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情诗散文

情诗散文

时间:2023-05-30 09:47: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情诗散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情诗散文

第1篇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认识了刚刚投笔从戎的苗族青年诗人杨添盛。那时,他在主攻新诗,直到1995年10月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他的第一本诗集《黑色恋歌》,我才知道他也写散文诗。2000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他的第二本诗集《绿色恋歌》,其中也只收录了一辑《花之恋》。可是在这两本诗集收录的散文诗里,却有相当一部分是描写爱情的。如《黑色恋歌》里的《菊韵》、《问菊》,《绿色恋歌》里的《给洁》、《给萍》、《留住声音》等等。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分散文诗,就是诗人上述诗情不断延伸的结晶。

杨添盛的情诗大多以苗乡风情为载体,因而鲜明地体现了诗人浓郁的民族爱情美。从军后,诗人虽然一直居住在省城贵阳,但他毕竟自小生活在高高的乌蒙山麓,成长于世代居住的大山深处的苗族家庭。苗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沙一石,都成了他寄托爱情的特殊具象。无论是“涨出渔火,梦,披着长发”的红枫湖,“百花竞相开放,美丽爬上了岸。湖邀着火把,爱,情绪高涨”的百花湖,“草在海中,海在草中”的草海,还是“纸云飘飘,纸烟袅袅,纸水流淌,纸马飘香”的香纸沟,“你要导演我往何处走”的白云,“坡高路远,情深意绵,一群苗女,家驻白云”的高坡,诗人信手拈来,剪成诗画。通过这些亦真亦幻的具象,诗人以飞扬的情思、细腻的笔触,深情而灵动地向读者讲述着“我”与苗乡山水、西部风物“剪不断,理还乱”的生命情缘。为了更好地表达这种情缘,诗人总是摄取苗乡风物中的高洁亮点,巧妙地寓于美丽的爱情,并使之达到“形与神合,化工天成”的美学境界。于是,一章章靓丽动人的散文诗便从诗人的笔底白云般飘出,把我们带进奇姿灵韵、溢彩流光的西部苗乡佳境。透过这美不胜收的佳境,我们便会情不自禁地与诗人一起放飞着久蓄内心的民族之恋,至爱之情。美丽的恋情之所以飘逸在这些散文诗中,这与诗人生在苗乡,长在高原,走进城市,向往纯洁爱情不无关系。在诗人笔下,无论是苗山皓月,还是湖中微澜,都和谐地构成了诗人强烈而浓郁的爱情磁场,使诗人的散文诗呈现出一种纯正、浪漫,甚至有些唯美的艺术向度。如《望山的人》,通篇感觉灵动,想象奇妙,不仅写活了西部高原大山的风姿、声响与气韵,而且升华了西部高原所孕育的爱情写意。同样,在《弯木梳》等篇什里,诗人由生命里的苗乡事物情结说开去,自然链接现代人的爱情视角,然后紧扣弯木梳具像进行心灵抒发。于是,一种坚韧而高洁的爱情向往便沛然而生:“当迎春花开放,谁将一束花儿,插在蒙多彩的木梳上?青春闪亮,阳光灿烂。”“把零乱梳出整洁,把沉默梳出呼唤。太阳之下,一个民族就这样带在头上。”如果说以上作品主要是对苗乡爱情之美的采撷,那么,渴望的《相思河》则是对城市爱情之美的礼赞了:“相思太久,谁已无法走近你的路口,泪流太长,谁已无法逮住你的手。你的一个眼神,让太阳醉了三千年。我站在你的沙滩上,相思的潮水,正在我的内心疯长……相思河啊,你要让我相思多久?”诗人通过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将艺术的视角对准我们常见的“相思河”,凸现了心灵深处那份因爱而生的光彩和美丽,温馨与期待。

诗人的情诗特别注重营造优美的艺术意境提升爱情的格调和增强画面的美感。如在《吹箫的人》里,诗人一开始便把我们领进了白居易“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绝妙意境:“同竹站在一起,同夜站在一起,同梦站在一起,吹箫的人,你的身边是多么的安静!没有风、没有雨、没有云,只有你一个人独自站成了一帧风景……”箫声里的小溪、竹林和星光等等,同诗人笔下的纯真爱情与鲜活的感受交相辉映,让人产生“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回味与遐想。相比之下,《持烛的人》创造的意境更见新颖和奇特。诗作开头就为我们推出了一个特定的空间:“风提着雨,走进了《红楼梦》。夜已经来临,持烛寻梦的人,身背星星,走进了夜的深沉。”接下来,是诗人对“持烛的人”孤独内心的体验:“把往事撬开,瞬间,一只火鸟突然起飞……一路的风一路的雨,打不湿你的行程。”难怪“岁月都改变了梦的色彩,沧桑的山河又凸现出了一捆爱的诗情,持烛寻梦的人,我知道你离婚姻很远,你离爱情很近。”这时,“持烛的人”对爱情的诗意追求同诗人营造的特殊意境已经水融,彼此生发,相互补充,从而把高尚的爱情追求表现得形神兼备,“直教人以身相许”。我们知道,散文诗的散文追求和诗性表达,最终将通过叙述过程的积极修辞而加以具象化。在这方面,那一首首以苗乡风物为载体的爱情诗篇尤为动人。比如《走进苗寨》:“阳光下的蒙多彩,在刺绣着蓝天白云、花香花朵,一阵风徐徐而来,蝴蝶纷飞,桃花开放。”在诗人笔下,美丽的苗族姑娘在阳光下刺绣着蓝天白云,花香花朵。而在徐徐吹来的阵风中,这花朵里竟“蝴蝶纷飞,桃花开放”,美丽苗女纯真的爱情便跃然纸上,令人击节。

含蓄而不晦涩,明朗而不真露,是杨添盛情诗的又一美学特征。凡是恋爱过的男女都知道,闪光持久的爱情需要认真培育与扶持。而一旦“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心目中的纯真爱情烟消云散后,大多数当事人几乎是不能自拔的。但在诗人杨添盛笔下,纯美的爱情却能够“不怨而怨,怨而不怒,行间言外,时或遏之”(沈德潜语)。苗乡常见的跳芦笙、吹木叶等事象,一旦其蕴含的爱情之美、生活之真被诗人发现,便会得到最大的开掘和利用,使染上审美主体感彩的爱情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和独特个性的艺术特征。如在《吹竹箫》里,面对难以追到的爱情,诗人的渴望表现得十分巧妙:“用一腔抒情,意想打动苗女的痴情?明月之上,那无尽的呼唤,滴落在张望的门缝上,明月之下,期待苗女会从我的视线中走来……孤苦的日子,谁让我终生只能在你的窗下游弋……”口琴本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必不可少的传情工具,在这里也成了诗人表达爱情的特定具象:“是谁的琴音吟咏着昨晚月光下飘飞的思绪?是谁的琴音呼唤着昨晚被爱情咬伤的痛处?……在时光宰割时光的梦里,声声口琴,唤不回昨晚缤纷的梦呓。想再次入梦,召回你的靓丽,可是谁让我无法入睡?我只好将口琴,挂在月光里,任风吹出零乱的音韵。为这些,我已经用力很久,只是力不随心啊!为这些,我已经被风咬得伤痕累累,只是我的口琴喊不回你的美丽。抚摸口琴,我心冰冷。”如果不是有深刻的感受和长期的生活积累,即使是著名诗人,也是难以写出这样凄美含蓄的情诗的。

每个诗人的文化心理都或多或少伴有个人因素在内,杨添盛的爱情散文诗也不例外。诗中每一个神形兼备的具象都是经过诗人情感陶冶过的一道美丽风景,而这些美丽风景又恰到好处地凸显了诗人“思与境合”的情感价值,因而诗中灵感的激荡和情感的关怀总是水融,不经意间就给读者带来蔚蓝的审美空间和美学张力。就凭这一点,笔者有理由相信,曾经获得贵州省人民政府民族文学二等奖的苗族青年诗人杨添盛,只要在散发着三月泥土芬芳的散文诗里不断辛勤耕耘,就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第2篇

[关键词]爱情 比较 内容 情感表达 中西文化 诗歌 “爱”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079-01

中国古语云:“语必关风始动人。”西方人也认为,爱情从来没有使诗歌炉膛里的火焰熄灭过,将爱情与诗歌融合,绽放出了文学史上一朵瑰丽的鲜花。然而,由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爱情诗也存在着种种差异。

一、从爱情观进行比较

自世界诞生以来,爱情便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了。爱情也是一个神圣的名词,人们在上面倾注了那么多的想象力,文学艺术又以其为主题创作了那么多的优美的散文,由此看来,爱情,是一种极其美好的情感。

不过,由于民族性格的差异,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同,历史背景的迥异,也就导致了中西方的爱情观念有着明显的差异。首先在文化地位上是不同的。西方对爱情无疑是推崇的,很多文艺作品中都能找到爱情的影子,而且西方诗人也大胆地以爱情为主题创作诗歌来表达对心仪之人的恋慕之情。希腊神话中就有很多有关爱情的美丽神话,这本身就让人对爱情充满着向往的心情。

相较于西方,中国却以含蓄为美,这也就决定了在中国,“爱”这个词似乎成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况且中国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爱情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中国古代更是注重三纲五常,注重婚姻,主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不认为男女之间在婚前有要见面培养感情的需要,仅仅是顺从父母的安排就是乖顺,否则就很可能被认为是顽劣,没有礼教。这就几乎忽视了爱情的重要性。中国自古以来就将亲情、友情放在爱情之前,他们认为“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所以说,爱情在中国是比较轻视的存在。

二、从诗歌内容进行比较:慕与怨

中西诗歌在表达内容上有不同的侧重点,西方爱情诗多以追慕爱人、赞美爱情为主要内容。而中国爱情诗更加出彩和使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表达恋人之间相思别怨和悲欢离合的名篇。众多西方爱情诗大半写婚约之前对爱的渴慕,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居多,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我能否将你比作夏天?你比夏天更美丽温婉。狂风将五月的蓓蕾凋残,夏日的勾留何其短暂。休恋那丽日当空,转眼会云雾迷蒙。休叹那百花飘零,催折于无常的天命。 唯有你永恒的夏日常新,你的美貌亦毫发无损。死神也无缘将你幽禁,你在我永恒的诗中长存。只要世间尚有人吟诵我的诗篇,这诗就将不朽,永葆你的芳颜。

中国爱情诗写婚前热恋的少,大半写婚姻之后之情。其中绝大多数是抒发相思别恨之情,所以闺怨诗、送别诗、悼亡诗在中国古代爱情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陆游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中西方诗歌就其内容整体而言,西方爱情诗中充满的是轻松活泼的爱情气息,无论这种爱情存在与否;而中国爱情诗中怨的成分远远多于积极明快的成分。

三、从情感表达方式上比较:直接简明和含蓄委婉

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在他《一朵红红的玫瑰》中写道:

“啊,我的爱人像红红的玫瑰,在六月里开放;啊,我的爱人像一支乐曲,乐声美妙、悠扬。你那么美,漂亮的姑娘,我爱你那么深切;我会永远爱你,亲爱的,一直到四海涸竭,直到四海涸竭,亲爱的,直到太阳把岩石消融!我会永远爱你,亲爱的,只要生命无穷。再见吧,我唯一的爱人,再见吧,小别片刻,我会回来的,我的爱人,即使万里相隔!”

诗中对爱人和爱情追求和赞美可谓是直白露骨。西方诗歌往往表意直观明了或激烈张扬,其情感奔涌如暴风骤雨,汹涌澎湃,常常是以主体感发而始,虽然也借物渲染烘托,但目的均在凸显主体,创造出一种显性的“有我之境”。而中国传统诗歌往往讲究含蓄隐晦,表情达意委婉多致,充分借助环境因素,以物起兴,借境烘托,被表达的主体似隐似现,或了无痕迹,让人难以琢磨,大多创造出一种“无我之境”或“超我之境”。例如苏轼的《蝶恋花》 :

花退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第3篇

欧洲文学的发源地在古希腊、罗马。古代欧洲文学包括两部分:古希腊文学、古罗马文学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都是欧洲古代文学的代表。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集中体现。古罗马文学受古希腊文学的影响很大,但它不是希腊文学的简单重复,它的文学成就虽不及古希腊文学,但是他继往开来,成为希腊和后世欧洲文学的中介。

文学体裁:古代欧洲文学为后代许多重要文学体裁和艺术手法开了先河。古希腊、罗马人创造出神话、史诗、抒情诗、哲理诗、寓言、悲剧、喜剧、散文和小说等文学样式。这些文学想像丰富,瑰丽多姿,纯朴粗犷,生活气息浓郁,交替使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两种基本的艺术方法,成为后代欧洲同类文学的最初范例。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

1.先秦作家作品

(1)诗歌——《诗经》与《楚辞》

《诗经》:“诗三百”,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六义”。与《书经》、《礼》(《周礼》、《仪礼》、《礼记》)、《易经》、《春秋》合称“五经”。

《楚辞》:收录屈原等人的作品,“楚辞体”又名“骚体”。代表作《离骚》,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2)散文——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论语》(后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专集,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

历史散文:《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左传》(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国语》(第一部国别体)、《战国策》(《国策》)等。

2.汉代作家作品

(1)赋文——贾谊的《过秦论》

(2)史书——《史记》(开纪传体之先河,“二十四史”“前四史”)和《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3.魏晋南北朝作家作品

(1)诗歌——“三曹”、陶渊明(东晋,第一位田园诗人)和乐府诗双璧

(2)史书——《三国志》(西晋陈寿)和《后汉书》(南朝范晔)

(3)文学理论——《文心雕龙》(刘勰,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

(4)小说——《世说新语》(刘义庆,第一部笔记体小说集)

4.唐代作家作品

(1)散文——古文运动(“韩柳”)、刘禹锡(字梦得,《陋室铭》)、杜牧(《阿房宫赋》)

(2)诗歌——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阶段

初唐:“初唐四杰”和陈子昂。

盛唐:两个流派(“王孟”为代表田园诗派和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苏轼赞王维“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和两大诗人(李白、杜甫。杜甫组诗“三吏”、“三别”),另有自号“四明狂客”的贺知章。

中唐:新乐府运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元稹和白居易“元白”,白居易“叙事诗双璧”(《长恨歌》和《琵琶行》)

晚唐:“小李杜”(杜牧《樊川文集》)。

5.宋代作家作品

(1)散文——唐宋家(欧阳修《六一诗话》,“三苏”中苏洵《六国论》)、范仲淹和沈括(《梦溪笔谈》,我国第一部科学作品)

(2)词——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北宋有柳永(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乐章集》)、欧阳修、秦观,南宋有李清照(易安居士,《漱玉词》)和姜夔。

豪放派:北宋有苏轼(开豪放一派)、范仲淹,南宋有辛弃疾(号稼轩,《稼轩长短句》)、陆游和文天祥。

(3)史书——司马光(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与《史记》一起被誉为“史学双璧”)

6.元明清作家作品

(1)戏曲——元代有关汉卿(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王实甫(《西厢记》,张生和崔莺莺)、马致远(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明代有汤显祖(《牡丹亭》,又称《还魂记》),清代有孔尚任(《桃花扇》)。

第5篇

有的,《边城》是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散文诗的灵魂自然是诗情诗味儿,应是诗人心灵之歌。德根的散文诗给人突出的印象就是诗味儿很浓,无论是抒发个性化的感慨、领悟,还是情感,都是从诗人心灵中迸发出的火花,也是诗人心灵的赤诚袒露,这正是具有诗的品格的标志。诗人把现实生活中得到的感悟都真切地展示出来,这里有对爱的独白,对故土的回望,对漂泊的记录。透过这些诗行,我们似看见了相貌清秀、头发长长的诗人“在夜色里赶路”,看见他“纯真的笑容”以及“内心方言的舞蹈”,听见诗人在灯下、在窗前,在孤枕难眠的他乡午夜娓娓的倾诉。

“城市”、“乡土”和“爱情”是德根写得较多的题材,而这之中我最为欣赏的是那些抒写思乡之情的作品,如《望乡》《乡情》《乡愁》《家园》《一个人的村庄》等等,通过田畴、农人、稻谷、炊烟……这些熟悉的散发着泥土气息的风物,牵引出作者内心悠悠的思绪。在这里,我们不仅体味到语言传达出的信息、内蕴的情,还感受到了语言本身的美。那些语音的搭配、词语的组合以及语句的连接,调动起读者的审美感受与情感体验。譬如,“大地的皱褶里,一座村庄倒挂着”,“一泓冷月,从磨刀石上升起”,“我内心的波光,正努力在一封家书的后面,试图稳住身子”等等。还有,长短句的交错、排比与重复的使用,令读者在情绪的节奏中,体味作者时而舒缓、时而急促,或抑扬顿挫、或深情款款的诉说。

散文诗既是诗,它就应该去创造优美的诗境。德根是一个诗歌信徒,他这些作品虽然都采用了不分行的散文诗的形式,但他很注重诗境的创造。他常常通过细微的观察去发现有独特诗意的场景和事物,然后再通过自己精巧的设计营造出颇具韵味的诗境来。但诗境是一个宽泛的诗学概念,有的诗境苍凉雄浑,有的诗境绮丽灿烂,有的诗境辽阔深邃,有的诗境则精巧隽永。德根的多数作品当属于这后一种。意象的运用是德根散文诗的另一大特色。因为诗化的意象,从而使得他的文字具有更多的空间感。比如“搁在墙角,一寸寸地把泥土镀亮”的锄头,“收割着遍地秋色和炊烟”的镰刀,它们所承载的真诚与艰辛,就突现了一种情感的维度。作者通过对镰刀、锄头的感性解读,使这种历史文化的传承有了更多延展的可能,体现了作者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情怀。田园牧歌式的抒写,彰显了作者特有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同样,在《梅花》《桃花》《白玉兰》《》等篇什中,也使用了较为鲜艳的意象,为诗歌语言的内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从而构成的潜在张力,深深吸引并感染着读者。

生命给每个人都是沉重的。又是轻松、愉快和多姿多彩的。郁达夫在他的《过去集》序中说:“一个人活在世上,生了两只脚,天天不知不觉地走来走去的路真不知有多少。你若不细说则已,你若回头来细想一想,则你所已经走过了的路线,和将来不得不走的路线,实在是最自然,同时也是最复杂、最奇怪的一件事情。” 郁先生对人生在世的体会没有哲学家的语言那般生涩拗口,他的“自然”、“复杂”、“奇怪”,却告诉我们一个通俗的道理,生活给自己什么,就接受什么,开掘什么,分享什么。德根在《过往的年华总是令人如此忧伤》《时光碎片》等诗章中也表达了同样的主题,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背井离乡,寻梦他乡的游子的哲思和对自身、生活、世象的理解和参悟。

我们知道,散文诗因其体裁的审美特征,谋篇精炼,篇幅简短,可以提供自由的诗意享受。但那些没写好的散文诗,也就容易流于堆砌辞藻、内容空泛、情意空洞的毛病,甚至使用的话语和意象都雷同不堪,有的散文诗则难逃“梨花体”的窠臼。看得出,德根的散文诗把握住了这一要旨,在诗体的短小和内涵的深邃上都下了工夫,故而更显得精当别致。如《艾一样的女子》《让我喊出心中的痛》《内心的村庄》等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特征。当然,收入集子中的这些散文诗作品,艺术质量并不平衡,有些手法过于泥实,冲淡了诗味。此外,诗作的题材尚嫌狭窄,诗人还应向更深的历史层面和更广阔的外部世界去开拓,从而更具有力度和深度。德根毕竟还很年轻,未来的路还长,我相信他一定能够克服自己的不足,勇敢地在诗歌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取得更大的成功!

2009年3月5日凌晨匆于广州

(作者系诗人,评论家。20世纪70年代出生于四川南江。迄今已在《诗刊》《民族文学》《文艺报》等国内外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和文学评论100余万字,作品多次获全国、省、市级奖,入选北京大学青年作家班教材及各种文学选本。著有诗集《南方吹笛》,评论集《文本与言说》《缪斯的守望与回归》《诗意的触摸》等。现居广东清远。)

第7篇

抒雁的去世,无疑是文坛不可弥补的损失。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杰出成就,以及近年来又有一批极富特色的散文、随笔结集出版构成了他在中国文坛应有的重要地位。1979年他以诗性的敏锐、激越的心情体现自我反思与批判意识,书写出震惊文坛的名篇《小草在歌唱》,感动了一代人!由此《小草在歌唱》成为新时期政治抒情诗最高成就之一,诗人雷抒雁因此名声大震,多少年后,许多人第一次见到雷抒雁时,仍会听到他们说:《小草在歌唱》太感人了,我们到现在还能背下来呢!

此后,他的新作不断地涌现。再后来,他的创作更倾向于短小抒情诗,在内容上更注重关照人生的现实。在诗风上,他追求深沉、凝重而又不失飘逸。他始终认为“诗篇不过是诗人心灵的脚印”。近年,他一边写诗,一边从事散文、随笔的写作,凡是发生比如南方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等重大事件时,他都有独具特色的诗作发表;他的随笔和散文,有往事的回顾,有对现实的关注,还有针砭时弊、思想深刻的锐利篇章,故乡八百里秦川,许多风土人情的记忆,也时常出现在他散文的字里行间。2003年,正当他创作力旺盛之时,不幸患了癌症,虽病魔缠身,他却坦然面对!手术后很快恢复了常人的生活、常人的心态。其后的十年间,他深切思考、勤奋耕耘,好诗、美文,常见于各大报刊,并屡屡获奖。他的创作获得了大丰收,赢得了多项荣誉。然而,这时他却平静地说:“除了兢兢业业的劳动之外,哪怕一丝沾沾自喜和夸耀,都将是轻浮和无知的。”他真是文坛兢兢业业的耕耘者,他几乎是以带病的身体和坚韧的意志坚持写作。更令我惊叹地,是他为了让“远古的歌声自由歌唱”,竟花了多年的时间,完成一部近40万字的《诗经读本・ 国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两千多年来专家学者对其注释、解读的版本很多。雷抒雁的这部厚重的专著《诗经读本・ 国风》,是在他认真研读、翻译、思索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以新的观点,解读 “一个民族从远古发出的第一声歌唱旋律”,以便让今天的人们更加认识中华文化的悠久与灿烂!这是一项了不起的艰辛劳动,一件非凡的文化工程。

此刻,我想起抒雁在九十年代担任《诗刊》副主编时,在1994年为《诗刊》写的一期卷首语中,曾以自拟问答的形式提问:

“没有诗的日子将如之何?”

我们说:无诗的日子如同无盐。

“没有好诗的诗坛将如之何?”

我们说:平庸的诗坛如同灾年。

于是,我们总在向社会呐喊:不可忘记诗!

于是,我们总在催逼诗人,拿出力作!

这岂不是诗人“催逼”自己,要求自己,“拿出力作”的最好诉说么?!

抒雁是个乐观主义者。他生性正直、热情、坦诚而达观。即使他不幸患上重症,仍能取“既来之,则安之,然后战胜它”的乐观态度。从来没和我们谈论他的病,他的痛,总是泰然处之、一切如常人。实际上他一直默默地同病魔作斗争。这几年,我们总是常在一起开会、参加活动、到各地去采风,只要有他,大家都觉得热闹,觉得和谐、愉快。凡在人群中,他总是有说有笑,气氛活跃。他精明睿智,极富活力,思想锐利,反应敏捷,你如同他讨论某个问题时,只要你话到嘴边他会马上接茬,反应迅速,往往使人“甘拜下风”。他幽默,甚至有时候还有点淘气。他常常在某些会议上用张信纸或纸条写诗、写感言,这种幽默其实是智慧的表现,2009年8月,我同他在烟台参加中国残联征文活动评委会时,他在会场的休会片刻,利用宾馆的一张信纸,即兴写了一首标题为“送周明兄”的小诗给我,诗里写道:胡子一刮,精神焕发。说过七十,好像十八。一边落叶,一边开花。人生至此,值啦,值啦。――抒雁2009・8・6”。 我和在场的同志看了捧腹大笑。

现在看来,这“一边落叶,一边开花”,不也正是他本人的最好写照么?!想想看,他生病的十年,居然写了那么多诗和文章。他还有满腹文章要写呢!

雷抒雁为人处世很阳光,他热爱生活,怜悯百姓,眷恋家乡。他对于生养他的故乡陕西充满热爱之情,对陕西那片黄土地的眷恋洋溢着感念之情。其实,我们对家乡的情结同样很浓。在北京的我们这伙“老陕”,到了一起就说家乡的变化,家乡的新事物,家乡又出了什么好作品……只要家乡文艺界有会议,有活动,需要我们,我们都会结伴而行。去年《西安晚报》的纪念活动邀请我们回去,都和抒雁说好了,大家一起返乡,但后因其他一个要紧会议时间上有冲突,没回成。只有李炳银、白烨去了。阎纲、何西来、雷抒雁我们又约定今年春暖花开时一同回陕西,去感受家乡的新变化。然而,这一计划无法再实现了。

平日,我们几乎三天两头热线联系,或商量事,或对某部作品交换意见,或讨论某个问题,有时电话里聊聊天。每每电话铃声响起,我一接,便听见:“老周,我抒雁”,如今,这亲切的声音再也听不到了。

几十年来,我们之间如兄如弟,情同手足。生活上相互温暖,事业上互相支持,万万没想到,过早地失去了这样一位好朋友,好兄弟!你说,我如何能接受这残酷的现实!

第8篇

九岁,他遇到她,莫名悸动,像一个小花苞,于静谧安宁的夜里,蓦然绽放,纯粹,圣洁,懵懂朦胧。九年后,再度偶遇,她已亭亭,不一样的风情韵致,却是一样的摄人心魄。她的倩影已刻入他的心房,魂牵梦绕。他迷恋,沉沦,难以自拔,尽管她的目光并未为他而停留。又何妨,即便是独角戏,他也演得心甘情愿,默默等待,不求回报。数年后,她辞世,却在他的心中永存,在他笔下新生。她是他生命中稍纵即逝的美,如烟花,在深邃诡秘的夜空绚烂绽放,然后,留下一地孤寂,耐人寻味……他把自己对她表示哀悼怀念的诗歌和散文串联起来写了一部散文和抒情诗相揉合的作品叫《新生》。他,就是但丁,而她,就是《新生》的女主角贝阿特丽采。

但丁在诗中说贝阿特丽采就是“爱情的化身”。她有“说不尽的温柔,说不尽的高雅”,她的光辉“竟使天上增加了荣耀”。在《新生》中抒发了自己对贝阿特丽采的一片纯真的爱恋之心后,继而将他的恋人描绘成追求天国真理的化身,她的灵魂飞向天空,得到了新生。 即便到了晚年,但丁对贝阿特丽采的那份执着依然难以释怀,他在《神曲》中,又把贝阿特丽采描绘成集真善美于一身、引导他进入天堂的女神,以此来寄托他对贝阿特丽采的美好情感。

其实,得不到的永远是最美的。他刚好路过她的倾城时光,命运也刚好让她停留于他无法触及的距离,继而走向永恒与新生。所以,贝阿特丽采满足了他对美好的所有幻想。如此戏剧人生,意味蕴藉。“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一语中的,所谓倾倒,倾的只不过只是表面与幻想结合的美罢了。倘若,但丁有幸和贝阿特丽采共度余生,一切美好幻象都将碾碎于俗世烟火之中。或许,她还会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只是,角色变了。她不再是美好圣洁的女神,而是自己枕边一个平凡的女人。也许,美人迟暮之时,郎心已不再。

没有一段感情是无坚不摧的,再恩爱的夫妻也萌生过无数次掐死对方的念头,当世俗的琐碎揉进了理想的爱情,《新生》里的女主人公是否动人依旧?有人说,恋爱时,对方的优点都会被无限放大;结婚后,对方的缺点则会被无限夸大。并不是说,夫妻关系就不再美好,只不过,生活基调终归是平淡的,没有文学中的扣人心弦,缠绵悱恻。

距离,是一种艺术,正如中国画中的留白,多一点遐思的空间,则多一点美好的憧憬,仅此而已……

第9篇

办公室里,老师正在满头大汗地到处乱翻,见了我,却立刻停下,喜上眉梢(不会吧,我的魅力这么大?!):“小文,你的周记本里是不是有一个牛皮纸信封,里面有两张信纸?”

:啊!“我被吓得目瞪口呆,”老师知道情书的事了?不会吧。“

“那是我让隔壁的文科班的同学按莎士比亚的一首情诗扩写成的,准备给你们当范文用的.”老师担心我变呆了,进一步补充说明,“可能是昨天不小心夹在你的周记本里了,你带来了吗?”

“什么?莎士比亚的诗?难怪文法不通却又似曾相识呢。可是我的情书……”我像被当头浇了一盆凉水,呆立当场。

语文课上,我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这篇“美好“的抒情散文,也将我的第一封情书公之于众了。

我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忽然发现桌上的几个字格外显眼:少女的敏感。敏感?是我太敏感了吗?也许吧。也许周围的男生只是在做一些很日常的事,却被我敏感误会为别有用心;也许他们偶尔无心的举动,被我的敏感牢记在心:也许,我一直在用这样的敏感来滋润我青涩的心。然而,我应该明白:不成熟的心,无论如何滋润,都是青涩的。

其实,年轻的我们对情感的追求,就如同小鸡破壳前的躁动,倘若没有耐心,提早放它出来,等待它的只有夭折:只有时机成熟后破壳而出的小鸡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也只有成熟的情感才能结出最甜蜜的果子。我的第一封情书,它将陪我一起等待破壳时分的到来。

第10篇

【关键词】散文化;结构章法;情节;抒情方式;语言;意境

The prose of the theory Xiao Hong work turn to incline to-from 《hulan river legend 》see it appreciate beauty feeling to know

Xia Hong-ji

【Abstract】This text pass the Xiao red representative work 《hulan river legend 》, analysis its work spread incline to of culture.

【Key words】The prose turn;Structure composition;Details;Sentiment way;Language;Artistic conception

萧红,这位值得人敬佩、同情、思考的作家,自中国最北方的城市走来,又在中国最南方城市的一角寂寞逝去的女性,总共才活了三十一岁,就其创作的成就来说,她虽然算不上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但是她却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善于建立自己的艺术风格的作家之一。她的创作生涯不及十年,然而她凭借一支生花妙笔对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抒情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萧红体”小说模式。如果说她小说所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与深度是许多作家都可以达到的,而她那种才华横溢、不拘一格、其清如水、其味如散文的小说风格,则是别人无法重复,更无法代替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她小说的生命主要在此,她对中国现代小说的贡献也主要在此。

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已初见端倪,以后又经郭沫若、郁达夫、废名、直到沈从文等几位作家的努力,小说散文化才终于成为相当一部分现代小说家自觉的美学追求。萧红的《呼兰河传》运用了这一成果,并对此进行了创作性的发展,就其描写生活的力量、独创性及其作者在艺术上进行的探索和艺术风格的形成来说,《呼兰河传》是她的一部代表力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其散文化风格的倾向。

1. 萧红小说的散文化倾向表现在其创作的结构章法上

从小说的组织结构方式来看,有“散文化”倾向的作家一反古典情节叙事小说靠单纯的因果逻辑来组织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的表层结构方式,而在抒情功能的推动与抒情内容的要求下,以心理情感逻辑来组织结构作品,从而赋予抒情小说以具有内在秩序和情理线索的深层结构。通俗一点讲,也就是在中国传统小说中,结构形式通常是以线形的时间关系和因果关系来组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其结构的主要依据在情节。而萧红的小说常常又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贯穿始终的人物形象,更缺乏建筑家一般的构架体系,它主要是通过某些生活片断的细腻描绘,来揭示社会生活,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这样就使她的小说结构挥洒自如,呈现出非情节化、非戏剧化的散文化特征。这种叙事作品散文化现象,说明萧红小说在结构上对时间性因果关系的忽略,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呼兰河传》知晓。

2. 萧红小说的散文化倾向表现在情节的淡化上

在她的小说中,艺术结构的重心由情节叙事转移到了抒情性内容上了,不再热衷于按一般因果逻辑将人物及其命运纳入到一个完整统一,紧张生动且富于戏剧性情趣与悬宕巧合的情节过程之中,这样就淡化和减弱叙事因素。因此小说的内容就具有片断性、零碎性和印象性。《呼兰河传》中就有具体体现,它没有贯穿全书的典型人物,整篇小说也没有什么牵动人心的连贯情节,更不像传统小说那样:根据前面的情节就可以基本猜测到后面的内容。但是它却是引人入胜的,当你看完前一章时,你就会不自觉的翻向第二章,因为章与章之间的连线不是靠情节,而是靠作者的感情。作者饱满的生活激情,总是从描写中自然地流露。

3. 《呼兰河传》的散文化倾向表现在其抒情方式上

小说散文化不只是一种手段和原则,也是一种心态,是作者审美态度及其在创作活动中抒发感情的一种特定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散文化往往同抒情化连在一起,《呼兰河传》在开放自由的结构和波俏流动的文学中,还散发出真挚亲切,感人肺腑的抒情风味。

4. 萧红的散文化倾向,还可以从她对语言的运用上进行分析

在她的前创作中,语言风格已初步形成,唯一不足就是还有几分生涩之处。但在《呼兰河传》中,这种不足已没有丝毫痕迹,活脱、自然的口语跃然纸上,让人读后心存清新之感。这一点不同于传统小说中的语言风格。传统小说的语言往往书面语言较重,读起来也不是那么朗朗上口,反而有晦涩难以下咽之感。寓意虽深但让人捉摸不透,有时还掺杂着隐语、暗讽、扑朔迷离、匪夷所思,从这一点说,萧红就做得让人无可挑剔,她虽是一个乡土作家,运用的是北方人民群众口头上所常用的语言,但在作品中却找不到过于生僻的字眼,语言明白晓畅,不加雕饰,虽通俗但自然动人,虽平实但意义隽永,她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明丽天然,富有艺术表现力。既有抒情诗的蕴藉的诗意,又有绘画的绚丽多彩,即便是再寻常、再普通的事物,也会在她的笔下显得楚楚动人、惹人怜爱。在作品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绘:

蜻蜓是金的,蚂蚁是绿的,嗡嗡的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

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作者以一个孩童的视角,用简短、朴素的话语把童年时代的乐园描写得生机盎然,栩栩如生。令人不禁联想起自己的快乐童年。一个偏僻的小城,生活单调沉滞,没有动人情节,没有惊人举动,但作者却运用语言的魅力赋予了它一种动人的艺术力量,赋予它一种生命力,她的语言之所以生动传神与作者对题材的把握和表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跟作者起着一种思恋情绪。她所要表现的题材,正是她所熟知和思恋的。

5. 萧红作品的散文化表现在她对意境的追求

意境严格来说,它属于诗歌审美范畴。后来逐步被散文、小说、绘画所采用。小说意境与诗歌意境在许多方面有着不同之处。但萧红却把意境恰到好处地运用到小说之中。在她的作品中,虽不着重对字句的提炼,但她对意境的创造把握的非常到位。表现在对场景的设计,对艺术氛围的渲染,对人物感觉情调的创造上。

作者在创作作品时,重视的不是情节,而要力图创造出一种“总的气氛,总的调子”,也就是一种凄婉、悲怆、沉郁、哀怨的境界,但这种境界并不是单一色调的。让我们来共同感受一下火烧云的景象吧:

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就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喂猪的老头子,往墙根上靠,他笑盈盈的看着他的两匹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

“他妈的,你们也变了……”

他的旁边走来了一个乘凉的人,那人说:“你老人家必要高寿,你老是金胡子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堂堂的,好象是天着了火。

第11篇

关键词:巴勃罗・聂鲁达 《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 象征主义 语体学

聂鲁达1924年发表了《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引起了智利文学界的瞩目,奠定了他在智利以及拉美诗坛的地位。在聂鲁达一生的创作中,爱情和政治是他诗歌的主要内容。在他早期的作品中,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在爱情诗歌中, 他通常通过第一人称“我”主观言说,情感投射向“我”的假象主体, 他的情人,这种创作手法使他的诗歌真实温柔,贴近人心。正如加西亚・洛而卡所说,聂鲁达的诗以一种拉美无人能及的充满激情、柔情、真情的音调横空出世。

《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是一本描写青年心路历程的诗集。聂鲁达运用高超的修辞,用象征主义手法把女人融入物质世界里,变形为泥土,雾水,露珠,海浪……,企图用自然和生命的活力来对抗僵死的城市生活,企图透过爱情来表达对心灵沟通的渴望,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部诗集里诗人逐渐摆脱现代主义诗歌的种种束缚,表现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形象新颖、比喻生动和节奏崭新的诗风,用有血有肉的人物和智利的美好景物表现出孤独、爱情与死亡。

认真研读了这部诗歌集后,我们发现在诗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象征语言,例如第七首诗中,“我”的忧思凝结成“网”,希望能够捕捞起对“你”的回忆。但“你”是那样莫测,犹如“海洋”,“我”的“网”无论如何也无法捕获“你”的心。因此“我”只能 任“孤独拉长而且燃烧”,即使“淹死在水中”也只能心甘情愿。“你”只能是“我遥远的女人”,即使“你”向“我”示好,那也只是“可怕的海岸”,“我”如果靠岸,也只会陷入绝望的“大海”。“我”能做的只是“撒下悲伤的网”,捕捞“你”“海洋的眼睛”。诗人就这样逐步地,通过精巧的韵律,鲜明的节奏以及丰富的内容进一步展示了他象征主义语言的技巧。

我们这次的研究主要立足于诗歌的语体学,结合诗歌内容对它的主题、风格特点进行分析。通过语体学层层分解,透过错综复杂的修辞、文体和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中发掘出诗人的内心感情世界,发掘出聂鲁达诗集中象征主义的的运用以及创新,使读者深入理解作者的高超写作技巧和诗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一.从主题角度

初读这本诗集,我们可以感觉到从头到尾诗歌笼罩着淡淡的忧伤和深深的孤独。大量的象征符号表达着主人公从伤感到绝望的心路历程。忧伤是“我”无休无止永远的痛,这也是这本诗集的主题,与象征主义永恒的主题-爱情和忧伤-相符。

在诗集的最初,忧伤陪伴着思乡:远离家乡的痛,牢牢的铭刻在“我”的记忆里。在那里,情感的小溪缓缓流过读者的心田,带着回忆,带着感伤,带着心头的不快,最终都在对往昔幸福美好的回忆中化为深深的忧伤,这是一种夹杂着美的悲伤的歌,正如他在最后一首诗里所说:

今夜我可以写下最悲伤的诗。

想想我已经不再拥有你,感伤我已经失去了你。

在第二十首诗歌里,诗人用一种抑制的方式表现出的永别的忧郁,是悲伤付出的代价,生动地在我们内心深处再现了过去的幸福种种。在聂鲁达这本诗集里,我们看到了触动我们灵魂的像乌云一样存在的忧伤的主题,这是他写作的风格:随处笼罩着大雾,爱情的呼唤照亮了忧伤的阴影。悲伤与喜悦互相交织。如第十四首诗歌中所说:

凄厉的风追杀着一群蝴蝶,

爱你,我的欢乐咬着你樱桃般的唇。

又如第十五首诗歌:

因为万物之内都有我的灵魂,

充满了我的灵气你才脱颖而出。

梦中的蝴蝶,你就是我的灵魂,

就像是"忧伤"这个词组。

我们可以在聂鲁达的第一首诗里注意到当这种悲伤萌芽的时候,还是片段,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忧伤变得尖锐并四处流溢。我们看第十六首诗:

你是我的,我的,我在午后的风中放声大叫,

而风,拉扯我丧偶般的声音。

劫掠我双眼的女猎师,你的战利品,

让你的夜的凝视宛如水一样的宁静。

总之这部诗集的主题不仅只限于向情人们传递爱情,更是诗人寻找自我的呐喊。从忧伤到痛苦表达了诗人的态度:对现实的不满和对革新的渴望,对希望的追求和对美好的憧憬。这种创作风格既符合象征主义作品里的田园风格也是对象征主义一贯颓废风格的创新:即用大量的象征符号表现出诗人对希望和光明的向往。

二.从风格特点

从《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里我们经常看到对比,这也是很多现代诗人常用的创作风格:把无生命的普遍的物质具体化,赋予生命。这在希腊诗人的诗作中尤为突出。

传统的诗歌创作习惯于用某种方式说明目的和客观现实,并通过比喻或者对比的方式抒发诗人的感情,既着眼于诗歌的意境又着眼于现实。而聂鲁达关注整个客观世界。他赋予自然界的一切作为他情感的象征,这种创作风格有时候会使读者混淆,分不清哪些是具体的物质哪些是感情表达,而所有的一切都为了表达出一种意境,表现出一种美丽的悲伤。聂鲁达使用了若干种象征符号,使读者身临其境,和读者紧密相连,并在传统写作风格里注入了新的特征。受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文学语言的影响,这本诗集语言简单。但诗中充满了大量的象征符号,比喻句和各种让人心动的形容词。例如第十四首诗歌:

从群山中我将为你捎来幸福的花束、风铃草,

黑榛树的果实,以及一篮篮的吻。

我要

像春天对待樱桃树那样地对待你。

又例如在第九首诗中:

苍白的,在我贪婪的海水中下锚。

我在空荡的天气的酸味中巡航,

以灰而苦涩的声音、

以及遭离弃而哀伤的浪水伪装自己。

此外,这本诗歌集的风格特点之一是感情与直觉的紧密交织。我们知道诗歌创作犹如硬币的两面一样也有它不能分割的两面:感情和直觉。感情压力在诗歌结构中被释放,这就是所谓的灵感。感情不仅是鲜活的变化多端的,更是被无意识的直觉所牵引。这就是感情的直觉。于此同时,直觉在寻找合适的解释和对感情无抵抗力的追求中,完美诠释感情的变化。

在《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中这种直觉是感情的本质,不是脑力的不是感官的,而是基于理智的知觉,一种远离于现实和科学意义隐藏的生活感受。这本诗集的基本任务在于构建和表达直觉和感情。例如诗第五首,直觉的“痛苦”伴随着感情的“哀求”:

在我痛苦的声音中你听着别人的声音,

哀叹仍然出自原来的嘴巴,

血液仍然来自原来的哀求。

爱我吧,我的恋人。不要抛弃我。跟随我。

跟随我吧,恋人,在这痛苦的波涛上。

又如诗第七首,直觉的“悲伤”,带着我走向“孤独”,走向“绝望”:

倚靠在那些傍晚,我把我悲伤的网

撒向你海洋般的眼睛。

在最高的火焰中,我的孤独延伸,燃烧。

它的手臂挥舞如溺水的人。

越过你迷离的双眼,我发出红色信号,

这双眼动荡如灯塔前的大海。

从上面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直觉是客观的感情,也是感情的表达方式。诗人有力的表达,渲染出他最原始的感情,最忠诚地表达出他最客观的内心的直觉。简单的一句诗,带着完美结合的双重使命,再现了诗人的出色创作灵感。让读者深深地感受着这种悲伤的感情。这种让人感动的情感密集化也许正是聂鲁达风格在这本诗集的突出表现。

总之,在聂鲁达和他的《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中我们看到了象征主义的完美诠释。从语体学角度看,主题上,诗歌的主旋律与象征主义保持一致,但主题更为丰富;创作风格上,诗人遵循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传统,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使诗作所表达的感情更加深沉、丰富,引起读者共鸣,触动读者心弦。

参考文献

1.聂鲁达,《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智利纳西门托出版社,1924

2.阿隆索・阿曼道,《巴勃罗・聂鲁达诗歌及其创作风格》,巴塞罗那德塔撒出版社,1979

3.陈实(译),《拉丁美洲散文诗选》,花城出版社,2007

第12篇

本人名字叫XXX,男,汉族,1975年1月出生,___人,1995年毕业于___学校,2003年毕业于____大学法学专业。现系中国诗歌学会>!

著有《和爱一起长大》、《等你一万年》、《为爱祈祷》、《又是稻子成熟时》、《郑科授抒情诗选》、《郑科授新闻作品选》等六部,入选多部选集。个人作品入选《中国诗粹》、《湛江中青年诗选》等七部选集。1994年获得“诗与散文竞赛”优秀奖,1994年4月作品入选首届“路遥青年文学奖”,1996年元旦荣获首届“岳阳楼杯”文学艺术大赛二等奖。个人事迹被多家报刊杂志所报道,个人成就入选由中国诗歌学会主编的《21世纪中国诗人大辞典》。

为了在今后的学习与写作过程中,更好地得到文坛前辈师长的指导,更好地与文学同道、师友的相互交流与学习,现本人郑重申请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希望协会的诸位前辈师长能够给予本人进入这个团体,以便更好、更进一步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技法与写作水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

特此申请

申请人:

申请日期:

《中国作家协会入会申请表》填表说明

网上下载《中国作家协会入会申请表》须用70g以上标准A4纸正反双面打印。填表前,请仔细阅读此说明。请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填写。

一、“所属团体会员单位”栏,请注明所属省、自治区、直辖市或产业部委作协,如河北、石油等。中直,也请在此栏注明。

二、“主要从事何种文学样式”栏,请从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理论批评、外国文学翻译、影视戏剧文学、儿童文学、综合(从事文学编辑、教学、组织工作者)等样式中选定一种。如创作样式多,请确定文学成绩突出的一种填写。

三、“本人所在单位意见”和“所属团体会员单位或介绍人意见”两栏,要签署意见并盖公章。个人介绍须有两名中国作协会员签名或盖章。自由撰稿人可不填单位意见,但须由所属团体会员单位签章。

四、“出版或发表的主要作品情况”栏,请按实际情况依次填写:

1、个人文学作品集:须为经中国新闻出版信息网查询核实的国家合法出版物,请注明CIP数据核字号。非法出版物为无效材料,请勿填写。

2、单篇作品:须为省级以上文学期刊或报纸副刊上发表的有影响的代表性作品。限填3-5篇。

3、网络作品:须为在全国主要原创文学网站上发表的原创完本作品,注明网站名称、作品点击量。

4、以下情况请在“备注”栏申明:影视作品,注明首播单位;翻译作品,注明原作者姓名、国籍及语种;合著作品,注明合著者;自费出版作品,注明“自费出版”。除综合类申请者,请勿填写编著、编辑类作品。

五、“从事文学工作综述或获奖情况”栏,“从事文学工作综述”限综合类申请者填写,请注明工作起止时间、年限和主要成就:“获奖情况”限填省级以上文学奖项,或有全国性影响的网络文学原创作品大赛奖。其他获奖情况,可综合说明。

六、“入会日期”及“推荐意见”两栏请勿填写任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