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4 13:37: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儿童绘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196-01
一、儿童绘画的概念
儿童画没有十分严格的年龄限制,只要是儿童自己创作的发自内心的绘画,不论内容是想象的、写生的或是命题的都属于儿童画。这种画往往都带有儿童独特的心理和审美特征。相反,儿童作画中有过多老师和家长的参与指导,那么儿童特有的思维方式、技法等都可能会发生偏离,即使由儿童完成,这些画也不是典型的儿童画。
二、儿童绘画的特征
(一)关联性
1、大与小体积的关联
通过观察大量儿童绘画作品发现儿童不是按照事物本来的体量来处理事物之间的大小关系的。他们处理物体大小关系时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方面,是受年龄认知的限制,儿童还不能够清楚的区分事物大小比例关系。在儿童绘画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他们画中人物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几乎差不多大小,人同房子、汽车的比例也差不多大,这些都属于儿童绘画特征关联性在大小方面的表现。
另一方面,儿童在绘画时,会赋予事物主观的认识而忽略事物的客观大小,他们喜欢把注意力放在感兴趣的物体上,把这类物体或物体局部放在画面中间,并且画的很大,对那些不关注的物体或局部则画的很小甚至直接忽略。客观来讲,因为儿童年龄、认知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在造型能力上有较大的局限,但并不会因此感到可笑,相反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浓浓的童趣。
2、远与近距离的关联
儿童绘画作品中在表现画面事物的位置关系时会呈现出一种远与近距离的关联,他们在处理画面中物置关系时大概会采用分离、透明化两种方法。
分离就是画面中的物体出现遮挡时将他们分开来画的一种方法,可以说这是儿童在表现物体与物体的空间关系时的一种消极策略,这也是儿童认知方面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儿童在没有掌握透视关系之前,他们不知道物体与物体遮挡时应该怎样去表现,只好给每个物体一个独立的空间。
儿童在处理物置空间关系时的另一种方法是透明化,有时因为纸张大小或物体形状的限制不能用分离的方法时,儿童会用透明的画法来表现空间关系。
3、时间与空间的关联
儿童的绘画作品在表现时间和空间上也呈现出关联性的特征,儿童习惯把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人或物组织概括在一个画面中。他们不会在意空间和时间的间隔,可以将不同时间、空间内发生的事统统放在一个画面中,这种对事物的概括性往往会以认知能力为前提,由于儿童的认知能力还比较差,所以儿童绘画中会存在很多非真实的趣味性。例如儿童在画正侧面的人脸时,往往会把另一侧的眼睛也画出来,因为在儿童的认知范围里,人就是有两只眼睛。
(二)情感性
1、物我同一的情感
由于受年龄、认知能力的限制,他们相信太阳、汽车甚至一块糖等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有情感的,儿童用物我同一的意识将自己的情感赋予了整个世界,他们无视人类以外的事物与人类的差别。在这种情感认知下儿童与自然界的花花草草,万事万物都可以进行丰富的语言交流。儿童会把这种物我同一的情感充分的体现在绘画中,画中布娃娃同自己一样要吃饭睡觉;太阳是公公,月亮是婆婆;汽车的前车灯就是眼睛;下雨是因为天空哭了。
2、情感色彩专家
在成人眼中很多事物的色彩是固定不可变的,如:绿色的树叶,红色的太阳,蓝色的天空和大海等,这些概念化、公式化的色彩导致成人的画中往往缺少儿童画特有的生动灵活的气质。对色彩独特的见解与感知是儿童特有的,在绘画过程中,他们可能不会如实的描绘眼睛看到的颜色,甚至不在乎事物的固有颜色,他们大多会依照自己的喜欢倾向来选择用色。儿童还常会把心情投射到绘画作品的颜色上,如果画面比较沉闷、暗淡,则基本会说明儿童心中可能有令其不高兴的事情,所以儿童绘画成了我们了解儿童的一个很好的窗口。
儿童的绘画在内容的形、色、意上呈现出关联性、情感性的特征,这种特征是天真,幼稚的,有的时候还可能会脱离现实,但是这个时期的绘画不受外界的限制,他们可以自由的发挥,任意的描绘,这种创造性的绘画活动,正是成人缺少的,我们研究儿童绘画的特征,要学习他们自由创作的能力,保持一颗童心,放开思想不受束缚。
【关键词】幼儿绘画 ; 自主性绘画 ; 自主性绘画的指导 ; 欣赏 ;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35-01
一、问题的提出
儿童绘画的教育功能具有丰富的心理内涵。儿童画是艺术,但孩子从来不会为艺术而艺术,他们在绘画中总是全身心地抒发自己的审美情感,从而获得美的情操;儿童画是形象语言,但他们不会单纯为美而画,图画是他们与人沟通的符号;儿童画是孩子的自我表现,表达了他们的思想、经验、情感和愿望。
自主性绘画从主题的确定、内容的界定、画面的组织、形式的选择等构思和构图以及表现过程,都融合着儿童的人格发展特征、智慧发展水平、社会认知特点、审美水准以及表现能力。所以,儿童在完成一幅自主性绘画的过程中,浓缩了自身的智、德、美多元素质。
儿童画具有多种教育功能,自主性绘画,把这种种教育功能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启迪儿童的心智,激发儿童的情感,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来提升儿童绘画的教育功能。
二、关于儿童绘画的心理发展特点
儿童绘画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多数学者把儿童画的发展过程分为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和写实期。分析其划分的标准,似乎是以绘画方式为依据,而实际上这种划分标准的背后隐含的恰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涂鸦期是感知动作思维的绘画表现,以满足儿童的主动动作乐趣和感知兴趣,并体验感知和动作的协调;象征期是具体形象思维初期的绘画表现,它反映了外在图像对内在经验的激活;图式期是儿童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符号化特点的图画表现,比如把人画成正面直立人,动物是侧面形象,花是顶面观察的形态等,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将这些形象模式化,这是认知发展过程的一个必经阶段的表现式;关于写实期,我们认为这个分期并无普遍意义,经过自主性绘画指导的儿童不是进入写实期,而是发展为图画创新期,这个时期的儿童画充满了想像和独创,是创造性思维的绘画表现。面对传统教学与教育理念的挑战,我园经过多年实践,探出了儿童绘画的另一条路――儿童自主性绘画。
三、儿童自主性绘画的指导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儿童绘画的内在动机
首先教师要明确模仿画教学给幼儿带来的危害,从内心里摒弃这种传统的教育方法。而自主性绘画相对对老师要求较高:教师要创设宽松的环境,准备充足的活动材料,要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儿童的创作欲望,在活动过程中还要根据绘画情况随机灵活地对儿童进行指导,但是自主性绘画是符合幼儿绘画发展规律、符合纲要精神、最能培养儿童想象力创造力的最佳方法。
在实施自主性绘画时要防止向自由画演变:自由画给幼儿创造了良好宽松的环境,提供了相应的材料,允许儿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选择、自由表现,给儿童应有的自,这是和自主性绘画共有的。但自由画中儿童过于自由,疏忽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儿童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这是与自主性绘画本质的区别。
孩子们都爱画画,都喜欢画画,但这种“爱”与“喜欢”只停留在浅层兴趣,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将儿童的浅层兴趣转化为内在动机:新奇、特别的材料可以提高儿童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教师可以让儿童用棉签、勺子、瓶子、盖子作画笔,用藕、土豆、萝卜作刻模印章,还可让儿童用旧挂历、废胶片、碎布盘子等,采用吹、泼、剪、贴等不同的方法进行创作;经常表扬那些爱动脑筋、想象力丰富的儿童,树立榜样,带动其他儿童;对儿童奇特、怪异的的想法给予鼓励,而不能叱责;在活动区放置各种绘画材料让儿童在任何时候想画就可以画……儿童的内在动机被激发了,有了浓厚的绘画兴趣,当他想画时他就可以画得很好。
2.要经常带儿童参加户外活动,参与社会生活,丰富其生活经验及感性认识
由于儿童自主性绘画是儿童在老师引导下通过绘画进行自我内心表达的形式,而幼儿自我表达的主要内容是自己的感受、体验、已有的知识经验、本人的情绪情感和意愿及他们所见所闻、联想思考的一些问题等,如果幼儿脑海中没有这些生活经验和感受,光凭老师引导幼儿想象进行绘画,孩子们的画面会是空洞的、没有创意的,所以教师要寻找一切机会带儿童参加多种形式的户外活动,参与社会生活,还要鼓励家长积极配合带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各种不同的生活经验就如同儿童脑海中的素材库,素材库中资料越多,儿童创作起来就会越得心应手,画面就会越丰富多彩。
3.教师要善于欣赏评价的作品,并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儿童的审美感受力
绘画是儿童自我表达的方式之一,儿童常用画中的线、形、色等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线条的清淡与浓重、曲折与平直、凝滞与流畅,图形的大与小、圆与尖,布局的稀疏与密集、稳定与倾斜,色彩的明亮与暗淡、冷与暖等都与儿童的内在情感有关。如儿童用明亮的色彩(黄色、红色)流畅的线条表现心中高兴,用暗淡的色彩表现心里不高兴,用黑色、深兰色表现内心紧张。儿童用图画表达的东西远比用语言表达的深入、丰富。儿童自由表现的内容及创造的表现形式,都不是成人能想象和传授的。因此成人要会欣赏幼儿的作品,正确评价儿童的作品,这样才能激发儿童绘画的兴趣,增强儿童的审美能力,也才能指导儿童绘画。
4.注重培养儿童的智力技能
所谓“技能”,实际上是由“输入”经过“转换”后再“输出”智力技能的知识,是可操作的知识和能力。智力技能是指将认知能力与操作性知识和能力结合在一起的技能。在引导儿童通过参加户外活动、社会生活等形式获得各种感受、体验的原始积累(输入)后,再教儿童将各种经验在头脑中进行转换,然后指导儿童用绘画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输出)。
关键词 儿童绘画;评价;绘画语言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105—02
1 前言
儿童绘画是一种原始的、自然本性的流露,是天性的表现,是儿童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儿童把自己脑海中的意象、心绪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内心世界的情感通过绘画释放出来,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那么,究竟该如何评价儿童绘画呢?
2 评价儿童绘画的前提
2.1 尊重和了解儿童的心理需要
儿童心理比较柔弱,教师要尊重和了解儿童的种种需要,这样才能达成美术活动中的良性互动,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儿童基本的心理特征:天性好动,有动手操作和模仿的欲望;天性好奇,有学习的欲望;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有从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权利;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需要信任与安全感;需要爱与尊重,这样才能关爱与尊敬他人……
孩子感知了外部世界,会产生表达的欲望,他看见什么都想“说”出来。但是因为年龄的限制,不擅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绘画就成了另一种“语言”。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绘画作品,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以及他们头脑中的所思所想。他们的作品具有内在的逻辑和表现形式,线条、色彩、图形、人物、环境、布局,显示着孩子的性格气质、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当时的情绪特征等。要学会倾听这种“语言”,顺着孩子的心理需要和思维趋向,尊重他们的感受,评价他们的作品,这样才能顺利走进他们内心的世界,因势利导地培养他们动手操作和创造的兴趣。
2.2 理解儿童独特的学习方式
熟悉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理解儿童独特的学习方式,掌握儿童的学习特点,是有效教育的前提。儿童独特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感官和身体动作常伴随其学习的过程;游戏是儿童主要的学习方式;儿童的学习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出现重复的操作和模仿活动;需要丰富而适度的学习环境,高强度的技能训练不适合儿童;学习时需要与人互动、交流……
儿童艺术之所以充满魅力,在于它从本质上来讲是儿童自主的活动,是儿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与外界交流的工具。在艺术活动中,儿童不仅能够表达自己的所知所感,还能够整理、整合自己的经验,不断建构自我。所以,美国格罗姆教授认为儿童艺术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活动。教师理解了儿童的学习方式不同于成人,明了了儿童绘画是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及其主观意识形象化的表现,是儿童陈述事物与自我表现的一种游戏方式,在对儿童绘画进行评价时,就不会把成人的经验强加给孩子,盲目地、主观地评价孩子的作品。
2.3 了解儿童的绘画语言
儿童绘画都是无师自通的,他们画画凭的是感觉,实际上就是一种自然感情的真实流露。儿童由于自身知识、经验不足,认知水平不高,他们描绘的事物往往与客观现实并不相符,形象简单粗糙,造型夸大扭曲。如画人,常是头大身体小,眼睛和嘴巴画得显著,动作幅度夸大等。技巧虽幼稚,但已掌握初步的造型能力,对动物、植物等形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同时,儿童的心纯真无邪、自由浪漫、幼稚可爱,充满想象和创造:把不同时空里的事物同时呈现;把喜爱的物象拟人化;把想象与现实联系起来;把无生命和有生命的东西组合在一起……
儿童绘画的构图没有成年人那样多的规则和限制性。儿童绘画时,往往将不同角度看到的东西,及知道的、想到的或彼此无关的东西都拼凑罗列到画面上,直到画满为止;把从外部看不见的物体也画出来,各物体之间互不遮挡;在画面安排上,既不考虑画面中的均衡对称,也不考虑画面的对比和协调。因此,儿童的绘画有着自己的特点:天真、浪漫、新奇、大胆、率真。这些特点直接体现了儿童的思维。
在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不应以成人的眼光和尺度来衡量和评判优劣,以成人画的审美观和标准来要求儿童绘画,要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待儿童绘画。成人的态度和评价对孩子会有相当的影响。如果评价不好,可能会打击、挫伤儿童绘画的积极性。要善于保护孩子原生态的自由创造,支持他们的主见和想象,发现他们的潜能和天赋,引导他们更好地发挥创造。
3 合理评价,有效促进儿童的发展
3.1 兼顾群体和个体差异
美术作为一种形象思维形式,它的直观性、愉悦性、启迪性、渗透性、可操作性在教育中有着独特功能。在美术活动中,孩子们的绘画能力和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评价活动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兼顾群体和个体差异。
儿童在作画的时候往往身心很投入,很多时候表现的内容是有一定的主题和情节的。有主题或情节,就需要有较强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对生活的感受力。从儿童绘画中可以体察到儿童的洞察力、想象力、概括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等能力的强弱,在绘画过程中能使儿童在心理、情感、智力等多方面得到锻炼。儿童绘画的发展实际上体现着儿童自身各种能力的整体发展。
教师要以一颗爱心,关注每一个孩子在绘画方面的个体差异,要时刻记得“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造就人”。在孩子们面前要慎用横向比较,多采用纵向比较,才能真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面向全体儿童,努力使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都有成就感,帮助他们体验美术活动带来的愉悦,帮助他们身心快乐地成长。
3.2 鼓励性评价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在儿童绘画评价时,入情入理地进行鼓励性评价是很必要的。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去鼓励,适时适度地肯定和激励,会使他们学得专注,也画得开心。
谈到鼓励,许多人认为就是要抓住好的方面评价,不好的方面不说或勉强说成好,这才是鼓励。其实,对于儿童来说,积极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但总是一味地表扬也会使孩子对自己没有清醒的和全面的认识,会让他们造成自我感觉太好,反而不利于他们进步。要认识到鼓励不等于表扬,适当的批评也是一种激励手段,无原则的表扬只会适得其反。要根据不同儿童的性格特点,抓住契机,以委婉的否定方式进行激励,这样才能不打击儿童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有时不同情况还需要区别对待。这样做会使儿童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也清楚自己的不足,教师此时再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儿童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桂景宣.学前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 有效 培养 想像力
幻想空间曾是爱迪生、爱因斯坦、比尔-盖茨的少年乐园。在发达国家,想像力作为发明创造的基础,被认为是21世纪竞争力的一种。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想像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解决问题能力形成的基石。我们每个人都有想像力和创造力,它不是某促人独有的和独享的一种灵感,而是通过培养而得来的。同时,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原则中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由此可见,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对儿童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我们都知道,美术属于一种创造性活动,是我们目前学校课程中极少数接触感觉世界的科目之一,它对于儿童视觉色彩感知的训练更是其他科目不可相比的。儿童绘画是与生俱来,不教自为的。通过他们一双双小手,画出了似是而非的形象符号,画出了像模像样的色彩画面。儿童的画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他们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状况和愿望,儿童知道什么,思考什么,需要什么,追求什么……这些都是儿童的内心潜在,而绘画成了儿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工具。如果缺少应有的正确引导、开掘和培养,他们的画画就会停滞在简单、重复的低级阶段。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根据儿童特点,有的放矢,因势利导激励其无限想像力和创造力,是开掘儿童美术天赋,培养其美术观念形成的重要方式。那么,如何在这一教化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绘画想像力呢?
一、抓住童心激趣,积极创设想像空间。
著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世界著名的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儿童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要巧妙地抓住儿童纯洁稚拙的童心和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的特点,依据其兴趣和绘画技巧特点进行有计划、有成效的挖掘和培养。儿童都爱涂涂画画,这是他们的天性。做父母的,不要束缚他的思想,不要压迫他的成长。在教学中,要注意正确有效的启发引导,发现绘画好的苗子,不断激发其绘画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和提高作画技巧,抓住儿童的兴趣点:
1.猜谜激趣。如第五册教材中《动物面具》一课,我首先就以猜谜形式揭示课题,引入新课。我告诉学生今天带了好多的朋友给同学们认识,不过要同学们先猜一猜它们的名字:“两撇小胡子,油嘴小牙齿,贼头又贼脑,喜欢偷油吃。”、“脸上长勾子,头边绑扇子,四根粗柱子,一条小辩子。”、“名字叫小花,喜欢摇尾巴,夜晚睡门口,小偷最怕他。”“顶上红冠戴,身披五彩衣,能测天亮时,呼得众人醒”、“ 性情躁烈爆,常批黄皮袄,山中称大王,我说那是猫。”学生都非常有兴趣的猜中了所有的动物名称,我趁机就提示课题,让学生根据刚才谜语中的动物的特点,把动物的主要特点画出来,再利用剪、粘贴的方法做成动物面具。
2.故事激趣。第一册教材《 太阳月亮,你们好 》一课,我先给学生讲一个有趣的《后羿射日》的故事,听完故事之后,大家很自然地沿故事导向的思路想像开了。有的学生把自己想像成后羿,英勇地射日,有的学生把自己想像成受苦的老百姓,庄稼都死了,河流干枯了,人们无法生活,画出了很多精彩的想像画。
3.音乐激趣。第五册教材中《动物明星》一课,在课前先和学生一起唱一些关于动物的儿歌,如:《小猪吃的饱饱》、《小兔子乖乖》、《我爱我的小动物》等,听着听看,小朋友们不由自主地从歌词找出描绘动物特点词汇,拿起自己的画笔把自己喜欢的动物画下来。
二、交给学生无限想像的金钥匙,启发儿童大胆想像创作
想像力是人类最可贵的能力之一。对儿童来说,想像中还伴随着强烈的好奇心,因为他们最富于幻想。所以培养儿童的想像力是不能缺少的,而创作离不开想像,绘画创作是培养儿童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世界有多大,童心就有多大,儿童画的天地就有多宽广。儿童美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充满神奇的想像力,它选择对象无目的性,创造出的视形象不受具体形象和色彩的限制,是儿童心理活动与稚拙表现相统一的造型观念与造型样式。那些涂抹于墙角、地面或木地板上的不为功利所为的画,最具儿童的本性。所以同龄儿童的画,都具有其共同的特点、特征,也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或大胆随意,或拘谨局促,或细腻精致,或马虎潦草,都是儿童心灵映象生命律动的体现,也是区别与不同个体儿童的外现要素之一。
在美术活动中,要逐步培养他们的想像和创造精神,对于专爱临摹别人作品的儿童,一定要注意帮助他纠正这个缺点。临摹会使儿童产生依赖性,有碍于智力的发展,渐渐地丧失独立应付事物的能力。因而,应根据不同年龄鼓励其动手大胆画自己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对象,并用鲜艳色彩来装饰画面。
“想像是艺术创作的最杰出的艺术本领”,黑格尔曾说过这样的话,用于指导美术教学十分贴切。如果我们善于引导和开掘,培养儿童进一步创造性的运用艺术语言表达,使之处在萌芽状态的艺术表现象阳光辐射一样得到无限延长,而不是“揠苗助长”式地过早强求一律,儿童的想像潜能便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关键词:儿童绘画;实施策略;绘画灵感;绘画潜质
爱美是人的天性,爱画画是儿童的共性。儿童绘画是儿童纯真心态的自然流露,是儿童全部的自我表现,蕴涵着儿童的思想、情感、兴趣以及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展示了儿童稚朴的内心世界。因此,如何进行儿童绘画教育,采用怎样的实施策略,是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应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一、正确指导儿童绘画,在游戏中调动儿童的绘画热情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任何游戏活动都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调动儿童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在进行儿童绘画教育时,教师要根据儿童好玩、好动的心理特点,将学习与游戏巧妙地结合起来,学中有玩,玩中有学,通过寓游戏于绘画学习中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将游戏用于儿童绘画教育活动中,可采用多种形式,如,讲故事,猜谜语,竞赛游戏等,可以让儿童边画边做游戏,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机械化练习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从而调动儿童的绘画热情。如,教儿童画切开的西瓜时,教师可先给儿童讲述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然后要求儿童画许多西瓜给猪八戒吃,这样通过故事将学生带入诙谐自在的氛围中,待儿童画好西瓜后,教师可以猪八戒的口吻去品尝这些西瓜,以增强小学生的绘画兴趣。
二、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挖掘儿童的绘画灵感
好奇、求异是儿童的重要特点,儿童在绘画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绘画兴趣和创作热情在很大程度来自于某种动力,这种动力既可以来自儿童的自我表现思想,也可以来自教师新颖有趣、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反复不变的教学方式,往往会使儿童感到枯燥乏味,降低儿童的绘画热情。因此,在儿童绘画教育中,教师应抓住儿童对新鲜事物好奇的特点,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活儿童活泼自由的思维,挖掘儿童的绘画灵感。如,在指导小学一年级学生画《我家的房子》时,教师可以采用户外教学方式,将学生带到户外的水泥地上,以水泥地代替画纸,以粉笔代替画笔,让学生在水泥地上画自己家的房子。同时还可引导学生画通往自己家的路,画好后,教师可要求每个学生邀请其他学生到“自己的家中”做客。学生在自己家的房子中走来走去,感受着成功带来的喜悦感。可见,选择灵活多变而又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有计划的挖掘,对于挖掘儿童的绘画灵感,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注重对儿童观察力的培养,引导儿童善于发现美
观察是儿童进行绘画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儿童获得感性认知的有效途径。儿童的绘画题材源自对生活世界的感知,他们的绘画形象大多建立生活实际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真实地通过自己的绘画作品表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讲,儿童绘画是儿童稚朴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是儿童纯真心态的自然流露,更是儿童自我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因此,教师在进行儿童绘画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儿童观察力的培养,引导儿童多观察生活,丰富儿童的知识,使儿童学会发现美和欣赏美。如,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星空浮云、泥沙海浪、高楼大厦、飞禽走兽、甚至锅碗瓢盆等等,都是儿童观察和描绘的素材。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他们的各种感官去全身心地感受、发现自然界、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形”与“色”,并将这些“形”与“色”通过画笔画出来。
四、鼓励儿童大胆想象,激发儿童的绘画潜质
儿童的想象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但是由于缺乏丰富的知识经验,儿童的主动思维能力不强,这就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因此,在儿童绘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儿童的特点设计一些合理的想象课题,以启发儿童的主动思维,将儿童的绘画潜质充分地发挥出来。另外,由于儿童的情感较为脆弱,情绪容易波动,一会儿笑,一会儿哭,针对这些情绪的敏感性,可设计一些使儿童产生情绪反映的想象课题。同时,教师在引导儿童绘画时,还可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通过提问,儿童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画出各种模样迥异的昆虫。
儿童绘画心理的发展有着他自身的特殊性,它不仅由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而且儿童绘画的发展状况同样也是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我们只有充分地了解了儿童绘画发展中各个阶段的特性,才能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而去制定相适应的教育方法。在这里我们根据儿童小学阶段的心理发展状况,把儿童绘画心理分成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1-2年级)
这个阶段是儿童由以游戏为主的学习方式,转为以学校正规教育为主的学习生活的开始。在这个阶段,作为教育者所面临的最主要课题,就是如何把儿童在入学前的自由式即兴作画的热情引导到正规学习中去,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教材要适合此阶段儿童的兴趣外,师授课方法要正确得当。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一方面对这种正规的学习方法感到新鲜好奇,才能得到教师的认可,因而这一时期教师的教学宜以正面鼓励和耐心细致的引导为主,如果因授课方法不当,激不起儿童的学习热情,或是指责过度,无疑将会使他们中断绘画的兴趣,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困难。
2中组阶段(3-4年级)
这个阶段被人们称作儿童绘画的转变期或过度期。在这一阶段,他们的绘画水平是不稳定状态。因为这时期的儿童基本上能看出作品的不足,但又不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此时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具备。无法解决诸如物体的结构、比例、色彩等问题,因而作画的兴趣下降,缺乏以前的那种热情和信心,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显然是儿童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度阶段。在这个时期,教师如不注意引导,过度指责,容易导致大批学生对绘画失去信心和兴趣,所以当儿童进入这个时期,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方式,如走出课堂、多增加写生和速写的练习,这对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顺利度过这一时期是很有帮助的。
3高级阶段(5-6年级)
在这一时期,儿童在抽象思维方面已得到了很大发展,爱好美术的同学此时热情更高,他们对形体的观察理解能力已有了很大提高,常规教育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样教师就需对这阶段的学生教育要有所区别,除了传授课堂知识,在课外对爱好美术的学生要系统地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和绘画技巧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写生能力的训练。
4浅谈儿童基本绘画技能的培养
儿童绘画中最基本的技能主要是临蘑写生、速写和默写四个方面,这是提高儿童绘画水平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将儿童由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的最理想途径,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能,才能使儿童的绘画表现得更轻松而得心应手。
4.1临摹:临摹对儿童阶段的学习来说,是一个重要途径。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很注重临摹的学习。临摹要注意学习对象,低年级适于临摹简单的,线条单纯,色彩明快,令他们感兴趣的图画,可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发挥,以丰富画面内容。这既可增加他们的兴趣,也可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到中高年级,可根据儿童实际绘画能力提供给他们一些静物或风景作品,但要注意一点,临摹只是辅助学习方法,要掌握好绘画的技能,重要的还是造型能力的训练。
4.2写生:写生是面对着实物进行的绘画,因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锻炼学生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锻炼眼、手的协调能力,经过长期有目的的写生练习,学生便能建立起正确感知物体形态、结构、比例、色彩、空间等概念,作为教师要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阶段性要求,在写生练习时要引导他们观察、分析和表现,切不可用同一种模式去要求他们。
关键词:儿童 绘画 创作 兴趣 培养
绘画创作对于培养学生积极地观察生活、深入生活和表现生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而且与成人的思维是截然不同的。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则概括着世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智力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我就恰恰抓住了这一点来进行儿童绘画创作教学,不断地挖掘儿童的想象力,发挥他们的创作潜能。
下面结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心得,谈谈对学生进行创作教学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正确认识和评价儿童绘画
儿童绘画作品,它具有自身的特点,与成人绘画是截然不同的,因此认识和评价方法也是不同的,不能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的绘画。儿童绘画常常不受绘画常理的约束,直线可能画成曲线,红太阳可能画成黑的,甚至天地不分。这对他们来说,都是很正常的,你不能说他画错了,否则你就扼杀了儿童的创作兴趣。
在评价儿童绘画作品时,我认为首先要多表扬、激励学生,指出不足之处,语言要委婉。课程标准中美术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记得曾经有位学生画了一幅海底世界,上面有条鱼画得非常奇怪,人头鱼身体,脸上笑眯眯的,经过这位同学的一番解释,我的心被震撼了。他说他整天的上课,做作业,双休日还得学这学那,真是太累了,非常羡慕大海的鱼儿们,多想变成一条小鱼,自由自在地在大海里游玩,这就是儿童心中的世界。
其次,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及自我评价,使教师更好地认识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更能让学生之间及学生自身增进认识。
最后,评价方法要多样化、多元化,因人而异,允许多种说法的存在,不求一种解释、一种答案。
二、注重提高儿童绘画创作的兴趣
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善于模仿,经常是开始画得还一板一眼,画着画着就乱七八糟、七涂八抹,画不下去了。针对这一普遍现象,老师如果不加以重视,任其发展下去的话,他们对画画的兴趣将逐渐减退。
针对这一现象,一是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从而增加兴趣和信心。二是注重引导学生如何用画笔来描绘心中的世界。如在辅导命题画《我的生日》时,首先我放了一段过生日的录像,配以生日歌,让学生进入到过生日这种欢乐气氛之中,从而引导学生回忆过生日的情景或者打算过一个什么样的生日,然后分别说给大家听。有的说全家人在一起吃一顿美餐;有的说非常想和老师、同学们在一起庆祝;有的想进行一次野炊;还有的想独自一人享受一天的自由生活。这样一来,学生由原来的脑子一片空白,变得素材充足,创作兴趣与激情大大提高。
三、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提炼、索取是创作的基础。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善于描述、表达、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所以必须精心引导学生从自身周边生活开始,细心观察生活。善于发现不引人注意而又新奇有趣的事物。这样,儿童在创作的时候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感觉有东西可画,不会让人感到画出来的画面空洞,没有主题,没有内容,而是有一种激情,有一种冲动,有一种感彩在里面。
例如《变了样》一课可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乡村或城市的变化,特别注意观察一些有意义的,变化较大的事物或形象,如:草房――楼房,土路――柏油路,土山――果树山等。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收集资料、图片等,既让学生有了对家乡的热爱的情感,又让画笔有了施展的天地。
四、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
创作时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地涂抹,不刻意地告诉他去画什么,怎样去画。这种方法对于创作的独特性非常有效,且视野广阔。
【关键字】儿童绘画 艺术性思维 创造力 美术教育
儿童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思维和表现手段上,儿童绘画具有特殊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儿童绘画在反映生活的真实性方面与许多艺术大师的追求上可以说是一致的,且儿童绘画本身就有其艺术性所在,所以想要发展这种艺术性,必须使儿童的绘画心理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美术教学活动因其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独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是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通过美术教学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
一、儿童画的特点
儿童画一般是指12岁以前的孩子的绘画,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涂鸦期、符号期、写实期。儿童画画的特点是随时都会出现一些曲折且不能按常理来衡量的线条和图形,而这种不合理恰巧形成了儿童画的趣味性,使其独具风格,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儿童画是否真实、是否具有准确的外形,这是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儿童的思维是通过某些最基本的"形"进行的,当儿童打算描绘一件物体时,他们常常只是把这些物体的总体形状中包含的某一部分的形状大体描绘出来。儿童画具有一种特殊的荒诞性,主要表现在构思荒诞性、构图荒诞性、造型荒诞性、色彩荒诞性、空间荒诞性、设计荒诞性六个方面。正由于这种荒诞性,使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也被认为是儿童的"艺术性思维",甚者有人把儿童画和艺术大师的作品相提并论。
二、目前儿童画的教育方式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对于少年儿童在美术方面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校方和家长的重视,许多小学生都会报名参加校内外各类美术学习班,但是一些美术培训机构为了迎合家长,大力宣传什么"美术大师速成法",使儿童在被动的状态下反复的临摹一些美术大师的作品,效果倒是立竿见影,可是这种技能的速成不但不能使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正确的面对自己所认知的世界,反而使他们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使他们的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抑,且缩小了的他们的创作空间,使他们的想象力受到限制,更谈不上艺术性思维的培养。我就有这样的经历,曾经在一个儿童美术培训班里见到这样的情景:第一天上课时,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工具跃跃欲试,老师还没开始上课他们就开始画了,这时候画出的作品稚嫩但是非常有趣,但是一个星期后,他们明显失去了兴趣,画出的画也失去了应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因为教师上课时采取示范一张画,让孩子们反复临摹的教学方法,这种忽视儿童在美术活动过程中乐趣的表现和自信的建立的做法,不但无法达到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且适得其反。美国一些著名的艺术教育学者也曾表明:艺术教育的目的最主要的是以健全人格的养成为目标,兼具儿童理性的认知活动与感性的创造活动。我认为,要摆脱陈旧的习惯性程序,必须努力创造各种愉快的形式,引发儿童对美术的兴趣和对美术的正确认识,这才是培养在绘画中艺术性思维的关键。
三、借助现实生活开发幼儿想象的源泉
幼儿的想象力是不可能凭空产生的,它必须是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在现实生活开发出来的,所以说现实生活是幼儿想象力的来源。我们必须带孩子走出教室,让他到自然、社会中获取直接的体验,获得真实的生活感受。将美术教育与孩子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相结合。让幼儿运用自己的感官动手、动脑去体验和观察从而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再用想象将所观察到的事物重新组合,赋予自己的灵魂,创造出新的形象。这样不仅使美术活动增加了趣味性、生活性,还丰富了幼儿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绘画活动就是将眼睛所见,引起内心冲动而通过手的动作描绘出一个"无中生有"的世界的活动。美国专家认为,孩子们的涂涂画画实际上包含着积极的视觉形象思维。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景、美物、美的心灵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幼儿走进自然,感受生活,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生活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发展孩子的感官能力,让孩子看、摸、闻、尝、听,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表象,慢慢由依赖实物思维变成脑中的表象来思考。如:让孩子闭上眼睛闻各种各样的气味,边闻边想象,刺激孩子们仔细倾听,刺激他们的听觉系统,让孩子们用手上的绘画工具表示听到音乐后的感受-----这些尝试将取得很好的效果,会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这样孩子的兴趣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
四、我认为在以后的美术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1.利用多种手段扩大儿童的生活视野,激发创作兴趣,培养儿童视觉造型反应和创造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
2.通过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进行启发式教学;
3.教师尽量少做或不做技法示范,主要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绘画工具、材料的方法。
关键词:灵感
一、先培养兴趣,再激发灵感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客体,并伴有积极的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学生的兴趣是推动他们的学习的一种最活跃、最有力的内部动因。儿童天生喜欢画画,他们对绘画的兴趣是不容质疑的。但是,随着学生的成长,部分学生对美术绘画的兴趣会逐渐减弱,最后就对画画没有兴趣了。因此,我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根据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和生理变化,灵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是维持加强学生的绘画兴趣的有效手段。如:
1.对于中低年级学生对听故事、猜谜语、玩游戏感兴趣的现象上故事性美术课,通过讲故事、猜谜语等游戏形式鼓励、激发、引导他们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故事谜语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诱发学习的兴趣。所以通过讲故事猜谜语的课堂导入形式,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这对他们的认知有着一定的指向性,还富有感彩刺激他们的感官,诱发他们的情感,帮助他们创作幻想,使他们进入设定的情节中。
2.常言道:“见多识广”,因而经常组织学生欣赏优秀的儿童作品,使之边看边学边掌握。以美为先导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基础。艺术创造过程本身是审美情操的培养过程。于是,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选择一些大胆稚拙地反映儿童观察生活,了解自然、想象丰富的作品,特别注重选择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让儿童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辨别外界事物的真善美、假丑恶。其次,让儿童欣赏同年龄的孩子的画比欣赏名家作品更容易使他们兴奋激动。而且评价作品的好坏,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拥有一双具有审美能力的眼睛和创造美的手。
3.为了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常常让他们在黑板上、教室的地板上、篮球场上用粉笔作画,调动他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想象力、创造力。产生兴趣以后,孩子们就会时不时地把他们的看见的听见的感觉的描绘下来,可是这种描绘很难在画纸上较好的表现出来,等到把这些浅陋的绘画累积起来以后,肯定会有质的飞跃。比如,初学者进行意愿画的练习非常困难,只能把教师教过的东西一遍遍重复(没有加工或再造),但成长阶段的变化年级的不断增长,学生们的作品一幅接一幅,个性迥异。这个充分表现了,为激发诱导学生的绘画创作灵感,第一步必须从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开始。
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绘画题材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仔细品味孩子们的创作,大多数是表现他们的生活、自然景物、小动物玩游戏等场面,而且很多作品中都有他们自身的学习生活体验,这种感受才是他们绘画的动机和表现题材,是产生创作灵感的源泉。所以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和引导他们的创作灵感需要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日积月累出大量的绘画题材。可是怎样让他们学会观察生活和积累绘画题材呢?我采用了日记漫画的形式。日记连环画是用画笔记录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的一种形式,经常画连环画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生活的观察能力、记述能力和绘画创作能力。日记画是大家积蓄绘画素材的好方法。可以画发生过的事情,也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还可以表现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可以画日常生活饮食起居,可以画看书、看电视的印象,还可以用画来发泄情绪,使自己心理得到舒展平衡。日记连环主要是留心观察平时的生活,注意身边发生过的事情,在脑海中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画面,画出来就生动具体了。画日记要养成习惯,要持之以衡。学生的生活十分丰富,让他们每天抽一点时间,把一天中最值得记录的事情画出来,久而久之,学生便会留下生活中许多宝贵的印象,为自己的绘画创作积累下珍贵的资料。例如:在国际和国家级获奖的《捉龙虾》《午睡》《我们学校的舞龙队》《烤红薯》等学生作品都是学生生活中得画面,都是学生的生活经历的反映,可见经历越多,感受越多,题材就越多,体裁也就更加新颖、多姿。例如俄国著名画家列宾说的:“灵感是由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三、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学生产生绘画灵感的摇篮
所谓正确引导的前提是提起兴趣后,再由表及里,一步一步地传授给学生绘画原理知识;接着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往往这个时期的孩子们具有的创造力和绘画技法,让他们的作品有滋有味,百看不厌。如:圆的教学,我以《圆的魔力》为课题展开教学。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许多东西都可以用圆来表现呢。而简单的圆又能延伸出各种各样繁杂的形象。可是,并不是比较学生所画的圆是否规范,而是让他们用圆来发挥想象,激发他们认识事物和表现事物的愿望。我首先在黑板上画出许多尺寸大小不同、形状不规范的圆,接着激发学生去联想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圆的。当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大太阳、灯笼、菠萝、猪八戒等等。我迅速地在黑板上画出来。这个时候,一个单调的圆变成了孩子们眼中无所不能的魔术环。画这些画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去临摹,而是为了培养锻炼学生的联想力创造力。这些又多又块的变化,都可以提起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的灵感。在这个过程中,当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而学生的灵感得到喷发,看到老师的神来之笔也难免想跃跃欲试。由此可以看到,所谓灵感可能是有主观意识的,可能是日常生活中一瞬即发的,也有可能二者都有,不管灵感怎样产生我们都要及时捕捉起来,并保护。在孩子们有高度的创作积极性、活跃的灵感想象力的时候,立刻把灵感挥洒到画面上,无论是否完美,只要学生富有感情的去创作。
参考文献:
[1]王运波.谈美术欣赏课的课堂教学艺术[J].文学与艺术,
2010(5).
〔中图分类号〕 G6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8—0083—01
儿童的绘画活动是跟智慧和创造连在一起的,爱美是人的天性,当新生儿一睁开眼睛,就喜欢看美丽的颜色,你如果在摇篮的上方挂上一个彩色的摇铃,他的眼睛就会追随它,到了长大一点时,他就喜欢美丽的玩具,漂亮的衣服,喜欢美丽多样的图画,所以一般儿童没有不喜欢画画的,但是一开始对于绘画只是看成一种游戏。
儿童对这个世界充满着新奇感,什么都想摸一摸,看一看,他们好奇好动的特性,全都反应在玩上。在玩中完善各种身体器官,在玩中增加丰富知识和才干,他们还不能参加社会生活,就在玩中模拟社会生活。当他们拿起画笔,在一张白纸上画出线条和形象时,看到颜色是那么的美,那么的吸引诱人,更加感到非常新奇,十分愿意亲自试一试,觉得非常好玩,于是就喜欢上了画画。不论学音乐、舞蹈、美术,都要从练习基本功入手,如幼儿绘画练习画最基本的线条,画简单的几何图形等等,但是这些基本功是很枯燥乏味的,所以美术绘画活动的第一步应当从玩开始,将绘画活动融入趣味性,让孩子们看到绘画活动所得到的非常有趣的效果,就像玩娃娃家,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一样开心,快乐并从游戏中学到了技能,心灵手巧,品德优良。
图画游戏就是最初的启蒙方法,它可使孩子们觉得好玩,愿意去玩,并发生浓厚的兴趣,不单在幼儿园集体活动上画,在平时家里,和小伙伴们一起都能自觉地反复画,反复的实践,充实,这比一周两节图画课上老师一笔一画单调的教学方法优越有趣得多,我在这里举几种图画游戏的方法供参考:
1.我画你添法:老师在图画游戏中把主要形体定下来,让孩子们去添补细节。例如,画一个大糖瓶,让孩子们添加各色圆圈小糖豆,或在孩子的画上添上关键的一两笔,并告诉孩子理由,这种方法,还可以在大黑板上来画。
2.我画你猜法:老师在画画时故作神秘,让小朋友闭上眼睛,还可以用小手遮住眼睛,不许偷看,老师几笔就可以画出一样的东西,如一只小蝴蝶或一只小白兔,一张白纸或在一块大黑板上一下子出来一个形象,像变魔术一样,小朋友觉得很有趣,老师越是提醒不许看,小朋友越是好奇,越是想偷看一下,这种方法可以调动起幼儿的求知欲望,然后问小朋友:“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画成的吗?”于是老师就再一笔一画地有次序有步骤地画给小朋友看,这种方法父母在家里大人、孩子一起做图画游戏也很有趣。
3.我说你猜法:老师先画种东西的基本形状,不画细节部分,让孩子们说一说、猜一猜,老师想画什么,比如画一个大圆圈,让孩子们猜,这时孩子们肯定猜什么的都有,有猜大苹果的,有猜小皮球的,老师这时给大圆圈两边画两个小半圆,孩子们说老师要画小娃娃,你却在大圆圈里面画了几条波浪线,孩子们大叫老师要画水杯了,水杯里有水,孩子们的情绪达到了,老师在圆圈下面画了个三角形当杯子的底座,这时老师马上兴奋高兴地夸奖孩子们很聪明,猜得很对,同时,告诉孩子们一个大圆圈可以画苹果,画萝卜、小猫咪、小水杯,小熊的头,最后让孩子们画带三角形底座的小水杯。
4.画图画捉迷藏:在大黑板上面画一只小花猫,不画胡须,不画尾巴,要孩子们先看准了位置,把小眼睛用手蒙起来,然后再去添加胡须,小尾巴,结果往往相距甚远,有的可能画到背上去了,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戏剧性效果,当然也可以画别的东西,让孩子盲目添加,没有接好的“受罚”,由老师再订题目,孩子们再画一幅,巩固技能,丰富画面。
论文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思想,创造性,潜能
奥地利的美术教育家弗兰兹·西泽克被誉为儿童绘画之父,弗兰兹·西泽克开拓了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的新领域,在美术教育史上成为第一个“发现了儿童绘画”并给儿童绘画以崇高地位的人。西泽克的儿童美术教育主张与实践促进了当时欧美各国美术教育的根本变革与发展。
弗兰兹·西泽克说得好:“我祈求学校成为如同百花怒放的神国花园。教师要用心做一个飞翔于学生身上看不见的精灵与之交往,致力于经常勉励儿童,而绝不可以控制或强制他们。
涂涂抹抹是每个儿童都喜欢和经历过的行为,生活中他们常常是不由自主地寻找一切可以涂画的工具和材料,在墙上、地上进行涂鸦。
为什么儿童有如此强烈的内在表现需求呢?他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而画?这个问题很长时间一直困扰着人们。许多美术教育研究理论认为,绘画是儿童不教自为的一种自然行为,儿童绘画的实质是其兴趣的自然展示,兴趣是儿童绘画的内在动力。但是,许多年来人们对于儿童画不屑一顾,认为那只不过是孩子们随意而愉快的涂抹罢了,谈不上什么“艺术”。在上世纪末以前人类发展的漫长岁月里,人们并没有把儿童的绘画作为一种艺术来看待,那时的人们还不曾以特殊的眼光关注过儿童,因此更谈不上对儿童艺术的发展和关注。
随着儿童绘画艺术的被发现,儿童画的艺术价值也被承认了,无论是儿童漫无目的的信手涂鸦,还是被之为极具'艺术性'的佳作。孩子们每天都在饶有趣味地进行创作,儿童艺术的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那么,如何看待和处理当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呢?美术教育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何在?
如何利用绘画艺术这一手段来进行人生教育,发挥每个儿童的能力和创造热情,认识自身价值,引导儿童去发现美,并形成对这个世界至情至理的美感,形成完善而健康的人格,使身心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正是我们当今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课题。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我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的发展:
第一,让学生走出被动,尊重学生个性。
中国美术教师如果上一节教画苹果的课会自己先在黑板上做示范让他同学们照着画,学生往往能一次画出最像的苹果。而美国老师会发给每个同学一个苹果让大家观察,然后再画,充分训练同学们的观察力。
这就表现了不同的中外教学理念,如果老师过于强大的灌输教育思想,只会导致学生机械的重复,教师应该做的是尊重学生的独创性,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应该与每个人的指纹一样独特,教育的关键工作是发现每个孩子的学习模式并去适应它。
第二,要从研究儿童的心理入手,培养儿童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儿童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虽然还很幼稚、肤浅,但已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他们对外界事物尚处在简单的辩别和认知阶段,他们喜欢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的事物。因此我们可利用周围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打动儿童的心灵。
第三,要循序渐进,提供充分表现的机会,挖掘儿童的创造潜能,培养艺术创造力。
每个儿童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孩子们喜欢搓弄着泥巴,趴在地上涂画。对各种各样的形与色有着浓厚兴趣。发展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方法,是为儿童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丰富多样的材料,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自由、轻松、愉快地进行表现,在这一自然而然的过程中使儿童的创造性逐渐丰富。切忌用成人的模式去教导、要求儿童。
美术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正确把握和利用这一手段。美术教育面临的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认识自己的能力,愉快地进行创造、表现、体现自身价值,健康充实地成长,成为未来真正的主人。
关键词:儿童;绘画涂鸦;赏识教育
教师或者家长使用你真棒、画得真好等鼓励性语言伴随亲密的肢体动作对儿童绘画进行赏识教育,能够为正处在重要成长期的儿童带来欣慰,培养儿童克服困难的自信心,以及绘画的兴趣,促使儿童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正确评价自己的存在价值,因此,在儿童绘画涂鸦过程中使用赏识教育对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具备着重大意义。
1 赏识教育科学内涵
赏识教育主要体现为肯定与表扬,同时还需适当的进行批评。赏识应当体现一定的艺术特点,适当的加入肢体语言。当儿童在绘画过程中遭遇困难或获得成绩时,给予儿童赞赏的笑容、评价。抚摸儿童的头或者轻拍儿童的肩膀,这些都会为儿童带来很大的鼓舞;孩子做错事情时,批评是非常重要的,但敏感与讽刺的言语要谨慎使用,以免打击儿童自信心,降低了儿童自我评价。
合理把握赏识程度。建议多对孩子进行鼓励与肯定,但是并不是不批评孩子糟糕的绘画,盲目进行赏识。假如缺乏一定的赏识,对儿童一味的斥责,会损害儿童的自尊心,促使其出现自卑心理。具体表现为性格懦弱或具攻击性;相反,频繁进行奖励与表扬也会与儿童爱好兴趣出现偏离,促使学生对绘画兴趣发生异化,为了获得赞扬,进一步促使儿童表现出自满自大,无法正确客观进行自我评价,儿童遇到小挫折容易萎靡不振。这时候教师应当充分理解儿童心理需求,详细分析儿童的心理情况。针对性格内向的儿童应当给予更多的鼓励,对于任性聪明的儿童应当给予恰当的赏识。
2 赏识教育在儿童绘画涂鸦期应用中发挥的重要意义
儿童出现涂鸦期的年龄是在1.5岁。在儿童执笔的过程中,一般会随意在纸上进行涂鸦。有时地面、墙面也是他们进行涂鸦的场所。对于儿童产生的涂鸦行为家长也会出现不同的态度,有些家长虽然十分欣慰儿童的涂鸦行为,却没有指导的切入点;有些家长却根据自己的思维对孩子涂鸦行为进行绘画指导;有些家长则是斥责孩子在家里随意涂鸦。一些家长与一部分教师会对涂鸦产生更为偏颇的看法,其中问题的关键就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对儿童涂鸦进行审视,认为儿童涂鸦所作的画缺乏美感、比例不协调、残缺不全面、与实物形态不符合等。从这个角度分析,成人很自然就对儿童绘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校正,甚至不由自主的进行嘲讽,套用成人绘画的方法指导儿童绘画,或是要求儿童反复的临摹。这样的指导通常会收获相悖的效果,甚至对儿童心智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将赏识教育应用在儿童绘画涂鸦期,有助于儿童成功渡过心智发育未成熟阶段。
赏识具体是指对别人的工作才能与价值深刻认识进一步对其实施尊重或者表扬。人的需要主要包含了生理、社会交往、安全、实现自我等需要。其中尊重需要属于一个更高水平的需要,主要是指对自己的尊重与获得他人的尊重需要。赏识教育属于一种理解和鼓励,它不仅仅使儿童充分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更是指导儿童收获自我价值、发展自我能力的前提条件。
3 儿童绘画涂鸦中赏识教育的应用问题
儿童涂鸦的作用中最重要的是对孩子观察能力进行培养,基于这个之上获得科学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绘画过程中,儿童能逐渐体会到很多技巧,老师或家长通常会很早教导儿童绘画的技巧与规则,无形之中对儿童的天性的发掘造成了阻碍。对于儿童来讲,这些成人绘画技巧掌握起来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与理解偏差,由于儿童的心智还未成熟,在他们心中绘画修饰技巧与想象世界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3.1 赏识教育的应用基础就是不干扰涂鸦
要为儿童提供一个绘画创作的轻松环境,为儿童准备绘画材料与工具就能够自由进行涂鸦,可以随时让儿童投入创造。初期涂鸦目的主要是对运动肌肉的协调程度进行锻炼,促使儿童应用最清晰的方法表现出丰富的运动经验。儿童在此年龄阶段中最显著的成就是肌肉的协调性,在这项活动中发生的任何挫折都会引发压抑;儿童在涂鸦期除了需要在画纸上涂抹之外,并没有其他的创作目的,儿童的全部满足感都来自于肌肉的动感以及熟练程度。
在最初的涂鸦阶段,老师或者家长除了对儿童的动作进行鼓励之外,还要不断的从其他方面进行刺激,不应当干扰涂鸦,这一原则对儿童之后的成长过程十分关键,因为干扰涂鸦不仅仅会无法获取非常关键的经验,并且对儿童今后绘画能力的发展产生约束。假如在儿童绘画作品中成人无法立即观察到写实,极有可能对儿童的涂鸦行为进行干扰。儿童涂鸦期老师与家长实施美术指导时,应当充分尊重儿童创作与表达意愿,并且为儿童设计一个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以便引发儿童的绘画灵感。
3.2 应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就是对儿童与涂鸦的理解
理解儿童与涂鸦是互相联系的,对儿童的生活教育背景充分了解是非常关键的步骤。对绘画中的儿童进行观察十分重要,准确记录儿童的每次修改、犹豫、出神以及所描绘的全部故事内容,这些内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基本上每一次分析都包含了两个过程,分别是分析画面中的绘图相关元素以及假定与证明整体内涵。布置画纸是非常有学问的一件事,画面的充实程度也可以体现出智力或者精神方面的信息。绘画中出现的细长线条,下笔过程中的犹豫不决一般可以判断为内向的儿童,而绘画放任自由的下笔、浓重笔触的多数为大胆且争强好胜的儿童。个性柔和的儿童一般喜欢曲线而头脑现实的儿童则偏好对角与直线进行选择。性格外向的儿童偏爱红、黄等奔放的颜色,并且可以搭配应用自如;性格内向的儿童则喜欢几种少数的暗色调颜色。
一幅充满生机色彩的绘画作品充分表现了儿童各个方面的平衡发展。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可以解读出儿童的个性以及当前儿童的精神状况。儿童早期对自我进行的评价具有极大的受暗示性,成人对其进行的评价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鼓励赞赏的语言是不可或缺的工具。积极、向上的语言与行为,可以将性格懦弱、缺乏自信的儿童变得开朗与勇敢。
4 结束语
人性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可以赏识自己。儿童在绘画涂鸦期过程中适当应用赏识教育可以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激发,唤起儿童潜在的绘画能力,促使儿童心智健康的发展。当儿童无法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欢快、恐惧时,或许可以借助于涂鸦。对儿童涂鸦期高度重视,对儿童绘画作品进行赏识以便能够让儿童拥有愉快的成长氛围。
参考文献:
[1]罗恩菲德(美).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