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命的执着

生命的执着

时间:2023-05-30 09:47:25

生命的执着

第1篇

生命是一条执着的河,流过岁月的坎坎坡坡。

它的起点是涓涓溪流,是山间一泓清澈的泉水,喜欢迈着轻快的步子,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它满怀期待的流出了山林,脸上荡漾着笑窝。它和朝阳谈心,脸上抹上了玫瑰的颜色;它朝月儿倾诉,烟波渐渐变成了忧郁的蓝色。而在金色的黄昏,一个男孩儿将纸船轻轻地放入泛着金光的溪流:“请与我同行,好吗?”于是,金色的泉水映出晚霞和一个执着的人影,被轻风抚得一会儿完整,一会儿破碎,不断荡漾。

它无限豪迈的冲下了山林,冲向前方,渐渐变得汹涌澎湃。它冲过阻碍它的高大岩石,与暗礁进行激烈的拼搏。顾不得衣衫被凶狠的石头撕碎,露出了雪白的臂膀。它咬着牙、喘着气,挥舞着拳头扑过去,那里边的坚强把顽石吓得低下了头颅,发出了痛苦的呻吟。在搏斗的惊涛中,一个强壮的小伙子正在勇敢地漂流。他劈波斩浪,笑声是那么的清新爽朗,因为在“潮平两岸阔”的前方,有他的梦想。

它渐流渐大,终于奔向那期待已久的汪洋,化作海面上那飞溅起的点点浪花。它跳跃着,沾湿了掠过水面的海燕的尾巴;它欢腾着,拍打着阳光下温暖的金色海滩;他汹涌着,拖着远航的船舶驶向太阳。夏日的海边,一个高大的中年男子望着海平面,仿佛在思考自己的明天。

它在大海里拼命的游着,有时被海浪推到尖头,有时被人压入海底。偶尔有风平浪静的时候,它就闭着眼睛听着大海的歌声。而在夕阳笼罩的海岸,伫立着一个脸上写满沧桑的老渔夫,正呆呆地眺望远方,他看见大海的彼岸了吗?

生命是一条河,流过了岁月的坎坎坡坡,流得进大海,却很难穿透汪洋。那有什么呢?这条河留下了执着奔流的轨迹,勾勒出一段精彩的人生!

山西晋城陵川县城南友谊小学四年级:李思怡

第2篇

茅盾曾说过:“命运,不过是失败者无聊的,不过是懦怯者的解嘲”。对于一个迷信者来说,命运就是生老病死。对于一个一切都以自己为中心的人,命运就是为自己着想。但是对于一个真正的强者来说,命运是一种挑战,一种超越,强者可以扼住命运的喉咙,可以驾驭命运,改变命运。对于强者来说,命运亦不过也是生老病死,为自己的理想抱负而拼搏,但是强者在生命的每一天都在与时间赛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那充满着智慧的头脑,编写着每一天,为自己的人生绘画空白,减少遗憾。

强者会善待生命,可以去把握自己生命的每一天。强者总是用乐观的心态去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件事,他们可以从容不迫地去做每一件事,可以稳若泰山地去处理每一件棘手的事情。他们处事不惊,他们不会让人看出内心的心理变化。他们无时不刻在用心感受世界、用眼看待现实,他们从不在失败中彷徨,因为一个强者,最平常的心态就是失败。他们从不怕失败,因为他们知道失败是成功的铺路石。他们可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而后从失败中走出。他们跌倒了会自己爬起来,失败了会奋发、会继续追求的。这就是强者,永远都不会倒的强者。

执着是成功者都有的品质,执着不是固执,而是一颗永不认输的心。执着可以令人为其奋斗。执着是一种精神,若没有这种精神,就不会坚持永远为自己的理想奋斗。那么一切的理想,一切的追求都将成为一句空话,一个梦。强者的执着表现在对困难的蔑视,他们可以从失败的身上践踏过去。也许执着会换来失败,但事实说明执着是可以换来成功的。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天才,可是老天却在作弄他,让他的耳朵失聪,但困难不仅仅在于身体,更大的挑战是精神煎熬。但贝多芬从未向命运低头,凭借着自己对音乐的执着,创造了一个个奇迹,谱写出动人的旋律。那些动人的旋律不仅说明贝多芬的个人成就,更在讲述着他的执着,也在启示世人执着往往是成功的关键。也许你与成功仅一步之遥,执着可以带你走向胜利。强者往往因为他们执着,所以他们不认输。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因为他们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改写命运,他们一定可以突破失败,获得成功。所以他们可以成为命运的主宰者。

强者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因为他们可以锻炼自己,让自己拥有强者的品质。所以他们可以成为强者。也许你我他的命运不同,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命运,创造奇迹。谁会成为下一个强者?只要努力,相信一定可以。

第3篇

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为我们党树立科学的执政理念提供了最基本的逻辑起点,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明显变化。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任何思维方式都需要发展和完善,不可能一劳永逸。根据党在新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时代特点及要求,继续解放思想,在坚持执政党思维的前提下,牢固树立“建设党”的思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不断推进党的伟大事业和党的自身建设的客观要求。

一、建设党意味着一个已经执政的党:以建设党来称谓能够清楚地表明党获得执政地位以后的基本功能和基本任务,它内在地涵盖了执政党的思维模式

世界范围内的政党有许多种,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从政党在某一个时期所担负的直接任务来划分,政党可以分为革命党与建设党,因为革命同建设一样,二者都是一个过程。就革命而言,它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漫长过程,其结果可能是取得革命的胜利,获得政权从而成为执政党,也可能没有取得革命成功,继续其革命党的生涯;就建设而言,它同样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结果可能是各方面的建设取得预期成就,执政地位更加稳固,也可能没有获得预期成就,执政基础受到削弱甚至丧失执政地位。从政党在某一个特定时期的地位来划分,政党可以分为执政党与非执政党,这也可以看作是政党所处的状态。这两种划分标准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通常来说,革命党往往是非执政党,而建设党往往是执政党,但它们之间也并非完全的一一对应关系,例如,就革命党与非执政党的关系而言,当今西方国家大多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某政党执政时期可以称之为执政党,在其不执政时期则只能称之为在野党或非执政党,而一般不称为革命党;就执政党与建设党的关系而言,大多数执政党都能自觉地把推进各项建设作为自己的根本使命,当然也有一些执政党没有自觉地实现从革命党向建设党的转变,继续保持着“革命”、“斗争”的思维,从严格意义上它们难以称为建设党。从以上分析中,还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出,建设党一定是执政党,建设党的思维已经内在地涵盖了执政党的思维,建设党的思维影响范围更广阔,效力发挥更持久。

二、建设党意味着一个富有责任感的党:我们党虽然已经处于执政地位,然而其担负的建设任务十分繁重,用建设党来称谓符合推进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

我们党已经成为执政党,然而绝不能因此而有丝毫沾沾自喜或者“大功告成”的心态。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有诸多矛盾需要解决。为此,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等。因此,对于领导中国十三亿人口的大党而言,推进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义不容辞的责任。另一方面,我们党从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80多年的历程,80多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其一生的历程,但对于一个前赴后继的群体和一个方兴未艾的事业来说,则只是发展中的某个阶段和过程。我们党成为执政党还不到60年的历史,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同加强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用建设党的思维来指导党的工作,就会时刻提醒各级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当前面临的艰巨复杂的建设任务,紧紧抓住建设这个主题不放松,真正把建设作为长期不懈的主题。相反,如果仅仅看到我们已经取得了执政地位而不去做更加艰苦细致的建设工作,或者过分地强调执政地位的根本性,把巩固执政地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就会产生错误的指导思想。如,想问题、办事情一切着眼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把巩固执政地位看成至高无上的东西。这势必导致理论上的混乱,在实践中也是极其有害的:一是容易把代表人民利益当作巩固执政地位的手段,在执政基础比较稳固的时期,把人民的利益放在一边,安心享受执政的成果,只有在执政基础出现问题的时期,才把人民利益拿出来作暂时的“挡箭牌”或权宜之计,势必导致执政上的短期行为;二是如果领导干部工作的出发点,是一切着眼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就十分容易演变成一切着眼于巩固自己的“当官”地位,实际上这根本不是维护党的利益,而是维护个别人的私利或部分人的既得利益。我们党不仅仅是一个执政党,更重要的是她已经成为建设党,要以自身的努力和建设的成就来取信于民。

三、建设党意味着一个深怀忧患意识的党:用建设党的思维来考虑问题,会激发我们党把注意力集中于当前及未来的发展,而不仅仅拘泥于我们党过去所取得的功绩

政党总是以获取执政地位作为自己最直接的目标,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同样如此。我们党之所以带领广大群众“打土豪、分田地”,之所以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艰苦环境中不懈奋斗,许多党员甚至抛头颅、撒热血,不惜献出最宝贵的生命,就是为了反动统治,取得国家政权。然而,取得执政地位成为执政党只是我们党代表人民利益的手段,是我们党的直接目标而不是根本目标。换言之,取得执政地位是我们党向人民兑现承诺的新的起点,而不是终点。以建设党的思维来对待社会及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就会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今天执政地位的巩固与我们党进行建设、促进发展的能力息息相关,而与过去我们取得执政地位的原因并没有直接关系,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的确,我们党在带领群众用革命的手段专制统治和进行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功勋卓著,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从而取得了执政地位。对于全国各族人民而言这是要永远铭记的,然而对于我们党自身来说,绝不应沉溺于过去的丰功伟绩,绝不应把过去我们党执政地位的获得作为今天党永久执政的根本依据。我们党能够搞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能够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才是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理由和执政合法性的根本基础。前苏联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取得也是人民选择的结果,而且在1977年通过的苏联宪法第六条中也明确规定:“苏联共产党是苏联政治制度以及国家和社会组织的核心。苏共为人民而生存,并为人民服务”。然而在实践中,当苏共不是为人民而生存,不是为人民服务的时候,不能进行有效建设的时候,苏联人民行使了放弃苏共的权利,这个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建设,执政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手段就是有效地进行建设;一个执政党,不管他在革命时期曾经多么强大,如果执政后不抓建设,不能最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断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人民最终会把它抛弃。

四、建设党意味着一个追求和谐的党: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条件下,用“建设党”思维更能有效团结各个阶层、各个利益群体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

在和平建设时期仍然沿用革命党的思维是极其错误的,这已经为历史所证明。然而,我们也绝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入另一个极端,把确立执政党思维作为唯一的解决党的建设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因为正如前面所述,执政党思维只是一个中性词语,执政党思维里也有正确的执政党思维与错误的执政党思维,如果不加以注意仍然会造成负面影响。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之所以出现“以阶级斗争为纲”、“”这样的全局性失误,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说与当时错误的执政党思维有着密切关系。这种错误的执政党思维就是:中国共产党已经是执政党了,绝对不能让资产阶级分子和其他反革命分子从我们手中夺得政权,一定要用一切办法(包括发动群众搞阶级斗争的办法)来保住得之不易的政权。正是这样一种错误的执政党思维,给党和国家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即便在今天,我们的思想已经得到极大解放的情况下,在我们一些党员干部身上仍然存在着错误的执政党思维,例如,“我们党已经是执政党了,其他阶层的精英人物进入我们党势必分摊党的执政地位”,这也是一种执政党思维,然而这种思维却过分地强调执政是一种利益,没有看到执政更是一种责任,更没有看到,要很好地履行这种责任必须善于把社会各种力量团结凝聚起来。和谐社会首先是一种价值取向,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保持一种宽广的胸襟和包容的心态,用建设党的思维会有效消除这些不正确的认识,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也许有人担心采取建设党称谓会带来一些影响。其一,是担心由此对我国的政党制度产生误解。我们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是唯一合法的执政党,其他各派是参政党。因此,有人认为,如果用建设党来标示中国共产党,那么她的执政地位无从说起。事实上,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建设党的称谓,都只是说明一种思维方式,它的目的只是在于指导性作用,以便使我们确立一种科学的思想观念。反过来讲,仅用“执政党”的称谓就能完全说明我国的政党制度吗?当然不能。因为在现代政党政治条件下,执政党与非执政党更加侧重的是竞争关系,特别是在西方竞争性政党制度中,各政党围绕议会选票或者总统选举展开激烈竞争,选举结果分晓之后,政党间形成新的政治关系,即执政与在野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对立。而我国的政党关系则与此相反,派不是要取得执政地位,而是在参政党位置上帮助共产党执掌政权,这种执政——参政模式与西方的执政——在野模式有着本质区别。用建设党的思维模式来思考问题丝毫不会影响事实上已经是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地位,相反,用“建设党”一词标明我们党与各派在目标任务上的共同点,会更加激发各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中国共产党一道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共同奋斗的热情与干劲。

另一种担心就是,我们在十六大上明确指出了党已经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而今天再次提出从执政党向建设党的转变,是不是意味着原来的提法已经错了?可以说这种担心和忧虑没有任何必要。毫无疑问,人们的认识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更、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事实上,执政党的思维方式与建设党的思维方式并不是质的区别,只是侧重点不同,它们各自与特定的社会发展实践相适应。今天采取建设党的思维甚至称谓,并不是对执政党提法的替代和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目的就是使我们的思维更加接近社会心理,更加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自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切实解放思想,切勿以表面统一之名害发展创新之实。

第4篇

作者简介:肖铁肩(1947?),男,湖南涟源人,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研究;黎增梅(1988?),女,广西玉林人,中南大学政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理论.

摘要:政党意识、执政党意识和执政意识是政党文化中的三个不同的概念。目前学界对三者理解不一,同时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概念混淆,二是内容界定不准确。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意识是指中国共产党全党成员和党组织形成的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纲领、使命等各方面所达成的共识。执政党意识是指党以执政党的身份来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早日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等执政任务问题。执政意识指的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共对于履行执政职能、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目标的思考,是党的执政实践活动在党的组织和成员头脑中形成的固有的执政思维方式。政党意识、执政党意识与执政意识三者的关系是:政党意识里包含执政党意识,而执政党意识里包含着执政意识,三者的层级依次从大到小。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意识内容包括革命党意识和执政党意识两大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意识主要内容为全面执政意识、忧患意识、改革开放意识、发展意识等;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意识内容则包括为民执政意识、依法执政意识、民主执政意识、科学执政意识、第一要务意识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政党政治;政党文化;政党意识;执政党意识;执政意识

中图分类号:D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4?0093?06

政党意识、执政党意识和执政意识是政党文化中的三个不同的概念,学界目前对三者均有研究。虽然对这三个概念并无争论,但学者们却各说各话,在理解上并不一致,大体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概念混淆。例如,在述及执政党意识和执政意识两者关系时,学者来梅丽和王长江持相反态度,前者认为“我们党今天要增强的执政意识,其实质是执政党意 识”,[1](15)将两者等同而论;后者则建议用“执政党意识”代替“执政意识”[2](35),显然也有失偏颇。二是内容界定不准确。学界对于政党意识、执政党意识和执政意识三者所包含的内容并无科学准确的认识,常常犯张冠李戴的错误。学者郭亚丁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意识应有十个方面的内容:“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基础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使命意识、创新意识、战略意识、忧患意识以及规律意识。”[3](15)显然,这十点内容还可以讨论。它过于宽泛,应该是属于执政党意识的内容,其中有些如使命意识、基础意识、服务意识、战略意识等,也是革命党应具备的意识;而有些又确实与执政意识有关,如法治意识、民主意识、服务意识、发展意识等,但作为党的执政意识的规范表述应该不同,可以表述为为民执政意识、依法执政意识、民主执政意识、科学执政意识、第一要务意识等。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三个概念及其内容进行区分,并对中国共产党的这三层意识的形成和内容进行阐述。

一、政党意识、执政党意识和

执政意识的概念区分

“意识”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onsciencia”,意为“认识”。意识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人脑的机能对于客观存在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潘菽教授认为,“意识是包括感觉、知觉、思维的一种具有复合结构的认识作用或认识过程。”[4](3)意识是人脑机能高度运转的结果,是一种高级的神经反映。但是,归根到底,意识离不开物质,即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怎样的存在就有怎样的意识。社会意识作为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能够正确地反映社会存在的现象以及其中包含的本质和规律。政党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团体现象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有着它自身独特的意识。说过:“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它‘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5](320)政党意识作为一种思维的呈现,正是从政

党这一实际存在的社会组织也即物质中产生的。学者张昱认为:“作为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的意识,是包括感觉、知觉、思维在内的一种具有复合结构的最高级的认识活动,思维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在阶级社会中还会带有阶级性色彩。”[6](15)这一概念解释指出了社会意识的一般特征,即社会意识的阶级性特征。

(一) 政党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政党是代表特定阶级利益的团体、组织,政党意识则是反映着一定利益团体和组织的思想和价值观。政党意识具有一定的阶级性、社会性和历史性。不同阶级不同性质的政党、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和不同的政党领导者都会影响到政党意识内容的形成。

政党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是一个政党及其成员对于政党本身的性质、章程、纲领、宗旨、目标和地位等内容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政党意识包含着政党情感、政党文化、政党精神、政党理论等内容,是这些内容的集中体现。从总体来看,政党意识可以分类为革命党意识、反动党意识、执政党意识、非执政党意识、参政党意识或社会主义政党意识、资本主义政党意识、资产阶级政党意识、工人阶级政党意识等,范围甚广。政党意识含有丰富的情感和精神,是一个政党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意识形态方面的体现。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7](325)

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意识是指中国共产党全党成员和党组织所形成的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纲领、使命等各方面所达成的共识,是党的精神和内在凝聚力的体现。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意识也会发生变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主流意识。有的意识逐渐淡化,如革命意识和武装斗争意识;有的意识逐渐发展,如模范意识、独立意识、服务意识等;有的意识被彻底摒弃,如“左”的意识和时期的阶级意识;还有新的意识逐渐产生,如人本意识、能力意识、和谐意识等。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特殊的政党,其政党意识的独特性表现在三方面。首先,中国共产党政党意识具有人民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党的政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利益需求。党经常开展党内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全体党员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其次,中国共产党政党意识具有先进性。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始终具备勇于创新和与时俱进的先进意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用科学理论来武装党,要求党具备世界眼光,把握执政规律、具备创新的精神。中共党人始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先进的理论指导着实践。再次,中国共产党政党意识具有科学性。党能够根据时代和环境的变化,正确地分析出国际局势的走向和国内外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总结发展规律,顺应时展要求,适当改变工作策略。党的十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将党的建设科学化摆在了全党面前。自从党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的十年里,党在领导制度、依法执政、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各方面都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这正是党具备了科学性的政党意识的结果。

(二) 执政党意识

在中共历史上,第一个使用“执政党”这一概念定位中国共产党的人是任弼时。任弼时在1949年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现在,我们要防止因为经常的行政事务繁忙而忽视党务工作的现象。这种情形是存在的,将来更可能发展。忙于各种经济建设和行政事务,放松了党的建设,忘掉了党务工作,那是很危险的。……纠正这种偏向,对于我们党将要在全国范围成为执政党的时候是特别重要的。”[8](473)此后,中共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执政党”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与使用。在中共七届四中全会上发言时指出:“我们的党已是胜利的党、执政的 党。”[9](120)邓小平也在中共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已经是执政的党,已经在全部国家工作中居于领导地位。”[10](240)那么,何谓执政党意识,它的内涵又有哪些呢?

执政党意识是党取得执政地位之后,“对自身的性质与地位、权力与职责、执政目标与实现方式、执政目的与价值追求、执政条件与执政环境等的全面认识与看法”,[11](34)是党对于“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这一重大问题的认识,党在决策的过程中“始终从我们是一个执政党这个基本事实出发,从当好执政党这个基本理念出发”。[12](325)执政党意识是政党意识在党处于执政条件下的转化与提升。一个政党的地位和身份并非一成不变,当它处于在野党地位时,它就产生在野党(或反对党、合作党)的意识;而当它处于执政党地位时,就会相应地产生执政党的意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意识,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而对其自身的性质和地位、权力与责任、执政理念、执政目标、执政方式与执政环境等问题的认识,是相对于党在历史上作为革命党的身份而产生的意识而言的。当中国共产党处于革命党地位时,党内主流意识是暴力革命、武力夺权;以阶级斗争为动力,分清敌我友,具有排他性;对旧制度进行改造,路径是先破后立[13](37)。而当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党地位时,党内主流意识是建设、改革与发展,提倡以建设性的眼光来发展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整合全体社会的力量来建设社会,有较强的包容性;对原有体制进行温和的改革,路径是先立后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发展至今,经历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历史性的转变,政党意识也从革命党的政党意识向执政党的政党意识转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意识所强调的是“执政”之后的党的意识,是相对于作为从事革命活动时“革命党”身份的党的意识而言的。党在革命时期所面临的根本任务是以暴力夺取政权,旧政权,建立新政权。而党在掌握了政权之后,作为执政党,所面临的就是如何执好政和如何建设好国家的问题。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意识是指党以执政党的身份来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早日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等执政任务问题。

(三) 执政意识

执政意识与政党意识及执政党意识不同,它有着自己的特殊含义。执政意识是一个政党及其成员对于执政地位、执政方式、执政任务、执政宗旨等相关问题的总体认识,是指导执政行为、完善执政理念、提高执政能力的思想基础。执政意识强调政党执政之后的“执政”行为。执政意识表现在执政思维上,“所谓执政思维,指的是执政党及其成员运用对执政的认识和理解来思考和解决执政问题的基本思路和习惯方式。”[14](14)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意识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党意识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它指的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对于履行执政职能、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目标的思考,是党的执政实践活动在党的组织和成员头脑中形成的固有的执政思维方式。从执政意识主体上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意识主体包括了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即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以及党的各级组织、党的干部等。从党的执政意识内容上看,它的本质是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的60多年中,随着时代的变化,党的执政意识内容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经历了从封闭意识到开放意识、斗争意识到合作意识、管制意识到服务意识、人治意识到法治意识、包办意识到民主意识等内容的转变。党正以更加丰富和科学的执政意识指导着执政能力的建设,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二、政党意识、执政党意识与

执政意识的层次区分

毫无疑问,政党意识、执政党意识与执政意识三者在层级上是有所区别的,三者的关系是:政党意识里包含执政党意识,而执政党意识里包含着执政意识,三者的层级依次从大到小。

(一) 政党意识与执政党意识

政党意识作为抽象概念包括执政党意识、非执政党意识、革命党意识以及反动党意识等各方面的内容,执政党意识只是政党意识中的一部分。政党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为了共同的利益和政治目标而在阶级斗争和社会改造中形成的政治组织。政党要实现自身的利益和目标,就要通过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这一途径来实现。一个政党一旦掌握了国家政权,就由非执政党转变为执政党。一个政党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从非执政党转变为执政党,即制度性的选举和暴力性的革命。政党一旦上升到执政党的位置,就会在执政的过程中,将本阶级的利益上升为国家意志,使得政权机关充分按照该政党本身的意志来行事,这时执政党的意志充分表现为该政党的全部意志。一言以蔽之,执政党意识是政党作为执政党身份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意识,归根到底还是政党意识的表现,是政党意识中的一方面内容的凸现。由于中国历史发展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由革命活动的党转变成为执掌政权的党,党的政党意识也从革命党意识转变为执政党意识。当中共处于革命党地位时,党的政党意识表现为革命党意识;当中共处于执政党地位时,党的政党意识逐渐表现为执政党意识。

(二) 政党意识与执政意识

政党意识强调“政党”,即某一个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组织,政党意识所指向的是代表整个阶级或集团整体上的综合的价值观,是政党作为其本身所拥有的整体意识,既包括执政意识,也包括非执政意识。执政意识作为政党意识的一个深层的具体内容,特指的是政党处于执政地位所产生的意识,强调“执政”一词。执政,即掌管国家政事,是一个政党以主人翁的姿态来掌握和管理国家的事务,是相对于非执政党和在野党而言的。总之,执政意识离不开政党意识,是政党意识中的一个小的内容,而政党意识中包含着执政党意识及其执政意识。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强调:要“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这段话中提到的党的意识等,都是党的政党意识中的一部分,可见执政意识是包含在政党意识里面的。中共的执政意识是党作为执政党地位所产生的对于执政这一活动过程的意识,是中共执政党意识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因此,从总体上看,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意识属于第一层级,而党的执政意识则处于第三层级。

(三) 执政党意识与执政意识

执政党意识与执政意识两者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同一概念,被很多人所混淆,但是两者之间却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学者王长江认为,执政党意识与执政意识的区别在于两者所表现出来的准确度不一样。他认为,“执政意识”这一概念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没有包含权力属于谁,为谁执政的内容,只关注权力而没有体现责任。他认为“执政党意识”这一概念更为科学和完整,“所谓执政党意识,简单地讲,就是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从‘我们是执政党’这个前提出发……这样一种既包括掌权意识、也包括责任观念的对自身‘执政党’性质的认知,就叫做‘执政党意识’。”[15](16)他建议用“执政党意识”代替“执政意识”的概念。笔者认为他对概念的理解是有道理的,而建议是不必要的,因为执政党意识和执政意识是可以同时存在的,执政党应该有执政党意识,其中也应包含执政意识,而且是最基础的意识;不能说执政党就不能有执政意识,或执政党意识中不包含执政意识。如果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意识是从总体上反映党执政后对于如何建设党和国家的整体思考,那么其执政意识则是从具体的角度来阐释党执政的理念和执政方式的思维。

三、党的政党意识、执政党意识和

执政意识的形成

(一) 政党意识的形成

从总体来看,中国共产党政党意识的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27年土地革命战争前为产生阶段;1927年土地革命战争开始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为发展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至1976年“”十年内乱结束前夕为曲折前进阶段;1976年“”十年内乱结束后至今为成熟阶段。中共政党意识的内容则包括前两个阶段所形成的革命党意识和后两个阶段所形成的执政党意识。自1921年建党以来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党的政党意识主要表现为革命党意识,包括建党初期的使命意识、信仰意识和阶级意识;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意识、合作意识和领导意识;土地革命时期的武装斗争意识、民主政权意识和先进意识;抗日战争时期的独立自主意识、模范意识和服务意识。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至今,党的政党意识主要表现为执政党意识,它不仅包括了党在革命时期所产生的某些政党意识内容(包括解放战争时期及胜利初期的全面执政意识和忧患意识,以及其他时期所产生的革命党意识内容),而且还包括在这段时期所产生的新的政党意识内容,主要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十六届四中全会前产生的改革开放意识、发展意识、法治意识、创新意识和人本意识,以及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至今所产生的和谐意识和能力意识。革命党意识和执政党意识综合起来,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政党意识的完整体系。

(二) 执政党意识的形成

中共十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新要求。在报告中强调,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说明党对于执政党建设的重视。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以来,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建立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中国为现实的奋斗目标。随着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中国共产党自身所面临的地位、环境、任务和使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党对于自身也有了重新的界定和认识。早在中共的七大会议上,等领导人就认识到了党在革命胜利后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发表了著名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分析了中国在当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两种环境的挑战,阐述了继续法西斯独裁统治的旧中国和法西斯独裁统治进而建立新中国的两种政治前途,鼓励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勇敢地反抗日本侵略势力,建立一个崭新的联合政府。在报告中呼吁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这反映了党对于成为执政党后自身任务的初步认识,党的执政党意识已经萌芽。接着,在人民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党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为党在革命胜利后的工作做了进一步的安排:决定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分析党将面临的两种矛盾;规定了党在政治、经济和外交方面的各项政策;提出要加强党的思想方面的建设,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在这一阶段,党对于执政之后的工作有了更为具体的认识,任弼时等已经开始使用“执政党”这一概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则在事实上实现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地位的转变。在党的的政治报告中,刘少奇提出:“我们党现时的任务,就是要依靠已经获得解放和已经组织起来的几亿劳动人民,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尽可能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6]报告从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的政治生活、国际关系以及党的领导六个方面对党的工作做了要求。从这个会议及其报告中可以看出,党对执政后的国际环境、基本国情、工作重心、执政任务以及党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都有了较为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党的执政党意识已逐渐形成。随着党执政实践的深入,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实践,党的领导人对于党的执政任务和执政方式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形成了包括全面执政意识、忧患意识、改革开放意识、发展意识等意识在内的执政党意识内容。

(三) 执政意识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意识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早在党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时候,党内就产生了局部的执政意识,党带领着革命根据地的广大人民进行了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取得了巨大胜利,同时也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欢迎和支持。这是党局部执政的胜利,同时也是党的执政意识的萌芽和产生阶段。革命胜利以后,党带领着全国人民建设了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使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确立起来。党还进行了全党性的整风运动,纯洁了党的队伍,党的执政意识得

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由于反右倾斗争的扩大化和十年“”运动,使得党和国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前进的阶段,党的执政意识也止步不前,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偏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进行了“拨乱反正”,党的执政意识从“党政不分”、“包办一切”到“党政分开”、“民主执政”;党的工作重心也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重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党得到了较为健康的发展。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开始,党就提出强化执政意识,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要求。1989年12月,在《为把党建设成更加坚强的工人阶级先锋队而斗争》一文中进一步指出:“我们必须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 可见,执政意识对于党的发展和党的领导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国际经济贸易的联系与科技文化的交往日益频繁,国内外环境瞬息万变,各国对于国内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都提出了越来越多而高的要求。中国共产党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要加强党的执政意识的建设,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强党的为民执政意识、依法执政意识、民主执政意识、科学执政意识、第一要务意识等,而这些方面正是党的执政意识的主要内容。据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底,中共已拥有8260.2万名党员。要让如此众多的党员团结一心,凝聚力量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来,就必须加强党的执政意识建设,使广大党员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并非与生俱来,它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党要保持其执政领导地位,就需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为此,增强党的政党意识建设,提高全党成员和社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认识,是党自身建设的重要环节。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人民的要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将是中国共产党在今后长期的执政过程中必须面临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关键在党自己。党只有理解和区分政党意识、革命党或执政党意识和执政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自身的执政党的及执政的意识,才能更好地建设和更快地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参考文献:

[1] 来梅丽. 科学界定和把握执政党意识的理论内涵[J]. 新东方, 2006(9): 15?17.

[2] 王长江. 关于“执政党意识”的思考[J].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08(1): 34?37.

[3] 郭亚丁. 党的执政意识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J].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09(8): 15?18.

[4] 潘菽. 意识问题试解[J]. 心理学探新, 1980(1): 3?6.

[5] 文集・第8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320.

[6] 张昱. 意识问题杂谈[J]. 心理学探新, 1982(4): 13?15.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8] 任弼时选集[C].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7.

[9] 选集・下卷[C].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4.

[10] 中国共产党历次汇编(1921―2002)[Z]. 北京: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6.

[11] 刘红凛. 执政党意识的共性与中国特色[J]. 探索, 2010(1): 33?38.

[12] 王长江. 政党现代化论[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13] 王长江. 关于“执政党意识”的思考[J].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08(1): 34?37.

[14]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课题组. 党的执政意识的理论内涵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0(1): 11?18.

第5篇

今天执政地位的巩固与我们党进行建设、促进发展的能力息息相关,而与过去我们取得执政地位的原因并没有直接关系,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

一个执政党,不管他在革命时期曾经多么强大,如果执政后不抓建设,不能最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断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人民最终会把它抛弃。

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为我们党树立科学的执政理念提供了最基本的逻辑起点,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明显变化。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任何思维方式都需要发展和完善,不可能一劳永逸。根据党在新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时代特点及要求,继续解放思想,在坚持执政党思维的前提下,牢固树立“建设党”的思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不断推进党的伟大事业和党的自身建设的客观要求。

一、建设党意味着一个已经执政的党:以建设党来称谓能够清楚地表明党获得执政地位以后的基本功能和基本任务,它内在地涵盖了执政党的思维模式

世界范围内的政党有许多种,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从政党在某一个时期所担负的直接任务来划分,政党可以分为革命党与建设党,因为革命同建设一样,二者都是一个过程。就革命而言,它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漫长过程,其结果可能是取得革命的胜利,获得政权从而成为执政党,也可能没有取得革命成功,继续其革命党的生涯;就建设而言,它同样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结果可能是各方面的建设取得预期成就,执政地位更加稳固,也可能没有获得预期成就,执政基础受到削弱甚至丧失执政地位。从政党在某一个特定时期的地位来划分,政党可以分为执政党与非执政党,这也可以看作是政党所处的状态。这两种划分标准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通常来说,革命党往往是非执政党,而建设党往往是执政党,但它们之间也并非完全的一一对应关系,例如,就革命党与非执政党的关系而言,当今西方国家大多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某政党执政时期可以称之为执政党,在其不执政时期则只能称之为在野党或非执政党,而一般不称为革命党;就执政党与建设党的关系而言,大多数执政党都能自觉地把推进各项建设作为自己的根本使命,当然也有一些执政党没有自觉地实现从革命党向建设党的转变,继续保持着“革命”、“斗争”的思维,从严格意义上它们难以称为建设党。从以上分析中,还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出,建设党一定是执政党,建设党的思维已经内在地涵盖了执政党的思维,建设党的思维影响范围更广阔,效力发挥更持久。

二、建设党意味着一个富有责任感的党:我们党虽然已经处于执政地位,然而其担负的建设任务十分繁重,用建设党来称谓符合推进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

我们党已经成为执政党,然而绝不能因此而有丝毫沾沾自喜或者“大功告成”的心态。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有诸多矛盾需要解决。为此,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等。因此,对于领导中国十三亿人口的大党而言,推进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义不容辞的责任。另一方面,我们党从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80多年的历程,80多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其一生的历程,但对于一个前赴后继的群体和一个方兴未艾的事业来说,则只是发展中的某个阶段和过程。我们党成为执政党还不到60年的历史,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同加强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用建设党的思维来指导党的工作,就会时刻提醒各级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当前面临的艰巨复杂的建设任务,紧紧抓住建设这个主题不放松,真正把建设作为长期不懈的主题。相反,如果仅仅看到我们已经取得了执政地位而不去做更加艰苦细致的建设工作,或者过分地强调执政地位的根本性,把巩固执政地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就会产生错误的指导思想。如,想问题、办事情一切着眼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把巩固执政地位看成至高无上的东西。这势必导致理论上的混乱,在实践中也是极其有害的:一是容易把代表人民利益当作巩固执政地位的手段,在执政基础比较稳固的时期,把人民的利益放在一边,安心享受执政的成果,只有在执政基础出现问题的时期,才把人民利益拿出来作暂时的“挡箭牌”或权宜之计,势必导致执政上的短期行为;二是如果领导干部工作的出发点,是一切着眼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就十分容易演变成一切着眼于巩固自己的“当官”地位,实际上这根本不是维护党的利益,而是维护个别人的私利或部分人的既得利益。我们党不仅仅是一个执政党,更重要的是她已经成为建设党,要以自身的努力和建设的成就来取信于民。

三、建设党意味着一个深怀忧患意识的党:用建设党的思维来考虑问题,会激发我们党把注意力集中于当前及未来的发展,而不仅仅拘泥于我们党过去所取得的功绩

政党总是以获取执政地位作为自己最直接的目标,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同样如此。我们党之所以带领广大群众“打土豪、分田地”,之所以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艰苦环境中不懈奋斗,许多党员甚至抛头颅、撒热血,不惜献出最宝贵的生命,就是为了反动统治,取得国家政权。然而,取得执政地位成为执政党只是我们党代表人民利益的手段,是我们党的直接目标而不是根本目标。换言之,取得执政地位是我们党向人民兑现承诺的新的起点,而不是终点。以建设党的思维来对待社会及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就会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今天执政地位的巩固与我们党进行建设、促进发展的能力息息相关,而与过去我们取得执政地位的原因并没有直接关系,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的确,我们党在带领群众用革命的手段专制统治和进行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功勋卓著,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从而取得了执政地位。对于全国各族人民而言这是要永远铭记的,然而对于我们党自身来说,绝不应沉溺于过去的丰功伟绩,绝不应把过去我们党执政地位的获得作为今天党永久执政的根本依据。我们党能够搞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能够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才是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理由和执政合法性的根本基础。前苏联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取得也是人民选择的结果,而且在1977年通过的苏联宪法第六条中也明确规定:“苏联共产党是苏联政治制度以及国家和社会组织的核心。苏共为人民而生存,并为人民服务”。然而在实践中,当苏共不是为人民而生存,不是为人民服务的时候,不能进行有效建设的时候,苏联人民行使了放弃苏共的权利,这个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建设,执政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手段就是有效地进行建设;一个执政党,不管他在革命时期曾经多么强大,如果执政后不抓建设,不能最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断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人民最终会把它抛弃。

四、建设党意味着一个追求和谐的党: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条件下,用“建设党”思维更能有效团结各个阶层、各个利益群体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

在和平建设时期仍然沿用革命党的思维是极其错误的,这已经为历史所证明。然而,我们也绝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入另一个极端,把确立执政党思维作为唯一的解决党的建设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因为正如前面所述,执政党思维只是一个中性词语,执政党思维里也有正确的执政党思维与错误的执政党思维,如果不加以注意仍然会造成负面影响。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之所以出现“以阶级斗争为纲”、“”这样的全局性失误,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说与当时错误的执政党思维有着密切关系。这种错误的执政党思维就是:中国共产党已经是执政党了,绝对不能让资产阶级分子和其他反革命分子从我们手中夺得政权,一定要用一切办法(包括发动群众搞阶级斗争的办法)来保住得之不易的政权。正是这样一种错误的执政党思维,给党和国家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即便在今天,我们的思想已经得到极大解放的情况下,在我们一些党员干部身上仍然存在着错误的执政党思维,例如,“我们党已经是执政党了,其他阶层的精英人物进入我们党势必分摊党的执政地位”,这也是一种执政党思维,然而这种思维却过分地强调执政是一种利益,没有看到执政更是一种责任,更没有看到,要很好地履行这种责任必须善于把社会各种力量团结凝聚起来。和谐社会首先是一种价值取向,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保持一种宽广的胸襟和包容的心态,用建设党的思维会有效消除这些不正确的认识,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第6篇

在“十二五”开局的重要时刻,为什么必须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推动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完成“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奋斗。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进一步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在深刻论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经验,深刻总结我们党革命、建设、改革具体实践的基础上,总书记进一步阐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极端重要性,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十二五”宏伟蓝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和政治准则。

一、深刻把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

思想上牢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我们党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根本原因是始终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员干部应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时刻把党和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工作上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和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问题、作决策、做工作都要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建立健全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的决策机制,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关切,最大限度地防止因决策不当而伤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作风上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群众工作中。必须下大气力坚持不懈地抓好基层党组织的经常性建设,夯实党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应围绕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基层党建工作成效落实和体现到推动科学发展、解决群众疾苦、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密切党群关系、夯实执政根基上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特别是把治理庸、懒、散问题作为加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突破口,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以治散正风气。

二、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到各项工作的指导原则中

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中,都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在经济建设中,自觉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政治建设中,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文化建设中,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社会建设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在党的建设中,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到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中。党员干部无论是分析问题、谋划思路,还是部署工作、解决问题,都要自觉地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在实践根本宗旨、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上做表率;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找准工作着力点;充分认识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把忠诚于党和服务人民统一起来,把增强履行职责能力和提高服务群众能力统一起来;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服务人民的职业操守,“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坚持不懈地用实际行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三、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到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中

党员干部要加强信念建设、素质建设、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坚定基本信念,牢固树立党的信念、人民的信念、祖国的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等基本信念;培养优良素质,努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民主法制素质和健康文明素质;提高履行职责能力,努力掌握各方面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锤炼过硬作风,坚持原则,认真负责,埋头苦干,求实创新,不怕困难,勇于牺牲,谦虚谨慎,百折不挠,努力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四、以抗震救灾为例说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性

从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以来艰巨、复杂、丰富的实践及其取得的重大胜利和巨大成效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生命根基,是关系到党生死成败、兴衰强弱的根本因素。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党的生命根基才能愈益牢实。

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忠实履行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神圣使命,透彻彰显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质。从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以来艰巨、复杂、丰富的实践及其取得的重大胜利和巨大成效中,从党的自身建设更加坚强、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党和群众关系更加密切的发展进步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生命根基,是关系到党生死成败、兴衰强弱的根本因素。

1、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才能牢不可破,我们的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体现在党的理论和纲领、文献和文件中,这是以理念、方针、章程、决议的形式,展示着党的性质和宗旨,规定着党的实践指向和行动准则;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还体现在党的工作和任务、活动和成果中,这是以事实、现实、实际、效果的形式,显示着党的性质和宗旨,证明着党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表明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既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体现在党领导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体现在党领导的建设、改革、发展的全过程。作为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执政党,必须在自己的全部执政活动中,承担起执政职责,履行好执政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这一执政理念,在民族的重大事件中,在重大的灾难事件中,在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的灾难事件中,展现得更为直接、更为明显、更为深刻。

抗震救灾斗争,是对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党的生命根基的充分展现。党与灾区人民生死与共的情感,党同灾区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都镌刻在党和政府全力以赴抢险救灾的桩桩行动上。抗震救灾斗争是战场,也是考场,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是否牢固,党对生命根基的意识是否坚定,历史已经作出了肯定判断;它再一次证明,我们党不愧为13亿中国人民的主心骨,不愧为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2、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灾难危情砥砺精神品格

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能不能始终保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党的最高利益和最高追求的胸怀、境界、精神,能不能不辱使命、不负民望,是对党能否保持性质、坚持宗旨的重大考验。

当前在实际工作尤其是基层工作和干部队伍中,仍然存在一些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如群众观念淡薄,决策脱离实际,作风不扎实,违法违规问题严重,现象多发等。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促使广大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同时也要注重在国家面临的重大关头、关键时刻、危难险情中激励全体党员和各级干部,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解难。

特大地震灾害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广大党员干部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和检验。特大地震灾害激发出广大党员干部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情深爱,他们将党对人民群众的神圣职责义无反顾地担当起来。在与灾难搏斗中砥砺出的精神品质、升华的精神境界,是全党全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宗旨的强大动力。

3、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党的生命根基长盛不衰

第7篇

没有人总是一帆风顺,生命中总有这样那样的痛苦……从挫折中奋起,永不言弃,你最终会达到成功的彼岸。

——题记

说起美丽,大家首先应该会想到玫瑰、百合、藏羚羊……但我认为,拥有执着精神的蚂蚁同样也很美丽。蚂蚁有着永不言弃,坚持不懈的精神,它能背起比自身还重两倍的大米。在爬行的过程中一次一次跌倒却坚持着,要达到最终目标,回到自己的小窝。跌倒了,站起来,再跌倒,再站起来……一次次的跌倒,一次次的爬起,才换来了蚂蚁的米粒。一旦有了如此强大的坚持着,有毅力,没有什么事办不到!世上无难事,只要有毅力。这就是永不言弃。

贝多芬,一位闻名世界的伟大音乐家,却双耳失聪,但他坚持,不放弃、不气馁,顽强地与命运做斗争,在最后的十年中,忍受着病痛的折磨,精神上受到创伤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这就是永不言弃。

我,虽然没有贝多芬那样伟大,但我也曾有过执着。1000米的耐力跑,是七年级体育的最重要的测试之一,可是凭我的速度,还有些困难,但是每次看见大家跑得十分快,我心里就不是滋味:凭什么他跑得快,我就不行。就这样,再后来的日子里,经常去楼下练习耐力跑。每次跑步中,汗水都会顺着我的脸,不停的向下流,有时眼皮上汗水会在眼睛前晃来晃去……但我全然不顾,心中只为一个目标而努力:一定要向前冲。皇天不负有心人,后来的耐力跑中,我不仅轻松通过,并且跑在了第二。虽然练习的过程是辛苦,但是成功的喜悦却是无可替代的,尽管曾经很累。

永不言弃也就是执着。正是因为蚂蚁对生活的执着、贝多芬对生命,对音乐的执着,他们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有人说“放弃亦是一种美,但它有时候却是一种可耻!”放弃可能会让你遗憾终生,那为什么不执着的去完成呢?所以,不妨让我们自己执着一次,而这一次的执着是为自己理想而执着,是为自己生命而执着。我相信,不管是怎样的人,他都会为自己的生命去努力、去坚持,决不会轻言放弃,轻而逃避。

展开你的翅膀,翱翔在蓝天;扬起你的风帆,踏浪在大海;让我们脚踏实地,勇敢地去面对,永不言弃!

没有人总是一帆风顺,生命中总有这样那样的挫折……从挫折中奋起,永不言弃,你最终会达到成功的彼岸。

江苏南通崇川区南通市第三中学初三:弗傲

第8篇

[摘要]《理发师》是用一个人的行走来发现和复述着一个时代,阐释着这时代中平凡个体在巨大背景下的双重意义,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在个体生存的渴望和个人生活的梦想在转成为一种隐约地内心独白时,生命是一种困惑,而生存却是一种执著。

[关键词]理发师 生命与生存 执著与困惑

用一个人的行走来发现或者复述一个时代,并不是一种艰难,而是一种执著,以及在这种执著中难掩地困惑――因为那个时代的动荡,同时也是那个人的平凡。《理发师》作为陈逸飞先生的遗作,让我们体会到的可能就是这样一种执著和困惑。影片全长145分钟,讲诉了旧中国一个普通的理发师陆平,在二战时期那样一个动乱年代中所经历的不同寻常的故事。主人公陆平原是大上海十里洋场中一个理发师,虽然他俊郎的外表和精湛的手艺可以使他很受顾客青睐,但他却依然是一个在隐忍平凡地生活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他不乏自私与胆小,甚至有点怯懦与自卑,他从未想过要与这个大的时代有什么瓜葛,他的梦想,也许只是在他深深着迷并享受着的理发这门手艺。孰料世事变幻,随着日本鬼子的一声炮响,一个时代倾覆着,一个人的命运便与时代的命运纠缠起来,战争的进程不仅改变着整个时代,也改变着每一个这时代里的人,不仅仅是命运,也是他们的灵魂、于是,当陆平开始逃亡,一个人的行走便在战争的背景下,有了一种双重视角意味的生命叙事意义……

也许不仅仅因为陈逸飞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大概所有的影视创作都可以被视为一种画面的隐喻:一只苍蝇盘旋在日军的刺刀周围,这是影片的开篇画面,其中也隐喻着陆平所必须经历的生命体验。卑微的生命在充满血腥气味的存在中经受着折磨,生存便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地漂泊。陆平出于正义感杀了一个日本兵,剃刀抹过喉咙是一个几乎不需要思考的瞬间,但进出的血花无论落在哪里,似乎都需要他用一生去清洗,或者沉淀。就象他可以逃亡,可以参军,可以当官,可以有爱,甚至可以有期待……但唯一没有的,却是一种现实中对自我命运的把握。战争与时代仿佛是一支宏大的交响乐,遮蔽了任何一个个人所能够发出的任何一种声音,而在这样一个涂满血和泪的背景旋律中,个体生命的旋律也便成为一种秋风中落叶坠地的寂静,个体生存的渴望和个人生活的梦想也都转成为一种隐约地内心独白。于是,以渺小的个体存在去对抗巨大的时代裹胁,陆平所能剩下的,并唯一可以用作生命支点的,便是那份执著――坚守在精神家园的对于未来的一份美好想象。

画面不仅是一种隐喻,同时更是一种意境。陈逸飞一直是以绘画的意念来追求电影画面的意境的,尤其是战乱当中的江南小镇,真的在他的影片当中有了一种油画般的意境,并且通过画面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在这种风雨飘摇的漂泊与坚守中,生命的渴望与生存的挣扎竟是如此细密地交织在一起。当孱弱的陆平出现在幽静的江南小巷时,那注定是个弱者的背影,真的就如同风雨飘摇的一叶孤舟,引起我们无尽地悯痛――望着他缓缓走过微湿的小巷,小心翼翼的避过路旁;的恶犬及大队国民军,无法不令人感到胸口一阵揪心的痛和莫名的同情,同时也为他深深地担忧着。但是,当“结着丁香般愁怨”的姑娘一闪而过,伴着脚踏车吱吱远去,渐渐化为一道抹不去的情趣,陆平笑了,正是这一瞬间的温暖,便有了那段近20年的忧伤与等待。可是,“我最好的,你只能看,我也无法给你,这就是命运”,正像我们在画面中可以发现的,焦点之外依旧是一个充满悲怆和无奈的世界,一切都在过去,陆平却一次次地被命运戏弄着,甚至到最后,他的生存在仿佛已经并不动荡的时代里却依旧是一种无根地漂泊,当陆平已跛,嘉仪已老,最后,两身孤独的背影又终于可以叠合在一起……

这部因陈逸飞先生的逝去而注定饱含遗憾的作品,总有一种抹不去的忧伤,让人可以细细回味,而造成这种回味的,首先就来自于影片里大量运用含蓄的、适度距离的平面拍摄手法,和陈逸飞先生那种独特的油画风格:所有这些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舒适和唯美,观众如同站在自家门槛上,隔着并不遥远的距离,观望着路上的行人,或者像站在一幅幅挂满墙壁的油画面前,透视着色彩之中的意蕴,真实而冷峻,细腻而富有质感,也使得观众有了深深体味享受美感的可能。就像影片的结尾,在我们看来,陆平和嘉仪远去的背影既远又近,远是远在我们作为旁观者,自己不沾不滞;近却近在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身心内外都洋溢着温馨和温暖。应该说,整部影片拍摄的视角都刻意地营造着一种距离感,导演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彻底地遵循着一种绘画的受众理解,既冷漠又细腻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平凡人的一生,既熟悉又不着边际。不过,如果再从绘画的理念开阔一点去体会,这不也正是人生本来给我们的一种体会吗?在一种执著地追求背后,本来就是有着太多的迷惘和困惑,执著不过就是像画面结构的一种外在表现而已。

对于电影来说,任何一种情节地语言复述,都没有画面来得真切而深刻。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影片以表演和画面的大量“留白”造成了画面结构意义的无穷无尽。执著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但是,生命与生存的本身却是无法按照可以预制的轨迹运行的,因此,“留白”便成为一种困惑地象征。影片表演与留白的比约为六比四,如此高比例的具有沉默意味的电影,除了要求演员高质量的演技之外,更加考验的是导演对于整体的感受力。应该说,陈逸飞最清楚他自己要拍的是什么:是关于一个略显懦弱的普通男人的平凡故事。尽管这种“平凡”也许可以打上一个引号,但是平凡就是平凡,而唯其平凡,才有了执著的信念背后的困惑与挣扎,也许只有这才是生命本身存在的真实样式。

其实,当我们真正走进《理发师》,真正走进陆平的生命,我们会真实地发现,《理发师》叙述的重点并不是那段扑朔迷离、令人揪心的近20年的爱情,而是在讲述一种平凡人生的真实地存在,一个小人物在动乱时代所展现的全部人性。他懦弱,甚至在爱情上也被动而优柔:又倔强,一生都在坚守着理发的信念;他阴柔,纤纤十指,便令人有不自觉地怜惜;又豪气,那纤纤十指偏偏有着给鬼子剃头时一抹渐血地爽利!他不是大丈夫,更不是大英雄,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有着一个平凡人的执著念头――剃头,以及一个平凡人所不得不担当的时代地重压和磨折。然而正是这种真实的平凡,像一枚其貌不扬的橄榄,令人觉得似有反复的感叹却又有回味无穷的痛楚,生命是一种困惑,而生存却是一种执著。

第9篇

党内民主与执政党思维方式的确立

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转型。所谓思维方式,就是思维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形式认识和把握对象本质的某种手段、途径和思路,并以较为固定的、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一种思维方式一旦养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定势,决定了思维方式转变具有路径依赖特征。

我们党首先是长期革命的革命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养成了革命党的思维方式,形成了自己的斗争哲学,强调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主张政治就是要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这种思维方式,对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我们党已经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我们党从领导革命的党成为领导建设的执政党。我们党为什么没有根据党的中心任务的变化,根据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性中心任务的需要,实现思维方式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而是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仍然沿用了革命斗争年代革命党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执政和建设的问题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党内民主遭到了破坏,特别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情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致使、家长制、领导职务终身制、形形的特权现象盛行。因此,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要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领导好改革,必须大力推进党内民主。

首先,保证党员民利,突出党员主体地位,即所有党员都有平等参与党内各种事务的权利,这是党内民主的精髓和核心,也是实现党内民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其次,为党员民利运行提供制度保障,这是党内民主的制度形态,也是党员权利得以实现的载体;最后,为党员民利运作提供程序安排,使党的活动方式和组织生活民主化、程序化、规范化。

党内民主与执政党角色的转变

作为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角色转换,与党内民主密切相关并依靠党内民主来推动。

在思想理论的转变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每一次飞跃、每一大成果都与党内民主密不可分,第一大理论成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二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党思想解放的硕果,可以说党内民主为思想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不竭动力。

在制度、体制和机制的转变方面,邓小平在总结“”教训后得出结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因此,没有党内民主就制定不出好的制度,即使制定出来了也落实不好。

要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角色转换,首先,要将党内民主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在党内确立平等、宽容思想;其次,要将党内民主作为一种决策方法,坚持少数服从多数,同时尊重个人与少数人的权利,想问题、作决策、干事情都要集思广益,充分发扬民主;最后,要将党内民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党内日常生活中积极发扬民主,使所有党员都能平等享有管理党内事务的权利,从而提高全党的民主意识、执政意识。

党内民主与执政党功能的发挥

检验一个政党是不是真正实现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角色转换,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看是不是发挥了执政党的功能,主要是政权掌控功能、社会管理功能与政策供给功能等。这些功能的发挥都与党内民主密切相关,并依靠党内民主来推动。

就政权掌控功能来说,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唯一的领导党,也是唯一的执政党,担负着政权建设和国家建设的任务。一要通过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二要通过党内民主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保证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得到有效和合理的运作。

就社会管理功能而言,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社会,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要能有效地整合社会,就必须重新思考整合社会的组织、体制、机制和观念。实行党内民主,发挥执政党的社会管理功能,使执政党从社会分化的武器转为社会整合的工具。

就政策供给功能而论,作为执政党,特别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仅是党的生命线,而且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生命线。只有实行党内民主,才能使党依据形势的发展与要求,适时作出科学的决策和反应,保证政策的足量供给;才能通过不断扩大民主、科学决策的范畴,提高政策的质量,从而实现党的有效领导和有效执政。

党内民主与执政方式的转型

执政方式是指执政党执掌、控制和运用国家政权的途径、形式、手段和方法的总称。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遇到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即党的执政方式问题。历史证明,按照什么方式执政,怎样处理党政关系,体现着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乃至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治久安。按照依法治国的逻辑,执政党驾驭政权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提供政策;二是推举干部。

只有实行党内民主,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司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才能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行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科学领导。

只有实行党内民主,遵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才能发挥好党委会的作用,健全党委会的决策程序,不断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只有实行党内民主,凡属重大决策,都必须由党委集体讨论,才能增强民主集中制的观念,提高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本领,努力掌握适应新形势的领导艺术、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把坚持党的领导同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其实质是强调党内民主是执政党的生命。放眼全球,世界上大多数政党都根据国情、党情,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革新,扩大党内民主,使政党的自身建设适应时展的要求。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一条基本经验就是以党内民主推动政党现代化。因此,以党内民主促进政党思维方式、角色功能与执政方式的现代转型,是中国共产党现代转型的重中之重。

第10篇

挥着翅膀的女孩

“……你曾经对我说,做勇敢的女孩……”我听着这首歌,脑海中又浮现出那个女孩的样子。

一年前,我看过一期专访节目,主人公是一个20岁的断臂女孩。她是个舞蹈爱好者,曾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过节目,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青睐。可是,这种好景犹如昙花一现一般,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将她从这场美梦中惊醒了。由于情况危急,不得不将她的右臂截掉,这对于一个舞者来说,是多么致命的打击啊!旁人都劝她:“改行吧!你这个样子,怎么跳舞呢?”可她却说:“我不会放弃的,因为,我早已把舞蹈看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于是,她怀揣着重新站上舞台的梦想上路了。

由于家境不富裕,她就在她家的附近开了一家文具店。因为她热情好客,真诚善良,所以小店的生意很好。赚到一笔钱后,她便开始练舞了。

由于没有了右臂,不能很好地保持平衡,她几乎每练一个动作都要摔倒好几次。因此,身上没有一天不摔得青一块紫一块的,但她仍执着地坚持着她的梦想,因为她曾说过:“这点痛跟让我放弃舞蹈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

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舞也跳得越来越好了。这使她欢欣鼓舞,所以便更加卖力地去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她再次登上了舞台。有的人说,她能够再次登上舞台完全是靠运气,可是,丁玲和郭沫若却一致反对。丁玲说:“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郭沫若说:“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是啊,要不是她那种执着追求梦想的精神,再大的幸运也是徒劳,又怎么会成功?

看着她翩翩起舞,那挥动的手臂仿佛是舞动的翅膀,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动人,那么的婀娜。其实,一直以来支撑她前进的,是一双隐形的翅膀——她的执着。

成功,其实就是上天送给执着者的一份礼物。理想是种子,执着是雨露,滋养出的果实就是成功。执着是一场漫长的分期分批的投资,而成功则是对这场投资的一次性回报。执着于自己所爱的事业,追求一份成功与收获,就是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而只有坚守执着才可能有所收获。

执着是一首歌曲——百听不厌的歌;

执着是一泓潭水——连绵不断的水;

执着是一幅图画——碧水长青的画;

第11篇

在1917年至 1924年列宁执政的7年中,列宁领导着当时世界上第一个而且是最大的无产阶级政党,探索了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从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进行革命的党变成了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党,由革命时期的地下非法在野状态发展到建国初期的地上合法执政状态。列宁的执政党建设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紧紧围绕在执政条件下如何坚持党的先进性这一主旨,提出了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反映了时代和历史对党的新要求。

一 列宁执政党建设理论的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创立,它的创立使政党理论第一次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之上,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列宁适应帝国主义阶段革命斗争的需要,在总结俄国工人运动和党的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建了同第二国际鼓吹的“改良主义”政党根本不同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列宁关于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既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党的学说,提出了诸如“党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党要坚持无产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纲领”等的重要理论思想。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无产阶级政党由革命党变为执政党,党的工作重点也由过去的阶级斗争、武装斗争转变到管理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

二 列宁执政党建设理论的特点

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指出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是“导师、领导者和领袖”。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又一再重申党的领导原则。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基础本身的结构是一个由若干齿轮组成的复杂体系,他称这个体系为“无产阶级体系”。在这里,共产党是领导核心,不通过共产党就不可能实行无产阶级。

1、党的先进性

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工人阶级先进部队。这首先说明,党是工人阶级先进的部分,而不是全部,应当把工人阶级先进部队的党同整个阶级区别开来。党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把自己的全部活动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从而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确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斗争策略和活动方式。

工人阶级执政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保障。列宁高度重视文化在执政党建设中的巨大作用。他认为文化是对社会物质生活的反映。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计划包括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两方面内容。经济建设是基础,文化建设则是经济建设的智力前提,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必要条件。而俄国的历史和当时的现实决定了俄共(布)受着严重的文化制约。列宁在分析当时刚刚转入经济恢复时期的俄国情况时指出新经济政策能在政治和经济上保障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问题只在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文化力量”。

2、党的社会公仆性

俄共(布)是执政党,在无产阶级的国家中大部分公职人员都是党员。手中掌握权力的党员和人民之间存在一种政治关系,这种政治关系体现着执政党的宗旨。列宁坚持了巴黎公社的基本原则,要求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切实做到“三不”:不搞特权化,不,不搞官僚作风。为了防止社会公仆嬗变为社会主人,他起草了《人民委员会关于高级职员和官员的薪金额的决定草案》 ,规定人民委员的最高工资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最高月工资500多卢布,并亲自执行了这一规定。在社会生活和各项工作中,俄共(布)处处要起表率作用。这点我国也得到了很好的借鉴,在党同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上,年邓小平对此提出了重要意见一是中央一部分主要领导同志不兼任政府职务,可以集中精力管党, 管路线、方针、政策。二是凡属政府职权范围内的工作, 都由国务院和地方政府讨论决定和文件, 不再申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发指示做决定。 三是各级党组织应该把大量日常行政工作, 业务工作尽可能交给政府业务部门承担, 党的领导机关除了掌握路线方针和政策,决定重要干部的使用外, 要腾出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思想工作,做人的工作,做群众工作。

3、党与人民群众的一致性

列宁认为,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党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保障。而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就必须从改善人民的生活开始,尤其要从改善农民的生活开始。因为能否改善农民的生活,关系到能不能巩固工农联盟,能不能巩固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不能巩固无产阶级政党对国家生活的领导。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列宁提出,这时党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力搞经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列宁就党如何代表人民的利益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思想。在土地革命中,列宁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苏维埃政权面临着被颠覆的危险而需要工农团结战斗的时候,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必须改善中农的生活条件并同中农联盟的思想。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提出,各级党组织必须重视改善人民的生活,尤其要从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出发,并决定改余粮收集制为粮食税制。 关于坚持党的领导,列宁认为必须坚持共产党在本阶级和人民群众中的领导地位,发挥党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领导作用。

列宁是工人阶级执政党先进性建设理论的开创者。他紧紧围绕在执政条件下坚持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一般原理,科学地概括了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新结晶―――列宁的执政党建设理论。学习列宁的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理论,通晓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的基本规律,对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 :第 4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列宁全集 :第 34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5

[3]列宁选集 :第 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4]著作选读 :下册[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

第12篇

[关键词]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时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 K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235-2

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及其巩固

(一)陕甘边革命根据的的创建过程

1927年冬,中共甘肃特别支队组织王孝锡根据中共陕西省委指示,在庆阳市宁县太昌建立了中共宁县支部委员会,不久后成立了太昌区临时委员会。1929年起,刘志丹、谢子长先后打入军阀部队,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兵运工作,1930年10月,刘志丹利用陇东民团军骑兵第六营营长的名义,发动了“太白起义”,消灭了谭世麟第二十四营,这次起义打响了共产党人在陇东地区反抗的第一枪,揭开了陕甘边革命武装斗争的序幕。1931年9月,刘志丹在合水县平定川倒水湾对三支农民武装进行了整编,这次整编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陇东地区领导的第一支革命队伍――南梁游击队创立。1932年2月,西北反帝同盟军在正宁三嘉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1932年3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甘肃寺村原、湫头原、五倾原、三嘉原及宁县盘克一带建立了陕甘边第一个红色政权――寺村原革命委员会和寺村原游击根据地,从而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在陕甘边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序幕。1932年12月,陕甘红军游击队在陕西省宜君县转角镇改编为红二十六军,全军仅下辖第二团。红二十六军的正式成立,此后刘志丹率领陕甘边党和红军投入到创造照金根据地的斗争,但是由于杜衡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干扰下,红二十六军第二团和照金苏区相继损失殆尽,极为险峻的形势下,在1933年11月3日至5日,以刘志丹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召开了包家寨会议,会上算清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确定了创建红色政权的一系列正确的行动方针和策略。会议选举产生了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和赤卫军总指挥部,刘志丹任军委主席,朱志清任赤卫军总指挥。

(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1.新中国成立前根据地的巩固与建设

(1)保卫根据地的斗争:在红军改编开赴抗日战争前线的同时,总留守处又将陕甘宁边区划分为东线和西线两个留守区。陇东各县均属西线区。1937年10月,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八路军对内称留守兵团。12月又将留守兵团改编为八个警备团,同时决定一二九师三五八旅旅部率七七0团留守陇东,三五八旅旅部驻庆阳县城。的蓄意制造摩擦,在两次的陇东摩擦事件中,虽然以武力占据了宁县、镇原两县城,但其分裂统一战线、破坏抗战后方的反动行径,受到了各界爱国人士的强烈谴责。八路军留守部队虽然蒙受了一定的损失,却赢得了陇东各界和边区广大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2)根据地民主政权的建设:陇东革命根据地开展民主普选,第一次普选注意把选举工作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起来,发动群众积极参选,提议案,评议候选人,提高了群众的民主意识。在经过充分的宣传动员和具体筹划后,第二次普选开始,三三制的实施和各级政权的完善,中共中央和关于三三制问题的指示发出后,陕甘宁边区即在陇东和绥德分区搞试点。陇东各县实行三三制后,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广泛团结了社会各阶级、阶层,孤立了顽固派,促进了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在陕甘宁边区实施整风运动,使陇东地区的广大党员和干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马列主义教育,进一步确立了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正确方向。

2.新中国建立之后的老区建设

老区的资源十分丰富,尤其独特的是老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北石窟寺、太白旅游点、战国秦长城、秦直道旅游地、兴隆山旅游点、南梁政府旧址和抗大七分校遗址、陕甘宁省府旧址和山城堡战役遗址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旅游景点吸引了海内外广大朋友,促进了老区的经济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老区在各项事业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机械化的农业生产,独具特色的地方性工业,便利的交通运输,科教文卫事业都有所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老区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离小康社会还有许多的差别,因此在今后老区建设中应该坚持以基础产业的发展同时鼓励支柱产业的发展,完善第一二产业,大力发展大三产业,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二、陕甘边根据地创建的意义

(一)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意义

1935年2月5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和陕北特委在陕西省赤源县的周家硷召开联席会议,会议成立了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惠子俊任工委书记,刘志丹任军委主席(一说谢子长),周家硷会议以后,刘志丹领导陕甘边的红二十六军和陕北的红二十七军,经过5个月的浴血奋战,解放了延长、延川、安塞、安定、保安、靖边等六座县城,将陕甘边苏区和陕北苏区连接成一片,形成了面积三万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的巩固的陕甘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将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甘地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中央立足陕甘革命根据地,在此基础上巩固发展为陕甘宁边区,成为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战的出发点。在这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10多年间,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作为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的政治中心,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在中国革命史上作出了特殊的贡献,陕甘革命根据地功不可没,光耀千秋。

(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现实意义

1.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我党长期执政奠定理论基础

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认定马列主义是唯一正确的理论,并把它确立为指导思想。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同时,国际局势也发生着深刻变化。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无疑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提出了重大考验。我们不能要求马克思为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而应当适应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续写新的篇章,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就需要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2.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我党长期执政奠定群众基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是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今天我们党处于和平执政时期,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长期执政,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关键要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这就要求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切实关注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才能使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更加充沛,执政基础更加牢固。

3.坚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为我党长期执政奠定政治基础

我们党历来以实现人民民主为己任。党在陕甘边根据地局部执政时期,制定和实行了各项行之有效的政策,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苏维埃民主政权的性质。1945年7月,时任国民参政员的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应邀访问延安,当他谈到历史兴衰“周期率”问题时,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段话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对党执政规律的深刻思考。今天,在党全面执政条件下,党的执政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自觉适应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所带来的新情况,自觉适应社会生活多样化、多元化所带来的新要求,自觉适应各个社会阶层出现的新变化,着力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建立和完善保证公民参政的制度和机制,确保人民对国家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质询权、监督权,在人民大众的监督中,让我们的政治体制更具活力,社会更加和谐发展。

4.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为我党长期执政奠定经济基础

党在陕甘边区局部执政时期,虽然处在严酷的敌对斗争环境中,但是党始终注意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注意解决好“向人民要东西”和“给人民以东西”的矛盾,使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得到了人民广泛的认同和支持。在今天和平发展的时期,我们党作为执政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就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政治全面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坚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我党长期执政奠定组织基础

党在陕甘边局部执政时期,面对所处的艰苦环境,面对党员成分、思想复杂化的实际,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实现了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上的高度团结和统一,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成功经验。当前,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党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繁重任务,经受着长期执政的考验,就要始终抓党的建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要摈弃,正确认识评价党的历史,继承传统,修正错误,捍卫旗帜,建设一个既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又有与时俱进永葆先进性,坚持为人民利益奋斗的执政党;要创新党的组织建设和理论建设,改变以党代政、以党干政的习惯方式,使党的各方面建设成效最终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实现我们党与时代的同步发展。

作者简介:张召平(1991-),男,汉族,甘肃镇原人,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陇东历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