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47: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窦娥冤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中职语文教学;优势
随着教育部对中职教育的不断投入,多媒体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我所在的学校,各个班级都安装了投影仪与幕布,方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多媒体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可谓是增光添彩,更符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环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也能让教学内容更直观地深入学生内心。
一、巧妙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如,在讲授《都江堰》一课时,我在课前播放都江堰的视频资料,了解了更多有关都江堰的情况,如,都江堰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以及实际功用等,学生可以不受选择角度的限制,选择自己的摄取范围,以此来唤起学生对学习本课的兴趣。上课时,每个学生把所查到的资料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独立发言,畅谈己见,在各自发言后,交流讨论,补充完善自己的讲述。与此同时,又了解了其他同学的选材知识,可将其进行综合整理,将是一部很完整的都江堰相关史料。这样来共同激发学生的历史感悟,体味主持修建者李冰的人格魅力。将名胜、人物、文化、历史、哲理融为一炉,既可加深学生对历史经验、文化传统的严肃思考,又从历史延伸到现实。这种做法不仅使学生亲自参与,学会利用课外资源帮助理解,提高了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加工和处理能力,为学生以后有机会游览都江堰,也提供了良好的备份资料。
二、拓展认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授《窦娥冤》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影像资料和音频唱段,让学生的感受更为直观,杂剧中人物的唱词、对白更为清晰可见,剧中人物窦娥、蔡婆婆等的形象更为立体透彻,学生对元杂剧的了解也自然深入,不再是陌生难懂的概念,不但接近现代生活剧本,而且又不失杂剧的古典艺术魅力。而如果只依靠单一的口头讲授,是根本无法传达出杂剧的经典内涵的。
三、构建立体知识体系,突破难点
如,在学习了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威尼斯商人》后,可根据作者的生平创作,补充其他作品进行拓展讲解。如,可适当介绍其四大悲剧《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从而形成作家作品的知识体系,学生一定是兴趣盎然,还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这位伟大戏剧家的独特魅力。我们或是选取文章体裁这个侧面,从而总结出所学篇章中戏剧体裁,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戏剧的艺术特点。举一反三,以此类推,我们通过类似的拓展讲解,自然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而且能把所学知识构建成网络体系,利于横向纵向比较,突破学习难点,加深学生记忆,并使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归纳的良好学习习惯。
总之,多媒体课件的出现为我们中职语文教学提供了优良的辅助教学途径,电教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优化了语文教学的效果,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自然.谈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建设,2005(08).
[2]刘勇.设计语文多媒体课件为何要强调情境创设[J].商场现代化,2004(12).
[3]甘立华,林敏.三个“不等于”: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04(09).
关键词:语文 教学 审美
语文课堂应该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才能较好的将审美教育渗透进语文课堂呢?下面略谈几点:
一.营造审美氛围
营造氛围有利于调动受教育者产生审美激情、审美体验,完善其审美心理结构。营造语文课堂审美氛围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素:
1.教师形象、举止
教师的形象、举止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美育作用。教师的发型、服饰、语言及动作等都是学生审美的内容。很多优秀教师不仅知识渊博、才华出众,而且服饰仪表、举手投足都颇具风范,带给学生美的熏陶。
比如有教师不仅注意平常的形象塑造,而且在讲特定篇目时还会特意装扮,配合讲授,比如某篇祭文时特意穿上黑色旗袍等,这是很好的气氛营造法之一。
2.授课技巧、态度
不着痕迹的高超的授课技巧、充满情感的真挚的教学态度是营造良好审美氛围的重要一环。如课堂情境的巧妙设置、教学过程的科学调控等,加上教师热情、真挚的态度,语文课堂将处处显美。
“轻抚中华历史的尘烟沙幔,萧瑟秋风中,一位才情四溢的女词人朝我们缓缓走来。她轻移莲步,衣着淡雅、面容憔悴、神情凄苦。……”(语文轩《声声慢教学设计》如此凄婉的调子、文学色彩浓厚的导入语能让学生很快进入到《声声慢》的审美情境之中。
3.教学板书、课件
审美氛围的营造还需设计精巧、书写美观的课堂板书和图文精美、设计巧妙的教学课件。优质板书设计和课件演示,带给学生简洁直观的知识学习和高质量的审美体验。
讲《春江花月夜》时,将板书设计为以“景、情、理”为核心的立体坐标轴,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精妙概括指示整首诗的精髓,配合示范朗读和优质课件演示,整个课堂就会沉浸在美的氛围之中。
二.发掘文本之美
赏读文学作品时,既要从文学角度赏析作品的主题、技巧等,还应从美学角度感受和欣赏作品之美。如何发掘文本之美呢?
1.诵读
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兼具声韵之美、语言之美,因此作品审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通过诵读,感悟《诗经》语言的押韵和重章复沓之美,欣赏杜甫诗歌语言的抑扬顿挫之美,比较李清照和辛弃疾的词作的绮丽柔美和豪壮恢弘等等。
2.品析
文学作品的意境之美、形象之美、主题之美等等需要阅读者潜心阅读、仔细品析才能深刻感悟到。比如通过品析,欣赏《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多才多艺、聪慧勤劳、孝顺长辈、忠于爱情、勇于反抗的内在之美;想像和感悟沈从文《边城》中湘西边陲小城的风景之美、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3.比较
比较是鉴别的重要前提和手段,通过纵横比较,作品结构之美、技巧之美等才能有力的凸显出来。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与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拿来比较;将《声声慢》分别与李清照前期词作和法国诗人克罗齐的《绝望》进行比较等等。
三.引导创造新美
语文课堂还应该让学生能自由独立创造出新美,在创造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作品改编、续写、仿写
作者原创作品语言为何如此优美?主题为何如此深刻?技巧为何如此贴切、娴熟?仅仅诵读、欣赏并不能真切体会到其中深味。在此情形下不妨来个作品改编、续写或仿写练习,比如,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改编成剧本;对《项链》进行续写练习;学完《我与地坛》,来个仿写训练。
2.课本剧表演
在课本剧表演过程中,课文的语言、人物性格刻画、主题内涵等都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感知、理解和阐发。课本剧的表演是对文本美的开掘与展示。比如《窦娥冤》、《屈原》、《雷雨》等,从舞台背景设置到演员造型、服饰到道具选用让学生自主选择、设计,体会布景如何才美、造型如何才美、舞台表演如何才美。
3.作文创美训练
作文创美训练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作文时注意从形式(结构、语言)到内容(材料、主题)都要有美的展现。如引导学生在作文结构上注意运用对称美;语言使用上注意配合内容选用合适语言;作文材料注意选取那些最典型的、最“美”的(简洁易记,令人印象深刻)材料;作文主题注意向上、向美。
广东省德庆县香山中学阳继伟
有位教育家说过,致力于某项创造性活动中的人,他们的心会变得敏感,目光变得敏锐,所有的一切都将赋予创造的意义。课本剧通过音乐、舞蹈、文学、美术、表演、雕塑、建筑等多学科的有机结合,既作用于人的视觉,又作用于人的听觉、嗅觉等感官,融语言艺术、形体艺术、时间和空间于一体,因此通过课本剧的表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探究欲,不仅能培养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品质,扩大语文的教育作用。因此,我选择了对我所任教的两个高中班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的训练,作为我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研究背景
最新颁布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据此,教学中就必须引导学生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
联系我校实际,我更是信心满怀:我校每周都有第二课堂活动,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校性的文艺汇演,这样就给了全校学生一个可以自我表现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我们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天分,培养自身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而又由于课本剧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和表现力,因而能较容易吸引中学生的注意。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把创新思维灌注在课本剧上,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并让学生在课本剧的表演活动中获得情感愉悦的享受。
这样,我选择了高二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戏剧、小说等单元为例,尝试着进行课本剧表演的研究性学习,效果不错:通过改编或排演课本剧,自主探究、创新,掌握课本剧知识,提高鉴赏水平;通过排演活动获得情感愉悦、审美享受,活跃思维;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主体的主动发展。
二、研究目的
充分挖掘、利用我们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思维和强烈的表现欲望等,来对课本剧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探究欲。这样,不仅能培养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品质,扩大语文的教育作用。
三、研究过程
2002~2003学年下学期(高二下期),高二语文课本里就有两个单元的课文是戏剧单元。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全方位的了解、学好戏剧,我根据学校实际,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亲自动手制作了戏剧教学课的课件,还上网搜索一些与课文贴切的有关图片、有关唱腔唱调的录音录像片段和课本剧视频资料。这样,在课堂上我通过详实的资料、图片、录音录像片段、课本剧视频资料等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了课本剧,并对课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热情也空前高涨。
对这种喜人形势,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在教学了几篇戏剧课文和上了两堂语文资料搜寻的示范指导课后,我又对戏剧作了精要的复习小结,并对课本剧的表演要领作了简要的说明。这样以后,我放心而有充满期待地给我任教的两个班学生布置了一项比较艰巨而又有趣的活动任务——以班为单位开展课本剧表演比赛活动,比赛时间是一个星期后的星期三上午。
学生们早有热望,因而都非常兴奋激动,毕竟这是他们盼望已久的一次表演活动,因此一下子就有五十多个学生报名参加,并还有不少未及时报名的同学强烈要求补报,后来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最多只能接受60名演员的报名,其余的学生只好劝服他们做一个好观众了。
报名之后,我让学生利用一节课整理复习戏剧的定义、分类、矛盾冲突、形象塑造和语言特色等文体知识,概略地了解中外著名的悲、喜剧作品。我还印发一些讲义,提供几个较有影响的教育网站,教给学生查找、处理网上信息的方法,为课本剧的表演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学生一般缺乏自信,我又补充介绍课本剧的特点和表演要领,播放《祝福》、《项链》、《守财奴》、《阿Q正传》、《西厢记》等课本剧片段,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表演并非高不可攀,从而激发自己的潜在智慧和创造才能。
好,名报好了,队也组织好了,剩下的是排练工作了。这项工作由学生自主完成,我在一旁乐得逍遥,只在紧要处略作点拨。
首先,要求各队选取一个课本剧剧本。根据兴趣和学习的情况,可以是诗词、戏剧、小说等的改编,也可以完全自我创造、自我编改。
第二,要求学生认真分析课本剧文本。要演好一出戏,就要充分了解这个课本剧文本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具体有哪些性格特征,动作语言,然后找出需要哪些道具、布置等。
第三,在充分了解该课本剧的情况后,分配角色。究竟如何分配呢?我要求学生根据剧本特点和演员特长,合理安排。为了让观众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个别队则作了较为另类的安排:采取男女对调角色的办法,即:男同学演女角色的戏,女同学则演男角色的戏。这也是一种创新。
第四,动手制作道具。由于在课本剧中需用到较多的道具,例如假发,头饰,胡须,大刀、牌匾等,我建议学生分工协作,自制道具。
第五,在前面四步完成后,就剩下这关键的一步——排演。由于排演只能安排在课后,因此时间紧迫,为了比赛时能有较好表现,同学们只好每天中午放学后排练,下午放学后也争分抢秒的排练。在排演过程中,同学们遇到了许多困难。例如,有一个排练《窦娥冤》的队,由于采取的是男女互换角色的方法,因此难度也相对较大。女同学毕竟较为斯文,那么如何才能演出判官的威严和刽子手的粗野呢?这队的同学作了许多的尝试,比如,男同学教扮演男演员的女同学走的姿势和模仿口音,还为她们添上胡子,经过多次努力后效果明显好多了。还有,由于课本剧需要唱曲,但是同学们并不清楚《窦娥冤》该怎么唱演,那么如何去唱演呢?最后,这支队的同学居然根据课堂上我所介绍的资料、所演示给他们观看摹听的录音录像片段和少量其他戏剧的课本剧片段,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大胆而天才的创新,出人意料的采用流行曲的调子,把唱词套进去,效果竟然还不错。
在排演了三天后,我组织全部参演的课本剧表演队员进行了一次预演,并对他们的动作、语言语气语调语速、服饰、表情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及时纠正了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缺点。除此之外,我还要求参演的同学努力解决如何通过言行感动观众和布置场景等问题,最后通过大家的齐心努力,这些问题都被一一解决了。
四、研究结果
经过一个星期的艰辛和努力,终于迎来了课本剧的正式表演赛。大家辛勤的付出终于没有白费,所有队的表演都赢得了观演的领导、老师、同学的一致好评。这次课本剧表演比赛,让我大开眼界,以至于表演结束时我还没有回过神来,竟然有一种在剧院看戏的感觉。
这一成绩的确喜人,而这种排演课本剧的拼搏精神更是鼓舞了同学们学习的斗志,在不久后的期中测验中,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的语文科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其中化学班除平均分领先其他两个同等层次班级外,及格率更是排在全级第一,遥遥领先其他各班二十多个百分点,而我教的物理生物组合班的成绩也略好于其他两个同等层次班级。这一结果,我始料未及,着实让我惊喜不已。
五、总结、心得
在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将自己的创新思维与课本剧表演艺术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在良性互动中培养了良好的表演能力和表演心理素质,又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学好了语文。
多媒体一体机是集计算机、投影机、幕布、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一体的交互式多媒体教学一体机。一体机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为一体,突破时空限制,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能提供动态图象演示,强化直观教学;能实现快速处理,增大课堂容量;能及时反馈信息,有效调控教学程序。所有这些优点,对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起了极大的作用。
一、借助听觉媒体,培养语感,提高朗读水平
语感是对语文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感,就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进行语感训练,其途径主要是靠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实践。这一实践在课堂上则要通过朗读、吟诵而获得。文质并茂的文章尤其是高二两个单元的中国古典诗词,利用课件制作将播音员语言规范、声情并茂地朗读播放出来,将书面文字变成清晰响亮的有声语言,在语言、语调、节奏、停顿等方面给学生提供准确有效的示范,在课堂上反复播放,学生或者仔细倾听规范的读法,或者与播音一起朗读,或者仅跟着音乐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由此,他们不仅掌握了朗读的技巧,还对文章尤其是诗歌有了整体的感知,了解文章思路、结构,得到语音感、语气感、语法感、畅达感、分寸感等等,对文章的理解也就了然于心了。长期下去,学生对语言文字刹那间能直觉地判断正误、是非,明白美丑、善恶,获得情感、意感,达到准确而全面地理解语言文字,这不能不说是多媒体教学的功劳。
《滕王阁序》一文中“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鼓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优美景致。如果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凭学生的一般生活经验很难有直接的美感,此时可以用音像材料,通过镜头的缓缓移动接近。古乐《渔樵互答》的轻轻流泻,将学生带入文中描绘的意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反复吟诵画面的句子,在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活动中,使他们感受到可以意会而无法言传的美感,在愉悦中更深刻地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进行语言感知能力的提升。信息技术可以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高效的实现。
二、创设情境,图文结合,突破重难点
建构主义强调情境的作用,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再现情境,可以补充学生原有经验中的不足,使所教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明朗化,使学生亲临其境。因为从文章的内容来看,课文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同时也反映着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信息:历史的、现实的、哲学的、政治的、经济的、科学的、文学艺术的……几乎无所不包。从文章教学角度来看,有些写景抒情的诗词,描写壮美山河、宏伟建筑的散文,刻画人物的佳作等,倘若采用一般的讲读方法,学生对于其中深远的意境、活生生的形象、深奥的科学道理以及陌生的生活画面,往往难以得到直观的认识和具体的感受。情境的创设,要依赖于多媒体的展现,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指导。一体机为语文教学创设的形象情境,能为学生思考与创新思维能力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形象的启示和深层思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再带着问题去深入探究,不仅巩固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使学生更深入地去领会课文内容的思想内涵,从中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寻求解答及主动探索求知的创新型思维。
教师可以制作这样的《窦娥冤》课件片段:在空旷的刑场,围观者身着单衣,远处传来了悲怆而冤屈的控诉声。此时,天空飘起了白雪,围观者议论纷纷。通过多媒体的虚拟演示使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情形得以再现,营造出良好的情境氛围,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体味,换位思考,甚至站在作者的高度,对课文进行全新的审视,极大地开拓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三、视听媒体下指导协作,训练口语交际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说到底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传统语文教学上,几种能力相对而言,学生听话得多说话得少,阅读得多写作得少。新教材的说明特别将写作、口语交际教材与阅读教材兼顾,可见对学生的写作与口语交际的重视。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阐明了作者一旦被激发了内心诱因和动机需要,就会插上想象的翅膀,顿有文思泉涌之感。精选方法引导学生描绘语境,学生就有可能写出佳作。借助现代媒体教学手段去激活学生,创设美的现代化教学媒体语境,由此可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现代教学媒体集声音、图像、色彩、文字、符号于一身,这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官,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内容中,去体验、去领会、去挖掘、去感受语境美,把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变成一种享受。学生在得到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吸收知识,开启智力,陶冶性情。因此,利用计算机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信息时代,借助多媒体的力量,我们便可以将各种发生过的或正在发生的生活场景真实、生动、及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作一些合理的引导,让学生有目的地再次观察,或者教师也可只是一个旁观者,让学生自己融入所观看的内容之中,从而不由自主地产生共鸣。
知之
紧张,忙碌,不安,当然还有着隐隐的期待是暑期远程研修第一天最真切的感受。这是因为今年的学习形式、学习内容与往年的截然不同,因为太多新知识、新术语、新概念的“匆匆相见”,因为我年过“不惑之年”的太多的“惑之不解”的尴尬,因为太多的“后生可畏”的挑战而潜在的“心虚”……还有着隐隐的期待,是因为心中还有着对这份工作的愿景的太多的展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不是虚言;因为心中还有着对这份职业的情感的太多的不舍,这讲台我还能站多久——还有能力、还有资格站多久?想想这些,于是便在惴惴不安中也渐生期待了……研修中,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不由我不奋发;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不由我不珍惜。
第二天,我在孤独中品味聂建平老师的《 感悟孤独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为读得太辛苦,品得太辛苦,悟得太辛苦。教育部印发的《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就是想努力明晰初级培训与中级培训的衔接;“中级培训模块关系图”我“被”测试了一遍又一遍,就是想努力读懂其中的秘诀;中级培训“将重点培养教师的五个方面的能力”我默读了一遍又一遍,就是想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同时将这些单调乏味的理论知识一次又一次地比照聂建平老师的《 感悟孤独 》,来用心学习今年暑期培训的新知识、新内容、新思想、新理念。尽管有着近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顿与无奈,但是依然难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与畅快;尽管如此,我依然在坚持着,努力着,思考着……收获毕竟在一点点地累加着……“无限风光一定是在最奇险之处,最大的收获一定是在最困惑之时。”专家老师如是说,对此,我深信不疑。我相信,我会真正读懂聂建平老师的《 感悟孤独 》,并且切实融入到我的教学工作中。正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好之
我们,距离2006年还有多远?李老师精心设计的《 染血的汉碑 》,每个环节都采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持手段,我用心拜读了!周老师利用FrontPage2000制作的《 窦娥冤 》网络课件的自主学习课,我用心拜读了!感触颇深。我真切地感受到与这些专家老师的距离之大。精心再看,心底蓦地掠过一种难以言说的酸涩——我特别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细节——案例来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反观自己今天的语文教学,我似乎没有足够的勇气问一声:“我,今年的我——站在2012年的讲台上的我,距离2006年有多远?”沉默之余,反思之余,很希望自己能够勇于正视自身的不足,有勇气再问一声:“我,距离2006年还有多远?”
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而发奋!
进入培训第三天了,心情渐渐地明朗了。
什么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意义何在?这两天我为了一睹她的“容颜”而近乎“寤寐思服”——其实她也曾与我擦肩而过,可我一次又一次地错过——因为我始终无法破译与她相约的那首难解的诗。今天指导老师的一个诗歌鉴赏的思维导图例图,让我终于撩开了那层神秘的面纱——“掀起她的盖头来”;让我终于从“悠哉悠哉”中走出。我在想:为什么我们的教师不让这一思维导图例图与思维导图的概念一同出场,一同亮相;而后将知识结构图与思维导图一同出场,一同亮相,让我们能够更为形象地、直观地、真切地感受这一新知识?
第四天,作业交上去了,如释重负。尽管作业的质量与水平并不尽如人意,但我也颇有一番成就感。亲手制作思维导图,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一新知识的甜头;绞尽脑汁填写主题单元设计模板,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这一新理念对我们教育教学的冲击与挑战。
我对自己说:莫非,这次的暑期培训对于我来说,也是一首诗,一首颇有意味的小诗?只有历经了“众里寻他千百度”寻觅之苦后,我才有希望收获“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相会之惊喜!正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乐之
进入培训第五天、第六天,感觉就是一个字:忙!
昨天下午,下班的时间已过,可我依然沉浸于研究性学习的模板设计中,乐此不疲。17:30,大功告成!兴奋不已!“保存!”我口里念着,手中的鼠标动着……“啥?……”桌面上一片空白。身边的王老师笑着说:“因为你的压缩文件没被解压,又没看见提示信息,所以一点击‘保存’,所有的努力都化作一片空白。——我昨天写主题性学习设计,深受其苦,你不是听见了吗?”
“古诗云:‘纸上得来终须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更何况我是“耳中”得来的?”我不禁自嘲道。
赶紧“趁热打铁”,趁着现在脑子中的点点滴滴的残缺的记忆,随着急促的“嚓嚓嚓”的键盘声,18:00,再一次大功告成!兴奋之情,不言而喻!——因为曾经“失去”,所以分外珍惜。
办公室里,早就只剩我一个人了。我还没学会提交作业,所以又一路小跑,找“救星”帮忙。终于,提交成功!
今天,我一直沉浸于昨天下午提交作业成功的喜悦之中,不料,今天下午4点多钟,一个声音又一次击碎了我的好梦:“杜老师,你的作业交错了!作业四和作业三是一样的!”“专家老师,我不是有意的。”因为,我很想在作业初稿提交之余,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温习旧知识,研习教师的优秀作业,以修改完善我做过的两份作业。
第六天,看来今天的作业量更大:学新知,读园地,品简报,写作业,写总结……忙!忙!忙!丰富的培训内容,全身心的投入使我的肉体和灵魂都经历了一次涅槃之痛,再一次让我深切地体验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内涵。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古代文学 教学信息化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003-03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21世纪以来,由于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增加实践教学,修订了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古代文学课程的授课学时遭到缩减。教师一方面受制于教学进度和学时,另一方面还是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这种授课方式在讲授文学史时容易浮光掠影,在阅读分析作品时容易浅尝辄止,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与要求。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现代多媒体教学具有多方面的优势,能有效解决教学容量与教学课时的冲突,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1]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一)传授教师:观念与方法陈旧
根据现代教育学理念,教育是一种服务,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应有的知识和能力。教师教学只是一种服务手段,即以教学服务学生,强调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因此教师绝不能为教学而教学。然而许多教授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师,囿于传统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思想,认为课堂的中心是教师,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群体,教学工具只需要教材、粉笔、黑板。这种落后的思想意识与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甚至出现厌学、迷恋外面世界的情况。
(二)教学模式:讲授与解析单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主要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我们采取的策略如下:以文学史发展为纲,以作家作品为目,纲举则目张,用文学史统领作品,通过学习作品掌握文学史。由于古代文学作品的表述文字主要是文言文,字句篇章比较简约艰深、枯燥乏味,学生有阅读障碍,解读不易,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加之传统古代文学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基于语言表达的局限性[2],容易“言不逮意”,对作品的解读和教学缺乏创新,难以做到恰如其分地阐释优秀的诗文辞赋。这种单一的讲授与解析,缺乏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段,易使学生对课程感到腻烦,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受教学生:受知效果有限
生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类的全部感觉信息中,以视觉与听觉为主,视觉信息约占80%以上。二者相较而言,人类的视觉比听觉更具优势,更敏锐的视觉接受信号的能力要强过听觉,而将二者结合则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古代文学教学常常一堂课都是教师在讲,师生缺乏互动,课堂气氛沉闷,这容易造成学生听觉系统的倦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受知效果极为有限,只能以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课程结束后所获无多,影响了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古代文学教学信息化的创新路径
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使学生掌握与古代文学有密切关系的古代典章制度、历史知识及古代汉语知识,提高学生阅读、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钻研学术问题的兴趣能力;加强学生古典文学修养,承传民族文化的精神,为将来进一步从事教育、文化、科研等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显然,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全面实现以上教学目标。问题的解决在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教”、“学”与展开方式
我们通过历年教学实践经验,探索古代文学教学信息化的创新路径,在教学的展开方式、运用手段、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满意的成果。“教学”简言之包括“教”与“学”,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对于古代文学课程来说,就是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品阅。传授,是教师把知识、技艺等教给学生,如唐代齐己《寄蜀国广济大师》诗云:“冰压霜坛律格清,三千传授尽门生”。品阅,是学生对古代作家作品流派等的品味、阅读、赏鉴、评价。而古代文学具体的教学展开方式,是将教师的课堂讲授与学生的课外品阅相结合,讲授和品阅同行。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样式、文学流派,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学生在课外进一步延伸阅读评赏。如此一来,既能解决教学课时缩减与教学内容丰富的矛盾,又能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
(二)教师:第一课堂多媒体传授
教师在课堂上应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以优化教学效果。古代文学课程运用多媒体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用文字提炼教学要点,用图片展示文学上的辉煌,用音频再现经典的美妙,用视频扩充学生接受视野。[3]
多媒体课件的主体是文字。在制作古代文学课件时,既要概括知识要点,又要补充文字材料,以大信息量、大容量节约空间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可以预先传给学生文学史、作品选、作家传记、生平背景,增加其阅读量,锻炼其思维能力,方便教师分析,节约教学时间。例如学习魏晋文学时,选摘《世说新语》中有关阮籍、嵇康、王羲之、陶渊明等名士的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深入了解作家与时代,诸如魏晋风流、人物品评、玄虚清谈等,达到一举数得的效果。然而,仅有文字的课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课件,只有将文字与图片结合,才能使教学富有直观性和形象性。通过图片资料演示,再现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进而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化与文学的认识。例如讲授宋代文学,运用丰富的图片展示“宋型文化”,以宋金、宋元对峙的疆域版图说明其抗战爱国主题,以《清明上河图》等绘画书法作品展示当时的民众生活。这些直观的图片,能够增加课堂容量,节约教学时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文学、艺术方面双重熏陶学生,提高其审美素养。
无声的古代文学课件不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与技能。文学与音乐二者并非毫无关涉。早在中国上古时期,最初的诗歌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例如《诗经》中的“颂诗”是祭祀时用的歌舞曲;中古时期的唐诗宋词能吟能唱,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曾云:“童子解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古代文学教学的难点之一,是诗词戏曲的音乐性,由于许多教师并不具备音乐素养,传统口授的教学模式单调、抽象,导致课程讲解乏味、课堂沉闷,学生理解困难。因此,古代文学多媒体课件中除了文字和图片外,还应插入诗文朗诵、音乐、戏曲等音频材料,以此加深学生对作品情感、艺术、意境的理解和体悟。例如讲授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解读作品前可以先让学生欣赏名曲《春江花月夜》,体会空明纯美的诗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再如讲授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时,可以播放相关的影视插曲,这对教师教学和学生身心均大有裨益。多媒体课件内容除了文字、图片、音乐以外,影视、视频文件也是有益的补充。连续的视听画面具有生动、立体、动态的优点,能够直观再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学生理解难度,缩短接受时间。例如在讲授叙事文学《窦娥冤》、《牡丹亭》、《长生殿》等戏曲,“三言二拍”、《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红楼梦》等小说时,可以让学生赏析优秀的电视剧、电影片断,教师加以评点,这样能够使学生深入了解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文本。教学中使用视频对于古代戏曲的学习效果尤为显著。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讲授戏曲的结构形式、角色组成、唱念做打时,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学生也难以理解,而通过让学生观看形象具体直观的舞台演出,进行身临其境似的感官体验,能够使课堂气氛活跃,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效果显著。
(三)学生:第二课堂主动品阅
师生在第一课堂之外的时间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可称之为第二课堂,它具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习时空自由的特点。古代文学的第一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要充分开发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将第一课堂学到的知识,在第二课堂中以新方式来理解、体验和创新。第二课堂应以学生主动品阅理解为主导,辅以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多媒体形式,使学生真正理解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提高人文素养。首先,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播放学界的研究成果,如中央电视台的《宋词十家》、《百家讲坛》、《中国史话》,这些节目中与古代文学有关的影视歌、音视频内容,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对其古代文学学有裨益。其次,播放与古代文学教学有关的音频、影像,能够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加教学趣味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通过QQ群、论坛、博客、微信、微电影等媒介,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课外学习,延伸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如学生可以“图说唐诗”,演唱宋词,模拟创作古典诗文辞赋,表演小说戏曲,增强古代文学的实践性。古代文学教学要实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并重,如此一来才能建立崭新的“时空一体”教学模式,即课堂现代教育技术方式的传授与课外多媒体技术运用下的品阅相结合。
三、结语
十余年来,我们对古代文学教学信息化进行探索、创新、实践,获得了学生的好评。如学生评价“上课生动活泼,能把枯燥的古文与生动有趣的影视作品和图画相结合,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教学质量非常高”,“上课方式灵活,讲解详细,生动有趣,配合多媒体达到图文声像的有机统一,富有感情与风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我们在懂得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了欣赏电视剧,也加深了对作品的了解”。[4]“上课方式灵活新颖,运用课件帮助我们理解课本知识,利用短片或动画参与教学,善于激发同学们对本门课程的热爱,能和学生互动,让学生快乐学习,提高了文化涵养。”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教学包括的“教”与“学”,简言之即为传授和品阅。我们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总结,探索出古代文学教学信息化的创新路径。教学的展开方式有课堂讲授、课外品阅,讲授和品阅兼行,其运用的手段如下:课堂上主要以PPT课件呈现,辅以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课外(第二课堂)以学生主动品阅理解为主,辅以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多媒体形式。通过建立新型的“时空一体”教学模式,教师传授经典,阐释文化要义;学生品阅经典文学,理解、传承文化精髓。教师要对古代文学教学实现信息化,这样学生才能感受艺术魅力并获得美的享受,其学习兴趣才能得到激发,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
传统的语文教学,作为传播古老的华夏文明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社会有用之才。然而,面对现代化教育改革匆忙的步调,这位曾经为中华民族发展摆渡的老人,她那蹒跚的步履遭到时代的质疑。我们有必要还原古代教育理论,探索其科学性,挖掘其精髓,智慧地继承并运用于现代教育。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期对今天的学校教学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沉淀课改之路的激情、理想、险滩、艰辛,反思与探索新的出路势在必行。“少教多学”理念的适时提出,让我耳目一新。它倡导鼓励学生个体主动地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更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在这一点上传统教学方式的反思和新课改理念可谓是不谋而合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也为“少教多学”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的田地里推广、应用提供了充分发展的天地。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应切实推行“少教多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一、“少教多学”理念的推行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得益彰
“少教多学”理念的推行,有利于解放教师的手脚,促使教师尽快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研究型教师。新课标提倡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但是,与此同时,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就更加全面,更加系统了――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是一条河流,汩汩流淌,充盈自我,发展自我。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致力于“少教多学”的全过程,并在此运行的过程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主导作用,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师本身要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全面的知识体系,不仅要了解古今中外文学概况,掌握古今汉语基本知识,也要了解现代文坛动态和发展趋势。要具有学识高度,使自己在教学上驾驭自如;要深入钻研,使自己在讲解时高屋建瓴;要全面丰富,使自己在表达时任意挥洒,淋漓尽致。但是在“少教多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还必须学会反思――我们对工作努力勤恳,对学生倾囊相授,为什么学生学得不轻松,学得不主动,收效不显著?作为的新型语文教师,我们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在行为上、情感上、思维上都能积极投入!这就要求教师投入更多,充分发挥主导性,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角色。所以,“少教多学”要求教师要精选教学内容、缩减冗余内容,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便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与深刻地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构建一个扎实稳定的知识基础。
二、激活语文课堂,“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让教学更有广度和深度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前提是能够切实的把握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重难点与拓展内容的配合,学生接受能力与拓展内容的适应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于激活语文课堂,在语文教学拓展广度和深度的方面,我试作了以下探索:
(一)横向拓展
即选择文体相关、内容相关以及表现手法相同的文章来拓展教学内容。横向拓展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旧知识串连新知识,用积累的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同时在比较中基本掌握作者的描法,表达技巧等,以此来增加自身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分析能力。横向拓展让学生学会在比较中寻找学习方法,在比较中学会解决问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笔者曾教学《促织》,分析到文章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文章结局太圆满,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个败笔,应该删去。”问题一出,课堂热闹了,同学分组讨论,几分钟后,一个或稚嫩或成熟的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看法登场了。有人认为“魂化促织”,尔后“裘马过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写社会黑暗。但马上有人站起来反对这个结局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宿命论的体现。又有人认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给小人物一个美好结局何尝不可,任何中国古典文学总是喜剧多过悲剧,即便是悲剧,也往往是悲极转喜,如《窦娥冤》感天动地,尚可昭雪,《孔雀东南飞》“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梁祝》不也化蝶双双飞了吗?一个同学补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人生存的空间,只好把愿望寄托于虚幻的东西上。”另一个同学得到启发,“让我想起了曾经读过的卡夫卡的《变形记》,人为了活下去竟然心甘情愿是去做一只小小的甲虫,这是人的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尊严也一起否定了,有什么比这可悲的?”“是啊,貌似喜剧的结局,难道不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吗?”在热烈的讨论中,课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新教材中也选入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少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的内容。如《伶官传序》“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阐释,《我与地坛》对生与死的思考……无一不染上强烈辩证思维和理性色彩,要能引导学生对文中涉及矛盾关系细加品味,深挖本质,触类旁通,改变视角,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同时,辩证的思维方法也可以适当的运用于作文,作文就不会再空洞浅显了。一节课下来,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做到了“少教多学”,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更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坚持下去,我们还会担心他们在作文中没有素材,在写作中没有论点,在论述中没有深度吗?
(二)纵向探究
即通过补充相关背景,补充课外资料来挖掘课文主题,拓展教学空间。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在适合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都能够释放出来。引导学生进行纵向探究就是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和愿望,释放他们的探究精神。而实现这一点尤其要注意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师要善于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突出教学重点,尤其在问题设计上拓展文章的深度与广度。我们可以依据文章自身内容的补充来拓展课堂。进而让课堂焕发生命力,以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
文学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尤其是诗歌的鉴赏,首先要把握诗歌作者的人生经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在赏析诗歌时就可以尝试做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如,在学习杜甫的《旅夜书怀》时,老师可以补充相关背景资料,我们通过“知人论世”把握了情感。联系杜甫的《登高》《登岳阳楼》等很多诗句,我们可以给这位现实主义诗人晚年的诗歌做一情感定论,即“老病孤愁”。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同时,还可以对这种大时代影响下的作品归类赏析,品析作者在诗中的“所言之志”。教师在“少教多学”的过程中,可以感同身受地“八卦”一位诗人,其他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查证,教师只需在下堂课给他们提供展现的平台,就能收到不俗的效果。
(三)充分调动和使用各种资源,让课堂教学手段灵活起来
使用各种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还应通过多角度来体现,让学生主动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做到这一点,不是简单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就能完成的,这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后期合成。只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才能全面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让学生享受思维的乐趣,创造的乐趣,在不断思考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样的课,学生能不喜欢吗?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千方百计地设计好每一堂课,力争将自己的课上出特色,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使学生陶醉在你的彩虹似的、绚烂多姿的语言艺术和课堂设计里而乐不思归,这样的语文课,谁又能否认它不会达到“主导”出彩,成就“主体”的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