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时间:2023-05-30 09:47: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第1篇

古诗词教学中,要让学生进入其描写的意境,仅靠分析几个字词、理解句子意思,是很难达到的。教师应该通过让学生赏析字词句后,创设与之相符的情境,才能让学生走进诗词,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阅读能力。

了解背景,把握基调

诗词是作者内心的情感表露,诗人在创作时的时代背景、所处的环境、个人的生活经历对于其文风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想让学生正确把握诗词的情感基调,要让学生了解诗人,了解诗词创作的背景。例如: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歌。让学生了解他所处的南宋的历史情况,那么,学生就不难理解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喜极而泣,在绝笔诗《示儿》中所写的临终遗言为“但悲不见九州同”。李清照是著名的婉约派词人,但她的《夏日绝句》却又是这样慷慨激昂,原因在于她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北宋灭亡之时,金兵残暴掠夺,而宋王朝腐朽昏庸,在战乱中,李清照遭遇了家破人亡的痛苦。因此,她就通过这首词表达了她对南宋统治者渡江南逃的不满。还有王安石被召回京时所诵“春风又绿江南岸”、柳宗元遭贬时所吟“千万孤独”等,都与作者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课前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以及课堂上教师进行补充说明,从而让学生了解了作者的经历,写作时的历史,就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婉约或豪放、悠然或悲愤……这样的一种把握,对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诗词,体味诗词之意韵,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结合生活,展现情境

古诗词意境悠远,具有“画”的特点,这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学习古诗词,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村居》一诗中,迷人而富有生机的二月田园风光岂是“草”“莺”“柳”所能言尽的,“醉春烟”三字,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笔者对学生进行了如下的引导。笔者说:“是杨柳醉了吗?”学生答:“不是,是诗人通过拟人的方法,借杨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其实是诗人自己陶醉在这迷人的二月风光中。”笔者接着说:“这春烟之中,只有这草、这莺、这柳吗?”学生们纷纷说:“是那朦胧飘渺的春烟,笼罩住了春天的田园风光。”“应该有那碧绿的麦苗和油菜。”“我看到了牧童坐在牛背上,吹着横笛,慢悠悠地向我走来。”笔者顺势引导:“你不仅看到了美景,还听到了音乐!”一位学生说:“我还听到了黄莺那宛转动听的歌声。”诗歌的意境,就这样被学生们有声有色地展现了出来。对于这样一些描景抒情、意境优美的诗词,教师不妨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对诗词进行补白。此外,还有一些诗词中所展现的景象,学生仅凭想象是无法构建出画面的。此时,教师就可借助于视觉手段,把诗词中的景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交流对话,体会心境

“微言大义”是古诗词的显著特点。大多数古诗词语言精炼,含义深刻,且跳跃性大,寥寥数笔就能涵盖深意。学习古诗词时,需要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走进诗人的内心,去填补诗中的一个个空白。例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一位教师说:“渭城在现在陕西渭河之北,安西在现在的新疆,两地之间相距大约三千多公里路程。如果当时元二是骑马去的话,大约要走半年的时间。这一路上,大漠荒芜,满目苍凉。好友即将远行,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某学生说:“元二,这一路上,自己要多多保重啊!”老师及时引导:“一声保重,饱含着朋友多少情意啊!端起这第一杯酒――”(学生初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学生说:“元二,沙漠中风沙很大,要当心自己的身体,不要受寒生病。”老师接着引导:“大漠荒凉,缺衣少药,当心身体是朋友最真切的叮咛,端起这第二杯酒――”(学生二读)还有学生说:“元二,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我会永远思念你的!”老师再引导:“友情会飞越千山万水,这是朋友内心的一片表白,端起这第三杯酒――”(学生三读)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追溯至别离的场景,把自己当作是即将与元二离别的诗人,展开情境对话。在学生的声声叮咛之中,诗人对朋友的那份关切、那份不舍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音乐渲染,感受意境

古诗词节奏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音乐又是听觉语言,是人类心灵的诗章,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处。在诗词教学中,为诗词配上恰当的音乐,通过音乐设置情境,能够渲染气氛,烘托诗境,奏响诗词的主旋律。例如:笔者在教学《墨梅》一课时,配上了《梅花三弄》的箫曲,让学生伴着空灵悠扬的音乐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又闻到了什么?”听着优美的音乐,孩子们眼前浮现出了一幅幅疏影横斜的画面,暗香随着音乐在寂静的教室内清浅浮动。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配上《阳关三叠》,教学《望洞庭》时配上《平湖秋月》等等。只要我们选配上合适的由古筝、琵琶、二胡、箫等为主乐器演奏的古典音乐,都可营造古诗词的意境。还有一些古诗词,本身就有相配的古曲,如《水调歌头》《虞美人》等,这些歌曲可在学习诗词前让学生欣赏,也可在鉴赏诗词后让学生随着歌曲或吟或唱。

第2篇

由于本词描写的是古代一个小山村的情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离得很远,再加上学生对辛弃疾写这首词时的人生境遇等情况不太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生为本,以读为主,以情为线”的指导思想,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以生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实际需求

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要求他们不但要扫清生字词方面的障碍,更要了解所谓“吴音”“翁媪”等特殊词汇的意思。由于我们扬州话属于江淮方言,与“吴音”有较大差别,而“吴侬软语”本身就体现着一种温柔、恬静,所以提前了解很有必要。在上课时,有学生说出了部分上海话词汇,起到了很好的示例效果,学生对吴音有了较好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地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我告诉学生:词中描写了很多景物,但有一个景物是景中之“眼”,它串起了所有的景物,大家去找找,并体会它是怎样串起景物的?学生很快就发现,“溪”是词中景物之“眼”,经过研究讨论,他们也很快发现了“溪”是如何串起景物的。很多学生通过自己的寻找与体会,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再如,在教学“几个儿子的表现”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自己体会最欣赏词中哪个“儿子”的表现,并同时提出相应的理由。有学生说最欣赏“大儿子”,因为他干的是最辛苦的活――锄豆,他负担了全家人的粮食;也有学生说最欣赏“二儿子”,因为他会编鸡笼,是个心灵手巧的人,他编的鸡笼不但能自家用,还能拿到集市去卖钱;当然也有学生最欣赏“小儿子”,因为他给这个家庭里所有的人都带来了欢乐。对于学生的不同看法,只要他们能说出正当的理由,我都给予肯定,以此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让他们体会到成就感。

二、“以读为主”,熟读成诵,达成目标于无形之中

这首词上片长短句相间,非常有节奏感,每句押同样的韵,读来朗朗上口;下片句式整齐,均以六字句组成,韵脚相同,富于音乐性、节奏感,利于背诵。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通过读去理解词意。在学生理解词意有困难时,我并不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再读一读。例如,在读到“溪上青青草”时,学生对草长在“溪上”还是“溪边”有了争论。这时,我并不立即提示,而是让学生再读,慢慢地,“溪边论”就占了上风。学生通过多读,并结合插图,理解了草应该是长在溪边,而之前我曾介绍过,词要讲究“平仄”,学生也体会到这句话里用“溪上”会比较押韵,但“溪上”意思仍为溪边。再如,“无赖”一词的教学,学生同样分为两派,一派理解为“不讲理”,一派理解为“顽皮可爱”,最终通过读,学生于“最喜”一词中体会到了“无赖”应是“顽皮可爱”。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去读这首词,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在理解词意的同时,学生感悟到了词人的情感,最终达到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词的目的。

三、“以情为线”,感悟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作,感悟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 “茅檐低小”一句时,我问学生:“如果给你们住这样矮小的茅草屋,你们会感到高兴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不高兴。”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词中人物之乐,体会出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呢?对于这个难点,我没有生硬地告诉学生本首词的中心思想,而主要是 “以情为线”,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悟词意,体会词情。我引导学生:“虽然茅檐很‘低小’,但大家再继续看一看周围的环境,看一看老夫妻俩在干什么呢?”这时,歌曲《最浪漫的事》部分适时播出,学生一边听着歌曲,一边看着“翁媪”的“相媚好”,再读一读相应的句子,于是体会到了幸福其实很简单――虽然 “茅檐低小”,但这对老夫妻却能“相媚好”,他们是幸福、快乐的。

在体会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时,学生又有了理解上的困难:作者是个做官的,他为什么要向往这样的田园生活呢?我同样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只是让学生补充阅读了辛弃疾的另一首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再辅以作者的生平资料介绍,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最终,学生终于悟出了作者这份特殊的“情”。因为作者来自当时金人所占领的地区,他的心愿就是带着兵马把金人赶走,让广大北方的人民过上正常的生活。所以,当他走到江南这一处小山村时,被眼前这一家享受着天伦之乐的普通百姓所触动,再回想起自己的家乡,自然真情流露,表达出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其实他的这份感情,正是一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大情”啊。

第3篇

一、发挥想象,领悟意境“美”

发挥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是一种艺术境界。古诗意境深邃,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之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象,理解诗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对照诗句说说或演演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验,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古诗词语言相当精炼,细细读来,耐人寻味。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把诗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于眼前,让学生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

二、让校园成为舞台,让学生拥有展现自我的机会

我们可以在班上或学校里举办定期的诵读活动,给每个孩子表演的机会——这是对孩子学习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激发和保护了孩子们对古诗词浓厚的学习兴趣。活动可以是小型的,也可以是大型的;可以“演诗”,可以“赛诗”,可以“唱诗”,也可以“诵诗”。孩子们排练、表演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学习——是一种合作性的学习,是一种兴致浓烈的学习,这样的活动促进了孩子们的学习。每一学期,我们都评选出背诵古诗词数量最多的同学,并给予表彰奖励,让学生受到极大的鼓励,使其背诵的积极性日趋提高。等下一次比赛,我们还惊喜地发现,学生不仅背过了教师安排的诗篇,自己还主动背过了其他一些古诗,丰富了古诗的内容。

三、以诗歌的音乐性作为引导学生热爱诗歌的突破口

作为教师,要把眼光放远一些,要真正具有提高整个民族文化、文学修养的宏阔眼光,认识到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古诗词,也许其效用不能立刻体现出来,但是学生在这个阶段比较集中地接触这种精粹的文学样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一点半点理解、欣赏诗歌的方法,也许就靠这点方法,能给他们打开一个新世界,而诗中蕴涵的深意他们暂时不理解又何妨呢?随着年岁的增长,知识积累的深厚,阅历的丰富,他们会逐渐破译诗中的“密码”;或者在将来的某些时候、某种情景中,他们心里也许能自然而然地响起曾经熟悉的诗句。就在这些时刻,他们好像忽然参悟了诗里的秘密,经历着愉快的精神之旅——这是多么美好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上的熏陶与感染正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

四、通过朗读带范读使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真情诵读时,声音最具有表情功能,能使诗歌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使听的人有更逼真、更深切的感受。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范读范背的形式来运用声音,使其感染学生,并训练学生读。从心理学角度讲,听觉的感受能力要远远大于视觉,有感情地范读范背是表现诗歌音乐性和准确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听范读节奏有力的声音,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诗歌的精彩片断和神韵会通过朗读这个媒体,变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当然,有表情地朗读,要求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艺术功底,有真情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形成意境,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渴望。教师在导学时,根据诗的不同基调变换不同的情绪、语言和语调,把握描述的节奏,绘声绘色地展示诗的情境,能把学生带入诗的境界,使学生感受到读诗带来的美感,就能激起学生读诗的兴趣。

五、借助插图,借助画笔,在形象中理解诗意

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版语文教材中,一部分古诗词配有插图,这些插图都展现了诗的意思和意境。教师不能忽略这一教学资源,要合理运用它。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图画去了解诗词的意思,这不正是“事半而功倍”吗?说起图画,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是天生的画家,他们从小学起(甚至更早)就善于用画笔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可以给足时间,让孩子们把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画出来,在画的过程中既培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加强了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对诗词意境的体会。

六、走进古诗,让学生入情入境

第4篇

关键词古诗;情境;创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在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一、利用图画创设情境

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图片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如在教学元代诗人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时,如果教师就文字这样给学生讲解:“这首小令描绘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游子秋日黄昏行旅的图景,表现了游子悲秋怀乡、难以言喻的惆怅心情。”学生可能很难体验到。因为学生们没有做游子的经历。因此,在学习这首小令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先将小令中的内容做一个大致的了解:前三句写景——缠绕着枯藤的老树上落着几只在黄昏中栖息的乌鸦(这是全诗的基调铺垫,已然是愁绪满纸了。);精巧的小桥,清澈的流水,幽静的人家(这里描写的是恬静幸福之景,从反面牵动了作者的离愁别绪,因而更怀念家乡);荒凉的古道上,刮起阵阵萧瑟西风,旅人骑着一匹瘦马,正在继续奔波(这里透露出了游子的身世)。接下来,教师质疑:“你认为小令中哪些词更能表现出游子的心情呢?”引导学生理解。而后,教师出示图片:枯藤老树、黄昏中栖息的乌鸦、瘦骨嶙峋的老马、在秋风中瑟瑟发抖的游子形象(断肠人)。有的学生看到那匹“瘦马”时说:“从瘦马的身上,我想象到了游子奔波的劳累艰辛,马都瘦成这样了,就暗示了人的劳累。”还有的学生将最后一句与图片结合在了一起:“因为人在天涯,离家遥远,在秋风中骑着瘦马行进,无依无靠,所以更加伤感秋天的来到更加思念家乡了。”

图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古诗文所表达的感情,比较有效地提高了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二、利用声像创设情境

学生在学习古诗时,由于古诗的年代久远,理解就比较容易有误差,因此不少学生感到有困惑,有个别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不太感兴趣。因此,就要求教师想办法使学生爱上古诗,爱学古诗。若教师在教学时借助现代教育媒体——计算机,融光、声、色为一体,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浓烈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例如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诗时,学生对瀑布的形象感知较少,因此对瀑布声音的气势、形象的壮观都不会理解得太到位。于是,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观看了瀑布的有关录像,让学生对瀑布的声音及形象产生浓厚兴趣。而后,配着音乐,师生共同朗诵课本中叶圣陶爷爷的《瀑布》,使学生更加熟悉瀑布的声音与景象。最后,师生再一起共同学习、讨论、交流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此时,学生们不用老师多讲,已经深刻地感受到了“遥看瀑布挂前川”的美丽景象与“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恢弘气势,更加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风光的无比热爱之情了。

利用声像创设情境,使学生如临诗人所处年代,就犹如坐在诗人对面,聆听诗人吟诵,产生出一种真切的感受。

三、利用亲身经历创设情境

在学习陆游的《游山西村》时,里面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有的学生对诗句理解有一定难处。什么是“山重水复”,怎么会“又一村”,需要教师的引导。除了可以用图像资料加以引导,还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用自己身边的简单示例来理解。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教学楼走廊来理解。初来我校的人对我们的学校格局不是很清楚,当从西门而入时,往东走,看到一块硕大的版画,以为是尽头,但是走近了却看到一个拐角,拐过去再次往东走。如果想去办公楼,那么需要走两个这样的拐角。因此,这一情形和我们诗中的情形有类似之处。让学生走一走,理解起来就会比较容易了。

四、利用模仿形式创设情境

古诗的教学不一定必须是严肃规范的,只要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很多古诗,既像一幅画,又是一段美妙的旋律。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将古诗可以作为真正的音乐旋律来欣赏,而且诗词并不只在于音律上的押韵,很多有趣的能够唤起人们想象的声音就藏于诗句当中。

一首宋代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出现了多少美妙的声音。月光明亮,惊飞了树枝上的喜鹊,摇醒了半夜沉睡的夏蝉,发出清幽的鸣声。人们在浓郁的稻花香里谈论着今年丰收的消息,高兴地听着田野里蛙声闹成一片。多么惬意的景象!

这是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阅读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注意了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夜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既是夜间,却将月、鸟、蝉、蛙、星、雨、店、桥多种事物巧妙地组织起来,让人感到恬静。在此,教师请学生们细细品听诗句中的声音,引导他们模仿这夏夜里的声音。于是,教室里一片鸟噪、蝉唱、蛙鸣,山村特有的音响交会在一处,好不热闹,使黄沙道显得更加生机勃勃!再来提问学生的感受,会答出:“真热闹,这个乡村太有生气了!”“我能感受到人们喜悦的心情!”“我能体会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这种乡村生活的喜爱。”……

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诗意课堂 营造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48-01

针对语文课堂教学所存在的诸多弊端,人们提倡语文教学的诗意化。作为一个一线教学人员,直接肩负着教学的实践,理应在自己的课堂积极实践着诗意课堂的营造问题。因此,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注意认真钻研教材,积极利用多媒体资源,充分依靠学生,把以学生为主体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现将自身的相关实践拙于笔端,期求方家教正。

1 善于利用多种活动,提高诗意课堂营造几率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文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当然也离不开语文实践。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实践,是否就是整天去读读背背教材文本,是否就是机械地抄抄写写教材文本上的词词句句就算是在进行实践?回答应当不能完全意义上的肯定。那是一种相当不具任何活力的语文实践,那是一种根本不具任何课堂诗意的实践。从小学生所具有的比较特殊的学习特质看,真正能够富有诗意课堂的构建,需要能够让学生以“看”“读”“想”“写”“演”“唱”等教学活动来感悟如画般的教材文本。譬如人们都这样去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具体的诗篇时,就应当让学生在阅读诗篇之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去联想起诗歌所描写的画面,那就可以比较充分地实现着课堂教学的诗意化。如和大家一起学习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中,不仅仅就让学生去读,而且注意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文字转换成生动的图画,使诗人的文字变得那样的有声、有色、有形,促使学生比较整体地把握住诗歌的主要内容。然后在反过来让学生进入文本语言,让课件交互式呈现不同的句子。学生们反复诵读着,边读边想象着。尤其注意在交流时让学生去说出自己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比较有意义地发现,学生所发现的画面尽然就是那样的丰富多彩和生动形象。

2 善于赖于学生实践,提高诗意课堂营造效果

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学生的实践是比较少的,即使让学生进行实践,学生的实践也是比较单一和呆板的,人们也比较实际意义上感觉不到相关的诗意性,或者也就完全不是那样的诗意化。这应当与新教育理念是格格不入的,也应当是完全有悖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所以,提高诗意课堂营造效果,需要赖于学生的充分而又主动的实践。让学生去阅读文本,不管去读叙事性的作品,还是去读诗歌性的作品,学生的鉴赏感悟之实践都是完全需要的,而且应当体现学生鉴赏感悟的主动积极和生动活泼。尤其是对古诗词的阅读感悟更需要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和生动活泼起来,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活动能够呈现精彩的则应当是我们所有的学生。如教学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清平乐・村居》是一首描摹田园风光的宋词,词仅短短的46个字,但所勾勒出的画面是那样的清新怡人、其乐融融。词人辛弃疾在国家半壁江山沦陷的痛苦中,偶见一户农家人的平常生活,心中生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像这样的古诗词,我们如何能够获取学生阅读感悟甚至就是自主鉴赏的效果?设计教学时,笔者就将教学目标锁定在让学生去反复吟诵上,让学生通过反复吟诵去想象画面,去理解~作内容,去感悟词作意境,去体会词人所渗透的情感。教学时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让一个个学生得以实践。如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课堂是那样的灵动而有生趣,学生便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诗意飞扬在课堂,学生也就是实践意义上的其乐融融。

3 善于倾听学生心声,提高诗意课堂营造质量

诗意课堂,并非人们所理解的简单意义上的热热闹闹,当有比较实质性的意义和效果。从相关意义上讲,人们在教学课堂怎样才可以构建比较有质量的诗意课堂,窃以为应当善于倾听学生心声。平时的阅读教学,之所以就是不能体现其诗意性,就是人们少倾听着学生阅读感悟的心声。学生对教材文本的感悟,其心理所想的我们比较积极意义上采纳了吗?应当就是完全意义上的没有。由于此,即使我们去以极为丰富的场景呈现,也不可能去形成真实意义上的诗意课堂。所以,善于倾听学生心声,是提高诗意课堂营造质量的理想渠道。尤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更需要注意倾听学生心声,采纳学生的心声。应当肯定,学生阅读感悟的心声表达出来后,我们教师不要简单地置之不理,更不要去粗暴地全盘否定,那学生会是那样的乐意表达,整个课堂将会奏响极为优美的学生自主表达的旋律。譬如教学《鞋匠的儿子》,让学生去熟读着,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读着,让学生在字里行间神游着,去内心的感悟着,让学生去自由地表达着。虽然学生中有对林肯颇有微词的,认为作为一名总统应当对议员的嘲讽予以还击;虽然学生的表达与对文本的感悟具有较大距离。但没有去否定,而是巧妙地引领学生去继续阅读着。学生们的读,有利于使画面立体起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使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实现着比较理想的悟。学生的悟不仅仅悟出根本,而且悟出了实质。由于学生通过读比较理想地与文本展开了对话,学生便比较自然地走进作者的心里,和作者一起产生共鸣。学生便感到林肯作为一名总统具有极强的人格魅力,在学生知晓林肯在掌管美国的年年岁岁里,其人格魅力产生极大的作用。学生也因之得到魅力人格的熏陶感染。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营造诗意课堂的思考对于我们每个教师而言,应当就是不尽的。我们还应当去比较多地关注文体,应当在学生表达的聚焦上多做些思考,甚至就是做出极为丰富的思考来。学生是一茬一茬的,课堂教学永远是动态发展的。我们必须做出努力,也可以获取着更多成功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成向阳.送语文回自然[J].语文教学通讯,2015.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