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时间:2023-05-30 09:47: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走一步再走一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读着“走一步再走一步”这句话,不仅心潮腾涌,回想起假期去井冈山景区中的杜鹃山游玩的经历……

杜鹃山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在井冈山景区中是一个着名景点,冲着这一点,我们来到了杜鹃山。既然是山,当然就高;既然是山,当然要爬……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一想到这一点,我就心惊胆战,为什么?因为我恐高。照理说,小孩子是不会恐高的,可是我就是恐高,只不过没那样严重,几乎每爬一次山,我都要声嘶力竭的哭喊一番,可是越是不敢爬,我就越想要爬,因为我要锻炼出坚强的毅力!

杜鹃山爬的部分并不多,但是他大部分确是我所最惧怕的——悬空栈道!悬空栈道,顾名思义,当然是悬空的,虽然这种路我已经走过很多遍,但是却没有一次不痛苦。看到了那栈道,我的心再次发抖了,此时尚在酷暑,可是我却感觉到了严冬的寒冷。我如履薄冰的走着,每踏出一步,心就颤抖一次,腿就软一次,似乎我走的是钉子路。不管风景再怎样壮丽,可是我却不敢看一眼,只是扶着山崖,慢慢的走。我总是觉得站栈道承受不了我的重量,总觉得这栈道不结实,总觉得我迈出一步栈道就会塌掉。我很想回去,夸张的说一点,此时的心情简直就是“生不如死”,我头一次如此强烈的感觉到,自己简直要崩溃了,可是此时我却已经进退两难,因为不知不觉中我已经走了很多路程,回去是一样的痛苦,前进却能看到更好的风景,我必须进行二选一,我很痛苦为什么没有三!为什么我不会飞?认真思考后,我决定了,与其退之不与其进之。既然决定了就要往前走,走了没有几步,我竟然意外地发现,前面就是二号观景台,这里有整个杜鹃山所能看到的最美风景!坚持吧!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反复为自己鼓劲,恍恍惚惚中,班上的同学们也来到了我身边对我说:“加油!”“坚持一下!”“走一步,再走一步!”是呀,马上就能看到最壮美的风光,我为什么不小小的牺牲一下,大大的收获一下呢?终于,我蹭到了!我迈出了那我永远都忘不掉的一步!我成功了!我欢呼,我雀跃,但是我不敢得意忘形,因为我毕竟还是怕。因为这一步,我看到了我所认为最美的风光!蔚蓝的天空上,白云悠悠;对面硕大的五指峰上,一片片青松;幽幽山谷中,不时飞过小鸟……此时此刻,我似乎已经达到了旁若无人的境界,欣赏着我所认为的最壮美的风景!

这风景是我通过坚持,通过再走一步所看到的。只要再走一步,就能看到更壮美的风景!接下的途中,我冲着那最壮美的风景一步走着,对自己反复的说:“走一步,再走一步。”似乎如此,我便没有再那样恐惧,心中的胆怯也云消雾散。

我知道,只要坚持,只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就能成功,如果半途而废,那我是永远也看不到“最壮美的风景”!让我向着心中“最壮美的风景”“走一步,再走一步”吧!

六年级:阳光丹妮

第2篇

走,是一种人生态度;走一步,是一种人生价值;而再走一步则是所谓心灵的高处。走,很简单也更迷茫,走一步加上下一步,使得未知的东西在脚下踩着,新鲜的东西在眼里消失,以至于它演化成一种价值,一种高度,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存在着。

我喜欢走,但不是小心地走,走是需要勇气的。不想半途而废就得快马加鞭,虽然不可预知下一秒的宿命,但依然要勇往直前,努力去完成下一步的事。步是无止境的,但步依旧是我们走出来的,所以为此一个再就成为我们的信仰,为之坚持,为之不懈!

我爱走,但并不是直接的走路,他可以演化为更多我心中为之爱慕的“走”,高铁的走,带来的是更多的遗憾;飞机的走,带来的是更多的奔波;而我的走,在这个我被宇宙看似的世界里,我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细菌生活在我认为大大的菌落里随时可能消失,我能做的就是走好每一步,认真的,不带一点虚假等这步走稳了,下一步进行了,又会感到一切又都那么美好,即使手上还扎着路上的荆棘!

如今的我们正风华正茂的走在学习,社会,国家的道路上,难免会有坎坷,会有到不了的地方,更有指不尽的路牌,而我们的选择就是去面对,如果要在这个形容词前加个定义的话,我希望是勇敢地去面对。其实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上帝只负责把我们交给妈妈生下来,却没有教会我们活下去,我想肯定有他的道理,人生的起步阶段是很艰辛的又是充满一系列选择的,当一个小宝宝会走路的时候,留给家人的是多么大的欣慰;留给自己的又是多么大的神奇;从而这个小宝宝就很难在这个基础上再迈出一步,因为他在享受,享受第一步之后家人的夸奖,奶瓶的伺候……再是个什么概念,是重复吗?我想大部分都不是,我的理解看来,再就是在一件事物的基础上提高一个档次:爱过就不会再迷茫,哭过就不会再犯错,即使你有的是时间爱,有的是时间哭,不会再,就是生命中最愚蠢的做法。再走一步也皆是如此。

上路吧,带着汗水与艰辛,带着哭过爱过的余温,揣着勇气,捧着爱,实现价值和那“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心灵高度:走一步,

稳住;

准备好,加油。

再走一步!

湖南浏阳市一中初二:吕嘉欣

第3篇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题记

回首漫长而短促的十六年,我一直有一种在登山的感觉。

这座山是如此之高,以至于我只能虔诚地仰望,在荆棘丛生的荒野中辛苦地寻觅一条直抵山顶的小路。然而我知道,通向山顶的只有那一条笔直的路径,旁边的小路永远只是复杂交错的迷宫,我没有能力辨明,也没有能力寻找那条最短的捷径。我只能排除杂念,坚定不移地遵循北斗星永恒不变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迈过前方的岩阻。哪怕前方是奔腾汹涌的河流,哪怕前方是危机四伏的沼泽,哪怕前方是风景优美的原野,哪怕是前方是不可预测的深林。我都不会被牵绊住脚步,因为我知道,只有那雾霭中隐约朦胧的顶峰才是我追求的目标,才是我追求梦想的不竭动力之源。

我沐浴着清晨的阳光前行,每当遇到无法越过的险阻,我就会停下来搭建一间简陋的小屋,然后辛苦地开拓前进的道路,我明白这是必须跃过的槛儿,不能逃避,逃避就意味着输给了自己,输给了这座永远骄傲地屹立在前方的高崖。屋前的石碑上镌刻着我所度过的每一程风雨,这是我留给自己的唯一纪念。

面对横亘在路中央的巨岩,我终于扛起了闲置的锄头,埋头辛苦地挖掘,想要开出一段前行的路。不要笑我的荒诞,多年的艰辛早已让我明白了一个真理:有些情况看似不可能被克服,但只要你肯下决心去做,去拼搏,一点点化解小困难,最大的障碍也必将被我们克服。我们要相信人定胜天,没有什么困难能让我们彻底绝望,我们要像填海的精卫、移山的愚公一样、追日的夸父一样,纵使失败,也要无愧于自己的心!

就这样走一步,再走一步。

不知不觉间,竟已发现自己来到了人生中最关键的那个十字路口,面临着两难的选择。没有人能帮助我,我只能依靠我自己。

在灯下伏卷小憩,想着接下来要完成的任务——这大概是我最常做的事了罢。回首几年来的坚持不懈,我便更坚定了继续前进的选择,哪怕我知道自己追寻的道路可能没有结果,我不会也不能放弃。我深知自己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成长中的我们如同将要破茧的蝴蝶,必定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蜕变。我们也许没有给全人类的黑夜带来光明的那个伟人拥有的耐心和勤恳,也没有一生与黑暗和寂静相伴的那个女子超人的毅力和坚韧,也许没有达·芬奇的智慧,贝多芬的才艺。但平凡的我们也有着谁也无法抹杀的价值和光彩。上帝是慷慨的,他给予了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天赋;他也是仁慈的,在为你关上一扇门之前必定为你打开了一扇窗户。抱怨生活只能打击你的自信和前进的勇气,过度的压力只会让你从平衡的木板上掉下来,盲目地顺应环境只会让你失去做人的脊梁,骄傲自满只会束缚你前进的脚步。

永远要铭记做人的根本就是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没有任何人可以不劳而获,生命不可能从软弱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如此。正如先生所说:“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二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唯知跃进,唯知雄飞,唯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敏锐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愿我们在人生道路和学习道路上且歌且行。

第4篇

夜幕降临,躺在床上,耳边传来隐约的虫鸣声和风拍打树叶沙沙的声音。没有了睡意,起身向外走去。整条街空荡荡的,失去了早晨的蓬勃朝气,一切都披上了黑色的外衣。我关上门,向远方的田野里走去。

在一处草坪上,我躺下,望向头顶的天空。那几颗米粒大小的星星正在用他自已微弱的光芒去努力照亮黑暗的天空。我静静地看着这些星星,它们也一闪一闪地,似乎在回应我。我微笑着,望向更远的天地。

觅渡,觅渡,从起点出发,为的是到达。

“唰……唰……”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我侧头看去,那是我的邻居小明,他漫步走来,坐在我旁边。“月色真美”

我们彼此侧身,相视一笑,没再说话。微风拂过的的脸庞,带来一丝惬意。

天上的星星不怕黑暗,努力用自己的光亮照亮天空;萤火虫不怕黑暗,努力用自己的光亮照亮大地。

这让我回想起白天爬山的情景

杜鹃山爬的部分并不多,但是他大部分确是我所最惧怕的——悬空栈道!悬空栈道,顾名思义,当然是悬空的,虽然这种路我已经走过很多遍,但是却没有一次不痛苦。看到了那栈道,我的心再次发抖了,此时尚在酷暑,可是我却感觉到了严冬的寒冷。我如履薄冰的走着,每踏出一步,心就颤抖一次,腿就软一次,似乎我走的是钉子路。不管风景再怎样壮丽,可是我却不敢看一眼,只是扶着山崖,慢慢的走。我总是觉得站栈道承受不了我的重量,总觉得这栈道不结实,总觉得我迈出一步栈道就会塌掉。我很想回去,夸张的说一点,此时的心情简直就是“生不如死”,我头一次如此强烈的感觉到,自己简直要崩溃了,可是此时我却已经进退两难,因为不知不觉中我已经走了很多路程,回去是一样的痛苦,前进却能看到更好的风景,我必须进行二选一,我很痛苦为什么没有三!为什么我不会飞?认真思考后,我决定了,与其退之不与其进之。既然决定了就要往前走,走了没有几步,我竟然意外地发现,前面就是二号观景台,这里有整个杜鹃山所能看到的最美风景!坚持吧!。

觅渡,觅渡,从起点出发,为的是到达。

马上就能看到最壮美的风光,我为什么不小小的牺牲一下,大大的收获一下呢?终于,我蹭到了!我迈出了那我永远都忘不掉的一步!我成功了!我欢呼,我雀跃,但是我不敢得意忘形,因为我毕竟还是怕。因为这一步,我看到了我所认为最美的风光!蔚蓝的天空上,白云悠悠;对面硕大的五指峰上,一片片青松;幽幽山谷中,不时飞过小鸟……此时此刻,我似乎已经达到了旁若无人的境界,欣赏着我所认为的最壮美的风景!

第5篇

很多语文教师都抱怨阅读教学难教,学生思维狭窄,教师启而不发,教学效果始终在低层次徘徊。其实,问题出在教师身上,不是教师启而不发,而是学生根本就找不到一个生发点。原因很简单,学生的理解、分析、判断、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限,可教师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高估学生的能力,大多数学生面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早已望而却步,又怎么指望其奋发呢?学生的能力只能爬上一个丘,教师却给他们一座山,效果当然不好。因此,阅读教学的关键是给学生设计一条可走的路,让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才能走出阅读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一、设计一个“缓台阶”,第一步要“齐步走”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教师极力推崇的。因为阅读能力反映的是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所以,加强阅读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虽然阅读能力和读书、基础、积累等因素有关,可教师的科学设计才是最关键点。学生的学习力参差不齐,可这第一步一定要“齐步走”,也就是说,教师要给出一个缓缓的小台阶,要让所有学生都能够顺利跨出第一步,这等于是将学生领进门。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上来就是一个“下马威”,不用几个回合就把学生打倒了。

在学习《第一次抱母亲》时,处理完字词之后,开始进入阅读环节,我先让学生读两遍课文,第一遍默读,第二遍朗读。之后,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小问题:你母亲抱过你吗?你抱过母亲吗?作者为什么要抱母亲?他抱母亲有什么感觉?像这样简单的阅读题,全班学生几乎不用多动脑子就能够解决。这就是我要达到的效果,就是要让学生“进门”来。假如不设计这些简单的小问题做铺垫,开始就提出“作者抱母亲感到难过和愧疚,这是为什么呢”,相信有很多学生就会被难住了,这其实是给学生一个闭门羹。学生找不到出路,教师干着急,启而不发就成为必然。阅读教学的起点是要照顾全体学生,有些问题虽然有学生回答上来了,但并不代表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达成度不高,究其原因,常常是教师人为抬高了起点所致。

二、搭建一个“小平台”,第二步要“跳一跳”

阅读教学最需要掌握的原则就是循序渐进,这也符合正常的学习规律。不管学生起点或高或低,都需要一步一步走,走不好就想跑肯定要摔跤。当学生进入阅读情境之后,教师的启发才真正开始,这时设计的问题和任务就需要体现一些层次了,也就是要有一点难度,让学生“跳一跳”还能够得着。因为学生的情况不一样,因材施教就显现了出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给出贴切的评价,这才是正确的做法。也就是说,同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回答得并不好,可这已经是他最好的表现了,这就值得表扬和鼓励。学生迈出了第二步,距离成功也就渐行渐近了。

听过一位教师讲《我的菜园》一课,他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曼德拉身为囚犯,连人身自由都没有,他为什么还要种菜呢?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曼德拉是怎样一个人?这两个问题倒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很多教师都会这样设计。可这位教师的处理方式很特别。学生回答这类问题大多是支离破碎的,有的学生只会说只言片语。每当这个时候,教师都会很期待地对学生说:你说得不错,能不能再加一句,再加一个词呢?学生只好开动脑筋继续。再加一句,不就是再走一步吗?这位教师处理方式最大的亮点也就在于此。答案追加,调动的不只是这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动性,也给其他学生做出了榜样。这是让学生明白,其实阅读题的很多答案并没有固定的标准,而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再走一步,就是追求完美的方式。

三、构筑一座“金字塔”,第三步要“高抬腿”

阅读教学进入更高境界的标志,就是要给学生构筑一座“金字塔”,让学生通过努力实现思维的跨越。这里的“金字塔”不是要将阅读问题引申到什么深处,也不是要体现什么学术层面的东西,而是要让学生把自己最精彩的理解表达出来,达到自己的高界。教师要对阅读问题和任务进行精心研究,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找到突破口和切入点。教师在评价学生表现时,要看起点、要看角度、要看进步,这样才能给所有学生带来正面激励。启发的最高境界是点化学生的心智,而不是问题的解决思路。

学习《鸟语》时,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书面阅读题:学习完这篇文章,我们来写一种鸟,可以写鸟的形态,也可以写鸟的叫声,还可以写鸟的故事,或者是你的感悟。这样的题目为学生提供了众多的角度和切入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出口。因为没有什么字数限制,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尽情发挥,只要能够写出最真实的自己,就已经登上 “金字塔”了。结果让我真的感觉很欣慰,很多学生都能够达到最好的表现。教师面对学生的答案,一定要纵向比较,自己和自己比,看进步,切忌横向比较,“人比人,气死人”在这里依然通行。

第6篇

爱与奉献

------读《樱树下的母爱》有感

“虽然他当年在母亲那儿得到的只是无声的鼓励,但这其实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奉献给儿子的最振聋的喝彩!”这句话出自《樱树下的母爱》,它使我体会到一个伟大的母亲为了孩子可以做任何事,甚至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孩子。

文章写的是蒂姆随着母亲来到一个大型的化工厂定居下来。由于化工厂发生了严重的毒气泄漏事故,而导致蒂姆和他母亲听力下降。母亲为了不让孩子更加绝望,所以没把自己双耳失聪的事告诉蒂姆……当蒂姆知道这件事时,他感到了母亲对他的爱是多么的无私,他为母亲拉了一首最动听的乐曲。

读完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伟大的母爱。文中的母亲为了不让孩子更加绝望,而将自己双耳失聪的秘密隐藏了下来,直到现在。而如今却不知该如何说话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子就像小草一般难以报答母亲那无私的爱。岁月无情地在母亲脸上刻下了痕迹。那时,你一定会觉得母亲唠叨,可是,在这唠叨的话语里,包含了母亲多少爱呀!你一定会勉强地回答一句:“我知道了”但是你这句话却把母亲深深地打击了。但是母亲并不怪你,还是一如既往地关心你,呵护你,照顾你……啊!母亲你是多么的伟大,而我是多么的渺小。想到这,我要歌颂母亲,赞美母亲。此时此刻,我只想说一句话:“啊!母亲,你的爱是多么的无私,你的呵护是多么的纯洁,而我永远都报答不了你那无私的爱。母亲,我爱你!”

第7篇

一 作文界的“网红”――交际语境写作

交际语境写作,是一种为达成特定交际目的,针对某个特定话题、面向明确或潜在的读者进行的书面表达。 交际语境写作作为一种综合解决写作问题的策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以下问题:

1.帮你明确交际目的――“为什么写”;

2.帮你明确读者对象――“写给谁”;

3.帮你聚焦交际话题――“写什么”;

4.帮你选择恰当的文体和表达――“怎么写”;

5.帮你确定特定作者主体――“谁写”。

如果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读写素材,以“讲故事说感悟”为交际目的,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交际语境写作试题:

班级准备开展一次“课本故事汇”,讲述课本故事,汇报心得感悟。本次“故事汇”以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为蓝本,要求你选择扮演文中的一个角色,像莫顿・亨特一样,以第一人称讲述《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再说说自己感悟的道理。

这个题目目标明确,指令清晰,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达成写作目的:

1.故事哲理:朗读《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概要和生活感悟。

2.角色选择:《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里,这些人或直接参与或间接旁观了莫顿・亨特冒险遇险脱险的故事,接下来请你讲述这个故事,请选择你自己最想扮演的角色。

3.故事讲述:由于你的角色不同,所以你参与的情景、故事情节、心理活动等等都会有差别。你准备怎样讲述莫顿・亨特的故事?请你选择故事的顺序、侧重,注意根据角色取舍故事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方式,并列出讲述故事提纲。

4.“提醒”感悟:分享是快乐,分享更是智慧。在直接参与或间接旁观莫顿・亨特冒险遇险脱险故事中,你肯定是有所感悟的,你很想把自己的这种感悟和大家分享。请仿照课文中莫顿・亨特的“提醒”,聚焦自己的思考,根据自己讲述的故事,写一句生活感悟的“提醒”。

二 交际语境写作最暖心的玩法――亲子写作

建立在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观察、共有生活素材、共历阅读生活基础上的针对同一写作内容进行写作的“亲子写作”,有非常明确的交际目的,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语境写作。

第8篇

王老师走进了课堂,开门见山地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 一件小事。”然后转身板书:一件小事。这闷头的一棍子,教室里果然出现了意料之中的情形:学生先是惊奇,继而小声嘀咕起来,很多学生赶忙翻查自己的课本。在确认自己没有弄错后,有学生大声喊起来:“老师,您写错题目了!”王老师微笑着说:“昨天晚上我在备课的时候,将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发现课文不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一件小事,这跟我们在小学时写的作文――‘一件小事’一样,最多是‘一件难忘的事’,何必用‘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的句子呢?多麻烦呀!于是我决定把题目改了。不知你们是否同意我的看法?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一遍课文,然后发表你们的看法。”

学生默读课文后,王老师用热情的语言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可是没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上静寂了足足三分钟,这确实出乎我们的意料。王老师脸上期待的微笑变得茫然起来。终于有学生打破了僵局,第一个站起来的说:“我赞成老师把题目改为‘一件小事’,因为这篇文章就是写‘我’爬上悬崖,又在父亲提示下爬下悬崖的小事。”第二个站起来的从课文第1自然段找到了佐证:“‘虽然时隔57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所以我赞成把题目改为‘一件难忘的事。’”接着又一同学发表了意见:“从课文第22自然段中‘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看,我也赞成把题目改为‘一件难忘的事’。”

接下来又有几个学生发表了类似的看法,就是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这一切跟我们备课时预想的完全相反。

王老师当即来了个补救措施,他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18~22自然段,然后问:“同学们,你们找到反驳老师的理由了吗?”学生都埋头默读课文,没有人回答。在距下课只有5分钟时,王老师干脆来了个直抒胸臆:“同学们,莫顿・亨特是想通过爬悬崖这件小事,来阐述自己的人生经验的。作者之所以取‘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题目,至少有两层理由:第一‘我’是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一步爬下悬崖的,突出了克服困难的经历和过程;第二把艰难险阻分解开来,一步一步克服它,最后走向成功,是‘我’人生的经验……”

第二节课是写作训练,王老师出的题目是“一件难忘的事”,希望学生能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作文。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王老师对课文的写作方法及作文的目的进行了简要讲解。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作文,他们都及时交了作业。我们备课组立即对作文卷进行了批阅,并就“读写结合”这个目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课文对学生的写作影响是微弱的。这说明前面的阅读教学课,是低效或无效的。

我们对王老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剖析,寻找造成教学低效的根源,最后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教师的先入为主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从课堂现场看到,教师单刀直入改换题目的做法,引起了学生的惊讶和猜疑,但这仅仅是因为老师把课文题目改换了,学生并没有因此去思考作者为什么把文章题目取作“走一步,再走一步”,以及它的真实意义。接下来教师对改换题目的解释,其目的是想激起学生思维碰撞,让学生来反驳自己,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然而这一切与预想的恰恰相反,学生听了老师的解释后,接受了老师的观点,也就没有人来反驳老师了。

为什么看来极富性的切入方式,并没有让学生的思维飞扬起来呢?问题主要出在教师对学生缺乏了解上。我们面对的是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他们还未适应初中生活,情感上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教师的话语有着绝对的权威,学生是害怕逾越的。因此教师激励性的解释,非但没有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反而给学生画了圈子,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二、把课文直接当作范文,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备课组认为,把教学目标定在“读写结合”上是可行的,但直接把课文当作范文,难度高了一些。文章虽然写的是童年时的一件小事,其内容与学生的经历相近,但毕竟是作者“时隔57年”变成了一个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老者后所写的,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和思考,作者的思想和艺术修养,是初中的学生无法企及的。现实中每个孩子都经历过不少事,很多事情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但是以孩子当时的生活阅历,是难以发现其中蕴含的哲理的,即使少数孩子从他经历的事件中得到某种启示或教训,往往也是肤浅的。如果他记住了事件的经过,日后在人生的征途上不断反刍回味,才有可能得出启示人生的哲理来,就像莫顿・亨特那样。

备课组经过重新设计,把“读写结合”点放在“学习作者展示事件的过程、从过程中揭示事件意义的写法”上,在另一班作试验,效果比较好。从学生的作文看,有70%的学生达到了“学会重点叙述(或描述)克服困难的过程和心理经历”这个目标。

三、学生没有自主弄清、弄懂课文。从整个教学过程看,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处于一种漠然的状态,这说明学生对课文很陌生。正是因为对课文的陌生,师生之间无法顺利进行交流沟通。大家认识到,尽管《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在教师看来比较浅显,但对初一新生来说,读懂这篇课文并不容易,因此学生课前预习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初一新生,我们认为应该给予学生比较规范的自学指导: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利用工具书和参考资料扫除文字障碍,参照课文导引、注释、课后思考题,从整体上感悟、理解课文;其次让学生细读课文,圈点重要的、难以理解的词句,弄清课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其三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课文进行理解分析,读出自己的问题。这样学生才有自己的主张,才具备与教师对话的资本。

第9篇

我没发慌,因为我怀里还揣着半块年糕。

早晨喝的是稀饭,料定会饿的,娘把昨天剩下的半块年糕给我带上,嘱咐我只有半块年糕,要等实在走不动时再吃,吃早了再饿就没法子了。

我越走天越热,越走腿越软,越走肚子越饿。碰上泉水,就把肚子灌得胀圆,心想能顶上一阵,可不一会 又都放出来了,没一点“剩余价值”。手老往怀里摸,几次要掏出手绢包,却又忍住了——吃了就没了。

走不动了,在路边坐下歇歇,我使劲按住怀里老想往外溜的年糕,劝它再忍一忍,待走上前边哪个山坡。

走啊走,走上了山坡。

又走了一会,过了路边那片竹林。再走一段,前边是一块青岩。

本来就没了一丝力气,本来再迈不动一步,但那一口没吃的年糕却为我添了劲——我的肚子虽是空的,心里却有底。

再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拿出年糕……

一步┉两步┉三步┉

头昏沉沉的,身子轻飘飘的,腿脚软绵绵的┉当我实在挤不出一点力乞,一下子瘫倒时,忽然发现我已登上梁顶.

啊,粱下就是外婆的小村.小村正飘着亲切的炊烟.

颤颤地打升手绢包,捧住那半块白里透黄的年糕,我却怎么也舍不得吃了——不再害怕路远。

第10篇

一、启动原有认知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启动原有认知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春夏秋冬,四时更替,我们伟大的祖国四季如春,景色美不胜收。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春》的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现在让我们再来观赏一下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的美景吧!”

二、故事导入

教师在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们被引入新的教学情境。

三、情境导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首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乐声响起,在激昂的乐曲声中,我介绍道: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自此至57岁逝世,其间二十余年全是聋疾为祟的时候,然而他的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段时期产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创作,终于谱写出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所以,贝多芬的伟大,绝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还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么样的形象。

四、抓住文题,激趣导入

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巨大的困难,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五、巧设圈套导入

无论是道理还是知识的学习,如果能让人亲身体验,定会长久不忘。这种注重学生体验的思路,也是新时期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闪光点。因此,如能在导入环节中运用新奇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一番知识的内涵,势必会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快乐。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前,我先做了个调查:“孔子教导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就是说在学习中要实事求是。下面请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没预习课文的请高抬贵手。”几个同学怯生生地举起了手。我叫起了其中一位:“很好!请根据文章标题猜猜本文的内容。”他果然中了我的圈套,说写了作者到山中拜访了一位隐居的好友,并和他作了愉快的交谈……我郑重其事地总结道:“说得很好,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流畅生动。可是大家说本文作者所拜访的朋友是人吗?”“不是,是自然界的景物!”……这样一来,那些没预习的同学都恍然大悟,明白了今天所学课文的主要内容。

六、设置悬念导入

第11篇

一、剖析文题,激趣触及重点导入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我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巨大困难,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二、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导入

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1937年11月17日,在日本一个偏僻的乡村诊所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两位中国记者。他们递给一位苍老的医生一份报纸,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内容。老人抬眼看时,两眼发直,拼命摇头、不敢相信而后潸然泪下。你们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吗?他为何有这种反应?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了,急不可待要进入课文的学习。

三、巧妙设置圈套导入

无论是道理还是知识的学习,如果能让人亲身体验,定会长久不忘,难以忘怀。这种注重学生体验的思路,也是新时期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闪光点。因此,如能在导入环节中运用新奇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一番知识的内涵,势必会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快乐。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前,我先做了个调查:“孔子教导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就是说在学习中要实事求是。下面请本着实事求的是态度,没预习课文的请高抬贵手。”几个同学怯生生地举起了手。我叫起了其中一位:“很好!请根据文章标题猜猜本文的内容。“他果然中了我的圈套,说写了作者到山中拜访了一位隐居的好友,并和他作了愉快的交谈……我郑重其事地总结道:“说得很好,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流畅生动。可是大家说本文作者所拜访的朋友是人吗?”“不是,是自然界的景物!”……这样一来,那些没预习的同学都恍然大悟,明白了今天所学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引用故事导入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讲些有趣的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们被引入进新的教学情境。

五、承前启后,串联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启动原有认知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我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春夏秋冬,四时更替,我们伟大的祖国四季如春,景色美不胜收。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春》的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现在让我们再来观赏一下老舍老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的美景吧!”

六、巧设情境导入

第12篇

我记得在深圳的时候,小区附近有一个石芽岭。有次,奶奶提出去石芽岭爬山,大部分人同一边去爬了。

一开始我和奶奶、姐姐、妹妹走在同一条路上,但后面有岔路。一边比较平缓,另一边比较陡。我和姐姐想走较陡的路,因为陡路没走过想去走走看是什么感觉。奶奶和妹妹则想走较平缓的路,因为她们觉得走平缓的路安全些。于是我们分成了两队走。

当我和姐姐走到一半时,我往回看了一眼。虽然我只看了一眼,但竟然会有点害怕、头晕目眩和腿有点抖!在路上因为这个而差点滑倒!没多久我便越走越慢,越走越怕。最后停了下来。姐姐发现了我的脸色有些不正常,便叫我不要怕,只要再走一段路就到休息的地方了。我听到这句话便有了动力,一口气爬了上去。当再向下看时,没那么恐惧了,因为我成功的爬了上来。眺望远方,实际上风景很美。只不过是因为爬上了就感到骄傲和自豪!我就在骄傲与自豪的同时,奶奶和妹妹上来了。和奶奶她们汇合后,继续向前行,往下一座山进发……

这一次的经历有些相似《走一步,再走一步》里面作者的经历。这次经历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困难要慢慢去解决,要有勇气去解决。

那大第一中学初一:庄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