的课题。研究表明,这种跨学科学习对学生的各种技能和核心素养能起到较好的培养价值。比如,芬兰教育的“混科教学”、美国政府认可的“STEM项目课程”,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都能起到显著作用。鉴于现有的师资条件和实际发展需要,东凯小学在课程重组过程中切块进行。从重组课程中挖掘整合点,以服务学生的学习需要为核心,研发“项目课程”,较好解决学科之间的壁垒,学生可以采用合作探究方式,以研究项目问题、解决项目问题为主线,变任务导向为问题导向,从而引发深度学习。

项目课程是实施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良好载体,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课程。比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八单元中,《电脑住宅》创造性地阐述了电脑的神奇和未来将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由此受到启发,结合《机器人踢足球》《儿童的奇想与发明》《明天的太阳城》等,研发《我们的奇思妙想》项目课程。在这一项目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阅读系列文本,提取相关科技信息,以小组合作方式,结合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比如门禁系统、烹饪系统、空调模式等,展开奇思妙想,用文字方式写下未来住宅、公园和餐厅等空间的设想。紧接着根据学生兴趣和爱好的不同,可以求助美术等学科教师,完成奇思妙想后的空间格局构图;可以在计算机教师的帮助下,在电脑上完成三维立体构图;可以在科学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尝试制作奇思妙想的手工作品等。一个项目课程,学生可能要持续几天,甚至几周,这是持续学习的过程,也是深度学习的过程。在这一项目课程接近尾声时,交流、展示同学奇思妙想后的所有成果。在介绍成果详细信息的同时,可以在其他同学作品中扩充视野。由此培养文学、美术和科学等方面的能力。总之,项目课程的开设是学生综合学习最好的载体,也是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

分科与整合的课堂样态并行,是课程重组有效实施的途径。课程重组之后,整合的课程如何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有些学校探索了“全科教学”、“教师包办教学”,但都因地域与教师结构水平的差异,存在不可复制性。就现有教师队伍来说,教师接受的师范教育。专业性太强,知识面过于狭窄,存在许多学科短板,难以承担多门学科的教学。课程改革不能仅仅局限于课程整合的形式,更要注重课程整合的内涵和实质。实践发现,全程分科教学的学生,缺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探究能力,完全依靠综合性学习的学生,一定会缺少精细化知识的支撑。因此,课堂教学应实行分科与综合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不可以偏概全。

在《艺术素养课程》整合中,首先需要音乐、美术学科教师,按照课程标准,重新梳理学科素养的教学点,并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实施重组。在重组之后的艺术素养课程中,原有学科内独立成体系的教学内容,要按照课程标准实施分科教学。两门学科可以整合的内容。坚持以提升学生综合艺术素养为核心,实施整合教学。在学校课程整合教学展示中,美术学科的杨教师展示艺术素养课《和你一起聊春晚》,以《春节序曲》音乐为主线,在第一环节中,采用听听画画的方式给乐曲分部分,然后再让学生用不同的颜色将乐曲不同部分的情绪表达出来:在第二环节中,引用老舍先生《老北京的春节》,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春节的习俗;在第三环节中,伴随背景音乐《春节序曲》,引出和春节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比如剪窗花、写春联、画京戏脸谱、制作年画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表达方式,展现自己心目中的春节。虽然用近三节课的时间,但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全方位地感受了春节的艺术魅力。“艺术是相通的,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提升,不仅仅是美术这一门学科的任务,而是需要一个整合的艺术课程来实现”。杨老师在课后深有感悟地说道。

由上可见。在课程的分科和整合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分科教学赋予学生精细化的知识储备,用来作为综合化学习的基本支撑;整合后的综合学习给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供施展的舞台。因此。分科与整合应是课堂教学的两种样态,既要保留分科教学的基本样态,又要依托重组之后的整合点,积极开发项目课程。上述两种样态并存,既能有效地解决课程整合实施的难题,同时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课程重组:让学校教育生态呈现新的样貌

发展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学校育人要靠课程。课程建设则要靠教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程是教师施教与学生学习的直接链接,教师、课程和学生作为主体,互为因果、彼此互动、相互改变,是学校教育的“共生体”。通过课程建设,改变了教师的专业“行走”方式,为学生智慧成长提供了动力支持,促使东凯小学的课程建设取得了“三赢”结果。这就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定义,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不再单纯地把完成教材教学内容当成终极目标。如今,东凯小学的教师逐渐具备了课程意识,以及对课程进行甄选与构建的能力。课程重组不仅提升了教师整合教材、驾驭课程标准的能力,更提升了教师的教育境界,开始拥有了批判性的教育思考。教师在参与课程建设的同时,促进了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

培育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东凯小学实施课程重组之后,每周四天实行“半日课程”,上午安排重组整合之后的国家课程,下午全部安排音乐素养、美术素养、体育素养和综合素养的校本课程。在师资方面,学校聘请社会上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资质的老师任教,课堂采用校外教师主教、校内老师助教的管理方式: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从课程菜单选择所喜欢的课程,以走班形式找到自己喜欢的伙伴、教师和课堂,自由进行学习。这样的课程设置方式,不仅搭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童年梦想舞台,而且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童年味道十足的体验活动中快乐成长。东凯小学的课程建设不仅仅是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更重要的价值是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成就学生的生命精彩。让学生主体站在课堂的中央,一切的创新、重组都围绕学生的发展。每一门课程都散发着浓浓的童真童趣、酽酽的文智味道、智慧的情思元素,流淌着快乐的因子,放大着幸福的光华。

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高品质的学校教育离不开高品质的课程体系。学校利用课程重组,对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造就未来优秀公民,让学校的办学理念通过课程有效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得以实现。学校的文化品位不再停留在口头和墙壁上,而是真正地通过课程融入师生的身心,这才是真正有品位的学校文化。课程重组撬动的不仅是学校的课程结构,还撬动了学校的变革力,让学生学得更好、成长得更好。

第7篇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文化意识"是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而现阶段我们使用的新教材五六年级Culture time这一文化知识学习板块,则通过照片和简单的英语介绍,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有利于学生比较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并能认识和理解本国文化。

【案例描述】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不能脱离对文化的学习,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密切的。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是文化的载体,它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和熟悉英语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新教材五六年级中的Culture time板块教学,通过图片和简单的对话以及文字介绍,呈现中外文化的异同,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因此,我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每一块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文化、体验语言,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本学期面临的更换新教材,已有知识储备与新教材教学内容部分脱节的现象,孩子们初学困难较多,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发现新教材的学习乐趣。因此在学习第三单元Holiday fun文化板块时,我尽量设计有趣味的活动,力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快乐学习中感知文化、体验语言并参与活动。

1.中西节日知多少

围绕本单元主题Holiday fun,我课前布置学生了解各种中西方节日名,课堂上以小组竞赛的方式,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节日多。

T: What holidays do you know?

S1: Halloween.

S2: National Day.

S3: Christmas.

S4:…

孩子们不仅要能用英语说出节日名,还鼓励他们用英语说出节日的时间以及各个节日的风俗习惯,通过课前预习搜集资料,课堂比赛运用交流,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了解了更多的节日,同时运用语言进行真实的交流、分享与学习,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不仅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体验语言和外国文化而且建构知识和技能。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强调"操作",强调"实践",强调"考察",强调"调查",强调"探究",强调"经历"。跨文化意识培养也应注意采用体验式活动,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就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学生除了对圣诞节有所了解外,对其他的西方节日都不太熟悉,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西方比较有趣的同时比较盛大的节日如Halloween――万圣节:10月31日是西方的万圣节,它已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里,人们点然Jack-o-lantern(南瓜灯),孩子们戴着各种面具装扮成各式各样的人或动物,叫喊着:"Trick or treat!"挨家挨户索要糖果。在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做各种各样的面具及南瓜灯,分别扮演所要糖果和恶作剧的小孩,愿意给孩子糖果和不给糖果的邻居。通过表演,让学生从中感受西方文化的氛围,真实地了解西方的万圣节。

2.中西节日来PK

接着,我让学生自愿选择加入中国传统节日组还是西方传统节日组。让孩子们选择一下自己喜欢的节日,并向大家来一一介绍该节日以及你喜欢的原因。顿时课堂上气氛热烈,讨论声此起彼伏,课堂上时不时传来孩子们欢乐的笑声。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方式,他们喜欢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习不再变得那么枯燥,每一个孩子都兴奋的诉说着各自喜爱的节日,认真聆听他人的介绍,遇到不会表达的地方,请教同桌或老师,大家一起快乐轻松的学习。

我们常说,中国的学生学出来的都是一口中式英语。我们的孩子学英语最缺乏的就是一个英语的环境,和良好的兴趣。我们也常说,要要学好一门语言,就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我们就可以利用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的这一特点,利用西方节日文化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就可以将这些知识带入课堂,让学生们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而不是仅仅局限在书本上的文字。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让孩子们逐渐产生了跨文化意识,本文将以跨文化意识中的节日文化为例,说明跨文化交际在小学英语教育中的必要性和实施性。《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由此可见丰富合理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知识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必要条件,只有在了解了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和了解了英语运用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英语以及运用英语。在英语交流中,学生应该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中西方节日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加强学生对中西方节日对了解, 可以扩宽英语交际范围,使英语交谈更得体。

3.节日Party欢乐多

第二节课,对于孩子们前一节课激烈的讨论结果,孩子们经过投票选择人气最高的西方节日Christmas圣诞节,开展了一次欢乐多多的圣诞Party。孩子们一起布置圣诞树,互赠礼物,在参与交际活动中感知异国文化,体验语言特点,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乐,轻松愉悦欢乐多多。

西方和中国都有许多的节日,他们种类不同,有些是比较富有宗教色彩的,有的是趋于生活化的而这些节日在我们中国也越来越流行,而中国也有很多节日,但是他们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庆祝方式也不同,如果把这些带入课堂,会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用中西方最重要的两个节日,同时也是学生们最熟悉的两个节日:春节和圣诞节进行对比。 西方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是圣诞节。在圣诞节节日期间,一般家庭都会摆放圣诞树,家人朋友直接交换圣诞卡,小朋友会在晚上睡觉前在床头放圣诞袜,等待圣诞老人给他们送礼物,还有就是都会有一顿丰富的圣诞大餐,最不可少的就是火鸡了。而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圣诞节在我国也很流行,学生们都喜欢在当天交换圣诞卡片,在上面写上:Merry Christmas!而中国的节日所承载的文化就大大不同了: 在中国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传统的春节了,也就是农历的新年。这个节日是从我们古代就传承至今的,除夕夜有守岁的传统习俗,除夕夜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放鞭炮,正月拜访亲戚等风俗习惯。而饺子则是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全家聚在一起看春节晚会,孩子们都会穿新衣服,也会收到压岁钱。我们还可以将万圣节与中秋节进行对比。每年的 10 月 31 日是西方传统的万圣节前夜,当晚小孩会穿上化妆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户收集糖果,比较有特点的就是南瓜灯,而黑色和橙色则是万圣节前夜的传统颜色。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它是一个团圆的日子,节日当天都会吃月饼、赏 月、玩花灯等风俗。由此可见西方的节日注重宗教文化,而中国的节日则比较注重人文色彩,可见中西节日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

【案例反思】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比较有限,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所选取的文化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小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及日常生活交流中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同时,导入形式也应符合学生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

1.感知异国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小学英语新教材中有大量关于中外文化的对比的题材,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让学生了解西方的文化,从而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中西文化的比较易帮助学生增加文化底蕴,增加跨文化交际意识,让学生自己感受和意识到文化在交际中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如果不了解,可能会闹笑话,甚至产生误会或更严重的后果等等。

非英语语言国家的儿童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阻碍了英语学习。教师要精心设置英语课堂环境,甚至形成开放的课堂环境,把学生带出教室,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悟多元文化。在这个环境里,逼得每个人都要用英语去交流信息,这样的"环境气候"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是不可缺少的。我在实践中是这样来营造英语氛围的:在课堂上,教学用语尽可能说英语,模拟仿真英语环境;创造模拟英语情景的练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交际训练的机会;善用现代音像手段和网络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英语世界;在学校的宣传栏和班级的黑板报开辟英语角;在英语广播中向学生介绍学习英语的小窍门和课堂外的英语小知识。学校的公共宣传栏面向全校师生,版面较大,可以介绍一些需要时间进行记忆的习惯用语和名言名句。学生每天都有机会到宣传栏阅读,这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和巩固。

2.体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情感

通过体验语言的方式,特别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英语文化意识。如在教学句型"Where are you from?"时,教师可以通过板书"I'm from Nanjing Jiangsu China"使学生了解地名的英语表达顺序是从小到大,而汉语则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体验语言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从而使他们在交际中正确灵活地运用。

在长期的历史积累中,许多词语本身就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可以为学生介绍其相关背景知识,以便真正了解其内涵。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涵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涵义的介绍。在上动物一课时,教授"dog"一词,在中国文化中多为贬义,如"丧家犬""走狗"等,而在英美人眼中的狗却是人类最忠实可靠的朋友,有"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lucky dog"(幸运儿)等常用词语。而在教授颜色一课时,我列举了许多外国例子"green hand"(生手)"black tea"(红茶)"blue water"(大海)。对英语词汇的正确认识、运用有利于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例如"love、dear"等词在西方一些非正式场合用得非常普遍,但在中国,这样的词语一般只用于亲密的朋友或家人之间。因此我们要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

3.参与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活动期间,教师可以通过英语课堂,让学生了解异国的历史文化、物产民俗、自然风光等。例如学唱英语歌曲,让学生接受西方音乐的熏陶,同时与所学的单词、句子相结合就更加容易上口和记忆。孩子们在学唱英语歌曲的过程中,同时深深地受着文化的熏陶,并且由此获得的认识、情感,必将迁移到以后的英语学习中去,产生不可低估的价值。再比如,还可以开展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

小学英语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英语交际活动来展开的,这些内容可以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和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模仿等生理、心理特点,创设条件,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语言环境,给他们提供"舞台",让他们开展角色表演,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语言的运用。如有学生过生日,我设计场景,让学生模拟购买生日礼物。抽签决定谁担任售货员,谁担任顾客。"Can I help you?""I want a Teddy Bear for my friends. Today is his birthday.""Do you like this one?""Oh. Great. How much is it?""Ten yuan,please."买好礼物后,到小寿星"家"过生日,现场播放"Happy Birthday"歌曲。教材中适合角色扮演的任务还有很多,如祝贺,就医,过节,旅游等都可以通过学生参与,表演,体验来完成。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录音,看短片,模仿原汁原味的语音语调。还可以让学生观察碟片或录象中的辅助语言,让他们咀嚼其中文化知识,树立文化意识。如看"The Chicken Run","The Lion King"等,然后让学生模仿,比比谁模仿的象,学生十分踊跃。学生还可以表演自编短剧或经典短剧,学生在表演的时候,可以从细节了解西方文化知识,如招呼,握手,用餐礼仪(刀叉用法,就坐位置,食品种类,上菜顺序等),语言习惯,手势体态等等。"运用"是课堂语言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而它的典型示范就是"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小学生可以初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恰当使用语言的意识,提高文化敏感性。

参考文献:

[1] 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3)

第8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问题设置;误区

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策略。问答作为外语课堂中最普通的一种话语形式,对语言的习得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1],甚至可以说,一节课的成败就在于问题的设置是否能培养能力、训练思维、渗透文化,是否能带领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处。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常常因为缺少听者意识,仅仅从自身的角度,而没有从听者或者学生的角度来设置问题,从而导致预期的效果难以达成。下面笔者以NSEFC Book 6 Unit 5中的“An exciting job”教学为例来说明问题设置中的常见误区。

一、针对问题指向不明误区的对策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个个问题就像是指引学生前进的一个个路标,只有每一个问题都指向明确,学生才能顺利地到达教师期望的目的地。如果指向不明,学生就很难找到前进的方向。

导入部分,笔者在让学生观看完视频,并且介绍了火山各部分的名称后,提出了一个问题:What will happen when a volcano erupts?这个问题的指向并不明确,因为听者既可以理解为火山喷发时,火山本身会发生什么变化,也可以理解为火山喷发时,周围的环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提这个问题时,笔者希望学生进行如“Boiling rock erupts from the crater; the lava flows slowly down the mountain”的回答,以此来补充火山学家工作的恶劣环境。结果,由于问题的方向不明确,学生从火山喷发的后果来回答(All the plants will be destroyed),影响了课堂的进程。

如果教师时刻把学生放在心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设置问题,就能有效地避开此类误区。或者可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用同样的问题来问自己,看能否回答出自己期望的结果。所以,如果把上面的问题改成:Can you describe the process of the volcano eruption? 那么学生回答起来就不会出现太大的偏颇。

二、针对问题难度太大误区的对策

在课堂上,偶尔会出现学生回答不出问题而冷场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多数是由于问题设置的难度较之前的问题提升得太多,或者是思维的跳跃过大,学生没有跟上课堂的节奏。

“An exciting job”这篇阅读文本,从文章结构上分成两个部分,一是作者对于这份工作的热爱,二是介绍了作者第一次经历火山喷发的情形。在处理第二部分时,笔者利用表1(斜体部分为学生所填),要求学生找出火山喷发时及喷发后火山学家所见、所闻及所做的事情。

找到表格需要的细节信息之后,笔者提问:What kind of job do you think it is? Give some adjectives.教室里一片沉寂。显然,与直接从课文中找出信息,完成表格相比,这个问题难度较大,不仅需要学生对作者的工作有深入的理解,同时,需要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概括出一些形容词来描写这份工作。

问题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工具,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内容和层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2]5,所以,在第二次上课时,笔者设置了一系列难度较小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一定的逻辑联系,且环环相扣,由易到难,逐层铺垫,形成了完整的“问题链”。

(1) Why did they have to put on the special clothes?

(2) If the clothes were broken, what would happen to them?

(3) Do you think it’s easy or difficult to walk with the special clothes?

(4) Which words tell you it’s difficult?

(5) Why didn’t the author collect the lava?

(6) Why did collecting lava need experience?

有了这些小问题的帮助,学生能够体会到火山学家工作的危险、费力、高强度和高要求等,就可能找出一些形容词,如dangerous, risky, tiring, exhausting, tough, demanding等。这些词与文本标题中的exciting不同,与作者自己的感受也不完全相同。但正是这些差异,才进一步地反衬出作者对这份工作的热爱。

三、针对问题比例不合理的对策

按照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法,我们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提的问题分为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2]6。展示型问题依赖文本的信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参阅型问题是在获取文本信息之后,针对文本一些要点、亮点进行延伸提问。评估型问题则是在获取信息、理解文本后,对文本或文本主题或作者态度做出的全面综合的思考。

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的比例应该设置合理,如展示型问题占60%~70%,另外两类问题占30%~40%。如果全部都是展示型问题,学生能够获得文本的细节信息,但不能形成较完整的整体印象,不利于发展和训练学生的思维,尤其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事实上,促进学生在阅读时与作者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成为有自己判断和独立见解的阅读者是阅读的终极目标之一。反之,如果参阅型和评估型问题过多,那么,在同等时间内,学生没有把握文本信息,就来回答这些需要概括、推理、判断的问题,难度会很大,也就很难达成目标。

笔者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首先设置了以下问题。

(1) Which sentence in Para 1 show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his job?

(2) Why does he think so?

(3) What does he do as a volcanologist?

(4) What did the author feel, hear and see during the eruption?

(5) What did the author do after the eruption?

(6) What does the writer find impressive about volcanoes even after studying them for many years?

显然,这些问题都紧扣文本,可以直接在文本中找到答案。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些问题上,学生很难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也很难体会为什么作者对这份工作有这样深厚的情感。所以,笔者又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7)What do you think makes the writer overcome the difficulty to continue his work?

(8) Do you want to be a volcanologist in future?

(9) Which qualities and skills do you think a volcanologist should have?

问题7是一个参阅型问题。通过阅读文本,学生能够体会出作者对于工作的热爱,也正是因为热爱,他才能坚持自己的工作。但学生需要重新回归文本,来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句子,如:

I have the greatest job in the world.

I am never bored.

I don’t mind because danger excites me and makes me feel alive.

I am enthusiastic about my job.

I am still amazed at their beauty ...

问题8既可以说是一个参阅型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评估型问题。因为学生必须参考文本内容,才能做出自己的判断。问题9则是一个评估型问题,它基于文本,但是又高于文本。学生可以根据文本中所了解的,也可以借助自己头脑中原本已有的关于火山学家工作的信息来做出一个比较全面的回答。这个问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学生的思路能够充分展开。教师的设问有效驱动了学生的深层阅读和思考,促进了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思维碰撞[3]。

四、针对问题过于封闭的对策

根据回答者回答的自由度大小,问题通常可以分为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封闭性问题有相对固定的答案,可发挥的空间比较小,常用于阅读过程中的问题设置,以帮助学生获取文本的细节信息。有些教师为了更好地掌控课堂,大多使用封闭性问题来组织教学,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围绕文本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发表意见,进行语言建构和输出表达。

上文提到,笔者在阅读后环节向学生提问:Do you want to be a volcanologist in future?这是一个封闭性问题。如果只是提问学生是否想当一名火山学家,那么学生回答完“Yes”或“No”之后就坐下了。这样的问题并没有太大存在的价值和必要。

但笔者的设计并非如此。在学生表明自己的态度之后,适时追问,把这个封闭性问题扩展延伸,才是笔者的真正意图。通过追问Why?/ Why not? What do you want to do?等问题,获得学生更多更真实的回答,形成师生间真实的沟通与交流,这才是弥足珍贵的,也是不可复制的课堂随机生成。

事实上,在笔者试上和正式上这节课的两个班里,学生们都有不一样的精彩表现。例如,有学生满脸兴奋和向往地回答:Yes. This job is so interesting and exciting. Although it is a bit dangerous, I want to face the challenge. 也有学生答:No, because it’s so dangerous. I want to live longer. 还有学生答:No. I want to become a cook.当笔者表现出惊奇和兴趣时,那个学生非常骄傲地说:I like delicious food. 笔者真的相信,这节课让学生们有了对未来工作的看法和对心目中理想工作的选择,这让人感动。这是封闭性问题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要避开问题设置的种种误区,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同时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和比例,才能形成和学生的真实交流,收获意外的精彩。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43.

第9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互动 价值 现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54-02

引言

课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战场和重要手段,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师生双方的交流与沟通,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然而,我们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探索多年,却始终脱离不了应试教育的轨道,课堂互动相比过去有所长,但又远远不够;或者有的互动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无效互动,效果差强人意。笔者基于此种现状的考虑,结合具体学科,再次提出了语文课堂互动这一话题。

一、语文课堂互动的内涵

我们首先要明晰的是“语文课堂互动”的概念及内涵。先谈何为“课堂互动”,课堂互动的实质是师生之间的思维互动、情感互动以及观念互动的统一过程,是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有目的性、情境性、系统性和双向性的师生之间的生命交互作用,是成外显或内隐的认知互通、思维互接、情感互染行为和过程。[1]而语文课堂互动则是在语文教学情境中这一内容的具体化,可以理解为“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中师生双方借助各种中介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2]

作为一种动态的教学过程,语文课堂互动主要包含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要素,正确认识这些要素,才能使语文课堂互动更加有效。

(一)教师是课堂互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主宰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只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也只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简单叠加。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下,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成为课堂互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想要什么、为什么想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关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二)学生是课堂互动的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当作受教育者,一直处在“受教育”和“被塑造”的地位,教学的宗旨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学需的“统一”人才,这样的教育在无形之中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而互动教学中,学生不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命体,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他们发挥主动性、张扬个性的场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和社会互动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建构起新的经验,而这一认知建构过程常常通过参与共同体的社会互动而完成的。”[3]所以学生应当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老师、同学进行互动交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起新的知识。

(三)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新颖性、开放性

教学内容是语文课堂互动的实体要素,是开展课堂互动的前提。首先,教学内容要具有实用性。教师在编排教学内容时要依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尽量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其次,教学内容要具有新颖性。新颖的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最后,教学内容要有开放性。传统的语文教学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在知识更新飞速的今天,封闭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删除或增加,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二、语文课堂互动的价值

通过语文课堂互动的内涵我们不难看出,师生互动的最终目的是“双赢”。具体而言,就是通过情景设置让学生大胆思维,开启智慧之窗,激发学生潜能,在课堂上碰撞出灵感的火花,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思,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开展语文课堂互动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第一,互动教学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解放其天性,实现他们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再看当前的教育现状,各地的“问题导学”“学案教学”如火如荼地开展,姑且不论其效果如何,但这些响应课改号召的教学形式,从侧面证明了课堂互动的积极意义。教育学理论明确地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而课堂互动正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一环。学生通过课堂互动的方式能积极参与课堂,掌握课堂的主动权,不再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第二,课堂互动符合语文学科的特性。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一门以工具性为根本属性的学科,学生通过语文获得的首先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而课堂互动无疑与此吻合;再者,课堂互动要求具有一定的情境,表现为师生之间的现实性对话,本质却是师生心灵的沟通,从根本上反应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了自身个性,收获了健全人格,而这,正是语文科“人文性”的核心。因此我们说,课堂互动是各科都必需的,语文科尤其需要。

第三,课堂互动有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我们学语文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会说话”,而这一目标不是通过对课本的理解,或者背诵一些名家作品就可以实现的,需要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交流。而课堂互动正可以理解为教师帮助学生锻炼语言能力,在课堂上,学生恰当、勇敢地与老师或其他同学交流,不仅是他们掌握语文知识的良好途径,也是实现三维目标的最佳方式。

第四,课堂互动的效果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素养。一个教师是否有“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认识,是否能将这一思想运用到教学的方方面面,课堂互动的开展情况正是一个很好的印证。教师能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课堂互动就会应运而生;教师依旧是传统的讲授,课堂互动自然效果不佳。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才能灵活运用课堂互动,一个好的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这才是课堂互动的目的所在。

三、语文课堂互动的现状分析

通过笔者的课堂观察与个别访谈,发现当前的课堂互动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互动严重缺乏。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教师对互动性教学缺乏完整的认识。互动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的统称,对于这种教学理念下指导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完全统一的、具体的程序、方式和方法。其次,学生对于老师的畏惧情绪依旧存在。受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尊师重道”的良好品质处处发挥着作用。然而,我们所提倡的“尊师重道”要求的是学生在对于老师的文化素质、人格魅力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的对老师的一种尊重,这种尊重不应该是在“畏惧”的情形下产生的。在互动式教学方式中,严重的“畏师”情绪会阻碍教学效果的实现。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必须建立的一个科学的范围之内,这是互动式教学推广中面临的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4]

第二,课堂中的互动环节上,学生和教师地位存在明显差异。在互动中,教师的优势较大,学生普遍只是应付了事,没有参与的热情和激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比如:有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中只把学生当成是考试的机器,一味灌输,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当成是主角,学生只是配合他、迎合他,多次提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整个课堂陷入自问自答或一问一答的模式,学生完全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像这样教师主宰式的课堂,忽视了师生的平等地位,从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二是缺少学生之间的互动,多数学生习惯于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喜欢听老师的滔滔不绝,这最终导致的是学生的课堂表现每况愈下,一系列心理问题产生:由于学业水平低,怕犯错误被同学取笑,而教师对沉默的不宽容,教师没给每个学生平等的发言机会,教师的语言输入过于困难[5]等更使得在主体意识上,教师愈强,学生愈弱。

第三,语文课堂互动失真,互动的话题低效甚至无效。互动中教师的提问很重要,问题作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对话的纽带和桥梁,衔接着双方的思维反应,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热烈的讨论,而平淡无味的问题会使整个语文课堂毫无生机。在某些公开课上,课堂呈现的是一种“虚假繁荣”,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和教师问题的设置考虑不周有直接的关系。例如:有位老师在讲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时,课堂本想通过让学生谈民俗方面的知识然后导入课文教学,但在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学生对此问题过分感兴趣,有太多话要说,不知不觉说到了春节、端午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的风俗,严重偏离了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但授课教师并没有意识到,使得导入就用了近十分钟的时间,这样的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确是一个败笔。

第四,语文课堂互动的评价缺失衡量标准。通常意义上,我们的衡量停留在“知识与能力”的层面,对“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无从下手。建立全方面、多层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大大改善课堂上的学习氛围,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进一步扩大课堂的信息容量,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在目前语文课堂的评价中,常常暴露出评价方式不公平、不合理的问题。下面结合人大附中王君老师《老王》的一段课堂实录,探讨课堂互动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

师:再回文本,仔细读书,然后评判,老王去世了,杨绛的心“不安”,你认为呢?她该不该“心安”?

生:不该,因为在老王去世之前他去过作者家,给作者送香油和鸡蛋,当时他就给作者解释到不是要钱,作者的处境也不是很好,他能给老王的也就是经济上微弱的资助,所以老王去的时候他愧怍。

师:你再把你的发言来一个画龙点睛的总结,因为她……,所以她不安。

生:因为他十分善良。

师:说事情,先不说情感,因为什么事情不安?

生: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帮助老王。

师:因为帮助不够,所以不安,我说的对吗?

生:我觉得她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了。

师:那就应该心安呀,说明你对这个问题还没想明白,再想想,我觉得这样的对话是对有意义的。

从王君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中我们可以看出,王老师在耐心地倾听学生回答,并针对回答提出质疑,从而产生问题的争鸣,然后进行引导鼓励。这样,学生一方面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能再次进行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在王老师的鼓励中也并没有丧失继续回答问题的信心,这样的评价称得上是高效的、有针对性的、有启发意义的评价典范。

四、语文课堂互动的策略

在分析了语文课堂互动的现状后,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改善或实施建议:

第一,教育理念的更新。语文课堂教学中,推进互动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将交流、对话和沟通引入到师生互动合作之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将学生的质疑和提问看成最重要的教学资源。适时考虑学生在学习中会有什么不理解问题?会发现什么问题?怎样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怎样去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6]在互动中,教师要敞开心胸,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对话位置,消除学生心中的顾虑和恐惧心理。很多时候,教师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指挥者和领导者的角色,企图控制课堂而不是给学生自由空间,压抑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因此要改变教师的角色定位,给予正确的角色理解,改变呆板的教学模式,探索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互动方式。

第二,课堂互动模式的规范化。通过现实的语文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在课堂互动过程中,很多教师无章可循,整个课堂互动显得比较杂乱,所以教师在选用此种教学方法时,要依据自己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整个课堂互动要有有提前的预设,同时在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耐心倾听。课堂互动的模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教师和个别学生的互动,也可以是教师和小组学生之间的互动,或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等等,但不是说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那些准备不充分、设计粗糙的“互动”教学活动,必然导致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互动的杂乱无章、效率低下。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一定要慎重,依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做出正确的选择。语文课堂互动的具体方法可以考虑小组讨论法、问题导学法、多媒体展示法等多种形式。

第三,课堂互动要去应试化。在中、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考试就像压在学生脖子上的枷锁,教师的一切教学都围绕着考试的宗旨,甚至在课堂互动过程中也离不开考试的话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类似“这句话是考试的重点,同学们要画下来,认真背诵”的课堂对话。作为新时代、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需要,注重互动过程中人性的启发,不把语文课堂互动当做应试的工具或者课改的形式。同时要注意,语文课堂互动不能脱离文本进行。教师无论是营造课堂情境,还是引导学生或使用各类方法,都要善于从教材出发。教师的任务是在课堂上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或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或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体验某种社会情感。学生通过身临其境来获得对于课文内容的真实感受,以此激发学生内驱力,培养思维品质,丰富思想情感,提高学习效果。[7]

第四,教师必须重视课堂上对学生的激励。魏书生说:“一句话有一百种说法。”因此教师首先要允许学生畅所欲言,鼓励他们发表不同观点,而后要给予恰当的评价。这要求老师善于捕捉学生闪光点,给学生成功感的体验。所以,一句口头的表扬、一个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都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从而让他们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有激励,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神状态饱满;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参与各个教学环节;才能让课堂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师生双方不断互动,从而达到培养与完善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激励性评价带给学生的是感恩的心,从而引发他们积极的学习;消极的评价,或者教师对学生的忽视,却会带来学生课堂上的不良情绪,最终导致排斥老师、厌恶学习的恶果。所以,每位教师都必须重视用心灵与学生对话,重视对青少年朋友的评价与鼓励。

五、结语

语文课堂互动话题的探讨,归根结底是希冀引起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再认识,反思自己在平时课堂中的教学行为。笔者希望以后的语文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双方共同发挥作用的课堂。希望通过师生互动,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蓝秋.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互动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3(2).

[2]周斌芝.语文课堂互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3]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1.

[4]王艳超.语文课堂有效互动教学策略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12).

[5]于龙,贾锋.教室里的局外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消极互动现象的成因与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2012(1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