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有关黄河的诗句

有关黄河的诗句

时间:2023-05-30 09:47: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关黄河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有关黄河的诗句

第1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②品读诗歌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②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③通过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方法]

教法:采用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

学法:自学 研学 反思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黄河相关的知识。

导学过程:

一、导学

1、导入激趣(学生看《黄河颂》歌曲视屏,老师导入激趣)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可以说,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数不胜数,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背诵的诗句多。时期,诗人光未然向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让我们共同倾听吧。

2、作家作品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诗人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

3、写作背景

1938年,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诗人光未然奔赴延安,随八路军将士在黄河两岸抗击日寇。雄奇壮丽的山川,英勇抗敌的战士,强烈的感染了诗人。激动之余,光未然于1939年初写下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传唱全国,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豪情。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澎湃 狂澜 宛转 哺育 一泻万丈

二、自学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①听读:倾听视屏朗读,注意节奏与重音。②练读:反复自由朗读,读出气势和感情。③赛读:每组一人参赛,展示个性和风采。

2、精读课文,思考下列各题:①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关键词?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②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③序曲部分和尾声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三、研学(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习、讨论后,各组选派代表到黑板前展示学习成果。

1、朗读“主体”部分,思考:可以分成几部分?重点在哪里?概括它们的大意。

2、“绘黄河”的部分由哪个字来统领?诗中是怎么描写的?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3、朗读“颂黄河”部分,思考: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

四、反思(检测作业)

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出来。

1、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列问题。①歌词中“颂黄河”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②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③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2、学完本诗,你有哪些收获与疑惑,请你列出清单。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②你还有那些疑惑?

3、假如你是当年的随军记者,有幸与《黄河颂》的作者光未然面对面,你准备向他提出哪些问题呢?请你拟写一份采访提纲。

五、总结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我们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为振兴中华奉献自己的力量!

六、课外作业

1、搜集积累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俗语、谚语、成语。

2、黄河的水源和周围的植被正在遭受着巨大的破坏,请你拟写一至两条标语,呼吁社会各界都来打一场新时代的保卫黄河的战役。

第2篇

古诗词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瑰宝。它们文辞优美,琅琅上口。诗词中有大量描写祖国风光、壮丽河山的名句,对中国人的影响很大。首先它说出了中国人的心声,使人在心灵上达到共鸣,如李煜的《浪淘沙》中“别时容易见时难”,柳永的《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其次它使人养成了简洁凝练的做事风格。如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表现了诗人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梅岭三章》中“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用借喻,指革命成功,人民解放。第三,有些诗词能激起大多数中国人的激情,如岳飞的《满江红》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陆游的《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不过,我要说的是,很多古诗词对学习初中地理帮助很大,可为丰富的地理教学提供载体,因为一些诗词中包含大量的地理事物现象,涉及很多地理知识,内容丰富,为地理教学提供真实背景材料。这些地理知识非常重要,对将来旅游,出行十分有用,它还会影响你的历史学习。很多政治家、军事家都研究历史,精通地理知识。本文就课本中的地理知识,该引用哪些古诗文作一简单介绍。

地理中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位置。如讲地形时用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形容山东泰山,泰山号称“五岳之首”,是山东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顺便提及我国的几大丘陵;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描述内蒙古高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景象,同时介绍我国的其他高原地理位置时;用曹操《观沧海》中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其中的沧海是指渤海。学习我国的行政区划时,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中蜀指四川;李白的《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天上”应当指青藏高原中的巴颜喀拉山脉。讲气候时,引用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述春天悄悄来临,万物焕发生机的景象;用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说明我国西北地区不受夏季风的影响,同时指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一个界线区。讲河流时,引用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借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与记忆黄河源头注入的海洋;王之涣《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和《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述黄河上游和中游的景观差异。

地理中的人文环境主要介绍人口的多少,农业发展,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支柱。其中许多古诗词描述了地理知识与农业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我国素称诗国,诗歌遗产常具科学价值。最早的记载就保存在《诗经・豳风》中。“四月秀@,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E。”讲的就是一定的季节,远志开花、知了长鸣、庄稼收获、草木凋零的现象。可见我们的先人早就注意到生物的行踪去迹与季节变化之间关系,并以此指导农事活动了。北宋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物候观测以生物为仪器,十分灵敏。例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形象地告诉人们平原和山上的气候不一样,物候也就不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里面就有物候学上的两个规律: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二是这循环是随着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刘禹锡《竹枝词》中的“江上朱楼新雨晴,西春水觳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足见从漠南到蜀东,人人皆以绿柳为春天的标志。陆游《初冬》“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首诗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还有陆游的《鸟啼》“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雅舅,苗稚忧草茂”。陆游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他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一个诗人。

另外,下面的诗句也反映了物候特点:寒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正因为古代诗歌中富蕴宝藏,巧妙运用古诗词进行地理教学,对促进学生地理兴趣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美化学生的心灵、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应“以诗为证”,既能开拓视野,又平添一段趣味。在平时的备课中多收集有关地理教学的名句,深入挖掘地理信息,巧妙激起求知欲,侧重剖析地理现实问题。

第3篇

【设计理念】

1.由于中考文言诗词重在考查学生背诵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写情况,因此我在授课的同时注重名句的引入及新诗的背诵,所以在设计课堂导入这一部分时我特意以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牵引学生“披文入情”,再辅以优扬的音乐,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

2.诗歌重在诵读。因此运用多样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着重讲解第一首诗,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然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首诗。

3.诗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名句的理解与讲授将成为课堂的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文;2.理解、赏析文中佳句,积累名句,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或用笔把诗词中的画面画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感受到诗词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文;2.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3.理解并积累古诗词中的名句。

【教学难点】1.诗词中有关名句的理解、赏析;2.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活动准备】熟读两首诗,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教师准备录音机、课件、投影仪及适合的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授以方法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引出本课所要学习的课文,并提示方法:吟读诗句,感知内容;品读诗句,感悟意境;说读诗句,感受思想。让学生带着方法先来学习王维的边塞诗。

二、听读诗文,插入背景

(一)播放录音。请学生听范读,注意字音、节奏、轻重、语气、语调及情感。特别提示:塞、骑、都、燕这几个多音字的读音。

(二)了解作家作品。让学生说说作者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出这么优美的诗篇的,引出诗人及其创作背景。通过预习让学生说说自己眼中的王维和李白。然后用多媒体展示王维及李白的资料及创作背景。

三、吟读诗句,感知内容

(一)自由读。让学生尝试用各种朗读方式来诵读全诗。如,个人朗读、集体合诵、男女配读、配乐朗读等。

(二)个别读。请个别学生或小组内的学生以不同方式在同学面前展示朗读才能。

(三)感知内容。1.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2.思考《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写了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表现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和出使塞外的自豪,也流露出遭受排挤的幽微难言的情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诗句,感悟意境

问学生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试和小组同学品析交流。

(一)“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

引导学生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含义及蕴涵作者怎样的感情。

比喻,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蕴涵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10个字轻轻带过。

(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引导学生用语言描绘一下这幅图画,也可用笔简单地勾勒一下。

可从画面、线条、色彩方面点拨学生。如:

画面上: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景物虽少,但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线条上:一望无际的大漠,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色彩上: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照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色彩丰富,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你能说说这句诗的意境吗?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可结合课后练习三来谈,意思正确即可,不要求统一。)

(设计意图:掌握对名句的理解赏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读诗句,感受思想

(一)你们的描绘让我身临其境,仿佛看到那幅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那你是否想过能描绘出这样开阔壮美画面的人,会拥有怎样的胸怀呢?(豁达开朗。)

(二)仅仅是豁达开朗吗?能否结合诗中的字、词、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

(预设:可引导学生抓住“单”、“孤”、“征蓬”等字、词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能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三)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表现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和出使塞外的自豪,也流露出遭受排挤的幽微难言的情感。)

(四)让学生带着对诗歌的体会再次诵读此诗。并选择喜欢的语句背诵,提示学生注意字形的书写。

六、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教师把学生从王维诗之宏大、诗画一体的风格特点引到李白的诗上。让学生运用上一首诗的学习方法自学《渡荆门送别》,点拨如下:

(一)一组学生可从朗读方面来学习。谈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感知内容,引导回答《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样的景?

(预设: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

(二)二组学生可从语言品析方面入手。

1.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感受。

(预设: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2.引导学生说说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预设:“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

(三)三组学生可从情感上把握。

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长江两岸的景时,他的感受是什么?那么他想抒发怎样的情感?

2.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本诗抒发乡愁的是哪一句? 写景的又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预设:“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出作者浓浓的乡思。“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七、拓展延伸,积累名句

通过李白这首送别诗,提问学生还知道哪些与月相关的诗句,或者还知道那些送别诗。

(预设:如:明月几时有、举头望明月、月下一壶酒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八、自主选择,书写作业

第4篇

1.根据拼音和工具书,读熟10首古诗词。

2.根据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10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吟相应的诗词)。

2.全班交流10首古诗词的大意。

教师相机检查学生对下面句子或词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谁?“萁”喻谁?

②“鸟鸣涧”是什么意思?诗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壶”象征着什么?“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时时舞”“恰恰啼”是怎样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是说石灰,实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赞美的是竹子,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词与现代意思不同?带有“白日”的诗还有哪首?

⑧《已亥杂诗》中表达作者愿望的诗句是哪句?表达了什么愿望?

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⑩《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三、讲述关于10首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谦的故事,郑燮的故事等。

四、有机联系,拓展读《江畔独步寻花(黄狮塔前江水东)》《春望》

第二板块

一、根据10首古诗词进行超联想,分类复习古诗词

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联想到: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

咏物言志诗──

《石灰吟》《竹石》

联想到:

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写景诗──

《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

联想到:

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

第5篇

[关键词]《凉州词》;黄河;黄沙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6-0062-02

王之涣的《凉州词》一直以来都被奉为唐人绝句的经典之作,但由于在传抄过程中的失误和歌妓演唱时的随意性,使得原诗首句出现了“黄河”与“黄沙”的分化。因此,这篇千古名篇也就成了唐代边塞诗中最有争议的诗篇,历来学者、文人对此都各抒己见。20世纪60年代,吴骞、林庚、王汝弼、叶景葵、稗山等人对此也进行了一些争论,但结果仍是不一而终。以吴骞、林庚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此诗首句应为“黄河远上白云间”,而以王汝弼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此诗首句应为“黄沙直上白云间”。而今,流行的版本有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张辉的《历代河西诗选》(未正式出版)等,仍沿用“黄沙直上白云间”,其他有关唐诗的诸多版本皆作“黄河远上白云间”。吴骞曾在《拜经楼诗话》中提出异议: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计敏夫《唐诗记事》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此别本偶异耳。而吴修龄(字乔)据以为证,谓作“黄河远上”者为误,云:“黄河去凉州千里,何得为景?”且可言直上白云去耶?然黄河自昔与云与天通。如太白“黄河之水天上来”。魏迟匡“明月飞出海,黄河流上天”,则远上白云间,亦何不可,正以其去凉州甚远,征人欲渡不得,故曰“远上白云间”,感见其造语之妙,若作“黄沙直上白云间”,真小儿语矣。

卜冬、林庚基本赞成和支持吴骞的论点,林先生认为,《凉州词》中的凉州并非指凉州城(凉州在汉时指陇城,即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北,三国以后移指武威,即今武威市),而是泛指汉唐时的陇右、河西一带的凉州辖区。其中某些区域本为黄河所经流,故诗中自可出现黄河。一片孤城系指某座位置在黄河边上、现在已经不复存在的城堡。玉门关则具体指初入凉州境内,不禁想到了整个凉州,是一个历史的泛写。所以,诗题中有凉州、诗句中有黄河和玉门关并没有什么矛盾。

王汝弼、稗山、叶景葵等人赞同吴乔的看法。王先生认为,唐人对凉州的基本概念只能是今天所谓河西走廊一带,而乐章上凉州则和西凉同一概念,在甘肃敦煌、酒泉一带,而不在武威,所以,吴乔说:“黄河去凉州千里,何得为景,并不算错。”一片孤城,即指玉门关而言,它位于敦煌西边,仍在凉州(西凉)境内,并不是黄河边上一座什么不知名的城堡,故诗中可以同时提到。至于黄河与玉门关,则相隔千里,把它们作为一个场景里的景物来写,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所以,诗篇起句之“黄河远上”必为“黄沙直上”无疑。

上述两种观点,正如程千帆教授所言,论点相反,方法却是一致的,都企图通过对地理的考证来解决这一问题。他们的意见就具体问题说是相反的,就原则上说是一致的,都认为诗中存在着地名距离过远的情况是不合理的。因此,王先生在肯定孤城就是玉门关的前提下,坚决反对黄河出现在诗中。而林先生则是肯定黄河可以出现在诗中的前提下,把孤城说成是黄河边上一座不知名的城堡,今天无从考证,并将凉州区域从历史上最泛的地域辖区来解释。此外,程千帆教授还认为,黄河的“河”字并非误文,孤城即指玉门关,至于凉州具体指什么地方,系州治所在抑系全部辖区或仅西凉一带,如系州治县陇城,余及武威,那就很难说了。

那么到底是“黄河远上”还是“黄沙直上”,笔者认为,“黄沙直上白云间”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更符合原诗意境。

一、 孤城就是玉门关

孤城就是玉门关,这不仅符合唐时玉门关的地形地貌,而且唐代不少边塞诗都曾提到玉门关,并多于孤城相连。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出塞》)。还可以说此句原语句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因平仄的需要而改变了语序。“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百草枯”(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此句更加明显地说明了玉门关乃一座孤城。孤城即指玉门关也为大多数学者认可。

二、对吴骞论点的疑问

上文提到吴骞在《拜经楼诗话》中曾用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印证“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合理性,但问题在于李白在写《将进酒》时,曾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正值用世之才而不遇合,遂借酒抒情,写下了此篇。颍阳距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兴起。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阔景象,定非肉眼可以企及,作者是想落天外,“目道所学”语带夸张。而王之涣《凉州词》是作者于边塞所作,描写边塞之景,远离黄河且作者的思想感情并非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欢快之感。

三、关于气候学的探讨

作为一名河西人,笔者也曾目睹过“黄沙直上”的情景,正如赵殿臣在给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作注时所提到的:“边外多回风,其风迅急,袅烟沙而直上,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可见“黄沙直上”的美景是存在的,且“直”字最恰当不过。另外,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曾实地考察河西玉门关一带的气候,发现当地春天几乎每天中午都有风卷黄沙的景象。并且在《唐宋诗中不合物候之诗句》一文中明确指出,王之涣《凉州词》“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很符合凉州以西玉门关一带春天的气候情况。和王之涣同时代的王昌龄有一首《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此诗也是把玉门关跟黄沙联系起来。同时代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诗:“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这首诗亦如此。唐时描写凉州玉门关一带的边塞诗中也多与黄沙相连,如“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王维《送张判官司赴河西》),“横笛杂繁笳,边风卷黄沙”(王维《送宇文三赴河西充军司马》),“青海戌头空有月,黄沙碛里本无春”(柳中庸《凉州曲》其一),“漠漠平沙际碧天,问人云此是居延”(胡曾《居延》),“平沙迷归路,眢井引前程”(司空图《阳关戍咏》)。

在唐开元时期,诗人对于安西玉门关一带的情形大都比较熟悉。他们知道玉门关一带几乎每天到日中都要刮风,黄沙直冲云霄,后来不知何时被更改,使诗句与河西走廊的物候出现了两不对头。

四、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

《凉州词》中,诗人描述了玉门关一带春天的“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情景,听到《折杨柳》的曲调,不禁想到边城的凄凉。“春风不度玉门关”,既写玉门关一带的空旷荒寒,又以春风吹不到此,喑喻唐朝政府的漠不关心,也暗示了朝廷恩泽不及边关,表达了一种对边关的叹息之情。如果此诗前句写成“黄河远上白云间”,不仅不能表达出作者的叹息之情,而且诗境中也出现了前后矛盾的地方,即首句写出了一种欢快明朗之调,而诗中后三句则写出了一种悲凉之情,这显然是矛盾的。

五、“河”字与“沙”字的误传

《凉州词》作为唐人绝句的经典之作,传唱和传抄的人自然很多,并且这些群体中并不都是文学大家,所以在传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认错的现象。如《国秀集》三卷本上出现了“黄河直上白云间”的句子,很显然这是“沙”字错作了“河”字。九曲黄河怎能直上白云间呢?也正是因为九曲黄河不能直上白云间,也就有了后来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之句,因为李白有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以致一错再错,并且“黄河远上白云间”唱出来更有一种“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魄。因此,“黄沙”误作“黄河”极有可能。

六、 有关《凉州词》的曲调

《乐府诗集•近代曲辞》有《凉州歌》引《乐苑》曰:“《凉州歌》宫调曲开元中西凉都督郭知运进,按知运所进者乐曲也。”乐辞则取之当时诗人之作。由此看来,《凉州词》曲调必多为写凉州及西凉一带。

七、 地理位置

上文既然肯定了孤城就是玉门关,那么正如王汝弼先生所云,黄河去玉门关千里,把它们作为一个场景来写是不合适的。

据此,笔者认为王之涣《凉州词》第一句应为“黄沙直上白云间”,如此才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全诗首句写关外之景,但见回风卷着黄沙直冲云霄,眼前是高大雄伟的祁连山,玉门关在空旷茫茫戈壁显得更加孤单,这让诗人顿生一种荒凉之情。而此时与此等境界,这不仅符合全诗的意境和玉门关一带的春天的气候及唐时玉门关的地形地貌。同时,忽然听到羌笛吹《折杨柳》曲调,这不能不让诗人产生“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怨词,感叹朝廷的恩惠不及边关。全诗意境浑厚,感情真挚,浑然一体,令人折服。

[参考文献]

[1]程千帆.论唐人边塞诗中地方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3).

第6篇

早在明永乐年间折扇就开始在民间流传,自明朝中叶至清朝中叶,折扇形款已趋完善,为制扇、画扇和藏扇的鼎盛时期。

其时,文人墨客纷纷在这绢裱纸糊的盈尺之间点染钩划,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所不涉,真、草、隶、篆无所不写;一时间,人皆一扇在手,出入怀袖,士宦雅士和文人墨客借此优游酬酢,以其作为交往的常见谊礼,而商贾阔佬和少爷公子则以此标榜儒雅风流,即使是劳动大众,也喜爱手执折扇纳凉消暑。民国时期,京、津、沪等地更盛“斗扇”之风,即有闲风雅之士于早、中、晚各执不同折扇,以其上书画之高雅和其间质料之优良来比试炫耀,风靡一时。

扇画的内蕴之美

上述现象,是与古代文人雅士大多拥有较高品味――尚美心灵有关,他们对美有着极度敏感性,在崇尚美、热爱美、追求美和享受美方面,可以说丝毫不逊色于今世之人。因此,在其日常所需器物中,无不充满着美感,就连这随身携带的折扇也概莫能外。而书画折扇之所以能被历代文人雅士所钟爱,其缘由就在于它是兼有古典美和风情美的典型实物象征。

其古典美包括形态美和功能美,其核心准则为和谐与匀称,而形态美又以比例(如黄金分割)和排列(如对称)来体现。由于人之双眼平视时,最舒适的视界是落在竖短横长符合黄金比例的长方形之内,以及人类视角约在120度,因此市面上常见的16和18档折扇张开时的角度及长宽比例,就恰好与之相合;加之折扇上下两边呈流畅的弧线,左右二侧及其间的折痕为放射状对称排列,故其在形态上达到了令人赏心悦目的完美境地。

而折扇的功能美自无须赘言,它本是御风消夏和逐迫蚊蝇之物,有着大小适宜、折叠自如、携带方便和使用舒畅的适用性,这在过去没有电扇空调的盛夏酷暑岁月,它所带来的徐徐舒心清风,是何等让人惬意!

此外,折扇还有着难得的风情美,它包括风姿美和诗情美。早在我国六朝时代就有“美风姿”之说,即指文人雅士在包括语言扬抑、眉目表情、衣着形色和身手动作在内,一起动作时所产生的类似舞蹈般带有轻灵优雅意味的综合动态美感。而明清时期,折扇是文人骚客和名流商贾随身必备器物,即使在秋冬之季,他们于出门应事、访亲会友的社交场合中,也会随时随处舒缓有致地展开这“怀袖雅物”,与同好共析评品其上书画艺术之高雅,其时执扇者争相夸耀之眉飞色舞、谈笑风生的兴致盎然,意态闲适、儒雅逸趣的风姿横生,大有“魏晋名士执麈尾”的遗风矣。

折扇独有的诗情美更为世人器重。由于文人达士都祈望能够生活在充满诗情画意的人文美境之中,而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折扇扇面,自然就成了他们遣兴畅情的最佳承载物,其中所透出的作者之才情、意趣和品性,让这原本简单的寻常之物俗气尽脱,成为堪入芝兰雅室的溶文化与艺术共一炉,体现出生命之律动、个性之彰显、情怀之寄托的富有诗情和诗境美的超然之物了。

画扇的筹划之趣

书画折扇上往往是一字一画,而由哪二位艺术家将书画艺术在此天然合璧、相映成辉,也给收藏者带来了参与、创意与筹划之趣。如图这张书画扇面,即是经我筹划后达到书与画“珠联璧合”的。

友人送我的此扇面,其上原本仅有南京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章炳文以其典雅独特的汉隶书体挥就的古贤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颠自天涯”。我虽久慕章先生的书艺,但常会为书法下的大块空白,而怀有不甚完美之憾。一日我突发奇想,能否以此诗句为题,请画家补上“命题画”呢?此念头使我既兴奋又忧虑,咫尺扇面将如何承载“黄河的九曲”和“万里的泥沙”,又如何来表现黄河的“浪淘风颠”和“源自天涯”呢?。看来,此难度较大的“命题”画,非请高手来绘不可。

其后,我得知江苏省国画院著名画家卢星堂曾在沿黄河考察上千公里后,成功地创作过一幅宽8米、高3米题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巨幅山水画。对,此画非卢先生莫属了!当画完成后,我惊喜地发现,卢星堂以其深厚的艺术修养、高超的艺术概括力和娴熟的笔墨技巧,于“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他以黄河途中的“一曲”来代表“九曲”、用河边岸旁的沙滩来意喻黄河的“万里沙”;此外,他又以河面上的“云雾渺绕”来表现黄河的“浪淘风颠”、还用“源自画外”来显示黄河来“自天涯”,将古人诗句中描写黄河这一磅礴壮丽的气势和意境,在画面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进而以中华民族母亲河――滚滚黄河历经百折艰危但依然奔流不息,来象征中国人民不畏艰难险阻的执着奋斗精神。此扇好似机缘天定,先为章先生挥毫命题,继由我筹划接题,后被卢先生泼墨解题,最终成为我具有特殊意义的书画藏品了。

购藏书画扇面应循之原则

由于扇面尺幅小,上宽下窄呈半圆状且展开时表面凸凹不平,加之如色纸、金笺、发笺等面料对落墨、设色要求更高,欲在其上挥毫者于行笔前,需费时揣摩构思去精心布局,下笔落墨中要求明快简洁和流畅多变,故寻常书画家往往视若畏途,不敢轻易染指。因而名家扇画的造假较难,保真度较高,购藏安全性相对较强。现今,市场上一有精美扇画亮相,便会引得收藏家踊跃竞购,如继2005年“中贸圣佳”(164件扇画拍出1478.4万元)和北京“诚轩”“善哉扇斋――黄天才藏扇”(232件扇画全部成交,成交额2254.78万元)扇画拍卖专场创下佳绩后,2006年“西泠印社”成扇专场也大获成功,200件名家成扇成交188件,成交额高达1167.76万元。名家扇画购藏的原则如下:

“真、精、新”:“真”即名家真迹;“精”是名家于艺术成熟期或巅峰期创作并为其所擅长表现的风貌独特的作品;“新”是由于古代成扇通常被使用过,其在反复开合中难免会有磨损甚至开裂难以复原的现象,所以品相完好当尤被珍重。

“书画合璧”:一字一画通常是扇面艺术基本的表现形式,而应留意的是――书法应当或由同样擅书的画家本人书写,或由艺术成就或名气比画家更大的书法家挥就,且内容应以与绘画相合为佳。

第7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精确;形象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同其它学科一样具有传播知识、信息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双重责任,地理教师必须肩负重任,搞好地理教学.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地理教学要注意细节的精确

1.概念精确

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复杂性,导致地理教学需要用较多的概念去阐释事物的各个方面,哪怕一点点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地理教学语言的严重错误。地理教学要用特定的地理术语去表达,不能用一般生活用语代替地理术语。

混淆了“降水量少”和“干燥”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可能把副热带少雨带说成是“全球降水量最少的地带”。

“三江平原降水量并不是很大,但由于冬季气温低,所以属于湿润区。”实际上,低温不一定导致湿润,高温也不一定导致干旱,应在“气温低”之后补充“蒸发弱”,这样才是科学的表述。

不能用“温度”代替“气温”;不能用“气压大(小)”代替“气压高(低)”。在讲地图上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时,要用“东、南、西、北”,而不要用“上、下、左、右”;讲山的坡向时,不要用“南边”、“北边”,而要用“南坡”、“北坡”。

2.程度精确

地理事物和现象需要描述,描述过程中,程度的把握需要精确。不夸大、不缩小,这才是客观求实的态度。

“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积温很高。”这句话中“很高”一词有问题。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积温是5000~7000℃,的确比秦淮线以北地区的积温高,但是与我国许多更低纬度的地区相比,只是处在中间水平。这里,用“较高”一词才更精确。

3.条件精确

地理事物和现象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出现的,条件不同,地理事物和现象也就随之不同。这就要求在阐述地理事物的同时要阐明其条件,以保证正确的认识。

若想让学生通过读图判断出“欧洲好像是亚欧大陆的一个大半岛”,则需要设问:“观察欧洲在亚欧大陆中的位置,说出欧洲陆地轮廓的特点。”这里,“欧洲在亚欧大陆中的位置”是回答问题的必要条件,若简单地让学生说出“欧洲位置的特点”,学生会感到茫然。

若想让学生通过读图,懂得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则应把问题设计成:“从世界大洲和大洋的位置看,我国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若简单地问:“我国属于什么国家?”学生就有可能随意地回答成“属于中纬度的国家”、“属于面积很大的国家”等,教学意图无法实现。

在讲“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度”时,必须加上“在对流层中,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摄氏度” 这些必不可少的条件。

4.原理精确

对“气流上升会造成气温下降”的解释是:“高空空气温度低,当上升空气与高空空气一接触,气温就降低了。”这是对大气原理的错误认识。空气上升降温的主要原因是空气团在上升过程中,因体积增大,向外做功,从而消耗了自身的内能而使温度降低。

二、地理教学要注重形象教学

地理事物是通过形象来表现的,真实的地理事物可能是课堂教学无法切身感受的,这就决定了地理教学语言要表达得形象,造成一种地理意境,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1.丰富

教师应尽力用丰富的词汇向学生展示多彩的地理景观和各具特色的区域面貌,帮助学生建立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表象。

当说明我国西南三省地区地形崎岖险峻,修路筑桥艰难时,可以这样描述:成昆线全长1100千米,桥梁和隧道就占了400多千米,沿途跨越了金沙江、大渡河等“天险”,穿过了横断山区大大小小几百座山脉,有时候,火车经常在桥与隧道中驶过。由于河川水流湍急,落差大,无法架设桥墩,沿线就出现了好几座我国跨度最大的铁路桥,成为筑路史上的奇迹。

在讲多瑙河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蓝色多瑙河》的旋律,同时描述:我们正漫步在蓝色的多瑙河畔,碧波粼粼的多瑙河上点点白帆在游弋,耳边不时传来人们优美的歌声和欢笑声,如果我们把欧洲西部比喻成一位窈窕淑女的话,那么美丽的多瑙河就是缠绕在她腰际的一条蓝色锦带。

当讲述天山自然景观时,可以这样描述:3600米以上的峰岭终年积雪,有许多巨大的冰川。登高远眺,群峰连绵,银光闪耀,高耸的博格达峰时而隐没在茫茫云海里,时而露出洁白的山巅。在山巅的西北半山腰中,有一个神奇的高山湖泊――天池。每到夏季,清澈的湖水伴着微风荡漾,湖滨地带花草芳香,周围群山环抱,林木参天,湖中雪峰倒映,山顶云雾缭绕。

2.引用

地理教学内容广泛性的特点给了地理教师充分引用各种文学诗句的机会。

在讲解山地气候垂直变化时,可以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诗句;在讲解山的不同坡向气温差异时,可以引用“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 的诗句;在描述关外无春的景色时,可以引用“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在讲生物和土壤时,可以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

3.类比

类比是形象化的一个重要方法。

讲述有关长江上游的内容时,可以这样描述:长江从起源到入海好比万里接力赛跑。长江的源头在唐古拉山,这里冰川高悬,冰塔林立,冰雪融水汇成涓涓细流,哺育了长江最上源,接力赛跑的第一棒――沱沱河;江水继续下流,第二棒――通天河,这里的水流比降增大,两岸山势增高;第三棒――金沙江,这里山高谷深,河流两侧峭壁耸立,有的山岭高出江面3000多米,世界罕见。

4.动作

第8篇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鲤鱼,或比喻为科考“中举”,或指某人升官,或比喻为“逆流而进”“奋发向上”等。

孔子十九岁成婚,次年得子,鲁国君主鲁昭公得悉后,特派人以鲤鱼赠送孔子表示祝贺,孔子收到赠礼之后,给儿子取名“鲤”,全名为孔鲤,字“伯鱼”,此事见载于《孔子家语》。这些都是中国古人看重鲤鱼的佐证。

 

鲤鱼自古以来即生存繁衍于中国的淡水江河湖泊之中。两千多年前,《诗经·衡门》里就载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的诗句,表明中国人民食用鲤鱼历史久远。

鲤鱼的得名,明代《本草纲目》引前人所述,认为鲤鱼的鳞上有十字纹理,“理”字的“王”字偏旁被“鱼”字取代而成为“鲤”。

营养丰富易吸收

据学者考证,中国人民养殖鲤鱼的历史已有2 400余年了,现今世界上许多地方都有人工养殖鲤鱼。鲤鱼因肉厚、味鲜、刺少、营养价值高而成为淡水鱼之上品,黄河鲤鱼尤为驰名。中国人民在食用鲤鱼的过程中,体验到它对人体具有某些食疗作用,中医学认为其有利水、消肿、下气、通乳之功,可用于水肿胀满、脚气病、黄疸、咳嗽气逆、乳汁少、营养不良等症的辅助食疗。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鲤鱼的蛋白质含量高、质佳,人体对其消化、吸收率可达90%。其所含脂肪多为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助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它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人体大有裨益,适于大部分人群食用。

 

但亦有报道说,哮喘、荨麻疹、皮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疮肿等患者应慎食,并认为鲤鱼忌与绿豆、南瓜、芋艿同食,这还有待学者确验。

与鲤有关的趣闻

由于“鲤”和“利”读音相同,中国自古以来就把鲤鱼视为吉利、吉祥的象征。有的饰物以鲤鱼形象制作,喜庆、新年时摆设鲤鱼,画鲤鱼年画或贴鲤鱼图案剪纸等。除夕、新年餐宴备办鲤鱼菜肴,寓意为“新年吉利、吉祥”“年年有余”。

 

在唐代,鲤鱼还有一则趣闻。唐玄宗李隆基(685-762)于公元712年登上帝位,因“鲤”和“李”读音相同,他力行“避讳”,在执政第三年和十九年,两次颁布诏令,鲤鱼改称“赤公”,并不准人们吃鲤鱼,禁止捕捉鲤鱼,渔民若捕获鲤鱼必须放生,违禁买卖鲤鱼者,将处以拷打六十板的“杖刑”。

第9篇

C.《孟子》

2.我国古代的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雅称,请问我们常说的“润笔”指的是(A)。

A文章书画稿费

3.“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D)。

D.《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4.李清照《如梦令》里的“绿肥红瘦”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景象(B)。

B.盛夏

5.“爆竹声中亭岁除,春冈送暖入屠苏”,这里德“屠苏”指的是(C)。

C.酒

6.“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A)。

A左手在外

7.“豆蔻”是指女子()岁,“弱冠”是指男子(A)岁。

A十三岁、二十岁

8.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A)。

A忠耿正直

9.中国传统习俗中,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C)。

C.腊八粥

10.“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B)。

B.二年

11.近日,李先生收到陈先生的一份请帖,上写为了庆祝“弄璋之喜”。陈先生的喜事是(C)。

C妻子生了个男孩

12.孟子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里“规矩”的意思是(C)。

C.圆规曲尺

13.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B)。

B.小篆

14.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刃约相当于(A)。

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

15.人们为伺称妇女为“巾帼”(A)。

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

16.一般认为,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A)。

A春天

17.唐代诗入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B)。

B李贺

18.不属于“文房四宝”的是(D)。

D.河砚

19.“天知神知栽知,子知”,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当时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B)。

B.劝人投案

20.“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B)。

B.风水勘探

21.“生日净未丑”是京剧的行当,其中“净”是(A)。

A男角

22.“文武二圣”指的是(B)。

B.老子,关羽

23,“小李杜”指(C)。

C李商隐、杜牧

24,司马迁的《史记》共有多少篇(A)。

A130

25.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顺序的第五位(A)。

A戊

26.我国古代历法中的24节气中,“立夏”这一节气

大约是现行公历的什么日子(B)。

B.5月5-6号

27.中国画、书法中的“飞白”是中国传统艺术中哪

方面的典型表现(B)。

B.虚实相生

28.古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A)。

A注重线的作用

29.名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出自哪里(C)。

C.《乐府诗集》

30.成语“笑容可掬”中“掬”字的意思是(B)。

B.捧起

3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蕴含的道理和下列那

句话最相似(B)。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32.中国民间的“冬力力,”是从哪一天开始的(B)。

B.冬至

33.“变脸”是哪一个剧种的绝活(C)。

C川剧

34.龙门石窟位于哪个城市(A)。

A河南洛阳

35.古汉语中,有关“阴”、“阳”的说法正确的是(A)。

A山南为阳,水北为阳

36.“黄梅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B)。

13.‘安徽

37.按我国传统风俗,在农历那一天喝“腊八粥”(B)

B十二月初八

38.在古代,人们尊称刘方的老婆为(B)。

B.令正

39.古时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哥哥咀姐时你为“家兄”、“家姐”,那么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应当用下面哪种称谓(B)。

B.舍弟、舍妹

40.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的是哪个风景区(A)。

A庐山

41.毛笔中“狼毫”的原料取自(C)。

C.黄鼠狼

42.我国音乐的发展有悠久历史,古代音乐中的“五音”指的是(B)。

B.宮、商、角、徵、羽

43.掘称为“荷月”的月份是(B)。

B六月

44,“蜀犬吠日”的意思黟B)。

B.少见多怪

45.“梨园”用来指代戏曲界,那么“杏林”指代的是(B)。

B医学界

46,古人对“郴”年龄的称呼是(D)。

D花甲

47.苏轼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下列哪个节日有关(A)。

A中秋

48.“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是唐代一位著吕诗人的诗句。这位诗人是(C)。

C.杜甫

49.在“精卫填海”的嚶,“精卫”是(B)。

B.一只鸟

第10篇

一、音乐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音乐与文学的关系非常密切,根据文学作品创作的音乐数不胜数。虽然音乐不是对文学作品的再现,却能使作品中所蕴合的情感与精神得到升华。学者赵鑫珊说:“莫扎特的音乐是旋律化、和声化和节奏化了的唐诗。”他认为:莫扎特的慢板乐章是他音乐的精华和灵魂,他那幽深的意境同唐诗的钟声是如此的相似,如张悦的《山夜闻钟》中的“夜卧闻夜钟、夜静山更响”或是“相思晚望山林寺,惟有钟声出白云”。音乐与绘画是姐妹艺术,它们有许多共同点,从画面的色彩、线条和构图中可以感到音乐旋律、节奏及曲式的流动,从音乐的音响中也能联想和想象到多姿多彩的画面。所以有专家指出:“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音乐与美术的意境竟是那样的相近!同样,音乐与历史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在历史发展中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留下了音乐的声音。《十面埋伏》和《霸王别姬》虽是两首不同的琵琶曲,但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我国古代的楚汉战争;丁善德的《交响曲》和组歌《不怕远征难》再现了中国工农两万五千里的历史,歌颂了伟大的精神。通过欣赏学习,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以上主要谈了三点,实际上音乐与各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里就不再赘述。

二、重视音乐与相关学科的学习

任何一种音乐都首先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它本身就是受着文化定义的,离开了文化,音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重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1.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

在音乐教材中,许多音乐作品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瑰丽多姿的民族音乐文化,又有丰富的世界音乐文化。如《阿细跳月》、《快乐的罗嗦》是彝族的民间音乐,《杵歌》是台湾高山族的民歌,《多快乐呀多幸福》是藏族的民歌。通过演唱或欣赏这些音乐作品,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又如《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插曲,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通过观看电影,既可以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还有助于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感情。《草帽歌》是墨西哥歌曲、《木瓜恰恰恰》是印度尼西亚的歌曲。欣赏这些作品可以使学生了解许多国家的风土人情,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还有教材中介绍的世界名曲,教师带领学生沿着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音乐家的足迹,走过欧洲音乐发展史的长廊。通过这些音乐作品的学习,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文化视野,还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与底蕴。

2.可以丰富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与体验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不仅来源于音乐的音响,也来源于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信息和具体的形象。例如欣赏《黄河船夫曲》,当学生了解到黄河的悠久历史,看到壮阔的景观时,必然会增加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学生听着高亢激昂的《黄河船夫曲》,看着船夫们同风浪搏斗的画面,朗诵着光未然激情澎湃的诗句,丰富的文化激活了音乐的情感,仿佛自己也置身在滚滚洪流之中,为黄河的壮阔所感动。《春江花月夜》是根据琵琶古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成的,具有中国古典音乐美的特征。标题借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往往取酒还独倾”的诗句,具有古诗典雅的神韵。《春江花月夜》的音乐优美、清新,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同名唐诗中“粼粼碧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诗句,好似一幅清丽、淡雅的山水画卷,它的审美意境同中国的山水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可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了..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音乐教学同样担负着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任务,这对传统的以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转变。音乐本身就是极富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演奏、唱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由于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如在感受《渔舟唱晚》情绪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联想创编歌词,其中很多句子都来源于古诗词,例如:山苍苍、水茫茫、船似箭、桨激浪、歌声随风扬。鱼满仓、心欢畅、踏浪归去月如霜,难见水天长..这些都是学生们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学过的知识,既增加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提高了语文水平,从而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文字的艺术,提高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生在理解《渔舟唱晚》的基础上,还可以创造出《渔舟唱晚》的绘画作品。有的学生画下这样一幅图画!!“夕阳西下,湖面上泛起一片金光,岸边,杨柳随风摇曳,远处,依稀可见朦胧的远山,点点白帆。”学生把远山、白帆、渔人的形象画得非常生动,还有的同学加上海鸥、水的波纹,这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学习音乐与相关文化知识

1.采取综合性的学习方法

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相关文化的学习,必须以综合的方式进行,既要有学科内各种形式的综合(欣赏、唱歌、器乐等),又要有与多学科的综合(语文、历史、地理等)。如《伏尔加船夫曲》是一首俄罗斯民歌,这首歌曲相关的文化相当广泛,有地理、历史、绘画、人物等等。首先可以介绍伏尔加河的地理情况,让学生了解到伏尔加河就像是中国的黄河一样养育了俄罗斯儿女。然后学生自己介绍俄罗斯的历史背景,时的俄罗斯是沙皇统治,人民生活困苦,贵族生活却非常奢侈。还可以找到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画中作者精心描绘了十一个纤夫的形象,这些纤夫衣衫褴褛,远处纤夫所拉的船却非常豪华,画面通过纤夫的形象和后面船只的对比反映出当时社会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还可以欣赏男低音的演唱,从歌声中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悲愤、不平、抗争的情感,学生通过综合的方式,全方位地了解了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情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

2.采取探究性的学习方法

探究的方法也是学习音乐与相关文化的主要方法之一。例如,在上课之前老师给每组同学留作业,请他们查找关于《二泉映月》的各种资料,资料来源的途径不能少于两个方面。在课上老师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把自己查阅的资料讲解给同学听,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进行知识的互补。如有的学生了解到乐曲的名字原来不叫《二泉映月》,是音乐家杨荫浏根据乐曲的意境后来加上的。由此,使学生对音乐的不具象性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有的学生了解到《二泉映月》原是一首二胡曲,后又被改编成很多种形式演奏,如民乐合奏、弦乐合奏、钢琴独奏等,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还有的学生找了许多与音乐意境相似的绘画作品,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音乐的体验都是正确的。通过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培养了学生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与学生一起探讨音乐,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和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在师生共同参与下,探究音乐。

第11篇

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嘲讽 滑稽可笑 博学多识 B.硕果 慷慨淋漓 燕然勒功

C.轮廓 截然不同 至死不懈 D.门槛 小心翼翼 一拍既合

2. 能读会写是基础哦!请根据下列拼音写汉字或给加横线字注音。(3分)

收敛( ) 讪 ( )笑 哽( )住

lán( )语 chì( )痛 xù( )叨

3. 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2分 )

A、从没有见过老师发过这么大的火,教室里一片静默,同学们大气不敢喘一口。

B、这次没有能够当选上班长,他的神情显得很沮丧。

C、学习遭到困难时,要及时向老师求教,做到不耻下问。

D、自己犯了错误,还要讳疾忌医,什么时候才能有进步?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中央美术学院的每一个大学生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美术家。

B.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C.老师那和蔼可亲的笑脸的谆谆教诲总是浮现在眼前。

D.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增长了不少的科学知识。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

B.《最后一课》的作者是都德,他是法国作家。

C.《邓稼先》的作者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D.《伤仲永》选自《资治通鉴》,作者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

6、“学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现在检查一下你的运用能力。根据你的观察和生活的感悟,在下面的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2分 )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小溪流向大河,那是在启示我们积少可以成多;

, 。

7. 默写 (8分)

①.吴均《山中杂诗》中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双袖龙钟泪不干。《逢入京使》

③.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夜洛城闻笛》

④.《木兰诗》中极言军旅生活艰辛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

⑤.请你默写与黄河有关的诗句 _____ __________,___ 。

8、名著阅读 (2分)

《童年》是__________ 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与《 》、《 》合称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是____ ______ 。

二. 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3分)

《伤仲永》(节选)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9、解释加点的字。(2分)

(1)未尝( )识书具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10、停顿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仲永/生五年 B.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C、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1.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徽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12.翻译下列句子。(2分)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3.回答问题

(1)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分)

(2)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文的句子)

(2分)

(二).现代文阅读(24分)

齐刷刷的目光 (13分)

①岁月如歌,心灵的历程如一叶孤舟,停泊过温柔恬静的港湾,也经历许多惊涛骇浪。每个人的心中总有一些无法抹去的伤痕。

②四年前,我无缘参加高考,因为我预考的分数离分数线都还差二百多分。我并没有痛不欲生,在那个偏僻的山沟里,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上大学,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上大学。

③接下来,像其他学生一样,父母要我去复读。我呢,要我去我就去,反正再考不上父母就死了心。母校肯定是不要我的,因为老师知道我是连预考都没通过的差生,后来,父母托亲戚帮我联系另一中学,称我高考只差几分。于是我便来到了那个中学读补习班,稀里糊涂读了几天,和以前读书没什么区别。这一天上午,补习班的彭老师,一个胖胖的却很认真的老师,在讲台上大声宣布我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勒令我立刻滚蛋,因为他在县教委查过我的分数,发现我连预考都差十万八千里。当时我坐在教室的后面,全班同学齐刷刷地都回过头来看着我这个混进高考队伍的倒霉蛋。

第12篇

关键词:诗歌;流水意象;含义

一、流水作为主要意象进入古典诗词的原因分析

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带有水的意象的句子比比皆是,有江水、河水、湖水、溪流,有春水、秋水、雨水、瀑布,有水波不兴的水,有波浪滔天的水。有专门描写水的诗句“春来江水绿如蓝”。也有把水作为媒介来表达诗人情感的,如离别的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忧愁的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思念的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还有凶恶的水“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也有表时间流逝的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更有无情的水“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出城”……中国的诗人和词人们对水有着不一样的偏爱,可以用水来表达任何一种情感,这是由其原因的。

首先,这与水的社会地位离不开。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它在诗人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原始人类逐水草而居,而黄河更是孕育了整个中华文明。从原始人类的生于斯,长于斯,到现代人类的食于斯,饮于斯,水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同时也是与人类打交道最多的自然事物。人类对水熟悉,于是去描写它,去歌颂它,这是一种文化本能。于是在中国早期的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水的意象。孔子曰“逝者如斯夫”,而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有许多以水为意象的句子,《关雎》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而《诗经》中水的意象还有很多。同样的,我国现实主义诗歌源头的《楚辞》中也有许多水的意象,《离骚》中有“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湘夫人》中有“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等。而在此后的古典诗词包括文学作品中,水的意象更被广泛运用。

其次,与水的形态有关。水是自然界中形态最多的物象,因而可以作为不同形态的意象出现在诗词中表达不同的情感。自然界中的水,有作为常态的即液态的水,也有固态的冰和雪,更有气态的雾。当然,我们这里讨论的水的意象只是液态的水而不是冰、雪或者是雾,但是这也不可否认水的多变性,因此它更能给引起文人的注意并为其提供素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水的这种多变性恰恰符合文人们情感的表达,它能满足文人内心丰富多变的情感。水可刚可柔,能屈能伸,静若处子,动如脱兔,正好满足了文人们或高昂、或低沉、或悲伤、或激情、或积极、或消极的情感状态。而其它的意象却不如水丰富。

二、流水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内涵分析

古人在古典诗词中喜用流水意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流水意象具有十分丰富的情感内涵,能够从多方面、多层次的表达古人的情感诉求。那么流水意象有哪些内涵了:

(一)阻隔――流水较原始的意象内涵

流水是生命的起源,但同时,流水可以将此岸与彼岸进行阻隔,于是在较早的诗歌中流水意象有着阻隔的内涵。在最早的《诗经》中已经出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一诗中描写了这样一一水阻隔的场景,露浓霜重,芦苇沾满晶莹洁白的霜花,诗人在河边翘首伫立,透过袅袅薄雾和青绿苍茫的芦苇丛,凝视着河对岸,那就是心中“伊人”之所在。而在《古诗十九首》中同样有这样的描写,“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默默不得语。”这同样是一水之隔,却永世难见。而在稍后的宋词中流水也有很多阻隔内涵的运用。李之仪的《卜算子》中有“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是整条河的阻隔。在古代,流水曾给人们的交通往来,造成很大的阻隔和困扰,它令近在眼前的事物,仿佛又远在天边,让人可望而不可即。因为这一水相隔而难以跨越,所以水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阻隔的象征,所以,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水的意象就有着阻隔的内涵了。

(二)愁思――流水最广泛的意象内涵

因为流水的形态特性,具有多变、柔弱、连绵的特点,经常被古人拿来表达连绵不绝的愁思,流水因此变成了抽象的愁的具体意象表达。李清照的《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何处能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自古以来一直久久地打动读者的心扉,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而李白的 “仍怜故乡水,千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请君问取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送别名篇都借水来写别思,河水、潭水、江水都是诗人来表达离愁别绪的一种意象。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更是将愁写的具体可感,这全赖流水之功。

(三)光阴――以流水的逝去表达光阴一去不返

流动性是流水的一大属性,具有奔流而去,一去不返的特点,这与光阴的逝去是一样的,光阴总是不能回转,于是诗人借最熟悉的流水来表达看不见摸不着的光阴,显得形象而真实。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集・相和歌辞》),这是较早的用流水来表达年华逝去的诗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李白用江水滚滚东流喻光阴易逝,抒发了诗人因时间流逝、既往的事物难再而生的强烈慨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的(《临江仙》)和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兴亡王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都用流水来书写千年的历史光阴,让人空留感叹。

流水意象还有许多内涵,如表达沟通,表达生命,表达美丑……这些对我们进行文学创作和情感的表达具有极高的显示意义,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参考文献】

[1]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王国维.人间词话[M].万卷出版公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