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囫囵吞枣的理解

囫囵吞枣的理解

时间:2023-05-30 09:47: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囫囵吞枣的理解,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囫囵吞枣的理解

第1篇

【读音】:hú lún tūn zǎo

【正音】:枣;不能读成“zhǎo”。

【辨形】:囫;不能写成“忽”。

囫囵吞枣的意思】:囫囵:整个儿。把整个枣子吞咽下去。比喻不加分析思考地笼统接受,不求理解消化。

【出处】:元·杨景贤《西游记》第四本第一三出:“我见你须臾下礼有蹊跷,我这里囫囵吞个枣不知酸淡。”

【近义词】:生吞活剥、食而不化、不求甚解

【反义词】:含英咀华、条分缕析、融会贯通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囫囵吞枣造句】

1、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一目十行,虽看不知精神。——民谚

2、艺术从来都是见微知著地考量,而不是囫囵吞枣地陈述。

3、生命只有一次,宁可阵痛而清醒地活着,切勿在囫囵吞枣之间吞食幻想。

4、如果你对快乐囫囵吞枣,却对痛苦反复咀嚼,那生命又有什么乐趣呢。

5、谈恋爱的感觉就像是吃一块椰丝蛋糕,细细品味只不过是自早麻烦,可囫囵吞枣却又失其本味。

6、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7、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8、只有分析地阅读,才能学得深透,不致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只有综合地阅读,才能学得完整系统,不致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9、希望你是一个热爱思考的人,热爱生活的人。不要给了你一碗好鸡汤,你却没有消化的能力,猪八戒吃人生果,囫囵吞枣还说没味道。

10、学习哲学的主要目的不是去寻找你所喜欢的观点并囫囵吞枣地接受,然后为它辩护,而是培养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学会反思。

11、囫囵吞枣最简单,没有消化吸收过程,进出一个样。鹦鹉学舌也很简单,不必有任何创新。照猫画虎也不难,邯郸学步知道模仿就可以了。唯有创新最艰难

12、不论任何事都毫不怀疑地囫囵吞枣,肯定会吃苦头。必须无时无刻心存怀疑,不要站在任何一方。最重要的是,对任何意见都要同等地怀疑。

第2篇

难的。

关键词:生活与哲学;政治;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和途径

1.宏观讲解

引导学生理解上下文。在进行专题知识讲座,以及作为其主要的教科书的章节位置点来解释宏观教材,使学生了解各知识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形成对整本书知识的普遍看法,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建立一个知识体系,有利于构建全面知识网络。

2.微观距离

撕下学生的假面具,以帮助学生学习困难的知识。哲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比其他学科的知识更加抽象,学生学习和掌握难度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提供给学生,并构建了一个合适的“脚手架”,从而拉近了知识的跨度。

3.追求知识

学生初次接触的哲学知识,了解一些哲学概念不到位,或者是完全正确的,这是正常的。这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因此,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可以使用囫囵吞枣的风格。我们应该认识到,囫囵吞枣的风格,通过他们的努力,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半成品,了解现有的知识基础,全面正确地理解为过多必然要经历的混乱状态,这种状态是知识的种子,所以我们要保护。

二、教学策略

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知识晦涩难懂,会造成许多学生感到很头痛。然而,学习哲学知识是不是没有快捷方式,比如,使用下面的方法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1.重视不断地复习

哲学共30个内容,学生要每一个原则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对错误的观点或错误做法,和其他方面的实践进行梳理。

2.重视提高综合能力

学生应特别注意培训的理论和实践的三种能力:首先,可以运用各种理论去分析实际的问题;其次,以提高来自实际问题的理论容量;最后,根据理论请求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描述或初步解决方案的能力。

3.用哲学思想分析内容

学生学习哲学知识,应该注意渗透经济生活,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内容,应用哲学的原因分析和理解经济生活,政治和文化生活的相关理论和现象,真正的综合性学科,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哲学的知识可以是缓慢的过程,但实际学生学习的一个链,在每一步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尊重老师的教学组织,这样的教学理念,扎实有效。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注重学生词汇积累与运用方面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在写话中要乐于运用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注重学生词汇积累与运用方面的训练,对于提高写作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我的“长生果”》这篇课文,发现文中的“牵肠挂肚”“囫囵吞枣”班上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两新词的意思,而在生活中又经常可以用上这两个词,因此,我就放慢速度,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中的经验来造句,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有的寄宿生说:“我来的那天,奶奶刚好生病了,不知她好了没有,真让我牵肠挂肚。”有留守儿童说:“我妈妈在外打工,我的学习、生活让她牵肠挂肚。”教学“囫囵吞枣”这个新词时,我请一位学生用这个词造句,他说:“弟弟把柿子当苹果,真是囫囵吞枣。”有几位同学竟说他造得不错,我知道,他们对这个词真的不理解。于是我请知道这个成语故事的同学,说说这个成语的由来。然后我讲了它的运用,通过这样的讲解,我再请几位同学造句,有的同学说:“他一天就把《三国演义》看完,真是囫囵吞枣。”;有的同学说“小丽回到家,将妈妈写给她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不理解的学生通过讲解或造句很好地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并懂得什么时候能用上它们。接着,我请学生用这两个词语在作业本上造两个句子。通过这样的说写训练,相信他们在今后学习生活中能很好地运用它们。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学生的词汇量丰富了,运用能力加强了,文章的语句自然也更优美、生动了,所要表达的内容也更清楚明白了。

二、抓住课文中典型的句式,进行仿写训练

学生的写作,开始的时候,往往都是记流水账,干巴巴的没内容;有的甚至抓住笔,无从下手。写得具体、生动,大都是仿写开始的。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的学习一般总是由模仿学习逐渐过渡到创造性学习的。宋朝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 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型,如:比喻句、夸张句、排比句等,尤其是那些优美、感人的句式,教师教学时,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进行语言能力方面的训练。例如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篇课文中有一句“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我让学生感受这句比喻句用得贴切、生动的同时,再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填空。“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 ,也是 。”很多同学能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把一本喜爱的书比喻得非常生动、贴切。有的同学说:“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道美味的饭菜,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饭店。”有的同学说“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医生,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药店。”……我欣慰地看到同学们对读书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同时比喻句的运用在这里也得到很好的诠释。

三、结合课文典型段落,进行迁移训练

还是以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这课为例,当教到课文第7自然段时,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运用课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首先、然后、再、又”等进行仿写练习。在巡视时发现有一位后进生这样写“下课铃响了,我首先背起书包,然后来到操场,再排好路队,就回家了。”当我把他的作文一读,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哄笑起来。在同学们的一片笑声中,首先我肯定了后进生的成绩,敢于提笔写自己的想法,只是写得不具体,于是请每一位同学都来当一次老师,来帮助他写具体些。怎么帮呢?接着引导学生看书,书上写着“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我问:“你们认为这句话好在哪儿?”许多学生都能说出好在把思考的内容都说清楚了。“那么在下课铃响后,结合自己平时的实际经验能运用一些动作的词把自己做的事写清楚吗?”这样一问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有的写到:下课铃响了,我先迅速地收拾好桌面上的书、本子、笔盒等,麻利地把这些东西塞进了书包,然后身子离开了座位,手却不停地忙碌着,一边用胳膊夹着书包,一边用手扣书包的按钮,急匆匆地往操场走,再……看到这些我感到,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

四、植根课文、补白拓展,提升想象与写作能力

在教材中,有的课文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给了学生无穷遐想和无尽感悟的空间,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发掘其中闪光之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例如《颐和园》这篇课文,只用简单的一句话介绍十七孔桥上的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我利用网络,让学生欣赏了十七孔桥的狮子的姿态,并请同学们写出他们的形态各异的特点来。很多同学马上联系到上一节课学《秦兵马俑》第八自然段说开了(为了设计这个环节,我先上19课),有的同学说“有的狮子目光凝视远方,好像在提醒百兽,别忘了我是你们的皇帝;有的目光慈祥柔和,好像在地看着自己的孩子;有的昂着前腿,好像在和老虎争夺王位;有的注视着昆明湖,好像在欣赏着碧玉般的湖面……”有一位学习比较差的同学竟说:“走近了,还能听到他们的呼吸。”博得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他兴奋得小脸都涨红了。听着同学们说得有滋有味,我也高兴地说:“还等什么,你们赶快替作者把十七孔桥上的小狮子写活了。”孩子们有话可说,写得轻松愉快。

五、点评批注,共享语言与精神盛宴,提升学生的情感与写作能力

第4篇

浙江省 绍兴县柯岩中心小学阮社分校五(2)班 陈秀琴

现在学校里掀起了一股学古诗的热潮。可有的同学只是重视背古诗的数量,背的古诗不理解,甚至还有好多字音读错。我采用的是“五读学诗法”,效果很好,下面我说说我是怎样自学王安石的《元日》的。

我自学古诗分五步。第一步是朗读全诗。读时,我碰到了生字“曈”,就查字典把它学会。第二步是细读,我把每句中不理解的关键词找出来,如“屠苏、曈曈日、新桃、旧符”等,看注解或查字典把它们的意思学懂。第三步译读。读的时候,把每行诗的意思说出来。第四步是通读。把每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出整首诗的意思。第五步是品读。看简析,了解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读时想象作者诗中描写的景色,再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元日》使我想起了课外书上看到的王安石变法,原来他写这首诗反映了他除旧布新的思想。最后我把整首诗背熟。

自学古诗可千万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死记硬背,收获太少了。

指导教师:李玲喜

第5篇

读书的启示

一个单元终于学完了,在读书方面我又受益了不少。我对作者也心悦诚服,语重心长的话也使我豁然开朗。

虽然单元已经学完,但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那么多的名人因为读书而成为有影响力的人。我虽然也喜欢读书,但只是漫不经心地胡乱翻几下便是看完了,有时后读完一本书我竟然吞吞吐吐地说不出来主要内容。

有时我也使劲在书钻牛角尖,结果只把书中的表面意思取得了,却没学到书中真正的内在精髓。爷爷曾经说过:“好读书,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意思是:喜欢读书,要理解书中的深刻含义,不能咬文嚼字钻牛角尖。

反思过后,我觉得要有一个今后打算,我浮想联翩:以后读书不能再囫囵吞枣,读书要做一些必要的读书笔记,还应该专门准备一个做读书笔记的本子;可以的话,能做一些卡片,在上面写上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空闲的时候可以读几遍;还可以直接在课外书的空缺处写上自己的看法或心得;还有一种摘录法,我们都可以使用,就是把认为好的词句记下来。

像我这样对读书如饥似渴的人,我会持之以恒的。

这个单元学完了,我受益匪浅。

第6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思维定势;负迁移;成因;对策;有效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每个人认知新事物的过程中,都存在着思维定势与迁移。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指人们按习惯了的比较固定的思路去考虑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形式。在许多情况下,思维定势表现为思维的趋向性和专注性,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当这种趋向与当前问题解决的途径相悖或不完全一致时,思维定势就会使解题者墨守成规,难以涌现新思维,作出新决策,从而产生消极的干扰作用。研究高三学生生物学习中产生思维定势负迁移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有效地加以克服,有利于学生生物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从而提升高三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高三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定势负迁移产生的原因

1.名词术语性的障碍而引起的思维定势负迁移

名词术语,是指由于生物学科中繁杂、陌生以及相似、音近、义同、多义等多方面的语词性困难,而给学生学习思维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如,酶与激素、基因重组与基因突变、同源染色体与姐妹染色单体、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无籽西瓜与无籽番茄、单倍体与染色体组等,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只注意知识间的共同要素,或者只注意文字层面的相似,将造成知识的思维定势负迁移。

2.干扰性因素的表象迷惑而引起的思维定势负迁移

所谓干扰性因素,就是问题中与解题无关的多余信息,它的作用是增加试题的迷惑性和难度,以干扰正常的解题思路。若学生被虚假表象所左右,则会影响思维,从而形成思维定势负迁移。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常陷入命题者设计的情境“圈套”中不能自拔,最后得出错误的推理结论。

3.囫囵吞枣、知觉错误引起的思维定势负迁移

由于作业量过大及学习方法不够科学的原因,导致学生看书的时间大为减少。学生平时没有认真理解基础知识,吃不透生物教材,所以对生物知识的接受可谓囫囵吞枣,从而导致了学生知觉上的片面性错误,这种知觉上的错误若形成思维定势负迁移,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高三生物课堂教学中突破学生思维定势负迁移的对策

1.更新观念,优化课堂结构――突破思维定势负迁移的前提

要求教师树立突破思维定势、开展创新教育的教育观念,让课堂教学回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其个性发展的轨道,创设一种开放的、灵活多样的、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让教师讲得少、学生活动得多,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和自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

2.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突破思维定势负迁移的根本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思考、理解问题的工具,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生物学科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的同时,能够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并能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为中心,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如,坐标曲线图的分析、表格数据信息的分析、生物图的绘制、实验设计与实验方案的评价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应试技巧――突破思维定势负迁移的手段

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良好的生物思维品质是考试成功的重要因素,但应试技巧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选择练习,提升学生的应试技巧。同时在平时的作业和测验中,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认真、仔细审题,因为在生物题目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容易被经验所迷惑的字词。遇到眼熟的试题,就要把好审题关,找出试题与以往类似题型的不同点,排除干扰信息,层层挖掘,找出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展开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排除思维定势的干扰,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寻找、确定按题作答的正确思路,从而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思维定势的负迁移是一种常见而又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其产生的原因,加以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优化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操作环节,就一定能有效地加以控制,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思维品质和生物应用能力,提升高三生物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第7篇

南宋大儒家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起初,我对这个句子始终弄不透彻,理解起来总是一知半解,似是而非,并且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要先说“心”,再说“眼”,最后说“口”呢?这句话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我对这个问题较上了劲。于是我下决心,一定要弄明白这句话的真正涵义。

查阅资料、询问同学……一系列“程序”之后,我对这句话有了初步的理解:只要心到了,眼神才会集中,眼神集中,能思考问题,才能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但心里觉得还是意犹未尽。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老爸不断从书店、办公室带回学生类报刊杂志,供我阅读、学习。我总是囫囵吞枣,三下五除二就“解决”完一本书。我用自己的压岁钱,在书店买的一些书,都很快“看”完了。可我什么体会,什么好词,什么佳句,知之甚少,收获甚微。我很是不解:千辛万苦读完了这么多书报,怎么还是懂得不多?是不是对这句话理解还不深刻呢?

直到有一天,我在一册书上再次注意到了朱熹的这句名言。我开始反思,但反思得很浅,只知道读书要认真。可归根到底,我仍然不懂。于是我请教老爸。老爸说了一大堆,我才明白:首先要心到,该干什么就干什么,阅读文章时要集中注意力,不要三心二意;其次要眼到,阅读文章,心眼合一,反复思索,并试着自己解答;第三要口到,在课堂上踊跃举手发言,并结合老师和同学的回答认真地做比较、分析,最后认真地总结和完善,从而把文章读懂读透。这才是读书要“三到”的真正涵义。

从那以后,我把这句话铭记在心,时刻对照自己,时刻提醒自己,时刻督促自己。在这句话的鞭策、指导下,我阅读轻松,下笔轻松,语文成绩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五年级:黄龙滨

第8篇

谢谢你,给我快乐

你,总是在我失落的时候给予我心灵上的慰藉;你,总是在我成功的时候给予我必要的提醒。与你为伴,及时适用我一生的时间我也毫无怨言。谢谢你!我忠实的好伙伴——书,谢谢你,给我快乐。

与你结缘,只因那本《伊索寓言》,四岁的我一拿起它便舍不得放下,自己尝试着去看图画理解其中的奥妙。可是图画如何满足我心中那无穷无尽的疑问?于是我缠着妈妈,让她接我讲出那一个有一个充满哲理的童话,然后再似懂非懂的点点头,那时候,我就决定,你是我的“终身伴侣”。

转眼间上了小学,心中那好奇的火焰燃烧地更旺了!大人口中童话已无法满足我的好奇心。于是,我开始学会泡书店。读些什么,我已记不清了,无非就是挑那些好玩的读,半懂不懂,囫囵吞枣的读着。现在回忆起来,最喜欢读的,大概就是《水浒传》了吧。所以回到学校总该跟同学讲水浒里梁山好汉的英雄故事,当看见同学们眼睛里流露出的钦佩,那感觉至今难以忘怀,飘飘欲仙啊。

踏入中学的大门后,求知欲就更大了,我开始大量阅读中外名著。什么《神秘岛》啦,《欧也妮·葛朗台》啊,《八十天环游地球》等当然还有《唐诗解析》等等、这些书,就像为我打开了一闪又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书籍外那五彩缤纷的世界,感悟到许多宝贵的人生真谛!

携手与你走过着十年的风风雨雨的岁月,我发现自己早已与你不可分离。读懂你,会让我的心智得到开启,精神得到寄托,情操得到熏陶,读懂你,大概是我一辈子要做的事情。所以,我将与你携手走过我生命中一个又一个十年!

谢谢你,给我精神的愉悦,给我生命的智慧!

谢谢你,给我一个快乐的人生。

指导老师:罗灼

第9篇

地点:我家

我:爸爸,现在我是采访者,我来采访你,我问你答,好吗?

爸爸:好。

我:爸爸,听你说你小时候很爱读书,能跟我讲讲是怎样吗?

爸爸: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没钱买书,所以我读的书都是父亲的朋友送给我的。我对它们爱不释手,空闲时就捧起书,认真地读。由于那时父亲总是让活,我能读书的时间也不是很多。

爸爸:记得我十多岁的时候,早晨四五点钟就要下地干活。有一次,我下地时偷偷带上了一本书,休息的时候就拿出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一读就忘了时间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父亲来看我时,看到我不干活却读起了书,把我骂了一顿,从此,我再也不敢干活时看闲书了。

我:那么爸爸,你都看了些什么书呢?

爸爸:那时候大多都是小人书和连环画。有《地雷战》、《地道战》、《红灯记》、《沙家浜》等。大多都是的故事。我经常被那里写的英雄事迹所感动。

我:爸爸,你那时读过历史名著吗?

爸爸:也读过一些,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读的时候似懂非懂,由于小时候学识少,理解不透彻,所以经常是囫囵吞枣。但这些名著中的故事情节非常吸引人,任务都很有个性,深深地吸引了我。读这些名著让我受益匪浅。

爸爸:爸爸也希望你从现在开始读一些名著。现在条件好了,家里的书琳琅满目,数不胜数,你可以有选择的读一读。从中能够受到很多人生的启迪。“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可以丰富自己的语言,对你写作文会有很大帮助的。

我:爸爸,你那时的作文写得怎么样?

爸爸:(笑)是的,我那时写作文,在班级里还是很出色的,总是名列前茅,这都是课外读物给我的馈赠。

我:爸爸,妈妈给我报了一个英语班,你赞同吗?

第10篇

一、“囫囵吞枣”,激发学生研读课外文言文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文言课文只有寥寥几篇,而且非常短小,也不作翻译、字词的考查。所以,要求初一新生在接触文言文之初做到背诵、记字义、记翻译,确实有一定难度。因此,笔者决定“两条腿”走路:1.语文教本中出现的文言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典型文章)按《教学大纲》来教。2.激发学生研读课内外文言文的兴趣。在实际操作中,我采用循序渐进的阅读方式,先给学生提供短小精辟的寓言类文言短文,让学生自由阅读,每有会意,随时作好批注,以备交流之用。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加以引导,鼓励学生。

初二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一阶段的课外阅读以理解性阅读为主,由短小的寓言类文章逐渐过渡到叙事简洁的故事类文章。此时,笔者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文章内容,还要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思考这样写有何作用,在阅读思考中逐步提高其理解能力。在文言文阅读中,适时自然地融入情感教育,既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又可以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提高,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对学生心灵、人格的培育也有特殊的功效。

初三年级的文言文教学,可以加大阅读难度,让学生阅读篇幅较长的叙事扬德的传记类文章。在前两个阶段,有了丰富的语文知识积累,加上人生阅历的增加,学生已能较顺利地过渡到传记类文章的阅读和答题。通过实践,笔者发现,这种“观其大概”的读书方法,只要求对文章进行大体的涉猎或粗略的通读,除个别重要处或感兴趣的部分外,一般不做深入研究和揣摩。

养成深厚的文言文功底,离不开长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如何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是提升学生解读文言文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欣喜地发现,学生对文言课文不再过于排斥,而是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享受从先人那里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

二、小组讨论,深入领会文言文要义,注重思维训练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是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环节。当学生对文言文不再害怕、反感时,应及时引导其深入领会文言文的要义,从整体上把握文言文,作进一步的研讨。在讲解课内文言文时,如果仅仅是把教参教材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就只能被动接受,并不能真正理解和自如运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我的评价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却比较容易发现毛病。根据这一特点,笔者转变了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模式,让学生自主研习、探究课外文言文,解析文章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悟出适合自己的人生哲理和永恒意义。对于阅读中不懂的问题,笔者每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交流,并加以指导和总结,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主体学习。

笔者根据一周来布置的文言文阅读任务,针对常见考试题型,提出相应的问题。如对关键语句的诠释、概括和意蕴的揭示,让学生交流阅读材料,取长补短。同时也要求学生探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寻求组内同学的帮助。“每周一会”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面,加深了他们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由于小组成员在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上基本相似,形式比较自由,学生都乐意参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进一步提高。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也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逐渐提升其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师引导,对关键的文言知识进行归类教学

一般学科的学习都是“先明理,后使用”,而语文学习的过程却相反,是“先学使用,后明道理”。文言文中的句式、语法都是从大量的语言、思维现象中归纳、抽象出来的。要想明白这些抽象的“理”,就必须掌握大量的语言材料。因此,在学生初步建立了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并积累有一定的文言素材后,笔者趁热打铁,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和历来在试卷中常见的题型和考试内容,对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点的归类点拨,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发散型、批判型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提高其识见。

思维的广阔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它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把原来缺少关联的信息重新组合成比较系统的信息链,进而获得对事物较为完整的认识,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学生在前两个阶段中已积累了较多的文言文阅读经验,只是“囫囵吞枣”式的博览式阅读,获得的是散乱的知识,未能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面对具体的题目,不会灵活运用、融会贯通。这时,教师需要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类,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其形成带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意识

现代文阅读理解历年来都在语文考试中占据着很主要的位置。然而,对于绝大部分的初中生来说,阅读题一直是难以攻克的难题,所以,为了提高中考总分,提高阅读理解的解题水平也是很重要的。

一、目前现代文阅读理解存在的主要问题

1.脱离了文本主线

许多考生答题的时候都会把答题纸写得满满当当的,但是大多却说不到正题上,往往只是一纸空谈而已,因此得不到高分。看似答了很多,但是都没有答到点上,白白浪费了时间不说还都没有什么用。

2.忽略关键的词句信息

很多考生在答题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不知道该从何下手。直接原因是他们没有快速准确地掌握关键的信息,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思考问题、组织语言上,往往囫囵吞枣,抓不住重点。

3.缺乏答题的规范意识

有的考生答题时缺乏规范性,语言组织混乱,思路不清晰,致使卷面书写不整洁,这样很容易留给阅卷老师不好的印象,当然也就直接影响卷面成绩。不仅如此,缺乏规范性还容易出现漏答或者错答这样的低级错误,从而导致浪费过多时间,丢分更严重。

二、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

1.强化学生的文本意识

从目前所学的人教版教材来看,教师应当深入研究课本知识,课本里有很多文章都是跟考试的阅读题一个模式的文章。例如,2013年苏州市的中考阅读题,要求概括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然而细读全文后不难发现,文本中出现了很多类似于“说干就干,绝不拖泥带水”这样的直接明朗的描述主人公的句子。

2.培养学生的厚度意识

所谓厚度就是答题一定要全面、完整,具有层次感和一定的深度。例如,2014年苏州市中考阅读题《红豆树下》问道:多次提到春雨有什么作用。从时间、情感、方法这几个方面来答,写了什么,用什么方法以及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也就是从不同角度来回答问题深入思考,就能回答得全面。

3.树立学生的规范意识

阅读题一般都有一定的答题规则和方法,要有针对性和条理性。例如,2014年苏州市中考题问道:“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抓住关键词:结构和内容,结构上前呼后应,内容上抒发了作者忧愁的思想情感等。同一类题都有一个答题思路,按着原则去思考,答题才能规范有条理。

学生具有良好的答题意识是答好题考高分的必备条件,初中语文是一个过渡时期,学生能在这一时期了解到更多的文化知识。因此,教师需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答题能力,尤其是即将面临中考的初三学生,加强阅读题的解题训练更是提高考试分数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第12篇

一、网络时代语文阅读教学必有新的特点

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前者主要是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传递――接受”的教学方式来实现;后者则主要是依靠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方式来实现。人类已经进入以阅读能力为基础的信息网络时代,每个民族都需要整体提升学习能力以缔造学习型社会。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习者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未来语文教育中,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看,阅读主要有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速读,网略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速读。

二、网络时代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

网络媒体的出现,它以文字文本为基础,辅以多媒体的信息网络,不仅使信息数量成千上万倍增长,而且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质量,文字与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使阅读重新成为重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使阅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选择权利得到尊重。网络传播淡化了传播者与受众的界线,而且让每位上网者有了信息的权利,同时也就产生了面对信息海洋手足无措的困惑。因此,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到底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学会通过阅读获取新知,发展自己,进行自主阅读呢?我认为至少应该有以下四点:学会检索,学会提问,学会讨论,学会佐证。具体来说――

1、指导学生学会检索。虽然教师与学生在网络资源获取方面是平等的,但教师毕竟是经过本学科专门训练的人,对本学科知识有着系统和深入的了解,这种优势是学生无法相比的。教师应当利用这种优势,悉心指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在速读或浏览中发现新信息,学会在大量信息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学会在不同的著作或篇章中选择相关的信息,学会发现信息之间的联系与矛盾,还要学会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及时调整既定目标,修正个人认识等等。

2、指导学生学会提问。提问是理解的基础,也是阅读的关键环节。学习主体在筛选信息的过程中,必然伴随大量的联想、提取、建构、解构的思维活动,使新的信息符号与个体头脑中的信息符号以至记忆表象结合起来,从而接纳理解新的信息或者修正固有的认识。没有问题意识就很难有真正的理解,而没有理解,新信息就不能成为个人认识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提问是自主阅读的环节之一。提问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但无论如何要学会发现问题。当学生遇到学习问题与困难时,教师应当恰到好处地从旁启发、点拨、帮助,并引导学生按照科学的规律进行自主阅读。

3、指导学生学会讨论。所谓“讨论”是指对阅读材料的综合评价,讨论的关键是寻找依据。读而不议,无异于囫囵吞枣,只有将自己的观点与所读材料融合在一起,才能学有所得。对学习者而言,学会讨论就是学会倾听,学会在实际与逻辑的根据面前修正自己的认识,服从科学规律而不为主观感情所左右。在网络环境下,实时交互的信息传递,正是现代阅读形式的重要表现。学习者还要学会与同伴、与不如自己的人讨论,学会同教师或专家讨论。面对互联网,绝大多数学生并不能完全自己做到自主学习,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尤其是青少年在身体、思想都没有成熟的时候,如果没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教师的督促与激励,大多学生就容易停留在浏览或浅层阅读上,无法形成讨论的氛围。

4、指导学生学会佐证。在要求学生认识思考,广泛联想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发散思维),小心求证(收敛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可或缺的环节,我们一定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学会佐证是学习会阅读学习的目的或归宿,只有学会佐证,学会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解释实际问题,人们的认识才会产生新的飞跃。从信息学的角度来看,信息的传播往往会产生衰弱和变异。即使是真实的信息,也会在传播过程中有所损失,取而代之的往往是一些主观的、虚拟的东西。网络可以给人们带来大量有用信息,但也有很多无用甚至有害的信息。学生辨识能力差,教师必须做好学生思想意识的保护人,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证实或修正阅读信息中的观点。

三、网络时代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教师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充实和提高自己:

1、网络时代语文教师应有更高的素质。应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强化信息意识、提高获取信息与驾驭信息的能力、增强学习伦理观念,这也在无形中促进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2、语文教师要对当前最新的信息、知识,对网络上的本学科知识要有很强的敏锐性,并有全面的了解和独到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将学生引入门径并启发、引导学生向纵深发展的工作。

3、牢固树立民主平等教学意识。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师生在教育资源获取上出现平等地位,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扮演好学生的引导者、讨论伙伴、问题咨询、结果评判等角色,摒弃以往以我为主,片面注重传授的教学方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