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辅导员培训

辅导员培训

时间:2023-05-30 09:47: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辅导员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辅导员培训

第1篇

3月8日到4月8日,我与一百多名来自其它区县的辅导员老师一起参加了素有“魔鬼训练营”之称的辅导员培训班学习。虽然时间短,仅仅4天;虽然培训很辛苦,每天要学习近8个小时,舟车劳顿,但我非常高兴,因为我从中获取了大量的关于辅导员工作的知识、理念,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一名辅导员应具备的能力,具体了解了当前形势下辅导员工作的内容,受益匪浅。结合自己一年多的工作,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启迪。

一、提高思想认识,钟情本职工作

辅导员是学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伟大历史使命和责任。我们学校是班主任同时兼任辅导员工作,班主任们应深有体会,辅导员工作确实是一项比较辛苦、劳累的工作,就自己的工作实际,感觉比当普通教师要多花费许多的时间、精力,无论是队员管理还是小干部培训,无论是常规管理还是活动策划,都需要自己耐心、细心地去做。同时,随着岗位的变化,面临的工作压力更重了,这些都是作为辅导员要面临的考验。但无论是市少先队总辅导员*同志对我们的希望寄语,还是几位已过花甲之年的上海市少先队名师的言传身教无不让我憧憬“红领巾与银发齐飘扬”的梦想,不管工作多累,困难多大,我坚信自己一定能干好本职工作。

二、加强业务学习,服务少先队工作

几天的培训,对于新担任辅导员工作我来说真是“雪中送炭”。我从中学到了许多自己从前不知道的东西。*总辅导员讲的“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提升少先队工作的影响力”和沈功玲老师关于“改革开放30年与少先队发展”的剖析,为自己今后开展少先队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知识保障;袁莉老师的“辅导员的辅导艺术与技巧”、张静涟老师的“辅导员的说服力与影响力训练”让我耳目一新,增长了见识,拓展了思维。

1.少先队的基本知识是作为一名少先队辅导员应该熟知的,这样,我们工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可以说,*总辅导员的讲的“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提升少先队工作的影响力”是最细致、最生动的。他的讲座图文并茂、讲练结合,通过几个面阐述了目前少先队工作面临的挑战,并将整堂报告的内容总结为:“讲孩子听得懂,听的进的话;干孩子乐参与,心中盼事;做孩子能认同,信得过的人”。袁莉老师的“辅导员的辅导艺术与技巧”、张静涟老师的“辅导员的说服力与影响力训练”,对我们的现实工作具有很明确的指导性,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32个字,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不要搞表演式队会,做到“重心下移,灵活多样,凸显自主,尊重个性,倡导探究”;其次,辅导员的艺术应做到“一、近、新、深”;最后,作为辅导员思想上要做到“忠于职守、多干几年”。前两项内容是对工作内容做了方向性指导,后一项内容是对辅导员思想建设方面提出的要求。

2.少先队活动要做大、做强。通过培训使我了解了搞好品牌活动的意义:给少先队员提供更多的参与实践的机会,在他们快乐童年时代留下深刻的记忆,促进队员良好品德在活动中形成,做到“有形活动,无痕德育”。少先队员是我们党的预备队,祖国的接班人,我们需要将队员放在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发挥组织优势,提升团队力量,促进队员们身心健康的成长。

三、更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思路

如果说少先队理论知识的增长、对多样特色活动形式的接触是有形的,那么工作理念的更新、工作方法的调整则是无形的。*总辅导员,上海市少先队名师袁莉老师以及沈功玲老师的讲座让我在工作理念上有了很大转变。正是袁老师在不懈的追求、不断的探索中,加上“我深深热爱我所从事的星星火炬事业”的精神,才成就了袁莉老师的现在,他的“成功教育标准”和“辅导员成功十条准则”将是我今后工作的标准。上海市少先队总辅导员*对辅导员工作进行了透彻的分析,有许多内容我们听起来、理解起来很容易,但是做起来恐怕有一定的难度,毕竟许多东西需要经过社会大熔炉的历练,他的“一招‘鲜(先)’吃遍天”的话至今令我记忆犹新,他的“为校长分忧解愁”的话也至今令我思索,他的思想境界应该成为我们辅导员工作追求的目标。沈功玲老师为我们讲解了少先队的30年及未来的发展。她提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勇于改革创新。今年是建国60周年,也是少先队建队60周年,她希望我们借此机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实现少先队的基本任务。

最后要感谢××市少工委给我们提供了这次宝贵的机会,一次增长知识的机会,一次交流沟通的机会,一次开阔视野的机会。培训虽已结束,但工作才刚刚开始,相信路在脚下。

第2篇

1.1缺乏制度与经费保障

虽然国家教育部对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也给予了重视,也出台了一些文件并开展了一些示范性培训活动,但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合理完善的辅导员培训工作制度。部分高校的领导把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当做是一项任务,仅仅是简单的应付了事,走过场,消极对待辅导员培训工作,没有将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纳入到整个教师队伍培养的规划中。由于高校辅导员本身事务性工作非常繁杂,一般都处于24小时随时开着手机待命状态,即使有培训活动,也是在参加培训活动的同时还继续工作。另外对于高校辅导员培训管理的相关制度也不严格,特别是相关的考勤制度难以正常严格执行,高校辅导员们即使有心参加培训,也常常请假去处理学生工作,导致培训工作不能正常地持续进行。此外,无论是聘请专家授课,外出参观学习还是参与专题类的科研活动,辅导员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都需要经费的支持,相对于高校学术骨干和专任教师的培训,辅导员培训工作的关心和重视程度仍然比较低,虽有一部分费用会用于辅导员培训工作,但培训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培训工作的需求,这导致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只能简单开展或是在小范围开展。因此,大部分高校因缺乏充足的资金保障,为了节省开支,一般只会在校内开展一般性的辅导员培训,或是针对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布置的任务象征性的开展辅导员培训或是派个别辅导员外出参加培训。

1.2培训内容缺乏细分化

从培训的内容上看,高校辅导员培训基本都是采取“大锅饭”的形式,没有针对专职辅导员和兼职辅导员、新入职辅导员和资历老辅导员进行培训细分。“大锅饭”的培训内容不能满足辅导员工作的需求,也不能促进辅导员综合能力的提升。目前的培训基本都是针对所有辅导员统一开展,辅导员因为职位、类别等不同,对于培训的需要也大不一样。如非思想专业的辅导员更多的是需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方面基本知识的培训,思政专业类的辅导员更多需要辅导员职业能力方面的培训,新入职的辅导员更多需要辅导员基本知识和工作技能方面的培训,资历老的辅导员更多的需要学历学位和科研能力提升方面的培训等。而高校辅导员培训的内容一般限于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素质的提高,基本都是理论和原理的简单阐述,培训内容过于主观化和理论化,培训内容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辅导员参加培训后也不能更好运用培训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此外,诸多高校在选派辅导员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培训时一般都是考虑工作各个方面表现优秀的辅导员,甚至把这种培训活动当做是对辅导员的一种奖励或是福利,而不是针对有培训需求的辅导员。表现一般的辅导员有需求但很难有机会参加高层次的培训,而这类高层次的培训正是普通辅导员所需要的,现实的安排与辅导员的实际需要发生冲突。这也极大的影响了辅导员培训的效果。

1.3培训方法墨守成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国家级或省级的辅导员研修基地还是高校内部开展的培训基本都是采取课堂教学、报告、讲座等传统的方式,一般表现为专家讲授、辅导员听课、理论讲授、知识传授等,这种“满堂灌”培训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辅导员工作复杂化多样化的需求。现在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领域和范围和原来政治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已大不相同,从原来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扩展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教育与管理、学生党建工作、学生心理咨询、就业创业职业观的指导等多方面,成为一项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的工作,这要求辅导员掌握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越来越多,而这些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培养需要采用更为先进、实践性操作性更强的培训方式方法。此外,目前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都是年轻人,这类人群活泼好动,相对喜欢互动而比较自由的教学形式,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都倾向于寓教于乐的方式,传统的课堂让他们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在培训学习的过程中也容易感到压抑,培训的效果不是太理想。

2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对策

2.1建立健全高效辅导员培训制度,保障辅导员培训经费投入

目前高校大部分高校辅导员培训制度不够完善,或缺乏可操作性或不能严格持续执行。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必须要有一套合理完善的制度保证其可持续进行。各个高校应设立专门负责辅导员培训工作的管理机构,可以具体交由学工主管部门全权负责。学工管理部门要制定一整套的辅导员培训计划,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辅导员培训做出细分计划,并以文件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把辅导员的培训作为高校一项常规工作来抓,按照计划正常有序地开展培训工作,并做到跟踪检查落实,增强辅导员培训的实效性与持续性。此外,高校要设立辅导员专门的培训经费管理制度,专款专用,形成培训工作管理预算、计划、结算等体系,由学校的学工管理部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和学校领导共同统一审批管理与监督,以保障辅导员能够享有与学术骨干、专业教师学习培训同等的经费使用,并根据实际发展的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培训经费比例,加大培训投入的力度。如果出现培训资金相当不足的情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借鉴专任教师进修学习补助的方式方法,由学校和辅导员双方以不同比例共同分担培训经费。

2.2科学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培训内容

高校辅导员培训课程内容的层次和类别对培训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科学设计不同层次和类别的辅导员培训内容,才能根据辅导员实际的需求,使培训的开展更具科学性、实效性,以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针对新入职高校辅导员的岗前培训,重点内容是入门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其尽快完成辅导员的工作角色转变,掌握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知识和基本工作技能和工作方法。同时可适当安排一段时间的岗位实习,以老带新,面对面的传授一些工作经验和技巧。针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和专项技能的培训,应建立设计个性化的培训内容,可以采用专题讲座、专题研讨会、专题报告会、专题工作交流会、社会实践、社会考察讲座、短期集中培训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党建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舆情管理、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培训,向辅导员传递该领域最新的发展状态和研究动态,拓展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思路,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老资历的辅导员重点是学历提升和职称晋升方面的培训。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辅导员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管理办法,引导和鼓励辅导员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继续深造,提升他们的学历。同时增加科研、写作能力方面的培训,鼓励辅导员加大科研的力度,把自己优秀的工作经验转化为文字表述并,不断地往高职称方面努力,积极培养一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资深专家。

2.3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方法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辅导员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少辅导员培训工作都是完成任务式的例行公事,走过场,基本都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或是简单座谈会,极大的影响辅导员培训开展的成效。高校应积极借鉴优秀企业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趣味性、灵活性,寓教于乐,结合辅导员培训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方法,如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活动观摩、拓展训练等,让辅导员在亲自参与和亲身体验中完成专业知识的累计和工作技能的养成。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的平台,打破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大力开展网络培训,充分学习辅导员网络培训精品课程,以满足不同类别辅导员学习需求,建设更加便捷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培训方式。

2.4其他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高校应积极吸收辅导员培训研究最新成果和优秀的先进的实践经验,组织编写贴近辅导员工作实际的系列教材,制作课件和教案,逐步建立理论学习、能力训练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培训教材和课程体系。重点打造精品培训教材,形成精品课程。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全国高校辅导员联盟或是省部级高校辅导员协会,打破学校间的界限,建立跨学校、跨地域的辅导员交流平台,积极推动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业务、专业技能、学术研究、学历晋升等方面的互动和交流。

3结语

第3篇

各位老师、同志们:

今天,2016年xx镇中心学校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班就要开始了,在此,我代表xx镇中心学校向前来参加培训的各位辅导员老师表示热烈的欢迎!

近年来,我校少先队组织充分发挥贴近少年儿童、广泛联系社会的优势,积极服务素质教育,竭诚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服务,创造性的开展了"留守儿童趣味运动会"、"关爱留守儿童"、"暑期宣传防溺水知识"、"关爱敬老院老人""助学贫困学生""关爱留守儿童,我当父母"等系列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我镇xx小学少先队辅导员xx老师被评为"最美青工";华佗小学少先队辅导员xx老师获得了市级少先队优质课优秀奖,近年来,多位少先队辅导员老师分别获市级、区级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辅导多位学生参加区级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分获一等奖、二等奖等,王xx同学在演讲、歌唱比赛中分别获特等奖;九(3)班学生xx在xx市现场绘画中荣获一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在座的各位辅导员老师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中心校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心校对此次培训工作非常重视,进行了精心的组织,特邀请了xx小学的大队辅导员陈瑞老师、中队辅导员刘长虹老师,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为圆满完成培训任务,我向各位少先队辅导员老师提三点要求:

一、要明确学习目的,充分认识本次培训的重要意义

这次培训班时间虽短,但内容比较丰富,都是为了更好的帮助辅导员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提高认识,端正态度,把这次培训学习当作是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好机会,把学习到的新知识、新方法融入到工作中去,合理设计安排少先队的各项活动,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切实推进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开展,把xx镇以"五四"雏鹰争章夺旗为抓手的少先队工作再次提上新水平,努力打造颍州区农村少先队工作品牌而奋斗。学习培训是过程,目的是使大家在思想上得到提高,理论上有所收获,工作中有明显改进,达到学以致用。

二、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需要有一支高而精的少先队辅导员队伍,高就是高素质、高水平、高理论,精就是精锐、精干、精学。这就要求我们全镇的辅导员老师不仅要乐于学习,更要善于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学习要坚持与工作相结合,灵活掌握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创造性的开展工作。集中学习的时间毕竟有限,这就需要在座的各位辅导员老师勤于思考,拓展工作思路,把这些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适应本校实际的具体工作和活动,要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少先队的工作,从而进一步推动少先队工作的整体发展和创新。

三、要遵守纪律,圆满完成培训任务

第4篇

辅导员老师们,同志们:

在市第二次少代会胜利闭幕之际,由市少工委举办的全市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班今天开班了。在此,我代表团市委、市少工委向参加此次培训的全体辅导员老师,并通过你们向为红领巾事业辛勤工作的全市少先队辅导员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少先队辅导员是少先队工作的主体,是少年儿童的亲密朋友。建设一支勤奋敬业、积极进取的高素质的少先队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少先队工作,提高少先队教育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关键。举办此次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班,把辅导员老师集中起来,作一些理论上的学习,思想上的沟通,工作上的交流,不仅有利于提高辅导员老师的自身素质,也会对下一步的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接下来的培训中,省、市青少年教育专家将从专业的角度为大家带来丰富的精神食粮,希望我们在座的辅导员老师珍惜机会,认真学习和交流。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



一、深刻认识少先队工作和辅导员老师的使命



当代少年儿童是未来的主人,也是未来的建设者。少先队事业承载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个充满希望的崇高事业。少先队具有组织、教育、服务少先队员的职能。组织就是以引导少先队员树立共同正确的人生信仰为出发点,把少先队员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具有较强组织化程度的少年儿童组织。教育就是以少先队工作特有理念、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要求的方式方法开展教育活动。服务就是服务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需求,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关心和保护他们的健康成长。辅导员老师是这些职能的重要承担者,承担着把少年儿童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神圣使命,重任在肩,义不容辞。完成这一使命,辅导员老师需要发挥好四个方面的作用。要发挥好作为少先队员德育教育的启蒙者的作用,做好少先队员的正确思想引领者;要成为少先队员真正的朋友和伙伴,发挥好帮助作用,体现少先队组织浓厚的民主精神,培养他们的自主、自理能力;要发挥好对少先队员的示范榜样作用,为人师表,身先示范,团结广大少年儿童共同进步;要( )不断地研究少年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发挥好作为少先队工作的参谋和促进作用,设计倡导更多、更好、更新的少先队活动教育好我们的少先队员。



二、不断探索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和创新少先队工作新思想新方法



近年来,我市少先队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这在市二次少代会上,也得到了市委的肯定。这些成绩和经验是我们进一步开展工作的信心,也是鼓励我们大胆探索、继续创新的基础和精神力量。希望同志们在工作中多一些实践创新、多一点总结提炼,尤其是要紧密结合市三次党代会作出的建设生态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__的战略部署,积极推进少先队教育社会化进程。在城市,要努力寻求社会力量支持,切实做好少先队教育进社区的工作,学校少先队组织要主动与当地街道、社区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形成合力,不断建立健全社区少先队组织,并为社区少先队工作的开展提供积极的支持和指导。在农村,要切实把握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促使少先队工作职能向广大农村渗透,在有条件的地区,要成立符合地方特色和少先队教育要求的校外少先队组织,不断扩大少先队在全社会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机制转换、社会转型的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上新出现的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暴力文化、黄赌毒等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通过网络、书刊等各种方式腐蚀、侵害少年儿童,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需要我们研究。广大辅导员老师要始终坚持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积极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总结新规律,引导少年儿童明辨是非,分清美丑,知荣明耻,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要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和培养健康道德行为规范,尤其要引导少年儿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祖国共奋进、与__同发展;要积极探索和把握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尊重其主体地位,尊重其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尊重其年龄特点和差异性,既要加强组织的教育引导,又要调动少年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少年儿童学会自我教育;要善于扮演支持者、鼓励者和引导者,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满足少年儿童在成长中的多样需求,激发少年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照顾他们的心理特点,关注他们的心理生理变化,关心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尽心竭力地为少年儿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少年儿童,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使少先队工作更加吸引少年儿童,更加激励少年儿童,更加启发少年儿童;要进一步推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衔接,把少先队工作主动纳入到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之中;要广泛联合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共同营造有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

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工作水平



少先队工作是一门科学,有它自身的规律。少先队工作是思想性和主题性的统一,是活动性和研究性的统一,是创造性和严谨性的统一,是个性化和整体化的统一。要做好少先队工作,不能单凭经验,更不能凭感觉办事。我们常说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少先队辅导员队伍,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不断提高辅导员自身的理论素养、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水平,要让辅导员既是一个组织者、实施者,又是一个研究者,是一个少先队教育的专家。为此,各位少先队辅导员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形势政策学习,始终坚定正确的教育方向;要自觉加强教育理论学习,通过各种学习和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素养,并以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要注意收集国内外各种教育信息,敏锐把握教育发展动态;要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和思考,善于研究少先队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对策;要积极参与少先队研究工作,多调查,多分析,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课题研究,为丰富少先队工作理论体系做出自己的努力。

辅导员老师们、同志们,少先队工作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广大少先队工作者和辅导员老师的勤奋努力。我市少先队工作要不断壮大和进步,需要在座各位爱岗敬业、全心投入,不断创造新的业绩。在此,请允许我再一次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预祝你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推动我市少先队事业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评估

作者简介:杨扬(1981-),男,江苏南京人,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助教。(上海 20009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0-D-06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112-03

一、充分认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培训的重要意义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培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中,培训也已成为核心环节,具有重要意义。

1.职业化培训可以提高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基础和核心。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高校辅导员必须全面引导和帮助学生,尤其侧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培养他们的成长。当前高校辅导员尽管都是党员,学历层次也较高,但是专业背景却包罗万象、五花八门,这导致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参差不齐。因此,加强培训有助于使他们获得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

2.职业化培训可以提升高校辅导员服务和管理学生的水平

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中心不断由“日常事务”转向“专业事务”,因此,加强辅导员培训有利于帮助辅导员准确把握国家政策法规,快速适应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发展、思维的转换、方法的更新以及重心的转移,使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不至于陷入知识恐慌,从而不断提高辅导员服务学生和管理学生的水平,[1]使高校辅导员更有效地服务和管理学生。

3.职业化培训可以强化高校辅导员角色的职业自我认同感

培训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是福利,更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推动器,它能使辅导员对自身的工作职责和目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培训,辅导员可以开拓眼界,提高其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真正认同和热爱辅导员岗位,增强其职业自信和自我认同感。

4.职业化培训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管理学中的“庸人沉淀”理论来看,越是优秀的辅导员越是能够得到较快的提拔或转岗,这样使得优秀人才不断脱离辅导员队伍,而留在队伍里的越来越多的是平时表现一般的辅导员。因此,只有通过不断的有效培训,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和工作表现,强化他们的业务能力,才能改变“庸人沉淀”这种现象,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二、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培训的现状分析

为了充分了解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现状,笔者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上海7所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的培训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问卷发放140份,收回有效问卷109份,有效回收率为77.9%。

1.辅导员培训的频率与机会情况

表1的数据显示,工作2年以下的辅导员有11人,其中有90.9%的辅导员参加过1次培训,有9.1%没有参加过培训。由于按照一般要求,高校辅导员上岗前必须参加岗前培训,因此90.9%的辅导员参加过的1次培训基本可被认为是岗前培训。工作2~3年的辅导员有27人,其中有11.1%的辅导员仅参加过1次培训,88.9%的辅导员参加过2~3次培训。工作3到5年的辅导员有43人,都参加过不止1次的培训。其中,参加过2~3次培训的有27.9%,参加过4~5次培训的有62.8%,参加过6次及以上培训的有9.3%。工作5年以上的辅导员有28人,其中参加过2~3次培训的有17.9%,参加过4~5次的有75.0%,参加过6次及以上的有25.0%。这反映出高校辅导员整体参加培训的频率普遍较低,平均1年1次左右。从表2和表3的数据来看,辅导员接受培训的频率远不能满足辅导员参加培训的需求。认为学校提供培训机会较少的辅导员有51.4%,认为一般的有37.6%。同时,有56.0%的辅导员认为非常需要参加培训,有24.8%的辅导员认为需要参加培训,仅有19.2%的辅导员表示不需要参加培训或者无所谓。

2.辅导员培训的类型与内容情况

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培训的类型包括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以及职业化培训。辅导员岗前培训是指对新任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工作相关政策、心理健康教育及学生工作基本内容等方面的基础培训;辅导员日常培训是指对在岗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学生工作相关政策等方面的强化培训;辅导员专题培训是指根据工作环境、条件的发展变化对在岗辅导员进行特定方向、特定领域的专门培训;辅导员职业化培训是指根据辅导员的自身兴趣爱好和专长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或者心理健康教育等某一方面的研修深化培训。据表4数据显示,85.3%的辅导员参加过日常培训;56.0%的辅导员参加过专题培训;仅有23.9%的辅导员参加过职业化培训。

辅导员培训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突发事件危机处理以及诸如奖助贷、就业推荐、党建、班级管理等一般性事务管理。据表5数据显示,84.4%的辅导员参加过一般事务性管理的培训;70.6%的辅导员参加过思想政治理论培训;仅有33.9%的辅导员和26.6%的辅导员分别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发展指导培训。

3.辅导员培训的师资情况

辅导员培训成效的关键取决于师资力量。从目前的师资构成来看,培训师资主要有优秀辅导员、学工系统负责人、企业高管、职业培训师、政府官员、学者以及境外专家等等。从表6可以看出,在辅导员参加过的培训中,接受过优秀辅导员培训的比例最高,达到84.4%;接受过学工负责人培训的比例其次,达到81.7%;接受过境内相关学者培训的比例为79.8%;接受过政府官员培训的比例为65.1%;接受过职业培训师培训的比例为52.3%;接受过专家型辅导员培训的比例为30.3%;接受过境外相关专家培训的比例为20.2%。表7反映了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对培训的师资需求。辅导员最期望的培训师资人选从高到低依次是专家型辅导员、境外相关专家、职业培训师、优秀辅导员、学工负责人、境内相关学者和政府官员。很明显,培训师资现状与辅导员培训的师资需求期望存在一定差距。

4.辅导员培训的途径与方法情况

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培训的途径主要包括校内培训、辅导员培训基地培训、专门机构培训、网上课堂以及境外培训等等。表8显示,有70.6%的辅导员参加过校内培训;有29.4%的辅导员参加过专门机构培训;有94.5%的辅导员参加过辅导员基地培训;24.8%的辅导员参加过网上课堂培训;仅有2.8%的辅导员去境外培训过。从表9来看,辅导员最期望的培训途径是境外培训,达到98.2%;辅导员期望参加专门机构培训的比例也较高,达到55.0%,显著高于辅导员参加专门培训机构培训的现状;网上课堂的期望比例也比现实高,达到38.5%;校内培训成为最不受辅导员期望的培训途径,比例仅为19.3%。

此外,表10显示了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培训方法的现状:接受过课堂讲授方法的辅导员达98.2%;接受过研讨交流方法的为88.1%;接受过案例教学的为44.0%;接受过情景模拟和视听技术的辅导员分别仅为19.5%和12.8%。然而,据表11显示,辅导员期望的培训方法依次是:课堂讲授,比例为92.7%;案例分析,比例为88.9%;研讨交流,比例为76.1%;情景模拟,比例为67.9%;视听技术,比例为23.9%。

5.辅导员培训的评估情况

培训评估可以分为过程评估和事后评估。过程评估是对培训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以期为了培训可以随时进行调整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事后评估是通过对培训结果的总结和分析来评估培训的效果,以便为今后的培训提供决策参考。表12显示了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培训评估的情况:接受过面谈或意见调查等评估形式的辅导员为47.7%;接受过培训心得体会总结等评估形式的为67.0%;接受过考试或测试等评估形式的为8.3%;接受过演讲汇报评估形式的为13.8%;接受过辅导员过程评估形式的为19.3%;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评估的占26.7%。

三、结论与相关建议

1.结论

第一,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培训意愿强烈,但机会较少。超过80%的被调查辅导员认为自己需要参加培训,超过50%的被调查辅导员认为自己非常需要参加培训。然而,有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辅导员认为学校提供的培训机会较少。从辅导员参加培训的统计情况来看,绝大多数辅导员平均1年仅为1次,频率较低,并且,随着工作资历的增加,只有极少数辅导员的培训机会有所增加。

第二,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日常培训较多,职业化培训较少。在当前的高校辅导员聘用体制下,绝大多数辅导员是欠缺工作经验的应届生,并且专业背景千差万别,甚至不少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与学生工作极不相关,因此,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只有通过职业化培训的途径来完成。然而,通过调查,目前辅导员培训多以日常培训为主,职业化培训较少,仅有23.9%的辅导员参加过,这对辅导员职业化道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第三,培训师资多元化,专家型辅导员最受青睐。当前高校辅导员培训师资呈现多元化状态,优秀辅导员、学工负责人、境内相关学者以及政府官员是辅导员接受次数较多的培训师资。然而,从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需求来看,他们更倾向于接受专家型辅导员、境外相关专家以及职业培训师的培训。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辅导员比较期望通过专门化的培训达成职业化道路。

第四,培训途径与方法较为单一,与需求存在差距。通过调查,辅导员有开拓眼界、国际比较、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强烈需求。此外,高职高专辅导员培训的方法也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讲授和研讨的形式,对辅导员期望较高的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的培训方式重视不够,有待加强。

第五,培训评估的意识较为淡薄,容易流于形式。培训评估是改进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果的重要保证。但是,从调查来看,辅导员培训“重培训、轻评估”,培训评估意识不强的现象十分明显,有超过1/4的辅导员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培训评估;仅有不足20%的辅导员接受过过程评估;事后评估中也以培训总结为主要形式,缺乏实质性客观评价内容,容易流于形式。

2.建议

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力度,强化职业化培训理念。当前不少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培训机会欠缺、培训质量不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培训经费的不足。然而,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言:“培训很贵,不培训更贵”。尽管增加辅导员培训的机会确实需要提高辅导员培训经费,但是通过加大培训的力度不仅可以解决辅导员“庸人沉淀”、浪费人力资本的问题,更可以建立起一支高效率、高素质、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去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学校服务。当然,在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力度的同时,要强化职业化培训的理念,避免流于形式、走过场式的培训,从而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

加强培训需求分析,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的培训现状,不管是从培训师资,还是从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来看,都与辅导员的培训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必然会影响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道路,比如,有志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所建树的辅导员鲜有此方面的研修培训机会,却常获得事务性管理培训机会。因此,为使辅导员培训工作的开展更有成效,可通过建立培训需求模型(主要有三种:一是培训需求差距分析模型;二是胜任特征模型;三是前瞻性培训需求分析模型),[2]从三个层次做好辅导员培训需求分析,即学校需求、工作任务需求和辅导员自身需求。

建立科学的培训评估制度,确保再次培训的效果。辅导员培训评估是一个完整的培训流程的最后环节,既是对整个辅导员培训活动实施成效的评价与总结,同时评估结果又为以后辅导员培训活动的培训需求提供了重要信息。[3]教育部《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也提出,要“制订辅导员培训质量评估标准,建立质量评估制度”,[4]这足以说明辅导员培训评估的重要性。科学的辅导员培训评估制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分析培训需求、确立评估目标、收集评估数据、选择评估工具、建立评估模型、反馈评估结果。其中,最常用的培训评估模型是柯式模型,它包括四个层次,分别是反应层次、学习层次、行为层次以及结果层次。[5]

综上所述,辅导员培训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成败。只有通过加大培训力度、强化职业化培训理念、加强培训需求分析、建立培训评估制度等一系列的措施,才能保证和提高辅导员培训的质量,从而促进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程军.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现状与建设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17-119.

[2]王丽梅,张宗坪.有效的员工培训:效率+效果――基于成本收益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5):120-124.

[3]陈雁枫.培训效果评估及其在企业的运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7,(S1):88-97.

第6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专业化 培训

一、辅导员专业化培训的重要性

2005年,教育部在贯彻中央16号文件的意见稿中提出:“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制定辅导员、班主任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继年,教育部第24号令明确要求:“各高校负责对本校辅导员的系统培训”、“鼓励和支持专职辅导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专门人才”。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主管层不仅意识到了培训工作的迫切需要和重大意义,而且还为具体操作确立了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因此,要想造就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就必须正视该岗位涵盖多门类学科知识和事务性繁杂的特点,从专业化建设入手,切实抓好工作培训这一重要手段。这将对进一步提升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业务水平、学生管理工作能力和促进其职业化进程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因而,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如何建立起高校内部的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如何科学的构建培训体系,从而保障预期效果,就成为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二、专业化培训指导理念

当前,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越来越深入,层次体系也日趋完善。但与此同时,其中也暴露出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比如:培训广度不够,尤其是省部级培训工作要想在如今信息化时代实现全员培训的目标,难免有些窘迫;培训深度不够,内容和形式较单一,大多为专家领导讲课,辅导员们听课,先讲职业道德,再谈工作职责,管理痕迹重过“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怀。针对这些问题,开展具有校本特色的专业化培训不失为合理的创新尝试。那么,确立正确的指导理念就称为此项工作的首要任务。

指导理念一:贴近实际来带动热情,提倡体验来引发思索。培训工作虽然教授的是平面理论,但其具体内容是体验式的,形式可以演变成参与式的。通过贴近实际的事例和技巧讲解,同行间的共鸣和主观意识肯定会产生联系实践的动能。同时,做好辅导员工作需要一种问题思维,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去解决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新”问题、如何去剖析学生聚焦的“大”问题、如何能切准众多现实中的“真”问题。专业化培训就是要借助一些有效手段让辅导员“多看、多听、多说”,继而“多想、多写”,使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指导理念二:注重实用,凸现校本培训特色。纵观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所遵循的章程规范都源出一本,但因个体实际差异,具体程序和手法又不尽相同。而较高级别培训的内容不可能兼顾或都适用于自身情况。另外,辅导员培训工作大多定位在上岗职业教育这个层面上,而实际上,一些好的管理工作方法和理论对于工作多年的辅导员同样非常具有借鉴和启迪作用,应当予以推广运用。因此,专业化培训的创新重点就是要注重实用,强调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最终形成独具本校特色的培训模式。

三、专业化培训内容和形式

众所周知,常规的辅导员培训内容包括崇高使命认识、工作目标和角色定位,政治理论方面的“国际与国内形势”,业务知识方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与就业指导”和“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等等。只要是培训工作,宏观指导层面的内容肯定不可忽略,相对而言,专业化的特色就体现在微观层面的侧重:以高校为主体,系统地对新、老辅导员进行校本岗位培训,实行人不离岗、训不离校。所以在内容上还应当涵盖“我校辅导员工作方法与实例”、“近年来突发事件处理方法与案例”,比如:奖助贷的评定细则详解、优秀班团活动组织范本、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心得、“五困”学生(思想困惑、经济困窘、心理困扰、学习困难和就业困境)帮扶技巧等等,总而言之,就是要努力结合实际,用丰富全面的培训内容着力推进辅导员的素质提高与能力发展。

与之相匹配的是,专业化的高校培训应在培训理念的指导下,建立“立体交叉”的培训方式,开辟灵活多样的培训途径,多种方式并举,德才知艺并重。可以让有成绩、有经验的辅导员走上讲台,与有理论研究和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共同交流,使新上岗的同行更清晰地确立工作方向,避免出现遇事慌乱的现象;可以把典型教育事例编排成情景剧展示出来,既发挥了辅导员的才能还能够启发更多的受众思考;可以建立局域思政网络平台,整合辅导员培训与训练的课程资源与教学资源,方便快捷地下载和共享有利于促进交互式学习机制的形成。只有这样立足实际进行培训创新,针对性才强、培训面才广、效益性才显著。

四、专业化培训体系运作流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区别于目前常规和主流辅导员培训的理念、内容和方式方法上的完善与创新。那么,必然会产生出有所改变的专业化培训运作流程。以图表示意:

①党委确定和调整培训目标②学工部门传达培训原则精神

③院部上报培训需求和推荐人选④据需求信息制定计划和选定主讲

⑤师资成员进行模式设计和课程安排⑥学工汇总统筹并组织实施

⑦培训后期受训对象进行效果评估⑧反馈至党委处进行新一轮

五、结语

培训是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创新是推进辅导员培训的坚强动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更是一项崭新的工作,无太多经验可循。因此,我们只有在具体实践中找寻规律,勇于尝试,进行体制创新,积极建构科学有效的培训体系,使其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葛坤英.开创独具特色的辅导员培训之路[J].河南教育,2008,(3):27.

[2]李锦红等.高校辅导员培训需求调查与培训体系建构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8(5):95.

第7篇

阅读是人类社会一个永不衰老的话题。人通过阅读将间接知识和经验转化成内在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创新活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一个人是否爱好阅读,与其童年时期是否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很有关系的。美国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44%左右的天才男童和46%左右的天才女童,在5岁之前就开始阅读了。〔1〕没有阅读经验的儿童,入学以后难以适应学习生活。但是,由于少年儿童独具的心理特征,使得他们在图书馆阅读中极易产生一些阅读困惑与障碍。比如,阅读目的不够明确、阅读方法有限、阅读技能不全、或缺乏图书馆使用常识、阅读毅力不够持久等诸多问题。〔2〕因而少年儿童在阅读过程中极其需要适当的阅读指导。1相关概念及写作缘由所谓阅读指导,Malik和Stephanie将其定义为一个过程,指出阅读指导是教师在学生阅读指定文本的过程中对其予以指导的活动。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能准确观察出学生的优势和弱势所在。〔3〕而Mcpherson则从阅读指导的效果来定义阅读指导,他认为指导阅读是一种教育的方式,它能帮助读者超越文本而发展独立的自我阅读技能。〔4〕前苏联O.C.丘巴梁在《普通图书馆学》一书中这样写道:“阅读指导这个概念反映的是图书馆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内容为:在了解读者的爱好和要求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的宣传和推荐图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读者阅读的内容和性质,影响他们对书籍的选择和领会。”笔者认为,O.C.丘巴梁从阅读指导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对其进行定义,全面且更富有说服力。富有阅读经验的成人在少儿阅读指导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英国图书馆学会“法吉恩奖”获得者钱伯斯对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著名的“阅读循环圈理论”。他认为,在儿童阅读这一系列循环过程中,儿童是阅读的主体,有经验的成人是阅读过程的引导者和推动者。成人可以通过环境与活动的整合,帮助儿童亲近图书,进而鼓励儿童自主而愉快地阅读;也可以通过设计、组织阅读讨论活动,帮助儿童领会一本书各个层面的含义,从而进行更广泛而深入的阅读。显然,我们可以将这一理论中的“成人”主要理解为:父母、老师以及图书馆馆员。在阅读过程中,除父母与老师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以外,图书馆仍然是为当地社区儿童提供资源的最重要的文化机构之一。也就是说,图书馆馆员在丰富孩子阅读经验、指导孩子正确阅读、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正逐步受到重视。图书馆员在阅读指导中的重要作用勿庸置疑。那么,我国的少儿馆员在知识储备上是否能顺应他们的职业要求呢?他们需要在哪些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呢?据了解,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少儿服务的专业少儿馆员教育。因此,为了解我国少儿图书馆员在阅读指导知识储备方面的现状,同时回应2011年8月13日至18日在波多黎各圣胡安市召开的第77届国际图联大会(WorldLibraryandInformationCon-gress:77thIFLAGeneralConferenceandAssembly)的主题———“我们的服务能否跟上老师或孩子的变化?”(Canwekeepupwiththechangesorarethechildrenourteachers?),笔者于2011年4月25日至5月10日针对国内少儿馆员在阅读指导方面的知识储备状况进行了一项调查。

2少儿馆员阅读指导知识储备调查结果及简要分析根据美国于1997年提出,1999年修订的《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馆员资格》中对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馆员的专业资格提出的几项条件〔5〕,笔者总结出少儿馆员在阅读指导方面应具备的四个方面的知识,包括“有关用户群的知识”、“沟通技巧”、“策划及组织活动的能力”以及“专业素养与发展潜能”。有针对性地设计了问卷,作为开展调查的主要工具。通过网络调查与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笔者对100余名公共图书馆青少年阅览部及少儿图书馆读者服务部的馆员们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2.1样本分析被调查的106名少儿馆员来自全国的19个省或直辖市(如北京、上海、江苏、湖南、湖北、安徽等),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其中,有42位是本科学历,39位是硕士学历,拥有这两类学历的人数占样本总数的76.4%。从学历层次及分布来看,比较符合少儿图书馆阅读指导服务的人才需求。从学历的专业分布来看,拥有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管理、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学历的馆员有58位,占被调查人数的54.7%,他们在信息检索策略、信息服务、馆藏发展以及儿童教育与儿童心理学方面具有其中某一领域较为专业的知识,更有在少儿阅读指导方面取得较好服务效果的潜力。

2.2有关用户群的知识用户群的相关知识主要指的是了解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阶段特征、了解并界定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为他们创造愉快而便利的阅读环境等。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被调查者中有38.7%的人认为儿童开始阅读的最佳年龄在2~3岁,34.9%的人认为是4~5岁。而认为0~1岁为开始阅读的最佳年龄者仅占14.2%,也有12.3%的人认为少儿开始阅读的最佳年龄是6~8岁。而在2011年度的中国儿童阅读调查报告中显示,在0~3岁的孩子中,82.18%每天都有阅读需求;4~6岁的孩子中,78.35%每天有阅读需求;7~10岁的孩子中,69.82%每天有阅读需求。通过这个百分比,我们可以发现,孩子年龄越小,“我要读”的阅读愿望愈强烈。〔6〕在国外,科学家们经过科学论证,一致认为,儿童开始阅读的最佳年龄为0~12个月的婴儿期。如英国的“阅读起跑线”(Bookstart)计划是世界上第一个专为学龄前儿童提供阅读指导服务的全球性计划,他们为0~12个月的婴儿专门设计了婴儿包,是印有“阅读起跑线”计划的标志的帆布挎包。这个挎包通常由健康访视员在婴儿出生后的第8个月进行规定检查时带给幼儿的父母。〔7〕德国的教育家也认为,阅读应该从出生开始。从孩子出生,在德国就有诸如塑料书、布之类的书籍,可以带进浴缸,也可以在床上翻阅着柔软的质料来翻看图画。〔8〕在美国,儿童阅读更是受到了政府的极度重视。刚出生的婴儿就可以拥有自己的硬板书(board-books),在摇篮里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9〕但从这次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少儿图书馆员认为儿童开始阅读应在2~5岁之间,比较起英美等发达国家所倡导的从0岁开始阅读,在认识上呈现相对的滞后性,这种认知不利于馆员们在实践中对少儿的阅读指导发挥正确和积极的作用。被调查对象中,认为少儿最喜欢的读物为童话故事、图画书、益智游戏类有87人,占总被调查人数的82.1%;认为少儿最喜欢的读物是手工类和认知类的有16人,占样本总数的15.1%。持这两种观点的人占被调查人数的97.3%,与2011年度的中国儿童阅读调查报告中“最受少儿欢迎的读物类型”调查结果相比较是非常吻合的。说明对于少儿的阅读喜好,少儿图书馆员的认知是符合现状的。与此同时,倾向于为少儿推荐童话故事、图画书、益智游戏类读物的有62人,占58.5%;推荐手工类、认知类读物的有14人,占13.2%;推荐科普百科类、励志成长类读物的有23人,占21.7%;推荐艺术类、传统文化类的有7人,占6.6%。从这两组数据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少儿馆员倾向于为少儿推荐他们喜爱的读物类型。但同时,推荐科普百科类、励志成长类、艺术类、传统文化类则上升到30人,占样本总数的28.3%,从某种程度上表明少儿馆员对于科学文化知识普及以及艺术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在新型的阅读方式(如数字电视、网络阅读、电子书等)对少儿的影响方面,106位被调查对象中,有7人认为这些对少儿没有任何影响,他们还是爱看传统的纸质图书;有32人认为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儿童们也喜欢利用网络进行阅读;有65人认为有很大影响,他们爱看电视胜过看书,有的甚至只看电视而不看书;还有2人表示不了解。调查结果与2011年度少年儿童阅读调查报告中“动画片以35.45%的比例成为孩子们喜欢的阅读形式之首,传统书籍以18.79位居第二,电脑位居第三”的调查结果基本相符。对于少儿图书馆员在少儿阅读指导过程中给予其指导,96位被调查者认为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87位被调查者曾有意识地去了解婴幼儿及少儿的心智和身体发展情形,以期更好地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及心智发展情况为他们提供优质的阅读指导服务,有19人否认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针对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情况,75人表示会在少儿利用网络阅读时及时对少儿开展相应的网络道德教育,但有31人没有开展过网络道德教育。这表明大部分少儿图书馆员比较清楚地知道少年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容易遇到各种障碍,认为需要根据其身心发展状况提供相应的指导。

2.3沟通技巧良好的沟通技巧在少年儿童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主要包括界定与传达儿童需求、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拥有主动聆听的技巧等等。本次问卷调查中,在“认真聆听或了解少儿阅读需求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图书馆领导或其他工作人员反映”这一问题上,67位被调查者表示他们是这样做的,还有39位表示从未有过这样的行为。在少儿阅读的过程中给予他们必要的协助,回答少儿提出的相关阅读问题,并为不知道如何挑选读物的少儿进行“如何挑选书籍”的指导方面,有82位会给予孩子们帮助。这两组数据表明大部分少儿馆员对于少儿阅读有主动服务和沟通的意识,但在与少儿进行沟通并获知少儿阅读需求方面,少儿图书馆员还需要进一步培养这种主动沟通的意识。另外,有83人表示他们致力于培养少儿从小具备利用图书馆的习惯和态度,为少儿喜欢到图书馆“看书”和“会看书”进行阅读宣传和指导工作,23人则表示没有。这表明大部分馆员比较明确自己在少儿阅读指导中的角色和定位,并正在为之努力。少儿图书馆员的沟通技巧还表现在应尽量避免与少年儿童、家长及同事等发生任何性质的矛盾,以及如果出现矛盾,如何有效而和平地化解矛盾上。当被调查者被问及在阅读指导或其它阅读服务中是否与少儿、家长、工作同仁或社区民众之间发生过矛盾时,106份答卷中有105份该有效答题,有27人表示曾发生过矛盾,78人表示未发生过矛盾。调查结果表明,少儿馆员的沟通技巧在总体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2.4策划及组织活动的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阅读活动,是激发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功与喜悦感的一项重要活动形式。少儿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也常通过组织知识竞赛、阅读经验交流、亲子阅读、征文等活动来推广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少儿图书馆员策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所起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因为优秀的活动策划者和组织者往往能使活动本身更充满吸引人的元素。少儿图书馆员策划及组织活动的能力主要指的是依各年龄层儿童发展兴趣来设计和推广阅读活动、提供符合社区需求及图书馆目标的阅读推广活动等。本问卷主要针对少儿图书馆员策划和组织宣传阅读重要性及方法的活动、阅读推广及阅读经验交流活动、网络阅读基本技能及网络阅读习惯培养等活动的知识和能力而设计。在106位被调查对象中,56人曾策划、组织或参与过符合社区需要及图书馆发展目标的趣味阅读活动、阅读推广活动和阅读经验交流活动。53人曾策划、组织或参与过宣传阅读的重要性以及为少年儿童讲授阅读方法的活动。68位被调查者通过策划和组织活动,让少儿掌握网络阅读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如辨别、查找、使用、整理等,并养成良好的网络阅读习惯。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少儿图书馆员通过策划与组织各类阅读活动积累了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但也有不少少儿图书馆员从未参与过组织与策划阅读活动。因此,少儿图书馆员的组织与策划活动知识和能力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2.5专业素养与发展潜能从“专业素养与发展潜能”角度来看,主要考察少儿图书馆员是否具备对阅读发展趋势、新技术使用、儿童发展及教育相关领域的知识,是否能对用户及其阅读要求保持客观的态度,以及是否了解保护用户隐私,个人专业发展生涯中继续教育与相关培训的重要性等。在106位被调查者中,仅42人表示自己浏览过一些较权威的儿童阅读网站以及中国图书馆学会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推荐的少儿阅读书目,并结合本馆少儿读者的实际需要推荐给他们。表明只有小部分少儿图书馆员会跟随社会的发展为少年儿童提供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书目,而大部分的馆员做得还远远不够,甚至不具备这种意识。在保护用户隐私方面,总体情况较为乐观。91人表示会为与其沟通过的少儿或家长隐私保密,5人表示不会,8人表示也许会保密,2人表示不知道自己是否会为其保密。阅读指导方面的继续教育与相关培训对于少儿图书馆员在个人专业生涯发展中的作用是很大的。但在106位被调查者中,只有21人表示曾接受过有关儿童心理学、少儿早期阅读教育理论等方面的继续教育或培训,而大多数被调查者(86人)表示自己没有接受过此类培训或继续教育。这说明我国的继续教育与培训还处于缺位状态,没有达成规模效应,不利于少儿图书馆员的自身发展和自我实现,更不利于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对少年儿童阅读作有效的指导。对于“阅读指导知识中,哪几类知识最为重要”这个问题,有76人认为阅读指导方面的“如何教与学”的知识最为重要,48人认为策划和组织活动的知识最重要,89人认为掌握儿童心理学的知识最重要,86人认为沟通技巧方面的知识(包括沟通语言的选择、沟通技巧的使用等知识)最重要,29人认为图书、情报、教育学等专业知识最重要。我们得出结论,大部分少儿馆员认为对于阅读指导,各类知识的重要性从重到轻依次排序如下:儿童心理学知识———沟通技巧方面的知识———阅读指导(如何教与学)的知识———策划和组织活动的知识———图书、情报、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对于被调查者最缺乏哪些类型的知识,40人认为自己缺乏阅读指导方面(如何教与学)的知识,48人认为最缺乏策划和组织活动的知识,76人最缺乏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43人最缺乏沟通技巧方面的知识(包括沟通语言的选择、沟通技巧的使用等知识),18人认为自己最缺乏图书、情报、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其中,儿童心理学知识是认为自己最欠缺的知识,其次是策划和组织活动的知识、沟通技巧方面的知识、阅读指导方面(如何教与学)的知识、以及图书、情报、教育学等专业知识。有关少儿图书馆员的专业培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主要包括正规的大学教育、继续教育、短期培训班、在职培训等。本次调查中,27人表示愿意通过正规的继续教育(如教育学、心理学、文学教育等)来增加其阅读指导技能,44人选择在职的培训(如专业会议、专家讲座等)方式,20人想通过短期培训班的方式来增加其阅读指导技能,有14人愿意通过其它方式,如与其他馆员之间面对面交流等方式来做到这一点,还有1位被调查者未表明自己的态度。这说明在职培训(如专业会议、专家讲座等)是最受大家青睐的培训方式,正规的继续教育与专业短期培训班也较受大家欢迎。

3相关讨论一名少儿图书馆员需具备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以2007年IFLA下属的青少年图书馆服务专业组专门制定的《婴幼儿图书馆服务指南》为例,该指南对于人员的要求如下:学识渊博,对少儿的成长有深入的了解,须懂得儿童是如何学习的,儿童在不同时期认知的特殊性,想象力、注意力等发育的阶段性特征。熟悉优秀的少儿文学作品,能够通过一些创造性的举措来培养婴幼儿计数、读写和社交能力,从而为这个年龄群体以及他们的父母和看护人提供一个科学的教育指导。图书馆员工应当具备多语言文化背景并能够胜任多语言文化工作。〔10〕由此可知少儿馆员这份职业对于个体知识储备综合性与全面性的要求。仅就阅读指导来讲,少儿馆员就需要具备儿童心理学、沟通技巧、策划与组织活动的能力与技巧、儿童文学、信息整理与利用等各方面的知识。通过调查,笔者认为,我国少儿图书馆员阅读指导的知识储备中,对于“用户群的相关知识”总体令人满意;在“沟通技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而在“策划与组织活动能力”以及“专业素养与发展潜能”方面,与理想的少儿图书馆员存在较大的差距。换言之,少儿图书馆员在阅读指导知识储备方面较为缺失,他们应该具有较大的阅读指导知识需求。一方面,从馆员个体的角度来说,这种知识需求并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另一方面,这与我国目前缺乏对于少儿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重视、缺乏较明确的阅读指导目标以及缺乏少儿图书馆员职业准入机制有着很大的关系。不过,形成成熟的少儿图书馆员准入机制及培训和管理机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国家文化管理部门、教育部门、图书馆界的通力合作才能做到。国外的专业少儿图书馆员教育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据了解,美国形成了专业少儿馆员的教育机制,不少高校开设了该专业,伊利诺伊大学的该专业更是目前在图书馆院校中排名第一的。美国的少儿图书馆员单在图书馆研究生院就必须修满10到11门课程方能毕业。除《信息组织与取用》和《图书馆、信息与社会》是必修课程以外,学校还推荐《儿童文学与资源》、《少年文学与资源》、《少儿图书馆服务》、《图书编目》等课程。其他的课程还有:《讲故事课》、《知识自由和少儿图书馆服务》、《少儿媒体素养》等。也有远程网络课程可供选择。〔11〕这些课程设置无不与资源加工、信息服务、新技术、儿童文学等有很大的联系,有利于培养能面向少年儿童全面服务的少儿图书馆员。

4本文结论我国于几年前开始大力推广儿童阅读,在青少年阅读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日趋增多,北京大学王余光教授在2011年第2期的《图书与情报》上组专稿对图书馆青少年阅读进行了初步的系统研究。然而,从少儿图书馆员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少儿阅读在国内却鲜有成果。本文通过调查,对我国少儿图书馆员在阅读指导知识现状以及他们在实践中对这些知识的应用情况进行初步呈现,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图书馆管理部门应在思想上对少儿图书馆员知识储备加以重视。可以通过一定的活动方式,如丰富的阅读指导实践活动激发馆员们的知识需求,并采取激励机制促进他们的求知行为。第二,我国应建立少儿图书馆员职业准入制度,提高少儿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或者在图书馆员的职业准入制度中,对少儿图书馆员的特殊要求做出详细说明。西方国家如美国对于各类馆员都有不同的认证要求,分为大学图书馆员、公共图书馆员、中小学图书馆员、图书馆管理者几类。对于不同类别的图书馆员,又分不同的认证等级。如中小学图书馆员必须获得中小学老师的职业资格认证(分为州立的和全国通用的两种类型)。许多州还要求学校图书馆员须具有另一个学科的教师资格认证才能获得图书馆员的认证等。〔12〕第三,从总体情况来看,少儿图书馆员们最为欠缺的是儿童心理学知识,其次是策划和组织活动的知识、沟通技巧方面的知识、阅读指导方面(如何教与学)的知识、以及图书、情报、教育学等专业知识。通过调研结果的呈现,笔者希望能使学界认识到我国少儿图书馆员在阅读指导方面知识储备的薄弱环节,促使相关部门针对这些薄弱环节制订少儿阅读指导目标和少儿图书馆员培训计划,以激励馆员们的求知欲望及改善他们的相关知识和技巧。不过,各种培训计划都需要确定特定的培训方式,并设置系统的课程。而在少儿图书馆员专业培训的课程设置方面,可借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课程设置,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来考虑,这也是需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探讨的重要内容。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培训机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历史很短,许多职业院校都是由原来的中专发展过来,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面临着巨大困难与挑战,而我国许多职业院校的辅导员存在着工作年限短经验不足、待遇水平低工作激情低、学历层次高但稳定性不强、专业多样化但对口程度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进程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的科学涵义

1.胜任力概念。“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2.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的概念。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既是高职院校辅导员这个具体工作岗位的胜任特征的总和,又是高职院校的教育对象对辅导员的工作期望。因此,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胜任力的定义必须建立在对高职院校的准确理解的基础之上。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基本内涵

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包括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人格结构三个方面。知识结构属于外层,易于观察、衡量和培养,属于外显胜任特征,其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力最小;人格结构属于核心层,不易衡量和培养,属于内隐胜任特征,其对绩效的影响最大;素质结构属于中间层。

1.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知识结构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知识、教育与心理科学知识、广泛的社会文化知识和与工作对象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四个基本方面。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职责就是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是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知识。只有辅导员自身的思想政治工作知识扎实了,才能有底气、有自信与学生交流;才能把握思想问题的本质,从深层次、从根源上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工作需要。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是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是高职院校教书育人使命中的“育人”部分。要做好育人工作,就要对教育规律和教育对象有深刻的认识,懂得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能熟练运用恰当的教育技巧培养学生,引导学生;掌握必备的心理科学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把握学生心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缩小认识上的差距和代沟,促进教育效果的实现。

掌握广泛的社会文化知识是拓宽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口径的重要法宝。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思想还不很成熟,认识问题还不够深刻,考虑事情也不很周全,提出的问题也多种多样,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事件,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应具备广泛的社会知识,形成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体系。

掌握与工作对象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是增强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针对性的需要。回只有了解并掌握一些自己工作对象所学的专业知识,才能够有效地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并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专业学习,才能为高职院校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服务。

2.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素质结构包括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身心健康素质六个方面。

政治素质是高职院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之首。因为只有辅导员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清醒的政治头脑,才能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才能成为学生政治上的旗帜,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在保持饱满的政治热情中,坚定信仰,坚持科学追求。同时政治素质决定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的基础。科学文化素质主要由科学知识、科学意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和科学品质五个要素构成。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具有科学的态度与精神、较高的知识水平、广博的知识面、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较好的人文素质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成才的需要。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许多工作都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完成的,辅导员必须善于用合适的语言和方式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才能更好地与学生交流。因此语言表达能力属于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中最基本的胜任力特征,它可以完成许多方面的工作,是一个优秀的辅导员必备的基本素质。

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是发展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的前提。学习能力是辅导员获取信息、掌握知识、增长才干的途径。作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既要具备自学能力,也要具备带动学生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要具备研究型学习的能力。辅导员需要不断学习政治理论知识,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和社会学等知识;需要学习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及自然科学的知识,以便于提高自身修养。

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中的关键特征。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辅导员面对的工作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具备创新能力就成为立足现在、适应未来的重要能力。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具有不断超越自我和现状的意识;要有在现有基础上取得新的成绩的能力;要有与时代同步的思想观念;要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新思路,运用新方法,敢于突破,并不断创造新经验、开创新局面。身心健康素质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工作的保障。

作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既要有充沛的精力、健康的体魄、敏捷的反应以及健康的心理状态,还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高的心理成熟度、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3.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人格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是高职院校辅导员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良好的人格魅力来源于一个人的人品、才能、情感、意志等,它具有强烈的吸引人的力量。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学生工作最基层的组织管理者、领导者和协调者。他们既是教与学双向交流的信息员,又是高职生学习生活的服务员,肩负着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职责,他们的行为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带动着学生。高职院校辅导员应以道德教化人、以爱心感染人、以学识激励人、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促使学生健康成长。高职院校辅导员应成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导师、职业生涯的设计师、文明修身的引路人、心理健康的咨询师、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与塑造者。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现状

教育部在近几年大力推进高校辅导员培训组织和制度建设,2007年,选拔20所地方高校,挂牌建成第一批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开办国家级辅导员骨干培训班共19次,培训各地各高校辅导员2000多人,覆盖所有教育部直属高校和省属各级各类重点院校;近几年,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蓬勃发展,(下转第57页)

(上接第55页)各高校相继建立培训工作长效机制,基本搭建了辅导员上岗培训、日常培训、职业培训、专题培训与境外培训几大模块。

目前,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硬件”需求基本满足。与组织和制度建设相比,对于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课程内容的研究相对滞后,培训手段单一,以政策宣讲、主题报告为主,培训内容多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往往今天一个专题,明天一个专题,互不关联;培训缺少效果检验,学与不学只有自己知道。

四、完善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的培训机制

根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辅导员培训的现状,依据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人格结构三个方面要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培训,以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第一,分析不同需要的培训对象。

对拟录用为辅导员的应聘者,进行上岗培训,主要包括:辅导员的基本素质、岗位职责、工作技巧等。该培训主要解决辅导员在工作开展过程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在专题学习、工作交流和转化实践中,使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能力和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考核的结果对于工作业绩突出、有上进需求和发展前景的骨干辅导员,鼓励他们进行学历深造,并通过采取一系列的鼓励措施,实现在岗辅导员学历层次的提升。通过参加高一级学历的在职学习了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和知识储备,掌握更多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技能,从而为专业化和专家化的方向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拟定分层次的培训内容体系。

根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辅导员除系统学习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基础理论外,还须注重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坚定政治立场,遵循教育规律,保证工作开展得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培训的目的在于使参加学习的人员获得知识、得到锻炼、快速成长。案例教学的效果较为明显,教学所选取的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一定的规律性,体现一定的技巧性。因此,在开展辅导员培训时,应适当加于案例教学的内容,并建立学生工作案例库,通过案例分析增强培训实效性。

第三,采取灵活有效的培训方式。

一是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按参加培训的人员规模,分为学院内的集中培训和学院外的分散培训。学院内集中培训主要侧重于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学校的教育方向和目标,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内容等;学院的分散培训主要是选拔部分辅导员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培训,侧重于工作开展的方法和技巧,有效经验的总结和传承,具体工作职责和阶段计划:对具有发展潜力辅导员骨干的提升培训,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和实战能力,向专业化和专家化方向发展。

二是纵向培训和横向培训。按“年级——系——学院”开展纵向培训。按照工作开展实际和个人成长需要,划分为三个层次的培训,分别侧重于基础能力培养、巩固能力培养和发展能力培养。按同一年级工作的需要组织横向培训。不同年级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从而对辅导员的工作要求有所不同。按年级开展横向培训,有利于把握不同年级学生工作规律,促进辅导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整体工作质量。

三是在岗培训和脱岗培训。在岗培训是在不脱离工作岗位的前提下,利用工作之余,进行定期或不定的专题学习或学历进修。其优点在于可实现“在学习中锻炼,在锻炼中学习”。脱岗培训就要暂时脱离工作岗位,参加全日制的学历进修、出国考察等。其优点在于能够在较为长的时间内,集中精力进行学习,理论修养和研究能力可得到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l]张颖.胜任力模型开发研究评述[J].消费导刊,2009(5).

[2]陈伟.浅议高校辅导员的待遇问题[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3]梁茜茜.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定位与职业培训初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2).

[4]鄢智青.从胜任力角度谈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J].考试周刊,2009(33).

[5]靳江波.大学辅导员道德规范与胜任力关系的研究[D].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5.

第9篇

[关键词]朋辈;心理咨询;辅导员;心理健康

随着心理咨询与学校教育结合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种有效的心理咨询模式层出不穷,改变了以往只有专业心理老师才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学生只是心理咨询对象的状况。在目前高职院校专业心理咨询老师配备不足的情况下,培训一些有助人意愿、助人潜力的学生成为朋辈辅导员,利用朋辈心理咨询解决高职大学生存在的一般性心理问题,应是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的学校心理咨询模式。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受训和督导过的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它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朋辈”含有“朋友”和“同辈”的意思,朋辈心理咨询的过程是在同辈及朋友之间进行;因为朋辈通常会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经验,共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所以朋辈心理咨询能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助于学生掌握自助和互助技术。此外开展朋辈心理咨询能弥补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不足,是对于专业心理咨询的重要补充。朋辈心理咨询有助于职业院校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优化个性心理品质,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朋辈心理咨询,通过心理训练,培养更多合格的朋辈辅导员,对提高和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校园里自助助人氛围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开展团体心理培训,培训作为朋辈辅导员的大学生,并进行培训前后的对比研究,为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实验依据和可操作性方案。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通过校园网信息和海报招募朋辈辅导员的方式,经过面谈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中筛选出身体健康、无明显心理障碍的80名大学生参加朋辈辅导员培训,其中女生36名,男生44名,成员年龄19~22岁,平均20.5岁;文科学生46名,理科学生34名。

1.2 研究工具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k Personality Questionaire,EPQ)和一个根据利克特量表法自行设计的利克特(Likert)5点自我变化评估表。在培训前后采用这些量表对训练的学生进行前后测(2次测试时间间隔4.5个月),所得数据输入到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3 研究过程朋辈辅导员培训主要遵循团体小组培训的技术和原理,每周培训1次,每次2小时,共18周,36学时。培训内容具体包括:①朋辈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及理念培训:包括自我意识、朋辈辅导员必备的信念与人格特质、对心理咨询的基本态度等。②心理咨询基本理论培训:包括心理咨询的理念、原则和基本方法,如:行为主义疗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和合理情绪疗法等心理咨询理论。③心理咨询技术培训:包括面谈技术、聆听技术、非言语行为的掌握以及心理咨询的过程及技法的训练、心理个案的记录与转介等。④心理咨询实务操作培训:通过角色扮演、个案模拟咨询、网上咨询、心理剧等多种形式进行如人际关系与沟通专题、学习专题、压力应对专题、恋爱心理专题、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专题等具体心理咨询实践操作。

2 结果

2.1 培训前后朋辈辅导员、SCL-90测试结果比较SCL-90用于反映被试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问题类型,培训前后SCL-90各因子均值变化及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

3 讨论

3.1 SCL-90、EPQ及自我变化评估表前后测量比较分析从表1中可看出,后测SCL-90各因子分除“其它”因子(睡眠和饮食)外均低于前测各因子分,表明受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全面的改善,其中躯体化、强迫、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这些因子差异显著,说明通过一定时间的心理培训后,学生的这些症状得到减轻。心理培训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训练前后学生在N向量均值前后差异显著,内外向E分值前后差异非常显著,这表明经过培训后,学生的性格相比之前变得更为开朗外向,情绪趋稳定,这与SCL-90中相关的强迫、焦虑、人际敏感因子的改善变化是一致的。采用自我变化评估量表来评估学生培训前后在自我意识、情绪控制、关心他人等方面的变化。自我变化评估表采用利克特5点计量,假设学生的心理初始状态为0分,要求所有培训学生在培训前和培训结束后对自己作一个评估,数值为变化程度,数值越大,说明在某项上的变化程度大(最高分为5分,最低分为0分)。表3数据表明,受训的朋辈辅导员在总体上对自己的变化持肯定态度,后测的总均分都高于2.5分,经过均值差异性显著t检验发现,除了与人沟通这一项接近显著水平,其它各项差异非常显著。这表明学生总体上打破性格中的自我中心,开始理解和关心他人,与人交往,培训的学生更具有乐群性。朋辈辅导员培训有助于改善学生自我认知、情绪调控能力,学生能逐渐中肯的评价自己,将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能有机结合起来。

第10篇

关键词:辅导员;发展性考核;专业化;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G4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3-0105-02

一、问题提出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工作的水平和能力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要完善辅导员、班主任的考核制度,规定对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工作考核”。①科学、合理的考核辅导员,发展性考核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它有利于辅导员素质的提高,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有利于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龚健通过对岳阳地区三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认为, “岳阳地区三所高校,93.3%的辅导员认为自己没有未来的发展目标规划,100%的辅导员认为应在高校辅导员的绩效评估中加入辅导员未来发展的指标体系,而且100%的辅导员强烈要求加入辅导员未来发展的指标体系。” [1]问卷调查中的“未来发展的指标体系”指的是对辅导员进行发展性考核评价。

二、发展性考核评价内容

每个高校对辅导员的绩效评估体系的内容不完全一致,但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必须包含发展性考核评价的内容。对辅导员进行发展性考核评价,有利于提高他们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有利于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发展性考核评价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辅导员培训

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辅导员培训,对辅导员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工作效率的提高和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包括岗前培训和岗中培训相结合、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全员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相结合。辅导员培训,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辅导与培训,开展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科学研究,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新任专兼职辅导员必须参加高等学校组织的辅导员岗前培训,获得证书后方能上岗,必须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方能转正定级和承担教学任务。

培训即可以是全区统一安排,也可以是学校单独安排。学校单独安排的培训,是指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学校对辅导员的要求,进行统一的培训。笔者本人曾经参加过全区的辅导员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为:大学的人文构建、辅导员的角色与定位、大学生心里危机干预以及开展了“如何进行班级建设”素质拓展活动等。参加这次培训,获益匪浅,让笔者认识了辅导员工作的性质以及重要性。经常对辅导员进行培训是必要的,各高校领导必须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

2.不同级别的辅导员考核标准不同

目前,许多高校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经验、职称进行等级划分,不同级别的辅导员享受的待遇不同,但大多数学校对辅导员的考核标准却是一样。笔者认为,级别不同考核标准一样,不利于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辅导员向职业化发展。目前,桂林医学院辅导员分为四个级别:本科实习辅导员、初级职称辅导员、中级职称辅导员和副高职称辅导员。级别不同,工资和津贴不一样。其他高校也有类似的划分,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对辅导员试行了职称制管理,将辅导员分为一到六级,一级相当于助教待遇,五级相当于副教授待遇,六级相当于教授待遇。”[2]《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规定了“辅导员评聘教师应坚持工作实绩、科学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相结合的原则,对于中级以下的辅导员,应该侧重于考察工作实绩。” [3]同样的,不同级别的辅导员在绩效考评中也应该体现上述要求。对中级职称以下的辅导员,侧重于考察工作实绩。而对副高以上职称的辅导员,在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上做相应的要求。许多高校在对辅导员进行绩效评估时,实行“一刀切”的原则,不管是助教、讲师、副教授,还是教授,都实行一套评价标准。在辅导员绩效评估中,副高以上职称的辅导员,在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上做相应的要求,“高等学校应当鼓励和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开展研究。”[3]这种研究,既是实际工作的需要,又可以打破辅导员在人们观念中的“勤务兵”形象,有利于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他们向职业化方向发展树立政策导向。

3.辅导员的职称评定及其发展方向与专任教师有区别

辅导员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教师,又是管理干部。在职称评定及其享受的待遇上,即可以按照教师系列――助教、讲师、副教师、教授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对专职辅导员的专业技术职务在指标、序列和评审上实行单列,以实现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公正性。也可以“根据辅导员的任职年限及实际工作表现,确定相应级别的行政待遇,给以相应的政策倾向。” [3] 如在辅导员的工作年限和考核相结合的前提下,确定辅导员各级行政岗位,分别是副主任级辅导员、主任级辅导员、副处级辅导员和正处级辅导员等 [4],该级别与高校其他行政机关待遇相同,有利于辅导员向职业化方向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专职辅导员可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让其转向专业教师岗位或从事科研工作。同时,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向校内管理工作岗位选派或地方组织部门推荐。”[3]

4.奖励辅导员提升学历和承担相应的科研项目

发展性考核评价,应该鼓励辅导员继续深造、提高学历,对那些有志于深造,回来后继续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应该给他们报销学费,并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对在国内外业务进修的辅导员,应纳入学校师资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享受学校相关鼓励政策,为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创造条件。

在资金方面,设立专项的辅导员和学生工作的科研奖励基金,对承担科研和的辅导员进行相应的奖励。在项目方面,设立辅导员专项科研课题,每年组织开展一次课题申报和立项评审。

三、发展性考核评价,有利于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发展性考核评价为辅导员搭建了发展平台,使辅导员岗位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有利于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1.发展性考核评价,有利于辅导员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专业化指某一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高校辅导员是一个多门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而又自成专业体系的一个社会职业岗位,上岗者需要经过专门的教育和培训,掌握专门的专业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5]。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包括基本知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包括思想教育技能、谈话技巧、心里疏导方法、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高校辅导员在上岗前,一般只具有某一领域专业知识,缺乏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上岗后,对他们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培训,形成专门技能。这既是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又可以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供条件。

2.发展性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辅导员向职业化方向发展

职业化指社会某项工作固定地成为某个人谋生的主要手段,是职业素养的专业化。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从业人员可以此立足社会,终生从事该职业;二是从业人员应该体现出职业素养,并掌握相当程度的专业技能;三是本行业有特定的行为规范或标准,从业人员做事要符合其要求[6]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指辅导员长期从事这一职业,并形成专门的专业技能,有一套标准的行为规范或评价体系。发展性考核评价的内容包括“辅导员考核标准”、“辅导员的职称评定单列”、“辅导员的发展”以及“奖励辅导员提升学历和承担相应的科研项目”,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提供一套标准的行为规范或评价体系,为辅导员向职业化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岳阳地区三所高校,93.3%的辅导员认为自己没有未来的发展目标规划,100%的辅导员认为在高校辅导员的绩效评估中加入辅导员未来发展的指标体系,而且100%的辅导员强烈要求加入辅导员未来发展的指标体系”。可见,高校辅导员有职业化发展的愿望。因此,在辅导员考评体系中加入发展性考核评价,有利于辅导员向职业化发展。

总之,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发展性考核评价,既为辅导员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向专业化发展提供条件,又为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提供一套标准的行为规范。因此,各高等学校领导应该重视对辅导员进行发展性考核评价。

参考文献:

[1]龚健.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估现状调查与分析[J].科技信息专题论述,2009:283-285.

[2] 王志军.公平理论在高校辅导员激励管理中的运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78-80.

[3]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北京:教育部令第24号.

[4] 顾晓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激励机制探析[J] 江苏高教 2008(5):130-132.

第11篇

一、对辅导员工作认识不到位,辅导员培训机制不健全,阻碍了辅导员业务管理能力的提升

一方面,对辅导员及其工作性质缺乏正确的认识,不利于辅导员业务素质的提升。虽然高校辅导员是奋斗在最前线的基层工作人员,但并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在很多高校,辅导员工作被定性为简单的事物性工作,辅导员也被看作是普通的行政管理人员,这种观点忽视了辅导员工作的教育管理性。实际上,辅导员工作具有“教育管理为主、事务管理为辅”的双重性质,教育管理性决定了辅导员业务能力的提高依赖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但很多高校因为专业建设的原因非常重视在专业教师的业务培训,而对辅导员的业务能力提升关注度不高,不利于辅导员的管理理念的转变和管理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辅导员培训机制不健全,不利于辅导员业务素质的提升。正如上文所述,辅导员不仅要面对繁杂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更主要的是从事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成长的教育管理工作,这种“教育管理性”决定了辅导员必须要接受持续不断的专业培训,所以说辅导员培训辅导员的权利和义务。但现实情况是我国目前高校辅导员培训机制并不健全,培训体系也不完整,导致辅导员的业务素质增长缺乏完善的机制依托,出现了辅导员学生管理能力弱化现象。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能力的对策

(一)加强学生管理的法规制度建设,促进辅导员管理体制改革,为辅导员学生管理能力的提升营造良好的机制平台。一方面,完善学生管理的法规制度建设,有利于辅导员管理工作的推进。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依法依规科学推动,如果缺乏完善的法规和制度,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则失去了依托。当前,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为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外,各高校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校规校纪,这些都为辅导员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制度平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景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法规制度,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辅导员依法循规有效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加快辅导员职业发展机制和进出口机制的改革,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在辅导员职业发展上“,应采用职务、职称双重职业发展模式”。有的辅导员由于行政管理能力突出,可以通过公开、公平的竞争走上学校的行政工作岗位,这种职务上的发展空间会激励辅导员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生管理能力;对于辅导员因学生管理工作能力突出而致力于走专业化道路,为此要为这部分辅导员指定职称评定标准,实现这部分辅导员的专业技术职称梦想,从而激励他们的学生管理积极性。在辅导员的选拔方面,要坚持德才兼备的进口关和灵活转岗的出口关,既要保证把那些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精、组织纪律性强、工作作风硬、生活作风好的优秀教育人才充实进辅导员管理队伍,又要允许辅导员实现转岗转行或保证辅导员队伍的优化、稳定和高效。

(二)重视辅导员工作,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帮助辅导员实现工作价值理念的转变、工作效率的提升、业务能力的增强。辅导员培训是开发智力和提升技能的基本途径,是优化辅导员队伍、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重要手段。针对部分高校不重视辅导员培训工作和对辅导员工作性质认识不正确的现象,必须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端正对辅导员培训及其工作性质的认识,为辅导员在岗在职培训创造机会和条件,以促进辅导员工作价值理念的转变、工作效率的提升、业务能力的增强。

作者:张弘为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第12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对策思考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十报告把教育放在了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并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空前的高速发展期。在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的主要职能不仅是本着面向民众、服务社会的宗旨,为企业生产一线培养出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更要注重对学生德的教育,特别是要致力于学生高尚人格的培养。辅导员作为专门从事学生管理的基层管理者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激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院校的科学发展,是值得高等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问题。

为了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当前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际状况,笔者先与2012年10月至12月对长沙六所高等职业院校的120名辅导员进行了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此项调查工作得到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学工部门的协助和配合,问卷共发放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的文件全部有效,有效回收率为100%;在与辅导员的访谈中,辅导员也相当配合,畅所欲言,效果较好。本文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进辅导员工作、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的对策,以期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视和加强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

(一)社会结构特征

被调查的120名辅导员中超过60%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或是应届硕士毕业生应聘到学校辅导员岗位的,从性别来看,男性41人、约占34.2%,女性79人、约占65.8%;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64人、约占53.3%,未婚56人、约占46.7%;从年龄结构来看,年龄在30岁以内的居多,其中20到25岁之间24人、占20%,26到30岁之间62人、占51.7%,31到35岁之间19人、约占15.8%,36岁及以上15人、占12.5%;从学历结构来看,具有硕士学位的有38人、约占31.7%,本科学历71人、约占59.2%,专科学历8人、约占6.7%,专科以下1人、约占0.8%;从职称结构来看,副高职称3人、占2.5%,中级职称43人、约占35.8%,初级以下74人、约占61.7%,从工资情况来看,各校辅导员年平均收入最高为7万元,最低为2.4万元,平均收入为3.7万元。

(二)岗位设置及配备比例情况

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比即辅导员的配备比例应不高于1:200,但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多,目前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的数量还达不到这一标准。而且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不久,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队伍整体上还处于“年轻态”。被调查的120名辅导员,岗位设置的类型全部都是专职班主任模式,每位辅导员全面负责三至八个班级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辅导员配备比例最高为1:184,最低的为1:517(包括四个毕业班),平均比例约为1:273。

(三)工作基本状态

六所高等职业院校的领导一致认为,辅导员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其他部门领导和一些专任教师对辅导员工作表示怀疑,甚至对辅导员岗位的设立持有否定态度,认为辅导员工作重要性体现得不明显。面对高考生源持续下降,甚至出现生源人数少于计划录取人数的现象,部分高等学校面临生存挑战,高职学生生源素质更加难以保证。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自我管理能力差,使得辅导员工作难度加大,困难重重,致使许多辅导员工作繁杂,疲于应付,丧失工作的情绪资源,对于工作方法的思考不够,工作的艺术性和创造性不强,个人成就感严重缺乏,导致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工作效果不佳。

二、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人员素质不全面

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是干好辅导员工作的关键。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辅导员素质的全面性提出更高要求。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骨干,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辅导咨询任务,不仅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理解水平,掌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同时需要掌握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是从现有的辅导员来看,由于应届毕业生居多,除了所学专业的专业知识以外,其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比较缺乏,难以取得工作成效。

(二)专业化程度不够高

从辅导员自身的学习经历和工作阅历来看,非专业现象明显。高等职业院校的多数辅导员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大多是从一所高校毕业后又到另一所高校就业,而且教育学专业毕业的较少,参加工作之初也只是接受了简单的岗前培训,而没有系统的专业学习。这对于辅导员较好履行岗位职责,有效进行学生管理,帮助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指导学生就业创业等,都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从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情况来看,辅导员队伍流动性较大,很多辅导员在工作几年后就转到专任教师岗位或者行政岗位,辅导员是个过渡性职业,辅导员工作缺乏延续性,工作经验积累不足,也直接影响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三)培养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尽管各级教育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视,并从政策上对辅导员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了一定的保障,但对辅导员的培养力度和广度都还不够,辅导员队伍培养体系不规范、不健全。一是培训的管理机构不健全,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的辅导员往往是学工部门和班级所在院系等多个部门共同管理和相对独立地组织培训,导致培训缺乏整体性、系统性。二是培训的内容片面、形式单调、方法单一。高等职业院校在辅导员培训方面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是培训内容多以介绍岗位职责和常规工作经验总结为主,培训方式大多是专题讲座和辅导报告,而且基本上采用“满堂灌”,这种培训难以满足辅导员工作多面性的需求,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作用有限,难以达到培训效果。三是对辅导员培养经费保障不足。虽然国家对高等职业院校有多种扶持政策,但基本上是用于专业建设,对于辅导员队伍的投入甚少。高等职业院校大多处于建设发展期,自身对于非中心工作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投入不足,经费支持不够,难以让多数辅导员参加培训,培训的受众面不广。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应对策略

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降趋势明显,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的情况,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面对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为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必须提高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致力于打造高素质、高水平辅导员队伍。

(一)准确定位辅导员职业角色

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的双重身份,为提高辅导员工作实效,各级教育部门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导高等职业院校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认清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重点抓好辅导员的核心工作,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本末倒置。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应该统筹规划,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准确定位辅导员角色,规范辅导员工作,明确辅导员职责,致力于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使辅导员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家里手,使辅导员帮助和引导学生全面成长,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把教育办成人民真正满意的民心工程。

(二)加强辅导员的人格修养

辅导员的人格修养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辅导员人格魅力的提升,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需要。一要辅导员加强自身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把学习当成精神追求,改进学习方法,注重对自身心理素质和职业品质的培养,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二要辅导员保持正确的自我认识,包括对自己在能力、师德、行为等辅导员人格魅力要素方面进行客观的自我判断和评估,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自我教育,不断塑造完美人格。三是培育辅导员人格魅力提升的外部环境。社会、学校应该提高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程度,培育和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帮助辅导员提高工作满意度、克服工作倦怠、减轻工作压力,推动辅导员的人格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