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

时间:2022-01-31 18:23:06

任务型教学法

第1篇

摘 要: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TBLT)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强调通过用目的语完成真实生活中的任务来学习语言的教学方法。即强调“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中国的英语教育也越来越多地使用任务型教学法。本文简要地介绍了任务型教学法的定义,任务型教学法的设计原则,以求更好地认识了解和运用任务型教学法。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定义;设计原则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第二语言研究者和语言教育研究者提出了任务型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途径,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用语言完成任务的方式来学习语言。随后又有许多语言教学专家从任务型学习的认知理论和方法论以及社会文化观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丰富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任务型教学法在我国一经提出,便成为了外语教学研究者和教师的关注焦点。近十几年来,国内外语言教育研究者对任务型语言教学进行了大量的介绍,并开展了广泛的实践研究。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任务型教学使语言教学成为了一个学生主动思维、自主与合作学习的过程。并且,任务型教学平衡了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冲突以及语言流利度p准确度和复杂度之间的矛盾。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定义

任务型教学法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成就的一种教学方式。根据这一教学途径,设计语言教学大纲以及编写语言教材不是按一定的顺序罗列或介绍语言项目,而是设计一系列的任务。(Nunan,1999:24)

任务型教学法中最关键的概念就是“任务”。任务的定义关系着我们是否能正确的开展任务型语言教学。任务的定义很多。事实上,由于研究者的学术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任务的定义也不同。

著名语言学家David Nunan则从交际的角度出发认为:交际任务是指课堂上学习者理解、处理、输出目的语或用目的语进行交流的各种学习活动。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表达意义上而不是在操练语言形式上(Nunan,1989:10)。而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定义中的“主要”二字,这体现了Numan在措词方面的严谨。他在多个场合强调“主要”,意在表明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也可以适当地关注语言形式。Nunan认为:交际任务是指导学生在学习目标语言的过程中领悟使用产出和互动的课堂交际活动,然后根据任务的目标输入资料活动环境和作用进行分解和分类。Nunan将任务分为两大类型:学习性任务(Pedagogic tasks)和真实生活(real-life tasks)。该定义从学习的行为和语言的意义角度对任务进行了界定。

其他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任务做了界定:如:Skehan (1998)在他的经典著作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对任务型教学有较为深入的探讨。他认为,只有满足下面的特征才能称之为一个“任务”,Skehan提出任务的五个特征,即:任务活动的意义是首要的;重视学生沟通信息,而不强调使用何种语言形式;任务与现实世界中类似的活动有一定关系;有某个交际问题要解决;完成任务是首要的考虑(Skehan,1998)。Bygate & Swain(2001)给任务的定义是,“任务是要求学习者使用语言、为达到某个目的而完成的一项活动,活动的过程中强调意义的表达。”Ellis (2003)认为:“任务是那些主要以表达意义为目的的语言运用活动。”最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学者们随着对任务型教学理念的深入了解和探究,对任务的定义也趋向简单化。虽然大家对任务的界定有争议,但有些基本要素还是认可的。任务是一种有非常明确目的的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参与一种有意义的交际过程,并在任务结束的时候以结果的形式呈现出来。

总之,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做中学,学中用”(learning by doing,learning in doing,learning for using)。

三、任务型教学法的设计原则及基本程序

要开展任务型的教学,教师首先要面临的挑战就是任务的设计。西南师范大学的贾志高教授(2005)对于任务型教学的任务的设计提出了一下几个原则:(一)真实性原则;(二)形式/功能原则;(三)连贯性原则;(四)可操作性原则;(五)实用性原则;(六)趣味性原则。华中师范大学的鲁子问教授(2002)从课堂教学的角度阐述任务型教学的基本程序:一、真实生活任务的选择与设计。二、知识与技能教学: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知识与能力准备。三、任务完成。

任务型课堂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的过程可以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课堂导入。在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导入中,我们应该强调导入与任务的相关。2.任务呈现。3.语言知识学习这是我们通常的语言知识(语音、词汇、句型、语法等)教学,但任务型教学强调知识教学与任务相关,,也就是:知识本身应该是完成任务所必需而学生在此前所缺乏的(即属于知识差距),在知识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关照任务本身。4.文化、信息教学。若学生完成任务存在一定的文化、信息等差距,或教学内容本身包含了文化、信息内涵,则需要进行相关的文化、信息教学。5.语言技能训练。任务的完成是任务型教学程序的最后环节。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将在前一环节中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技能转化成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四、小结

任务型教学法是在批判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与以前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它倡导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为指导者,它倡导一个有趣的,可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由的课堂。这与当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改革的思想是相符的。它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强调语言就是用来与人交流,获取信息这一重要的功能。而且任务型教学法注重“做中学”以及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Bygate,M.,Swain,M.(2001) Researching Pedagogic Tasks: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eaching and Test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Ellis,R.(2003)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Oxford:Oxford

[3] Nunan,D.(1999).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Boston,Mass: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4] Nunan,D.(1989).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 Skehan,P (1998).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第2篇

摘 要:任务型教学法基本的课堂运用框架包括任务的导入、任务的下达、语言点的学习及任务的完成。这种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 基本理论 特点 基本框架

作者简介:郝蕊,女,陕西延安人,(1983―),西安医学院英语系,助教

一、引言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传统的PPP (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英语教学法虽然有其优势,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仅靠机械地练习、记忆,在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交际理论的提出对英语教学的主导方向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教学模式由过去的“教师主导型”转向“学生主导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交际能力。如今,我们提出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任务教学法”是有理论依据且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这种教学法将对当代大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二、对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认识

1、任务型教学法的界定

所谓“任务”,就是带有某种目的性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习者运用语言达到某一真实的结果。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即使提倡了对语言的应用,也是为了使用语言而使用语言;而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语言回归到作为交际工具的本来角色,使用语言只是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手段。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师要求学习者根据指令画一些图形,这个看似简单的指令就是我们所说的任务,而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对指令的理解和对任务的完成来进行的。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就是模拟人们在社会、学校生活中运用语言所从事的各类活动,把语言教学与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应用结合起来。任务型语言教学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做的事情细分为若干非常具体的“任务”,并把培养学生具备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传统的语言教学只是注重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而任务型教学法则是把学生使用目标语互相进行交流作为途径去实现某种目的。任务型教学法使学习者带有目的性地使用语言,因此语言本身就不再是训练的目标了,任务活动的开展是运用或理解语言的结果。

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虽然任务的设计和任务的种类千差万别,但它们都强调统一的准则:1.交际是意义的表达、解释和协商;2.交际需要两个或更多的自主参与者;3.交际应该强调学习者而非指导者对语言的使用。

2、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理论

Nunan(1989)指出:任务就是在课堂上使用目的语所做的一件事。它涉及到对语言的理解、操作、运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意义的表达上,而不是在形式上。Skehan(1996)也认为任务是以意义表达为其核心的。任务完成与否是根据结果是否达到而评价的。一般说来,任务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运用有极大相似性。因此,任务教学法与交际语言教学法几乎是一脉相承的。

3、任务型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型语言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做中学,在用中练”。它为学习者提供一系列交际性任务,要求他们使用目的语来完成这些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接触、感受、体验并使用这些语言项目。同时它强调学习活动和学习形式接近真实世界和真实生活。任务型教学注重真实场景下的、以明确目标为导向的语言交际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的学习活动来掌握真实、实用和有意义的语言。

任务型教学法目的明确,动机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是激励人行动的内部力量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有密切的联系。任务动机(task motivation),指完成具体任务的动机。这种动机具有可操控性,易于被教师控制和把握。有了任务就有了动机,任务会使学习者集中精力,提高兴趣度、关注度和参与程度,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使用语言的过程,而任务的完成又有助于提升信心,增加成就感,从而形成了语言学习的良性链条。

4、任务型教学的基本框架

对于任务教学法的框架,Willis(1996)做出了总结了,将其描述为三个环节:

1.前任务(PRE-TASK)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任务的主题和目的,可给予学生一定时间回忆相关词汇短语,思考如何做任务。

2.任务循环流程(TASK CYCLE)

(1)任务(Task):学生执行任务,教师巡视监控;

(2)计划(Planning):学生为下一步汇报做准备;

(3)报告(Report):学生完成任务汇报,教师给予评论。

3.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

(1)分析(Analysis):教师布置语言聚焦任务,解答学生各自提出的问题,然后回顾总结相关语言知识,学生做好记录;

(2)操练(Practice):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基于之前语言分析工作上操练活动。

三、总结

当今高等教育界所倡导的任务教学法对于解决我国当前外语教学表现出了积极的作用。它在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学习者提供了互动机会,能开掘学习者运用语言的潜力,激发他们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活力。任务教学法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对教师自身的发展、能力的提高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我们坚信掌握和运用好这种教学法必将对大学英语教学带来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夏纪梅“任务教学法”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效益[J]《中国大学教学》.2001.(2)32~34.

[2]Shrum,Judith L and Glisan,Eileen W.Teacher’s Handbook:Contextualized Language Instru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166― 171.

[3]Harmer,Jeremy.How to Teach English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4。

[5]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法:认知心理学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第3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外贸单证实务;教学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以构建主义为基础的教学模式,通过任务的分析和完成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提高。《外贸单证实务》课程以国际贸易业务为主,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实践证明,在《外贸单证实务》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十分必要。

1.任务驱动型教学法的过程

1.1 创建学习情境, 提出任务

首先应分析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创建与《外贸单证实务》课程相关的学习情境。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展示外贸单证的使用方式,使学生带着任务开始学习。通过情境的创建,能够激发学生的联想,提升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对新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学习效率。

1.2 任务分析

任务提出之后,就是对任务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子任务。通过预习对课程的知识需求进行分类,进一步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任务分析,能够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选择合理的学习方式。如果将外贸单证的使用作为总任务,那么其子任务通常包括按规则订舱和运输事宜的办理。

1.3 完成任务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解决相关问题的资源或线索,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巡查的方式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并对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指导 ,把握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状况,从而使工作任务与学习目标紧密结合。如对上文的两个子任务, 学生应对合同以及信用证的装运条款进行再次分析, 综合考虑这些条款对业务员办理业务过程的影响,了解运输过程中所涉及的国际惯例要求;之后查找订舱流程以及单据的填写和支付方式等事宜。通过完成整个任务,学生对外贸业务的流程有了更加具体和深刻的理解。

1.4 交流评估和总结归纳

外贸课程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其操作的优缺点,并进行提出和归纳总结。也可以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自行自我点评和互评。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用word形式上传给教师,并由教师对其作品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和指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主导地位,帮助学生认识到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得失,提高学习效率。

2.任务驱动型教学法的任务设计

2.1 设计任务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意义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任务设置必须与学生的职业活动相关,且具有实际意义。能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要的线索和方式。同时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 从而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获取教学资料,增强其学习的动力。

2.2 设计任务时应针对所有学生,并且难易程度上采用递进式

任务的设计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技能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知识水平等基本状况。在任务设计的难易程度选择上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同时,教师要做好准备工作,制定总体教学目标,并根据任务执行情况将学习模块细分为容易掌握的子任务。任务的设计不宜过难或涉及知识点过多,并且要具有可操作性。

2.3 任务设计应有利于学生的探索

任务提出后,教师可以在讲解之前组织学生进行任务分析和讨论,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明确任务设置的目标和解决办法。这样, 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对问题的关注度。

3.任务驱动型教学法的准备工作与保障措施

3.1 准备工作

首先:分析行业特点以及其对职业技能的具体要求,确定课程设置的目标;

其次:确立课程标准与具体实施计划, 实现由工作领域转换到学习领域;

第三:进行课程总体项目的设计和与职业相关的学习情境设计。

最后:构建多元化的任务成果评价体系, 以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察。

3.2 保障措施

《外贸单证实务》课程具有专业性强,与实践紧密相关等特点,在任务的创建和完成过程中要考虑以下因素:

(1)对实验和实习指导书进行自编,为任务驱动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料;

(2)实现中英双语教学,完成任务所需单据的英文教授,执行由浅入深,循序渐渐的教学方式;

(3)教学过程要针对课程的特点,与国际接轨。对于一些国际规定,应以中英对照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同时了解任务流程和专业术语,并能够按照国际规定来完成单证任务;

(4)重视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

(5)利用多媒体进行课件设计和课程展示。确保教学的先进性,提高教学效率。

4.总结

在《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中实现任务驱动型教学,应以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为基础,致力于使学生了解整个业务流程。通过对单证业务的模拟,使学生提高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其积极性。同时,外贸业务与国际贸易联系密切,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双语教学,在提高学生对外贸实务处理能力的同时提高其专业术语应用水平。(作者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分院)

参考文献:

[1]戴士弘.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 ].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第4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教学主体性的方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为依托会很大程度促进学生对于学习过程的参与,学生在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的基础上思维会慢慢活跃起来,理解和吸收知识的效能也会更高。教师可以技巧性的将语法知识点融入到对于问题的探究中,让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慢慢吸收知识要点,进而获取这些语法内容,这种方式会让语法教学的整体效率更高。

一、句型分析式任务

教师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可以结合具体的语法知识点来选取合适的任务类型。教师可以对分析句型的任务进行教学尝试,这种方式在有些语法点的教学中效果非常明显。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难点在于一些核心句型的教学,这类句型往往在结构、用法上有一定的技巧,学生无论是在接受知识上还是应用这些句型上都需要一个慢慢积累和熟悉的过程。对于这种难点内容,教师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引导学生加以有效分析。教师可以例举一两个典型句型然后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通过让学生完成分析句型的学习任务来加深学生对于这种句型的认识,促进学生充分理解这种句型的特征。以定语从句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定语从句中的关系代词。如在分析定语从句Youseethatmanoverthere,thatmanwhohasjustwalkedintotheroom.时,笔者让学生先从教室门口走入教室,再设计情境对话,让学生探讨句子中两个that分别指代什么。这类句型学生并不太容易理解,学生对于关系代词容易弄混,对于句型特征的把握也不够。设计这样的学习任务有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学生如果能够在任务探究中充分弄清楚这个句子的结构,再经过一两次的加强训练后,学生会慢慢对于这种句型熟悉起来,在理解和应用上也会越来越熟练。

二、信息交互式任务

信息交互式任务也是一种非常灵活的教学形式,这种方式针对有些语法点的教学过程而言非常适用。词汇的构词法是语法教学中的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知识点,学生如果能够对于一些常见的构词规律有较好的掌握,大家在理解和记忆单词时效率会有大幅提升。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可以以这个教学点为切入,让学生在信息交互的过程中来完成构词过程,以这种方式来让学生感受一些很有代表性的构词规律,进而加深对于其中包含的语法知识点的掌握。如在教学Appreciate时,笔者设置了一个游戏,在十张卡片上分别写着app、recia、te、ting、tes、ted、tive、tively、tor、tory,然后让学生合作,拼凑出不同的单词,最后再分析单词的用法、时态、派生词等,整堂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教学方法很有技巧,十张卡片中的那些前缀、后缀等也非常值得学生引起重视。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慢慢发现单词中的一些基本规律,会认识到一些特定的前缀或者后缀在决定单词的词性、表意上所起到作用,这会让学生对于一些典型的词汇记忆的规律有充分掌握。

三、观点交换式任务

观点交换式的任务也是一种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对于一些学生容易弄混淆,且存在一定争议的知识要点,教师可以以这种方式鼓励学生间进行意见的交互,让学生在思维火花碰撞的基础上来慢慢探究出知识要点的实质。如,在教学when、while、as三者的用法和区别时,笔者列举了不同句子,让学生分析和讨论其中的差异。(1)Jimhurthisarmhewasplayingtennis.(2)Shewaswaitingforthetrain,shebecameveryimpatient.(3)Hedidn'taskmein;hekeptmestandingatthedoorhereadthemessage.这一组句子很有代表性,多设计这种有针对性的范例会有助于学生对于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理清思路,会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

结语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在实践时教师要善于选取一些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将知识点融入到教学任务中来让学生加以体会,以这种方式提升学生的教学参与热情,让学生在积极探究的过程中有效获取语法知识点的实质。这会很大程度提升语法教学的实效性,并且可以充分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展开有效锻炼。

【参考文献】

[1]郝培.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现状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夏欢.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重庆师范大学,2011.

第5篇

[关键词]中职 英语教学 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approach],作为一种比较新的教学思想与方法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应用于英语教学,任务型英语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任务"把语言教学真实化,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语言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面对英语基础薄弱的中专学生,如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困扰教师的一大难题。我们尝试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法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任务型教学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概念与特征

任务性教学法是从交际法教学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起来的,交际法强调学习语言的目的是发展语言交际能力,而任务型教学法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相互交流来展示任务成果的教学方法。

对于什么是任务以及任务的分类,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见解。Ellis强调意义表达是任务的首要条件,任务是以意义为中心的活动,任务要求参与者扮演语言使用者与语言学习者的教色,并且角色在不断变化中,学习是有意识的,任务应包括语言的技能;Prabhu则认为任务是要求学习者通过思维过程从所给予的信息中得出结论的一项活动,这一活动由老师掌握,调控和调节;Willis认为任务是学习者为了做成某件事情用目的语进行的有交际目的的活动;Littlewood从交际语言教学的角度提出,凡是能促进学习者语言学习进程的活动都是任务。可见,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看,任务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使用目标语言来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这种语言的一切活动。

任务型教学法的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把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意义表达,而不是语言的形式。这种教学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语言形成的动态发展过程,从而使教学环境更加丰富,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自主学习。正如有的学者概括的那样:“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中用,学了就用。”

二、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

任务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1.任务的目标(Goals)。指通过让学生完成某一项任务而希望达到的目的。任务的目标可以是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自信心,解决某项交际问题,也可以是训练某一项基本技能等。

2.构成任务内容的输入材料(Input)。输入材料必须具有知识性,应以现实生活中的交际为目的,是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语言,从而学习语言而不是局限与教材。

3.基于这些材料而设计的各项活动(Activities)。任务的设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并由数个微任务(mint-task)构成一串“任务链”。在语言技能方面,遵循先输入后输出原则,使教学阶梯式层层推进。

三、任务型课堂教学的环节

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is(1996)在她的专著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中提出了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三个步骤:

1.前任务(Pre-Task)――教师引入任务。

2.任务循环流程(Task-cycle):(1)任务(task)――学生执行任务;(2)计划(planning)――各组学生准备如何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3)报告(reporting)――学生报告任务完成情况。

3.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1)分析(analysis)――学生通过录音分析其他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2)操练(practice)――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

任务型的课堂教学,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做的首要环节就是呈现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语言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任务驱动(task-driven)的过程,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有利于体现任务的真实性。如果教师不是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呈现任务,而是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结束后再呈现并让学生完成,那么这就不是任务驱动型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不如任务驱动过程中那么强烈。所以,真实运用任务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过程。此时,学生就进入了参与任务的环节。

四、在中职英语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利弊

任务型教学法的优势在于,完成多种多样的任务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活动,启发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任务型教学中有大量的小组或双人活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可以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人际交往、思考、决策和应变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下,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机会,易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但任务型教学法也有其局限性:如受语言环境的限制,受中职英语教学的特点限制等。因此在选择采用任务型教学时有必要考虑清楚它是否能够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对学习者是否能起到提高、帮助的作用,以及学习者能否适应这种教学法。只有认真分析了学习者的需求,同时充分了解各种教学法的特点之后,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真正适合学习者的方法,从而使任务型教学法有可能切实地发挥其效果。

第6篇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法 英语教学 启示 

 

一、“任务”的定义 

任务型教学法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它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参与教师或教材精心设计的任务型学习活动中,通过思考、体验、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认识语言,运用语言,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归纳知识和感受成功,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调整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一教学方法强调学习者个人从自身经验出发,建构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重视学习过程而反对现成知识的简单传授,它强调的是人的学习与发展。简而言之,任务型教学法就是为了实现在“学中用,用中学”。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进行任务型教学?所谓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而不是以测试的分数)来体现教学的成就,学生有了具体的动机就能自主地学习,并且主动地运用所学的语言做事情,在使用所学语言的过程中就发展了语言能力。其应用模式流程为:任务设计—任务准备—任务呈现—交流讨论—任务完成。 

(一)任务设计 

这是任务型的课堂教学所特有的教学环节,任务型的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呈现出任务,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一开始就明确要完成的任务。然后,在任务的驱动下去学习语言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任务驱动的过程,有利于强化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有利于体现任务的真实性。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一开始不呈现任务,而只是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结束后再呈现任务,并完成任务,但这不是任务驱动型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如任务驱动过程那么强。 

(二)任务准备 

任务准备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就是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知识与能力准备的过程。老师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把运用任务呈现给学生之后,任务的要求与他们目前的知识与能力存在着明显的知识差距、能力差距、技能差距、信息差距和文化差距。因此,学生就在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学习教学内容来获得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知识、能力、技能、信息和文化理解,然后才能完成这个任务。这个学习教学内容的过程就是通常的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过程。 

(三)任务呈现 

这是任务型课堂教学所特有的教学环节。任务型的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应呈现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语言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任务呈现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有利于体现任务的真实性。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一开始不呈现任务,而只是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结束后再呈现任务和让学生完成任务,那么这就不是任务呈现型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不如任务呈现过程那么强烈。 

(四)交流讨论 

在每设计一个任务之后,让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分组讨论、交流,遇到语言难点可向老师寻求帮助,然后老师抽几组并由小组的group leader汇报,然后根据他们的语音、语调、流利程度、内容等评出最佳组。老师对与任务相关的语言点及操练时使用的词汇句型进行归纳解,自始至终都要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教师只不过是任务的提出者、讨论时的咨询者、学生报告的主持人、语言学习的引导者。

(五)任务完成 

任务的完成是任务型教学程序的最后环节。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将在前一环节中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技能转化成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第7篇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各种类型的教学法。不同的教学法有着各自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也不相同。本文主要试述任务型教学法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

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时,勃雷泊在印度南部进行了一项强交际法的实验,课堂教学用任务的形式展现,形成了任务型教学的雏形。它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语言教学模式,是交际法的最新发展。任务型教学法是基于完成交际任务的一种语言教学法,以计划和操作为其中心内容,核心在于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

在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对外汉语界逐渐开始了对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马箭飞2000年发表在《世界汉语教学》上的文章《以“交际任务”为基础的汉语短期教学新模式》是对外汉语学界最早探讨任务型教学法的文献。2002年,国家汉办颁布了《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短期强化)》,其中就明确提倡采用任务型教学。2008年,国家汉办又颁布了《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和《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其中也指出了采用任务型教学理念。由此看来,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已经逐渐地被认可采纳,并得到不断的发展。

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任务型的应用步骤,根据教育学者Willis的观点,分为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三个阶段。

首先,在任务前,教师需要为学生即将完成的任务做好充分准备。这一阶段,任务的设置问题是主要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任务。任务要能够吸引学生,具有生活相关性和内容适合性,与当下的现实生活接轨,符合实际情况。任务中涉及到的内容和语言,其复杂程度要能够相匹配,不应用复杂的语言描述简单的任务内容或是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复杂的任务内容,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任务的设置要具有可操作性,尽量避免繁杂繁多的任务,能够在课堂上实施。如果任务超过了学生的可承受和实施范围,学生完成不了任务,就无法达到设置任务目的。

其次,是在任务中。在整个任务中,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掌握汉语,需要学生在设定环境下运用汉语。任务中,可以营造出恰当的教学环境,以此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同时,完成任务是一个集体都要参与的活动,应该保证能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任务中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感和集体认同感。对于教师来说,要能够掌控整个任务过程,并且具有应变能力,随时处理任务中学生出现的突发状况,引导学生向预期设置好的任务上前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实践者,教师则要起到宏观把握的作用。

最后是任务后,也就是师生进行总结的阶段。完成任务是一个实践性的活动,达到这一目的之后,教师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从整体上把握。同时,教师也需要对整个任务做出一个客观有效的评价,指出其中存在的缺陷并加以纠正和完善。此外,在任务结束之后,学生对知识也要有一个巩固,这主要是依靠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以上三个阶段连贯起来,就形成了任务型教学的整个过程。

作为一个年轻的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充满活力,在实际应用中体现着它的优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任务型教学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任务的布置使所有同学都能够参与进来,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在一堂课中,教师关注的不仅仅是个别学生,而是全体学生。但是由于课堂时间和人数的限制,教师往往难以面面俱到,照顾到所有学生。比如,当一个班的学生人数过多时,教师既要讲解内容,将知识授予学生,又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此时,在既定的课堂时间下,不可能每位同学都能够参与进来。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教师只能选取部分学生进行互动,而其他的学生就只能作为听众或者观众。即使学生人数较少,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只有某一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交流,不能形成学生与学生的多重交流。设置任务使得每个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有自己的事情需要完成,既有个体的指标,又有整体的任务,由部分到整体,学生们能够融入到其中。而且,在同样的时间内也能够使同学们的参与度达到最大化。

二、在上文中提到过,设置任务时需要考虑其实际操作性,所以,设计的任务一般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具有生活化的气息,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比如,针对留学生设置任务,可以是租房、订票、购物、出行等等,根据给出的信息和要求,限定学生在相应的时间内完成。这些任务都与学生们平时的生活有关,也是他们面对的实际问题。因此,这样的任务就能够调动学生们的热情和兴趣,使他们有话可说,也想说,从而保证任务的完整性、连贯性。其次,学生们都参与到了实践中,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再与教师的知识讲解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们可以理解地更深刻透彻,比单纯向他们灌输知识收获得更多。

三、教学过程中设置的任务,往往不是一个人单独完成的,而是需要大家群策群力,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这一举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进行任务时形成一个整体的意识。此外,由于是集体合作,任务中遇到困难时,学生们可以集思广益,寻求多种方法。这也是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同时,遇到问题后,学生们需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便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当然,任务型教学法也有它的缺点,这些缺点给课堂教学带了了相应的问题。

首先,任务型教学法过于依赖实践,理论的深度不够。课堂上的时间大多是用来完成任务,留给教师传授理论知识的时间不多。长期在任务型教学的背景下,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但是这样的实践缺乏充分的理论的支撑。受时间所限,学生完成了各种任务,但是接受不到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的话,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

其次,课堂学习效率不高。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完成任务上,其他的教学就会相对的削弱。尤其是在人数较多的课堂上,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学生难以控制课堂、把握时间。比如,给学生设计类似演讲、表演等任务,时间控制不住的话,就会超过教师的预期设置,影响之后的课堂教学。同时,教师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计划,也有可能会出现下面的情况。率先进行任务的同学能很好地完成,后面同学的时间缩短了,使得给学生完成任务的空间不平衡。

最后,设置任务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有些任务相似,具有重复性,锻炼学生的目的相同。相似的任务对学生来说,反复训练会带来厌烦的情绪,影响课堂效率;对教师来说,不能起到灌输知识的目的。如果一学期都在设定任务、完成任务的话,一开始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时间久了以后,之前高涨的热情难免会消退。

第8篇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英语教学;设计原则;课堂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一直存在“费时低效”的状况,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却不会进行简单的日常交际。英语界一直在不懈努力,改变我国英语教学现状。教育部2001年7月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2001:1)但尽管近年来在教育部部署下,我国中小学广泛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法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许多语言学家和中小学教师也对任务型教学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并辅以实验论证,但实际上,总体而言,教学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关键在于对任务型教学理解意义上存在偏差,因此,弄清任务型教学的概念,理解教学任务设计的原则,熟练掌握任务型教学的课堂模式就成为了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任务型教学的概念

所谓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approach)是建立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基础上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英语教育的最新发展成果。该模式“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启示下提出的外语学习途径”(何安平,2002:107),是“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的最新发展,它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和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体现教学的成就。传统教学模式是指“呈现(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输出(Production)”这一教学过程,多年来,广大英语教师使用这一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在“呈现”阶段,教师通过情景把要学习的某个语言形式清楚地呈现给学生,并在老师的控制下,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这种语言形式;在“练习”阶段,教师减少控制,启发和鼓励学生对这种语言形式进行问答等练习活动;当教师感觉到学生已经能够对所学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时,教学活动就进入“输出”阶段,“输出”阶段的活动形式可以包含“角色扮演”、“讨论”、“解决难题”等活动形式。这一阶段的重点是使用语言,表达思想,在语境中使用所学语言形式。而任务型教学模式则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它把语言运用的基本原理转化为具有实际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围绕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各种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这些语言活动完成语言学习任务,最终达到学习语言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其哲学心理学的依据是当前流行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Fosnot(1996:12)指出,建构主义是一种有关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建构主义以心理学、哲学和人类学为基础,认为知识是暂时的、发展的和非客观的,是经过学习者内心建构并受社会文化影响的。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是与经验共同发展的,知识是经验的重组与重新构建,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心理建构过程,是体验、发现和创造的过程。真实自然的教学任务正是为学习者提供了这种宝贵的体验过程。由于任务真实自然,它必然容易激活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图式;由于它包含有待实现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必然会激发学习者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渴求。学习者正是通过实施任务和参与活动,促进了自身知识的“重组”与“构建”,促进了摄入的新信息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图式之间的互动、连接、交融与整合。而且一旦学习者体验到参与活动的意义,感受到新知识构建的成功,他们就会更加主动积极,从而加速语言信息的内化。(方文礼,2003)因此,任务型教学实质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及注重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任务设计的原则

任务型教学途径强调直接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完成真实或仿真的生活任务,从而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

设计任务时必须让学生知道,通过活动要具体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的。任务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因此,每一阶段任务的设计都应有一定的导入性,如在语言技能方面,应先输入后输出,使教学呈阶梯式层层推进。学生在学习语言形式的基础上,把知识作为铺垫,层层深入,通过一系列语言任务训练,才能在完成任务的语言交际活动中自如运用英语知识。

2.任务设计要尽可能真实

设计任务时要提供给学生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语言情景和语言形式要符合语言实际功能和语言规律,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和学习语言。源自生活的真实任务有时可能与课堂教学内容并无直接的联系,因此,教师在不能直接选用真实任务时,要对源自生活的任务加以设计,使其成为可以在课堂上展开的、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并有可能在真实生活中运用的任务。

3.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

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设计的活动应当是真实的或者接近现实生活的,同时在内容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求,把内容和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当学生感到活动的内容与他们的需求和身心发展一致时,才可能积极参加教师所设计的活动,且教学内容才最容易被内化。

4.任务设计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在进行任务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调整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组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运用学习策略,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任务的设计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有利于师生交互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习的策略往往决定于学习的任务。教师设计的任务应保证有足够的信息空白区或信息差,只有通过师生之间的多维交流和学生间的探究合作获取信息,才能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的目的。

上述各原则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操作中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从而推动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三、英语任务型教学的课堂模式

Jane Willis(1999)对任务教学法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实验,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她从“任务教学法”的定义、作用、框架、灵活性等方面进行解释,给教师提供一个较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模式。Willis用三个步骤描述这一模式:Pre-task,task Cycle,language Focus。

1.活动前(Pre-task)

活动前的准备工作是确保活动顺利进行的条件。在这一阶段,英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任务的主题,明确要达到的目标,例如,可以通过图片或谈论个人经历等引入主题。教师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跨越任务中可能出现的障碍,例如,提供某些词语或词组、给学生时间思考、听录音或读课文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词语,给他们时间组织将要表达的内容,有利于完成第二阶段的教学任务。

2.任务周期(Task cycle)

任务周期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可以结成对子或分成小组完成任务。这时,他们有机会用现有的知识表达思想,内容可以围绕与主题有关的课文或录音展开。教师的角色是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但不干预学生的活动或纠正学生的错误。第二阶段是策划阶段,就是为第三阶段做准备。学生可以草拟或预演第三阶段要说的话或提供的书面内容。策划的重点是使第三阶段的汇报内容清楚、恰当、有条不紊。教师可以来回查看活动情况,提供必要的帮助;学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向老师提问题。第三阶段教师请一至两对/组学生汇报成果,其他学生可以补充遗漏的内容,然后由教师对汇报内容进行评议。

3.语言点(Language Focus)

语言点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即“分析”和“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探索语言奥秘,了解句法、固定搭配和掌握词汇,并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所谓“分析”,并非语法分析,而是教师根据课文或听到的内容,设置某些与语言点有关的任务。

Willis同时指出,在实际应用中教师不宜生搬硬套这一框架,而应学会灵活应用。有的课,如阅读课,可以由几个小任务组成,每个任务都有一个不同的目的,完成之后都有一个简单汇报。有的任务不需要有正式的汇报阶段,因为它与后面的任务是一脉相承的。有的任务的报告时间较长,如讲故事。有的任务只要求那些能提供不同解决办法的小组汇报就足够了,如解决难题。

教学对象不同,教学重点也不同。如果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听说能力,教学重点就应放在语言点教学上,任务时间少一些,策划和报告时间长一些,书面成果多一些。

教师设计的任务不一定都在课堂上完成,可以将任务延伸至课外。例如,教师可以先布置任务,学生在课外完成。课堂上,教师进行分析,组织学生汇报和练习。

四、结语

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关键,任务型教学对广大英语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传统的英语教学活动多为“精讲多练”,教师大多担任“主讲”和“指挥”这样的角色。而在任务型活动中,教师应该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一种媒介、桥梁,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技巧,还要严格控制课堂讲解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实践,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任务型英语教学的任务设计很难把握,任务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也难以得到控制,这些都需要广大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讨和研究。但无论怎样,任务型教学都反映出了英语教学目标与功能的转变,体现了英语教学从关注教材转变为关注学生,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注重语言本身(结构、功能、系统)转移到注重语言习得与运用的人(认知、习得过程)的变革趋势。(丰玉芳、唐晓岩,2004)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何安平.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程改革[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Catherine Twomey Fosnot.Constructivism:Theory,Perspectives,and Practice[M].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6.

[4][5]方文礼.外语任务型教学法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

第9篇

关键词: 英语课堂教学 任务型教学法 大班教学 小组活动 任务设计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内涵

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近20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任务型教学法强调把学习内容设计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交际任务,课堂教学围绕着完成各种交际任务展开,强调语言的自然输入,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进行学习,并把培养学生具备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二、大班教学实行任务型教学法的必要性

任务型语言教学追求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个性与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小班人少,教师可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但是当面对全班50―70个学生时,又如何实行任务型教学法呢?这是一个仍在争议和讨论的问题。大班人数多,教室的空间有限,教学的主要困难就是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并且在大班教学中,往往有几个活跃自信的学生总是抢答问题,其他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参与课堂活动,导致他们在大部分课堂教学时间中处于旁听的状态。这样的课堂仅仅是教师与个别学生的活动,全体学生参与交流和使用语言的机会实在是少之又少。而语言学习需要大量交流的活动,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而没有学生的实践机会显然不行。因此,我们需要探讨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40―45分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和交流的机会这一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小组活动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并大量增加运用语言的机会。

三、小组活动的优势

大量的小组活动,包括结对练习(pair work)、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被认为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这不仅在时间上和机会上给其他学生更多的机会,而且有助于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和增强学生自信心。国外的研究证明,小组活动比教师独自讲解与控制练习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语言。Nunan(1999:52)谈到小组活动的作用,他引用了Long(1976)对于小组活动的研究:在小组活动时,学生可以大量地使用各种不同的语言,比教师个人在讲台前要更丰富和多样化,而这样更有助于语言的习得。在小组活动中,学生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这就是Swain所提出的“可理解的输出”,她认为这种可理解的输出对于语言的习得是非常重要的。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密切注意完成任务的过程,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说出他们想说而说不出的语言,此时他们会得益最多而记得牢。小组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可以使学生增加语言输入与输出的量。在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有80%的讲授时间,学生参加活动的机会不多。尤其是在大班教学的情况下,教师只能给少数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而根本无法照顾到全班大部分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两极分化的问题。而在小组活动中,如果设计得当,则每个人都有可能参与活动和交流,巩固所学内容,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这种小组交流活动,学生的语言活动量得以成倍增长。

2.可以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学生如果只是与教师互动,通常只能是按教师的提问回答而很少创造性或自主学习。在小组活动中,可以根据组内学生所长来分配其职责,有人负责向全班汇报,有人负责记录讨论,有的负责组织讨论等。角色也可以变换,以增加学生在不同角色下从不同角度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使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3.学生的焦虑情绪可以降低。在全班当众回答问题,面对教师和全班同学,学生的心理压力大。而在小组活动中,大家为了完成一个任务,通常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任务的完成上而不必担心说错,学生更容易开口,焦虑会降低。从语言习得的研究看,这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

4.更有机会给予学生个别指导。大班教学教师感到困难的问题之一是无法给予学生个别指导。往往有许多学生虽然不会或不明白也不好意思表现出来,结果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滥竽充数”。教师只是提问几个好学生,或找一两个组演示一下。而在小组活动时,教师则有机会关注个别学生,包括纠正语音、语调、用词等。

小组活动还给学生提供了相互帮助、合作学习的机会。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之间不是竞争的关系,而是合作、交流的关系,通过活动,学生之间可以相互鼓励和互相帮助,相互补充信息的不足。

四、大班实行任务型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大班实行任务型教学法,要使学生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使学生明确任务的目标,这个任务的目的、完成的过程和对于结果的要求,都要交代得清清楚楚。成功的任务设计能使学生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从而学会交际的策略。

2.对任务的要求应视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定,不能超出学生当前的能力太多,以使学生的心理压力降到最低限度,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明白犯错误是正常语言学习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只要学生所表达的信息可以被理解,就应给予鼓励。

3.在设计大班教学任务时,教师的着眼点要放在全体学生上,设计的任务应由简到难,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当前的能力和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并给予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任务应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避免过难或过易的任务,造成“两极分化”。

4.提供必要的语言资源,如可能用到的句型结构、词汇、固定的表达方法,或给初学者和低年级的学生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完成思路等。

另外,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应该考虑到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任务的完成过程,而不仅仅是做一个“看客”。在某个学生或某个小组在全班“作报告”时,可以要求其他同学做记录或归纳每一个小组的观点,或记录他们的“发现”,也可以评价他们完成任务的“结果”,还可以分组同时完成以上不同任务。甚至可以有几个组分别专门记录“报告组”的语言及用法、行为举止、态度等。这样,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不仅能使所有学生增加使用语言的机会,而且能使所有学生都逐步建立起学习的责任感。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关注学生想要表达的意思和想法、语言的运用,以及学生之间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交流活动,而不是一味地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以免使他们有挫折感而影响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五、结语

在大班实行任务型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英语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任务型教学法强调了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所以英语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在大班推广任务型教学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使这一教学模式逐步规范,更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Nunan,D.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Boston: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1999.

[2]Long,M.Input,Interac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Unpublished 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1980.

第10篇

内容摘要:本文旨在介绍任务型教学的内涵、实例分析以及任务型教学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意义,进一步说明在听力教学中展开任务型教学实践的意义。

关键词:英语听力; 任务型教学; 互动;

1.引言

现行的听力课堂的形式仅在于录音机、单词表、磁带和标准答案这些硬件设施的使用上,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教师对如何通过听力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听力的能力以及通过听的渠道增加语言的输入存在认识上的不足。

2.任务型教学法的教学程序及其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型教学”指教师围绕某一个话题,某一种语言形式选择、设计带有功能性目的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再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受、理解和运用语言。

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is (1996)提出了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三个步骤:任务实施前的准备、任务的实施及语言焦点,本文以《大学英语基础教程》Book4 Unit5,“Olympics”一课为例分析听力教学在任务型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2.1任务实施前的准备

任务实施前的准备阶段包括介绍话题和任务。上课伊始,教师可根据本节课听、学话题抛出与学生实际经验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如Today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topic “Olympics”。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it? What kind of sports will be taken in the Olympics? 注意在布置任务时,教师要以简明的语言让学生知道小组总任务是什么,如何开展此任务,任务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且目标越具体越好。这些活动能起到激活、启发调动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和背景介绍新的语言知识、然后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思维图,引导学生按任务的要求更好地理解任务的作用。

2.2任务的实施阶段

任务的实施阶段包括任务、计划和报告。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任务、协商解决任务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并不直接参与。如“Olympics”一课在任务的实施阶段首先根据标题和所列重点词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在预测之前必须消除一些语言理解上的障碍,即对新单词的理解。之后让学生看练习题,让学生明白整篇文章的听力重点并帮助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鼓励学生尽可能用目的语猜答案,允许语法错误。放第一遍录音,学生在小组内核对答案、检查假设、讨论、列出第二遍时应注意的问题。放第二遍录音,学生一起核对答案。教师鼓励每组同学进行讨论,对完成的整个任务进行回顾,最后各组选代表在班里汇报,听众把他们的发现与自己的加以比较,发表评论。

2.3语言焦点阶段

语言焦点阶段包括分析和操练。教师让学生再听一遍录音,尽可能跟读录音,纠正自己容易出现发音错误的词,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以便提高学生口语的能力。必要时可将整个班级分为几个小组,讨论我们在这一单元所学的语言点以及听力技巧以及在今后的运用,目的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这一阶段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分析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分析录音中出现的一些语言特点,在分析中或分析后教师引导学生练习新的词汇、短语和句型。

3.结语

引进任务型教学到听力教学的课堂中,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由“教授者”的角色向“互动者”的角色转变,教师融入学生当中,学生融入课堂教学当中,真正的实现师生互动,使学生能够进行真实的交流合作。通过任务型教学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使我国听力教学真正的走出“哑巴英语”的围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实践能力,提高我国听力英语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淑清,韩幼萍,张金秀.初中英语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

[2]鲁子问.中小学英语真实任务教学实践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张正东,李少伶.英语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第11篇

我的英语语法课--常见几种句子结构形式中非谓语动词的判断――,把备好学生作为前提,降低了教学难度,制作出内容适度思路清晰的课件,使得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目的。现摘录部分教学实录如下:

教学内容:常见六种句子结构形式中非谓语动词的判断

课堂背景:非谓语动词的用法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语言点,近几年高考考查立意较低,主要考查的是非谓语的一些最基本的用法。但是,题目的设置注重了情景化和结构复杂化,加大了考生对题干句的理解难度。设问的角度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谓语和非谓语之间相互干扰。

学生群体:我所带班级,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尤其表现为词汇量低,语法知识无系统概念,句型句式不熟悉。针对这种情况,在讲解非谓语动词这一语法难点的时候,我们尝试从另外一中角度去解读,以期降低难度,易于为学生接受,理解,消化,并最终形成自己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1 思考:

1.The cancer risks smoking have been well documented.( associate with)

2. She was too nervous to speak with so many eyes on her.

A.fixing B.fixed C.to be fixed D. were fixed

3. If your mother and wife are ill at the same time and you can only help one at a time , whom would you rather have to the hospital first ?

A. send B. sending C. sent D. to be sent

4. (wear) out, he lay to have a rest.

5.The boy came in , with a look on his face .

A. rush ; surprising B. run ; surprised

C. rushing ; surprised D. running ; surprising

设计五个具有代表性的高考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问题1:有无规律可寻?

问题2:能不能从句子结构形式上去寻找解题的办法?

设计思路:“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趣式问题。找准学生喜欢挑战难点的心里,紧密联系本课的“焦点问题”,以提升教学过程的思维能力。

2 知识基础:(前提)

设计思路:解题的能力技巧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脱离基本知识,就是空谈。教育学生要有一定量的背诵和阅读,以形成牢固的基础知识体系。

1.简单句? 复合句? (如何判断简单句和复合句。)

2.动宾关系? 主谓关系?(如何判断逻辑关系。)

3.有哪些非谓语动词?有何区别?(非谓语动词的种类和含义。)

非谓语动词种类:1.过去分词;2.不定式; 3. -ing 形式: 动名词,现在分词

基本含义:

to +V: 一般表示一次性的,未发生的动作或行为。表将要或目的

V-ing: 一般表示经常性的,或正在发生的,主动的动作或者行为(主谓关系)

V- ed: 一般表示已经发生的,或被动的动作或行为(动宾关系)

3 常见的六种含有非谓语动词的句型结构形式

设计思路:我们讲解非谓语动词常见的一般思路是:以分析非谓语动词在句子中所充当的成分为主,分析逻辑关系和时为辅。问题是学生对于各种不同形式的状语难以理清,也容易人为的给他们学习非谓语动词设置障碍,进而很难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但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呢?我的切入点是以五种基本句型为基础,让学生抽象句子形式,从形式上找准判断方法,进而达到正确解题的目的。

常见句子结构形式一

思考:

1.Tom, we started to climb the mountain.(follow)

2.To a foreign language well, you must make painstaking efforts. (learn)

3. a key out of his pocket, he opened the door.(take)

4. They came in, by some children. (follow)

5.from the hill, the city looks magnificent.(see)

发现规律并总结:

V-ing

句子结构形式:V-ed……., 句子(S).

To-v

方法:判断句子里的S与前面的V之间的逻辑关系!

设计思路:以提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句子结构形式一以我总结为主,给学生以范例,最后归纳方法。

句子结构形式二到六设计思路:分小组讨论,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合作的理念,让同学们明白:未来的社会不仅强调竞争,同时也需要合作,以便能够共同发展;真正的合作来源于共同的目标、互相尊重和每一方独特的贡献。

在小组讨论中,帮助学生学会与小组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顷任务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自觉倾听小组其他同学见解的习惯,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逐步提高总结小组同学的见解的能力等等……。

要从学生的角度,设置目标,让学生总结归纳其他五种常见句型结构形式中非谓语动词判断的方法,并积极参与各学习小组的讨论。注意观察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哪些小组合作效果好,哪些小组合作效果不好。注意了解学生在小组讨论中遇到的困难和发现学生的独特见解。以便及时帮助困难学生,及时让同学们分享到一些好的见解。

讨论完成后,从每小组中选择一位代表,将本组讨论结果写在黑板上,再不同小组相互交叉评价,最后,教师点拨,给出参考答案。

常见句子结构形式二

1. All things ,the planned trip will have to be called off.

A. considered B. be considered

C. considering D. having considered

2. All flights because of the snowstorm, many passengers could do nothing but take the train.

A. had been canceled B. have been canceled

C. were canceled D. having been canceled

3. It such a fine day, the family decided to take a trip to the city of Hangzhou. (be)

4.They said good-bye to each other, one home, the other to the bookstore. (go)

总结:

句子结构形式:

V-ing

N/代词 + V-ed……, 句子(S).

to-v

方法:判断V与前面的N/代词的逻辑关系!

常见句子结构形式三

1.She stood there chatting with her friend, with her child beside her. (play)

2.With you me whenever I'm in trouble, I feel very obliged to you. (help)

3.I can't go out with all these clothes. (wash)

4.I think we can leave with our heads high, Erik said. (hold)

总结:

句子结构形式:

V-ing

With+ N/代 + V-ed……., 句子.

to-v

方法:判断V与前面的N/代词的逻辑关系!

常见句子结构形式四

1.When the old man, the doctor suggested that he had caught a bad cold.(examin)

2.While ,people sometimes can't help being persuaded into buying something they don't really need.(shop)

3.Unlessto speak, you should remain silent at the conference. A. invited B. inviting C. being invited D. having invited

总结:

句子结构形式:

V-ing

连接词 + V-ed……, 句子( s ).

to-v

方法:判断句子的S与前面的V的逻辑关系!

(前后主语相同,从句中有BE动词,连接词为when, while, until, if…等,可省略主语和BE动词)

常见句子结构形式五

1. There are a few boys in the river.(swim)

2. What's the language in that country.(speak)

3. The missing boys were last seen near the river.

A. to play B. play C. to be playing D. playing

总结:

句子结构形式:

V- ing V- ing

1.S + Vt + O+ V-ed…; 2. S + Vi + V-ed

to-v to-v

方法:1.判断句子里面的S与V的逻辑关系

2.判断O与V的逻辑关系

常见句子结构形式六

1. The music of the film by him sounds so .

A. playing, exciting B. played, excited

C. playing, excited D. played, exciting

2.The question now at the meeting is not the question yesterday.

A. discussed; discussed

B. discussing; had discussed

C. being discussed; discussed

D. discussing; discussing

3. Most of the artists to the party were from South Africa.

A. invited B. to invite C. being invited D. had been invited

总结:

句子结构形式:

V-ing

S+ V-ed+ vi/vt+….

to-v

方法:判断句子里S与V的逻辑关系!

四.本课小结:解题步骤 ( 四个分析,一个注意)

1. 分析句子结构 2.分析逻辑主语 3.分析语态

4.分析时态,在选定了主动或被动后,还要考虑动作发生的时间问题,即时态.

一个注意

非谓语动词的否定也是常考的项目,非谓语动词的否定都将not 放在前面.如:

for a long time, the flower is almost dying.

A. Having not watered

B. Not watering

C. Not having been watered

D. Not been watered

5 常见惯用语(特例)

Generally/frankly/strictly speaking

Speaking of… 说起…

Judging from/by…由…判断/看来

Seeing that…既然…

Provided that…假如…

Concerning…关于…

Considering … 以… 而论/考虑到…

Given…考虑到

设计思路:讲解完六种常见句型后,适时的归纳总结则非常重要。归纳以学生总结为主,老师补充为辅,形成综合的知识系统,真正让学生做到利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

6 巩固练习(设计10题典型高考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的一环,以检测本节课的效果)

第12篇

1.增强应用能力。语言是人用来交流、传达、沟通的工具。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够很好地应用语言。英语任务型教学中,学生感受最多的就是如何运用好英语来完成每一项任务。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训练了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还综合培养和锻炼了交际、合作、应变等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将是学生完成英语学业之后在今后的岗位上成功处理涉外业务所必备的能力。

2.促进教改创新。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过多地注重学生背、读、抄,注重学生的单词、课文、词法句法学习,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碎片化”,不能很好地融会贯通加以运用,产生了“哑巴英语”,只会读,不会念,更不会交流。而任务型教学法,将很大程度上创新教学理念和方式,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真正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这种教学法应该是对英语教学方式良好的探索与创新。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方法与步骤

在任务型教学法中,涉及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目标、内容、程序、资料、背景等。具体的实施过程主要有以下步骤:

1.任务导入(leading)。就是在任务交付给学生之前需要先做的前期“热身”运动。教师可以先交代一些与任务背景、气氛相关的内容,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期待任务呈现的心理,做好迎接任务的情绪、心理准备。

2.任务交付(pre-task)。教师将先设计好的本节课的任务明确分解、呈现给学生,简要明确地介绍任务的内容和要求,并把任务交付落实到小组或个人。而教师能否很好地把任务说明、交付给学生,将是任务型教学法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步骤之一。

3.任务实施(while-task)。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按照教师明确的任务和分工,有序组织实施教学任务。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分别担任其中不同的任务“角色”,完成各项具体工作,从而按照事先设定的程序和步骤来完成每一项任务。

4.任务结果(post-task)。在任务完成的后期,各小组或个人要将任务最终完成的情况展示给大家,为学生和教师总结任务完成情况提供信息。

5.任务评估(check)。对学生在任务教学过程中具体的表现、效果和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点评,对任务实施的成效进行全面评估,这是教师在英语任务教学中必须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并以此作为调整教学方式,更好地组织下一次任务型教学的基础。

三、任务型教学法的难点与对策

在任务型教学法中,许多英语教学工作者和学生都反映,在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难点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准备难到位。任务型教学法需要教师做好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为任务的安排、实施提供必要的资料、教学工具、情景模式等,而这些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前期准备工作。二是任务难组织。一些教学课程要把它转化成一项项任务,还存在难以操作的问题。如果比较机械地操作,往往会使任务型教学流于形式。三是学生难参与。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少部分学生角色定位明确,参与主动积极,而还有一些学生由于能力水平或参与意识不强,游离于角色之外,参与度不高。四是重点难把握。英语课程中的一些教学重点,如何在任务型教学中加以体现;而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又如何能抓住重点,强化学习效果,这也是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的一点。五是效果难控制。由于教学任务和班级学生总体能力的不同,任务型教学法对一些学生和一些教学内容在实施效果上也是各有差异,难以控制。为此,我认为,要更好地运用英语任务型教学法,使之成为行之有效的英语新课程改革的敲门砖,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重视:

1.事先准备充分,科学设计任务。教师要根据教学课程的要求,把教学内容转化成任务。把学生(部分或全体)安排成其中的某个角色,为此必须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教师要掌握好任务实施的难易程度,避免出现冷场和尴尬气氛;学生可以分组或轮流参与其中的角色,特别注重学生参与的覆盖率,注重安排好不够活跃、性格内向、不善交流的学生参与其中,提高这类学生主动运用语言、积极表现自我的意识。教师要根据任务的复杂难易程度,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辅助材料和辅助道具。所有这些需要我们教学工作者在备课、课前准备中花费足够的时间、精力,才能保证准备充分。这也是任务型教学法是否有效的重要前提。

2.针对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兴趣。中学生时期也是青春年少、对世界的感知和兴趣突变增长时期。任务型教学要根据这一时期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使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感知乐趣。比如,大多数男生在这一时期对体育、历史、政治事件比较感兴趣,而大多数女生则对音乐、美术等方面内容情有独钟。在设计教学任务和角色定位中,教师可以将上述方面的教材内容和相关知识结合,分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中。针对那些知识面较宽、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在安排角色时,多考虑一些难度较大或多个角色,激发其勇于挑战、带头示范的意识;针对英语水平较弱的学生,可以先安排参与度少,配合性的角色,逐步增加其角色分量。针对不同类型性格的学生,可以在主要角色、次要角色等方面让其参与,要避免参与任务的学生比较单一,老面孔或千人一面的现象,提高任务教学的参与率。

3.融合多种手段,加强教学互动。在任务型教学法中,完成任务需要依靠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来实施。其中,综合运用多种英语教学手段和方式,将会使任务型教学更富有效率。一是可以融入情景式教学。根据教学任务,创设特定的情景,以多媒体或简洁的教室布置或者到多功能室模拟任务执行时的场所、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融入其中。二是可以进行实地教学。比如讲授宾馆接待礼仪方面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到就近的宾馆模拟授课,使学生、教师在完成任务中学习、传授相关知识。三是可以运用分层式教学法。针对不同难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在讲授相关内容时,有所侧重,安排不同的对象来组织任务教学,使学生能充分适应,各得其所。

4.抓住教学重点,注重实际效果。针对教学任务中的重点内容,在任务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始终突出相关内容,牢牢抓住重点。教师可以通过多次重复、重点提示和有效提问等方式,使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产生强烈记忆,避免发生主次不分、印象不深的情况。同时,教师在对整个任务教学过程进行总结点评时,必须要全面、到位、切中要害,使学生能准确了解到教学重点和他们自身表现。对学生的点评要以肯定和鼓励为主,激发更多的学生继续参与,提高活动的主动性,使学生能乐在其中,学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