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千字文解释

千字文解释

时间:2023-05-30 09:47: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千字文解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千字文解释

第1篇

川流不息

解释:形容行人、车马等象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出处: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

近义词:络绎不绝、接踵而至;

反义词: 水泄不通;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关键词:蒙养教育;蒙养教材;教育内容;启示

我国古代向来重视蒙养教育,所谓“蒙以养正”或“养正于蒙”,就是要求当儿童智慧蒙开之际施以正当教育,为儿童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大体相当于今日初中以前的儿童所应该接受的教育。

一、蒙养教育旨在“养”

《新华字典》对“蒙”的解释是“愚昧,没有知识”。如果“蒙”加以养,即养蒙、蒙养,使之变得聪明和文明,这便是蒙养教育或者称启蒙教育。其理论依据是“正本”和“慎始”,“正本”就是要确立的发展方向,因为这关系到今后的发展,所以一开始就要特别慎重,即所谓“慎始”。诚如《易经》云:“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就告诉我们,人一出生就要接受教育,还必须是正确的教育,而且旨在“养”,包括知识之“养”和道德之“养”,为孩子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教育理念,自有文字便有记载,并且一直为后人所重视,在其支配下,使得我国的蒙养教育理论和实践日益成熟和完善。

二、蒙养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端在基本常识

蒙养阶段的教育内容主要是进行初步的道德行为训练和基本常识的教学,因而每天的功课也就是背书、授新书、作对、写字、读诗等项以及一系列的道德行为规范训练。学童入塾后即先识字,每日教以识十字左右,日日反复温习,识至千字为好。何以如此?“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识‘日’、‘月’字,即以天上日、月告之;识‘上’、‘下’字,即以在上、在下之物告之,乃为切实。纯体既识,乃教以合体字。又须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①在识字的同时还要进行写字训练,但是写字的进度跟认字的进度不要求一致,也就是说,并不要求认什么字就写什么字。同时,所写的并不是按照《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里字的顺序,而是另有一套写法。学童开始学写字,写的是“上大人,丘(也作孔)乙己”。而且写的时候先写大字,第一步是描红,其次是与“米”字格,再就是临帖。大字写得有点基础才写小字。

等学童有了文字基础,就开始教以读“三、百、千”,或授以读四书。一般的做法是,学童立于教师案旁,跟随老师读文至数遍、十数遍,学兰再回座位自读上百遍,然后到老师前背诵,背诵无误方教新课。读至相当时期,老师才对所读的书进行逐句讲解。可以说,私塾中的主要功课就是读背书籍。

当学童能精通字义时,便教习作对,以为做诗做准备。根据属对课本的内容来看,属对实际上是一种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训练,同时包含修辞训练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属对课本大都是分类编排的,分天文、地理、人物、器物等若干类。经过多次的属对练习之后,学生可以纯熟地掌握词类和造句的规律,并且用之于写作。属对教学一直实行到清末。学兰至此,便完成了蒙学的全部课业。以后读四书五经,兼读古文,学习作文及八股文等,作为科举应试的准备,则是属于“大学”教学之范围。

三、蒙学教材符合社会和儿童发展的需求

依据蒙养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各个暑期的学者都编写出许多符合当时社会和儿童发展需求的蒙养教材。就我国现存的历代蒙学教材资料来看,蒙养教材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历史时期。

1.先秦至两汉时期。可以说,先秦至两汉时代就很重视对少年儿童进行识字教育和句读训练。儿童出生后,即接受“保傅之教”,七八岁之后,“出就外傅”,接受蒙养教育。所使用的蒙书教材多为综合性读物,以识字为主,同时进行品德教育。《史籀篇》是当时最早出现的蒙学课本,“《史籀》者,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②至秦代,李斯作《仓颉》七章、赵高作《爱历》六章、胡毋敬作《博学》七章,文字多取《史籀篇》。汉代的闾里书师将《苍右面》、《爱历》、《博学》三篇并为《苍颉篇》。另外,汉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杨雄作《训纂篇》,顺续《苍受老百姓的喜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2.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这期间的蒙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童蒙教材的编写趋于成熟,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识字教材,在《急就篇》的基础上产生很多种新的识字教材,其中最重要的是一直流传使用至清末的周兴嗣编著的《千字文》,再就是编注跟它相近的《开蒙要训》,全文叶韵,四言为句。此外,一是“杂字”和其他一些蒙学用的字书出现;二是出现新的进行封建思想教育的蒙书,如《太公家教》、《女论语》等;三是运用整齐的韵语形式编写的一类讲掌故故事的蒙书,如《兔园册》和《蒙求》等,这三类蒙书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很多新的教材都是在它们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3.宋元时期。随着蒙养教育的发展,蒙学课本开始出现分类专门编写的新倾向,并有大量成书问世。这时期所使用的蒙养教材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识字教材,具有代表性的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统称“三、百、千”。另外,“杂字”教材得到很大的发展,与“三、百、千”相辅而行,在当时的农村得到广泛使用;二是伦理道德类教材,具有代表性的有《性理字训》、《小儿语》、《续小儿语》、《增广昔时贤文》、《名贤集》等;三是历史类教材,诸如《十七史蒙求》、《叙古千文》、《童训》、《小学》以及《少仪外传》等;四是诗词歌赋类教材,诸如《训蒙诗》、《小学诗礼》、《童蒙须知韵语》等;五是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类教材,象《名物蒙求》、《龙文鞭影》、《幼学琼林》等等。

4.明清时期。与宋元相比,这一时期的蒙学教育没有太大的改变,教材也是如此。“三、百、千”一直流传使用下来,中间曾经有过不少学者编出一些新的《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但是大都通行不广。而“杂字”书则有较大的发展,但大多只流行在当时的中下层社会,仿佛是“三、百、千”以外的“非正式”读物,因此比“三、百、千”更不登大雅之堂。当然,这中间也有一些新的教材问世,流行较广、影响很大如《小儿语》、《弟子规》、《鉴略》、《幼学》、《龙文鞭影》、《昔时贤文》等。至清末,还出现一些用蒙示形式介绍新知识的蒙书,如《时务蒙求》、《地球韵言》、《算学歌略》等等。《千家诗》则一直风行,后来产生编法近似的《五言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也出现一些以进行封建思想教育为主要目的诗歌教材,如《小学千家诗》等。

四、古代蒙学教育经验对当代教育改革启示

我国古代的蒙养教育,从远古时代产生一直到清末,走过几千年的路程,所形成的理论和经验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深入挖掘这些理论和经验,对于深化当前的教育改革,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体系有着

十分重要借鉴价值。

1.及早及时施教。儿童早期所接受的教育对其以后的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而及早及时施教也便成为人们的共识,更是古代童蒙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及早是指时间而言,因为幼童思想纯正,无先入之杂,容易接受正面教育,易于教化成功,此时儿童“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③明代学者王迁相则指出:“童蒙无先入之杂,以正导之而无不顺受。”④说明幼童时期是人生教育的最佳时期,既然这样,就应该及时施教。因而,对幼童的教育不仅要及早进行,还要把握好时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不只是幼儿园和学校的事情,家庭和家长也有着更为重大的责任。道理很简单,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更要做好孩子入学之前的启蒙教育工作。

2.注意环境习染对儿童的影响。古人从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环境对幼儿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教育家孔子对“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的识别和选择,墨子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意识,荀子“居必择乡,游必择士”主张,“孟母三迁”的家教实践活动,颜之推关于家庭环境对幼儿“熏渍陶染”、“渐移暗化”影响的形象描述等,都是从不同角度重视环境习染对儿童的影响,要求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因而,教育者首先要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和文化修养,处处以身作则,给孩子以良好的身教。其次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家庭内外环境。再就是要教会孩子如何结交朋友,如何选取课外读物、影视作品和网络资料,如何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以及如何应对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情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也不至于被不健康的东西所淹没乃至于堕落。

3.要为儿童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古代的蒙养教材,大多流行甚广,有的到现在还为人们津津乐道,甚至在教孩子读背。主要是这些教材篇幅短,内容广泛,尤其是句句押韵,琅琅上口,很适合儿童阅读,不仅达到识字的目的,还学会很多知识。而如今,儿童读物铺天盖地,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篇幅长(有的丛书、套书多达几十万乃至百千万字)、价位高(单行本有的数十元,成套的数百元)、不易普及,有影响的、能够为人们所认可的、可以当作经典性读物教给孩子的几乎是没有。所以,人们又在给儿童教读《三字经》等古代的蒙养教材。那么,如何再编写出适合儿童阅读的、易于普及的、有明显社会效益的蒙养读物,这是每一位社会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4.教育方法要适合儿童的特点。古代的蒙养教育重在知识和道德启蒙,所以在教育方法上特别重视实践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一般很少有空洞的理论说教,这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去品味,因为当前的儿童教育总是步入三种误区:一是理论说教多,忽略实践和习惯的培养,以致使孩子对大的道理没有理解透,又没有养成好的习惯;二是对早定位,孩子想学点器乐、舞蹈、书法什么的,就加大投资,希望孩子将来在这个方面有所作为;三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所出现的家庭教育学校化现象,使蒙养教育应试化。如何走出这些误区,如何使孩子享受到真正的、适合孩子特点的教育,这应该是今后幼儿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然,我们在积极肯定古代蒙养教育价值和意义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其消极的一面,诸如“三纲五常”、“男尊女卑”、封建迷信思想、因果报应、读书做官、光宗耀祖等等。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辨认,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它成为我国当代教育思想可资借鉴的优秀资源,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注释:

①王筠.教童子法.

②汉书・艺文志.

第3篇

下课时我不由自主地把那个最小的小女孩她抱在怀里。她闪着灵动的大眼睛,稚嫩而自信地告诉我,她今年4岁,已读了一年的经,能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的全文,还会背几首《千家诗》。我一下子把她抱起来,高高举起,让她坐在我的手臂上,浑身涌动着母亲本能的情愫,我亲亲她的小脸和小手。

第二次听她上课,她听的还是那么安静,坐的还是那么端正,读的是那么朗朗,表现是那么积极;课堂进程中偶尔也会和小伙伴说几句话,过一下手,却还懂得提醒小伙伴上下台领读时鞠躬问候的礼节。

诵读国学经典的魅力让我第一次感到了震撼!

从中你不难感觉到,她和她小伙伴有一种异样的可爱,不只是缘于现代文明,更源于古老经典的滋养。透过孩子们的纯真、美好,我看到的是懵懂时期的经典教化,将成就一代心印恒定志洁,追求心性高远的中华骄子。

这是河南省开封市教研室的李克铖老师在云南昆明升庵祠里见到的一幕。

北京恒星学校开展孩子诵读国学经典教学也已有六七年的时间。从两岁半的小班到五岁的学前班,孩子们必修的一门课是诵读经典,从最短的《三字经》、《弟子规》到更长的《千家诗》、《大学》,孩子们一一读来。

国学经典在孩子们的口中成为滋养生命的“良食”。

【不要让父母的思想框住孩子的能力,放开手,尝试尝试。】

“这么长的《弟子规》、《三字经》,这么小的孩子读得了吗?”从开办诵读课程开始,疑问就随之而来。

“最短的句子是几个字?”指导学校诵读的沈立博士问我。

“三个字”,我回答。

“最短的句子是三个字,最容易读的是押韵的。”沈立解释说。

这让我想起自己两岁的孩子,一岁半的某一天他说出了人生中第一个句子“买鸡蛋”。那个晚上他重复这句话几十遍,从此以后,他开始说三个字,而后是“爸爸回来了”这个句型的不断重复和升级。

《三字经》、《弟子规》是目前最适合孩子诵读的两本教材,它三字一句,琅琅上口,贴近孩子的生活,容易让孩子接受。沈立整理出诵读素材的顺序依次为:三字押韵的《弟子规》、《三字经》;四字的《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第一部分是五言,第二部分是七言,简称为“三百千千”。通过熟读背诵,孩子有了语音语调语感等素材的积累,然后老师讲解每个字的读音、简单的字义。读音、识字、了义之后,孩子们开始接触难度更大的《大学》、《中庸》、《老子》。孩子读书的素材应当是精华中的精华,读一本就相当于一万本。

北京恒星培训学校主管教学的李爽老师介绍到,通过听音像资料,给孩子传达整体的概念和最标准的读音,帮助他们建立基本的整体印象。接下来由老师领读,通过每天反复地诵读,进而进入下一个阶段,孩子们自己读,背诵。然后逐步看着书,一边指一边读。指读一方面锻炼孩子的口眼手协调能力,一方面认识字形。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逐步的过程。

无论何种形式的诵读,李爽老师强调在素材和孩子年龄合适的情况下,力求做到每一次从文首读到文末,“让孩子接触到的东西都是完整的,有头有尾,就像我们做事,也是有头有尾。”通过长期大量的诵读经典,能够开发他们的记忆力,提高孩子的专著力。同时,《三字经》、古诗中的节奏和韵律对孩子节奏感培养也不无好处。

【无论是诵读国学经典,还是在生活中实践,唯一目的是教给孩子如何做人做事。】

很多家长问学校为什么开国学课,为什么以国学经典为特色?

面对这样的问题,李老师会反问:“孩子学习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是您觉得孩子做人呢?”。社会现状是,家长过于看重学习知识,但是孩子的品性和学习知识孰轻孰重?

“如果只读书,不落实,那就是空的。诵读经典、开国学课,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仁。”孩子诵读的同时,老师结合生动的故事、影像资料、情景表演,让孩子逐渐理解每一句话,同时引导其生活中的行为。

《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老师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后,通过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来引导孩子。“爸爸妈妈叫你时,你马上答应吗?”很多孩子回答不是。这时候老师抓住契机,告诉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如何做。

学校提倡孩子们平时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运用所学。老师正在忙,孩子就过来叫“老师!老师!”这对孩子来说很正常。老师就会结合《弟子规》里,“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告诉孩子老师在忙的时候,我们不能随便打扰,等老师忙完了,再去说。

【我们的孩子一再地让老师很感动。】

学校每天饭前有一个程序:老师和孩子一起齐声背诵感恩词。“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学互相帮助,感谢农夫辛勤劳作,感谢所有付出的人。” 吃饭前的感恩词,与国学经典的总体方向一致,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善良之心和感恩情怀。

背诵完感恩词,老师说:“请同学们吃午饭。”同学们会说:“谢谢老师,请老师先用。”

“常常是,已经背诵完感恩词,可以吃饭了,但是我手里正忙着,就说:没关系,请同学们先用。孩子都看着我,哪怕你拿起汤喝一口,拿起主食简单地吃一口,孩子们才开始自己吃。”这让李老师甚为感动,“他们知道了等待。”

由于现在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孩子自我为中心,不知道长先幼后,做事以人为先。比如餐桌上,吃饭时第一口菜泥先夹给谁,是孩子还是父母长辈。如果父母的第一口菜不是给长辈,而是先给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以自我为中心。在开家长会时,李爽老师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家长反省思考教育中的问题,“您想想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形成的?孩子的自我为中心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

如今,很多接受了国学经典浸润的孩子回到家,吃饭先请长辈吃,好吃的也是先给长辈吃,令家长惊讶之余更是感动。

【经典诵读,应该全家都来读,不要只让孩子读。】

孩子学习国学经典是一个过程。作为孩子最直接的示范者,家长和老师首先端正自己的行为,孩子才会跟着学。

第4篇

2007年,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下称“方正电子”)的员工在玩美国暴雪娱乐有限公司(下称“暴雪”)出品的《魔兽世界》中文版时发现,游戏中使用的中文字体都没有获得相关授权。

方正电子随即将暴雪告上法庭。但5年过去,这桩“中美IT知识产权第一案”却始终没有给双方一个满意的说法。

在今年5月28日—30日举办的中美知识产权司法审判研讨会上,此案成为讨论的焦点。

一场打了5年的官司

2007年6月18日,方正电子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交状,称暴雪、暴雪游戏的运营商九城互动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下称“九城互动”)、上海第九城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上海九城”)等侵犯其具有著作权的五款字库和字体,侵权索赔额1亿元。

同年7月9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正式受理此案。2009年10月8日,方正电子向法院提出增加诉讼请求的申请,原来索赔的1亿元人民币增加至4.08亿元人民币。

2010年2月,一审判决终于出来了,结果可谓喜忧参半。北京市高院一审判决方正电子胜诉,但仅要求被告赔偿140万元及合理诉讼支出5万元,这与方正电子4.08亿元的主张相去甚远。而方正电子为此案缴纳的案件诉讼费已达208万元,律师费、公证费等开销也近100万元。

不仅没有获得此前主张的赔偿,方正电子还引来了社会舆论的非议。有许多网友说:“方正疯了,想垄断汉字。”

方正电子决定继续上诉。如今,这起已经过了5个年头的案件至今仍在审理当中。

天下没有白用的字体

使用字体需要花钱吗?大部分人对此似乎并没有概念。

方正字库业务部总经理张建国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曾表示,一款好的字库是经过很复杂的工艺流程设计、开发出来的,每一个汉字都是一笔一划、一点一线“画”出来的。“一款国标GB2312-80字库有6763个汉字,根据难易程度,成本在20万~50万元人民币。截至目前,公司在开发字库上已投入了几亿元。”

张建国还强调,字库开发原来都是国家投资,王选老师发明了汉字激光照排后,字库产业由字体厂商投资研发了。即使是老祖宗留下的著名字体,以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书为例,国标字库至少需要6763个汉字,方正瘦金书是基于赵佶的千字文开发,千字文只有1000个字,而且还是繁体字,还有异体字,我们需要将1000个字设计为简体规范字,还要再设计其余5763个千字文中没有的简体字。古人的书法作品是没有版权,但经过厂商投入,制作成数字化字库之后的字体是有版权归属的。

江苏省南京中院知识产权庭法官卢山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五条规定,由不同作者就同一题材创作的作品,作品的表达系独立完成并且有创作性的,应当认定作者各自享有独立著作权。一款书体表达方式只要具有其鲜明个性特征,是独立创作完成的,就满足上述司法解释对作品独创性基本判断标准。

“我个人观点认为,具有审美意义并具有著作权法意义上独创性的字库当中的单字,可以独立构成受著作权法保护的独立作品。”卢山表示。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张今向《中国经济周刊》指出,按照我国目前的规定,实用艺术作品已经纳入美术作品的范畴,汉字字体是由线条、色彩构成的平面造型,属于美术作品,当字体设计具备一定程度的独创性,能够从观念上与字形、字义相分离的情况下,应当受到著作权保护。

张今还特别针对社会舆论指出:“保护字体的著作权不会造成对汉字的垄断,也不会妨碍对汉字的使用。”

侵权赔偿,100万够不够?

2008年底,我国对《专利法》进行了36处修改,并于2009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修改后的《专利法》规定,侵犯知识产权的最高赔偿额从原来的5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专利权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开支也纳入赔偿范围。

尽管如此,100万元仍然和方正电子诉暴雪案件当中主张的4.08亿元相去甚远。

“现在中国知识产权侵权赔偿过低,诉讼费用成本很高,对知识产权保护是不利的,所以要强烈呼吁提高知识产权侵权赔偿力度。” 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张平在中美知识产权司法审判研讨会上表示。

张平认为,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赔偿额过低原因有两点,一是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历史较短,地区经济水平差异较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程度不一样;二是基于现在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模式,还没有完全和世界接轨。

美国《专利法》规定,法院在作出有利于请求人的裁决后,应该判给请求人足以补偿所受侵害的赔偿金,金额不得少于侵害人使用该项发明的合理使用费,以及法院所制定的利息和诉讼费用。陪审人员没有决定损害赔偿金时,法院应该估定之。不论由陪审人员还是由法院决定,法院都可以将损害赔偿金额增加到原决定或估定数额的三倍。

张平指出,国际上知识产权侵权赔偿都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同在国际贸易环境中,同一类型的侵权人,在国际上承担的赔偿程度应当和中国大体相当,不能说这个案件在国际上赔别人2亿美元、4亿美元,回到中国来,赔偿金额就少很多。

“像苹果版权侵权案、暴雪公司软件侵权案在国际上绝对不是这么低的赔偿额。”张平坦言。

盗版断送了中国字库产业的青春

据了解,我国中文字库产业已从上世纪90年代黄金时期的几十家,缩减到以方正电子为代表的5家中文字体、字库设计研发企业,中文字库产业正在经历急剧萎缩。目前,日本字体厂商的字体款数已经达到2973款,台湾厂商有296款,香港厂商106款,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汉字使用区,中国内地字体款数仅为421款。

韩国字库行业年收入3000万美元,日本森泽公司字库年收入超过1亿元人民币,美国字库企业蒙纳公司已在纳斯达克上市,年收入超过1亿美元。而在中国,字库厂商因为盗版,还在为生存挣扎。

“由于字库提供商不能通过出售字库获得盈利,市场上一些字库提供商已经无法坚持下去了。”方正电子董事长刘晓昆曾经对媒体表示。

据方正字库业务部总经理张建国介绍,上世纪90年代是我国字库行业发展最辉煌的年代,国内大大小小的字库厂商有几十家,比较知名的有方正、汉仪、华文、华光、中易、四通、长城等。短短10年,国内高品质的数字化曲线轮廓字库从无到有,发展到近200 种不同字体风格的近 400款字库。

第5篇

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中蕴藏着中国护照免签国家中华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传统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孩子幼小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庙为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的圣地,国子监为元明清时期的最高学府,是皇帝讲学、培养天下英才之地。让孩子在700年历史的皇家学府和圣人之地学习国学经典精华,潜移默化地受古典智慧的熏陶。在朗朗读书声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理解力,在圣人言语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国学智慧的氛围里培育气质涵养,在熟习经典的过程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孩子的人文底蕴。 诵读经典

根据孩子年龄大小以及领悟能力及兴趣程度等不同情况,读诵经典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读书认字

一般多指学龄前到一、二年级这个阶段的孩子,重点在认字识词。这个时候孩子在诵读中,家长要重点考察孩子读字认字的准确性。最适宜指读(用手指着,一字一句,逐字渐读),做到眼、口、心随指(手指)而到,三合为一。对于孩子是不是理解经典中的意思,不必过多强求。

特别是,有一些妈妈会过多地依赖于音频。这一阶段目的是认字识字,认字识词,需要看,而不是听。音频只能是辅助,而不是主导。不要主次颠倒。要知道,古人过去根本就不具备听音频的条件,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读书有成。

需要强调的是,上小学以前,是记忆力比较发达的时候,读诵一定要抓住这一关键时间。《学记》里讲,“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意思是说,真正高明的学习,要禁于未发。就好像是种树一样,在树发芽之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学记》还讲:“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说的是,发芽之前没重视,发芽之后也没重视,等到快长成树了,再来施肥,打药,浇水,则事倍功半,虽勤苦而功难成。所以一定不要错过学习经典诵读经典的大好时光。

“经典的意思,要不要和孩子讲?关键看孩子在哪个阶段,如果字还不认识,那就以认字为主。如果孩子的识字量可以了,经典里的字大体认识了,那就可以通俗地讲解意思。

二是断文释意

随着孩子认字能力越来越高,识字量达到一定程度,这个时候的重点,可以转换到对经典语言的解释上来。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讲其能理解的意思,让其把句子读顺是必要的。这个阶段,就是我们平时上课讲的,扶上马,送一程。

需要提醒的是,即便是讲解意思,也一定要在熟读的前提下。没有这个前提,讲解的意义不大。对于孩子来说,还是让他们以诵读为主。

三是领悟境界

对经典的意思有了一定的理解,就可以把重点放在对经典的深意的领悟上。比如“欲速则不达”。这句话的意思是讲求快了,就达不到目的,有拔苗助长之意。很多人读到这里,知道速度快了不好,但怎么才是好呢?是不是停下来呢?这样理解还是不到家,更深的意思是坚持,是恒心。要讲耕耘,不求收获,一步一个脚印。再进一步来说,即慢就是快的道理。慢慢地做,容易坚持下来,一快了,就容易累,一累了就容易歇,一歇了就容易停。一停下来,就前功尽弃。

诵读,并不只是浅显的快了不好,而是要体会到坚持,守恒,不懈。

领悟阶段,是举一而反三、由此而及彼、触类而旁通的阶段。也可以说是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阶段,还可以说是一经通,诸经通的阶段。 国学经典要不要背?

我们有过这样的体会:很早背过的英文单词,现在都记不得了。背过了吗?记下了吗?背过了,也记下了,可是最终还是全忘了。同理,我们过去读中学,也背过不少古文,但基本上也是背过了,用不了多久,就忘得差不多了

如果一味强调让孩子背,孩子压力大,短期内记下了,但时间一久又忘了。欲速则不达,重在恒心。每天如乌龟一样慢慢地爬,比小兔子刺溜一下子跑几百米更有效!我们读中学的时候背过不少课文,现在记得的、还能背出来的有几篇?差不多全丢了。所以,背不是重要的目的。

第6篇

(清)

温甫六弟左右:五月廿九、六月初一连接弟三月初一、四月廿五、五月初一三次所发之信,并四书文二首,笔仗实实可爱!

信中有云:“于兄弟则直达其隐,父子祖孙间不得不曲致其情。”此数语有大道理,余之行事,每自以为至诚可质天地,何妨直情径行。昨接四弟信,始知家人天亲之地,亦有时须委曲以行之者。吾过矣!吾过矣!

香海为人最好,吾虽未与久居,而相知颇深,尔以兄事之可也。丁秩臣、王衡臣两君,吾皆未见,大约可为弟之师,或师之,或友之,在弟自为审择。若果威仪可测,淳实宏通,师之可也。若仅博雅能文,友之可也。或师或友,皆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宜视为等夷,渐至慢亵,则不复能受其益矣。

弟三月之信,所定功课太多,多则必不能专,万万不可。后信言已向陈季牧借《史记》,此不可不熟看之书。尔既看《史记》,则断不可看他书。功课无一定呆法,但须专耳。余从前教诸弟,常限以功课,近觉限人以课程,往往强人以所难,苟其不愿,虽日日遵照限程,亦复无益。故近来教弟,但有一“专”字耳。专字之外,又有数语教弟,兹待将冷金笺写出,弟可贴之座右,时时省览,并抄一副寄家中三弟。

香海言时文须学《东莱博议》,甚是。弟先须用笔圈点一遍,然后自选几篇读熟。即不读亦可。无论何书,总须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之大局精处,茫然不知也。学诗从《中州集》入亦好。然吾意读总集不如读专集。此事人人意见各殊,嗜好不同。吾之嗜好,于五古则喜读《文选》,于七古则喜读昌黎集,于五律则喜读杜集,七律亦最喜杜诗,而苦不能步趋,故兼读元遗山集。习字临《千字文》亦可,但须有恒。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陈季牧最喜谈字,且深思善悟。吾见其寄岱云信,实能知写字之法,可爱可畏!尔可从之切磋,此等好学之友,愈多愈好。

吾作诗最短于七律,他体皆有心得,惜京都无人可与畅语者。尔要学诗,先须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阅,先须学一体,不可各体同学,盖明一体则皆明也。凌笛舟最善为律诗,若在省,尔可就之求教。

1. 对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兄弟则直达其隐达:陈述

B. 或师之,或友之师:效法

C. 皆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宜视为等夷夷:平辈

D. 若在省,尔可就之求教就:接近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 ①余从前教诸弟,常限以功课

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 ①于七古则喜读昌黎集

②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C. ①吾虽未与久居,而相知颇深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①吾见其寄岱云信,实能知写字之法

②当其欣于所遇,暂不得于己

3. 下列句子全部表现主张的“读书观”的一组是

①功课无一定呆法,但须专耳

②须用笔圈点一遍,然后自选几篇读熟

③乱翻几页,摘抄几篇

④所定功课太多,多则必不能专,万万不可

⑤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

⑥读总集不如读专集

A. ①②⑤B. ②③⑥

C. ①③⑤D. ②④⑥

4.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弟弟写信给他,信中说,与亲人交谈自己的隐情时也不能完全直来直去,要分别对待。深受启发,反省自己。

B. 认为香海、丁秩臣、王衡臣都是优秀的人才,希望弟弟认他们为师或者认他们为友,不要对他们等闲视之。如果怠慢亵渎了人家,那便不能受到教益。

C. 认为读书和学诗一定要“专”,选定了《史记》,就不要看其他书了。并希望“专心致志”成为弟弟的座右铭。

D. 对诗歌颇有心得,他喜欢韩愈的七言古诗,也喜欢杜甫的律诗,还喜欢元好问的诗文集。对书法也有一定研究,他认为练字要持之以恒。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昨接四弟信,始知家人天亲之地,亦有时须委曲以行之者。

(2)吾作诗最短于七律,他体皆有心得,惜京都无人可与畅语者。

【参考答案】

1. B (“师”意为“以……为师”)

2. A (A中的“以”都是介词,但意思分别是“用”和“因为”;B中的“则”都是连词,意思是“就”;C中的“而”都是连词,表转折;D中的“其”都是代词,表示“他”或“他们”)

3. D (③是反对的“读书观”;⑤是谈练书法心得)

4. C (弟弟的座右铭不仅是“专”,因为“专字之外,又有数语教弟”)

5. (1) 昨日接四弟的信,才知道即使是至亲,有时也要表达得委婉一点。

(2) 我作诗最不会作七律,其他体裁都有心得,可惜京城里没有可以在一起畅谈的人。

【说文解字】

(1) 名词,书信。三次所发之信(《家书》)

(2) 名词,信用。信义著于四海(《隆中对》)

(3) 名词,信物。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4) 名词,使者,有时特指媒人。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5) 形容词,真实。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6) 形容词,可靠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7) 形容词,诚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8) 动词,相信。成述其异,宰不信(《促织》)

(9) 动词,信任。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屈原列传》)

第7篇

中国传统的幼儿启蒙读物数量大,品种多,知识面广,贴近生活,通俗易懂,从中可挖掘的德育内容十分丰富。《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弟子规》《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这些启蒙读物,不仅注重形式的多样化,趣味性强,适合儿童口味,在内容上也十分全面,知识广泛,讲究实用。以特别形象化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把道德教育融汇到日常的生活中。当然,这里面也有不合我们时代精神的糟粕,我们在运用这些内容时一定要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选择。

2.从名人故事中挖掘德育内容

中国历史悠久,名人故事众多。从这些历史名人的故事中,可以挖掘出丰富的德育内容。

屈原爱国爱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他坚持节操,有“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人民的疾苦为念,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苏武出使西域,尽忠守节,在被匈奴扣押的19年中,他含辛茹苦,受尽折磨。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他不屈服,面对北海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仍然不屈服。苏武始终忠于祖国,表现出了大义凛然的堂堂正气。他以不辱使命而闻名于世,而苏武牧羊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此外,我们可以从岳飞身上学到“精忠报国”之志,从范仲淹身上学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等等。

3.从古代教育家、思想家的教育思想理念中挖掘德育内容

我国古代德育历来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始终把伦理道德及为人之道放在第一位。历代有作为的教育家、思想家,从孔子、荀子,到韩愈、朱熹,在他们的教育实践中,都重视培养人高尚的道德品质,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教育的根本目的。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等都极力倡导教书育人,要学生“砥砺德行”,奋发向上,“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可见,重视人伦道德,重视做人的修养,是中华民族德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当代教育的重要内涵。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德育过程主要是围绕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展开的,注重对道德现象、道德关系的感知及道德概念、道德准则的解释与说明。要求青少年无条件地接纳和认同既定的道德价值、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对学生的内心和情感重视不够。而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一代,他们可塑性大,内心矛盾多,对外部世界的感受敏感,寻求独立自主而辨别力又不强,逆反心理严重,不愿接受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这说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已不适合当代青少年成长的需要,而应当启用体验式、实践式德育模式,如主题班会、队会、报告会、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义务劳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在体验中认知。通过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通过良好社会风气和周围环境的熏陶,使德育过程建立在直接性、动态性、体验性基础上,让青少年在体验中、实践中学习、思考、领悟,明白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从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道德品质。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对外汉字教学;整合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课程的整合应运而生。信息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整合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辅助汉语的教与学,还能从根本上改变对外汉语的教学模式,整合课程资源。小学识字教学中有很多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值得借鉴,关于整合方面同样会沿袭一部分小学识字教学的方法与模式,但对于外国学生来讲,文化背景、教学环境的不同,促使我们必须结合学科特点、学科规律找到属于对外汉字教学的一套体系。

信息技术与汉字教学整合

在第二届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中提出了“科教兴国”急需教育改革的观点,而教育改革在于语文改革,语文改革在于识字改革。由此可见汉字教学的重要性。

1.小学识字教学整合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与小学识字教学的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将生字放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热情。其二,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汉字的书写,正确识字写字。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利用Flas软件将笔顺、结构等知识展现在学生眼前,直观理解笔顺、结构等特点。其三,利用信息技术巩固识字教学,利于自主学习。汉字的学习是需要强化且反复的。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以有趣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操作,优化识字教学。

信息技术的应用给识字教学提供了很多新的尝试。例如,电脑辅助学习汉字法(上海市实验学校,1991)、四结合识字法(何克抗,1994,北京)、多媒体电脑辅助识字法(谢锡金,1994,香港)等。[1]

2.对外汉字教学整合现状分析

目前关于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计算机中文处理、课件制作、资源库建设、网络课程等,但是整合的研究并不多。有些只是对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整合的宏观的研究,而对不同课型,不同母语背景、不同水平的学生没有一个全面且系统的整合的研究。

国内高校的对外汉字教学往往不是独立开设课程,往往被穿插在其他课型中教学。汉字的识读和书写对外国学生来说是难点。对外汉字的课堂教学基本上借用小学识字教学的方法,如抄写、描红等,另外还有笔顺、汉字演变等知识。以往的信息技术与对外汉字教学的整合往往表现在学习汉字的书写、文化等方面。学习汉字的笔顺可以借助于各种汉字学习软件制作汉字笔顺动画,动态地将笔画笔顺呈现出来,同时可附带发音、拼音、英文解释、组词等。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在黑板上一笔一画教学的局限性,可以课堂反复演示也可以课后学生练习。文化方面表现在展示汉字的演变、汉字的趣谈等。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与对外汉字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无论是小学识字教学还是对外汉字教学,教学目标都是让学生了解汉字基础知识,字、音、义方面的特点,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常用汉字,并由单个汉字过渡到阅读、写作。

1.普遍存在的问题

(1)认知方面。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讲,儿童与成人都利用形象思维能力去认知汉字,适合儿童和成人共同的认知新事物的思维特点,但二者又存在着认知心理的差异。外国学生识记汉字的心理过程更复杂,跟学习母语的学生有很大区别。他们往往受母语的影响,接触初期无法感知汉字,大脑没有形成处理汉字的机制,特别是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认知汉字要困难得多。

(2)书写方面。汉字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表现在字音、字形、字义等方面,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都会发生错误。“其中有些错误是共同的,带有普遍性的,如细微笔画差异的误写、形近字的误代、音近字的误读、同音别字的误用等。这反映了人类共同的认知心理,比如错误的类推、负迁移等。”[2]

2.对外汉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外国学生学习汉字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文化背景、母语、汉字本身的因素,如缺乏汉字的字感、对汉字结构的片面认知等,值得深入研究。

汉字的认读方面。因为有形近字或者是同音字的关系,外国学生在认读汉字的时候常常会误认或误读,根据张晓涛(2005)的统计,主要有以下几种:将那些字形和笔画十分相近、相似或相同部件构成的汉字字音混读,如把“了”读成“子”,把“刻苦”读成“该苦”;因字义相同或者相近而导致认读偏误。如把练习中的“习”读成“学习”中的“学”;只读半边字等。汉字的书写方面。肖奚强(2002)将书写方面的偏误概括为三类:部件的改换、部件的增加和减损、部件的变形与变位。

目前的汉字教学软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功能单一,只解决了汉字学习某方面的问题,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甚至是不同母语背景的学生,缺少一个专门的、集成的汉字教学环境支撑平台。

解决方法及实例分析

汉字的学习包括汉字的基本知识、汉字的溯源和理据性等,那么如何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模式,找到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撑整合点,是数字化对外汉字教学面临的问题。

对外汉字教学需要贯穿于整个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根据周健(2007)把汉字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即入门阶段、基础阶段、中高级阶段。那么下面就借鉴周健在《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提到的各个阶段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整合策略研究。

1.整合策略分析

(1)入门阶段。汉字的入门阶段一般学习汉字的书写方法,由笔画到部件再到整字。包括汉字的笔画数、笔顺、字形拆分、划分结构、古体字形、繁体等。要从基本笔画入手,描红、临摹和抄写必不可少。这一阶段重在以辨识为主,打破外国学生对汉字学习所产生的畏惧感,培养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初步打下学习汉字的基础。

关于汉字的书写,国内外有很多的汉字教学软件可以支持,但是单纯使用这类软件演示,而不经过手写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因此可以配合交互式电子白板等数字化的工具来帮助学生书写汉字。

(2)基础阶段。这一阶段是积累汉字的阶段,重在让学生掌握汉字的音形义的特点。可以借助专门的汉字讲授平台,提供一个可以展示汉字的直观的、可操作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对汉字笔顺、笔画数、偏旁部首、拼音、组词等属性进行编辑设置,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这种沉浸式的学习可以很轻松地掌握汉字基础知识,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尤其是汉字笔顺的动态书写,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3)中高级阶段。在汉字教学的中高级阶段,除了系统的学习汉字的音形义和结构特点外,往往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程,讲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书法、汉字文化等。这一阶段重在加强汉字同汉语交际之间的联系,由单个汉字过渡到汉字阅读、汉字写作,可以说信息技术在汉字教学的中高级阶段所起的作用是最大的。

如下页图1所示,“茶”的快乐学汉字模板,点击4个颜色的苹果分别出现拼音、笔顺、部首、结构,下面的4个宝箱分别给出了学字、学词、学句、图示。我们说学习汉字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进行预订、阅读和写作。这种教学软件的设计正是符合中高级阶段的汉字学习要求,加强了汉字与汉语之间的联系。

关于汉字字体演变过程的学习,同样可以借助于学习软件,了解汉字文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图2)。

当然,对外汉字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应该根据汉字本身的特点、学习者的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各种教学方法、技巧结合使用。这里提到的仅是借助于信息技术能够解决的一些问题。

2.省略/)普及汉字知识、提升汉字应用水平、研究汉字规律科研课题;编制汉字识记、书写、教学理论、信息处理等相关系列的教材、软件、视频、动漫及多媒体课程;建立汉字汉语教育科研语料库。网站建设有“图·像思维”、“汉字源流”、“汉字世界”、“仓颉文化”等栏目,可以说是全世界比较领先的汉字信息平台。

此外,还可以在游戏里学汉字。韩国ytmedia公司和在韩国引领学汉字热潮的学习用漫画《魔法千字文》的出版社签订协议,将以《魔法千字文》为基础开发街机、电玩、卡牌等多种平台游戏,可以“通过任务的汉字学习”、“使用汉字魔法的战斗”等游戏要素,自然地学习汉字,是同时具备娱乐和学习功能的教育游戏,在韩国大受欢迎。

总结与展望

第9篇

我们可能想当然地会以为“语文”一词历史上早就存在了,其实不然。我国传统上确实有“语文学”,但那是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偏重于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的学科。“语文”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迟迟没有单独出现。大家熟知的权威性工具书——《辞源》《辞海》,先后编纂于1908年和1915年,都未收“语文”这一词条,直到1999年《辞海》修订时,“语文”仍然无缘进入。

那么,“语文”一词究竟源于何时,取自何义呢?

与传统语文教育剥离

与其他学科相比,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历史最长。从公元前6世纪春秋末期(孔子是中国教学的第一人,教授的诗、书、礼等,与语文教学有密切关系,所谓“不学《诗》,无以言”)开始,直至19世纪末开办新学堂为止,前后不下两千五百年。在悠久的历史中,没有“语文”这个概念,也没有专门的语文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基本上成了孩童的启蒙读物,然后就开始教学以“四书五经”为主的经学读本,进行一定程度的读写训练。张志公先生在其《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引言》中将其概括为三个阶段:“开头是启蒙阶段,以识字教育为中心;其次是读写的基础训练;第三是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

清朝末年西学东渐,废除科举,兴办新学堂,以读经讲经为要义的传统语文教学开始有了波澜。

先是民间学者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在第一次白话文运动的推动下,藉由逐渐传入中国的语法理论和课程理论,开始借鉴外国的经验,尝试编写新的蒙学语文教材。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师范生陈懋治、杜嗣程、沈叔逵等编著的《蒙学课本》堪称开山之作。

紧接着,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受到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的冲击,面对八国联军侵华的巨大创痛,清政府逐渐认识到“兴学育才,实为当今急务”,开始废科举,兴新学,重新厘定教育宗旨,改革教育。1902年制定的《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和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标准》(癸卯学制),就是这次改革的产物,从中也可以看到语文教育的新发展。前者规定:蒙学堂设有字课、习字、读经;小学堂中的寻常小学堂设有读经、作文、习字,高等小学堂在此基础上加设读古文词;中学堂设有读经、词章。后者规定:初等小学堂设有读经讲经、中国文字(识字、读文、作文);高等小学堂设有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包括读文、作文、写字、习官话);中学设有读经讲经、中国文学(读文、作文、写字、中国古今文章流别及文风盛衰等)。我们从这两个学制的规定中可以看出:《钦定学堂章程》将字课、习字、作文、读古文词等与读经剥离开来,单独设课,赋予了语文教学与传统不同的新的现代意义;特别是《奏定学堂标准》分为读经讲经与中国文字或读经讲经与中国文学两大课程,既是精细化的剥离,更为语文教育的学科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初具科学化的“国文”课程

时间推移至民国时期,这是思想大发展、文化大变革的时代,语文教育开始逐渐脱离封建教育的樊笼,往科学化方向迈进。

1911年10月初期,政府在教育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将清政府的学部改为教育部,将小学堂改为小学校,禁止使用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在课程上废除了读经讲经科,等等。在教育改革观念的推动下,语文学科也有了统一的名称,小学和中学统称为“国文”,但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别。1912年制订的《小学校教责及课程表》对国文科的规定是:

国文要旨,在使儿童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其智德。

初等小学校,首宜正其发音,使知简单文字之读法、书法、作法,渐授以日用文章,并使练习语言。

高等小学校,首宜依前项教授渐及普通文之读法、书法、作法,并使练习语言。

1912年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则规定:

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其智德。

国文宜首授以近世文,渐及于近古文,并文字源流、文法要略,及文学史之大概,使作实用简易之文,兼课习字。

这个时期,中小学虽未涉及“白话”“国语”一类的概念,但都提到“普通语言文字”,昭示着语文学科正在摆脱文言的桎梏,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语言使用的实际。

“国语”登场

在历史推演中,更大的改革浪潮在向语文袭来,这就是由引领的白话文堂而皇之地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甚至主要内容。

1919年五四,对于改革中小学的国文教学居功至伟。、、黎锦熙、叶圣陶等大家纷纷撰文,提出改革国文教学的主张,主要集中在:在语文形式方面,主张言文一致和国语统一,提倡白话文,推行国语;在内容方面,主张科学和民主的教育思想,提倡个性解放。在改革浪潮的推动下,为了强化国语教育理念,1920年北洋政府训令,将小学一、二年级“国文”改为“国语”(后小学各年级均改为“国语”),并通令自1922年以后,国民小学各种教材一律改为语体文。我们从1923年颁布的《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中规定的课程原则和课程内容中便可以看到这种改变带来的可喜变化:小学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实现了言文一致,融进了较多童话、笑话、儿歌、谜语、故事、演说、专辑、剧本等通俗易懂、便于学习的语文内容;初中文言、白话混合教学,逐步加大文言教学的比例,要求能读普通参考书报,欣赏浅近文学作品,作文教学则涵盖了作文与笔记、文法讨论、演说与辩论三方面内容;高中分公共必修(称国语)和文科必修(高三,称国文)——相当于现在意义的必修和选修,必修主要读一般古典文学作品和文言文,培养欣赏中国文学名著的能力,并要求练习用文言写作,选修主要是文字学和文学概论的内容。这些变化,应该说是现代意义的语文教学的雏形。

之后的统治时期和革命根据地时期,都沿用了小学“国语”、中学“国文”的名称。

叶圣陶创造“语文”新名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与上层建筑关系密切的语文教育也面临着创新发展的需要。恰逢此时,时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的叶圣陶先生提出了“语文”这个新概念。

1949年8月,叶老主持草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时,第一次使用“语文”作为学科名称,用来取代当时在小学称为“国语”、在中学称为“国文”的课程。1950年,由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编写出版全国统一使用的中小学课本时,统一名为“语文”,并在初中语文教材的“编辑大意”里作了如下说明(小学教材中也有大致相同的陈述):

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因此,这套课本不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

1964年2月1日,叶老在给友人的信中进一步回忆了“语文”的由来:

“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原意如是,兹承询及,特以奉告。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

自此,语文学科在中国开始有了确定的学科名称,而从上述的引用看,它在当时至少包含以下两层含义:“语”是指口头语言,“文”是指书面语言,因此语文教学应该重在语言的训练;语言训练不能偏废,应该是听、说、读、写四项并重,使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当然,这样的认识并不是被广泛认可的,即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例,就可以看出人们的认识远远没有统一。

第10篇

“语文素养”的内涵,众说纷纭,有偏于理论角度的“素质说”,有偏于实践角度的“能力说”,也有两者兼之的“综合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这段阐述语文“课程性质”的文字看,我以为“语文素养”应是指一个人在语文方面养成的基本的学识、能力、情感态度、审美情趣的综合素质。

“语文素养”的内涵至少包含了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的内在要求。知识要一点一滴的积累,能力需一步一步的炼就,情感靠日复一日的养成。所以,“语文素养”的培育需要经历一个吸收内化的过程。吸收内化就是读书感悟,就是积累提升。唐代诗人杜甫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宋代词人苏轼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清代文人蒲松龄曰“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前人的读书经验告诉我们,语文素养的培育离不开语文阅读。

知识是构成语文素养的基础,阅读能拓展人的视野,丰富人的知识。人生经验是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构成的,一个人即使阅历再丰富,他的直接经验也是有限的,阅读给予人的便是间接经验,这种经验能拓展人的视野,丰富人的知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广读博览就是“积土”、“积水”,就是贮存人生的养料。现代语文大师吕叔湘先生在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时说:“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宋·苏轼)。鲁迅、茅盾、朱自清、巴金这些大师们知识渊博,思想开阔,著作丰厚,无不得益于广博的阅读和丰厚的积累。

语感是语文素养的外显,阅读能增强人的语感。阅读有许多方法,有观其大略的跳读、默读,有务求一字一词之妙的精读、朗读。对于中学生而言,要培养语感,就必须重视朗读吟诵。朗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它能调动人的生活积累,全身心地去感受品味语言文字,能把书面文字难以表达或根本无法表达的隐情妙趣挖掘出来,深入体察出作者的内心。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诵读并不只是口的运动,它还是感流,通过它保持言语视觉与其它器官之间的联系,把书面文字和其它的含义联系起来。”朗读能通过视觉、声觉、听觉等器官的协调活动把知识信息输送到人脑的储存区域。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朗读中语调、节奏、语流的反复刺激,可以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泻出,经常朗读,词语、句式、情感就会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记,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迅速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语感。语感一旦从“所知”变为了“所有”,就会服务于语言载体,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享受敏锐语感的妙处。吕叔湘先生曾说,“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古之学者是深知语感之妙而重视阅读的,他们从小就诵读《四书》《五经》,诵读《三字经》《千字文》,诵读唐诗、宋词、元曲,乃至诵读《史记》《汉书》,一切可读之物都在其诵读之列。宋代学者司马光就说过,“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之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诵读是积累内化,是体验感悟,是接受熏陶。“记诵之法,学问之舟”(清·章学诚),诵读多了,学问厚实了,语感增强了,理解、记忆、表达的语文能力就自然形成了。“能读千赋,则能为之”。李白正因“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才有了他“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的激越才情;杜甫正因“群书万卷常暗诵”,才有了他“下笔如有神”的神奇创作境界。

思维能力是语文素养的内核,阅读中思考体悟,能不断提高人的思维素质。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语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优美的诗文或意境幽,或构思妙,或语言美,或结构巧,或手法活,或兼而有之。“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仅十字描绘出的天地辽阔、江水清得连月亮都能触手可及的美好意境;“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寥寥几句中运用白、粉、青、绿四种颜色构成的春意盎然的清新图画;“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一“绿”一“闹”显示出的春天勃勃的生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仗工整巧妙的韵味,这些等等何不需要读者的“熟读精思,分析琢磨”以及仔细体验和深切感悟?“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必须入境,必须思考,因为语文学习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更需要思维、想象、联想、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文字描述的东西是抽象的、平面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不能重涉历史,不能重蹈意境,阅读中读者要跨越时空的阻碍,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进行再创作,重现历史,构建意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悟到文字的力量,感受到文学的美妙。“学而不思则罔”,在思中读,悟出文本的深刻内涵;在读中思,锻炼思维能力。

情感是语文素养的重心,阅读就是同文明对话,同高尚的人进行情感交流。人们诵读的文本多是经历历史沉淀、久经考验的经典名篇,它们是人类文化的瑰宝,社会文明的结晶,它们记录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孔子的“仁爱”,老子的“道义”,屈原的“爱国”,李白的“豪迈”,苏轼的“旷达”,纪晓岚的“机敏”,都能给人以人生的启迪、精神的熏染。经典名著是我们思想之园地,精神之源泉,“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法·雨果),常常诵读,时时浸润,博大宽厚的思想人格就会逐渐铸就,高尚典雅的情感就会逐步养成。“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俄·乌申斯基),阅读就是同文本进行思想的交流,是和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是与同时代的人进行面对面的心灵交融。学者摩罗曾说过,“真正的学习主要靠自己广泛地阅读,与那些伟大著作背后的伟大心灵沟通”。“不读诗书形体陋”(清·吴嘉纪),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是一个修养好、内心丰富的人。

审美能力是语文素养最高境界的体现,“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能提升审美情趣,能养成审美能力。我们平时要求学生阅读的文本,或是流芳百世、给人精神滋养的传统经典,或是充满朝气和活力、散发着时代气息的现当代优秀作品。如果从美学角度讲,这些文章中应有一番奇美的境地,诸如自然美、社会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结构美、手法美等,都有待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去挖掘、去体验、去品味。陶渊明《饮酒》对高洁的秋菊的钟爱,沈括《活版》中对我国首创的印刷术的赞叹,郑板桥《竹石》对坚毅顽强青竹的偏爱,朱自清《春》对生机盎然的春天的喜爱,史铁生《我与地坛》对伟大母爱的讴歌,无不体现出作者高尚的审美情趣。“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只是缺少发现”,作品的阅读也是如此,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用美的眼光,站在美的高度,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就能挖掘出大自然和生活中蕴含的美,感受到科学与艺术中蕴含的美。一个人审美的境界、审美的能力就是在这样不断的阅读中,在这反复体悟中潜滋暗长起来的。

阅读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高的语文素养又能提升阅读品质,阅读与语文素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语文教师还是应该督促学生多读一些好书吧!

孟华,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扬州。责任编校:舒 坦

第11篇

关键词: 书法艺术 入门捷径 三要素 注意点

一、书法的入门捷径

书法名人练习书法的一些心得能为初学书法者提供更好的入门捷径,更有权威性。如大书法家颜真卿说:“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又如欧阳询曾说:“初学之士,先立大体,横直安置,对待布白,务求其均齐。”再如王羲之告诉我们:“(1)字之形势不宜上阔下狭,如此则重轻不相称也。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2)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3)二字合为一体,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

二、书法艺术的三要素

书法不是指以提供认识为目的的汉字成型方法,而是指经过特殊手段创作出来的被艺术化了的汉字,主要包括笔法、结构、章法等方面。所谓笔法,是指利用传统书法工具毛笔的能屈能伸、刚柔并济的性能与书写者肘、腕、指力的巧妙配合,使汉字笔画由呆板的静态符号变成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王羲之创造的“永字八法”,就把汉字笔形归纳成八种,即点、横、竖、钩、提、长撇、短撇、捺。关于“八法”的含义与笔法,古代书论文献的解释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即通过不同的笔法来显示客观现实中复杂事物的万千气象,从而为书法创作提供广阔的空间。结构,顾名思义,就是建筑概念的变通。由于汉字笔画组合方式具有交叉、穿插、横平、竖直、斜撑等特征,因此这样的变通具有深刻的意义,是汉字区别于其他文字的重要特征之一。所谓章法,就是要求将一副书法作品的点画行款融为一体,每一画每一字都处于相依为命的特定关系之中。讲究章法,是书法艺术区别于汉字实用书写的一个重要方面,决定了书法作品中相同字迹所占位置的不可互换性。章法又叫篇章结构法,孙过庭的“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和包世臣的“九宫法”都是结构意识由个别、局部直至全体的逐步扩展延伸。

笔法、结构、章法是构成书法艺术的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固然直接关系书法作品的创作与欣赏,但并非与实用书写毫不相干,两者之间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这是因为汉字的实用性与艺术性毕竟血肉相连,不可截然分开。

三、练习书法的注意点

书法是一门挺深奥的艺术,要练好书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树立和摆正练习心态思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书法感兴趣了,练起来就不会觉得很难或枯燥无味。书法练习需要刻苦勤练的精神,要临池准备,持之以恒,不可中途懈怠。

(二)选择适用的书写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在书法上起最主要作用的是毛笔,这是因为毛笔的毛锋芒可刚可柔,可方可圆,能枯能润,能缩能伸,可表现线条的刚柔美。如果工具选择不当,将影响练习的效率和进程,下面我就具体谈谈如何选择笔、墨、纸、砚。

毛笔最重要的部分是笔毫,所以毛笔主要以毫来分类。就原料和性能来说,毛笔可分为“软毫”、“硬毫”、“兼毫”三大类。软毫主要是由羊毛、鸡毛等制成,柔软圆润,容易濡墨,写出来的字丰满而且富于变化;硬毫主要由兔毛和黄鼠狼尾毛制成,由于兔毫呈深红色,又称“紫毫”,而黄鼠狼毫又称“狼毫”。其特点是弹性较强,锐利劲健,容易上手得势;兼毫则选用羊毛及其他兽毛配制而成,有紫毫和羊毫相兼的,有鸡毫和狼毫相兼的,有偏硬的,有偏软的,关键在于相兼各占的比例不同。其特点是刚柔相济,软硬得手。就书写字迹大小来说,毛笔可分为小楷、中楷、大楷。再大的有斗笔、“提笔”,最大的叫“楂笔”。一般写大字用大笔,写小字用小笔。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和爱好,正如欧阳修所说:“软硬适人手,百管不差一。”

墨有黑墨、朱墨及各种彩色墨,一般都是使用黑墨。辨别墨的好坏,首先要看它的墨色,以墨色黝黑而发紫光的为最好。《墨经》说:“凡墨色,紫光为上,黑色次之,青光又次之,白光为下。凡光与色不可废一,以久而不渝者为贵。”

我国是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所以纸有很悠久的历史。纸有很多种,软性纸更适宜书写。因为书法艺术作品要装裱和长期保存,所以必须用宣纸,这是基于宣纸具有吸附性好、不变形、寿命长的特点。从书写效果看,陈纸优于新纸,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多买些纸以储存备用。

砚,一般称为砚台。最常见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是石砚。

(三)从选取最适合自己的范本开始,逐步深入,循序渐进。

练习书法,应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一般都是从简单的大楷练起,逐步进笔,不可好高骛远。从楷书基本笔画学起,即点、横、竖、撇、捺、提、钩、折八种,一般规律是:先练基本笔画;再练笔画顺序;三练偏旁部首;四练字形结构;五练分行布局。写“点”要加重,如石坠地,什么样的部位需要什么样的点,要做到“意在笔先”。如“宀”上头的点按钟绍京、欧阳询的写法,用短小竖势书写是比较有力的;写“横”要稍斜,若一字有两“横”,则上“横”仰势,下“横”俯势;“竖”画粗而壮,直而不歪;“撇”之发笔利;“捺”之发笔扬;“提”之发笔圆,“钩”之发笔冲“折”发笔缓。

(四)碑帖的选择。

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平时所临摹的碑帖就是自己的老师。拜师学艺,老师当然是越优秀越好。古人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碑帖的选择是练好书法的关键,一般来说,就楷书而言,魏碑中的《张猛龙碑》、隋代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唐代欧阳询的《九成宫碑》、无名氏的《等慈寺碑》、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颜真卿的《颜勤礼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等都是受到专家好评、得到世人称颂的作品。选取这一类的碑帖做范本,就容易学到传统的法度而走上入门的正路。

练习书法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没有几年的功夫是看不到成绩、学不到精髓的。练习书法,要把自己置身于传统文化环境中,用心体会一个个形体带来的精神满足感。体会的过程就是一个与历史对话的过程,因此对历史的感悟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书法的兴趣。只要有兴趣,冷静体悟,坚持练习,无论是书法实践还是理论就都会有所作为。

第12篇

温金海先生,国际经典文化协会主席,嘉德丽中英文幼儿园、国际幼儿园校董,素茂文化出版有限公司董事长,天真集团总裁。热爱中华文化的他开办了全港首间“经典幼儿园”,办学理念为“先求人格、後求卓越”,並以传承、宣传中华文化,修身养性为培养孩子的宗旨,教学中加入培养“六艺”、诵读古代经典等特色,全面提高学童的综合素质。在今日中华文化的发扬之路,道长且艰,他承前启後,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工作着。

一个国家内涵的精髓所在、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大小,很大部分取决於其文化昌盛的程度。已传承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精华部分不胜枚举、令有机会学习、体会的人受益匪浅。温金海先生致力於传播、弘扬中华文化,将此视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该尽之责,尽心尽力投入到经典教育、筹办诵经大会、出版典籍等等工作中。今日,他的付出收效日益明显,这点点滴滴不仅记载了他为之努力的成果,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焕发新时代活力的见证。

传承 “活”文化

“真的文化是跟人一样,有生命的,要活在现代人的生命里!”温金海先生随即解释说:“活的文化需要传宗接代、一代接一代地传下去;如果不是一代一代传下去,这个文化就消失了,等於是死掉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其实质内容如不能传承下去,也是该民族失去灵魂之时,就是温金海先生所指出的“死掉的文化”,因此传承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活下来”,是有识之士应有责任和义务。

没有後代继承的家族会衰微,同样,无论是具体的物质文化,还是在人们意识中形成体系的非物质文化,如不能被本民族继承和发扬,都会面对被人遗忘,以至死亡的命运。古往今来,世界历史上湧现多少一度非常辉煌、现今卻已经消失的文化。温金海先生随即举例说明,从中可以看出这位学者借国外前车之鉴、对现实的担忧之情:“古埃及的文化很了不起,会造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有自己的文字。但现在的埃及人都是说阿拉伯语,埃及没有人会说古埃及语,也没有埃及人懂得做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古埃及文化失传了!”今日,在开罗博物馆、或是收集文物最多的大英博物馆,遊客们虽可从草莎、木乃伊、黄金面具等文物中一窥古埃及文化的真容,但几千年前古埃及文化的精髓卻已经消失了,现在埃及人的生活中,看不到丝毫当时的遗风。

幸运的是,儘管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与古埃及同属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在文化上受到过不少冲击也作出不少的改变,卻在总体上还能保持着主要的精髓,文化内涵流传至今。就如文字,四大文明古国中,无论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还是古印度的梵文,都不是今日这三个民族的官方文字;但中国的汉字仍沿用至今,且变化出多种艺术与实用性兼顾的字体。因此,中华文化被公认为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

中华文化的成就,让文雅恭俭的温金海先生颇感自豪:“作为一个中国人,传播中华文化就是我的份内事,就像衣食住行一样平常且重要。中国人就要传承中国文化!”同时,传播之路也是任重道远的:“真正传承的文化不在博物馆,而在现代人的生命里面,人们能把文化放进生命里,一代一代传下去,文化才不会失传!”

传递 中华情

传播中华文化,不仅是温金海先生的历史使命,也是他对人生一种深刻体会。当年,他棄“商”从“文”,也不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更因此受益不浅。现在的他,心平气和,身心舒缓。他笑言自己是回归自己该做的事,连晚上睡觉也更踏实了。

早年很长一段时间,温金海先生一直是计算机行业的精英人物,他曾在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工作,担任该公司亚太地区计算机部总裁:“公司是全球领先的通讯提供商,是美国最大的电话通讯公司,当时也是美国最大计算机公司之一。但我感觉在那里工作,有‘成就’而没有归属感,让人感到迷茫。”之後,温金海先生自己创业,创办一家亚太地区的网络科技公司,发展也是一帆风顺。

可是生意越来越大,心里越来越空虚。“我感觉这些东西都不是我的,这些成功都不是我的。做到总裁,别人会尊敬我,但我觉得,别人尊敬的是‘总裁’的位子,与‘我’无关,这不值得什麽自豪的。”温金海先生回忆道:“我感觉所谓商业上的成功,是不能解决生命感觉空虚的问题,不能真的让人开心。生意越大,越不开心;看起来很风光,心境还是迷茫,不能安心,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麽。”

直到接触到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师,温金海先生竟发现自己生命中一直寻找的东西就在中华文化之中。其後,了解南怀瑾老师在倡导的“儿童读经”活动,在商海拼搏三十餘年的他,从1999年开始,就开始推广中华文化,不断向学校推广关於中华文化的教育、传播中华文化的内涵,可惜收效甚微。2002年,他更把自己创办的公司交给朋友打理,全职投入推广中华文化的伟业上,逐渐,温金海先生更有了自己开办学校、出版书籍,以此传递中华文化的愿望。

“我们希望传承这些傑出的文化。传承文化的大载体是整个社会,其中教育就应是其中一个专业的载体。小孩子可以是最专注、最容易接受文化的群体,所以我们尝试在教育,特别是幼教中做点工作。”温金海先生娓娓道来办学校、出版书籍的其中缘由;目光远大卻用心良苦:“要教育小孩子,就要培训好他们的老师,因此我希望能从培训老师开始。”

2004年,“嘉德丽中英文幼儿园”的股东出让股权,温金海先生便应机收购了嘉德丽,开始了培育师资团队,着手重整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打造全港第一所“经典幼儿园”。同年,他又创立国际经典文化协会,以弘扬、传承、发展中西文化经典,提高个人品德和修养,以臻社会祥和、凈化社会风气为使命。

传播 古经典

温金海先生尽己所能,和志同道合之士,凝集教育界、文化界、宗教界以及社会团体的力量,共同以传播中华文化、重现中华文化之经典为己任,努力打造一系列经典文化交流平台。在他的努力下,国际经典文化协会、嘉德丽中英文幼儿园、天真国际书院等相继成立。温金海先生也选择中华文化最为经典的著作为教材,向年轻一代传播中华文化。

每天,提倡“先求人格、後求卓越”的嘉德丽中英文幼儿园学生都会诵读《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大学》、《老子》、《唐诗》等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以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教学纲领,並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培养学童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德育精神。甚至在学校的袋子上,也有此“六艺”、“八德”的警语。

今年三月,国际经典文化协会还联同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及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雅礼中国语文研究所合办“第六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来自香港、内地、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日本等国家、地区共三十间机构协办这次国际性的中华文化盛会,各大团体共同探讨和光大中华文化经典,令中华经典的诵读之声享誉全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