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材料作文怎么写

材料作文怎么写

时间:2023-05-30 09:47: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材料作文怎么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材料作文怎么写

第1篇

一、习作前导积累

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除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多读多背,采用多种形式多读名篇课文,精彩的部分还要多品读,直到能背诵下来,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还应指导摘录词句,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指导学生把课文的好词好句录到本子里,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

在学生摘抄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常根据写作的需要,让学生每周找的内容有所不同,有时是专找写景的,有时是写人的。而抄写范围也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天地,可以是报刊杂志,甚至是检测题上、练习册里的阅读片断。把学生的眼光引到阅读短文上,另一方面又使得学生认真对待,自然会加深对短文的理解,也让学生不知不觉的习惯于重视阅读片断,考试时也会认真对待阅读。

作文是生活的再现,那么,作文中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生活阅历。由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的接触面窄,语言积累较少。一部分学生感到作文难,并不是他没素材可写,而是难在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句子描述。由此可见,要引导学生克服作文的畏难情绪,解决学生的语言积累是必需的条件之一。教师可以有必要结合习作内容为学生提供有关的词汇、句式让学生熟记,写作时以备使用。

二、开课时导其趣

学生“厌写”“畏写”的首要原因是缺乏写的兴趣与欲望。部分教师的习作教学还是沿用传统落后的操作模式,不根据习作的具体内容采用灵活有效的指导方法,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不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而是从审题立意到选择材料,从布局谋篇到表达技巧,面面俱到,范范而谈。要想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神秘感和厌恶感,开课时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创设写的情境,营造轻松和谐而又充满激情的写作环境,激发写的情感。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音像创设情境;可以利用图片创设情境;可以利用语言创设情境;可以利用作品欣赏来创设情境;可以利用游戏来创设情境;可以利用生动的表演创设情境;还可以利用大自然的景物创设情境等等,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师都有应以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最终目的。

三、动笔前导挖掘素材

(一)借助影像进行写前指导,培养学生采集储存写作材料的能力。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普遍患有“畏难症”。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常有“无话可写”之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获取写作素材。由于学生平时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印象是模糊的、零乱的,面对作文题目自然也就难以下笔成文。倘若所写之物,都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实地观察后再写,这又是极不现实的。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借助投影(或幻灯)、录像(或电影),对学生进行写前指导,让学生逐一观察,对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形成完整、深刻的印象。学生有了生动可感的写作材料,下笔成文也就比较容易了。

(二)巧用“三台机器”进行写前指导,培养学生自我提取写作材料的能力。

1、引导学生使用“电影回放机”,根据写作对象或写作内容,像过电影一样,在脑海中仔细地将其回放一遍,不要忽略每一个细节。

2、突出重点,使用“经典电影展播机”。 三年级的作文训练是以写片断为重点,要把片断写具体,写清楚,必须把“电影”精彩部分中的行为动作、心理活动、语言等细节里提、完整地再现。

3、精挑细选,指导用上“过滤器”。习作不可能像电影那么细致周详,必须对“电影”进行整理、筛选,过滤掉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将最生动、最吸引人的地方保留。

四、动笔时导素材加工

我们平时主要教学生怎么积累材料,而怎么“加工”材料却讲得少,学生的习作内容也总是生活现象(第一原始现象素材)的堆砌,并不是加工过的(围绕题目和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材料组成。小学生“加工”素材,也就是对选定的生活现象素材(完整的篇章或具体的段落、细节),删除与题目无关的部分,并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使词句更能表情达意。三年级的作文训练是以写片断为重点,要做到怎么说怎么写,能把片断写具体,写清楚。在教学中应该突出段的训练这一重点,扎扎实实进行段的训练,读写结合,训练结合。要把一段话写具体,不论是写人状物,或者是叙事、记活动,先要考虑好几个部分,或者几个方面、几个环节来写,也就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然后运用相应的构段方式根据认真观察的结果,对事物的重点部分进行细致的记叙和描写,表现出事物的特点,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如(1)连续结构段(2)并列结构段(3)总分结构段(4)概括与具体结构段等。做到这一点,就不会把事情写得太笼统了。

第2篇

一、强调一个“真”字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有大量的见闻、感受,适合我们不拘形式地表达。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写“实”,写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人、事、物、景,不能写空话、套话、假话。这对于同学们来说至关重要。所以,写作文,要力戒目前习作中普遍存在的假情、矫情。真情表现的不仅是文品,更重要的是人品。

二、着眼一个“小”字

我们经常讲,作文要“小中见大”。“小”主要指材料,“大”指的是思想是主题。材料虽“小”,但只要选择恰当,就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这种“小”要求同学们在写作文时,选择的材料少一点,时间短一点,场面小一点,情节简单一点,这样写起来就容易多了。比如日记,就适合用来描写一些细小的事情、事物、场面。日记可长可短,最适合用来收集日常的生活材料。如:

1月1日,晴好。早起,替爸爸晒了被子。午后回到石湖,晚上笑川家喊吃饭。一起吃晚饭,牵牵会吹口琴了,好像又长高了。回来也晚了,打扫卫生,洗澡。待到睡下也是过了零点。

1月2日,上午晴好,午后天阴。起来不算早。坐在电脑前写了一天文章。中午吃狐狸做的排骨汤,炒茼蒿。晚上去附近散步,买了一盒嫩豆腐,煮了豆腐面吃,味道不错。

这两则日记简洁明了,但内容实在。因为作者抓住了细节。写晒被子,写吃饭,写散步……每一件都是很小的事,连接在一起,是一幅生活场景图,富于生活气息。

所以作文不要介意材料“小”,关键在于把材料啃得透,嚼出味道来。这样子,下笔简明,又有味道,像清闲时,喝凉白开,最清肺下火。

三、注意一个“独”字

这里的“独”,是独特的意思。高年级的同学要注意习作的个性化,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累积写作的素材。

“独特感受”,指的是想人所未想,言人所未言,要有创新意识,不能人云亦云。要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人和事。要亲自体验,把自己独有的、别人不曾经历的或不知道的内容写出来。在选择作文材料时,可以从众多的材料中选出几个来,然后,比较一下,看哪个材料是别人没有的。如果是大部分同学都掌握的材料,或是大部分同学经历过的事情,最好不要作为自己作文的内容。要想写出独特的作文,要注意选择独特的材料。

四、突出一个“趣”字

这里的“趣”,指的是选择的材料要有趣味。我们对周围的事物要有好奇心与强烈的探究兴趣,试想,自己都认为没意思的内容,怎么能写好,又怎么能使别人有兴趣去阅读你的作文呢?因此,作文选材要突出一个“趣”字。不仅材料本身有趣味性,还可以在叙述的时候,用上一些幽默的语句,以增强语句的趣味性。例如:

我因生病不能吃瓜子,但是冬天到了,就不自觉地会囤积各种零食。晚上剥香瓜子喂包子(猫的名字)吃,作为人肉脱壳机,赶不上一只猫吃的速度。我说你好歹咀嚼一下啊,混蛋!它不光吃,见我剥得慢了,还自己伸爪子过来掏瓜子过去,凑到嘴边想要自己剥……哼!你行么?就那没有进化好的爪子,漏风的嘴巴……终于找回了一丝猫奴的尊严。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最让我感到头疼的而且是越来越头疼的问题就是关于学生的作文教学。现在,学生面对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在无数次叹息:“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这个问题之后,我静下心来认真思考:难道只是孩子的问题吗?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孩子无话可说,无事可写,除了跟现在的孩子的社会生活,课余生活极其有限这些现象有关之外,跟我们的作文教学思维模式也有很大的关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各个学段的习作要求的第一条分别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一学段)“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第二学段)“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第三学段)

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这样说:“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样。”这些要求和名言似乎都在透露一个信息,那就是我们要降低对学生的作文的要求,让学生产生说话和表达的欲望。对此,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一、转变自身角色,引领学生开口说

当今小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文。究其原因学生习作都是被动的、听令的,也就是说,每一次作文都是先由老师施以“指令”,然后学生应令行事。学生胸中不一定有作文要求的材料或者生活实践,只好搜肠刮肚,硬着头皮写文交差,由此造成许多学生一提到作文就“痛苦不堪“。对此,我在作文教学时就努力转变原来的师生模式和教学模式,把每一节的语文课的前3分钟变成说话时间,每天一个学生,到讲台上说话,想说什么说什么,想怎么说怎么说,只是要求说话时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晰,意思表达清楚就行。刚一开始,学生们也不知道怎么说,有的时候站在台上好久才能说出一句话,但是我绝不批评,而是发现他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并鼓励他下一次说出两句话来。时间长了,学生们不仅越来敢说,也越来越会说,越来越能说了。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说话能力,无形之中也帮孩子积累了作文的素材。使学生渐渐领悟到写作文就像说话一样简单,从而让他们不再害怕作文。

二、改变命题方式,激发学生表达需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把体验的过程进行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因此,我在教学中大胆改变传统的作文命题方式,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抓身边的事做材料,请学生自己命题,写自己的作文,努力让学生见到题目就想写,并且有话可说,努力在命题上为学生提供一个能说真话的空间,努力使学生愿意将作文成为其喜怒哀乐的一个倾诉载体。如开学后的第一个期中考试后我校都要召开一次家长会,我便借这个机会,让每个学生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写封信。我只提出如下要求:写自己最想说而不敢说的,最该说而没机会说的,写出真情实感。并且告诉学生,信写好后装进信封,夹在作文本里,老师绝对不会看。然后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写。这次开放性的作文,令我收到了很多惊喜。有的学生写着写着竟然流出了眼泪,学生们的情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泄。家长会后,很多家长向我表示,孩子在家里从来没有向自己说这样的话,自己也从来没有想过孩子会有这么多委屈和不满,还有的家长流着泪说自己的孩子长大了,回家一定多陪陪孩子。真没想到,小小的作文竟让父母和孩子的情感得到了交流,得到了升华,让作文的人文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当然。如若没有这次开放性命题的练笔,我怎么会有机会走进复杂纷纭的小学生的情感世界呢?

三、调整写作目的,负担学生情感生活

前苏联教育专家赞科夫说过“作文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情感、意志品质,更主要的是教会他们面对今后社会生活的能力。”当今社会作文已经成为工作、生活的需要。如写产品介绍、工作总结、述职报告等等,可见作文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调整了作文的动机,转换学生练笔的重心,不再只重技巧而轻应用,不再为作文而作文,而是把作文的重心调整到参与社会实践中来。如在学习书信后,我就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给自己喜欢的人物写信,讲述自己对他的喜爱和佩服,并介绍的自己学习生活等等;我还让学生结合班级里的活动写一些通讯稿,帮门卫杨叔叔写放假通知,帮低年级的小朋友写寻物启事,向校长提建议等等,使学生感知作文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需要每一位语文老师的思考与创新,要做有心人,不断地学习积累经验,使作文教学常教常新,令我们的学生不再害怕作文。

第4篇

一、 保持平静心态,细心体会命题要求,努力将平时积淀的符合该题旨的所有素材搜索出来

面对应试作文题,有的考生会觉得出乎意料,脑子一片空白,不知该说些什么;有的则感到似曾相识,可写的东西很多而又不知从何说起,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心情则异常紧张,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是很难写出合乎命题要求的高质量的作文的。

出现上述两种情况怎么办?必须控制紧张心情,静思默想几分钟,认真审题,精心构思。如果无话可说,就要努力回忆,千方百计打开自己的材料记忆库,展开联想,一般考生如能平心静气,应该是有话可说的。如果不回忆和梳理已有材料,而偏要想入非非,编造一些材料,那么既缺乏典型性,又容易张冠李戴,甚至闹出笑话,这是应试作文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感到材料很多,而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那就得仔细领悟题旨,确定好思考范围;另外,可以在稿纸上把想到的材料罗列出来,逐项细看,对照命题要求,决定取舍,取舍的一般原则是(1)取亲历舍传闻。亲身经历的事情,自己感受深,容易写得具体生动;而道听途说的材料,写进文章里,易露出破绽;(2)取近舍远。越近的事情,印象就越清晰,就容易写得具体;而越远的事情,印象就越模糊,不易写具体。

二、合理安排作文时间,也有助于克服心理障碍以取得高分

应试作文一般应控制在一小时,其中审题占十分钟,构思(包括选材、安排结构)占十分钟,正式作文占四十分钟。合理的安排时间,往往会事半功倍,可有些考生由于紧张,唯恐时间不够用,拿到题目就写,根本不考虑审题构思以致造成行文阻塞不畅,内容胡拉八扯,材料和主旨不统一,更有甚者,完卷之后才发现离题万里。“磨刀不误砍材工”。写作前必须得有一个审题构思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越充分,酝酿的越成熟,就越有助于一气呵成地写出文从字顺、思维缜密的好文章。

三、 合理运用写作技巧

应试作文是限时作文,考生处在紧张环境下,心理压力很大,时间又紧迫,因此必须合理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如快速审题法(联系背景法、情景假设法、虚实错位法、逆向入题法、辨明关系法等),快速破题法(开门见山法、解释题意法、由引入题法、由反而正法等),快速构思法(顺乎天理法、顺应时空法、分类条陈法、片段组合法、思路标志法、寻根究底法等),中间四式(并列式、层进式、类比式、对照式),结尾四技(画龙点睛,卒章显志;首尾顾盼,前后呼应;饱含哲理,发人深思;委婉含蓄,余味无穷等)。运用这些技巧,并非提倡写八股文,而是有助于高质量的快速成文,在应试作文中,考生要做一名“工匠”而不是“艺术家”,要树立得分意识。

另外,行文时应尽量做到落笔成文,不涂不改,不删补,写好后,一般读一遍就行,不宜作大的改动。应试作文是给评卷者看的,如涂改太多,卷面不整,会被评卷者倒扣“印象分”。因此行文时应特别沉着细致,尽量保持卷面整洁,字迹工整,书写符合格式,标点正确,尤其是开头和结尾,更是不敢马虎。“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头好就能使评卷者眼睛为之一亮,对你的作文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无形中你的作文在评卷者心目中升了格;结尾好又会使评卷者心情为之一振,对你的作文产生良好的“临别印象”,加深评卷者的“正反馈”,使评分得到优势。有的考生不注意这一点,出现首尾不和谐或者虎头蛇尾的毛病,更有甚者,结构不完整,出现残卷,使人产生“负反馈”。这就会直接影响作文得分。

四、 采用应急措施

假如文章写了一半,发现主题有偏,如果重写,显然时间不允许,怎么办?如果是因为材料拉扯开去而偏离了主题,那就要删除枝蔓,尽量在后篇行文中增补能表现主题的典型材料,以此来进行弥补。如果材料十分散乱偏离主题,就应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尽量保留可用内容,砍掉有损主题的材料,增补一些强化主题的语句,或写一段结尾直接点明主题。假如文章写完后发现走题怎么办?迫于时间所限,只能用开头结尾弥补。另添或改写开头,当然这会影响卷面的整洁,但亦无他法,结尾处也可设法弥补,关键一法是直接点明题意。除开头和结尾外,也可在正文部分做小的改动。这种处理纯属急救。大增大删,时间来不及,而且在慌乱中瞎改,有可能适得其反,越改越糟。

第5篇

小学低段作文的起步教学,就该以孩子的兴趣为动力,而七八岁孩子的兴趣最大的就是图画,这是最为直观而又相对形象的作文素材。看图写话,是孩子作文入门的起点。那么,怎样引导孩子在看图写话中,取得好的成效呢?其实,看图写话是有小窍门的。

看图写话是以一幅幅图画作为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是丰富语言积累的好方法,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第一步。

有些老师认为看图写话,就是只要写清楚是谁?在哪里?什么时候?在干什么?这样简单的一两句话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我们知道,看图写话,是由看想说写四步来完成。但如果每次都是这样的简单的回答三四个小问题,会导致孩子们在看想说写的时候,被这个框架局限。一开始的作文入门起步,会让孩子养成一种惰性,所以,老师在看图写话作文的训练中,掌握一些小窍门。而这个小窍门,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引导学生把一幅图,转变成四幅图。

下面以经常出现的图片为例:比如两个孩子在教室里做卫生的图。按原来的要求,只要两句话就可以了。放学了,小明和小红在教室里做卫生。他们做得很认真。孩子们不需要去怎么仔细看、想、简单地就说了出来,再写下来。任务完成了可是对孩子的训练却不理想。但是,我们可以这样引导:第一幅图:是为什么这两个人在留下来做卫生?这是故事的背景。答案很多,只要是合理的,都可以。第二幅图:为什么是小红擦桌子,而小明擦玻璃?他们是怎样分配任务的?这是故事的起因。第三幅图,是原图,即他们是怎么做的,做得怎么样?这是故事的发展经过。第四幅图:做完后,他们的心情怎么样?或是老师表扬了他们,他们怎么样想的等等。这是故事的结尾。

再举个例子,比如小英给奶奶按摩的图。第一幅图,是在什么时候,小英在干什么?这是背景。第二幅图,奶奶在做什么,小英看见了,想了什么?这是故事的起因。第三幅图,是原图,小英是怎么给奶奶按摩的?这是故事的经过?第四幅图,奶奶会说些什么?小英的心里会感到怎么样?这是故事的结尾。

当然问题并不局限于这些,归纳起来,我们可以根据一幅图,要按故事的前景,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四个方面来对一个故事进行具体地阐述。因为孩子们在对看图写话的过程中,要把看到的一幅图,根据发生的情景想象前因后果,再根据所想的内容,去说一说故事内容。而最终,孩子们根据所说的再写下来。这样的训练,不仅能养成孩子观察习惯,也能训练孩子的思维。

看图写话小窍门,一分为四,就这么简单。有了这样的小窍门,我们相信,孩子的作文,一定会不同凡响的。

第6篇

作文教学要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是:写什么?怎么写?写什么,指的就是写作题材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地指出:“小学生的作文就是联系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可是,当小学生面对写作文的时候普遍感到苦恼,都表示自己“无话可说”。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的生活接触面太宰,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作为自己的作文材料。另一方面,教师在作文教学的时候可能没有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久而久之,学生渐渐地不爱写作文,甚至害怕写作文。如何调动学生的写作激情、让他们喜欢写作文呢?

一、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多方面获得写作素材

曾有相关组织对小学生的作文问题做过调查,其中有82%的学生表示怕写作文,因为不知道自己写什么。所以让每个学生能更大程度上的接触生活,让他们感到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是克服学生写作畏惧心理的重要措施。也是让学生能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引导好学生进行观察周围身边的事物和自然环境,那么学生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了。

第一,要在观察上引导好学生。观察是写作的第一步,让学生学会观察,才能让他们对自己身边的各种事物感兴趣,然后自主去观察事物、研究事物,这样写作才会有材料。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要着重做好五个方面的训练:观察的细致性;观察的顺序性;观察的重点性;多种感官共同观察;观察时的联想。例如,冬天下雪的时候,屋外一片白茫茫的镜像,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让学生就此联想,激发出学生的兴趣。

第二,在内容上指导好学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关于写作方面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怎样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的灵感呢?这就要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如何筛选材料,让学生知道并明白什么材料可以用作写作,哪些不可以。把这些材料归类,让学生将这些材料串联起来,应用于写作之中。把作文训练和他们的生活紧密连接起来,使他们感到自己有东西可写。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最好是让学生自己组织活动,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能主动去发现新材料。

第三,要让学生学会构思。如果写作内容比作米的话,那么构思就是做饭,学会如何构思,才能写出一手好的文章。教学生如何构思,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指导。首先使学生学会如何立意,意思就是让学生根据写作要求确定一个主题或中心思想;其次,让学生根据具体的写作内容,选择写作需要的材料,使学生学会如何将生活素材转化成作文题材;再次,让学生学会如何安排材料顺序和结构,让这些材料在写作中做到有条不紊。

二、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

教会了学生如何写作,但这不能保证学生就会喜欢上写作。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有了兴趣,他就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地去学习。所以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是写作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写作兴趣。小学生处在人的成长的阶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不成熟,其思维也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在一个具体生动的特定环境中,他们往往会非常好奇,引起了他们的新鲜感。这个时候,教师稍加指导,就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创建活跃的教学气氛,确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如果教师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地位,不设身处地去体会学生的心理,这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所以在学生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建立一个平等、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善于调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填鸭式教学的牺牲品。同时,也要基于学生发表意见、提出问题的机会,要鼓励他们敢说真话,这样能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三、重视写作指导和讲评

学生有了写作的积极性,但是不能放任他们瞎写胡写,在他们写的同时,教师也做好指导和点评,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加强指导,教给写法。作为仍处在成长阶段的,各方面能力还很薄弱的小学生,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还很有限,所以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怎么去写好文章。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仿写、续写或改写课文。

四、注重学生作文的修改

第7篇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渗透在教师的学科教学过程中。下面我谈谈自己平时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在审题选材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1、引导学生多角度审题立意,培养学生的思维求异性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多面性,对同一事物只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会获得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摆脱命题及指定选材范围的束缚,做到一材多题,多材一题的审题及立意。如在指导学生写《老师,我多想对您说》一题时,我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多角度审题立意,学生写出的内容各异:有怨、有恨、有委屈、也有感激。多数学生的作文立意新颖,思路开阔,少有雷同现象。通过这样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

2、精心开展集材选材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在作文时,同一题目或同一主题的文章,由于材料不同,表达效果也就不同。这些不同的材料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我经常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去领略大千世界五彩纷呈的生活,从无限丰富的生活源泉中掘取创作材料。同时我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注意引导学生从各种阅读物中“开源”“引流”,提取创作素材。我在各种活动课中有意创设情境,制造材料,指导学生从泛泛的材料中找出独特的地方。通过这样的集材、选材训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拓宽了作文的思路和素材,使学生的作文表现出独创的特色,迸射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二、在写法训练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个人创造性的认识能力。”爱因斯坦告诉人们:“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为了给学生插上知识的翅膀,创造驰骋想象的空间,我在作文教学中,经常结合课文或课外阅读,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写法训练,来拓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培养他们的求新求异精神。

1、化略为详,扩展联想

把课文中任意一段写得比较简略的情节扩充具体,化隐为显,化简为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篇末续尾,延伸联想

根据课文或课外读物中故事情节的叙述情况,以原文为起因,展开想象,让故事继续发展下去,使故事达到新的境界。如学了《穷人》一文,我让学生以文章提供的情节和故事结尾进行延伸联想,学生分别以《西蒙的孩子长大后》、《当桑拉拉开帐子时》等题目写出了情节新颖,内容各异,形象生动的续文。

3、憧憬未来,向往想象

少年儿童喜欢幻想,引导他们对未来情景进行设想和展望,不失为培养他们想象力的一个好方法。我在组织学生观看有关节目和课外读物后,喜欢让他们写一些想象性、科学性文章,如《梦游太空》、《祖国的明天》、《二十年后的我》。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设想了美好未来的情景,尽管有些内容离奇,但可以看出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世界。

第8篇

一直以来,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两难”现象:对于学生来说,作文难写;对于教师来说,作文难教。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不喜欢写、不愿意写、不会写。教师也不知道从哪儿入手教。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陈旧落后。新课改的实施,为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增加了助推器,下面谈谈自己运用《新课程标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点体会和认识。

一、落实课程标准理念,让学生愿写、乐写

《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颁发,对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进行了调整,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从称谓上看,低年级作文叫写话,中高年级叫习作,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教学观。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学生将不再感到作文难写,没有内容写,不会写。《新课程标准》规定,一、二年级的作文叫写话,“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受”;三、四年级的习作,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五、六年级的习作,要求“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积累素材”。大大降低了习作的难度破除了条条框框,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把真情实感诉诸笔端,激发写作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你不让他去做,他也会去做。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感兴趣的事,学生的习作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了。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这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资源,学生不会感到没有内容可写,而将体会到信手拈来皆成文章的乐趣,所以有人如此赞美生活:生活是一首诗,生活是一幅画,生活是一首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学生读懂这首诗,欣赏这幅画,会唱这首歌,那么,他的作文教学就过关了。“不拘形式地写”,学生可以写诗,可以写童话故事,可以写科幻小说,可以写纪实作文,也可以写想象作文,可以写应用文。总之,文题自拟,材料自选,文体自择,写作角度自定,怎么顺手怎么写,把写作当做一项开心的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习作有内容可写,能自由表达,信心百倍,哪能不愿意写,不乐意写呢?

二、体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发挥想象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作文作文教学的目标重新作了调整,让学生写想象作文,并且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例如,对三、四年级的习作要求是“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对五、六年级的习作只要求“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写作环境非常宽松,学生们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在写作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文体,独抒性情。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把作文课堂还给学生的作文教学新理念。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学生了解生活,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热爱一起美好的事物,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提高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让他们步入多姿多彩的想象世界,去宣泄情感,发展智力,形成能力,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就像古人作诗那样,看到红杏出墙,就会想到春意盎然的美好时光,笔端就会自然流露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看到如烟翠柳,就会联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李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如果没有想象,他怎么能写出诸如《梦游天姥吟留别额》这样的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诗章?怎么能写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诗句?只有让学生写想象文,写放胆文,才能把思路写活,把笔头写顺,从而产生强烈的写作兴趣。

三、按照课程标准评价,让学生增强信心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习作的评定,不只是关注习作的结果,而要更加注重习作的准备过程和习作后的评、批、改。要求评定学生作文,不强调习作的思想性和教育功能,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独特感受;不只是教师评语的一种模式,也不能用分数来甄别学生习作的优劣。评定的方式灵活多样,除教师讲评外,更多的是采用学生自读――自评――同学评――教师指导等方式,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作文教学新理念,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作文评价标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习作的主动性、自主性、潜在性、互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地实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同时教师在评定学生习作时,更注重感彩,更讲究亲和力。采用激励的方式,肯定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尽量多说鼓励性的话,给学生的批语、评语应以表扬为主,避免责备。沙里淘金,一个词、一句话,好的都给予鼓励,即使学生作文内容不充实,也可批为“如写得细致、具体些,内容就会更充实”,以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作文教学,要力求打破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念,把学校、社会、家庭、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尽量使课堂生活化,把写作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积极感受成功。

第9篇

关键词: 任务驱动型作文 基本结构 怎么写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是在新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这些指令能更好地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但这一变化对于第一届参加全国卷考试的福建考生而言是极大的挑战,首先要解决的是怎么写的问题,掌握基本结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第一步。

一、概念阐释

2015年高考全国一卷、二卷考查的都是任务驱动型作文,这类作文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明显任务要求。这些驱动任务包括体式驱动、内容驱动、思维驱动、对象驱动,考生写作要紧扣任务要求;二是所选材料往往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三是所选材料价值观多元化特点鲜明,可从不同角度评判事件,学生要就事论事,把理说清,并且从始至终都应紧扣事件本身,不宜脱离事件说理、论证。

二、作文原题及立意简析

为了直观地分析结构,将结合以下作文题进行分析,而分析立论角度是解决学生的疑惑,为下面分析结构打好基础。

地铁上,一男子随地吐痰遭到指责后,竟不停地污言秽语和乘客们对骂,一黑衣壮汉忍不住,拨开人群走到“吐痰男”跟前踢去一脚,吐痰男顿时安静下来,一语不发。此时,有出来劝架的乘客指责“黑衣男”:“打人是不对的。”更多的人则认可黑衣男的做法。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

此题可从认可的角度写“朴素正义感”、“裹挟正义色彩的暴力”,亦可从否定的角度写“正义的暴力不可取”、““以暴制暴”绝非建设和谐社会的良方”。

三、结构分析

1.开头部分

文章的第一段是提出问题的部分,应概述材料,并紧扣题中任务明确观点,以便评卷老师迅速了解考生的审题立意水平。例如:男子地铁车厢内随地吐痰遭一女士指责后,反而用污言秽语辱骂,终被黑衣壮汉踢脚教训。事件发生后,义愤填膺者有之,拍手称快者亦有之。但无论何种反应,都意味着正义尚在、公道犹存。这正是这件事让人欣慰的地方,让人能触摸到人性温暖的地方(《“黑衣男”的正义可以更具温情》)。本段既简洁地概括了材料,又明确提出了中心观点。

2.主体部分

这一部分的思路是分析观点、解决问题,分为分析对方、分析我方、联系实际归纳根源、谈怎样做及辩证分析五个部分。

文章的第二段是分析对方,用的是先破后立的思路,从原因、效果、重要性等角度写观点的反面,最后反驳对方提出我方主张。例如:地铁上男子随地吐痰首先是个人卫生意识淡薄的投影,其次更是其本人对公共道德蔑视、漠视的表现。男子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公共场所的秩序和乘客们的乘车心理。基于此,黑衣男为维护公共秩序,制止“言语暴力”而使用“正义的暴力”似乎是无可指摘的。然而,占据道德高地的正义虽好,却难掩其背后暴力的本质。本段先分析黑衣男行为合理性的一面,再提出质疑,这样就能将道理讲得更充分。

文章第三段是分析我方观点,本段主要是从各种角度阐述我方观点的合理性,进行较深入的道理分析。例如“以暴制暴”或许能让吐痰男在“武力”前沉默,却难以平抑男子内心的喧嚣――对社会公共秩序的漠视。假如下一次“正义的暴力”缺席,吐痰男会吸取“前事”的教训?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以暴制暴”只能治标却不能治本,要“标本兼治”,还有赖于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和道德教化的进一步推行。本段承接上文,进一步从效果的角度深入分析“以暴制暴”的不合理之处。

文章第四段是联系实际,归纳根源,考生可由题中的个例联系到社会上的同类现象,并归结出现象背后的问题根源。目的是发掘论题的普遍性价值,并揭示其根源。例如:“正义的暴力”在当今社会屡见不鲜,兰州公交“掌掴门”中的不让座就挨打,长沙公交上小女孩因骂老人“神经病”而被狂扇耳光,等等。此类事件引人深思,不让座、辱骂老人、随地吐痰等不文明不道德行为要被舆论谴责,但打人则涉嫌违法。有些施暴者似乎还认为自己是道德的代表是正义的化身,站在道德的高地而无视法律。此类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依法治国的理念不能真正进入每一个公民的心中。本段先联系社会上那些将社会公德捆绑上暴力大棒的同类事件,再分析归结出问题的根源――“法律意识还未能深入人心”。

文章第五段是谈怎样做,在上一段分析根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这就使文章不仅展现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展现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为了淘汰“以暴制暴”这一落后的思想观念,真正做到标本兼治,不仅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规范公共场合不文明行为,让企图置公共道德,公共秩序于不顾的人望而却步,更要加强道德教化,从根源上消除对社会公德的漠视,增强道德对个人行为的约束力,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建成和谐社会。

3.结尾部分

文章第六段是总结,用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句总结观点、提出期望。

第10篇

一、深刻领会“课标”精神,科学认识小学习作教学的本质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避开“作文”二字,低年级叫“写话”,中高年级叫“习作”。“作文一习作”这一转变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蕴含了对小学习作教学本质规律的科学认识。《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的要求是:

(一)对写作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

(二)在写作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三)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还特别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小学生习作教学的实质是一种练习,一个过程。因为小学生从“思维一口语一书面表达”是一个心理结构改组的鸿沟,这一年龄特征决定了小学生习作教学只能循序渐进,分步落实。而不能把“习作”等同于“创作”,拿成人的眼光和水平去评价学生的习作。无端的拔高标准,只能让学生感到写作文太难了,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视作文为沉重的负担,毫无乐趣可言,从而形成怕写和不会写的恶性循环。这也正是传统作文教学的根本弊端所在。

二、寻求新课标与习作教学操作行为的最佳切入点

(一)兴趣为先,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这是保证学生习作成功的关键。在语文新教材中,就尤其注重了降低写的门槛,激发写的兴趣,养成写的习惯。只要学生愿意写了,那就是最大的成功!在习作教学中,我按教材编排启发、引导学生:心里怎么想的,嘴里就怎么说;嘴里怎么说的,笔下就怎么写。学生只要敢写、肯写,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我都大力表扬,热情鼓励。学生的习作只要有一点点可取之处,我就会当堂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的成功,增强习作的信心。长期坚持这样,学生就越写越想写、越写越爱写。最关键的还在于学生从心理上克服了写作的畏难情绪。

(二)注重积累、学以致用。我认为“注重积累、学以致用”是解决传统作文教学中无从表达、无话可写最关键的技术。《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在写作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我对这部分的理解就是“积累就是为了学以致用,同时也为学生拓展了写作空间。”

第11篇

一、审题

审题正确是写好考场作文的前提。审题错误,写出的文不对题、或偏题,写得再好也与高分无缘。因此要写好作文首先必须过审题关。那么怎样确审题呢?

1 .总体把握把握

理解题目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然后综合分析,总体上把握确定立意。如“发生在班里的一件新鲜事”这个句子,总体把握,可以明确要写“事”,这件事必须是发生在“班级了”,而且只能写“一件”,并是是“最近”发生的“新鲜”事。如果不从整体上把握,漏掉了一个限制,比如写成家里的事,或写了两件事,那就离题或偏题了。因此审题必须总体上明确题目要求的写作对象和文体(是写人,还是记事;是写景,还是状物;是日记,还是书信;是记叙文,还是想象作文……)写作范围(明确题文题 在时间、空间、数量、对象及内容上的限制)。

2.抓 “题眼”

题眼即作文题目中的关键词。它对中心词进行陈述,有限制或修饰作用,是揭示作文的意义、中心、重点或表明感彩的词。作文中抓住题眼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如“我知错了”“知错”就是文题的“题眼”。“题眼”点明了作文的重点是要写“我”怎样“知错”,重点在突出“知错”。这样审题写出的作文一般就不会偏题离题。

二、列提纲

通过列提纲,确定选材、组织材料和布局谋篇。考场作文,一般来说时间很紧张,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打草稿,因此,我班大部分学生写作文,往往对想写的材料不做全面安排,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他们这种随想随写,随写随想的情况,就很容易造成条理不清,层次混乱,详略不当……要想让学生在作文时节约时间,少走弯路,避免或减少刚才所说的种种毛病,我在作文复习时,就指导学生编写作文提纲。他们可以事先大略考虑一下:选取什么材料,哪些材料先写,哪些材料后写,哪些材料要写得详细,哪些材料可以简略,文章分几层意思来说,前前后后怎样把材料连贯起来,然后列个提纲,那样写起来就比较顺利,往往可以做到一气呵成,顺理成章。而且,有助于理清思路,巩固记忆,使学生不至于把原来准备写的某些内容忘掉,避免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又可以把作文写得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怎样指导学生编写提纲呢?我要求学生编写的提纲内容要简明,语言要准确。“简”,就是简单,没有多余的话;“明”,就是清楚明了,一看提纲,就了解全文的布局,各部分内容及详略安排。就像盖房子一样,先立好框架。在毕业复习的时候,由于时间相对比较紧张,我一般在课堂上出示作文题目和要求后,就只要求学生编写提纲,不要求作文。我觉得这种复习方法很快捷,因为编写提纲实际上是从审题到布局谋篇进行构思的全过程,不写成文章便于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机会,集中精力考虑作文写什么和怎么写。而且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这样既增加训练密度、节约训练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快速思维,既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寻找办法,又能互相学习,提高审题,选材和立意的能力。学生对自己的提纲感觉满意了,再进行作文。

三、 应考小技巧

考场作文与平时作文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考场作文是在气氛紧张、情绪紧张、心情紧张的情况下进行的,而考试作文的阅卷老师也是极为紧张的(时间紧张)。因此在复习时,教师指导学生在作文内容和形式上掌握一些技巧,会事半功倍,从而占据一定的得分优势。

1.开头要夺目

常言道:“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一半。”考试作文的开头十分重要,它要求语句要优美亮丽、引人入胜,要达到古人所说的“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不敢弃去”的效果。开头一段一定要细心经营,锤炼词句,获取阅卷老师的好感。

2.行文要扣题

所谓扣题,就是紧紧地围绕题目来做文章。除了内容要紧扣题目外,在行文中必须做到:开头要破题,中间要顺题,结尾要点题。也就是说,开头要结合题目导人,中间要顺应题目展开,结尾要呼应开头点题。由于阅卷任务中时间紧 ,阅卷老师对文章不可能作细细揣摩、推敲。因此把紧扣文题的精练句子,放在文章的显显眼处,如开头、结尾、段首、断尾以便阅卷老师迅速了解你的文章的结构和扣题等情况,避免造成评分的误差。

3.借用“成功文”

这里的“成功文”就是指以前自己写的比较成功的作文。很多作文其实适合很多文题,在考场上唤醒记忆,把之前写的“成功文”稍加改动,用于考场作文。如:写事的作文:《这件事 》《一件难忘的事》《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童年趣事》等,写人的作文:《我熟悉的人》《一个 的人》《我尊敬的人》《我的 》等等。这些作文的立意、选材可以是一样的,因此如果以前写过同类作文,考场上就可以直接借用过来。

4.别丢冤枉分

有些小问题可能让你丢一些冤枉分,因此必须注意。

(1)分段太多或太少:作文一般4-6段为好,不能少于3段。

第12篇

低年级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想尽办法引导学生不认为写作文是一种苦事、难事,让学生愿意写,快乐地写。

一、想法让学生产生写作的兴趣

如果能让写话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就愿意写、乐意写、也有话可写。写话后再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表扬,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或欣赏,他们会感到满足,感到幸福,会把写话看成一种生活需要,并自发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二、引导学生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和真景

生活中的作文材料很多,但生活中的人、事、情和景,初写作文的学生往往缺少“抓”和“写”的意识,需要老师或家长的点拨、揭示加指导。

三、拓宽孩子创造积累写作材料

平时,学生只能天天重复着“家中――路上――学校――路上――家中”的过程,生活的范围有限,所以应鼓励孩子多见见世面,领略和感受积极的、丰富多采的社会和自然生活。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去反映则是不可能的。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因此,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并启迪学生创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