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英文新闻

英文新闻

时间:2023-05-30 09:47: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英文新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英文新闻

第1篇

关键词:英文新闻网站 对外传播 不足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球村”正从麦克卢汉的预言一步步变为现实,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信息传播越来越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外传播工作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外交环境、经济发展和文化弘扬,乃至对整个世界的发展与稳定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在实时性、广泛性、便捷性、交互性、开放性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凸显,并凭借其强大的信息承载能力为对外传播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平台。特别是在我国的国际形象被长期“妖魔化”的背景下,利用英文新闻网站这一有力阵地进行对外传播就显得尤为紧迫。1995年,网络媒体真正意义上地被应用于我国的对外传播中。“2000年,中国网、人民网、新闻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和《中国日报》网站被确定为我国首批5家中央重点对外宣传网站,此后,我国的网络对外传播事业迅速发展壮大。”①“目前在我国,一个以中央重点新闻宣传网站为骨干,中央各新闻宣传网站、中央与地方新闻网站以及驻外使领馆之间互联互通、密切协作的国际互联网新闻宣传体系初步构建完成。”②

目前,我国拥有新闻权限和采编系统的英文新闻网站共有9个,包括6家国家级网站和3家地方性网站。

6家国家级英文新闻网站分别是:

1.人民网英文版(english.省略)

2.新华网英文版(english.省略)

3.《中国日报》网(省略)

4.央视国际网络英文频道(省略/01/index.shtml)

5.中国网英文版(省略.cn/index.htm)

6.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英文版(english.省略)

3家地方性英文新闻网站分别是:

1.千龙网英文版(english.省略)

2.东方网英文版(english.省略)

3.南方网英文版(省略)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英文新闻网站在版面设计、内容采编、传播技巧和视角等方面都已经有了很大的飞跃。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的英文新闻网站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部分板块有待改进

整体来看,我国的9大英文新闻网站在版面设计和安排上与国际知名的同类网站的差距日益缩小,但作为我国对外传播的平台之一,仍有需要改进之处。

服务板块有待深化。网站的服务功能是检验网站建设情况的重要标准之一。一般来讲,网站的服务性栏目包括信息查询、友情链接、站点导航、个性化服务等。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的英文新闻网站在服务功能上已经趋于同质化,但仍有很大开发和提升的空间,如网站首页的服务板块所占比重太低且不太醒目、服务功能不太齐全等。在强调人性化、全方位服务的今天,网站应该在深化和拓展个性化服务上下工夫,如将喜欢的文章或视频分享到其他网站,向受众提供手机版新闻和视频等。人民网英文版的在线双语词典和文章阅读播放器都是很好的实践。可以预测,服务板块的深化和改进将有助于吸引新的受众群体和留住老用户群,从而间接提高网站的传播效果。

“China”板块有待优化。对外传播的目的,概括起来就是通过介绍本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扩大和争取外部世界对本国的认识、理解与支持。由此可见,本国的政治、经济、风土人情、衣食住行等信息应当成为重中之重,详细地介绍给受众。在我国的9大英文新闻网站之中,绝大多数在主页(HOME)标签后面都会紧跟着“China”标签,然而在“China”这一板块中,有的只有关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少量信息,而把文化、娱乐等标签放在与“China”标签并列的位置。有的网站,如新华网,在“China”板块中有商业、卫生、娱乐等板块专门介绍中国的方方面面,而与“China”板块并列的也有对应相同板块,这样就显得过于重复了。如何使“China”板块与整个主页的版面最优化共存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此外,在“China”板块中,除了政治、经济等硬新闻之外,有关美食、民俗、旅游等软新闻和实用信息的更新频率不高。

受众研究有待深入

无论进行何种传播活动,首先要弄清楚传播的对象是谁,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在对外传播中也是如此。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目标受众主要为境外人士以及在华外国人。我们只有重视受众、研究受众,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我国的英文新闻网站在受众研究方面仍有待深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受众细分有待强化。大众媒介的受众具有分散性、混杂性和隐匿性等特点。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地理区域,有着不同的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收入和社会背景等,使用媒介的目的、程度和心态也不尽相同。因此,对受众进行细分,是提高我国英文新闻网站对外传播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例如,有的受众对中国的政治信息感兴趣,有的想了解中国的经济情况,而有的只对中国的文化风俗感兴趣。再如,有的受众喜欢阅读有深度的文章,而有的受众则偏向于观看一些有趣的视频。因此,网站制作人员必须通过与受众的各种信息交流,详细了解他们的国别、社会背景、媒介使用习惯以及浏览网站的目的等,并将这些信息进行统计和整理,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对网站的资源进行整合以提高受众对媒介使用的满意度。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日报》网的英文版有综合版、美国版和欧洲版三个版本。尽管美国版和欧洲版的版面和内容几乎相同,只有排列顺序和个别内容上的一些微小差别,但是我们仍可以看到网站制作人员在受众分众化上作出的尝试与努力。

与受众的互动有待加强。要详细了解受众的背景就必须与受众进行各种交流与互动,听取他们的反馈意见。然而,目前我国的英文新闻网站与受众进行交流互动的方式却很少,受众只能通过对网站报道内容进行评论、发送邮件和参与少量的读者调查的方式进行反馈,这样下去很可能会导致“南辕北辙”的情况。新华社原社长朱穆之曾经形象地形容这种情况是“你想说的都说了,我想知道的你都未说”。要改变这种情况,网站可以在网页上长期举办一些问卷调查、有奖互动等类似的活动,或者为受众提供更加便捷的反馈平台来加强与受众的交流。这样不但可以详细了解受众的背景和媒介使用目的,而且受众也会觉得受到重视,从而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这也将对网站的对外传播效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品牌建设亟须加强

品牌是指“能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它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于在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③。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对于网络媒体来说同样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对外传播中,品牌的树立在一定程度上与报道、信息的权威性和公信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9大英文新闻网站之间的差异并不十分明显,都可以称为综合类英文新闻网站。这些网站表面看起来内容丰富、无所不包,其实给人一种大同小异的感觉,没有树立起自己独特的品牌。

在网站的整个建设过程中都应该强调品牌意识的树立,包括网站标志的设计、“……选题的策划、稿件的选择、页面版式等。同时,在市场宣传上,应该增加投入力度,增加在兄弟网站上的链接,增加网站的曝光度,使更多的人看到网站”④。除此之外,这些网站在建设中不应一味地求大、求全,而应结合自身独特的优势和资源,走出一条特色化道路。其实,稍稍分析一下,我们就可以看出大多数网站的自身优势和特点。例如,央视国际网络英文频道以CCTV为依托,有着非常丰富的视频资源;新华网英文版以新华通讯社为依托,在新闻采访和稿件撰写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东方网英文版等地方性英文新闻网站对于本地的受众有着较强的接近性和吸引力……因此,我国的英文新闻网站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认真处理好网站建设的每一个细节,提升网站在受众,尤其是在目标受众中的知名度和权威性,树立起自己的品牌。

结语

本文从网站版面、受众研究和品牌建设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我国9大英文新闻网站在对外传播中存在的不足,即服务板块有待深化、“China”板块有待优化、受众细分有待强化、与受众的互动有待加强以及网站的品牌建设亟须加强。针对这些问题找出解决方案,对我国英文新闻网站传播效果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 释:

①④梁岩、谢飞:《中国英文媒体概观》,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②郭习松:《中国对外网络传播发展策略研究》,武汉大学传播学硕士论文,2005年。

③余明阳、杨芳平:《品牌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2篇

准确定位双语培养目标

双语教学不能等同于外语教学,以英语为主的外语只是帮助学生掌握新闻学采写技能、前沿理论知识的一种手段。有学者认为,国际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应该培养学生的三种核心能力:“国际传播能力(外语报道能力)、新媒体传播能力(技术)和由各科综合知识支撑的宏观逻辑分析能力”,笔者认为,这三种能力,其实也应该贯穿于新闻学本科生的双语教育中,只是对其要求还可以稍微降低点。地方高师院校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重点在国际传播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上下功夫。根据上述能力要求,地方高师院校可以围绕四个方面来设定新闻学双语教学目标:一是扩大学生的大学英语词汇量,掌握基本的新闻学专业术语,二是掌握各类英语新闻文体的写作技巧,三是原汁原味地理解西方经典新闻传播学理论和前沿知识,四是了解英美文化背景。有了科学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双语课程的设置才能科学。当然,一些地方高师院校还可以利用其完备的师范生培养机制,把培养新闻学双语教师纳入培养目标也是可行的。抓好双语课程群建设首先要加强新闻学双语课程的理论研究。这些研究能有效地促进理论界对新闻学双语教育的认知,引导大家关注、重视新闻学双语课程的建设。其次,要建设好新闻学双语课程群。现在很多地方高师院校只给新闻班开设一门双语课程———《新闻专业英语》。这门课程的内容太单一,双语训练非常有限。如果以课程群的形式带动新闻学双语教学,效果会好得多。例如可以把《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英语新闻采写》、《外国新闻事业史》、《新闻传播学名著导读》、《大众传播学》等课程改为双语授课,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持续强化英语听力与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最后,合理规划双语教材,以配合新闻学双语课程群建设。目前市面上的新闻学双语教程很少,有的教材存在理论性过强、晦涩难懂的情况。任课教师要大胆地舍弃这些内容,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反映当代西方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发展的前沿成果,也可以直接选用原版西方新闻传播学教材作为参考书。有条件的高师院校还可以自编新闻学双语教材。

软硬兼施,加大投入

雄厚的师资力量是地方高师院校办好新闻学双语课程的必要保障。地方高师院校首先要加强“造血”功能,提高双语教师素质。一方面,选拔英语表达能力强的新闻学专业教师进行英语强化训练,提升他们的双语授课能力;或者从外语学院选拨对新闻学感兴趣的教师,提高他们新闻素养。另一方面,可以选派一些条件好的教师到国外访学、深造;最后,也可以视情况从英文报、英文网站等新闻单位引进高水平、双语型新闻传播学复合型人才担任主讲教师。其次,各高校还要加大对硬件的投入,如多增订原版英文报刊,购买英文报道影像资料、先进的摄影与摄像器材,完善多媒体教室和机房设施等。

注重专业实践

高等院校推行新闻学双语教育的初衷是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专业课教学,以提高学生利用英语新闻进行国际传播的能力。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新闻学双语教学既要贴合实际需要,又必须在专业实践中得到巩固提高。首先,要选准合适开展双语教学的课程,适当增加双语实践课时。如可以选择《英语新闻采写》、《英语新闻编辑》等课程实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新闻采写能力。其次,强化对新闻学双语课实践环节的考核。教师可以把双语实践环节单列为实践课,单独考核,单独计学分,引起学生对双语实践环节的重视;也可以对学生发表英文新闻作品作出硬性要求。第三,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教师可以加强与英文新闻网站、英文时政报刊等新闻单位的合作,让学生真正参与双语报道实践,以解决他们同实践脱节的局面。另外,创办校园双语新闻广播电台,也是提升学生英语新闻报道能力的有效途径。第四,双语教学内容适当对接当地实际。比如,在新闻学双语教学中,引入地方新闻媒体个案分析,加大对地方媒体的研究,增加学生对地方媒体的熟悉度,方便以后顺利上岗;利用现有的摄影器材和网络设备,组织学生制作英文版的地方宣传片,或者将本土新闻英文化,增强学生的对外传播意识。

实施分层次授课,开展联合办学

小班授课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方便师生互动。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可以尝试针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实施分层次小班授课。对过了英语六级的学生,可以采用浸润式教学模式;对于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课堂中适当增加中文授课的比例,可以采用过渡式或维持式教学模式。在“地球村”时代,教育的国际化趋向越来越明显。有实力的师范院校可以与国外高校互派教师、交换留学生等形式提高双语教学效果。另外,实力较弱的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也可以选择与实力较强的外国语学院联合办学。如果还能与媒体合作,邀请英文报纸或网站的记者、编辑为学生承担一、两门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无疑会增强双语教学的效果。此外,双语教师也要学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采用英文版书,以英文课件展示课堂内容,播放英文报道视频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营造双语学习情境,提高双语教学效果。提高新闻学学生的双语采写能力,是融媒时代对全能记者提出的新要求。虽然目前地方高师院校在开展新闻学双语教育的过程中,会遇到较多的问题,但只要我们坚持努力,将会有更多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背景的记者脱颖而出,满足各地对外传播的需要。

第3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意识 英语新闻标题,翻译策略

Abstract:Headline serves as the role of eyes. Based on the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this thesis tries to provide useful suggestions for those English news translators in their translation of headlines under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so as to make it possible for the Chinese readers to learn about the world by using the eyes of English news.

Key words:Cross-cultural awareness, English news headlines, translating suggestions

一、引言

新闻翻译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文学翻译,新闻有其独特的文体特征,新闻报道的翻译,除遵循一般的翻译原则外,还应遵循新闻翻译的基本规律。

新闻要求客观准确,翻译要求准确、忠实。但是,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和编者双重身份合一的作者,在诠释原文时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目的和个人倾向,受到各种主观和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正所谓精确未必精彩,精彩未必精确。好的新闻往往是真实的内容与完美的语言表达的统一。这就要求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和编者双重身份合一的作者必须具备跨文化意识。

二、跨文化交际意识

要真正出色地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翻译既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文化的移植。译者与原文打交道,实际上是间接地与原文作者进行跨文化交际。

不同民族由于其历史、文化、思维和习惯等诸多方面的相似与不同,人类语言的结构体系、词汇组成和词义内涵会相应出现异同,因而必然引起言语表述的差异。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的交际活动,既涉及文化,又涉及交际。

跨文化解码是指在跨文化的交往中两种语言之间的信息传递的理解手段及方式。

语言交际在不同文化中都是以自身默契来编码与解码的,而跨文化交际是要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与视野去破解东西方社会的不同价值观、人生观,以建立跨文化的东西方文化共识,以促进文化沟通,追求以新文化、新价值标准为中介并使彼此都能接受,最终促成交际成功,以避免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

从翻译角度审视,就要求把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加以体现,以期能在读者脑海中激发类似的联想,进而认识民族特性和人类共性之间的关系,那么,文化交流的目的就达到了,翻译的价值就得以实现。

三、中英文新闻标题翻译

任何事物都有共性和个性,中英文新闻标题也不例外。简洁和真实是二者突出的共性。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和新闻传统使中英文标题各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英语新闻标题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一直以来是新闻翻译的一大难题。了解中英文标题的异同是前提。

从词汇来看,中文标题喜用动词,英文标题偏爱名词。新闻英语一般遵循所谓的“ABC”原则,即:力求报道内容的准确性(accuracy),语言文字的简洁度(brevity)和文章结构条理上的清晰感(clarity)。为此,英文报纸很少在标题中惨用形容词或副词,以求准确、简洁与客观,而形容词或副词在小文标题中却频频出现。相同点是两者都喜用缩略语(汉语中,如:“武警”、“政协”、“人世”、“安理会”、“长航”、“人行”等)、“小词”及大众化用词和时髦用语。

新闻英语具有明显的特点。第一,常用词汇有特定的新闻色彩。新闻报导常使用某些词汇来表达事实和事件,因此,这些词汇经过长期使用后逐渐取得与新闻报导相联系的特殊意义,成为新闻体词语(journalistic words)。例如:horror一词是新闻标题中长用的词,用以表示不幸事故和暴力行动,再如nadir常指“两国关系的最低点”。此外,新闻报道中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套语,如:according to sources concerned (据有关方面报导),cited as saying(援引……的话)。第二,使用“小词”。小词(midget words)即:简短词,一般为单音节词。小词的广泛使用一是由于报纸篇幅有限,用小词可以免于移行,二是由于小词的词义范畴很宽,一般比较生动灵活。新闻英语称这类词为synonyms of all work (万能同义词),如:back(支持), ban(禁止)等。第三,大量使用缩略语。这主要是为了节省时间和篇幅。比如WB(world bank世界银行), ASP(American selling price美国销售价), biz (business商业)等。第四,临时造词。为了表达需要和追求新奇,新闻报导常常使用“临时造词/生造词”, 即:临时创造或拼凑起来的词或词组,例如:Euromart(European market 欧洲市场),haves and have-not(富人和穷人)等。

翻译时注意中英文在新闻中不同时态的表达方法:英语中多用现在时态,汉语中多用过去时态,且汉语往往借助时间词,如:“昨天”、“明日”、“将”等以衬托时间关系。针对新闻英语在句式和修饰方面的特点,可以采用切断、拆译、倒译、插入和重组等方法进行英汉和汉英对译。

从修辞来看,英汉标题风格各异。汉语标题更重文采,讲究对仗和押韵;英文标题则显得质朴平淡,重在铺陈事实。英语新闻标题中使用的修辞格有限,较常用的有典故、比喻、拟人、谐音、头韵、重复、双关、移位修辞、倒装等;汉语则常用排比、重叠、借代、回环、警句、倒装、顶真、对偶、比拟、双关、委婉、衬托等。某些修辞格如头韵、回环、顶真、衬托分别为英汉语所独有。

四、跨文化交际意识下的英语新闻标题翻译策略

新闻翻译与其他类型的翻译如文学翻译、法律翻译、经贸翻译、科技翻译等存在很大区别。原因是:第一,“新”是新闻的生命,这一特点要求新闻翻译必须抢时间,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见语新闻传媒,超过了一定的期限新闻就成了旧闻,新闻翻译作品就失去了新闻价值。在大多数情况下,译者没有必要逐字逐句地全文照译,完全可以采用灵活变通的手段最快捷地传译消息的主要内容。只要完全真实,就是有价值的新闻,而不必忠实于原文的形式。第二,对于同一新闻事实,常常有多家媒体的多种报道,内容庞杂。这时就要求译者有很强的辨别和综合能力。哪些是客观事实,哪些是主观评论,以及以何种方式对事实进行取舍、组织、整合,这都不是全译能做到的,必须求助变译。第三,有时报刊新闻要翻译成广播电视新闻稿,这就涉及到体裁和语体的转换,更需要用变译。新闻翻译中适用的变译方法主要是减、编、述、缩、并、改。

语言简练是英汉标题的共同特征。翻译时,可采用省词法、缩略语、文言概括等手段保持这一风格。英文标题质朴平淡,汉语标题讲究文采,因而要充分发挥汉语优势。汉语标题注重交待新闻事件关涉的人名、地名、人物身份和国籍、具体主题背景等,英语标题有时忽略这些细节。有些原文标题不宜直译,否则,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比如:直译后的汉语标题过长甚至有些拗口.或因国文化背景差异而语焉不详,这就需要引入另外两种翻译方法――编译和解释性翻译。由于新闻价值的作用,在对外新闻报导的翻译中,要考虑外国受众的要求和兴趣,对新闻内容进行选择,有的放矢。因此,有时在国内报导中占相当篇幅的新闻,在对外报导中则被编译成简讯、图片新闻等。 而对涉及文化差异及背景信息的标题则可以采用增词法作补充性介绍,以利中国读者的理解。对于英文标题中的修辞手段,如果汉语有对应的修辞手段,则尽量直译。若难以与汉语契合,应根据原文的主题和汉语表达习惯,或减词瘦身,或换用其他辞格进行补偿,或者按内容意译。

1.增词法。有些在汉语新闻标题中一般都作交待的新闻要素和背景信息(如:人名、地名、身份、国籍等)在英语新闻标题中有时不交待,这就要求运用增词法:另外.有些英语标题直译时需要增补词语才符合汉语习惯。

标题Cautionary Tale:China’s IPos.若直译为“谨慎的故事:”中国股票上市”,意思不完整,可增加“购买”一词说明之:“购买中国新股须谨慎”。

2.反译法。如果标题直译无法准确表达文章内容,可换一个角度,从反面着笔,反而更达意。

An Unsuitable.Boy (情人眼里出帅哥)

3.修辞格的翻译。许多新闻标题不仅以其简洁精炼引人注意,同时也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技巧,既有效地传递一些微妙的隐含信息,增强语言表现力,制造新奇别致的结果。在翻译时应尽可能地体现原文修辞特点,如:双关、比喻、押韵等,使译文和原文在修辞上基本吻合,从而让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近乎一样的感受。

例如:No Fans? No fret!(赛场没人气?咱可没生气!)

英汉修辞格系统不完全对应,即便是同一辞格也难以做到直接转换。翻译修辞格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在不能保持原修辞时,可换用其他辞格补偿或采用意译。

After the Boom, Everything is Gloom(押韵)(繁荣好景不再,萧条接踵而来)(保持原修辞格) On“The Rock”(双关)(困境中的古巴关塔那摩基地(译意,双关义和盘托出)

4.发挥汉语优势。英语新闻标题平铺直叙,重事实报道;汉语标题除重事实外更讲出彩。因而英语标题汉译时应多用对仗、押韵、成语甚至文言用语。

Bush’s F1ight Into the Sunset (桑榆暮景照归程)(文言)

Saving Time for a Rainy Day(储蓄劳务,未雨绸缪)(四字成语)

Stepping up to the Firing Line (裁人难,难于上青天)(夸张)

5.减词法。标题Not only Hove I Seen the Future、I’ve Got it Ringing in My Pocket.这是一个较长的句子,译为“我不仅看到了未来,还让它在我衣兜里鸣唱”未尝不可;为了简洁起见,似可改为“手机畅想曲”。

6.换颜法。有篇文章的标题叫The life of party,可有多种理解,但该文讲的是一个美国投机商违规操作,大发横财,最后锒铛入狱并连累他人的事;汉译时可根据内容变通一下,译作“筵终人散”,或者点明主题:“某某兴衰记”。

7.直译。当一种文化已被另一种文化所接受,翻译的时候可以直接转换。

如Who moved my thumbs? 借用了畅销书who moved my cheese?的名字.因为该书已为我国读者所熟悉,亦可直译为“谁动了我的拇指?”

Opportunity knows―but at a cost. (学习还是赚钱,是个问题(套用英语名句)

五、结论

在英语新闻中,“标题被视作报道全文的缩写”,英语报刊的新闻标题往往迎合本国读者的阅读需要,而且由于思维习惯与中国人不同,英语新闻标题的表达方式也与中文有所不同。因此,翻译过程中,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要尽可能地把标题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体现出来,以期望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也就是要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充分考虑到“内外有别”的原则和我国读者的阅读心理,对国人可能不太熟悉的有关信息、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不符合国内读者阅读习惯的表达方式进行必要的变通,翻译时应兼顾三个方面:准确理解标题意义,尤其是要透过字面理解其深层意义;在不曲解原意的情况下发挥汉语特点,以增强译文可读性;在文化背景缺失的情况下,注意译文的可接受性。正如刘宓庆先生在《文体与翻译》中说的:“即使是明白、易懂的新闻标题,我们在汉译时也常需加上逻辑主语,或电讯中有关的人的国籍、事件发生的地点等等,总之必须增补介绍性、注释性词语以利中国读者的理解,避免读者产生误会。”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金惠康:《跨文化交际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3]刘宓庆:《文体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4]苗 燕:《从新闻语言的特点看新闻的翻译》, 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04.2。

第4篇

关键词:关联理论、汉英新闻标题翻译、最佳关联性

翻译活动是译者在原语认知语境和目的语认知语境之间寻求最佳关联性的过程。所谓翻译的最佳关联性即译者期望译文接受者在推导原语意图和理解译文时“能以最小的努力取得足够的语境效果。笔者认为,最佳关联性也是翻译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理应作为新闻翻译实践和研究的指导原则。

1.关联理论概述

关联翻译理论是由E.A.Gutt (1991)在其博士论文《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中以认知心理学和关联理论为基础而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它源于Dan Sperber 和Deirdre Wilson (1986,1995)在《关联: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的关联理论。两位对一般的语言交际推理模式作了重要的修改和补充,认为人们在语言交际中采用的是“明示―推理模式”。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期待产生一个最佳关联性,即听话者在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这就是关联理论的关联原则。在关联原则之下,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Sperber & Wilson, 1986:158, 译文引自何自然,冉永平,1998)。

而Gutt在其博士论文中将关联理论跟翻译结合在一起研究,提出关联翻译论,这个理论“集合可以刷新人们对翻译的认识”(赵彦春:273)。关联翻译理论把翻译看作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它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Gutt认为“译文应该是同原文释义相似(interpretively resembling)的接受与语段(Gutt, 1991:100, 翻译引自林克难,1994)。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译者的责任不仅仅翻译意思,更重要的是翻译作者的意图(翁林颖:117)。关联理论强大的解释力以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可以准确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

2.关联理论与汉英新闻标题翻译

2.1 中英文标题的差异

从词汇上看,中文标题喜欢用动词,英文标题偏爱名词。相同点是两者都喜欢用缩略语、小词及大众化用词和时髦用语。

从语法来看,英文标题多用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和一般将来时,时态标志明显。汉语中没有非谓语动词,但可以用偏正结构发挥其功能。汉语标题也有省略,可以省略主语,但英语不行。

从修辞来看,英汉标题风格各异。汉语标题更重文采,讲究对仗和押韵;英文标题则显得质朴和平淡,重在铺陈事实。

2.2 从关联翻译论解读汉语新闻标题的英译

上述差异正是理解新闻标题的关键,也是新闻标题的难点和切入点。下面,笔者通过结合翻译实践中的实例,来解读汉语新闻标题翻译的原则和有效手段。

2.2.1 直译

如果汉语新闻标题的意思简单/直接/清晰,直接翻译成英文后不会产生歧义,并且能被读者接受,则采用直译法。

例1:爱尔兰前卫导演打造中国式喜剧

An Avand Garde Irish Director Put a Chinese Comedy on Stage

例2:去世对中国的挑战

Kim’s Passing Poses Challenges for China

这两个例子均采用了直译法,因为这两个汉语标题都是简单的陈述句,旨在完整表达一个事件的事实,被翻译成英文后也不难理解。所以当汉语标题是单一直接的句子,而且新闻事件的本身即具备足够的吸引效力时,采用直译法完全可以达到很好的翻译效果。

2.2.2 意译

汉语倾向于在表层意思的背后给读者以深层感悟的留白,力求独树一帜,汉语新闻标题常采用修辞手段如拟人,双关等,这样与本国文化相关联的标题,翻译时最好采用意译法,化隐晦为明示,益于读者理解。

例3:澳新护照承认第三性别

Australian passports will now have three gender options―male, female and x.

这里第三性别如果直译成the third gender,读者免不了会不知所云,这时就需要在翻译时根据意思写出完整的翻译。

例4:骑驴找马:如何在职找工作

Ask the Juggle: Job-hunting While Working Full-time

这个标题中,作者引用了汉语中的常见的俗语“骑驴找马”,很好地表现出了在职的工作者对自己目前的工作不满意但不会辞职,希望找到更好的工作但不想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心态。翻译的时候,采用意译法,用ask the juggle(请处理)以达到不错的翻译效果。

2.2.3 重构标题,合理翻译

依据关联理论,翻译是一种明示-推理活动,推理包含了从交际者的明示中确定其交际意图。在这一理论框架下,译者可以灵活变通,进行语用调整,以类比移译(赵彦春:282)。由于文化底蕴不同,能被读者迅速找到最佳关联语境的汉语新闻标题被翻译成英文后并不容易被英语读者理解,这时译者就需要将汉语标题进行重构和编译。

例5:11年来超千名老人曾到陈塘庄街市民学校学英语――银发英语角,真有国际味

English Conner for the Old, showing a globalized world

汉语标题主标题过长,对于版面有限的报刊来说,显然不能直译。由于主标题内容在文章中已有说明,译者可以直接翻译副标题。抓住主要意思之后,译者可以编译,old 与world 押韵,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例6:整容手术成美国最流行圣诞礼物

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a tummy tuck

这个汉语标题虽然清晰明了,但是直译的话会显得呆板无趣,于是译者采用编译法,在英文译文中添加了主语I,从而拉近了与英文读者的距离。

2.2.4 遵循汉语原文的结构或修辞特色

为力求形式美与意境美,译者在翻译汉语新闻标题时常常采用一些修辞手段,如对仗,双关,比喻,押韵等,在最大限度忠实原作者的意图的基础上,使读者在获知新闻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译者所提供的最佳关联预警去理解原文的结构和含义。例如:

例7:在美设自由贸易区 帮中国企业走出去

Setting up a free trade area in US, Wu helps enterprises go global.

根据文章内容,译者添加了主语,变原来的无主对仗句为完整的句子,并保持前后字数相近,这样在视觉效果上更加容易吸引读者。

3.结语

新闻标题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被视为新闻报导的眼睛和灵魂,能够一下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为读者导读。汉语新闻标题有着自己的特点与形式,为使译文更好地为英语读者所理解,译者可以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为英语读者创造最佳关联语境,从而使其有相似于原文读者的反应。(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 Gutt, E.A.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Wilson, D. & Sperber, D. Representation and Relevance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冯庆华. 文体翻译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第5篇

1.国际契约的定义

国际契约是国家、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及法人在国际外事活动中与外国非政府的社会团体及法人之间订立的,用以规定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性文书。其中以涉外合同最为常见。

契约与条约的区别在于,条约是由国家政府之间缔结的协议,契约是非政府性的机构之间、或政府与非政府机构之间缔结的协议。

2.国际契约的类型

(1)国际合同

国际合同包括涉外经济合同和涉外非经济合同,用于跨国的民间商品交流、经济贸易和其他合作事项,规定双方议定的相互的权利和义务。

涉外合同必须经过缔约各方的商洽和谈判,然后用书面形式写成。一经签字确认,双方的相互合作都要以此为依据。

(2)国际契约

这里是指狭义的契约,是国际民间协议的一种,主要用于租赁房屋和买卖土地。

(3)国际协议

国际协议是国际民间的机构、法人之间经过协商或谈判取得一致意见之后,规定其权利和义务的文书。其实,合同、契约、合约等,同时也都可能称为协议。

(二)国际契约的写作

1.契首

相当于普通合同的首部,包括契约名称,双方立契人,立契的时间、地点等。

在标题中,通常要写出双方的国家名称和机构名称,如《××国××公司与××国××公司××契约(合同)》。

然后分别列出甲方、乙方。

再下面是立约的时间、地点。

2.引言

写明立契者的国名、机构名或姓名,概括表达出立契的原因、根据、目的等。

3.正文

正文是核心部分,用以逐条表述议定条款。

4.契尾

写明契约一式几份,用什么文字写成,最后是立契双方的签字。

【 例 文 】

新华通讯社与沙特通讯社新闻交换和合作协议

(1999年10月31日)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沙特阿拉伯王国友好关系的基础上,本着促进这种友好关系并拓展两国在新闻领域合作范围的原则,新华通讯社(以下简称新华社)和沙特通讯社(以下简称沙通社)达成以下协议:

第一条

两个通讯社将免费交换各自的阿拉伯文和英文新闻。双方交换的新闻仅供对方使用,不得转售或提供给第三者。

双方保证在使用对方的新闻时注明消息来源,保持新闻基本内容,不歪曲原意。

第二条

第一条中所述新闻的交换将通过卫星线路或有线及无线电信方式(电报)或任何其他可以把新闻传送给另一方的适当方式实现。

双方同意承担将本通讯社的新闻传送给另一方所需的费用。

第三条

双方同意在报道对方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时优先使用对方通讯社的新闻,而非其他通讯社和新闻媒体播发的新闻。

第四条

在两国间进行正式访问或发生重要事件时,两个通讯社将免费交换新闻照片。

第五条

双方承诺向对方新闻代表团提供一切所需的便利和帮助,使他们能够以可能的最佳方式完成任务。

第六条

双方同意根据经双方认可的计划在新闻和技术领域交换专家并设置免费培训课程。

第七条

两个通讯社的有关人员将进行互访或通过交换文电的方式寻求加强合作的适当方式,并为履行本协议第六条中所述内容以及落实合作的其他方面制定具体计划。

第八条

双方同意满足对方有关提供特别报道、新闻分析、图片新闻报道或新闻照片的要求。

提出要求的一方将根据双方事先商定的协议和对等原则支付费用。

第九条

双方同意为对方通讯社在本国工作的记者提供所需帮助和便利,使其能够顺利工作。

第十条

本协议有效期二年,自签字之日起生效。如任何一方在本协议期满前至少三个月内不向另一方提出终止或修改本协议的报告,本协议有效期将自动延长二年。

第十一条

在执行本协议的过程中出现的任何争议将由双方友好解决。

第十二条

本协议用中文、阿拉伯文和英文书就,一式二份,双方各执一份。三种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本协议于1999年10月31日(回历1420年7月22日)在利雅得签署。

新华通讯社代表

沙特通讯社代表

第6篇

关键词: 英语新闻 遣词用句 现代英语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成百倍地拓展了现代英语的涵盖范畴,以至于有人戏言,倘若莎士比亚再生,恐怕也要沦为文盲。而英语世界里这一日千里的变迁和由此带来的新生事物,除了报刊这个英语新闻媒体外,几乎找不到更好的手段来记录了。现代英语已与我们的长辈几十年以前从课本上学到的英语有了很大区别。虽说是大同小异,但小异在哪儿?最简便的方法就是从英语报刊等新闻媒介中寻找。可见,新闻英语无疑将有助于学习者学习现代英语的各种实用文体与风格,扩大学习视野,丰富各方面的知识。

新闻英语中会出现某些人们日常言谈中或一段时间内风行一时的“时髦词”(vogue word)。这些字眼常在一夜之间不胫而走,风行流传,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则具有一定的生命力而得以长期使用,成为普通字眼,不再含“时髦”之味。这犹如中文新闻报道中也经常出现的“气管炎(妻管严)”“大款”“下海”等之类的词语,它们因在含义上带有某种特色而能增强表达能力,使人过目难忘。

同时新闻英语中,新词语往往层出不穷。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中总是发生着新的变化,原有的旧词汇往往很难适应新的现实生活,这时,新的表达方式、新的词语就应运而生。这些层出不穷的新词语往往最先在英语新闻报道中创下先例,经人效仿成为时髦词,如果达到相当程度的普遍性后,便被收入词典,成为现代英语的一部分。如下面的例子中,为了表现美国总统布什在发表关于巴以战争问题的讲话时,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态度,就用了这个词multitasking:

――Each time he speaks,Bush has to be mindful of the need to preach hope to Israelis and Palestinians,cajole moderate Arabs,warn rogue states,reassure European allies and point a finger at would-be terrorists.It’s a huge piece of multitasking for a man who is best at doing one thing at a time.(Time, May 6,2002)

布什在发表关于巴以争端讲话时,他要同时考虑到对以色列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民欧洲同盟国和的不同语气和态度,所以用计算机的快速的多任务处理multitasking这一词,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点。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类似的例子。现列举几则摘自英语报刊含有这类新词语英语表达的实例,以资佐证:

1.The central government called on every region to develop its own export-oriented hit products according to its local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

中央政府号召各地利用本地优势和特点开发当地的出口型拳头产品。

2.In order to fully tap the human resources,the rational flow of trained personnel should not only be allowed but also be encouraged.

为了充分发掘人才潜力,不仅应该允许人才合理流动,而且还要鼓励人才流动。

3.To further develop the export-oriented economy,Shanghai is to make a number of preferential policies soon to encourage business peopl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o set up more enterprises in the three forms of ventures,i.e.enterprises for Sino-foreign joint venture,for Sino-foreign co-production and enterprises with sole foreign capital.

为了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上海最近将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以鼓励国内外经营者创建更多的三资企业,即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4.The disappearance of such materials as pornographic and obscene books,periodicals and tapes is proof that China’s campaign againstis making progress.

黄色书刊及音响制品现在已难觅踪迹,这证明了中国的扫黄运动正在取得进展。

5.Some auster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check the unhealthy tendencies,which according to the press exposures,were rampant in some localities.

从新闻媒介所暴露的情况来看,不正之风在一些地区已非常严重,必须采取严格措施刹住这股歪风。

以上诸例显示,阅读英语报刊不失为接触现代英语脉搏的一条事半功倍的捷径,这是传统教科书和一般双语词典所望尘莫及的。这一特点无疑有助于英语学习者紧紧跟上现代英语的发展步伐和提高英语的表达能力。

有些在英语中早已存在的词语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变成了新词,这时它们原有的词义往往得到扩展和引申,其结果常造成它们的引申义得到强化而掩盖了本义。遇到这类旧词添新意的情况时,最好多加留意,切不可望文生义,产生误解。例如:

――In Barcelona,office space in one of the new 44-story towers (the other is a hotel) at he Olympic Village has helped to ease the office crunch.(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Feb.12,1992)

上例中的crunch一词原义通常表示“压得嘎吱作响”等词义,在此均被引申借喻为“危机”“困境”或“紧缺”之类的意思。又如“source”这个词,原意为“来源”“源泉”,现在英语新闻报道中常被用来表示提供消息来源的有关“人士”或“官员”:

――Hu Jingtao met Bush in Beijing last February,but according to a source familiar with the encounter,the Chinese political heir came across mostly as a blank slate. (Newsweek,May.6,2002)

类似的新词英译在英语报刊中俯拾即是,再举数例,以飨读者:

China’s actual conditions 中国国情

bonded area 保税区

be honest in performing one’s official duties 廉洁奉公

build a clean and honest government;construction of a clean government 廉政建设

abuse of power for personal gain;misuse of power for private interest

corruption reporting centre 举报中心

be responsible for one’s own profit and loss 自负盈亏

jack up price 哄抬物价

with the inflation factors deducted; inflation adjusted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

bureaucrat profiteering; bureaucrat racketeering 官倒

single youth above the normal matrimonial age 大龄青年

agricultural people to be given non-agricultural status 农转非

除此之外,新闻英语词汇还有一个显著特色就是经常掺用外来语,尤其是新闻报道中记者提及外国或新近出现的事物时,以引起读者的兴趣与注意,或更贴切地表达某词语的内涵。如:

Some busloads of Iraqi pilgrims were still en route to Mecca,birthplace of the Prophet Mohammed,when the first buses turned back.(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Mar.22,1999)

en route 是法语词,意思是“在途中”。

――The shipping company,starting from scratch in 1952,has blossomed into the doyen of the maritime freight industry.(Asia Week,Mar.5,1999)

Doyen,是法语,原意是“资格最老的元老”,转义为“龙头老大”。

――Hong Kong cinema audiences are dwindling,tired of smashed-up Kungfu blockbusters.(Asia week,Mar.5,1999)

Kungfu源于中文,表示“功夫,武功”,指那些打斗的动作片。

第7篇

第一阶段:选择“英语新闻”作为研究课题

新闻是对公众具有知悉意义或指导价值的事实报道。它具有真实性和时效性。英语新闻不仅是翻译成英文的中文新闻,而且要求精悍的文字中体现信、达、雅的标准。它的特点是词汇新颖,时代感强,具有传播性。通过对英语新闻的学习,学生可以在听、写、说这三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

课题实例原则。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1 “英语新闻”的课堂设计的原因。对于英语专业的一年级学生来说,第一学期的课堂前五分钟活动,主要以口语练习为主。学生总是围绕my hobby,my family,my school life,my favorite sport这些话题谈论。到了第二学期,随着学生词汇量的扩大,求知欲的增强,这样的练习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经过多次实践证明,英语新闻正是符合学生需求的一种良好的课堂活动。

2 “英语新闻”的课堂设计采用的方法。英语新闻在教学的具体实施中,其教学模式可以是灵活多变的,比如读一听―写,听―写―读,听―说―读―写。

实验前进行摸底调查,以所教两个班级的6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结果显示88%的男生对时事、体育感兴趣,而87%的女生则对时尚、娱乐更为关注。于是在教材中平衡选材,注意照顾个体的需求,又注意全局的统筹。课前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广泛阅读英文报刊,从中找出合适的题材。然后找出新闻中所涉及的相关生词和短语,总结出每一段的大意,并提出相关问题,时间充裕的话,就让学生就某个观点进行讨论。下面举例来说明一下初级阶段学生学习的状态。“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汶川成了每个人最关注的焦点。学生们在课下谈得最多的也是地震。于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在教学中加进了这一话题。当笔者把标题“Giving young orphans wings to take flight”和一些关键词:倒塌的房屋(fattened buildings)、流血的受伤者(bloodv victims)、志愿者(volun-teer)、堆满(strew across)、震惊的(shocked)写在黑板上时,班里立刻安静下来,学生们快速地记下这些词汇,迫不及待在等着笔者读新闻,因为大地震牵动了每一位同学的心。内容:GONG Ziyu,a24-year-old company worker from Chengdu,had prepared herself for flat―tened buildings and bbody victims,But after arriving in Hanwang as a volunteer and seeing bodies strew across her child―hood playground,she was shocked,当听完新闻后,许多同学已经热泪盈眶。当笔者问道:“Who would like to read the news?and give your comment,”一下子就站起来好几名同学,他们饱含情感地朗读了新闻,然后各抒己见,表达了对灾区人民的关爱,一节英语课就这样拉开了序幕。学生们的昕一写一说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同时也了解了当今时势。英语课在他们眼里也变得与他们的生活是那么紧密,就在他们身边。

第二阶段:本研究结果的可比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后,学生的应用能力增强,他们开始关心国家大事。在这个阶段笔者依然把新闻中涉及的生词写到黑板上,但是不再给出中文词义。而是让他们通过上下文去猜,加深了难度。让学生慢慢地参与进来,逐渐变为主动。奥运会开幕式是2008年的焦点,于是笔者选择了与之相关的新闻。标题是:Opening ceremony of Beijing Olytopic Games,内容:Performers dance around a globe with images of 0lytopic athletes during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on August 8,2008,The three-hour show at Beiiing’s i-conic“BiM’8 Nest”national stadium is set to See more than 15,000 performers showcase the nation’8 ancient history.

Lang Lang performs during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Beijing 2008 Olympic Games al the National Stadium,首先我给出学生关键词,奥运会(0lympic Games),开幕式(The Opening Ceremony),表演者(Performers),鸟巢(“Bird’8 Nest”),郎朗(Lang Lang),时间(August 8,2008),由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从关键词就推断出新闻的大意。87%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下了新闻,并且完成了英译汉的任务。又有一些同学谈了对开幕式的看法,他们无不为美轮美奂的开幕式喝彩,并且深切地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

第三阶段: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教学的环节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到了第三阶段,由于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他们便应该参与到这个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笔者事先把任务给学生布置下去,给他们3~5天的准备时间。他们在准备过程中,广泛地阅读了报刊,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一节课上笔者让两名学生来做这个课前新闻导人。一名女生崇尚时尚,因此她为同学们选择了一则新闻:Fashion goes back to 1ts glamorous and groovy roots for autumn,Glossy lips,heavy eye shadow and 60’s―style―clothes domi-nate the catwalks,而另一名男生关注社会情况,对社会不合理现象进行了鞭挞。他选择了这样一则新闻:Zhou Zhenglong,claimed to have photographed the tiger with a digital camera last October,He had been arrested on suspicion 0f fraud and may face three years in prison,这两则风味迥然的新闻,既使我们了解了当年秋天服装的时尚是复古上世纪60年代,又让我们了解了“华南虎照”造假者周正龙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小小的新闻使我们在时尚和社会现实中游走,开阔了眼界,把书本和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我们交流的内容也不只局限于生活用语,而是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提高了口语水平,掌握了新词汇,了解了社会的最新动态。

第8篇

关键词:传统教学;高效课堂;英语教学高中生作业繁忙,课余时间很难保证学好英语,全靠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自觉性。某些学生只能依赖课堂内的有限时间来强化训练,而教师无法取代学生练习听说读写译,所以英语教师是不可能通过“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笔者就此谈以下几点做法。

一、听

除了课本录音,我一般都会为学生精选一些英文新闻录音、英文视频片段、美文录音、新概念英语等并播放,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说

除了听录音、看视频训练听说,课堂上还可以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大胆开口讲英文。例如,在“安妮日记”一课,有道阅读理解题:How did Anne feel about nature before she and her family hid away?(在安妮和家人隐藏起来之前,安妮对大自然有什么感觉?)教参答案:Before she and her family hid away,she took nature for granted, but now she appreciates its beauty and majesty.(在安妮和家人隐藏起来之前,安妮对大自然没什么感觉,但现在她赞美大自然的美丽壮观)答案中很多是学生尚未学过的词汇,其实学生根本不会想到这么复杂的答案。于是,我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纷纷给出了十几种表达方式,甚至有一位学生连续三次站起来给出三种不同的表述。我们不妨欣赏下学生想出来的一些答案:

She paid no attention to nature.(她完全没注意过大自然)

She took no notice of nature.(她完全没留意过大自然)

She thought nature was nothing special.(她不觉得大自然有什么特别)

She felt that nature could never have kept her spellbound.(她从不认为大自然会令她着迷)

三、读

每个单元只学习课本上的一两篇课文,学生的阅读量远远不够。一般我都会选几篇高考阅读文章、热点英语新闻、美文欣赏等发给学生限时阅读,并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情况选定一两本中英对译或者纯英文的简写本名著或者原著,也可以订阅英文版的报纸杂志,学生之间可以交流互换来扩充阅读量。

记得一节公开阅读课,一位教师抱进来一箱子,里面有很多格子,每个格子插着不同等级的读物,学生根据自己的词汇量自行选择符合自己水平的读物,看完后到教师处领取相应的测试卷,完成并交给教师评分登记成绩。如果读得快还可以继续换读物和测试卷,直到下课。整节课教室静悄悄的,大家都在埋头读书做测试卷。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都很多,整节课很紧凑,读了很多东西还做了测试卷。学生将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并在课后自行查工具书或者向教师、同学请教,但课堂上不允许讨论以免影响他人阅读。我认为,只要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尽量多的知识就可以称之为“高效课堂”。

四、写

“写”的训练方式更是不胜枚举。下面以“安妮日记”一课为例。例一:当我讲到句型“There was once a time when…(曾经有段时间)”的时候,我让每个组短暂讨论后各派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该组句型所造的句子。教师评价后让未过关的组继续派人上黑板完善句子直到完全通过。然后,学生互相欣赏句子的内容并评判哪个组的书写工整美观。

例二:因为本单元主题为Friendship(友谊),在拓展部分教师让学生讨论“How can you become a good friend at school?(在校如何做同学的好朋友)”小组限时讨论完后再让每个组在规定时间内上黑板写出自己组的见解,写的建议越多得分越高。

例三:模仿高考读写任务型写作第一段概括原文,限定学生在五分钟内用30~35个词把课文“安妮日记”的大概写出来。小组讨论一结束马上抄到黑板上,大家一起欣赏。

五、译

中英对译的练习相对于其他练习并不算多而且比较简单。首先,我们不提倡学习外语时总是想着母语,不如直接让学生多用固定搭配、固定句型来造句;其次,中学生的词汇量和知识面还不足以让他们灵活精确地进行中英对译。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常见的英文谚语和经典名家名句的中英文对译供学生欣赏,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莎士比亚名句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Hamlet)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哈姆雷特》

What’s done cannot be undone. (Macbeth) 覆水难收。《麦克白》

2.英文谚语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Seeing is believing.百闻不如一见。

3.经典名家名句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When Heaven is about to place a great responsibility on a great man, it always first frustrates his spirit and will.

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发动学生去搜索积累,每日交流一条,坚持下来,高中三年就可以积累很多名句。

第9篇

关键词:新闻教育,模式探讨

一.引言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新闻事业得到全方位的发展,除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外,还出现了卫星电视和网络;不仅有中文媒体,还有外文媒体;有对内报道,也有对外报道。与此同时,媒体新闻报道也日趋专业化,有经济类、科技类、教育类、体育类、文艺类等,有关著述亦越来越多(单承芳,1995,p57)。

新闻事业的迅猛发展和新闻报道的专业化促进了我国新闻教育的专业化趋势。有些院校侧重经济类新闻(如上海财经大学),有些则侧重体育类新闻(如上海体育学院);有些侧重广播电视,有些则注重报纸,甚至网络技术。还有些院校依靠外语的优势,创办国际新闻教育,即英语教学+新闻学的模式(郭可,1998)。

本文首先将对我国在1983年出现的国际新闻教育模式作一总结回顾。在这之后将探讨国际新闻教育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过程,并以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来探讨该模式的成功之处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将根据上述结果就目前新闻教育模式的发展提出个人的建议。

二.我国国际新闻教育为何可称为一种模式

我国国际新闻教育创立于1983年,它是在我国新闻教育专业化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之所以称它为一种模式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国际新闻教育不是以媒体种类(如报纸、广电、网络)或媒体专业内容(如体育、财经、科教等)来进行分类,而是以新闻学与英语的应用相结合为前提的。

第二,国际新闻教育培养的学生决不仅仅是为某一媒体作国际新闻编辑。在过去的十七年中,实践表明:国际新闻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既可以胜任报社工作,也可以到电台、电视台、通讯社工作;既可以为中文媒体工作(对内报道),也可以为英文媒体工作(国际报道);不仅可以从事驻外记者工作,也可以从事编辑、摄影、摄像、公关、广告等工作。既可从事财经报道,也可从事体育、文艺、科技、教育新闻的报道。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国际新闻所培养的人才是全方位的。

第三.从国际新闻教育的课程设置看,尽管是英语教学+新闻学,但它决不是英语课程和新闻课程的简单混合,而是两者的一种有机结合:即在适当开设有关的英语课程和新闻课程的同时,还聘请外籍教授用英文直接开设新闻学课程;有时还与中国教师一起开课,使中西文化融为一体,相得益彰(郭可,1998)。在过去的十七年中,国际新闻教育已经形成了独有的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已实行学分制(尽管还不太完善)。因此,国际新闻教育确已具备了不同于其他专业教育的显著特点,可以概括为一种模式。

三.国际新闻教育模式的诞生及发展历程

国际新闻教育模式迄今为止已经走过了十七个年头。它的诞生与我国在八十年代初期重视国际报道工作的政策有着密切关系。作为一项“应急措施”,国际新闻教育旨在培养更多能从事国际报道的新闻从业人员,以期“让世界了解中国”。有人曾把国际新闻教育当时的主要任务概括为:变“六条腿”为“两条腿”,即把原先国外采访时需要记者、翻译和司机三人的局面,变成一名既懂外语,又熟悉新闻业务,还掌握开车等技能的复合型记者。国际新闻教育的模式因此又被称为复合型新闻教育模式(郭可,1998)。

国际新闻教育模式的诞生表明:首先,当时我国改革开放政策正逐步把中国从一个信息封闭的社会变为信息开放的社会,希望中国能了解世界,同时也让世界了解中国。其次,为了能使信息的交流更加畅通,达成了一种共识:首先要克服英语语言的障碍。

事实证明:国际新闻教育模式后来的发展轨迹与我国英文媒体(如中国日报)和从事国际报道的媒体的发展是基本吻合的(郭可,1998)。

国际新闻教育模式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开创时期(1983-86年):由于得到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和各大媒体(如广播电影电视部、新华社)的合作以及北京、上海等一些著名高校领导的重视,国际新闻教育在师资的组合、资金筹措、设备和资料方面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因而很快便在复旦大学、北京广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厦门大学建立起来(郭可,1998)。

最早的二批学员不是从高中毕业生当中招收,而是在全国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当中招收的。学员在取得一定的英语水平之后,再到上述各高校进行系统的新闻理论和业务方面的学习。毕业后,取得双学位。这些学员还得到了新闻单位的资助,在这些单位进行为期八个月的实习。通过实习,大批学员都被留在这些媒体,成为媒体的骨干力量,有些则被派往国外,作驻外记者。

第二阶段为维持时期(1990-93年):在这一时期,各大新闻媒体停止了对国际新闻教育在资金方面的投入,加上师资匮乏(多数教师出国未归),国际新闻教育教学的规模大幅度减小。有些高校甚至停办了国际新闻教育。招生方式也由原来的从高校英语专业招生改为从高中毕业生当中招生(如上海外国语大学),招生人数不断减少,学制由原来的六年改为五年或四年(郭可,1998)。

这一时期国际新闻教育可以说是处于自生自灭、摸索前进的时期。

第三阶段为发展阶段(93年至今):在这一阶段,国际新闻教育开始走向有序化、正规化。主要表现为:

(1)教学体制开始理顺,并逐步实行学分制。既强调了学生的外语能力,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了“培养知识基础厚,专业口径宽,外语特色强的新闻人才”的目标(郭可,1998)。

(2)国际新闻教育正式被确立为新闻学二级学科下面的三级学科,并建立起固定的教学计划。

(3)招生人数逐步扩大,如上外国际新闻系的招生人数由93年的30人已扩大到2000年70人(郭可,1998)。

四.国际新闻教育模式的特点

在过去的17年中,国际新闻教育作为一种模式,其特点是明显的。首先,它强调通才教育,融合了英语教学和新闻学教学。学员在打好英语基础的同时,又能学到新闻理论和实践知识。这就使得国际新闻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性强,且多样化。他们可以选择到电台、电视台、报纸、通讯社和网站工作,也可以到政府部门、公关、广告公司、外资企业、驻外机构工作。以上外新闻系为例,在毕业的近500名学生中,有70%至80%进入了京、沪的各大英文媒体,有的毕业生还成为驻美、西欧、非洲、澳洲的驻外记者。

有一点值得强调的是加强英语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关系。英语学习是基础,这个基础和能力需要在学校教育中打下坚实的基础。许多毕业生都在毕业后需要使用这种能力,而且在使用中提高。如果基础不牢固,则无从使用,更谈不上提高了。专业学习是学生日后发展的理论框架和基石。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在学校学到的这个框架上添砖加瓦,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所以,国际新闻教育最大的特点体现在于其通才教育。打好英语专业技能的基础,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适当的方法论之后,学员的总体素质和知识水平均得到了提高,同时,择业竞争能力增强了,在新闻界甚至非新闻界选择职业时,都有较大的余地。一位学员在毕业之后进入一家证券交易所作证券分析员。他深有体会地说:“一定要首先学好英语然后再进入证券行业。决不能颠倒过来。证券知识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可以自学,而英语则不行”(张斌,1999/0710)。

其次,国际新闻教育模式符合了我国人才需求的国际化趋势。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需要不仅懂得英语,还要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要求能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如上文所述,国际新闻教育不以内容为限,广泛涉及经济、金融、财会、教育、科技、文艺等各方面,因而使得学员有机会接触各个知识领域,这就为他们从事这些领域的报道,甚至转入这些领域工作提供了客观条件,再加上他们的英语优势,便很快能与国际惯例接轨。

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国际新闻教育模式的教育对充实我国国际报道的新闻队伍起到了很大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我国主要英文媒体,如新华社的国际报道部门、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CCTV-9和国际台以及上海等地的一些地方英文媒体中,多数记者(包括驻外记者)、编辑都是国际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有的还走上领导岗位,全面主持工作。例如刚创刊一年的《上海日报》,其70%以上的记者都是国际新闻专业的学员(张慈云,2000/07/20)。

[page_break]五.面临的问题

国际新闻教育模式经过17年的发展,在总体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面临的问题也相当多。

上文提到,国际新闻教育模式的最大特点是英语学习+新闻学。但这一特色是把双刃剑。国际新闻新闻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亦源于此。国际新闻教育模式所面临的问题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该模式可能导致学生学习方法论上的矛盾。英语学习和新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思维方式完全不同,或者说,各有侧重。英语学习需要死记硬背,要大量的时间去记忆;而新闻学需要有敏捷的思维方式和广泛的兴趣,要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

第二,课程内容安排不尽合理。国际新闻教育模式要求学员既要学好英语,又要学好新闻。这在初期的六年制双学位的情况下是可行的。但是目前我国有国际新闻专业的院校都实行了四年制。在与别的专业同样的四年中,既要使英语达到英语专业的水平,同时新闻知识还要达到普通的新闻系学生的水准。这就造成学生负担过重,整天疲于修课,难以达到理想的状态。在学生的实际学习中,往往只顾得上一头。常常是加强了英语语言的学习(因为需要花较多的时间)而忽视了新闻专业,甚至是中文母语的学习。即便学生很努力,也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三.英语与新闻学之争不仅反映在学生总体的方法论和学习内容上,也反映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由于国际新闻教育模式的特殊性。国际新闻教育一般由三种类型的教师组成:一类是只教授中文新闻课程(包括技能课,如摄影、摄像等);一类只教英文基础课;还有一类就是用英文教授新闻类课程。

在我国,由于新闻与英语分属两个学科,教师在职称评定时便遇到了矛盾:到底是评新闻学还是评英语职称?尽管原则上新闻系的教师应评新闻系职称,但如果学术成果与学科系列不相符合,实际操作就非常困难。事实上,这一矛盾已成为上面前两类教师的学术障碍,也因此成为影响国际新闻教育模式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之一(郭可,1998)。

第四.尽管国际新闻教育模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既要懂英文,又要懂新闻学,教师待遇却没有明显提高。因此教师队伍流失严重。高质量的教师匮乏,教学投入不够,且教师在外面兼职较普遍,再加上学生不断扩招,教学效果逐年下降,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着国际教育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由于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教师忙于在外兼职维持生计,极大地减弱了其理论研究能力。国际新闻教育的理论体也因此还未建立起来。所以国际新闻教育要进一步发展还缺乏一种原动力和基石。

事实上,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国际新闻教育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为:

(1)学员在实际工作中动手能力较差,书生气十足,或者是心雄手拙:“大事干不来,小事不肯做”。(此话由毕业生说是:“大事不让干,小事不想干”。)(慕滔,1988,p21)。

(2)学员(包括有些教师)在学习中只重视内容的完整性,忽视方法的掌握及在实际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另外,使用的教材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师上课满堂灌等,在客观上都使得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国际新闻教育作为一个政府应急措施而出现,缺乏长远规划。

(2)国际新闻教育作为培养国际报道记者的模式,较多重视实践操作而轻视理论建设。同时,由于思路落后和体制问题,与新闻媒体的实践没有紧密联系。再者,从事国际报道的新闻媒体往往广告收入较少,甚至没有,他们也难以与国际新闻的教学单位联合,进行合作教育。这就造成了国际新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3)由于缺乏理论基石,国际新闻教育模式始终未能在教学设计、管理和人事体制上理顺新闻与英语两个学科的关系,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反,两者的互通性和兼容性均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国际新闻教育模式的潜力还远未发挥出来。

六.几点建议

尽管作为三级学科,“国际新闻教育”已归入“新闻学”,国际新闻教育的特色不仅十分明显,而且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认为,国际新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改革(增加投入和理顺体制在此不列入讨论范围):

首先,应明确把国际新闻教育作为一种模式提出来。国际新闻教育的总体思路还是相当可取的,问题在于实际操作。首先明确英语学习与新闻学的关系,确定二者在国际新闻教育中同等重要的作用:但英语是工具性的,不是最终的目标,新闻学是国际新闻教育的重点,也是学员和教师应该注重的方向。从实际操作上来说,国际新闻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相比的确要付出更多的劳动。英语要扎实学习,专业不仅要跟上,而且还是今后继续学习的方向。

其次,国际新闻教育的改革重点应是教学方法的革新。应该充分认识到,一名优秀的国际新闻工作者绝非是教育殿堂所能够造就的。新闻教育的重点就在于让教育对象明确地知道自身理想和现实的距离,而不是无视或惧怕这种距离(慕滔,1988,p22),换言之,国际新闻教育应该启发学生去掌握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仅满足于传授一般的知识。教师欲教好,学生欲学好,功夫当在新闻和英语之外,或者应在如何使新闻和英语有机地结合起来。国际新闻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模式,它所确定的只是一个框架,内容则是多维的,与其他学科有紧密联系的(慕滔,1988,p52)。

再者,国际新闻教育应分设相应的专业。可开设新闻学、广告学、广电学、公关学和网络等专业,使得课程体系更趋合理化,减轻学生负担,使它们能集中更多的精力学习相应专业,以利于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单承芳(1995冬)我国新闻教育专门化的强劲趋势,新闻大学。

2.慕滔(1988春)我国新闻教育模式面临挑战,新闻大学。

3.李晓樱(1998)中国我国新闻教育发展的态势与走向,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4.张慈云,《上海日报》总编,2000年7月20日采访。

第10篇

创始人:Nick D’Aloisi

功能亮点:作为一个新闻网站,Summly没有一个编辑,它主要是运用算法和技术,让新闻自动的生成摘要。

应用前景:可用于iPhone、iPad等移动终端的手机阅读。

科技正在以一种越来越聪明的方式创造价值,这次带来全新改变的是新闻业。

网络带来很多信息量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无用信息,为了解决信息超载,iPhone的阅读应用Summly能做到自动抓取网站的新闻并用简短的文字概括文章的精髓。然而,科技的魅力在于,它一个编辑也没有,却可以完全自动化地提炼新闻摘要。新版Summly上线一个月以后就吸引了50万的用户使用,并在伦敦、美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冲上苹果商店的排行榜的前十名,甚至连传媒大亨默多克的妻子邓文迪也亲自发微博推荐Summly—看好者认为,它将改变新闻的阅读方式。

但这个应用的开发者既非大型传媒公司,也非硅谷科技公司,而是今年仅有17岁的伦敦少年Nick D’Aloisio。

想法产生

2011年年初, Nick D’Aloisio正在家里为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做准备,当他搜索与考试科目的相关资料时,找了很久最终一无所获。这个挫折让Nick开始对“总结技术”一类的东西产生兴趣,开始自己研究自然语言处理(NLP)和机器翻译两个关键领域的技术,并由此建立了一个模型:人们进入一个网站,就可以收到一份摘要内?容。

这项技术现在被用于Summly的新闻总结和摘要上。Nick发现,手机上看新闻的体验更差,有大量的碎片化信息,要阅读打开长篇新闻还经常需要等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Summly在Nick的宿舍里诞生了:它提供的是一种“袖珍新闻”,你可以看到新闻从网站上抓取下来时自动生成的摘要。

Summly的前身是Trimit,由Nick创办于2011年3月,7月正式在苹果商店登陆,李嘉诚旗下投资公司初期投资了30万美元。最近,Summly还获得了新一轮风险投资基金100万美元的投资,其中不乏耀眼的明星投资人,包括阿什顿·库彻,小野洋子和Zynga的联合创始人马克·皮卡斯,他们为Nick带来了大量的自然语言处理和人工智能专家,Nick重新设计了应用程序,新版本于今年的感恩节重新。

与其他新闻软件最大的不同是,Summly的新闻摘要都是利用已经研究出的算法自动提取生成,比如对于一些主题鲜明的文章,对主旨句式进行分析总结。虽然没有利用人工编辑,但是目前的准确率还不错。

打开Summly,用户界面上是各种分类的新闻,比如商业、头条、科技、创业等,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订阅的新闻,订阅的新闻会自动更新,根据手机屏幕的大小,每个页面只显示140字以内的信息,也可通过其他操作阅读750字的版本或者进入全文。这些新闻内容来自于已经合作的300家媒体,用户也可以把文章分享到Facebook、Twitter并用Email发送,也可以选择自己收藏。根据Summly的统计资料,关注的最多的新闻是科技、娱乐和商业,来源点开最多的是华尔街日报、卫报 和TechCrunch。

与其他互联网公司先积累用户的逻辑一样,Nick并不打算过早的让Summly商业化,他认为现阶段不断完善产品最重要,这个产品最让他自信的是简单干净的设计和独特的技术优势。

明星团队

采访中,Nick语速甚快,面对任何问题都巧妙得体,丝毫看不出这个住在伦敦男孩才只有17岁。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做产品了,他告诉《环球企业家》,早在12岁暑假的时候,就开始自己编程,曾经创建过Facebook上的一款心情应用Facebook Mood;可以通过蓝牙提醒附近还有谁在听相似的歌曲的Songstumblr,以及成年人使用的Geosocial签到工具。如今,Summly新版本一推出就受到广泛的关注,与Nick背后的团队和投资人密不可分。

Summly的高管团队不乏各种牛人:公司主席Bart Swanson曾是Badoo的COO,并在亚马逊负责过国际扩张;CTO是曾在沃尔玛、甲骨文和IBM都工作过的?Eugene Ciurana;高级研究员Christer Samuelsson 是自然语言和机器学习方面的专家,有过30年的行业经?验。

随着手机上进行新闻阅读的客户端渐渐变多,既有如Flipboard这种专业的阅读工具,也有如《纽约时报》等传媒公司的新闻客户端。Nick丝毫不担心大公司的竞争和想法被抄袭:“他们的文章太多太长了,我不认为这适合iPhone的屏幕。Summly有在概括提炼新闻方面最好的专家,他们有20多年的研究经验,这方面世界上最好的技术在我们公司。”

一个十七岁的小孩如何领导这些曾在大公司叱咤风云的老板?当问到对于履历丰富的员工来说,Nick作为一个创始人是否有足够的权威时,这个语速很快并且一直很严肃的小帅哥笑的很开心。他对《环球企业家》说:“对于创建公司来说,更多的是凭能力取胜而非年龄。Bill Gates和Zuckerburg在建立微软和Facebook的时候都很年轻。”

如今,Nick的主要工作,从最初创建企业时候的写代码已经转变为制定公司战略。“我发现我对设计、产品以及产品的功能很感兴趣,当然现在也有一些公众活动,比如产品的推广等需要我投入精力,不过我的主席Bart也会帮我。”当然,与很多创业公司相似,他们遇到不同的意见时通常会通过激烈的争论来达成一致。

随着Summly火速的传播,Nick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发展的速度太快,即使大家很努力地工作精力也不够用,比如希望合作的媒体目不暇接。目前,他的团队只有七个人在伦敦办公,还有一些研究专家在其他地方帮助他们。他计划明年公司扩张到20个人,但是不会速度太快:“我们需要找足够聪明的人才”。

第11篇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经常听到语文老师们抱怨:如今的学生学习习惯差、学习兴趣不浓、知识面狭窄、阅读作文能力低、学生成绩不理想。难道是老师的教学经验不丰富吗?难道是老师的工作责任心不强吗?不,是因为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轻运用、轻实践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方式,倡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对此,我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倡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加以介绍。

一、深刻理解自主学习的含义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主动的人。这里的“主动”即学习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其自主性表现在:首先,学生应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积极的自主学习态度。其次,应把自己看成教学对象,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控。学生的这种自主性,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认知和发展潜能,为他们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如果学生对某个学科或某种知识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产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强烈愿望,这时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讲已不再是负担,而是乐趣、是享受。这与被动学习相比,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应抓住语文学科知识面广、趣味浓的特点,恰如其分、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学习各种语文知识,让他们产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愿望,从而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自主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语文较其他学科而言,更具有知识的广泛性,其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生物、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口头语、广告语等方面的知识。学生要自如应对现行语文考试中的语言表达运用,联系生活实际等开放性试题,只凭教师在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是远远不及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获取更多更丰富的知识,解决考试中的开放性试题,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势在必行。下面以一道中考语文试题为例。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用简明的语言说说中国电信图标的创意。此题参考答案为:(1)中国电信英文首字母由“CTC”组成。(2)上半部分的“C”是一个牛角,代表中国电信上市的美好前景。(3)“C”是一个飞翔物的造型,寓示着电信的腾飞。(4)两个“C”组成了中国电信的一个生动的“中”字。(5)图标显示出有速度的弧形结构,代表着中国电信行业的特征与电信宽带的未来趋势。(6)两个“C”是形象化的电话。(7)两个“C”组成了地球的图形(地球的经纬),代表中国电信的国际化。这一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很难从课堂上获得,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创新表达。

四、自主学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增强自主学习的针对性、实用性,避免盲目性。其具体做法如下。

1.指导学生课外搜集成语、名言等,积累语言材料。

抓住学生爱动口、好表现的特点,每节课安排一两名学生在课前的几分钟讲一则成语故事或名人名言,要求所讲内容新颖、生动有趣。按照这一要求,学生会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认真准备,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材料就丰富了。

2.搜集其他学科中与语文学科有用的知识。

语文学科知识覆盖面广,可积累其他学科中与语文学习有用的东西。如生物课中的常见动植物的特征,生长生活习性,可以迁移到说明文的阅读中。在《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唐雎以“布衣之怒”让秦王屈服,从中我们可以联想到历史知识荆轲刺秦王。

3.利用学生爱看电视的习惯,吸取电视中的精华。

我们每天都在进行时事教育,利用看新闻的机会,借助新闻图文并茂的特点和教材的“新闻”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理解新闻的特点,简直易如反掌。同时,指导学生正确收看电视节目,如“少儿频道”“科幻故事”“人与自然”“开心词典”“探索与发现”等,让他们在满足看电视欲望的同时,无意间增长知识。

4.利用户外活动,外出旅游的机会,留心搜集广告语、宣传标语。

时下,繁华的都市里商品广告、宣传标语比比皆是,旅游区、花园里保护花草树木的警示语层出不穷,而这些广告语、宣传标语在书写、造型上使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感,在语文试题中也时有出现,平时注意留心积累,考试时便可运用自如。

5.自主搜集中考试题,应对日新月异的升学考试。

第12篇

关键词: 国外网络 科技新闻 标题 翻译

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网络的兴起为科技新闻的传播插上了翅膀。人们要想了解世界科技的新发展,不必等待新闻报刊的出版,不必等待电视新闻节目的播出,只要登录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掌握世界各地的最新科技动态。在国外,尤其是英美,网络科技新闻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集新颖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兼有新闻报道和科学普及的性质,可读性极强。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丰富了新闻的传播形式,加快了新闻的传播速度,拓宽了新闻信息的覆盖范围,从某种程度上说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时间和地域方面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国外网络科技新闻及时,以新取胜。国外网络科技新闻记者往往是随采编随报道,所报道的科研成果,有的刚刚发表在国际著名科技期刊上,有的尚未公开发表就率先在新闻中予以披露,这种超前性甚至胜过报纸新闻或电视新闻。

新闻事实是信息的内容,如何运用标题的“点晴之笔”将新闻事实完满、真实、充分地表达出来,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受众,对新闻信息有着不同的需求,新闻报道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受众需求,关系着传播效果的良好与否。因此,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不可能不遵循受众的心理规律,满足受众的心理期待。而标题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先和受众见面,由此可见一个合格新闻标题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本文将着重探讨网络科技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其翻译。

1.网络科技新闻标题的特点

1.1运用缩略词

缩略词在标题中的使用是极其普遍的,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具体包括首字母缩略词(acronyms)和截短词(clippings)。缩略词指由机构、团体名称或专有名词、职业职务名称中各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构成的单词。如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GMT(Greenwich Mean Time),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等。而截短词则是将一个单词,一般是较长的单词略掉一部分,即通过“截短法(clipping)”构成的新词。常见有两种方式:“留头去尾”(grad―graduate,homo―homosexual,rep―representative,gym―gymnasium,vet―veteran)和“截头留尾”(copter―helicopter,quake―earthquake,chute―parachute),此外也有截去头尾保留中间的flu―influenza,tec―detective或截去中间保留头尾的dept―department,govt―government。

例如:“CT Scans for the Oceans”(用于海洋的CT扫描技术);“Plate Movement May Have Cut Quake Toll”(板块运动会减少地震损失)。

1.2采用新术语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网络英语科技新闻报道的通常是关于各个科技领域最前沿的成就,代表着各个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新闻中时常含有科学家为描述某个新现象所创造的新术语。例如:“Mysterious New ‘Dark Flow’ Discovered in Space”(太空中神秘而新奇的“暗流”);“White Coat Hypertension”(白大褂高血压);“The Birth of Dark Energy”(暗能量的诞生)等。

1.3省略词语

省略是网络科技新闻标题较为明显的特点之一。标题往往只保留实词而略去诸如冠词、连词、介词等虚词,突出关键词语、增强节奏感。其中,省略较多的虚词是冠词及系动词be,are,seem等。例如:“Tropical Parents (Are) More Likely to Hear,‘It’s a Girl!’”(热带父母更有可能生女孩);“Unique Habitat (is) Found Inside Earth”(地球内部独特的栖息地);“Hubble Sees (the) Ring of Dark Matter”(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暗物质环);“Astronomers See (a) Second Earth in the Making”(天文学家发现正在形成中的“第二地球”)等。

1.4使用非谓语动词结构代替时态

网络科技新闻标题中非谓语动词结构的使用极为普遍。通常情况下动词不定式在标题中常用来代替一般将来时的表达形式,表示将来发生的事情。分词在新闻标题中常用来表示不同的时态和语态。V-ing形式表示正在进行或立刻要进行的事情,而过去分词则表示被动语态或某种状态。例如:“Smallest Black Hole Found”(科学家发现了最小的黑洞);“Alien Planet Being Eaten Alive”(正在被活活吞没的系外行星);“Five ways to avoid spots”(五招使你远离粉刺困扰);“Secondhand Smoke Linked to Fertility Problems”(被动吸烟会带来生育问题);“To slow global warming,install white roofs”(搭建白色屋顶,减缓变暖趋势);“Oceans to Fall,Not Rise,Over Millennia”(海平面正在下降)等。

1.5使用表“可能性”的情态动词

网络科技新闻报道的都是科技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有些研究仅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还没有得出最终结论或为了避免绝对化,故在标题里大量使用表“可能性”的情态动词。例如:“A Bite of Chocolate a Day May Keep Blood Pressure at Bay”(一天一口巧克力,血压有望能降低);“Alcohol in Early Pregnancy May Prompt Fetal Cell Death”(早孕期间饮酒会造成胎儿细胞死亡);“Could Global Warming Increase the Incidence of Kidney Stones?”(全球变暖会使肾结石患者的数量增加);“Plate Movement May Have Cut Quake Toll”(板块运动会减少地震损失);“Hot Mantle May Prop Up the Seafloor”(高温地幔可以支撑海底)等。

2.网络科技新闻标题的翻译

2.1直译标题

直译和意译两种译法各有长短,翻译中需视实际情况而定,扬长避短,但无论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首位。就网络科技新闻标题翻译而言,如果英语标题的含义明白,译成汉语以后中国读者不至于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可考虑采用直译或基本直译。例如:“Soccer Is Good for Your Sleep”(足球运动有利于睡眠);“The Secret of Turtle Island”(海龟岛的秘密);“Where Did Water Come from?”(水从何方而来?)等。上述三个标题直译最能体现文章的主题,较为符合此类标题的译法。

2.2适当增减标题中词语

国外网络科技新闻标题往往迎合本国读者的阅读需要,而且由于思维习惯与中国人不同,新闻标题的表达方式也与中文有所不同。因此,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内外有别”的原则和我国读者的阅读心理,对国人可能不太熟悉的有关信息、文化背景知识及不符合国内读者阅读习惯的表达方式进行必要的变通,该删则删,该增则增。例如:“Mars Lander Runs into Tough Digging”(“凤凰”号火星探测器的挖掘陷入困境)这篇网络科技新闻的报道是有关“凤凰号”火星探测器的,国内的新闻媒体大多直接采用“凤凰号”来代替其全称,故翻译时加上“凤凰号”会使标题更符合国内读者的阅读习惯。又如:“Running on Air”(靠空气行驶的汽车)如果直译为“靠空气行驶”会使读者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2.3套用读者熟悉的习语

在汉译国外网络科技新闻标题时,套译家喻户晓的谚语、诗歌、电影或流行歌曲的名称较容易唤起读者的亲切感,能为新闻增色,加强新闻传播效果。例如:“A Bite of Chocolate a Day May Keep Blood Pressure at Bay”(一天一口巧克力,血压有望能降低)“一天一个苹果,医生远离我”是中国读者较为熟悉的谚语,把一个普通的科技新闻标题译为“一天一口巧克力,血压有望能降低”能有效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起到良好的传播作用。

3.结语

网络科技新闻标题的翻译,同其他类的翻译在本质上是如出一辙的。近代翻译大师严复所提出“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对网络科技新闻标题的翻译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信”要求译者在汉译时,要坚持严谨的翻译态度、准确翻译专业名词,切忌望文生义;“达”要求译者在汉译时,不可逐字死译、生搬硬套,不可拘泥于一两种翻译技巧,应灵活处理标题形式;“雅”要求译者在汉译时,要懂得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段,注意锤词炼句,言简意赅,独具匠心。总之,要译好新闻标题,除透彻理解原文内涵外,应善于比较研究英汉两种语言标题的特点,并兼顾三个方面:(1)准确理解标题,领悟其妙处;(2)译文要体现标题特色,增加可读性;(3)尽可能符合目的语语言习惯,为读者着想。

参考文献:

[1]董力.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及汉译对策[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04).

[2]李艳.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与翻译技巧[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7).

[3]高云.科技英语标题翻译之我见[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10).

[4]芦春光.浅议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和翻译技巧[J].科技信息,2007,(32).

[5]陈明瑶,卢彩虹.新闻英语语体与翻译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6]刘其中.新闻翻译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许明武.新闻英语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