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成长的诗歌

关于成长的诗歌

时间:2023-05-30 09:47: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成长的诗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成长的诗歌

第1篇

我和搭档何平,为诗歌把握了第二届“中国南京・现代汉诗论坛”近三个小时的讨论时间。现在,它已经成为当下总体诗歌经验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为主持人之一,我最大的感触是,今天论坛的进行形式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的论坛经费来源于凤凰台饭店的支持,这种横向支持的、具有问题探讨的自发激情的人文科学讨论,在当今学界,仍为数不多。在1985年探讨文化寻根的“杭州会议”之后,“汉诗论坛”继续延续这类会议形式的文化意味。这是对当下学院学术体制下的会议形式的一次有效商榷。

现在,我想简短描述这段属于诗歌的时间。论坛至少有三个明晰的讨论层次。参与讨论的各位对季羡林、韩寒等的诗歌失败论的实质作了全面分析;各位抛弃了成败论的基本论调,将讨论焦点挪移为新诗的生态论证;另外,各位还从诗歌本质出发,在生态分析基础上探讨了诗歌内在性。

各位从不同方面分析了失败论的实质。叶橹认为,失败论者具有价值判断时的文化焦虑心态,而论证新诗演进时,用其他形式规范新诗形式,将是一个伪话题。更多与会者将新诗发展看成汉语诗歌发展的一部分,针对成败论,提出了“生长”的概念。欧阳江河认为当代诗歌具有“中年性”,是中年人的事业,并阐释了新诗认知的历史思路。他期待新诗的个在与广袤的历史时间应该有分隔和错位,也应该留有重影。欧阳江河甚至认为,在失败论者建立的暴力结构中,新诗应该坚持这种失败。敬文东关于新诗认知的时空观值得关注。面对古诗的自足,他指出,新诗的新经验是语言发育的重要体现。并且,在新文学的百年探索中,新诗的成就最大。张子清认为,中国的新诗经验和美国的新诗经验具有时间的同步性,鉴于新诗的成长年轮,它应该被认定为成熟的。在此意义上,他建议新诗的冠名应该被修正为中国诗歌。杨四平分析失败论的文化心理,认为新诗认知需要中度介入的心态,失败论者依靠所谓“新诗的悲剧”塑造自己为“文化英雄”的心态值得警惕。潘维将自己的诗人身份解释为面对母语的接生者,他对新诗与汉语的亲缘关系的重新申告是乐观的。他认为新诗已经全方位具有母语的自觉性。这和欧阳江河对于诗歌作为语言推进器的功能的肯定不谋而合。徐贞敏看到了成败论背后科学认知行为与文学认知行为的深刻冲突,她对此新诗成长的烦恼被纳入失败论中感到困惑,这和欧阳江河等人强调的在诗歌与历史对举中生成的“中年的愤怒”遥相呼应。在你们精彩的论证中,我领会到,或出于某种文化焦虑,或出于某种功利动机,把新诗与传统敌对化并作出失败结论的遗老遗少们,其行为实质乃是面对语言与传统及其生长体的溺子和弑父行为。

在论坛的第二个层次,各位在新诗生长的理念上,将新诗成败论挪移为富有建设性的新诗生态的论析,新见叠出。新诗的生长中具有诸多成绩方面的经验需要总结,各位普遍提到了新诗对语言发展的促成与语言新鲜感的保持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意义。潘维的发言或许已经暗示出,诗歌生态的艰难正在于,诗人身在母语的创作情形,可以被描述为,稚拙的接生者面对着汉语这位难产的母亲。对于新诗引起的成败论的挫败感,各位也作了细致和客观的分析。叶橹说,新诗的根本缺陷在于诗性,而非文体;敬文东认为,真正失败的是诗歌教育,诗歌面对的一种幸存式的教育体制,诗歌教育的失败在这个意义上,并不仅仅体现为教科书与诗歌的单一联系;诗歌在这类教育中,夹杂媒体强加诗歌的意识形态,已经组成了戕害诗歌的强力结构,而暴力最终是无法进入诗歌的;欧阳江河则看到了新诗存在中阅读与批评的缺席方式,即在新诗经验中,世俗化指标、量化概念以及逻辑混乱的分类学构成了新诗背景的虚妄。论坛的一段时间被江雪引发的关于诗歌的现代性问题的争议占据。尽管参与讨论的各方并没有在同一个理论基础上形成争鸣,但诗歌成败引发的诗歌生态的讨论,在这个时间来到哲学层面,并进而引发了对新诗的内在性问题的讨论。

在第三个层面,从诗歌本身出发的关于诗歌内在性的讨论,也同时可以看作对前两个层面的方法论的整理和反思。欧阳江河列举贾樟柯电影《二十四城记》呈现的客体的破碎过程,实际是对电影艺术内在性的褒扬。杨春生认为,诗歌的语言特性决定了它的混沌性和不可预言性。日本诗人春野认为,诗歌存在并不是能够承受类似讨论框架的东西,他同样发出了关于诗歌语言的追问。他和美国诗人徐贞敏呈现在论坛上的域外视角独特,对讨论的话题和诗歌话语的外在性持陌生的质疑的表情。我想,他们的困惑作为今天新诗观的矫正形式,已经起到了应有的效果。

由于时间关系,这些讨论没有条件充分展开。在论坛结束前诸多限时一分钟的简短发言中,可以感觉到与会者已经密集思考了现场呈现的各种观点,并以潜对话的方式将论坛展现为众声喧哗的复调格局。

按原定计划,论坛分为观点呈现和争鸣两个部分,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论坛只能呈现第一个部分。作为主持人,我希望论坛呈现的若干层次的问题的讨论可以在会后持续进行。因此,我把论坛的结束以后的一段时间看成是论坛第二部分的开始,期待成败论的外在性与诗歌宽广的内在性之间的讨论,能够不间断地持续下去。

最后,今天是3月29日,我想把论坛获取的某种诗歌经验献给3月26日海子的死亡。我注意到,它和海子的诗,正被纳入一个与往不同的阐释格局。正像今天的讨论一样,在逐渐靠近诗歌的内在性。而世中人,这位现代汉诗实物历史的看护者,这位诗歌的守门人,他刚才关于海子墓地的情况介绍,也可以看成今天论坛突出呈现的关于诗歌“中年的愤怒”的一部分。

2009年3月29日,南京凤凰台

第2篇

随着课外阅读的进一步推广,儿童诗这种形式也日益受到关注。它内容生动有趣,文字流利自然,节奏明快活泼,非常适合儿童念唱和朗诵,同时短小精悍,充满丰富的想象,又童趣盎然,非常适合学生写作。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诗的年龄,他们的想象丰富,思维活跃,他们对生活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常常在大自然中,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和发现能打动他们心灵的东西,他们童言无忌常常不经意地流露出“天然去雕饰”的诗性来。笔者近日执教了一节儿童诗创作课,旨在探索儿童诗仿写、创作的一般课堂模式,探索如何有序引导激发出儿童天生的诤陛。

二、现场扫描

第一阶段:观摩儿童诗赏析创作课《蜗牛》,教学流程如下:

1.赏析台湾童诗作家林良的两首儿童诗《蜗牛》,学生以诵读、品析诗句的趣味性橹鳌

2.欣赏两位小学生的儿童诗作品《蜗牛》,学生模仿写诗句。

3.观赏不同地方、不同时间的蜗牛的各种形态,选择感兴趣的一幅画面创作儿童诗《蜗牛》

第二阶段:教研大组长评课。

1.这节课的亮点。一个内容――关于蜗牛,学生熟悉且喜闻乐见;两种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充满灵气的思考;三个层次――①赏诗,欣赏名家的诗情;②仿诗,感受同伴的诗心;③创诗,挥洒自己的诗意。

2.用复盘的方式来看这节课.第三阶段:听课教师畅所欲言,发表对于童诗的看法。要大胆地把时间还给学生,敢于在低段引进这种文学形式,

三、活动反思

潘新和先生指出:语文教育的极境,当是诗意人生的教育。让孩子写儿童诗歌便是诗意语文的教育。诗意语文,正是要借助儿童无瑕的童眼,为他们的人生亮起一道道真、善、美的风景线。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要有:

1.有读诗的兴趣。耳熟能详的“一杯水”和“一桶水”的理论告诉我们,要培养出爱诗的学生,首先自己得做个爱诗的老师。通过阅读优秀的儿童诗丰富教师的内心世界,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部分;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通过阅读促使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实践、探索、总结、反思,使其教育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及专业精神日趋进步、不断完善和提升。儿童诗所抒发的儿童情感,往往洋溢着盎然的儿童情趣,不仅能使儿童们从中获得关照和愉悦,也能把成人读者带回那童心萌动的情景中,重温儿时的梦。所以,教师,必须成为儿童诗的“第一读者。”

2.有选诗的眼光。书店、网店、百度……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途径都可以搜到一大堆儿童诗,但到底哪些是我们学生需要的呢?我们在为学生选诗的时候,必须掌握一个原则――不偏食,要把不同国籍、不同作者、不同风格的多样化的儿童诗选出来供学生阅读,这就需要我们有大量阅读的储备。

第3篇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本无形,经作者之手却成了具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风格别具的画作:色彩方面,色调朦胧,月亮和雾营造出忧伤的氛围;意象方面,笛、月亮、雾、树等具象的出场增添了诗歌的意境。悠扬的笛声唤起人的幻想:漂泊在外,每当月亮由缺到盈、由昏暗到明亮时,便想起遥远的故乡,于是,拿起笛子,吹一曲略显伤感的曲子。时光荏苒,对故乡的回忆日渐模糊;而对故乡的思念,却像没有年轮的树,并不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淡变弱。此时的构图和节奏构成内在的和谐。诗人用“月亮”“怅惘”点明主题“乡愁”,放在诗的前四行,迸发出诗歌的感染力。随后,诗行变短,速度放缓,犹如乡愁值得沉吟和回味。同时,“故乡的歌是……故乡的面貌却是……乡愁是……”的排列,不仅有助于情感的升华,而且让读者描绘出自己家乡的模样,产生共鸣。诗歌主题的图像化使抽象的情感变为具体的图画。

席慕蓉的乡愁代表了台湾地区人民对祖国大陆的思念。而作为蒙古族成员,她的乡愁又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与民族风物、文化历史、边塞风光相联系。其作品是“从其画境与浑圆的构图中,展现她内心的愿望,有些甚至是内心生活的告白”。如果说《乡愁》是南国小桥流水般的娇弱柔情,那么,《出塞曲》就是典型的蒙古民族的粗犷豪放: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

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闪着金光

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

像那黄河岸 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

从行列美来看,作者依旧采取先短后长的创作模式,娓娓道来对家乡的思念。从绘画美来说,前两节多在铺陈,最后一展塞外的秀美风光:草原、大漠、黄河、阴山、英雄、骏马,色彩多样。从形象美来看,诗人对出塞的着墨不多,带着哼唱向读者展现了出塞的雄壮和激昂,人们仿佛置身疆场,高唱《出塞曲》,荣归故里。台湾的美是柔的,春暖花开,婉转绵柔,莺歌燕语;塞外的美是刚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古道西风瘦马般苍茫。人常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对故乡的思念,只能借一曲《出塞曲》聊以慰藉,一抒胸怀。音调绵长,意蕴深远,那是祖先血泪与荣耀交织的历史!

席慕蓉作为著名的当代诗人,创作无数,其中,尤以“乡愁诗”见长。这与她的成长环境不无关系。绘画出身的她在创作诗歌时无疑受到线条、色彩、构图等绘画因素的影响。她能够从视觉美的角度出发,进而挖掘乡愁诗中的“行列美”“绘画美”和“形象美”,从而使得乡愁诗作的高度得以进一步升华。

(选自2015年第11期《青年文学家》,本刊有改动)

鉴赏空间

席慕蓉的诗,不少同学都很喜欢。你细细品味过其中的韵味吗?“行列美”“绘画美”和“形象美”,这些通常只在绘画作品中才被强调的因素出现在她的诗歌中,使她的诗作带有了不同于他人的特别美感。请你再仔细地读一读,看看还能有哪些发现与收获?

读有所思

第4篇

模板一: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活动总结 这次的综合性学习很快结束了,回想起这其间的点点滴滴,我不禁又深深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所在。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著名的唐诗、宋词、元曲到法洒脱的现代诗,这些好诗都让我们禁不住拍手叫绝。我们在学习古诗与现代诗的同时,也了解到了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之处------古诗有着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与比较严格的韵律要求,而现代诗形式自由、意象也要比古诗更新奇、更富创意。哈哈,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短小的古诗寻么难读懂了,现在,我还真佩服大诗人们能写出这样简练精彩的诗句!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知识,老师让我们在课外找来了许多诗,并在班级里诵读,这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走入诗歌的殿堂,感受到了诗歌的奇妙境界。

另外,我们还当了一回小诗人,我写了一首《小乌龟》,被老师当范文朗读,受到了老师与同学们的好评。当然其他的同学写得也不错,李辛夷的小诗《星星》写得十分童趣,活泼的语言使我们感受到小星星的调皮与可爱;陈颖莹的诗作《蛋糕》写出了她妈妈对她的关怀与她对妈妈诚挚的感激与深切的爱,写得十分感人,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我们还将自己的诗歌写在制作好的小卡片上,一张张精致的卡片代表着我们的天真与梦想,五颜六色的小卡片上的儿童诗,首首都那么精彩,我们静坐着,听着他人深情的朗诵,一起遨游在诗海里,感受着一首一首的小诗带给我们的启示。

课余,我们还展示着自己收集的诗歌知识,并互相提问,这让我们的课间充满了乐趣,有许多兴趣浓厚的同学开始制作诗集,有的同学还别出心裁,与绘画好的同学合作,一同配上优美的插图,一下课,我们便围在一起,乐此不疲地交流着诗歌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

本次活动在我们的恋恋不舍中结束了。但那一首首妙趣横生的儿童诗及同学们原创的充满乐趣的小诗,全都深刻地烙印在我们的记忆中,使我们时不时地回想这充满魅力的诗歌,回想起诗歌带给我们的影响。啊!诗歌,你是多么美妙,我为你感到深深的骄傲、自豪!

模板二: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活动总结 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开展了与诗同行的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学习了如何欣赏诗歌,学习了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诗,并且自己动手尝试写诗,从中体会到了诗歌文化博大精深。

在活动中,同学们分别收集了诗词资料。我负责收集了现代诗和古诗。我尽情的欣赏这些诗人千古传颂的作品,我新认识了一些诗人,如柳永、高适,还有唐宋四大家关汉卿、郑关祖、白朴、马致远。我又认识了现代诗人郭沫若、徐志摩、桂文亚、雨果、狄金森等。我知道了我国最早的诗经总集《诗经》,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它凝集了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我还知道了诗歌如何分类。按题材分,有山水诗、咏物诗、边塞诗;按形式分,可以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题材分,分为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这次活动让我感觉在诗的海洋里徜徉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是比作沙漠,我觉得我只得到了一粒小沙子;如果把诗比作细雨,我只得到了一滴小雨滴;如果把诗比作天空中的星星,我只得到了群星中最小的一颗。我要继续在诗的海洋中遨游,尽情感受诗歌的无限乐趣

模板三: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活动总结 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结束了。通过这一次综合性学习,我们广泛地阅读了诗歌,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而且还深深地感受到祖国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丽与感情,了解诗歌的内涵,真是受益匪浅。

我们学到了很多诗歌,还学会了诗歌的分类,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学习诗歌,也收集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故事。在学习了写诗歌的方法之后,我们还试着自己写了几首童趣盎然的小诗,感受了一回当小诗人的感觉。我们的诗中虽然还有着欠缺的地方,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童趣,令我们自己赞叹不已。

诗歌是一个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自己的渴望,在诗歌里,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思维可以跳跃,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可以在诗歌里表达自己的渴望与情感。

我们还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的寓意:联系生活实际读、不同的诗比较着读、边描绘画面边读等,这些都是我们通过学习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诗歌,也可以让我们走进诗的意境中去,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

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知道了诗歌的特点:

1.现代诗一般以句子,词组为诗行,纵向排列.

2. 现代诗篇无定句,句无定字,形成长短不一,参差错落的诗行.

3.现代诗的段落可以整首诗为一段(节),也可以一首诗分为若干段(节).

4.要懂得现代诗的押韵,押韵让句子更优美,但不一定要句句都押.

5.现代诗要精炼,不要拖泥带水,要用最简洁的文字容纳最丰富的内容.

我觉得徜徉在诗歌海洋里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诗歌比作海洋,我觉得我只得到了沧海的一滴水;如果把诗歌比作花园,我得到的仅仅是百花中的一朵小花。我还得继续在诗的海洋里遨游,尽情地享受诗歌无穷的魅力。

为了很好地进行本次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老师特地带领我们去图书阅览室借阅了有关诗歌的书回来,让我们用心品读。老师告诉我们:诗歌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力,甚至一个世界文学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所以说:我们务必要认真读诗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多收集诗歌,还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 通过这一次综合性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很多诗歌,还学会了诗歌的分类,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学习诗歌,也收集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自己写诗歌,因为是个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自己的渴望,在诗歌里,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思维可以跳跃,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可以在诗歌里表达自己的渴望与情感。我们也还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读诗歌的方法:1.理解词语的意思 2.联系生活实际 3.想象画面 4.各种诗歌做对比。所以说,这一次综合性学习对我们的知识增长有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也有了放飞想象的方法,那就是写诗歌。 这是一个让我们难忘的综合性学习,因为它可以影响我们一生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落下了帷幕。 此次活动秉承中华诗歌优秀文化,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同学们的审美意识,营造了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中国是一个诗的大国,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了诗歌总集《诗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写的古诗让我们过目难忘:冰心、金波、艾青、郭沫若他们的现代诗使我们难以忘怀。诗海拾贝、与诗同行,我们组织小组收集、分类诗歌,学习、创作诗歌,等一系列的活动,让我们进入了诗歌的店堂,感受诗歌的无限魅力。我们在收集分类诗歌中感受了合作的快乐。在诗歌朗诵会中,我的诗歌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此时此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诗歌的伟大,诗歌的艺术魅力,我为自己身在一个拥有悠久诗歌历史的过度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活动中,我们也学习到了许多知识,古诗对仗工整、韵律严格:现代诗语言自由,形式洒脱:儿童诗充满童趣,富有想象。还明白了诗歌的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和读懂古诗的方法。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各种活动依然在我记忆深处。轻叩诗歌的大门,让我们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自由徜徉,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2.这学期,我们开展了轻叩诗歌大门与诗同行的活动。在这一次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中,我们广泛地阅读了诗歌,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而且还深深地感受到祖国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丽与感情,了解诗歌的内涵,真是受益匪浅。

首先,我们小组的四名同学制定了活动计划,进行了明确的人员分工,各自回家搜集唐诗、宋词、元曲与现代诗,并将搜集来的资料聚集在一起,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阅读与交流。在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了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之处:古诗的语言比较凝炼、内涵丰富;现代诗的写法则比较自由,更适合抒发诗人的情感;我们还了解到了诗歌的分类与诗歌的表现手法总之,我们学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这次活动,使我们在诗歌的海洋中畅游的同时,也大开了眼界。 当然,我们也学会了许多阅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技巧。例如:我们在读诗的时候,知道了去联系生活实际读、不同的诗比较着读、边描绘画面边读等,这些都是我们通过学习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诗歌,也可以让我们走进诗的意境中去,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

在学习了写诗歌的方法之后,我们还试着自己写了几首童趣盎然的小诗,感受了一回当小诗人的感觉。我们的诗中虽然还有着欠缺的地方,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童趣,令我们自己赞叹不已。

虽然这次活动时间很短暂,但轻叩诗歌大门,在我们面前展出了一个美丽的诗歌的世界,从而让我们挖掘到了诗歌海洋中的无数珍宝。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成长!

3.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歌在中国文化的宝库中,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璀璨的光辉。本学期我们展开了与诗同行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走进了诗歌的国度,去欣赏诗歌,体会诗歌所描述的意境,领略诗歌独有的魅力。

首先,我们自发地分了组,制定活动计划,确定了每个人应该干的活,如:我们这组就由马昕宇等人收集现代诗,柯霁虹等人收集古诗,等一切都准备就绪后,就开始行动了,大家将收集来的资料按内容进行了归类整理,在网上将有关诗歌简介和诗歌背景的资料整理成文,这些对我们理解和欣赏诗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徐火通(teng)《御儿舟中别朗公》我们就是通过收集来的资料,品出了作者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情感,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无限思念融入了钟声与鸡的鸣叫声中,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还收获了许多了知识,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学习了如何去欣赏诗歌,尝试了自己写诗,在这当中,让我受益匪浅的是欣赏诗歌的方法。就拿王昌龄的《出塞》来说,这首诗我是通过收集诗歌背景资料来理解欣赏的。在资料的帮助下,我体会到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耐人寻味,有历史变迁,征战未断的感叹,第二句写的是出征的人还未回来,多少个男儿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第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们的共同心愿,希望有龙城飞将的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当然,欣赏诗歌的方法还有很多,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平时欣赏诗歌时总结出来。尝试自己写诗也让我明白了写诗不一定要用多么华丽的词语,而是要写出自己眼中的事物,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活动结束后,我进一步感受了中国诗歌带给人美的享受,也让我明白了读一首诗,并不仅仅限于把这首诗背熟,而是要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掌握并欣赏诗歌的方法,这样才算真正弄懂了一首诗。诗歌还有一大妙处,可以让人放松心情。当你觉得很疲倦时,不妨试试,闭上眼睛,跟着诗走进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那种感觉是你死读书读不来的。

这次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们对诗歌的热情还没有消逝,我们要多读诗,品味其中美好的乐趣,将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4.上个星期,我们开展了与诗同行的活动。活动中,我们学会给诗歌分类,欣赏诗歌,还学写了儿童诗呢!。

活动一开始,我们先制定了活动计划。我们计划在一周的时间内,搜集关于诗的知识,学会给诗歌分类,能够正确地赏析诗歌,我们还希望能自己学写一首小诗呢!为了完成计划,我们确定了组长,并给每位同学合理地分了工。。

我是负责查资料的,上网进入了google页面,输入了关键词诗歌。哇!关于诗歌的知识可真不少呀,据google搜索统计现共有2850万个词条是关于诗歌的。我立即点开了其中几个网页,进入了诗歌知识的海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已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另外两部诗歌总集分别是《楚辞》《汉府乐》、,我国的元曲,是一种小令,兴盛于元代,大多由民歌而来,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在诗歌知识的海洋里,我流连忘返,增长了许多知识。

通过这次活动,我的收获可不小。我们小组的同学搜集了许多的古诗和现代诗,可这么多的诗,涉及面这么广,怎么整理呢?当我们学会了给诗歌分类后,这些整理的事情就变得容易得多了,真是小菜一碟。我知道了诗歌分类可以按作者分、按题材分、按形式分、按体裁分我们按照作者给搜集来的诗歌分类,不一会儿,就把小山似的资料整理好了。

我们还学会了欣赏诗歌,知道了欣赏诗歌前,要先把诗多读几遍,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读,可以用不同诗人写的诗对比着读,还可以边读边在脑海里描绘画面,走进诗中读。学会了这些,欣赏诗时,我们就可以体会诗人创设的意境,更加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和含义了。比如:读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短短几句,让人感到琴声初起,仿佛小儿女在耳边窃窃私语。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与敌人奋力拼杀,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情节仿佛就在眼前。

这段时间里,我们开展了与诗同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学习如何欣赏诗歌,学习在生活中运用诗歌,自己还尝试写了诗,从而体会到中外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活动中,同学们分头搜集诗词资料,我负责收集宋词的资料。我一打开google输入宋词,马上进入了词的世界,屏幕上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名字:苏轼、陆游、辛弃疾、李煜、李清照我轻快地点击着,尽情地欣赏着这些词人的流光溢彩的作品。我被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所吸引。读到李煜的《乌夜啼》时,我默默吟诵着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往来风。看到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我又沉浸在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美好意境中

通过交流,我还阅读了不少唐诗、元曲、以及现代诗等诗歌资料,了解了以前不知道的许多诗歌知识。

我知道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它凝结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

我知道了诗歌如何分类。按题材分,有山水诗、咏物诗、边塞诗;按形式分,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体裁分,分为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我知道了从古至今诗人辈出。春秋战国时最著名的有爱国诗人屈原;在魏晋南北朝时,曹操父子三人为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唐朝这个诗的王朝,像诗仙李白这样的人不胜枚举,涌现出了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在宋朝,豪放词人苏轼、辛弃疾、陆游,具有婉约词风的柳永、李清照,他们共同造就了辉煌的宋词;另外还有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他们使元曲达到了高峰;现代诗人郭沫若、徐志摩等人的杰出作品影响深远。

我还揣摩着如何欣赏名家诗篇,我觉得首先要明白这首诗是描写什么的,是状物、写景、还是咏物记人;接下来,就要逐字逐句地分析、理解其中的含意;最后,体会诗人在诗中要抒发的情感。读诗有些好办法,例如,在读李白的《古朗月行》时可以用边想象画面边感受意境的方法去体会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美妙描写,可以用已学过的中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知识来理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句子,还可以用对比的手法来读高适的《别董大》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体会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感等等,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走近诗人,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这样,读了李清照《如梦令》,就能体会到诗人对自己红颜易老的哀叹含蓄;读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就能知道什么叫亡国之痛了,也能想到苏轼《赤壁怀古》的一腔豪情。

与诗同行活动虽暂告一段落,但我觉得徜徉在诗歌海洋里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诗歌比作海洋,我觉得我只得到了沧海的一滴水;如果把诗歌比作花园,我得到的仅仅是百花中的一朵小花。我还得继续在诗的海洋里遨游,尽情地享受诗歌无穷的魅力。

在本单元中,我们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收获了许多,也知道了许多。

从上个星期三开始,我们就已经开始开展了这个活动。我们分好了小组,计划好每个人都干些什么,要怎样做之后,便开始匆匆忙忙地去准备。

我迫不及待地冲回家去,打开了我的百宝箱书柜。我就拿起了一本《古诗70首》来看。里面蕴含许多精彩、与众不同的诗。打开这本百宝书,可以闻到一阵又一阵古时诗人作诗的诗味。李白的《赠汪伦》表现出了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杜甫的《春夜喜雨》表达了他对春雨来得及时的喜悦心情。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描绘了江上渔民冒风波危险、辛苦捕鱼的生活画面。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一)》写出了宋代家夏天农忙的情景......

我还当了一回小诗人,创作了几首小诗,每一首小诗中都感受到天真活泼的感受。

在这次活动中,我知道了诗歌是很优美很有旋律的。让人读起来非常舒服、生动。我还知道了许多学习方法:了解诗的深刻含义,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有丰富想象力地去写诗歌......

在诗歌的海洋里,有无数的珍宝。让我们一起去轻叩诗歌的大门,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常在我们耳边回响。在是个的海洋里,有无数珍宝。

第六单元一共有两个部分:一个是《诗海拾贝》,另一个是《与诗同行》。在《诗海拾贝》这一部分主要写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和外国诗。《与诗同行》这一部分主要写儿童诗、诗歌故事等内容。在诗歌故事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都是以前我不知道的好知识。

在这次综合性的学习当中,我们举行了许多活动,如:举行诗歌知识竞赛、每六个人分为一小组制作一个小诗集。

通过这一次的综合性学习,我们不仅仅学到了很多诗歌,而且还学会怎么把诗歌分类;这样会更助于我们学习诗歌,也收集了很多的诗歌故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自己写诗歌;应为这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乐园。充满了自己的渴望,在诗歌里,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思维可以活跃起来,我们的想象力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可以在诗歌里表带自己的渴望与情感。我们也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

读诗歌的方法:1.理解词语的意思.2.联系生活实际.3.想象画面.

第5篇

2005年是美国诗人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1855)发表150周年,美国学术界颇为重视,举行了一系列研讨会等纪念活动。其中包括3月份在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举办的一个大型国际研讨会,150余位代表绝大部分来自美国,另有来自英国、德国、加拿大与中国的数位代表,一同纪念这位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美国作家。若干研讨会的主题内容实际上都涉及到惠特曼在21世纪的地位与使命。此后,陆续出版的一些研究专著与论文也都或多或少围绕上述主题,其中包括艾德・福萨姆与肯尼斯・普莱思(Ed Folsom & Kenneth M. Price)合著的《重写惠特曼》(Re-Scripting: An Introduction to His Life and Work,2005)。这部新作体现了目前美国学术界研究惠特曼的一些主流趋向和有代表性的观点。

美国学术界缘何如此重视一位19世纪的诗人在21世纪的地位与使命?回答这一问题,需要了解惠特曼及其诗歌作品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所走过的历程及其精神文化遗产。

在美国文学史上,以历史和现实为写作题材的诗人不尽其数,以未来或者乌托邦为题材的诗人极少,而以历史、现实与未来为题材的诗人更是凤毛麟角,其中彪炳史书的大概只有以一部《草叶集》闻名的惠特曼。从《草叶集》问世到惠特曼1892年辞世,这位诗人在美国文学界与社会阅读大众层面始终备受争议,毁誉参半。在美国内战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他的评论主要是负面的,乃至于否定性的。哈佛大学许多声名显赫的教授和评论家甚至以充满鄙夷与厌恶的语言对惠特曼进行抨击和咒骂。早在19世纪60年代惠特曼的诗歌已经传播到欧洲,20世纪初叶又被译介到亚洲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产生了广泛而意义重大的影响。与欧洲和亚洲相比而言,美国文学界与社会大众对惠特曼的认识则显得保守和迟缓得多,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逐渐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惠特曼。美国大学与学术界普遍将这位诗人及其《草叶集》作为教学与研究的对象,则是二次大战以后的事情。时至20世纪下半叶,惠特曼在美国文学界与学术界、乃至于世界文学界的地位犹如旭日东升,持续攀高。在90年代初期风靡一时的《西方正典》(The Western Canon)一书中,哈罗德・布卢姆(Harold Bloom)高屋建瓴地梳理了数千年西方文明发展进程中大浪淘沙留存下来的三十几位最伟大的经典作家,其中美国最重要的文学家仅收入了惠特曼和艾米丽・迪金森(Emily Elizabeth Dickinson,1830-1886)两位19世纪的美国诗人,将他们与但丁、莎士比亚等世界文坛巨擘并驾齐驱,这标志着惠特曼的地位已经攀升到难以复加的高度。

作为美国文学研究领域颇具影响的权威之一,哈罗德・布卢姆对惠特曼的定位与研究显然具有历史性的高度与深远的意义,但也不无争议。有许多学者认为,以《白鲸》名垂青史的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更具有代表美国文学家进入世界文坛先贤的资格。尽管如此,布卢姆的选择还是代表了美国学术界的主流认知标准,抑或说是获得了美国主流社会的普遍认同。就其更深层面的意义而言,布卢姆之所以选择惠特曼,在于他的艺术遗产符合美国长远的国家利益,尤其是符合美国希望在21世纪日益全球化的国际社会中所获得的地位与影响。

美国需要拥有一个代表国家形象的杰出文学家,正如早在19世纪30年代美国文坛泰斗爱默生所呼唤的那样:美国需要与自己不断发展壮大的国家相匹配的文豪与文学作品。《重写惠特曼》一书就在哈罗德・布卢姆确定的这一宏观框架下,通过追溯惠特曼作为美国民族诗人成长的历程,阐释其思想与艺术遗产在当代语境中的意义,即论证惠特曼在21世纪的地位及其历史性的使命。20世纪90年代中期,该书两位作者共同创建了一个容量庞大的电子资源库,即名为“惠特曼文献库”()的网站,该文献库收入惠特曼一生中发表的全部作品与一个半世纪以来研究这位诗人的重要文献,是世界上最早为美国文学家设立的原始资料与研究著述的电子档案馆,因此获得美国国家人文学科研究基金的资助,耗资数十万美元。世界各地的学者与一般读者都可以免费登陆并使用“惠特曼文献库”中的文字与图片资料。例如,用英文键入“中国” 或者“长城”,瞬间就能够得到搜索结果,显示出在惠特曼的全部著作中使用这两个词汇的次数及其具体的文本位置,提示惠特曼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关联。

对惠特曼的三个价值判断

《重写惠特曼》一书立足于对惠特曼若干基本的价值判断。其中之一是惠特曼在美国国内外影响巨大深远,任何作家都无法与其相媲美,而且其诗歌艺术的价值和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还会持续不断地显现出来。就惠特曼在美国国内的影响来说,艾德・福萨姆与肯尼斯・普莱思认为,至少从20世纪初以来,大凡从事文学创作的人都无法忽视惠特曼,即便是不欣赏他,甚至厌恶他,也无法逾越他,必须与其思想和艺术进行对话。在其国际影响方面,惠特曼也是作品被翻译最多的美国作家之一。单是他在中国、印度和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影响,就已经使得其他美国作家只能望其项背,因为这些国家的人口已经超过了世界人口的一半。

基于上述判断,晚近美国的惠特曼研究所呈现的一个显著趋势,是以全球化的意识拓宽研究视野,增加研究的参照对象,更新研究方法。总而言之,是努力将这位诗人放置在全球文化历史的语境中进行考察、研究、比较与鉴赏,明显丰富了惠特曼研究的内涵,更为重要的是提升了对他的思想及其诗歌艺术价值与意义的认识。大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惠特曼研究,在涉及他与其他国家关系的时候,主要侧重他在美国文化语境之外被接受的程度与范围,而目前的研究观念则大不相同,转而侧重考察惠特曼的诗歌艺术是如何影响美国本土之外的读者。也就是说,目前更为关心惠特曼如何将美国文化的强势影响辐射到其他国家和民族。《重写惠特曼》在强调惠特曼的国际影响时,不再是着眼惠特曼在世界各地的接受情况,而是关注他在异域对本土读者与文化的影响。另外一个研究特征,是在世界文学发展的框架下重新审视惠特曼的价值与意义,不是像先前那样仅仅在美国单一国别文学史的框架中认识他。在2005年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举办的惠特曼研讨会上,哈佛大学英语系劳伦斯・比尔教授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如果比较研究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与惠特曼等人所发表的第一部作品,就会发现《草叶集》不仅毫不逊色于他人,而且它的价值和意义要远远超过许多大文豪的第一部作品。这一观点得到了在场的全体美国代表的高度认同,在他发言结束之后,全场长时间报以热烈的掌声。美国学者似乎在不谋而合,努力塑造惠特曼作为美国文学家杰出代表的形象,体现出维护与构建民族文化的强烈意识。

该书的第二个基本价值判断,是惠特曼的诗歌内容包罗万象,主题丰富,《草叶集》经过三十余年的不断增删,内容结构持续扩展,以深邃和充满激情的笔触叙写了美国的历史、现实以及对未来的构想。更为重要的是,惠特曼以超前的全球化意识歌颂了世界各国与民族所共享的基本价值观念,以及对生活与世界的基本态度,包括强调民族性、民主、个人的尊严、个性、性别平等、强势族群与弱势族群的平等、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的平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平衡发展、爱国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信仰,以及崇尚真实、善良与自然,追求创新与探索,具有生态意识并憧憬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因此在许多国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该书的作者还预期,随着对惠特曼的认识不断加深,还会在他的思想与艺术中发现更多新的概念和价值。需要指出的是,《重写惠特曼》一书没有讨论惠特曼思想与艺术中一些自相矛盾、而且一个多世纪以来始终备受争议的东西,例如同性恋、霸权主义,尤其是美国应当成为世界主宰的霸权思想,以及作为社会发展动力的性。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性的地位仅次于民主,因为他坚信并宣扬在一个和平有序的社会状态中,性既是个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该书的第三个基本价值判断是将《草叶集》定义为一部史诗,而且是美国迄今所创作的最伟大的史诗,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别具一格的个人英雄形象。《重写惠特曼》借助大量史料进一步论证《草叶集》作为史诗的演变过程,以及它蕴藏的价值与意义。关于诗中惠特曼的形象,该书的作者援引并进一步证明了著名的阿根廷小说家若热・路易斯・博格斯的观点,认为《草叶集》刻画的惠特曼的形象具有三重性格:一是作为19世纪美国诗人的惠特曼,二是诗集文本所投射出来的惠特曼的化身――一个因为心中怀有理想、希望和喜悦而被夸张放大的人物形象,三是惠特曼在其诗歌文本中塑造了一个能够穿越古今时空的人物形象――读者。具有三重性格的惠特曼通过与自己所塑造的“读者”对话,进入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空间,使得自己的艺术生命成为永恒的延续。若热・路易斯・博格斯的解读表明惠特曼正不断融入全球化的现代社会,而且与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读者持续产生互动,发挥影响。

还原诗人成长的真实经历

第6篇

关键词: 兰斯顿・休斯 《黑人谈河流》 概念隐喻 认知 解读

引言

隐喻在诗歌中的应用非常普遍,可以说诗歌的创作离不开隐喻的使用。从语篇的表层结构来看,隐喻的使用使诗歌的语言表达更加优美,可读性更强;从语篇的底层结构来看,隐喻的使用从认知的角度使得诗歌语篇更连贯,模糊抽象的概念得以形象具体地展现,更有利于突出诗歌的主题和深层内涵。如何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内涵是理解一首诗的关键。然而诗歌中的隐喻来源于现实生活,又超越现实生活。因此可以利用概念隐喻理论作为工具,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基础隐喻的理解进一步解读诗歌中的隐喻。

隐喻与认知的多学科研究趋势正在慢慢形成。隐喻的研究成果如何在文学批评方面进一步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李福印,秦进平,2007)。美国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的著名代表作《黑人谈河流》这首诗就使用了大量的隐喻诠释其深刻的主题和内涵。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这首诗中的隐喻,能够使读者了解诗人是如何创造出诗中的意象的,如何把这些意象和要表达的抽象内涵联系起来,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一、兰斯顿・休斯与《黑人谈河流》

兰斯顿・休斯(1902―1967)是美国著名的黑人诗人,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桂冠诗人。《黑人谈河流》这首诗是休斯发表的第一首诗,也是最著名的作品。他的早期作品深受美国著名诗人Carl Sandburg 的影响。休斯和其他很多黑人诗人、作家一样,特别关注种族问题。他的作品总是围绕像黑人的历史、黑人的生活、种族歧视等与黑人有关的题材展开,《黑人谈河流》这首诗也不例外。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凝练的语言写出如流水般的诗行,看似节奏平缓,却蕴含了诗人丰富强烈的情感。诗人在这首诗中想要表达的是,黑人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过平静的生活。黑人以辛勤的劳动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过贡献。诗人把对过去黑人古老而平静的历史的回想与奴隶制时期的现实生活中黑人沦为奴隶的悲惨命运进行对比,相对于被奴役的痛苦命运,过去平静的生活似乎变得更加美好和令人眷恋。这首诗中,诗人并没有使用激励人心的言辞鼓励黑人起来反抗现实生活中的种族歧视等黑人面临的问题,但诗中对黑人历史和生活的回顾及诗中流淌着的诗人对黑人种族的真挚情感是有着启发和激励作用的。尊严是不能任人剥夺的,黑人的灵魂是无法被征服的。

诗人在这首诗中,利用匠心独具的构思,将抽象的黑人历史和具体的几条古老的河流联系起来,并成为贯穿全诗的一条主线。河流的意象最终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和内涵。

二、概念隐喻理论和诗歌隐喻

Lakoff和Johnson在著作Metaphors We Live By中首次提出概念隐喻理论。书中强调了隐喻的认知作用,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强调了隐喻的认知作用。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就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另一种事物”(understanding one thing in terms of another),也可以理解为用某一领域的经验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思维行动等方方面面。当代认知科学家普遍认为,从本质上讲,隐喻其实是一种认知活动,而不是一种修辞现象。

隐喻由始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两个域构成。隐喻即从一个相对清晰具体的始源域到一个相对模糊抽象的目标域的映射。我们可以利用从始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的图示结构理解模糊抽象的目标域。

诗歌中隐喻的使用能使诗歌语言更加优美,能使抽象模糊的事物变得形象具体。一些巧妙构思的意象还能赋予诗歌更多神秘感和趣味性,增强其可读性。同时,对诗歌中隐喻的认知能使我们更清楚准确地了解诗人想要传达的信息,进而帮助理解诗歌内涵。诗歌隐喻源于生活中的隐喻,但更复杂、更新颖。诗歌隐喻和我们生活中的隐喻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二者都来源于概念隐喻体系,是同一种认知过程。因此,在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即使是复杂的诗歌隐喻也能够被理解。

三、《黑人谈河流》的概念隐喻分析

休斯在《黑人谈河流》这首诗中多次运用了隐喻的手段,下面这首诗作为研究文本,分析其中的隐喻。

The Negro Speaks of River(Langston Hughes)

I’ve known rivers:

I’ve known rivers ancient as the world and older than the

flow of human blood in human veins.

My soul has grown deep like the rivers.

I bathed in the Euphrates when dawns were young.

I built my hut near the Congo and it lulled me to sleep.

I looked upon the Nile and raised the pyramids above it.

I heard the singing of the Mississippi when Abe Lincoln

went down to New Orleans, and I’ve seen its muddy

bosom turn all golden in the sunset.

I’ve known rivers:

Ancient, dusky rivers.

My soul has grown deep like the rivers.

黑人谈河流(曾卓 译)

我熟悉河流:

我熟悉那些象地球一样古老的河流,

比人类血管里流的血液还要古老的河流。

我的灵魂成长得象河流一样深沉。

我在幼发拉底河中沐浴,当朝阳还是年轻的时候。

我在刚果河畔盖小茅屋,河水抚慰我进入梦乡。

我眺望着尼罗河,在河边建起金字塔。

我倾听密西西比河的歌唱,当亚伯・林肯顺流而下新奥尔良,我看见它的浑浊的胸膛在夕阳中闪着金光。

我熟悉河流:

那些古老的幽冥的河流。

我的灵魂成长得象河流一样深沉。

诗的第一行“I’ve known rivers:(我熟悉河流)”,并没有具体交代“我熟悉”的河流的名称或数量等具体信息,能使读者产生与河流相关的经历的联想,“known”暗示了关于河流的经验。第二、三行“I’ve known rivers ancient as the world and older than the flow of human blood in human veins(我熟悉那些像地球一样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里流的血液还要古老的河流)”,作者强调了关于河流的经验和对河流的了解,“flow”这个词语的使用经常和流动的液体联系起来。“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和“河流的流动”可以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变迁,黑人种族的迁徙,或者时间的流逝,“河流的流动”可以作为始源域投射到黑人源远流长的历史这一目标域。

诗的第四行“My soul has grown deep like the rivers(我的灵魂成长得像河流一样深沉)”,这里的隐喻表明河流还与灵魂有相似性,就像休斯对自己身份的寻求这一过程,像河流一样奔腾不息,永无止境。当他说灵魂像河流一样深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因为自己和自然的有机联系,才使得他得到成长和对世界的了解,“grows”这一词表现的是思想的转变和灵魂的发展。第五行“I bathed in the Euphrates when dawns were young(我在幼发拉底河中沐浴, 当朝阳还是年轻的时候)”是对过去生活的回顾,展现了历史背景,“the Euphrates”被视为历史文明重要的发源地,这一句交代的是时间的开端和文明的起源。第六行“I built my hut near the Congo and it lulled me to sleep(我在刚果河畔盖小茅屋, 河水抚慰我进入梦乡)”中的“hut”可以看作是家的象征,家通常会给人带来平静安宁的感觉,“hut near the Congo”这一意象会让人联想到黑人种族平静安详的生活。第七行“I looked upon the Nile and raised the pyramids above it(我眺望着尼罗河, 在河边建起金字塔)”中,“pyramids”让人联想到建造金字塔时被奴役卖苦力的埃及人民,进而联想到在美国成为奴隶的黑人种族,两者之间有着很多相似的特点。另外,“pyramids”还隐喻了非洲黑人种族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第八到第十行“I heard the singing of the Mississippi when Abe Lincoln/went down to New Orleans, and I’ve seen its muddy/bosom turn all golden in the sunset(我倾听密西西比河的歌唱, 当亚伯・林肯顺流而下新奥尔良, 我看见它的浑浊的胸膛在夕阳中闪着金光)”中“singing”, “bosom”本是人才会有的行为和身体部位,诗人把人的这些特点投射到密西西比河身上,使河流的形象变得丰满,就像是一位眼看历史变迁的老者。这里诗人所用的是一个传统隐喻,即河流是人。使用这一隐喻,诗的语言更具美感。这几句诗行还蕴含着更深层的含义。这里的“the Mississippi”, “New Orleans”不H仅是两个地名,还有更深层的象征意义,密西西比河是运送黑人奴隶经过的一条重要河流,而新奥尔良是黑奴交易的市场,这三句诗实际上形容的黑人种族在美国被奴役的历史。第八句中,“the singing of Mississippi”可以理解为河流的流水声,还可以理解为被奴役的黑人向往自由和解放的呼声。“Abe Lincoln”让人联想到19世纪备受南北两派对奴隶制度的不同看法和争论。第十句中“sunset”,暗示着一天的结束。夕阳的温暖和美丽这一特点被投射到未来生活这一目标域,也是表明未来会变得光明美好的可能性。

第十句到十三句,诗人强调了作为一个黑人的身份和对黑人种族文化历史的认同感和情感。

这首诗中,河流是历史这一概念隐喻贯穿始终,是统领全诗的中心隐喻。黑人平静的生活、为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遭受奴役的痛苦等都是构成黑人历史的元素。河流的发源地可以看作是黑人种族历史的开端。诗中提到的幼发拉底河、刚果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从地点位置的变换来看,可以看作是黑人种族历史发展的过程。而河流不断流动这一特征可以看作是黑人种族的绵远流长,就像河流一样奔流不息。我们用具体清晰的河流的概念作为始源域来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相对模糊的历史概念这一目标域,有利于我们把握整首诗的主题和内涵。

结语

对于诗歌的研究和欣赏,有许多传统文学批评方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利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文学作品,特别是分析大量使用隐喻的诗歌,有它的独到之处和优势。诗歌的创作离不开隐喻的使用,诗歌和隐喻有着密切的关系,隐喻总是被当作一种主要手段营造优美的意境和神秘的氛围,传递诗人想要表达的深刻的内涵。本文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解读了休斯的《黑人谈河流》这首诗,使我们对这首诗的主题和深层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体会到了诗人对黑人族群的真挚的感情。

参考文献:

[1]高新华.基本概念隐喻与诗歌隐喻――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诗歌隐喻的解读[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3).

[2]唐景春.丁尼生诗歌的认知隐喻解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2).

[3]李福印,秦进平.隐喻与认知研究25年(1980―2004):成绩、问题与展望[J].中国外语,2007(4).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6]曾卓.深沉的灵魂――读休士的《黑人谈河流》[J].外国文学研究,1984(3).

[7]Lakoff George,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8]Sharon Lynette Jones. “Langston Hughes’s Transnational Literary Journeys: History, Heritage, and Identity in The Negro Speaks of Rivers” and “Negro” [J]. LATCH. 2011(4).

第7篇

[论文摘要]华兹华斯不仅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抒情诗人,也是有着自己独立诗歌观念的诗歌理论家。华兹华斯主张诗歌的情感、题材、语言和创作目的都要以“快乐”为起点和终点,“快乐”成为其诗学中的核心理念,这就构筑了他独具个性与魅力的“快乐”诗学。在这种诗学观念的指导下,华兹华斯的诗歌充满了一种崇高的自然与人间之爱及其独到的伦理内涵,成就了其诗歌在英国乃至世界诗歌史上的地位,并对当今世界的诗歌与文学创作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rth,1770—1850)是横跨两个世纪的英国大诗人,其诗歌艺术和诗学理论是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在研究对象方面,“已有的研究涵盖了他的自然观、社会观、民主观、主题性复归、时间性修饰、意象意境、诗歌语言、诗歌题材等众多领域”…;在方法论方面,已经有心理学研究、新历史学主义批评、文本批评、性别批评、西方批评、解构主义批评,这说明国内外的华兹华斯诗歌研究成果颇为丰硕。然而,我们深以为憾的是,人们忽略了华兹华斯对“快乐”的理解与阐释,以及其背后丰厚的诗学意义和伦理价值。而从华兹华斯的诗学理论和诗歌艺术综合来考察,“快乐”无疑是其基本要素之一;无论从其诗学观念还是诗歌艺术实践来看,它都有着潜在的深层内涵,并且维系着其内在的统一性和逻辑性。可以这样说,华兹华斯的“快乐”诗学,在当时英国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对诗学理论起着拓展作用,对当今世界的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也富有相当的启迪意义。

一、

统一性与逻辑性:华兹华斯的“快乐”诗学

华兹华斯的诗学理论,主要集中体现在《“抒情歌谣集”1800年版序言》和《“抒情歌谣集”18l5年版序言》这两篇长文中。从总体上来说,其关于诗歌创作与批评的理论,主要包括对“情感”、“题材”、“语言”、“创作目的”等几个方面的理解与认识。无论从华兹华斯自己所撰写的两篇序言来看,还是从其诗歌艺术经营来看,“快乐”始终都是其中隐伏的一条主要线索和一个重要的诗学主旨。华兹华斯的“快乐”诗学具有丰富而独到的内涵,主要体现在:

首先,诗歌中的情感应当是一种以快乐为主的情感。华兹华斯认为:“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诗人沉思这种情感直到一种反应使平静消失,就有一种与诗人所沉思的情感相似的情感逐渐发生,确实存在于诗人的心中。……然而不管是一种什么情绪,不管这种情绪达到一种什么程度,它既然从各种原因产生,总带有各种的愉快;所以我们不管描写什么情绪,只要我们自愿地描写,我们的心灵总是在一种享受的状态中。”这是一段常常为人所引用的话,不过,引用者多半是以此来说明诗歌情感的来源,即诗歌往往来源于诗人对于过去生活的一种回忆。其实,华兹华斯在这里所表达的诗学思想远没有那么简单。笔者认为,这段诗学名言中涉及到了这样几个问题:其一,诗歌的本质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其二,诗歌的创作过程是诗人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向诗歌逐渐迁移并流人诗中的过程;其三,诗歌创作是在一种自愿并且自然的情况下完成的,强调诗歌艺术的自主性与自由度;其四,诗人的情感是愉快的,而诗歌中的情感是诗人情感的流入,可以推断也是愉快的,并且,诗人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是一种享受的状态,自然也是一种愉快的状态。在这四个方面的诗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快乐”诗学思想。我们也许应当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诗人能够回忆起来的情感是从哪里来的?其逻辑起点是什么?华兹华斯在《颂诗——忆幼年而悟永生(永生颂)》一诗中这样写道:“儿童既然是成人的父亲,,我就能希望自然的敬爱/把我的一生贯穿在一块。”诗歌对儿童的天性作了高度的赞美。在这首诗中,华兹华斯认为:“婴幼时,天堂展开在我们身旁!/在成长的少年眼前,这监房的/阴影开始在他周围闭合,/而他却是/看到了灵光和发出灵光的地方,他见了就满心欢乐;/青年的旅程日渐地远离东方,/可仍把大自然崇拜、颂扬,/在他的旅途上陪伴他的,/仍有那种瑰丽的想象力;/这灵光在成人眼前渐渐黯淡,/终于消失在寻常的日光中问。” “儿童是成人的父亲”,其理由在于:儿童生活在天堂里,拥有着瑰丽的想象力和与大自然高度的亲和力;更重要的是,儿童总是自由而快乐的,他正是由此与成人区别开来。华兹华斯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正如约翰·比尔所指出的那样:“华兹华斯真正要写的是,儿童出A具有创造性的上帝自己;正是神圣自然中保留的这庄严的光辉,才将其周围的世界变成了‘天堂’。”

“也就是说,华兹华斯认为儿童是人间和天堂(上帝)的直接联系者。如此说来,华兹华斯所要回忆的便是儿童时期在天堂里的感觉了,正是它为诗歌提供了一个情感的源头。这样的回忆性的情感同样是快乐的,当然,也包括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和与大自然的浑然一体。因此,从逻辑上讲,从儿童时代的天堂之乐到对它的深情回忆,冉到诗人情感的进入诗歌,以及诗歌创作的整个过程,在华兹华斯看来都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而“快乐”则是这种感觉的根本所在。

其次,诗歌的题材就是诗人的情感,在具体的诗歌作品里情感与题材往往是一种一体化的形态。华兹华斯曾经这样认识诗的题材:“题材的确非常重要!因为人的心灵,不用巨大猛烈的刺激,也能够兴奋起来。”他看重的诗歌题材好像只是来源于诗人的心灵与诗人心灵的刺激与震动。当然同时他也认识到:“是情感给予动作和情节以重要性,而不是动作和情节给予情感以重要性。”如此看来,华兹华斯认为只有以情感作为诗歌艺术的推动力,将题材有机地组合成为合理的动作或是情节,才能创作出真正完美无缺的诗篇。而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情感和题材的契合点到底在哪里?我们还是只有从华兹华斯自己的论述中来寻找。华兹华斯曾经这样说过:“只有愉快所激发的东西,才能引起我们的同情。”同时他还曾经这样强调:“没有一种知识,即是,没有任何的一般原理是从思考个别事实中得来的,而只有由快乐建立起来,只是凭借快乐而存在我们心中。”而诗人所能做的是一些什么呢?诗人往往依据人自己的本性和他的日常生活来看人:“觉得到处都有事物存心中激起同情,这些同情,凶为他天性使然,都带有极大的愉快。”我认为,华兹华斯的论述隐含了这样几个问题:其一,诗人对诗歌和生活的态度是人之本性,立足点是自己的日常生活;其二,人(包括诗人)在不断地与外界事物发生作用和反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发生是情感的诱发因素;其三,由于诗人创作诗歌的基点是人之本性和日常生活,诗歌具有着与外界(包括读者)天然的亲缘关系,容易将外界事物演变为诗歌题材,促成诗歌艺术的诞生;其四,外界事物刺激诗人,诗人凭借诗歌与外界发生情感的交流都是由于愉快之情的诱发,而读者与诗歌发生共鸣,引发同情,其最终也是为了获得愉快。由此可见,在华兹华斯这里,题材和情感的契合点确实是诗人内心的快乐。让我们看一看华兹华斯的名诗《我们是七个》的片断:“‘可他们两个都已经死去!/灵魂已升进了天国!’/这些话全都是白说,,/这位小姑娘还是不改嘴:/‘不,我们是七个,’她说。”按照常理来推断,两位亲人离去本应是很悲伤的事情,可是这位小姑娘执拗地坚持她们七兄妹是同在的,其原因就在于那个小姑娘对生死的看法本位于快乐的原则;诗人在此淡化人间的生死,其实质是看到了亲情给人带来永远的愉快。综上所述,从诗歌选取题材的原则、在诗歌艺术的实践以及诗歌客观的艺术感染力、诗歌文本的客观呈现来看,“快乐”都在其中担负着枢纽的作用。

再次,诗歌的语言应当是美丽而富于趣味的。华兹华斯对于诗歌的语言有过一段很精彩的论述,他说:“这些诗的主要目的,是在选择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节,自始至终竭力采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来加以叙述或描写,同时在这些事件和情境上加上一种想象力的色彩,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真实地并非虚浮地探索我们的天性的根本规律……使这些事件和情境显得富有趣味。”将这段关于诗歌语言的话和他提出的选取题材的标准结合起来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统一性和相异性:其统一性表现在语言运用的立足点是人之天性和日常生活情节;其相异性体现在想象力的渗入使得诗歌的文本形式又迥异于生活的一般形式,造成诗歌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从而获得一种陌生化效果。诗人创作的根本目的,在于诗歌艺术对事件和情境的糅合而具有趣味性,也就是快乐的营造与获得。如果能够与诗歌的情感、题材吻合起来,就可以使得诗歌艺术具有一种统一性。在华兹华斯看来,语言的使用存在一个历史性与现时性的问题。

历史上出现的优秀诗歌创造了优美纯粹的语言,而语言的反复使用又会使其从优美堕为俗滥;同时,语言必须与时俱进,适合人们的Et常现实生活,方能获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为此,华兹华斯认为诗歌语言的使用要合情合理。他说:“我想使我的语言接近人们的语言,并且我要表达的愉快又与许多人认为是诗的正当目的的那种愉快十分不同,……我希望这些诗里没有虚假的描写,而且我表现思想都是使用适合于它们各自的重要性的文字。……这样做有利于一切好诗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合情合理。”如此看来,华兹华斯对诗歌语言提出的要求,其目的在于对人们的现实生活进行真实描写,探索人性的根本规律,传达诗歌应有的愉,追求语言使用的情感性、愉、合理性、生活性的多位一体。

第四,诗歌创作的目的在于使读者能够感到一种少有的愉快。华兹华斯说过:“诗人希望把他的情感接近他所描写的人们的情感,并且暂时完全陷入一种幻觉,竭力把他的情感和那些人的情感混在一起,并且合而为一,因为想到他的描写有一个特殊的目的,即使人愉快的目的。……诗人做诗只有一个限制,即是,他必须直接给一个人以愉快。”。人们之所以喜欢读诗是为了什么?也许有的人认为是为了了解诗人的情感,也许有的人认为是为了寻求一种美感。华兹华斯则明确地指出人们读诗就是为了寻求快乐。诗歌创作是为使人愉快的思想,也明显地体现在华兹华斯的诗歌艺术实践中。其诗作《布莱克大娘和哈里·吉尔》讲述了一个地主和穷人的故事:布莱克大娘不堪严冬的寒冷而去偷地主哈里·吉尔的篱笆来烧火取暖,结果被哈里·吉尔捉住了,大娘向天祈祷哈里-吉尔不再感到温暖,哈里·吉尔终于受到上帝的惩罚,而永远失去了温暖的感觉。这个极具戏剧性的故事掩盖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大娘和地主之间的矛盾本是激烈的阶级矛盾,大娘的悲惨遭遇和哈里·吉尔的奢华生活形成了尖锐的对立,诗人并没有将冲突的解决诉诸血与火的暴力,而是极力加以淡化,借用上帝的力量来惩处人间的罪恶。这样的处理方式的真正用意,在于以“善”感化“恶”而最终达到消泯恶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为了将情感的宣泄导向平静与美善,从而促成读者对诗歌艺术接受体验愉悦感的充分实现。

华兹华斯“快乐”诗学思想体现出了一种比较严密的逻辑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华兹华斯把诗歌的情感来源定位于人之记忆领域,强调人之主体感受性与外在世界的交感融合,从而导致了某种情感因素在记忆领域的贮存,期待着诗歌创作的唤醒、重现以及艺术化展现。其二,华兹华斯利用“沉思”来实现情感从记忆领域到艺术领域的转化,诗人以个体之情感来感受、体味人类普遍性情感,实现诗人情感由“小我”向“大我”的提升;“沉思”也体现为诗人寻找特定的艺术媒介,如艺术体裁、语言、韵律等,从而实现记忆领域之自然性情感向艺术情感的转化,并寻求与诗歌艺术媒介的高度契合。

对于情感的表现,华兹华斯用“合情合理”加以调节和控制,一方面是在反抗西方诗学史上对情的压抑的倾向,另一方面合理地“纠正了浪漫主义诗学可能造成的滥情主义”。《我们是七个》和《布莱克大娘和哈里·吉尔》两首诗,对于亲人死去的哀痛以及阶级之间残酷的欺压与迫害,作者对其情感的表露都维系在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较为恬淡、平和的情绪氛围中,并且用理想化的“‘不,我们是七个,’她说”和上帝的惩戒来寻求心理的安慰与矛盾解决的良方;同时也维系了华兹华斯诗学情感的快乐色调及其艺术魅力,显示了华兹华斯极其深厚的诗学修养。华兹华斯的诗学理论呈现出完整的流程性与逻辑性:记忆(情感的贮存)——沉思——创作——合情合理。整个流程显示了华兹华斯既是诗人又是理论家的双重身份,而从“沉思”与“合情合理”的关系来看,“合情合理”昭示了其独立的诗歌主张,即诗歌应该给读者以或教益,“情”与“理”并举;“沉思”不仅体现为情感与艺术媒介的契合,也是“情”与“理”冲突缓解的中介。故而“沉思”与“合情合理”维系了华兹华斯“快乐”诗学的一体性以及创作上的可行性,共同铸就了其“快乐”诗学的美学魅力。

总的来说,华兹华斯“快乐”诗学的基本内涵,就是强调作为诗之基本要素的情感、题材、语言、创作目的,都要有“愉快”的因素,认为“愉快”是诗歌创作的起点也是终点,它维系着整个诗歌创作过程的统一性、协调性、逻辑性;其诗歌艺术文本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愉快之美,完美地演绎了其诗学主张。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诗歌艺术实践上讲,华兹华斯终其一生都在极力构建一种具有重大意义与价值的“快乐”诗学。

二、去庸俗化:“快乐”诗学的伦理内涵

华兹华斯的“快乐”诗学涉及到了诗人、诗歌艺术、读者三者的内在关系,而其立足点则是人性之本与日常生活,也就是如何看待生命本身和生命如何存在与怎样发展的问题,即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华兹华斯对此发表了极为重要的意见,这种诗学思想以及在其中蕴涵的深厚的伦理内涵,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首先,华兹华斯认为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才会有生命的趣味产生。他曾经这样指出:“他(诗人)以为人与自然根本互相适应,人的心灵能照映出自然中最美最有趣味的东西”,同时“诗是人和自然的表象”。这不仅道出了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并且也确认了诗歌作为一种艺术体式同人与自然都具有一种十分密切的关系。华兹华斯认为自己被大自然赋予了一种成功和艺术评论家必须拥有的品质,而他也因这一言论而“名声大噪”l7l720如此看来,自然给人以感化与启迪,人也能感应自然界中美和趣味的东西,二者互相适应,具有一种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交感性,而诗歌正是二者交感的艺术表征。

从艺术创作上来讲,自然无疑是艺术来源的给养;从伦理上讲,自然往往给人的心灵以净化,使人的灵魂得以超升,摆脱功利的约束而进入自由之境。华兹华斯在《写在早春的诗行》中这样写道:“大自然使我躯体中的灵魂/同大自然美好的作品结合;/我呀,想起了那问题就心疼:/人把人变成了什么?/……/IN下伸展的带嫩芽的枝梢/扇子般地招引轻柔的风儿;/任我怎么样,我不由得想道:/那中间也有着欢乐。”对此可以这样理解:其一,大自然具有净化人类灵魂的力量,也具有一种与人类灵魂亲和的质性;其二,人类离开了大自然面临的只是灵魂的异化,人类脱离了正常人性发展的轨道,就会远离生命的本真形态;其三,在大自然里的一切都是快乐的,那里才是美好的天堂、人间的乐土,人类应该学会像大自然中的生命共同体那样和睦相处、相亲相爱。总之,华兹华斯通过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给读者留下的伦理学启示是:大自然中的生命存在形式是人类相处的理想模式,人类理应接受大自然的浸染、熏陶,让生命与生命之间和谐相处,抵制功利对灵魂的蒙蔽与异化,从而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其次,人与社会也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人只有在一定的社会中才能生存与发展,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人的个性、气质与风采。华兹华斯认为人是社会的构建因子,社会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的个性在社会中得以彰显,同时又要受到社会性的制约。而华兹华斯常常把人和社会的关系上升到整个宇宙的高度,从而在一个人、自然、社会乃至整个宇宙的宏大场阈下来确立人的地位和社会的关系,“华兹华斯意在拓展我们对一个非个人的宇宙之伟大性的激赏,直到我们学会将我们自身界定为所有无数生命中不可分离的一份子,离开了它们,我们将无从存在”。而在这个宏大的场阈关系网中,人以获得愉快为其立身之本,愉快的获得演变为人与人之间的爱和崇高的热情。华兹华斯在《诗行:记重游葳河沿岸之行》这首诗中多次提到“欢乐”:“而在城镇和都市的喧闹声里,/在我困乏地独处屋中的时候,这些景致会给我甜美的感觉,/会使我血脉和顺又心头舒畅;/它们进人我心灵深处,使那些/沉睡着的往日欢乐感情开始”,“欢乐具有的神威使我们目光/沉静,看清事物的生命/……/我在精神上多少次求助于你!/……灵上的图景再次苏醒过来;/我站在这儿,体会现时的快乐,/也高兴地想到在这个时候还将/给未来岁月增添生气和精神/食粮/……/自然也就是我的一切”。这首诗里所表达的思想是极其深刻的:人、自然界、社会构成一个宏大的宇宙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是自然和社会的中介。因此,人从自然界吸取精神食粮,向深处能够体味人性与生命的存在方式和生存价值,向广处能够反省社会的现时状态。诗人认为都市和城镇的喧闹不适合生命的诗意栖居,而只有向自然朝拜,从那里激发人性之圣洁的爱,从而整合现时的社会矛盾,理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从情感上讲,只有这样人才能获得欢乐;从伦理上讲,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真诚而合理。正是人与自然、社会构成了华兹华斯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主线:大自然——人(欢乐)——认识人性、激发圣洁之爱——反观社会、从而构建合理社会,而“欢乐”正是这条主线的情感本体,社会伦理道德则是其潜在的衍生。

再次,人与诗歌及艺术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人能够从诗歌与艺术作品里获得启示与真理。华兹华斯曾经这样说过:“诗的目的是在真理,不是个别的和局部的真理,而是普遍的和有效的真理”,“诗人唱的歌全人类都跟他合唱,他在真理面前感觉高兴”,“诗是一切知识的菁华”,“诗人是捍卫人性的磐石,是随处都带着友谊和爱情的支持者和保护者”,“诗是一切知识的起源和终结,——它像人的心灵一样不朽”在这里,华兹华斯确立了诗人和诗歌的崇高地位,也就间接地确立了人与诗歌艺术的关系:人要接受诗歌艺术的陶冶,从中获得启示、知识、真理,并且也能认识人性,作一个诗歌艺术的追随者和合唱者。华兹华斯在早期的一首诗中曾经这样歌唱:“诗人给我们崇高的爱和关心,/愿他们永远受到祝福和称颂,/他们神圣的歌使世上的我们/生活在真理和纯真的欢乐中。”从这里可以看出,华兹华斯给诗歌与艺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是艺术上的要求,并且是伦理上的要求。他认为读者要从诗歌艺术中获得真理和崇高的爱,从而构建个人灵魂的底蕴,再以此升华开去,使得整个社会都统筹在真理、爱和关心之中,如此,个人、诗歌艺术、社会都将为欢乐所充满,并且获得理想的发展模式。

第8篇

由北京大学和赶集网联合的《2014应届生就业研究报告》显示,去年的大学生就业目的地排名,成都超过上海、深圳,位于广州和北京之后,排名全国第三位。

想起10年前,我离开北京的大学到成都工作,怀揣一张“支援西部建设”的奖状,同学们笑言:到天府之国享福,又何须奖励?没错,在地理上,成都属于西部,但是在历史上,成都从来就不是那种需要帮扶的“西部”。相反,这座城市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后花园。

在杜甫的时代,成都作为唐朝的后花园,吸纳大量精英,为整个国家的文化积蓄力量。那时的诗人,来没来过成都,不但是一种人生经历的区别,甚至是诗艺境界的区别。在时期,成都身处全国的“大后方”,贡献的不止是粮草和子弟兵,还有堪比西南联大的华西坝大学群,“坝上”成为让很多人向往的地方。

入蜀是一种传统。李冰入蜀治水,于是有了都江堰,并初步奠定了成都的格局。文翁来了,他先学李冰治水,进而办学,为这个城市塑造灵魂。杜甫来了,简陋的草堂成为中国诗歌的圣地。陈寅恪来了,成都的文风又为之一变。成都是一个“熔炉”,来了便会留下痕迹,便会从此不同。但这个“熔炉”,却并非火热得发烫,而是充满温暖的力量。这种力量,让人想起老子笔下的“上善若水”,悄无声息但又经久不衰。这不是比喻,因为成都的故事,就是从水开始的。都江堰滋润整个成都平原,而成都又滋润着这个国家。“润物细无声”,这是杜甫写成都的诗句,也许只有在国家遭遇危机的时刻,成都温暖的力量才会在一瞬间显现出来。

成都人,一直是一个让人羡慕的标签。2008年汶川地震,成都成为抗震救灾的前线,成都人的淡定、勇敢和坚韧再次让网友点赞。但是,什么是成都人?地震后,作为一个外来者,我感觉我正式成为了成都人。很少有人知道,杜甫是河南巩义人,更多的人知道他住的地方是草堂,或许会以为他是“成都人”。成都人,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概念。从李冰甚至更早的时代开始,一直到当下,无数的人来到这里,吸纳、温暖、再造,很多人再也不想离开,于是就成为成都人。这块山水宝地,养育了本地居民和一代又一代外来者,而这些人,又反哺这块土地。

成都故事,最早的说法是这样的:“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这种命名故事记录了人的力量。但是,从西汉时起,成都就取代了中原,拥有了“天府之国”的名号。难怪浪漫的李白这样赞叹:“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李白太浪漫,在他眼里,成都的锦绣仿佛天意,但这其实是代代相传的常识。

我们在这里所讲的“入蜀”的故事,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关于“来”的故事,它还是关于包容与吸纳的故事,也是关于融合与成长的故事。自助者天助,上天的眷顾不是没有道理的,所谓天意,不过是民意的一个别称。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诗词资源开发;全面发展

关于“缺什么”的思考。

很多人都说现在的孩子都很幸福,放眼当下,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出生到成长,都是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看似他们的物质生活非常优越,但是我又总觉得他们好像缺了点什么。

想想我们这一辈的人,幼年我们的物质生活还比较匮乏,但是那个时候,我们生活得很快乐。而当下的学生无疑生活在一个物质丰盈的时代,要什么就有什么,可谓是“享福”,但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比如在这个浮躁的追求速度、效率的时代里,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精神文明也受到了影响。

而古典诗词正是为我们的精神生活注入了一股清流,对于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格品质,都有着有益的影响,但是处于低年级阶段的学生,他们年龄还比较小,语言能力较有限,对于古诗的理解能力也有着局限性。所以怎样进行古诗词资源的开发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朗朗上口,走进语言的诗韵美

古诗词有着优美的韵律和节奏,这也是古诗词的魅力所在,教师在渗透古诗词教学的时候,首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诗韵美,引导他们进一步去探究古诗词的内涵。

比如我曾经教学生背诵《咏鹅》,学生对于这首词的语言、韵律十分喜欢。经过几次诵读,学生很快就能掌握,甚至有的学生在背到“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时候,还会自己手舞足蹈地进行表演。比如学习王维《画》的时候,学生读着,就觉得很有节奏:“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类似这种朗朗上口而又铿锵有力的句子,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诗韵之美。

二、以画引诗,探究诗歌的意境美

现今教学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伴随着多媒体、电子白板技术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手段有了全方位的突破。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多媒体、电子白板等手段,将古诗的意境和画面展现出来,以呈现诗歌的意境美,同时以画引诗的方式也能带领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的时候,我就用多媒体将庐山瀑布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结合画面很自然能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境。针对李白的《静夜思》,我在大屏幕上呈现了一幅画面,一个人静静地在院子里抬头看着天上的明月,明亮的月光洒在井栏前,地上好像泛起了一层霜,画面中的人物抬头望这天空中的明月,想起来远方的家乡。学习王维的《鹿柴》这首诗的时候,我用多媒体呈现了一组Flash画面,学生根据这种动态画面,很快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意境美。

三、生活导入,让诗歌回归生活美

教师要精选一些有教育价值的古诗,并且将古诗词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离我们并不遥远,虽然是古代人所写,但是对于我们自身、当下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让古诗词成为我们生活的点缀,生活之美通过古诗词呈现出来。

比如,针对当下很多孩子都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他们不知道如何感恩。我就专门讲了《游子吟》这首诗,我跟学生说:“你们可能还不能体会到慈母手中线的真正内涵,在以前,远没有我们现在的条件,衣服都是通过手工缝制的,所以衣服破了母亲就自己缝……”“那么现在呢,我们的母亲虽然不一定会亲自缝制衣服,因为有很多制衣厂,但是你们穿的新衣服不都是买来的吗?而你们的母亲都在外面工作,工作挣了钱再为你们添新衣,他们同样很辛苦……”学生听着觉得很感动,并且很快记住了这首经典的诗歌。

四、经典导入,探寻情感的芬芳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带领学生走进国学百花园的时候,教师可以试着带领他们探寻情感的芬

芳,让国学的种子埋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对他们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以《弟子规》为例,我认为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弟子规》中有不少是关于礼仪修养方面的规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明其事理。比如针对《弟子规》中的一些礼仪:“或饮食,或左走,长者先,幼者后,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为了让学生有深入的理解,我现场组织了情境教学,谁扮演长者、谁扮演幼者,引导学生明事理。可见再有价值的经典,如果脱离了学生实际,那就等于一潭死水,毫无意义。所以国学经典的学习,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感悟。在教学中,一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就能很快明白过来,并且会觉得很有道理。

五、灵感导入,探究教学方法无止境

教无止境,这点在诗词资源的开发中给了我很大的感悟,教

学的方式、方法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向性意义。结合小学语文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将知识、能力、情感和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成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这些对于教学者的要求就更高了。在低年级阶段探究诗词资源的开发与教学中,我试着将家长请进来,让学生在家校联合中深入渗透古诗词带给他们的影

响。儿童低段教育应该如何入手?对于我这样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不断困惑又不断解惑的过程,所谓“学无止境”,教学,也同样如此,可谓“教无止境”。我们的教育应该注重生命教育,让教育焕发“生命”,融入“生命”的光环,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追求和期待。

总而言之,古典诗词的熏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项长期的、日积月累的财富,古诗词的熏陶,在这个物质生活优越的时代里显得弥足珍贵。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参与到古诗词教学资源的开发中,点燃学生精神成长的“阿拉丁”。

参考文献:

[1]周亚芹.驻足国学,和孩子们一起聆听窗外的声音:适龄儿童古诗词欣赏教学的质性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2011(05).

第10篇

朗读在语文素养的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毫不夸张的说:朗读质量的高低,朗读量积累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关于朗诵大会开幕词3分钟范文,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朗诵大会开幕词3分钟范文1老师们,同学们:

你们好!在这枫叶飘飘的晚秋,我们在这里相聚一堂,隆重行由语文组、校团委和教导处合办的“秋之韵”大型诗歌朗诵会,这是很及时的。同学们,秋天,不仅是农民丰收的季节,而且是你们丰收的季节,当然也是诗歌丰收的季节。你们,作为青春少年,不仅是祖国的未来,也是中国诗歌的未来。

可是,现在这个物质极度膨胀的时代,诗歌离却我们越来越远,曾经一度被称为“诗国”的中国似乎已经成为历史。诗歌生存的土壤正趋于消亡。谁来作诗,谁又来读诗?已经成为一个时代性的问题。诗歌仅仅存活于所谓的`诗人圈子和大学的中文系里,其处境尴尬到了极点。

同学们,让我们救救诗歌吧!你们是中国未来的知识群体。有朝一日,你们之中有人必会成为某一学术领域的精英,当然其中也不乏诗人的诞生。你们要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学校这次举办本次活动,主要基于下面的考虑:一是为召唤诗歌复兴时代的到来,我们要让当代诗成为继《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后的再度崛起,让当代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二是为学习借鉴大家的文学性格、陶冶大家的性灵、铸造大家的诗魂;三是为推广普通话,让普通话为诗歌感情地飞扬插上伶俐的双翅。

就说这些吧,最后祝每一位参赛的同学取得优异的成绩,祝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朗诵大会开幕词3分钟范文2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滔滔江河水,淹不尽浩浩中华魂;

巍巍昆仑山,锁不住阵阵中华风。

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

又是一轮花好月圆日。

走进十月,我们用一样的眼神凝望金秋;

投入国庆,我们有一样的感慨发自肺腑。

长江,黄河,惊涛裂岸

中国,我们为您激昂的颂歌;

泰山,黄山,刺破青天

为您捎上征服的欢乐。

全中国都在欢呼,

全世界都在雀跃。

我们只想为您送上一句话:

我们共祝祖国生日快乐,共祝中华繁荣富强!

没有祖国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没有祖国为我们创造的良好学习环境,就没有我们新时代学生的今天! [河北教师网站-冀教网 ]

欢庆的歌声就要唱响,把颂歌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献给亲爱的老师,同学们,祝福我们的民族日益强大!祝福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

朗诵大会开幕词3分钟范文3各位小朋友,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大家下午好。

在这枫叶飘飘的晚秋,我们将开展“祖国,我爱您”诗歌朗诵活动,我们每一位小朋友将满怀最真挚的情感,用最优美的语言,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献上最美的祝福,让我们用诗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下面我们进行升旗仪式。

1 小朋友们,当我们听着雄壮激昂的国歌,目睹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不禁感到身为中华儿女的自豪。下面请欣赏大班全体小朋友带来的【好妈妈】。

2 小小蜡笔,穿花衣;红黄蓝绿多美丽,你画太阳我画国旗,祖国祖国我爱你,下面请欣赏中班小朋友带来的【祖国祖国我爱你】。

3 小兔子又白又可爱,但我们小班的小朋友更可爱,下面请欣赏小班朋友带来的【小白兔】。

4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请欣赏大班李超等五人带来的【五星红旗】。

5 滔滔江河水,演不尽浩浩中华魂。巍巍昆仑山,锁不住阵阵中华风。请 欣赏中班刘翔瑞,王星月带来的【沁园春。雪】。

6 每个人都有一双能干的手,你看,我们小班小朋友的手指还在做操呢!

7 我们爱爸爸妈妈,我们爱老师同学,但你要问我们最爱什么?我们最爱自己的祖国!下面大班的小朋友庹淇翔等8位小朋友给大家朗诵【我爱】。

8 是谁让我们过着幸福的生活?是谁让我们快乐的成长?噢!是您——祖国亲爱的妈妈。

9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是李绅【悯农】中的其中一首,下面由小班的小朋友为大家带来他的另一首【悯农】。

10 下面请我们大班的张诗雨等4位小朋友为大家献上【请埋葬我,大地】。

刚才听到各位小选手的精彩朗诵,里行间所包含的对于祖国的热爱,真的是让我热血沸腾、激动不已!下面请家长代表讲话。

小朋友们,我们要爱我们的祖国,也应该爱我们的幼儿园。小朋友们,爱我们的幼儿园就不要乱扔垃圾;爱我们的幼儿园就要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脏话;爱我们的幼儿园就要尊敬老师、爱护帮助小朋友;爱我们的幼儿园就要爱护幼儿园的一花一草一木。小朋友们,大家能做到这几点吗?

好,通过这次《“祖国,我爱您”诗歌朗诵》活动 ,大家一定要将爱国与爱幼儿园结合起来。让我们的幼儿园变的更加漂亮!

现在,我宣布,这次朗诵活动圆满结束!

朗诵大会开幕词3分钟范文4老师们,同学们:

你们好!在这枫叶飘飘的晚秋,我们在这里相聚一堂,隆重举行由语文组、校团委和教导处合办的“秋之韵”大型诗歌朗诵会,这是很及时的。同学们,秋天,不仅是农民丰收的季节,而且是你们丰收的季节,当然也是诗歌丰收的季节。你们,作为青春少年,不仅是祖国的未来,也是中国诗歌的未来。

可是,现在这个物质极度膨胀的时代,诗歌离却我们越来越远,曾经一度被称为“诗国”的中国似乎已经成为历史。诗歌生存的土壤正趋于消亡。谁来作诗,谁又来读诗?已经成为一个时代性的问题。诗歌仅仅存活于所谓的诗人圈子和大学的中文系里,其处境尴尬到了极点。

同学们,让我们救救诗歌吧!你们是中国未来的知识群体。有朝一日,你们之中有人必会成为某一学术领域的精英,当然其中也不乏诗人的诞生。你们要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学校这次举办本次活动,主要基于下面的考虑:一是为召唤诗歌复兴时代的到来,我们要让当代诗成为继《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后的再度崛起,让当代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二是为学习借鉴大家的文学性格、陶冶大家的性灵、铸造大家的诗魂;三是为推广普通话,让普通话为诗歌感情地飞扬插上伶俐的双翅。

就说这些吧,最后祝每一位参赛的同学取得优异的成绩,祝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朗诵大会开幕词3分钟范文5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在这书声朗朗,书韵留香的岁月里,我们迎来了“打造书香校园”主题诗歌朗诵会!读书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提起书,我们一定会倍感亲切。书就像我们的朋友,默默地与我们进行心灵的对话,无言地伴随我们行走人生之路。莎士比亚曾经这样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而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所学校的魅力同样来自于这所学校的阅读氛围。我们的学校是一所美丽的窗口学校,我想,她的美应该不仅仅是洁净、通透、精致,更应该洋溢着浓浓的书香气息。有了书香的薰染,我们老师和学生的人生就充满了诗意,有了书香的飘溢,我们的学校就会美得深刻,美得大气而厚重。

实验小学正在努力地营造书香校园,学校里,处处都书香扑面,才气四溢,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位公民,读书应该成为我们每日必需和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源泉。我们的校园应当始终充满着琅琅的书声,我们校园的每一株草木都应当散发着文化的芬芳。

今天,让我们在这里敞开心扉,诉说大家的心里话!让我们以美妙的语言,抒发最纯真的感情!让我们用豪迈的激情,歌颂美好的生活!让书香、书声弥漫在温馨的校园中,让文化伴随着每一位同学成长!愿我们的人生更精彩!

第11篇

在《艾青诗选》中你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艾青对光明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黑暗势力的不妥协和极度痛恨。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艾青诗选读后感高中范文摘抄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艾青诗选读后感高中范文1爱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艾青的是既有古风又有现韵。把中华上下几千年的语言文化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化成一种蓝色的忧郁,虽说我可能喜欢乐观话得豁达的诗,可艾青的一生经过很多波折,可艾青的诗更多的是对祖国的热爱与报效之心。从中提炼出诗人忧国忧民大情怀。

我很喜欢艾青的现代诗总觉得那些充满沧桑的文字。让人读起来热血沸腾,任时光荏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是在记忆里永存。

读完《艾青诗选》这一本书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我爱这土地》。艾青写这首诗时正难国内当头,这首诗写出了艾青的忧郁。他的忧郁源自于农民的苦难,这里有浓烈的爱国之情。

作者用一只鸟的形象开头,在个体上面的渺小,短暂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是为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象成是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永远不停歇的为祖国大地而歌唱。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积极适应时展的要求。我们也要像爱情那样爱祖国,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而我们目前能够做到的,唯有努力学习,树立信心,坚信自己的力量,要保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

一生关心劳动者生活的爱情是重要的事,我想我得到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悲惨生活照,更多的是关于那个时代的思考,以及我现在生活的思考,会深思,就算少了盼望,我也会努力盼望我以后的理想生活。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努力,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艾青诗选读后感高中范文2将《艾青诗选》捧在手中,感受近代历史的痕迹。

一本橘色的书皮的背后,满载着中国男儿的坚强,勇敢,他们不屈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心中。凶狠残忍的帝国列强对我们国家所犯下的一切罪恶,将无法抹去。艾青以他苍劲有力的诗句述说着历史的悲凉。

艾青的《春》:春天了,龙华的桃花开了,在那些夜间开了,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那些夜是没有星光的,那些夜是刮着风的,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而这古老的土地呀,随时都像一只饥渴的野兽,甜吮着年轻人的血液,顽强之子的血液,于是经过了悠长的冬日,经过了冰雪的季节,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这些血迹,斑斑的血迹,在神话般的夜里,在东方深黑的夜里,爆开了无数的蓓蕾,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

人问:春从何处来?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作者将战争的胜利比作春天,用了多个那些以及将将土地比作野兽,吸着血,可以从侧面写出敌人的残忍,激烈,死伤惨重,表现出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是用无数战士的血液换来的,表达了艾青对勇敢无畏,坚持不懈,爱国的战士的赞美和敬佩。

艾青笔下的每一段诗歌都诉说了一段故事,表达对战士品质的赞美,对战争的痛恨。最后呼吁人们和平,反对战争。读着艾青的诗,朗诵着艾青的句子,有种浓浓的爱国情谊涌上心头,眼前拂过战争的一幕幕,不禁握起拳头。

艾青是善良的,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的初心都是善良的,是战争的无情,冷漠的改变了他们。人们长时间生活在利益的争斗中,死伤不计其数,战争,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利益争斗。我们应该保持初心,反对战争,人之初,性本善。

我和艾青一样,让勇敢无畏的人成为我们的榜样,让我们站起来,反正战争,不要在利益的世界里被污秽沾染,我们要保持一颗单纯善良的心。

艾青诗选读后感高中范文3《艾青诗选》的封面十分的简朴,深蓝色的封面上仅有着一个艾青的头像和一些对《艾青诗选》的赞美。艾青拥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在他的诗中你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他对光明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黑暗势力的不妥协和极度痛恨。

他以革命的现实主义手法,深沉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同时它的诗篇又激励着千千万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国土去英勇斗争。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艾青的诗歌中不仅蕴含着赤子的真诚,还蕴含着感情的真挚,是艾青心中情感的最真实的写照,是艾青的诗歌之所以动人的最根本的要素。每次看《艾青诗选》时,我总会被艾青那平凡却带着强烈爱国情怀的文字给打动。好像艾青就站在我的面前,深情地朗诵着这一首首诗,表达着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

我从艾青的诗中领悟到了善良、坚忍、勤劳的真正含义。“善的源泉潜藏在内心,如果你轻轻推开那扇心中的门,甘甜的泉水就会汩汩涌出。”从这句话中我看出艾青是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善良的,我们一定要坚守善良的本心,不被邪恶所腐蚀。对生活多一分善意,少一丝冷漠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的美好,充满着生机和欢笑。

一个人要想真正地成长和成熟,挫折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经历了足够多的挫折,才能一点点地挖掘出自己身上的不足,从而去改变自己。只有怀着真挚的热情去面对生活,生活才会给予你温暖的怀抱。只有真正坚忍的人才能经历足够多的挫折且不被挫折所打倒,一旦被打倒那就很难再爬起来了。

勤劳能使我们的明天愈发充满活力和勇气,没有人是可以不劳而获的,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只有勤劳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美好。艾青便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勤劳、坚忍、善良的人。

我决心向艾青学习,成为一个勤劳、坚忍、善良的人,尽我所能去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艾青诗选读后感高中范文4读完《艾青诗选》,心灵就被略有点偏冷的灰色填满了。那一首首诗里所蕴含着的沧桑而厚重的忧郁,仍然久久萦绕在记忆中。

艾青的诗,总是让我想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他以悲悯的心,爱着天下每一个遭受不平等的人民。他的悲伤和痛苦,从来不是出于自我的利益。“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谁也不愿意看到,古老的民族几千年来栖居着的土地,在敌军的铁骑下正奄奄一息。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应对时事的艰辛,逃避现实显然是懦弱的,所以艾青没有选择逃避。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里,在人民的苦难目前,“小我”是微不足道的,而是需要有“大我”的情怀。所以,艾青勇敢地担负起了职责。朴实无华的文字里,流淌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诗中传达的,还有对光明热烈的渴求和讴歌:“一切的美都和光在一齐”“在黑夜把期望寄托给黎明在胜利的欢欣中歌唱太阳”。几千年来,从屈原写下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开始,对人民无私的热爱,“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能够被认为是负职责的知识分子创作的永恒主题,是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艾青的诗里,没有“黄河在咆哮”那种尖锐的战斗意志,因为这种情感有时是略带盲目和幼稚的。艾青的诗传达出来的,是“北方是悲哀的”那样深刻的

无力感,离劳苦大众的真实生活更近。读来仿佛棉花堵在胸口,有时候让人感到有些鼻酸。

在艾青的诗中,常常能够见到“黎明”“太阳”“火把”,不难看出,它们具有十分明显的象征意义。艾青对黑暗旧社会的痛恨,对光明的热烈向往和渴求,蕴含在这些意象中;而这些简单的意象,也使得他更容易将热爱和诗情献给所有人民,从而和人民紧密联系在一齐。抛弃掉一切无用的矫饰,艾青从古体诗繁琐的韵脚、字数、行数等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了,所以,他所表达的情感显得更为深挚,直达读者的内心。

读一读《艾青诗选》吧,你将会领悟到一个人所能拥有的最宽广的心灵,以及最伟大的情怀。

艾青诗选读后感高中范文5艾青作为中国现代代表诗人之一,对我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和贡献。他曾任第三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艾青的诗歌创作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幼年时被父母视为克星的他被寄养至“大堰河”保姆家中。由于在父母那里感受不到作为儿子的疼爱,反而得到大堰河浓浓的爱意和关心,从小感染农民的纯朴和忧郁,在他以后的创作生涯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他将自己作为儿子的深情寄托到大叶荷身上。于是在他创作的初期,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表达了对大叶荷的深深的怀念以及对她不幸身世的描写。

艾青创作还受西方哲学和文学影响。在诗歌中,他将现实主义主义手法和象征手法结合起来,吸收世界诗艺的营养,大大提高了其丰富性。同时他又深植于民族的土壤,感情炽热,结合了革命浪漫主义诗风和现实主义本色,极富革命战斗精神。

艾青在其创作中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其独特的审美意象,忧郁和崇高之情,反映民族悲剧性境遇。追求感受力的统一,善于捕捉意象、色彩渲染增加形象鲜明性,具有散文美,融汇光彩和音乐的律动。递进排比句式,首尾呼应的手法。“太阳”和“土地”是艾青诗歌中两大中心意象,是其创作的核心和支柱。在他的创作生涯中,艾青把自己对于祖国和广大农民的深切关心赋予在诸多作品中,他与劳苦大众一齐同呼吸共命运,可谓忧国忧民。他的忧郁就是农民的忧郁,他的愤懑就是农民的愤懑。而他对“太阳”的不懈追求和向往,也表现了他对这一个时代的忧虑,他希望光明、春天的到来,能够带领深陷黑暗中的人民走向黎明。两个意象互相映衬,完美融合,达到现实与理想的交汇,民族与世界进步思潮的统一。

第12篇

高三是临近高考的重要时期,很多的科目对于基础不好的同学来说更是难上加难,那么高三语文应该怎么复习呐,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语文复习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复习策略1.重视高中语文基础积累

高三语文不像其他的科目那样有迹可循。或许很多的同学不知道从而下手。同学们一定知道,高中语文的知识都是靠积累的,所以高中语文不可能一口吃一个胖子,基础不好的同学必须做到把该能拿的分数点通通拿下。比如高中语文的背诵,就是高中生应该拿到的分数,此时的复习应当将课内的背诵篇目拿下来,从而做到滚瓜烂熟,同时也要保证书写无误。还有就是利用一定的时间将必要的诗词尝试理解透彻,能狗版式气不通。也要争我哪一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应该理解准备,切记不要张冠李戴。

2.合理制定复习计划

高中语文的知识点是比较繁多的,知识点覆盖面相对比较广,难度也很大,紧靠简单的拼时间和精力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一定要科学的计划学习高中语文才是正解。正定学习计划、执行计划、考后总结等都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缓解。制定计划不要过于理想和主管。一些考生认为靠前复习是决定未来命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就要玩命的学习,所以制定计划时候,目标和时间安排的很紧,除了吃饭睡觉,计划拍的很满。但实际上总是做不到,于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制定高中语文学习计划一点都没有用,步入凭感觉学习时期。

3.充实高中语文作文

很多的高中同学说,作文是没有办法复习的,因为高中语文的作文不像其他的题目,没办法一下子就能提高写作能力。但是千万就不能这样忽略作文的准备。高三网小编表示其实一个人的写作能力想要提高是需要一定的过程,但是同学们也是要在靠前进行准备的。平时可以多多练习下作文的写作。在练习的过程中要重视身体,同时也要形成积累作文材料的习惯,进而熟练的掌握一种作文的思路,这样才能在高考中写出好的文章,获得高分。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方法及策略步步为营,夯实基础

在进行第二轮复习前,考生首先要选择一本和高考《考试大纲》结合比较紧密的专题复习参考书。书不在多,而在精。考生应该挑选适合自己的复习资料,然后详细、系统地学习、练习。选好资料后,考生就应根据高考《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内容,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进行复习了。这里的复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看,二是做。看,是看对高考考点的讲解。考纲上的规定和要求是大概的、笼统的,而在复习时考生要将考点细化。做,是指做和高考考点有关的习题。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看的内容,所以看是根本,是基础;做是手段,是方式。看是第一性的,做是第二性的。而对一些难掌握的内容,则要画出来反复看,做题时要善于总结,要注意方法。专题复习是第二阶段的关键,这也是整个高三复习中用时最长的一个阶段。而这一阶段的复习内容有的考生觉得单调,枯燥,乏味,有的考生在进行复习时只喜欢看某一专题而不喜欢看其他专题,甚至有的考生在专题复习还没结束时就急不可待地进行第三轮复习等,这些做法都是应该规避的,因为这样做不利于全面夯实地掌握考点,在实际考试中会因为有所偏颇而导致失分的。因此,考生要学会在枯燥乏味中寻找乐趣。要相信,只有通过这么步步为营,才能夯实自己的基础,只有基础夯实了,到第三阶段做起综合试题来才能游刃有余。

诗词鉴赏复习

复习要点:①介绍读懂诗词、把握诗人思想情感的方法。②系统介绍常见的诗词艺术手法。③引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术语,提高其鉴赏诗词的能力。

复习措施:①选择经典诗歌,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读懂诗词的方法。②将诗歌按内容(风格)分类鉴赏,让学生掌握各类诗词的一些规律特征。③进行鉴赏技巧的总结、分析和点拨,教会学生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掌握一般理论,诗歌体裁(古体诗、今体诗律诗、绝句)、诗歌题材(怀乡、思友、征旅、怀古等)、表现手法、语言特点、作家风格、常见意象等,要求对理论消化掌握,不能只停留简单记忆。

方法:①阅读——看有效信息(注释、题目、作家、诗眼、诗歌内容、问题提示),注意从“景”、“情”、“理”、“趣”几方面剖析诗歌。②作答——问什么,答什么,贯彻“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有什么效果”的答题规范要求。牢记运用有关诗歌理论知识,用术语作答。

语文阅读复习

复习要点:①介绍整体把握文意,读懂文章的方法。②讲解突破“理解关键词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作者观点”“赏析表达技巧”“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等常见考点的方法。③培养学生审题、答题的习惯。④介绍常见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

复习措施:①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提升阅读理解力。②精选文段,指导学生掌握抒情散文、说理散文、小小说等文体的阅读要领。③精选练习,指导学生在练习中落实常见考点的思路流程和解题技巧。③指导学生阅读参考答案,重视阅读练习的反思,规范学生的答案表述。

现代文阅读尤其是文学作品阅读,学生总感到无从下手,得分较低;而复习起来也往往是事倍功半。复习中要加强对学生现代文阅读技巧的指导,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答好现代文阅读试题必要前提:①明确文体特征,整体把握主旨;②掌握各种手法,构建知识体系;③指导答题技巧,总结答题模式;④分析题干内涵,明确问题指向。

高三语文作文复习高考作文从某一方面讲也是在考做人,因为作文就是做人。作文需实现两个再现:一是再现行为过程,作文不仅要体现对生活、人生的感悟,更要把感悟的过程展现出来,就是选取行为过程中典型的、美好的、感人的、有意义的东西再现出来。

二是再现思维过程,在行为过程的再现中,揭示出思维的活动过程,这样可以使文章充实、有见地,从而起到陶冶情操、感染人的作用。

作文占了语文试卷相当的比重,如何才能在作文时扬长避短,写出自己的特色?复习冲刺阶段,大家就要有意识地进行几个方面的训练:

(1)梳理思想和生活的积累,从内容、语言、体裁上寻找自己的特色。材料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中常用的一种作文形式,最大的好处就是给考生提供了扬长避短的空间。大家可以根据读过的书,看过的精彩文章,有过的独特经历,听过的心动的事,有过的好的构思等所熟悉的内容写自己擅长的文体。在备考的最后阶段,大家要把这些材料集中起来,按道德、亲情、成长等分类,做好素材的储备。

(2)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几个不同话题,做一些用相同材料写不同类型文章的训练,力求在任何文题下都能写出自己的闪光点。

(3)锤炼几篇成功的范文。备考的最后阶段,最好能把一些近几年高考的满分作文从题材、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仔细推敲分析,做好迎考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