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教育案例

中学教育案例

时间:2023-05-30 09:47: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教育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教育案例

第1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养成教育;德育;道德认知;爱心;案例

中图分类号:G416;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10-02

一、前言

军训第一天,在一张张可爱稚气的面孔中,看到一个特殊的男生小A。他小小的个子,面容却透出骄横,眼睛时不时扫教师一眼,认为教师没注意到他的时候,就会找旁边的同学说几句话,或伸手打旁边的同学一下。经过一个上午的观察,意识到他将是一个比较难管的学生,而且很可能成为影响班级纪律的“点”。于是,班主任决定任命他为临时体委,用职务来“约束”他,同时与他多谈心,慢慢了解他、教育他。接下来的两个星期,他的表现还是不错的。与他母亲交谈得知,他曾偷过东西,还曾用木棍打伤同学,至于顶撞老师、欺负同学、拖欠作业更是家常便饭。看来,对他的教育还任重道远。开学第三周,一个网吧老板找到学校德育处反映情况,原来小A暑假时偷了该网吧摄像头和U盘并卖给他人,所得赃款已挥霍一空。于是,学校请小A母亲到校共同处理问题。在与其母的交谈中得知,小A是其母婚前私生子,生父至今不肯承认他,继父嫌其顽劣不肯与其共同生活,所以,他只能随年迈的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外公很严厉,只要他一犯错误就拳脚相加,用皮带抽他也是家常便饭。三个星期过去了,班主任进行了一次班级表现最差学生的无记名投票,全班36票,小A得到35票。有同学反映小A有抢夺别人食品、欺负同学的行为,科任老师也反映小A上课管不住自己。更有甚者,小A竟然到检举他偷东西的同学家进行威胁。班主任立即召开班委会讨论,大家一致决定撤掉他的体委职务并要求他做出检查。光惩罚不能解决问题,针对他的情况,班主任决定对他重点进行品德养成教育,让他知法懂法,规范行为习惯。

二、严格规范日常行为习惯,犯错误时进行必要的惩罚

小A请班主任帮忙做事以后,班主任则要求他说“谢谢”,学会感激;他上课回答问题,则要求他先举手;他和同学说话若态度不好,就要求他立刻道歉,并告诉他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处。要让他认识到:这是一个纪律严明的班级,自己必须注意言行举止,不能违规。针对他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班主任利用晨检时间专门进行法制教育,组织全班同学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手册》,观看法制教育专题片,并让他们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展开讨论。对小A,更是要求他结合自己的行为每两周写一份学法认识。小A逐渐认识到偷窃、抢夺他人财物、上门威胁他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行为。他在学法认识中这样写道:“通过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手册》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我才知道,我以前干了那么多违法的事情,只是因为我是未成年人,才从轻处理了我。等我满十四岁,很多事情我就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后,我再也不干那些违法的事,否则我有可能因为自己的行为进未成年犯管教所。那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端正认识以后,行为自然而然地就开始改正。在初一上学期,再也没有出现抢夺同学财物、殴打同学、偷窃的行为。

三、生活中多关注,时刻给予爱和关心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针对小A的情况,班主任应该在生活中多关心他,让他从感情上接受班主任,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沟通和交流。小A的生活费,他母亲一个星期给一次,他没有零用钱。在学校一些临时性的活动中,不等他开口,班主任都主动替他垫上钱;在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班主任为他购买七十多块钱的食品;班主任还四处联系为他找到法律援助,解决他的抚养费问题;在他生日的时候,买小礼物送给他。这样的细心关怀,感动了小A。一次他跟班主任聊天时,流着泪说:“老师,您说吧,我应该怎么做才对得起您?”看着他难得的眼泪,班主任趁热打铁,跟他说:“希望你不要光想到对得起我,更要让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得起你自己的青春,对得起所有关心、爱护你的老师和同学,对得起你的家人。”他点头答应。一次,班主任偶然说起没吃饭,他就立刻送来一个月饼。对小A来说,这块月饼是对老师的回报;对班主任来说,是教育成功的喜悦。

四、抓住教育契机,及时端正学生的认识

小A从小缺乏管教,虽然在班主任的教育下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某些根深蒂固的不良行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在初一下学期的一天,他又被请进德育处,原因是他动手打别班的同学。问他为什么打人,他说那个同学瞧不起他,先骂他。这次打架事件,让他受了学校的处分。一些同学认为他给班级抹了黑,不愿意理睬他。小A被同学冷落,开始破罐子破摔,上课开始讲话,作业也开始偷工减料。这个时候如果不及时教育他,以前的教育将功亏一篑。于是,班主任放弃说教,精心组织一次主题班会“宽容与理解”。并设置一个小游戏:在教室中间放上一把椅子,让一个学生坐在那里,每个人都说他的缺点,再让这个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那个学生说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特别难受。由这个例子,班主任教育大家学会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他,被这样对待,也会是同样的心情;看人应该多看优点,对待别人犯的错误,应该多些宽容和谅解,应该帮助同学改正缺点,而不是一味批评或者干脆不理睬。然后,又进行“人生AB剧”的小游戏,让学生看到与他人发生摩擦时宽容处理和冲动报复的两种结局。最后,让每个学生拿出一张纸,在纸上写小A的优点。很多同学都说小A是一个热爱班级、积极参加文体活动的同学,有的同学甚至写下小A在平时偶尔做的一件好事。看着这一张张纸条,小A流泪了,同学们也感动了,大家纷纷表示要继续帮助他。这次主题班会,既教育了小A,让他明白处理问题时要学会宽容和理解,又融洽了他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让他感到同学们的爱心,及时回到正轨。

五、勤于思考,多改变教育方法

用小A的话说,他以前进德育处的次数比进教室的次数还多。因此,一些常规的管理办法他都习以为常,根本不奏效。因此,班主任要积极向德育处老师、年级组长、其他有经验的班主任请教,同时结合小A的情况,想出一些管理小A的“招”。比如,在每周的小组竞赛中,把上课爱说话的学生编成小组,由最爱说话的小A担任组长。为了争取好的名次,小A不但自己克制上课说话的毛病,还能监督本组的其他同学。又如,在初一年级的建队仪式中,推荐小A担任小主持人,培养他的责任心和荣誉感,结果他表现得非常优秀,让老师、同学刮目相看。再如,让班里的每位同学写出小A的优点和缺点,让小A对自己有准确的认识和定位;然后同学们自愿组成帮扶小组,负责监督小A的上课纪律、督促小A完成作业。一个学期过去了,对小A的品德养成教育初见成效。一个刚入学时的“顽劣”学生有了起码的行为规范,不再有偷窃、殴打同学的行为,学习成绩也有了进步,期末考试英语达到及格,语文达到良好。在年终评优中,小A更是被同学们选为“赶超先进最突出的同学”。拿到奖状的时候,小A露出高兴的笑容,并由衷地说道:“老师,谢谢您!”

六、结束语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在小A的品德养成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对陶行知先生的话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认识到班主任责任重大,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路人。对待道德认知模糊、缺乏必要行为规范的学生,班主任千万不能只凭经验随意处理,一定要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认真研究适合学生个体的教育策略,同时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要把学生品德养成教育当作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去抓,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I:

[1]王敏敏.体验教育与品德养成的关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06).

[2]张庆敏.浅谈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3(06).

[3]俞土昌.抓品德课堂教学促学生养成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2(09).

[4]王艳.家庭如何对孩子进行品德养成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14(03).

第2篇

一、校园心理剧的含义

心理剧是维也纳精神病学家莫雷诺( J.L.Moreno)于20世纪 30年代创立并发展起来的团体心理治疗方法。早期的心理剧以心理咨询和治疗为目的,不是去分析、诠释人们带来的问题 ,而是提供一个场所和一种氛围,让人们从多重的角度,以自由表达的方式探索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有效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促进个体成长,使个人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中小学校园情景心理剧,简称校园心理剧,是心理剧应用于学校教育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是由学生、教师等相关人员把成长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解决范式在一定的场所和群体中进行表演和讨论的教育活动。从操作性角度来说,校园心理剧是由学生、教师及有关人员共同针对有关的心理问题去选取主题、编写剧本,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在班级内或专门场所进行表演,并对心理问题及其解决方式进行分享讨论。从表现形式上说,校园心理剧吸纳了舞剧、音乐 、舞蹈、绘画等表达性艺术的精髓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探索出一种本土化的 “行为表达技术”。

校园心理剧以舞台表演的形式重现生活情景中的心理活动与冲突,使当事人认识到其中的主要问题,促进当事人、参与者的认知领悟、情绪表达和行为改变。它作为一种新兴的团体辅导办法,为生涯教育提供重要支撑,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强烈的情境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切实体会。

二、校园心理剧在中学生生涯教育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

校园心理剧《拖延大作战》剧情介绍:

主角刘明天放学回到家,家中突然停电,他才想起妈妈之前多次嘱咐他去充电卡,妈妈训斥他时间观念差,拖延成性将导致一事无成。黑暗中,刘明天进入梦境,看到十年后的自己,因为没安排好时间而错过了一次重要主持,继而被开除,主持梦想破灭,深受打击。第二天,刘明天由于研学小组汇报准备不足,表现欠佳,令小组成绩落后,组员跟他大吵一架,纷纷指责他的拖延恶习。刘明天频频狡辩和否认,令组员气愤离开。此时,留在报告厅的刘明天刚好听到了优秀校友的讲座,让他有所触动,他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问题。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刘明天终于意识到自己拖延的根源在于缺乏时间观念和自制力。第二天,刘明天诚恳地向组员认错,下定决心做出改变,大家接受了他的道歉。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帮助他作规划,监督他完成任务,一改之前拖延的面貌。最终在年级展示中,小组取得优异成绩,刘明天重新获得大家的认可,并对未来有了积极进取的态度。

(一)剧本

校园心理剧的创造包括:主题的确立,素材的处理,形成剧本。

预防性、发展性是校园心理剧的主要功能,它面对全体学生,解决学生成长性过程中最渴望探索和解决的共性问题,因此所呈现的事件是学生现实生活的再现。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根据所探讨的话题、故事灵活把握,使其素材、语言、行为表现方式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真实体验。《拖延大作战》展现的就是高中阶段学生典型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制力欠缺、对追求梦想欠缺坚定信念这一普遍问题。该剧题材取自于日常生活的观察和个体心理辅导中的记录,心理老师将这一贴近学生生活、有代表性的心理话题带进生涯教育课堂,由学生分享自身在生活中的拖延表现和当时的心理冲突和体验,由老师展现这一问题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原因,组织学生讨论生成克服拖延的方法。课堂中生成和搜集的资料,都成为校园心理剧剧本的素材。

师生对搜集到的素材进行处理,使得情节发展和场景变化具有内在逻辑,形成一个具有结构性的的舞台剧。最初形成的剧本还有一定的开放性,师生在排演过程中进行丰富和完善,融入生活细节,贴近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语言表达,最终形成一个反映学生实际生活,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语言特色的校园心理剧。

(二)人物

校园心理剧在运用的过程中,有必不可少的“人物”――指导者、主角、配角、观众。

指导者一般是由具有一定心理学素养,从事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掌握团体辅导的理论与技术,具备心理剧操作技术的教师担任。《拖延大作战》的指导者由心理教师担任,全程参与表演人员的选择、剧前的创作、剧中的陪同、剧后的分享等,具体承担以下职责:指导演员明确主题,理解角色和作用;恰当运用心理剧技术组织安排情节;创设与维持真诚、信任、支持性气氛;把握场景的设置与自然转换;指导演员熟悉舞台空间和表演艺术;组织演出团队讨论分享;对许多未知的因素加强预测等。

主角是剧中的主体,是在舞台上呈现其内心事件的人。本剧主角刘明天正好是由有相应问题的学生出演,扮演者是一位形象气质俱佳,拥有艺术天分的高中生,同时也是一位典型的“拖延症患者”,最初在参演校园心理剧的过程中多次迟到,遭到同伴的斥责。这样的设计,从表演上说,使得剧中类似情节发生的时候,演员们有更多的代入感,情感充沛,表演真实;从效果上说,在真实和虚拟相结合的环境中,主角可以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在解决角色心理困惑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答疑解惑。

配角是主角的延伸,也是指导者的延伸。本剧中配角主要由同伴推荐,彼此之间互相了解,能够出演最合适的角色。剧中的每一个配角也都有不同的人物设定,有的作为一个伙伴来塑造主角世界中所需要的角色,有的作为一个指导者来引导主角发生改变,共同推进主线剧情的发展。

观众是心理〉募证人,也是心理剧的参与者。尤其是同龄观众,戏剧的形式可降低他们的焦虑感,使之从旁观者的角度解决自己类似的心理问题,达到同辈群体教育的目的。

(三)表演

校园心理剧的场景最好是现实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如教室、操场、家庭等,让学生产生真实感和亲切感,场景的设置还必须紧密围绕主题,使问题得到典型的再现。《拖延大作战》的场景包含学校和家庭,由研究性学习汇报这一事件作为明线,暗线则是主角的拖延心理的变化,背景设置中包含大家都极其熟悉的校园铃声和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快速融入,真实表达。同时,动态背景的采用使得场景的切换更加流畅自然,观赏性更佳。

校园心理剧的排练包含暖身、表演、分享三个阶段。在暖身阶段,心理老师负责营造安全的氛围,调动参与人员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带领学生回顾上次排演,理解与把握角色,激活角色心理状态;在表演阶段,演员按照剧本的框架进行演练,教师对学生的语言、动作、艺术表现等进行指导,和学生们共同探讨事件及场景的安排是否恰当等,这一工作由心理老师和专业的戏剧老师共同指导完成;分享阶段则是在表演之后,心理教师把演员们组织起来,围绕角色感受和心理剧所要表达的心理问题相互交流,使参与人员更深入地把握角色,对所呈现的心理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索。在校园心理剧的排练过程中,学生们由最初接受语言、动作指导,到表演连贯自然,再到揣摩角色心理特征,使得一个个角色更加立体化、更有人情味。

校园心理剧区别于一般舞台剧的重点还在于心理技术的应用,例如独白、替身、角色互换、生涯幻游等,这些技术的使用有助于将心理问题外化,直观的表现问题发生到解决的整个过程。例如,本剧中采用的替身技术,即是主角面向观众,替身背对观众,与主角并肩站立,一正一反,双方并无肢体动作的互动,主要使用言语上的交锋,驳斥主角观念中的错误,达到澄清观点,重建信念的作用。替身技术在本剧中承担突显心理矛盾,催化心理转变的重要作用,是剧中主角心理状态的重要转折点。

(四)效果评价

校园心理剧在生涯教育中的主要作用在于为学生提供心理互助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向积极方向发展;使所有参与者(包括家长和教师等人)通过编写、表演、观看、讨论和思考,预见到生涯规划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的重要性。在心理剧排演过程中,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见贤思齐,老师也能够感受到学生将角色融入自身,将剧情与个人生活进行对照,在剧中和生活中都发生了积极的改变。

对于演员来说,参与校园心理剧的过程是一个情绪释放、情感体验、认知冲突的过程,这之后的整理调适才是心理剧的关键,因此分享阶段是心理剧功能得以实现的必备环节。《拖延大作战》的表演者分享的内容不是脱离自己去评价别人,而是把自己生活中有关的经历和体验,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渴望自己在生活中也具有建设性的、积极的和持续的改变。心理教师则负责把握好分享的方向,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点拨和提升,引导学生把体验感悟应用于实际生活。

校园心理剧发挥作用的主要场合还有心理课、班会、家长会等场合, 观众的感悟和分享也是效果评价的重要方面。每一场心理剧演出都会引发观众强烈的认知冲突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讨论分享则促使演员和观众共同澄清认知,释放情感,形成正确的应对策略和方法。

三、校园心理剧在生涯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

(一)校园心理剧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生涯教育模式

中学生富于幻想,善于创造,乐于通过角色扮演、未来投射等演绎方式,用夸张的手法演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舞台剧的形式,结合了上述所有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表达的欲望,让他们能借用角色传达自己的困惑和迷茫,通过角色的觉醒和行动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激励。校园心理剧根据学生的真实问题编排,贯穿和复现生活中的问题,挖掘问题本质,探讨解决方法,积极采取行动,提高自我效能等完整的生涯教育过程。

(二)校园心理剧有助于培养生涯规划中的自助和互助能力

校园心理剧的大量素材,需要学生们主动在反思自我和认识环境的过程中进行素材的收集,这可以帮助学生从新的视角看待自己,接受新的态度和立场,从而达到行为调整。校园心理剧的顺利演出,编剧、导演、排练、演出、总结等各个环节都要求大家团结协作,交流沟通,是培养学生合作、创新、团结的品质非常好的时机,是心理互助的过程。

(三)校园心理剧有助于改变师生、亲子交流模式

校园心理剧再现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诸多问题,经由角色表现出他们眼中的家长和老师形象,更加容易打动家长和老师的心灵, 促使他们了解到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四、校园心理剧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第一,要做好心理课、专题讲座、班团活动和各学科渗透教学与心理剧的结合。一方面,这些教育教学活动是校园心理剧的素材来源;另一方面,校园心理剧可以作为心理课、班会等的重要环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应对方式和心理调节策略。

第二,要注意与心理咨询活动相结合。通过校园心理剧开展团体咨询,对在个体咨询中反映出来的带有共性的问题,不仅是生涯规划教育中的问题,还包括考试焦虑、交往困惑、适应不良等发展性问题,也可通过校园心理剧的形式进行团体辅导。

第三,要根据校园心理剧的内容组织学生、家长及教师观看和讨论,以校园心理剧的编演为学生心理小组活动的载体,能够促进同伴心理互助,更有效地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互助与自助。同时,帮助老师和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

校园心理剧作为中小学生生涯教育的重要途径,尚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研究校园心理剧开展的条件、形式以及效果,探索校园心理剧与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学生生涯规划意识的觉醒和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艳.心理剧治疗的理论与实践[D].鲁东大学,2006.

[2]周国韬.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7(08):49-50.

[3]李帮琼.心理剧――有效的学校团体心理咨询方式[J].教学与管理, 2007(10):44-45.

[4]张海燕.心理剧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4(Z1):140-142.

[5]秦娟.校园心理剧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05):9-12.

[6]郭小艳.校园心理剧的功能和作用[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1):39-41.

[7]周韬.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活动再析[J]. 现代教育科学,2009(06):60-61.

[8]刘玉新.校园心理剧模式的创新性实践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2011(10):60-61.

[9]张卫宇.心理剧在高职院校团体生涯辅导中的价值与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3(15):107.

[10]石红.心理剧与心理情景剧实务手册[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3篇

关键词: 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076-02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前言部分指出: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要培养中学生的法制观念。由此可见,思想品德课是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课程,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培养中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思想品德课堂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了我国未成年人法律意识的高低,关系到学校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公民,关系到未来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能否顺利实现。

在以往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法律常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以致造成当前社会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仍然经常发生;在学校内,也经常发生学生违法乱纪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并未收到十分好的效果。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我在近几年的法律常识部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运用案例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的内涵

1.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融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针对教学内容,选择恰当案例,并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促使学生充分理解问题之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思想品德课法律常识部分运用案例教学法是指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进行法律常识教学时,有意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精心设计学生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激情,通过教师质疑,学生思考,师生互动,从而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提升法律意识,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2.案例教学法的现实意义。

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紧扣教学目的和主旨,紧密联系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具备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组织案例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对典型案例的讨论和问题解决,调动学生各自不同的知识背景、人生体验,对案例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剖析和透视,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某一理论的原理或基本概念,领会某些伦理观念及道德两难问题,掌握某些解决问题的策略,达成思维的某些技能和习惯,扩大学生的想象力和视野。案例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意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团体合作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从而真正增强当代青少年的法制观念。

二 法制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和举例法的区别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思想品德课教师认为:运用案例教学不就是针对法律条文举个例子么。说白了不就是举例教学么。其实,这是没有真正分辨清楚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的区别。下面我就它们二者之间的区别分析一下。

1.案例在二者中运用的地位不同。

在案例教学法中,整个教学过程围绕案例进行。从导入新课到讲授新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围绕所展示的案例。在举例教学中,案例处于一种次要地位,是对某个问题的一种论证的辅助方法。

2.二者的作用不同。

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动学习的一种方法。举例教学法是老师讲课的一中手段,是突破难点的一种方法。

3.教学的方法不同。

案例教学是创新型教学。是通过互动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形成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亲验性教学。举例教学主要是一种知识教学,是一种经验性教学。

三 思想品德课中法律常识教育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课前准备

(1)确定教学目标和过程目标。

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要能对某一情境作出具体的决定,并能将其运用到有关的实际情境之中去;让学生作出有说服力的分析;学生要能体现出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愿望和能力。要确立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时机与程度;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学生能够必须能够口头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

(2)撰写教学案例。

案例选择要能够尽量包含教材的概念和原理,要真实能全面地模拟现实情况。选取法律案例要尽可能的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接受程度。对于比较凶残的视频资料或画面尽量不用或者模糊处理。

2.呈现案例。

课堂上案例的呈现要及时,呈现的形式有材料性的,也可以选择图片、图表和视频,也可以是一首歌曲。

3.组织案例讨论。

案例呈现以后,教师要展开对案例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如:这个案例的问题在哪儿?这个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多少有关的信息和数据;有没有其他可以替代的其他选择?决策的准则是什么?适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什么?对于案例分析要做全面的总结。

4.总结案例。

学生分析讨论结束后,教师及时总结,在总结时要重申重点,加强记忆。重新讲解并强调讨论不深入不深刻的问题,细致地分析分析中遗漏的问题。

总之,法律常识案例教学的运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无论是教学案例的选择,还是案例问题的设计,除了要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同时还要适应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在难易程度上,案例所涉及的内容和问题应当恰当。过难,学生的学习和讨论就会流于形式,远离案例所要揭示的问题实质;过易,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和讨论的兴趣。在案例呈现形式上要适应学生的理解能力。案例的描述过于理论化会失去案例本身的吸引力,而描述过于具体通俗、缺乏理论背景,则会使案例变成单纯的“故事”,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才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体验案例教学给自己带来的进步,尝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 曹长德.《教育学案例教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 唐林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案例教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4篇

关键字地理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375-02

1当前中学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1.1知识教育等同于素质教育。在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方面来说,中学地理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认为知识教育就等于素质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思想教育”这三方面的任务未得到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强调知识、能力、态度三方面综合发展,尤其突出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1.2在教学内容上将感性地理知识等同于地理知识。在中学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每一章节内容在地理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只注重传授感性地理知识,而轻视理性地理知识。将感性地理知识教育等同于地理知识的教育,影响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的地理知识系统不能有效形成。

2素质教育对中学地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素质教育下的中学地理教育要求广大中学地理教师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其中教学观念的改变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2.1教师导学方法的探究。在中学教学中必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是素质教育对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关系的具体要求。科学合理的导学方法,合作共进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及师生情感的融洽交流,都是教师导学的成功因素。如:在地球的运动一节,利用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入新课,可以引起良好的效果。

2.2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究。在教学中通过适当的实践活动和典型案例的分析,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便于观察和了解难以理解的地理事物。作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素材,应具有直观性和便于探究性的特点。学生通过直观动画及材料来接触教材中抽象的地理事物,可以获得身临其境的效果,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思维能力的升华。

3素质教育形式下的中学地理教法探究

3.1案例教学法。地理案例教学法就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地理教学案例,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从中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案例都是源于实际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分析、讨论、探索、解决一系列的地理现实问题,从而培养了兴趣,领悟地理理论的实质。案例教学法一改原来教师动口、动手和动脑,学生听、看、不动脑的传统教学方法,变为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学会学习、思维和创造。案例教学中通过启迪学生的智慧以及通过讨论使问题愈加清晰,同时在无形之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开放式课堂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各种才能,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3.2JTP教学法。中学JTP实验是“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整体改革国家行动计划”的简称,是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办事处于1990年签订的为期三年的教育革新项目。它主要研究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从兴趣、情感角度来探讨其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影响。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学习能力的源泉,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的直接因素,更是创造性学习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兴趣浓厚,注意力就高度集中,其求知欲越强。一是用地理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寻找兴趣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并以此为基础,用地理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兴趣,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二是从学生较熟悉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入手,引进要讲述的教材,培养兴趣;三是从问题入手,善于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兴趣,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洋溢着对探求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四是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

第5篇

2005-2008年,《地理教学论》课程发展成为课程群(包括主干课程《地理教学论》以及《地理教材分析研究》、《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地理课件设计制作》、《地理教师礼仪》等课程)作为重庆市第三届精品课程进行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形成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高的教学团队)、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形成理论、应用、实践三层面完整的课程结构,理论性、实用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教学方法与手段改进(启发讲解、师生互动、案例分析与自学探究等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与部分网络教学结合)各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2009-2012年,《地理教学论》课程群作为西南地区高等学校教师教育共建共享优质课程资源项目进行建设,在教师信息(教学、科研及获奖等)、课程信息(课程沿革、教学策略、考核评价等)等课程基本资源建设,教学内容(课程目标、重难点提示、多媒体课件等)、测试评价(课内外作业、在线测试)等课程基本内容与形式建设,教学平台(课堂在线、课外链接)、教改平台(改革热线、课改问答)、教研平台(信息荟萃、行动研究)、互动平台(师生博客、对话交流)等课程学习资源建设等方面形成一定特色。

2012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建设、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以及确保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等六大内容。教育部陆续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以及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在全国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提出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等十项措施,并实施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计划。根据教高厅【2012】2号《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经过国家、省、校三级建设,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总体建设目标。该课程于2013年在原有精品课程基础上进行转型、改造、升级为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立项建设。为此,围绕建设成为全国同类院校中,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具有较髙教学水平、一定创新特色和示范推广价值的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建设。

一、教材内容建设——深化先进性、地理性、实用性

教材内容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直接载体。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中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教育理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三维目标)与课程设置(建议设置中学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中学学科教学设计、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等)的要求,对在我国师范院校各个时期培养中学地理教师中发挥出积极作用的《地理教学论》课程调整组合,改为2学分36学时。主要内容包括地理教学论概貌、地理课程与教材、地理教学目的与任务、地理教学原则与模式、地理教学方法与媒体、地理教学评价与反思、地理教学技术与艺术、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研究等八章。注重深化先进性,即体现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课程改革探索创新,将正确的师生观、学习观、评价观和新课程推进中涌现出的新经验、新成果、新模式等及时融入教材内容中。深化地理性,即凸显地理科学发展及学科特色,充实符合地理教育特殊规律研究成果,而非套用一般教育学理论知识,围绕中学地理教学目的任务,在原则与模式、方法与手段等方面侧重地理学科属性。深化实用性,即渗透理论知识与中学实际结合、课程学习与应用操作融合,增强新课程改革实务的指导和提高学生实际能力的内容,并增添具有广泛代表性和丰富变式的中学地理教学实例以提高学习效益。

二、教学模式建设——强化案例教学、活动教学、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表现形式,是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组合系统,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必要环节。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及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意见都提出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全面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景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地理教学论课程在坚持不懈的内部自身改革中,针对高师院校单一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经历过多种形式探索:以重点讲授、学生讲课、课外自学、集体讨论、实习作业到启发式讲解、研讨式交流、案例式分析、示范模拟式教学等。面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新形势,必须强化课内外贯通的以案例教学、活动教学、实践教学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结合的多元化、开放式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侧重学生课外广泛阅读与课程学习相关的著作书籍和期刊文献,写出读书笔记;合作学习侧重以小组或寝室或多人为单位,进行课内外相关重要问题的讨论交流,并达成一定共识;探究学习侧重教育改革某一主题或专题和课程推进中热点或焦点话题思考探析,逐步形成研究意识。案例教学侧重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实例,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尤其是地理教学论知识理论师生剖析共议;活动教学侧重围绕中学地理改革范例,引导学生全面参与,积极动手动脑、行动探究;实践教学侧重针对中学地理研究事例,深入中学地理课堂现场或实习基地考察观摩、体验经历或见习实习。

三、教学资源建设——活化专题库、案例库、素材库、练习库

教学资源即是用以教学活动过程的媒介、素材或因素、条件的总和,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走进课堂被赋予前所未有的丰富内涵,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重头戏和核心内容。构建“落实课程标准、课程结构合理、职前职后衔接、课程质量优秀、资源形式丰富、网络平台共享”的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资源库,是落实国务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部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目前,该课程已完成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基本资源所要求的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重难点指导、演示文稿、习题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须的资源。因此,在继续完善和充实课程基本资源基础上,应加快课程拓展资源建设,可分两步骤进行。一是活化专题库、案例库、素材库、练习库。专题库针对章节内容和学习实际,提供各章节专题拓展知识讲座辅导,促进学生深化思考;案例库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实践,提供多元精典的讲课、说课、评课、赛课等案例,强化学生感悟体验;素材库围绕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提供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类型多样的媒体素材,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练习库根据学生实际掌握状况,提供层次、类别不同的练习作业,促使学生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二是集思广益、广开渠道,陆续建设在线自测、学习交流系统和实践实习系统等,最大限度地发挥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功能。

四、教师团队建设——优化多校合作、多方协作、大学与中学互动

第6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做中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理论教学,教学过程以知识传授为主,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被极其详细地分析和解释,教学效果评价以“学生是否听懂、教师讲解地是否详细”为评价指标。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比较轻松,只需听懂即可,但问题在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即有理论功底,又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这种“听中学”的教学模式使得本是教学活动主体之一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习缺乏针对自身不足的而设定的明确目标,工程实践能力更是难以提高,其能力构成无法满足未来工作的需要。对于极其强调实践能力的软件行业而言,这种教育模式的缺陷更为明显。软件开发过程所需的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文素养等在“听中学”教学模式下则很难涉及。因此,在软件人才培养中如何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便有效培养符合软件产业需求的人才是软件教育领域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针对工程教育的特点,教育学家提出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并成为当前工程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大量认知心理学研究也证实了“做中学”理念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许多教育家也在不同国家、不同教育层次实践“做中学”理念。如: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Roger Schank在美国多所小学、中学和大学尝试全新的“做中学”课程体系,并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学院运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设计了整套软件工程课程体系;Nobel奖获得者Leon Lederman博士以“动手做”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也得了广泛认可;中国著名教育学家韦钰也在中国中小学中推广Leon理论等“做中学”教学模式。结合自身实际和产业需求,湖南大学软件学院也在本科教学中探索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特别是针对目前我国的软件工程教育而言,如何高质量地培养信息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软件人才,是我国35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的课题。湖南大学软件学院在分析和总结已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软件工程的专业特点,在本科教育中大力开展了以“做中学”为中心思路的教学改革和尝试。本文总结了我们在“做中学”理念的实践方面进行的实践研究。特别是针对具体一门课程,设计了一种体现“做中学”理念特点的教学方案,并成功在一个年级中实施。

2 “做中学”教学理念

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批准设立了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其目的在于为信息产业培养高质量的从业人员。但软件人才培养更侧重与工程型人才培养,这与我国目前以科研人才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探索新的、适合工程教育模式的教学理念是各所软件学院共同关心的问题。

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性的特点,不同软件学院探索了不同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不同的实践体系。比如:针对“软件工程”这门非常重要而易流于形式的课程,浙江大学软件学院探索了在互动的前提下,如何在课程中融入了有效的实践环节。清华大学软件学院从规范的角度对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大量的实践内容。哈尔滨工业大学软件学院以工业化为核心研究了软件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些实践都试图突破传统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入实践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湖南大学软件学院在总结已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在本科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核心目标,较为深入地探索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经过教学实践的不断挖掘,我们认为“做中学”教学应包括如下几方面特征:以经过裁剪的适合案例为课程依托,以教师引导和监督、学生自治为中心,以团队为基本组成单元,以阶段任务为驱动,以阶段讲评为交流窗口和考评依据。

对于上述特征,具体解释如下:(1)案例:合适的案例是“做中学”的实施基础。良好的案例应该具备一定的综合性、能贯穿课程主要知识点、同时尽可能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这样的案例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和深入。(2)教学过程控制:在“做中学”教学中必须明确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既不能变成另一种“教师讲、学生听”,也不能完全放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和监督整个过程,在案例开始阶段及时讲解最为基本的入门知识;在案例进行阶段不断发现和总结各团队的共同问题,及时解难释疑保证案例顺利进行;在案例阶段讲评阶段,要及时指出各团队与最终目标的切合程度,鼓励创新。同时,一定要明确教师不过分干预各团队的正常进度,不硬性规定具体细节,保证团队的自主性。(3)组织方式:案例完成以团队为基本组织单位,每个团队由3~4人组成。团队不宜过大以保证效率,同时应当在团队开始组建时,明确团队成员的角色,鼓励团队成员间的分工合作。(4)阶段任务和考评:案例应尽可能地分解为以周为单位的阶段任务,督促每个团队按周完成给定的任务。同时,结合课程实际,以每周或几周为单位要求每个团队制作演示文档,进行公开的阶段汇报和作品展示。这种方式可以明确各团队进度,促进团队之间的交流,也能锻炼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基于“做中学”理念的教学方案设计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做中学”理念融入“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的教学中,总结了一套体现“做中学”理念的教学方案,并在两个教学班(62人)中进行了实施。实施效果表明,基于“做中学”理念的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3.1教学背景

软件设计者对软件系统运行环境硬件技术是否了解、了解多少会很大程度地影响软件系统的性能,“计算机组成与结构”作为信息类专业本科教学体系中的一门核心基础课,对于软件工程专业而言,课程为学生提供理解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概念,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开发提供坚实的基础。

在软件学院的教学体系中,大多将其定位于专业基础课,并且汇编语言部分占据了一个相当的地位。如:北航软件学院将其放在“学科基础课程平台”范围内,包括两门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和计算机体系结构,汇编语言部分单独占用了26个课堂学时。同济大学软件学院在2005级软件工程本科培养计划中设置了四门相关课程,其中:“汇编语言”和“计算机组成原理”为“学院或专业大类平台课程”中的必修课,“微机原理与接口”和“计算机系统结构”为“学院或专业大类平台课程”中的限选课,汇编语言有40个课堂学时和80个实验学时。分析中发现,偏向计算机底层知识的课程一般是系统性的进行开设,并兼顾了培养学生使用汇编语言进行底层软件开发能力,为以后学生从事更为复杂的系统软件的开发打下基础。但由于各种实际条件的限制,湖南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所开设的偏向于底层和硬件方面的课程相对较少,这使得本门课程内容必须综合相关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微机原理和汇编语言等)内容才能使学生具备相对完善的基础。我院嵌入式技术方向也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计算机系统知识,特别是汇编语言编程能力,才能在后续的学习和研究中游刃有余。而目前,总的教学改革是趋势削减必修课学分、降低授课学时。

在这种教学背景下,如何探索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是我们在教学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而,以激发学生学习激情、侧重能力培养的“做中学”理念成为我们实践的教学模式之一。在课程实践环节中,“汇编语言”在沟通理论教学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阶段任务并不一定要求独立完成,但一定要独立理解实现代码的每一行。因此,特别要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实践表明,在1:16的师生比配置下,可以达到让每位学生顺利完成第一阶段的目标。

(2) 团队基本分:

能够按时完成每周所分配的任务,可以得到团队基本分55分。根据每个团队的完成质量在此基础上上下浮动20分。

团队加分项:评为月度最佳(即:每阶段最佳)一次,加10分。

团队减分项:缺勤严重,组员内讧,互相推诿责任的团队可以给予最高20的扣分。

在团体分基础上对每个组员进行考核,对其成绩进行增减。

在项目进行中,阶段最佳团队以学生无记名投票为主。具体产生方式如下:每班8个团队,每4个团队评比出一个最佳团队,投票由另一个班的4个团队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给出。如果最高团队和次高团队的得票数差额小于4票,则由教师团队参与投票(教师团队有4票的额度)。

(3) 个人奖惩分:

增分项:组长加5分;组内被评为最佳组员一次,个人分加2分,上限为10分。

减分项:缺勤一次扣2分;每周极其不配合团队合作者扣2分。

个人表现分:指导教师根据每组实际表现可以对每位组员给予加/减10分的奖惩。

3.3实施效果

在为湖南大学软件学院2006级讲授“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实践课程时,我们实施了本文设计的“做中学”方案。实施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明显增加,教学效果明显。

在这些教学效果中,有如下几点是教学团队特别注重的:

(1) 学生不再满足于完成给定的任务,而是实现了许多创新性的功能。如:正确按下下落的字符使得该字符反弹到顶部;游戏节目采用霓虹灯式的闪烁效果;字符的爆炸效果;游戏难度设定,包括:加速和减速下落字符、同时下落几个字符等。

(2) 学生的团队意识、表现意识明显增强。这个方面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阶段讲评中,各团队所做的充分准备,如:精致的演示文档、认真准备的发言稿等。有团队为了能让每位组员都有表现机会,将演示文档分为不同阶段,轮流上台发言。

(3) 注重团队作品的独立性。抄袭现象是教学中让每位教师都极其头痛的事情,但在本次实践中,让教师团队满意的是,最终每个团队不仅能完成项目,而且给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每个团队都有意识地使自己的作品有与众不同之处,并且在公开讲评时说明团队作品的不同。更难能可贵的是,有团队在展示作品时,特意逐一感谢了所帮助过自己的同学,这让学习气氛更加充满了善意。

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的地方。比如:考虑到团队基础不同,可以考虑给出难度不同的案例,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考虑到后续课程的安排,可以考虑结合后续课程内容的案例,未必一定限定在一门课程中等。这些考虑将在后续的教学改革中进一步探索。

4结论

基于“做中学”理念,本文在教学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做中学”教学的实施方案,包括案例设计、团队组成、阶段任务设计、课堂组织、管理、考评等各个环节。同时,结合教学实践,给出各环节中需要注意的实施事项。在实际教学效果中,相比于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做中学”教学使得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大大提高,嫩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等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芙清. 软件工程教育的思索与实践[C]. 全国高效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2007)论文集,2007:9-15.

[2] 凌小宁,边耐政,林亚平,黄学东. 以学生为中心的做中学软件教学模式[C]. 全国高效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2007)论文集,2007:47-51.

[3] 林怀忠,杨小虎,陈越. 软件学院中“软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8):34-36.

[4] 刘强. 软件工程专业规范的研究与思考[C]. 全国高效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2007)论文集,2007:23-33.

第7篇

【摘 要】随着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不断地提高,在中学政治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对国家政治态度的认识和思想道德品质,还需要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在中学政治教学中怎样把法制教育和政治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法律意识,是政治教师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文章将重点探讨中学政治教学中法制教育的渗透教学方案。

关键词 中学政治教学;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7-0097-02

我国社会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依法治国,中学是塑造青少年思想意识形态的重要阶段,因此,将法制教育贯穿在中学政治教育课程具有必然性。政治教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将法制教育渗透到中学政治教学中的方案。

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

如果要将法制教育渗透到政治教学中,首先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加强政治教师的法制教育教学理念,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渗透。其次,政治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的,根据政治学科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合理、有效地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学大纲中,并设立普及法制教育的教育目标。政治学教材中有很多典型的法制教育素材,教师要学会使用这些宝贵的法制教育资源,在教材的辅助下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例如,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时,可以仔细讲解教材中的案例,和学生一起讨论其中所涉及的法律知识,使学生对基础法律有细致地了解,使学生意识到法律知识在生活中所发生的作用,从而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违背政治学科教学的规律,不能完全让政治课程变成法制课程,反之,教师需要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法制教育渗透,从而促进政治学科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相互贯通,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到更好地让学生在掌握政治知识的同时了解法制观念。

二、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首先,教师应当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中学生正处在从少年向青年成长的阶段,思想非常活跃,还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难以抵抗社会上的不良影响,因此,中学阶段的政治教育对于青年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政治教师必须要明白“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这一道理。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角度入手,将法制与学生生活的事例适当的结合进行讲解,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生活,关注生活,在现实生活的实际案例中得到教育,受到启发,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还可以深化学生的记忆力、提高学生对法制理念的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认知、判断、参与社会的能力。只有通过有效的方法,教师才可以通过法制教育的普及,帮助学生辨别行为是否合法,并帮助他们抵制不良行为的影响。从而成为知法、守法的好公民,同时学生可以更好的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

三、重视课外教育,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案例

由于政治课程属于理论类教学课程,且其涉及的专业名词较多,再加上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法律知识的时间不多,使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较为困难,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法律的兴趣不浓,效率低下。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利用多媒体将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结合起来,丰富课堂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学习政治这门学科的兴趣。首先,政治教师应当采用引入现实中学生较为熟悉的案例进行法制教育的普及。通过案例的引入,可以采取让学生讨论、发表观点或者总结的方法加强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能营造课堂轻松的氛围,增强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从而确保法制教学的质量。其次,在组织学生外出活动时,教师也可以在其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相关的法律知识,使学生在活动时自觉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后,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多阅读有关法律方面的书籍,了解更多的法律条款,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法律知识,培养自己法律意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很多教师的教学经验表明:多媒体是实现案例教学非常有效的手段。多媒体包括的种类很多,诸如报刊、杂志、电子设备、网络等。由于网络信息的涵盖范围较广,传播速度较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法律案例供学生学习,使学生在动静结合、图文并茂中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通过多媒体手段引入这些案例可以及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对于社会和法制的理解。

四、在创设课堂情境中渗透相关的法律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为学生创设轻松、优美的教学环境,只有良好的教学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效率。教师可以通过视频进行案例演示,设立法律相关的情境,使得学生的身心都融入到法制的环境中,从而确保教学效率的提高。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学生之间的角色扮演等活动的方式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理解法律中的各种条款,从而实现法律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一方面普及学生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学校也可以提供一些法律相关的书籍供学生借阅,一方面拓展学生的法律视野,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法制认知水平。最后,教师可以开设针对中学生道德、安全等方面的法制教育专题,使学生融入到实际教学中来,让法律知识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不断地提高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使教学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五、要掌握在政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技巧

首先,需要明确政治教学的目的。教师应当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定位为教学中的目标之一,并在制定教材时有效地抓住法制教育相关因素。其次,政治教学内容需要与法制教育进行合理、有效的结合。法制教育不能被生搬硬套到政治教学课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政治学科本身的特点、遵循法律知识在教材中的特定层次,结合学生学习情况的实际选择最佳的渗透时机,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此外,在进行法制教育时,教师不能忽视与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触景生情,从而达到“内化”的效果。再次,政治教学需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前的预习准备工作中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在政治教学中需要注重加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从而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中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学生社会价值观和法律意识的树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学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可以有效地树立学生的法律观念,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此外,法制教育的有效渗透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犯法行为的发生,同时保证学生可以使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利益。教师还需要继续结合实际,采用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促进法制教育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渗透。

参考文献:

[1]陈宁.在政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J].考试周刊,2012,(6).

[2]杨广斌.中职政治课堂教学中法制教育的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

[3]卢昌兰.如何将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教育[J].神州,2013,(2).

第8篇

关键词:CDIO 工程教育 Flash动画制作 项目教学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各类现代化企业需要大量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对已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来适应社会需求。为此,本文对基于CDIO 工程教育理论进行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中职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一、CDIO工程教育理论

CDIO工程教育理论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 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它以工程项目(包括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强调通过完成实际项目的全过程来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强调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联系的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

在教学改革中,CDIO的教学理念不仅体现在学科课程体系安排和整体教学实施上,还渗透进具体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达到教学目标的方法,其目的是在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CDIO教育理念所提倡的在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上进行综合培养的教学模式。

美国着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提出了举世闻名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原则。杜威认为,“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从做中学是比从听中学更好的学习方法”。他主张,在教学中学生必须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而教师则是学生活动的协助者。

“做中学”是以“做项目”为主线来组织课程,以“用”导“学”,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必要的知识,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自学能力的培养。

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是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空(思维空间),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它强调学生是信息的加工主体,是知识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给学生设计的问题很多是学生现有知识经验不能解决并能够引起他们强烈认知冲突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或疑难,学习者须在他人帮助下经过积极的回忆、探究、建构,才能加以解决。教师要通过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为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CDIO的培养方法秉承构建主义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丰富的学习经验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CDIO教育方法的一个核心是知识和能力培养的一体化要求,需要创造能力增长的机会而不是增加课程,

二、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论的中职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教学模式

根据CDIO教育理念,要逐步形成以教师为引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使教师从教育者转变为引导者。在教学中,要打破课本原有的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为顺序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采用以项目或案例作为知识的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项目或案例去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发现、分析和处理问题。

1、总体目标:应用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将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课程内容融合到各个相关的实践项目中,采取基于项目学习的全新教学模式整合课程内容,强化实验、实训过程。针对本专业的实际需求,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项目或精心设计的模拟案例进行教学实践,应用基于项目或案例的“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校内的学习阶段就有机会接触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项目,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熟悉应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人际沟通交流及创新的能力,同时注重敬业精神等职业素质的培养。

2、具体实施: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用人企业调研结果,了解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不同需求;考虑课程学时等情况,结合项目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与本专业方向和就业方向相关的实际项目或者完整的项目案例;经过筛选和分析,对项目做具体的分解,确定项目完成的方式、小组分工的方式、项目完成效果的评价标准以及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评价标准。

三、“Flash动画制作”课程的实践目标与教学方法

“Flash动画制作”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操作很强的课程。授课目标是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分析思考、激发兴趣的机会,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基本的工程素质能力。

本课程采用CDIO“做中学”教学模式,以科学的专业内容为载体,以案例教学为手段,通过边讲边练和“做中学”,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和工程能力的培养。课程中选择了六个较大的教学案例,分别是制作电子贺卡、制作霓虹灯文字、制作网页片头动画、制作MTV、制作课件、制作产品宣传片。六个案例,涵盖了flash动漫设计的基本内容和各种工具的使用,包括逐帧动画、运动渐变动画、形状渐变动画、引导动画、遮罩动画及Action Script脚本动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先为学生做背景知识铺垫;然后引出案例,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把案例中涉及的知识点、重点及难点进行归纳、分析;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讲解,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案例进行模仿和拓展。通过前三个环节,学生差不多达到了“知其然”的阶段,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进一步深入到“点”,让学生真正做到“知其所以然”的境地。同时可设计本专业领域的一些实际应用项目,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去完成该任务,最后通过师生共同总结、课外拓展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四、课程学习的评估方法

传统的能力评价方法是由教师考评学生,形式上仍然是以所讲授知识点作为考试内容。而在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教学中有大量的拓展型教学内容,以“考试”为单一手段的评价方式必须根据评价理念、功能的改变而改进。CDIO模式是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着重在于帮助学生获得企业所需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因此,评估方法和准则要能给予客观准确的衡量,避免误判,导致高分低能或低分高能。

CDIO教学模式的评估是以学生为中心,它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在学生和教师共同学习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根据面向工程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学评价分为两种类型: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阶段性评价一般在一个项目完成后进行,主要目的是发现问题、实现微调;总结性评价可在期末进行,目的是为了总结经验、建构知识。要通过多种评价方法收集学生获得的预期学习效果。

五、结束语

第9篇

一、中学地理防灾减灾教育概述

(一)灾害教育内容对于灾害教育而言,其内容主要包括灾害意识、灾害知识、基本技能、灾害伦理道德等。灾害意识指的是人们对灾害的主观反映,主要指备灾意识、减灾意识、防灾意识。而灾害知识是增强学生灾害意识的基础,包括灾害概念、灾害基本事实、灾害成因、灾害规律、原理、减灾防灾措施等。通过灾害知识学习,了解灾害发生的原因,以便对灾害进行提前预测,实施有效的防范措施,减少灾害损失。在基本技能方面,培养学生防灾减灾能力,教导学生在灾害发生时如何自救、互救,如何进行正确的防范,逃生,以此保护自身、他人的生命安全。同时,还应积极开展灾害伦理道德教育,教育人们在在灾害发生时,应遵守哪些及如何遵守正确的道德行为准则,培养防灾减灾意识,开展设施保护,并培养人们的团结互助、自力更生的意识、精神,减少灾害损失,提高生存能力。

(二)教育存在的问题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对于防灾减灾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对于教师而言,防灾减灾教育中,仅注重讲解理论知识,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缺乏实际的面对灾害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资源方面,资源短缺,教学手段单一,在灾害原因、影响、自救的讲述中,缺乏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内容抽象,学生体会不足,无法生动地阐述灾害的危害性,对学生的预警作用不足。在逃生技能教育中,仅通过警报发出、逃跑的方式进行,虽向学生传授了一些逃生技巧及应注意事项,但缺乏真实演练,学生无法得到较好的理解、掌握,教学效果较低。

二、提高中学地理防灾减灾教学的措施

(一)完善课堂教学内容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灾害发生原因、过程、影响进行讲解,对震源、烈度、中国地震带等专业术语进行讲解,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灾害发生的规律性及不可避免性,了解灾害发生条件,在了解灾害条件的基础上,进行防灾教育,并借此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地球、节约资源的意识。教师可通过案例运用,通过分析、研究、总结灾害案例,与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案例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教学效果。

(二)丰富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教学开展的方式,有效的教学手段、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得以提升。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融合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多样性。在防灾减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要求,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声像同步的教学情景等,通过立体演示,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直观感受灾害的影响力、破坏性,以及准确理解灾害发生原理,增强学生对防灾减灾学习的重视度,提高教学效率。例如,通过视频,播放一些逃生演练的视频,使学生了解灾害自救、逃生的方式,教师结合视频,讲解灾害逃生的注意事项,并纠正一些错误的自救行为,确保学生逃生的正确性,提高学生的自救、他救能力。

(三)丰富课外活动,开展社会实践课外活动是教学的第二课堂,在中学地理防灾减灾教育中,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学校可通过校园广播、互联网等方式,进行知识宣传,并组织逃生、救援演习,锻炼学生的逃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紧急应变能力。此外,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进行灾害体验。在防灾减灾教育中,体验是关键环节,可具体根据乡土地理内容进行。例如,可组织学生到一些山体滑坡现场、沙尘暴破坏现场观察、调查,在体验组织之前,应先让学生掌握有关山体滑坡、沙尘暴的相关知识,并观察后撰写调查报告、体验感受,然后根据所学知识,提出合理的灾害防范及环境保护措施。同时,组织学生到社区、社会进行灾害防范知识宣传,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灾害防范、自救、互救意识、能力。

(四)加强灾害伦理道德教育灾害伦理是思想道德的重要内容,灾害伦理道德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中学地理防灾减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融入灾害伦理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灾害意识,培养学生的灾害道德。灾害伦理道德教育包括生命第一原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关注、关心灾民原则等,培养学生的道德水平。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做到言传身教,通过自身行为引导学生关心灾民、保护环境。

三、结束语

在工业化进程、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害教育成为必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采取合理的教学措施,加强防灾减灾教育,丰富学生的灾害知识,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使学生的防灾减灾能力得以提高,从而在灾害发生时,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

作者:包仰源单位: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陇川中学

第10篇

关键词: 学科整合 渗透研究 法制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一方面思维逐步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充满青春的躁动和思想的波动。他们渴望了解和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渴望融入社会,并得到社会的理解。他们因好奇,不免盲从、盲动。隐藏在美丽外表下的诱惑,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阴暗现象,常常使他们在困惑、迷惑中随波逐流,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那么,如何引导和规范他们的思想与行为,提供给他们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方式、方法;如何帮助他们学习法律知识,进而形成基本法律意识,培养他们对法律规范的内在信仰并自觉遵守;如何遏制日益严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等问题?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为师者应该思考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渠道很多,有比较系统的法制政治教育课的学习;有少先队、团员法制活动的培育;有学校物质、精神、人际的法制教育环境的熏陶;还有沟通家庭、社区的法制力量形成的整合型法制教育。纵然渗透渠道有许多,但是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在法制教育中是毋庸置疑的。中小学各科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是学生接受文化知识和培养思想品格的主要途径。因此,有必要将现行各类学科教学进行全面开发,并把开发出来的法制因素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有机渗透,从而在各科教学中增加法制含量,加大法制意识的培养力度,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实施法制教育的学科体系。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适度地渗透,从而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唱响法制教育的旋律。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首先应充分遵循学科教学规律,根据学科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的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时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实效。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渗透法制教育。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我们可以选择生活中有代表性的案例,例如,讲到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时,可以通过“厦门特大走私案”、“贪污渎职案”、“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等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把理论学习与解决问题统一起来,真正实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学习、体验、提高。在大众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学生对这些案例或有耳闻,或有知熟,因而对他们更有吸引力,更能引起他们学习法律的兴趣。在心理上,案例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有强烈求知欲时,就能主动进行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渗透法制教育。由于初中生的生活阅历和理解能力有限,对法律没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再加上法律知识本身较为枯燥,缺乏生动形象,因此在进行法律教育时,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最好采用案例式教学。如在教学“一般违法与犯罪”这一内容时,通过曾胜、苏苗两人从偷鸡摸狗到绑架勒索落入法网的案例的分析、比较,让学生明白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区别。还可用趣味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如在教学“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一内容时,采用猜谜语“排行我老大,国法之根本;子由母产生,冲突我有效”的方法导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3.利用课程优势渗透法制教育。中学里开设有思想品德课、历史课、语文课等课程,这是很好的法律教育资源,我们应充分整合利用起来。例如,在语文课堂中开展“审判鲁提辖”的模拟法庭活动,通过这个活动,学生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意识在学生心目中牢固地树立起来,学生从中学到许多法律知识,知道人人都应该遵守法律,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

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渗”得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我们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要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适度而不过度。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适时、适度,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才能有机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充分发挥课堂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查有梁.教育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唐东楚.论法律案例教学中“判例”的地位和作用.

第11篇

关键词:美术欣赏 案例教学 美术教育

高职公共艺术教学是高等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重要作用。21世纪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备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能力,还要具备相当强的审美能力、感受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式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广泛关注。

案例教学首次出现是在1918年哈佛大学管理学院的讲堂上,由于结构功能主义教育在当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当时在美国的教育界并没有取得主流地位。这一教学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近年来已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并列入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计划。但总体来说,目前国内的案例教学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在美术欣赏课中的运用还处于探索时期。

高职公共艺术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分析美术作品的实例来加深对美术理论的理解,并且在研究美术作品实例时接触与生活有关的社会问题,获得参与社会决策的能力。美术欣赏案例教学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来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在教学每一堂课中,都应尽可能的把社会问题或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引入课堂,并和学习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艺术类案例教学的实施具有一定的难度是因为它本身有很强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一是互动性,重视学生的参与,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亲自参与。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是前所未有的,对教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二是实践性,要把社会实践与做人紧密结合,合理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三是要注意审美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素质提高,更加注重职业素质的提高,努力使学生通过审美能力的培养、全面发展。它实际上是一种“从做中学”、“按需要学”,是在一定真实情境中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我们以美术欣赏的一些案例作为对象进行分析:

案例一,欣赏立体派代表作品《格尔尼卡》。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幅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知道这是毕加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抗议德国法西斯在1937年4月野蛮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的暴行而创作的巨作。对历史背景的了解即可以培养学生关注当今社会人们呼唤和平的态度,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还可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研究兴趣。其次要让学生了解这幅作品的美术语言,让学生在不断的欣赏过程中学会用专业的眼光看待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在这一过程中要了解艺术家的语言风格,了解艺术语言发展的历史脉络,要把作者对艺术语言的选择与作品的主题表现相结合。使学生明白技法、手段一切的绘画语言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在欣赏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审美水平,理解艺术语言,提高自身的素质。

从以上的简单案例中可以看出,第一,设置问题情境是案例教学中关键的一个环节,简言之就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换句话说,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智慧特征将知识点转化为待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得到发展,培养起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美术欣赏案例让学生既有机会了解成人的价值和态度,为进入成人世界打下基础,同时,也使自己的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这是案例教学得以实现的决定性环节。

第二,案例教学要组织好课堂集体讨论。集体讨论必须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形成讨论的过程,为了引导讨论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授课教学在着手案例内容的分析之前,有必要让学生共同设计出分析的框架;其次,引导课堂讨论,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控制课堂的进程。讨论出现冷场时,要及时地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不同意见相持不下时,要善于绕过难点,化开僵局使讨论继续下去,当出现背离正题时,要及时把讨论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总之,教师的作用是使讨论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再者,选择恰当的形式,可以采用交互讯问的形式,也可以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的形式。

第三,案例教学还要注意课堂总结。它即可以由教师来担任,也可以由学生来主持,主要是归纳评价学生中有代表性的几种分析意见,而不是作最终的结论性意见。也可以对讨论的情况作评价,并就这些情况波及的理论问题作讲解。总之,通过总结,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综合案例教学的成果与现状,我认为,案例教学在今后的美术课堂中是一种主流教学模式,适应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命题,因为案例教学是与美术学科中实践性特点相吻合的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高职艺术类课堂。它符合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使培养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有力的手段。而且教师运用一种新模式成功后取得的快乐体验,会对师生产生深刻影响,这种体验远远不只是获取知识,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培养。另外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可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迁移”使用,促使其创造性的发展。案例教学让学校教育延伸到终身教育,帮助学生在现实工作中解决问题。当今虽然案例教学对教师传统的教授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但是纵观教育的发展,案例教学将作为未来教学的主流形式而存在,案例教学在美术欣赏中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发展空间,值得我们广大美术教师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嘉玛.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发展现状[R].中华读书报网站,2001,3.

[2]许立新.案例教学.当代中国教师教育模式的新视野[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1):16~20.

[3]朱文.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4(10):22~26.

[4]汪凤翎,崔瑜琳.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可迁移性技能的有效方法――实用案例教学设计一则[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4(2):14~16.

[5]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潘学中.论师资培训中的案例教学[J].继续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6):13~15.

第12篇

【摘 要】WebQuest是一种新型的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也是一种以研究性学习为特征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

>> 利用Webquest进行物理教学的案例 WebQuest导言模块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WebQuest设计与应用调查分析 WebQuest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的教学案例设计 WebQuest模式在程序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WebQuest应用理据与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基于WebQuest的通用技术教学平台设计 大学英语课程的WebQuest教学设计 案例分析Vocabulary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案例的分析与导入 高中英语教学中WebQuest的教学设计 基于WebQuest的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设计 WebQuest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webquest的高职德育教学实践 WebQuest在数据库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WebQuest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试论会计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设计 WebQuest团队合作教学模式在营养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教学案例的设计与解读 WebCL教学设计的探讨与案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陈祎.如何在WebQuest中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EB/OL].http://.cn/webquest/highlevelthinking.htm

[3]万福,于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1:132-139.

[4]伯尼·道奇,柳栋(译).FOCUS——撰写Webquest的五项原则[EB/OL].

http://.cn/webquest/focus.htm,2002-06-30.

[5]张增全.如何选择一个WebQuest主题[EB/OL].http://.cn/webquest/wct.htm.

[6]Bernie Dodge.“过程”撰写的核对清单[EB/OL].http://.cn/webquest/processchecker.htm.

[7]王景英.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 [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8-36.

[8]闫寒冰.信息化教学评价——量规实用工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9.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