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47: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推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小儿推拿 穴位 初探
中医小儿推拿疗法,古名“小儿按摩”,是传统中医推拿疗法的一个重要分支。小儿推拿是以手法对小儿疾病进行治疗的方法,主要是凭借医者双手在体表进行操作的治疗方法,操作的部位主要是在腧穴上。通过扶正祛邪,调整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小儿推拿疗法因简、便、效、廉的特点,在中医临床广泛应用。
小儿推拿穴位研究现状
杨甲三在《针灸腧穴学》中指出,“针灸、按摩医疗实践,是腧穴概念形成的本源”[1]1,“气、血、脉概念的形成,是腧穴名称出现的基础”[1]3,这些观点同样适用于小儿推拿穴位的形成。小儿推拿的穴位一部分借助于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另一部分为小儿推拿特定穴。
1.小儿推拿穴位分类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意见,大致有以下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形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另一类是小儿推拿特定穴。二是按穴位分布的部位,分为五大类:头颈部穴位、胸腹部穴位、腰背部穴位、上肢部穴位、下肢部穴位。
2.小儿推拿穴位数量
现代文献对小儿推拿穴位的数量,各书论述不一。俞大方主编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推拿学》中,介绍小儿穴位82个,其定穴45个;曹仁发主编的《中医推拿学》记载穴位65个;张素芳主编的《中国小儿推拿学》记载穴位94个;金义成主编的《小儿推拿》论述穴位最多,达到160个。通过检索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中医药学主题词表》,其中“穴位主题词范畴表”中,只录入了十四经穴及奇穴,而小儿推拿特定穴未见记载。国家中医管理局1989年组织全国有关专家,经过反复推敲论证,对人体十四经361个腧穴及部分经外奇穴的定位进行了审定,制定出标准化方案,并于1991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经检索,现代文献中记载的小儿推拿穴位共179个。目前,小儿推拿特定穴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小儿推拿特定穴
1.小儿推拿特定穴的概念
到目前为止,小儿推拿特定穴尚没有明确的概念,大多数学者认为小儿推拿特定穴是该疗法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小儿推拿所特有的穴位,这些穴位不同于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也不同于《针灸学》中的特定穴,小儿推拿特定穴一般呈点、线或面分布,以双肘、膝以下为多。目前,小儿推拿临床习惯上将不属于经穴和奇穴的小儿推拿部位称之为小儿推拿特定穴。对于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形成,目前研究还比较少,袁洪仁认为与古代相术有关,他认为《小儿按摩经》中的“面部五位歌”、“面部五位图”、“命门部位歌”是相面术的内容,小儿“三关”络脉诊法、“手面图”诊法是相手术的内容等[2]。关于特定穴的形成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2.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命名
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名称有一定的含义,命名也有一定的依据。正如《千金翼方》指出的:“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3]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命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根据脏腑名称命名,如脾经、肺经、肝经、心经、胆经等穴位,是结合脏腑名称来命名;根据所在部位命名,如乳根、手背、脊柱、五指节、四横纹等穴位,是根据穴位所在的解剖位置命名;根据阴阳五行命名,如三阴、三阳、阴池、阳池、脾土、肺金、心火、肾水等穴,是根据阴阳五行命名;参照动物命名,如虎口、老龙、百虫窝、螺蛳骨、黄蜂、走马等穴,是根据穴位所在部位的形象特点,参照相关动物来命名,以比喻穴位的位置;借助自然景物或建筑物命名,如二扇门、板门、天庭、山根、泪堂、一窝风、靠山、水底、天门等穴,是根据穴位部位的特点,结合自然景物、建筑物来命名;根据穴位的治疗作用来命名,如精宁、左端正、右端正、天河水等穴,是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来命名的。了解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命名特点,既有利于理解,也便于记忆。
3.小儿推拿特定穴的数量
经检索,现代文献中记载的小儿推拿特定穴共116个。
小儿推拿穴位溯源
小儿推拿的穴位虽大多出现于明清时期,但其中也有不少是出现于明清之前的穴位。以明清为界,对历代文献中记载的有关小儿推拿穴位进行考证,总结归纳出小儿推拿穴位在明清以前与明清时期的分布情况。
1.明清以前小儿推拿穴位
明清之前,小儿推拿称之为“按摩”,按摩的手段主要以膏摩为主,手法种类不多,按摩的部位比较局限,有些操作有明确的定位,有些则是在周身操作,按摩的穴位主要有以下17个,其中风池、囟、脐3个穴位属于十四经穴,占总穴的17.65%,其余14个属于特定穴,占总穴的82.35%,见表1。表1 明清以前小儿推拿穴位名称、出处
2.明清时期小儿推拿穴位
明清时期用于小儿推拿的穴位,经考证有一部分是沿用产生于明清以前的穴位(以下简称“沿用穴位”),初步统计共有121个,占整个明清时期小儿推拿穴位的50.63%。其中,出自《五十二病方》的有2个,《素问》22个,《灵枢》35个,《肘后备急方》9个,《针灸甲乙经》17个,《千金要方》6个,《千金翼方》、《银海精微》各3个,《伤寒论》、《本草经集注》、《幼幼新书》、《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各2个,《中藏经》、《华佗神方》、《脉经》、《诸病源候论》、《孙真人海上方》、《太平圣惠方》、《苏沈良方》、《针灸资生经》、《鸡峰普济方》、《针灸神书》、《女科百问》、《儒门事亲》、《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针经节要》、《卫生宝鉴》、《瑞竹堂经验方》、《活幼口议》各1个。
另一部分是出现于明清时期的新增穴位,据初步统计出现于明清时期的新增穴位共有118个,占整个明清时期小儿推拿穴位的49.37%。其中,出自《针灸大成》的穴位最多,为39个,出自《补要袖珍小儿方论》的有17个,《小儿推拿广意》18个,《小儿推拿秘旨》9个,《推拿妙诀》8个,《小儿推拿直录》6个,《幼科推拿秘书》4个,《保赤推拿法》3个,《万育仙书》、《医学纲目》、《医经小学》、《玉机微义》、《普济方》、《扶寿精方》、《医方集宜》、《孙文垣医案》、《古今医鉴》、《推拿仙术》、《慎柔五书》、《幼科铁镜》、《医宗金鉴》、《验方新编》各1个。
明清时期穴位分布、归经情况,见表2。表2 明清时期穴位分布、归经情况
讨 论
1.明清以前小儿推拿穴位分析
小儿推拿的穴位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最初记载小儿推拿的《五十二病方》中,没有具体的治疗部位,无穴名记载,以病所为施术的部位。之后,随着腧穴的出现和发展,到隋唐时期,小儿推拿的治疗逐渐出现比较明确的定位,治小儿夜啼“摩儿头及脊”,“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甚避风寒”等,已有穴位记载。明清之前,文献中记载的小儿推拿穴位不多,共检索到17个。分布以头颈部、胸腹部为多,上肢部、下肢部最少。穴位以面积较大的面状穴如腹、背等为主,点状穴、线状穴较少,这主要是因为明清之前小儿推拿主要以膏摩为主,摩法的操作面积较大,因而面状穴较多,其他手法,如掐法、推法等应用较少,因此,点状穴、线状穴较少。
2.明清时期小儿推拿穴位分析
发展到明清时期,小儿推拿的穴位迅速增加,经统计,明清时期用于小儿推拿的穴位约239个,其中,属于十四经穴及奇穴的有75个,其余164个均为小儿推拿的特定穴。这一时期小儿推拿的发展,也是循序渐进的,在《秘传看惊掐筋口授手法方论》中,有的穴位是用于煅、灸、贴或诊断,而未用于推拿,如脐上下、龟尾骨、印堂、风关、气关、命关等,到《按摩经》时,始将风关、气关、命关用于治疗。在《小儿推拿广意》中才记录了脐上下用于小儿推拿。龟尾骨、印堂在《推拿妙诀》中被记录用于小儿推拿。又如承浆、年寿、鼻准等穴位,在《小儿推拿秘旨》中,还只作为诊断的部位,未用于推拿治疗,在之后的小儿推拿专著中才陆续用于推拿。
明清时期新增穴位借助于十四经穴及奇穴的比例逐渐减少,属于十四经穴及奇穴的仅有7个,占5.93%,而特定穴的比例迅速增长,无归经的特定穴111个,占94.07%。由此可见,小儿推拿特定穴主要出现于明清时期。穴位的分布部位、新增穴位与沿用穴位均以上肢部最多,其总数占总穴的51.04%;头颈部第二,占16.32%;下肢部第三,占11.72%;胸腹部第四,占7.11%;腰背部最少,为5.02%。总之,发展到明清时期,随着特定穴的不断出现,小儿推拿穴位在身体各部的分布,产生很大的差距。分布于上肢部、头颈部、下肢部的穴位共79.08%,胸腹、腰背部的穴位仅占12.13%。也就是说,小儿推拿的取穴,越来越趋向于身体的暴露部分或比较容易操作的部位,而胸腹部和腰背部的穴位,均排在最后,由此可见,小儿推拿穴位逐渐集中在上下肢和头部,更加有利于操作。
3.穴位存在的几个问题
小儿推拿的穴位,存在着两个容易产生混淆的问题,一个是名称问题,一个是定位问题。小儿推拿穴位存在着很多同一穴位名称不同,即“同穴异名”现象。同时,还存在着“同名异穴”现象,即穴位的名称相同,穴位的位置、主治作用不同,这种现象更容易给小儿推拿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带来诸多不便,如果对穴位的功能以及对小儿推拿的治疗了解不深的话,单从字面上是很难分清到底是哪个穴位的。例如,同是阳池穴,指的是十四经穴的阳池穴还是腕上阴阳的阳池穴,就需要结合上下文仔细分析研究。另外,小儿推拿还存在着“同穴异位”现象,一个穴位有多种不同的定位,有的穴位定位竟然有6种之多。这些现象可以说是目前小儿推拿临床在穴位的应用方面比较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古籍中小儿推拿穴位约有247个,其中,经穴奇穴75个,特定穴172个,出现于明清以前的穴位129个,出现于明清时期的穴位118个。穴位的分布以上肢部最多,有38个穴位具有“同穴异名”现象,有20个穴位有“同穴异位”现象,4个穴位具有“同名异穴”现象。通过研究发现,小儿推拿的穴位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来源于十四经穴及奇穴;二是由作为诊断或煅、灸、贴等临床治疗的部位或穴位发展而来;三是在小儿推拿实践中,逐渐产生的小儿推拿特有的穴位,即特定穴。小儿推拿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众多穴位,但目前对于小儿推拿穴位系统性研究的文献较少,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文献研究,对小儿推拿的理论和临床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小儿推拿穴位进行规范化研究并制定统一的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杨甲三.针灸腧穴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3.
关键词 中医推拿 小儿推拿 正骨手法 相关性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说:"中央者,其地平以湿……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自从有人类社会出现,推拿作为防病治病的手段也就应运而生了。可以说,推拿先于针灸、药物治疗出现之前人们就已经掌握了这一防病治病的手段。
推拿对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现代推拿医学、骨伤医学、针灸医学的建立和发展,无疑起到一个先导作用。
1 中医推拿及正骨手法同源异流
中医推拿学历经数千年历史的演变、发展,也由于历史的原因,各种流派的产生,其手法从最初简单的按、抚等几种发展至现在的100多种,从当初的原始治疗手法发展成现代中医推拿手法及正骨手法,可以看出,中医推拿及正骨手法是古老医学的活化石,二者原本是合而为一的。《新唐书・百官志》载:"按摩科设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师四人。并从九品下,掌教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由此可见唐代骨伤科和按摩科早有结合。直至元代以后才裂变为推拿科与正骨科。
2 现代中医推拿
推拿治病是以经络穴位为理论基础,在辨证施治的原则下,明确诊断后,医生以双手及其它某些部位,选择运用适合病情的不同手法和力度施术于病人病灶部位及其与病灶区域有关的经络、穴位,以点、线、面结合的手法技巧使人体经络疏通、关节滑利、气血充盈流畅,营卫调和、脏腑功能旺盛、阴阳相对平衡,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
现代中医推拿手法纷繁复杂且各有师承,流派也较多,每一位推拿医生要搞清和掌握这些浩瀚如海的中医推拿手法谈何容易,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临床医生最常用且必须掌握的基本手法也仅20种之多,如推、滚、拿、按、揉、摩、点、摇拔伸、搓、抖、掐、捻、拍、击、抹、分、合、擦等。但不包括复式手法。《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说:"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手法对于临床医生来说,熟能生巧,能熟练地掌握了最常用的基本手法就如同掌握了"三元色"的组合一样,就能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而派生出许许多多的复式手法。
现代推拿手法有成人推拿手法和小儿推拿手法之分,这是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与成人有所差异而发展创立的。大约在明代就独立分科,清代更有发展,小儿推拿现已自成体系,其手法也独具一格,在小儿推拿手法中有些手法名称虽和成人手法一样,然而具体操作方法却不同,为推法等;有些手法虽和成人手法完全相同,在运用时却因小儿的特点,要求施术时的力度要特别轻柔。如摩、擦等手法。也可以说成人推拿手法与小儿推拿手法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
在常用的中医推拿手法中有些手法为理筋手法,滚、擦、拍、击、按、摩、推、拿、点穴等也是伤科中常用的手法。
3 正骨手法
骨伤科的治病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法治疗两大类,而手法治疗又是治疗骨伤科疾病的主要方面,例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说:"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要旨》中又说:"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并对手法治疗伤科疾病系统的总结为"摸、接、端、按、摩、推、拿"八法,从以上经文中看出,伤科手法就是医生用双手通过"摸法"检查诊断病情,然后以接、端、提等手法施以确当的手法力度,使患者不知其苦,进行治疗的一种外治方法。以"八法"为基础又发展形成现代的"正骨八法"这就是:①手摸心会,②拔伸牵引,③旋转屈伸,④端挤提按,⑤摇摆触碰,⑥按摩推拿,⑦夹挤分骨,⑧折顶回旋。可以看出,现代骨伤科中的"正骨八法"主要用于骨折和关节脱臼的整理复位。
1 腰肌劳损的分类
腰肌劳损可以分为急性腰肌劳损与慢性腰肌劳损,其因为发病原因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
急性腰肌劳损多是因为猛力冲击造成韧带损伤或者负重过大造成肌肉的强力收缩引起肌纤维出现断裂,这些急性的伤患主要发生在腰骶、髋关节或者腰部两侧的骶棘肌。急性腰肌劳损由于多是因为过力扭转而产生,患者即刻出现腰部剧烈疼痛的症状,身体活动受阻,不仅坐卧、翻身出现不便,严重者甚至不能起床,深呼吸或者咳嗽都会加剧疼痛感。部分患者在扭伤后1到2天才会出现腰部疼痛的症状且逐渐加剧。
2 中医推拿治疗腰肌劳损的方法
中医推拿法治疗腰肌劳损的步骤可以分为三个,首先是“问”,即询问患者的病史。其次是“推”,即采用具体的推拿手法。最后是“嘱”,即医生对患者进行注意事项的嘱咐,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2.1 “问”。医生应当首先询问患者的腰痛的病史。询问患者腰部是否受过任何形式的外伤,询问其是否需要长期在特殊环境中劳作,观察期坐姿进而询问其是否有不良的睡姿。在此基础上,问清患者疼痛的临床表现,如具置、在天气变化或者剧烈劳动后的加重或者减轻的情况。观察患者的活动功能以及体态有无明显变化,检查其骶棘肌是否出现条状。按压患者腰部判断其有无特殊的压痛点。通过以上方法,排除与腰肌劳损临床症状极为相似的其他病症如腰椎结核、陈旧性腰椎骨折等等。只有充分了解患者的各项情况,才能在正确判断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推拿疗法。转贴于
2.2 “推”。推拿疗法的治疗目的在于舒筋活血,解痉止痛。医生应选取患者的腰部关键穴位如大肠俞、肾俞、腰阳关、关元俞、委中、承山等等。首先让患者处于俯卧,医生根据“轻-重-轻”的手法温和地按揉患者腰部,进行由上及下的放松腰背肌肉,待患者肌肉放松后用掌根在患者的疼痛处按揉2分钟。其次,医生应当用双手的拇指,按照腰部两侧穴位的顺序,依次点揉患者的三焦俞、肾俞等穴位,以患者有酸胀感为止。然后,使患者保持左侧卧位,医生此生应当一只手置于患者肩部,一只手置于其臀部,将其腰部进行最大程度的旋转,进而双手同时用力反方向扳动患者腰部。在进行上述操作时,一定要注意动作果断、力道平稳,两手的动作应当协调一致,此外还要注意扳动患者腰部时应当注意把握合理的幅度,不能超过人体生理极限。接下来让患者保持右侧卧,进行相同的扳压手法。完成上述步骤后,用手掌虚拍腰部两侧的肌肉,使皮肤微红。最后,采用掌擦法摩擦患者腰背两侧的膀胱经,使患者皮肤达到微热为度,进而用桑枝棒对患者的腰骶部进行拍击达1-2分钟,治疗结束。
2.3 “嘱”。最后,医生应当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症状特点,对患者进行保护措施以及锻炼方法的恰当指导。医生应当嘱咐患者注意天气变化,对腰部采取特殊的保暖措施。还应当嘱咐患者注意不能进行强度过大的劳动,可以适当活动腰部肌肉,但一定要注意不能过分牵扯已受损肌肉。最后,医生还应当提醒患者注意纠正生活中的不良坐姿,有意识改变错误的睡姿,以巩固推拿疗效、尽快恢复健康。只有医生与患者紧密配合,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佳疗效。医生在治疗结束后应当给与患者热心、耐心的指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才是彻底治愈腰肌劳损、改善腰部酸痛的根本解决之道。
3 推拿结合其他中医疗法治疗腰肌劳损
中医推拿对于治疗腰肌劳损效果显著,若辅以其他中医治疗方法如火罐、针刺、中药等则能更好的缓解腰部不适感、治疗腰肌劳损。
推拿结合拔火罐的方法,可以对推拿治疗腰肌劳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拔火罐不仅可以去湿通络、温经散寒,还能刺激神经、调解神经体液功能。这是因为火罐的热量可以使毛细血管扩张,进而促进血液循环、增大血流量,这对于机体组织的代谢功能、免疫能力都很有帮助。拔火罐可以使腰部受损部位更快康复,与推拿法相结合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
针刺也是常见的辅助推拿治疗腰肌劳损的中医治疗方法。针刺具有祛瘀活络、止痛通气的作用,结合推拿的松解手法如牵拉、按揉等,可以有效的是粘连得腰肌筋膜分离开来,以改善腰部的血液循环,“通则不痛”即为其具有显著疗效的根本原因。
除了火罐、针刺之外,在推拿后服用中药也是常见的辅助疗法之一。中药具有从内部改善人体血液循环、通经疏络、活血化瘀、止痛通气的作用,加之推拿疗法的筋活血,解痉止痛的作用,内外结合,标本兼治,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支气管肺炎;小儿推拿;疗效;研究
作者单位:114000 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 支气管肺炎是指小儿以咳嗽、喘促为主要症状,以肺有痰鸣、啰音及喘鸣为主要体征的一种最常见的儿科疾病。包括了中医辨证的感冒、咳嗽、哮证、喘证等。病因多为外感风寒、风热,或素有内寒内热,为外邪、饮食所伤而致。小儿推拿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治疗儿科疾病效果很好,作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用推拿治愈了大量支气管肺炎患儿[13],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治疗的病例400例,其中男224例,女176例,1岁以内242例,1~2周岁108例,2周岁以上50例,伴喘息者166例,伴心衰者0例。
12 方法 400 例支气管肺炎患儿全部采用取患儿左手穴位推拿,中医辨证主要分以下4种类型治疗,其中如有兼证可联用不同穴位配方或其他配方:①外感化热型:134例。症见发烧或不烧,咳嗽,喘或不喘,舌红苔黄,便干溲赤,进食热性食物如肥甘厚腻、动风之品症状加重。推拿取穴。外感化热方:揉小天心300次,揉乙窝风300次,推补肾水500次,推清天河水100次,推清板门500次,逆运内八卦200次,推四横纹各100 次,揉小横纹500次,推清肺金500次,推退下六腑500次,揉二人上马300次。②痰饮喘型:84例。症见呼吸促迫,喉中有痰,其音如潮,大便粘稠,苔黄垢腻。推拿取穴:痰饮喘方:推补脾土700次,乙窝风 400 次,揉外劳宫 400 次,推补肾水 700 次,揉二人上马500次,推清肺金 500 次,逆运内八卦 200 次,推四横纹各100次,揉合谷100次,揉小天心 300 次,揉小横纹 500 次,推清天河水100次。③脾肺两虚型:52例。症见面白乏力,好静少动,平时大便多正常,进食寒凉咳嗽加重或便次增多,不好口渴,尿多不黄,舌淡苔白。推拿取穴:脾肺两虚方:揉小天心500次,推补脾土500次,揉乙窝风 400次,逆运内八卦200次,推四横纹各100次,揉合谷100次,推补肾水700次,揉二人上马300次,揉小横纹500次,揉外劳宫300次。④食积型:30例。咳嗽多发生于某次伤食呕吐后,症见食少恶心,口臭较重,晨起明显,大便酸臭,夜睡不安或咬牙,舌苔白腻而厚,可伴有发烧。推拿取穴:食积方:揉小天心 300次,推清板门 500次,逆运内八卦200次,推四横纹各100次,揉合谷100次,推清肺金500 次,揉二人上马300次,推清天河水100次。
13 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后不咳不喘、肺部啰音及痰鸣消失;有效:咳嗽减轻较明显但未彻底,肺部体征未完全消失;无效:治疗后咳喘无好转或时轻时重反复不愈。
2 结果
400个病例中,治愈360例,有效30例,无效10例,治愈率90%,有效率975%。外感化热型234例,痊愈208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6例;痰饮喘型84例,痊愈68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4例;脾肺两虚型52例,全部治愈;食积型30例,全部治愈。
3 典型病例
王某,女,2岁。以“咳嗽喘促一周”为主诉来诊,就诊日期: 2009年03 月18 日。在诊所静脉点滴抗菌素多日未见好转,咳喘加重。来诊时咳喘明显,肺部听诊可闻较多啰音、喘鸣,观其面白唇红,舌赤苔少,性燥多烦,辨为肺肾阴亏、外感化热型。按外感化热方取穴:揉小天心300次,揉乙窝风300次,推补肾水500次,推清天河水100 次,推清板门500次,逆运内八卦200次,推四横纹各100次,揉小横纹500次,推清肺金500次,推退下六腑500次,揉二人上马300次。另加滋肺肾阴方:推补肾水 2000次,推清天河水 1 加次,揉小天心500次,揉二人上马500次。当天好转,7 d痊愈。
李某,男,1岁。以“反复咳嗽喘促2个月”为主诉来诊,就诊日期:2009年10月25日。患儿2个月前因咳嗽在市内某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治疗。诊断为支气管肺炎,静脉点滴抗菌素一周余未见好转,反增喘促,后两次赴沈阳某医大附属医院治疗亦未痊愈,病情反复。来诊时咳喘明显,检查双肺满布啰音、喘鸣,并伴腹泻。观其舌白苔淡,辨为脾肺气虚。按脾肺两虚方取穴:揉小天心 500次,推补脾土 500次,揉乙窝风 400次,逆运内八卦200次,推四横纹各100次,揉合谷100次,推补肾水700次,揉二人上马300次,揉小横纹500次,揉外劳宫300次。当天好转,腹泻减轻,8 d后完全恢复。
4 讨论
儿童支气管肺炎的病因大致分为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外因即为风寒和风热,寒热犯肺发为咳喘;内伤多为肺热肺燥,或脾肾素虚,以感受外邪或饮食所伤而诱发咳喘。临床中作者看到,无论风寒风热,在小儿多化为热证,这与祖国医学中对小儿生理病理的描述是相符的。
临床中我们采用的推拿学位多为套方,每套方中除治疗目的较明显的主穴外,还有不少配穴,这体现了中医学中“扶正以祛邪”、“注重脾胃”、“补脾兼顾补肾以防土强克水”等学术思想,实践中看效果很好[45]。
患儿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部分儿童对饮食很敏感,当进食某类食物时诱发咳喘或使咳喘加重。从临床经验看,这些食物可分为三类:①鱼肉蛋海鲜类:阴虚及有热的患儿应忌之。②过甜过咸食物,某些孩子因此而诱发咳嗽。③寒凉瓜果:脾胃虚寒患儿应谨慎,父母述患儿吃完凉的就咳嗽的并不鲜见。治疗期间还应避免感冒,旧邪复添新感会使病情反复,临床中每见患儿患病期间出现流涕即见咳喘加重。
参 考 文 献
[1] 江克宁,龙克宇 中医推拿疗法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观察.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6,20(4):5759.
[2] 金义成小儿推拿学. 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2003:332335.
[3] 方中药,邓铁涛,李克光,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212215.
【关键词】推拿;缺乳;母乳喂养
母乳富含免疫物质,是婴儿最理想的食品,母乳喂养经济、方便、安全,对婴儿的心理智力、身体发育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产后缺乳也称乳汁不行或乳汁不足,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对此,西医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而中医推拿手法催乳的原则是理气活血,舒筋通络,通过推拿按摩,可促进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管通透性,加快血流速度,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有利于乳汁的分泌和排出。笔者采用中医推拿手法治疗产后缺乳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将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妇产科分娩的产妇160例,入选条件为分娩孕周足月,新生儿体重均大于2500克,产妇年龄22―38岁,均无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及母乳喂养禁忌症,婴儿体重、Apgar评分、婴儿性别等均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调查对象自愿分为两组,产后推拿手法催乳为观察组,产后常规护理为对照组,每组各80例。
1.2诊断标准
母乳不足诊断标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的产后缺乳诊断标准:①产后排出的乳汁量少或无,不够喂养婴儿;②检查松软,不胀不痛,挤压乳汁点滴而出,质稀;或丰满,乳腺成块,挤压乳汁疼痛难出,质稠;③排除因凹陷和皲裂造成的乳汁壅积不通,哺乳困难。
1.3治疗方法
两组产妇均按医院的要求,实行早接触、早吸吮、母婴同室、母乳喂养、按需哺乳等措施。观察组在产后4―6小时给予中医推拿手法催乳按摩,每天1―2次,3天为一个疗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方法护理。
中医推拿操作方法:室内安静、清洁、温度湿度适宜,产妇平卧,充分暴露,先用热毛巾热敷5分钟。中医推拿手法选用三部位治疗:①四肢部操作:点穴法,以指端或屈曲的指间关节部着力于四肢的相关穴位,如膻中穴、乳根穴、阿是穴、太冲穴、少泽穴、足三里穴?等,持续的进行点压,每个穴位约1分钟;②胸部操作:揉法,以手掌大小鱼际或掌根、全掌、手指着力,于体表部位上作轻柔和缓和的上下、左右或环旋动作,频率每分钟120~160次,每个约按揉20分钟;梳法:用手指做梳理动作,五指微曲,自然展开,以罗纹面置于输乳管部位,五指沿着输乳管方向,由四周向乳晕做轻柔的单向滑动梳理,两手宜交替操作,反复多次,每个约5分钟;挤法:以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或两手拇指的罗纹面或指端置于乳晕的两侧.然后两指对称性用力向中央挤按,尽量挤出乳汁;③腰背部操作:拇指按揉法施与肝腧、脾腧、胃腧穴2分钟,擦法:小鱼际擦背部督脉经和背部膀胱经第一、二侧线,以透热为度。
2、治疗结果
观察组80例产妇经2疗程治疗,观察疗效。其中痊愈(产妇乳胀明显,哺乳时婴儿有节律的吞咽,婴儿吸吮完后仍有大量乳汁流出,两次喂奶之间婴儿满足感,能安静睡眠)58例,占72.5%;好转(产妇有乳胀感,乳汁分泌增多但不足,婴儿吸吮完后没有乳汁流出左右,需补充牛奶喂养婴儿,体力疲乏者)19例,占23.75%;无效(症状无改变,产妇软,乳汁分泌无明显改善,挤压双侧极少量乳汁分泌)3例,占3.75%,有效率为96.25%。
3、讨论
祖国中医理论认为:乳汁乃气血化生,资于冲任,赖肝气疏泄与调节。中医学认为,产后缺乳的机理不外乎两种,一为素体气虚血弱或产时失血,产后脾胃虚弱,乳汁生化无源,无乳可供排出;二是心怀不遂,郁怒伤肝,气滞血瘀,乳络不通,有乳却不得下。产妇由于生产创伤,过度耗伤气血津液使气血亏虚,加之产妇精神紧张、切口疼痛、休息睡眠不足、喂养不便等均影响产妇心理,使肝失调达,影响乳汁的疏泄。
中医推拿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的肌表,能疏通经络、调和气息、调节神经、促进血液循环,调畅脏腑之气血,以调整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从而达到保健和治疗的作用。同时推拿手法作用于腺体组织,可消除乳汁淤积,疏通乳腺管,刺激局部可影响丘脑下部,促进垂体前叶催乳素分泌,乳汁分泌量明显增加。本疗法无创伤无副作用,治疗产后母乳不足疗效显著,若能推广应用于临床必将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5.
[2]黄雄芬,李卫华,彭桂芝,等.推拿手法干预产妇母乳不足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护理,2010,2(3).
[3]吴尚平.浅谈中医推拿治疗产妇母乳不足[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5).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其致残率高,后遗症多,偏瘫是影响生活质量的常见后遗症之一。推拿疗法通过力学刺激作用于皮肤、肌肉及神经等不同层次,从而发挥康复疗效[1]。为进一步提高推拿疗法对中风后偏瘫的康复效果,现从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康复医学理论出发,分别从理论上探讨推拿疗法在中风后偏瘫康复中的应用思路与方法。
1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中风偏瘫推拿方法的改进
目前临床中多用既往的常规推拿方法来治疗中风偏瘫,这些推拿方法为绝大多数推拿临床医生所运用。其操作的主体部分即操作的重点为循经推拿及循经穴位按摩。选取的经络是在“治痿独取阳明”理论指导下,多选取手足阳明经,也有部分临床医生将之拓展为取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而事实上,人体经络系统除了经脉以外,还有皮部与经筋部分。上述既往推拿多是在经脉及其循行路线的穴位上操作,强调的是经脉,对皮部及经筋的重视不够。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部,在人体分布最广,因此应该重视皮部的应用,尤其是中风偏瘫伴肢体麻木甚至失去知觉者尤应重视皮部的推拿操作。此外,还应重视对经筋的操作。有学者认为[2],经筋可能是与经络不同的相对独立部分,经筋系统与经络系统是两个不同的部分,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因此,对于运动功能失常的“筋不用”性疾病如中风后偏瘫的推拿治疗就应该重视经筋系统。在中医针灸医学中,有“巨刺”与“缪刺”的方法,即“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针灸取穴方法。其主要中医学理论依据在于“维筋相交”及人体左右分阴阳及“从阴引阳”等理论。基于此,在应用推拿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时同样要运用“维筋相交”及人体左右分阴阳的理论来进行“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推拿操作。针灸治疗上,《扁鹊神应玉龙经》中明确提出:“中风半身不遂,左瘫右痪,先于无病手足针,宜补不宜泻,次针其有病手足,宜泻不宜补……。”因此,采用手法治疗时同样应该在健、患侧操作。综合上述理论分析,提出改进后的推拿方法宜在以下三个方面对既往中风后偏瘫推拿方法加以改进:①尽可能地在配合油性介质的情况下,直接在皮肤上进行操作,充分发挥皮部的治疗作用。操作时,要用力度适宜、接触面大的手法,如推法、擦法,甚至是抚法等,以保证力的作用部位在皮部而非肌肉、筋骨。②对于经筋所在部位(多位于关节附近)亦应引起重视,推拿有意寻找这些经筋结节病灶并进行手法操作。③不应只操作患侧肢体即瘫痪侧肢体,要像操作患侧肢体一样同等重要地重视健侧肢体的操作。
2现代康复医学理论指导下中风偏瘫推拿方法的改进
现代康复医学理论认为,推拿手法对中风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主要机制为:①通过手法刺激的输入,以促进受损神经的再生发芽与功能重组。②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减轻脑组织及其周围组织的水肿,促进受损脑组织的康复。③改善肢体关节活动,改善全身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从而消除肢体肿胀,对关节障碍与肢体肿胀等后遗症与并发症起到康复作用。现代医学关于中风偏瘫的康复认为[3],中风偏瘫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需要经过6个阶段,即Brunnstrom分期的6个阶段,此6个阶段又被粗略地分为软瘫期和硬瘫期。如为软瘫期,推拿手法应在整个上、下肢的皮肤、肌肉、骨骼及神经干等不同层次和不同部位上进行操作,从不同的结构层次操作以最大限度地增加手法对不同部位神经末梢与神经干的刺激,以增加对受损脑组织刺激的输入。此外,在软瘫期尤其要重视对健侧肢体的手法刺激,因为在此期,对患侧肢体进行刺激,难于被中枢神经感知,因此发放的神经冲动相对较少,而采用手法对健侧躯体进行刺激,则可以经中枢神经的相互交叉调控来达到激发患侧残存神经元、促进潜伏通路及休眠突触活化的作用[4]。如为硬瘫期,推拿手法宜在上肢的伸肌肌群及下肢的屈肌肌群上操作,这样的推拿操作方法可以使上肢或下肢的屈肌肌群和伸肌肌群之间不平衡的肌张力重新回到协调平衡状态,有利于痉挛期(硬瘫期)的康复[5]。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受器,分布广泛,因此,还要重视对皮肤的操作,通过给予推拿手法可以增加刺激的输入,对于促进受损脑组织的功能重组与再生发芽可能有利。此外,具有反射与传导功能的中枢神经脊髓,其发出的脊神经的皮支广泛地分布在人体脊柱中轴区域如督脉的循行部位,因此操作时要重视督脉部位的操作。人体大脑发出的脑神经支配躯体是左右交叉的,但其交叉部分是指大部分而非全部,仍有少部分是不交叉的,因此操作时除了要操作患侧肢体外,还要操作健侧肢体,且健侧肢体对手法刺激较患侧更为敏感,可以充分发挥患侧与健侧肢体刺激输入对病侧受损脑组织的治疗作用,这与中医针灸疗法中的“巨刺”有异曲同工之妙。
3小结
推拿疗法是中风后偏瘫重要的康复方法之一。目前主要以中医经络理论为依据,对患侧肢体的经络与腧穴进行按揉与点按操作。为进一步提高康复效果,有必要从传统中医及现代康复医学理论出发对既往常规推拿方法加以改进。改进后的推拿方法与常规推拿方法的不同点主要有:①增加了对健侧的操作。②除了经络与腧穴外,还须重视对皮部与经筋的操作。③分阶段(软瘫期与硬瘫期)运用不同的手法、选用不同的操作部位。至于改进后的推拿方法在临床上是否真能提高康复疗效,则有待于临床验证。
作者:黄永 王开龙 雷龙鸣 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
【关键词】中医推拿;支气管肺炎;腹泻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669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925-01支气管肺炎属于临床上非常普遍的儿科疾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呕吐、腹泻以及腹痛等消化道不良反应,会对患儿的预后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为了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缓解和减轻患儿的痛苦,推动患儿的正常发育,本次研究特就中医推拿治疗支气管肺炎合并腹泻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40例于2012年1月至20123年10月间在我院进行支气管肺炎合并腹泻治疗的患儿,所选患儿均经临床确诊,罹患呼吸衰竭、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免疫缺陷以及先天性心脏病和肺炎合并营养不良的患儿不纳入本次选择范围。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有20例,其中,对照组女性占9例,男性占11例,年龄范围居于出生后3个月至2周岁,年龄平均值为(1.3±0.4)岁,治疗组女性占8例,男性占12例,年龄范围居于出生后4个月至1.9周岁,年龄平均值为(1.4±0.5)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对全部患儿行通气功能改善、抗感染、平喘以及止咳等常规治疗,在此治疗基础上对对照组患儿应用蒙脱石散(国药准字H20074078,南京易亨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不同年龄段患儿应用剂量各不相同,对不足1周岁患儿进行治疗时将50毫克温水中加入1包蒙脱石散分三次口服治疗,年龄介于1至2周岁的患儿则将50毫克温水中加入2包蒙脱石散分三次口服治疗。对治疗组患儿进行中医推拿辅助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按摩患儿腹部,每次按摩200至300次,持续按摩3至5分钟,方向为顺时针,自患儿脐部向小腹直推,次数为60次左右,取左手,分别行100次补脾、100次清大肠和100次清小肠,揉龟尾80次,推上七节80次,捏脊4次左右,每天推拿1次,持续治疗4天左右[1]。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
1.4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患儿病情得到明显控制,大便次数以及性状完全恢复正常,患儿临床症状获得明显缓解;有效:患儿病情有所缓解,大便次数以及性状有所好转,临床症状得到一定改善;无效:患儿病情没有发生变化,大便次数以及性状仍然存在异常,患儿临床症状没有得到缓解[2]。
1.5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专业性软件为SPSS11.0,采用t检测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若P
2结果
对照组8例患儿治疗显效,占40%,7例患儿治疗有效,占35%,5例患儿治疗无效,占25%,治疗总有效率为75%,治疗组11例患儿治疗显效,占55%,8例患儿治疗有效,占40%,1例患儿治疗无效,占4%,治疗总有效率为96%,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由于小儿胃肠消化和吸收能力较差,患儿一旦罹患支气管肺炎,发生低氧血症、毒血症的几率较高,很容易对患儿的正常胃肠黏膜屏障造成损伤,从而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现象的发生并最终引发腹泻。腹泻容易导致患儿丢失大量营养,加重患儿病情,除此之外,腹泻患儿并发酸中毒以及脱水的几率较高,需要行电解质和水补充,但是肺炎患儿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液体摄入量,为了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缩短患儿的康复时间,必须尽快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3]。
蒙脱石散在临床上具有较广的应用范围,能够使患儿的胃肠道菌群获得一定改善,但是蒙脱石散类药物通常需要行口服治疗,由于患儿年龄较小,治疗依从性和配合度较差,部分患儿用药后存在呕吐等不良反应,会使用药难度进一步加大,难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对患儿行中医推拿辅助治疗,更加注重患儿的脾胃功能调节,在对患儿进行补脾的同时兼顾补肾,不但不会对患儿的正常生理功能造成影响,还能够使患儿的机体免疫功能获得提高并使其消化系统功能获得改善,同时可加快受损黏膜上皮细胞的再生与修复,可有效清除消化道病原菌,大大缩短患儿的病程,使患儿的水、电解质失衡获得有效防治[4]。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统计数据显示,对支气管肺炎合并腹泻患儿行中医推拿治疗临床疗效显著,服药方便,能够使患儿的治疗依从性获得提高,便于医护人员进行操作,从而使患儿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缓解患儿的痛苦,推动患儿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减轻患儿家属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硕.中医推拿治疗支气管肺炎合并腹泻的疗效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0):236-237.
[2]刘俊香.中医推拿治疗支气管肺炎合并腹泻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4):95-96.
治疗
1. 治疗原则:宣肺降气,化痰平喘。
2. 手法处方:清肺经,调脾经,运内八卦,推揉膻中,擦肺俞,揉天突,按弦走搓摩,推天柱骨。
3. 方义:清肺经,擦肺俞──清宣肺气,理气平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调脾经,运内八卦──调中助运,理气化痰。揉天突,按弦走搓摩,推天柱骨,推揉膻中──宽胸畅膈,理气化痰,降逆平喘。
4. 加减治疗
⑴ 寒喘:加推三关,揉外劳宫,掐揉风池以温阳散寒。
⑵ 热喘:加清天河水,推脊柱,清大肠以清热泻火。
⑶ 虚喘:加揉关元,按揉足三里,捏脊以补益脾肾,温阳纳气。
关键词:推拿;颈椎枕颌式间歇性牵引;颈源性眩晕
颈源性眩晕为中医临床常见病症,西医称之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由颈椎源性因素引起。患者多临床表现为头颈部在进行前后屈伸运动或左右转动活动时,会出现暂时性的突发眩晕感,但是也有部分患者眩晕症状反复经常性发作,且常常伴有不适症状,如:恶心、耳鸣、视线模糊、呕吐等,病症严重者甚至于可骤发一时性四肢轻瘫。既往临床多采用西药治疗,但疗效不佳且预后疗效难以保证[1]。基于此研究背景,本文旨在通过探讨中医推拿配合颈椎枕颌式间歇性牵引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效果,以为颈源性眩晕症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回顾性分析9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前均行触诊和X光摄片检查确诊。其中,男性29例,女性61例;年龄24至77岁,平均(54.2±5.6)岁;病程1周至4年,平均(1.2±0.5)年。依循随机平均分配原则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于性别构成、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行中医推拿治疗。取大椎穴、风池穴、率谷穴、头维穴、神庭穴、合谷穴、后溪穴、百会穴、曲池穴、肩井穴及颈2至胸7夹脊穴等穴位,应用四指推法、一指禅推法、扫散法及头顶叩击法予以推拿施法。每天推拿1次,20天为1个疗程。
观察组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以颈椎枕颌式间歇性牵引法施以治疗。牵引治疗实施方法:采用枕颌吊带式间歇性牵引法,每次牵引30秒,间歇休息10秒,如此反复,每次治疗时间持续20分钟。牵引重量以患者体重的15%至20%为基准。牵引治疗法及推拿法每间隔1天施行1次,20天为1个疗程。
1.3疗效判定
治疗1个疗程后,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判定其治疗效果。①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患者肌力功能恢复正常,颈部及肢体功能恢复至患病前水平,工作和学习不受影响;②好转:患者临床不适症状减轻,颈部及肢体功能有所改善,工作和学习会受到病情轻微影响;③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抑或病情加重[2]。将①②纳入总有效。
1.4统计学方法
以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采用t和χ2检验,对比以P
2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显著优于后者80.0%,两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颈源性眩晕为祖国医学“眩晕”、“项强”范畴,《中医内科学》如此定义眩晕:“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认为眩晕由气血亏虚、筋失濡养所致,这也解释了临床为何眩晕者多为虚证。本次研究病例中位年龄(54.2±5.6)岁,中老年患者居多。结合上文可分析得出,人过中年,恣食肥腻、积劳成疾,加之外伤等因素综合影响,极易损伤肝阴,致使肝肾不足,加之清窍失养,外感风寒之邪侵入,从而引发脉络痹阻,使清阳不升浊气不降而发病。
随着颈源性眩晕临床研究的深入,现代医学发现,颈性眩晕患者之所以在运动头颈部时会出现暂时性的突发眩晕感,缘于颈性眩晕患者在转动头颈部位时,可造成椎动脉血流量下降。椎动脉为供应脑桥、中脑、小脑等部位血液的主要通路,需要持续不断为脑组织供应血液,当椎动脉血流量下降,则直接导致脑组织血供不足,故而诱发眩晕。另外,患者在转动头颈部位时,椎动脉会受到骨赘压迫及牵拉,致使交感神经系统受到刺激,引发椎动脉痉挛,由此降低椎动脉血流量。
针对中医辨证理论及现代医学理论,本次研究过程中观察组采用中医推拿配合颈椎枕颌式间歇性牵引法治疗颈源性眩晕。推拿治疗旨在疏通经络、活气运血。如:百会穴、大椎穴具调节督脉之功效;曲池穴、合谷穴可调节经气,活气血。诸穴配合,可达调理气血、松解粘连、温经通痹之效。颈椎枕颌式间歇性牵引治疗旨在通过小重量牵引以舒缓颈部肌肉紧张,调整颈椎小关节以防止其紊乱。同时牵引治疗法具有减轻椎间盘内压力,改善交感神经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刺激的良好疗效。两种治疗方法联用,则可改善脑组织及机体肌肉血液循环,调节微循环,恢复颈椎平衡,达至良好的临床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中医推拿配合颈椎枕颌式间歇性牵引法进行治疗的观察组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5.6%,而单行中医推拿治疗的对照组其治疗总有效率为80.0%,两者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吕晓兰,杨光福,武变英等.颈源性眩晕的研究概况[J].中国实用医药,2013,8(9):237-238.
万全县中医院骨科河北省张家口市076250
【摘 要】目的:分析中医针灸推拿用于肩关节周围炎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入院肩关节周围炎患者62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针灸组和综合组,每组患者各31例,针灸组患者采用单一针灸治疗,综合组患者采用针灸推拿综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恢复情况等数据,探讨中医针灸推拿应用于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效果。结果:综合组患者临床有效率高于针灸组,差异明显。结论:针灸推拿综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疼痛减轻,且恢复程度好于单纯针灸组,改善患者愈后,适合临床推广。
关键词 针灸推拿;肩关节周围炎;临床效果
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上称“漏风肩”、“五十肩”和“冻结肩”等[1],多由关节囊软组织损伤、退变、寒湿侵袭所致,是一种慢性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中医认为本病主要与外感风寒、气血不足有关,因此治疗上可采用活血通络的针灸推拿综合方法。本文应用针灸推拿综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随机抽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期间来院治疗的肩关节周围炎患者62例,其中男16例,女46例,年龄41~65岁,平均(44.6±3.9)岁,病程3周至2年。针灸组患者31例,男9例,女22例,年龄42~65岁,平均(47.2±5.1)岁,病程6周至两年;综合组患者31例,男7例,女24例,年龄41~62岁,平均(42.1±7.3)岁,病程3周至2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有对比性。
1.2治疗方法
针灸组:给予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单一针灸治疗方法,主要穴位为阿是穴、肩髃、肩贞、肩前、肩髎、曲池、巨骨、臑俞、天宗[2]。针灸时让患者取坐位,进行针灸[3]。
综合组:在常规针灸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推拿治疗[4]。其主要方法有放松术、滚揉法、指拨法和摇肩提抖法相结合法。待患者放松后进行搓、滚、揉、摇,加热局部组织,至患者感到酸胀。嘱咐患者取坐位,再推拿患者肩部、下臂内侧,让患者配合做外旋、内展活动,推拿时力度要适度,观察患者情况,按照患者身体忍受力推拿,推拿疗程约半小时。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治愈效果,根据数据分析中医针灸推拿用于肩关节周围炎治疗的临床效果。
1.4临床治愈标准
(1)治愈:肩部疼痛消失,患者可正常活动。
(2)好转:肩部疼痛缓解,肩部活动改善。
(3)无效:肩部疼痛存在甚至加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1.5统计方法
本实验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差异明显(P<0.05)。
2结果
综合组治疗有效率(96.8%)高于针灸组(90.3%),差异明显有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肩关节周围炎病因与患者年龄、居住地环境气候及自身劳损等情况有关[5]。肩部劳损多造成关节周围韧带、肌腱等组织充血、渗出、粘连等。针灸可提高肌肉组织兴奋性,减轻炎症反应,消除水肿,刺激损伤神经,促进神经组织再生修复,还可增强血液循环,促进组织恢复。推拿技术可以舒筋活络、通络止痛、滑利关节、拨离粘连,医师采用正确适当的手法,是关节有规律活动,有规律地牵拉骨关节和软组织,可缓解患者肩部肌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吸收炎性物质,排除身体毒素,有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本文实验,综合组治愈18例(58.1%),好转12例(38.7%),无效1例(3.2%),总有效率为96.8%;针灸组患者治愈15例(48.4%),好转13例(41.9%),无效3例(9.7%),总有效率为90.3%。综合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针灸组患者,差异明显有意义,因此,采取针灸推拿综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采取针灸推拿综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可放松肩关节周围肌肉组织,解除肩关节痉挛,加强肩关节运动,促进患者康复,其临床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秦龙,胡可慧,李信明,等.关节松动术联合电针与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4,3(1):453-454.
[2]李辉,丁海涛,吴建敏,等.毫针、火针结合对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疼痛影响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3,12(12):1-4.
[3]吕峰.中医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1):120.
【摘要】笔者通过对《针灸推拿学》课程特点进行分析,结合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要求与中医骨伤专业学生在临床实际运用出发,对《针灸推拿学》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引入PBL教学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深化资格考试在本课程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为学习中医骨伤专业课打下基础。
【关键词】中医骨伤 针灸推拿 教学改革
《针灸推拿学》作为中医骨伤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不仅在临床运用中有重要地位,在将来的中医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也占有很大的比例。笔者通过对高职中西医、中医骨伤专业五年的《针灸推拿学》教学总结,结合中医骨伤专业特点与执业资格考试需要,反复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及研究,体会颇深,通过对中医骨伤专业《针灸推拿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强化了执业资格考试要求,为骨伤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现将设计思路及实施体会细述如下。
1.《针灸推拿学》课程特点
本课程主要包括了经络腧穴、针法灸法、针灸治疗、推拿手法、推拿功法、推拿治疗、小儿推拿等七部分内容,相当于整个针灸推拿专业课程的浓缩版。在以后的执业资格考试中,针灸推拿的内容占了近15%,成为很多非针灸推拿专科医生考试的难题。因此,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将以上七个部分内容进行介绍,还要结合执业资格考试及中医骨伤专业在临床运用实际,对任课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接受上也是一个挑战。
2. 教学设计方法
2.1 研究内容,结合执业资格考试,细化教材。通过对整本教材内容的分析来看,可以将七部分内容划分为两大块:一是理论,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治疗、小儿推拿三部分;二是操作,包括推拿手法、推拿功法、针法灸法、推拿治疗四部分。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理论与实践技能操作1∶1的教学模式,即理论性较强的部分放在理论课教学中,兼顾执业资格考试笔试大纲要求。操作实践性较强的部分放到实验实训教学中,兼顾执业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大纲要求。将推拿功法、小儿推拿部分划归学生自学范围。
2.2 结合专业特点,突出重点。中医骨伤专业在临床中主要以手法操作为主,在一些高职院校中,为突出骨伤专业手法特色,将针灸推拿学分为“针灸学”和“伤科推拿按摩学”两门课程。结合我院中医骨伤专业教学计划及专业特点,制定教学大纲。紧密联系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兼顾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考试要求,编写实验实训指导与考核标准。突出实践技能的重要性,尤其是推拿手法及治疗部分。
3.教学组织实施概况
开学第一周为总论部分的理论教学4至6学时,使学生对整个针灸推拿学的发展、研究内容、本门课的教学方法有所了解,做好准备。第二周开始,每周2学时理论课,2学时实训课,理论与实训教学同步开展。
3.1 理论课。抓住学生“关注临床、关注考试”的心理及对针灸推拿学的兴趣爱好,结合中医执业资格考试要求,采用PBL教学法,引用大量临床病例,通过对病例的分析来讲解该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最后讲涉及的腧穴、腧穴的特性与主治作用等对针灸治疗与经络腧穴进行讲解。启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分析能力,这种临床辨证思维能力不仅是资格考试的需要,更是临床医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3.2 实训课。从推拿手法开始,到推拿治疗、针法灸法,再到经络腧穴实训。方法上以执业资格考试方法作为依据,内容上以“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1为要求,运用配套教学光碟辅助的方式,对各项操作技能进行教师“一对一”的规范化培训。最后阐述该实训项目在临床中的运用及考试中的要求。以推拿手法及骨伤病的推拿治疗为实训重点,反复练习,为骨伤专业学习中医正骨、中医筋伤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执业资格实践技能考试要求为依据,对针法灸法部分进行分项目实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让学生亲身体验针灸推拿的治疗作用,加深其印象。
3.3 考核方式 模拟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方式进行考核,理论及实践技能考核考试题型、方法上都与资格考试一致,理论考试时运用大量的病例,多种题型,单选题,采用笔试;操作技能采用现场问答与操作演示的方式进行。
4. 教学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4.1 特色。引入PBL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执业资格考试在本课程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习中医正骨、中医筋伤等专业课打下基础。
4.2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未进入临床,对临床病例的分析及诊断方法和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方式存在认识上的模糊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情绪化现象,尤其在操作技能规范化培训时,因达不到规范化操作要求,又不愿再次反复进行练习。所以在课堂组织中,为提高学生的规范性,可采用边看教学光碟,教师边讲解示范,逐一指导纠正的方法来达到目的。
4.3 注意事项。不论在理论教学还是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都要求学生必须在上课前预习,对本次上的的内容要基本熟练。合理运用板书、多媒体、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于PBL教学法相结合,防止在PBL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学生产生“审美疲劳”,达不到教学效果。在强调执业资格考试的重要性时不忘学习本门课的根本目的,防止走入误区。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全11册).中国标准出版社.第1版.2008年6月.
[2] 刘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针灸推拿学》教学探索.科技信息.2010年 第13期.
关键词:退行性膝关节炎;中医推拿;治疗效果
退行性关节炎在临床上又称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或增生性关节炎,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关节炎疾病,占各类型关节炎的40%左右,多见于中老年人[1]。由于该病病例机制复杂,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治疗难度较大。我院自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了40例退行性膝关节炎患者,采用中医推拿以及护理健康指导后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将报告综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了40例退行性膝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治疗,研究组采用退行性膝关节炎中医推拿与护理健康指导。其中对照组男性9例,女性11例,年龄40~70岁,平均(51.2±3.7)岁。病程3个月~5.2年,平均(2.1±1.7)年;研究组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39~75岁,平均(49.2±1.6)岁。病程4个月~4.8年,平均(2.1±1.7)年。40例患者中,患病关节中双膝关节有13例,单膝关节有27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均没有明显差异,可以进行统计学比较。
1.2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及疼痛,对其进行膝关节按压时可以发现周围有压痛点,活动时能够明显听到关节的摩擦声,有的患者关节部分出现变形。通过X线检查,显示患者的关节面不规则,关节间隙变狭窄,骨质开始出现硬化,表现出骨质增生退变的症状。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法,研究组在采用中医推拿治疗与护理健康指导。
1.3.1推拿治疗[2] 患者取俯卧位,右手滚法于窝处,以小腿后正中线为准,反复操作,再通过肘按法、推法及搓法来放松法小腿上的肌肉。接着取仰卧位,左手托着关节窝部位,在足三里穴以及双侧膝眼穴部位用"一指禅"法,放松理筋,伸屈关节。再用旋展滚法、来恢复关节功能的灵动性。再取仰卧位,在患者膝关节部位用双手震颤法弹拨股四头肌肌腱,在关节部用搓法,稍微将频率加快一些。最后,围绕膝关节,点按风市、承山、伏兔、血海、足三里、阴陵、阳陵泉穴做点压,每穴持续30s,并施以搓揉抖动放松。
1.3.2外敷中药泡洗 采用防风、桂枝、透骨草、伸筋草、马钱子以及白芥子、制川乌、红花等作为药引,加入热水把这些药材完全浸泡后对病变关节进行,也可以直接对关节浸泡做外敷治疗。
1.3.3护理健康指导 由护士对患者进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健康教育的指导,帮助患者了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形成的原因,使患者在平常的生活中注意改善自己的膝关节状况。同时教授患者一些简单的按摩方法,帮助患者缓解。
1.4疗效判定[3] 治愈:患者关节肿胀、疼痛等基本症状消失,活动功能明显恢复,活动自如,对病变关节的周边进行按压时患者无压痛;有效:患者患病关节疼痛、症状等基本症状显著减轻,但是疼痛没有完全消失,仍有痛感,对关节周围进行按压时有疼痛;无效:关节肿胀以及疼痛等基本症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或者加重,关节活动功能和治疗前相比没有明显提高,活动度不能达到130°,在患者关节周围仍然存在肿胀,经X线显示和治疗前并没有明显差别。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5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处理。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如果P
2 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0%,优于对照组的65.0%,差异显著(P
3 讨论
退行性膝关节炎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肝肾血气不足,长期得不到改善会形成肝肾亏虚,造成风邪寒聚集在体内不能排出,加上患者日常生活中膝关节活动较多,负担大,且随着年龄增长会导致关节和骨骼的退变变形[4]。
在实施推拿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时,本组研究主要采用揉法、摩法、拿法、研磨法、穴位指压法等,可有效缓解患者局部疼痛,肿胀消退。值得注意的是,推拿法不太适合用于急性炎症期患者身上,如使用,最好采用轻手法推拿[5]。
在运用推拿法的同时,应当加上中药洗剂对患者的病变关节浸泡搽洗,可以起到内外兼修的效果,提高治愈率。同时研究中还有娱蚁等消炎止痛、驱寒除弊的药物。各种药物综合运用,具备了较好的消肿止痛效果,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治疗组采用此方法后,患者治愈率高达85.0%,证明这种方剂的优良性。另外,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指导对于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性,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具有重要作用[6]。
综上所述,中医推拿治疗对退行性膝关节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涛.中医推拿辅治退行性膝关节炎98例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04(19):131-132.
[2]郭妍玲.中医推拿手法为主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的疗效[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2):333-334.
[3]周愚.推拿针灸联合口服独一味胶囊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2):56-58.
[4]朱剑寰,陈加云,黄应杰等.推拿配合温针灸拔罐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0,02(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