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47: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短篇日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日本随笔、日记文学,都很讲求文体的优美。散文的发展促进了短篇小说形式的物语的发达。十一世纪初出现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其结构是由短篇小说连贯而成的,前后衔接松散,叙述简单,时间推移与人物性格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日本,即使长篇小说,其结构也是由短小形式组成的。这一特点贯穿于整部日本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江户时期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等长篇小说,也都是由短篇故事组合而成的。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长篇小说《雪国》,明显地具有《源氏物语》的那种结构和描写方法。第二,文学性格纤细、含蓄。自古以来日本自上而下的改革,对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明治维新以前,在日本文学中几乎听不到强烈的社会抗议的呼声。古希腊悲剧的那种雄伟崇高的观念,也不是日本作家追求的对象。他们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表现的主要是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冷静的思考。日本文学除很少例外,与激烈的阶级冲突一般都没有联系。即使是少数例外,作家的表现方法往往也是含蓄的,曲折的。第三,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从“真事”始,平安时期的“物哀”,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江户时期的“闲寂”,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来的。这些理论都是和作家向往的优美境界联系在一起的。而“余情”论为这种优美的境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2日本文学史概述
2.1古代文学
包括奈良时代和平安王朝时代的文学。这一时期古代处于奴隶制的社会条件下,经历了大和时代的口头文学,奈良时代确立起借用汉字汉文的书面文学。氏族时代的英雄故事和传说说,在《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中被记录下来,同时创作了开日本汉诗文先河的《怀风藻》和《凌云集》等。《万叶集》集录长歌二百六十余首,短歌四千余首,深刻地表现了大化革新前后日本社会变革的状貌,成为奈良文学的顶峰。延历十三年(794),京城由平城京迁至平安京,文学随之进入王朝时代。《古今和歌集》确立了日本短歌的基本形式,成为敕撰集之始。除短歌外,物语在这一时代也有长足的发展、出现了《竹取物语》、《落洼物语》、《字津保物语》等“虚构物语”和《伊势物语》、《大和物语》等“歌物语”,以及集两者大成者的《源氏物语》。这一时代随笔、日记文学也很发达,代表作有《枕草子》、《蜻蛉日记》等。
2.2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指大正后期、昭和年代及平成年代的文学。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上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日本工人运动很发达,从而推动无产阶级文艺运动走向。叶山嘉树的《海上的人们》,小林多喜二的《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蟹工船》,中野重治的诗集,德永直的《没有太阳的街》等,极大地鼓舞了广大革命群众。与无产阶级文艺对垒的新感觉派,主要作家作品有横光利一的《太阳》、《机械》、川端康成的《伊豆的》、《雪国》等其后新兴艺术派的井伏缚二、林芙美子等人,一度很活跃;新心理主义文学出现了堀辰雄、伊藤整等新人。
3从日本文学看日本国民的残酷性
读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你会被她那颗纤尘不染的唯美的天才之心所倾倒,会被她所构筑的那个清澈透明的世界所陶醉。你也一定会明白,沉淀在日本文化传统中的精髓、根本和内涵,是如何植根于中国文化的肥沃土壤中,而又有着和中国文化完全不同的性情特质的。我们确实可以从清少纳育在《枕草子》演绎着日本的凄美的细微里,深刻体会到日本固有的阴柔和纤细,颓废和哀痛,又这么极为融洽地体现到一个民族的历史上。川I端康成反复陈述的“日本之美”。而所谓的“日本之美”又究竟是什么呢?上世纪六十年代,JIf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发表的那篇著名讲演,虽然谈论的是风花雪月、禅意诗情,但透露出的清寂幽玄的意境,迷蒙着的淡淡哀怨,就是日本之美的核心,这样塑造出来的“美丽的日本”,暗合着当时的日本在经历战败的迷茫之后,重新审视日本文化,并从中寻回了自信,这种微妙的自信结合了日本被占领的事实,而逐渐膨胀起来了一股民族主义思潮,是一种极端自负而被迫接受现实的微妙心理。日本人极端矛盾的两种禀性和价值观,也从日本文化中得到滋养,转化成危险的暴戾,形成了桀骜不驯、不可理喻、好斗黩武、倨大自尊而又善于向强者低头的日本国民性格。
4结语
以残酷为美,以追求死亡为极至。是日本文化中极度的致命伤,不仅对别国别人残忍,对自己亦残忍,以残忍为美、为追求,是日本将中国古代的“义士”精神发展成了“武士道”精神,并融合了日本从景、物,“神”道中悟出的多种极端而精致的思想,使日本在世人眼里变成了不可理喻的怪物。
没有。
圣骑士的传说,网络小说作家。代表作品有异界之极品奶爸。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仙侠、武侠、科幻、悬疑、古传、当代、爱情、家庭伦理篇、浪漫青春、游戏竞技等。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日本文学;日本文化;残酷性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101-01
1 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日本随笔、日记文学,都很讲求文体的优美。散文的发展促进了短篇小说形式的物语的发达。十一世纪初出现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其结构是由短篇小说连贯而成的,前后衔接松散,叙述简单,时间推移与人物性格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日本,即使长篇小说,其结构也是由短小形式组成的。这一特点贯穿于整部日本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江户时期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等长篇小说,也都是由短篇故事组合而成的。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长篇小说《雪国》,明显地具有《源氏物语》的那种结构和描写方法。
第二,文学性格纤细、含蓄。自古以来日本自上而下的改革,对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明治维新以前,在日本文学中几乎听不到强烈的社会抗议的呼声。古希腊悲剧的那种雄伟崇高的观念,也不是日本作家追求的对象。他们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表现的主要是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冷静的思考。日本文学除很少例外,与激烈的阶级冲突一般都没有联系。即使是少数例外,作家的表现方法往往也是含蓄的,曲折的。
第三,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从“真事”始,平安时期的“物哀”,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江户时期的“闲寂”,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来的。这些理论都是和作家向往的优美境界联系在一起的。而“余情”论为这种优美的境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2 日本文学史概述
2.1 古代文学
包括奈良时代和平安王朝时代的文学。这一时期古代处于奴隶制的社会条件下,经历了大和时代的口头文学,奈良时代确立起借用汉字汉文的书面文学。氏族时代的英雄故事和传说说,在《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中被记录下来,同时创作了开日本汉诗文先河的《怀风藻》和《凌云集》等。《万叶集》集录长歌二百六十余首,短歌四千余首,深刻地表现了大化革新前后日本社会变革的状貌,成为奈良文学的顶峰。延历十三年(794),京城由平城京迁至平安京,文学随之进入王朝时代。《古今和歌集》确立了日本短歌的基本形式,成为敕撰集之始。除短歌外,物语在这一时代也有长足的发展、出现了《竹取物语》、《落洼物语》、《字津保物语》等“虚构物语”和《伊势物语》、《大和物语》等“歌物语”,以及集两者大成者的《源氏物语》。这一时代随笔、日记文学也很发达,代表作有《枕草子》、《蜻蛉日记》等。
2.2 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指大正后期、昭和年代及平成年代的文学。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上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日本工人运动很发达,从而推动无产阶级文艺运动走向。叶山嘉树的《海上的人们》,小林多喜二的《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蟹工船》,中野重治的诗集,德永直的《没有太阳的街》等,极大地鼓舞了广大革命群众。与无产阶级文艺对垒的新感觉派,主要作家作品有横光利一的《太阳》、《机械》、川端康成的《伊豆的》、《雪国》等。其后新兴艺术派的井伏缚二、林芙美子等人,一度很活跃;新心理主义文学出现了堀辰雄、伊藤整等新人。
3 从日本文学看日本国民的残酷性
读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你会被她那颗纤尘不染的唯美的天才之心所倾倒,会被她所构筑的那个清澈透明的世界所陶醉。你也一定会明白,沉淀在日本文化传统中的精髓、根本和内涵,是如何植根于中国文化的肥沃土壤中,而又有着和中国文化完全不同的性情特质的。
我们确实可以从清少纳育在《枕草子》演绎着日本的凄美的细微里,深刻体会到日本固有的阴柔和纤细,颓废和哀痛,又这么极为融洽地体现到一个民族的历史上。川端康成反复陈述的“日本之美”。而所谓的“日本之美”又究竟是什么呢?上世纪六十年代,川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发表的那篇著名讲演,虽然谈论的是风花雪月、禅意诗情,但透露出的清寂幽玄的意境,迷蒙着的淡淡哀怨,就是日本之美的核心,这样塑造出来的“美丽的日本”,暗合着当时的日本在经历战败的迷茫之后,重新审视日本文化,并从中寻回了自信,这种微妙的自信结合了日本被占领的事实,而逐渐膨胀起来了一股民族主义思潮,是一种极端自负而被迫接受现实的微妙心理。日本人极端矛盾的两种禀性和价值观,也从日本文化中得到滋养,转化成危险的暴戾,形成了桀骜不驯、不可理喻、好斗黩武、倨大自尊而又善于向强者低头的日本国民性格。
4 结语
以残酷为美,以追求死亡为极至。是日本文化中极度的致命伤,不仅对别国别人残忍,对自己亦残忍,以残忍为美、为追求,是日本将中国古代的“义士”精神发展成了“武士道”精神,并融合了日本从景、物,“神”道中悟出的多种极端而精致的思想,使日本在世人眼里变成了不可理喻的怪物。
参考文献
关注《汽车杂志》的读者们,相信对于在本刊“本月好礼”内容中长期现身的WD-40礼品并不陌生,而我们设定获取这份礼品的条件,是只要答对每月提问并获得抽奖抽取的幸运儿即可。但没想到,今天我们居然得到了获奖读者张先生回赠的一份“大礼”,也就是他把自己使用WD-40大约三个月以来的心得写成了短篇日记,还加上自己拍摄的高清图档主动发给我们。太棒了!为了感谢张先生的热情互动,让他的体验心得透过传播发光发热,并且让更多读者了解WD-40的灵活妙用,在获得张先生同意之下,笔者决定让这篇日记“公开亮相”!
在开始故事之前,或许还有些读者不了解啥是WD-40,那请容我稍稍说明一下!这是一款在欧美家喻户晓,甚至可以说是每户一瓶的产品,因为你也知道,欧美国家人工贵,对于居家维修、汽车养护……等日常琐事一般人多练就一手DIY处理功夫,而WD-40这种集结了防锈、、清洁电路确保导电效率……等功能于一身的产品自然备受欢迎。再加上WD-40这个与产品同名的品牌已经有六十多年历史,成名于为美国军方提供的第40个除水防锈配方(“WD-40”是“Water Displacement Preferred at the 40th Formula第40次完美的排水配方”的简写),故而更使得它成为许多家庭“家传”的生活必需品之一。
更有趣的是,WD-40的用户群已经形成了一股“开脑洞”的势力,每年都有人发表自己体验出来的奇妙用法,例如有人用它把卡在烟道里的胖小偷给“滑”出来,用它清除黏在地上的口香糖……,而张先生则是这样利用WD-40的……(详见其日记)
车主日记
7月25日 收到《汽车杂志》寄来的WD-40,好高兴!但不知道怎么用,只知道这玩意儿能防锈,于是就喷在家里那已经锈得不成样的浴室门活页上。没想到,隔天我竟发现活页上的锈块大幅剥落,开关门也没有那种“鬼屋”一般的声音,真让我另眼相看啊!
8月2日 一整周阴雨绵绵,今日终于放晴,迫不及待要去试试WD-40用在我爱车上的效果。老问题,用在哪里好呢?依照之前的经验,把WD-40喷在了四个车门的铰链与锁位,开关了几次门,很明显顺滑许多也没有“咔、咔”生涩的声音,但我想这只是小case吧!再翻翻四周,看看还有没有WD-40的“用武之地”!呀!发动机舱盖铰链有点锈迹了,打开时要把它抬起来也颇费力,喷!哈哈!立马见效!打开时轻手多了,锈迹也看不清了。
8月26日 开车出门玩儿,半路偶遇超级大雨,还好到达目的地时天气放晴。回程时,忽然空调、电动窗、车内灯联合罢工,妈呀!这是啥情况啊,更要命的是在荒郊野外!打电话求救4S店和朋友未果,等待救援车期间我想这会不会是电路问题?于是拿WD-40朝车上几个保险丝盒内喷了些,死马当活马医,反正车还能开,没空调热点忍忍吧!没想到上车开没两公里路,一切都又自动恢复正常了,并且至今没有再发生过同样问题,真好。事后我在想,这会不会是大雨水汽进到电路中造成接触不良,然后又给WD-40治好了呢?请专家教教我啊!
9月20日 越来越喜欢用WD-40了,把蓄电池接头、车窗升降滑轨等处都喷了一下,虽然没感觉各项功能运作起来有多大区别,但保养一下之后心里踏实多了。同样,家里各处能喷的我也试了下,发现去除阳台扶手金属锈迹、去除贴墙挂勾拔下后的残胶挺好用的,但问题是,这一小罐WD-40至此被我用完了,《汽车杂志》还能不能再送我啊?呵呵!(编者注:这个必须送!)
这两点似乎是人都知道的啦。那到底应怎样做呢?
开始学英语时,不要死记硬背单词、音标和语法,而是要熟读简单句子和一般对话、学唱容易的英文歌曲、做各种各样有趣的英语游戏,激发自己学习英语的兴趣。
有了兴趣和一定句子、对话做基础,就可以循着一套完善的方法来学习英语了。我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四多方针”,即“多听、多读、多说、多写”。
多听――每天听原版英语磁带,做英语复述练习。
每听完一句英语磁带,就马上一字不漏地大声复述出来,不要看书,叫父母或同学帮你看。如果听不出来或者有复述错了的地方,就必须重新听,听清楚后再复述。如果还是不行,就继续听这一句,直到OK为止。实在听不懂的地方,可以让看书的人给予动作提示。
多读――读原汁原味的英语小说、故事。
刚开始时,看适合你阅读的、生字不太多的英语故事书、漫画书、笑话书等(生字量最好是平均每页1-2个,不宜太多),因为这样可以帮助你在嘻嘻哈哈中扩大词汇量,了解世界风土人情。我自己开始时就喜欢看《妙语短篇》、《英语系列阅读训练》、《读幽默故事学英语词汇》、《趣味英语成语》等适合初学者看的幽默故事书。
当你开始觉得这类书太简单时,程度就应该逐渐加深。
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单词,一是可以通过上下文进行推测,二是可以查看英英词典。记住,千万别看那些英汉对照的书,因为这样只会使你在读英语时想着汉语或忍不住去看中文,妨碍你用英语去思维。
多说――抓住一切机会用英语与别人交流。
在街道上、公园里、餐厅或是商店里遇见外国人时,要尽量主动和他们交流。不要害怕,不要害羞,只要张口说就行了,外国人对学说英语的中国人一般都很友好。在班上也要多和同学用英语说话。
多写――每天用英语写日记。
作者:王志军 单位:张掖市甘州区西街小学
写作是一种能力,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形成,而当前作文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还未完全摆脱“费时低效”的现状。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在教师的引导上出了问题。有的教师只让学生完成教材安排的课内作文练习,课外作文作业几乎为零;即使布置了,也因为没有有效的辅导,布置的量又小,形式单一,学生只是把它当成了差事应付一下了事。久而久之,写日记反而成了累赘。而且,教师不知道如何行之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文,往往是费尽气力但收效甚微;学生怕写作文,对写作持消极态度,甚至厌恶作文,感觉作文单调枯燥,没内容可写,找不到下笔的入口点,要么绞尽脑汁,无话可写,要么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关于这一点,我认为是作文没有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如果学生在生活中善于亲身体验多彩有意义的生活情景并细心观察,并自主储备积累丰富的素材,那么他们在习作行文才会有话可说,有情可表!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句话极形象朴实地昭示我们作文教学应注重把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写作结合起来,着力引领学生感受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并表达生活。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导引学生去感受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积累生活,且自然和谐地把生活与写作结合起来呢?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验,我创新了作文作业模式———积累生活素材,加大阅读量,有效地进行阅读积累,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1.创设网络“课外好词佳句摘抄本”。这种作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接触生活,从学校、家庭、社会中观察、积累生活中的素材,结合班级博客的形式,在网络上也得到延伸。主要方法是:(1)每人准备一本硬封面笔记本,在扉页上写上姓名并启发大家写上学习座右铭,可摘抄,也可创作。(2)每周完成一摘抄,可以是一短篇佳作,也可以是小片段,必须内容具体,书写端正。(3)文章摘抄后,在文后附上一段自己的阅读心得,或对文章进行评价,或撰写读后的感受,或写写自己类似的经历。(4)建议大家为摘抄本设计精美的图案,图案可以临摹,可以创作;可根据摘抄内容,也可随意。(5)摘抄作业时间自由安排,一般每周一上交,教师阅览或点名学生代表阅览后,集中讲评。讲评内容包括摘录材料、摘后随记及插图设计。教师建立自己班级的博客,将优秀的摘抄片段以拍照的形式或者直接摘抄到班级的网络博客中,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要求家长也建立每个学生自己的博客,定期更新学生的摘抄日记内容,以随时记录学生的学习状态。
2.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兴趣为先导,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快乐写作驿站”的经营,并建立网络版,以扩大影响力。这种作业类型注重了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追求真实、个性、自由、创意的作文,写自己喜欢的文章,达到直抒胸臆、了无隔阂,鼓励学生“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让学生真正变为“我会写,我要写”。主要形式是(1)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周围的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自然社会,用自己的笔将它们记录下来,题材不限,内容不限。(2)以作文课为基点,记录自己生活中的点滴发现,同时为它们设计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插图,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及写作技巧。同时,要求学生或者家长,以网络笔记的形式,通过网络多媒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观察日志”,教师也会浏览每个学生的网络小站,定期进行点评和评比工作,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于写作的热情,也利用这种定期规范化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留意观察生活的习惯。
3.以提倡珍视学生个人的独特感悟,力求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切体验,抒写自我的一种随想,一种感悟,倡导个性化作文的作业———“生活小随笔”的设计。这种作业设计是加强个性化作文指导为基点,利用一切可以挖掘的资源,及时捕捉训练契机。形式类似于日记,但摆脱了日记的束缚,题材不限,内容不限,篇幅不限,日期不定,完全是给孩子们搭建了一个表明自己心声的平台。主要内容由孩子们自定,模式有(1)人物外貌素描———外貌的好词佳句摘抄;(2)朋友相册———人物片段描写;(3)我的相机———把生活中看到的事物记录下来;(4)我的随笔———词语或点滴知识的记录;(5)心灵之约———表白自己的情感。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作业设计与研究,必须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兴趣为先导,想方设法,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加强教学后的信息反馈,通过建立班级自己的博客和学生建立个人博客和网络小站,利用网络带来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追求真实、个性、自由、创意的作文,写自己喜欢的文章,达到直抒胸臆、了无隔阂,鼓励培养学生“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让学生真正变为“我会写,我要写”。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迈出困境,出现新的局面。
想一想,就像小时候我家门口的街道,现在带给我的就是一种锈迹斑斑的回忆。我们一群小孩都在那条街上玩耍,我的父母则和他们的邻居在晚饭后,聚集在门前的大树下谈论着家长里短。而围绕着这条街道,发生的那些故事,也是那样的清晰和亲切。我那时候的邻居,每一个人身后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故事。
这是一种与现实非常接近的小说。
现实得让人觉得我们和奈保尔虚构的世界没有任何距离。
因为我们都是小人物。
而米格尔大街上生存的人物也是小人物。为了生活,为了尊严,虚构了自己的另一种生活。
比如,《曼曼》,那个被大街上人们认为是疯子的人。曼曼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小人物,比如他参加选举的时候总能得到正好三张选票,比如他被咖啡馆的老板臭骂之后,他具有创意的报复行动。“一天,他说他洗完澡以后看见了上帝。”他成了一个布道者,很多人都相信这个疯疯癫癫的布道者,令大街上人们兴奋的事情是,曼曼要把自己绑上十字架,然后让人们用石头砸他。在人们都夸奖曼曼敢于做这种伟大的事情的时候,一块石头击打在曼曼的胸前,他醒了,狂叫要找到那个向他抛石头的。这位把自己打扮成耶稣救世主的形象的曼曼,最后的结果却以闹剧的形式草草收场。
我喜欢《布莱克・沃兹沃思》中自称诗人的布莱克・沃兹沃思,他曾经要四分钱把他的诗卖给小男孩,却被小男孩的母亲一顿臭骂。这个流浪汉为了虚幻的尊严,即使在一个孩子面前,也显得温文尔雅。他宣称自己要写一首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他说,我已经写了五年啦。再有二十二年就完成了。这无异于一个笑话,最后的结果显然他没有写成。但是这样一个拥有伟大的民间理想的小人物,却用自己的一生的古怪行为,书写了一首伟大的诗歌。
在此之前,我还看过一种远离地面,在空中飞翔的小说,举一个例子那就是法兰西学院女院士尤瑟纳尔的《王佛保命之道》。那位法国女人充满着神奇的想象能力,在这篇简短的小说中,她选择了古老的中国作为一种背景呈现给读者。
好的小说,首先好在语言的运用上。这话没错。
《王佛保命之道》的语言简洁而有力量,这种力量,就是一种勾引读者的魔力。
“他们慢慢地朝前走着,因为王佛时常要停下来,白天端详蜻蜓,晚上仰观星辰。他们的行囊轻便,因为王佛爱的是物体的形象而不是物体本身。”
“他的弟子林背着一个装满了画稿的口袋,躬腰曲背,毕恭毕敬,好像他背上负着的就是整个苍穹,因为在他看来,这只口袋里装满了白雪皑皑的山峰,春水滔滔的江河和月光皎皎的夏夜。”
“儿子成亲之后,做父母的似乎都很谨慎知趣,竟然双双弃世。”
这种语言是无根的,是飞翔的。
更为神奇的是小说的故事。作为一个中国读者,看到一个法国女人笔下的中国故事一定会有一种亲切感觉,但是阅读之后,你便会发现,她根本不是在讲一个中国故事,中国故事只不过是一个外衣罢了。
那个忠贞的徒弟,对师父的崇拜已经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在师父的教诲之下,林对色彩产生了迷恋的情感,为此倾家荡产,美丽的妻子上吊自杀。从此没有牵挂的林便追随师父流浪江湖。
汉王国的陛下看了王佛的绘画,对现实生活发生了怀疑和不满,讨厌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找到王佛,并宣判了王佛的死刑,林为了保护师父,被优先砍下了头颅。“一个卫兵举剑一挥,林的脑袋从他脖子上掉了下来,就好像一朵断了枝的鲜花。”
接下来,陛下给了王佛一次机会,让他把一部未完成的作品补充完整,老王佛接下了这个任务,那是一幅山水画,画中的高山、港湾和大海交相辉映,王佛见到画之后,拿起笔来,擦干了眼泪,微笑起来。
这时候,小说的奇迹出现了。
“王佛又开始给山顶上一片浮云的翼角涂上粉红色,然后,他又在海面补画上一些小小的波纹,加深了大海的宁静感。奇怪得很,皇帝的玉石地面这时忽然变得潮湿起来,可是王佛正全神贯注在创作上,并未发觉自己是双脚站在水里作画。”
这怎么可能啊。不得不惊奇作家的飞翔的想象。几百年前,同样一位法国人蒙田在他的作品中写道,大胆的想象力可以创造意外。
这绝对是一个意外的。山水画中的一切都已经变成了现实,海水渐渐地涨了起来,陛下和他的朝臣们都感到了震惊。那个死去的人,王佛的徒弟林,这时候也活了过来,并且脖子上却围着一条奇怪的红色围巾。
最后,他们上了小船,永远消失在刚刚由他自己制作的蓝天般的海洋里。
米格尔大街,是一条充满人间烟火的大街,人物的塑造,是有根的,是基于一种生活经验的背景下呈现的;尤瑟纳尔那条道路虚幻而飘渺,毫无着落和痕迹。同样都是小说中的精品,热爱想象的人更愿意读尤瑟纳尔。
想象力是一部小说的至上之力。
很多作家都非常注意开篇的一句话,认为开篇的一句话决定着这个作品的叙事基调,这个观点许多作家都赞同,也为此费劲周折,苦思冥想来淬炼语言,带领读者尽快进入你的叙事领土。但结尾类似于尤瑟纳尔这般神奇的,并不多见。
因为有强大的想象力的存在,让一部好的小说,一眼望不到底。这并不是强调一部作品的篇幅长短,而一部精致的充满想象力的短篇小说,更能达到这种令人叹服的惊人的艺术效果。
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立体几何》同样具有如此的品质。麦克尤恩1948年出生于英格兰的奥尔德肖特,后定居伦敦。《立体几何》是麦克尤恩的短篇代表,收录于1975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这是一部形成麦氏风格的小说集,同三年以后出版的长篇小说《水泥花园》一起,构建了一个读者心目中的邪恶的麦克尤恩。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自1910年8月29日在上海创刊,至1931年12月第22卷12号停刊,共发行了259期,其历时之长堪称近现代期刊之最。在《小说月报》刊行的21年里,经历了中国近现代文学从晚清至“五四”的几个重要历史时段,晚清文学革命和五四文学革命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影响同样也反映到了《小说月报》上。《小说月报》虽为商务印书馆出版商的刊物,有着一定的商业气息,但由于时代文学大潮影响和主编更易等原因,以1921年1月第12卷1号为标志,十分清晰地形成了该刊前后两个发展阶段。从刊物内容和风格特色上看,前期《小说月报》应属通俗文学期刊,而后期则属新文学期刊。
实际上,1920年第11卷起,《小说月报》就开始进行了革新的尝试。沈雁冰被任命主持革新栏目“小说新潮”的编辑事务。在11卷第1号的目录后登载了一则“小说月报征文广告”,提出了“改良体例”,增设“小说新潮栏”、“编辑余谭”、“说丛”等栏目。沈雁冰亲自为“小说新潮栏”和“编辑余谭”栏目撰写一系列文章,极大地改变了《小说月报》的旧有风貌。沈雁冰曾回忆说:“《小说月报》的半革新……说明,十年之久的一个顽固派堡垒终于打开缺口而决定了它的最终结局,即第12卷起的全部革新。我偶然地被选为打开缺口的人,又偶然地被选为进行全部革新的人。”在当时的背景下,沈雁冰同意主持《小说月报》的改革工作,就是他意识到自己将要从事的这项工作对于影响文学风尚、改变文坛现状一定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时期他写的许多文章,包括那些介绍外国文艺思潮的译述文字,都是从大处着眼来影响整个文学的发展的。在《小说月报》11卷1号《小说新潮宣言》中,沈雁冰提出:“文学是思想的一面的东西,这话是不错的。然而文学的构成,却全靠艺术。”他还坚持主张应以中国文学之实际情况,着力介绍外国的写实派、自然派小说,同时还开列了一张翻译书目。在本期“编辑余谭”中,沈雁冰接连发表两篇评论,一是《俄国近代文学杂谈》,一是《新旧文学评议之评议》,详述自己的关于文学的主张与理想,从推崇俄国文学重视人生、用于人生到明确倡导为人生的新文学主张,《小说月报》革新之端倪初现。在11卷10号《小说月报》上又由王蕴章亲拟启事:“自本号起,将说丛一栏删除,一律采用小说新潮栏之最新译著小说,以应文学之潮流,谋说部之改进。以后每号添列‘社说’一栏,略如前数号‘编辑余谈’之材料。凡有以(一)研究小说之作法,(二)欧美小说界之近闻,(三)关于小说讨论等稿见惠者,毋任欢迎。”至此,《小说月报》向新文学期刊嬗变的姿势已经拉好。1920年11月,沈雁冰有条件正式接编《小说月报》,他向出版商提出“已买下的稿子(指鸳蝴派的)一概不在《小说月报》上刊登(如林纾的译稿后就封存数十万字之多),以后《小说月报》的编辑方针不受馆方的约束”。面貌一新的《小说月报》第12卷1号于1921年1月10日正式出版,并很快成为当时国内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也是唯一倡导新文学的纯文学期刊。后期《小说月报》先后由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徐调孚任主编,成为新文学的重要阵地,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事实上成了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
通过对改革前后《小说月报》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以下问题。
首先,在文学旨趣上,前期《小说月报》倡导自由、趣味的文学,后期《小说月报》则强调“为人生”的严肃文学。在1910年8月29日出版的《小说月报》创刊号上,“编辑大意”定下基调:“本报以多译名作,缀述旧闻,灌输新理,增进常识为宗旨”,继在“征文通告”中则称“体则著译兼收,文则庄谐并录”。林纾翻译的小说《双雄较剑录》,王蕴章的短篇侦探小说《钻石案》,“英美报纸之发达”等译丛,及一些旧体诗词等刊载在创刊号上,“理科游戏”等新知识也有刊载。此外还有徐卓呆翻译的剧本《遗嘱》之第一幕。从分类上看,前期的长、短篇小说,无论著译,都归属通俗小说之列,并及译丛、笔记、新智识、文苑、改良新剧等栏目亦崇尚文趣,后还有“小说俱乐部”等读者参与的趣味栏目。
革新号12卷l号开篇即为《改革宣言》,另外又专门刊载了周作人和沈雁冰的评论文章《圣书与中国文学》、《文学与人的关系及中国古来对于文学者身份的误认》,其后是“创作”栏,刊登了冰心女士的《笑》、叶绍钧的《母》、许地山的《命命鸟》、王统照的《沉思》等作品。在“译丛”栏内,选登的都是由著名的新文学作家翻译的外国一流文学作品。而由沈雁冰、郑振铎编写的“书报介绍”、“海外文坛消息(六则)”、“文艺丛谭(五则)”等也都紧扣革新宗旨,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一期更在最后的附录里刊登《文学研究会宣言》,以示后期《小说月报》与新文学的志同道合。
沈雁冰在《改革宣言》中明确表示:“《小说月报》行世以来,已十一年矣。今为第十二年之始,谋更新而扩充之,将于译述西洋名家小说而外,兼介绍世界文学界潮流之趋向,讨论中国文学的革新之方法。”后期《小说月报》所表现出的立意和气魄与前期相比,的确让人刮目相看。在《文学与人的关系及中国古来对于文学者身份的误认》一文中,沈雁冰进一步指出文学是“综合地表现人生”,文学是“人的文学……真的文学”,“文学作品不是消遣品”,文人也不应是“附属品装饰物”,明白无误地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
其次,在译著的选择标准上,前期《小说月报》所选译著率意而为,通俗即可;后期则精挑细选,要求严格。前期《小说月报》所刊翻译作品以“林译小说”为主。前11卷《小说月报》就刊载了林纾翻译的29种译著,占前11卷总字数的十分之一,总字数逾百万。这些作品或为林纾独译,或与毛文钟合作,皆为文言,但一般文风平易,并不难懂。
在外界文学思潮的影响下,早在《小说月报》第11卷1号的“小说新潮宣言”中就开列了翻译作品的目录,后又在12卷1号“改革宣言”中明示“多译西欧名著使读者得见某派面目之一斑”。因此可以说,后期的《小说月报》在翻译作品的选择上,有明确的遴选原则,致力于翻译介绍外国优秀文学作品,体现出流派特色,并以现实主义作品为主,意在为新文学创作提供可供参考的经验。第12卷1号上的《疯人日记》、《熊猎》,2号上的《木筏》,3号上的《猎人日记》,4号上的《祈祷》和《在加尔各答途中》等译著,反映出编辑们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
前期《小说月报》分类交叉,栏目杂乱,后期则归类合理,相对集中。前期的《小说月报》由于重视刊物的趣味性、知识性,内容包揽甚广。创刊号“编辑大意”说“本报各种小说皆敦请名人分门担任,材料丰富,趣味浓深。其体裁则长篇短篇、文言白话、著作翻译,无美不搜。其内容则侦探、言情、政治、历史、科学、社会,各种皆名。末更附以译丛、杂纂、笔记、文苑、新智识、传奇、改良新剧诸门类,广说部之范围,助报余之采撷。每期……至少必在八种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早期的《小说月报》侧重文学著译且以小说为主,同时,期刊的综合性也较强,提供了各类有较强史料价值的文化信息。后期《小说月报》对旧有门类做了大幅度的改动,使内容趋于集中而转变为纯文学刊物。在文学翻译、文学创作、文学评论三大块的整体框架内,又细分为论评、研究、译丛、创作、特载、杂载。作品内容主要是反对封建文学,提倡“为人生”的艺术,稿件大部分由文学研究会成员撰译。在沈雁冰主持下革新后的《小说月报》栏目一新,与外界的文学大势更为合拍,在当时社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吸引了一大批青年读者围绕其左右。
前期《小说月报》在短篇小说创作、外国文学翻译、小说理论研究、各体文学史料积累乃至近费制的创立等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沈雁冰革新刊物的成功,也是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深谙经商谋略的商务印书馆的商业改良策略,确保了刊物营运中能持守“中庸”,不至激进太过,显出明哲保身的一面。沈雁冰曾说:“因《小说月报》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刊物,而商务的老板最怕得罪人,我们对有些文艺上的问题,就不便在《小说月报》上畅所欲言。”二是文学革命大潮的影响,使得刊物必须适应读者需要,回应读者对刊物内容革新的要求。三是沈雁冰、郑振铎等文学同仁积极努力,在文学方向上全力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贴近生活,为刊物赢得了大批读者。作为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物,《小说月报》革新后催生了不少的顺应潮流的创新,但前后也有某些承继,而不是如某些论者所言“《小说月报》的历史从此被这革命性的变革划为了截然不同的两块”。
参考文献:
1.《小说月报》,1920.11、1921.12。
2.茅盾:《商务印书馆九十年》,商务印书馆,1987年。
3.谢晓霞:《论1921年〈小说月报〉的改革及其意义》,《齐鲁学刊》,2004(4)。
提到愉悦身心,不能不说有些家长的担心:孩子们的课业很重,哪有时间去课外阅读!要知道善于学习的人需要劳逸结合,只有学会休整才能使学习更有成效。其实,课外阅读就是一种最好的休闲,问题是让孩子们读什么书,怎样去读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如果家长们不是一味地强调“益智类”、“知识类”、“试题类”的书,强迫孩子们去阅读,以至引起他们对阅读的厌恶,而是从培养阅读兴趣着手,按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有所侧重地选择课外阅读书,这样的话,阅读决不会成为他们的负担,相反地,倒确实能够起到愉悦身心而有利于健康的作用。古罗马的塞涅卡曾说:“读书能滋补人的头脑,虽然读书也是学习,但它能消除学习后的疲劳。”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什么样的课外书,并不完全由老师和家长决定,如果强求孩子们阅读他们没有兴趣的书,这将会影响其对其它书籍的阅读欲望,对小学生来说,培养和保护他们的阅读兴趣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这也决不等于对他们的阅读不闻不问,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而是既要让他们远离那些内容不正确、不健康的书籍,又要引导他们如何从仅满足于“好玩”、“轻松”的一类书籍中走出来,多读一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好书。当然,这里指的好书,即除了优秀文学作品以外,也包括政治、军事、历史、科学等方面的书。正如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说的: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
关键是如何逐渐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对此,除了要让他们了解阅读的好处,并以中外名人如何养成阅读习惯的事例给以启发以外,不妨与孩子们一起选择阅读的书籍,尽可能地满足他们对自己爱好的书籍的需求,比如童话作品永远都是全世界孩子们的首选读物。爱好幻想是孩子们的天性,童话富于幻想的特质,赞颂真善美、鞭策假丑恶的鲜明的是非观,崇尚英雄行为等,都为孩子们所喜闻乐见。从他们的阅读习惯来说,故事性强、情节紧凑、语言浅显、图文并茂的作品更受他们的欢迎,而情节不吸引人,描写细腻甚至冗长,语言晦涩难懂等,都不符合孩子们的心理和阅读习惯,则是导致他们不喜欢阅读的重要原因。
按照这个标准可供少年儿童阅读或推荐他们阅读的作品很多,即使如教育部门列举的数百种推荐书目,也很可能挂一漏万,不免有失偏颇之处。比较简单的办法是从中外主要作家和作品中遴选出成名作、代表作或新作,以及世界各国一些重大奖项中的获奖作品。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双桅船经典童书”系列,新蕾出版社的“国际大奖小说”,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系列”等,就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应《新语文学习》之约,让我推荐几本小学生暑期阅读的文学类书籍,我大多是从这几方面加以选择的。生活中也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即推荐阅读的书目往往难以买到或借到,如果照此办法就可从这范围内选择其他作家或同一作家的其它作品阅读,这些同样是孩子们应该阅读的作品。
附推荐书目:
精灵鼠小弟(美)E·B·怀特著 任溶溶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童话通过跟老鼠那么小的斯图尔特的历险,表现他勇敢、助人的品质,表达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出版以来,它一直受小读者欢迎,而被改编拍成电影后,更是十分轰动。
小时候就在想的事(日)黑柳彻子著 赵玉皎译 南海出版公司出版
20世纪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窗边的小豆豆》的续篇,故事的背景依然在与众不同的学校巴学园,豆豆身上体现出来的完美天性,即使在成年以后,也会留下最珍贵的印记。
爱德华的奇妙之旅(美)凯特·迪卡米洛著 王昕若译 新蕾出版社出版
荣获2006年波士顿全球号角书奖金奖作品,通过一只名叫爱德华的瓷兔子从海洋深处到渔夫的渔网、从拉圾堆的顶部到流浪汉的营地等异乎寻常的经历,描写它从失去爱、学会爱而又重新得到了爱的过程。
成长的书香谭旭东主编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这是荟萃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短篇小说的精选本,其中有任大星的《三个铜板豆腐》、曹文轩的《再见了,我的星星》、秦文君的《红裙子》杨红樱的《女生日记》等22篇作品。
幸福的鸭子杨红樱著 明天出版社出版
以马小跳为作品主人公的作者杨红樱是当代最畅销童书的作家, 近期又推出以“笑猫日记”为题的丛书六本,《幸福的鸭子》为其中之一。作品中依然看到马小跳的身影,仍旧保持轻松、活泼、幽默、风趣的风格和特点。
非常小子马鸣加郑春华著 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非常小子马鸣加”共有10本,它是作者代表作《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升级版”,被众多评论家认为是以小学生生活为题材、生活气息浓郁、形象刻画鲜活动人的作品。
亲亲我的妈妈 黄蓓佳著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以深切关注单亲家庭孩子成长的儿童小说,叙述一个十岁男孩和妈妈相处中的陌生、忐忑而转变的微妙的情感经历。作品充满生活气息,故事扣人心弦,是作者倾力打造、直面当前的一部力作。
周星驰制作出品的《西游·降魔篇》日前成为华语电影史上第二部票房突破10亿元的影片。与此同时,根据电影改编的同名小说也在各大书店上架。说到对“西游”题材的再创作,《大话西游》和《悟空传》曾是影响一代人的文化事件。如今,周星驰和今何在携手创作的《降魔篇》,则又让我们对爱与被爱这个永恒的主题进行了一场自我教育。
正如李小丢在书评中写到的: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部西游,那是我们最初的痴嗔恨,寂寞空虚冷。所以,它无可替代,也无须取代。只需继续前行,因为对每个人来说,此生未尽,则西行未完。
《西游:降魔篇》是著名西游小说家今何在对周星驰2013年春节同名贺岁大片电影剧本进行了大幅改编后创作而成,本书只保留了玄奘降服流沙河妖、猪妖和猴妖的主干情节,作者对剧本进行了妙趣横生的再度创作。小说既继承了无厘头电影鼻祖周星驰的搞笑衣钵,又融入了今何在独特的思辩与悲情。玄奘伏魔的故事会引领读者在天马行空的想象和黑色幽默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幡悟大乘佛法的真谛:常驻世间,与众生一起承受痛苦、享受欢乐,珍惜当下,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书评】
今何在写西游,十二年前是《悟空传》,去年有一本《西游日记》,据说这套三部曲还有一本大概十二年后出世,中间还夹杂了不少这样那样的短篇和刚开个头就丢的巨坑,于是算上这一本《降魔篇》,他的确已经写过不少次西游了。每一次写西游的笔法和氛围都差别极大,情节、文风,甚至思想状态都是彻头彻尾地天差地别。然而思辨与悲情一直都贯穿其中。 —— 路兔甲@豆瓣
漫漫西行路,唐僧将如何带领弟子们,渡过一切难关,面对最终的结局?在诸佛沉默的认可下,西游被设定成了一场悲壮的征程,在强大的命运面前,一切是否只是一场骗局,一场注定悲伤的玩笑?神话之中顶天立地的诸神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呢?
面对早已注定的命运,所有人都想逃,都在恨,却不曾想过反抗,我们又该如何选择?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我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这段话引自被誉为“最佳网络作品”而在网上广为流传的《悟空传》。
理想与宿命、爱情与自由,一直是《悟空传》探讨的主题,也是十年来打动千万读者的核心。十年,我们都回不去了,《悟空传》只为纪念那段不朽的绝美青春。
在阿城,出行基本靠走,这就方便了我探访所能遇见的所有书店。由于此行安排紧凑,有些书店仅仅是路过,拍下,而没有机会进去探访书店里的秘密。这是遗憾,也是牵挂。
阿姆斯特丹之行,和我们最密切接触的是两位翻译―毕业于莱顿大学的荷兰翻译家林恪(Mark Leenhouts)和莱顿大学中国留学生孙远(Sofie)。所以,我们中间开小差去了趟莱顿大学,拜访了莱顿大学中文系和他们的东亚图书馆。图书馆里的高罗佩藏书馆,宝贝很多,负责人高柏教授毫无保留地给我们展示了那些宝贝,看见这些藏书,我们几位眼睛都直了。
更让我们惊讶的是,中文系主任柯雷和图书馆负责人高柏两位的普通话,简直让我这位南方人无地自容。柯雷满口的京片子让我恍若在北京胡同里,而高柏教授居然能和我用我的家乡话对话,哦买高。那一天我爽坏了,当晚的饭局上,当了几天哑巴的我,像个话痨一样,和这些普通话比我还好的老外们一直说一直说一直说。
其实,从迈入莱顿小城开始,我就被惊了一讶。从火车站出来不远,一个波浪型书摊把我震着了,我迈开大步扑上去,腿都软了。这个由好几百个书盒码起来的书摊,呈波浪型荡开来,我的小广角相机愣是没拍全全景。和摊主聊天知道,这个移动书摊不定期来莱顿,也到其他城市,我们来的这天,碰巧是赶上了。
围着书墙扫寻,发现一架China,上面有中文书,也有翻译成外文的中国书。翻译林恪指着其中一本书说,那是他翻译的书,一本谢阁兰在中国的游记。
后来,我把这个书摊的照片贴到微博上,围观者众,有两个问题最集中,一是下雨怎么办?二是什么样的书车?
关于下雨怎么办的问题,没有问过老板,但在我拍下的照片中,我发现很多防雨的塑料布和包装袋,那些应该是用来防雨的。的确,荷兰是个时不时就下雨的地方,这样的措施老板应该能想到。而且这个书摊是由一个个书盒组成的,是很容易搬到停在旁边的书车上的。
我真想赖在书摊边不走。
从莱顿大学图书馆出来,在河边喝咖啡,聊起书店,中文系哥舒玺思老师说,她也是位书店控,作为同好,她当即表示带我逛莱顿的书店,站起来就走。没走几步就看见一家法律书店,店门紧闭,傍晚时刻,书店打烊了。趴在橱窗一通观望,拍下照片。在一千米左右范围内,哥舒玺思老师带我趴观了七八家书店,都关门了。但我很满足,也不觉得这些书店拒绝了我,我知道,它们在给我留着念想,期待我有一天再次踏入大门。
莱顿小城只有12万左右人口,据说有十几家书店,我没能一一参观。晚餐后十点多,天蒙蒙黑,准备走出小城时,又遇见一家叫ATLEEST的书店。镜头中,同行的康师傅在给荷兰大牌作家卡德尔・阿卜杜拉(Kader Abdolah)(他的作品《天书・我父亲的笔记本》已有中文版)拍照,他们都被我摄入镜头中。
再一次路过下午偶遇的波浪书摊处,这里一片空旷,下午的书摊像是海市蜃楼,成了记忆中的美好。(连载之二)
《沉溺》
作者:胡诺特・迪亚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这本包含十个短篇的集子,是美国作家胡诺特・迪亚斯的处女作和成名作,如今已被普遍认为是当代文学的里程碑式作品。十个故事撷取主人公尤尼尔在多米尼加的岛国童年和新泽西青春期生活片段,拼缀出有色移民挣扎于文化隔阂和物质匮乏中的边缘生存图景,凸显出在这贫瘠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性意识初萌、渴望爱与归属的少年群像。
《向田邦子的情书》
作者:向田邦子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向田邦子是日本收视率最高的剧本作家、随笔家、小说家。在她于台湾的空难事件猝逝二十年后,妹妹向田和子打开了那只布满尘埃的牛皮纸袋,首次公开了向田邦子与N先生之间最私密的情感流动。这些书信和日记写于向田邦子的创作巅峰,而情人N先生面临人生最黯淡之时。在这往返的书信和日记里,没有“我爱你”这三个字,却无处不见爱与彼此牵系的心。
《安迪・沃霍尔的哲学》
作者:安迪・沃霍尔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是堪称“波普教皇”安迪・沃霍尔的非正式自传。在书中沃霍尔回顾了自己病态的少年、孤寂的青年时代、在纽约闯荡的岁月、初创“工厂”的奢华时光,以及他遭受枪击的创痛。他阐释了对待性,爱情,死亡等多项主题的看法,放在30年后的今天来看,依然引领着潮流。英文版刊行于1975年,此后事迹自然无法呈现,但沃霍尔的人生精华已然浓缩于此。
《胡吃乱想》
作者:胡续冬
一、首先是记叙文的拓展。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以写入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写人、叙事表达。初中阶段常见的记叙文主要包括文学记叙文和说明记叙文。其中文学记叙文以虚构为主,如趣闻逸事、传说、寓言、传奇故事、短篇小说、科幻小说等;说明记叙文,以事实为依据,包括历史、传记、新闻报道、日记等。
1.针对记叙文的这种特点,笔者制定了相应的拓展方法
①教师指导学生上网搜集素材,寻找内容相似,写作手法相似的文章,对相同类进行比较。教师在指导学生搜集资料之前,先要充分地了解学情,对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都要有所了解。②教师搜集素材,寻找内容不同,写作手法相反的文章,把不同类的文章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学生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对于一些内容较难的文章,学生搜集不到合适的类比材料,找不出内容迥异,写作手法相反的文章,这个时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精心备课,事先找出此类文章,打印出来,当成课堂的阅读材料,并按照中考常考考点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课文阅读内容与拓展内容的不同。
2.在学生对课文阅读材料与拓展材料进行对比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相应的记叙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①抓住文章的6个要素:阅读时要学会从事情本身的发展去理解故事情节而不要只看事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因此,无论是顺叙还是倒叙,阅读此类文章时,必须要找到它结构中的5个W(when,where,who,why,what)和1个H(how),不过不是每篇都会完整地交待六个要素。毫无疑问,寻出这些元素是能够正确快速解题的一个先决条件。②归纳文章中心,把握作者态度:记叙类文章是通过记叙一件事来表达中心思想的,它是文章的灵魂。
概括起来一句话:读记叙文的关键是抓情节。抓住了故事情节,就理解了文章的脉络,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
二、说明文的拓展。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简洁明了的文字介绍事物、解释事理的文章。它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文体。凡是对事物的类别、性质、特征、状态、功能等进行解释,以及对事物的发生、发展、消亡过程进行解说的文章,都属于说明文。说明的目的是让读者有所知,给读者提供知识,使之了解客观世界,掌握问题的解决办法。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就是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应用性、解说性、条理性。常见的说明文有:解说词、说明书、书文简介、科普小品、内容提要等,它们或者用来介绍人物,或者用来介绍事物,或者用来解释概念,或者用来解说论据。
1.说明文的拓展方法如下:
①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搜集素材,按学习小组的不同,给予不同的任务。由于本校使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在各组小组长的领导下,搜集不同内容的说明文材料,除了学生手头上现有的《中学英语课外阅读教程》之外,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利用自己手边的其他课外阅读材料来整理出老师安排的任务。②教师把学生合理分在不同的学习小组。按小组分配任务,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资料中搜集素材,寻找出题点。阅读材料搜集整理后,在课堂上要呈现出来。③教师课堂内组织小组竞赛。比较哪个小组找的出题点准而多,加以鼓励,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说明文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
2.学生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说明文的阅读:要领会题干的意思,根据题干要求进行的拓展与创新才是科学合理的。
①要有一定的生活常识的积累,很多开放题就是要求将科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或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②依托原材料,精心选择一个角度,围绕一个中心逐层阐述。第四、在表达上要条理清楚,简洁明白。
因此,阅读说明文的关键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即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三、应用文的拓展。应用文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和公务活动中经常使用的具有某些惯用格式的一种文体。应用文用途广泛,种类繁多。其中包括书信(或电子邮件)、日记、通知、便条、收条、借条、影讯、球讯、寻物启事、招领启事、海报、贺卡等。
应用文的语言重在实用,力求朴实、准确、简洁。由于应用文使用广泛,在实际运用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格式。
1应用文的拓展方法如下:
①初中英语课文的常见形式为书信,广告启事等。教师指导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分别搜集出这几种常见形式的应用文。教师可以按各组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情况,分别找出书信、广告、启事、日记等等,并让负责某一形式的的小组找出此类形式的应用文的行文特点,教师加以点评。②教师课堂内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增加趣味性,并引导学生找出应用文的出题特点。这一种方法可以适当为之,教师务必要确信所选的文体适合学生模仿和表演,务必要保证这一活动的效率。所选择的表演学生也应该举止得体大方,切忌扭扭捏捏,反而浪费了时间。
2.应用文的阅读方法相对于前两种文体来说比较简单,先做介绍如下:在阅读应用文这一类文章时要注意细节信息,做题时,根据所提问题用寻读、跳读的方法更有效。应用文种类繁多、涉及面广,包括广告(招聘、产品销售、宣传)、简历、图书资料、聘书、社交书信和产品说明书等,所以,学生平时要注意拓展知识面,积累知识。
①熟悉并掌握各种应用文的写作特点和格式。②积累应用文常用句型、表达方式和一些专业词汇及常用缩写形式,如表示薪水、工作年限的maximum(最高)和minimum(最低)等。③加强专项训练,培养自己略读、扫读、跳读等快速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