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家乡小吃

家乡小吃

时间:2023-05-30 09:47: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家乡小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家乡小吃

第1篇

夸夸家乡小吃

铅山快乐作文培训三年级 高家意

我的家乡在铅山,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美丽的地方。这里有许多有名的小吃:鲜嫩滑爽的肉丝粉、柔软可口的灯盏?、香喷喷的烧饼、甜津津的麻滋?,还有外形美观的芙蓉糕。我今天重点介绍的是灯盏?。

先介绍灯盏?的制作过程吧!首先把大米浸泡2个小时,把米放在石磨里磨成米浆,然后 把米浆放到锅里不停翻炒,放入一些盐,直到米浆变成?团。接着,把白萝卜、黄豆芽、香菇、墨鱼、笋、新鲜猪肉切成小丁儿,放在锅里烧成半熟,搅上红薯粉,果馅就做好了。最后,把?团揉成一个个像小灯盏一样的?皮,把?馅添入?中,放到蒸笼中蒸20分钟左右,就可以吃了,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撒上葱花、香菜、辣椒粉、麻油。

咬一口又柔又滑又软,味道鲜美,越吃越好吃。每到过节,人们都要吃灯盏?。灯盏果圆圆的,象征着全家团团圆圆。许多外地人到铅山来,都喜欢吃灯盏?,它的名气也就越来越大。

第2篇

我的家乡是青白江。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种小吃,有豆花、凉面、糍粑等。不过我最爱吃的小吃,还是要数家乡的肥肠粉了,因为家乡的肥肠粉很香,颜色很好看,味道也不错,怎么能不讨人喜欢呢!

家乡的肥肠粉非常的香,香的不说是香飘十里,至少隔着很远就可以闻到。肥肠粉发出的诱人香味,每当我一闻到这一股诱人的香气,我的馋病就会发作,我就会想到店里去吃上一碗热热的肥肠粉,其他的路人也不例外。我想正是因为肥肠粉特别地香,也许才会吸引八方的人去品尝它吧!

我最喜欢的一家肥肠粉店,是公园后面的那家元记原汤肥肠粉店,我一般隔个三四周就要吃一次。我走到店外边,一闻到那一股香味,平时胃口不太行得我,立刻是胃口大开。现在如果叫我吃下一只鸡与准没问题!每一次我来到店里,我都毫不犹豫地叫一份大碗的肥肠粉。看见阿姨倒在锅里的粉在汤中沸腾,我的心里也不停地在沸腾,我好希望我能快一点吃上热热的粉条,我盼星星盼月亮,外加流口水,肚子还在咕咕狂叫,我期盼了好半天都快睡着了,肥肠粉终于端了上来。我精神大振精力恢复了一半,我看了一看这一碗粉。粉条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了金色油亮的光,一层红光浮在汤面上,让人看的胃口大开,还有几段绿色的小葱,漂浮在汤面上,风一吹,那几段小葱就像是几条小船一样,顺着风吹的方向移动,就连那几块肥肠在太阳的照射下都发出了橘红色的光亮,从碗中还冒出了一股股热热的香气。

我也顾不得这肥肠粉有多烫了,因为我脑袋中只有一个念头,快一点把这个美味给吃了,我拿起筷子夹了点粉条就向嘴里送去。马上我就吃出了这碗粉的味道,汤有一点辣,但主要还是酸酸的,比较开胃口,豆芽很脆和着酸味十分爽口,粉条没有粘在一起,非常地细滑,肥肠软软的但又不是特别绵十分好吃,这碗肥肠粉真是酸辣爽口。

每当我吃完了一碗酸爽可口的肥肠粉之后,我都觉得是一种享受,以至于我每次外出旅游,一看到川菜馆就想起了肥肠粉,一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去吃肥肠粉,他不愧是我最喜欢的家乡小吃。

四川成都青白江区大弯小学五年级:杨栎冬

第3篇

小时侯我很喜欢吃家乡的一种小吃--米粑籽。它像我们人的一个手掌,上面有五条手指印,通过菜油炸过后,显得金黄油亮、香酥可口,你吃在觜里感觉出一种淡中带咸,姜辣适度的味道。离开家乡以后,总是回味米粑籽的味道,可是我走过很多地方,总没见过类似家乡米粑籽的小吃。所以每次回老家,我都首先到街市上,找到买米粑籽的摊位,买几个米粑籽,找回思念家乡的味道。

可是最近几年回老家,到街市上找买米粑籽的摊位,却很难找到了。今年夏天,我回到老家,在大街小巷转了一圈,终于在刘家巷的街头上,找到了唯一一家买米粑籽的摊位,摊主是一位老太婆,我买了几个后,拿了一个就吃起来,这个米粑籽的味道和我以前吃的差不多。我边吃边和老太婆攀谈起来。我问老太婆:〝老太婆,您做的米粑籽味道很好呀,和我原来吃的差不多。原来卖米粑籽的很多,现在怎么只有您一家了呀?〞老太婆回答道:〝我这也是重操旧业哟,我原来做过多年的米粑籽生意,后来儿女们大了,不要我做了,就收了业。现在我孙子得了重病,需要钱用哟,我只好又出来干我的老本行,赚一些钱帮助孙儿治病。〞我又问:〝现在怎么只有您一家卖这了?〞老人回答道:〝你别看这米粑籽简单,可工序多着呢,所以现在他们都不愿意做这种小吃卖,吃亏不赚钱。象其它的小吃,简单好做赚钱。你看象面窝,把米泡了,拿到外面一加工打成糊,回来切点葱花一拌就可以了,一个面窝要不了一点料,赚钱哟!你看做米粑籽,首先要选不糯的早谷米,这种米做的米粑籽吃到口里酥散,不粘牙齿。选好米后,还要浸泡,然后上锅蒸熟,凉干后打成粗粉,做米粑籽时,先要烧好开水,把米粉子倒进去和,要和的不干不稀,否则就做不好米粑籽。米粉和好后,就放食盐、味精和生姜,做成米粑籽后,上蒸笼蒸熟,第二天就拿到摊位上用菜油炸了就卖,你说复杂啵。我是一些老熟人要吃我做的米粑籽,我才又做米粑籽的,薄利多销,图个人缘哟!〞

老人的一席话,使我知道了做米粑籽的艰辛,同时也使我对米粑籽有了一种更加深厚的情感。于是我陶出钱,在老太婆那里又买了十个米粑籽,带回家让家里人尝尝米粑籽的味道,让他们记着家乡还有这么好吃的米粑籽,使他们不忘对家乡的思念......

第4篇

我的家乡在宁波,这里有很多美味的小吃,但是有一样最令我回味无穷,一定要介绍给你,它就是美味的灰汁团。

灰汁团比鸡蛋略大,扁扁圆圆的,颜色像茶水一样棕黄,拿在手里颤悠悠的,就像布丁一样水水的,但不黏。吃起来清凉、爽滑、脆嫩,口齿里一直会留着它独有的清香味道。

即使是在宁波,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吃得到灰汁团,它是乡村的美食。只有乡下母亲那一双粗糙而灵巧的手才能做出这样地道的乡土味。

制作灰汁团的关键在于取灰汁。把红稻草烧成灰放置在干净的脸盆里,然后加入少量的水,过上半小时左右,就可以过滤出灰汁了。烧红稻草只能在乡村的土灶上完成,而红稻草也是农村独有的,所以在城里是做不出正宗的灰汁团的。取灰汁前,应该先把米浸好,一般要浸泡2个小时左右。然后就是磨粉,把浸泡后的米放在手推磨上进行水磨,一边磨一边放水。磨完米粉后,放入大锅中用小火烧,并不断地往一个方向搅拌,然后加入红糖和灰汁水,煮到八分熟而且颜色略黄时就可以出锅了。趁热用手揉搓成一个个扁扁圆圆的小饼子,最后用大蒸笼再蒸上一个小时,直到灰汁团的颜色变成了棕黄色就大功告成了。

灰汁团越冷越好吃,放在冰箱冷藏一会儿再吃就更美味。在炎热的夏天,当你对其他食物不感兴趣的时候,它一定会是你最钟爱的解暑小吃!

指导老师 朱郑汇

[精彩点击]

文章要有亮点。本文亮点有二:简洁明了的介绍――灰汁团的色香味形浓缩于两句话中,简洁而不简单,简洁而明了,这是需要功力的;具体扎实的制作――“取汁”、“磨粉”、“蒸煮”三个环节细细道来,边介绍制作过程,边介绍灰汁团的慢慢变化。制作灰汁团的情境徐徐展开,令人印象深刻。

本栏目点评人:

任金辉,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小学教师,中学高级教师,镇江市学科带头人,丹阳市小学语文学科中心组成员,获得全国语文赛课一等奖。任老师从教以来一直致力于小学活动化习作的教学探索,先后在《语文教学通讯》、《江西教育》等杂志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百余篇学生习作在各级报刊发表。

第5篇

依据“以科研促教研,追求师幼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我园开展了《本土饮食文化渗透幼儿园课程之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我们尝试通过挖掘和弘扬季市饮食文化,让幼儿运用艺术表现手段把自己对季市小吃的情感和体验表现出来,让他们在看看、吃吃、做做、玩玩中,不断感受家乡的民俗风情,激发爱家乡情感。

一、利用家乡饮食文化,丰富教育活动内容

我们立足本地实际,以“本地饮食文化”开发与实践为切入点,建立主题网络,生成了系列主题活动,丰富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增添教学活力。

(一)分年龄段收集、改编可利用的季市饮食文化教育资源

我们结合季节特点、传统节日利用本地营造的乡土氛围,分年龄段收集、整理带有本土特色的小吃、特色菜肴、节日饮食习俗,把收集到的本土饮食文化资源进行筛选、整合、并汇编成集,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让幼儿了解季市美食的意义,编制大中小班系列活动方案,按时间的推移融入到幼儿园现有的主题活动中。

(二)探索能吸引幼儿的形式新颖的活动模式

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课堂教学、区域活动、操作活动、环境创设、园外教育活动途径是实施活动的保证。让幼儿通过与环境和材料的合作,了解家乡饮食文化,发展动手能力,调动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 创设本真学习环境,促进幼儿持续发展

(一)通过参观调查,学习制作,使幼儿对家乡小吃感兴趣

为了帮助幼儿了解家乡小吃,我们利用幼儿园身处集镇的独特地理位置,随处可见小吃店,带领幼儿参观了传统小吃店,使幼儿切身体验家乡小吃的博大与深远;同时,季市小吃发源于家庭、来自民间,于是,我们请家长在家和幼儿一起制作特色小吃和美食,了解这些小吃的制作过程和制作方法,并通过让幼儿进行品尝亲身体验制作,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创设体现季市饮食文化的丰富的幼儿园环境

在开展家乡饮食文化主题研究的过程中,班班都创设了和研究内容相应的主题墙饰和区域游戏,供幼儿认识、观察、讲述和游戏。

(三)注重材料的投放,通过和材料的互动促进幼儿发展

我们在各个活动区提供与活动内容相适合的材料。在活动中我们不仅了解了各种小吃的制作材料及方法,还通过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学会了各种技能,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三、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课程整合能力

家乡饮食文化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可参考的书籍,我们就组织教师上网查找、去文化站查找,搜集剪贴报上的有关资料,走访季市名店名厨,探寻本地小吃和美食的发源地和文化内涵、历史渊源,自我组团,锻炼了农村教师的交往能力;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对于孩子的表现能力,表现方式的理解和分析,对孩子想象力的保护和开发都得到提高,增强了教师的评价能力;另外在总结提升和反思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寻求专业的引领、理论的支撑,以及自我修养、基本技能、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提高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通过开发和利用本土饮食文化,可以不被教材的内容所束缚,结合本地不同季节的小吃和节日饮食文化的特点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主题教育活动,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园本课程活动方案,促进教师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的提高。

四、挖掘社区家长资源,形成多种教育合力

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与家长、社区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丰富幼儿社会经验,促进幼儿各种能力发展。

第6篇

我忘不了,我忘不了那一望无际碧蓝的海,忘不了那又红又大,又脆又甜的红富士苹果,我忘不了,那是家乡的滋味。

我忘不了,烟台的海——

春天,海水变得绿盈盈的。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大海也不例外。脱去冬装的渔民们驾船驶过平静的海面,到养殖区去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想象着收获时一筐筐新鲜的海鲜。一次回老家,吃着美味的海鲜,心里既温馨又感动,(吃得多了我也不会长痘痘,哈哈)而那各种各样的美味海鲜印证了那句老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感觉海里不管什么东西,经过我们的一番处理,都可以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真可谓是大自然的一种馈赠。

我忘不了,烟台的水果——

每到秋天的收获季节,我们都能吃到新鲜的水果,由于烟台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各种水果口味都非常爽口。许多远离家乡的游子都很留恋家乡的水果,我们在上海生活的日子里,最想吃的就是家乡的水果。虽然上海也盛产许多美味的水果,但是,这些水果却缺少了家乡的气息……

我忘不了,烟台的小吃——

烟台有好多特色小吃,比如烟台焖子,就是独具特色的家乡风味小吃。每次爸爸要回老家,我都会让他帮我带上几盘,拿饭盒盛着,每次爸爸一回来,我就跑出来,吸吸鼻子,说道:“嗯!家乡的味道!一点都没变!”爸爸则欣喜地看着我,看我风卷残云地将满满一盒吃完,让后抹抹嘴,再说一遍:“嗯!家乡的味道!真好吃!”

我忘不了,烟台的一切,一辈子都忘不了。每当我,便涌起“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的思乡情怀。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家乡的味道总萦绕在我身边,因为——那是我的家乡,烟台!

第7篇

幼儿生活在这样文化浓厚的环境之中,每天耳闻目睹,这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与便利。因此,我园将着力于幼儿本土文化教育研究,创为本园办园特色。让幼儿“与资源对话”,是我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一大举措。这些资源成为我园幼儿生活、学习的活教材,但是如何将这些家乡的本土资源变为适合孩子学习、探索的资源,促进幼儿发展呢?

一、利用家乡本土文化,丰富教育活动内容

幼儿的生活非常切实地根植于他所处的文化土壤,日常生活是文化的体现。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内涵,在幼儿熟悉的地方特色文化中获取教育的资源,有利于扩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利于幼儿在自主状态下主动构建新的经验。但是,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活动内容一般只局限于省编教材内容的选择,造成孩子对本土情感的缺乏。这样,一些孩子生活中最为熟悉、最容易诱发孩子感兴趣的本土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不能很好地实践《纲要》所倡导的“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理念。

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利用东平有神奇的景观、有丰富的特产、有美味小吃等这些本土资源所隐藏的富有教育价值的教育资源,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进行精心选择、设计主题教育活动《可爱的家乡》,从名胜古迹、家乡特产、特色小吃等线索构建主题网络。

1.结合家乡的旅游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东平山川秀丽、风光独特、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旅游风景区有清河公园、东平水浒影视城、白佛山景区、罗贯中纪念馆、度假圣地——东平湖、东平博物馆、戴村坝景区、东平州城古迹——城隍庙、腊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区。鉴于上述的认识,根据本园实际情况,在遵循让孩子们亲历探究过程的精神而确定教育目标后,我们利用这些优势开展了子课题《家乡的景点》首先,发动家长利用双休日或五一、国庆等黄金周带孩子到周边的旅游点去旅游。接着在班级布置家乡的旅游点,把幼儿收集的各景点图片和照片张贴在活动室的墙上,并贴上该景点的名称,让幼儿充分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

2.结合家乡名特产,开展教学活动。

家乡的人民勤劳勇敢,家乡的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家乡的人民更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创造许多特产、名产。如东平湖的红心鸭蛋、菱角、螃蟹、大羊薄皮核桃,接山小籽西瓜、彭集的花生,旧县的粉条、石河王的粉皮、斑鸠店的大蒜等。为了让幼儿了解家乡这一特产,拉近他们与劳动人民的感情,我们特地设计了子课题——《家乡的土特产》。我们发动家长收集有关家乡土特产的实物,通过观察认识特产的生产过程、食用特色,并制作工艺品等,从而使幼儿对家乡的特产有较全面的认识。

3.了解饮食文化,激发主动探究。

为充分展示东平风味独特的“美食文化”, 北门烧饼、东平粥、赵氏糟鱼、侯家鸡、东平湖鲤甲鱼”等,我们从它的起源、制作材料、工艺等线索展开。如:开展了子课题《美味小吃》,活动一开始,孩子们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活动即贴近幼儿生活,又扩展了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体现了生活既教育,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在操作探索活动前,我们给他们布置了任务和操作环境,让家长带幼儿到社区内的“特产专卖店”“东平全鱼宴”了解家乡的风味小吃,设置了区角活动、家乡风味小吃展等主题展示区,积极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参与小吃的收集,使幼儿对这一主题产生一种亲切、熟悉的情感。活动中我们与幼儿通过谈话、操作、交流等形式让他们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尝试、探索、体验,知道小吃的种类、特点、制作方法等。

二、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扩充教育内容

“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归大自然的环境”,这是《纲要》的新理念。大自然是一部真实、丰富的百科全书,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

1.开阔幼儿眼界,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使幼儿接触更多的事物。

首先,东平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的特点为幼儿接触大自然创造了条件。如结合《美丽的秋天》的主题,老师们带着幼儿开展了一次秋游白佛山活动(家长配合)。孩子们对山上的一切都感到那么新奇,摸摸这棵树,碰碰那棵草。“老师,树叶掉下来了,好像蝴蝶,真漂亮。”“老师我捡到一个圆球(松树籽)。” “老师,我捡到……”孩子们一下子变得活跃了。中午,孩子们带着找到的“宝贝”回到了幼儿园。回园后,老师们针对幼儿带回的“宝贝”,和幼儿们一起动起手来:“圆球”变成了陀螺;“小石头”变成了美丽的图画;小野果变成了一串串五彩的项链……寻找秋天,收获秋天,在秋游中找到快乐!

2.将自然“资源”带进“教室”,激发幼儿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土、石、沙、稻草是大自然赋予东平的自然财富,随处可见,随手可得。我们将这些自然物带回幼儿园,创造了本土气息的活动区——土区、树叶区、石头区、稻草区等。如土区:让幼儿任意选择,自由泥塑,玩土。树叶区:师生、家长收集各种树叶投放区内,幼儿可用于树叶粘贴画。石头区:用石头画像、彩绘。稻草区:幼儿随心所欲进行编制各种东西等探索活动和创造活动。

3.将本土文化延伸到户外活动中去。

第8篇

我爱家乡的咸茶

朋友,您到过海丰吗?您听说过海丰的咸茶吗?海丰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小城,是我的家乡。那里有许多特产、小吃,如菜包啊、菜茶啊、大粒丸、咸茶等。在这各式小吃中,我最喜爱海丰的咸茶。

咸茶是用茶叶磨成糊的,也可以加上生芝麻、生薄荷,撒下盐,用开水冲制,盖上盖,泡上片刻。然后一碗一碗的盛起。撒下芝麻、花生、虾仁。一碗碗美味可口的咸茶就上桌了。每逢亲朋好友到家来,嫁女娶媳妇,或是宝宝满月,都会擂上咸茶招待客人,咸茶一上桌,一时就满堂飘香,令人未喝就满口生津。

外婆经常来我家,她一来,就有咸茶喝了,我特别高兴,小时候,我看到外婆坐在小板凳上,双腿夹住一个陶制的擂钵,握一根半米长的檑棍,频频旋转。我看了觉得很有意思,就抢着要擂,可我却转不动,没几下,擂钵却让我敲破了。我虽不会擂,但我爱喝,特别是在夏天,放学回家,满头大汗,外婆说:“悦,喝碗咸茶。”喝下一碗咸茶,感觉十分舒服,它既解渴又解饥,真是妙不可言。因为从小爱喝咸茶,大人们给我起了个外号:咸茶婆。

在祖国博大精湛的茶艺中,擂茶是一枝独秀的奇葩。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家乡的咸茶。咸茶在海陆丰成了一道特色小吃。那股淡淡的茶香,香脆的配料,使人喝了回味无穷。朋友,如果您也喜爱,请到我家乡喝一碗咸茶,咸茶里洋溢这浓浓地乡情。

第9篇

我家乡的风味小吃

我的家乡在人们常说的一个地方那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桂林,桂林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说到这里,这里的风味小吃肯定也很好吃了,那就是很有名的桂林米粉。来到桂林的人如果不吃一碗,真是太可惜了。

我家乡桂林米粉味道好,米粉也好吃,白白的米粉加入美味的卤水,在加一点汤和我们这里有名的豆角酸,真是令人垂涎三尺。

桂林米粉的做法很简单:来了客人,把洗清的米粉放入漏勺里把它烫好,然后放入碗里加点卤水,加点豆角酸和加点汤,就好了。

但你来到家乡时,走到街上,看一看哪家桂林米粉店不是人来人往?有的人一边吃一边赞不绝口,还有些人甚至还有打包回去给老人、小孩吃。还有些人特地来这里买回去给朋友吃。

啊,我爱我家乡的桂林米粉,桂林米粉不仅味道好,而且大人、小孩都爱吃,如果你到我们家乡一定要尝尝桂林米粉,它一定会使你流连忘返。

第10篇

给台湾小朋友的一封信

亲爱的小朋友:

你们好!

我叫郭勇,今年十一岁了,我居住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我在饶河县第二小学六年一班上学,是班级的班长。

我的家乡饶河十分富饶、美丽,景色有乌苏里江、百合广场、小南山遗址等,十分美丽,特别是乌苏里江,清晨,有些阿姨去江边洗衣服,给乌苏里江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下午有许多人去江边洗澡、游泳,仿佛构成了一朵大花……

我们家乡的特产有蜂蜜、山野菜、菌类、大马哈鱼。蜂蜜香香甜甜的,非常美味。山野菜与蘑菇是纯绿色有机食品,十分有营养价值。大马哈鱼籽是最美味了。我们家乡的小吃有酸酸甜甜的冰糖葫芦,还有臭豆腐、鸡脖……如果你来我的家乡,我一定带你逐一品尝这些小吃。

今天给你们写这封信,是想拉近大陆与台湾的关系,让我们‘两岸民众亲如一家’,欢迎你来我们家乡做客,最后祝你们学习顺利,合家欢乐。

你的大陆朋友:郭勇

六年级:郭勇

第11篇

在云贵高原滇中狮子山脚下的武定县城里,有一家不太显眼的彝山小吃店,每天都有许多顾客来这里品尝彝家特色小吃,小店虽然没有周边星级宾馆的豪华气派,但它充满了大自然的浓浓乡土气息。从那些装修的房屋墙体,到店里摆设的桌椅、板凳以及生活用具,无处不折射出一种独特的山野风情,特别是那一道道小吃具有浓浓的民族风味。彝山小吃店的店主是年轻漂亮的彝家姑娘阿茶,几个在店里打工的也是山乡彝家姑娘。那一张张年轻的脸上挂满了甜甜的笑容,嘴里飞扬着甜甜的酒歌。把这家小吃店的生意经营得红红火火,成为武定县城里的一道亮丽风景。

1998年,店主阿茶初中毕业后从学校回到家乡卡补彝寨里生活,但家里那几亩田地只够人到中年的父母耕种,于是阿茶就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之一。那年武定县人力中心正输送农村剩余劳动力到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工,阿茶于是坐上了南下的列车,来到广州市的一家餐馆里当上了服务员,成为千千万万进城的打工妹之一。

时光匆匆,岁月飞逝。一晃阿茶姑娘在广州打工已有十个春秋。当她在心里继续美美地编织着打工的美梦对,一场国际金融危机瞬间席卷而来,很快波及广州,阿茶打工的那家餐馆生意也一落千丈。阿茶最终也被迫成为返乡农民工中的一员,回到了滇中武定县城。但在广州十多年的打工生涯中,阿茶学到了一些餐饮业管理、经营知识和烹饪技能,聪明的她没有匆匆回到自己的家乡卡补彝寨,而是在武定县城里搞起了餐饮业的调查。她想,武定县城离省城昆明不远,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狮子山又近在咫尺,加上四川攀枝花市距武定县很近,所以每天都有南来北往的游客汇集在这里,餐馆业必然有很大的市场,最后她毅然在县城里开起了这家特色彝山小吃店,还从自己的家多――彝寨里招来了几个能歌善舞的彝家姑娘做服务员。

天然、绿色、无公害是彝山小吃店的三大特色,阿茶的小吃店里的山猪火腿、山乡土鸡等都是绿色食品,加上动听的彝家祝酒歌,吸引了大批的顾客。彝山小吃店里天天顾客爆满,生意红红火火,它圆了阿茶姑娘这个山乡彝家打工妹的创业梦,使山乡彝家打工妹在城市里创下了一个温馨的家园。

第12篇

每每离家几个月,我的脑海中总是不断浮现出种种家乡的美味佳肴——其中,有一样女孩子都喜欢的小吃最令我放心不下,那就是:酿皮。

就像山西以面食出名一样,每个地方都有其家乡的食物。每到一个地方,感受当地的人文,最好的方式也许就是品尝当地特有的食物。若论及西北的特色小吃,我想“酿皮”是首选之一。

酿皮的营养价值高,无论蒸煮、清炖,都风味香浓。它可以作为主食,提供蛋白质,满足人体一天所需的能量。

在南方,酿皮也被叫做凉皮。所谓“凉皮”,大概是指其食法,放凉后拌作料而食。而在西北,正式的名字是酿皮——在菜单上这样写,但民间真正的发音是“酿(音:让)皮”。我觉得,“酿”字本身包涵的意思非常丰富,既能表明这碗小食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又经得起琢磨,有足够的滋味。

在我的家乡,几乎每条街巷都有卖酿皮的小店。因为地处盐碱之滩,这里的人们喜食酸辣之味。一瓶醋,一碗油泼辣椒,是饭桌上少不了的调味,酸辣可口、“Q劲十足”的酿皮,又怎么能不受欢迎呢?

在南方读书时,我总是想着这一口。梦里的酿皮是金灿灿的,总是神奇地泛着诱人油光——犹如出浴的美女,蒙着薄薄的水雾。一碗酿皮,抓上几片厚厚的面筋,调上十多种作料,拌匀开来,酸香辣息,扑鼻而来。此时,筷头一动,一根油亮筋斗的酿皮已滑入口中。顿时,舌尖仿佛有一只活泼的小鱼儿在跳动,满口丰润腴美;味蕾也将这至味深深地印入脑中,不可抹去。在我的印象中,似乎只有上好的皮冻可以与酿皮的口感相媲美,但仍然比不上酿皮的劲道。

每一次,坐在小店里,我总是兴奋地握着筷子,看老板快刀切开一张酿皮,抓起一大把在半空中抖啊抖,一直抖到变成一撮,盛入盘中。这时,像变戏法一般,小小的一撮酿皮竟然被蓬松的堆满了一盘。然后,再拌上青翠的黄瓜丝,倒入红彤彤的辣椒油,放些腌好的酸泡菜,淋上金黄的芝麻酱,加入透明的的蒜泥水,浓黑的香醋——似乎已经把“金木水火土”都放入碗中了。早就在一旁咽口水的我迫不及待地将它们送入口中:又香又辣又酸又滑又爽口,还有一点绵长。满足至极,不由感慨生活怎么可以如此美好。

其实,酿皮的制作方法并不复杂:以麦面为原料,加一定量碱面,用温水调成硬性的面团,再将面团用极细且净的白布包裹着,放入凉水中搓洗。面团中的淀粉成分会不断从白布中渗出,在盆底积了厚厚一层糊。然后,打开白布,里面的面团已然变成蜂窝状,像冻豆腐,这就是面筋。这时,千万不能把洗在盆中的面水倒掉,因为面水才是酿皮的前身——在沉淀三小时之后,要将上面较清的水倒掉,换上清水,放入食碱,搅拌均匀后舀入酿皮锅蒸熟,即为“酿皮”。最后,将酿皮切成条状,缀以面筋多片,加拌料,即可食用。

酿皮的拌料是极其讲究的——辣椒油加了炒香的白芝麻,辣而不厉,香味纯正;酱油是投入花椒大料熬煮过的,一言难尽其滋味;蒜泥水选用的是上好的大蒜,辣而不辛;醋也是加了多味调料泡制的,酸而不冲;芝麻酱不能放太多,否则会盖住酿皮本身的清香;黄瓜丝要切的很细很细……除此之外,葱花油、香菜、盐、味精水、芝麻油,哪一项都是精工细做。

这样注重每一道工序,精制每一种调味的酿皮,吃起来自然是无比的痛快,绝非其他地方那种一勺花生酱一勺醋的凉皮所能比的。尤其是在炎炎夏日,随便在大街小巷,来盘酿皮,顿时就会激起食欲,觉得清爽了许多。虽说酿皮是夏天的消暑小吃,而对于嗜食如我者,则是不问时令,不论寒暑的。即便是寒冬,我也会忍不住馋,直至吃得“肚里肚外两面冷”。同样,三九严寒的冬天也不能阻止家乡人对酿皮的热爱之情,到了饭点儿,酿皮店里总会排起长队。卖酿皮的人也动起了脑筋,增添几个新的花样,如炒酿皮、炖面筋等。那些冻的吸溜、吸溜,边跺着脚边吃着酿皮的人,也算是家乡的一大景观了。

久而久之,我也总结出了属于自己的“酿皮宝典”。比如,“豆豆酿皮店”的牌子最老,非常有名,味道也更接近巴盟酿皮;丽丽酿皮店的擀面皮厚厚的,最有嚼劲;蓝梦酒店对面的酿皮店炖出的面筋最够味,等等。

说到面筋,这可是至美之味呀!每每光顾酿皮店,我总是要求老板多放一点面筋。在我看来,蒸熟的面筋是酿皮不可缺少的伴侣——少了它,就如同吃油条不配豆浆,感觉上会差很多。面筋多孔洞,当它吸饱作料汁后,其味浓厚至甚——咬一口韧劲十足的面筋,酸辣爽口的汤汁从每一个孔洞争相涌出,占领你所有的味蕾,无论是牙齿还是舌尖,都过足了瘾。我喜欢先将酿皮吃掉,留下小半碗作料汁,再将面筋泡在汁中,让它吸饱汁,再美滋滋地享受。

可惜,面筋乃“面之精华”,每碗酿皮上不过加三五片而已。因此,我童年的梦想之一就是有一大碗面筋可让我大快朵颐。

如今,离乡千里,偶尔看到有自称“西北凉皮“的食摊,却是滋味口感远逊以往。寻遍全城,在这座终年被阴沉的废气所笼罩的城市里寻不到家乡的酿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