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47: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梅花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咏梅;意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180-02
一、咏梅诗歌在中日的发展
自弥生时代,梅花从中国传播到日本后,梅花的身影便在和歌中频频出现,梅花最开始在和歌中被日本人歌咏是受汉诗中梅花诗的影响。梅花虽然并非日本原产植物,但由遣唐使和僧侣带回日本后,成为当时最具有风雅的植物,赏梅咏梅亦是当时最高的文学艺术。“梅花”作为一种文学意象最早出现在奈良时代的《万叶集》中。其中描写植物的多达1 700首,这些植物当中花的种类也至少有40种,其中描写梅花约有117首,占据第二位。可见人们对梅花的喜爱与赞赏颇多。由于日本的岛国文化,日本人重视感性,他们认为“为艺术而艺术”才是文学的本质,在咏梅诗歌中梅花并没有被寄寓很多的主观意念,而是以一种简约淡泊、恬静优雅的形象出现,展现出梅花的“美意识”。从而形成了日本人对大自然色彩的美的体会。
梅花,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名花之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咏梅诗歌最早出现在《诗经》中,但宋代是咏梅发展的黄金阶段,在咏梅的数量上《全宋词》收诗歌共254 000多首,咏梅诗多达1.85%。在我国宋代,咏梅宋词中开始与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动植物、日常生活之物等意象搭配出现。如梅与霜雪、梅与烟云、梅与风雨、梅与日月、梅与杨柳、梅与松竹、梅与鸟禽等。可以说在宋词中的咏梅诗中所涉及的意象最为广泛,为后世的咏梅诗歌提供了几乎所有的模式,使得咏梅诗真正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在两宋时期,梅花的审美意义不断地被发掘,发展和提升,最终梅花被推为“群芳之首”,成了崇高的文化象征。
二、中日咏梅代表性意象“白雪”与“黄莺”
在中日咏梅诗歌中,“白雪”与“黄莺”是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宋词中的梅配雪的诗歌与和歌中梅配莺的歌有很多千古绝句,被人们广泛流传。
咏梅诗歌在宋代达到了顶峰,从过去描写梅花的形态美升华到歌颂梅花的品格美,以花喻人,使梅花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其中以梅配雪这一描写最为突出。梅与雪之间的审美关系,成为宋词中最常见和突出的一种描写视角和表现方式。自古以来,梅花被中国人看作是一种精神品格的象征。通过梅花与意像“雪”的类比,从而表现出梅的不畏严寒、迎风傲雪的精神品质。
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咏梅》)
这首诗可谓是咏梅配雪意象诗中的佳句,描写的是初春时节,百花都未开放,只有梅花独自在墙角凌风傲雪,在冰雪飘扬的寒冷中依然翘首挺立,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线。写出了梅花不畏恶劣严寒、不畏冰雪摧残的精神品质。作者写这首诗主要是借梅喻人,表现出人们在恶劣环境中不同流合污的精神和刚毅的品格。诗人用遥知不是雪,来指出梅花与雪一样洁白纯洁的同时,还具有雪不具备的梅香。通过雪与梅花的对比,突出了梅花的香气,更加体现出一种其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
在日本,黄莺被称为“告春鸟”,亦为报春鸟的意思,梅花作为早春时开放的花,和黄莺一起代表春天的风物,梅花作为春天到来的象征,深受人们的喜爱。像宋词咏梅诗中“梅与雪”的经典搭配一样,“梅与莺”是日本人最喜欢的搭配。所以日本人常常借梅报春,把莺这一具有春天气息的意象与咏梅结合描写,描绘出春天将至,万物复苏,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比如下面这首咏梅的诗句:「春されば、木未隐れて、莺その鸣きて去ぬなる生めが下枝に。(山氏若麻吕卷5:827)
意思是人们在簇拥而开的梅花和快活的黄莺的鸣叫声中感受到了春天已经悄然而至。侧重于描绘春天的风物—梅花的淡雅之美,表现出对大自然中早春景象的赞美和春天来临之际的雀跃之情。在中国,借梅报春的诗句也有很多,但自六朝时期起,对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格赞赏就基本取代了借梅报春的意境,而成为咏梅诗的主流延续至今。与日本不同,中国的咏梅诗句中把梅和雪、霜结合描写是最为常见的表现方式。
如果单单从“报春”这一视觉角度看,“白雪”与“黄莺”这两个意象也分别被广泛运用到中日咏梅的诗歌中。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是人们抒情的大好机会,日历上虽然显示的是春天,但是天气依旧很寒冷,梅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绽放。通过梅花与“白雪”与“黄莺”意象的搭配描写,来向人们告知春天已悄然而至。
「梅の花、散らまく惜しみ、我が園の、竹の林に、泣くも
(阿氏奥嶋卷5:824)
这首和歌的意思是梅花飘零散落,痛惜岂无声。我苑竹林里,黄莺声声鸣。借早梅的开放来向人们发出春寒冬已过,早春将至的讯息。我国宋代报春的咏梅诗也有很多,如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咏梅》)这首诗也有借梅报春之意。梅花在早春时期开放,天气还很寒冷,在雪中盛开的梅花向人们发出春天即将来临的讯息。其意象大多写刚毅、凛冽的冷霜、傲雪、寒风、给人以正义凛然之感。
三、“借梅咏物”与“借梅言梅”
在咏梅诗中,中国诗人在审美过程中喜欢“借梅咏物”。梅花的许多方面都被拟人化,被赋予人的精神品格、气节情操等。
中国的咏梅诗句中在梅和雪的类比中突出梅花的不畏严寒,独树一格的精神风貌。梅花的许多方面都被明确地理解为人的气节和品行的体现,梅花的品格也被寄托在很多道德伦理内容中。中国的文人喜欢通过梅花托物言志,将梅花从自然性意象、情感性意象上升到文化意象,将梅花完全人格化。
试举几例加以说明。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诗人借咏梅表现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落寞和不论怎样受挫都保持高风亮节的情操。
以下这首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梅的形态,后两句突出了梅的特色朴实淡雅,不图虚荣。这首诗表面上看是赞美梅花的“清气”,但也是以物喻人,赞美人具有淡泊名利,高洁自重的精神品质。表现了诗人以墨梅自我勉励,努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是梅花的高风亮节的体现。
与中国咏梅诗人的严肃与深刻不同,日本人则只是“借梅言梅”,这种单纯的审美意识,体现在咏梅诗句中则不带思想倾向的情绪化直抒胸臆的表现方式。
「わがに宿盛りに咲ける梅の花散るべくなりぬ見む人もがも(《万叶集》卷5:851)
译:我舍盛开者,梅花竟若斯,须臾花散落,谁见盛衰时。
作者感叹梅花花期短暂,满园盛开的梅花终有凋零之期,从而感叹大自然周而复始,人生变幻无常。
「わが園に梅の花散るひさかたの天より雪の流れ来るかも(《万叶集》卷5:822)
译:我家池苑里,梅树已飞花,天上飘春雪,纷纷似雪花。
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一场浪漫的“梅花雨”,好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这美丽的画面让人无比满足。我们可以从歌中体会到梅花带来的这种“美意识”,而这其中并不包括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日本人喜欢把梅比喻成雪花,以此突出梅花如大自然的雪花那样纯洁和淡然之美。把梅花和雪花联系在一起,大概是第一雪花在颜色和形态上与梅花有相似之处,第二梅花的花期比较短,花开花落亦是在转眼之间,正如雪花从天空飘落到地上一样它的美丽也是稍纵即逝。从中也不难看出日本人对梅花的描写只是单纯地从梅花自身外形姿态出发,来赞美一种自然美。
因此从日本咏梅诗句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大多喜欢“借梅咏梅”,追求一种和谐的“美意识”,而不同于中国诗人,侧重于描写梅花与人的情感寄托,“托物言志”从而在梅花的内涵上有过多的深入探究。
四、小结
从中日咏梅诗歌的粗略比较中可以看出,中国诗人对自然事物抱有一种人格化的审美倾向,他们将梅花看作是理想、憧憬、人格等象征,借助梅花来寄寓自己的“情”,抒发自己各种各样的“志”,通过欣赏各种各样的咏梅诗,我们也感受到了诗人们寄情于梅的丰富情感;而日本则满怀对大自然的崇拜和热爱,不寄托过多的道德伦理,纯粹是对大自然“美意识”的欣赏。同是梅花,中日诗人寄寓在咏梅诗中,其中的情感意念却表现出诸多不同。总之,由于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即使在咏梅诗歌中采用的是同一种意象,所表达的个人情感和文化底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孙静冉.中日古典诗歌中梅花意象比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7).
[2]尹宁宁.《万叶集》中的咏梅歌[J].安徽文学,2010,(8).
[3]张晋,陈瑞丹.中国历代咏梅诗歌分类初步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2).
关键词:人类情感;花草树木;寄托笔者是学园艺专业的,因为自幼对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就十分喜爱,所以读书求学也选择这个专业。之所以对花草树木情有独钟,还因为接受家庭教育的缘故。记得小时候爸妈就经常告诉我,人有感情,花草树木也有,人生一世就如草木一秋,要像待人一样爱护他们,让它们自然生自然死,不要欺负它们。后来上了学,老师们时时告诫我们,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大自然中的一份子,都有生存的权利,要学会尊重花草树木,尊重虫鱼鸟兽,因为它们是人类的伙伴。本文撷取古代文人诗歌曲赋的典型描写,说说人类情感在花草树木中的寄托,也想知音者能够共鸣响应。
古人吟诵花草树木,大多见于山水田园诗中。山水田园诗历来是我国文人吟咏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诗经》和汉乐府中都有吟咏的佳篇妙作,唐宋则将其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撷取古人的诗歌佳句,随之议论一番以尽个人之兴。
1古人描写草的诗句与人类寄托于草的情感
古代文人墨客对小草的描写作品不计其数,笔者只撷取几个典型诗句即可窥见人们在小草上寄寓的复杂情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这是一首北朝名歌。在苍茫的天地之间,人们举目所见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苍苍”,是草的颜色苍翠欲滴;“茫茫”,是漫无边际大草原朦朦胧胧的形。风儿吹过,只见草儿随风起伏,高高低低如绿浪荡漾,牛呀羊呀悠闲地在草浪中忽隐忽现。这里描写的是草原美景,天地人和动植物和谐生长,这是自然恬静的美好的生活画卷,人们把对天地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把对大自然的无尽恩赐的感激之意充分地表达出来,既呈现了一幅壮美的牧民生活图景,又把自个儿民族的感情寄寓在诗句中,让读者受到感染。从这首民歌中,我们看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爱”是这首诗的浓情,而“草”是人们寄托浓情的载体,小草和风儿牛羊相依相伴,和人们的生存息息相关,人们离不开小草,离不开草原!
描写草儿的诗句中,笔者尤其喜欢唐代著名作家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状写。诗句中作者把春天的小雨、草色、烟柳等景物,用欣喜的笔触描绘出来,抒发了“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唐,韩愈)的清新春景。草儿历来是报春的使者,也是装点祖国山川大地的尤物,诗人们借它抒情,但这种情却不是使人们的专享,诗人们把大家的喜爱和感佩浓缩在字里行间,抒发的是大众之情。
2古人描写花的诗句与人类寄托于花的情感
对于各种各样的花,人类肯定是“爱”字当头,“喜”字为首。古往今来写花赞花怨花乃至恨花的诗作数不胜数,让多少读者跟着文人墨客一起泼洒情感,一起喜怒哀乐。我们不会忘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名句;不会忘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不会忘记“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红杏;其他如“带到重阳日,还来就”中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中的海棠、“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的梅花、“桃花尽日随流水,泪在清溪何处边”中的桃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的荷花、“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的稻花等等。花是有情之物,它有灵性,和各种各样的小草一样,它们以不同的形色和馨香,阐述着人生的哲理,或起教育作用,或表达各种祝福,或表示祈求和希望,或表述各种心态和冥想。在中国,人们把不同的情感寄寓于花儿,主要凸显在花的象征意义上。如牡丹象征富贵和大气,梅花象征无畏和顽强,荷花象征高雅和清纯,兰花象征清馨和优雅,玫瑰象征情爱和忠贞……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引起读者由此及彼的联想,以表达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象征就是托物言志的一种技巧。当然,人们对花儿寄寓的情感,绝大多数是真善美的追求和讴歌,与对小草的情感寄托有不一样的地方。人们赏花赞花,因为它们“浅笑留花间,朵朵为君妍”;人们赏花爱花,因为花中蕴含着人们十分肯定的正能量――美好的人格寓意、伟大的精神力量。花以实用和美化相结合成为大家生活中的一部分,娱人感官,撩人情思,寄以心曲。花已形成了“花文化”,其含意博大精深。
3古人描写林木的诗句与人类寄托于林木的情感
与花草等一岁一枯荣的植物相比,树木是形体高大、生长周期较长的植物。高的大树可达十几米甚至数十米;树龄长的树种可生长几十年数百年乃至几千年。树木不但形高体硕树龄很长,它们中的很多乔木,一年四季还都郁郁葱葱蓬勃旺盛,为大地山川撑持出莽莽苍苍的森林绿,所以,树木成为历代人们敬仰崇拜的主要对象。远的不说,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咏柳》一诗中就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柳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此诗描写的是柳树,其貌“碧玉妆成”,其形“万条垂下”,它的细叶如裁缝巧制,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制的结果。笔者看过不少古人写柳的诗歌,因为柳树依依婀娜多姿,不少文人都将依恋之情寄寓在柳树身上,看到它们你就会产生依依不舍的柔情。又如南宋的志南和尚写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此诗写的是古木参天荫翳蔽日形成的绿荫下一位老者的感受,老者的感受其实就是作者的感受。读着诗句,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浓荫下过路人的喜悦:杏花雨纷纷,微风轻吹面,惬意舒适的老者,虽然已需“杖藜扶我”,但对古木凉阴十分感激。诗中透露出来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古代描写树木的诗句,和描写花草的一样,也是数不胜数。这些诗句中对树木的吟诵,无不寄寓着文人墨客们的多种情愫,而赞赏崇拜却是主旋律。清代文人郑燮吟诵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中的“青山”他要“咬定”,其实“青山”指的是“立根原在破岩中”的满山树木。他把做人要经受千锤百炼、不怕风吹雨打的告诫寄寓在满山的树木中,读之你会收到很多启发。中华民族崇拜树木,视树木为护身符,把多种复杂的情感寄托其中,这一自然物已成为图腾文化积淀深植于人们的潜意识之中。
以上的议论,是笔者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读了许多诗词作品后对花草树木十分钟爱的表达。花草树木是大自然的灵物,人们把自己的丰富情感寄托在它们身上,托物言志,言志寄情,让人类高尚的精神意志和多种追求喜好在这些灵物的生长中显现传扬,过去是这样,以后仍然会这样。参考文献:
[1] 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我的家里,是一个美丽的花园。走进我家后院,你的眼睛会顿时一亮。无论是美丽的兰花,还是修直的竹子,或是那大气的铁树,都会让你耳目一新。但我最喜欢的,却是花园角落里的那棵梅树。
这几天,由于考试的失败,我心里颇不宁静,不知不觉地走近了梅树。漫步在花园中,不时地飘来一阵阵浓郁的芳香。寻觅着幽香的由来,抬头一看,原来是梅花开了。稀疏的枝丫上开满了黄色的小花,不时落下一片枯叶,唯有那一朵朵的梅花,显示出它坚强的生命力。
大家都知道,梅属于蔷薇科的一个乔木树种,它的叶子呈阔卵形,花朵有五片细小的花片。颜色缤纷多彩,有的白,有的红,有的墨红,有的粉红,真是美不胜收。最为独特的是,它的花朵,总是在绽放绿叶之前开放,还带有淡淡的清香。白天,梅树立在角落里,是那么地朴实,那么地默默无闻。晚上,每当我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家,来到这里,闻一闻梅花的香味,疲惫就顿时消失了。它一年四季陪着我,像是一位知心朋友关心着我。
梅花就像一位永不放弃的攀登者,它不和百花争奇斗艳,却愿意在寒冬腊月里独自开放,给寒冷的季节带来了生命的活力。自古以来,梅花和坚毅不拔的苍松,婀娜多姿的竹子,合称为“岁寒三友”,又与兰、竹、菊并称为“花间四君子”。这些足以说明梅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梅花与霜雪战争,它不畏严寒的精神以及高雅的形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象征,一直以来受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尊敬。北宋爱国诗人林和靖,就终身不娶,以“梅妻”为伴。通过这一典故,我们更能深刻地理解到梅花的风采。
这时,我的心里似乎有了一些释然。是啊,在严冬里不是一样可以创造奇迹么?在它的身上,我获取了一种生命的力量,一种永不言弃的精神。它的精神给我以启示,激励我在学习道路上不断地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走出花园,我的心里变得轻松多了。慢慢地,我觉得那一缕花香,似乎在引导我前行。
【升格指导】
文章拥有一个漂亮的标题,选择了一种精美的写作对象,写出来的文字却毫无生色,真是令人遗憾。不说文章记叙事件的零乱,也不说文章主体内容的单薄,仅仅在语言表达上,问题便较为突出。对这篇失误文进行升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 细细描绘,展示梅花的形态美。这篇记叙文以梅花作为写作对象,从走进花园到走出花园的过程,讲述了自己独特的人生的感悟。不难看出,对花的描写是否成功,决定着文章的成败。这种描写越是细腻,梅花的风采才会越动人;而文章第二自然段却只用一句“稀疏的枝丫上开满了黄色的小花”来表现,这显然不行。如果能够换成“它稀疏的枝丫上攒满鼓绽的花蕾,有几个性急的花蕾已经迫不及待地张开了黄色的笑脸”,效果便会大不一样。又如文章第三自然段对花的描写,若能删去原来简单的说明,而用“团拱成一个圆形的花朵,花芯簇生着一小团花蕊”之类的语言进行表述,更会平添光彩。
2. 妙用修辞,展示文章的语言美。对于这类借景抒情的文章来说,自然是少不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如描写梅花在寒冬里的形象时,不妨用拟人手法展开,说“这娇小柔弱的身躯,令人顿生怜惜之情”;如描写花瓣时,不妨用比喻辞格展开,细细展示“花瓣薄如蝉翼”的特点;又如讲到“花间四君子”的时候,不妨引用“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类的诗句。只有综合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梅花的魅力才会展示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关键词】古诗词复习;小学;积累;领悟
在五上语文期末检测中曾出现这样一题:本学期我们学了《梅花魂》,古往今来,也有很多诗人赞美过梅花。例如宋朝的王安石在《梅花》一诗中用()夸奖梅花不畏严寒;元朝的王冕在《墨梅》中写了(),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高尚情操。这道题目却牵出了教学中的一个死角。
一、满目疮痍为哪般
上过《梅花魂》的老师都知道,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梅花表达了侨居在异乡的外祖父对祖国深切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在期末复习时,我给学生搜索了所有思乡的诗句,却被这道梅花诗的考题弄得措手不及。改卷的结果比想象中的还要糟糕。王安石的《梅花》是二上的教材篇目,简单的两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竟然难倒了将近一半的五年级同学,还不包括各类错别字。王冕《墨梅》中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因为是六下的内容,完全写正确的全班才一个;诗句的框架基本具备,“乾坤”一词错得五花八门的大概五六个;瞎造一气,不甘心留白的十多个;剩下二三十个同学想必是不知所措,留着一个醒目的空格。面对满目疮痍,我不由陷入深深的反思。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记忆的规律使然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经验表明,学生对课文的记忆有效期一般为一学期,期末考一结束,本册课文内容大部分被自然地从脑中删除,腾出空间准备储存下学期的背诵篇目。时隔太久,《梅花》的记忆不是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就是更严重的荡然无存。
(二)教师应试教育的错误观念所致
在考试的指挥棒下,古诗词教学沦为背诵。而且因为语文学习时间的被挤压,我们往往直奔主题,追求“高效”的教学。就像我复习了思乡的诗句,却猜不到命题的另辟蹊径。由此暴露了,只为考试而教学的错误观念不仅会自食其果,还会对学生成长带来不良的导向,更是对古典诗词的不恭曲解。
二、亡羊补牢不为迟
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文化的长廊里,她一直占据着尊贵之席。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担任着中国文化启蒙者的主角,理应义不容辞地挑起这份重任,让古诗词这颗蒙尘的明珠,重新焕发出熠熠光辉。学生升入六年级,这是小学和初中之间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时间段,我们有必要对古诗词作一个系统的归纳梳理,权作一块引玉之砖,开启古诗词的记忆之门,用积累来拓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文化沉淀。
(一)“古诗考级”,让成功的喜悦为积累助推神力
新课标推荐背诵的70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第一关:诗词回头看。本关主要是背诵全十二册教材中的古诗词篇目,是对课内诗词的记忆唤醒,分为三个小级。一级:第一至四册共计十六首;二级:第五到八册共计二十首;三级:第九册至十二册共计二十一首。
第二关:必背全搜索。本关主要是针对《小学生必备背古诗70首》剩余篇目的一次扫盲,初步罗列了一下,还有《江南》等二十六首,作为考四级的内容。
第三关:拓展大冲浪。本关是提高性的训练,主要针对宋词及初一上册诗词的背诵。
五级:小学生必背宋词——苏轼《水调歌头》《念奴娇》《江城子》《蝶恋花》;李煜《虞美人》《相见欢》;李清照《一剪梅》《声声慢》《武陵春》《醉花阴》;岳飞《满江红》;晏殊《浣溪沙》;秦观《浣溪沙》;辛弃疾《青玉案》《丑奴儿》;欧阳修《生查子》《蝶恋花》;陆游《钗头凤》;范仲淹《苏幕遮》等共计十九首。
六级:七上古代诗歌《观沧海》等四首及课外古诗词背诵《龟虽寿》等十首。其中三级所有同学都必须达到,颁发诗词考级达标章;四级90%以上同学能达到,颁发良好章;五级70%以上同学能达到,颁发优秀章;六级50%以上同学能达到,颁发诗词小状元奖牌。梯度的设置让每个同学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级别,获取伸手可摘的荣誉,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使考级变得生动而信心十足。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能过六级的同学,到毕业时不说满腹诗文,应该也有相当的诗词底蕴,能够很快地适应初中对诗词积累更高的要求,并逐渐成为自觉的行为。诗词的拓展训练,可以说是为初中和小学的衔接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台阶。
(二)“化整为零”,让诗词的清韵为校园增添典雅
一百多首的古诗词背诵,对六年级的同学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负担,所以在时间上不可过分集中,以免造成“欲速而不达”的被动局面。达标级的争章放在六上前半学期,每个同学应该都能轻松过关,后半学期安排四级的过关。五六两级是针对中上生的考验,放在六下,要求可以比较宽松,中下生在仍可以继续巩固前四级的内容,获取加强章。
每一节语文课前,由抽签和自荐相结合的“诗词小擂台”可以有效复习一至两首古诗词。根据背诗的流利、正确、有感情的程度选出擂主,擂主即为当日语文科代表。此举能“化整为零”,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记忆效果,而且同学会兴趣盎然,乐此不疲。最先到老师这里背出的同学作为“诗词小考官”,掌握着其他同学的“生杀大权”,这也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每天中午十分钟的古诗词背诵时间,会让大多数同学顺利完成当天的任务,不感到有明显负担。学有余力的可以适当提前,暂时不过的同学定会在上下学的路上念念有词而不致掉队。
一段时间的熏陶后,教室传出的朗朗童音,伴随着浓浓的古诗情韵,典雅的意境在校园里渐渐自成一道风景。
(三)分类巩固,让科学的方法为诗词加深领悟
诗词考级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是如果学生为了拿到奖章,囫囵吞枣,一味地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不但容易引起反感,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亵渎。所以除了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分类巩固就是笔者尝试的一种效果不错的方法。如:
思乡主题:《静夜思》《秋思》《长相思》《泊船瓜洲》等。
送别主题:《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等。
分类的方法很多:按时间分,可找出描写春夏秋冬景色的诗;从特征上分,可找含数字的诗,写动物的诗,写植物的诗等等;还有些托物言志的诗,如《墨梅》《竹石》《石灰吟》等,内在的表达志向的意味需要细品;更有不少蕴藏特殊含义的诗句,如赞美师爱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歌颂母爱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褒扬奉献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是值得我们珍藏的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当然这些古诗的趣味活动不占教学时间,可以在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开展主题队会,检验学生一阶段的学习成果,也更多地激发对古诗词吟诵的兴趣。
此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非常重视新旧知识对学生思维的碰撞,不断增强互迁移,既减轻记忆负担,也不断架起古诗词之间的关联桥。如教学《墨梅》时,带出其他描写梅花的诗句;教学《泊船瓜洲》时,串起思乡愁绪;教学《长歌行》,联系另一首汉乐府《江南》,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又可以重温惜时的箴言;由曹植的《七步诗》,自然地过渡到了曹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坚信只要我们执着地行走在这条路上,不断摸索创新,终能迎得满怀诗香。我们也相信古诗词这座社会文化教学的孤岛,一定会褪去荒芜和冷清,重新焕发出熠熠的光辉。
【参考文献】
[1]巫新秋.小学古诗教学任重而道远[J].基础教育,2006(11).
我喜欢清雅幽馨的兰花,花容婀娜而不轻佻,着色秀丽而不娇艳;我喜欢夜来香,一阵晚风吹过,浓浓的花香沁人心脾;我喜欢如火如荼的,一朵朵风情万种,极尽妖娆;我喜欢袅袅婷婷地兀自站立在风雪中的腊梅,被银白世界烘托成仙风道骨,气韵翩然……我喜欢一年四季里争奇斗艳的各色花朵,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洁白的荷花。
我们学过很多描写荷花的诗句。比如:杨万里写的《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千古流传的诗句都为我们展示了荷花高贵而又美丽的风采。
荷花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莲花。在外婆家旁边的田里就有一池荷花,每年夏天我都要顶着烈日在荷花池旁边呆上半天,它的美使我留连忘返。你瞧,一张张荷叶挨挨挤挤,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又像一把把撑开的绿伞,轻轻地浮在水面上。晶莹的露珠躺在荷叶上,就像一颗颗耀眼的珍珠。一朵朵荷花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像娇羞的少女,满脸绯红,微微含笑。洁白如玉的花里托着深绿色莲蓬,莲蓬向上的一面有许多小孔,里面睡着荷花的宝宝,那就是莲子。一阵微风吹来,荷花们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舞动,真是美不胜收。
荷花浑身是宝。当荷花凋谢之后,莲子就是一宝。莲子可以做成莲子汤、莲子羹等,是夏天清凉消暑的好宝贝;埋藏在污泥里的藕是夏日里的一道美味佳肴,藕还可以加工成藕粉,藕粉冲成的汤清凉可口,十分好喝;藕还可以做成藕饼,味道也不错。
荷花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人类,我赞美你——荷花。虽然你没有兰花的清幽,没有牡丹的富贵,没有竹子的潇洒,没有水仙的玲珑清秀,也没有梅花的傲雪怒放,更没有桂花的十里飘香,但是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你清秀、雅洁、妩媚、可爱,你是我们心中的凌波仙子。
我爱你,美丽的荷花!我真希望自己就是一朵荷花,在阳光下穿着白色或粉色的纱裙,伴着微风翩翩起舞,和你们一同唱歌。微风吹过,我们静静地站在那儿,看着蜻蜓在我们身边飞过,为我们传递快乐;看着小鱼在我们身边游过,讲述它们的故事;看着青蛙从我们身边跳过,告诉我们远方发生的事情。就这样天天过着快活的日子,天天那么纯洁,那么高贵。
1.梅花的第一特征是它的“早”
春节前后,正是冬去春来季节转换的时候。处在冬眠中的大自然刚刚开始复苏,严霜冰雪还在横行,隆冬寒气仍旧袭人,此时“万花取向雪中出?”只有梅花“一树独先天下春”。(元杨维桢梅诗)它傲霜斗雪迎接春天的到来,“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南朝陈谢燮)“预报春消息,花中第一枝”。(宋五十朋《江梅》)
梅花是报春的信使,是春回大地的象征,故历代诗咏呤不绝。如: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宋陈亮《梅花》
庭梅对我有娇意,先露枝头一枝春。――宋候夫人《著梅诗》。
冷霜磨练后,忽入几枝新。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清张可度《梅》
王安石则从另一个层面描写梅是春天的信使。
“从教腊雪埋藏得,却不怕春风漏泄香。”――《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三首》(其二)
江南岁成多几风雪,也有红梅泄漏春。――《红梅》
“泄漏春”三字形象确切,春天来临信息的机密被梅香、梅花泄漏出去了。王安石首创的这个语汇和意象,为后世诗人不断地模仿,反复地借用。
数花黯读带寒烟,漏浅春光辞屋边。――宋吴龙翰《久客买舟西还》。
漏浅春光洛水旁,紫云名字袭人香。――宋段克已《乞梅》。
是中天趣哪能识,惜被东风漏浅春。――元僧明本《梅花》七之五。
以描写《早梅》而闻名于世的诗作甚多,最早咏《早梅》诗的大概是南朝梁代的何逊。
扬州法曹梅花盛开①
南朝・梁何逊
兔园标物序②,惊进最是梅。
衡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③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④
朝洒长门经⑤,夕驻临邛杯。⑥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⑦
注解:①扬州:今之南京市。齐梁时扬州治所在建康,故称建康为扬州。建康即今南京市(见《谳史方奥纪要》卷二)。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之前,今“扬州”称为“广陵”或称“江都”。法曹:汉代当管邮递正务的官署。隋以后称为“功曹”。
②兔园:即梁园,汉建安王所构筑的园名,是其游乐和接待宾客之所,故地在今河南商全一带。此处或指建安王在扬州(南京)的官部花园标物序,标志时序、节候的变化。
两句意为,而最令人惊异的就是梅花――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③拟:向,对着迎着。两句:梅花凌霜傲雪,在路边迎着寒风开枝。
④枝横:描写梅花枝条横斜的风姿;花绕:喻梅花之繁盛。却月观,凌风台,皆为扬州观(楼上赏月平台)台之名。此用宋徐湛之事。《宋书徐湛之传》广陵城北有被泽水扬丰盛,湛之更起风亭,月观,吹台,翟宝,招集文士尽游说之,适一时之盛也。“此亦为泛指二句为梅花盛开,风姿阿娜,点缀看观台的风景。
⑤长门:汉客名。陈皇后失宠于汉武帝,谪居于长门寄宫,悲然幽思。曾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献武帝,幸其回心转意。比喻央宠立人。
⑥临邛:汉县名,今为川邛崃县。司马相如在临邛卓王孙家饮酒弹琴,与其女卓君私奔。两句意谓:梅花盛开时,既能引发怨女的悲思,也能拨动钟情男女的情肠。
⑦上春:孟春,指正月,《初学记》卷三果元帝《筹要》“正孟春,亦日上春”。
二句谓:梅花知道自己飘落时间早,所以赶在正月(早春傲寒时)就开花了。
清乾隆江日方《何永部集》刘本在此篇下注云:逊为建安王水曹,王刺扬州,逊府会有梅花一株,日吟其下,赋诗云说。后居洛思之,再请其任,抵扬州,花方盛开,逊对花科傍徨,终日不能去。
此往转引内宋人伪托苏轼之《老杜事实》亦见《分门集往杜工部》卷二《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注引苏轼说。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六:
老杜诗说: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按:逊若无扬州事亦无扬州梅花诗,但有《果梅诗》说:杜公前诗乃逢早梅而作诗,故用何逊事。又意“却月”“凌风”皆扬州合观名尔。近时有安人俘东坡名,作《老杜事实》一编,无一事有据,至谓逊作扬州法曹,解舍有梅一株,逊吟咏其下,岂不误学者。又明扬慎《升庵诗话》卷六亦对此说加以辨析。《临汉诗话》(见《复斋漫录》)引《三辅央录》说:逊在扬州,官梅乱发,赋四言诗,人争传写。可知:一何逊确曾在扬州事,传来载其事乃史缺失耳;二何逊除此梅花外,或另有四言咏梅诗,但已失传耳。
这是一首咏物寄怀诗,通过赞美梅花凌风傲霜的坚贞品质,表达诗人贞洁自恃孤高脱俗的情怀。“惊时”二字,点出一个“早”“衡霜”二句赞扬它傲霜斗雪迎风怒放的品性,是点晴之笔。“枝横”二句描绘了它的风姿远解“朝洒”二句,以典展示梅花对人们具有特殊的情致;“应知”二句与“兔园”二句遥相呼应,揭示其“早”之原因。此篇在南朝咏梅诗中,无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至真至美的境界,具有继往开来的作用。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乙见寄》
“平生东阁风流在,何逊而今塘欲丝。”――金・站迎《梅花》
“遨头词伯今何逊,一笑诗成字字香。”――金・李献能《上请官梅》
“扬州一树春多少,殒得何郎瘦不禁。”――金・仇远《梅》二之二
再谈南朝诗人谢燮的诗:
早 梅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紧扣一个“早”字,以拟人化手法,通过“疑”和“畏”两个表现心理状态的词语,生动地刻划出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
六朝以后,有唐代张僧、柳宗元、齐己、之人的早梅诗多首,明人遂源的一首,近代宁周元的一首,王适的《红滨梅》可算是写早梅代表作。
东亭送客逢早梅
东阁观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逢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然。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文催人自白头。
[说明]裴迪在蜀州东亭送客,正值早梅开放,因而思念杜甫,作诗寄赠杜甫。幽清调,别有风神。诗虽非专咏梅花,却句句是梅,句句是和咏梅,又看不出痕迹,咏物而至此,故前人赞为“古今咏梅第一”。
[解释]①原题为《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裴迪是王维、杜甫的朋友。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蜀州刺史王侍郎幕中与杜甫有唱和之作。裴迪在蜀州东亭送客,见早梅开放,因而思念杜甫,作诗寄赠,杜甫即写了此诗和他。
②东阁:即东产。观梅:亦作官梅。何逊:梁朝诗人。为建安王记宝时正在扬州,见梅花盛开,作《咏早梅》行。故杜甫将裴迪比作何逊在扬州之咏早梅。
③雪:梅花色白如雪,故喻。赠春:指梅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梅开象征春来,故言赠春。
早 梅
张 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作者简介]张谓(约公元711―780年)字正言,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少时读书在嵩山,青年时其曾从军十年,稍立边功。天宝二年(公元743年)登进士第大历间官礼部侍郎,三典贡举。与李白等交好。他的《早春》诗,收进《唐才子诗》卷四,称其格度严密,语政精深,多有击节之音。《全唐行》录其诗一卷。
时尚的流放礼郎途经此地,故友重逢,兴与李白饮于江城南阳。席间张谓读诗为做命名作诗。见李白《泛两州城南郎官湖》。
[说明]通过对梅花凌寒独开风姿的描写,赞美它倔强的性格。突出其“早”,风格清俊。笔致灵妙,以残雪喻早梅,可谓别出心载。语意隽永,构思颇新。
[解释]①白玉条:梅花盛开的枝条犹如白玉似的。②迥(音炯)临:远临。傍(音蚌):临近。③发:怒放。⑤疑:怀疑。前两句意为,如果不是知道近水的花草先知春的话,人们误认为是冬雪未曾融化,仍然凝结在梅树枝头上呢。
早 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作者简介]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代大诗人、文学家,被列为“唐宋家”。
[说明]此诗作于永州司马会上。后人以梅花自喻。前部分写早梅不畏北风严霜、昂首怒放的英姿;后部分写梅花遭受冷落,寂寞凋谢的处境,以寄寓自己被贬后的若闷心情和坚贞不屈的斗志。
[解释]①楚:春秋战国时国名,在今湖南、湖北等省,这里泛指江南。②朔吹:北风。③滋:益加。④“欲为”句:即南朝宋陆凯《赠花晔》“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之意。万里:指永州距离此地有万里之遥。⑤杳(摇)杳,遥远的梅子。⑥寒英:指梅花。坐:空使,徒然。销落:凋谢。
江滨梅
王 适
忽见寒梅树,开花江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作者简介]王适,幽州(今北京市西南)人。武则天时,与刘宪、司马铂、梁载言糊名考选,相次入第二等。圣历(公元698―700年)中,曾参与修撰《二教珠英》(见《唐会要》卷三十六)。官至雍州司功参军。晚年谪居蜀中。陈子昂未成名时,王适见其《感遇》诗,惊叹说:“此子必为海内文宗矣!”
[说明]早春时节,诗人漫步在汉水之滨,忽然瞥见寒梅正在展枝吐艳,一朵朵晶晶莹洁白的花蕊,怀疑是江滨二妃在摆弄珠玉呢。原来在不知不觉中,梅花捎来了春天的消息。
这是一首吟咏早春寒梅的绝句。首二句点题,说明寒梅生长的地点。三四句联想发挥,因汉水之滨而忆弄珠解佩之神,本地风物,信手拈来,可谓神来之笔。用典叙事,使人不觉,盖增诗情画意。明人杨慎赞其”一首是传“(《升庵诗话》)卷二)当非过誉。
[解释]①汉水:一称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源出陕西宁强县。②弄珠人:指汉水神女。《韩诗外传》:“郑交甫过汉江,遇二女妖服,佩两珠。交甫与之言曰:原请子之佩。二女解佩与交甫而怀离去,十步探之,则亡矣。回顾二女,亦即亡矣。”(张衡《南都赋》)神女弄珠于汉江之曲,王适的《早梅》引用了此事。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解释]①应律:顺应季节时令。春台:指春天游赏胜地。《老子》有云:众人照之,如享太平,如登春台。杜甫《王十五前阁会》就有“楚岸收新雨,春台引细风”。若说齐己的《早梅》诗是一首富有“唐调”的佳作,倒是十分确当的。这首《早梅》诗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着意描写一个“早”字。它不是孤立的、片断的描写,而是多镜头、多方位、有侧重、有层次地逐步展开的。
[说明]首先从树木本根入手,以同类比照落笔,意在说明梅根复苏之“早”,天寒地冻,季节环境相同,而生态迥异:一面,自然界的动植物还在冬眠沉睡,一面回春的暖气已在地心开始涌动;一边是百草凋零,万木摧折,一边是梅根得风气之先,恢复了生机。“万木摧折”与“孤根独暖”这是多么强烈的比照。它说明丁梅树有与众木不同的特性,表现了梅花耐寒的品格;“孤”“独”二字的点逗,更突出了它的生命力。唯有此花,无遑有他,已暗伏一个“早”字。结构上,它既照名题旨,又开启下联。
领联紧接首联,深层地写出寒凝大地,雪满村野,玉树一枝,凌雪怒放的奇异景象,展现了一幅“梅将雪共春”的美丽画图。此情此景,前人也曾写过类似的诗句,如元稹《赋得春雪映早梅》诗三四句:“一枝方渐秀,六出已同开。”“一枝秀”“斗雪开”辞义虽同,而意境迥别。元稹的诗格律谨严,对仗工整;齐己诗则清健质仆,自然流畅。宋诗以叙述议论见长,齐诗以描写比照见意,境界清远,富有美感。清人纪昀说齐诗“起四句极有神力”当非过誉。“一枝开”是此诗独开,诚见其早;“一枝”又先于众枝、群梅更显其早。
颈联承“一枝开”着意写梅花的风姿和神韵以及人们对它的神往。风传送着梅花的清香飘向远处,鸟窥见到梅花的素艳芳洁被吸引而来。诗人从梅花的色、香两个方面加以描写,而从“风递”、“禽窥”这个侧面突出其“早”“禽窥素艳来”令人惊服,叹赏和倾慕偏说禽鸟为之吸引倾倒;对鸟的情态刻划愈细致愈真切,而人情的雅趣和情味也就愈浓烈。宋朝林逋的《山园小梅》颈联亦云:“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情趣与此相似,疑即受齐诗的启迪。
尾联诗人撇开眼前现实,展开想象翅膀,就“幽香”“素艳”期望明春先发,仍然紧扣一个“早”字。赏识“前村”的孤梅,只有“风”与“禽”,已显得孤单和冷落,有负于早梅的一片诚意。于是诗人寄希望于未来,明年若能应时发,梅花与春台必定辉映成趣,供更多的游人观赏。这充分体现了诗人爱梅、慕梅、与人共乐的思想情怀。
全诗处处扣题,句句照应,虚实相间,旨趣盎然。语言清丽、笔触含蓄、梅花的品性和风韵跃然纸上,故为当时禅林诗友所称道:“冰生听瀑句,香发早梅篇。”(唐栖蟾《读齐己上人集》)
据陶谷《五代史补》记载,齐己写了这首《早梅》诗求教于当时著名诗人郑谷。领开头两句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梅开”,郑谷看后说:“数枝”非“早”也,不如改成“一枝”为佳。齐己佩服,称谷为“一字师”,遂传为诗林佳话。
早梅
明・通润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
香闻流水处,影落舒人家。
诗人从“色”、“香”、“影”三处着墨,赞扬梅花耐寒、早发的品格。“香闻”二字,意境清幽,饶有韵味。
2.梅花的诱人特色是它的色与香
凡是咏梅花诗,总离不开对它的色、香的描写。
白梅,在梅花中是最可见的,最有光彩的,也是诗人吟咏最多的题材。
金代诗人段克己有《梅花十咏》的第四首为证。
探梅
虢国夫人约素身,不教脂粉天真。
一斑曾向春前见,颜色如今更可人。
以虢国夫人不抹脂粉来形容白梅之洁白。又,第九首《浴梅》以杨玉环在华清池温泉洗澡出水之姿喻梅之洁白。
洗尽铅华见玉环,肌肤冰雪照人寒。
临风脉脉娇无力,轻哀香罗来未开。
而麻九畴《红梅》等喻红梅之俏。范成大的“从来颜色休论似,夹路漫山取次红”,描写梅花的色彩的更是别具风韵。元王冕《墨梅》更是脍炙人口,请看: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首诗不仅写出墨梅之墨色,而且写出墨梅之性格和品质。
还有许多诗描写梅花的香。香是梅花最明显的特征。在诗人的笔下,梅花的香有多种多样。因为,梅花的香是惹诗人喜爱的原因之一。
(1)幽香:“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唐僧齐己《早梅》“幽香粉艳谁人见,时有山禽入树来。”(宋蔡襄《十一月梅花盛开》)“幽香淡淡影疏疏,雪虐风饕亦自如。”(宋陆游《雪中寻梅》)“不怕幽香妨静观,正须疏影伴仙。”(宋陆游《再赋梅花》)
(2)清香:“引我江头梦,清香忆满衣。”(宋晁端友《探得早梅》)
(3)暗香:“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清香全与江梅似,只欠横斜照水枝。”(宋吴永斋《腊梅》)“素艳乍开珠蓓蕾,暗香微度玉玲珑。”(元刘秉忠《江边梅树》)
(4)冷香:“冷香疑到骨,琼艳几堪餐。”(宋王琼《梅花》)“连环骨冷香犹暖,如意痕轻补未光。”(宋萧贞《落梅诗》)“疏影冷香题不到,梦惊烟雨暗西湖。”(金刘仲尹《墨梅》)
其他或则写馨香、凝香、夜香、寒香、残香的诗也不少。如:“雪里吹放香,繁霜滋晓白。”(唐柳宗元《早梅》)“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香。”(北周庚俗《梅花》)“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唐崔道融《咏梅》)以上均写梅花之香,却别有一番情韵。宋代诗人张道治《咏梅》诗尾联有说:“何须问探春消息,自有花香梦里通。”意思是说有什么必要去探听春天几时到来的消息呢?梅花的清香正在梦中与春天幽会,息息相通,呼唤着与春天的到来。这种比喻堪称绝妙。在这里,梅香成为春天的使者,象征着春的信息。
还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可以说是代表作。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花本来就是在春天到来之前开放,根本没有与春天斗胜之意,“无意”二字突出,梅花不愿意与百花争芳的高尚品格。纵使梅花凋零,化成尘土,碾成尘埃,它的芳香是永不消失的。“只有香如故”一句它所赞美的不仅是梅花的芬芳,而是升华为梅花的精神、气概和意志。这“香”象征着一种坚韧不拔、崇高永生的精神之美,亦是诗人崇高人格的体现。
3.耐寒是梅花的本质特征。
这是诗人们最乐于歌颂的主题。以雪来形容梅花,这是诗人笔下最常见的手法。
如:梁简文帝《雪里觅梅花》:“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唐刘方平《芳梅》:“莫将辽海雪,来比中。”
这只是一般性的描写,尚未将雪、梅形姿体现出来。而唐代诗人张谓的《早梅》就写得很有特色,前已分析过了,此仅就雪梅关系解释一下。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在这临村路的不溪桥边,一株早梅凌寒傲立,洁白如玉的花朵盛开一树,初看还以为这是经冬的白雪积压在枝条上,还没有消融呢。疑心怒放的梅花为一树积雪,这“疑”字,不仅真切地写出了诗人这望梅花似雪非雪的恍惚迷离之感,而且也以妙笔再现梅花的形姿,耐人寻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再看王安石的《梅花》诗,可谓反张谓诗之意而用之。远远望去,知道是梅不是雪,因为有阵阵的幽香飘送而来。这不是以雪喻梅,而是借雪、梅之喻突出梅花之香。
宋代另一诗人卢梅坡写有二首《雪梅》颇负盛名。其第一首后两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通过对梅、雪的品评、比较,阐明它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有雪无梅哪有春意可言,如果有梅无雪也会索然寡味,只有两者共存共处才能装点成早春的美景。故其第二首即谓:“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写雪,突出其白,绘梅,突出其香。将梅雪都写得极有个性。
南宋陈亮《梅花》诗颈联:“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这两句刻画了梅花为传递春天的信息,不惜被冰天雪地所埋藏,敢于向冰雪挑战的大无畏精神。
描写“梅格”,即描写梅花的精神、品格,是诗人们共同所求的主题。正如池仁冠所概括的那样:“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宋苏轼《红梅三首》之一:“别来几度春风换,标格而今似旧无。”
元段克己《忆梅》:“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
明徐谓《王元帝例枝梅画》:“冰姿不怕雪霜侵,羞傍琼楼傍古岑。标格原因独立好,肯教富贵负初心。”
这里的“梅格”、“标格”、“高格”,都是指梅花的风度、品格和精神。
落 梅
陆 游
雪虐风饕愈桑然,花中节气最高坚。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白东君更乞怜。
升格后的这篇记叙文,以“梅香”为线索,在自我失落中引出,在“淡淡的清香”中引发“寻香”步履,继而在细腻入微的描写中展示“品香”的精彩细节,最后在经典的诗句中巧妙地“赞香”,脉络极为清晰。与原文相比,其语言上的亮点更为突出。
如“我轻轻闭上双眼,凝神细品,在淡香的引领下,缓步轻移”等句子,用词妥帖,描写细腻入微;“那如线如缕的芳香,正是它们脸上那盈盈的笑意”一句,妙用拟人,神形兼备;“花瓣薄如蝉翼,团拱成一个圆形的花朵”一句,比喻贴切,极为逼真。几番描写,将梅花的美丽展示得淋漓尽致。值得肯定的是,升格文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而用“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等诗词,进一步挖掘梅花的精神风采。不仅内容主旨鲜明,语言更是散发出文化的幽芳。
【模拟新题】
题目:柳暗花明。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合理地引用诗词或名言;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柳暗花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用来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从本义出发,描写自然里“繁花似锦的景象”是符合题意的;从比喻义出发,写“困难中遇到转机”思路会更为宽阔。不管选择哪种角度切入,景物描写均是出彩的有效方式。因此,描写景物时,一定要学会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将景物的魅力展示得淋漓尽致。要知道,这种描写越细腻,越精彩,文章会越动人。当然,若是能够引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景物自然更会平添风采。如果是讲述生活故事的话,则可以自然地引入“宝剑峰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之类的佳句,这样既可以展示人物迎难而上的精神风采,也能展示自我非凡的才情。总之,要巧妙地学会运用修辞,美化语言,为作文增添光彩。
【新题佳作】
柳暗花明
张天语
我家附近,有一口两亩见方的池塘。水不深,淤泥却很厚。池塘是家畜野禽的乐园,一直任由它们践踏排泄,里面十分污浊,终日散发出一股腐臭。有一天,爸爸竟然告诉我,说要承包这口塘,用它来种藕养鱼。村长求之不得,很快就与我们定下了承包合同。爸爸那庄稼人的心劲,又有了新的施展天地。他买来藕种和鱼苗,细心经营,经常去看看水位高低,投些鱼饲料……看他有时站在塘边那得意的神情,池塘仿佛成了他的儿子。
第二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池塘一片新景象。荷叶争先恐后地钻出水面,很快舒展开来,渐渐地,田田的荷叶铺满了水面。不久,又有荷花点缀,或含苞待放,或鲜花怒放,缕缕荷香沁人心脾。蜻蜓或轻盈飞舞,或静立于绿叶、红花之上;鱼儿嬉戏莲叶间……池塘竟然成了一片美景。晴天,莲叶无穷碧,荷花别样红。最妙的是雨打荷叶,形如珍珠滚动翡翠盘,赏心悦目,声如美妙音乐,随雨势大小而扬抑起伏,悦耳动听,让人不由陶醉。一次,我情不自禁地走进荷塘,却一下陷入污泥浊水之中。双腿一搅动,泥水中便散发出腐臭气味。想一想,生长在污泥浊水中的莲却是如此清纯可爱,真是“出淤泥而不染”啊!
第一次网鱼挖藕,恰好我不在家。我埋怨爸爸,爸爸说,明年等你在家时挖藕。第二次挖藕时节,亲戚近邻都来帮忙,我自然欢欢喜喜下塘打下手。从淤泥中挖出一根根粗粗壮壮的藕来,水中洗洗,白白胖胖,如象牙,似玉臂,真让人欣喜。
我还发现,池塘居然没有腐臭气味了,飘来的只是泥土气息混合着莲藕的清香。我问父亲,他淡淡地答道:“种了藕,池塘自然干净了。”我听了却惊喜不已。哦,原来这是藕的功劳!藕不仅可以长出“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还能净化淤泥,消除腐臭。谁会想到,短短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竟让烂泥塘变得柳暗花明!
我不禁陷入沉思。长期以来,人们赞美莲的“出淤泥而不染”,其实,藕的“化腐臭为清香”更为可贵啊。不同流合污而“独善其身”固然也值得赞美,但仅仅如此,污秽、腐败便不会消失;尽其所能净化污泥,消除腐臭,才能创造出一片洁净的天地。
【简评】
一、探求理趣
古诗中有不少精当凝练、充满哲理的佳句,益人心智,我们可以缘事或借物去探索寻求其中的哲理。
例如宋代卢梅坡《雪梅》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细加琢磨,不难发现:该诗句通过梅花与雪花在颜色与芳香上的比较,得出这样一个哲理――人或事物各有千秋。
再如曾巩的《城雨》:“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请问诗中末两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试想一番暴风雨过后,色彩艳丽的桃花与李花皆被风吹雨打去,惟有朴素的小草历经了风雨的洗礼后反显得更加郁郁青青,这就告诉人们:朴素的东西往往比华丽的更具生命力。
二、体验情趣
古诗多数是抒情诗,有的借景抒情,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寓情于景,有的情景交融。不管哪一类,只要我们综观全局、通盘考虑,从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把握意象意境,辨别题材类型等三个角度入手,细加揣摩,就不难触摸到诗人的情感脉搏。
1、知人论世,披文入情。
所谓知人论世即通过作家的为人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来揣摩诗人的情感心境;而披文入情,则是通过文字的阅读,了解作者的情怀,即作者的内心、用心。例如杜牧的《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字面上给出的信息是绿荷“有恨”从而“背西风”,前两句的落日烟柳之景为绿荷之“恨”作了很好的铺垫,绿荷在责怪西风的无情,吹弯了它们婀娜的身姿。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绿荷之恨实乃诗人之恨,联系杜牧的遭遇来看,应是一种芳时不再、善人迟暮之恨。杜牧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和主张的人,而不幸生在唐王朝的没落时期,平生志事百无一酬。这时又受到排挤,出为外官,怀着壮志难酬的隐痛,所以在他的眼底、笔下,就连眼前无情的绿荷,也仿佛充满了哀愁。
2、把握意象意境。
诗人要抒情往往会借助某种意象、创设某种意境藉以表达,那么该意象就附着了诗人的感彩,该意境也是诗人某种心境的写照。例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该诗所描绘的意象是“雁”,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这种景象每每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再者,诗人通过故园的渺远、归思的悠长、漫漫的长夜、绵绵的秋雨和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创设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意境,寄寓了游子的思乡之愁。
3、辨别题材类型。
根据诗歌的题材范围和思想观点,古诗词划分为七大题材类型,即咏史怀古、送别悼亡、爱情怨女、思乡怀人、咏物抒怀、边塞征戍、山水田园等七大类。每一题材类型都抒发了某种特定的思想感情,我们只要对号入座,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也就会十不离八九。
试比较下列两首诗抒发的感情异同:
谢亭送别
许诨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田园乐(其六)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从题材类型上看,许诗是送别诗,抒发的是离别之愁;王诗是山水田园诗,表现的是一种闲适恬静的心境。
三、赏析景趣
古人诗篇多半要写景状物,藉此来抒情言志。对于写景诗句的考查主要有再现描写的景象图、借景抒了什么情、写景的技巧特点等三方面。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就单纯的写景技巧特点作一番论述。古人写景不是随随便便、零零散散地堆叠景物的,而是有选择、有章法地选景绘景,其技巧主要有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色彩调配、远近仰俯不同视角、调动五官感受景物的形、色、味、声等几方面。
例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关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首诗就是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方法来写景,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中洒下明月的清辉。《梅花落》本是一种曲调,作者拆开用,又构成了虚景,仿佛飘荡的不是笛声而是梅花的花瓣。这样虚实交错,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
冬天是肃杀的,也是寒冷的。大多数人们都喜爱春的妩媚、夏的蓬勃和秋的愁绪,而少有偏爱冬的。但是在古人的不少诗词中,冰冷的寒冬也泛溢着一股融融的春意。在这样寒冷萧索的冬天,空闲之余,围炉而坐,手执一杯温热的香茶,随手翻看唐诗宋词,总能从中品味出冬天的美景和暖意来。
冬天是漫长的,每个时间段的冬天给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二十四节气中,立冬是冬天的开始。“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被称为“诗仙”的李白,曾写过《立冬》这首诗,字里行间,“小资情调”极为鲜明地显露了出来。立冬之夜,笔墨结冻,也懒得写诗了,于火炉旁,边取暖边温酒驱寒,醉眼蒙中,竟将月光当作了满地雪花。立冬了,这时万物收藏,纷纷规避寒冷,不过,“诗仙”李白,烈酒入肚,丝毫不减挥洒自如的诗歌情调,是不是还在美酒当中,酝酿着三百篇的诗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冬》是写立冬之后不久的江南的:“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我尤爱这首古诗,诗人白居易拿起温暖的笔,道出了冬不只是冷漠和萧瑟,还有美好和生机、安然和恬适,让人在路的尽头有了希望和向往。诗人借景抒感,给人心灵的碰撞和启迪。《早冬》里说,早冬天气虽已冷寒,但仍像春天一样可爱美好,“似春华”三个字,鲜活地赞美了冬天的美景和对冬天的爱意,让人在无尽的遐思中生出暖意来。
冬至是冬天的一个重要节气,它意味着冬天已过去了一半。“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的《小至》让人眼前一亮,不失美好的憧憬。作者写的是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孕育着春天的美好景象。在作者的笔下,冬至是孕育新春的开始,既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情趣,又让人浮想联翩。
冬天最冷的节气是大寒,也是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这个最冷的节气在古人笔下也别有一番情趣。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大寒出江陵西门》中写道:“平明羸马出西门,淡日寒云久吐吞。醉面冲风惊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温。纷纷狐兔投深莽,点点牛羊散远村。不为山川多感慨,岁穷游子自消魂。”大寒时节的早上,陆大诗人骑着一匹瘦马出城,虽然太阳无光,风大温低,城外一片苍茫萧条的严冬景象,连动物都很少见,且这时候年关将近,他又身处异乡,但他却没有感到悲凉,心中反而涌起一股山川依旧、悠然陶醉的豪情,这是一种何等境界的人生旷达啊!宋代诗人文同,虽然名气不怎么大,却有一首诗写得很好――《和仲蒙夜坐》:“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寒夜漫漫,外面冷风呼啸,屋内寂静凄清。睡不着的时候才知道是茶水的作用,大寒节气,应该喝酒啊!屋里寒冷,砚里的墨都结了冰,灯花堆积了很多也不管它。衣袍虽又破又薄,但只要有书读就行了。这是一幅让人钦佩的寒夜苦读、舍我其谁的画卷,诗人那种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精气神让人掩卷难忘!
提起冬天,人们最想念的是雪,因此雪也成了冬天的代名词。古诗词中描写冬日雪景的非常多,也都很有特色。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可谓是一个冷寒的画面,但冬天虽至,却不凄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作,结构至为精巧。虽写江雪,但不直接入题,直到结尾才豁然开朗,“寒江雪”三个字生生地冒出来,让人回味悠远,很是吸引人。它乍看是一目了然的山水画,没有行人和飞鸟,只有一位披蓑戴笠的老翁孤舟垂钓。诗人借此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写出了人生的荒寒静寂。《江雪》画面十分幽冷,意境却十分空旷明净。诗人柳宗元身处逆境,执着而不孤独,坚定而不妥协,孤愤而又向上,宁静而又超脱,这便是冬天里驱走寒意的一篝火。“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唐代祖咏的名作《终南望馀雪》,是一首典型的咏雪诗。这首诗是说,终南山北岭景色秀丽,积雪像是浮在云端。初晴的阳光明亮地照在树梢上,可是长安城今夜会更冷了吧?此诗紧扣主题,咏物寄情。清新明朗,朴实俏丽。“阴”“秀”“浮”“明”“霁”几个字,把这首诗给写活了,将冬日雪景明亮亮地呈现出来,真是一首千古佳作。诗一开始先铺写终南山明亮的颜色,末句却笔锋陡转,裹着浓重的诗意和美感,真实地表达了诗人深邃的思想,更能温暖人心和打动人。
提起冬天,还有一种花是绕不过去的,大家也都能猜到,那就是梅花。古诗词当中,赞美梅花的作品甚多,北宋王安石的《梅花》极具代表性。“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的笔下,楚楚可人的梅花,不媚俗,不自卑,散发着幽香,在冬天里凌寒开放。这首梅花诗,不加雕饰,语句十分朴素自然,虽简短,却很有味道,让人在清新的文字里,分享到梅花的清香和高洁。写梅花给人深刻记忆的,还有南宋词人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一树报春的红梅缀满琼枝,半开香脸,娇态柔美,宛如美人出浴,新妆初罢,婀娜多姿。李清照的《渔家傲》,温婉地表达了对梅花的欣赏和喜爱,写得真是令人心醉。
漫长的冬天,人们心中也有很多期待,也许正是这些期待,让人们看到了春天,也感受到了冬天里的温暖。有人冬天里期待饮酒,你看白居易是多么悠然:“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在小火炉上烫上一壶小酒,和朋友尽情对饮。尽管窗外寒风呼啸,但在这狭小的房间中,始终有一股炙人的热情温暖着你的心胸。那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呀!有人冬天里期待归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在雪花飘舞的阴沉黄昏,当思念已久的远人裹着一身雪花踏进房门时,等待他的还有房中那份浑厚的温暖哪!
读这样的诗词,我们感受到的不是寒冷,而是冬天里的暖意!“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们将心中的希望,在冬天里默默地培入泥土,它就能在来年春天勃勃发芽。
( ) ( ) ( ) ( )
( )中 ( )断 ( )疑 灵( )
二、请选择合适的拼音、汉字或词语填空。(7分)
1. 削( )弱 河畔( )
2.谦 歉 燥 躁 费 废
( )意 ( )虚 ( )水 浪( ) 干( ) 急( )
3.陶冶 陶醉 增加 提高 展示 显示
(1)( )能力 ( )风采
(2)法布尔整天( )在昆虫世界中。
(3)好的文章能( )人的情操。
三、请按要求写成语或诗句。(13分)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安然无( ) ( )断丝连 ( )负盛名 风( )雪压
顶( )立( ) 低头( )节 能( )善( ) 守望相( )
用画“ ”的词语写一句话:
由画“ ”的词语我想到了 、 等带有反义词的四字词语。
2.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6分)
(1)浮云终日行, 。 (2) ,春生江上几人还?
(3)春风又绿江南岸, 。(4) ,行人临发又开封。
(5)秋风杂秋雨, 。 (6)自在飞花轻似梦, 。
四、请根据提示写句子。(6分)
1.眼前的情景让我深受感动。(换一种说法,使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强烈)
2.根据“欣赏”一词不同的意思写句子。
欣赏:A.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
B.认为好,喜欢。
(1)
(2)
3.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缩句)
4.根据带点词的提示补充句子。
(1)如果同学们勤查字典, 。
(2)我们上课不要三心二意, 。
五、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0分)
1.课文《梅花魂》,其中“魂”指的是 ,“梅花魂”指的是 。
2.鲸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 ,没有 ;一类是 ,有 。( 选自《鲸》)
3.“夹丝网防盗玻璃”, 可以采用, 可以采用, 可以采用, 也可以采用。(选自《新型玻璃》)
六、阅读与感悟。(22分)
(一)仔细阅读课文片段,轻松完成练习。(8分)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梅花魂》节选)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2分)
欺凌( ) 秉性( )
2.文中连用四个“愈”,写出了梅花 的特点。(1分)
3.当读到“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时,我不由想起了 、 、 等人。(3分)
4.外祖父这段话告诉“我”要做 、 、 的人。(3分)
(二)认真阅读课外短文,轻松回答问题。(14分)
天鹅的见解
一匹骏马在湖边饮水;一条鲤鱼在湖里吹气泡;一只雄鹰在湖面上空盘旋。
雄鹰一会儿直冲云霄,一会儿滑翔,不屑一顾地对骏马和鲤鱼说:“天空广阔无比,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多么快活呀!”
骏马毫不示弱,绕着湖边转了一圈后说:“我既可以日行千里,驰骋疆场,又可以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悠闲地散步,我的生活其乐无穷。”
鲤鱼一会儿钻到水里,一会儿浮上水面,摇头摆尾地说我住在水晶宫里非常安全舒适你们谁能比
一只天鹅飞来了。它对大家笑了笑说:“我习惯在天空中飞翔,在陆地上散步,也喜欢在水中游泳……这些地方都不错,我们都用各自的方式在自己适应的环境中生活,何必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呢?”
听了天鹅的话,雄鹰猛地钻进了云霄;骏马红着面孔撒蹄就跑;鲤鱼则一下子躲到水底……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的意思。(2分)
各执一词:
其乐无穷:
2.给短文的第四自然段方框内加上标点。(2分)
3.初读课文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读完短文,得到的答案又是什么?(2分)
问题:
答案:
4.短文中的角色有: 。你印象最深的角色是 ,它喜欢的生活方式是 。(3分)
5.找出描写雄鹰、骏马和鲤鱼神态的词,用横线画下来,并说说你从中看出了什么?(2分)
6.每个人对“快乐”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读了短文,你对“快乐”有什么独特感受?请用一两句话写下来。(3分)
七、语言表达。(5分)
考试的时候,你的同桌有一道题不会做,想叫你给他看看答案,这时你该怎样拒绝呢?
一、了解诗歌类别
诗歌按内容来分,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1.山水田园诗
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代表人物陶渊明、孟浩然、王维等。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2.咏物诗
特点是托物言志。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3.边塞诗
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反映戍边将土思亲的心曲,事情虽小,情意却深。
4.咏怀诗
特点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歌前两句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是抒怀;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进一步抒怀。
5.咏史诗
多以特定意象融合作者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讽刺当政者荒,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代表人物刘禹锡、杜牧、苏轼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堪称典范,诗人站在浩浩古战场、滚滚长江边,抒发了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而潇洒儒雅、指挥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诗人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的伤己之情。
二、了解诗人生平,把握诗人风格
掌握诗人的生平,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杜甫一生穷困潦倒,终生郁郁,所以其诗歌多写旅途漂泊,两鬓先衰功业未就的悲叹,风格沉郁顿挫。还有陶渊明的淡远拙朴、李白的清新飘逸、李清照的清丽婉约等。但某一风格的诗人的特例也往往是高考命题点,如李清照长于婉约词,但也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慷慨悲歌。
三、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特征
不同时期的诗词作品对不同的社会时代特征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如唐代的诗歌有一个明显的分水岭,安史之乱前的诗歌刚健大气,境界开阔,多写丽山盛水,理想志向以及边塞战事。而安史之乱后的诗歌则多是一些写战争之惨,征调之苦,离乱之愁,以及希望统治者励精图治,重振河山,却又难以变为现实的文字。
四、了解诗歌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
五、了解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意境,是诗的灵魂,体味意境要从诗歌描绘的生活图景入手,进而体味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先将曲中描绘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瘦马、夕阳,这些形象再现组合而成一幅深秋晚景图;然后展开联想和想象,体味图景蕴含的情意,进而领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羁旅行人的思乡之情。
六、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主要有抒情、描写、修辞三大类。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欲扬先抑、联想想象等。学生对这些手法都应了解,以便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瞧,这就是描写春天的诗句,多美呀!现在,我们就去大自然看看春姑娘为我们准备的惊喜吧。
我们来到郊外。啊,这是多美的“绿毯”呀!绿油油的,上面还挂着一颗颗晶莹的“珍珠”,太阳升起来,“珍珠”就发出了彩虹似的光芒,不一会儿就消失了。我想:小“珍珠”一定是架起彩虹桥去太阳神的皇宫了。这时,一股股幽香扑入我的鼻中,好香啊,走,去瞧瞧。我们先来到一株红梅前,那梅花正开得灿烂,并且还散出阵阵清香。梅花的颜色也许只有九天的织女用早晨的红霞和晴午的白云在天机上织的轻绢,才可以比拟吧。我们又来到迎春花旁,迎春花正在开花。它开出的花非常小巧可爱,并且金灿灿的,美丽极了。我想当年大自然在创造它时,一定用了最精妙的刻刀来细心地雕刻,再用最小巧的刷子沾点金色的颜料刷上去,才大功告成吧。突然,我们听到了“呱呱”的叫声,发现一只只青蛙都蹲在碧绿的荷叶上,唱着它们的歌。它们的歌声很像鼓声,宏伟而有顺序。我们听着这宏伟的“鼓声”,感觉好像回到了古战场,战士们英勇抗敌,死的死,伤的伤……忽然,一阵“嘶嘶”的杂响窜入我们耳中,啊,原来是一条无毒的小蛇(从它圆圆的脑袋可以看出它是无毒的)。这条小蛇长得还挺美丽,穿着一身黄边黑底红纹的大衣,它悄悄地从我们身边滑入草丛中,溜走了。告别小蛇后,我还去访问了小河,小鱼,小虾……一路沐浴着春风,欣赏着春天的美景。
啊,多么美丽的春天!
春天的作文(二)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古人对春天的喜爱从这一首又一首优美的诗句中就可见一斑了。我最喜欢的季节也正是这万物复苏的春天。
每到春天,红得如火的木棉花,粉得如霞的芍药花,白得如玉的月季花竞相开放。它们有的花蕾满枝,有的含苞初绽,有的昂首怒放。一阵沁人心脾的花香引来了许许多多的小蜜蜂,嗡嗡地边歌边舞。
我喜欢春天,就像那鱼儿离不开潺潺的河水一样。我热爱春天,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那样。我每时每刻都在想,春天你能多停留一会儿吗?哪怕是一会儿!
春天也恰恰和我有缘,我是春天生的,生在这个百花盛开的季节,是我觉得这一生最美好的事。每当鲜花盛开、冰雪融化的时候爸爸妈妈也在给我唱着生日歌,轻轻的微风拂过我的脸颊,仿佛也在为我祝贺。
冬天时,每当夕阳和月亮交接时。我都会把对春天的思念发泄出来。心中也想着,春天你什么时候才能来。终于春天到了,我迫不及待的到那刚发出嫩芽的草地上,轻轻地走着,轻轻地抚摸着,生怕打扰了那还没有睡醒的小草。我用鼻子嗅一嗅,嗅到了春姑娘的花粉味,瞅一瞅看到了那茁壮成长的嫩苗。春天你终于来了,你知到我盼了你多久吗?整整275天。每天我都度日如年,你知道吗春?
春天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走了,我的脸上还挂着未干的泪痕。昔日庭前那娇艳妖娆的花朵也早已悄无声息地凋零,落入泥土中,仅仅残留着隐隐约约的香气。我曾经最爱花朵也谢了,正如我如梦般转瞬即逝的幸福。而那泡沫般的幻影更加深了我的孤独。
春天的作文(三)
寒冷的冬天虽然过去了,但是它给我们带来了一节美好的礼物 ——春天。春天的脚步悄悄了接近了我。你会发现我们身边许多都变了。
地面,你会很吃惊,那弯了腰,筋疲力尽的小草变成了生气勃勃的青草,可以说是“焕然一新”呀!路上两侧,还开着星点般的小花;还有那湖边长长的垂柳,大家争先恐后的装扮自己,好晚上和大家一起玩呢;偶尔还可以看到一群机灵的小麻雀,叽叽喳喳,湖面那高声的演唱家“青蛙先生”和“绿仙女”——蜻蜓,“粉姑娘”——蝴蝶:两个舞蹈家也来参加这群合唱队,真是载歌载舞啊。傍边的湖水也没闲着,也给他们唱轻调,湖水“啦—啦—啊~~”“咕—咕—咕~~”真是一片热闹的情景呀!
天理也是一片勤劳的笑声:农民伯伯那是一个高兴,愉快地拿着种田的工具高兴来到田里,耕田,播种,农民伯伯耕田的耕田,播种的播种,还唱起小曲,春天真是又让农民伯伯高兴也让他们动气双手。阳光照在身上,那是和慈母般的温暖似乎是没有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