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大海的文章

关于大海的文章

时间:2023-05-30 09:47: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大海的文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大海的文章

第1篇

我读过很多关于海的文章,文章里的大海时而波涛汹涌,时而风平浪静。那海浪声经常徘徊在我耳边,令我向往。我多么渴望能见到大海啊!

去年暑假,这一愿望得到了实现。在大连,我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大海。来到海边,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海水。海是那样得美,天是那样得蓝。海水倒映着岸边的景色,我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平静的海面上泛着微微波浪,海风轻轻地吹拂在我的脸上,海和天相接处留着一条细细的弧线,相接得如此恰到好处。在茫茫的大海中,我感觉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我脱掉鞋子,踩在水浅的地方,沙子是那么的舒服。细细的,软软的,轻轻地按摩着我的脚底。有尖嘴的小鱼儿在沙石之间穿梭,刚把手伸进水中,它便从你的指缝间溜走了。除了各种小鱼儿,还有横行的小螃蟹、田螺以及破碎了的贝壳。向前走一点儿就看不到沙石了。不过,那里藏着很漂亮的石头,是件很不错的纪念品。

抬头远眺,我看见一艘艘船只远航,时而发出“呜呜”的笛声。海鸥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它们不时地追逐着船只觅食,发出“欧欧”的鸣叫声。看来,海中的美味非常合它们的口味。“咔嚓”拍张照片,留下这最美的一刻。

再往前走,就是大海的深处,不知海底又有多少宝藏?我盼望着再次来看大海,尤其是参观海底的世界。

第2篇

面 对 大 海

(上海考生)

清代张潮《幽梦影》中有言:“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当面对着海,面对着这片蔚蓝,我不禁想到:海以何人为知己呢?

海与大河不同。河流缓缓流淌,如老聃的“清静微妙,守玄抱一”;而大海变化万千,如庄周的“洞达而放逸”。海水的磅礴之势,海水的傲视天下,海水的宁静微澜――面对这样的海,我听到的是孟德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看到的是太白的“孤帆一片日边来”;我想到的是子寿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在历史的进程中闪着文学的光,并且这片光芒不是仅有亮度上的耀眼,更是有色彩上的绚目――因为海的多变。但当面对这片蓝色之时,我们又如何能够只专注于它的磅礴,它的孤傲,它的宁静呢?曹操的壮志,李白的才华,张九龄的妙句不是更应得到我们的关注,我们的肯定和我们的继承大海成为古典文学众多意象中的闪亮一点,它的价值又岂止是它的多变古人为我们留下海一般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灿烂文化,作为拥有悠久历史与丰富传统的民族的子子孙孙,我们的目光不该仅留在海水表面。

海的能量不仅蕴藏于中国古典文学,它于全人类的艺术领域都有巨大贡献。当莫奈怀着对自然的膜拜与对光的独特认识画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日出之海,当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澎湃海洋做着殊死搏斗,当贝多芬聆听内心汹涌的潮声谱出震撼人心的命运之曲……艺术家面对大海的时候,他们看到的不只是海水还有宇宙万物,他们听到的不只是浪声还有心潮起伏。他们用独特的心去感悟海,去感悟人类世界,于是他们为人类留下的艺术珍宝又如何能用海水去度量无论是印象画派还是《老人与海》抑或《命运交响曲》,这些诞生于海又比海更为广阔更为丰富的文化,值得全人类去传承发扬。

文学与艺术在海的渗透中格外鲜活,而我又由此想到了人类更本质的东西――那便是人性。也许雨果那句“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心”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但在充斥了现代科技的今日社会,人性似乎重新回到一个需要被讨论与审视的高度。曾有人提出所谓“鱼的哲学”――能够随波转向便是适者――适者生存。但大海给予我们更坚定更值得钦佩的礁石。礁石任由海水冲刷,我自巍然不动,当潮水逐渐退去,显露的才是真我本色。每个人的心均是片大海,做鱼还是礁石是处世哲学的选择,而勿庸置疑的是,礁石比鱼更长久。

其实大海给予我们的远不止文艺哲学,或者说文艺哲学中包含的远不止大海。但面对海,马尔克斯的冷峻,富恩特斯的磅礴,鲁尔弗的神秘,柯塔萨尔的细腻,都一一浮现,我们可以听见来自先人们的呼唤,以及内心真正的自我。

我们梳理一下他的思路:由海――人(曹操、李白、张九龄)――中国古典文学――全人类艺术领域(莫奈、海明威、贝多芬)――人性(哲学)可以看出和大多数人相比这位考生的文章立意深刻、举例广泛,这是他得高分的主要因素。

那么怎样使文章有深度和广度呢?那就是要使我们的思维变得积极、主动,在单位时间里比一般同学想到更多、更好的内容,这要通过联想的思维训练才能达到。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联想,它有什么特点?联想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由此及彼的方式,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和连接。比如桌上放了一束花,你见了,就自然地想起送花的人,甚至想起一个有关花的故事,由花及人,由花及故事,这就是联想。

第3篇

1、我希望可以和你一直浪漫下去,这个浪漫不是跟别人,只是跟你,因为跟别人在一起不是浪漫是浪费。

2、我是那深深的大海,你是那自海的另一边升起的曙光,永远照亮我的人生……

3、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而存在?直到遇见你,我才明白:我的今生就是为了守护你而存在!

4、对付关于你的谣言,要像对付马蜂那样:要么不理它,要么一下打死它。其他做法都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5、悲伤的秋千总有微风陪伴,孤寂的夜,总有繁星点点,蓦然回首,而你却不在我身边。

6、让快乐和你在一起,虽然有吵有闹,但,除了你,我谁都不想爱。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关于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运用,《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作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为教育教学开发更多更广的资源。为此,笔者觉得新农村乡土文化底蕴深厚,村村皆话本,处处有诗材,极具挖掘潜力和市场空间。在平时教学中,积极挖掘滨海特色乡土资源,引进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帮助学生解决写作时“无米下锅”的困难,同时帮助学生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和手法,巧用写作资源,来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写作水平。

一、挖掘和开发乡土资源——“胸藏万汇凭吞吐”

生活无处不资源,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只是拥有一座金矿而不自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加以指导,引进“活水源头”,使他们对熟视无睹的作文资源能“明察秋毫”。在实践探索中,我们把生活写作资源分为五大类,使学生有章可循,有路可走。

1.自然资源

滨海的田野是多么迷人,有这边的小河,那边的田园,这里的麦苗,那里的稻田,有小鸟在树枝上的歌唱,有蝴蝶在花丛中采蜜、跳舞,有青蛙的鸣叫……特别是那一望无垠的瓜果、蔬菜、甘蔗、葡萄、蜜梨基地,这些种植业如雨后春笋,发展很快,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品由单一走向多样化。成为新滨海的支柱农产业,使新滨海的农业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可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环境下,捕捉作文题材,融入自己的感情体验,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2.社会资源

“认识脚下的土地”,引导我们的学生去关心自己的土地,去发现、领悟、认识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和历史文化,去关心祖祖辈辈耕耘于这块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和他们一起感受生命的快乐和痛苦,从中领悟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教师一方面指导学生通过调查、访问、阅读等多种途径了解镇史、村史、家史,了解家乡以及家人的过去,搜集、整理这些方面值得记叙的故事,从而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另一方面可以开展以“爱我滨海”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让学生实地参观、访问、考察滨海的三支柱产业。同时,又可以让学生上网查询,阅读报纸,收听广播。要求学生从不同渠道搜集到反映滨海社会的资源。记录自己的所感所想。

3.情感资源

雨果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心灵。”人的心灵,辽阔无比,深邃无比,璀璨无比。它是千百年来从大作家到普通百姓说不尽、写不完的永久题材。喜、怒、哀、乐均是作文的“入味之药”。学生小小的心就是一个博大的世界。他们的幸福、欣喜、平静、忧伤、感动、触发都是他们成长的记录,把自己的心路历程表达出来的过程,也是洁净灵魂和提升灵魂的过程。写作又怎能放过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4.文化和语言资源。

引导学生利用闲暇时间进图书馆搜集、整理滨海乡土特色的课程资源,充分读书,获得丰富的文化积累,为生活作文生花妙笔打下基础。

二、积累和利用乡土资源——“笔有千钧任翕张”

学生对生活一览无余,方可对生活了然于心,素材才能信手拈来,然而胸藏万汇,未必“笔有千钧”,因为生活又如同一座金矿,必须经过“淘金者”的千淘万漉才能发掘出真正的黄金,经过精雕巧琢才能制出光彩夺目的作品,辅导学生、帮助学生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和手法,巧用写作资源。我们主要运用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写作水平。

1.“我思故我在”——思考生活

张志公先生早就说过:“要做到‘辞达’,怕是要在两方面着力。一方面是训练思想,一方面是训练基本功……一个人如果头脑不清楚,要写的意思自己还没有想清楚,稀里糊涂,那是很难做到‘辞达’的。”

2.“老曲新唱”——推陈出新

俗语说:“天下文章一大抄。”语虽过分,但在某种程度上也道出了写作的实质。广义而言,写作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从哪里来?从现实生活中采撷,从前人的文章中借鉴。狭义而言,写作总是从模仿起步的,积累是关键,模仿是前提。个性化、独创性的语言总是在一定的语言积累的基础上生成的。所以,写作的捷径是对前人的优秀之作“依葫芦画瓢”。这其中“旧瓶装新酒”“老曲新唱”就是最常见的一种,用得好,让读者口留余香。因此,我们每学期向学生推荐优秀课外读物目录,让学生多读、多背、多积累、多模仿,效果很大。

3.“一材多用”——活用素材

引导学生一则材料,如同一块未经治理的“玉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雕琢出美玉来。然后加以专题训练,学会把“有限”的材料用到“无限”的话题中,能百变手头作文材料而使自己的作文立于不败之地。

第5篇

大树的长成萌芽于小小的幼苗,精彩的课堂来源于小小的“生发点”。没有恰到好处的“生发”,课堂便失去了智慧、灵气和生命力,更无从谈摆脱接受性教学的旧框框。课堂上的生发点,正是教学的着力点,也是对话的胶着点,更是情感的触发点。语文教学需要从文本中去发掘“生发点”,把握文章的重点词句、标题、文眼以及事物的特点、事件的、人物言行的精彩部分、艺术的突出特点等这些破解文本密码的关键所在。

一、借助文本,大胆想象,练习仿写

学习语文也就是学习语言。正确精当地运用语言,准确具体地传达出事物的个性特征,创造出典型的艺术境界,作品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替换、比较、选择,抓住优美语句品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声响美,描绘的意境美,抒发的情感美,并在熏陶感染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练习仿写。

如教学《孔子游春》一课,文中的第二自然段对大自然进行了拟人化的生用栊础N胰醚生反复吟咏、背诵这段文字,体会文章用词之优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并相机训练仿写。

生1:广阔的碧空是她和蔼的脸庞,巍峨的高山是她健美的臂膀,澎湃的大海是她甘甜的乳汁。

生2:遍地的草坪是她润泽的肌肤,美丽的花朵是她绚丽的衣衫,奔腾的河流是她艳美的丝巾。

生3:幽幽的月亮是她亮闪闪的发卡,淡蓝的天空是她薄薄的面纱,黄灿灿的油菜田是她镶金的裙边。

生4:晶莹透彻的小河是她身上飘舞的玉带,洁白无瑕的云朵是她高贵典雅的帽子,弯弯如钩的新月是她闪闪发亮的发卡,瓦蓝瓦蓝的天空是她神秘飘忽的面纱。

……

“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大胆的想象,丰富的意蕴,优美的意象,从学生稚嫩的笔下流淌出来,幼小的心灵在诗一般的语言中浸润涵养,课堂勃发出诗般的韵味和神采。

二、借助文本,变通思考,迁移运用

依据一定的知识和事实求得某一问题的多种可能答案的思维特性,称为创新思维的发散性。语文教材中隐藏着许多可供发散思维的信息源,我们应善于捕捉,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新角度、新观念出发认识事物,变通思考,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提出对事物的新认识,并敢于发表。

还是《孔子游春》一课,文中第八段是孔子关于水的一段极为精辟、精彩的论断,水在他眼里是有志向、有情义、有德行、善施教化的“真君子”。我由此向学生提问:“你眼里的水与孔子相同吗?如果不同又是怎样的呢?”没有因循常规,学生平静的思维之湖在投石问路的引导下,漾起优美而富含哲理的涟漪。

生1:水可作镜,凡照之者必映影,它犹如魏征,可使人明得失;可作灌溉之用,草木得之必旺盛生长,它好像勇于奉献;纯洁透明,没有一丝污垢,它好像是冰清玉洁。呜呼,水真乃真君子矣!

生2:水像女神一样倾听我们的诉说,以微波表示宽慰,它好像善解人意;水清澈、碧绿,给人以心灵滋润、灵魂启迪,它好像有圣洁的心;水接受暴雨摧残、狂风考验,它好像有不破的信念;水带着原有的纯美入海,以它的甘醇,冲淡大海的涩苦,以它的清冽,增添大海的碧绿,它好像有良心。

生3:水汹涌澎湃,不畏风雨,它好像有进取心;水清澈透明,为鱼儿提供生活的场所,它好像有博大的胸怀;水零度结冰,改变形状,以固态存在,它好像有随机应变的机智;水没有一定的颜色,或绿或蓝,随着自然界而变化,它好像有应变能力。

生4:水无刻不在前进,从不停歇,它好像有恒心;水碧绿而见底,它好似一块无瑕的翡翠;木入水必上浮,石入水必下沉,水好像能辨善恶;水蒸发成云气,云而降雨成水,来来回回,反反复复,水不厌其烦,它似乎很有耐心;水能灌溉庄稼,能洗涤万物,能成活万木,能养活万灵,但水却不求其报,它好像无所不能,善解人意。

生5:水滴而石穿,石穿而堤溃,它好像有毅力;水深而流缓,流缓而平静,它好像懂自谦;水遇热而沸腾,腾而上天为云,云又为雨而落地,他好像有落叶归根之美。

独特的视角,新鲜的见解,在变通中找到了释放口。学生徜徉在文字之中,哲理如玉石熠熠生辉,包蕴万千。

三、借助文本,拓展内容,升华感情

汉语言向来内蕴深,包容广,我们的语文课文中更是常有提纲挈领的一个词、一句话,粗粗一读,也能不经意领略,细细品读,才发现耐人寻味,若能以此作为课堂的生发点,则不但能深入体会文章的用意、感情,且还能登高望远,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如教学《明天,我们毕业》这篇散文时,学生在赏读课文时,不少学生都读到了“在我们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这一句,其实这也正是文章对老师的赞美最为集中体现的一句话。我因势利导:“能将这句话展开,谈谈你的见解吗?”

生1:您是天使,为我们打开成功的天堂之门;您是大树,为我们遮风挡雨;您是海洋,为我们提供知识的矿藏。

生2:您是天使,带给我们幸福;您是大树,给予我们成功的果实;您是海洋,带领我们到达成功的彼岸。

生3:老师是天使,用他的魔力给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老师是大树,让我们品尝他那甜美的成功之果;老师是海洋,让我们在知识之海里和知识的鱼儿尽情嬉戏。

生4:老师是天使,我们是天使的儿女,天使带着我们一齐飞向知识的宫殿;老师是大树,我们是树上的小鸟,当大树结出了知识的果实,首先品尝到的总是我们;老师是海洋,我们是海的探险者,我们经历了种种考验,终于将海看遍了。

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保障,好的教学策略可以用最少的精力和时间投入,获取尽可能多的效果。新课程改革以后,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求及教学理念发生转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新的教学策略不仅要保证教学的质量,还要保证能够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顺应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创新有效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保证达到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笔者结合多年语文教学经验,对新课程改革后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一、转变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学策略的发展方向,对于同一门课程,不同教师的教学效果截然不同,这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同。由此可见,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的根本,只有教师拥有先进、正确的教学理念,才会产生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以后,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发生改变,需要教师将教学理念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改革的要求,培养出全方位的综合型素质人才。为此,教师首先要重视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只有拥有较高的教学素养,才会真正感知新教学理念的内涵,才会有能力针对新的教学理念创新出新课教学策略。其次,强化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因为每个教师都会有自身的教学优势,通过教师之间的教学方法交流,可以学习其他教师的有效教学方法,感知其他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进而结合学到的先进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加工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教学方法。

二、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爱玩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天性,他们只会注意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而课文的学习对学生来讲,过于枯燥乏味,很难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的学习之中。为此,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发,结合每篇文章的特点及学生的发展需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组织有趣的语文学习交流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学习质量。例如,在讲解《我是男子汉》这一课时,很多学生就会认为只有男生才会是男子汉,这样就曲解了本次课内容所表达的意思,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觉得怎样做才算是男子汉呢?”学生由此会兴趣大增,争先恐后地回答自己对男子汉的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来为学生讲解怎样才算是男子汉,通过讲解之后学生会明白,并不是只有男孩子才是男子汉,只要有责任感、为父母解忧的都是男子汉。最后,再结合诗句,让学生理解诗中对男子汉的阐述。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改变传统板书、口授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为学生传达知识内容,因此,成为许多教师青睐的教学方法。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一些文章的描述很难用学生口授的方式进行合理的表达,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通过视频、声音等方式让学生感知文章所要表述的内容,进而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促进语文学习的效率。例如,在讲解《夏日的海滩》时,很多学生还没有见过大海,根本不能对文章所描述的景色做到深入的了解。为此,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关于大海的片段,结合大海浩瀚的声音来强化学生对大海的理解,进而做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总之,新课改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确保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提高自身教学素养,勇于探索和创新有效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通过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葵.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研究[J].华章,2011(6).

[2]唐先梅.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5).

第7篇

从前,有个女孩名字叫做蓝洛,女孩有一对名字叫做自由的翅膀,泛着犹如黑珍珠的光泽般的光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女孩每天都会坐在一片孤海的沙滩上,静静地,望着海面发呆……朝阳的明媚在第一时刻叫醒她,惺忪的眼睛半眯着望向蔚蓝色的海,在那片海的尽头是泛着白肚的东方地平线。腥甜的海风是那么温暖,就像妈妈的手,海浪击打着礁石,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白色小花。就像那个男孩手里的花,那种白色的小花,不同于海风味道清香的小花……。

回忆,

自从有了翅膀后,我每天都在这片海边呆着,这是一片没有人知道的孤海,可是那天却来了一位陌生人。那个男孩,坐在轮椅上的男孩,苍白的脸蛋找不到一丝血色,漂亮的大眼睛却显得如此空洞,看着让人心疼,单薄的身子在丝丝凉意的海风中直立着,一直望着蔚蓝的海洋发呆。一个星期后男孩又来了,似乎比那天更显得单薄消瘦了,男孩手里多了一束漂亮的白花,我不知道那是什么花。只是觉得很美,就像浪花一样美,娇小的花苞就像一个个可爱的笑脸,但又显得那么易碎,散发着不同于海风的清香。

“你好。”蓝洛终于在男孩第4次来时决定和他说话,男孩缓缓转过头呆呆的望着蓝洛说:“你好。”蓝洛和男孩说了好多话,男孩只是偶尔答一句。可是看得出来男孩很开心,因为他那微微翘起的嘴角就像绽放的白色小花。一个月后,男孩终于和蓝洛成为好朋友了,两个人在孤海前玩耍嬉戏,铜铃般的笑声传递在每一朵浪花中。:“恒辰,你每天拿的那白色的小花叫什么啊?”“那个啊,那叫做茉莉,很美的花。”男孩望着空旷的海面,思绪似乎飘向了远方。“你很喜欢那种花吗?”“恩,我很喜欢她,因为妈妈的名字也叫茉莉。”男孩转过头微微一笑。“我也喜欢茉莉花,因为它像浪花一样漂亮。”

最近男孩来海边玩的时间越发的少,蓝洛第一次感觉到了寂寞,蓝洛扇动巨大的黑翼,在没有星星的夜晚终于找到男孩,和他们喜欢的茉莉。后来蓝落知道了,男孩没有多少时间了,因为男孩和他妈妈一样都得了一种病,那种病无法医治。蓝洛自己来到这片海,流下一颗颗泪珠,或许是蓝洛和男孩之间的友谊感动了这片海,大海发出了古老的声音“孩子,我可以告诉你怎样就男孩。”蓝洛听到了古老的召唤,抬起头“请您告诉我,要怎样做?”“只需要你的翅膀就可以了,翅膀可以换取男孩的生命。”“翅膀,翅膀,用翅膀换吗,恒辰我该怎么做……”蓝洛喃喃自语。

男孩自己安静的躺在白色的病房里,静静地等待着死神带走他,享受最后的宁静,安详的闭上眼睛。可是,这个等待似乎过于漫长,直到很久以后,男孩的脉搏越来越清晰,心脏发出一声“咚”,又发出一声“咚”,男孩奇迹般渐渐好了起来。男孩开心极了,非常配合治疗,终于在第四个星期出院了。

出院的第一步就是奔向那片孤海,他等不及要将这个好消息告诉蓝洛。终于在布满星星的晚上,额上布满细汗的男孩出现在海边,男孩不停寻找蓝洛,可是,终于还是没有找到。碎了一地的月光,犹如当时的约定——要做一辈子的好朋友。洒满星光的海面伴随着一次次海浪,缓缓奏出古老的歌,苍老的乐符似乎在诉说着一切……

后记

蓝洛,其实是这片孤海的守护者,漫长的守护,时间如沙漏一般,细数记忆的流沙。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蓝洛得到了一对名叫自由的翅膀,蓝洛获得了自由。可是似乎是命中注定,蓝洛始终要守护这片海,蓝洛用一对翅膀换了男孩恒辰的生命,用自由换取了那个如绽放开的茉莉花的男孩,没有了翅膀的蓝洛,要继续无休止的守护这片海,永远的守护着下去,永远…………

第8篇

社团文化艺术节之——母爱无疆

二、活动背景: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都是孟郊的诗句,表达了儿女们对母亲的感恩之心,歌颂了人间最伟大的爱母爱。母爱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我们赋予它太多的诠释,赋予它太多的内涵。没有历史史诗的撼人心魄,没有风卷大海的惊涛骇浪,母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浅唱低吟……想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提起你手中的笔,在母亲节,为亲爱的母亲写点什么或做点什么吧。让我们来叙写成长,来描画我们心中的母亲;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女性,关注我们伟大的母亲。

三、活动内容:

1、主题征文:关于成长,关于母爱

(1)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故事

(2)妈妈的故事

(3)我与妈妈的故事

2、“为妈妈许愿”校园公益活动

四、活动目的:

通过系列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关注女性,重温成长过程,感恩伟大母爱。让文学氛围重新回到校园,让大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用心灵关怀。

五、主 办: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团体联合会

承 办: 启梦文学社

六、活动日期:

2011年4月20号——2011年6月13号

七、活动安排

前期准备:

4月16—19日确定活动方案及相关活动的组织安排,联系其他院校争取对整个瑶湖院校进行活动;

4月20—25日 联系征文活动的评委老师;寻求活动经费的支持,

4月25—27日 着手宣传工作

中期工作:

4月29日—5月6日 动员各系参与本次征文比赛,号召各系同学踊跃参加。

5月6日—5月10日 在校园内进行宣传,由启梦文学社制作宣传板及宣传海报。

5月11日 举办“为妈妈许个愿”校园公益活动,加大活动影响力。

5月12日—5月13日 整理活动收集的愿望,在社团博客群上如果可能的话联系广播站进行部分广播。

5月14日—5月30日 收集各院各系征文稿件

6月1日—6月10日 文学社组织初评,评委老师终审来稿,评出优秀文章

后期工作:

6月11日 公布征文结果

6月13日 优秀文章整理成册,只要参与征文活动的班级即可免费获得一份。

八、奖项设置:

一等奖一名 二等奖二名 三等奖三名 优等奖若干

颁发相应的证书及奖品

九、人员安排:

活动策划:杨艳

宣传海报:彭平平等宣传部人员

现场协调:熊伟超以及纪检部人员

十、经费预算:

海 报:1*2=2元

征文奖品:70元

资料打印:0·1*200=20元

其他费用(工本费、许愿瓶、纸张等):8元

共 计:100元(编制获奖作品册除外)

第9篇

一、有效“指导读”是前提

教师指导学生读,学生通过读把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了,那么这种指导笔者认为是有效的。

1.以思引读,以读促思。小学语文课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读书课,但不是盲目的读,而是要以思引读,以读促思。每教一课,笔者都能找出贯穿全文中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读思结合,在读中理解了课文,在读中抒发了感情。如教《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在学生读了课题后,让学生质疑。笔者从学生的问题中梳理出一个主要问题:“青海高原这株柳与我们家乡柳树有什么区别?”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让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

2.指导朗读,寻准切入点。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往往过分强调纯技法的指导,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读得看似“有感情”,其实纯属理性化的“朗读技术”,并不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很多学生无病,总装模作样,声音和气息极不协调,这样的指导是无效的。朗读技巧的指导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要从重点的词语入手,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和启发,体会语句暗含的意思,只有这样学生的读才有“根”。如在教《桂花雨》一课时,在指导品读、赏读描写“摇花乐”精彩片段时,笔者指导学生抓住“铺”、“抱”、“摇”等动词,以不同的形式,表演摇桂花的动作,体会“摇花乐”。抓住“喊”字,指导赏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加上动作,联想着春雨飘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他们读得热情快乐、神采飞扬,仿佛他们就是文中的小主人。这样的指导是有效的,通过重点词语入手,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读,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提高了朗读水平。

二、有效“选择读”是关键

朗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展示富有个性色彩的朗读。学生朗读时,形式的选择是个性化朗读的体现。表现形式有很多,比如表演读、分角色读、自由读、小组合作读、竞赛读等等,作为教者要根据文本内容需要选择合适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朗读时创设直观的场景。情境教学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科教学,同样,在朗读教学之前创设直观形象的情景,会使学生更能入情入境,更能激发学生强烈地朗读期待。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笔者先播放“摇篮曲”音乐,然后课件出示一组温馨的画面――母亲怀抱婴儿、母亲教孩子学走路、母亲教孩子学认字、孩子长大搀扶母亲等。笔者深情描述:“同学们,你们听着这音乐,看着这画面想到了谁?(相机板书课题)你们想知道这一课写的是什么?想读课文吗?”此时看学生那神情,就知道他们都迫不及待想读课文了。

2.朗读时创设想象的场景。让学生朗读时根据文本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以激起对文章内在意境美的再创造,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把握会更深刻。有效的想象朗读会使语文课堂时刻处于高效运作之中,课堂因朗读而美丽,因朗读而感人,朗读时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课文,把课文包含的情感价值领悟升华。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识字》“沙滩、贝壳、脚丫”,“海风、海鸥、浪花”等几组词串时,笔者让学生在图片、音乐的启发下,边读词串,边自由地驰骋想象,想象大海的美景。这一环节的设计激活了学生的朗读欲,个个神情专注,仿佛来到了大海边,充分感受着大海的美丽与富饶。

3.朗读时创设表演的场景。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船长》、《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等这样的文章适合学生表演。对于这类文章,笔者经常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如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自然段时,笔者创设肖邦和老师表演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进行角色体验,通过“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三个场景的“体验”,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此时此刻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语言、情丝和谐共振,关于这一节的背诵也水到渠成。

三、有效“评析读”是保障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析读是不可缺少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评议时,笔者重视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笔者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做到了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笔者就给予肯定。如教学《黄河的主人》第三自然段,指名朗读这一自然段时,对于“啊”这个字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读音,到底哪种正确呢?笔者组织学生讨论,经过大家激烈的思维碰撞后,得出的结论是尽管读法不一样,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但都和语言文字所体现的特定的语境相吻合,都应该予以肯定。看着学生们读出了自己的体验,读出了自己的个性理解,笔者感到欣慰。

第10篇

[关键词]海的女儿 日本人鱼演变 江户时代末 影响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108-02

《海的女儿》通过美人鱼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为爱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来表现美人鱼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美好的心灵。但日本最初,人鱼的形象却不是善良美好的化身,而是人人惧怕的“奇丑无比”的妖怪形象。而且在性质上,人鱼自身的性质也是与《海的女儿》中美人鱼的性质有着很大差别的。

一、《海的女儿》中的“美人鱼”形象

提起美人鱼,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一定是丹麦童话作家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的代表作《海的女儿》中的小美人鱼公主吧,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安徒生最广为流传的名篇之一。因其主要内容是描写小美人鱼的爱情故事,所以《海的女儿》也被译为《人鱼公主》。

其主要内容是,海的王国有一位善良又美丽的人鱼公主,而公主s爱上了生活在陆地的王子。美人鱼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过上幸福的生活,不惜忍受割掉鱼尾的巨大苦痛,以求换来与人类一样的双腿,但最后王子却选择了与人间普通的女子成了婚。巫婆告诉人鱼公主只要她在杀掉王子后,使得王子的血流到自己的双腿上,就可以重新回到大海,过着和从前一样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但人鱼公主并没有听从巫婆的建议,为了能让王子的爱情幸福,她选择自投大海,化身为泡沫……作者通过描写美人鱼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为爱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来表现美人鱼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仁爱善良的心灵。

安徒生通过《海的女儿》这部作品,淋漓尽致地把人和人的灵魂推到了一个崇高的地位,作者不仅心怀着坚贞的信念,而且还怀着浪漫主义的强烈激情。文中小美人鱼所苦苦追寻的“不灭的灵魂”,实际上就可以说是安徒生理想中人的生命价值所在,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不灭的灵魂,人的生命境界才可能进入更高的阶段,而恰恰人的生命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与追求,才能获得价值。从本质上说,安徒生是想通过描写人鱼公主,来表达人只要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果断的决心、善良的心灵、细腻的情感,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成功与否差的只不过是时间罢了。

安徒生是从象征意义来描写人,人是宇宙间最美好的,因为它能够进行种种创造,创造出最美好的东西。而作者恰恰将美人鱼赋予了人类所有美好的一面,结果就是他用艺术之笔刻画、成就了经典的人鱼公主形象。

作者曾说:“在我的作品中,这是(《海的女儿》)在我写作时唯一感动了我自己的一部作品。”可见,《海的女儿》是安徒生最重要的童话作品之一,其影响只需从丹麦哥本哈根入海口礁石上的美人鱼铜像就可见一斑。并且这部作品对日本的人鱼形象、本质的演变,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可以说是日本人鱼开始转变的“出发点”。

二、日本人鱼形象的演变

近年来,提到人鱼,人们脑海中浮现的一定是《海的女儿》中的美人鱼公主形象。而日本最初的人鱼,无论从形态上、本质上都与此有着很大的差别。

西方的美人鱼传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她美丽的外表、善良的心灵、对爱情的勇敢,无不让人怜爱。而在日本,同样也存在着人鱼的传说,但是日本早期的人鱼形象却与西方的人鱼大相径庭,恐怕会让世人大跌眼镜。如果说西方的人鱼是美丽的化身,那么日本早期的人鱼可以称得上是“丑陋界的代表”。甚至它的到来会给人们带来灾害。直到江户末期,日本的人鱼形象才得以改变,而在此之前,因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的人鱼一直没有所谓的固定的形象。就算是之前有人亲眼目睹过人鱼的出现,也都只是口耳相传,所以,人们宁愿相信它是一种神秘的、会带来厄运的怪物。

(一)丑陋的人鱼

日本最早记载人鱼的文献出自于7世纪完成的《日本书纪》。书中它被描述成为“类似于人一样的异形之物”、“既像鱼也像人”的奇怪生物。虽然书中关于人鱼描写很模糊,形象也没有具体化,但可以说这已经给人鱼的基本形态定下了框架。之后在13世纪完成的《古今着闻集》中,关于人鱼的描写就逐渐变得详细,书中如此描述到:“头部像猿猴,有着像鱼一样细细的牙齿,其红鳍之间有爪一样的手,且指间有蹼,有时会主动攻击人类。”在《古今奇谈莠句册》中,也有这样的描写:“头部有像人脸一般,眉毛眼睛俱全,皮肤很白,头发是红色的,红鳍之间有手,并且指间有蹼,下半身为鱼形。”从这些列举的书籍中可以看出,虽然文中对人鱼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但怎么看都还是觉得像怪兽。《今昔百鬼拾遗》中,这样描写人鱼:“它的面容奇丑无比,是个像猩猩一样的怪兽,有着食人鱼般锋利的牙齿和尖爪,下半身不满金光闪闪的鳞片,在水中游动时没有任何声响,所以其往往利用这个优势来对异类发动袭击,是个危害性很大的妖怪。”

由此可见,日本最初的人鱼,总结起来可以说是丑到极致,有时还会攻击人类,甚至带来厄运,它们非但是美丽善良的代名词,更像是一种妖怪。

(二)美丽的人鱼

江户时代末期开始,西洋的美人鱼形象传到了日本。此后,日本的人鱼不再是丑恶,凶残的代名词,而是美丽、聪慧的象征。

18世纪,大残泽在《六物新志》中另外附加了人鱼的图片,它上半身有着美丽妇人的姿态,下半身是鱼的形状,并覆有鳞片和鱼尾。由此,人鱼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形象得以确立。被称为“日本的安徒生”的小川未明在童话《红蜡烛与人鱼》中,这样陈述:“因受到老夫妇精心的养育,这个姑娘变得愈发的美丽,是个善良聪明的孩子”、“谁要是见到她,都要为她漂亮的容貌而感到惊奇,甚至有些人只是为了看这姑娘一眼才来买蜡烛的”。书中的人鱼姑娘,几乎是安徒生《海的女儿》中美人鱼公主的翻版。书中美人鱼对人类的向往,人鱼姑娘的美丽善良和知恩图报等等,都已经偏离了日本最初的人鱼形象、本质也发生了改变。

岩井俊二在《华莱士人鱼》中也有着关于人鱼的描写,不同于以往的是作者在书中不仅具体的描绘了人鱼的形态,而且将其赋予了人类女性的一面。谷崎润一郎的《人与叹息》中描绘的人鱼形象也都是美好的、温顺的。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执导的《悬崖上的金鱼公主》也与《海的女儿》有很大程度的吻合。而所有类似与此的描写,与日本最初的人鱼完全不同,但不难发现,这些描述在西方的美人鱼传说、作品中可以找到诸多相似之处。

三、“人鱼”的作用――长生不老

在日本,几乎全国各地都流传着八百比丘尼的传说。

很久以前,在若狭名为小滨的一个村子里,搬来了一位名叫高桥、看似渔夫的男子。有一天,这名男子招待同村的村民到他家吃饭,有位村民去厨房时发现锅里正在烹煮一条有着人类的头的大鱼,吓得他连忙把这件事告诉了其他的村民。所以当高桥把煮好的鱼端到大家面前时,虽然大家表面上都装着一副津津有味的样子,但实际上并没有人吃得下去。而其中有一位村民还偷偷地把鱼藏到了自己的袖子里,打算带回去给妻子食用。据说吃下了人鱼肉的妻子,足足活到了八百岁,但还是拥有着青春美丽的模样。而这位长寿的女性就被后世人称之为八百比丘尼。

虽然关于八百比丘尼的故事有诸多的版本,但故事的内容都大同小异。故事情节讲述的都是P于食用人鱼的肉可以使人长生不老。

四、西方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一)经济上的影响

江户末明治初,明治政府刚刚从封建体制中解脱出来,雄心勃勃,打算一展宏图。为了彻底地把日本社会从封建主义转向资本主义,明治政府大胆提出了一系列治理国家的方针,以推进近代化的政治改革,其中文明、开化、置产、兴业、富国、强兵是当前时期的国民政策。

在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等国家的发达技术,推进工业化浪潮,并倡导“文明开化”、社会生活西洋化、脱亚入欧。文明开化即意味着从近代社会的思想解放到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过渡。在这个时期里,日本已经认识到学习西方文明的重要性。到了明治后期,整个日本文化基本上实现了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型。

(二)文化上的影响

随着日本经济繁荣发展,毋庸置疑为日本文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在社会文化方面,日本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战后日本文化呈现出大众化的特征,外来文化大量涌入,文化种类繁多,文化内容包罗万象;本土文化也相继发展,呈现出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大众文化与高级文化的融合。大众文化一方面提高了社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文化商品化,从而导致了颓废文化的泛滥。日本在及时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适时地把自身的文化融入到世界文化中去。所以,日本文化有许多既不同于中国的文化,又存在着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特质。它善于把诸多文化方面的元素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东亚文化,这种文互特质令许多西方学者困惑,难以理解。而大概也正是这个原因,日本的人鱼在先后吸收了中西文化,完成了形象、本质的转变后,也为本国特有的妖怪、民俗文化添上了一笔艳丽的色彩。

(三)思想上的影响

随着西洋文明大量的涌入,日本开始大力地吸收其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努力改造落后愚昧的社会风气,确立了国民皆学的方针。打破了传统的身份等级制度,在政府“求知识于世界”的开放政策下,掀起了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因此,某些西洋的文化观念也不可避免地逐渐深入日本民众的心中,无形之中使得日本民众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印象也发生了改变。

而到了近代,日本人鱼的形象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西洋人鱼的形象开始取代日本原有的人鱼形象,日本人鱼从原来的“丑陋”形态转化为“美丽”的形态,并开始注入更多人性化的色彩,这明显是受到了西方美人鱼形象的影响,从而也印证了自江户时代末开始日本受西方文化影响之大。

由此可见,日本人鱼的形象在不同的时期、经过不同的文人大家的创作再创作,使之形象更加鲜明、立体,本质也愈加美好。人鱼本身也不再仅是作为古代意向性的符号,更是成为了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

【参考文献】

[1]小川未明.红蜡烛与人鱼[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2]神谷敏郎.人鱼博物志[M].思索社,1989.

[3]江上波夫.日本民族と日本文化[M].东京:山川出版社,1989.

[4]蔡晓军注译.日本民间故事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5]叶君健注译.海的女儿[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6]王勇.日本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文友人.世界各地的美人鱼[J].知识就是力量,2002(06):48-49.

[8]伊名.人鱼,或是妖怪――日本人鱼之谜[J].飞碟探索,2008(08).

[9]郝雍.你早该这么读日本[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

[10]齐玉.中日文化中的人鱼形象演变分析[J].汉语研究,2014(01).

[11]鸟山石燕.百鬼夜行[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4.

第11篇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3-0048-1.5

《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的“时空三部曲”之一,与《天堂电影院》的叙事时空结构相似,借助MAX的回忆与现实发展两条线同时叙事,在现实与回忆中穿梭,最终两条叙事线相交于MAX在爆炸前去寻找1900的时刻,清晰明了却又富于变化。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出生于海上,成长于海上,死亡于海上的无名之人的传奇人生。他之于这片广袤的陆地,就像是从来没有来过一样,他之于大海就像是天堂的赠予一样。因无名且发现与1900年,因此取名为1900。1900无师自通的音乐天赋,成为他传奇人生的主要色彩,整个影片借助他的音乐进行叙事与氛围渲染,这个音乐就像是《天堂电影院》中多多的影片胶片一样,贯穿故事,是一个无形却有神的道具。本部影片在讲述1900充满神奇色彩的一生的时候,展现了多种的对立元素。

一、生与死

没有人知道影片中的男主角1900究竟生于何时,他的生对于所有人都是一个谜。而他的生,也仅仅存在于这艘船上,没有身份、没有姓名、没有父母,1900的生像是一场意外,对于外界的人来说,他就像是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当MAX在废船爆炸之前找到1900的时候,他似乎已经死了一样,他说的那段话:“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也许因此册上无名。”,对于1900来说,生与死的概念,没有那么重要,“两条右臂能弹出什么音乐?希望天堂有钢琴”,对于1900来说,音乐和钢琴才是他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海上钢琴师》存在着生与死的对立,却又模糊了生与死的界限,淡化了死亡的恐惧。

二、留与走

《海上钢琴师》是讲述1900的传奇人生,也是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影片中,1900曾经三次面临在留在船与离开船走上陆地生活之间的选择,徘徊于留与走之间,,他又三次拒绝下船。第一次是战胜Jelly后名声大振,欣赏其才华的音乐商人曾邀请他下船,并给他录制音乐,他却夺回了母盘说:“我不会让音乐离开我”,为了音乐他选择了留。第二次是他唯一一次有离开船的冲动,想要下船寻找心爱的姑娘,可是当他在下船的过程中却返航了,扔下了一个帽子,这是他的选择,帽子落入了海中,他也终将回到他的海上。“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能见……”。无论是财富、名誉、还是爱情,都填满不了1900的精神世界,所以他选择了留;第三次是在船即将被炸之前,MAX找到了1900,但是他却很坚定的拒绝了离开,或许是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与拒绝,或许是他坚决的坚守,即便是以生命为代价,他也不愿舍弃他一生的坚守,音乐、大海和船,生命的尽头,他在空气中伸起手,弹奏起音乐,像是音符在空气中飘荡一样,终于他与他的音乐船都留在了大海之中。

三、有限与无限

有限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无限的是你所感知的不到虚无。影片中存在着很多有限与无限的对立。1900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他对音乐的追求是无限的,即使是他的生命逝去,他也希望在天堂能有一个钢琴陪伴;船的空间是有限的,而外面的世界是无限的,船的空间,每次往返也就承载两千多人,而外面的世界是无限延伸的,因此有了1900对有限的生活空间也就是这艘船产生了依赖,而对无限的外面世界产生了抗拒;同时影片也在无限的空间中制定了一个有限的叙事空间,常常把1900放在船里面的屋子中,弹琴、学习、打电话,这样的一个空间选择,早就了1900的传奇与迷离的人生,也同样注定了1900的性格与最终选择。

四、陆地与海

《海上钢琴师》这部影片在MAX的镜头后,一开始就是乘客们看到自由女神后的激动场面,这充分体现了人们对这片土地的向往,对这个象征着繁华与自由的国度的钟情,相信在美国这个遍地洒满黄金的地方,一定能找到期待和理想中的财富和自由。而每一次都看着这些乘客在兴奋中离开船的1900却从来没有离开过船。虽然他一直在海上,但是通过他与MAX的对话,我们可以看见,他早已经神游大地。他能准确地描绘出他从未见过的世界的模样,同时也可以洞察出不同人物的心理,演奏出属于每个人各自的音乐。陆地与海,就像是1900与外面的世界一样,看似相接,却又不融。当Max劝他下船,他这样说:“陆地上的人夏天害怕冬天将至,冬天担心夏天迟到,所以他们总是到处游走,冬天担心夏天的迟到,所以他们总是到处游走,想找到一个四季如春的地方。这样他们就虚度了很多的光阴,我并不羡慕。”就是这样,对于很多人来说,陆地的繁华世界是他们的向往,但是1900坚持着对海的热爱与坚守,实际是对自然、自由的一种崇尚。

五、欲望与无欲

影片中,恐怕最为人难忘的精彩片段就属于1900与Jelly在船上较量的琴技的片段。Jelly感到了自己的地位受到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船上小子1900的威胁,于是便上船想要通过挑战来战胜1900,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在比赛中,Jelly全心的就是为了比赛而比赛,只是想要胜利,赢得这场荣誉之战。而1900的态度却十分的泰然自若,心情平静放松。前两个回合中,1900的对音乐的尊敬与欣赏让把赌注压在他身上的Max着急,还称赞Jelly“他弹的太好了”。而最终一个回合中,1900的曲子又如整个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飞禽走兽齐鸣,狂奔而至,轰然作响。加上画面的表现效果,手法之娴熟与快捷,犹如十几双手一起摸过琴弦,将人与音乐完美的融合。Jelly的音乐有了太多的附着,有了太多的欲望,而1900的音乐是一种无欲的自然,所以更加明快。

影片中的每一对对立的元素,都是在暗示着1900的选择,阐释者他的传奇。一个没有出生年月没有父母的人,一个一生没有踏上过陆地一次的人,一个当触碰钢琴的那一瞬间就能弹出明快的曲子的人,一个只有那么一次没有说出口的爱情的人,一个与音乐和船一起葬身大海的人,他就是1900。

【参考文献】

[1]殷明明.有限与无限之间:《海上钢琴师》中的生存模式[J].美与时代,2011(8):58-60.

第12篇

蜈支洲岛的风景很好,岛上一派热带风光。这里海水能见度高,水下世界绚丽多彩,是我国最重要的潜水基地之一。同时,还是进行摩托艇、香蕉船、水上降落伞等水上活动的好地方。岛上还有景点古迹妈祖庙和岛主别墅、情人桥等,有兴趣的也可以去参观(岛主别墅只能外观),情人桥是上岛后的第一个景点,是一座铁索桥,因为寓意很好,经常有人在这里拍摄婚纱照。除了美丽的风光,蜈支洲岛还有极具特色的别墅、木屋以及酒吧、海鲜餐厅等配套设施。岛上还有蜈支洲岛珊瑚酒店及蜈支洲岛度假中心,可提供住宿,但房间都比较抢手,需要提前预定。蜈支洲岛度假中心比较老牌,而珊瑚酒店是2017年刚开业的,两家酒店的价格都不便宜。如果仅是来岛上体验水上活动,建议早点上岛,且不必在岛上住宿。如果住在岛上的话一定记得去观日岩看日出,那里是海南观日的绝佳之地。

第一集贸市场是三亚最大的海鲜交易市场,不过如今所提及的“第一市场”,已经不仅是指这个集贸市场了,而是更宽泛地代指集贸市场及其周边的商业街,包括新民街、椰风巷、河西路一带街区,是海鲜加工店的云集之地。第一市场是许多游客吃海鲜的首选之地,这里的海鲜新鲜又便宜,在集贸市场里买了海鲜之后就近找加工店加工,比去大饭店吃要便宜很多,而且市场内外也可以买到品种多样的水果以及海南特色小吃。

天涯海角位于三亚湾西端,这片海滩上耸立着许多形态各异的岩石,很多岩石上刻有古今名人留下的字。其中最有名的是分别刻有“天涯”和“海角”的两块巨石,它们也一直被视为爱情的象征而成为三亚的标志性景观之一。清雍正年间,当地官员程哲于命人在此镌刻了“天涯”二字,后又有文人在另一块巨石上题刻“海角”二字,从此就有了这个景点天涯海角。从古至今,关于“天涯海角”有太多的诗词和故事,所以天涯海角对于很多人来说,成为了爱情的象征,寓意再遥远的地方我都会陪伴着你,到天涯、到海角。天涯海角景点使人们心中的“天涯情结”找到了物化的载体。

大东海是三亚海湾中离市中心最近的一个湾,市区东行10分钟车程便可到达,因此交通和吃东西都相对比较便利。虽然沙质和水质比不上亚龙湾,但是比三亚湾要好,加上地理位置和酒店价位,成了高性价比的所在。大东海三面环山,整个海湾呈优美的月牙形,一排排翠绿椰林环抱着沙滩,辽阔的海面晶莹如镜,环境十分宜人。顺着大东海的海滩东行三四百米,有一座滨海小公园,山顶上有观海亭,可俯视大海胜景。周边景点还有白鹭公园和鹿回头公园,如果选择在大东海一带住宿,这些景点可一并游览。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