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47: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探险家的故事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要求:除诗歌外,体裁自选,不少于800字。
取 暖
浙江省舟山中学高三(1)班顾周佳
鹅黄的灯光下,我正奋笔疾书。
门轻轻地推开,母亲走了进来,手里捧着一杯奶茶,放在我桌上。
“不喝了,刷过牙了。”我头也不抬,说。
“晚上我和你睡吧?”
我停下笔,抬头:“不行,床太小了,很挤的,会睡不好。”
母亲却自顾自地脱下外衣,钻进我的床。正待我抗议,“我把你的床晤热再走。”母亲像个小孩似的说。
母亲在床上絮絮叨叨地说了很多,不久,边上传来轻微的打呼声。(对话很自然,生活场景很平实)
我无奈地抬头,看着母亲已然熟睡的脸。其实我知道,母亲只是希望能多和我说会儿话。我在外求学,姐姐忙于工作,爸爸又长年在外,而她自己,做着小商贩的工作,终年说的,便是“×元×角”。
夜很深了,对面的窗户里已没有一丝光透出,好似沉睡的心灵。
小镇的头顶,几束光在摇摆着,穿过云层,淡淡的云被映照得犹如薄薄的纱,飘渺,幽雅。(通过上面的几句描写,意境已经出来了,再加上“飘渺,幽雅”两个词,就有画蛇添足之感。点到为止最好)
母亲很老,经常会被说成是我的外婆。记得初中的时候母亲有一次问我她是不是不能去开家长会,我告诉她当然可以去。只是高中了,她便很少来了。
母亲很节俭,很少买衣服,也很少给我们买东西,她毕生的愿望,就是我姐俩能读好书,不会像她这样苦。
母亲很严厉,小时候的我吃过不少“板栗”,被拿筷子打过,被菜刀架在头上威胁过,被丢在水井口吓唬过。而幼稚的我的“恨意”,却在某次母亲不小心弄伤我时说的一句“平常打他哪有这么用力的”消失(此句略显拗口,不平实),心灵也在那刻成长,坚强。
总觉得母亲像一棵大树,承担了太多的责任,留给我轻松的环境。
桌上的奶茶已经凉了,我捧起它,吸上一口,却觉得有股暖意湿润我的咽喉,滑入心底渐渐温热。
我没有像先前一次一样(有点累赘,可改为“上次那样”或“每次那样”)把母亲赶走,关上灯,悄悄地爬上床。母亲微微地翻了个身,我睡在了温暖的被窝(里)。
晚上,我的双脚没有变冷,却越来越温暖,似乎有什么东西贴在我的脚上,还做了一个好梦,梦中的天空里,永远有一只温暖的太阳,静静地照耀,让我的世界光明而温暖。
(原始得分:50分)
点 评
所谓“取暖”,既包括身上的温暖,也包括心里的暖意。这篇作文就是从后者着笔,来体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其长处首先在于善写细节,如开篇与母亲的对话,中间三段回忆母亲的“老”“节俭”和“严厉”,均能从平实处见神采,让人读了之后,很自然地进入作者的心灵。又如文中对母亲的形象虽没有花费太多的直接笔墨,但从不同侧面勾勒,“自顾自”“絮絮叨叨”,几个细节的用语非常准确,母亲的形象由此而丰满了起来。其次,写这类主题,容易写得比较注重情感抒发,甚至流于煽情。而这篇作文却能有意识地“以冷写热”,语气是淡淡的,少做正面抒情,心绪尽在言外,故情感更显真挚。写自己的生活、抒自己的情感,这是值得鼓励的倾向。另一方面,这篇作文也有目前中学生作文易犯的通病,例如段落分得过多,实际上非对话的几个段落,完全可以合并。段落多,有利于意境的营造、语气的跳跃、文章的视觉美感,但也常常“伤气”,容易有做作感。这中间的度要把握好。该文可以打52分。
取 暖
浙江省舟山中学高三(1)班顾楚雨
寒风凛冽的冬日,人们换上了厚重的外衣,用口中呼出的暖气来取暖;冷风瑟瑟的夜晚,人们在野外燃起篝火来获得温暖;若是穷人家,身上破旧的棉被无法抵挡寒冷,便两人靠在一起来获得共同的温暖……
我时常想,在那个人类还不会生火,还不会用兽皮做衣服的远古时代,人类是如何取暖,来挨过那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冬天的呢?在现代,人类用高科技制造出了各种产品来让人类即使在冬天也能得到温暖。
人的身体需要温暖,人的心灵当然也需要温暖。人生不可能总是温暖的春季,或是热情似火的夏季。寒冷(前面既然说到“春季”“夏季”,则此处用“寒冬”较好)总会来临,让你的心被冰封,让你感受到失意的痛苦。这是平时用于取暖的器具已无法到达内心深处(此句不通,可删),我想(这时)唯有另一颗热情似火的心脏(用“心脏”一词,不如用“心灵”。下同)才能化解这冰冻,让冰封的心得以取暖(温暖起来)。
那一颗热情似火的心脏,可以是好友的,也可以是老师或者父母的。著名京剧艺术家(人人皆知梅兰芳是著名京剧艺术家,此一头衔不妨删去,赘词越少越好)梅兰芳先生出生于京剧世家,但他从小长得瘦小(两个“小”字连用,读起来不舒服,可改为“从小瘦弱”),又(经常是)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他的京剧老师都认为他以后不会有出息,就连他本人也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这时他碰上了自己一生的恩师。那位恩师不断给予他鼓励,使他对自己建立了信心,最终成为一代大师。
取暖,有时也是两个共同不行的人(何谓“两个共同不行的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互相安慰惺惺相惜(此句可改为:“取暖,有时也是两个失意人沦落天涯时的惺惺相惜与相互慰藉”)。在寒冷的冬天,两个单独的人会感到寒冷,但当他们互相靠在一起时,依靠彼此的温暖取暖,或许就会感到不那么寒冷了。我想我们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也是这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民族的冬天,要靠我们共同团结才能互相取暖,共同渡过。
去年那场震惊全国,也震惊全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全国人民亲眼目睹(用词不准确)了一场悲剧的发生。成千上万的人失去了生命,幸存下来的人或是妻离子散,或是一无所有……四川人民正在经历一个无比艰难的时刻。但全国人民岂会袖手旁观?于是我们看到了总理亲临现场,看到了各地自发的捐款汇给灾区人民,看到了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这一切就连外国媒体也赞叹不绝。
所以我一直坚信,无论是个人心灵的冬天,还是民族共同的冬天,哪怕那冬天有多么(再)寒冷,我们都能坚持着度过。因为我们心底的团结,友善,无私,能让我们在寒冷的季节里互相依靠着,互相取暖。
(原始得分:48分)
点 评
“取暖”这个题目,写叙事性或抒情性的文章比较好写,相对而言,议论文下笔难一点,但如能围绕论题核心,组织恰当的例证,同样可以写得非常出采。这篇作文的意图是很明显的,是想说明心灵之间相互取暖的道理,议论和举例也都有了,结尾也作了总结,大框架是合乎题意的要求的。但为什么文章读后不能让人产生共鸣或感动呢?其中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章的议论不够透彻,时有游离感。例如整个第二自然段,实际就与主题无关,第一自然段是说身体的取暖,第三自然段是说心灵的取暖,而第二段隔在中间,既不属前,亦不属后,像一颗钉子一样,把文章的气脉隔断了。关于梅兰芳的例子,如能从鼓励、信心和心灵取暖的关系角度再申说数句,就不会显得生硬。又如所用的汶川地震的事例,与前段“依靠彼此的温暖取暖”的关系,也不够衔接。议论文事例的运用,一定要有层次,不能是类似的事例重复说明同一个道理。梅兰芳、白居易与琵琶女、地震,实际上是可以说明三种不同层次的心灵取暖的,而本文却没有能在关键处合适地加以点醒,因此看不出明显的层次与区别。另一方面,文中的词汇、句法、用字,均问题较大,文中已作批注,不赘叙。这说明这位作者的文字基本功还较为欠缺。就考场作文而言,有思路、有想法,但没有足够的语文能力去表达它,则与无思路、无想法没有区别。该文给分应在38-40分之间。
取 暖
浙江省舟山中学高三(1)班顾楚雨
山羊兹拉特将自己的体温分给了主人,挽救了主人的生命,也挽救了自己的生命。因为这一次取暖,兹拉特为自己赢得了生的希望,与主人家建立起更亲密的联系。原来小小的一次取暖竟可以改变人和羊的命运。
太阳光是温暖的,篝火是温暖的,可是乌云会囚禁阳光,冷风会吹熄火焰。真正在世间一直发光发热的始终是心灵的温度。
从前有个探险家去沙漠里探险,沿途有很多先行者的尸体,出于对这些生命的敬畏,他都会下令将这些先行者埋起来并立上一个木碑。因为这,所以他们前行缓慢,有不少人抱怨这是浪费时间。可队长依然坚持。有一次他们将水壶遗忘在了休息地,可想而知在沙漠中没有水就意味着死亡,可是茫茫沙漠(中)要回头找水壶谈何容易(不加“中”则语句不通)。可(“可”改为“但”,以避免与前句过于重复)就是在他们竖立起的木碑的指引下,很快找到了它。心中的敬畏是心灵的温度,探险家将这种温度分给先行者的(“的”字当删)一部分,先行者的木碑又将这种温暖回赠给了探险家。他们互相取暖,绽放人性光辉。
卡夫卡在他的生命晚期曾经因为想安慰一个找不到洋娃娃的女孩而开始给她写信,他自己冒充那个洋娃娃给小女孩介绍它一路上所到过的地方,看得让小女孩嫉妒死了洋娃娃。后来小女孩长大了,知道给自己写信的是著名作家卡夫卡,她开始试着走进卡夫卡的世界,研读他的作品,为卡夫卡作品的推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卡夫卡何曾想到过这些呢?他只是将自己的一点温暖给予了这个小女孩。小女孩何曾也想到过自己会有这么大的贡献,而她也只不过从卡夫卡身上得到了一些心灵的慰藉,一点温暖而已。
没有谁能够抛开了万物而生,没有谁能够在寒冷中始终保持恒定的体温。这个社会呼唤各方的援助,各方的温暖。
不要忘记太阳在给我们阳光的同时,也在向太阳系外投去她温暖的一缕。而我们在夜空中也能看见遥远天体的光芒。(意思不明晰。看见遥远天体的光茫,是因为太阳向太阳系外投射温暖吗?)
(原始得分:46分)
关键词:小学作文;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8-01
众所周知,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及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然而,在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仍然沿用的是以往滞后的教学模式,在此类模式的持续压制下,学生写出的文章不仅无充实的内容,而且无新颖的立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尽快予以改进,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本文简要分析了情境创设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希望有助于作文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用自身的感受去创设情境
小学生爱听故事,尤其爱听老师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可以在指导他们写作时,讲述一些自己的故事来感染他们,以教师的自身感受来创设一种情境,诱发他们敞开心扉,与老师产生共鸣,从而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如在指导写《DD的苦恼》的半命题作文时,教师没有急于指导他们怎样审题、怎样选材,而是对他们讲述起自己的苦恼。比如有这么个小故事:从初中便患上了近视眼,这给我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很多苦恼。有一学期,我特别近视,老师在黑板上写,我看不见黑板,便格外用心地听,但还是越来越不会做题,成绩直线下降,我的心里急呀。唉,都怪这双近视眼,心里别提多苦闷了。然后,当教师要求他们也大方地讲讲自己的苦恼时,大家纷纷地把自己的苦恼告诉大家,有的学生讲述了自己“个子矮”的苦脑;有的述说了“小胖墩”的苦闷;还有的则讲起了自己家没有电脑的烦恼……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个个敞开了心扉,各种新颖的话题不断产生,随后的作文中不仅选材多样,而且都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深入生活体验情境,开展活动融入情境
叶圣陶先生指出:“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说撰。”生活是一本活生生的书,是最好的作文题材,也是最好的作文教学情境体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感受,搜集素材和资料,同时有意识地为作文教学开展一些班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最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比如:写我的校园,可以带领学生体验校园人文环境,感受校园文化建设。向学生详细讲解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和相关人文历史,带领学生细细体味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渐入“物我合一”的境界,让学生有话可写,下笔有神;写亲情,教师可开展亲情活动,比如开展 “父母眼中的我”、“为妈妈洗脚”、“献给母亲的歌”等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涌现出了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亲情作文;写游记,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山清水秀的景区游玩参观;写人的记叙文,可启发学生通过调查采访,了解写作素材,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境,观察人物的外貌、言谈举止……当学生融入情境体验后,激情地感受生活时,生活也会馈赠给他们写作的灵感。
三、创设想象情境激发想象
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想象越发展越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作文教学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创造想象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造激发想象的情境,启发学生写想象作文,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想象作文是拓宽学生思路的有效形式。作文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乐写的文章,把自己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无所顾忌地用各种写法表达出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例如写想象作文《二十年后的我》,因为在学生心灵世界里都蕴藏着一个个美好的愿望,而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兴趣爱好不同,所想象的内容也就丰富多彩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避免过多的限制,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思想,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敞开心怀说出自己的幻想或愿望。学生有的说自己想当一名考古学家;有的说自己想当一名宇航员;有的说自己想当一名科学家;还有的说自己想当一名探险家……此时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进行想象、构思。学生的发言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用儿童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说出了真情实感,课堂上营造出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这样不但便于学生发挥想象力,保证抒发真情实感,使文章内容充实,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有效地改变学生“怵头作文”和“移植作文”的现象。
四、创设观察情境培养观察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去反映则是不可能的。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如教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让家里有饲养小动物的学生把小动物带来,将教室里的桌子拼成几处,每处放一种小动物。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种小动物的外形特征,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并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总之,在小学作文教学意创设一种情境,会让学生真正走到作文创作中去,用心去感悟情感,学会用心灵去感受丰富多彩的写作情境,能够做到情感真挚,下笔有神。同时情境教学避免了枯燥,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思维潜能,让学生切实明白写作文不是“让我写”,而应该是“我要写”,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
参考文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是个难点。课堂上,单纯依靠教师的语言描述,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思维创作,他们会感到很困难或无从下笔。那么,如何在习作指导中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开拓学生写作思路,为学生习作开辟自由、想象的空间呢?
1 创设观察情境,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
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因此,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并启迪学生创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如教学生写喜欢的一种水果时,我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下手,着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果的颜色、形状和大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①看一看。课堂上,我积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是什么颜色,颜色有没有发生变化,形状是什么样子。②摸一摸。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自己喜欢吃的水果,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种水果的了解。③闻一闻、尝一尝。水果是我们经常吃的东西,通过我们的鼻子闻一闻,亲口尝一尝,品味一下它的酸、甜、苦、辣,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把握水果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懂得了观察水果不仅要仔细看一看,还要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这样才能较全面地把握它们的特点,使学生逐渐养成观察的习惯。又如练习写小动物,让家里饲养小动物的学生把小动物带来,将教室里的桌子拼成几处,每处放一种小动物,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种小动物的外形特征,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如鸽子羽毛的颜色比色彩艳丽的鹦鹉要单调的多,但它的独特之处是鹦鹉所不能比的。这时,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有的说鸽子会送信;有的说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课堂上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使学生在头脑中积累了丰富的表象,学生有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来就不觉得难了。
2 创设想象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想象越发展越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作文教学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创造想象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2.1 进行思维训练,注重想象力培养。除了观察时激发学生想象,在进行思维训练时更要注重想象力培养。如写《XX的对话》想象作文的片断练习,课堂上,教师设计学生喜欢的动画课件,要求学生想象它们之间会说什么话,会做什么动作,有什么表情和心理活动,接着分组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熟悉的事物和自己喜欢的学习伙伴,集体创造,共同编写故事,把想象的内容具体地讲出来。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启发,使想象更完善、更充实,为每一位学生尤其是中、下等生提供了表现、创作的机会,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激起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2.2 培养想象,训练能力。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造激发想象的情境,启发学生写想象作文,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想象作文是拓宽学生思路的有效形式。作文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乐写的的文章,把自己听到的、见到的、想到的,用各种写法表达出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例如写想象作文《假如我是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兴趣爱好不同,所想象的内容也就丰富多彩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避免过多的限制,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幻想或愿望:有的说自己想当一名科学家;有的说自己想当一名考古学家;还有的说自己想当一名探险家……这时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就能无拘无束地进行想象、构思。甲说:假如我是医生,我一定会救死扶伤,钻研医术,解除病人的痛苦。乙说:假如我是一名考古学家,我会去探索未发掘的古文物……学生的发言生动形象,用儿童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感受,说出了真情实感,课堂上营造出了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引导学生充分展示了个性,激发了学生求新求异的创造思维。
2.3 积累语言,丰富想象。积累是相当重要的,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是写不好作文的。在指导学生习作过程中,有的学生常常感到无从着手,无内容可写。因此,作文教学要着力提高学生语言的储备量,教会学生积累词语,A、定期检查。课外摘抄儿歌、古诗、名人名言、精彩片断,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定期进行检查,使之内化成自己的语言,长期积累,为写作建起一座资料库。B、互相交流。利用班队课、活动课开展朗诵会、故事会,评选出“朗读能手”、“故事大王”;举行阅读知识竞赛,让学生把书中的一些文学知识或有关重要人物和事件编成考题,进行比赛;C、开展经验交流会,让做得好的学生把他们的好经验、好方法向大家介绍,组织讨论,评价哪种方法更好,以达到互相促进,不断提高的目的。
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写作兴趣,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还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 使他们形成了能力,从而为高年级习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自然只将盛大的节日和美妙的奇迹展示给它的虔诚弟子”,新锡德尔湖畔,茨威格如是说。在这个充斥都市喧嚣的时代,走入静谧深处,抬望树影婆娑,自然或许会告知我们未曾领悟的真谛。
2012春夏,1436以轻盈灵动的风格。将最纯净、最天然的臻品献出,满溢着身体对衣服最记忆深刻的想念,邀您一同领略亲柔至善的丛林旅程。乘着轻快的卡拉维尔帆船,穿过波罗的海,一路向北,做一次灵魂的净化,来一场浪漫的邂逅。光影斑驳。草木葱茏,踏着芬芳的泥土,跃过倔强的鹅卵石,一步步迈入神秘而灵动的丛林。回望来时的路,你会发现,在乎的并非环境改变,而是心境变迁。大自然的柔善包容,将内心的涟漪渐渐融化,正如包裹你的1436,它用至臻至纯的自然触感呵护肌肤、化解繁芜,令你每时每刻身贴自然。
当贴身的羊绒相伴醇厚的人生,36毫米的长度,14.5微米的微隙距离,便承托起幸福的起点与源泉,唯有相拥如此的温柔触感,才能深深贴近人心。在这个处处弥漫着时尚淡雅色系的2012早春,1436用柠黄、天蓝、淡粉、浅橘等明亮色彩装点快乐心情,让一段悠享假日的丛林旅程更具活力。从充满情趣的蒲公英、奇异果印花系列,到沙滩彩贝风情服饰,再到抽象手法的星空、星河图案,浪漫绚丽的印花就像林中的梦幻精灵,随时萦绕身边。
1436引以为傲的毛头手绣在本季设计中一如既往。创新亮点在于透明珠片穿起的那些极富想象力的羊绒工具图案,续写出智慧光芒。而别有韵昧的中国花、LOGO花,使“1436”数字通过不同形式的排列组合,装饰成为经典的连续纹样,打破了传统LOGO纹样的单调,使整体更具多样化与层次感。工艺上,采用双色花纱,加以印花处理,袖子和下摆用同色系不同深浅条纹织就,使得整体丰富和谐,令视觉效果璀璨夺目。这一切让1436都与众不同,堪称现实与梦幻的完美组台。
春季为尊贵男士精心设计的星球系列羊绒套衫,灵感来源于印象派巨匠梵高的“星空”。淡灰、天酞蓝等冷峻色彩激发对广袤星空的无限遐想。而上乘的羊绒材质胜过一切繁复的装点,完美突出精英男士利落的线条。黑色羊绒套衫内措白色羊绒衬衫,黑与白,这一张一弛,一明一暗的纯粹对比色彩,彰显出极致美感的简约与挺拔,是永恒之歌,亦是时髦之选。
2012盛夏,1436的每件珍品都惬意挥洒着艺术的自然气息,含蕴一个故事,等待细品。一切与自然有关的颜色都成为最炙手可热的主打,洋桃色和嫩绿色,深翠色和淡紫色搭配明快的湖蓝色,以及静谧的海洋色结合热情的黄绿,任你发挥对时尚的最大猜想。
象征不凡、自由、洒脱与优雅的“绿野仙踪”系列服饰。巧妙地融台大量椰子树、流水花、满天星、奇异果、树叶技蔓等植物印花图案,运用在羊绒、真丝、雪纺等珍贵面料中并创意呈现于服装上,成为名副其实的“锦上添花”,又为本季服装增添了浓厚的热带气息。让穿着者大胆演绎自己的个性,享受夏日的清新。简洁利落的轮廓,极具包窖性的剪裁,只需在看似不起眼的地方稍作文章,譬如动感绚丽的彩色喷染,配以最为时尚的色彩,即可将华贵贯穿于简约之中,成为经典。渐变印花的真丝长款衬衫不但增强了质感,同时,包窖性更强的宽松廓型使透气度、舒适感立时升级。
天才的杰作来源于无限的创造力。无拘无束的手绘蜡笔画成为宝贵的创意。无论是自然界抑或人类建筑的景观都不乏包括种种烂漫和新奇的元素。本季1436设计师更将对“深海奇遇”的巧思幻想描绘于轻薄飘逸的面料之上:海洋鱼群、玲珑珊瑚、漂浮的奥地利城堡以手绘效果铺陈,泼墨画印花更当作探险家札记,记述着探寻深海珍宝的奇妙经历。无论是衬衣、连衣裙,或是飘逸的丝巾,无不弥漫着蜡笔画的艺趣味道,时刻挑动你好奇的神经,为这一场夏日之旅增添无穷的魔幻色彩和乐观精神。
”生命本就是一场旅行,行走不过是另一种形态的静止。”在1436春夏流行趋势中,我们回归质朴,尊崇自然,将三千繁华置之身后,释放心灵的自由。在静止与自由的对话中,创造属于1436独特的潮流趋势。1436的灵性之美,是自然的博大与内心的宽广,是柔软的性情与真挚的心灵,是精致的内涵与丰富的人生,因为是自然给予1436灵性天成的珍贵价值,经过时间的淬炼,跃变为亲柔至善之极致。
石头,谁没见过?谁没接触过?在生活中,它最轻松平常了!溪边的卵石、岸边的岩石、高山峻岭的巨石,随时都可以见到它。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描写石头作文4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描写石头作文400字1在我的书桌旁,有一块圆圆的鹅卵石,那是我爸爸以前出差从海南带回来送给我的,我特别喜欢。
仔细看,这块石头大部分的颜色都是白色的,上面有一些深黄色的条纹和点状斑纹的颜色,差不多有鸡蛋大小那么大,是椭圆形的,我把它泡在水中,就像一块透明的玻璃上有许多红蚂蚁在找食物吃。有趣极了。
我每天晚上都会拿着石头和它说话。”小石头你从那么遥远的地方来到我的家里,你还好吧“”你会想念你小时候的一些石头伙伴吗?“”你能永远都在我身边陪伴我吗“?看着它那光滑美丽的外表,我从我的心里找到了答案!
我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白糖,因为它的颜色主要是白色的像白糖一样,黄色部分比较少,而且形状也很像块扁扁的软糖,我也最喜欢吃糖了,所以起这个名字表达我对它的喜爱。
有时小朋友来我家玩,我就会把这个石头拿出来让他们观赏,在观赏石头的同时,听到小朋友们的赞美,也会让我的心情变得更加舒畅。
我喜欢这块石头,我要好好的把它保存下来。
描写石头作文400字2石头普普通通,这些坚硬的物质里,却蕴藏着无数的人生哲理。
我在海边散步。这里的海滩没有金黄色的沙子,没有堆沙堡的小孩,只有石头,各色的石头。他们在初阳的照耀下,越发美丽起来。
这儿曾经是一片石滩。许多生着锋利棱角的石头,像是无礼的混混,占领了这片海滩。海水不断拍打石头,试图把石头带离,可是,海水的起起落落,不但没带走石头,还把所剩无几的沙子也一起带走了。
后来,这里成了垃圾场,诸多如啤酒瓶、碎玻璃碴的“石头”也掺和进来。海水带走了其他垃圾,就留下了这些“石头”,它们与这儿的老居民打成一片。在海水的冲击下,石头们的棱角在碰撞中消失了,只留下了圆润光滑的一面。
人,也是一样。经受了时间的打磨,总会从一个心怀大抱负,棱角锋利的少年变成一个随遇而安,事事面面俱到的中年人。面面俱到,又太过平庸。可是棱角太过锋利,又有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到既能面面俱到,又保留锋利的一面,这种人往往就能成才。
你聪明的,告诉我怎样才能既保留锋芒,又不过于尖利;既面面俱到,又不过于平庸呢?
描写石头作文400字3大路旁有一块青石头,一块黄石头,这两块石头常在一起玩,亲密得像兄弟一样。
有一天,他们为了一件小小的事情吵嘴了,谁也不理谁了,像两个陌路人。
这天,在路上,他们遇到了许多怪物,这些怪物在路上抢劫过路人,过路的人为了活命,被怪物打得很残。青石头就想教训一下这些怪物,就从自己的身上取出一块小石子,朝怪物的头头用力扔去,正好击中了怪物头头的眼睛。没想到,黄石头也有此想法,也从自己身上取一块石头朝怪物的头头用力砸去,击中了怪物头头的鼻子,这两块石头,打得怪物头头哇哇叫,以为遇上了侠士,赶紧命令下面的小怪物撤退。一时,山路风平浪静,山民们上山下山行走自如。
两块石头以前虽然吵嘴了,但遇到外力侵犯,他们一致对外,上阵亲兄弟,打跑了敌人,又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后来,他们又一起到了城里,被建筑工人拿去建桥铺路了,他们很甘愿地付出,说是能为人类建设出一份力,做一块坚实的基石,是他们最大的光荣。
描写石头作文400字4这是一块儿神奇的石头。它像一个心脏,而且一半红一半白。上面凸起、光滑,背面也很光滑,不过有些美中不足:有一道裂痕,还有一些土,摸起来很粗糙。
它还有一段小小的故事呢!
从前,有两块石头,一块被指甲花染过,所以有血红色:另一块被泉水冲洗过,所以洁白如玉。
天,突然山洪爆发,把这两块巨大的石头冲到了一块。两块石头在水的压力下,渐渐地被融在了一起。过了很多年,大石头又在一次地震中裂成了数块,又被一个人发现了,说:“这么美的石头呀!我带走一块吧!”正好把中间那块儿拿走了。
他又请了一个很会雕刻的雕刻家,请他把石头磨平。雕刻家不忍心雕平这美丽无比的'石头,雕了一半为就停止了。最终这块石头很遗憾地被扔掉了。
在阳光的照耀下,对着阳光的红色一面开始干裂,被一个顽皮的小孩踩进了泥土,缝里就有了泥土。
这块石头后来又不知道怎么被老师发现并收藏了起来,上课的时候,将它展示给小朋友们看。
这就是石头的故事。
描写石头作文400字5从古至今,世间万物变化不止。那么,我们从何处了解过去的故事呢?可以看古书,读古文,也可以看大自然“创作”的天然的书——石头。
石头是天地间的“精灵”。
它从生物诞生前就存在了,形态多端、颜色多端、气味多端……
在见证了几亿年的变革,历经风吹雨淋,潮起潮落,身上留下多少珍贵的痕迹啊!
而现在,石头们散布在地球各个角落,犹如一张天罗地网,将各地探险家、地质学家包裹其中。
石头上可以看到古代动物的样貌——有的秀气可爱,有的奇形怪状,有的十分吓人。地质学家们观察它,可以推断出这动物的性格、习性,也就可以揭开昔日一部分神秘的面纱,从而出名,红得发紫。
石头上也有植物的身影,红的,黄的,绿的……神奇的色彩,神奇的模样。它们的神奇真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述!
从石头上还可以得知某地的变化呢!石头上的波痕是海洋波浪的杰作;石头上的小洞是长期为雨水所击打,日积月累形成的。根据种种痕迹,地质学家就可以分析某地的变化,如:从山峰变海洋、从盆地变为河流……
石头是人类的恩师,是它告诉了人们过去的——“一切”。
多多看“石书”吧!它既有趣又实用……
描写石头作文400字6石头随处可见:马路边,小河边,山上,石头的样子千奇百态,我也有一块石头,是我在小河边拾到的。
这块石头是同我手掌一样大的石头,说它像三角形,它又不像,说它像圆形吧,它又有三角边,整体的颜色是棕色的,里面还夹杂着黑色和白色,还有许多条斑纹。
把它立起来,好像一座高大的山,上面的条纹好似一条条小路,要是顺着这些小路走上去,到达山顶,山顶上好像有一个大宝箱,我或许可以把这些财宝带回家去,把这些财宝分发给贫困的人们。
把它斜着放,好像一个箭头来为人们指明方向,假如有一个小朋友迷路了,这个箭头就可以来为小朋友指明方向,这样就可以帮助小朋友回家了。
把它躺着放,好像一个小饼干,真想上去咬一口,可是为了我那洁白的牙齿,我忍住了。
把它翻过来,好像一片树林,这里有许多树木:有枫树、玉兰树、梨树等等。树木可真多呀,我仿佛也走进了树林,树林里鸟语花香,还有一只梅花鹿在溪边喝水呢。
石头也有很多作用的,比如说:能铺平道路,河、湖边的边缘用石头垒砌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还有抗洪作用,河底的石头可以用来装扮和水,让河水更清澈等等。
平凡的石头虽然不起眼,但是它有很大的作用,我觉得石头很伟大。
描写石头作文400字7我们家的石头有很多,有响石、太湖石、玉石……它们五颜六色,形态各异,加上纹路奇特,看过的人都赞不绝口。但是我最喜欢的是其中的一块龙纹石。
有一次,我和爸爸去河边玩,发现了它,便把它带了回来。捡来的时候它非常粗糙,纹路也若隐若现,样子很普通。于是爸爸带着它,去找了玉器加工师傅,想对它进行一番打磨。经过工人师傅的打磨,一块温润澄净的龙纹石就出来了。它宽三十多厘米,高五十厘米,下面宽上面尖,像一座小山似的,它的底部是墨绿色的,上面分布着红色、黄色、黑色。那块鸡蛋大的黑色,在手电筒的照射下晶莹剔透,爸爸告诉我,这是石头的玉化点。还有一条黄色的花蕊从石头半腰蜿蜒盘旋到顶部,像一条腾空而起的金龙,气势磅礴。这块石头我越看越喜欢。
帕夫雷什中学享誉世界。这是20世纪著名教育家、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苏霍姆林斯基用自己毕生教育探索成就的一所农村学校。在51年的生命岁月中,苏霍姆林斯基将33年的时光贡献给这所学校,其间担任校长22年。帕夫雷什中学共有500余名学生,40多位教师,其中一位是乌克兰功勋教师,10名教学法专家,16名教师被授予“乌克兰教育先进工作者”奖章。
从1955学年到1967学年,帕夫雷什中学在校生人数一直保持在400~650人之间。今天帕夫雷什中学的规模跟当年苏霍姆林斯基担任校长时的规模没有多大变化。
帕夫雷什中学至今保留着老校长苏霍姆林斯基生前创立的优良传统——每个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要栽种一棵“自己的树”。学校每年还举办收获节、鲜花节、母亲节等。学校教育集体坚持创造性地应用并广泛传播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遗产,并使之创造的教育传统和思想精心保留与不断丰富。学校除了保留着苏霍姆林斯基校长留下的种树传统,还有每年9月1日,老师们都要向刚入学的新生介绍学校。学生们从老师深情的介绍中了解到,学校中哪些树是他们祖父辈和父辈栽下的,哪些是学长种下的……我想,这就是一个学校特有的文化传统,
杰尔卡奇校长撰文说,今天的帕夫雷什中学“快乐依旧”,长期以来教师们一直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带着学生走进自然,走进“蓝天下的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学生语言培养,注重加强他们热爱母语的感情,“书”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和书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概念”……这些优良的传统在今天帕夫雷什中学继续发扬光大。
杰尔卡奇校长说,苏霍姆林斯基非常注重劳动教育在儿童早期成长中的作用,所以每年春天学生要在学校播种经过挑选的麦种,并侍弄这些麦苗,直到秋天收获时节。每年8月末,学校还要庆祝低年级学生的收获节,学生们在家长的帮助下,用自己种出来的麦子磨成面粉烤制面包、馅饼,然后在校园里庆贺丰收……今天帕夫雷什中学依然保留这些传统的活动。
(摘自《教育文萃》第22期)
学校的精神谱系
曾经在一所学校听作文课。一位教师出的题为《××的老师》,有位同学写下《幽默的数学老师》。上课的老师追问:“老师的幽默具体表现在哪?”这位同学搔搔头皮说:“数学老师上课时,经常打喷嚏。”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学生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数学老师喷嚏打得又长又响”,“数学老师打喷嚏时唾沫如子弹一样”,“数学老师的喷嚏打得气壮山河……”课后,一起听课的一些教师感慨不已:我们课堂的精神生活竟然贫乏到这种程度,教师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竟呆板到这种地步,正因为如此,学生们对于教师的一个喷嚏竟然津津乐道,且大有刻骨铭心之势。
国家教育督学郭振有先生曾说过一段很深刻的话:“教师有没有文化主要不在于教师的职称、职位,而在于教师有没有高尚的师德、丰富的学识、生动的个性、感人的故事在学校里流传。”
学校里生动、感人、鲜活的故事,校园里的奇闻轶事,是源于自由生命之花的灿烂绽放,是人格魅力自然散发的芬芳,是丰富润泽的精神生活的演绎……这些能为索然无味的生活增色不少,为平淡无聊的日子增加不少的趣味。甚至可以这样说,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标识着师生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与生命的价值向度。
教师的精神生活决定了课堂生活的质量。正所谓,有境界自成高格,唯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才能成就高格调的课堂生活。教师的文化素养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品质。对于学生而言,取法乎上才有可能力争上游,否则就只能庸庸猥猥,等而下之。教师的心灵力量预示着学生的生命强度。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称:教师是古今高尚的圣哲与新一代人之间的中介。无比永恒的、伟大的、强悍的精神力量、心灵力量、生命力量就从我们的双手传导向稚弱的生灵。是文化,教育的文化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能自立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学校是文化创生之地,是精神传承之所,是生命滋荣之根。学校的文化、学校的精神不是写在墙上印在纸上的东西,它更多的是浸润于校园的空气之中,在师生口耳相传中播植一种“心灵的火药”。就如同荀子所称的“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在校园生活的“故事”与“人物”的精神浇灌与浸润过程中,师生们的生命不断被鼓励,不断被唤醒,不断被丰富,不断被提升。
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些中小学名校,如春晖中学、南京师大附中……人物荟萃,趣闻逸事异彩纷呈。北大著名的教授钱理群先生在他的《曾有过自由做梦的年代》一文中深情款款地回忆起南京师大附中的教师们的奇才异能:我们至今还在津津乐道,化学周(兴发)(我们私下都这样称呼老师)及化学叶(少龙)在课堂做实验演习时,让我们感到他们是在做化学魔术,把我们带入了莫测的魔幻世界;生物余(仁)讲达尔文主义,我们都仿佛成了探险家,跟着达尔文老人漂洋过海到处采集标本;数学陶(强)凭着几块几何模型,仿佛今日孩子手里的魔方似的,让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还有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讲《圣经》故事,讲希腊神话,我们听得如痴如迷……余秋雨先生在回忆其中学学习生活时写道:上初中一年级时自修课的督课教师竟是著名作家郑逸梅先生;穆尼先生在青年时代出版了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学里当个语文教师……他深深地喟叹:一些人与事有着“穿越几十年的重量”。
没有了这些,学校所谓的文化历史如沙上建塔,全没有根基;没有了这些,学校就像是一座建筑的空壳,是一间空荡荡的教室。在这里面呈现出来的是灵魂的迷失与精神的荒芜。中央教育研究所所长袁振国先生曾痛心疾首地说:现在有些学校很漂亮,有花园式的,有宫殿式的,有宾馆式的,但总觉得缺少什么东西。缺少什么东西呢?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它有着巨大的凝聚力,有着巨大的推动力,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学校是个文化场所,它不是生产螺丝钉,不是生产半导体晶片,学校是和人打交道的,是思想和思想的交流,是情感和情感的沟通,是生命和生命对话的场所。但是,如果一所学校精神贫乏,也就失去了深沉与深刻的亲和力与荡涤心魂的力量。
好的教育如同上帝往泥人的鼻孔吹进灵魂的气息,是将一种视之不见、搏之不得、虚灵不昧的气韵,在一举手一投足间自然而然点染、熏炙、氤氲……学校历史中不管是名人轶事、凡人趣事还是常人佳话,如果有心加以积累的话,便如同一种精神的谱系、一种心灵的徽章、一种成长的根系、一股与血脉割舍不去的脐带,为学生种植一粒粒美嘉树的种子。这种熏陶之功,感染之力,影响之韵,正如墨子所言,“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这些故事及其情韵,就像庄子在寓言里面所讲的,“风积也厚,则其负大翼也有力;水积也深,其负大舟也有力”。师生们在这样的风气中自是如浴冬阳,如沐春风,进德修业,欲罢不能。学校里的有意义的、有趣味的、值得回味的人或事,为一代又一代的成长汇聚了精气神,汇集了生命旅途中必不可少的元气、灵气、大气、生气、朝气;为每个个体荟萃生命中的能量、热量、力量,为每位师生的成长供应绵绵不绝的光源、水源与能源!
在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有许多教师的轶事广为流传,每个教师都身怀绝技,各有特色。如维多里亚·特罗菲莫夫娜老师善于培育读书爱好者,课堂上她从不看书朗读文艺作品,需要朗读的内容她全都能背诵。当她在晚会或朝会上朗诵诗歌或短篇小说时,无论学生、教师还是家长都会屏住气息静听她那清晰而又充满感情的朗诵;物理教师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同时又是出色的钳工和车工。一个孩子只要被他指导两三年,这个孩子就会毕生迷上技术。他在学校任教19年,学生中已有85人当了工程师……一位叫法尔图什尼亚克的农村教师,在一所十年制学校里教历史。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村里所有的人,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小孩子,看到他都肃然起敬,仰慕他那非常渊博的知识。他研究过有关本国和外国历史的数千年文献资料。虽然住在农村,但他通过自学掌握了9种外语。他能阅读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歌德的原著。对学生来说,听他的历史课就像过节日一样。凡是从法尔图什尼亚克所在的学校里毕业的学生,都能终生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像这样的农村教师,能够用认知的欢乐和一种充实的精神生活的幸福去感染别人……正是基于对教育的这种理解,苏霍姆林斯基意味深长地说,当我们的学生在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就是在这样的富有“故事与人气”的学校中成长,学生们自然而然带着美好的憧憬与对人生的乐趣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未来。在这样的学校里,有丰富多彩、各式各样的生命形态,飘荡着独特的生命的磁力。美好的、独特的人性不仅过去存在,而且永远存在于这些“故事”与人物中,于是,在某种程度上学生们能够伸展自己探寻的指尖触摸到它,这样做将不断完善学生们那不完满的人性,学校师生故事中的种种“闪光”常常使学生们难以忘却,甚至有时成了照亮内心暗隅的灵光。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
我们的一些校史记载总是正儿八经,记的是一些出人头地者——或学界名人或商场赢家或艺术明星或某个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然后,都是写他们的学习及丰功伟绩。然而,这些冠冕堂皇的记载常常丢弃了最富有生命力的情节与细节。师生们读了都觉得味同嚼蜡。真实的历史是活在人们心中的。真正的深入人心、化人也深的,对人有潜移默化之功,有熏陶感染之力的是什么呢?是那些口耳相传、大家喜闻乐见的人物轶事。校园文化深刻的活性因子便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笑谈与神游”中苏醒、复活,并向每一个敞开心灵的人移植、投映——独树一帜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的学养涵养,卓尔不群的信仰追求……许多美好的人生的元素常常就是因此而萌发、繁衍。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整理收集属于学校自己的“故事会”,我们就是为师生奠定非常充盈而坚实的心灵基座,立下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的标杆。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提出:不是知识在教育人,而是传授知识的人在教育。在学校里,更重要的是生命与生命的对流,灵魂对灵魂的呼唤。这是一种精神的接续与心灵的传导,人生中蓬勃腾跃的内在的火焰,很多时候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得以薪火相传,不绝如缕,传之久远。在这种生活的光影中,使教师与学生们的悟性看到外面的世界,他们的心灵本身涌出一道活流。
在我看来,所谓的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些真、善、美的气韵的相互濡染,相互传递,相互加温,使之在生命的内核中显影,并化为人生的热情与追求。宋代朱熹就指出:“学,觉也。以先知知后知,以先觉觉后觉。”而这种觉,不是耳提面命与传经布道式的,它更多的是通过“不言之教,不教之教”而达致的。在不知不觉间改善人心力量的,就是这些生活在校园之中师生的“奇闻轶事”,他们无意间营造的校园“气候”,正影响着后辈学子们的人格气度与生命气象。正如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描述的一样:“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一种无形的芳泽,给人的心灵带来馨香与温润。
元人薛昂夫在元曲中慨叹,“流光寸隙快如电,斯文一脉微如线”。毋庸讳言,我们有些学校不但没有流光溢彩的故事,而且,校园内外交相传播的是闲言碎语、风言风语;是道听途说、飞短流长;是说三道四、耳食之谈……长此以往,学校的精神真是斯文扫地。应该好好检视我们学校的精神谱系,让一些震撼人心、鼓舞人心、启发人心的校园故事、校园人物,如一溪活水流动于校园之间,流动于师生的心间,流动于世人之间——让我们常说常新,心里时时翻涌着有增无减的崇敬与感动之情。这种“亲之在之”的心灵导师,滋及学生,泽及学校,惠及社会生活。
(摘自《教师博览》2007年第9期)
教育应回归“主旋律”
凭借苏霍姆林斯基这棵“教育大树”,“名校中的名校”帕夫雷什中学如果想扩招的话,肯定会引来车水马龙的“教育效应”,带来跨越式的经济发展。但他们不仅不扩招,而且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了老校长“全部的学校生活都应当渗透人道主义精神”的教育特色,在教育乐土上淡泊物欲、坚守信仰,用“教育慎独”为苏霍姆林斯基和帕夫雷什中学带来始终如一的教育魅力和人文亮点。
教育不能像企业化操作一样简单增加流水线,增加“车间教师”,尤其对于名校而言,它的教育灵魂和人文个性不是靠“车间老师”朝夕间能够掌握并拥有的,它需要循序渐进的教育磨炼与日积月累的成长熏陶以及升华拔节。学校扩招结出的教育恶果已经广为诟病,帕夫雷什中学对教育净土的坚守才愈加显得珍贵。放眼当今中国,帕夫雷什式的中学几近绝迹。许多所谓的大学和中学名校,无不想借助大规模的学生扩招和学校扩建,把学校办成“教育航空母舰”。校长成了企业家,想方设法为学校创收的同时,却忘记了学校真正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与应该坚守的教育灵魂。名校的招牌可以复制,可名校一旦失却了教育的本真和灵魂,也就注定会偏离了教育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