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作周总结300

工作周总结300

时间:2023-05-30 09:47: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作周总结300,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作周总结300

第1篇

[关键词]煤炭 矿压 规律 顶板 周期来压步

中图分类号:TD823.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334-01

一、274m长、5.0m支架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

1 工作面概况

52214工作面长度为274.32m,推进长度为3970.09m, 煤层厚度为3.14-4.87m,平均厚度4.1m,倾角为1-3°,容重1.31t/m3,可采面积为1089075.1 m2,地质储量584.9万吨,设计平均采高4.1m,可采储量544万吨,工作面回采率为93%。52214工作面地表广覆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起伏变化较大。从回撤通道至2398m上部57-61m处为43305、43306工作面采空塌陷区,剩余段松散层厚度0-78m,上覆基岩厚度78-92m;工作面内地层的总体趋势是以极缓的坡度向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局部略有起伏,倾角1-3°;断层不发育,后生裂隙发育。

52214工作面老顶为粉砂岩及中粒砂岩,厚度约为18.8-19.2m ,平均19.0m,灰色及灰白色,泥质胶结,水平层理。

直接顶为泥岩,厚度约为0-1.3m ,平均1.28m,黑灰色,块状,致密,含炭屑。

直接底为粉砂岩,厚度约为0.55-0.9m,平均10.5m,灰黑色,泥质胶结,均一致密,质较软。

52214综采工作面选用DBT公司生产的8638-24/50型二柱掩护式液压支架支护。支护高度为2.4-5.0m。

1.1 初采期间矿压显现规律

1.1.2 初次来压矿压显现规律

52214综采工作面推进了58刀(46m)时,工作面45-155架顶板开始来压,平均压力为405bar。其他支架压力在300bar左右。

工作面推进持续到63刀(50.4m)时,工作面中部40-140#支架上放的顶板开始来压,平均压力450bar,随着推进向机头机尾范围扩大,第二次来压结束后,工作面开始了有规律的正常周期来压,而此时地面已塌陷。得出52214综采工作面的初次来压垮落步距为58.2m(含切眼)。初采期间,采高控制在3.5m左右,老顶垮落后,采高逐渐升至3.7m。

当工作面推进58m时,地表出现裂缝塌陷呈O型,中间呈整体下沉,裂缝很小。四周出现较大的裂缝,裂缝宽度在100-300mm,可见深度在1-3m。

1.2 正常回采期间矿压显现规律

1.2.1 矿压显现规律

1、通过工作面周期来压曲面图以及10次周期来压特征表分析,52214综采工作面周期来压步距平均为13.9m,来压持续距离平均为2.93m,来压平均压力值为402.5bar。

2、工作面支架周期来压期间,顶板下沉,支架立柱压力增大,全面在400bar左右,局部压力较大的地方超过450bar,立柱下缩量在2-5cm左右,平衡千斤顶缩进量在2~4cm,支架掩护梁被下沉的顶板下压,支架仰角增大。

3、支架的各个安全阀卸载,并且伴随着卸载漏液。

二、结论

1、52214综采工作面的初次来压垮落步距为58.2m(含切眼)。当工作面推进58m时,地表出现裂缝塌陷呈O型,中间呈整体下沉,裂缝很小。四周出现较大的裂缝,裂缝宽度在100-300mm,可见深度在1-3m。

2、工作面初次来压前工作面以及两顺槽压力显现不明显,工作面压力平均在250左右,煤壁无明显片帮现象,直接顶垮落不及时,滞后工作面3-5m。因此在初次来压前期间,检修班应加强支架维护,确保支架能够达到初撑力,无跑冒滴漏等现象,初次来压前工作面人员应严格执行初次来压前的安全技术措施。

3、工作面初次来压时支架压力显现明显增加,来压强度较大,来压期间平均压力达到400bar左右,工作面煤壁上有轻微片帮现象,两顺槽压力显现不明显。工作面初次来压时,由于老顶垮落而形成飓风,工作面人员应全部佩戴好安全头盔并系好帽带,来压时人员应该遵守初次来前安全技术措施。

4、52214综采工作面周期来压步距平均为13.9m,来压持续距离平均为2.93m,来压平均压力值为402.5bar。工作面支架周期来压期间,顶板下沉,支架立柱压力增大,全面在400bar左右,局部压力较大的地方超过450bar,立柱下缩量在2-5cm左右,平衡千斤顶缩进量在2~4cm,支架掩护梁被下沉的顶板下压,支架仰角增大。

5、工作面来压期间表现为工作面中部先来压,随工作面推进两端头再来压,且两端头的压力显现明显小于中部的压力;中部支架期来压支架压力在400-480bar,两端头来压支架压力在350-420bar。

6、面宽对矿压显现的影响:面宽W超过埋深H的1.0~1.2倍使得覆岩中不存在“拱结构”而仅存在关键层结构时,定义为浅埋煤层。

52214综采工作面埋深为80-200m,工作面长度为274.32m,因此W>(1.0-1.2)H,因此52214综采工作面为浅埋煤层,面宽W超过埋深H的1.0~1.2倍时,覆岩中将不存在“拱结构” ,对矿压产生影响的覆岩范围加大,采场矿压将趋于强烈。

第2篇

一、学习调研阶段的主要工作

学习调研是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龙头”,决定着今后活动开展的方向,在整个学习实践活动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习调研阶段,我镇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的主题,严格规定动作,做活自选动作,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及早部署,全面启动学习实践活动

1、精心谋划,责任到人。一是镇委成立了镇委书记亲任组长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抽调四间中小学的骨干力量组成办公室,负责全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各项具体工作;二是结合我镇实际,研究制定《**镇参加全省第二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学习调研)工作方案》,组成由党委班子担任组长的检查联系组,加强各机关党支部工作联系检查,确保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各项工作得以贯彻落实。

2、广泛发动,加强宣传。

一是召开动员大会。3月10日我镇召开了全体党员干部参加的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并发放了镇委相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文件与学习资料;二是加强宣传引导。根据学习任务和安排,制作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宣传栏及公布栏,并充分利用张贴标语、黑板报、悬挂条幅、简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引导工作。

(二)、采取多形式,全面深入学习。

我镇通过开展学习调研,进一步加深广大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明确任务要求,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为顺利推进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1、强化组织学习。一是采取党委、支部组织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坚持“分层次、有重点、重实效”的原则,加强学习氛围;二是采取“一天一短信”形式,增强参学党员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主动性,能随时学、经常学、处处学;三是主动送学上门,通过为使年纪较大、活动不便的老党员,定期上门进行派发学习资料讲学,定期沟通思想,交流学习体会,确保学习全覆盖;二是认真开展“三学三落实”活动;三是开展读书活动及党员“七个好”活动,学习过程中,每个党员干部都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并写两篇学习心得体会。

2、开展主题活动。我镇在3月26日和4月3日至15日开展了以“阳山如何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征文比赛。并设立了“科学发展问计箱”、固话民生热线等“民意绿色通道”,从中扩大影响,引导全体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服务意识。

(三)、结合实际,深化调研。

调查研究是摸清问题、查找原因、提出解决方法的必由之路,也是进一步推动**学习实践活动向纵深开展、集中体现学习实践效果的重要方面。

1、制定调研计划,确定调研专题。为扎实有效地开展调查研究,镇实践办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的通知》,由分管领导领题确定选题范围、调研方式和调研目的。最终确定《抓特色创品牌 促进农业大发展》、《落实科学发展 破解工业发展难题》、《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加快我镇城镇化建设的步伐》、《突破农村教育发展瓶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抓学习建制度 促效能 为**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五大调研专题。

2、深入基层扎实开展调研活动。以五大调研专题为载体,由镇党政领导班子、学习实践办人员、相关部门人员对应组成了五个专题工作组,深入农村、企业、学校、医院,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形式开展调研。一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问百姓疾苦、问民生诉求、问意见和建议。目前共发放问卷300份。二通过召开座谈会,面对面倾听群众、企业主、单位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逐步引导破除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的束缚,着力查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促**科学发展。

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和各单位班子认真撰写了调研报告,总结好经验教训,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与改进措施。镇党委及各参学单位召开了调研成果交流会,彼此之间进行了交流学习,从中提高了认识,树立了典型。

二、学习调研阶段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

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时,通过征求意见和交流讨论,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是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个别干部

第3篇

农民工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群体,迄今为止,针对农民工而设计的保障制度或保险计划在具体的实施中效果都不够理想,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制度设计时未能充分考虑到农民工群体的异质性及其所产生的不同保障需求和缴费负担能力上的差别,各种针对农民工的参保方案都未能得到农民工的充分认同和支持,进而导致对这一群体的保障覆盖范围始终难以扩展,参保人数少、参保率低,极大地制约了城乡统筹保障制度的整体推进,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决定》别提出“要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本文希望通过对农民工这一群体异质性特点的归纳、揭示,在总结、分析现有模式制度性缺陷的基础上,思考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农民工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变“要我参保,为我要参保”, 拓展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制度的利用效率。

一、农民工群体异质性特征及其对“参保”的影响

(一)“市民化”程度的差异,导致参保意愿和对参保地的不同选择

总体来看,农民由农村流向城市,究其目的或动机而言,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向往城市人的工作和生活,希望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如多数年轻人);另一类是为了到城市打工挣钱,迟早还是要回归故里,回流农村;由于进城目的不同,使得不同农民工群体在市民化程度上出现了差异。“市民化” 程度较高的农民工,一般是指在某一特定城市居住,且达到一定年限,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有相对固定的居住房,且家人都随之迁移到城市务工或就学。这部分人在城市落户或转为城市人的愿望迫切,取向明确,流动程度低,回流可能性小;除没有城镇户口外,与城镇职工已无本质区别。 他们对在城市参加社会保障的基本态度是,在经济实力可承担范围内,愿意为自己将来可能兑现的城市人身份购买各类保险。而“市民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工群体(约占到进城农民工总数的48%),一般流动性较大,工作不稳定,收入不稳定,居住场所不固定,频繁更换居住地或工作;且对未来发展去向不明确,回乡或是留城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因此,对在城市参加社会保障的基本态度取向是,不积极;或倾向回农村参加当地社保。

(二)进城后的职业分化和就业方式的差异,导致其保障需求和保障水平的差别

从职业分布看,经过二次分化后的农民工主要形成了四大职业阶层:[1]

(1)由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构成的业主阶层。(2)由有营业执照的个体劳动者和自由职业者构成的个体劳动者。(3)由白领和蓝领工人构成的雇工阶层。(4)其它难以准确定位的,如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乞讨者、流浪者等。

从就业方式看,一般而言,那些具有较高人力资本水平,有一定专业技术特长的农民工可能进入城市正规部门实现正规就业,或自我投资、自我雇佣成为小业主。正规部门劳动关系明确、规范,工作稳定,收入较高,且一般都按劳动合同法为职工购买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基本保险,保证了职工社会保障权益的有效实现。而那些人力资本水平低,学历低,且缺乏一技之长的低素质农村劳动力就只能进入城市非正规部门,从事非正规就业。而非正规部门多为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不仅企业规模狭小,生产不稳定,市场不稳定,面临极大市场经营风险;而且非正规部门劳动契约松散,用工制度不规范,职工除从市场交易中获取工资收入外基本无任何保险、福利可言,劳动者面临劳动权益和社会保险双重缺失的就业风险和劳动保障风险。

(三)因保险缴费能力和负担能力的差别,导致其对参保项目的取舍不同

尽管农民工本人也清楚认识到在城市工作、生活会面临各种社会风险,但由于收入水平和缴费能力的制约,不可能全面参保,而表现出有差别的参保意愿和参保项目的取舍,具体表现在:(1)参保费用的不同选择。据沿海地区的一项调查显示:当被问及到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愿意每月缴纳多少养老保险费时,福建农民工愿缴纳的费用最高,为219.79元; 最低是海南省,仅为49.57元,差距为4倍多。[2](2)对参保项目优先顺序的不同选择。工作稳定,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民工群体,如月收入在1000―1500元间的,对保险项目选择的优先顺序会是,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而低收入阶层,如月收入在300―600元的农民工,会优先选择工伤、大病统筹等保险;而对诸如养老保险等关乎未来保障的需求,由于受收入能力的约束至少眼下还顾及不到,只能忍痛取舍。(3)对参保地方的不同选择;收入水平高,且工作、居住稳定的农民工,会选择在城市参保;而低收入且工作、住所频繁变换的农民工群体,一般会选择在费率相对较低的农村参保。

综上,不同农民工群体在市民化程度、职业分布、就业方式、收入水平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决定了他们参保愿望和能力的差别,很难用一种制度或一个模式将所有农民工都覆盖进来。审视我国现有的、针对农民工而建立的保障体系或制定的保障政策,无论是直接扩面模式或综合保险模式在运作中都存在参保人数少,参保率低,保障水平不均衡等问题。目前全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约15%,医疗保险的参保率约4%,失业保险参保率不到2%。[3]就连社会保险扩面征缴走在全国前面的大连市,农民工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亦只达到20%,远低于当地城镇企业职工的参保水平。[4]而过低的参保率,使得地方政府专门针对农民工的各项社保优惠政策难以惠及全体农民工,导致制度利用率低,受益面窄,保障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初衷与结果相背离,接近1.2亿农民工群体如果长期游离于城市社会主流之外,享受不到基本的就业保障与社会保障,势必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安全隐患,引发巨额的风险治理成本。现有的、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模式或方案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据笔者归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二、现有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模式问题解析

总体讲,现有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模式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门槛过高,权利与义务不对称,缺乏弹性,与农民工这一群体在城市生存的现状不相符合。

就直接扩面模式看主要问题有,(1)费率偏高, 超出了企业或个人的负担能力,抑制了人们的参保意愿;(2)基数确定不合理,按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确定的缴费基数,不符合农民工平均收入水平现实。 由于加大企业用工成本或加重了个人负担,而难以达到扩面效果;(3)统筹层次较低,一般还停留在市级或县级小统筹层次上。各地基数、费率不同,建账比例不同,标准各异,衔接非常不易。进而导致劳动力转移时大量的退保行为发生,参保关系中断,参保率进一步降低。(4)权利与义务规定不对称。尤其是养老保险要求个人在一个地方累计缴费15年以上,才能享受退休待遇。而农民工由于其工作性质难以得到长期的雇佣保障,如,从事建筑业等体力劳动的农民工平均工作周期也就是2-3年,而餐饮和工矿企业农民工平均工作周期约为4―6年。所以,养老保险对他们而言,就由制度上的“福利”,变异为了交钱“负担”,中看不实用。(5)保障权益不完整。现有制度规定,农民工在转移社保关系时只能转走个人账户,参加统筹部分的权益不能随之转移,既没有退还企业,又未赋予个人。使企业为流动性频繁的农民工购买保险变为一种毫无实际意义的纯粹负担,企业逃避或不愿积极为农民工购买社会保险也就不足为奇了。

就综合保险模式看主要问题有:(1)保障待遇低,保障内容缺乏足够吸引力。如老年补贴不仅数额小,且一次性支付,难以起到防范老年风险的作用。(2)制度不透明。个人既不了解自己有何权益?亦不清楚能享受多少待遇? 且保障后续服务差,提取转走不便。(3)该模式与城镇职工保障制度设计存在很大差距,实为一种短期、临时、具有救急性质的保险援助,而非统一、规范、可持续性的保障制度安排。

三、建立并完善适应农民工特点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总体思路是:从农民工群体异质性及其不同的保障意愿和参保能力出发,按照分层分类考虑,循序渐进扩展,预留缺口对接的总体原则,对现有保障制度的缺陷与不足加以改进和完善。笔者建议现阶段有必要设计两个以上方案供有稳定职业、市民化程度较高和无稳定职业、流动性高、流动趋向不明确的农民工个人或雇佣单位自主选择。

(一)对第一类农民工群体,现行保障政策改进的重点

1.进一步消除城乡二元制度对农民工的歧视,从观念和理念上提高他们对自身城市人身份的认同,进而愿意为自己现在和将来工作、居住在城市积极投保。因为,在城乡分割二元制度的安排下,农民工几乎看不到真正成为一个城市人的希望,当然也就不愿意或参保不主动。

2.合理确定缴费基数和缴费率。坚持先低水平、低门槛纳入,再逐步完善提高。现行的社保制度高费率,是由于参保单位和个人承担了过去历史债务造成的。农民工参保,没有义务背负这一历史债务。因此,在缴费基数上建议:改为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或按农民工在当地的平均收入水平征收;费率也应适当降低,可考虑降为职工缴费水平的50―60%;并设置不同档次的缴费标准,供负担能力不同的农民工选择。

3.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缴费机制。一是强调权利与义务统一;将缴费多少,缴费年限与享受待遇水平、时间挂起钩来。农民工在不同地方工作,工作年限可以累计,缴费年限可自由选择;累计工作年限越多,缴费时间越长,计发比例越高。二是设计更具灵活性或弹性的缴费方式;如对未满15年缴费期而返乡养老的农民工,既可允许其选择一次性补齐所欠费用,也可根据其实际交费年限的长短如5年、10年等,执行较低的支付标准,确保返乡农民工的基本生活。三是提供更为人性化的保障服务;手续要尽量简化,制度要更为透明,允许个人随时查询、知晓自己的保障权益;推行类似于银行卡的、全国流通的养老保险卡,通过全国联网进行管理,无论个人转移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凭卡缴费和获得给付。

4.提高统筹层次,尽早实现社会保险基础层次的省级统筹,这是确保各项保险关系可持续性的治本之策。为确保个人保障权益的完整实现、并吸引企业积极参保,应该允许农民工异地转移社保关系时,统筹部分账户资金随之转移。具体操作办法是,转出地应在转移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基础上,转移企业为该农民工缴纳的社会统筹基金部分;转入地应按规定个人账户部分全额记入农民工个人账户,转入的社会统筹基金列入转入地的社会统筹。以此确保养老保险待遇在转入地的按时、足额发放。

5.按轻重缓急,优先顺序,分阶段扩展城乡统筹的保险项目。第一步着重解决的是工伤、疾病保险,用1―2年时间完成。工伤保险本来费率就不高,且不需要个人交费,又不存在关系接续问题。所以,制度建设本身无大碍,困难是监督企业执行。而医疗保险,根据农民工群体年龄较年轻,小病发病率较低,且收入也低的现实,实行低费率的医疗保险,且重点保当期住院治疗;其大病医疗保险费由社会统筹支出,个人不交费;至于医保的个人账户建立,可由农民工自由选择决定。第二步是失业保险,用2―3年时间完成。由于劳动者失业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受社会经济运行状况或运行环境影响,且多为企业所为,所以,政府和企业理应承担相关的义务和责任。尤其是企业,应该为辞退或解雇员工买单。借此,也可约束企业的任意裁员行为,稳定就业岗位。如,具有美国特色的“雇主过失观念”,正是将合格劳工的失业归咎于雇主,政府按照雇主过去的裁员人数征收失业保险金。雇主裁员越多,需要向政府交纳的失业保险金越多,迫使雇主尽量减少失业。第三步养老保险,用5―8年左右时间完成城乡统筹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

6.加快面向农民工其它福利项目的建设与开发。这是实现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农民变市民、人口城市化的重要条件。当前重点解决两大项目的开发与建设:一是城乡公共教育的均衡化供给。将城市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市义务教育整体规划,通过挖掘公办学校潜力,降低“进入”门槛或加大对民工子弟校公共财政投入等,确保所有进城民工子女都能享受到同等优质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二是城乡公共住房的均衡化供给。向农民工提供廉租房或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工购买经济适用房等。据悉,成都市已将公共住房制度向民工延伸,2008年成都将在中心城区启动建设17万平方米的进城民工宿舍,进城民工将在那里获得廉价、舒适的生活空间。唯此,亦才可能彻底转变中国农民工“候鸟式”的迁移流动方式,使其真正变为具有稳定身份的市民。

7.加快制定或出台全国统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立法和各项保障权益的相关法律界定,为社保监察工作提供催交保险缴费的法律依据,为农民工的维权提供法律手段和有效途径;强化对参保单位或个人的法律监管,通过重点整治农民工参保的死角和遗漏,以达到扩大参保面、提高参保率。

(二)针对第二类农民工群体,社保政策完善的重点

1.优先保证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期间的各项劳动权益能得以基本实现。包括规范用工制度,要求所有用人单位必须与所雇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关系,政府部门负责监管;在农民工分布集中的非正规部门实施、推行“最低工资制度”,制定和明确最低工资标准、支付方式等;加大对企业拒付、拖欠民工工资的监察和法律惩处力度,切实保障“劳有所得”,并通过监察监管确保农民工生命权与健康权利不受侵犯。

2.以满足基本“生存底线”为出发点,重点建设以工伤、大病统筹和最低生活保障服务为核心的救助、救济体系。包括以提供“公共劳动”为形式的失业救助,以提供免费门珍、廉价病床、社区医疗为内容的医疗救助,及其为贫困家庭提供最低收入救助和对其子女的免费教育救助等。确保那些暂时不被社会保险关系覆盖的农民工在遭遇市场风险时,也能得到最低限度的工伤、失业、疾病和最低收入的救济,得到起码的体现人道主义的“底线”关怀。

3.认真总结或推广上海模式、成都模式的成功经验,并不断完善之。重点是解决如何提高保障项目的吸引力,保证所提供的保险项目能真正分担或化解农民工就业风险,诱导农民工积极参保。为进一步扩大综合保险参保面,建议:(1)进一步明确以缴费、而不是以有无劳动关系作为参加社会保险并建立保险关系的理念。制定更具弹性,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缴费标准和参保方式,鼓励更多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农民工、自由职业者、个体经营者等自由选择、灵活参保。(2)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保制度的建设,为那些可能选择退出城市劳动力市场,回到农村的流动农民工提供可供接续的社保关系载体。当他们达到退休年龄,但其养老保险缴费尚未达到最低缴费年限时,可通过转移个人账户与农村社保接续,并按相关规定计发相关待遇,以此解除其在城市参保的后顾之忧。(3)对雇佣农民工数量多、且就业稳定、裁员率低的非正规部门企业,政府可提供税收减免政策的优惠或由政府提供社会保险收入补贴等,以鼓励企业积极雇佣、 解决扩面难的问题。对农民工而言,“就业是最好的失业保险”。政府若能够以一定的社会保险补贴,换取高的就业率和稳定的工作岗位,其所得远远超出所失,对政府无疑是一个双赢的结局,值得尝试。

4.处理好现有模式向目标模式的过渡。两种模式之间要“预留接口”,即为今后“农转非”、“或农转居”而预留一个能顺利进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的“通道”,待条件成熟时能顺利实现对接。这就要求,目前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政策在基本原则上应该是全国统一的、而不是地方性的,否则,既不利于劳动力充分自由流动,也有违于城市化、农村人口市民化的根本发展趋势。另外,考虑到社会保险福利固有的“刚性”特征,各地的保险给付标准或给付水平不宜定得太高或差异太大,尤其是基本保险内容和水平应尽早统一;至于体现各地方保障特色的水平或待遇差别可通过补充保险或附加保险来体现,进而为以后全国统筹和城乡统筹保障模式的构建“预留接口”。

主要参考文献:

[1]彭宅文.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困境与出路[J].社会保障制度,2006(4).

[2]李 群等.中国沿海地区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实证研究[J].社会保障制度,2005(8).

[3]夏莉艳.农民工社会保障运行的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6).

[4]刘 芳.近年来农民工社保问题研究评述[J].人口与经济,2007(5).

[5]李晓支等.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3).

[6]熊汉富.农民进城就业面对的主要矛盾及解决对策[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6(3).

[7]林俊荣.全国统筹分县区类别保障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入障碍消除[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5).

A Discussion on the Particularity of Rural Workers and

Their Security in Different Types

Shen XiaomeiAbstract:Rural workers appear obviously different in civilization, occupation, employment and income level, which determines their willingness for and ability of taking part in social security. It is difficult to cover all of the rural workers by only a single system or mode. To solve this problem,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account of their particularity. It is appropriate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tep by step to make it suitable for rural workers in view of the principle of butt-welding reserved interface. Then the rural workers’ mind should be changed from “being asked to take part in social security”to “be willing to take part in social security”. Finally, we should widen social security coverage and raise the efficiency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第4篇

一、我县工商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情况现状

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率领全县人民凝心聚力抓发展,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等各项战略,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和调度机制得到进一步加强,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项目建设规模成倍增加,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区域综合承载能力,强化全县产业发展基础,拉动全县经济即期增长和积蓄发展后劲,加速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重点项目建设规模日益扩大,重要性更加突出。如“十二五”以来,我县工商产业共累计实施项目建设45个,完成投资64亿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20%,年均增长46.2%,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1.3%,保证了GDP13.1%的平均增长速度。三年来,年均工商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超过了50%,人均投资赶超到全市的平均水平。

2、摸索积累一定经验,化解了各种新问题。随着重点项目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建立起市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各项目主管部门和单位、项目单位三级组织管理体系,以及市领导挂帅推进、目标任务分解、定期调度例会、开调度单整改等成体系的调度推进机制,重点项目建设的管理得到有效加强和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管理力度进步加强。但同时,重点项目建设建设也是焦点难点问题和矛盾多发地、集中地,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如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及其他综合承载压力加剧,尤其是重点项目一些土地、资金等要素获取的难度也同样加大。

3、项目推进机制激发了新的活力。创新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分行业、产业组建了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领导与部门包抓责任制,每个项目各有一位县级领导同志挂帅,主要依托一个部门成立,多个相关部门参加,以这种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指挥机构,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同时,实行大项目建设领导包保责任制和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制度,20名县级领导干部联系县级重点项目,对在建项目、拟新开工项目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协调服务,及时帮助解决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有效地整合领导力量、工作力量,加大了推进力度。一批新的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户县,其中,龙源风电项目、六万吨铸铁配件项目、三十万吨过磷酸钙项目建设。1-6月份,全县工商新开工项目18个,比去年同期增加9个。完成投资15.9亿元,完成年计划49%,为近几年进度最快的一年。

4、项目建设的思路呈现新的时代特征。一是标准更加务实。紧紧围绕推进富民强县、建设幸福县这一目标,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促进我县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最终实现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的“双增加”,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凡国家产业政策禁止的项目、环评不过关的项目坚决不上,凡“赔钱赚吆喝”的事坚决不办。二是方式更加灵活有效。在科学进行产业规划、项目策划的基础上,积极适应新的全球产业转移、资本流动规律,积极开展双争取活动,组织参加各类经贸洽谈会等重大招商活动;整合部门、企业、园区的资源,建立专业招商队伍,开展专业招商;选择重点地区和城市,有针对性地开展“蹲点招商”、“敲门招商”,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如,今年西洽会“双对接”活动,共对接项目6个,投资总额19亿元。三是企业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注重以商招商、以项目招商,引导鼓励支持企业通过股权转让、资产重组、购并联合、技术引进等多种方式,与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进行合资合作,既引进了新的技术、新的资金,又促进了现有企业的规模扩张和效益提高。如,三合磁铁选矿技改项目达产后,将成为我县铁原料第一大生产基地。中苑黄金采选项目、石材产业园建成投产,将成为目前西北技术领先的技术研制中心和出口基地。

5、项目建设推动产业聚集度实现新的提升。成立的项目包抓责任制和考核体系,既是一种领导方式和推进机制,更是推进产业招商,提升产业聚集度的重要举措。坚持把上大项目与培强产业结合起来,无论是原有企业通过内部挖潜、横向联合、技术改造、战略合作等多种途径上项目,还是新引进项目,都重点围绕推动产业链延伸和产业的集群发展,做强做大优势产业,促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对于打造工业、商贸产业高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必将产生重大促进作用。

6、项目建设为加快富民强县进程起到新的推动作用。全县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的强力推进,既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又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还增强了持续发展的后劲,有力地促进了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等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工商产业项目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策划储备不足。突出表现为部门对项目策划储备工作不重视、不主动、不细致,很少提前3-5年对中长期储备项目进行策划、筛选、论证。从“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储备情况看,虽然在全县范围内已经开展了两轮“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的提报工作,但目前汇总的策划储备重大项目只有23项、投资仅35亿元,与测算的“十二五”期间300亿元投资规模有较大差距。从争取中央和省市投资项目情况看,不少时候是我们及时了解到了国家、省市扶持政策,但由于项目策划储备工作不充分,手头没有项目或者没有成熟的项目,只能临时拼项目、找项目,往往在短时间内拿不出符合要求的项目(包括项目的规划论证、可行性研究、审批立项等具体材料),而无法获得上级资金扶持。

(二)项目前期工作深度不够。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项目可行性研究不够。部分列入年度政府投资项目计划的项目因在项目选址、土地征用、拆迁补偿、建设条件落实、资金筹集等方面的研究不深入,致使项目列入计划后因无法实施而取消投资计划。二是项目设计深度不够。初步设计时对项目建设条件、使用功能、整体效果等方面考虑不周全,对主要建设内容、工程量清单等测算不准确,造成工程开工后设计变更、工程量变更过多。三是项目概算编制不全面不细致。部分项目在编制投资概算时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发展中仍只考虑了工程建设费用,而土地补偿、拆迁等费用未计入投资概算。一方面是超概算问题时有发生。

(三)项目建设管理监督“多位一体”。主要表现为项目主管部门、项目建设单位责权不明晰,这点在我县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中尤为明显。在多个领域存在着项目建设、监督、管理“三位一体”的现象,这些单位既是项目建设单位,同时也是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监督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教练员、运动员,项目监督管理质量受到影响。

(四)项目后期管理相对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少数项目竣工验收后移交不及时。二是少数项目竣工验收后结算不及时。三是项目投入使用后未开展后评价。重大项目建成投产运营一段时间使用后,全面评价项目实施后的综合经济和社会效益、经验与教训等,是不断总结提高政府决策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决定政府投资充分发挥效益的关键。目前我县各类项目都还没有开展这项工作。

(五)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要素制约方面,一是土地制约。突出表现为土地指标严重不足,土地审批流程和审批时间过长。二是资金制约。我县项目多元化融资渠道还没有形成,项目融资的主要依靠银行贷款,项目融资难度加大,小企业及新建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尤为突出。环境制约方面,另外,项目前期工作周期过长也是制约因素之一,一方面是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本身就相对复杂,项目建设申请办理立项审批、规划许可、土地征用、土地权属登记、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等手续,涉及规划、国土、建设、发改、环保、消防等多个部门;另一方面是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衔接、协调配合不够和项目建设单位不了解手续办理常程序的主观原因,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甚至出现项目手续不全即开工建设的现象。

三、工商产业项目工作对策与建议

在调研过程中,通过座谈考察和讨论分析等,调研组同志共同认为,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管理是一个重大的系统工程,特别是针对当前日益扩大的管理规模、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等原因,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重视不够之处,应该有序梳理逐一加强和完善。从当前完善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机制的角度上看,初步提出以下三个需要突出重视及解决的重点及难点方面的问题。

1、必须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推进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培植财源、惠及民生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能够引进大量资金,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引进先进技术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最终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因此,要充分认识做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十二五”时期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抓下去,不断推进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实现新的突破。一是继续强化项目带动战略。项目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没有项目就没有后劲,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大项目大发展,好项目快发展,没有大项目、好项目,可持续发展就要大打折扣;项目不落地,再好的规划和蓝图都是水中望月。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真正把推进项目建设和加快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通过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项目开工建设、竣工投产,不断扩大投资,改善民生,增强发展后劲,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切实加强项目策划储备。认真分析研究国家、省市产业政策,充分考虑平阴发展实际,既要重点谋划和储备一批具有资源、区位等传统产业项目,又要“无中生有”,抓紧提报一批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高新技术和现代新兴产业项目;要着眼于改善民生和推动社会事业发展,谋划一批社会公益事业和民生项目。对条件成熟、发展前景好的项目,要聘请县内外知名专家组建工程咨询专家库,评估论证项目规划建设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提高重点项目策划的水平与质量,并协调争取进入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规划盘子,以争取更多的上级资金支持,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连续增长。建议设立重点项目策划基金,主要用于重大项目的规划论证、规划可研编制、资金争取等必须把加强组织领导和机制建设作为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的坚实保障。一是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坚持完善指挥部的领导体制,实现行政推动和市场主体的有机结合,是推进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的有效组织手段,也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有效体制机制。要继续坚持领导小组领导、县政府主抓、指挥部推进的工作机制,并在实践中加以调整、完善和改进,实现对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统一指挥、协调沟通、高效运转,确保工作的实效。二是切实明确落实责任。要进一步明确各指挥部的职能定位和工作任务,认真落实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领导责任制,落实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参与包保的领导同志要按照责任分工,深入项目单位进行督导,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各责任部门单位要强化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方位、全过程为项目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三是进一步加强调度考核。及时召开各种形式的调度会,跟踪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发现问题立即协调解决,确保工作有序推进。把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纳入科学发展目标考核体系,作为衡量各级各部门工作业绩和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

3、健全完善项目推进机制。继续深入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落实“县级领导包挂”责任机制,实行“一个重点项目、一个指挥部、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推进机制;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协调服务机制,实行联席会议制度、报告通报制度、一事一议制度等,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严工,对未开工项目抓督查,推进项目开工,对意向项目抓跟踪,使项目尽快落实。不断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一是准确把握宏观环境。有关部门要认真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国家产业政策,加强对投资政策的前瞻性分析和研究,不断提升项目管理水平。二是创造良好微观环境。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城乡规划、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市场准入条件要求的新上项目,要简化程序,及时办理,保障项目尽快开工。三是不断优化投资软环境。要着眼长远,完善规划,加快水、电、路、绿化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招商引资的优惠措施,为入园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软硬件条件和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格项目建设监控机制,对开工项目抓进度,保证如期完成。

必须把创新方式方法作为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的重要环节。要拓宽眼界,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既注重引投资数额大的大项目,也重视引进成长性好的科技型小项目;既抓好内资项目,也抓好利用外资的项目,全面提升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一方面积极“走出去”,主动出击,上门招商;另一方面,要坚持“请进来”,邀请外地有投资意向的客商来实地考察参观,增进了解,扩大合作。要鼓励本地企业结合实际,通过内部挖潜、横向联合上项目、技术改造上项目、扩大规模上项目、装备提升上项目等多种途径,着力推进产业链的延伸发展,产业集群的集聚膨胀。要充分利用日常招商工作积累的信息资源,积极为本地企业牵线搭桥,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形成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强大合力。要坚持集中、集约、高效的原则,把园区建设成为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的主阵地,科学规划,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承载能力,形成产业发展的集群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