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8 19:18: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生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中职生 教师 管理
一、中职学生的特点
1.被分流的学生
有些中学片面的为了追求升学率,把一些升学无望的学生分流出来,这些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知识基础停留在初中甚至是小学。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没有从学习中感觉到学习的乐趣,更不要说学习的积极性了和成就感了,自卑心理较强,总是认为自己学不会,也就不想学,从而造成了恶性循环。
2.意志薄弱的学生
这些学生没有属于自己的主见,随波逐流,别人做什么我就跟着做,是非观念不是很强,不能围绕自己的目标坚持努力,浅尝辄止。
3.学习困难的学生
这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开小差,学习效率差。只能集中注意力一节课甚至更短,第二节课就管不住自己。学习习惯更坏,课前不预习,课上不做笔记,课下不复习,课后不做作业,这样的学习习惯很难在学习上有收获也不用说创造性的学习了。
4.生活、行为习惯差的学生
这类学生多数是在家长的溺爱下长大的,在自己的幼稚想法中度过了小学和初中,过分依赖家长,自主性差,有的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自我日常管理都不会,只知道混日子。抽烟、喝酒、去网吧,晚上不睡觉,早晨不起床,宿舍卫生差。不懂礼貌的学生,对老师甚至直呼姓名,对同学更是不符合他的心意,张嘴就骂,伸手就打,虽然这样的现象是个例,但足以让老师伤透脑筋。
以上是我们职校生身上普遍存在的情况,通过我们两到三年的努力,想把这些学生培养成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没有一些特别的管理手段,实现起来会很麻烦。对于此类问题,本人认为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首先教师要提高下面几方面的素质:
学会倾听,在我们的日常繁杂的工作中多数都是和学生打交道的,倾听可以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提升两者之间的感情。很多时候,学生是不敢敞开自己的心门,主动和老师谈心,一旦学生主动和你谈,老师就一定要倾听,不要掺杂自己的想法,直到他想听取你的意见时,你再说出你自己的想法,因为也许他一开始只是想找到一个合适的倾听者。你的打断自然就打乱了他想梳理自己心情的想法,只有必要的倾听,才能真正了解你的学生,拉近彼此的距离,成为除师生关系以外的另外一种的好朋友关系。好朋友之间就没有束缚,教育的效果会更好。
学会沟通,良好的沟通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师生之间的沟通对于学生管理而言尤为重要。首先老师要了解你的学生,沟通才不会变得尴尬。其次语气要温柔,让学生通过语言可以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和爱。最后要及时表扬学生,把你对他的认可充分的表达出来,让学生有成就感,这样的管理才是行之有效的管理。
学会激励,每一个学生都有为集体争光的愿望,也希望班集体对他而言有归属感,在班级制定班规、班级目标、量化标准等相关班级文件制定时,多让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同学之间建立彼此信任和关心,使得学生管理效率大幅度升高。激励就是学生管理的剂和催化剂,即加强了对学生的理性引导,又强调了学生的高层次的需要,激发了学生的价值需求,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和学习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其次是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选好学生干部,使其做好老师的左膀和右臂
学生干部一般说来有两种,一种是班干部,另一种是团干部。团干部主抓团员的思想和学习及纪律,发挥共青团的作用,使班级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班干部就是对班级日常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负责同学和班主任之间的联系工作,在学习、纪律方面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释放正能量。
2.制定班规、班纪
合理有效的班规对于班级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严明的纪律使学生有章可循,并且做到违章必究。对于严重违反校规校纪的必须在第一时间严格处理,不能心慈手软。经过一学期的教育和规范我班已经取得良好效果,无论是精神面貌上还是在行为养成上和入学之初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行为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规范性工作,必须坚持常抓不懈才收到好的效果。
3.培养学生职业习惯
老师言传身教,培养职业道德素质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逐渐让学生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对于个别逆反严重的学生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单独谈话,或者严厉批评或者循循善诱,也可以利用网络方式和学生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从细节上关心同学,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让他们可以接受你对他们的教育,对未来充满希望,避免对自己丧失信心,自暴自弃。和家长的沟通也是必须的,让家长更加了解学生在校的实际情况。配合学校教育,使学生进步的更快更好。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中职学生的教育管理要讲究方式方法,我们完全相信: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坚持,学生的良好行为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英国教育部退出“零度容忍”政策[N].新民晚报,2005-2-3.
(一)强化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强化是对和谐校园建设的必然要求,因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只有在这一层面得到加强并推进学生的管理制度科学公正性发展,才能够使得高校稳定有序的发展。对学生管理的强化也是全面连锁式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是完成高校中心工作任务的根本性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能够得以健康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对高校学生的管理加强是确保校园安全稳定的迫切需要,也是适应社会法治化进程的需要,所以要能充分加强学生管理的重视度。
(二)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分析
从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来看,在诸多问题方面还没得到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辅导员工作的两极化倾向,对学生的接触相对较少,并且对学生也缺乏着信任,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主动积极性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还有就是学生工作存在着形式化现象,并没有将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在工作体系和内容上表现的较为庞杂,从而就导致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困难重重。另外,高校的学生管理的方法比较单一化,从管理的方法来看主要就是采取灌输式的方法,以说教为主。这一机械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很大的阻碍,对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教育环境以及对象的变化没有充分重视,所以就很难对新形势的发展需求相适应。还有就是高校管理的不规范,人治管理比较突出,在管理的评价体系方面还没有得到有效完善,领导和学生的满意度相对较低。
二、高校学生管理问题原因及解决策略
(一)高校学生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高校学生管理的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社会变革加快以及教育发展的滞后是重要的成因,由于正处在社会变革的改革时期,在高校的管理方面的改革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对适应新的改革环境还有着一定的排斥性。再者就是高校的学生管理在工作的理念上更新较为缓慢,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还有就是高校学生的管理中,由于学生的思想存在着多元化以及不稳定,所以对管理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阻碍。还有就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模式以及体制相对比较滞后,这些方面都是影响高校学生管理效率的因素。
(二)高校学生管理的优化策略
第一,对高校学生管理进行优化要能够构建高素质学生管理的队伍,从具体的措施上来看,主要是要稳定及加强学生的工作过队伍,对不称职的管理工作者要按照要求进行清退,从而将学生的专职干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还要能够重视及发展有着德才兼备的辅导员队伍,将相关的制度进行完善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管理者自身的理论管理水平和文化修养进一步提升,转变传统的管理思维模式,从而才能从基础上得以扎实体现。第二,要将学生为本的理念得以树立,并将管理为主向着服务为主进行转变,高校的学生管理要能够重视人情味,在具体的工作服务过程中能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将民主的理念也要能够得以树立,并要能充分的给学生自我管理的机会。树立法制理念来增强学生管理中的遵纪守法意识。第三,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能充分加强,这是保障学生管理效率得以有效提升的重要保证。从具体的措施实施来说主要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教学要能够体现出时代的特色并贴近大学生生活,还要能够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创新教学的方法,将教学的效果进行增强,以及丰富和拓宽教学的内容。将第二课堂的作用充分发挥,大力构建校园文化等。第四,将高校学生管理的体制进行有效完善,在这一方面主要是要能构建科学高效的学生管理工作体制,以及学生管理制度,结合本校的发展情况制定管理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加以规范化,依法行使有效管理。另外还要能够将多方合作以及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进行有效构建,不能将学生呢过的管理和其它的教育以及教学工作相脱离,要在管理工作的机制设计层面就要进行全面性的考虑,体现出管理的多层次以及多序列和多因素的动态管理。还要将责权利相统一的学生公寓管理模式进行积极有效构建,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评价体系进行积极构建,只有这样才能加强高校的学生全面管理。
三、结语
在高校校园文化的众多内涵中,培养优秀人才应是一根主线,这本不应该成为问题。但由于受各行各业“量化考核”的影响,近年高校也有了诸多形式的评估和排名。我们知道,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十分复杂,涉及到“学苗”质量、学制差别以及人才培养“缓效性”等问题,即便采取各种手段,也难以对各个高校的“当前状态”打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分数,于是考核的项目更多指向了“科研成果”。据此进行的评估和排名虽未被广泛认同,但对高校的影响十分明显,许多高校纷纷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争取立项和上。而人才培养由于在这样的评估和排名中“显示度低”而不同程度地被挤出了关注的视线。对此,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不久前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在于培养人才。对高校来说,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人才培养,都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2]高校的整体人才培养未被足够重视,作为诸多培养手段之一的学生管理,自然不会被更多关注。不少高校的情况是:只在涉及校园稳定和有了突发事件时,才感到学生管理十分重要,才把学生工作系统充分调动起来;而“危机”一解除,又“马放南山”,回到了老样子。所以,学生管理要真正做得好,归根到底,是高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努力冲破上述评估和排名等虚荣的樊篱,克服“短期意识”,端正教育思想,回归本质属性,把人才培养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从而形成从上到下、从机关到院系、从教学到后勤、从课堂到寝室浓厚的校园整体育人环境;随之形成从书记校长到各级干部、从授课教师到辅导员、从阅览室管理员到宿舍管理员的学生管理氛围。若高校形成了这样的环境和氛围,那么学生的管理将呈现如下状态:
1.学生管理实现“全覆盖”
教师在课堂上严格要求、认真考勤,有效督促自制力低的学生用心学习,阅览室管理员及时提醒学生关闭手机、不交头接耳等,维护良好自习环境,宿舍管理员经常检查学生寝室卫生和遵规守纪情况,等等,如此就相当于在学校的各种场合都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养成训练,这无疑有利于学生形成规范的行为习惯。
2.可及时处置学生事务
目前我国高校大多规模庞大,许多学校的在校生都有数万人之多。这样大的人群,加之学生情绪易冲动,发生矛盾和影响秩序的情况在所难免,有的情况不及时处置易酿成事端。高校各方面人员均负起管理学生的责任,就可“分兵把口”,从而有效避免产生不良后果。3.辅导员不再“孤军作战”如上所述,学校教育中的各个方面都从各自的角度介入到了学生管理之中,等于辅导员的工作处处有了“援手”。与此同时,学生管理工作本身的价值会得到更多的认可,辅导员的劳动付出也更容易得到其他岗位“同行”的理解,进而得到更多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其还可从“专业”的角度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二、以学生为本,调整学生管理的传统内涵
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不但应有浓厚的人才培养氛围,还应充满以学生为本的人文情怀。具体说,教职工不只是把学生当作自己职业的工作对象,而且将其视为自己育人事业的同行者,从而由衷地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所思所想,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应突破既有思维,正确定位学生,切实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并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中。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将引起这一工作的显著改变,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不再是一方强势、一方弱势,而真正呈现一种为实现学校培养优秀人才、学生自身获得良好发展这一共同目标的“合作”关系。这一改变会使学生管理面貌一新。
1.学校和管理者不再“一言堂”
凡是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事项,将通过座谈会、校园网等形式,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充分反映学生的意愿和诉求。这样,由于学生自己参与了讨论、发表了意见,相关的决策和措施执行起来会充分、顺畅,因而易达到预期效果,学校和学生“双满意”。
2.学生会更自爱、更自觉
在与学校、管理者的“平等”关系中,学生会由衷感受到被尊重和信任,于是会“转变立场和态度”、“不把自己当外人”。这样,他们就会在情感的推动下,更自爱、更自觉,在各种具体事项的处理上,就不只是从自身的角度去考虑,而是有“大局观念”,从而更严格要求自己,更有积极的姿态。
3.学生更多地参与管理
学校和管理者不再将学生视为“异己”,而是将其当成可充分信赖和依靠的力量。比如,可放手发挥学生会、班委会等学生干部的作用,管理者由此获得工作上“延长的手臂”,学生在参与管理中经受锻炼、增长能力。如此,“手段变成了目标,过程产出了结果”,学生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重视制度文化,助推学生管理实际工作
学生管理制度是学生管理的“法律”文本,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作为学生管理实际工作的依循,直接影响学生管理的状态和水平。一套好的学生管理制度应体现如下三原则:“一是体现学生意愿和满足学生需求的原则,二是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原则,三是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制度和规则、成为制度和规则主人的原则。”[3]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建设没有体现以上原则。要提高学生管理工作实效,必须重视制度文化建设,以制度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管理工作。
1.制度建设更具鼓励性
许多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以维护“整齐划一”的校园秩序和规范学生的行为为出发点,因而多是约束学生的基调。而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血气方刚,喜说好动,争强好胜,正是蓬勃发展的好“时节”,高校理应创造各种适宜的条件,鼓励其求异创新、健康成长。所以在学生管理上,高校应来一个思想转变,重新思考校园秩序的概念,深刻认识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审视现有学生管理制度,通过“废改立”,使其在更大程度上成为学生健康发展的“帮手”,而不是“这也不行那也不可”的束缚。
2.制度建设与时俱进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也随之显著变化。这在“80后”、“90后”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也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变化,使“代沟”的“沟隔”越来越密。比如,高校差一两个年级的学生,其消费时尚和流行用语及相应的思想观念等就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别。高校应及时感知管理对象的这种“不稳定”,改变学生管理制度的“多年一贯制”,使之更符合“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
3.制度建设特色鲜明
高校从办学历史、办学层次到学科设置、培养目标等多种多样,由此积淀的校园文化也大不相同。学生管理制度应反映上述差别、体现本校特色,以与学校的其他方面相吻合。比如,文史类与理工类、普通类与艺术类、本科层次与高职层次等,其教育思想、教学活动、实习实训等都有诸多不同,作为重要培养手段的学生管理,从总体模式到具体措施等也均应不同。这要求学生管理制度具有“只适应这一所学校”的鲜明特色。而目前有些高校特别是规模较小和新建高校,在学生管理制度上多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往往忽略本校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管理制度在学生管理上进而在人才培养上的积极作用,高校应重新审视学生管理制度,使制度建设切合本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需要。
四、树立宽容精神,学生管理彰显灵活性
高校务实与创新的追求,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包容与自由。只有具备这样的土壤,校园才能生机勃勃、活力四溢;学生才能自主进取、勇于探索,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个性品质。高校校园文化的这一本质,决定学生管理在发挥维护秩序、规范行为作用的同时,亦应彰显灵活性。
1.“因人而宜”
任何高校正在运行的总的学生管理模式、问题处置方式等,都是面向全校学生的,而事实上,学生群体的情况是复杂的,不仅专业差别大、年级有高低,而且生源地不同、原有学习基础不一、家庭经济状况迥异等。对这些不同,高校均应纳入管理视野,从实际出发,尽最大可能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从而尽量避免以“整体的名义”伤害到学生。
2.“特事特办”
在高校学生管理实际工作中,既有“波澜不惊”的常态,也会有“群情激昂”的特殊时刻。对于后者,要及时、恰当地予以变通,以避免管理的“冷漠与无情”[4]。比如,多数高校宿舍都有晚间统一熄灯的时间规定。这在平时是必要的,以免多数学生的休息受到个别学生的干扰。但若逢重大节日如新年和学生认为重要的特殊时刻如高水平足球比赛或重大晚会等,仍坚持原有规定必遭至学生反对,而根据实际情况和多数学生意愿将熄灯时间适当延后,则定会受到学生欢迎。再比如,高校学生一般男女生分楼住宿,平时不允许进入异性宿舍,但在毕业生离校之际,女生需要男生帮助整理、搬运行李等,则应该自由通行。如此变通,会使学生管理更加人性化,因而也更完善。
3.惩处适当
大学生虽已“成人”,但遇事往往欠缺周密的考量,易发生因冲动而引起的违规违纪行为,如酗酒、打架甚至考试作弊等。对此,应反复掂量,认真分析出错的原因和性质,除确属恶劣、屡教不改者,学校均应秉持教育人、挽救人的宗旨,“打疼而不打残”,既使当事学生受到应有的触动、吸取教训,更鼓励其悔过自新、健康成长。
五、辅导员为人师表,“变管理为影响、带动”
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当中,“为人师表”的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高校教师要“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5]作为学生管理队伍的主体,辅导员与学生的距离最近、接触和相处的机会最多,其在工作中和其他方面显现出的综合素质,既直接影响到学生管理的成效,也影响到自身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而这一形象又会转化为一种态度,使学生对辅导员的管理或积极支持或消极抵触。因而,辅导员应自觉内化校园文化,强化“为人师表”意识,不断提升“为人师表”的综合素质。
1.努力扩展知识视野
当今的大学生,由于入大学前的艰苦学习,知识已相当丰富,加之具有较之以前学生更强的独立性、批判性,对不高一招、胜一筹的人,很难产生认同感、敬畏感。所以,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仅凭学校的“任命书”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应通过积极向学生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网络学习、向同事同行学习获得多方面的丰富知识,从而在“驾驭”学生的过程中,更加从容和自信。
2.公平公正
辅导员管理学生,一定会办理一些关于学生的具体事项,而这样的事项有的是有着某种权力色彩的,比如指定学生参加某项活动、选用学生干部、培养学生入党以及推荐免试研究生等。在这些问题上如果不能“一碗水端平”、一视同仁,辅导员的形象就会受到损伤、威信就会下降,于是发的号召、做的动员、提的要求等管理目标就会因学生的“对抗”而难以实现。相反,辅导员对所有学生做到公平公正,落实和执行要求、任务就会容易得多。
3.时时为学生着想,努力为学生排忧解难
关键词:高职;学生管理;技工院校;策略
1技工院校高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
1)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技工学校学生踏进学校之前,通过对学生整体的家庭情况、学业完成度进行考察,各种影响因素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挫败心理。不少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后会自卑、腼腆,不敢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而且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其成长背景、经济状况、个人理念都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人际关系就会更加开放化、多元化。如果想在短时间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具备很大的困难性,学生往往只有表面性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但是还未能寻得良好的处理方法。2)学生自身学习能力。技工院校学生往往在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学生在初中或高中阶段,想要尽快参加工作就选择技工院校。学生学习节奏比较紧张,而在技工学校高职专业学习则比较松散,这种交错的状态之中学生不能找到某种平衡,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学习很难达到理想要求。3)学生个人适应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现代社会背景条件之下,在学生教育方面,多数家长会对少年学生过分溺爱,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很难在学校教育之下有所扭转。学生在学校或社会实践中出现畏难心理,认为凡事都有家长“善后”,做事情畏首畏尾是极为常见的,那么学生的适应力不足以及抗击打能力差,都会导致自己在学习阶段出现诸多问题[1]。4)学生自我情绪管理。技工院校学生的家庭构成较为简单,且独生子女较多,所以学生自我的调节能力不够,在自我管理、自我疏导方面能力不足,学生甚至会产生盲目从众的心理。还有部分学生过于自私自利,在遇到问题之后不能理智的进行处理,如果冲动莽撞的行为习惯养成,甚至会带来校园安全问题[2]。
2技工院校高职学生管理的有效策略
1)做好对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工作。高职学生还处于少年阶段,难免会存在一些行为习惯不规范或心智不够成熟的状况,所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工作。教师要真诚地去开导或点拨学生,尽管高职学生在日常学习阶段难免会犯错误,但是教师只要对学生有信心,学生就一定会改正自我、完善自我。班主任教师要做好人文性教育引导,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与鼓励,和谐融洽的班级管理氛围由此建立起来[3]。2)加强班干部团队建设,提升学生自我管理水平。学生干部是帮助教师做好学生群体管理的关键,整个班级管理氛围、专业教育推进都离不开班干部的支持。所以教师需要从高职学生自我管理层面上入手,让班干部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做好对学生整体情况的了解,确保班干部工作能够落实到细节之处,班干部的能力就能在实践工作中着重加强。紧密联系学生群体,那么管理策略更加贴切。学生管理工作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团队意识引导,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实践中,遇到困难问题学生开诚布公,与大家一起进行分析处理。那么班主任教师在学生管理阶段,做好日常工作与学生对接,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自己在班级管理阶段所负责的主要内容,这样就能让学生不断提升自我管理水平,优化班级、学校的发展建设工作。3)教师对学生以身作则,发挥楷模作用。教师日常管理谨言慎行,通过行动带动学生更好地参与班级管理工作,那么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启迪。高职教师需要从规范学生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明确自己作为一个学生的本职工作之外,还需要帮助学生建立与一般的高校学生一样的平等心态,自我尊重、自我奋斗才能提升个人的社会影响价值,这样的班级管理工作深入人心,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发展进步[4]。4)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提升自信心、责任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是学生能够协调家庭、社会、学校各方面生活基础能力,高职学生的管理与引导工作,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校习惯,通过建立良好的管理工作模式,将常规工作融入学生的实践生活、专业学习等方面。学生的责任意识由此建立起来,技工院校在学生培养教育方面的优势作用也能突出展现。
3结束语
技工院校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相对较为特殊,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改进,让高职生具备良好的自信心、责任心,在集体中获得进步与发展,为未来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当然高职生管理工作需要全方位推进,不仅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还需要具备职业道德、政治素养,围绕专业发展所需,探索技能实践的有效性途径,提升高职学生自我的社会影响价值。
参考文献:
[1]褚润贞.基于心理契约的高职学生管理策略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2):25-26.
[2]孙立群.创新教育指导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探索[J].中国新通信,2019(7):42-45.
摘要:高职学生的管理是一门科学,需要首先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在此基础树立“以人为本”的高职学生管理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探寻高职学生管理对策,努力开创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高职;学生管理;以人为本;管理对策
随着全国高职院校数量的逐年增加、招生规模的扩大,最终将直接导致招生门槛和生源质量的不断下降。为了做好高职学生的管理工作,我们要深入了解高职学生的基本状况,高度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用“大爱精神”去规范学生的行为、拓展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开创高职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一、深入了解高职学生的基本状况
高职学生的主流是主动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勇于进取,敢于表现,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政治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有正确的为人处事方式和原则。但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后,我们发现了更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和动力不足。
我院是面向全国进行生源招录的,但综观近三年来的招生录取分数线可以看出:2009年在湖北省的录取分数线最高为484,但最低仅有262分;2010年在湖北省的录取分数线最高为502,但最低仅有242分;2011年在湖北省的录取分数线最高为471,但最低仅有235分。高职学生的高考录取分数普遍偏低,而且录取分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由于文化课的底子普遍较差,进入大学课堂后,很多学生反映上课听不懂,极大地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导致部分学生课堂纪律松散,求知欲望降低,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学习能力差。
(二)集体观念较弱,组织纪律性差。
高职学生多数是生在90后的独生子女,在长辈的过分宠爱和娇生惯养下,养成了任性、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等不良习气,对集体活动和公益劳动缺乏热情,组织观念淡薄的现象,旷课、迟到、上课睡觉、作业抄袭、考试舞弊等现象屡禁不止,为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难题。
(三)情绪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差。
高职学生虽然身在校园,但同样需要面对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压力、情感压力、就业压力、家人期望带来的压力等多方面的问题。不少学生面临各方面的压力,只会用放纵自己来宣泄,如上学逃课、沉迷网络、朋友、喝酒抽烟等来逃避现实。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高职学生管理理念
“大爱精神”是我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理念。针对高职学生的基本状况及特点,教育工作者要在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中融入大爱理念,使教育、管理、服务融为一体,在教育中管理,在管理中服务。
(一)“大爱”的高职内涵。
“大爱”是中科院院士、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先生2002年率先提出的观点。
高职学生管理讲“以人为本”,关键要看教师是不是全心全意。我校聘请有专职辅导员,一个人管四个班级,160多名学生。进行学工检查时,随便说出几个人名,请他讲讲这些同学的学习、家庭情况,他都非常熟悉。因为老师经常利用一切机会和时间,深入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上的沟通,根本不需要通过考试,就能知道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技能操作熟练程度。
有了“大爱”,才能够成就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让我们牢记卢梭在《爱弥尔》里说过的那句名言:教育就是爱。
(二)非智力因素对高职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作用。
1983年2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非智力因素”及其相关问题引起了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界的重视。
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高职学院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看到高职学生在智力发展水平上和同龄的学生并没有太大差异,他们所缺乏的恰恰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根据高职学生的具体特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如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培养学生建立愉快的情绪、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锻炼学生面对挫折的忍受性与意志力;养成活泼的性格、宽阔的胸怀;树立自信心与好强心;规划远大的理想与目标;学会处理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等。让高职学院的学生拥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在未来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才能。
三、创新高职学生管理的对策
面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不断下降的趋势,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和面对。针对高职学生表现出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教育工作者要以人为本,不断改革和深化教育教学工作,创新学生管理理念和对策,努力开创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一)大力推行“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四位一体”管理模式是我院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创新。所谓“四位一体”,即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由专业研究室主任、班主任、德育导师和职业指导师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营造出一个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研究室主任是学生职业发展的规划者;德育导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路人;职业导师是学生职业道路的引路人,是学生的专业师傅;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形成的督导者,是学生的家长。
凡是具备两个以上条件的,可以兼任两个以上角色,条件不具备的不能担任相应角色,否则,教育的结果是学生更加厌学、厌世。
实行“四位一体”管理模式是高职学生的特点所决定的。高职学生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学习习惯、生活行为有待养成,需要形成从上到下、从人到环境、从辅导员到专业教师、管理者齐抓共管的机制,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干部、学生社团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学生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二)加强素质拓展的项目设计,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非智力因素是影响高职学生发展的重要障碍。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涵盖了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勾画了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院以“六大训练模块”为主线,设置了21个素质拓展项目,有效地推动了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提供了培养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学生群体和校园活动氛围,确保了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素质拓展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采取项目化和课程化的形式,有效推动学生的成长成才;要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帮助学生发现自身潜能,增强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活动中接受团队精神的洗礼;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胜任挑战性极强的工作。
总之,管理是一门科学,高职学生的管理更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必须要结合我院实际,不断探索出适合我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和新办法,增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实现成就学生未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福家院士:大楼、大师之外更应有“大爱”》,《文汇报》,2007年2月13日。
[2]大楼・大师・大爱,陈鲁民,徐州日报,2010年9月7日。
[3]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M],阴国恩 李洪玉 李幼穗 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年出版。
[4]baike.省略/view/978437.htm。
[关键词] 刚性管理 柔性管理 学生管理
一、“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含义、特征及缺陷
刚性管理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并利用组织结构、责权分配来实现由支配到服从的管理。为了实施刚性管理,必须建立起一套系统、科学的管理制度,并附以严格的奖惩措施。这些规章制度在单位内部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内部人员必须人人遵守,无论谁违反,无论什么原因违反,都无一例外地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受到相应的处罚。
刚性管理重“管”、重“权”,从而达到管理的统一性。因此,刚性管理的优点在于保证工作秩序井然,行为规范统一,并且有利于对敏感问题与突发事件的处理。但是,刚性管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它忽视了人的因素,单位管理的核心是人,每个人都有思想、有能力、有各种精神需求,不考虑这些特点,一味地利用权力和规章制度来约束和控制,将使人际关系紧张,不能很好地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影响单位的发展后劲。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它强调“以人为中心”,依据单位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它采用非强制性方式,以在员工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的管理模式。其最大特点在于不是依靠外力(如上级的发号施令),而是依靠人性解放、权利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人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他们能真正做到心情舒畅、不遗余力的为单位不断开拓创新,从而取得竞争优势的力量源泉。
二、新时期高校学生的思想特征
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非主流的、反中心的、多元的因素等通过各种途径冲击着思想尚未完全定型的当代大学生,对他们的文化观、价值观、民主观等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总体说来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主体意识增强,赞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关注国内外形势,具有很高的政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关注和支持各项改革和发展;自强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和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增强。但同时也体现出消极影响:行为上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享乐,不愿吃苦,戒备心强;精神上,缺乏远大的理想与抱负;缺乏精神支柱与坚定的信念;政治意识淡薄,政治信念缺乏,政治敏感性不高;心理上,由于多重价值观和“心理性断乳”的人格再构等内在原因以及存在着环境诱发因素的作用,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个体一生中其他阶段人群及处于这一时期的其他群体明显要低,在心理上多数居于一种“浅灰色区域”,易产生情绪障碍等。
三、学生管理提倡“刚柔相济”、重在“柔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只有符合被教育者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才能切实理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目前高校学生的思想特征来考虑,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保姆式”、“警察式”、“法官式”的刚性管理方式,会使学生的自立性、创新性受到压抑,易出现抵触或逆反心理而自暴自弃。但是如果只片面地强调采取非强制性的柔性管理,管理者对学生的违法违纪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把握不好易导致管理秩序失去控制,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同时柔性管理的实施,客观上需要管理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去了解、关心学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乃至行为,这在现实中是较难做到的。另外柔性管理追求的那种依靠师生间高层次的“情”、自觉的“意”等非理性内在力量和“校园文化场”的无形制约,以激励为动力来实现“无为而治”的境界,需要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较持久努力的建设和积淀才能形成,管理周期长,短期内不易取得实效。可见,离开刚性管理来谈管理和离开柔性管理来谈管理都有一定问题,应该做到“刚柔相济”。
四、如何切实做到“刚柔相济”、重在“柔性”
1.建立合理、适度的规章制度是实施“刚柔相济”管理模式的前提
根据学校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的需要,通过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使用控制、监督、惩罚等强制性手段迫使学生以某种行为规范去完成学业是必要的,这是保证学生管理有章可循的基本条件,是维护校园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等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但是规章制度的管理并不是万能的,控制和惩罚并不能使学生自觉和自愿朝着学校的目标前进,所以在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上应该是柔性的。在规章制度的制定上,既要体现出对人的要求,又要尊重人和信任人,当管理制度提升到了人性化的高度,用富有人文关怀的制度来管理人,使人在被管理中体会出温暖和帮助,也就可以排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处理手段上,应以“教育为主”当学生违反规章制度时,在量罚上(特别在开除学籍这一定级)应突出“治病救人”,通过“晓之以情、动之以礼”,让学生深刻地认识错误,避免照搬制度生硬处罚,要重在提高认识,触及灵魂,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情,使之深切认识到管理者尊重信任、治病教人的良苦用心,从而真诚悔改。当然,利用各种形式和场合让学生熟知学校的规章制度也是十分必要的。
2.以人为本,营造柔性管理氛围是搞好“柔性”管理的保证
(1)以人为本,充分授权,自主管理。要搞好学生管理,首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观。我们在思考问题、制定目标和计划以及进行决策时,都应紧紧围绕以“生”为本和为“生”服务这个主题。同时要积极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关心学生、了解学生、诚待学生的基础上,做到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个性发展空间。其次,推行以充分授权为基础的自主管理模式,实施自主管理要求管理者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相信他们有能力约束自己的行为,管理自身事务;管理者应通过充分授权,帮助学生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自主管理;管理工作者还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和制订监控机制。通过学生的自主管理,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他们的潜能和自身价值,提高他们调节与控制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自觉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尊重和激励学生是搞好“柔性”管理的手段。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在恨铁不成钢的心境下不能用“刚性”的管理手段打击他们的自尊,而应在保护其自尊的前提下,反复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这就要求管理者需要很大的耐心、爱心、信心、恒心,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关怀,以逐渐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评估每一个学生的时候,不宜过于量化。同时,成长需要鼓励,激励是实施柔性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应针对不同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不同背景和不同的个性特点等,采取与之相宜的激励措施和手段,使学生在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动力,从而把学校的意志变为自觉行动,更有效地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计划。
参考文献:
[1]何晓晖.柔性管理及应用――企业管理新策略[J].商业研究,2000,(3):33-34.
[2]许亚非,向万忠.论以人为本及高校的人本管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25-28.
[3]旷勇,宁曼荣.柔性管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72-74.
1.观念整合,创新管理理念
工作维度。主要包括决策、计划、组织、执行、控制、检查、反馈等管理环节和管理活动,是人才培养工作执行与反馈的动态过程,是指令性管理,具有即时性、灵活性和局部性的特点。在这个维度上,应强化管理科学化、管理民主化理念,通过科学化设计、民主化实现,提高管理的学术性和科学性。
制度维度。主要包括制度的设计、建立、执行、评估与修正等,是规范性管理,具有稳定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在这个维度上,应强化管理可持续化理念,致力于建立持续性制度调整机制,通过制度提高管理的整体效能。
文化(精神)维度。主要通过自身及管理者特有而稳定的精神特质、价值观念进行管理,是理念管理,具有长远性、持久性、柔韧性的特点。在这个维度上,应强化管理现代化理念,提高管理内容、方式、方法、手段的先进性;强化管理国际化理念,提高管理的包容性和开放度。
2.方式整合,激发管理活力
信息通报机制。建立面向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人员的多层次通报机制,涉及人才培养过程和环节的重大问题、重要决策、重点措施等信息,都要通过信息会、情况通报会等方式和平台进行及时通报,确保信息对称。
资源共享机制。建立教育教学资源、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师生交流平台等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师生交流、教师职业发展、学生职业规划等活动和平台,提高教学工作、学生工作对人才培养的整体效益。
联席协商机制。建立多层面的联席会议制度,涉及人才培养的共性问题,如学风建设、学术道德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等重要培养环节,进行充分调研、沟通和协商,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措施的有效性。
工作联动机制。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教育管理的各环节中,实行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工作联动机制。如联合进行课堂旁听、教学检查、学风督导、考试巡视等,保证人才培养环节的有机协调。目标考评机制。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以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建立目标管理、质量导向的工作绩效联合考评机制,促进人才培养合力的形成。
3.制度整合,创新管理模式
本科生导师制和双导师制。可从大三开始,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聘请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学习兴趣、发展方向、性格特征等选择导师,通过师生之间的双向选择,结成导学对子,帮助学生正确处理本科学习、考研复习、择业就业之间的关系,利于人才培养环节的落实和质量的保证。通过校企、校地联合,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科研单位或事业单位技术骨干担任学生校外兼职导师,实行专业教师和校外兼职导师双导师制,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教师兼职辅导员及班主任制。在青年教师中挑选热爱并擅长于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优秀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一方面加强青年教师与学生的紧密联系,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扩大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另一方面锻炼和培养青年教师,强化青年教师责任感,提升育人能力。选聘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负责学生班级的学习管理和指导工作,发挥其专业优势,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提升学生班级管理和学习指导的学术性水平。学生班主任和学生助管制。从高年级学生中挑选出成绩优良、综合素质高、组织能力强的优秀学生担任低年级相应专业班级助理班主任,发挥学生助理班主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易于沟通的优势和示范作用,开展针对性的班级管理工作。学生通过助管制度、学生服务组织等方式参与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有利于增进管理部门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发挥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作用,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二、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整合路径
协同型。在学校层面,实行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的分离,根据管理职能分设教学管理(教务处)和学生管理部门(学工处),实现管理职能的整体协同,管理流程的有效协调,管理制度的有机衔接;按照服务职能设置教师职业发展中心、学生注册中心、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机构。在学院层面,按工作职责设置教务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实行统一领导,整合管理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实行分工责任制。
结合型。学校层面分设教学管理、学生管理部门、师生事务和发展综合服务机构,实行协同式管理。学院层面整合教育、管理、服务职能,一体化设置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机构(教务学工综合办公室),实行统一领导,按岗位实施管理。
一、学校尊重和保护学生享有宪法、法律赋予的各种权利,学生在校期间有义务刻苦钻研,勤奋学习,全面学习,全面发展,奋发向上。
二、学生应爱国爱校,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服从学校管理。
三、学校根据国家颁布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政策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教育管理。
四、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学生伤害事故或学生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失的,学校已经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校方免责:
(一)、地震、雷击、台风、洪水等不可抗拒、不能避免的自然因素造成的;
(二)、来自学校外部的突发性、偶发性的侵害造成的;
(三)、在学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离校期间发生的损害或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的;
(四)、学生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违反社会公共行为准则、学校的规章制度或者纪律。实施按其年龄和认识能力应当知道具有危害或者可能性危及他人的行为的;
(五)、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诫、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
(六)、学生或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知学校的;
(七)、未成年人学生的身体状况、行为、情绪等有异常情况,监护人知道或者被学校告知,但未履行相应监护职责的;
(八)、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有其他过错的;
(九)、在学生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或中午自行离校发生的;
(十)、因家庭问题的诱因而引起或学生自身原因造成的其它伤害的;
(十一)、在放学后、节假日或者假期等学校工作时间以外,学生自行滞留学校或者自行到校发生的;
(十二)、在对抗性或者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的;
(十三)、构成犯罪或由于犯罪行为侵害的;
(十四)、学生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态、学校不知道或者难于知道的;
(十五)、学生自杀、自伤的;
(十六)、其他意外因素造成的。
五、学校维护学生合法的合法权益。因学校重大过错造成学生人身伤害或者损失的,学校承担相应的责任,并按有关规定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处理的过程中学生和学生家长应积极配合。
关键词:教育管理;工作方式;行政管理;组织结构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03-02
一、学生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学校教育管理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两者相辅相成。学生管理顾名思义管理在校学生,由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学生以住校为主,因此学生管理涉及所有与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学生培养目标的方方面面,诸如: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环境、学习成效、学习纪律等。学生管理的实施通常有两个重要层次:学生管理机构提供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保障,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提供具体管理实施。学生管理是围绕保障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目标得以实现,保障学校根据国家政策和学院的办学特色制定的关于学生的各种规章制度得以贯彻,协助教学过程得以正常开展、以期达到教学目的,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为学生在学校学习、在校生活提供身心健康、完成学业的环境和保障支持,维护学生的学习权益,协调学生内部和师生之间的矛盾等内容开展工作,最终保障学校的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学生管理内涵中有普适化的内容和特性化的过程,需要学生管理组织机构通过行政管理模式提供规章制度组织、规定和规范学生管理功能,促进和限定学生管理者工作、规范和限定学生在校的行为;由于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根据教育目标,充分利用具有特殊性有针对地实施学生管理工作和学生思想、学习、心理和生活辅导,这个过程与普通意义下的行政管理相区别。
二、行政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行政管理是一种常见的组织和管理模式,也是一种常见的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方式。“行政”一词在《左传》中就已经出现,所谓“行其政事”“行其政令”,因此行政有执掌政务、推行政令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认为“行政”有两个内涵:行使国家权力和实现机关、企业、团体等内部的管理工作,有两个层面:“政治”和“管理”。从政治层面,有些研究者认为行政的目在于执行国家意志执,是国家存在的基本方式和国家活动的主要内容;从管理层面,西蒙(HerbertA Simon)认为:“行政就是通力合作达到共同目标的集体行动”。是一个实现目标的运作过程。行政管理是管理行政的一种特定的管理模式,它对管理对象有支配和控制职能。现代教育基本上都有国家立法保障,蕴含了国家意志,推行国家的教育政策、教育意图和实现教育目标,即执掌国家教育政务和推行教育政令的功能,同时现代教育大多数是通过国家的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种不同层次的学校这种科层结构来实现其教育目标,这种结构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行政科层式结构,一种典型的行政管理模式。各类学校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自身的办学定位,又制定了自己的办学目标.为了实现学校的目标和行政职能,学校管理也多采用行政管理模式,其学生管理也不例外,它为了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办学目的,依靠学校的权威性,采用文件、制度、行政命令、指示、决定与规章制度等措施,按照组织层级对学生工作者和学生实施管理的一种工作方式。其特征有:
1.行政管理是一种以行政组织为依托的管理方式。教育行政组织及学校中的行政组织是教育管理的主体,行政管理依托这些行政组织。行政组织是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机构体系.泛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为管理行政事务的机构。为了实现管理的目标,行政组织就要规定整个管理部门的全部工作,在部门内部或者结构内部按照分工原则划分权利等级,通过职务和权利联系,每一个职务都有明确规定的权利和职责,利用权力的等级或者归属性形成一个指挥体系或层级体系,称之为科层组织结构,居于下层的职务服从直属上级的领导、执行相关决策的职责,上层的职务有管理下层职务、做出工作规划的职责。这是一种最理想最有效率的组织模式。其中的工作人员因为担当不同的职务而具有不同的权利和职责。我国高等院校随着办学规模和办学特色,学生管理的实施主体即学生管理机构就是一种科层式行政组织,只是层次和各级权力划分各具特色而已。
2.行政管理具有分工和专业化特征。按照行政管理至上而下金字塔式的组织方式,职务的分工非个人取向,是由职务所对应的权力和职责决定。从理论上讲,做事不讲情面,不受个人感彩影响,公事公办;至上而下的权力等级体系,使每一个职务低的人受到职务高的人的严密控制,以保证上级指示被严格执行,即所谓的令行禁止;各种规章制度,规范了工作行为和管理运作;职业导向保障主要依据能力、成就、资历等来提拔、晋升工作人员,以鼓励职工对组织保持忠诚。不同职务分工不同,不同职务工作的目标性明确、专业化强。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学业资助人员、心理疏导员就是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完成了学生管理中不同功能。
3.行政管理的目的是执行国家意志。学校办学必须围绕国家的教育方针开展,因此教育行政管理必须以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为管理依据。从本质上讲,党的方针政策、政府的行政法规、法令是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依法管理是学生管理的依据、体现教育方针是学生管理的结果。只有严格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才能建立正常的学生管理关系,调节管理中的各种行政组织内部矛盾、师生矛盾、学生矛盾;只有严格遵循国家法律规定,才能保障教育管理活动正常化、有序化,保障学生在校学习的正常化和有序化,保障学习、生活的合法化和安全性,使学生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提高管理成效。
三、行政管理在学生管理中的优势及其局限性
行政管理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在现代教育中广泛采用,是现代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的事务实施保障的管理模式,它提高了整个学校的管理水平,保障了教育质量。在学生管理中行政管理通过学生管理机构组织和管理工作人员,通过职务的职责推行各种政令、文件、规章制度的实施,从而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为学生完成学业提供各种物质和制度支持,保障了国家教育方针的执行,保证了学校办学目标、各种管理意愿通过行政管理运作和落实,行政管理模式的特点在学生管理中有充分的体现,因此这是一种高效的学生管理模式,它提高管理效率,有着明显的优势:①使学生管理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行政管理要求围绕管理目标建立各种条例、规章制度及上级部门的指示等,因此学生管理中有各种管理条例:如学生违纪条例、学生奖助学金实施条例等等,有利于管理工作规范化、秩序化、程式化,保障学生管理工作的稳定运作,在处理问题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照章行事。②使各部门各人员职责权分明。行政管理依赖于边界清楚明晰的组织机构,依赖于职责权在组织机构中的明确分配。学生管理机构中各级管理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工作中职责权分明,既有利于工作关系的调整,又利于工作本身的顺利进行。③使学生管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行政管理方式往往采用行政手段实施管理,具有控制性。学生管理机构代表学校行使管理职能,具有权威性,其各种管理条例体现了国家的教育意志和学校的强制性管理要求,是在宪法范围内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必须遵循的纪律或者行为规范,是学生可以完成学业的保障,必须令行禁止。④是提供管理效率。由于行政管理典型样式是科层组织,马克·汉森认为:“科层化的结构和管理被设计用来解决常规化的问题——用一种程序化和系统化的方法,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投人来处理新产生的问题和争端。”如果一个学生问题都被当作孤立的问题来处理的话(如助学金申请、考试作弊等),那么处理方式随时间、学生、解决者的不同将千差万别,解决问题所需的计划、协调、控制等工作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通过管理制度或者条例规定的运作程序,使工作程序化、规范化,使学生管理中的普适型问题有效地被处理,极大地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效率。任何管理模式都不可能是绝对完美的,行政管理在学生管理中同样存在局限性:①行政管理照章办事、强调集中和统一,不可避免缺少灵活性。学生管理对象为学生,特性典型、个性化需求强烈,如果完全按规程办事,严格行政管理会失去学生管理的特质性,使育人这种意识形态的活动趋于机械化、教条化,脱离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本色。②行政管理机构的层级组织方式导致层级结构越多、机构越多,关系越复杂,内耗就越多,无法保证工作效率。由于人性中的某种弱点,职务高的人为了晋升等各种目的,会人为在机构中会给同级别的同事制造许多制约性工作,增加事务处理的复杂度。“人多了,办同样的事花费的时间反而比过去多了。”学生管理机构中如果人事关系复杂,学生管理将面临风险。要实现令行禁止就必须避免朝令夕改,上下一致,不能各说各话、各行其是,因此学生管理机构必须控制管理层次、精简管理部门,保障工作效率的同时尽可能避免管理官僚化、表面化,在基层能够降低行政作风,保障学生工作者特性化教育的氛围。③行政管理的责权利三位一体容易导致行政职位的职权膨胀,职责则被漠视。必须要有相应的监督、制衡机制,才能保证学校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被公平公正地执行、学生的权益得到应有的保障,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一切为了学生”的学生管理职责被切实执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特性化学生辅导工作才不会流于形式、流于表面。④行政管理的职能是通过职位上的管理者来体现的,多少会带有个人色彩,如果以个人意见取代学生管理的法律基础或者各种理性的规章制度、非理性扩大或者缩小学生管理职能,都将严重违背教育客观规律,违背学生成长规律,违反教育原则,监督式或者放羊式,国家的教育目标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打折,管理水平低下,甚至失控。
教育层次、教育结构、教育对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学生管理工作需要有多样化的管理方式,行政管理虽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但在组织管理学生管理工作者、实施学校的管理目标和管理原则等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性.考虑到学生管理的特殊化,行政管理与灵活的辅导员管理相结合的行政模式可以一方面提高学生工作日常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在有针对性的学生辅导工作中可以为辅导员提供更大的工作空间和工作灵活度,以满足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让制度化的管理模式适应教育规律。
参考文献:
[1]安树彬.中国传统科层制的弊端[J].华夏文化,2004,(4).
[2]王连巧.高校科层制管理模式弊端解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关键词:旷课;艺术学生;管理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219-02
一、高校艺术学生旷课原因分析
1.学生方面的原因。大学生旷课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而高校中艺术学生的逃课更为频繁。一些大学生认为考上大学,他们的人生目标就实现,对于今后有何发展,包括他们的职业规划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而目前也有不少高中老师给学生灌输的思想便是“高中紧一紧,大学松一松,高中睡眠少,大学补瞌睡”,这样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极其容易完全放松下来,缺乏下一步的目标和计划,失去上进心和求知欲,醉心于电脑游戏、睡懒觉、谈恋爱。有的学生由于高考失利,或者由于缺乏对所学专业的充分认识,因此他们所学所选的专业或学校并非自己满意,导致厌学情绪。
在生活上,高中虽然也有集体宿舍,但是在教室学习的时间占去绝大部分,作息时间也比较统一,区域性较强,地区差异和人文差异并不明显。大学宿舍则是除教室外另一个重要场所,地方差异、个体差异也突显出来,彼此相互适应便是考验大学生的第一堂课。近年来,仅仅因为饮食习惯不适应而退学的新闻报道频现报刊,而因为缺乏相互包容和理解,宿舍小集体的现象也尤为突出。心理上的不适应势必会导致生活上的不适应,再谈学习,便显牵强。
2.学校方面的原因。目前整个社会风气的浮躁特性已经渗透到学校的各个角落,由于过去社会集中抨击中国义务教育阶段过于重理论轻实践。因此,进入大学后,大家急于想扭转这种现象,便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过于急躁的强调重锻炼,重实践。许多刚进校的大学生就疲于奔命在学校各个社团组织中,由于大多数艺术学生文化课成绩不占优势,考取各种证书中(比如英语三级证书、计算机证书等),大学教学中也有相关课程,但是却出现许多学生宁愿选择旷课而在外给高额的培训费参加培训班的怪象,从而可以更快途径地获得证书,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特别是艺术学生,他们的课程实践性本来就比较强,许多学生,自身专业知识还不够牢固的时候,就开始急于去外面画室做兼职老师,或是文艺演出。因此,在课堂考勤方面,学校应该把规章制度切实落在实处,制度一旦不能发挥它应有的效力,在学生旷课这一块就难以有实际意义的解决措施。
中国高校采取的是严进宽出的方法,特别是艺术学生,许多都是在高三的时候发现文化成绩不佳难以考上理想大学,便采取高三突击集训的方式冲击高考,高中本来就落下的文化课程,在大学他们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艺术学生无论是文化课还是专业上的理论知识都相对比较欠缺,没有严格的考试制度导致学生期末考试作弊成风,教师考题内容较为死板,流于高中时期的书本知识,而大学的学分制度,让大多数学生并不在意平时的成绩,只要能取得相应学分即可,因此平时旷课也是常有之事。
3.家庭方面的原因。高校艺术学生在学费上面普遍偏高,日常开销也较大,因此家庭的经济的支撑便是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艺术学生家庭经济环境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家庭环境较好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并不积极,许多学生表示其实今后工作中也不一定会用到本专业的知识,未必会对口,也不想花太多精力在学习上,甚至“混文凭”的现象也越发突出;而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为了支撑大额的费用开销,他们可能会利用业余时间甚至是课堂时间在外做兼职工作,挣取额外的收入,加上课堂在一定程度上设置的不合理性,便加剧了旷课现象的增加。
二、应对高校艺术学生旷课现象的措施
1.转换管理理念,因专业而施教。我们都知道,目前多大数艺术学生在文化课上的表现并不尽如意,在强调文化课优先的高中教育模式中,艺术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基本处于课堂边缘状态,因此这与传统文化学科的教育管理模式便有所冲突。2013年上半年,笔者针对艺术学生逃课现象,发放了240分问卷调查,根据数据显示,在高校艺术学生逃课现象中,专业课其实并不算多,由于艺术专业性较强,实践性也较大,所以在专业课程上除个别学生外,主流上是积极向上的,其逃课现象集中体现在文化课堂上,而文化课程中,则集中体现在思想政治课11.5%、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17%、心理健康教育课18.5%、马克思经济原理课12%以及公共英语课15%,问卷中多数学生表示这类课程普遍枯燥,一些本来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都是干瘪瘪的照本宣科,对自己的意义不大,花这时间上课还不如外出做兼职划算。其中对英语课,学生表示其实这是一个很尴尬的课程,对于英语他们也想学好,学校也有英语三级考试这方面的要求,但是由于授课针对性不强,节奏无法跟上,有余力而不足。所以只要老师不强制点名,他们一般会找理由旷课。
因此,若是教师不提高教学水平,不丰富教学内容,不及时更新教学信息,要遏制学生旷课现象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授课老师也要从科研中解放出来,充分备课,提升教学水平,保证教学效果,要想办法让自己的课堂活跃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了解艺术学生整体个性特点,普遍来说,艺术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敏捷度也较高,因此授课老师应该更具有针对性,从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和学生相关专业知识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上针对性更强一点,互动性更多一点。同时,也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加强课堂考勤,把课堂考勤制度落实到实处,比如老师可以采取上课不定期点名回答问题或是动用头脑风暴临时组成小组答辩,注重严抓学生平时成绩,杜绝期末考试前划重点的行为。
2.加强学生管理,营造良好氛围。抓好学生干部管理,这对拉动整个学习氛围很重要。增强集体责任感,营造良好的学风、考风,形成良性竞争。在班干部起好模范带头作用的同时,辅导员或是班主任应该留意班级其他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潜质和特长,充分激活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的积极性,做到合理分配课余时间,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同时,辅导员或是班主任要对经常旷课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经常找他们谈话,走访寝室,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做好思想工作,必要情况下可以和学生家长保持沟通,共同帮助学生走出迷惘的误区。
三、结语
大学生旷课现象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原因,而艺术学生的旷课问题尤为复杂,要改变这种现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综合多方面的原因,不仅仅是学生主观上面的问题,社会、学校、家庭都应该为此承担一份责任,在管理上对艺术学生要特殊考虑,在课程设置上需要更加合理,在考勤上面要灵活多样,把制度落实到实处,旷课的现象也将得到有效的扭转。
参考文献:
[1] 张烁.防大学生逃课“点名神器”还须收神功[N].人民日报,2013-04-11.
来华留学生管理条例
第一条 为加强外国来华留学生(以下简称“留学生”)经费的管理,规范政府和学校之间的经费关系,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留学生经费是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享受我国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所设立的专项经费。
第三条 留学生经费实行“包干使用、专款专用、节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原则。
第四条 我国政府为留学生提供的奖学金,包括生活费、学杂费、住宿费、医疗费、其他费用等。
第五条 留学生的生活费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凡享受我国政府全额奖学金的留学生(以下简称“奖学金生”),在华学习期间,由所在学校发给每人一定数额的生活费,用于支付留学生伙食费用及日常生活的零星开支。生活费以人民币支付,具体标准按国家教委、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执行。所需经费由国家教委按奖学金生人数和不同类别标准核拨。
(二)在华学习时间满一学年的学生第一个月加发1个月的生活费,不满一学年的第一个月加发半个月的生活费,作为安置和冬装补助费用。
(三)生活费自学生入学之日起发给,当月15日(含15日)之前注册的,发给全月生活费;15日以后注册的,发给半个月生活费。毕业生发至学校确定的毕业之日以后的半个月。对临时决定休学、退学或结业回国的,如已领取当月生活费,不再收回。在学校规定的假期之内离校休假时,生活费照发;对未经学校批准逾期不归者,不发给超假期间的生活费。
(四)奖学金生在华学习期间,如带配偶、子女,其配偶和子女的一切费用,均由派遣方或学生本人自理。
第六条 留学生的学杂费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国家教委按奖学金生人数和不同类别标准核拨给学校相应的学杂费,用于与学生教学相关方面的支出。
(二)学校根据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实习,其各项费用开支标准参照中国学生外出实习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留学生要求进行超出学校教学计划的专业实习时,所需一切费用由本人自理。
(四)奖学金生来华、结业回国、学习中途出境休假以及退学、休学回国的国际往返旅费均由派遣方或学生本人负担。另有协议者,按协议办理。
(五)来华和结业的奖学金生应尽可能选择距离所在院校最近的出入境口岸或国际交通工具终、始点入出境。自出入境口岸至所在学校的城市间旅费,由所在学校按火车硬座(通宵乘坐火车可购买硬卧)、轮船三等舱位开支报销。途中伙食费用及行李超重费用自理。
(六)奖学金生根据教学安排在我国境内转学的城市间旅费,由转学前所在学校按上述规定开支报销。
(七)对品学兼优的留学生,可由学校发给奖品或奖状,所需经费在学杂费中开支。
第七条 留学生的住宿费由国家教委按奖学金生人数和不同类别标准核拨给学校,由学校集中掌握,用于留学生宿舍的日常运转和管理、服务、设备更新(单台件5万元以下)及维修等项支出。
第八条 留学生的医疗费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国家教委按奖学金生人数核拨给学校相应的医疗费,用于学生门诊、住院医疗、必要的体检等支出。核拨标准按每人每月35元计算,由学校统筹使用。
(二)留学生需住院治疗时,应安排住一般外宾病房。
(三)门诊挂号费、住院伙食费;留学生镶牙、配眼镜、分娩、人工流产、矫正生理缺陷、购买营养滋补品以及治疗来华前已患有一般性慢性疾病的费用;学生因违反校纪、法律(打架、斗殴等行为)造成伤亡事故,所支付的有关费用;均由学生自理。
(四)学校可参照对本校中国学生的规定,要求留学生自理一定比例的医疗费。
第九条 留学生的其他费用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国家教委按奖学金生人数核拨给学校相应的其他费用,用于学生假期活动、宣传等项开支。
(二)为增进留学生对我国的正确了解,学校可为在华学生一年以上的留学生安排假期活动,经费按每人每年300元掌握。除免学杂费外的部分奖学金留学生、自费留学生如需参加学校组织的假期活动,其费用由学生本人自理。
(三)各学校用于为留学生阅览室订购报刊、组织留学生文体活动、参观、联欢和其他友好活动的费用,可按每个学生每学年450元的标准掌握。
第十条 留学生的国际旅费按协议由我国政府提供的,由所在学校于学生离校前两个月上报国家教委,由国家教委统一安排购票。
第十一条 享受我国政府部分奖学金的留学生,按协议规定享受免学杂费、教材费、住宿费和医疗费的全部和部分项目,参照以上规定执行。
中、外双方对奖学金的标准和开支办法另有协议的,按协议规定办理。
第十二条 自费留学生的经费管理,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1996年9月1日起实行。过去颁发的有关外国来华留学生经费开支标准及管理办法,如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一律按本办法执行。
来华留学生管理规定相关文章:
1.外国人出入境管理规定
2.出入境管理规定全文
3.2016-2017上海海外人才引进政策
4.关于高校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策略
1 管理理论概述
1.1 早期管理思想阶段
这一阶段还没有出现成型的管理理论,但是管理思想已经开始渗透在人们的日常实践中。中国古代提倡“守常”、“守则”、“循轨”,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得贤人,国无不安,失贤人,国无不危”,重视人才,重视教育;以和为贵,注重团结人才,发展良性人际关系;讲究法治、守信,且凡是预谋在先,做好调查预测。古希腊时期,人们开始关注人本发展,在管理中的表现即为突出民众的管理,将管理与人的生活实践、宗教结合起来,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1.2 管理理论产生阶段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出现和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厂的管理问题不断被提出来,这促使了管理学的诞生。这一阶段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代表,提出了分工理论,探讨分工与协作处理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各种矛盾。
1.3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泰罗、法约尔、马克斯·韦伯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泰罗提出了任务管理法,法约尔提出了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职能,韦伯则提出了理想官僚组织体系理论。在此之后的林德尔·厄威克则总结了前人的成果,进而提出了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项管理原则,即目标原则、相符原则、职责原则、组织阶层原则、控制幅度原则、专业化原则、协调原则和明确性原则。
1.4 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现代管理理论更加突出行为科学,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试图通过心理、行为来实现组织目标,其中又以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为代表,建立起一整套科学行为范式。
1.5 当代管理理论阶段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国际关系及经济发展的影响,管理理论开始发生变革。一方面,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管理理论家开始着手研究战略管理,将管理理论提高到另一个高度;另一方面,国际信息化加剧了“再造工程”及学习型组本文由收集整理织理论的出现,为管理理论开创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2 管理理论在大学学生管理中的运用现状
2.1 管理思想为主
目前,各大高校较少采用管理理论来对学生进行管理。一些高校只是将传统的管理思想融入大学生管理中,没有真正将科学的管理理论融入学生的日常管理、班级管理、行为管理及教学管理,所以管理理论在大学学生管理中的运用还只是一种意识。
2.2 忽视学生主体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管理时,仍然以教师为主,以教育管理者为主,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主体作用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学生还只是被管理的对象。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可操作、可借鉴的模式,还只是将学生管理工作作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教学为主、管理为辅的错误观念。
2.3 侧重资源管理
部分高校开始意识到管理理论对大学学生管理的意义,并着手落实管理理论的实践操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运用的情况来看,激励管理、期望管理、需要管理、时间管理等占主导,主要突出学生管理中的资源管理,较少涉及其他层面的管理,致使管理效果不明显、学生不良行为屡见不鲜等情况出现。
2.4 缺乏系统性
大学生管理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系统,需要强调管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而大部分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时,仅仅满足于某一些方面的管理,没有将管理理论贯彻到学生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形成开放的管理系统,导致大学生管理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
3 管理理论指导下的大学学生管理原则
3.1 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大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学生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实现学校的各项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只有牢牢抓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主线,充分做到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实现教师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协调发展。
3.2 管理主导的原则
针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坚持管理主导的原则,制定管理标准,区域管理与整体管理相结合,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并实现定时考核、按时评价,不断观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发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良好态度,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3 奖惩结合的原则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坚持奖励与惩罚相结合,以法治教,合理进行管理,强化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做到严慈相济,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管理过程中,以奖励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能力,使用剥夺式惩罚,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3.4 科学性与教育性的原则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该突出强调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重视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把握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完善组织管理,在集体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协调统一好教育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实现管理目标。
4 管理理论在大学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4.1 加强分工管理
一是明确自身职责。教育管理者应该对学生管理进行合理分工,实行承包制,把每个管理环节的主要内容与管理者挂钩,保证管理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二是不断贯彻落实。高校学生管理不仅是教育管理者的工作,还是普通教师的义务,只有充分利用有效条件,才能实现好、落实好大学生管理工作。三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对分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不断矫正,总结出一套适合大学生管理的有效办法。
4.2 加强目标管理
首先,制定学校管理的总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及价值观的发展,使得学生管理工作有根可循,有理可循。其次,将总目标下放给各级学院,让学院根据各学院的具体情况管理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因时因地制宜。最后,制定班级管理目标,围绕班级成员确定奋斗目标,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规范学生的各项行为及心理。/
4.3 加强组织管理
一是重视学生的常规管理。制定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组织纪律,不断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满足学生的各个方面的需求。
二是推行平行管理。把全体学生的管理与个体学生管理结合起来,突出强调教育性与科学性,以集体的形式影响和教育个体学生,同时又通过对个别学生的管理来推动全体学生的管理。
三是实行民主管理。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学生则是重要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主??的自觉性,调动其积极性,开发其热情,让学生融入管理,才能实现管理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