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苏轼大江东去

苏轼大江东去

时间:2023-05-30 09:47: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苏轼大江东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 青主 中国艺术歌曲《大江东去》 钢琴伴奏

1.青主与中国艺术歌曲及其意义

1.1青主

青主(1893―1959),原名廖尚果,又名黎青主,重要作品是《音乐通论》和《乐话》。其主要观点是“音乐是上界的语言”。他的声乐创作几乎全是抒情独唱曲,代表作有《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等,分别收集在《音境》和《情歌》两本歌集中。

1.2中国艺术歌曲

中国艺术歌曲属于创作歌曲中的一种体裁。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人们已赋予它特定的涵义:一是歌词思想深邃,表情细腻,意韵内敛,诗意盎然。通常取自著名诗篇,文学性很强。二是旋律写作着力于揭示歌词的诗情画意,委婉起伏,刻画入微,强调作者内心世界的表现,声调、旋律力求体现诗歌的美感,词曲结合贴切,结构严谨而不单调。三是伴奏写法精细,关键是节奏、和声、织体等方面都起着展现环境、渲染气氛、补充形象、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的能动作用,是歌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四是演唱很注重科学性,一般都用美声唱法,要求演唱者需有良好的演唱技巧与艺术修养。

1.3《大江东去》的简介

《大江东去》是一首气势恢弘的抒情艺术歌曲。词作者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大词人,其文学创作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词的内容主要以三国时期为背景,重点刻画了周瑜这个历史人物。

这首歌曲于1920年创作于德国。当时作者寄寓友人家中,月明之夜生发出对故国的思念,遂谱此歌。青主运用欧洲近代专业作曲技巧,鲜明地表现了这首古诗词所提供的意境,并富有创造性。此歌共分两段:第一段运用了宣叙调的写法,使这首古诗词豪放的气质得到了恰当的表现;在“大江东去”、“三国周郎赤壁”、“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等几个关键性的地方,作曲家在有意识地表现那种豪放性的同时,也兼顾了曲调的歌唱性。第二段则运用了咏叹调的手法,曲调舒展、潇洒,富有幻想性和浪漫气息,表现周瑜“英姿勃发”的形象及使曹军“樯橹灰飞烟灭”的气概,十分动人。

2.关于《大江东去》钢琴伴奏谱的分析

2.1词曲结合

本首歌曲结合古诗词吟诵的特点,e小调旋律开阔雄健,基本上一字一音,作者自称“用来表现出坡的追想中所见的种种景象和威势”。起伏跌宕的钢琴间奏,贴切地体现了原词豪放气质的情调。从“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开始进入下阕,转入同主音的E大调,咏叹调式的旋律富有歌唱性,并带有幻想色彩,表达了坡怀念古代英雄人物的畅想。最后两句又回到了e小调,“人生如梦”,音乐通过长时间停顿的处理,具有一种沉浸在追思中迷惘的气氛。末了突然唱出“一樽还酹江月”,戏剧性地将情绪又拉回到现实中,恢复了主人公豪情勃发的本色。

2.2整体的音乐布局

创作一首歌曲伴奏,在布局和发展上要根据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及曲式结构等几个方面来考虑。这是写作伴奏构思时的重要依据。伴奏织体的发展变化服从于内容的需要,杂乱无章地改换织体形式,会破坏音乐的完整和统一;自始至终没有发展变化,又必然枯燥、单调。

本首歌曲的曲式结构原则可归纳成这样的逻辑规律,即陈述―发展―再现。陈述,就是把中心内容先揭示出来;发展,则是把中心内容从不同的侧面加以展开;再现,便是把开始陈述的内容重现一次,但并非狭义地指三部曲式中的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而言。

其结构图示结构如下:

2.3和声手法

本首作品的和声方法基本之点在于:

2.3.1和弦结构采用三度叠置的形式。

2.3.2依据各音在调式音列中的相互关系,将和弦划分为“主导―稳定”功能和“从属―不稳定”功能(其中又分别以调式主音上下纯五度为代表组成“属功能”与“下属功能”),主导功能对从属功能的支配作用(或从属功能对主导功能的向心运动)构成了和声序进的原则。

2.4歌曲的多方面立体思维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两句词的语言音乐性已经很强,人情、事物、世情,在超越时空,它的画像及抽象立体意念十分浓厚突出。青主谱写的《大江东去》的旋律与伴奏,与苏轼的词互相碰击、互相辉映。乐章没有前奏,左右手和弦衬托一拍的旋律弹出。词与音乐的结合,很有国画中的浓墨气派,一段音乐过门,左手低音转成高音与右手的高音,忽高忽低、忽强忽弱,快速而凝重,转到弱声,再以很强的节奏结束第二段。“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音乐织体很有德奥音乐的内聚力与张力,但又有戏曲之神韵。中段时,仿佛展开了一幅历史的画卷,左手伴奏也转为很抒情的上下行的分解和弦,整段音乐的线条极为流畅。进入尾声时,伴奏又变成干枯的音型,表现出一片悲凉的景象。结束句突然强而有力,就像是对人生发出的一种感叹。中国艺术歌曲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这段乐章,体现得淋漓尽致。

3.以上分析对钢琴伴奏的影响

研究青主这首音乐,我们明确了歌曲的钢琴伴奏不只是一个技术手法处理的问题,也不只是消极、被动地为歌曲的旋律上和声的问题,而是要从作品的内容出发,从作品的整体结构出发,经过精心的艺术构思才能创作出来的。我们在为歌曲配伴奏时应注意从词曲结合、音乐的整体布局、和声手法、多声部的立体思维等方面入手。

结语

分析歌曲的钢琴伴奏在音乐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分析作品,有助于我们提高欣赏歌曲的能力,促进我们从多方面提高写作钢琴伴奏谱的技能。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4.

第2篇

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2、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5、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评价:

⒈从目标方向论,他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之人,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永不放弃,少时的苏轼是很崇尚儒家思想的,他一心考取仕途,以取得功名,然后报效朝廷为自豪;

⒉从思维论,苏轼是一个思维开阔,他的诸多作品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其一生的经历来看,他也是一个非常豁达的人;

⒊从其诗词的风格来看,他是是一个非常豪放的人,而且堪称才华四溢,苏轼二十一岁就参加朝廷的考试并且高中第二名,从以上就可以看到其天资聪颖;

⒋他是一个豁达和豪放的人,苏轼的文章充斥着一种强烈的生命力,豪放洒脱,有着一日千里的气概,即使是被遭遇了牢狱之灾后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那么豪放不羁,因为他看到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才华四溢的人,从苏轼留下来的数千作品中就可以看到苏轼的才华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原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苏轼21岁中进士,仕途坎坷。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念奴娇》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 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关键词:《大江东去》;情感处理;演唱技巧

歌曲《大江东去》全曲根据原词上下两段的格式分为两大部分,外加一句尾声,可以看作是一个带尾声的并列二部曲式。第一部分是“庄严的广板”,在G大调上、e小调间变换调性。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用的是一种类似朗诵的宣叙调形式的作法,歌唱者要在此唱出一种饱满而雄壮的意境,将听众带入到历史中。它以具有昆曲吟唱风格的旋律起板,并采用朗诵性的宣叙调形式的写法,在叙述性的音乐性格中,常常出现豪放雄健的旋律,基本上是一字一音。钢琴伴奏跌宕起伏,贴切地体现了原词豪放的气概与情调。演唱时要把握住英雄的豪迈胸怀,唱出乐句中的大线条,不要在休止符处断掉气息,失去乐意。演唱者要用扎实积极的气息支持,打开共鸣腔,使声音饱满有力;吐字要清晰准确,字头要清楚,字腹要饱满,字尾要收好;行腔要圆润、流畅,使语言中的共鸣感通过韵母中的“元音”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紧接着的间奏使用反复音型与音区的对比来再现当时苏轼眼中看见的情景,把听众带进了一个惊心动魄、雄伟壮观的奇险意境,给人以心胸荡漾之感。儒雅潇洒、足智多谋的周瑜形象的刻画,寓意着作者的理想:拯日衰之国力,创不朽之大业。“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这一句在气势上较为雄烈,表现出赤壁的宏伟壮观,在演唱时应当是声断气不断,每一次的休止都伴随着下一字的力量加强,直到“卷起千堆雪”中的“千”字,需要重点突出,是整句话的中心,将歌曲推向阶段;而后一句的重复”卷起千堆雪“与前一句完全不同,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处歌唱者要极力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与力度,要拥有“烟消云散,万物皆空”的感觉,为下一句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做铺垫,从而结束第一段落。

通过旋律线和钢琴伴奏的音型,我们可以看出第二部分的开始是建立在E大调上的。同第一部分的“写景主题”相比较,这一部分主要是“抒情主题”,演唱上应是带有咏叹调式的唱腔。钢琴伴奏用琶音上下滚动,充满了流动性。在第二段的开始,就用“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六句词表达了作者集中笔力刻画周瑜这位杰出人物的英雄形象。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把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小乔初嫁了”与后一句“雄姿英发”很好地显示出周瑜的英俊潇洒、年轻有为,在音乐中也充斥着浓浓的浪漫气息。而后的“樯橹灰飞烟灭”则猛然转变为雄壮悲凉的气象,这里演唱时应采用胸腔共鸣式的演唱方法,保持音色的柔和深沉,表达出作者对历史中英雄的怀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此处要唱出声断气不断、音断意不断的感觉,要使用腹腔呼吸法,使气息保持均匀,咬字清晰,共鸣可以比上半部分稍暗一些。段落最后落在e小调上,出现了较长的休止,使音乐变得断断续续。随后伴随着间奏坠入历史的回响,平静地感叹出“人生”,这里的音色柔暗,但仍有呼吸弹性,伴奏的低音继续循环往复地奏着,音量逐渐减弱。与此同时,进入尾声后以钢琴伴奏为主,跟随意境与伴奏的低音总结出作者心中对历史“如梦”的沉思。随后情绪一转,用强音(ff)将尾声的“一樽还酹江月”给出了沉思后的感悟,戏剧性地将情绪拉回到现实之中,恢复了豪情勃发的本色。钢琴伴奏中上行的旋律线、节奏和力度都表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风格,音乐在温和儒雅中伴有雄浑悲凉的气象。歌唱时应充分利用共鸣,在力度与音色上作出调整,对前后不同的情绪色彩作强烈的对比。

笔者在学习研究时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本作品中的休止符特别多,其穿插贯穿于全曲的每一个部分,由此就可以看出这些休止符在全曲的重要地位。这些休止每次停顿的时间基本上是一拍或者是半拍,其主要作用是对歌曲的二次强调,在这些休止停顿的地方并不代表音乐的间歇与停止,而是为了下一小节的歌曲做强调。在演唱时,要求做到气断意不断,音断情不断,也就是说在演唱表演时必须充分地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意义,以最快的速度将表演者的心灵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中去。

作曲家为了更加完美地演绎作品的情感,使之能够打动观众的心灵,在作曲时刻意添加了许多长音,以表现本作品独有的音乐情感,演唱时长音的保持也就变得十分重要。首先,必须要保持气息的稳定输出,呼吸的方法一般采用胸腹式呼吸方法,这样在歌唱时才容易控制气息的稳定,有利于长音在歌曲演唱中的平稳进行。其次,要保持长音所用的口型,口型的变化会影响到音的纯度,即使音高稳定,口型的变化也会影响音色,例如a元音与o元音的区别,可谓“失之毫厘,缪以千里”。

长音,顾名思义,也就是需要延长的音节,一般出现在每一句的最后一个音节上,或者是出现在每一句的情感抒发处。例如:在歌曲的第四小节处,出现的最后一个音符为三拍,最后一个音节保持在“物”字上,所用的口型是U元音口型,在这里的三拍长音是为了表现出作者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恋。同样,在曲中的第9小节处也出现了一个三拍的长音,稳定的气息输出使观众仿佛回到了古代英雄故事的发生场景。而长音部分最为明显的则是在作品的第二部分,这里出现了一个“灭”字,足足占用六拍,此时的这个长音是感叹古代英雄不复还的音乐情感。再如:歌曲结尾的那句“一樽还酹江月”,“月”字在演唱时可适当地做出一些自由延长,这样能表现出“春回梦醒”的情感。

在长音处理的同时,笔者认为应该适当加入些许的颤音在其中,这样能避免歌曲演唱起来使观众产生听觉疲劳。颤音(Vibrato)是指歌声呈波浪式的活动,又称为音波。当气息通过声带发出声音,歌唱者有意识地将之震动,便会形成颤音。发出颤音时,喉部肌肉会剧烈跳动,尤其男性的喉结较凸显,更易令人察觉。处理延长音方面,纯粹的拉长会使声音又直又呆板,用颤音则可令声音松弛、活泼生动,令乐曲的色彩更丰富,音色更圆润悦耳。

作品《大江东去》中存在较多的长音,基本上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是以长音的形似结束。例如:在第9、22、23小节处,都有自由延长,使用颤音使声音松弛,跟随音乐能够给予听众一定的遐想空间,同时为后续的开始做一个小小的铺垫。而从第24~36小节基本上都需要使用一点点的颤音,使观众的听觉更加灵敏,听得更加舒心,同时也能使歌唱者本身更加快速地进入到歌曲所描述的意境,从而使歌唱者更加完美地表现出作者的意思,完成对歌曲本身的第二次创作。尤其要注意的是作品的第二部分,这一部分的词曲都是优柔的抒情曲调,“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部分在演唱时加入一点点花哨的颤音,使得歌曲在叙事抒情时多了那么一丁点的情感。

当然,在使用颤音的同时,也需要视情况以及个人的演唱风格而定。笔者认为,这首歌曲在使用颤音时不宜过于明显,应根据歌曲所需的情感带动声带的颤抖,以形成微微的声音颤动。但应注意的是,在演唱时不应过分强调,以防弄巧成拙。

笔者在音乐学习与教学中发现,正确理解歌曲的音乐情感,使用正确的演唱技巧以及升华歌曲所特有的演唱方式,是将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完美演绎的必要条件。只有正确地处理好“情”与“声”的关系,才能真正将歌曲演绎得完美。

参考文献:

第7篇

十二时中两度潮

[五代吴越]契盈题杭州碧波亭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五代后蜀]孟昶

木稼曾闻达官怕

山颓今见哲人萎

[宋]王安石挽韩琦

门前莫约频来客

座上同观未见书

[宋]楼钥

露花倒影柳三变

桂子飘香张九成

[宋]李清照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宋]朱熹赠友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宋]苏轼题武昌黄鹤楼

天边将满一轮月

世上还钟百岁人

[宋]吴叔经贺友寿

佩苇遵考训

晦水谨师传

[宋]朱嘉

光依东壁图书府

心在西湖山水间

[元]杨?

海无波涛,海瑞之功不浅

林有梁栋,林润之泽居多

[明]高刚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元]赵孟?题扬州迎月楼

未必串关别名教

须知书户孕江山

[明]徐渭题青藤书室

岂有文章惊海内

第8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译文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像是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小乔刚刚嫁给了他做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

第9篇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纪缅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第10篇

比喻。比喻是对联中最为常用的修辞手法。如: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纵难收。

这一联上下句各自构成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表达得形象生动。有时是一联中的上句与下句构成比喻,如:

画虎画皮难画骨;

知人知面不知心。

此联上句表述艺术创作中的经验:绘形易绘神难。下句阐明现实生活中的哲理:知人易知心难。两者之间构成比喻,将诗情哲理融为一体,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借代。不把人与事物直接写出来,而用与之密切相关的东西代替它。这种借代手法不仅广泛运用在诗文中,在对联中也常可见到。如:

未晚先投二十八;

鸡鸣早看三十三。

这是旧时旅店里常见的一副对联,借用了古代神话中的“二十八宿”、“三十三天”之说。这里借“二十八”代“宿”(这里别解为“住宿”义),借“三十三”代“天”。意即“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这种借代手法的巧妙运用使联语别具一格,有一种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的妙趣。

拟人。拟人即赋予物以人的情感动作,使之具有活泼的生命力,这也是形成联趣的一种手法。如: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竹能“虚心”,梅有“傲骨”,这显然是人移情于物的审美效应。作者通过巧妙的构思,感物咏志,把抽象的品格气节表达得生动形象。

夸张。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意夸大或缩小客观事实,以期引人注目,这种手法称为夸张。如:

泪添九曲黄河溢;

恨压三峰华岳低。

这是王实甫《西厢记》中的一副对联,以极度夸张的手法渲染了莺莺在长亭泣别张生时那种难以遏抑的离愁别恨,分外真切感人。

顶真。顶真又称“连珠”,以前一句的结尾来作后一句的起头,使相邻的两句首尾蝉联。如:

大肚能容 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 笑世间可笑之人。

这是北京潭柘寺弥勒殿的一副名联。上下联的两个分句中都运用了顶真手法,前后蝉联。后一分句对前一分句的意思引申阐发,意蕴深长。

回文。回文是讲究词序有回环往复之趣的修辞手法。在对联中有单句回文与双句回文两种。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这是厦门鼓浪屿的一副对联。上句与下句都可顺读倒读,回环流转,妙语天成。

双关。双关是用一个词语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常见的有谐音双关与语义双关。如: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上联中“荷”谐读作“何”,“藕”谐读作“偶”。意即:“因何而得偶(配偶)”。下联中“杏”谐读作“幸”,“梅”谐读作“媒”,意即:“有幸故不须媒”。音同而义殊,言此而意彼,别有一番趣味。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光绪三年,黄河长江流域灾情严重。当时有人撰写了这副对联来讽刺中堂大人李鸿章(合肥人)和户部尚书翁同(常熟人)。作者以双关的手法将“合肥”、“常熟”这两个地名予以另解,与联中的“瘦”、“荒”形成对比。巧妙熨帖,讽刺辛辣。

排比。把句式相近,语义相关,语气相同的词或句子并列使用,称为排比。这种手法在长联中较为常见。如:

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上联排比出八种“宇宙奇观”,下联排比出八种“古今绝艺”。句式整饬,意象纷呈,气势充沛,犹如天风海涛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设问。为阐明己见,故意提出问题,以引人注目,这种修辞手法称为设问。如: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这是杭州灵隐飞来峰下冷泉亭的一副对联,相传为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所题。上联与下联都分别由设问句构成。含蓄蕴藉,启人遐思。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这是副很著名的劝学联。上下联各由两个分句构成,设问设答,一呼一应;语势劲健,张弛有致;借物咏志,催人奋进。

用典。用典是对联,尤其是风景名胜处楹联常用的手法,它寓典于联,言简意深,大大拓展了联语的思想蕴涵。如:

铜琶铁板 大江东去;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这是黄州赤壁的一副对联,对仗工整,然而又各有出处。上联出自俞文豹《吹剑录》:“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大江东去”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下联出自曹操《短歌行》。这两句诗也被苏轼引入他的《前赤壁赋》中。此联不仅切合赤壁名胜的由来,而且格调高雅、语义蕴藉,回味悠长。

析字。析字即利用字形的离合变化以形成联趣,如:

议论吞天口;

功名志士心。

上联中析“吞”为“天口”,下联中析“志”为“士心”,不仅离合巧妙,而且语义也浑然天成,堪称佳构。

少目焉能评文学;

欠金岂可立功名。

清乾隆时,直隶学政吴省钦主持乡试,贪赃枉法,民怨沸腾。当时有一落第生员愤然在试场门口贴出此联。上联中“少目”为“省”字所析,下联中“欠金”为“钦”字所析。这样既巧妙地切合吴省钦的名字,又对他的丑恶嘴脸作出了辛辣的嘲讽。

迭字。迭字是把同样的字接二连三地用在上下联相应的位置上。有的紧相连接,有的间隔出现。如:

水水山山 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 时时好好奇奇。

这是杭州中山公园的一副对联。其中连用十对迭字,如珠走玉盘,历落宛转,优美动听。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相传这是明代东林党人撰写的一副对联。上下联中分别间隔出现相同的字“声”、“事”,这样构思既强调了联语的主题,同时也使联语产生了一种回环反复的声韵美。

藏字。藏字,也称藏词、漏字,即在上下联相应的位置上有意漏缺一字,以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如: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这副对联相传是称帝前夕有人为他撰写的。上联有意漏缺“八”字,下联则有意漏缺“耻”字,借以讽刺这个窃国大盗是“忘八”(即“王八”)、“”。辛辣而巧妙,深刻而又含蓄。

嵌字。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意将几个特定的字嵌中,称为嵌字。所嵌字的位置灵活多变,如:

花学红绸舞;

径开锦里春。

这是郭沫若为成都杜甫草堂“花径”题写的对联,上下句句首嵌入“花径”二字,不露斧凿痕迹,十分贴切工稳而又巧妙自然。

冬夜灯下,夏侯氏读《春秋传》;

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上联中嵌入“冬夏春秋”四字;下联中嵌入“东南北西”四字,一为时间,一为空间,皆恰到好处,浑然天成。

对联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不仅仅只有上述这些,其他如反复、列锦、呼告、转品、层递等也常用到,限于篇幅本文未能尽述。应当指出的是,在某些对联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手法综合运用,以增强其审美功能。如: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副对联中就同时运用了层递、顶真、迭字等修辞手法。又如: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这副对联中也同时运用了设问、迭字、列锦等修辞手法,有效地增强了对联的审美效应。

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为对联这一传统的文学形式增添了绚丽的光彩,使得联语更为典雅精美,联趣更为浓郁别致,联格也更为活泼多姿。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联的创作与鉴赏也为修辞手法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两者之间是水融、相得益彰的。

第11篇

是什么让你我看到了希望与光明?是眼睛。是什么模糊了你我的眼睛?是名利与欲望。

稀胡子,小眼睛,青衫飘飘,银发舞舞,两条大刀眉横卧在眉骨上,但他却显得如此儒雅而沉静。“酒酐胸胆尚开张,亲射虎,看孙郎。”他拥有一个伟大。名垂千古的名??苏轼。洒脱乐观的苏轼,当一纸贬书传达下来的时候,淡然而冷静,超然而不羁。你没有哀怨,没有愤愤不平,只选择飘然离去。你,洒脱乐观;你,自有你的豪放大气;你,也有婉约柔媚的一面;你,有你的凄凉与美丽;

当到达炎热瘴疠的岭南时,你没有自我怜惜,没有借酒消愁,也没有一蹶不振;你励精图治,报效国家,你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秋后又逢大雨,春湖涨水,冲坏了很多庄稼。雨后,你到西湖勘察地形,发现湖中蔓草横生下塘遭旱,于是设计开河浚湖,兴修水利,民众得以灌田千顷,赖以殷富。你,值得赞叹!手一挥,便是半个唐宋。酒一洒,便是半边天。你在茫茫的黑暗中走出刚强,走出激情,走出勇气,为中华儿女照亮了夜行之路。

苏轼,你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对于世事,你执着不悔,你选择你自由。暗淡了刀光剑影,暗淡了腥风血雨,暗淡了快意恩愁。也罢,“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你的才华,即使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也淹没不了,因为你没有就此退让。早已体会到宇宙万物和谐统一,又何必去强行破坏呢?

是啊!你这一路上走来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文学的奇迹!而你,却宠辱不惊地听着穿林打叶声,在夕阳的余辉中慢慢归去,你走过的足迹,如同沙漠里的足迹,深深地印在了历史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平平常常而又意味深长……

第12篇

人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风春雨好环境下,易谋前划远。我却说,一年之计在于冬,在环境恶劣,所有人消沉

之际,才是发力之时,此时不谋,待春花齐放,先机已失。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仕途受挫,在消除之际,他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毅然

接受上天给他的考验,挥袖而去,而后遍访名山,才有了他在诗歌史上的显赫地位。这位浪漫主义的诗仙倘若不能再消

沉之际发力,那么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也就不会萌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轼,以为仕途失意而流浪四方,面对恶劣的前景,他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

放大自身的痛苦,反而用自己的方式寻求寄托,于是有了“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渴望,有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的哲思,以为在消沉之际他发力了,所以成功降临在他头上。

如果他们在消沉之际继续消沉,那么他们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他们都是在度过了自己人生中的艰难冬天,才迎来

了美丽成功的春天,他们就像冬天开放的梅花,傲骨的走完这段历程,迎来成功。

一年之计在于冬,希望我们可以好好的把握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