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47: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经济发展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 新经济模式;农村经济;消费;质量;
农村经济发展要积极结合新经济模式的特点,通过整合农村经济资源、改善农村经济环境以及培养农村专业人才等途径,构建新经济背景下的农村经济改革体系,改变落后僵化的生产形式。
1 、新经济模式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价值
1.1 、降低经济成本
新经济模式是一种基于传统经济模式,结合现代经济技术手段的经济发展方式。通过新经济模式,可以改变原有农村经济成本难以控制的局面。新经济模式中,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方式,使农村经济实现了覆盖范围的扩大,通过网络可以更加及时和全面地获取农业产品的市场需求信息和价格走势等,有助于农业生产者把握住最佳的生产和销售实际。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中,农民要想获得市场信息,需要依赖于人工方式去调研,这就增加了经济发展成本。而网络环境可在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平台上,采集获取相关的经济数据,使农业经济成本得以有效控制。
1.2、 创新经济模式
新经济模式还为农村经济发展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持。传统的农村经济主要以实物销售为主,需要农民与消费者面对面进行交易,这就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受到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在新经济模式中,产品交易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完成。很多的电商都抓住了新经济时代的机遇,建立了综合性的网络销售平台,如淘宝、京东等渠道,使农民可以将农产品直接搬上网络平台,消费者也可以基于平台服务来搜索和选择自己喜爱的农产品,并直接在平台进行支付。在消费者受到农产品后,平台可以最为第三方与农民进行结算,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农村经济的线上和线下共同发展,也可以实现新经济时代的多元经济服务体系。
1.3、 实现经济转型
新经济模式也让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探索新的经济形态,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新经济模式可将广大农村地区的自然风景、民族风情和乡村文化等推广到各地区,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农村,从而可以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基础上,构建旅游产业模式。农村旅游模式的发展,是经济模式的一场革命,为农村经济带来的新的活力。乡村旅游可以带给游客更加新奇的体验,除了自然风景的观赏以外,还可以亲身体验农村生活方式,如参与到农业种植过程中,如现代农村旅游中比较受欢迎的采摘项目,让游客可以获得劳动的满足感。养殖和种植等项目,也是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消费者可以进行预先支付,委托农民来种植和养殖自己喜爱的蔬菜或者动物等,成熟后就可运输给消费者。这种经济模式不仅满足了消费者想吃到绿色无污染蔬菜或者放心肉的心理,也让农村经济实现了预销售,这对于农村经济转型有着积极的推动力。
2 、新经济模式中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
2.1、 整合农村经济资源
农村经济资源丰富,但大部分资源都较为分散。在新经济模式发展背景下,应当积极整合农村经济资源,发挥资源更大的价值。农村经济资源包括了人力资源、土地资源等。很多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导致农村人口流失现象非常严重,这会阻碍经济发展进程。农村经济发展中,要做好宣传工作、留住人,并结合新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让农民无需远离家乡就可以实现致富。土地资源方面,可以通过土地合作经营,提高经济发展规模,为经济生产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
2.2 、改善农村经济环境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重视经济环境的改善,要积极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新经济模式运用,很大程度上依靠网络条件,这就需要加强网络设施建设,从网络硬件配备上,或者从网络速度和稳定性的提高上着手,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准备。在基础设施环境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环境建设,要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经济发展理念,在新经济模式中,要想始终获得社会和消费者的认可,就要提高经济服务质量,严格把好质量关。
2.3 、培养农村专业人才
一、新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1新经济的内涵
Camevale (1991)在新经济中对新经济涵盖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阐述,认为强大的生产力、灵活的市场容量和发展速度、产品的高性价比,以及能够满足客户需求是新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评估了新经济中的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影响;探讨了新经济对企业管理、就业和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新经济的发展来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其研究对新经济理论与实践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此后,学者Argandona基于伦理视角提出新经济的三个基本特征: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技术变革;其参与主体遍布全球范围全球化;网络化的组织形式具有高度灵活性。这一研究从微观层面对传统公司理论提出了挑战。
新经济是在一系列新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开发技术的应用领域来满足消费者新的需求,各种新技术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催生新兴产业的产生,同时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带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并逐渐扩散到整个经济生活所需的各种新产品、新的生产流程、组织形式以及政治和社会关系当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运行模式。新经济是在信息通信技术革命背景下,伴随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开始的,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撑,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新型经济形态。
2新经济的特征
新经济和传统经济不同,它能够进一步软化产业结构,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使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在新经济中,知识和创新取代了资本和劳动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资源。知识和信息在整个经济和社会范围的传播大大提高了新经济的效率。新经济以全球化、信息化为基础,以知识和技术为发展核心,它的出现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第一,新经济是创新经济。德国学者Horst Sirert为新经济能够实现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创新,创新是新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其中技术创新是关键,观念创新和模式创新是其发展条件。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已改变了人类交往方式,需要新的理念和新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事物发展过程。新经济通过持续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开发新技术的应用领域,扩大消费需求,提供满足人类需求的产品,促进经济发展。新经济已改变了组织运行模式,其发展需要一系列制度、政策的保障,不断进行运行模式创新,满足新经济发展需求,使之具有活力。第二,新经济是知识经济。在新经济时代,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郭美娟认为新经济已经开始表现出知识经济的典型特征,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的巨大贡献和发展上的可持续性,是区别于过去的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以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这种新型经济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传统经济中的企业以资本积累为发展核心,而新经济以知识资产的积累作为企业成长的关键。知识要具有开发成本高、复制成本低、边际收益率递增的属性,这有利于企业持续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甚至成倍快速扩张。第三,新经济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经济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全球化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的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的全球性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技术变革催生新经济
新经济的产生总是伴随着技术革命,其影响渗透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提供了新产品、新的生产流程和组织形式、产生了新兴产业,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对整个经济带来重大影响。新经济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内涵也随之丰富。新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的运行状态而言,纵观科技与经济发展史,每一次科技产业革命的发生,都是由主导技术群落在经济领域扩散,产生了新兴产业和组织模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从科技革命看新经济发展
第一次科技产业革命是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新动力和新工具取代了人力、畜力、自然力和手工劳动,形成了纺织业、纺织机械加工业、炼铁业、运输业等新兴产业,机器化生产和工厂化组织突破了手工生产的局限性,形成了新的经济运行状态,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第二次科技产业革命以电能普遍取代蒸汽机,生产方式由机械化过渡到电气化,这一阶段,电力、化工、汽车工业、电话电报等有线无线通讯业成为新兴产业,纺织业、运输业继续发展,电气化突破了时问限制,提高了生产的可靠性,企业规模或产业规模迅猛扩大,产生垄断厂商,股份公司成为企业普遍的经营模式,化工业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汽车工业的发展降低了空问限制,更大限度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一阶段三次产业的划分基本形成,工业取代了农业成为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快速成长。
第三次科技产业革命在现代物理学、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使得一些新技术产业比如信息、网络和通信技术等应用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在促进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开创了一种新的商务模式和企业经营方式,引起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变革,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化进程的加快,新兴技术对产业和企业组织模式产生更为深远影响,促使组织结构向扁平化、网络化、虚拟化方向发展,同时,这些高科技产业的诞生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空问。
历次科技产业革命中的通用目的技术不断扩散,对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蒸汽机、电、内燃机、化学制品等技术都推动了过去的新经济的发展,而信息、网络和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形态对经济的影响较以往技术的影响更为深远,经济的增长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撑,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也促进了经济社会更好的发展。
2科技进步推动新经济形态演进
产业革命是在大规模创新中产生的,但是突破性创新技术簇群并不一定能够引发产业革命,只有这些突破性创新技术族群与现代经济生活相融合、被市场接纳才会形成产业革命。即市场吸融力是形成产业革命的基本条件,它包括产品生产力、市场消费力、产业技术扩张力、产业改造力以及社会财富创造力等因素。产业革命通过突破既有主导经济模式限制,引发经济组织行为的深刻变革,进而带动整个技术经济模式的变革,它不是某一单一新产业的兴起。它通过变革原有的经济运行方式,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带领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当前,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对经济产生了更为重大的影响。之前的产业技术革命解决的是物质产品生产方法问题,信息技术革命的结果是经济社会的信息化,信息化解决的是经济活动中围绕产一供一销各环节产生的各类信息的收集、处理、传输、储存等问题,极大地提高了物质生产和能源利用效率。相对于已发生的产业技术革命而言,信息通信技术强化和延伸的是人的智能,而不是一般工业技术所强化的人的技能和组织的技能。
三、新经济形态下的经济发展
新经济理论提出初期,学者、政府官员及企业家等就新经济是否存在、新经济是否只是一种偶然现象、新经济是否能够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发展至今,新经济已经成为一种被普遍认同的发展模式,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大。
1新经济理论基础
新经济的理论基础是新增长理论和演化经济理论。新增长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其代表人物是罗默和卢卡斯。新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增长是经济的内部力量作用的产物,重视对知识外溢、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和开发、收益递增、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开放经济和垄断化等新问题的研究,重新阐释了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广泛的跨国差异,收益递增是新增长理论的核心。新增长理论的主要研究思路:①知识外溢和边干边学的内生增长模型,强调知识和人力资本是增长的发动②内生技术变化的增长模型,强调有意识的研究开发所取得的知识是经济增长的源泉。③线性技术内生的增长模型,重点在生产函数的线性技术域称凸性技术。④开放经济中的内生增长模型,强调政府贸易政策对世界经济的长期增长具有影响。⑤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内生增长模型,提出劳动分工不仅受市场范围的限制,而且主要受管理成本以及可获得一般知识的数量限制,分工的深化与知识积累相互作用。
演化经济理论通过揭示经济系统内部结构以解决技术进步对产业、经济演化的作用。熊彼特对创新过程的研究是演化经济学的理论来源之一。当前,学者们对演化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仍存在一定争议,但他们大都对以下研究思路达成共识,技术进步与创新能够推动经济社会的演化,达尔文主义演化思想可用于分析竞争性创新对于企业与产业演化的影响,演化经济学理论更重视市场的作用和路径依赖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制度和惯例在经济演化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些观点和思想对于新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新经济的增长方式
多数经济史学家都认同保罗罗默的观点,科技进步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核心。库兹涅茨提出通过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时代为现代经济增长时代。当代学者尝试运用多种模型方法测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而明确新经济的增长方式。Kenneih对通用目的技术推动的经济内生增长进行研究,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型,认为连续不断的技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新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方面,新经济是知识经济和创新经济,其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新经济背景下,资源禀赋的内涵发生变化,知识成为重要的资源,涉及智力资源、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是资源禀赋的高级形式,这改变了传统生产函数的前提假设。传统经济下,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边际效益递减。现代经济背景下,新经济的资源禀赋中知识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知识扩散、技术溢出等可以实现边际效益递增,因此,新经济的增长方式是非线性的增长。
3新经济的影响
世界经济在全球化和信息通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正在发生根本性的结构变化,新经济就是在二者的推动下产生的优越经济结构。考察新经济对宏观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影响,可为制定促进新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新经济背景下,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更为重要。德国学者Horst Sebert指出技术创新是新经济最重要的因素,新经济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出现新的产品,信息部门的经济增长引起生产力和发展速度的提高,充分发挥生产潜力。同时,新经济对资本市场、劳动力和国际分工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和新的生活方式,推动社会文化与制度的形成。新经济对企业和产业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组织形态而实现的。对于单一企业而言,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改变企业的组织形态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信息技术有效降低了空间范围的影响程度,使企业向着专业化和小型化方向发展,这有利于新的信息和知识产生并提高组织学习效率。对于产业形态而言,不同企业之问的联系更为紧密,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能够通过网络化模式更为有效的展开,产业组织形态不再是简单的上下游链式关系,而是更为复杂的网络形态,产业内部的企业相当于网络上的不同节点,各个企业之问通过隐性知识传播、资源流动而形成更为复杂的联系。在这一产业网络形态内,存在着关键节点和一般节点,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是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中小企业是一般节点,节点自身规模、竞争力的大小及其与其他节点之问联系的紧密程度都会对网络产生影响。
四、新经济理论的应用领域
新经济理论的应用领域广泛,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考察技术对经济推动的作用方式,将新经济理论的应用领域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1国家层面
在全球化和新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新经济理论体系的客观存在改变了一国资源配置的方式、国际贸易、政府职能转变、国家发展战略定位、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战略、金融市场等宏观层面的发展问题。信息技术对一国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的影响巨大。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新经济是以高科技产业高速发展为代表,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经济形态,更加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在各国重视通过新技术的突破带动经济发展的形势下,充分利用全球化整合资源,结合自身优势,引进他国先进技术和人才,国家应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的作用,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实现经济的发展。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代表的新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显著。传统意义上服务性贸易属于高技术含量,一般由富裕国家向相对贫穷国家输出,而贫穷国家通常只出口有形商品。
在新经济背景下,应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行政干预。新经济时代技术更新速度快,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在发展方向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政府对市场的敏锐度不足以对社会发展做出及时合理安排,阻碍了经济发展。政府部门应调整行政权力的结构和运行方式,以保证行政权力在履行政府职能时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某些需要市场作为的领域退出,在政府、市场、社会之问寻找合理的权力分界点,真正形成政府、行业中介组织和社会自治组织市场和社会的三元社会结构。
2产业层面
新经济背景下,对产业的影响主要包括新兴产业创生与培育、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集聚的形成、对传统产业改造、产业组织模式等方面。新经济所带来的现有产业的分化和融合正在世界各国引发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在发达国家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信息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扩张,发展中国家则承接发达国家的转移产业,进一步提升追赶上世纪技术和产业的创新潮流,加快培育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新兴产业。
在新经济背景下产业集群的组织形态发生变化,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努力寻求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模式,提升中小企业竞争优势,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利用新经济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以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基本特征的新经济,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新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使社会各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社会的巨大变革中,传统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面临转型,技术创新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关键动力,新经济引发了新一轮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为传统产业的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3企业层面
当前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的迅速扩张,凸显了速度经济、精专经济、网络经济等模式特征,企业历来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通过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要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格局。跨国公司在新经济背景下,通过战略联盟、国际外包、模块化等技术手段调整组织策略来应对新经济的挑战。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较传统经济下更为明显。信息技术经济范式对企业组织结构具有较大影响,导致企业规模分布和行业集中度发生变化。大企业往往在资本、技术以及产品多样化等方面具有相对创新优势。而在新兴产业中,由于需求和市场急剧变化,技术前景不明朗,风险较大,因此,数量众多、灵活多变的小企业就具有大企业不可替代的优势,它们具有高度的创新精神,能够迅速地适应环境变化。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技术变革,涉及多专业领域、多种学科的综合,是多种技术的集成,技术集成是新经济时代的技术变革的新特点,这导致技术变革的方向难以预测。创新者需要干中学和边干边学。企业应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其战略,提升对市场的应变能力,提高创新成功的概率。总的来说,新的技术革命改变了企业组织片面大型化的发展,出现了企业组织的精干化、小型化、多样化的趋势。随着新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企业和企业集群的空间拓展格局正在发生相应的变化。
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全面影响企业统计的各个领域,要求人们以全新的理念,重新诠释企业统计,深刻领悟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统计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为目标,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与企业更是紧密相连的。统计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为防范和化解风险,发挥其预警作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改革型经济。作为新经济时代核心的改革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新经济对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创新经济相适应,统计的成功将取决于统计的改革,要求企业统计确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对策。企业统计改革主要体现为:一是统计观念的改革,着重体现统计对象、统计内容、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充分反映出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为谁统计、统计什么和如何统计”等问题。二是统计制度的和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机制应摆脱政府统计部门的行政管理,建立独立的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三是统计理论的改革,统计理论改革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际主流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相结合,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满足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统计理论,加强统计理论的改革性、市场性和量化分析等。
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使企业统计内涵有了新的扩展与诠释,使企业统计改革成为必然。在新经济时代,我们充分体会到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时代的变革,以创新的精神完善和发展企业统计,新经济是高科技为核心的创新经济,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识、现代化知识、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从事企业统计工作。使企业统计充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正文
新经济(neweconomy)一词最初起源于美国,进入21世纪,新经济一词被广泛使用。尽管在界定其定义时出现了多种解释,但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和高科技背景下,新经济的本质性内涵主要体现为“信息化、网络化、知识经济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征。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以高科技创新并由此带动信息技术革命,促成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改革型的经济。
一、新经济对企业统计的挑战
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全新概念,引起全世界的重视。新经济的到来,对我们现有的工作与生活方式、生产与经营方式、学习与思维方式等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新经济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改革化的新的经济模式,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全面影响企业统计的各个领域,要求人们以改革的理念,重新诠释企业统计,深刻领悟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统计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为目标,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与企业更是紧密相连的。统计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为防范和化解风险,发挥其预警作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改革型经济。作为新经济时代核心的改革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新经济对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创新经济相适应,统计的成功将取决于统计的改革,要求企业统计确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对策,要在统计观念、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统计理论上实现改革。
二、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的改革
(一)统计观念的改革
新经济首先给我们带来的是观念变革,它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统计观念的束缚,以新的理念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新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统计观。我们需要在观念上有哪些改革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统计服务对象的改革
企业统计是为谁统计呢?我国的企业统计起源于五十年代,是以苏联的统计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统计作为计划经济的附带部分始终是官方统计的基层报表单位,其服务对象是政府。计划经济时期官方统计和企业统计服务的对象是一致的,都是以政府为主体。官方统计把企业统计作为自身的基础,以一套表的制度形成自上而下布置、自下而上的层层上报的统计模式,服务的主体都是政府。服务的目标都是为国民经济提供不同层次的统计资料,为政府提供经济调控中所需要的经济运行总量与结构变动、以及经济运行状态的统计信息。尽管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统计也有过多次变革,但统计服务对象始终是政府,也就是说企业统计一直是为政府统计的。
进入市场经济,随着政企的进一步分开,企业已逐渐地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经济行为已不再是听命于政府的指令,已经具备了独立性和主体利益追逐性。因此,企业统计目标也适应其变化,逐步形成全方位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内外部信息的独立的统计目标,其目标服务的对象则是企业本身。企业统计不应再隶属于政府,从而使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统计体系。由于在企业内官方统计与企业统计尚未截然分离为两种独立统计,其主体未能彻底分开,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官方统计依然依靠企业统计报表作为主要的资料来源,从而形成了在企业内部两种统计行为的并存。这种并存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以及市场经济初期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统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新经济下,这种并存则表现出统计体制改革滞后于企业机制的转换,其表现为统计主体行为方式不确定性,并导致部分统计信息的失真,从而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质量。
在新经济下,由于官方统计和企业统计的统计主体不同和统计目标的不同,从而导致行为方式不同。作为官方统计行为,在搜集企业信息时,应尽快摆脱对企业报表的依赖,更多地依靠自身的统计力量以及依靠民间的统计机构力量,采用适当的调查方式和科学的估算方法,以获取客观真实的统计信息,其统计行为直接对政府负责。并能从根本上抑制虚假统计行为,能够有效地提高统计质量。作为企业统计行为,应摆脱官方统计的束缚,尽快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统计行为方式,其统计行为只对本企业负责,其目标服务的对象就是企业,具体包括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合作者、供应商和客户等。
2、企业统计内容的改革
企业统计什么呢?企业统计工作过去以企业内部信息为主,其统计内容主要是对劳动成果的核算、劳动要素投入的核算、资金存量与流量核算以及投入产出的分析等内容。其作用只是对企业内部活动的描述,对外部环境缺少必要的认识。在新经济环境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都将和企业息息相关,使企业竞争日起全球化、白热化。高科技带来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和更为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企业统计内容适应新经济的时代要求,满足
新经济下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面需要。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放眼于整个市场,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企业外部环境统计。而新经济要求将企业将外部环境扩展到世界经济领域,对企业所面临的国内外资源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法律环境以及体制环境等信息加以分析和考核,不仅对环境的现状进行了解,还要针对环境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和判断。企业外部环境因素是复杂多变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要素有的是确定的,带有规律性;有的是偶然的,带有随机性;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有的是硬环境,可以定量分析,有的是软环境,不可定量分析。新经济使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融合成统一的整体,形成全球统一市场。高科技下的信息化、网络化及知识经济又使全球性市场格局日新月异、竞争激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则要求企业统计以新的理念扩大视野、放宽口径,以大统计、大信息量为宗旨,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外部环境统计,形成全面有效的企业统计信息系统。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内部信息内容也面临着变革。除了传统的成果统计、条件统计、存量与流量统计以及投入产出统计等内容外,应进一步体现出新经济信息特征。如反映高科技含量的设备科技水准统计、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统计等;反映知识经济的人才创造力统计、无形资产统计等;反映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电子商务统计等;反映人本主义的企业凝聚力统计、企业文化统计以及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力统计、资金增值力统计、企业对资源与环境影响统计、环境成本统计、企业创新能力统计等等。
3、企业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
如何进行企业统计呢?传统的企业统计分析方法以描述统计为主,调查方法基本采用全面调查,极少采用推断统计方法。新经济环境下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应体现统计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改革意识,实现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以增强企业统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统计的过程是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大环节连接的过程,是与广泛的经济信息打交道的过程,因此,企业统计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分析方法和手段面临着改革。
(1)统计调查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新经济环境下,由于企业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多变性,企业要想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仅仅依靠全面调查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应该更多地采用非全面调查。因此,企业应建立以抽样调查为主的统计调查体系,在采集企业内部信息时,凡是没必要采用全面调查或者根本无法进行全面调查的,均宜采用抽样调查,在采集企业外部初级信息时必须完全采用抽样调查。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对信息的记录、保存和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是信息的记录和保存方式已由传统的纸载逐步转变为磁载和光载,使企业能够建立大容量的数据库。二是网上信息交流拉近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增加了信息交流渠道。企业统计调查作为经济信息的收集过程,必将受到这种高科技所带来的影响。调查手段开始使用信息技术收集数据,如开发功能性强的互联网调查方案,资料的取得越来越多地通过电子网络来进行。建立统计调查网络平台,在系统内进行高效的统计数据信息传输,在系统外能与社会网络有效对接。
(2)统计整理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企业统计加工整理是将采集的信息分门别类地设置统计台帐并加以汇总,其工作过程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给统计整理手段带来巨大的变革,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实现统计信息加工整理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在高频率、快节奏、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统计要想很好地满足社会对其信息的需求,除了进行及时、准确、完整的统计调查外,还必须进行快速、科学、有效的统计加工和整理。因此,我们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与统计加工整理相结合,建立企业数据库系统,以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基本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
(3)企业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新经济环境下统计分析方法应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传统的以描述统计和静态分析方法为主的统计模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了,应该增加现代统计预测方法、决策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加强企业统计的推断能力和动态分析能力。
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健全的电脑网络系统以及强大的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使统计分析工作与数据的采集和整理三大环节同步进行,从而大大缩短统计工作链,极大提高统计效率。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统计借助于统计分析软件(如SPPS、SAS、EVIEW、STATICA等)可以充分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为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地提供优质服务。
4、统计信息源的改革
由于我国部门、行业和社会组织统计间还没有形成相互合作、相互服务的良好机制,企业统计单兵作战,造成了很多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传统的企业信息来源主要依靠自身的统计机构来获得,企业内部统计机构主要完成内部信息的采集。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外部信息采集成为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面对庞大而又复杂的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企业内部统计机构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特别是中小企业更是无能为力了。因此,在加强企业内部统计工作建设的同时,还要充分开辟其它的信息源,充分利用统计市场的资源,比如利用民间的调查公司、利用高校的统计力量、利用政府的调查机构,同时还要积极收集各种渠道的二手数据,充分扩展信息渠道,使企业统计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里发挥巨大的作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统计网络平台,实现统计调查手段的现代化,建立信息调查网页,使统计在线调查日常化,便于企业能够随时掌握一些常用的信息。
统计观念改革实质就是企业统计“为谁统计、统计什么、如何统计”这三个基本观念的改革,随着新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观念也必将随之不断的改革,逐步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和要求。
(二)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是提高统计生产力、改进统计生产方式的关键。新经济不仅促使人们的统计观念变革,同时也对统计制度、统计体制改革提出了时代的要求。新经济要求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以解放统计生产力、适应现代化管理为宗旨,建立健全现代化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全面满足现代化企业统计的需要。
1、企业统计制度的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我国企业统计制度改革历程来看,明显地滞后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多数企业统计依然沿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计制度,把企业统计只理解为统计报表制度下的企业统计,对现代企业统计的职能缺少充分的认识。即使有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了这一点,但由于现实统计制度的束缚,未能使企业统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现实的统计制度是两种统计行为并存,即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并行于企业中,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统计体系。现行的企业统计制度使企业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其主要表现为企业统计模式属于报告式统计,以满足官方统计报表为主,对企业自身管理的需求不足。因此,企业管理者容易产生两种倾向:一是漠视企业统计,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统计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报表上报任务,将其视作工作中的负担。因此,以应付的心态对待企业统计,造成统计数据的
偏差。二是过分“重视”企业统计,由于企业统计是上报数据,企业领导特别是国企领导将统计数据视作政绩,以权定数、虚报瞒报,造成统计数据的偏差。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内部的两种统计行为并存的统计制度已经严重制约了统计职能的发挥,一方面使官方统计数据真实程度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又使企业自身统计工作受到干扰。因此,现代企业统计应该是相对独立的自我需要的信息型统计。而政府在搜集微观统计信息时,对待大型企业宜采用垂直在地统计方式,对待中小企业则利用民间独立统计机构,以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取企业的统计信息。这样,既能较为有效地保证官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同时也使企业统计从统计报表制度中解脱出来,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企业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现行企业统计体制在较大的程度上还依然延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政府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统计部门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对企业实行统计工作方面的领导职能。
市场经济下企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法人实体,企业的统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完全是企业自己的行为,政府无权干预。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机制应摆脱政府统计部门的行政管理,建立独立的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
(三)统计理论改革
传统的统计理论以统计指标为主,忽略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结合,统计分析理论停留在统计指标的结论性的总结和简单的描述性的分析。缺乏定量分析和推断分析,量化分析停留在较低处理层次。新经济环境下,统计改革应该以统计理论改革为先行,为统计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统计理论改革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际主流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相结合,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满足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统计理论,加强统计理论的改革性、市场性和量化分析等。
(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改革意识的高素质统计队伍
新经济是高科技为核心的经济,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识、现代化知识、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从事企业统计工作。现代化企业统计人员应具备基本素质是:
1、具有现代统计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知识。
2、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应用能力。
3、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运用能力。
4、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并熟悉国际统计惯例。
5、具有现代统计改革意识。
6、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使企业统计内涵有了新的扩展与诠释,使企业统计变革与改革成为必然。在新经济时代,我们充分体会到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时代的变革,以改革的精神完善和发展企业统计,使企业统计充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董逢谷,陈惠琴,胡清友.企业统计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2、柳杰民等.市场经济下企业统计改革的探讨[J].南京经济学院院报2003年3期.
3、张彦伟.企业内部两种统计行为的探析[J].南京经济学院院报1998年4期.
4、王艳明,杨海山.企业统计理论研究[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3月.
关键词:新经济条件;人力资源价值;价值计量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力量的进步推动中国的经济形势和经济体制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以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为载体的新经济形式正在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一个崭新的契机,国家和世界都迎来了新一轮产业革命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在新经济时代,企业需要通过对网络经济、电子商务、云计算、分享经济等新业态模式的利用,以崭新的思路走上新经济模式下企业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新道路。
一、人力资源价值与计量
1、人力资源价值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中的特殊资产,对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并增加隐性产值有着重要的意义。人力资源指的是企业劳动能力,即社会财富创造能力的综合。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资源。企业通过招聘、录用、管理、培训、开发等手段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力资源将逐步转化为企业的人力资产。举例来讲,企业的管理者、技术人员、科研开发人员和一般生产工人都属于企业的人力资源范畴,这些劳动者在各自的岗位中,通过劳动为企业创造经济收益,从而产生价值。通过劳动,这些人力资源逐步转化为企业的人力资本,以经济效益的增长带动企业财富的增长。
2、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
人力资源价值对于企业来讲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西方经济学在人力资源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计量。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理论认为,人力资源价值同经济资源和其他资源等共同创造了企业的经济价值。在计量上,一般采用货币型和非货币型的两种计量方法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计量。(1)以工资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工资是企业最具可操作性的人力资源计量方法之一。目前,几乎所有企业的货币型人力资源价值计量办法都是建立在工资计量的基础上。在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作为一种资源,通过发挥其自身的价值为企业创造出经济效益和产业价值。通过对这些物质价值的计量,采用货币,即工资、奖金、福利等形式对劳动者所产生的物质资源进行计量。从资本定义的角度上来讲,工资是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所取得的劳动报酬。而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劳动者取得的工资实际是其劳动所转化得到的劳动价值。因此,对于人力资源的计量来讲,工资是最为基础的人力资源计量办法,也是劳动者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测定和计量后的基本单位。(2)非货币性人力资源价值计量。人力资源除了以工资为代表的货币型计量方法外,还有一种非货币型计量办法。在工作过程中,每一位劳动者的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性格、责任感、进取心、情感因素、学习能力等都会对其在工作中的表现产生一定的影响。非货币型人力资源计量办法一般是通过成立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技能信息库对劳动者在过程中的相关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归档与分析,根据所得出的数据对劳动者的工作表现和工作态度进行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评价。
二、新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构成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通信技术和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国跟随世界经济发展的脚步正在走向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代。信息化产业成了目前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带动了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等新业态的萌芽与发展。在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计量依据与计量结果,都会受到来自时代经济价值取向的影响,从而产生了新的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方式。
1、新经济条件的特点
(1)资产要素的超区域化配置。国家新经济的发展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方面提出了新的侧重点和增长点。随着网络时代通讯和物流速度的加快,国际化的资源配置成了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常态。因此,超区域化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了当前新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要素更加具有流通性和自有性。在这样的经济趋势之下,人力资源在物理和管理中的作用也就越发明显,企业发展对于人力资源的依赖性也在逐渐增加。(2)以知识经济和技术产业为主导。21世纪的新经济时代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通过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整合,知识资源可以快速转化为物质资源从而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因此,在新经济时代,企业要走上以知识经济和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发展道路,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将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2、新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价值变化
随着新经济条件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逐渐深入,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计量在新时期最大的变化集中在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中心逐渐向着智力劳动计量的方向偏移。随着市场物质资源多元化和多极化的发展以及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等新型经济业态的推广,产品中研发、设计、包装、创新等凝结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商品将会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占据更大的市场经营份额。同时,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科学的经营管理办法、信息化的企业管理系统等都将提高企业经济产值的增加速率,并降低企业在生产中的消耗,从而无形中增加企业财富,增加企业产值。在新经济条件下,相对于传统人力资源价值计量中以体力劳动和财富资本为导向的人力资源计量方式,将完成逐步向智力劳动价值偏移的过程。
三、新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价值计量
1、计量方法的评价准则确定
(1)一般计量方法的评价准则。企业人力资源一般计量方法就是以劳动者的工资为计量标准,通过对劳动者的劳动在企业经营创造的剩余价值以工资为单位进行折现。这种计量办法可以有效地反映出劳动者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资源劳动价值。然而,这种计量方法对于劳动者在工作中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状况则不能做到有效地计量。因此在新经济条件下,一般计量方法由于无法很好地反映出企业劳动者,尤其是智力劳动者的劳动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的隐性资产价值,在人力资源计量上,一般计量办法只能为人力资源计量提供基础性的参考依据,其适用的局限性在逐渐增大。(2)期权化计量方法评价准则。相对于一般计量方法,期权化人力资源计量办法更加适用于知识密集型的企业发展模式。企业在人资源管理过程中引入实物期权对人力资源在市场流通过程中产生的交换价值进行有效的计量。这种方法通过引入市场对于资源的调控作用,在智力劳动为主导的企业发展中,人力资源计量上比一般计量法更有优势,同时也更加方便企业及时掌握市场因素对人力资源的影响,以便加强企业市场的灵活性和敏感度。(3)综合评价准则。综合性评价准则的理论基础在于,虽然人力资源计量方法和侧重各有不同,任何计量结果都是企业主观判断和客观数据相互平衡的产物。因此,企业计算人力资源价值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所计算的结果应呈现并保持一定的同一性,否则企业在人力资源价值计量过程中必然存在失误。综合性的计量办法可以通过不同计量方法对计量结果进行佐证,及时发现在人力资源计量中出现的错误,方便企业进行计量结果印证和纠正,保证其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准确性。
2、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评估
上诉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计算是在不考虑期权时对人力为企业创造的价值进行的评估与计算,在考虑期权对人力资源评估产生的影响时,根据Black-Scholes定价模型理论,人力资源群里价值代表着期权影响下人力资源所创造的价值同本期发生成本之和的基本概念。在确定人力资源价值波动率、企业年度创收标准差、人力资源创造价值波动率,即企业风险陈谷的前提下,可以对计算期权影响下人力资源在企业中所创造的价值。在新经济时代下,由于智力型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的作用逐步增大。由于新经济时代下新的交易模式的和新业态的逐步发展,企业在人力资源价值评估上也逐渐向着复杂化方向发展。根据一般计量方法和期权计量方法两种方法的比较,企业针对智力型人力资源在评估过程中,期权影响下的计量办法下人力资源的价值要远高于传统计量方式所得出的结果。也就是说,当引入市场风险的概念后,人力资源的价值同市场的风险程现正相关的关系。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受到能够承受的市场风险越大,企业所得到的收益也就越高。因此,虽然人力资源难以事先完全量化,但在新经济时期,企业只有选择有效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办法,才能够事先对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进行正确评估。为了应对新经济环境下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无论采用上述哪一种人力资源价值计量基本原理,都需要建立一定的企业管理信息数据基础。随着数据云储存和云计算功能的出现和普及,在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方面,企业要根据自身效益的现状以及对未来发展决策的预测在所收集的人力资源价值量历史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测算,从而正确对当前人力资源价值进行计量。尤其是,当企业的发展进入一定规模以后,在个人人力资源价值的判断上,为了简化繁琐的计量工作,提高信息化测量工具在人力资源量上的作用,并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能力成为当前企业提高人力资源价值计量工作能力和效率的中心环节。在此基础上,企业才能着眼于当期发展中的主要战略问题,有根据、有目的地进行管理和经营上的改革,从而满足企业在新经济时展中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子约、秦伟:新经济2016中国发展新引擎[J].中国中小企业,2016(4).
关键词:服务外包 新经济增长点 路径
问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服务外包产业将从IT领域向更广泛的服务领域和生产环节延伸,以服务外包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服务业产业转移不断加速。同时,随着绿色、科技、扁平化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方向,服务外包产业受到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和各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有关服务外包作为新经济增长点的报道也时常见诸于报刊及网络杂志。经济日报撰文指出,服务外包业成为菲律宾经济新增长点。菲律宾利用人才和行业发展优势和政策优势助推服务外包业,使其成为该国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并已跃居世界领先地位。美国《商业周刊》撰文指出,如今巴基斯坦政府正竭力效仿印度在IT产业成功的做法,该国软件企业也尝试用各种方法,培育软件服务外包行业成为新经济的增长点。南京市指出,服务外包产业将是南京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天津市在服务外包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作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天津发展服务外包具有难得的机遇和独特的优势,服务外包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上研究,都涉及到把服务外包作为新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的重大理论性问题和实践性问题。服务外包已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加快培育服务外包新经济增长点,已成为“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转型升级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新经济增长点的内涵
新经济增长点是经济学中普遍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为了实现一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开展对新经济增长点的研究。新经济增长点最早起源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古典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的创始人马歇尔在他的著作《经济学原理》(1890)中提出了“代表性企业”这一著名概念,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点的雏形。在我国,新经济增长点的研究起步较晚,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后,学术界不同程度地触及到经济增长点问题。近年来,很多学者从不同层次和侧面进行了研究。周靖、禹传良(2000)认为新经济增长点必然有强劲的市场需求拉动,与其他产业部门有广泛而密切的关联,使城乡经济、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何建平(2007)指出,所谓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指市场需要潜力比较大、增长比较快、辐射带动能力强,经过努力可以较快发展的新兴产业。陈青(2010)认为能够带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新兴产业,就是新经济增长点。新经济增长点既可以由原有产业的分解、裂变产生,也可能是新出现的行业;既可以是内生的,也可以是外部移植的。它能够满足新需求、提供有效新供给,为生产力发展创造新空间。
综合以上学者及其他学者的观点,一般认为,在经济成长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具有强劲的市场需求和有效的市场供给、成长性好、产业关联度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作用强及经济效益好等显著特征,能够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的新兴产业或行业就是新经济增长点,它是经济增长新的源泉和新的推动力。新经济增长点的选择和培育是一个动态的经济现象,在某个时期内对优化产业结构有明显促进作用,对提高国民经济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推动作用会弱化,并被新的经济增长点所取代,它与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同步的。
服务外包具备新经济增长点的基本特征
(一)服务外包产业具有高效益性
附加值大,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抓手。当前由于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政府支持等因素,服务外包产业已成为制造业向服务业产业转移的主要特征,并已成为各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助推力。服务外包所创造的效益远比制造业要大。据IBM的调查数据显示,制造业来料加工的增值部分大约占总规模的2%-3%,最高不超过5%,而服务外包的国内增值几乎是100%。从收益上说,同样金额的出口业务,服务外包对国内经济的贡献是来料加工的20倍以上,业务流程外包服务的附加值,是传统加工与制造业的5到10倍。2009年浙江服务外包出口(离岸外包合同执行额)12.33亿美元,当年浙江全省加工贸易出口249.1亿美元,起步三年的服务外包经济贡献与发展了30年的加工贸易出口相当(张钱江,2010)。
(二)服务外包产业与自主创新有着高度关联性
是推进区域创新环境的催化剂。服务外包与自主创新紧密关联,相互促进,可以从两方面考量:一是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生直接效应,并且通过承接服务外包,对完善国内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保护机制以及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生间接效应;二是在自主创新环境体系下,可以较快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突破国外的技术壁垒,逐步走向服务外包高端价值链环节。与发展加工贸易相比,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可以更进一步靠近国际先进企业的科技研发、业务管理等许多重要环节,可以更有效地放大跨国公司的技术和管理“外溢效应”,为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是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飞跃的支点,是建设创新型社会低成本、高效率的“培养基”。
(三)服务外包产业吸纳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强且产业关联度大
是实现大学生就业和拉动关联产业发展的重要渠道。服务外包产业包括软件开发、动漫设计、医学分析、生物医药、金融保险业等多种类型,业态日趋庞大,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中,无所不及,无所不包。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可以吸收大量的中高端人才就业,大大缓解就业压力,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截至2010年4月,全国服务外包企业从业人员167.19万人,其中大学学历125.16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74.86%。服务外包产业不但自身就业人数快速增长,而且可以带动相关行业就业的增长。由于各地政府在政策上不断予以倾斜支持,有力地带动了支撑服务外包行业发展配套产业的发展,包括城市电力系统、通讯和信息系统、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为第二产业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服务。从一定意义上看,承接服务外包更是项民生工程。
(四)服务外包产业是智力人才密集型现代服务业
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服务外包“绿色和智慧”产业,是以占地少、资源消耗少、无污染、无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能有效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的关系,改变经济发展中过多依赖低端产业、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环境消耗的增长方式,可以明显缓解土地等稀缺资源的巨大承载力,有利于人们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服务外包正是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高投入、高消耗脱钩的重要途径,有助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五)服务外包产业国际化水平高
是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切入口。2006年以来,中国政府为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出台了许多促进产业发展的外包新兴城市不断涌现。各城市为抢抓发展机遇,倾心打造商务环境优良、服务水准一流,适宜国际投资者生活发展的具有一定国际化水准的城市。目前,我国开展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的来源不断扩大。据《2010年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国外需求释放到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的比例明显提高,其中美国和日本仍是中国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的主体。日本灾后重建给中国发展对日离岸外包提供了更多机遇。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印度以及荷兰、英国、瑞士和芬兰为进入2010年我国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十大来源地。我国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尤其是离岸外包,可以有效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有利于学习、借鉴和吸收国外服务业管理、市场运作规律,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促进外贸结构调整,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五大基本要求:一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二是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三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是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五是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以上从服务外包的五大基本特征展开分析,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符合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五个基本要求,是新经济增长点的题中之义,如图1所示。
结论
预计到2020年,全球离岸服务外包市场将达到1.65-1.8万亿美元。在A.T.科尔尼公司“2011年全球离岸服务目的地指数” 排名中,我国位居世界第二。2011年,我国服务外包整体市场保持在40%的增长率,服务外包合同协议金额超过150亿美元。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未来五年,我国服务外包市场将保持约26%的年复合增长,到2014年将达到约439亿美元的市场规模。服务外包产业具有强劲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对于全球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变量。“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服务外包以其显著的特征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绿色引擎”,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无疑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参考文献:
1.服务外包业成为菲律宾经济新增长点[N].经济日报,2011-9-19
2.Naween A.Mangi.巴基斯坦: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后来者[J].商业周刊,2005,5
3.南京优化服务外包环境 培育新经济增长点[EB/OL].
5.李海英.我国新经济增长点理论研究综述[J].特区经济,2007(7)
6.周靖,禹传良.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旅游业[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7.何建平.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路径选择[J].浙江经济,2007(1)
关键词:新经济 统计信息 创新
摘要: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给统计信息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在技术,设备,人才,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历史阶段之后,正在进人一个以数码知识、网络技术为基础。由信息推动,以创新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时代。
新经济具有与传统经济有别的某些特点。首先,新经济是知识经济。相对于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和以原材料、能源和资本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新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知识经济。其次,新经济是数字经济、信息经济。基于数字化信息革命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使得信息采集与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产业获得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第三,新经济是网络经济,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引发了一场空前的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杜会的经济活动方式,特别是商业交换活动方式。建立在现代通信、电子计算机、信息资源、生产交换及消费等各自网络化及相互渗透交织而形成的综合性全球信息网络基础上的网络经济与知识经济的结合,构成了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新经济。第四,新经济是创新经济,创新是新经济的基础。首先是观念的创新,新经济需要新思维、新观念。其次是模式创新,包括制度、行为、组织结构等,只有运行模式不断创新,经济和杜会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再次是技术创新,只有技术的创新,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市场需要,诱导出新的生产与竞争,推动经济不断发展。
在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的新经济时代,谁先拥有信息,谁就占据主动,谁就能处于不败之地。快速掌握各种必要的、准确的信息,是科学管理现代杜会的关键。统计信息是管理现代杜会所必需的最垂本的信息,是进行科学决策最重要的依据之一、是新经济时代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既给统计信息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契机。加速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不断进行统计信息创新是新经济时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统计工作本身的迫切需要。
(一)统计伯息技术的创新
高新技术发展的集中代表和最主要的技术领域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各种电子技术的总和,包括信息获取技术,如感测技术、统计信息标准化技术等;信息处理技术,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信息传输技术,如通信技、网络技术、卫星技术等;信息应用技术,如控制技术、数字压缩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统计信息在新经济时代条件下,要想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二)统计倍息设备的创新
信息技术在统计中的广泛应用.必须有相应的高新技术设备的支持,这是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物资条件。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对高科技信息设备的需要不仅体现在信息设备的数量上。更体现在信息设备的技术性能上。高科技现代化的信息设备的引进和普及是我国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虽然计算机及网络在我国各级统计部门已经得到基本普及,但高档次的大、中型计算机还很少.不能满足对某些复杂的统计数据的分析、处理的需要。加速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必须将高科技的信息设备广泛应用于统计作业系统。
转贴于
关键词:新经济环;企业统计;改革
前 言
作为新经济时代核心的改革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新经济对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创新经济相适应,统计的成功将取决于统计的改革,要求企业统计确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对策。企业统计改革主要体现为:一是统计观念的改革,着重体现统计对象、统计内容、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充分反映出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为谁统计、统计什么和如何统计”等问题。二是统计制度的和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机制应摆脱政府统计部门的行政管理,建立独立的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三是统计理论的改革,统计理论改革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际主流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相结合,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满足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统计理论,加强统计理论的改革性、市场性和量化分析等。
正文
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以高科技创新并由此带动信息技术革命,促成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改革型的经济。
一、新经济对企业统计的挑战
新经济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改革化的新的经济模式,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全面影响企业统计的各个领域,要求人们以改革的理念,重新诠释企业统计,深刻领悟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统计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为目标,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与企业更是紧密相连的。统计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为防范和化解风险,发挥其预警作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改革型经济。作为新经济时代核心的改革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新经济对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创新经济相适应,统计的成功将取决于统计的改革,要求企业统计确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对策,要在统计观念、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统计理论上实现改革。
二、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的改革
(一)统计观念的改革
新经济首先给我们带来的是观念变革,它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统计观念的束缚,以新的理念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新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统计观。我们需要在观念上有哪些改革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统计服务对象的改革
进入市场经济,随着政企的进一步分开,企业已逐渐地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经济行为已不再是听命于政府的指令,已经具备了独立性和主体利益追逐性。因此,企业统计目标也适应其变化,逐步形成全方位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内外部信息的独立的统计目标,其目标服务的对象则是企业本身。企业统计不应再隶属于政府,从而使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统计体系。由于在企业内官方统计与企业统计尚未截然分离为两种独立统计,其主体未能彻底分开,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官方统计依然依靠企业统计报表作为主要的资料来源,从而形成了在企业内部两种统计行为的并存。这种并存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以及市场经济初期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统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新经济下,这种并存则表现出统计体制改革滞后于企业机制的转换,其表现为统计主体行为方式不确定性,并导致部分统计信息的失真,从而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质量。
在新经济下,由于官方统计和企业统计的统计主体不同和统计目标的不同,从而导致行为方式不同。作为官方统计行为,在搜集企业信息时,应尽快摆脱对企业报表的依赖,更多地依靠自身的统计力量以及依靠民间的统计机构力量,采用适当的调查方式和科学的估算方法,以获取客观真实的统计信息,其统计行为直接对政府负责。并能从根本上抑制虚假统计行为,能够有效地提高统计质量。作为企业统计行为,应摆脱官方统计的束缚,尽快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统计行为方式,其统计行为只对本企业负责,其目标服务的对象就是企业,具体包括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合作者、供应商和客户等。
2、企业统计内容的改革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放眼于整个市场,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企业外部环境统计。而新经济要求将企业将外部环境扩展到世界经济领域,对企业所面临的国内外资源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法律环境以及体制环境等信息加以分析和考核,不仅对环境的现状进行了解,还要针对环境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和判断。企业外部环境因素是复杂多变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要素有的是确定的,带有规律性;有的是偶然的,带有随机性;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有的是硬环境,可以定量分析,有的是软环境,不可定量分析。新经济使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融合成统一的整体,形成全球统一市场。高科技下的信息化、网络化及知识经济又使全球性市场格局日新月异、竞争激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则要求企业统计以新的理念扩大视野、放宽口径,以大统计、大信息量为宗旨,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外部环境统计,形成全面有效的企业统计信息系统。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内部信息内容也面临着变革。除了传统的成果统计、条件统计、存量与流量统计以及投入产出统计等内容外,应进一步体现出新经济信息特征。如反映高科技含量的设备科技水准统计、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统计等;反映知识经济的人才创造力统计、无形资产统计等;反映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电子商务统计等;反映人本主义的企业凝聚力统计、企业文化统计以及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力统计、资金增值力统计、企业对资源与环境影响统计、环境成本统计、企业创新能力统计等等。
3、企业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
如何进行企业统计呢?传统的企业统计分析方法以描述统计为主,调查方法基本采用全面调查,极少采用推断统计方法。新经济环境下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应体现统计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改革意识,实现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以增强企业统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统计的过程是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大环节连接的过程,是与广泛的经济信息打交道的过程,因此,企业统计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分析方法和手段面临着改革。
(1) 统计调查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新经济环境下,由于企业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多变性,企业要想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仅仅依靠全面调查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应该更多地采用非全面调查。因此,企业应建立以抽样调查为主的统计调查体系,在采集企业内部信息时,凡是没必要采用全面调查或者根本无法进行全面调查的,均宜采用抽样调查,在采集企业外部初级信息时必须完全采用抽样调查。
转贴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对信息的记录、保存和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是信息的记录和保存方式已由传统的纸载逐步转变为磁载和光载,使企业能够建立大容量的数据库。二是网上信息交流拉近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增加了信息交流渠道。企业统计调查作为经济信息的收集过程,必将受到这种高科技所带来的影响。调查手段开始使用信息技术收集数据,如开发功能性强的互联网调查方案,资料的取得越来越多地通过电子网络来进行。建立统计调查网络平台,在系统内进行高效的统计数据信息传输,在系统外能与社会网络有效对接。
(2)企业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新经济环境下统计分析方法应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传统的以描述统计和静态分析方法为主的统计模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了,应该增加现代统计预测方法、决策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加强企业统计的推断能力和动态分析能力。
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健全的电脑网络系统以及强大的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使统计分析工作与数据的采集和整理三大环节同步进行,从而大大缩短统计工作链,极大提高统计效率。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统计借助于统计分析软件(如SPPS、SAS、EVIEW、STATICA等)可以充分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为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地提供优质服务。
(3)统计整理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企业统计加工整理是将采集的信息分门别类地设置统计台帐并加以汇总,其工作过程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给统计整理手段带来巨大的变革,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实现统计信息加工整理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在高频率、快节奏、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统计要想很好地满足社会对其信息的需求,除了进行及时、准确、完整的统计调查外,还必须进行快速、科学、有效的统计加工和整理。因此,我们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与统计加工整理相结合,建立企业数据库系统,以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基本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
4、统计信息源的改革
由于我国部门、行业和社会组织统计间还没有形成相互合作、相互服务的良好机制,企业统计单兵作战,造成了很多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传统的企业信息来源主要依靠自身的统计机构来获得,企业内部统计机构主要完成内部信息的采集。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外部信息采集成为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面对庞大而又复杂的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企业内部统计机构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特别是中小企业更是无能为力了。因此,在加强企业内部统计工作建设的同时,还要充分开辟其它的信息源,充分利用统计市场的资源,比如利用民间的调查公司、利用高校的统计力量、利用政府的调查机构,同时还要积极收集各种渠道的二手数据,充分扩展信息渠道,使企业统计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里发挥巨大的作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统计网络平台,实现统计调查手段的现代化,建立信息调查网页,使统计在线调查日常化,便于企业能够随时掌握一些常用的信息。
统计观念改革实质就是企业统计“为谁统计、统计什么、如何统计”这三个基本观念的改革,随着新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观念也必将随之不断的改革,逐步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和要求。
(二)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是提高统计生产力、改进统计生产方式的关键。新经济不仅促使人们的统计观念变革,同时也对统计制度、统计体制改革提出了时代的要求。新经济要求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以解放统计生产力、适应现代化管理为宗旨,建立健全现代化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全面满足现代化企业统计的需要。
1、企业统计制度的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我国企业统计制度改革历程来看,明显地滞后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多数企业统计依然沿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计制度,把企业统计只理解为统计报表制度下的企业统计,对现代企业统计的职能缺少充分的认识。即使有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了这一点,但由于现实统计制度的束缚,未能使企业统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现实的统计制度是两种统计行为并存,即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并行于企业中,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统计体系。现行的企业统计制度使企业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其主要表现为企业统计模式属于报告式统计,以满足官方统计报表为主,对企业自身管理的需求不足。因此,企业管理者容易产生两种倾向:一是漠视企业统计,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统计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报表上报任务,将其视作工作中的负担。因此,以应付的心态对待企业统计,造成统计数据的偏差。二是过分“重视”企业统计,由于企业统计是上报数据,企业领导特别是国企领导将统计数据视作政绩,以权定数、虚报瞒报,造成统计数据的偏差。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内部的两种统计行为并存的统计制度已经严重制约了统计职能的发挥,一方面使官方统计数据真实程度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又使企业自身统计工作受到干扰。因此,现代企业统计应该是相对独立的自我需要的信息型统计。而政府在搜集微观统计信息时,对待大型企业宜采用垂直在地统计方式,对待中小企业则利用民间独立统计机构,以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取企业的统计信息。这样,既能较为有效地保证官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同时也使企业统计从统计报表制度中解脱出来,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企业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现行企业统计体制在较大的程度上还依然延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政府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统计部门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对企业实行统计工作方面的领导职能。
市场经济下企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法人实体,企业的统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完全是企业自己的行为,政府无权干预。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机制应摆脱政府统计部门的行政管理,建立独立的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
(三)统计理论改革
传统的统计理论以统计指标为主,忽略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结合,统计分析理论停留在统计指标的结论性的总结和简单的描述性的分析。缺乏定量分析和推断分析,量化分析停留在较低处理层次。新经济环境下,统计改革应该以统计理论改革为先行,为统计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统计理论改革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际主流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相结合,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满足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统计理论,加强统计理论的改革性、市场性和量化分析等。
(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改革意识的高素质统计队伍
新经济是高科技为核心的经济,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识、现代化知识、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从事企业统计工作。现代化企业统计人员应具备基本素质是:
1、具有现代统计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知识。
2、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应用能力。
3、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运用能力。
4、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并熟悉国际统计惯例。
5、具有现代统计改革意识。
6、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使企业统计内涵有了新的扩展与诠释,使企业统计变革与改革成为必然。在新经济时代,我们充分体会到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时代的变革,以改革的精神完善和发展企业统计,使企业统计充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董逢谷,陈惠琴,胡清友. 企业统计学[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2、柳杰民等. 市场经济下企业统计改革的探讨[J]. 南京经济学院院报2003年3期.
关键词:新经济转型升级;“三新”;统计制度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2003
一、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和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影响深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加速发展。新经济的成长,有效缓解了工业调整的下行压力,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统计局用“三新”一词,来统称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的新经济①。这是从企业经济活动性质、服务载体形态、要素组合模式等方面对新出现的经济活动予以总体描述。新产业是应用新科研成果、新兴技术而形成一定规模的新型经济活动。新业态是指顺应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需求,依托技术创新和应用,从现有产业和领域中衍生叠加出的新环节、新链条、新活动形态。新商业模式是指为实现用户价值和企业持续盈利目标,对企业经营各种内外要素进行整合和重组,形成高效并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商业运行模式。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走向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原有统计制度已经无法准确全面地反映新经济活动以及新动力成长情况,对科学认识和把脉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态势造成了较大困扰。统计部门有责任把“三新”情况搞清楚,把“三新”有多大体量搞清楚,把“三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搞清楚,以客观反映新旧动能转换的现状,为中央和地方研判经济形势、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和信息支撑。
尽管国家统计局正在研究建立与“三新”相关的统计制度,有的地方也在对新经济统计工作进行探索实践,但总体上都面临很大困惑和挑战,这给统计改革创新提出了新课题。为了深入探究“三新”纳统症结及其对策,我们对全国县域综合实力十强县(市)之一、新旧动能转换迫切的福建省晋江市等地进行了专题调研。
二、案例调查:管窥晋江新业态
地处福建东南沿海的晋江市依靠发展民营经济和制造业创造了“晋江模式”和“晋江经验”②。近几年,为应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新变化,积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晋江选择了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经济结构调整之路。大力发展高端装备机械、新材料、光电信息、海洋生物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晋江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116%,高端装备机械和新材料总产值分别突破百亿元。
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晋江抓住“互联网+”发展趋势,积极培育电子商务(跨境电商)、文化创意、城市商业综合体、现代专业市场、现代物流等新型业态,取得了重要成效。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1―7月,晋江市服务业占三产比重同比提升16个百分点,达337%,特别是规上其他营利业(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文化体育等)营业收入增长627%。但是,由于统计制度方法等问题,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难以纳入到现有统计体系里,也无法体现在主要经济指标上。
为了揭示“三新”的体量、进展和成效,我们依托晋江市统计局对晋江跨境电商、文化创意、城市商业综合体等部分新业态进行了调查统计和实地调研,尽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统计数据不准确,但从中依然可以窥测出其发展规模和运行态势。
电子商务是晋江市新业态中发展势头较好的,初步估算有两千多家电商企业(包括开展电商业务的传统企业)。近年来,晋江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出台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八条措施的通知》《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八条措施的补充意见》《晋江市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行动方案》等鼓励扶持政策,包括出口退税、减免租金、销售额抵租金、奖励补助等各种优惠措施,分别建成了初具规模的跨境电商洪山园和和陆地港跨境电商产业园。
跨境电商洪山园于2016年2月正式启动,面积3万多平方米,受益于晋江鞋服产业的稳固发展和便捷的物流优势,吸引了当地企业入驻、大学生创业、深圳等外地电商企业设立子公司;陆地港跨境电商产业园于2013年启动建设,以建设集通关服务、仓储服务、电商物流、商务办公、人才培训、生活配套为一体,营业面积有1430平方米。截至2016年6月,两个园区共有78家跨境电商运营企业和50家配套服务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商户从业人员622人,营业收入7420455万元,营业面积774798平方米。78家跨境电商企业营业执照注册类型均为法人,共有从业人员360人,营业面积达94316平方米,其中28家跨境商企业2016年上半年营业额为124286万元,其余50家因联系不上、企业内部规定、相关人员不配合等原因而无法得知具体营业额(表1)。
以上数据尽管不完整,但也初步可见晋江跨境电商发展成效。倘若再把漏报、少报的考虑进去,体量会更大,足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举个例子,调研中发现一家由七个大学生于2015年毕业后创办的跨境电商企业,主要依托晋江的产业优势对欧美销售鞋服,短短一年在线销售额即逾6000多万元,利润达20%。
晋江洪山文化创意产业园是20世纪90年代的旧厂房变身创意时尚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前身为创建于1994年的洪山综合区(原青阳镇工业园区),用地面积约3049亩,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重点发展工业设计、人才实训、电子商务和动漫设计等四大主导产业,配套发展时尚、创意体验、休闲娱乐等三大辅助产业,力促晋江制造升级为晋江智造。目前在文创园注册的企业有51家,共有从业人员539人,营业面积达166504平方米,其中33家企业2016年上半年营业额为58689万元,其余18家因企业内部规定、相关人员不配合、上报营业额为“0”等原因而无法得知具体营业额(表2)。
目前晋江市主要有三个城市商业综合体,分别是晋江福埔SM国际广场、泉州晋江万达广场、晋江宝龙城市广场。本次调查以晋江福埔SM国际广场作为主要调查对象。晋江福埔SM国际广场于2005年11月26日正式开业,是目前晋江市最大型综合性购物中心之一。据调查,SM国际广场全部可出租面积约为122621平方米,1700个露天停车位,2015年已出租114234平方米营业面积,租金总额8586万元,同比增长20%;商户销售额77725万元,同比增长29%;商户数424个,其中个体户372个,商户从业人员2287人,全年总客流量为100164万人次,同比增长130%(表3)。
三、纳统之惑:新经济统计困境
作为新经济的代表,“三新”的核心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3D打印、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融合应用为代表,带动了整个产业形态、生产形式、组织方式、商业模式等的深刻变革,强化了产业链不同环节之间以及不同产业链之间的互动关系,不断地分化、融合、跨界、变异以及与信息技术的嫁接,产生出了一系列新模式和新业态。
新经济活动多姿多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演变,其发展规律有待探索研究,让人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初步研究发现,新经济企业具有一些共同特点,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跨界融合、混业经营。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业链涉及农业种植养殖、生产制造、研发、营销等环节,在销售环节涉及线上和线下,生产经营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纵跨虚拟和实体,经营模式趋向生产和服务一体化,给统计上产业划分、行业界定带来较大困难。
二是规模小、数量多、变化快。新经济企业具有信息化、高新技术、现代管理、劳动生产率较高、企业用人较少等特征,因此催生出大量小微企业,颠覆了传统的统计观念,对政府的统计能力是一个挑战;在“三新”为代表的新经济中,除新兴产业单位相对稳定外,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给统计的长期监测和调查带来很大困难。
三是抗风险能力弱。“三新”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成长期,而且草根创业者居多,资金缺乏,盈利波动大,抗风险能力弱,一旦较早增加税负、交易、制度等成本,这些企业存活难度可想而知。
在现有统计体系中,虽然也包含一些有关新经济的统计,但内容比较零散,不成体系,尤其是针对“互联网+”等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内容很少,难以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三新”的总体规模、结构特征、运行趋势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当前,新经济统计面临许多现实困难,最突出的就是“三新”统计制度层面的新经济统计调查体系尚未建立,存在着统计分类标准修订滞后、基本单位名录库更新维护不及时、全面调查有遗漏、抽样调查代表性不强、调查手段不够先进等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存在交集,难以厘清总规模
“三新”提法是分别从产业链、服务形态、营利模式的角度描述新经济,三者存在交集。如果仅仅将三者简单相加来得出新经济的总规模,就会有重复统计的问题。
(二)现行统计体系的产业划分不适应新经济活动,行业分类界定困难
例如“种植+生产+营销”“设计+制造+电商”“研发+制造+营销”“工业+互联网”“电商+物流”“体育+文化+酒店餐饮+零售”“总部+连锁”等,在一、二、三产中跨界、共生、渗透、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易剥离,在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也找不到它们应属的门类,于是许多新经济数据被统计到传统行业分类中去了,没有真实反映出“三新”的经济规模。晋江就有许多跨界企业,比如安踏、特步、361°、七匹狼、劲霸、柒牌、信泰、匠、天福茗茶等,既有传统业务,也有新经济业务,但统计部门只能按其传统主营业务进入归类,对其涉及的新经济业务无法单独统计。
(三)新经济统计内容、调查对象和相关指标不清晰、不具体
尽管国家统计局在2016年4月印发了《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专项统计报表制度》,但“三新”为核心的新经济统计内容和指标在概念解释上模棱两可,调查对象不好确定。比如,跨境电商,到底该统计哪些企业,是主营业务为跨境电商的企业,还是工商登记注册里经营业务有跨境电商这一项的企业,或者是涉及跨境电商业务的传统企业?莫衷一是。若是前两类企业,相对容易确定调查对象,而后者就不好确定和统计了。还有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的众包、众筹、互联网金融等,是调查平台还是涉及这些业务的所有单位?如是后者,犹如大海捞针,更是难以确定调查对象,统计部门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不可想象。
由于现有基本单位名录库中没有新经济企业目录,需要由基层统计部门组织进行拉网式地排查摸底,确定调查对象后才能组织实施调查,但调查对象虚虚实实,很难确定,导致拉网排查都无从下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许多主体是小微企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大多也是小微企业,可现行统计报表制度中采用的中小企业抽样调查整体设计有所不足,无法及时准确反映“三新”小微企业的发展情况。
(四)新经济统计具体操作困难重重,无法核算相关指标
由于国家对网上经营的法律和监管制度还不完善,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交易额以及网上销售额、零售额统计带来较大困难。目前,统计部门无法获取真实的电商平台交易额和企业网上销售额,基本是靠调查对象主动申报,数据出入较大。据了解,企业一年几千万元的网上销售额,可能只报几百万。尤其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网上交易(C2C),大部分交易主体是没有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人,只需要身份证认证后,就可从事网上进行买卖行为,流动性大,办公场所隐蔽,日常统计调查中难以观察和反映,造成电子商务销售额数据难以统计。据了解,许多大型网上个体户年主营业务收入达500万元及以上,但由于无法核算,都没有纳入限额统计。
再比如,对于城市商业综合体的统计,其租赁商户的数据质量较难保证,以晋江福埔SM国际广场为例,该综合体2015年度共有424个商户,其中364家零售业,53家餐饮业,7家服务业;营业执照注册类型为法人的有10家,分支机构42家,372家个体户;从业人员2287人。作为综合体管理方,很难准确掌握租赁商户的从业人员、销售额等情况,而租赁商户大多为个体户,缺乏相应的统计台账、报表,填报数据随意性很大,造成综合数据核算难,而且有的个体商户因税收等原因不配合统计调查。据了解,近两年,受电商冲击,成本高企,城市综合体商户经营困难,淘汰很快,有的商户老板悄悄跑路,租金、工资欠付,影响社会稳定,对统计工作造成困难。
(五)数出多门,“三新”经济数据综合核算难
目前,我国有关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统计,没有统一规范和标准,部门之间的统计对象和统计口径都不统一。在政府统计部门开展调查的同时,商务部门和工信部门也都有电子商务方面的统计。按照国家统计局制度规定,统计上对电子商务的界定使用狭义定义,也就是说商品或服务的订货(也即订单签署)必须基于网络;而部门统计,往往指的是广义上的电子商务。造成部门之间统计标准不统一、统计口径也不统一。比如,晋江电子商务企业的数量,该市各部门迄今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更别提具体指标的核算了。
(六)现有统计报表制度无法适应“三新”经济发展需求
“互联网+”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形成了许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可先行的统计报表制度尚未覆盖这些新领域,导致漏统、少统现象频频发生。比如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私募基金、互联网金融、财富管理机构快速集聚发展,但由于金融业增加值核算使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等部门指标进行推算,而部门统计尚未覆盖这类新兴的系统外企业。
随着“互联网+益民服务”走向深入,互联网在教育、卫生、养老领域融合发展,在线医疗、在线教育、养老O2O等服务业态方兴未艾,但目前仅覆盖企业单位的统计报表制度难以适应新经济统计工作的要求。还有“互联网+交通”,如滴滴、优步、神州等互联网运营服务抢占了国内许多出租车市场,各地也有大同小异的移动代驾服务,个体化O2O经营模式已蔚然成风。在此新模式下,依旧按照仅1000多个样本量的交通部门调查获得的公路运输总周转量来反映道路运输业的情况已经难以反映现实,也难以满足新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对策建议:新常态如何破局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统计部门需要积极作为,迎难而上,加强经济综合分析研究和预判,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敏锐把握、全面反映转型升级、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和供需两侧出现的积极变化,增强对经济运行的趋势性、前瞻性、协调性统计分析,逐步健全和完善新经济统计制度。鉴于此,针对“三新”纳统难题提出如下对策。
(一)修订完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把以“三新”为代表的新经济行业划分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四级类别,让新兴产业、新型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中的统计对象都能对号入座。新经济是动态变化的,其行业分类也应该是动态变化和不断完善的,要逐渐淘汰一些相对落后的行业,吸收进来一些新兴的行业。统计内容和统计指标的概念要界定清楚,做到操作简便易行。
(二)加强统计工作协同管理
各地成立统计工作领导小组,由地方主官或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统计部门承担小组办公室职能,加强统计工作协同管理,建立跨部门联席工作日常机制。并将统计工作业绩纳入考核各部门及其干部的重要内容,实施更为有效的奖惩措施。
(三)建立健全“三新”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数据共享机制,防止数出多门、重复建设。统计部门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统计的沟通协调,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建立健全“三新”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信息共享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充分利用部门相关信息,建立统一完整、不重不漏、信息真实、合作共享的“三新”经济基本单位名录库。
(四)破解统计数据获取难、质量低等问题
统计部门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带来的机遇,继续加强与大数据企业、电商平台、物流快递企业在数据收集、整合和分析方面的合作,实现统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破解统计稻莼袢∧选⒅柿康偷任侍狻1热缋用电信等部门手机信号信息、信用卡消费信息等大数据,加强服务业尤其是旅游业的统计;利用电商平台掌握的海量商品数据、交易数据来核算CPI、销售额等指标;利用网络流量、物流快递、租金、人员数量、店铺面积等要素来核算企业经营情况;等等。
(五)建立统计队伍的激励机制,推进统计改革创新
在增加人员编制和专项经费预算的基础上,建立统计队伍的激励机制,引进信息化统计人才,加强新经济统计制度的培训工作,全面深入推进统计改革创新。
(六)借力打造新经济统计智库
联合与借助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力量,建设更好发挥统计优势的新型智库,探索由“数库”到“智库”的新跨越。加强对宏观经济、重点行业和社会领域的深度分析与政策评估,提高预测、预判、预警能力,及早发现经济运行潜在风险和隐患。
注释:
①也有部分省市(如上海)将新经济概括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四新”经济。
②在担任福建省省长时提出的“晋江经验”。参见:《研究借鉴晋江经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关于晋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调查与思考》,《人民日报》,2002年8月20日,第11版。
参考文献:
[1] 马化腾,张晓峰,杜军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5上海产业和信息化发展报告:“四新”经济(新技术 新业态 新模式 新产业)[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
[3]朱敏.新型智库人才培养管理创新思考[J] .管理世界,2016(3).
[4] 卢克・多梅尔(Luke Dormehl).算法时代:新经济的新引擎[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3).
[5]朱敏.“新经济”战略下的双创路径[J] .新经济导刊[J] .2016(4).
[6]朱克力,牛禄青.读懂新经济:战略图景与行动路径[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关键词:新经济形势 企业财务管理 创新
在当前的新经济形势下,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有了很大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不能够适应新经济发展要求。为了更好地顺应形势发展要求,加强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一、 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理论
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是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和财务管理发展规律的总结,在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反映企业财务规律的理论体系,同时也是一整套对财务运行机制进行概括的知识体系。
一般而言,企业的财务管理理论包括两方面内容,即理论体系和理论内容。具体来讲,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是指形成财务管理理论的因素以及所发挥的作用等;财务管理内容包括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生存环境,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新技术、新发明使得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从而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要面向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发展,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求。
二、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目标
至今,企业财务管理由最初的产值最大化逐步向着利润最大化、股东最大化以及企业价值最大化方向发展。然而在当前的新经济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仍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但是它的衡量标准较之前的也有变化,这主要是因为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债权人、股东、政府之间组成利益的共同体。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些利益相关者构成了经济主体,因此他们的经济利益也是相同的,最大的区别就是与企业签约的形式以及利益的分配。企业的利益是企业中经济主体利益的综合体现,实践表明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一经济体若得不到期望的利益,从而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尤其是企业无形资产的损失,这样就无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利益。因此,在新经济形势下,企业价值目标应该联系到知识经济条件。从目标的可计量的角度来分析,企业价值目标由有效增加值最大化、利益主体的满意度和增值分配的合理化三方面组成,而且三者之间相互制约。企业只有同时达到了这三方面的要求,才能够被称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新经济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局限性
在当前的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当前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系统不健全
随着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逐渐加强,专家和学者对财务管理开展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是据资料表明,专家和学者对财务管理的研究也多表现在总结财务管理体系的因素,很少涉及到这些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未形成完整、科学地理论体系。
(二)当前企业财务管理规范性不强
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不强,主要体现在财务管理的理论方面,即财务管理的概念不统一,不同的专家和学者对财务管理都有自己的见解,未达成统一的认识,而且不同国家的学者对财务管理理解也不一致。财务管理的概念不一致对财务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
(三)当前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不成熟
由于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也不能全部引用西方国家形成的理论,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而且很多理论(如企业并购的资本运作理论、企业重组的资产理论等)在我国还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还较不成熟。
四、 新经济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理念的探讨
(一)财务管理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
1、规范性原则。简而言之,规范性原则就要求企业明确财务管理创新的任何一个理论的概念和本质,从而就可以有效地防止理论概念的混淆,促进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
2、系统性原则。一般而言,系统性原则就是指在对财务管理理论进行创新的时候,要坚持整体观点、全局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3、吸收和排斥相结合的原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相比较,我国较落后,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国的市场环境与西方国家的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在进行财务管理理论创新的时候,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理论,应该吸收其精华,去其糟粕。
总而言之,财务管理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我们在进行财务管理创新的时候要严格遵守这些基本原则。
(二)财务管理理论创新的基本思路
一般而言,财务管理理论是指财务管理的内容、目标、假设、原则、方法、职能、性质等组成。因此,在进行财务管理理论创新的时候,要加强财务管理内部要素的分析。
一、新经济环境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经济环境是指人类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全球经济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期,实现了“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经济学家认为新时期经济规律与传统经济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将之称为“新经济”。新经济环境概念是美国学者阿尔文在一九九零年提出,他认为二十一世纪,人类经济将发展到以知识、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阶段,未来经济将以知识经济为主体。新经济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学生界广泛关注,新经济浪潮正在席卷全球经济。新经济环境已影响到了全球经济发展格局,新经济开始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形态。新经济环境下,人才将成为创新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新经济环境的主要特征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干、以信息技术经济为标志、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
二、新经济环境下对企业会计人才素质的要求
新经济环境使产业结构从物质经济转向了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在新经济环境中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影响下企业边界变得模糊,不仅实现了企业生产、销售信息化,且企业管理也将走向信息化,企业会计管理自然也不例外。新经济环境下企业会计工作需要运用到更多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强专业会计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和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创新是新经济环境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想要适应新经济环境,就要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改革工作手段和方法,所以当前会计领域也面临着创新。新经济环境下对会计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从思想素质方面来讲,会计人员必须要具备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指会计人员要具有一定思想认识水平和政策水平,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政治观点,若会计人员政治观点存在问题,便会做出盲目、错误的行为,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另一方面,职业道德素质也非常关键,直接决定着会计人员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基本价值尺度,并影响、支配着会计人员行为。若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可能会做出伪造会计数据、挪弄公款、公款私藏等行为。此外,在文化素质方面,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学习能力,能够接受新事物和新理念,具备职业判断能力,在工作中能够凭借自身经验和知识,圆满完成工作任务,保障企业财产安全。另外,在信息素质方面,会计人员要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信息处理加工能力,熟练掌握通讯、信息交流、信息共享等操作技能。只有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才能保障企业会计工作质量。
三、新经济环境下企业会计人培养的措施
(一)加强对会计人才的在岗培训
会计人才思想政治素质低下、职业道德缺失和缺少会计职业教育有着直接关系,职业道德并非自发形成,而需要经过后天教育。职业教育在企业会计人才培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会计人才培养的起点,对于健全会计人才职业道德,帮助会计人员树立正确价值观起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企业会计人才在岗培训中,应强化职业教育,建立职业教育体系,以提高会计人员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另一方面,应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对其诚信记录进行登记,真实记录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情况,以约束会计人员行为,提高会计人员思想觉悟。此外,还应建立通报批评制度,对不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给予批评和处罚。
(二)加强岗位培训和后续教育
想要使会计人才适应新经济环境发展需要,就要尽快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新经济环境对会计人才培养策略做出调整。岗位培训中应加强对新技术、新知识、新概念的传播,更新会计人才知识结构,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新经济环境下会计工作需求。
四、结束语
关键词:辽宁沿海;经济发展;现状及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95-01
辽宁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需要利用现代经济学进行分析。在经济学当中,作为新兴分支的新经济地理来说,将与辽宁沿海地区的人口以及其中所产生的经济活动产生紧密的联系,辽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开发新资源,并且合理使用在其经济发展中,从而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发展。
一、经济学在辽宁沿海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经济学的分支是在传统经济地理的基础上将运输成本、垄断竞争以及报酬递增等因素完美融入其中,并通过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干预的新经济学领域。
新经济地理概念在形成以后,将传统的辽宁沿海区域概念进行新型理念的重建后,对城市理论、区域理论、增长理论以及国际贸易理论共同划分为同一个框架当中,并对这个框架进行深入的刻画与分析。
新经济地理在形成的初期,其目的是为了对辽宁沿海人口以及经济活动在城市当中的集聚现象进行诠释,而其形成标志则被人们认为是在1991年的《报酬递增和经济地理》一文当中,由克鲁格曼首次提出。[1]文章当中提到了中心-模型从非均衡区域的层面为企业以及劳动力在城市当中的集聚现象进行充分解释,虽然在1988年由Fujita也提出了相似的理论,为垄断竞争模型对非单极城市当中的内生性进行解释,而概念当中所产生的向心力则是由于生产者以及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差异化之后,由产品的销售现象而产生的资金外部性,因此非单极城市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称为是新经济地理的前身。这样一来,就可以对单极城市内生模型的来源进行解释,而新经济地理的研究出发点就是城市集聚问题。
二、辽宁沿海区域经济发展及现状分析
(一)辽宁沿海经济现状
辽宁沿海地区要想有效加快经济的发展,就应与现代科技发展性融合,充分考虑国际金融危机。辽宁沿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并且及时可使用资源环境,从而有效提升辽宁沿海经济发展速度。[2]首先辽宁沿海是东北地区主要的出海通道,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此项优点,有效提升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其次应合理使用沿海地区的港口资源,航运过程中物流是主要的服务企业,因此相关物流公司用重视本企业的服务质量,在工作过程中应提高工作能力及服务水平,从而加强港口航运的服务质量,充分利用港口服务科有效推进辽宁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利保障。辽宁沿海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重视对城乡发展的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加强沿海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产业营运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进行周转,而农村经济体系在运行之初也需要有固定的交易成本与运行资金,而农村经济增长达到一定程度后,不仅能够有效增长农民收入,还可以有效增加辽宁沿海区域经济效益。
沿海地区经济主要从两方面产生影响。首先,消费需求影响辽宁沿海经济结构,不同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不同,随着人民收入的不断增加,需求弹性高的行业能够快速增长,从而对经济结构升级产生促进作用。[3]其次,辽宁沿海经济提升应从本土生产企业着手,本土生产企业可有效推进沿海经济发展,不同行业技术进步的速度不同,进步速度快,其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从而行业规模的扩张速度就快,经济生产过程中的贡献度提升就快,从而有效提升辽宁沿海经济的发展。
(二)辽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首先辽宁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目标是增进人民福利,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它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推动辽宁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其次,辽宁沿海经济发展战略是由消费引领的集约式发展,是改善当前辽宁沿海济粗放式扩张发展的有效途径。[4]最后,辽宁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能够推进收入合理分配,资源均衡配置,能够有效缩小贫富差距,不仅带动辽宁沿海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且能有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当前我国辽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阶段,建立“劳动偏向型”收入分配制度,可以有效促进辽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及经济发展的转变。辽宁沿海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在此资源上进行开发与使用,从而使我国辽宁沿海区域经济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召龙,张涵.浅议我国辽宁沿海地区经济需求失衡的成因与对策[J].消费经济,2009-10(4):12-16.
[2] 武芳梅.刍议消费率及投资率与我国辽宁沿海的经济增长[J].经济问题,2010-11(9):10-13.
“网店是‘新经济’,但直接带动了实体工厂的销售;快递业作为‘新经济’的代表,同样既拉动了消费也促进了生产。这些典型的新经济行业,实际上都是‘生产业’,都是在为实体经济服务,也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 1月4日,总理在2017年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醒参会人员要正确认识“实体经济”的内涵:“实体经济”是一个相对于“虚拟经济”的概念,不是仅仅包含制造业,而是涵盖着一二三产业。
这段时间,以宗庆后和马云为代表的两派企业家正在进行一场焦点为“虚实之争”的论战。先是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在央视财经频道《对话》节目中,对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之前提出的“新零售、新制造、新技术、新金融和新能源”的“五新”定义未来商业世界的观点提出质疑。他表示,“除了新技术以外,其他都是胡说八道”,就是“虚拟经济把实体经济搞得乱七八糟”,言辞非常激烈。
随后,马云在出席“江苏省浙江商会十周年大会”时,主动谈到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争,表示“企业没有实体和虚拟之分,只有好企业和坏企业之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是互联网冲击了你,是保守的思想,不愿意学习的懒性淘汰了你,是自以为是淘汰了你。”
这一话题也成为了全社会热议甚至是争吵的焦点。两位企业大佬的观点针锋相对,言辞激烈,也引发了整个企业界的站队声援。传统实体经济企业家们认为,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抢占了实体经济和线下渠道的市场份额,它们的野蛮生长导致实体经济发展艰难;而另一方面,也有大量企业家“站队”马云,认为只有拥抱互联网、“虚实”结合才可能有未来。
当前传统动能正面临改造升级的迫切任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消化过剩产能;另一方面要推动传统动能,尤其是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但是,如何用新经济、新业态、新动能的蓬勃力量,推动传统产业?尤其是实体经济如何更好适应经济转型、提高竞争力?1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办的 “新旧实体经济研讨会”上,业内专家就“虚实之争”和新经济、新动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别把“板子”打到虚拟经济上
国家信息中心研究部主任张新红:新旧实体经济的争论从互联网开始出现就一直存在。更多的互联网经济体反而是2000年泡沫之后出来的,包括阿里、腾讯都是那时候出现的。现在赶上经济下行的压力,连续20多个月经济下行,新经济是好,但是它抵挡不了旧的经济下行滑坡的速度,无法抵消。新经济发展过程中基本上都会遇到创新发展与依法行政之间的矛盾,在原有的法律没有改革的情况下,要发展新经济就要冒风险。敢于担当是没问题,但是容易受伤,所以矛盾是很大的。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陈禹:所谓的实体和虚拟经济,是经济复杂系统中的不同层次,是不同阶段发展出来的不同层次,不同层次的经济之间度量标准、目标追求、分工模式都是不一样的。简单说,由于新技术的使用,使得我们产生了新的分工模式。
现在中国遇到的问题,这些实体经济的人把板子打到虚拟经济或者是互联网经济上是不公平的,没有它们照样会有产能过剩等问题。技术革命造成新的分工模式的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新的经济实体出现,随后整个经济格局发生变化,这个变化中我们准备不足,经常被传统的制度、观念所束缚,这种情况下会简单地理解当前遇见的问题,包括中国经济遇到的问题、世界经济遇到的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创新来解决。
新经济的特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魏际刚:我国提出新经济是指新的经济体系,电子商务、互联网经济其实只是整个新经济的一个部分。新经济的内涵很丰富,涉及到新的产业、新的服务、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组织、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业态。新产业除了互联网经济和新工业体系、新流通体系,也涉及到一些新的交易方式,新的金融、新的消费和新的生活方式。
我们认识新经济一定要把握新经济的特征,只有把握了新经济的特征,才能够制定好体制机制和治理规则。新经济的特征是八个方面,第一是以人为中心;第二是数字化连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第三是新经济基于新的要素,比如最重要的新要素就是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潜力和价值推动产业升级;第四是协同和集成,这是全方位的,包括全价值链方面;第五是自动化,每一轮经济发展都把自动化推上新的程度,这一轮已经实现了全价值链的自动化;第六是智能化,将智能技术应用于全过程;第七是一切皆服务,过去强调的是制造、生产、实体,未来将会从生产转向生产与服务并重,甚至服务在整个价值创造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第八是大生态化,因为数字化的连接,使得新的经济、生态体系,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成为可能。
如何用创新驱动实体经济发展?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吕本富:新经济和旧经济有没有差异?学问没有新和旧的问题,但是新经济和旧经济差异还是有的。工业经济存在着最基本的现象是交易不对称,经常是小的消费者和大的集团进行交易,所以体量不对等,交易不对称比信息不对称更加广泛。这样造成的第一个结果是店大欺客,第二个结果是产能过剩。到了信息经济时代不一样了,交易的主题相对对称些,这样一来交易的效率就更高,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剩余分配也均衡了一些。所以新旧经济还是有些不大一样的地方。
与新旧经济相关,消费者剩余或者是生产者剩余,在信息经济下有没有比较稳定均衡的结果?随着交易的对称,这是理论上可以探讨的。过去宗庆后先生们掌握着定价权,现在把定价权转给马云们,这个分配的过程中是有博弈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四大措施来振兴实体经济。现在实体经济面临很大的困境,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我们希望用创新驱动发展,如何驱动?真正的动力在哪里?原来是靠投资、消费、进出口这三驾马车,而现在要转换成用新的要素、新的模式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从投资角度来看实体经济发展会发现,投资有三个比较重要的方面。一是基础设施,二是房地产,三是制造业。其中,制造业占33%,基础设施占20%,房地产占22%,这三块加起来占75%。但投资又分成政府和民间投资两个方面,比例关系是完全不同的。从民间投资来讲,40%到45%是制造业,政府的投资40%到45%是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可以看出,2012年左右民间投资的增速是28%,到2014、2015年民间投资降低到14%,最低时候降低到2.1%,所以面临的形势很严峻,振兴实体经济很重要。
“这种颠覆才刚刚开始”
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原副局长白津夫:新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线上线下结合,以线上来引导线下,更重要的是消费生产一体化,使电商真正实现去中间化,实现产销一体化,这是根本性的革命。
当前不是要争论某个产业是不是实体经济,而是要着力推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可替代的优势。下一步要大张旗鼓地发挥新业态的功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当然,监管和立法也是值得研究的,如何采取一些包容、宽容和弹性的政策,这当然包括新业态、新技术这些领域。比如在电商领域,现在电商也处在一个转型升级的时期,正在进入后电商时代这个关键点上。如果宽容一些,可能就提升得不错;如果出以重拳,可能真的就把它打垮了。
同时要客观认识到,正是由于电商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对经济下行起到很好的对冲作用,连续27个季度经济持续下行,这要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能承受的,现在比较平稳地过来了,在合理的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