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47: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彝族的传统节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云南―云岭之南,西双版纳、滇池、丽江、大理、香格里拉、玉龙雪山......一个个美丽的自然造化深深吸引着大批大批的国内外游客。
刚一下飞机,步出夜色中的昆明国际机场,顿时感受到“春城”的爽朗,乘车一个多小时即到达武定县。深夜行车,虽然外面一片漆黑,但是接待工作人员还是向初次来到武定县的记者介绍沿途的风情,“这里有一个全国之最,中国距离最短的两个县:禄劝县和武定县,仅距8公里。现在,武定县还是国家级的贫困县,看着周边县发展富起来,我们心里很是着急啊。”话语中让记者深切地感受到武定人对家乡的热爱,对脱贫致富的渴望。但对于这个时候奔向武定的游客来说,心中更加期待的是感受原汁原味的彝族风情和传统的火把节。
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彝族火把节是最具魅力的节日之一,享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狂欢夜”的美誉。
火把节开幕式的地点设在武定县白路乡火把山上。
都说彝族有“会说话就会唱歌,会喝水就会喝酒”的传统,在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开场表演的云南少数民族的酒歌,就源自武定县。从武定县到火把山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颠簸的路程本是枯燥无聊,但随行的彝族工作人员主动教记者学唱彝族的酒歌,昏睡的神经也兴奋起来,车厢里沉闷的气氛也一下子活跃了许多。
伴着飘出车外的“酒歌”,山路两旁都是穿着传统服装的彝族男女,或是骑着摩托车往山上火把节开幕式的地方赶,或是背着孩子的妇女步行上山。听说在火把节这天,火把山上会停放近万辆摩托车,就像是一个摩托车展,很是壮观。
伴着忽晴忽阴的云,山上的气候凉爽适宜,让人感觉很舒服。山间的绿树伴着脚下的红土,传统的人文节日也可以与自然这样的亲密接触,站在3000米高的高原森林,丛林绿野,以及陆续来到开幕式现场身着节日盛装的少数民族,让人不由得想起了柏林森林音乐会。同样是在森林中,每年夏季,德国柏林爱乐乐团都会在柏林郊外的一个森林剧场――“瓦尔德尼森林剧场”举行演出季的最后一场“柏林森林音乐会”。参加森林音乐会的听众不用像到音乐厅那样西装革履、正襟危坐,而是非常的随意。人们带着毛毯、野餐盒来到那里,或躺或坐在剧场中,在夕阳西下时,一边听着世界上最著名乐团的精彩演奏,一边点燃自己带来的小蜡烛,与家人在烛光下共同品尝红酒的香醇,情调格外的别致。只是这里的火把节其中更饱含着彝族人对传统的信仰与虔诚,对于游客来说,随意、惬意中享受着文化与自然的和谐。
在山上只是举办火把节的开幕式,没有篝火等活动,但是在山道旁边还是停了不少的消防车和警察,这些保证了开幕式的安全。
火把节的开幕式不用为“上座率”担心,感觉满山遍野都是来参加火把节开幕式的观众。开幕式上的节目都是当地彝族人编排的原生态的歌舞。
首先出场的是身着黑衣的毕摩。毕摩是彝语音译,“毕”为“念经”之意,“摩”为“有知识的长者”,是一种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师。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毕摩是整个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
彝族内部还分为黑彝族、白彝族、红彝族等支系,在彝族歌舞表演中,他们也在展示着各具支系特点的传统服饰。他们对丰收的庆祝,向上天的祈福,让在场的人也感受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开幕式之后的斗鸡、斗牛、斗羊和射弩,更是博得了在场观众的声声叫好。
还记得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千里走单骑》中丽江的长街宴,同在云南,武定的长街宴独具自己的特色。武定的长街宴十人一组围成一个圆,坐在铺着松针的地上,彝族少女端上来的菜肴也很有特色,盆装的当地放养的猪肉,肥而不腻,还有武定壮鸡、黑山羊以及绿色的菌类,伴着地上飘起的松香和武定彝家小锅酒。似乎森林音乐会上的随意被“克隆”到了长街宴上,看着一圈圈的团坐的客人,心情和胃口都异常的放松。
夜晚的篝火是火把节的。在稍有平坦的山坡上,一堆堆篝火燃了起来,彝家小伙拨弄着三弦月琴,姑娘们手牵手围着火堆随一阵阵弦声跳了起来,烈烈的火焰蹿得老高老高,映红了年轻人的面孔。在场的客人也会不顾一切地挤进人群,牵起彝家姑娘的手,围着篝火,跳到天亮。
彝族被称为火的民族,对火的崇拜贯穿于他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古时又称回星节)的历史十分悠久,“对于火的崇拜仪式就是产生火把节的最早根源”。在彝族自治州、县,火把节是法定民族传统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在每年农历的6月24日27日举行,这个时候也是彝族农耕比较清闲的时候。
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位于滇中高原北部,彝族有很多支系,每个支系聚集居住。武定县的彝族支系比较多,是彝族聚集地之一,不同的是武定县的不同支系的彝族都居住在一起,因此在武定的火把节能够看到更多的彝族支系展现自己的服饰、文化等等,对前来参加火把节的游客来说也更加丰富。附近乡县如元谋的村民也会赶来参加火把节。武定县也有着诸多的美誉,“彝族之乡”、“罗婺之乡”、“土司文化之乡”、“牡丹之乡”、“壮鸡之乡”、“白药之乡”、“木纹石之乡”......
武定县山区面积广大,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有八百多种中药材,云南白药集团在武定县白路乡关坡投资建设优质中药材种源繁育基地。武定县此次的火把节就以“瑰宝白药.和谐彝乡”为主题,与云南白药集团合办。
1986年武定县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武定县已走出一条通向山外的路。利用东距昆明78公里,南距楚雄160公里,北距四川攀枝花240公里,金沙江航道途经3个乡,108国道横贯5个乡(镇)的良好交通区位,武定县加强与外界的经贸往来,从这里运出的木纹石(砂岩)已经销往国外,有的还落户北京奥运场馆。
在此次采访过程中,记者遇到了两位来自新加坡的电视制作人,在这里专门拍摄武定县彝族火把节。
“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多信仰的国家,新加坡国家电视台拍摄了一部系列的纪录片,讲述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比如泰国的泼水节等,收到了不错的反响。”
为什么选择彝族的火把节?
“对中国春节太熟悉了,所以这次在中国我们只选定了彝族的火把节,因为火把节很有特点,而武定的火把节让人感觉原汁原味。我们就以一个彝族歌舞演员和一名组织火把节的官员为两条线索拍摄,相信在新加坡也会取得不错的收视率。”
关键词: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155-02
一、楚雄彝族火把节概况
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彝族主要聚居地,同时还有汉族、傈僳族、苗族及其它少数民族居住。楚雄彝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节日文化博大精深,火把节是其中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火把节在彝族地区一直延续,深深扎根于彝族社会,周期性地展现彝族文化形态,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现已成为彝族文化的象征。
(一)关于火把节起源的传说
很多少数民族节日的来历都与起源传说紧密相关。关于火把节的来历,在楚雄彝族民间有许多美妙动人的传说故事,类型多样,各说不一,有灭虫说、有反土司说、找火源说等。其中流传最多的是“喜鹊姑娘”的故事。传说在古老的罗武山寨,有一个名喜鹊的姑娘,与阿龙哥相爱。喜鹊姑娘美丽动人,十六岁时十二个部落头人的儿子都派人献彩礼提亲,并且威胁答应,否则就要血洗山寨,喜鹊姑娘心里极其不愿,但还是答应了。她为保山寨安全,在六月二十四日相亲的山头上悲痛地看了阿龙哥一眼后便纵身跳入火大火中,阿龙哥也随之跃入火中。从那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喜鹊姑娘和阿龙哥,过起了火把节。在腊鲁支系的彝族中至今还流传着另外一个故事,说很早以前,人间没有火,有一个叫者洛的人通鸟兽语言,他与老虎、蛇、扎布鸟相约到天上去找火种。结果老虎和蛇都吃了火亏,失败了,只有扎布鸟从天神那里偷听到了火种的出处,又回到人间,找来了铁片、石片、火草等物,得到了火源。于是人们高举火炬,狂欢起舞,庆贺人类有了火种。据说这天正好是六月二十四日,此后每年是日都举行庆贺盛会。举着火把跳舞祭祀火神,仍然是今天火把节的中心事象。无论哪种类型传说,追溯其文化渊源,都与彝族先民的火崇拜有关。
(二)楚雄彝族火把节习俗
火把节是流传在楚雄地区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活动,是彝族人民的年节,于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举行,节日时间长短不一。节日期间,节日活动中都要燃篝火歌舞,举火把游田地,具体内容和形式各地、各支系不尽相同。
在民间,大多数地方节日过三天。彝家村寨欢庆祝福、一派喜气,邻近的村寨约定地点举行节日庆祝仪式。节日当天,彝家人以事先准备好的用松树做成的火把,分别向家堂、家人、灶房、畜厩、家门、田间地头祭祀,各处撒一把火把,祝福家人平安、家畜兴旺,祈求驱害除虫、五谷丰登。之后,走亲访友,村邻串门、相互祝福,家家户户杀鸡宰羊、合家欢宴。夜晚,火把通明,人们欢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欢度节日。第二、三天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如集体游乐、斗牛、摔跤、打磨担秋、唱歌跳舞等庆祝节日,有的持续数日。节日期间,除庄重的祭祀活动和热烈的歌舞、文体活动外,彝家人还烹饪美味佳肴,邀约亲朋好友聚饮,唱酒歌、欢庆自己美好的节日。席间,有卜卦的习俗。席毕,大家围坐在火塘边,老人给小孩唱古歌(讲述彝族的历史)。彝族青年男女则会成双成对出现在篝火旁、松树林中、姑娘房里谈情说爱。
少数地方节日过三天以上,有的地方还进行地方特色的歌舞表演。双柏县罗武支系的彝族,火把节从从农历六月二十三开始至二十七日结束。双柏县法小麦地冲一带的彝族,火把节还要跳源于彝族原始的虎崇拜的“老虎笙”,场面壮观热闹。禄丰高峰地区的彝族,火把节从六月二十日开始二十七日。永仁凉山的彝族,火把节别具风格,从六月二十四日下午人们吹响牛角号开始,开展对唱、歌舞、跳脚、摔跤、赛马、射弩、打秋千等活动,一直到六月二十九日才结束。武定一带的彝族纳苏支系过火把节还有斗牛、摔跤、打磨担秋等活动。元谋小凉山一带彝族的火把节要唱《掌火歌》、《赞火歌》、《冲门歌》等。
此外,在楚雄彝族自治州首府楚雄市鹿城,作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方面保留着火把节传统习俗,另一方面向着民族文化经济方向发展。近些年来,由政府搭台,除举办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还举办盛大的经贸活动。每年的火把节异彩纷呈,盛况迭起,各地各族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潮涌而来,庆祝节日,汇集在一起成为欢乐的海洋。街头红灯笼高挂,彩旗飘扬,车水马龙,街商贾云集,摊点密布。白天举办民族体育活动、民族民间文艺调演、科技展览等。群众性的跳歌、跌脚、群情欢畅,歌声此起彼伏,通宵达旦,历数日而不衰。夜晚彩灯齐放、火把通明,礼花四溅,人如潮涌,火如游龙,人们如痴如醉,感受“火把之夜”的欢乐,沉侵在欢歌笑语中。在政府主导下,从弘扬民族文化,加快地方经济建设的角度出发,将火把节作为集中展示彝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浓郁风情、经贸交流的平台。古老的节门是民族团结的盛会,也是搞活民族文化经济的舞台。
二、楚雄彝族火把节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
火把节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祭祀、祈福、驱邪除恶、探亲访友、听老人唱古歌(讲述历史)、赛装、对歌、跳脚、摔跤、斗牛、磨担秋等。集中、多样、突出其表现出楚雄彝族的文学、民歌、舞蹈、音乐、服饰、民间手工艺、饮食等文化形态,是彝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博物展示会,涵盖了楚雄彝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兼具有宗教、农事、纪念性、商贸性、文化游乐、庆贺性、生活社交类节日特点的文化活动事项,是彝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突出地表现出楚雄彝族文化特点。
文学:种类齐全,内容异彩纷呈,文化内涵深厚。在楚雄彝族火把节活动中,祈祭火神是重要的内容,在祭祀仪式中,人们念念有词,祈求愿望,千余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内容大体统一、丰富的口头文学。此外,彝族人说唱祖先的业绩、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讲述动人的故事和民族的历史。在唱词中一遍遍提起那些写成文字的彝族史诗、故事,追忆史诗中讲述的光辉岁月与美好情境。彝族诗歌内容丰富、意蕴深厚,如有史诗性质的《梅葛》、《查母》、《吱咪恰》,民间叙事长诗《阿鲁举热》、《龙王四姑娘》、《阿谷鸟》、《赛玻嫫》、《雪娥养雀》、《门咪间扎节》等,还有数以千计万计的民间故事、民歌、歌谣。这些文学内容异彩纷呈,同时又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彝族人民的精神财富,是一笔宝贵文化遗产,依托火把节得到传承。
民歌:彝族人民喜歌善舞,火把节期间,歌不停、舞不断,彝族优秀的传统歌舞在节日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彝族民歌根据其演唱风格和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习俗歌,创世歌、叙事古歌,祭祀歌,酒歌等。习俗歌是民族风俗习惯的反映,主要在年节、起房盖屋、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演唱,有《青棚调》、《左脚调》等曲调。祭祀歌是以彝文文献形式出现的毕摩经文,它们的唱诵者是毕摩,其内容容量较大,如《找火种》、《祭火神》、《祭五谷神》等。酒歌在彝族接待客人、欢庆饮宴时唱。优美动听的歌唱还有《阿苏找》、《阿乖佬》、《江迤调》、《咕遮》等在节日中,人们尽情欢唱各种民歌,即兴抒怀,充分展现出彝族独具魅力的丰富艺术资源。从中充分表现出彝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直爽、智慧的民族性格。
乐器:流传至今主要的彝族乐器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吹、拉、弹、打四类共十八种。吹管乐器有笛噜、小闷笛、葫芦笙、唢呐、大号、筒子、羊角号、牛角号、树叶等;弦乐器有小二胡;弹拨乐器有月琴、大三弦、小三弦、响篾等;打击乐器有羊皮鼓、牛皮鼓、法铃、师刀等。
各种乐器在楚雄彝族各支系地区均有分布,这些乐器在演奏中基本上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应用宫、商、角、、羽等多种调式,一个乐段内多应用调式的交替,并经常出现滑音,装饰音和颤音,有的还需应用循环换气法进行演奏,使之富有柔和的特点。
舞蹈:主要有大三弦舞、葫芦笙舞、跳笙、左脚舞、大刀舞和祭祀舞蹈等。大三弦舞是楚雄辖区内流传最古老的一种彝族舞蹈,通常是围火成环而舞,它以笛噜吹奏作引领、大三弦伴奏配合主旋律。芦笙舞形体动作原始古朴、粗犷豪放,伴奏乐器为葫芦笙。跳笙的伴奏乐器为月琴和竹笛。左脚舞,被现代人们称为彝族“的高”,伴奏乐器主要是月琴和小二胡。祭祀舞是楚雄彝族为祈求丰年,村寨平安,祭祀天地、祖先、亡灵的舞蹈。
服饰:在彝族火把节盛大的节日期间,人们纷纷穿上节日的盛装,从各个地方纷至沓来,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节日中还有赛装、穿花衣表演,从中可以欣赏彝族服饰的绚丽多姿。楚雄彝族服饰主要由帽、上衣、坎肩、围腰、披风、背披、腰带、长裙、短裙、围裙、长裤、腿套、鞋、飘带、挎包、兜肚以及银制的耳环、耳坠、手镯、戒指及少量的玉器等饰物组成。
民间手工艺:在楚雄彝族火把节中,有许多彝族传统的精美手工艺品展卖,有各种泥塑、泥雕、竹编、竹木雕器、木偶、纸扎、彩扎、剪纸、布艺、剪纸、银饰和刺绣品等,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的这些工艺品形式各异,种类众多,制作精湛,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其中雕刻、漆器、彝族剪纸、刺绣和绘画最为典型。这些工艺品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而且实用性强,历来深受彝族人民的喜爱。在节日期间,人们纷纷购买,将它带回家中,作为礼物赠送给亲朋好友。
饮食:火把节期间,也是一年饮食最丰盛的节日,虽然楚雄各地彝族关于火把节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有所不同,但一户人、一村人做出最好的饭菜,合家共宴、全村共宴或邀请四方亲朋好友、宾客共宴的习俗却是普遍的。楚雄彝族由于居住环境的原因,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俗,动物类食物主要有猪、羊、牛、鸡、昆虫;植物类食物主要以野生菌类、植物花、叶为主,主食有大米、包谷、小麦、洋芋、荞等。制作方法有烧、炸、蒸、煮、腌、舂、剁等。饮品主要有小灶米酒,火罐酒、茶,南瓜、芭蕉、荞等均能制成甜酒。楚雄彝族的食谱有很多,如羊八碗、炒核桃花、干炸芭蕉心、荞粑粑、泡椿、玉米饭、凉拌芭蕉、猪肉煮伏苓、水芹菜、凉拌树花、豆腐肠、鱼心草、煮野山药、菌类、蛙类、凉拌青剌头、凉拌罗汉松枝头、炒皂角牙等等。
总之,火把节自身有着极强的艺术形式,围绕着火为中心信仰而展开的舞蹈、音乐、文学、饮食、服饰等艺术内涵与形式,拓展丰富了彝族火把节所涉及艺术的多样性,及节日自身的饱满性,也充分体现了火把节在彝族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而作为民族文化的发掘,保护,创新来看,火把节中的每一种艺术形式都可能成为研究对象,都可能成为文化创新的源泉而存在,因此火把节中的民俗文化形式研究,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演绎,作用重大。
参考文献:
[1]施惟达、段炳昌等.云南民族文化概说[M].云南: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2]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兵、黄泽.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跳公节,又名跳弓节,是那坡县彝族村寨的传统节日,主要分布在城厢镇的达腊、念毕、者祥三个屯和下华公社的坡伍屯,为期三天。传说是有一位彝族的祖先,曾率领彝人在保卫疆土的战斗中被敌人围困在大山竹林中,情况十分危急。后他们依靠全族人的智慧,以竹子弓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奋起反击,获得大胜。当凯旋时,族人的热烈庆贺,演变成跳公节,被后人沿袭为俗,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
跳公节,彝语称为“嘈契”,意为“跳弓舞”,也称“孔够”,意为“快快乐乐,祈祷祝福”。跳弓节是那坡彝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各个村屯过节的具体日期虽不尽相同,一般都在每年农历四月上、中旬举行。每逢农历四月初十为那坡达腊白彝族同胞的盛节——跳弓节。
据说,古时候,白彝族在与外来侵略者的抵抗战斗中弹尽粮绝,迫使退进悬崖陡壁中让敌军无法进攻的一片茂密金竹林,敌军只好封住所有路口,以此困死白彝族人。可是,在紧急关头,白彝族人急中生智,利用身边的金竹子,制成各种气镖、长矛、弓箭等兵器,挖竹笋充饥,养精蓄锐,伺机突围。时过三天三夜,在敌军放松警惕时,白彝族人突然出击,击退了敌军,获得胜利。于是,白彝族人认为是金竹林挽救了他们的民族。从此以后,金竹便成为白彝族人最神圣的吉祥物。
故此,每年农历四月是竹子生长最茂盛的季节,也是白彝族同胞最欢庆的日子,全族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拿着竹制兵器、吹起芦笙、敲起铜鼓,围着金竹载歌载舞以纪念前辈的丰功伟绩和深表对竹子的敬意。
跳弓节的活动内容极为丰富多彩,而以祭神和歌舞为主,整个节日活动要举行三天才能结束。第一天,先祭祀祖先和天地众神。祭完神后,人们集中到村寨场坪跳集体舞,表现以前庆祝胜利归来的场面,一直持续到第二天。第二天晚上,人们又到各家各户去跳,互祝和平生活。在两天的跳舞过程中,还不时穿插具有特定内容和民族特色的表演活动。
第三天是做“三朝”,主题是上坡祭山,祭山结束后,来参加节日活动的客人要立即离去,否则便被视为不友好。等客人走完,全村男女凡能干活的都得于当天下地干一门活路,表示人勤神佑,今年定将获得好收成。
欢庆节日的彝族,杀猪宰鸭,身着民族服装,踏起彝族独特的舞步,吹起自制的葫芦丝,击起古老的铜鼓,张张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快乐。跳弓节在舞蹈、乐器、服饰等方面都显出浓郁的古色古香的民族风情。
云南傣族的“泼水节”远近闻名,在我们东莞的东坑也有一个特别的民间传统节日,全镇的男女老少和外地客人纷纷走上街头,互相泼水、射水作乐,以祈求一年的好运,这就是当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卖身节”(也称“射水节”、“欢乐节”)。
“卖身节”历经数百年而不衰,随着时代的变迁,“卖身节”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但人们依然保留了这天前往镇上赶集的传统。解放初期,人们又称“卖身节”为“翻身节”,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卖身节”演变成了“射水节”和“欢乐节”。
为了庆祝节日的到来,我镇在开幕活动中举行了一系列表演巡游节目.有石排的醒狮表演,樟木头的麒麟队,还有出色的杂技团表演等等,在几十支特色方队巡游中,有苗寨、维寨、彝族等服饰鲜艳、特色迥异的民族舞蹈,有滑稽可笑的小丑高跷特技表演……惊险精彩的转碟、登人等杂技绝活让人禁不住摒住了呼吸,小演员们气定神闲的吴川飘色表演让人大开眼界,麒麟、醒狮狂舞,更是把喜庆的气氛烘托得淋漓尽致。
卖身节的开幕式结束后,泼水活动正式开始.大街上,男男女女们穿着雨衣,手持水枪对射。晶莹水花、纷飞四溅。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一股福水飞临而降。没有人嗔怪,因为那水是“福运”的使者。靓女们经常是福水集聚的目标,而无处躲避。辛劳的外来打工者们一年到头难得放松,这一天,大家就在厂门口展开射水激战,快乐随着水花一起溅落在每个人的脸上、身上。
整个东坑镇彩旗招展,人山人海,欢声笑语,人们不断泼水射水,呈现一派热烈欢快的气氛。
“卖身节”这一民间传统节日焕发了勃勃生机,传统文化活动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使这个传统节日增添新意,发扬光大。
火的节日
推荐火把节在古代被称为"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火把节的由来传说不一: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闭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
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或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现在,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火把节"也是白族的一个盛大节日,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白族人民就会举行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活动。当晚,每家门前都竖有火把一柱,村口全村公立的大火把上插红绿纸旗,书写一些吉祥语句,村民们则高举火把在田间游行一周,捕灭虫害。此外还有"绕三灵"、"耍海会"、划船、放生等一系列的文艺活动。
乐茜 哇,好多人,好热闹啊!
乐茜妈 嗯,过春节大家都喜欢凑热闹。
快比爸 元宵灯会是春节的一个盛大的活动哦。
乐茜妈 春节是我国汉族的农历新年,也称“过年”。
乐茜 春节的活动有不少啊!
快比爸 对呀。我们来看看过年都有哪些活动吧。
乐茜妈 中国民间的过年,实际从腊月的初八就开始了。从这天到岁末都是大年的前奏,俗称“小年”。
快比 原来“小年”这么长啊。
快比爸 小年都是为过年做各方面的准备,比如:贴春联、贴窗花、办年货等。
乐茜 嘿,贴了春联、窗花和年画才有过年的气氛呢。
乐茜妈 春节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忙着办年货,为过年采购美食和生活用品等。
乐茜 办年货时大家都出动,好热闹呢。
快比爸 除夕夜,一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吃年夜饭是每个家庭最重视的内容,是合家欢聚庆团圆的象征。
快比 哈哈,年夜饭最丰盛了。
乐茜妈 过年还会做很多富有特色的小吃,这些小吃还有很好的寓意。比如:包饺子,饺子又名“交子”,是新旧交替之意;做汤圆,汤圆寓意团团圆圆;蒸年糕,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乐茜 嗯,这些东西都很好吃哦!
第24页
快比 过年之前的活动就有这么多了,到了过年的时候就更加热闹了。
快比爸 对啊,大年初一一到,人们便开始涌入迎春的狂欢热潮中去。从正月初一开始,晚辈先给长辈拜年,然后到亲朋好友家登门拜年。
乐茜 拜年长辈还会派红包给我们呢。
乐茜妈 全国各地的迎春活动各具特色,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快比 好啊!
快比爸 耍龙灯也叫舞龙、龙灯舞。耍龙灯和舞狮一起为新春增添欢乐的气氛。
乐茜 哇,舞龙舞狮真好看啊!
乐茜妈 新春庙会是很具特色的新春传统风俗哦。庙会上有跑旱船、踩高跷等表演,还有地方小吃。
乐茜 庙会好热闹啊。
快比爸 还有正月十五的闹元宵,到处张灯结彩,元宵花灯节等活动都很受大家的欢迎。
快比 过年有好多节目,真开心!
快比爸 很多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也有些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新年呢。
乐茜妈 对呀。比如,藏族的新年是按藏历推算出来的。新年里穿着节日服装的藏族人互相拜年,见面要恭祝吉祥如意;他们还会到附近的寺庙朝佛,或成群结队地上街唱歌跳舞,或到亲友家去做客。
快比 过年都是热热闹闹的。
快比爸 苗族的“苗年”是苗族传统节日,每到阴历十月,五谷入仓的苗家山寨一片欢腾,芦笙声、铜鼓声、酒歌声,此起彼伏。苗族的新年就在这声震山谷的欢乐声中开始了。
乐茜 苗族的服装头饰真漂亮啊。
乐茜妈 傣族的新年也是泼水节,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傣历四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为期三至四天。
快比 哈哈,泼水节就是新年呀,真好玩!
快比爸 还有,彝族新年是彝族民间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家人团聚走亲访友的时机,一般在每年的11月中旬举行。举办各种娱乐活动,尽情地唱歌跳舞,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彝族年一般在秋收后的彝历兔月,即农历十月,具体日期由当地懂历法的长者或毕摩推算、选择而定。按传统彝历,选择猴日和虎日最佳,忌猪日和龙日。
欢欢喜喜过新年
金色的秋末冬初,庄稼收了,鸡大了,猪肥了,牛羊壮了,人闲了,彝家山寨过年的日子到了。
择定吉日后,山寨一片繁忙景象,人们欢欢喜喜地准备年货:上等的食用米、祭奉用的荞面和燕麦粉,特制的鲜酸菜、青菜、白菜。不但要备足一年烧的柴火、过年需要的各种香料作料,还要为全家缝制新衣、编织各种草垫、推豆花、打扫室内室外卫生、清洗衣物和餐具。
“库什”前一天,家人团聚,家家准备杀猪、杀鸡、煮豆腐,除旧迎新、迎祖灵。
彝族年一般为三天,家中的火塘要烧上三天三夜。
第一天叫“库什”,即正式过年。清晨全寨各家各户在自家门前燃起熊熊大火,让袅袅浓烟代表全家祈求来年五谷丰登,敬请祖先的灵魂回来与子孙后代共度佳节。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妇女们忙着煮饭、做荞粑,汉子们则集中起来,簇拥着“翁色尔古”(杀猪能手),从寨子中辈分最高的长辈家开始,一家一家逐户宰杀年猪。经过特定的祭祀仪式后,一家人才开始吃年饭。
第二天是“多博”(尽情欢乐),这是彝族年的。孩子们带上自家的砣砣肉、荞麦粑等食物到野外进行集体野餐活动;青年男女身着节日盛装欢聚一堂,姑娘们吹起动人的口弦,奏响悦耳的月琴,唱着欢乐的歌儿,在弦声、琴声、歌声中,少男少女们跳起欢快的“锅庄”,举行各种体育、娱乐活动。
第三天为“阿甫博基”(送祖归天)。人们凌晨鸡叫起床,煮好祭品,做好炒面,敬上食盐,家中的篾笆里摆满各种各样的佳肴,男主人念着送别的祭词,祈求神祖保佑全家幸福安康,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欢送仪式越早越好,好让祖先的灵魂早上路、早平安。
高高兴兴杀年猪
彝族年特别讲究吃。彝族杀年猪十分讲究,年猪一般要喂养一年,越肥越好。经过腊制后猪膘越肥越厚,就表示主人越勤劳,是富裕的象征。
杀猪一般从德高望重的长辈家开始,要举行简短的仪式,而且不能用白毛猪、短尾猪、红嘴猪和老母猪过年,否则祭祖不利。平日里乱杀生、手脚不干净的人不能参与杀年猪。杀猪前,先斟酒敬祖先、敬“翁色尔古”。年猪杀死后,各家各户在院中架上金黄的蕨蒺草,用明火边烧边用刀除去毛和灰尘,直到猪皮呈金黄,洗净后先取出胆、脾、肺、膀胱观看当年是否吉利,再取肝、腰在火塘中烧熟,由男主人恭恭敬敬地端到祖先灵位前,口中念念有词地开始祭祖。家人忙着在蔑席上砍肉、剁骨,把猪肉砍成3寸见方的肉块,待锅中的水沸腾后放入,开锅20分钟左右捞起,加入各种调料拌匀,在簸箕中上下簸动,就成了香嫩可口、风味独特的彝家砣砣肉。剩余的猪肉就由妇女们装香肠,汉子们制腊肉。
热热闹闹拜新年
“库什沙”(拜年)是彝族过年的一大内容。彝族过年期间,不分种族、主客,各家各户都要外出向亲友、长辈拜年。各山寨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只见山间小路上、柏油马路中赶马的、背背篓的、提竹篮的、挎口袋的人络绎不绝。年幼的到长辈家拜年,弟妹到兄姐家拜年,出嫁的女儿带着女婿、有家的儿子领着媳妇回家拜年,亲朋好友们偕老扶幼也加入到拜年的队伍中……拜年者人人身着五彩盛装,个个脸上喜气洋洋。每到一家都争着唱丰收歌,说祝福词,送拜年礼,主人热情地端上美酒,拿出佳肴款待来客,其情其景令人难忘。
彝族年期间,无论你是本地人还是外乡人,无论你是拜年者还是观光者,只要你走进热情好客的彝家,你就成了上等宾客,迎接你的有一张张热情的笑脸、一碗碗香醇的美酒、一盆盆风味独特的砣砣肉,还有香辣的辣子鸡、清香的连渣菜、可口的彝家冻肉和绿色食品荞面粑……
神神秘秘谈崇拜
彝族年作为彝族的传统节日,在宗教文化方面有许许多多不成文的规定,至今仍保留着不少的古老习俗:彝族年的吉日要严格按彝历择定;过年供奉祖先的食品和年货要专门准备,柴、米、酒、菜一定要新的;杀年猪时不能让猫沾上血迹;过年的三天三夜,火塘里的火不能熄灭,夫妻不能吵嘴打架……在这些形形的规定中,祭祀祖先是必不可少的,显得格外重要。
彝族年祭祖是彝族传统,他们尊敬老人、崇拜祖先,因此祭祖的风俗历经数载延续至今。他们认为家人的幸福安康、来年的风调雨顺、子孙的繁衍兴旺全靠祖先灵魂保佑。因此,过年前一天,一定要烧大火,用浓烟请祖先灵魂回家过年;过年的第一天早上,要杀一只鸡祭祀祖先;杀年猪时,人不能先吃,首先要取些猪肉和内脏烧熟后祭祖后人们才能开怀饱食;还要观猪肝、肺、胆、脾、膀胱以卜“财喜”、“来运”;为过年准备的美酒,没有祭祖前谁也不准开坛饮用;第一餐年饭,也规定必须先敬祖后食用;过完年,要举行隆重的送祖归天仪式;就是“库九”(类似春节的元宵节)日子的选定也严格按彝历进行,必须是年后的第五天或第七天,以单数依次类推,一般不超过半个月,届时将猪头砍成砣砣煮熟,告诉祖先年已过完。这样彝族年才算真正过完。
从民族源流学研究来看,西南地区早在旧石器时代便有土着居民生存,现在彝藏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属于古代氐羌系统民族的分支,其在历史时期有一个从北向南的迁徙过程,故其民族形成沿横断山脉纵列河谷从北向南分布的特点。这与彝族从地理上的分布特点极为吻合。从我国现存最大的川南彝族聚居区来看,他们主要聚居于今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乐山市马边、峨边彝族自治县,以及泸州市古蔺县、叙永县一些彝族小聚居地。“其所居,崖险箐深。”关于彝族居住环境的险峻,《两朝平攘录?都蛮》有所描绘:“地界川贵,险据万山,三面阻夷,其窟穴为九丝,山形盘礴岪郁。上修广可容万灶而四嵎峭崖,崇峦壁立。外限深箐,为蛮中天险(或云昔人以丝从高阜围之,九两方匝,故得名)。其外东北为鸡冠岭、都都寨、凌霄峰三冈,皆峻壁数千仞。拔地而起,旁仅窄迳。行不得列骑,中间陇坂幽筱,虺蟠蜿引,凿空而后可度。三山鼎立,为九丝外障。入九丝所必由,令人守其上,则十万之众,势难飞越。舆地约四五百里,而连属者二省,切近者七邑。”由此可见一斑。现存凉山彝族聚居区凉山山脉由东而西,北起大渡河,南及金沙江,海拔约300~5959米,地表高差悬殊,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水系将大凉山脉分割为条状,向南展布,从而形成了雄伟壮丽的高山峡谷。[而泸州古蔺、叙永彝族主要聚居区,位于川、滇、黔三省结合部赤水河流域上游四川盆地南沿向云贵高原抬高地带,史称夜郎、乌蒙、茫部地区,海拔约800~1700米的高寒山区。可见,川南彝族整体生活环境十分恶劣。高山险水的自然生态环境和长期的狩猎及山地农耕生活使川南彝民养成了强悍的性格。而高山深谷、四周闭塞,又使他们较长时间保留了远古民族豁达善舞的风尚。古人云:诗以言志,歌以传声,舞以动容,乐以击节。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生存环境如何改变,彝族先民始终不渝地保存着本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并不断自觉支撑着族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认同,彝族民间音乐成为川南地区彝族文化上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川南彝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文化背景
为了厘清川南彝族音乐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彝族的迁徙发展史,因为川南彝族作为彝族的主要聚居地,其历史和彝族的发展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关于彝族族源说,目前主要有“北来说”和“云南土着说”两种。“北来说”认为,彝族是古氐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各土着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云南土着说”则认为,云南自古便是彝族先民的发祥地,今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和境外各地彝族皆发源于云南的土着居民。但学术界最为公认和流行的是“彝族源于古羌人”按“北下”迁移这一学说。氐、羌民族的历史十分悠久,在商代就已屡见于史册。《诗经?商颂?殷武》:“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献和考古资料证实,氐羌先民早在史前到战国秦汉时期,从中国西部高原经松潘草地到岷江上游和大渡河上游,又沿岷江和大渡河(其后转安宁河)河谷南下,而达云南的鲁甸、昭通、昆明、大理及贵州毕节等地,通向西南的广大地区。关于这一说法,古文献《后汉书?西羌传》上有羌人南迁的较早记载:“羌无戈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渭首,灭狄獂戎。忍季父卬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羌绝迹,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牦牛种,越嶲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忍及弟舞独留湟中。”其中“旄牛种,越嶲羌”,就是彝语支各族的先民。彝族先民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沿大渡河及安宁河至滇东、黔西及昆明一带,最后在滇、川、黔、桂定居下来,完成了游牧到农业定居的转变。长期从事西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蓝勇先生用体质人类学和语言学的研究结论,结合考古学和现代人类学的资料去分析民族源流及其民族文化,探索其民族源流的地理特征,也认为彝族的遗传位置在中国西北的北部地区,民族确有从北向南迁移过程,属藏缅语族,是古氐羌系族后裔。且从现在对彝族体质人类学、遗传拓扑学的研究表明,彝族中存在“黑彝”和“白彝”之分,从体质特征上讲,“黑彝”更有明显的西北亚人种特征,而历史上“黑彝”多以奴隶主的身份出现,可能就是彝族最早的主休民族核心,而“白彝”可能是后来的迁徙过程中融合进去的。川南彝族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支撑。从其族源及迁徒发展来看,无论生活环境如何变迁,抑或与汉、藏、回、蒙古、苗、傈僳、纳西、布依、傣、壮族等多民族杂居,虽不同的信仰、文化历经碰撞、融合,但彝族独特的文化最终得以发展。一代代川南彝民以音乐这一独特的艺术语言,或口口相传先民迁徙的足迹,或颂扬彝民的勤劳勇敢,或表现劳动的五谷丰登,或聆听生活的酸甜苦辣,或反映历史传说,或象征幸福爱情,用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心中的喜怒哀乐。
二、川南彝族音乐的民俗文化背景
彝族音乐文化的最原始的源流在于娱民娱情。彝族音乐文化非常发达。彝族人民继承了古氐羌人能歌善舞传统,将音乐文化艺术渗透到了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早在远古时期,因对自然界认识的局限性,彝族人尤其信奉天神,认为一切皆为神的意旨,是不可违也不可战胜的。因此,凡是人所不能之事都交由天神来裁决,久而久之,逐渐固化为彝民族传统习俗,即今天依然盛行于彝民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祭祀、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生期满月、修房造屋等庆典活动。在原始的祭祀天神活动中,彝民族早期的舞蹈、音乐也应运而生,随着生产实践的不断深入,这些舞蹈、音乐最终固化下来,成为各种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并渐具彝民族特色。彝谚云:“唱歌有三种,一是高兴时唱、一是悲伤时、死人时唱,一是在山上放牧时唱”;“调子有三种,一是沙居(高兴),一是煞举(悲伤、忧愁),一是尼布嘿布合(禽兽雀鸟叫)”。无论是在劳动间隙,还是在过年过节以及婚丧嫁娶等重大日子,彝族群众都要以欢快朴实且又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歌舞来抒感,自我娱乐。彝族的主要节日是火把节和彝历年,这是彝族最隆重而又最富特色的传统节日。每逢彝历年,除了杀年猪、敬祖灵,彝民们的主要活动就是狂欢。人们相互邀约,成群结队地串门喝年酒,弹月琴、唱年歌,这家喝,那家闹,尽情欢娱。姑娘们流蜜的口弦琴音撩拨着一颗颗火热的心,令人动容;青年男女们倾情对歌令阿哥们倾心,让阿妹们醉心;男人们“支依博”(即串家串户地喝酒),边饮边歌,氐羌族系豪放血统展现无余。同样,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是彝人的狂欢节,也是中国的狂欢节。它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节日风情,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慕名而来。节日期间,有斗牛、斗羊、赛马、摔跤、选美等彝族传统文娱活动,人们穿上节日盛装聚集于火把场,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热闹非凡。彝族传统文化,尤其是音乐文化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此外,在其他场合,彝族音乐文化也多有表现。聚居于泸州叙永咪苏坝及周边地区的彝族,但凡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生期满月、修房造屋,甚至小孩剃毛头等,请唢呐匠吹奏是必不可少的,往往一个生产、生活的活动现场,根据亲友情况,可能会出现一对或若干对唢呐闹场,人们通过音乐形式传递祝福与吉祥,反映了彝族古代生活文明。
三、结语
彝族音乐与其民族一样历史悠久,是彝 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的文化积淀,它已完全融入彝族人民的情感世界和精神生活,与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丰富和活跃彝族人民精神生活中,起到了积极的教化作用,具有不可或缺的深远意义。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彝族人民生活聚居区连同它古朴独特的民族文化日益受到世人青睐,众多中外游客慕名而来。在旅游发展大潮中,如何既保护好彝族优秀文化遗产与优美生态环境,又展示好彝族民俗文化和音乐文化魅力,正考验着当地各级政府。
澜沧江─湄公河是世界第六大河,这条大河流经的地域范围被称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即以澜沧江─湄公河为纽带,由中国云南、中国广西、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共同组成的地区。湄公河在中国境内被称为澜沧江,流经青海、、云南,这里资源丰富、民族众多。各民族的节日庆典活动异彩纷呈,其中的体育项目也是各具特色。
一、青海节庆体育的特征
青海省地处中国西北,地域广阔,节日民俗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新春伊始,青海少数民族与汉族群众一起过农历的春节,或根据物候节、太阳的运行规律等确定本民族的新年。如从藏历正月初二起,藏族同胞开始搭台演藏戏,跳锅庄舞,举行赛马、赛牦牛、角力、射箭、拔河等活动。蒙古族崇尚白色,以正月为白月,称新年为白节。除夕夜之后,男人下蒙古棋,妇女儿童玩羊骨拐或纵情歌舞。此外还要举行赛马,包括马上角力、打靶、刁羊,以及摔跤、拔河、荡秋千等体育活动。
农事生产的节庆活动是族民欢庆丰收,或预祝来年更加幸福的传统节日,望果节就是一个藏族祈祷丰收的节日。每逢节日来临,藏族同胞身着盛装,抬着用青稞、麦穗扎成的丰收塔,敲锣打鼓,边唱边转地头,然后涌向树林,饮酒、歌舞、赛马、射箭,以预祝丰收。
二、节庆体育的特征
许多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往往源于某一农时节令或某一宗教活动,开展这一活动,常常是对这一民族传统习俗的沿袭,或是对某一人物的纪念。因此,许多项目本身既含有宗教意义,又是宗教活动和节日庆典的重要内容,与风俗习惯紧密相连,通过风俗习惯的沿袭而流传发展。
藏族的“转山”本身就是一种宗教活动,是转山节的主要内容。最初源于大寺院喇嘛教的僧人们,晨后之时,必绕寺院步行一周,为日常功课。四周附近虔诚的信徒们也是如此,后来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藏族、羌族都有的“锅庄”,原先也是一种宗教活动中的跳神舞,后来演变为一种聚会娱乐的运动,成为羌族羌历年、藏族转山节等节日的重要内容。
宗教祭祀对每个民族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活动,气氛及其热烈。正月二十三藏历新年,是最大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拉萨要举办各种活动,有从色拉寺东麓到布达拉宫后面长约15公里的赛马,有幼童跣足从布达拉宫到拉萨东长约15公里的赛跑,有角力、举重、射箭比赛和飞绳戏、翻竿戏表演,还有以求佛祖保佑的“朝山节”等宗教性质的节日活动,都融合了体育活动的内容。
三、云南节庆体育的特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云南各民族节日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农事节日常和祭谷神、禳灾、祈丰收等活动相联系,这些节日大都有固定的时间,有的则因时因事而定,即根据当地农事安排,在谷物成熟期间选择节日时间,活动日期三五日不等。如“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等西南少数民族重要的农事节日。现在宗教活动大为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如歌舞、斗牛、摔跤等。
彝族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割大草”节时,要跳铃铛舞。相传很久以前,彝族祖先为了民族利益,率众反抗官府的残酷压迫而英勇献身,后人为了悼念民族英雄,开展了此项活动。
傣族的赛龙舟于每年的泼水节举行,这项活动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傣族的龙舟与内地有很大差异,它是用木头制成,长约40米,宽1米,两头尖尖地翘起,每船50人,分两排坐定。比赛时,一人敲锣指挥,赛手们按鼓声节奏划桨前进,你追我赶,两岸加油生不断,赛场一片欢腾。
四、广西节庆体育的特征
壮族的“三月三”节,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广西壮族地区都要举行歌圩。这天,青年男女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圩场,三五成群相互对歌,充分反映了壮族人们的聪明才智,之后,男女青年还开展抛接绣球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众多的民族节日中,有些是直接用单项传统体育项目命名的,如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要举行体育盛会“陀螺节”,从除夕前两天开始到正月十六结束,历时半个多月。节日期间,村寨热闹非凡,比赛方法各式各样,获胜者冠以“陀螺王”美称。
在广西,每年农历的5月,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人们都要在村庄旁边的江里赛龙舟。村民大多是壮族,这里环境优美,村前有河、村后有溪,水资源丰富。村民除了种植水稻外,还在河中网箱里养鱼,供应广西首府南宁的市场。为了参加龙舟赛,许多村民早早地就开始翻新龙舟,为当年的龙舟赛做准备。中国赛龙舟,除了为祭祀龙神,也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屈原因为忠于祖国而被奸臣陷害,愤而投江自尽,端午节正好是屈原的忌日,中国人要以赛龙舟的方式纪念他。当地风俗认为:“今年划龙舟、明年大丰收”,有龙就有水。每年都要划龙舟,如果哪年不划龙舟,就会发生水灾。
复辞辞格形成的多样性
《荷塘月色》中的空间描段
英汉诗歌常用音韵修辞手段对比探析
接触使用中的红丰仡佬语语音及借词
黔西北滇东北彝族教会及其自立特征
彝族原始宗教神枝文化略考
毕节学院逻辑学精品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大学普通逻辑学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能力探略
从公务员考试看高校逻辑学教学改革
怎样上好逻辑通识课
皮亚杰与逻辑心理主义——兼评心理主义与反心理主义
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供给与需求分析
我国能源财政政策动态效应实证研究——以贵州省威宁县为例
隋唐以来中朝朝贡制度的演变
晚清“和戎外交”战略选择的动因——一种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
显性结构视域下威宁县幼儿教育专任教师发展研究
农村幼儿教育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贵州安顺市为例
当前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恋爱现状的调查研究
朗读教学的本质探析与设计原则
论字母词语应用的“四化”策略
论余秋雨散文的排比运用——以《文化苦旅》为例
“间接关系组合”试说
毕节彝族土司与元明清中央政府的关系考论
毕节地区彝族土司历史文化研究导论
略论毕节彝族土司的历史贡献
毕节地区彝族土司则溪制度述论
毕节彝族土司时期社会经济制度述论
毕节地区彝族土司时期教育述评
论“逻辑课程的现代化”——纪念王宪钧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先秦逻辑学家对矛盾律及逻辑矛盾的理解
圣教量能够作为“量”被确立吗
六朝书画“风骨论”的确立及其美学内涵
试论魏晋南北朝章表文发展概况及原因
金圣叹本《水浒传》结尾的文化内涵
从《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看小说的演进
从《活着》看余华小说的生命意识
西方文学中的死亡叙事及其审美表现
论《世界末日之战》的时间艺术
聋校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
网络、报纸流行的“囧”字的词汇意义、修辞价值及相关讨论
明清时期大理白族诗人汉语写作的修辞探究
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理论要析
再评王希杰的修辞学思想——兼评“三一语言学”的人文主义精神
双柏嘉彝族赶花节考
民族传统节日的现代变迁与传承思考——彝族葫芦笙节个案研究
试析混合条件假言联锁推理的推理形式
从创世论与进化论之争来看归纳方法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社会考试与高校非哲学专业《形式逻辑》教学改革
毕节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途径思考
基于PREEST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
毕节试验区派参政现状研究
《诗经》自然生态意识新探
《文心雕龙》“风骨篇”释义
《说文》部首语义结构特点及其认知特征分析
位移动词“去”、“往”的语法分化及认知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野下的转喻研究
傣雅服饰的族群标志与民族认同——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漠沙镇的研究案例
过完新年,转眼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顾名思义是与元宵分不开的。因为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而在元宵节吃元宵,则是人们对这个节日更直观的理解。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粱面、黄米面和包谷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的元宵则多用手心揉团。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黄豆。煮食的方法有带汤、炒吃、油汆、蒸食等。不论有无馅料,都同样的美味可口。元宵不但好吃,能够让人们大饱口福,还有团圆、美满、幸福的寓意,更是人们心中所无比向往的。这正如宋人周必大在《元宵煮浮圆子》诗中所写的那样:“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
我国幅员辽阔,在元宵节里,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娱乐活动,如放焰火、扭花鼓灯、扭秧歌、唱二人转、演皮影、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 抬阁、打花棍、耍花灯、打伞灯、放河灯、划旱船、抬独竿轿、照田财、净街、偷青、踏歌、祭门、祭户、逐鼠、迎紫姑、走百病等,深受当地广大群众的喜爱。另外,诸如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等少数民族习俗,更是数不胜数。
元宵节也被称为灯节。在这万家灯火璀璨时,除了观灯、赏灯、赛灯外,赏灯诗、话灯联、猜灯谜等更是元宵节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唐代诗人张悦曾写道:“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南宋词人辛弃疾也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让人遥想当时元宵节是何等的盛况、何等的美妙,这阙词更是被千古传诵。而灯联不但受到人们的喜爱,也成了某些人显示知识和才华的机会,还有人因此而平步青云。传说,明成祖朱棣在元宵节微服出游,遇一秀才,谈得颇投机。朱棣出上联试他才情:“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那秀才立即对出下联:“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永乐”是明成祖年号,朱棣大喜,遂赐他为状元。时至今日,人们不但把一些传统的经典的灯谜进行加工和翻新,还创作出了一大批又时尚又受大众喜爱的新灯谜。
丰富多彩的元宵节与我国的其他传统节日一样,度过的是日子,展现的是民俗,传承的是文化,享受的是幸福。
(选自《新重庆》2012年第2期)
“停,撞上我了!”卡迪松鼠叫住了快乐猪,“你说的对,这最后一个节就是冬节!”
“是啊!”快乐猪乐得蹦了两个高,“请您说说冬节,谁问我时我好告诉人家啊!”
卡迪松鼠笑道:“我已经发到网站上了。按照兔王的要求,做了《冬节大团圆》专版,主题是‘团圆・欢乐’。你自己看看,好吗?”
“好好,我这就去看。”快乐猪跑到电脑室,很快看见了: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2500多年前,中国就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24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时间在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对了,谚语说‘冬至长,夏至短’嘛。”快乐猪嘀咕着,“可为啥是传统节日哪?”
“往下看啊。”兔王菲儿兔推门进来,正好听见快乐猪的话。
“谢谢大王!”快乐猪继续看起来,念叨着,“根据周朝的记载,民间有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又因为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这就是说:过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的。《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兔王菲儿兔接过快乐猪的话说:“古代对冬至很重视,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所以我们要过大团圆节,冬至这天,所有动物都回来过好这个大节。”
“嗯嗯,”快乐猪高兴地说,“这个大团圆节一定很有趣很快乐的。俺盼着这一天呢!”
转眼之间,冬节到了。快乐猪天还没亮就跑出家门,一下子愣住了:动物们挑担的、提篮的、挎包的,一群一群地往冬节大广场赶,连平日没有见过面的都出现了。
大广场上,站满了动物,黑压压的一大片。卡迪松鼠见动物们已经到齐,便走到话筒前:“朋友们,今天是冬节,我们将在一起度过的第12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现在请兔大王说话!”
“咋不叫讲话和报告呢?”黑铁塔熊小声说。
“咱是动物嘛!”梅花鹿娇娇小声告诉黑铁塔熊。
这时,兔王菲儿兔站了起来,给动物们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声音洪亮地说:“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日‘冬至’。冬至开始数九,‘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大家冷不冷啊?”
“不冷!”动物们齐声答道,“冬节大团圆高兴,一高兴就不冷了。”
“好!”兔王菲儿兔高声说,“冬节有好多习俗,除了祭天祭祖,我们北方有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等习俗。今天,大家依照这些习俗,吃好喝好啊!我也借此感谢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