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三年级科学小实验

三年级科学小实验

时间:2023-05-30 09:47: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三年级科学小实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三年级科学小实验

第1篇

小学《科学》与《劳动技术》是两门不同的课程,它们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在不少内容上又相互关联、相互依赖。如果合理整合,资源共享,在教学中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之一就是“改革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课程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在原有“相关学科知识为基础”的平台上,构建一种新的学习平台。打破过去课堂教学专制、被动、封闭和单一的弊端。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是:民主、自主、开放和多元,与相关学科协调。“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小学科学新课标)现在小学科学现状是,专职教师较少,大多是有语文、数学、劳技、实践活动课的老师兼任,这种现象看似对科学教学是不利的,其实不然,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对科学与其他学科整合教学是有一定好处的。在此,就以小学《科学》和《劳动技术》整合为例,浅谈学科整合、资源共享的好处。

当下,不少学校的老师在《科学》和《劳动技术》教学中,心有余而“料”不足。科学课缺观察样本,少实践活动,背实验操作。劳技教育缺材料制作、无实践基地,走过场,殊不知这两门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探究性特点决定了它们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独特载体。而在校园以种养丰富绿化,开辟校园种养殖科研小基地,能有效提供给学生劳动实践与科学实验既便捷又安全的活动场所,可随时让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劳科技实践活动,感受、了解生命的产生、成长、发展过程。

小学《科学》与《劳动技术》是两门不同的课程,它们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在不少内容上又相互关联、相互依赖。挖掘两门学科中种植、养殖的共性资源,开辟校园种植、养殖小基地,建立班级种养殖科研小基地,让《科学》与《劳动技术》通过种养实践活动亲密架桥,互助互补,使程资源有效整合利用,便能解决科学课缺少实体观察样本与探究含量这一对难解决的矛盾,发挥出学科整合的最大实地体验、实践资源,有效解决了劳技课缺少种养活动,缺乏科技效应的难题,让学生受益,让教师受益,让教育受益。

一、 ――挖掘两学科共性资源

小学科学“生命世界”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应拘泥于生物学上的专有名词和概念,要让学生深人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有助于他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据我们初步统计,小学阶段涉及动植物种养、观察的课程,科学课约占总课时的21.25%,劳技课约占总课时的18.2%,尤其是三年级科学占了年级总课时的50%,四、五年级也占了25%以上。

在《科学》教材中,各年级涉及的单元有:上册,三年级有植物、动物单元;五年级有生物与环境;六年级有微小世界;下册:三年级有植物、动物的生长;四年级新生命单元;六年级有环境与我们。在《劳动与技术》教材中,各年级涉及的课程有:上册,三、四、六年级种养植各有3课时;五年级种植2课时;下册:三、四、五年级种养殖各3课时;六年级2课时。所以,只有开辟校园种养殖科研小基地,种养实践才能落实到实处,劳、科技资源整合有了可能。

为此,我们根据《科学》与《劳动技术》两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本地种养特点,制定了种养计划,确定种养品种和观察研究重点。

时间 种养内容 年级分工 观察与研究

三月 播凤仙花扦常春藤 三、五年级 观察种扦成长

果树、桃花观察 四、五、六年级 观察

蜗牛的养殖 三年级 养殖、观察

上半年蔬菜种养 四、五、六年级 开展种养实验

四月 蝌蚪的饲养 三年级 养殖、观察

草履虫的培养 六年级 培养、观察

油菜花的观察 四年级 跟踪观察

养蚕观察凤仙花 三年级 亲历成长过程

六、七月 收获种子 四、五年级 观察保存留用

九月 水生植物种植 三、五年级 观察、管理

无土栽培 六年级 实践观察

绿豆发芽实验 五、六年级 跟踪观察研究

十月 蚯蚓的饲养 三、五年级 养殖研究

下半年蔬菜种养 四、五、六年级 开展种养实验

十一月 油菜的种植 三、四年级 种植观察研究

蚕豆种植 三、六年级 种植观察

二、学以致用――开辟科学、劳技实践小基地

《科学》和《劳动技术》学科的基地建设非常重要。像三年级科学课程中,既要种凤仙花又要观察养蚕,四年级要对油菜花、桃花、南瓜花进行观察,五年级要做绿豆种子发芽试验、研究蚯蚓的生活习性等,六年级要给草本木本植物分类、对草履虫进行研究等等,一年四季,几乎连续不断。特别是凤仙花的种植观察,从种子到开花结果长达5个月,养蚕也要经历一个月。这些了解动植物生命周期的知识,光用嘴巴说说孩子不会明白,任课老师要准备这些材料也是一件轻易不能办到的事情,况且不让学生亲历种植、养殖、观察的过程,怎能让学生有深刻印象?而一周两三节科学课,又岂能经历动植物的整个生长过程?

所以我们把《科学》教学与《劳动技术》实践活动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以校园种养替代绿化、丰富绿化,在校园里的围墙边,开辟出可让学生种养的实践小基地,且划分成4~5平方米的小块,分配到三、四、五、六各年级,成为年级“小科研基地”,主要是种植一些花草,如凤仙花、常春藤等;另一方面,在学校附近租了几亩地,也划分到各个班级,主要是种植蔬菜、桑树等,并且请来经验丰富的老农指导学生种植。同时将学校旧的停车棚改造成饲养室,上课时学生可以把自己养的小动物暂时放置在内,避免带入课堂影响学习。让学生在种养植的实践活动中,亲历动植物生长的过程,观察它们的花开花落,生活习性。通过种养殖活动,不光能为科学课堂教学准备和积累难得的教学材料,而且还能用科学理论知识指导劳动实践活动,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延伸到劳技实践的探究活动中去,使教学活动从枯燥的知识说教、灌输中解脱出来,走进生活,走进实践,走进探究、发现,让劳科技教学探究活动真正拥有自己的一片活动实践空间。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 教学相长――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

科学课要让学生学会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者图片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要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种养殖科研小基地,是学生和教师的乐园,它沟通了相近学科师生教与学的联系。劳动课学生通过按季节种养和管理日常蔬菜及科学课涉及的植物、小动物等,进行观察、探究,其生命体的鲜活样本又为科学课堂提供实实在在的观察、探究材料,形成了劳技与科学学科课程资源的良性循环,实现了教学资源的“自产自销”与互补共享,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与劳动技术的兴趣,培养其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最终实现一举而多得,促使教学资源互补互利,学习、劳动、教学共进双赢。如根据教育、教学内容,建立相应的学科资源整合课程链:

1.四年级的油菜种养观察教学链。(劳动课种养、管理,科学课观察、研究)油菜播种―管理―生长观察―油菜花观察实验―种子传播―种子收获。

2.四、五、六年级的土豆播种、观察、实验综合教学链。播种实验―观察管理―收获比较―淀粉测试实验―土豆沉浮实验。

3.三、五年级的种桑管理、养蚕观察教学链。

劳技课:种桑(施肥浇水、病虫管理,修剪、嫁接技术,养蚕、采桑、喂叶)

第2篇

现谈谈自己在小学科学课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能力的初步尝试:

1、激发搜集信息兴趣 培养搜集信息意识

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相关的情景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可以说随着探究活动的开始,搜集信息便也开始了。但在探究活动中,发现有的学生对出现的信息熟视无睹,搜集信息意识淡泊。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使学生在参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的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搜集信息,强化搜集信息的行为,激发学生搜集信息的兴趣,培养搜集信息意识。

2、多种感官协调配合 及时分类搜集信息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常用眼、耳、鼻、舌、手、脑等多种感觉器官去参与观察、实验、制作、思维等活动,感觉器官就成了搜集信息的感受器,在多种感官协调配合下,学生在经历探究过程,及时把感受到的各种信息按不同类别搜集,学生搜集信息的内容丰富多彩,既有视觉信息,又有听觉信息、还有嗅觉和触觉信息。如冀教版三年级上册8《水与生命》一课中观察水的活动,学生通过眼、耳、鼻、舌、手等感官观察水是什么样子的,在参与观察的同时,及时搜集到了关于水在颜色、气味、味道、透明度等不同类别的信息。

3、实施搜集信息方法 按需定向搜集信息

(1)记录搜集信息。

把观察到的事物,按照自己的喜爱方式,或文字或图画或图形记录下来。观察记录和实验记录是常用的方式,如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纸飞翼》一课,在“观察下落的纸”活动中,通过学生观察纸团和纸片下落现象,分别画出纸团和纸片下落的路线,用图画方法记录了搜集的信息。再如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制作小磁针》中的观察磁极的相互作用的现象,学生有的用文字的形式记录,有的用画图简单明了地标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

(2)交流搜集信息

因每个学生的注意对象、兴趣、爱好等个性特征不同,在参与探究活动中,不可能搜集到信息的全部,搜集的信息各俱特色。通过小组、班内大组活动的形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在对话、交流、辩论中使原来搜集的片面、模糊的信息得到全面完善和澄清,错误的思想得到修正。在交流中彼此启发,学到别人思考问题的方法,获得较为全面的探究信息。如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倾听声音》一课,学生探究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各自搜集到了敲鼓、拨钢尺、吹纸、敲锣、打音叉等物体发声时的信息,在相互交流中,使听到声音、看到现象的信息逐渐完整,为进一步整理信息做准备。

(3)网上搜集信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网上查询和搜集所需相关探究内容的信息资料十分方便,此方法值得在适合课型探究活动中推广和应用。通过关键词运用搜索引擎查询相关网页、网站,再查询相关资料,并把所需的信息下载保存于磁盘;或者访问一些专门的网站(中国教育网、中国健康网)点击所需相关内容查询相关的资料,并选择保存。如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食物的营养》一课探究食物的营养,我就让学生上网到〈〈中国健康网〉〉搜集关于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既使学生了解到食物的营养成分,又使学生学到了一种搜集信息的方法

4、课堂内外相互结合 比较分析搜集信息

科学课的开放性,打破了课堂内外的局限,拓宽了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内外的探究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有利于形成搜集信息的信度和效度。

科学探究起始于问题,学生提出并选择问题后,便开始按需求和目标确定的方向搜集解决问题的信息。充分利用课堂内外信息平台,做好信息的比较分析。比较分析搜集的信息是否符合锁定目标的要求,是否有收选价值,哪一条信息哪个方面哪个角度解决探究问题更有价值,有多大利用的价值。如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声音与生活》课中,学生探究减少噪声的方法,除让学生在课堂观察耳机里的厚垫外,还让学生到摩托车修理店观察摩托车排气管消声器的构造、到电影院观察墙壁的样子,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搜集的信息,知道了人们针对不同目的使用的减少噪声方法,为设计无噪声书房准备了第一手材料。

第3篇

【关键词】三年级;实验材料;准备策略

三年级科学是小学科学学习的起点,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他们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实验,所以上下两册的内容都比较贴近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八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划分为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两方面,对于这两大块的实验,要求和方法都是不同的,本文就实验材料准备这一点分别提出了几点策略。

一、生命科学实验材料准备的策略

生命科学包括植物、动物、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四个单元,这部分的教学偏重观察实验,对于实验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观察对象,但是恰恰就缺少观察对象,器材室里没有,学具袋中没有,所以常常这部分的实验教学就变成了看图说话,走过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没有提升,更无法亲历探究过程。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1.提早踩点,观察零距离

生命科学这部分的内容很多都是通过观察实践来进行,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再联系课内所获知识,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教室外面,与所观察研究的对象零距离接触,开展研究活动。

如何让学生有序的观察,可以在实验材料――观察对象上下功夫,首先利用好学校里的资源,在课前提早去寻找合适的观察对象,如三上第一单元植物中的观察大树,先找到一棵方便学生观察并且符合观察目标的树,学生可以近距离观察的,便于开展观察叶子和拓印树皮的两个活动。不然让学生出去随意的观察,观察目标太多反而无法深入细致的观察,不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观察发现的交流。

2.巧用生物角,观察无障碍

有些时候一节课并不能将观察活动全部完成,老师们常常会说:同学们,大家课后要继续观察。但是课后没有了观察目标和老师的带领,观察活动也就停止了,回家后学生更是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我想到了我们教室布置的时候,开辟一个生物角,可以将要观察的植物和动物提早布置起来,并组织几个学生参与管理和保护。

在上三上第二单元《蚯蚓》一课,我在生物角放上一个小水缸,建立蚯蚓栖息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照顾蚯蚓,更明白了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有机联系,使知识在体验中得到了升华。同样的,在学习观察水生植物、蜗牛、凤仙花的一生、养蚕等一系列生命科学的课程时,都可以让学生把这些动植物带到教室里,当学生们用心呵护这些小动物、小植物后,意义早就不是单纯的养了,更能体会珍爱生命,生命科学的奇妙等高级情感。而且通过开展小种植、养殖活动,学生可发现生活中的各种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并且在无障碍的观察中就培养出自觉地长期观察记录生长变化的兴趣。

3.创造情境,观察更有趣

科学探究离不开实验,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创设有情境的实验,是激发和诱导学生深入探究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实验“情境”因素,营造“生态场”,让学生来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

在研究蜗牛的运动方式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用旧光盘、笔芯、明胶片、钢丝等材料自制的“蜗牛竞技场”,让孩子们观察蜗牛在“竞技场”上的表现。教室里顿时热闹开来:有组织蜗牛赛跑的,有让蜗牛走钢丝的,有让蜗牛爬竿的……十多分钟“玩”下来,孩子们意犹未尽,汇报时的收获自然也是精彩的。在认识蚂蚁的身体时,我给每组学生提供了一角、五角、一元的硬币各一个,八断长短不一的细电线,让每组学生用这些材料来拼一拼蚂蚁的身体,然后进行交流。通过拼图的游戏来组织课堂,每位同学对蚂蚁头、胸、腹的大小比例,三对足以及触角的生长位置就不会忘记了。同时,又把枯燥、平淡的交流活动变得活泼生动,富有情趣。

二、物质科学实验材料准备的策略

物质科学包括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针对物质科学这部分的实验教学,很多材料需要老师自己准备,这样的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很多的老师来不及也没有精力去准备。而三年级的学生关注力是不能持续很久的,面对相对枯燥、单调的实验,不能一板一眼按要求去做,所以可以在课前准备时做以下尝试。

1.提早收集,变废为宝

三年级科学的内容大多贴近生活,比如三上的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涉及到很多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应该在平时有意识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收集,把生活中废弃的东西重新利用起来,助于我们更好的开展实验教学。

先统计好涉及到的材料,主要有木头、塑料、金属、纸、砖瓦、陶器、瓷器等,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收集一种材料。结果学生收集来的材料完全超出我的预想,五种木筷子,四种装修废弃木材,还有各种从自家垃圾桶或储物间找出的木头十多块;塑料就更多了,从各种废弃的玩具上拆下的塑料块,家里破损的脸盆、水桶、杯子等共三十多种;纸也是各种废弃报纸、硬纸盒、打印纸、试卷、卡纸、牛皮纸、零食包装纸盒等二十多钟;金属有生锈的铁钉、断了的铜导线、废弃易拉罐、啤酒瓶盖等十多种。在前面两节实验课中,材料十分丰富,学生因为自己参与了收集过程,特别兴奋,参与度非常高,观察得非常认真仔细,有的木头比金属要硬,有的金属比木头硬,有的塑料很脆,有的塑料韧性又非常好,虽然实验得出的结论不是一致的,但这样有利于建立起辩证的视角,使结论的描述更加科学。

2.活用贴画,富有童趣

三年级的学生基本上还都是充满童真的小孩子,对于生动形象的卡通画比较感兴趣,我们在准备材料的时候就可以灵活运用一些卡通贴画,让课堂更加丰富,让探究活动更加富有趣味。

比如在三上第三单元水第一课《水》,其中有一个实验就是将水和其他一些物质装在黑色的袋子中,让学生通过一些观察方法去判断哪个袋子里是水。我先将水、石头、空气、醋、树叶等物体分别装在密封袋中,然后再在外面套上黑色塑料袋。在第一个班级实验时,我发现学生在描述实验现象的时候有些混乱,其他没有被叫到回答的学生参与度不高。后来我改进了外面的袋子,我制作了带编号的卡通人物,然后再将这些贴到黑色塑料袋外面,结果学生的反响很大,大家都在参与,想知道哪个人物里面装着水,而且有了编号,学生在描述实验结果时,非常清晰,其他学生也听的津津有味。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节实验课设计得再精妙,学生配合的再好,如果没有符合实际的实验材料,那就会失去实验最精华的部分,一些好的实验材料可以成就一节好课。如果每一节实验课我们都能未雨绸缪,提早去准备好充分的材料,那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大半。科学材料的准备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等多方面的配合,才能得到逐步的完善和健全。相信在今后的科学教学道路上,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科学实验材料的准备问题会不断得到解决,我们的科学之路也会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杨翼罡.让科学课堂植根生活教法探究,2013.11.45-46

[2]倪仁英.“粮草先行”:为演绎教学灿烂“备足货源”课堂经纬 792

[3]张奇.《小学科学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第4篇

 

课题摘要

学科

小学科学

学段

小学高段---六年级

年级

六年级

单元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宇宙》

教材版本

科教版

课程名称

《太阳系》

一、学习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星星、月亮、太阳这些天体每天都伴随着孩子们的生活,孩子们会对它们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探究的欲望。从学生认识的角度来看,这一个单元是让学生把他们的视野扩大到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在科学课堂上尝试用不同于平时常用的观察、实验方法去认识宇宙中的事物,这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意义和挑战性。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本单元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教师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教学准备,采用合理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让本单元教学内容能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2.学情分析

小学阶段从三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程,也就是说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毕业班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三年的科学知识。通过三年的学习,同学们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我所任教的六年级毕业班,学习氛围良好。同学们学习态度端正,对世界、对科学充满了探究的兴趣。只是还需要任课老师的指导和提点。

3.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行星、矮行星、小天体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行星从近到远排列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过程与方法:

知道组成太阳系的天体以及行星的排列顺序;会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太阳系;能对数据、信息按需求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来建立太阳系的模型;初步建立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地从事信息收集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关太阳系的信息;能创造性地制作太阳系模型;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且是可以被认识的。

4.教学重点

太阳和围绕它运行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5.教学难点

根据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6.教学准备

太阳系图片、课件、行星数据表、橡皮泥、小皮球等

二、教学环境选择

√简易多媒体教室        交互式电子白板      网络教室       移动学习环境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太阳系

1.自学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你知道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吗?

(2)你能说出课件图片中太阳系各成员的名称吗?

(3)你能向大家介绍其中一个成员的特点吗?

2.举行一次介绍太阳系交流会(提前布置,每组介绍一种天体:太阳、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等)

3.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行星(包括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二、建立太阳系模型

1.提出任务:建一个太阳系行星模型

2.讨论:建立这个模型,要解决哪些问题?

(每个行星的大小、排列的顺序、绕太阳转动的轨道和方向等)

3.从书本里查找行星的数据资料。

4.教师提供行星的大小比较图,让学生进行直观比较。

5.用橡皮泥捏太阳系行星各成员的大小。如果把木星的直径捏成7厘米大小,那么其他行星的直径大约捏多少厘米?

6.按太阳系行星排列的顺序摆放在桌面上

7.思考并回答:各大行星是按什么方向绕大阳公转的?哪个行星公转周期最短,哪个行星公转周期最长?有什么规律?

8.思考并回答:各大行星在公转的同时还在自转吗?哪个自转最快?自转方向都一样吗?哪个自转方向与众不同?

9.思考并回答:如果让各大行星绕太阳公转,在桌上行吗?为什么?

三、观看一段关于介绍太阳系的视频

1.拓展性提问:太阳系是怎么形成的?

2.你还有什么疑问?

四、教学评价设计

1.评价方式与工具

√课堂提问     √书面练习    制作作品    测验    其它 建立太阳系模型  

2.评价量表内容(测试题、作业描述、评价表等)

 

作业:课后收集关于太阳系的资料,并与全班同学交流

 

 

六、备注

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管理思路、可能存在的教学意外及相应的应急预案等

1、准备纸质图片代替ppt

2、演示模拟实验代替视频

第5篇

一、趣味性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因此,设计趣味性作业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

如,在学了三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惠崇〈春江晚景〉》和《游园不值》后,我设计了一个“诗情画意”的作业,让学生绘出诗句的背景图,然后根据自己的设计剪出各种形状的图片,并涂上颜色写上诗句。结果,大出我的意料,在班上展示时,各种异彩纷呈、形式各样的图片真是令人目不暇接。可爱的小鸭子,彩色的小蝴蝶,绿色的树叶,红彤彤的苹果,可口的菠萝,诱人的红杏……更不用说画得有多美了,真是既有“诗情”,又有“画意”。这些作品最后统统“飞”到了我班的墙壁上,学生因此津津乐道了许多天。“可爱的小鸭子”及“诱人的红杏”的出现是我始料未及的,可以说是意外的惊喜。为什么呢?因为它们正是诗人诗中提到的内容,聪明的孩子们竟然会想到把诗中的内容融入自己的图片形状中。

学了第32课《快乐国奇遇记》后,学生对皮诺曹的故事大有兴趣,我适时鼓励学生阅读《木偶奇遇记》,并召开了读书交流会交流读书心得,掀起了学生的读书热。

学了第31课《聪明的阿凡提》后,我布置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文中不同角色的语言,引导学生自由选择角色,自由选择表演伙伴,组织表演小组,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再加上合理的想象,进行课本剧表演,最后由学生评出最佳创意、最佳演员、最佳编剧等奖项,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这样的作业让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又高效。

二、“自助餐”作业

我设计作业在考虑共性的同时,兼顾学生个性,设计了有弹性的作业,避免“一刀切”,在作业内容与完成方式上尽可能开放。

我们的s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是描写“春天”的,布置作业时,我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任选几题或合作完成,或自我设计作业。内容如下:

1.画春天。

2.唱春天。

3.写春天。

4.找春天。

5.读春天。

6.收集或摘抄描写春天的好词佳句、古诗、美文。

7.其他设计。

这样的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同时,作业过程中允许学生选择完成的方式、合作的伙伴,使作业融入了集体的智慧。

三、实践作业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让作业成连接语文与社会生活的纽带,通过实践作业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些课文内容和百花园中的“语文大课堂”适用活动或社会实践来展示、拓展、升华,可设计社会调查、当宣传员、当导游或以“动手”为主的实践性作业。

如,s版三年级上册百花园8的《走进市场》,我先布置学生到市场里看看,买一买,亲身体验一下。下册中的“我是绿色小卫士”,我号召学生行动起来,开展绿化环境的活动。学生共同讨论,编写了生动、活泼的环保提示语,制订了“绿色行动计划”,按照计划开展了活动。这样,学生说起话来有据可依,有内容可写,为三年级习作起步打下了良好基础。

学习了14课《庐山的云雾》,我让学生当导游介绍庐山,并结合这篇课文为我们泰安的泰山设计广告语,学生做起来兴致勃勃。

在学习习作《有趣的发现》时,我结合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了“彩色树枝”和“鸡尾酒”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手段去了解、发现,从而充实语言素材,扩大信息容量。结果,学生把发现的过程说得有趣,写得具体,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第6篇

本文主要以上海市黄浦区的20所小学中1994名三年级学生(男生1112名,女生882名)为研究对象,运用常用的制定评价标准方法,制定适合该市小学三年级男生“跳绳”项目的学习评价标准,供该区一线体育教师参考并借鉴。

一、该区男生“1min跳绳”成绩的分布情况

为了简单明了,本文只选择该区三年级男生的“1min跳绳”项目制定考核标准,其他运动项目以此类推。对所测该区三年级男生的“1min跳绳”成绩的数据进行正态检验,结果发现,数据的分布与正态曲线比较吻合。而且进一步对该批数据进行“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进行检验得出Skewness=-0.037,Kortosis=0.043,两个系数均

二、制定该区男生“1min跳绳”项目的等级评价标准

在查阅相关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并结合上海市黄浦区体育教师的教学经验,确定“1min跳绳”测试成绩的各个等级标准所占人数的比例分别为:优秀10%、良好20%、中等30%、及格32%、不及格8%。通过查阅标准正态分布表,可以求出每个等级所对应的变量值ui分别为1.28、0.52、-0.25、-1.41,将该区男生“1min跳绳”的平均成绩和标准差(=101.4,S=31.3)以及各个等级所对应的u值带入公式,可以求出该区男生“1min跳绳”的等级评价标准(表1)。

三、制定该区男生“1min跳绳”项目的评分标准

主要利用“累进记分法”作为制定该区三年级男生“1min跳绳”评分标准的方法。本文试图将起分点0分定在-3S处,满分点100分定在+3S处,但是通过一系列计算之后,发现该方法存在很多问题,如“1min跳绳”的平均成绩只有50分,评分标准中计算出的成绩与表1等级标准中的等级不能一一对应。针对上述出现的一些不合理现象,多次对起分点和满分点进行定义,最终确定3对起分点和满分点:第一,将起分点0分定在-3S处,满分点60分定在及格(57个)处;第二,将起分点60分定在及格(57个)处,满分点90分定在优秀(141个)处;第三,将起分点90分定在优秀(141个)处,满分点100分定在+3S处。利用公式

以上所制定的评分标准仅作为该生“1min跳绳”的绝对测试成绩,对于教师给学生最终的综合评价成绩,还应该将学生的平时表现以及该生的进步幅度成绩纳入其中,“综合成绩=期末的绝对成绩分数+相对进步幅度分数”。至于如何给学生打进步幅度分数,我们一般采用的是“目标值进步幅度定级法”计算公式。即,

其中的“目标成绩”一般设定为满分,也可以设定为班上最好成绩。当然,体育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进步幅度分数的权重。

在教学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并将其纳入最终的综合评价成绩,这样不仅考虑到学生“1min跳绳”的实际水平,又考虑到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大小,这样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只要通过不懈努力,一定会获得更好的成绩,从而让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当地学校或者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该校学生的跳绳评价标准,这样不仅可以更合理有效地评价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而且也能够提高学生参加跳绳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83-330.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1-46.

[3]王景英.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0-278.

第7篇

育英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体的学校。这是学校的特色,开展小初高一体化课程建设与育人模式的改革实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012年3月,学校召开了“育英学校十二年一贯制课程建设与育人模式”研讨会,明确了学校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2013年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学校进行《小初高一体化课程建设与育人模式变革的研究》;2014海淀教科所委托学校开展《海淀区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一体化实践研究》;目前学校正在实施扁平化――矩阵式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小初高一体化的教研机制与管理机制。这些都为我们进行九年一贯制教育课程的研究提供了具体的路径和保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树立科学的质量关,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也是学校进行九年一贯制教育活动课程的建设旨归。课程目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创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适合学生成长规律和本地域学生特点的具有育英学校特色的九年一贯制教育活动课程。

其次,通过九年一贯制教育活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其快速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和要求奠定坚实的基础。

再次,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及研究能力,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除了要有课程目标,我们发现教育活动课程在构建中还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以保障课程规划。

其一,纵向,以遵循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基本要求,创造性地构建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教育活动课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其二,横向,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作为九年一贯制教育活动课程构建的目的。学生核心素养的确定必须基于社会的愿景和个人的生活需求,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人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使自己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基本能力,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获得发展:面对自然世界,要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能力;面对情感世界,要有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的能力;面对灵魂世界,要有处理好人与自己的关系的能力。

在课程实施方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未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我们在各个年级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各年级经典活动内容如下:

一年级:做最美育英小学生,今天我上学啦,一年级迎新活动,文明有序就餐。

二年级:午餐、快乐午间自主管理,大手拉小手春季社会实践活动,“走近蝴蝶,放飞梦想”。

三年级:三年级迎新校园开放活动,友爱学长小饭桌自主管理活动。

四年级:种植梦想美化校园种植节活动,中秋诵诗会。

五年级:快乐采摘节活动,阳光少年 追梦行动,学生心理周。

六年级:在动手中学会选择,秋季社会大课堂,“季忆留夏,友谊万岁”毕业典礼策划。

七年级:“奖励卡”系列活动,语文“古韵今声朗诵诗会”。

第8篇

现行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已是几度修改,一方面反映了我们科学课正在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中,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的课程——教材、教学材料、实验操作等等方面都需要我们一线的实践者时时做一个有心人,共同来建设这门课程。笔者不久前经历了一次课堂教学考核,“命题作文”命的是大家都觉得难上的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材料单元《比较柔韧性》一课。在分析教材和完善课堂的过程中,我逐渐地形成了一些认识。

一、教材内容并不完善,适当微调简约明了

翻开教材——《比较柔韧性》,这是物质世界材料单元关于研究物质特性中的一课。教材一开始就要求对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四种材料比较柔韧性,而后的活动中却只要求比较木头、金属和塑料的柔韧性。为什么会舍弃纸呢,这样前后不是出现矛盾了吗?于是我决定找齐上述四种材料试试。但是不管怎样控制变量,弯曲程度许多时候都是纸最大,找来质地最硬朗的卡纸,也不过与塑料相持不下。静下心来仔细思考,铁、木、塑料、纸四种材料比较韧性,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别扭感。

大家都知道,纸是由植物(如木)材料被细碎后重新组合的“合成物”,所以纸和木都属于纤维材料,一个是合成的,一个是自然而成的。塑料为高分子化合物,并不是一种纯物质,它是由许多材料配制而成的。把纸放入四种材料中进行韧性比较,是不合适的,很难与其它三种材料相提并论。照此说来,布也可以比,那么教材开头的表述明显不科学。于是,我果断划去了教材中的纸字。笔者认为适当地对教材做出如此处理,学生成功几率提高,是只会有利而无害的。

二、概念建立期待严密,实验结果实事求是

何为“柔韧性”?材料抵抗冲击载荷的能力称为柔韧性,即材料承受冲击载荷时迅速产生塑性变形的性能。在材料一定的情况下,强度与柔韧性总是一对矛盾体:强度上升,柔韧性下降,反之,强度下降,柔韧性上升。所以,我们常说到的强韧性,就是强度和柔韧性的统一。离开强度,单谈柔韧性,任何材料放在一起比,答案只能是“没有答案”。首先,材料柔韧性有多种表征方法,不同方法间并不一定有严格的定量关系;其次,不同材料的柔韧性根本无法比较,因不同应用领域对柔韧性的理解也不同;第三,材料的不同使用场合对柔韧性好坏的敏感性有很大差别,此处“最好”,换个地方就可能很差。那么,这样看来,教材似乎是有值得商榷之处。

教材中柔韧性的概念是通过弯曲程度来建立的,其实对于小学生要不要一定给出“柔韧性”这个科学概念,是值得思考的。因为实验中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也就是弯曲程度大小,能给孩子们的结论也就是弯曲程度的大小。“弯曲程度=柔韧性”,这不科学吧!笔者在教学时,发现在实验记录单的结论“这说明了什么”一栏中,许多小组都写上了“这说明了塑料弯曲程度最大”。于是,“将错就错”,顺水推舟,就把课题改为了——《比较材料弯曲程度》,因为这是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所能观察到的真实结果,不忍心强制灌入“目前还不属于他们”的东西。

三、操作遭遇大概大致,实验器材“老店新开”

“相同宽度、厚度的木条、金属条、纸条和塑料条,在一端挂上一个相同重的重物……”,这是教材中对实验器材的描述。“相同宽度、厚度的木条、金属条和塑料条”,除了定制,没有别的办法能办到。用尺子代替,“相同宽度、厚度”满足不了是小事,实验结果大相径庭必让学生“雾里看花”,无法分辨“谁真谁假”。倒是购买的实验工具箱里三根小棒使人眼睛一亮,大小、粗细、长短都一样,足可以作为孩子探究时证据意识的给养。可是一端压在桌上,一端挂重物,旁边放刻度尺,这边要平视读数,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讲操作难度很大,要注意的细节很多,光这一实验40分钟时间能完成已属不易;且极容易走向一种“大概数”、“大致样”的境界,而这是与科学精神极其违背的。

笔者觉得得改进实验装置,小棒一端固定很重要,什么材料能担此重任?“苦思冥想”,在实验室里“人肉搜索”,把目光瞄准到原来常识教材中已经不用的器材。铁制杠杆尺上有许多小孔,拿来小棒一试,刚好轻松,可是一根杠杆尺上的小棒是不稳定的。仔细观察杠杆尺两端,两个具有螺纹的螺孔给了我们提醒:把两根杠杆尺平行放置,彼此相距2.5厘米左右,用2根3厘米长的螺杆分别拧入两端螺孔,用螺帽固定。每根小棒就会插入平行的两个小孔,这样就稳稳地被“锁定”了。固定端解决了,剩下的问题迎刃而解,小棒一端系上钩子,一个双抽结搞定,但一定要用纯棉线,涤纶、尼龙线打的结都容易在挂上钩码后滑出掉下。每根小棒每5厘米做上记号。组装好后把整个装置用铁试管夹固定在铁架台是,旁边贴上用卡纸做的刻度纸。一切妥当,读数却成了问题。三年级的孩子凭目测读数很难读准,怎么办呢?一个念头闪过,谁说刻度纸一定要固定的,用这把超级宽的“尺子”直接去量小棒弯下的位置,操作十分简单。刻度纸直接顶在上部杠杆尺上,小棒不伸出时钩码底部位置对准之处设为零厘米,等会儿伸出不同长度时,小棒弯下多少,用刻度纸直接放置到弯曲小棒旁边,顶住上部杠杆尺去量,读出数据。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情况,对于笔者课堂中的孩子来说,或许教材有些地方不太适合,实验材料有些地方需要改进,虽然我们可以分析调整处理教材,但是我们还是要尊重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我们在一线,我们有责任来完善它。如何科学地处理教材和实验器材?这,应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第9篇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启蒙学科,科学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科学课的很多知识都是要通过自己实验去获得。因此实验教学是学好科学的主要环节,通过实验,可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动手动脑的能力。因此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老师,应把实验教学,纳入教学重要环节,想方设法提高科学实验课的效果。在此和同仁们分享我在实验教学中的注意的几个环节。

一、做好实验课的准备工作

教师在实验前应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做到有的放失,教师要把握教材,明确实验目的,做好相关器材的准备,并提前演示。对课堂会出现的问题,做到胸中有数,以便于及时弥补,并做好实验的相关记录。如:三年级的《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实验设计:

1、研究怎样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2、我们的猜想,改变物的形状能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

3、探究过程,把一块橡皮泥放进水里沉在水底,再把橡皮泥改变形状,放在水里就能浮出水面,并且还能承载一定重量。

4、实验结论:改变物体的形状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实验前学生也应有以下充分准备:

1、让学生明确实验内容。

2、准备好实验材料。

3、根据学生操作能力差的特点,让学生提前把橡皮泥捏成几种不同形状。

4、制定实验步骤和措施。

课前准备工作做好了,课堂就会达到预期目的。

二、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1、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参加实验的兴趣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新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重要,激发他们学科学,探究知识的欲望与兴趣。良好的教学环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

2、设计悬念,促使学生去探究

每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希望很快得到答案,怎样能让学生得到答案呢?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科学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己去探究问题的答案。如:在教三年级科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时,在每个同学桌前都放有一个装有土豆和鸡蛋的杯子,杯子里的土豆和鸡蛋都是下沉的。教师问:你们有什么办法能让土豆和鸡蛋浮起来呢?有了悬念,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往水中加盐能浮起来,那么水中加盐到底能浮起来吗?学生充满了期待,都想去尝试。这时你把盐给他们,让他们去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视实验过程

过程在实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许会因为一些错误导致实验失败,所以要重视实验过程,过程的具体步骤如下:

1、实验目的要明确

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实验的目的是探索知识。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掌握规律。如:在教三年级《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无论是改变形状还是加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还是水中加盐都是在探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如果只是为了实验而实验,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只会让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使不会获得新知,更谈不上掌握新知的。

2、观察任务要明确

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任务,再根据具体的实验内容提出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实验时,教师应及时加以指导,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防止学生出现漫不经心,无目的的观察,学生往往只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没有注意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使用一切感官去全面观察,时刻去提醒学生去观察每一个细微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如:教四年级科学《摆》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不同摆长摆重和摆角,演示时,让学生观察,把学生分成两组,边观察边数摆动的次数,这样学生就明确了观察的目的,集中了精神演示后,学生通过了两组数据比较很快说了摆的快慢与摆重摆角无关,只与摆长有关。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实验要规范

上实验课之前,每个实验教师都要提前演示,做到胸中有数,全面的设计操作过程,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要合理规范,切实可行,教师的每一个举动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学生会把教师的举动和操作作为示范,榜样。因此教师应严格按照实验的基本知识进行实验,操作切不可大意。如:在六年级教学酒精灯使用时,首先要观察酒精的多少,点火时由下往上,用火时用外焰;熄灭时,用盖,从侧面盖上,切不可用嘴去吹。教师的规范使用,会对学生有很大影响,使学生养成规范实验的好习惯。

4、小组合作实验要有序

小组合作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它是探究学习的起点,教师要及时指导和调控。

(1)明确每个人在小组中的任务和角色;(2)指导小组每个成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倾听别人的意见;(3)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交流;(4)归纳出本小组的观点,如果本小组有不同观点,可带到大组讨论。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四、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

第10篇

有趣的科学实验课

星期五上午,我们上了一节科学实验课。张老师让我们每个人提前准备了洗发水、洗洁净、甘油、吸管和水。

上课了,张老师先教我们配置泡泡水。首先按比例分别给瓶子里倒入2份洗发水,2份洗洁净,6份水和1—4份甘油,然后用吸管搅拌均匀,泡泡水就配好了。

泡泡水做好后,我和同桌就开始吹泡泡了。刚开始,我还不会,吹出来的泡泡和珍珠一样小。后来,看见其他同学吹的泡泡都很大,我就问旁边的同学,他们告诉我:“你要轻轻地吹,慢慢地吹。”我照着同学们的指点方法,果然吹出了大泡泡。正在大家玩得高兴的时候,张老师让我们互相提问与吹泡泡有关的问题。有的同学问:“为什么泡泡是七彩颜色的?”有的同学问:“泡泡水里为什么要加甘油?”轮到我时,我毫不犹豫地大声问:“怎样才能把小泡泡吹到大泡泡里面去?”接着,老师让我们动手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我第一个上讲台,通过示范展示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只见我先吹出了一个大泡泡,然后用吸管蘸一点泡泡水,把它大泡泡里面,再吹出一个小泡泡,大泡泡套小泡泡就出现在大家面前。这时,同学们都热烈地鼓掌向我祝贺。

这节科学实验课可真有趣。

(作者系小学三年级学生)

第11篇

关键词:低年段;科学实验;分组实验

一、实验设计需要有层次性

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低年段学生由于初次接触科学,加上年龄小,科学知识有限,安排学生自己独立实验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时老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特别设计,设计时还需要抓住实验的重难点,需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和浅入深的原则进行设计,并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及时指导。我在讲授三年级下《我们周围的空气》时,我安排4个实验,先演示再分组进行实验,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实验顺序由易到难,最后讲解空气的作用时,老师先演示了一个对比实验,自然得出了空气的特性。

二、实验设计需要有明确的目的

教师在开展实验时,需要明确实验目标,我们要知道通过这个实验,要让学生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学生要获得什么知识和掌握怎么样的技能, 这样才能更好地达成活动的目标,提高课堂实验的有效性,也无形的调控了课堂,预防了学生“凑热闹”的现象。

很多时候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听了不少的公开课例,发现都有这样的问题,课堂气氛很活跃,实验开展得热热闹闹,但仔细观察学生的活动,不易看出有的学生只是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更甚的是有些同学还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只是在盲目地模仿着其它同学的做法,没有方向,没有重点。我看到过一位老师上“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时,揭示课题之后立即让把水和油混合在一起对比。作为同行的老师也不知道执教者的意图,更何况是低年段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我觉得如果只揭示实验对象水和食用油后,就马上让学生自己去实验的话,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学生没有目标,没有递进,一节课来活动实验设计得太急进了,所以老师在布置这个实验时,应该提出明确的要求。本节课,只需要让学生探究的问题是:运用不同感观比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用图表的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通过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水和油的不同特点。由于课上一开始授课老师没有提出明确的实验要求,学生们即使开展了实验,参与了活动,也不会有实验结果,既浪费了时间,也没有取得有效的课堂。所以,为了保证实验活动的效率,老师在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一定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减少实验教学的盲目性。

三、实验设计分工需要明确

低年段的学生刚刚步入科学课堂,对于实验课尤为感兴趣,实验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大部分学生很兴奋,热衷于动手,不停地在做,甚至会在实验中争抢实验材料,有些人霸着干,老师要求汇报还会停不下实验,但也有个别极端的不喜欢参与等。针对这些情况,在分组实验过程中,教师对小组的分工要明确,做好小组成员的合理分配,明确每一位同学的职责,有负责取材料和整理材料的材料员,有负责记录和汇报的记录员,有动手操作的操作员,还有负责计时和监督实验结果的监督员等让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任务,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干,就能制止一些好动的孩子无事生事,给课堂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会出现课堂混乱问题。分组实验教学,还应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对于那些不感兴趣动手实验,课堂上一动不动的学生也有做和说的机会。而且这些分工过一段时间应调换,以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学生通过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等,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验设计时课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时间、学生能力等精心备课,充分预设所有学生能提出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情况。对于低年段的学生,分组实验前的演示实验,教师预设的步骤和讲述也非常重要,通过强调实验的操作方法和观察方法,让学生明白知道做什么,怎样做,有什么现象,为分组实验打下基础,然后再分组进行实验,这样就不会出现学生实验过程中失控或混乱的现象。我认为一个教师课前预设的东西越多,就等于课堂的调控能力越强。

其次,课前老师也要反复实验,考虑种种影响实验结果的原因,实验结果改变的原因很多,所以即使你以前做过这个实验,也要再做一遍,更不能觉得这个实验比较简单,就不去试做。记得在一次教研中,在讲到《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在过滤时没有根据低年段学生情况和实验重点引导学生,以致实验时间过长,得不出时间结果,如果教师在课前多做多试多想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

五、分组实验结束,学生需要养成自觉整理好实验器材的习惯

在每节实验课结束后,学生必须把实验器材放回原位,这是对于低年段的学生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有的学生做完实验,就随意把器材乱扔,这样不但不整洁,而且有时会损坏实验仪器,所以这个环节不容忽视。而且通过整理这个环节不但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还能方便教师为下一个班下一节课做更好的准备。在每次分组实验结束后,老师都需反复提醒学生整理器材,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对于低年段的学生,这些习惯养成起始者,我们要让学生参与,体验,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分组实验在我们科学课上过程中,我们时刻关注学生,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低年段学生对实验课有浓厚的兴趣,我们要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鼓励学生协作解决问题。不要让我们的分组实验成为一种表面形式,只是热闹好玩。只有经过教师精细指导,认真组织,才能使我们的实验产生有效性,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验能力。

参考文献:

第12篇

[内容] 

    1999学年起,上海市部分中小学将使用由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

引进、改编的牛津英语教材。本 文将引进、改编和使用牛津英语教材的情况及

这套教材的特点作一简要介绍。

    一、引进、改编牛津英语教材的过程

    我国外语教育近年来有了很大发展,但还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国务院

副总理李岚清针对我国中小学 外语教育的状况,多次强调要加快外语教学改革

的步伐,全面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以确保更多更好地培养大批 外语人才。

    国家教育部根据李岚清同志的指示,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如实行外语教

材“一纲多本”;与国外知名 出版社合作编写外语教材;引进和借鉴海外优秀外

语教材等。1997年下半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了解到英国牛 津大学出版社愿意

为提高我国英语教学水平作贡献的愿望,同意引进该社为非英语国家编写并正在

香港等地使 用的英语教材进行改编。国家教育部有关部门领导建议上海、江苏

两地分别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合作改编上述教 材,供我国开放城市和发达地区的

学校使用,上海改编本为10年制版,以小学三年级为起点;江苏改编本为8年 制

版, 以小学五年级为起点。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认真研究了国家教育

部的建议,感到这是建设上海一 流外语教育的良好机遇。上海的外语教育特别

是英语教育曾经在我国长期领先。1988年开始的上海中小学课程 教材改革,改

变了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特别是语法结构、忽视语言交际功能的"结构式"英语教

学体系,建立了 以提高听、说、读、写交际功能为目标,以语言知识、语法结

构为辅助的"结构—功能"体系,几年来取得了 显著成效,中学生英语水平和

交际能力有很明显的提高。再引进牛津教材,将对进一步提高上海的英语教育水

平起积极的作用。

    1997年底,市教委和市课改委决定,在第二期课改工程中引进牛津大学出

版社在香港部分学校使用的英语 教材进行改编,编出一套自小学三年级至高中

三年级共10年的英语教材,并部署于1999年秋季开学时即在一定 范围的中小

学进行牛津英语改编本的试验。这样,连同上海一期课改中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和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编写、现正在本市中小学普遍使用的英语教材,上海便有了

两套英语教材。这是市教委和市课改委为实现英语 教材多样化,培养多层次、

多规格英语人才,全面提高上海英语教学质量的有力举措之一。

    为了解香港原版牛津英语教材的教学情况,以利于教材的改编工作,上海在

1998年初选择了本市向阳小学 、世界外国语小学、位育初级中学、建青实验学

校和市三女中等5所学校进行原版教材的教学试验, 以提供第 一手资料,供改

编组参考。这5 校开始试验牛津原版英语教材和本市正在改编牛津英语教材、

要实现英语教材 多样化的信息,引发了一批区县和中小学向往改革英语教育、

提高英语教育质量的极大的积极性。1998年下半 年,徐汇、闸北等区在多年实

践和较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提出在全区小学一年级试验开设英语活动课的设想,得

到市教委支持,市课改委决定进一步引进低年段的牛津英语教材进行改编,供小

学一、二年级使用。在一、二 年级英语活动课基础上,三年级将仍使用同样教

材。预计这些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能力和习惯等将比一、二 年级没有英语学

习基础的学生要好。由此,上海改编的牛津英语教材又出现了以小学一年级为起

点的品种,使 上海改编的牛津英语教材形成"一套教材、两个起点"的格局。

    至1999年6月,经过与各区县、学校协商,按"志愿参加, 师生同意,领

导得力,教师较强"的原则,19 99年秋开始的试验学校已经确定。为保证改编

教材试验工作的顺利实施,决定由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 会办公室和牛

津大学出版社合作,在上海设立"上海牛津语言教学培训中心",进行师资培训、

课题研究和测 评研究等项目的合作研究。

    二、牛津英语改编本简介

    牛津大学出版社是在世界英语教材出版方面的几家著名出版社之一。办在香

港的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 有限公司是出版适用于香港及其它地区各年级英

语教材的专业出版社。

    上海引进改编的原版本就是牛津大学出版社为香港编写的教材。原版教材中

小学合计11册:小学是六年制 的《On Target》,共6册;初中是《Oxford Junior

English 》, 共3 册; 高中是《OxfordCertif icate English》,共2册。改

编本将原版本11年的教材作适当压缩处理,改编为10年, 供上海等地区的小

学三 年级起开设英语使用。1999年秋先出版小学一、三年级和初、高中起始年

级的第一学期教材。

    牛津英语教材的编写体系为"building blocks "(模块建筑体系),学生

是英语学习的主体。通过教学 ,使学生的语言概念、语言实践活动和语言能力

在原有的"模块"基础上得到拓宽和加深,持续发展。教材十 分重视鼓励学生

学习使用规范的英语,在各种情景中积极参与“任务”和“活动”,从而体现语

言学习的激励 性、工具性和交际性功能。

    这套教材的特点是:(1)趣味性强,生动形象,图文并茂, 教学内容时代

感强。(2)起步高,容量大, 信息多。(3)语言地道,编排科学,复现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