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能源开发

新能源开发

时间:2023-05-30 09:47: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能源开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能源开发

第1篇

上午好!

在这春意盎然、绿满神州的美好时节,我们非常荣幸地与各位领导、嘉宾相聚在北京*中心大酒店。刚才,*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先生在致辞中向各位嘉宾简要介绍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极具竞争力的投资环境,下面,我就*的*港和新能源开况向各位领导和嘉宾作详细介绍。

一、已经通航并趁势加快建设的“*深水大港”——*港,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港位于*省*市*县海岸线外13公里,距*入海口60海里,是*口北翼最重要的深水海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被发现,到20*年10月28日初步通航,*港开发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组合港的重要一翼,作为*出江入海的重要支撑,作为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平台,作为推动*南北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节点,*港开发建设不仅战略意义巨大,而且投资商机无限。

(一)良好的港口条件,为投资者成功兴业奠定了基础

*港特点明显,有着诸多优势条件:

从自然条件来讲,*港的建港自然条件与河北省的曹妃甸港基本相近,都是淤泥质海岸,也同样是离岸式海港,港口的等级规模、岸线使用条件也是同等的。

从港口等级来讲,*港主航道是三万年前古*的入海通道,平均水深达长期稳定在-17米以上,不需疏浚就可通行10万吨级的巨轮,稍加疏浚可具备30万吨级航道条件,是长三角北翼、也是整个*从*到*口近千公里海岸线上不可多得的可建10~30万吨级深水海港的理想港址。

从区域位置来讲,*港与**同处*入海口的两侧,与*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是*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苏通大桥的建成通车,*港“三靠”的区位优势更为彰显:一是靠*,已融入*一个半小时经济圈;二是靠*,是真正意义上的江海联动;三靠市场,腹地处于长三角经济圈,是中国最成熟的市场之一。

从资源优势来讲,*港区域拥有大面积的滩涂可低成本围垦成陆,临港工业土地资源丰富。*港规划建设两条通江运河和一个平原水库,为港区发展重化工业提供充沛的淡水资源。*港海域面积大,环保空间优势明显,适宜建设大型石化产业基地。*港规划建设的lng电厂、近海风力发电、潮汐发电、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等一批新能源项目,为*港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教育基础雄厚,高考成绩连续15年保持*省第一,现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继续教育学校近30所,每年可为地方提供技工万人以上。*民风纯朴,社会和谐,是全国万人发案率最低的地区,也是*省社会治安安全县,来港兴业有着可靠的安全保障。总之,*港良好的建港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决定了*港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二)清晰的规划定位,为投资者成功兴业指明了方向

*港产业定位已经明确,根据国家交通部、*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港区总体规划》和中咨公司的研究成果,*港的总体目标定位是:世界级亿吨深水大港、*出江入海的大通道、*国际航运中心最具竞争力的组合港。

在岸线利用规划上,根据“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规划思路,规划建设两条航道、两个人工岛、两条岛陆通道、三条岸线。两条航道分别是蓝沙洋南航道和蓝沙洋北航道。两个人工岛:一是太阳岛,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以油、气、大宗干散货为主体;二是金牛岛,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以修造船和集装箱为主体。岸线总长度17.5公里。规划万吨级以上泊位62个,其中10-20万吨级泊位8个,30万吨级泊位2个。

在临港产业规划上,重点发展以能源、石化、冶金和现代物流为一体的“3+1”产业格局,力争用10至20年的时间,努力把*港打造成*沿海重要的冶金基地、全国绿色能源基地、国际水准的现代化石化基地和长三角重要的物流中心。

在集疏运规划上,一是疏港铁路:目前正在建设的海洋铁路为新长铁路海安编组站至*港专线段,建成后北可接陇海线,南可经沪宁线、沪杭线、浙赣线进入中国铁路网。二是高速公路:规划建设两条高速公路,一条是扬启高速公路经*港由沪崇苏通道接*浦东。另一条是锡通高速由无锡经苏通大桥跨江连接*延伸至*港。三是内河航道:规划建设三级和五级两条航道各一条,直通*。

在港城发展规划上,围绕“一城两翼”的空间格局,全面加快以县城为主体,*港新城区(规划用地17平方公里),和小*新城区为两翼的港城建设步伐,配套建设现代物流园区、行政管理中心、商贸商务中心、配套生活社区,力争通过20年左右的发展,建成50万人左右的新型中等海港城市。

(三)显著的开发成效,为投资者成功兴业提供了平台

近年来,在国家、省、市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乘*新一轮沿海开发和*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东风,以“规划审批、工程建设、招商引资”为抓手,*港开发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突破。目前,*港区总体规划获得交通部和省政府联合批准,省委省政府专题出台了扶持*港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港区域环评获得省环保厅批准,12.6公里的陆岛跨海通道—黄海大桥、1.44平方公里的太阳岛、万吨级的重件码头、蓝沙洋南航道已基本建成,并于20*年10月28日实现初步通航。10平方公里的临港工业区“三通一平”已配套到位,连接陆岛的管线桥工程获得核准并开工建设。港口新城建设快速推进,启动区道路工程已实现简易通车,综合商务大厦主体工程已经封顶。连接县城的*大道已建成通车,*运河、海洋铁路等集疏运工程快速推进。中石油*lng接收站项目储气罐基础已完工,10万吨级专用码头已开工建设。新加坡金鹰投资的差别化纤维、新加坡凯发集团投资的污水处理、华能国际投资的能源基地、国司投资的煤电一体化等项目也取得重大进展,正在加快落户之中。总的来说,*港开发建设正呈现快速推进的良好态势,*港的影响力和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四)众多的开发领域,为投资者成功兴业创造了机会

*港正步入一个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阶段,目前可投资的推荐项目有四大类:第一类:基础工程项目。一是金牛岛整体开发工程。功能定位以修造船和集装箱为主体。建设规模初步拟定为一期10km2、二期15km2。项目总投资约40亿元人民币。二是30万吨原油码头。在太阳岛北侧拟建30万吨级泊位,南侧建设10万吨级泊位。项目总投资约7.5亿元人民币。三是5万吨级成品油和液体化学品码头。设计年吞吐量为260万吨。项目总投资约5.9亿元人民币。

第二类:园区开发项目。一是*港散货物流园和液体物流园。规划建设2.2平方公里散货物流园和1.8平方公里液体物流园区。二是5-10平方公里产业园。采用“区中园”的形式进行产业园成片开发。

第三类:产业发展项目。一是冷能利用项目。主要利用lng冷能发展空气分离项目为周边的化工园区提供液氮、液氧等原料;利用港口码头物流及lng冷能发展低温粉碎废旧轮胎项目及相关产业;利用lng冷能建设大型冷冻、冷藏库,发展粮食、水果以及农副产品仓储物流以及下游加工产业。二是幕墙材料项目。规划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幕墙材料进出口仓储区、幕墙材料荒料保税区、幕墙国际石材园区、幕墙金属材料园区等。三是木材加工项目。项目集木材接卸、中转、仓储、加工、制品配送于一体,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人民币。四是石化基地项目。主要建设大型现代化石油化工综合基地、氯碱生产基地、原油进口中转基地和原油储备基地,主要招商项目有年产30万吨的vcm项目、年产20万吨的醋酸乙烯项目、年产20万吨的eva项目、年产50万吨的苯乙烯项目等。

第四类:新城开发项目。主要项目有:港城五星酒店项目、商业街开发、旅游度假村及居住区项目等。

二、享有“绿色能源之都”美誉的江海*,新能源开发潜力巨大

*拥有充足的风力、生物质、潮汐等能源资源,发展新能源产业条件优越,前期基础工作扎实,开发前景广阔,是国家首批“绿色能源创建县”。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正全力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力争早日建成“华夏绿色能源第一县”。

(一)新能源开发规划

瞄准世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沿,我县编制了全县新能源产业规划,以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风力发电产业、秸秆发电产业、生物质燃料产业、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太阳能发电示范产业、潮汐发电产业以及风能制氢、海水综合养殖和新能源观光为一体的新能源产业集群,规划至2015年绿色能源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年发电能力达到46亿千瓦时,建成“百万千瓦风电县”;率先建成年产20万吨规模以上的生物柴油项目,着力打造具备国际水准的“绿色能源之都”和具有示范价值的中国新能源产业集群代表。在做好新能源产业规划的同时,重点对风电产业和风电产业园进行了详细规划。

在风电产业规划上,*沿海及海上风电规划装机容量超过400万千瓦。*将以大规模近海风电场开发为起点,构建一个包括风机制造、风力发电、与风电相关的制造产业在内的大风电产业体系。其中,潮间带风电场总规划面积为280平方公里,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为100万千瓦。近海风电场规划为2个区,总面积为940平方公里,总装机容量250万千瓦。其中i区规划面积为250平方公里,装机容量为80万千瓦;ii区规划面积为690平方公里,装机容量为170万千瓦。

在风电产业园规划上,规划建设3000亩的风电科技产业园,重点引进兆瓦级风机总装厂及配套设备制造等风电设备制造项目,最终建设成为集风电设备研发、制造与风电试验场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的风电设备科技产业基地。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

目前,*新能源产业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批新能源项目已成功落户投产,国电龙源集团、华能集团、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北京华睿集团、*国信集团等一批大型电力能源企业已落户*,已建成投产的风力发电规模达25万千瓦,共装机150台套;在建风电场规模达17万千瓦,共装机114台套;*秸秆发电项目2006年动工建设,20*年6月正式通过验收,成功并网发电。强生集团引进的非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项目,首条25兆瓦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线已于20*年3月转入批量生产,该生产线创下了单线产能、电池转换效率、设备投入与产出比例、批量化生产投产时间四项中国第一。二期投入的两条单体33兆瓦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线,于今年4月底正式投入生产,年内可形成90兆瓦以上的生产能力,预计三年之内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能力将进入世界前5强。

(三)新能源合作项目

目前,最适合在我县投资的新能源项目主要有以下五类:一是风电设备制造项目。依托风电科技产业园,着力引进总装厂,实行风机设备就地配套,引进风机塔筒厂、风叶厂、电机及控制系统、总装厂及其他修配套服务等项目。二是近海及潮间带风电场项目。规划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约为250万千瓦;潮间带装机容量约为100万千瓦。三是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建设规模为5兆瓦电站,预计投资1.5亿元人民币,投资回收期约5年。四是生物柴油项目。*发展生物柴油项目的条件得天独厚,项目总投资约6000万元,投资回收期约2—3年。五是沼气电站项目。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业是*的传统产业,可大力发展生物沼气综合开发利用项目。

三、素有富商亲商安商优良传统的魅力*,倾情打造“政策洼地”、“服务高地”和“投资福地”

*是我国最早的沿海对外开放的县份,招商引资基础条件较好。近年来,在致力抓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倾情打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为了吸引更多的客商投资*港和*新能源项目,*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特别是涉港项目,均享受省级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和“绿色通道”服务。

对投资规模、投资强度和社会贡献率特大的项目,我们将以个案方式给予更多的优惠。

另外,在*港经济开发区专门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和经济环境监察中心,对所有涉港投资项目实行“一门式受理、一站式审批”,对外来项目的审批、建设实行全程式和保姆式的服务。

第2篇

上午好!

在这春意盎然、绿满神州的美好时节,我们非常荣幸地与各位领导、嘉宾相聚在北京*中心大酒店。刚才,*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先生在致辞中向各位嘉宾简要介绍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极具竞争力的投资环境,下面,我就*的*港和新能源开况向各位领导和嘉宾作详细介绍。

一、已经通航并趁势加快建设的“*深水大港”——*港,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港位于*省*市*县海岸线外13公里,距长江入海口60海里,是长江口北翼最重要的深水海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被发现,到2008年10月28日初步通航,*港开发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上海组合港的重要一翼,作为*出江入海的重要支撑,作为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平台,作为推动长江南北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节点,*港开发建设不仅战略意义巨大,而且投资商机无限。

(一)良好的港口条件,为投资者成功兴业奠定了基础

*港特点明显,有着诸多优势条件:

从自然条件来讲,*港的建港自然条件与河北省的曹妃甸港基本相近,都是淤泥质海岸,也同样是离岸式海港,港口的等级规模、岸线使用条件也是同等的。

从港口等级来讲,*港主航道是三万年前古长江的入海通道,平均水深达长期稳定在-17米以上,不需疏浚就可通行10万吨级的巨轮,稍加疏浚可具备30万吨级航道条件,是长三角北翼、也是整个*从连云港到长江口近千公里海岸线上不可多得的可建10~30万吨级深水海港的理想港址。

从区域位置来讲,*港与上海洋山港同处长江入海口的两侧,与洋山港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是上海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苏通大桥的建成通车,*港“三靠”的区位优势更为彰显:一是靠上海,已融入上海一个半小时经济圈;二是靠长江,是真正意义上的江海联动;三靠市场,腹地处于长三角经济圈,是中国最成熟的市场之一。

从资源优势来讲,*港区域拥有大面积的滩涂可低成本围垦成陆,临港工业土地资源丰富。*港规划建设两条通江运河和一个平原水库,为港区发展重化工业提供充沛的淡水资源。*港海域面积大,环保空间优势明显,适宜建设大型石化产业基地。*港规划建设的lng电厂、近海风力发电、潮汐发电、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等一批新能源项目,为*港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教育基础雄厚,高考成绩连续15年保持*省第一,现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继续教育学校近30所,每年可为地方提供技工万人以上。*民风纯朴,社会和谐,是全国万人发案率最低的地区,也是*省社会治安安全县,来港兴业有着可靠的安全保障。总之,*港良好的建港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决定了*港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二)清晰的规划定位,为投资者成功兴业指明了方向

*港产业定位已经明确,根据国家交通部、*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港区总体规划》和中咨公司的研究成果,*港的总体目标定位是:世界级亿吨深水大港、*出江入海的大通道、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最具竞争力的组合港。

在岸线利用规划上,根据“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规划思路,规划建设两条航道、两个人工岛、两条岛陆通道、三条岸线。两条航道分别是蓝沙洋南航道和蓝沙洋北航道。两个人工岛:一是太阳岛,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以油、气、大宗干散货为主体;二是金牛岛,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以修造船和集装箱为主体。岸线总长度17.5公里。规划万吨级以上泊位62个,其中10-20万吨级泊位8个,30万吨级泊位2个。

在临港产业规划上,重点发展以能源、石化、冶金和现代物流为一体的“3+1”产业格局,力争用10至20年的时间,努力把*港打造成*沿海重要的冶金基地、全国绿色能源基地、国际水准的现代化石化基地和长三角重要的物流中心。

在集疏运规划上,一是疏港铁路:目前正在建设的海洋铁路为新长铁路海安编组站至*港专线段,建成后北可接陇海线,南可经沪宁线、沪杭线、浙赣线进入中国铁路网。二是高速公路:规划建设两条高速公路,一条是扬启高速公路经*港由沪崇苏通道接上海浦东。另一条是锡通高速由无锡经苏通大桥跨江连接*延伸至*港。三是内河航道:规划建设三级和五级两条航道各一条,直通长江。

在港城发展规划上,围绕“一城两翼”的空间格局,全面加快以县城为主体,*港新城区(规划用地17平方公里),和小*新城区为两翼的港城建设步伐,配套建设现代物流园区、行政管理中心、商贸商务中心、配套生活社区,力争通过20年左右的发展,建成50万人左右的新型中等海港城市。

(三)显著的开发成效,为投资者成功兴业提供了平台

近年来,在国家、省、市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乘*新一轮沿海开发和*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东风,以“规划审批、工程建设、招商引资”为抓手,*港开发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突破。目前,*港区总体规划获得交通部和省政府联合批准,省委省政府专题出台了扶持*港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港区域环评获得省环保厅批准,12.6公里的陆岛跨海通道—黄海大桥、1.44平方公里的太阳岛、万吨级的重件码头、蓝沙洋南航道已基本建成,并于2008年10月28日实现初步通航。10平方公里的临港工业区“三通一平”已配套到位,连接陆岛的管线桥工程获得核准并开工建设。港口新城建设快速推进,启动区道路工程已实现简易通车,综合商务大厦主体工程已经封顶。连接县城的*大道已建成通车,*运河、海洋铁路等集疏运工程快速推进。中石油*lng接收站项目储气罐基础已完工,10万吨级专用码头已开工建设。新加坡金鹰投资的差别化纤维、新加坡凯发集团投资的污水处理、华能国际投资的能源基地、国司投资的煤电一体化等项目也取得重大进展,正在加快落户之中。总的来说,*港开发建设正呈现快速推进的良好态势,*港的影响力和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四)众多的开发领域,为投资者成功兴业创造了机会

*港正步入一个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阶段,目前可投资的推荐项目有四大类:第一类:基础工程项目。一是金牛岛整体开发工程。功能定位以修造船和集装箱为主体。建设规模初步拟定为一期10km2、二期15km2。项目总投资约40亿元人民币。二是30万吨原油码头。在太阳岛北侧拟建30万吨级泊位,南侧建设10万吨级泊位。项目总投资约7.5亿元人民币。三是5万吨级成品油和液体化学品码头。设计年吞吐量为260万吨。项目总投资约5.9亿元人民币。

第二类:园区开发项目。一是*港散货物流园和液体物流园。规划建设2.2平方公里散货物流园和1.8平方公里液体物流园区。二是5-10平方公里产业园。采用“区中园”的形式进行产业园成片开发。

第三类:产业发展项目。一是冷能利用项目。主要利用lng冷能发展空气分离项目为周边的化工园区提供液氮、液氧等原料;利用港口码头物流及lng冷能发展低温粉碎废旧轮胎项目及相关产业;利用lng冷能建设大型冷冻、冷藏库,发展粮食、水果以及农副产品仓储物流以及下游加工产业。二是幕墙材料项目。规划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幕墙材料进出口仓储区、幕墙材料荒料保税区、幕墙国际石材园区、幕墙金属材料园区等。三是木材加工项目。项目集木材接卸、中转、仓储、加工、制品配送于一体,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人民币。四是石化基地项目。主要建设大型现代化石油化工综合基地、氯碱生产基地、原油进口中转基地和原油储备基地,主要招商项目有年产30万吨的vcm项目、年产20万吨的醋酸乙烯项目、年产20万吨的eva项目、年产50万吨的苯乙烯项目等。

第四类:新城开发项目。主要项目有:港城五星酒店项目、商业街开发、旅游度假村及居住区项目等。

二、享有“绿色能源之都”美誉的江海*,新能源开发潜力巨大

*拥有充足的风力、生物质、潮汐等能源资源,发展新能源产业条件优越,前期基础工作扎实,开发前景广阔,是国家首批“绿色能源创建县”。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正全力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力争早日建成“华夏绿色能源第一县”。

(一)新能源开发规划

瞄准世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沿,我县编制了全县新能源产业规划,以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风力发电产业、秸秆发电产业、生物质燃料产业、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太阳能发电示范产业、潮汐发电产业以及风能制氢、海水综合养殖和新能源观光为一体的新能源产业集群,规划至2015年绿色能源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年发电能力达到46亿千瓦时,建成“百万千瓦风电县”;率先建成年产20万吨规模以上的生物柴油项目,着力打造具备国际水准的“绿色能源之都”和具有示范价值的中国新能源产业集群代表。在做好新能源产业规划的同时,重点对风电产业和风电产业园进行了详细规划。

在风电产业规划上,*沿海及海上风电规划装机容量超过400万千瓦。*将以大规模近海风电场开发为起点,构建一个包括风机制造、风力发电、与风电相关的制造产业在内的大风电产业体系。其中,潮间带风电场总规划面积为280平方公里,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为100万千瓦。近海风电场规划为2个区,总面积为940平方公里,总装机容量250万千瓦。其中i区规划面积为250平方公里,装机容量为80万千瓦;ii区规划面积为690平方公里,装机容量为170万千瓦。

在风电产业园规划上,规划建设3000亩的风电科技产业园,重点引进兆瓦级风机总装厂及配套设备制造等风电设备制造项目,最终建设成为集风电设备研发、制造与风电试验场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的风电设备科技产业基地。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

目前,*新能源产业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批新能源项目已成功落户投产,国电龙源集团、华能集团、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北京华睿集团、*国信集团等一批大型电力能源企业已落户*,已建成投产的风力发电规模达25万千瓦,共装机150台套;在建风电场规模达17万千瓦,共装机114台套;*秸秆发电项目2006年动工建设,2008年6月正式通过验收,成功并网发电。强生集团引进的非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项目,首条25兆瓦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线已于2008年3月转入批量生产,该生产线创下了单线产能、电池转换效率、设备投入与产出比例、批量化生产投产时间四项中国第一。二期投入的两条单体33兆瓦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线,于今年4月底正式投入生产,年内可形成90兆瓦以上的生产能力,预计三年之内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能力将进入世界前5强。

(三)新能源合作项目

目前,最适合在我县投资的新能源项目主要有以下五类:一是风电设备制造项目。依托风电科技产业园,着力引进总装厂,实行风机设备就地配套,引进风机塔筒厂、风叶厂、电机及控制系统、总装厂及其他修配套服务等项目。二是近海及潮间带风电场项目。规划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约为250万千瓦;潮间带装机容量约为100万千瓦。三是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建设规模为5兆瓦电站,预计投资1.5亿元人民币,投资回收期约5年。四是生物柴油项目。*发展生物柴油项目的条件得天独厚,项目总投资约6000万元,投资回收期约2—3年。五是沼气电站项目。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业是*的传统产业,可大力发展生物沼气综合开发利用项目。

三、素有富商亲商安商优良传统的魅力*,倾情打造“政策洼地”、“服务高地”和“投资福地”

*是我国最早的沿海对外开放的县份,招商引资基础条件较好。近年来,在致力抓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倾情打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为了吸引更多的客商投资*港和*新能源项目,*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特别是涉港项目,均享受省级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和“绿色通道”服务。

对投资规模、投资强度和社会贡献率特大的项目,我们将以个案方式给予更多的优惠。

另外,在*港经济开发区专门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和经济环境监察中心,对所有涉港投资项目实行“一门式受理、一站式审批”,对外来项目的审批、建设实行全程式和保姆式的服务。

第3篇

关键词:新能源建筑,开发,利用

Abstract: in today's along with the social economy of the large span development, human society advances. Energy consumption, waste more and more serious.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use will become the urgent request of international social development. For the human essential for residential building, new energy is if the seek after. New energy building can not only save resources, reduce cost, but also can reduce the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keep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human society. Is the new dire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e.

Keywords: new energy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中图分类号:P7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现今,建筑行业为取得更多的利益,在材料方面力求最省,在进度方面力求最快,在施工方面力求最经济,最合算。却往往在节能方面就考虑的相对欠缺点。如今社会能源竞争日益激烈,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将会决定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盛衰。节能建筑必将成为提升国家乃至世界知名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能源建筑在传统意义节能上有几个方面

1.1建筑规划与设计

建筑师从整体规划和设计出发,考虑当地概括和环境影响,利用当地气候,地形创造良好的建筑室内气温和建筑形状。根据周围植被,合理设计建筑形体。从而实现建筑的节能。

1.2建筑材料

在建筑材料中,节能更为明显。墙体节能取代传统的粘土砖墙,改为复合墙体。除在承重上有所提高外,更是在保温、隔热、隔音方面有了更好的改善,更好的提高了利用功能。门窗方面,从提高保温,隔热和气密性上出发,开发新技术产品,如铝合金断热型材、铝木复合型材、钢塑整体挤出型材、塑木复合型材以及UPVC塑料型材等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节能产品,更是在节能,采光上起到很好的效果。屋顶方面,采用各种自然资源来节约能源,如植被屋顶,蓄水屋顶。现今推崇的利用智能技术、生态技术来实现建筑节能的愿望,效果明显。

二、传统意义上的节能措施起到了很好的节能效果,但是造价高,而且仍然是主要利用高新科技而非生态自然来提高节能效果。不可再生资源逐渐在枯竭,这就需要我们利用现有的高新技术开发利用新的可再生能源。这方面,人类应经在起步。诸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水力、地热及其他可再生的自然界能源正在进入人们的视线当中,这些能源功能的巨大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可用于建筑的许多方面

2.1、太阳能致冷,利用太阳能制冷空调有两种方法,一是先实现光一电转换,再以电力推动常规的压缩式制冷机制冷;二是进行光一热转换,以热能制冷。前者系统比较简单,但其造价约为后者的3—4倍,因此国内外的太阳能空调系统至今以第二种为主。太阳能致冷的方法有多种,如压缩式致冷、蒸汽喷射式致冷、吸收式致冷等。压缩式致冷要求集热温度高,除采用真空管集热器或聚焦型集热器外,一般太阳能集热方式不易实现,所以造价较高;蒸汽喷射式致冷不仅要求集热温度高,一般说其致冷效率也很低,约为0.2~0.3左右的热利用效率;吸收式致冷系统所需集热温度较低,大约70~90℃即可,使用平板式集热器也可满足其要求,而且热利用较好,制作容易,致冷效率可达0.6~0.7,所以一般采用也多,但设备庞大,影响推广。

2.2、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是太阳能热利用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装置,它的用途广泛,形式多样。人们最常见的一种太阳热水器是架在屋顶的平板热水器,常常是供洗澡用的。其实,在工业生产中以及采暖、于燥、养殖、游泳等许多方面也需要热水,都可利用太阳能。太阳热水器按结构分类有闷晒式、管板式、聚光式、真空管式、热管式等几种。

2.3、太阳房,太阳房是利用太阳能采暖和降温的房子。人们的生活能耗中,用于采暖和降温的能源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特别对于气候寒冷或炎热的地区,采暖和降温的能耗就更大。太阳房既可采暖,也能降温,最简便的一种太阳房叫被动式太阳房,建造容易,不需要安装特殊的动力设备。比较复杂一点,使用方便舒适的另一种太阳房叫主动式太阳房。更为讲究高级的一种太阳房,则为空调致冷式太阳房。

2.4、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发电是太阳能利用中的重要项目。太阳热发电是利用集热器把太阳辐射能转变成热能,然后通过汽轮机、发电机来发电。根据集热的温度不同,太阳热发电可分为高温热发电和低温热发电两大类。按太阳能采集方式划分,太阳能热发电站主要有塔式、槽式和盘式三类。

2.5、地热发电,地热发电是地热利用的最重要方式。高温地热流体应首先应用于发电。 地热发电和火力发电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利用蒸汽的热能在汽轮机中转变为机械能,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所不同的是,地热发电不同于火力发电那样要备有庞大的锅炉,也不需要消耗燃料,它所用的能源就是地热能。地热发电的过程,就是把地下热能首先转变为机械能,然后再把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的过程。要利用地下热能,首先需要有“载热体”把地下的热能带到地面上来。目前能够被地热电站利用的载热体,主要是地下的天然蒸汽和热水。按照载热体类型、温度、压力和其它特性的不同,可把地热发电的方式划分为蒸汽型地热发电和热水型地热发电两大类。

2.6、地热供暖,将地热能直接用于采暖、供热和供热水是仅次于地热发电的地热利用方式。因为这种利用方式简单、经济性好,倍受各国重视,特别是位于高寒地区的西方国家,其中冰岛开发利用得最好。该国早在1928年就在首都雷克雅未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地热供热系统,现今这一供热系统已发展得非常完善,每小时可从地下抽取7740t80℃的热水,供全市11万居民使用。由于没有高耸的烟囱,冰岛首都已被誉为“世界上最清洁无烟的城市”。此外利用地热给工厂供热,如用作干燥谷物和食品的热源, 用作硅藻土生产、木材、造纸、制革、纺织、酿酒、制糖等生产过程的热源也是大有前途的。目前世界上最大两家地热应用工厂就是冰岛的硅藻土厂和新西兰的纸桨加工厂。我国利用地热供暖和供热水发展也非常迅速,在京津地区已成为地热利用中最普遍的方式。

2.7、风力致热,“风力致热”是将风能转换成热能。目前有三种转换方法。一是 风力机发电,再将电能通过电阻丝发热,变成热能。虽然电能转 换成热能的效率是 100%,但风能转换成电能的效率却很低,因此从能量利用的角度看,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二是由风力机将风能转换成空气压缩能,再转换成热能,即由风力机带动一离心压缩机,对空气进行绝热压缩而放出热能。三是将风力机直接转换成热能。显然第三种方法致热效率最高。 风力机直接转换热能也有多种方法。最简单的是搅拌液体致热,即风力机带动搅拌器转动,从而使液体(水或油)变热。“液体挤压致热”是用风力机带动液压泵,使液体加压后再从狭小的阻尼小孔中高速喷出而使工作液体加热。此外还有固体摩擦致热和涡电流致热等方法。 风力机还有多种用途,表2给出了风能利用装置的不同用途、它们的类型和大小。

建筑节能和新能源的利用是缓解能源危机,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生活工作条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措施。作为当代建筑师,不应只追求建筑造型上的新颖独特而忽略了能源的浪费。我们建立生态建筑思想,尊重自然环境,用科学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方法进行规划和设计,将节能意识贯穿于建筑设计的整个环节,设计出更多符合设计要求的,高效低能耗的建筑,使建筑理念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新能源建筑在祖国大地上蓬荜生辉。

总结: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如今,中国大约有5亿人生活在城市,到2030年,这一数字有望增加一倍。城市成为战略节能的重点,它消耗了全球近2/3的能源和60%的水资源,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的70%。为应对城市化和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城市正在积极探索提升基础设施效率的有效途径。借助适当的技术,城市可以变得更环保,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同时还能降低相关成本。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发新能源建筑方面下足工夫,多方面寻求新的能源,而非简单的提高技术来满足功能要求。我国地大物博,有许多不被人所知的可再生资源,亟待人们去探索,去开发,去研究。

参考文献:

【1】《建筑节能》,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2008,10

【2】节能建筑设计与施工[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8.

第4篇

关键词:新能源;财政扶持;风险控制

绪论:目前,辽宁省风电装机容量达226万千瓦,继续位居全国第2位,装机比重8.23%;累计发电量15.4亿千瓦时,发电比重占3.54%。所有风电场投产后均正常并网发电。特别是国家能源局直接支持并核准的华能阜新二期30万千瓦风电场,已成为我国一次性批复、一次性建设并顺利投产运营规模最大的风电建设工程。黑山秸秆、沈阳老虎冲垃圾填埋气等两项生物质能发电工程正式并网发电,装机容量共1.3万千瓦,填补了本省该领域的空白。北票等城市开展光伏路灯、景观灯示范工程建设,累计装机容量超过1兆瓦。全省车用乙醇汽油市场覆盖率超过95%,推广使用生物燃料乙醇34.8万吨,成为全国目前全封闭应用乙醇汽油的5个省份之一。

以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成就不仅得益于辽宁省政府的政策引导,还受益于省、市财政政策的大力支持。但是,我省针对新能源研发和产业利用的财政政策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严重影响我省新能源产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

1.1 缺乏省政府财政支撑的新能源技术研发平台。

我省现有的新能源技术研发活动的主体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关键核心技术,以及重点新能源产品的开发技术,它们主要依靠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二是,新能源产业化过程中的辅助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工艺改进等,主要依靠新能源产品的生产企业。这种技术开发研究与技术产业应用研究相分离的局面,容易导致研发力量分散、核心技术开发与应用的衔接效率较低等问题。

1.2 企业新能源产业应用研发活动的财政资金支持不足。

新能源企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相当于一般产业研发投入的4倍左右,并且越到产业化后期,所需投入越大。从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看,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这三个阶所需资金投入之比约为1∶10∶100。虽然,高新技术产业化一旦成功,便能够凭借技术、市场的垄断力以及生产工艺的先进性获取超额收益,其投资收益率将大大超过传统产业的收益率。但高新技术产业化也是一种高风险的经济市场行为,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以锦州新世纪石英玻璃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是中国石英玻璃主要生产企业之一,在国内同行业中排名第三,但由于行业特点所限,年收入与年利率较低。在这样的环境下,由于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中,该公司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规模发展受限也影响了企业新技术的应用,如果该企业能够得到充裕的资金将能进一步打破国际大企业对此类技术的垄断,也能使企业腾出资金壮大规模,将技术与发展协调起来。

1.3 政府财政扶持和优惠政策的强度不足,企业争夺加剧,核心企业有转移倾向。

在国家新能源产业扶持政策出台后,新能源产业成为一个极具增长潜力的行业,具有很好的招商引资条件,很多地方政府争上新能源产业基地。目前,四川、江苏、浙江等地,已开始争相申建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在地方新能源产业基地的兴建中,出现了争夺人才、争夺企业的现象,在辽宁省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中也发生了同类事情。在某产业基地,一家龙头企业受到省外多家基地的邀请,并给予了诸多优惠政策的许诺,这些许诺具有很大吸引力,是辽宁省产业基地目前还无法给予或很难给予的,该企业虽然最终选择留在辽宁省,但是还会存在一些矛盾。

1.4 政府财政扶持资源相对分散,财政扶持政策的局部作用效果受限。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依然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策、扶持资金,企业都在争夺政府提供的扶持资源。由于企业良莠不齐,有的只看重短期利益,不进行技术投入;有的企业注重长期可持续发展,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因而影响近期经济效益还要承担巨大的风险。我省在分配财政扶持资源的过程中要考虑短期经济效益、税收拉动效应、技术创新效应等,容易导致部分技术研发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所获扶持不足,另一部分不进行技术投入、只看重短期利益的企业也借机“搭便车”。这种财政扶持资源分散的局面必然影响我省新能源产业的长期发展。

第一,理论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中成本-收益分析、金融学中的风险评估和控制理论和实物期权评价理论。

第二,实证研究方法主要是统计学中的抽样调查、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还有蒙特卡洛模拟方法。

研究结果分析:

(1)研究辽宁省财政资金支持的新能源研发和产业发展的新融资模式及其风险评估与控制。

课题提出了三种可行的新融资模式,以帮助辽宁省财政扩展新能源产业的资助资金筹集渠道,其种类、财政支持方式、主要风险来源总结为表1。

针对每种新融资模式,将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方法规避或降低融资方式的风险,具体来说:

第一,对新能源研发专项基金,采取基于市场价值风险的实物期权评估方法,在主要研发结点定期予以科学评估,已决定后续资金的拨款时机和拨款规模。

课题选取风能发电技术研发和光伏技术研发活动(前者的风险由于政策波动而具有市场价值跳跃波动;后者的风险属于连续的扩散波动),构建具有不同风险特征的实物期权评估理论方法(连续扩散过程的实物期权;跳跃扩散过程的实物期权),以期科学的解决评估难题。前者基于何佳、曾勇(2003)对新技术购买行为中的技术创新速度影响的分析思路和模型;后者基于课题指导教师2009年的博士论文初步研究成果进行扩展,以便充分考虑风能产业的政策跳跃影响。

第二,对新能源产业基地发展基金,基地企业破产或违约风险和收益率风险是主要风险,政府应适时监控基地企业的财务状况,严格审计其财务报表、税务报表,针对问题及时予以事前警告或帮助其度过难关。

针对新能源企业的高新技术特点,在企业现金流基础上考虑灵活经营价值和风险价值,拟采用Leland(1994)用实物期权方法研究公司内生破产的公司债务评估的结构化模型,对新能源企业的破产阈值、破产时机进行评估和监测,并采用比较静态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影响新能源企业破产的经济因素。

第三,对市政债券融资模式,市场利率风险和政府债务风险是主要风险。地方政府财政和企业都无法直接控制市场利率风险,只能通过相机决策或金融衍生工具分散风险。

① 根据利率波动趋势合理确定市政债券发行时机和发行规模。可采用定期追踪市场资金利率曲线的久期和凸度指标,当利率风险较高时,优先选择发行短期市政债券;当利率风险较低时,优先选择长期市政债券或长短期的组合。

② 地方政府市政债券主管部如何适当利用利率互换产品,将所筹集的部分资金的利率风险锁定在适当水平上。研究地方政府财政适用利率互换产品的可行性,及具体策略。

(2)探讨基于实物期权项目投资评价的财政扶持资源的分配政策。

政府财政扶持资源的分配机制不同于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其政策优化的核心是建立以资金利用效率和使用方向等评价结果为依据的分配政策,评价的目的是为政府财政决策扶持资源分配规模和时机提供根据。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其资源来源于全社会的纳税人,政府有责任保证财政资源使用的最优化。

优化财政扶持资源分配的关键是根据企业或科研单位的投资时机和投资规模进行资源分配。企业和科研单位将综合考虑项目的收益因素与风险因素,采取科学的决策方法来确定投资规模和投资时机。这样的决策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决策;二是基于成本-收益-风险的决策。

对该部分的主要内容拟设定如下:

第一,新能源项目的成本-收益-风险分析。包括新能源技术研发项目的成本-收益-风险分析;新能源产业应用项目的成本-收益-风险分析。新能源项目的投资规模和投资时机决策是财政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这些决策的重要要影响变量是风险因素的评估。根据文献Gurkan Kumbaroglu等(2005)的分析方法,课题负责人对两类新能源项目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定性研究,结果总结为表2和表3。

第二,以实物期权评价为基础的财政资源分配政策。

由于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将项目未来的收益和风险采用折现方法转化为当前收益考虑,忽略了投资决策者的灵活应对风险的决策价值。可采用基于成本-收益-风险分析的实物期权评价方法,对新能源项目的投资规模和投资时机进行评估,从而有利于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财政资源分配政策体系。

考虑研发成本支出价格的不确定性、研发成果市场价值的不确定性,研发项目负责人倾向于等待市场新信息释放,最佳投资时机将有所推迟。课题组已获得该重点实验室项目在建立之初至今的各项成本数据、科研成果市场价值数据、经费来源数据等资料,将以此为依据建立离散和连续时间的实物期权模型进行评价。

③ 新能源产业应用项目投资规模和时机的实物期权评价过程——以锦州新世纪石英玻璃有限公司项目为例。该类项目的不确定性主要有收益现金流不确定性、成本现金流不确定性,应用项目负责人仍有等待新信息释放而推迟投资时机的动机,需应用实物期权技术进行客观评价。课题组将与锦州新世纪石英玻璃有限公司进行合作研究。

④ 基于实物期权评价的财政资源分配政策优化研究。

核心内容是“项目可行性评价决定初期启动资金的财政资源分配;项目投资绩效评价决定后续资金支持规模和时间”。该部分内容与两类项目的实物期权评价结果密切相关,重点从资源利用效率和风险控制角度研究政府财政资源的有效分配政策。

结论:提出以“拓宽新能源财政扶持政策手段,优化财政扶持资源的分配结构”为核心的对新能源进行财政扶持的理论思想和分析框架。研究省财政资金支持的新能源研发和产业发展的新融资模式及其风险评估与控制问题,帮助政府财政在控制融资风险的条件下,合理拓宽财政扶持资金的融资渠道。构建以科学评估结果为指导的财政扶持资源优化分配体系,研究基于成本-收益评估和实物期权评估的政府财政扶持资源分配策略。

参考文献:

[1]何佳、曾勇(2003)对新技术购买行为中的技术创新速度影响的分析思路和模型

[2]Gurkan Kumbaroglu等(2005)、Erin Baker、Kwame Adu-Bonnah(2006)的分析方法

第5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对能源的需求迅速增长。如何按照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开发我国农村新能源,即如何按照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完善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各项法律制度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循环经济对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的新要求

循环经济(recycoe economy)一词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 (closing materiaos cycoe)经济的简称。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疾品斗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的要求,我国农村传统能源消费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据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首次农村能源利用调查的结果,那时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炊事、取暖)以及农副产品加工(制茶、 烤烟叶等)主要靠烧薪柴和秸秆,年耗生物质能实物量高达6亿t,其中薪柴2.4~2.6亿t,经过20多年的发展(2000年全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调查),全国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耗总量达3.7亿t标准煤,其中薪柴占21.76%,秸秆占33.41%,煤炭占31.9%,电力占9.31%,成品油占2.04%,液化气、沼气等占1.58%。由此可见,我国农村新能源在农村能源消费的比例很低,而这种传统能源消费模式是一种低效的能源利用,导致了我国农村能源的极度浪费,不但耗费了有限的资源还造成了农村的环境污染。这与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发展节约型社会,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的的要求还相距甚远。而农村新能源主要包括沼气、太阳能、风力发电、微小水电、生物质能这几个方面,均属于洁净的、无污染的、可再生的能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现有的新型能源不但可以缓解我国整体的能源压力,还可以彻底改善我国广大农民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对于推进我国农村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能源消费模式优化升级具有积极的作用。农村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完全符合我国循环经济基本要求的。因此,加快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已经刻不容缓,将其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在一起,努力实现我国农村和谐健康发展。当然,由于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刚刚起步,其中遇到了很多的政策及技术问题。很多的措施具有不可操作性,对具体的实施细则缺少制度支持。所以,运用法律手段来规制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为其提供法律保障,无疑会提高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的效率,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存在的法律保障机制缺失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已于2006年、月1曰起生效。可以说,这一法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能源法已经从第一代迈向第二代,第二代能源法体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代际公正,同时还反映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正在积极寻求减少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该法规定了可再生能源总量目标制度,专项资金制度、经济刺激制度、市场开拓制度等基本法律制度,其中也涉及了农村新能源开发方面的相关规定,但是,在对农村新能源开发专项资金、法律监管、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

(1)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专门立法之缺失。有关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立法调整,主要来自于《可再生能源法》和部门规章。在立法形式上,只有一部《可再生能源法》,而且该部法只有相当抽象的33条规定,这些规定亦大多是有关制度框架的规定,需要有相应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加以具体化,否则它所规定的制度就会被悬置。 显然,可再生能源法对农村新能源开发只是抽象笼统的规定,主要以鼓励为主。而我国对于农村新能源中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能源没有专门立法,同时,地方行政法规与专门法律的配套机制几乎空白。如何建立地方法律规章和政府决策之间的协调机制,完善地方规章的具体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农村各种新能源在开发利用中不但具有普遍性还具有各自的特殊性。所以,针对新能源及各地方的不同状况,制定一套系统完整的农村新能源法律体制,使基本法与具有地方特色的行政法规规章协调一致的运作,这就需要国家的专门立法。

(2)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专项资金制度之法律缺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第24条规定,国家财政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以下活动(一)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标准制定和示范工程。 (二)农村,牧区生活用能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三)偏远地区和海岛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建设。(四)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勘查、评价和相关信息系统建设。 (五)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设备的本地化生产。虽然法律列举了专项资金的具体用途,但是对于我国农村新能源资金在其中所占的具体比例不明确。可再生能源法要求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设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分摊制度无法涵盖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项目的补贴,这样的规定过于笼统,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在各个地区的分配比例没有详细的数据规定,由此可能导致地方财政资金供给的不稳定。并且,专项资金从划拨到地方政府的支配没有系统和规范的法律程序。如果对农村新能源建设的专项资金没有具体的分摊和使用制度,完全有可能使专项资金变成了地方财政的公共资金。这样便无法保证农村新能源建设具体项目的真正实现,使新建的新能源开发项目趋于夭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监管机制的法律缺失。《可再生能源法》第5条规定,由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对全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实施统一管理,国务院科技、农业、水利、国土资源、建设、环境保护、林业、海洋、气象等有关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管理能源工作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 负责有关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管理工作。合理的监管体系对农村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如何规范政府机构在农村新能源建设的具体行为,这就需要专门的监管部门行使职权。但是在我国现行的与新能源相关法律中并未明确农村新能源建设中具体的监管部门,未明确有关部门在农村新能源建设方面各自的职责范围,也未明确具体的执法机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机构改革,能源主管部门被裁撤,相应的能源管理基本上完全丧失,加之政府对农村新能源建设管理和监督力量严重不足。在对项目的具体考察和验收的过程中没有相关的监管体制,政府在其中扮演了多重角色,致使监管职能悬置。

(4)我国农村新能源产业法律规范的缺失。尽管我国在某些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水平较高,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例如生物质能,从总体上看,大多数生物质能源生产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一方面充满希望,一方面目前还很弱小,产业化和商业化程度比较低,缺乏自我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对而言,我国农村新能源产业更是弱小,除了国家和政府对农村新能源开发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不够以外,由于我国农村新能源产业自身发展的盲目性与市场微观调整的不稳定性,使农村新能源产业发展成本过大,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如何规范农村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还需要相关法律制度的严格规制。对于企业的市场化介入,法律须有明确规定的技术和资金标准,如果没有具体法律制度的合理规范,新能源产业的各项信贷制度、管理制度就无法律保障,同时会对农村新能源产业发展整体投资环境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无法保证农村新能源产业按照我国现实国情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完善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法律保障机制的构想

(1)加强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专门立法。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农村新能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的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可再生能源法律制度只能对农村新能源建设的具体措施作出原则性的规定。如果只依靠国家的长期规划来规范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秩序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有效的利用农村丰富的可再生资源,这就需要国务院各个部委以及地方政府适时出台配套的行政法规、规章、技术规范以及相应的规划和计划。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符合本地农村特色的规章制度,以细化和补充《可再生能源法》中确定的各项法律制度,制定农村新能源专业法律制度及相关制度的协调机制。在遵循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对于局部地区农村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适当的进行地方行政性法律规章制度的创新,保持制定的法律法规符合地方实际需求。另外,在社会整体意识的影响下,中国能源法生态化的公众意识也较薄弱,忽视能源环境问题的存在,只关心与个人经济相关的供应问题,这与环境保护法最初遭遇的公共意识淡薄如出一辙。 所以,加强我国农村的能源生态化意识宣传,无论是政策的鼓励还是法律制度的设立,都是非常重要的。

(2)完善农村新能源专项资金法律制度,明确农村新能源建设资金划拨程序。缺乏有效和足够的资金支持一直是农村新能源建设中的一大障碍,而农村新能源建设能否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可再生能源法要求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设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以各种形式和渠道给予资金支持。笔者认为:在中央财政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设立的专项资金里,应该包含农村新能源建设专项资金,按照各个地区的不同状况给予相应比例的分配。对于地方财政的支持,应明确规定固定比例的用于农村新能源建设的专项资金。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保证农村新能源建设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在投入相关专项资金之前,对农村新能源建设项目各个阶段的资金需求应该有专业人员和相关管理部门的考察和评估报告,对于发放资金的具体步骤,资金的各项用途和预期的结果都应该有相应的数据依据。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对农村新能源建设的重大项目进行预算,保证专项资金的合理和有效的使用,使专项资金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3)制定农村新能源建设法律监管制度,明确相应机构的监管职能。从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有关能源管理方面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情况来看,其主要职能是规划编制、产业指导、项目审批和价格监管,并不具备对各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活动依法进行监管管理的权利。对农村新能源建设的监管同样没有具体法律规范,对此我国应该建立并完善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监管机制。首先,赋予特定机构监管权利,确定监管人员的法律地位,配合相关环保部门实行统一监管,对农村新能源建设重点项目进行定期的考察和评估。其次,监管机构内部应该责任分工明确,积极听取各方面的合理意见,使监管制度及其政务公开化,对相关行政人员政绩的考核必须依法进行。最后,应该规范监管人员和执法人员的行为准则,加强农村新能源建设监管机构和执法机构的执行能力。对政府能源管理部门行政人员的职责疏忽造成的损失应予以追究。同时,采取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制度,通过舆论监督弥补监管机构的不足。对于任何犯罪行为的处理应积极联合检察院、法院等部门共同处理。

第6篇

    2007年的下半年,国家发改委曾就我国各个机械生产商、高校学长和组织等进行“节能与新能源机械技术政策研究”,制定了相关政策,把我国的机械节能技术的开发制定在如下层面:进行柴油机电控技术开发,在家庭轿车里普遍使用柴油机、集中设计高效节能的各种机械零件、着重开发与普及进、排气技术、缸内技术和稀燃等发动机的精密设计。

    机械的新能源开发与节能技术,不只是开发应用本身,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工程。有生产要素的合开利用、制度的完善、人员管理、机械生产过程的高效性,通过先进的管理方式与手段,达到实现新能源开发与节能技术应用的目的。笔者认为,具体应该有以下几点:

    (1)提高监督管理水平。在大力贯彻落实系能源政策和节能环保等法律政策的前提下,还要制定实施机械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政策制定与详细标准,将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于法律政策的前提下,依法对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的实施改善和保护,依法对责任单位、责任人进行处理。

    (2)组织健全专业的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实施监督管理单位。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单位是进行机械工业新能源与节能技术推广的行政支持。这种机构利用观测研究,能够迅速充分的了解机械工业的现状和污染程度及来源,并有效的实施相应的办法与整救措施,预防或降低污染与环境破坏的后果。

    (3)严格考察机械厂家的生产水平与节能能力,对于他们的生产会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危害要可续考量。第一是科学全面的进行规划,根据机械工业分布的地理特点与生产布局、地方环境因素的情况来建设专门的工业园区,布局上尽量集中,可以将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也有利于能源推广和节能、治理;同时根据产业结构的情况,进行规模化生产,提高工业技术进步,降低资源能源消耗,降低污染物的“产出”量,大力普及绿色生产技术。

    (4)优化能源的利用,实施能源综合利用模式。利用物理学、生态学、化学、统筹科学等各种技术提高能源节约水平,摈弃一味“下猛药”、“高消耗”的做法,熟悉系能源使用标准,对社会进行相关宣传普及,使大众们增长科学知识,学会科学的新能源、节能技术使用方法。

    新能源与节能技术,二者不可偏废。不能单纯为了开发能源而不顾技能技术研发,更不能为了节约能源而影响能源正常使用。机械工业的效益表现了机械业的本质目标,并体现着机械工业的核心思想,新能源与节能技术是当代机械工业效益重要而客观的标准,机械工业的技能技术和新能源开发是相互促进的,唯有双方互相促进,才能保障有丰厚的效益,只有效益增长了,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才有实际意义。

第7篇

【关键词】新能源 发电 发展思路

一、新能源发电的概况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中国发展一定是一个对能源,尤其是新能源要求十分严格的。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各大企业对能源的需求将会是巨大的,地球的可再生资源远远跟不上人类的巨大消耗,甚至是浪费,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于能源高消耗的工具使用也越来越多,汽车飞机都在消耗着地球的资源;再就是天然气煤炭的资源也在日近枯竭,所以为了能够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我们也正在努力积极的寻找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绿色的清洁能源。

二、新能源发电所面临的形势

(一)能源供给与能源需求矛盾突出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我国的资源十分充足,但是人均占有量少,尤其是化石能源的资源拥有量较少,煤炭石油的价格就可体现出我国的能源的人均占有量,所以说对于能源的消耗量之大对于我国的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作为一个面积较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我们的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能源供给与能源需求自相矛盾,不能协调发展,伴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施,以及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只会对能源的需求只增不减。

(二)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日趋加大

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是得整个地球的环境日益恶化,面对我国对煤炭石油资源的高消耗,对整个能源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生态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工业的发展对煤炭使用的情况不太看好,产生的二氧化硫是直接破坏自然环境的一大杀手。煤炭的排放量与日俱增使全球变暖,所以说在这样的生态环境压力下,人类要想可持续发展下去就必须努力去开发利用新能源,走绿色发展道路已经成为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新能源对电力系统发展的影响

(一)促进电网整体稳定运行

新能源的开发对电力系统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一方面新能源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瞬时平衡的电力系统的供电模式,加快了电网的运行速度,满足了更多人的用电需求,另一方面,新能源发电的大规模并网,对电力系统发电调节的工作模式有了新的要求,对整个电力系统的生产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我国的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二)对电力系统经济运行带来影响

新能源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力的整体运行和使用,但是新能源的开发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电力设备的使用率,从而增加了电力系统的供电成本。新能源的开发是为了更有效的整合资源的利用率,为了确保供电的安全稳定运行,是需要投入很多设备进行深度调峰,影响了其单位能耗指标,进而影响了电力系统经济的整体发展。

四、我国新能源开发的原则与发展思路

(一)系能源开发的原则

在我国资源转化的过程中,新能源发电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新能源发电的新思路一定要保证电量的生产和使用的安全性,其次是其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经济实用。

(1)安全性原则。安全性是任何新能源_发使用研究的前提,其安全性主要体现在对于新能源发电的前期装机设备的安全上,对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有足够的调剂设备作为负荷支出的保证。新能源的开发是要体现其可再生,清洁,安全的优势的,所以一定要充分能保障其安全稳定的运行才是最重要的原则。

(2)环保性原则。新能源的开发一方是为了整体资源的整合,另一方面其实是为了改善我们所处的环境,所谓的新能源新就新在其环保性,新能源发电具有清洁、可再生等优势,在科技指导下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的同时要注重在新能源开发时对环境的影响,鼓励发展新能源发电,减少电力行业的化石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的排放,促进电力工业的绿色发展,为节能减排做出应有的贡献。

(3)经济性原则。在新能源发电的整体规划上来看,最不能忽视的是其经济性原则,由于新能源的电力发展不同于其他能源,在研究和开发方面是需要投入大量的科研成本和技术支持的,把握好新能源电力发展的经济性原则,对后期的新能源电力开发有一个资金上的保证。

(二)新能源发展思路

(1)积极有序发展风电。新能源的开发要有重点性,我们国家不同的资源分布在不同的地区,所以新能源发电要做要因地制宜,例如:内陆丘陵、河谷等风能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可以利用其风力或者势能发电,发挥距离电力负荷近、电网接入条件好的优势,因地制宜建设中小型风电项目。在偏远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离网风电。靠近海岸的地区可以利用其水利或者风力发电等。我国的地热发电已经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和生产能力,但由于地热还有其他开发利用价值,只能因地制宜地发展。积极推进海洋能试点开发研究。

第8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状况分析;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42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2.0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08-03

一、低碳经济社会形态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等手段,减少高碳能源消耗,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追求绿色GDP。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局部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二、低碳经济的发展情况

(一)国外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及CDM前景

CDM(清洁发展机制)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COP3(京都会议)通过的附件。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第1次提到低碳经济这个概念之后,最重要的改变就是各国大力发展新能源,调整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二)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机遇

1、以低碳经济发展为契机,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落实,不断加大了对新能源高技术领域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促进了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吉林省新能源产业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局面。

2、以长吉图为先导区的发展战略,有利于推动新兴产业战略发展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战略定位,即中国沿边开放开发的重要区域,把吉林省最具潜力的开放优势与最有能量的经济增长和资源优势相叠加,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图们江区域合作中的综合实力,提升沿边地区的国际合作和对外开放,形成我国东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由表1可以看出,能源板块中吉林省的常规和常用能源开发滞后;水能增速和总量上都较低;火力发电增长幅度平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强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地位已明确,在增幅上远远超过常规能源,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将有效改善。

三、吉林省低碳能源发展的影响力系数及感应度系数分析

作为基础产业,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起到支撑作用。据国内相关专家估测,新能源产业每增加1%的投资,就能使国民经济产出增加1.03% -2.07%。

(一)能源开发的投入产出效应

1、能源开发的投入效应

能源开发的投入效应主要是指能源开发对吉林省能源产业发展的直接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从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出的影响力系数来反映。影响力系数是反映某一个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生产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一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越大,表明某一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力越大。应用影响力系数求解公式:

■hij(i=1,2,……,n)是各行分配系数之和,反映i部门产品被用到中间使用占i部门总产出的比重。

由表2可以看出,吉林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影响力系数小于1,这说明这两个行业的投入,对吉林省经济的直接影响力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一定程度上表明吉林省1次能源相对匮乏。而后3个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均超过1,表明2次能源转化行业对于其他行业具有较高的社会拉动效应。

由表3中可以看出,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是吉林省社会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的资本投入力度很大,已从2001年的81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615.2亿元,增长了7.6倍。可以看出能源工业的投资规模十分庞大,对吉林省的经济增长有着极大的带动作用。

2、能源开发的产出效应

能源资源的产出效应主要是指能源开发对社会总产出及其他行业产值的直接拉动作用,主要通过感应度系数、推动力系数来反映。感应度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某一个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感应度系数越大,说明该部门对于经济的推动力越大。应用感应度系数求解公式:

式中■bij为完全需要系数矩阵的第i行之和;

■■bij/n为完全需求系数矩阵各行之和的平均值。

从表4中可以看出,2次能源产业中的电力及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感应度系数最大,表明国民经济增加1个综合最终产品对能源工业的拉动作用较大。

从表5可以看出,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推动力系数很大,推动力系数的数值越大,表示该产业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推动能力越强,该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

从表6可以看出,2次能源产业中的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推动诱导系数最大,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表明国民经济增加1个综合初始投入时,对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经济有一定的拉动作用。

(二)能源开发的产业关联效应

根据里昂惕夫投入产出表可以计算出行业间的产业关联程度,用感应度和影响力系数来分析间接关联效应,进而可以估算能源资源开发,对其他行业所产生的影响。

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直接拉动其他部门提供中间需求0.5893个单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总产出每增加1个单位,直接拉动其他部门提供中间需求0.3551个单位;电力、热力的生产和工业总产出,每增加1个单位直接拉动其他部门提供中间需求0.7012个单位。

2、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总投入每增加1个单位,推动其他部门投入1.4832个单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总投入每增加1个单位,直接拉动其他部门提供中间投入0.2961个单位;电力、热力的生产和加工业总投入每增加1个单位,直接拉动其他部门提供中间投入2.1682个单位。

3、能源行业总体来说,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比较大,由两个系数的平均值得到的能源工业各部门综合产业关联系数均大于1,推断能源工业各部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拉动和支撑作用很大。

四、统筹开发新能源,加快低碳经济发展

新能源开发成果在不同利益主体政府、开发企业、居民之间进行分配,给三者都能带来较高的经济利益。新能源的开发,一方面,会带来大量的投资,吸引众多优质企业入驻各地工业园区,将资源转化为资本,再通过公司的盈利转化为利润资金;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可以使政府获得税收收入,增加财政收入。

低碳能源开发行业是关联度很高的行业,其前向和后向关联效应都十分显著。能源工业对于经济社会各部门的拉动和推动效应是很大的,发展低碳能源产业,将对吉林省整个经济发展产生强大推动力和需求拉动力。通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析综合产业关联系数值均较高,因此,吉林省低碳能源经济发展主流前景广阔且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董承章.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第9篇

关键词: 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开源节流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079-01

1 黑龙江新能源产业的现状及发展的必要性

黑龙江省是能源大省,其主要的传统能源有天然气、石油、煤炭、电力等。迄今为止,传统能源仍是黑龙江省的支柱式能源。虽说总量多,但其均为不可再生能源,可使用量日趋减少。部分煤炭矿区仍采用传统的火力发电方式,产生的废气CO2会造成温室效应,有害气体若SO2未经脱硫处理散逸到空气中生成酸雨降到地面会破坏土壤的原有成份。而目前较为普遍的风能发电、水利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排放的CO2及有害污染物的量基可在原有发电方式基础上降低很多,风能、太阳能等能源又是自然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些发电设备投入使用后维护成本也相对要低很多,这对于低碳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无疑是有益的,因此,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新能源的发展为“开源节流”提供了实践保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黑龙江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是对环境产生很少污染的洁净能源。截至2009年底,新能源发电装机为246.65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的12.53%。已建成并网水电装机94.15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4.8%;已投产风电项目143.2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7.3%,在建风电项目112.8万千瓦;生物质发电已建成并网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9.3万千瓦,在建项目装机容量26.9万千瓦。农村应用沼气、太阳能、秸秆气化与固体成型燃料年产沼气可达8000万立方米,仅使用太阳能一项就可省下28万吨标煤。新能源的补充使用有效地降低了对原有不可再生的传统能源的消耗量。

2 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新能源开发制造过程中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发展新能源的最根本目的是节能环保,降低对原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实践证明新能源的使用也的确可以做到这一点,但这其中不包括对新能源的开发制造过程。风能、太阳能等均要通过与大量非再生资源结合转化后才能使用,而这些装置的生产过程中要使用大量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这些原料均为非再生的。在原料经过开矿、熔炼、提纯、合成等必要步骤时,其排放到自然界中的污染物量并不亚于使用传统能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这远远背离我们发展新能源的初衷。

2.2 新能源的生产耗资巨大且对新能源的相关政策不完善

新能源的生产成本也是惊人的,目前风力发电成本是传统火力发电的2-3倍,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是火电的5-10倍之多,新能源的开发资金大多依赖政府补贴或货款,然而黑龙江省新能源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仍不完善,政府补贴是有限的,在经济通货膨胀的压力之下其优惠政策也不能无限制地延续下去,部分新能源的企业对政府补贴具有依赖性。

2.3 新能源设备寿命短、转化效率低

高额的生产成本也不意味着高效的转化效率,据统计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世界最高水准的光电转化效率也仅有11%,如果遇到阴天其效率更会大幅下降。风力发电装置也存在风沙侵蚀等潜在问题,大大降低了其使用寿命,况且由最前卫的理念结合最先进的技术所创造出来的风电设备的最高使用寿命也仅为20年,这些使得新能源的发展阻碍丛丛。

3 针对黑龙江省新能源发展规划的对策建议

3.1 开发新能源同时节约常规能源

黑龙江省正处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加速改造与发展阶段,更应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应用以避免破坏性经济增长方式。但在发展新能源的同时要注意对常规能源能的节约,节带来的效益不低于新能源的开发,其以巨大、廉价、优质的独有特点被称为“第五能源”,唯有在提高生产技术的同时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才是长久之计。

3.2 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目前黑龙江省大部分应用技术仍依靠自国内外研发中心引入,新能源开发制造等方面的技术仍不成熟,自主研发能力有待提高。本省应更加重视教育科研等投资及新能源研发方向的人才培养,强调深入新能源技术开发领域的重要性。研发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缩短本省与国内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更可省去引入外来科研成果的费用,降低新能源的成本,逐渐使新能源的地位由“补充”提升到“主流”。

3.3 完善法规政策

政府应发挥其独有的风向标作用制定法规体系、完善制度环境,对某些尚未成熟的技术的补贴要慎重,结合省情脚踏实地地对新能源发展方向进行选择,不要盲目跟风,择其善者而从之;鼓力高耗能企业进行能源改造,争取做到循环利用能源无浪费;以广泛的农村资源为基础,重视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将农林业废弃物作为原料制成燃料用以代替原油等高耗高污产品,进一步扩建沼气池变废为宝,既能缓解农村能源紧缺的局面,又能减少环境污染以及传染的发生概率;将新能源的优势发展到千家万户。

参考文献

[1]张一鹏.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新能源开发和利用[J].中外能源,2010,(11):28-32.

第10篇

关键词:震荡水柱式波能转换装置;水动力;性能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2.084

0 引言

随着能源消耗的不断加速,注重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是实现能源利用以及节省非再生能源的有效途径。在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水能源进行能源开发,可以相对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波浪能以机械转化的方式,对能源体系以及能量波动等方面进行转换,并充分利用波浪能的密度特性,实现动能的全面提升。例如,在太平洋、大西洋东海沿岸,其波浪能可以达到32~70KW/m,充分利用转换装置将其转换为可用能源,是本次研究的核心目标,在研究震荡水柱式波能转换装置的水动力性能过程中,需要从其安装流程、安装成本以及波动利用率等方面进行综合筹划,这是落实能源装置的关键性工作。

1 装置的工作原理

震荡水柱式波能转换装置由波浪吸收装置、能量转换装置、能源输出构成,三大部分的应用,其核心工作原理是利用波浪吸收装置实现波浪能吸收,并通过能量转换装置,实现波浪能源的转换,而输出装置的应用,是将转换好的能源传输到能源应用端,以此实现波浪能的可用转换。首先,波浪吸收装置由浮子和气室构成,通过浮子的波浪能感应,并利用气室对波浪能进行吸收,以此为后续的能源转换提供源动力。其次,能量转换装置以是利用杠杆原理,并通过振荡气室,输风管道,实现波浪能转换为风能。最后,能源输出装置是利用发电机以及 空气透平系统,实现风能的机械能转换,在发电机的应用下,其输出终端为电能。最后,通过对震荡水柱式波能转换装置的整体运行结构进行分析,其侧重点是利用风能的力学性能,实现波浪能的电能转换。

2 装置的结构设计

震荡水柱式波能转换装置的整体结构设计需要利用浮子吸收波浪能,并以杠杆理论应用的方式,将波浪能转换为风能,最后,以水柱形成的方式,将气室内的空气压缩以及抽取,进而提高波浪能的转换率。在对震荡水柱式波能转换装置的结构进行创新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从输风管道方面入手,这是优化震荡水柱式波能转换装置力学性能的基础性工作[1]。

在利用波浪能进行能源转换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气室产生的双向气流,在传到振荡的角度,对水柱波能进行透平,其装置以威尔斯透平为主。威尔斯透平的应用,是在气流双向变化的角度,实现双向气流的同方向旋转,但是,在利用威尔斯透平进行创新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波浪能转换率的有效途径,其本身的启动性能相对较差,而且运转的噪音过大,所以,在对震荡水柱式波能转换装置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单项阀门控制的方式,对空气透平的双向气流转换为单向气流,这是实现空气透平效果提升的有效措施[2]。

3 装饰的水动力性能检验

3.1 浮子振荡能量转换效率

在利用震荡水柱式波能转换装置进行新能源转换的过程中,制约其能源转换率的关键因素是浮子的振荡能量系统,在经过杠杆理论应用后,气室内的震动水柱吸收能量将直接影响能源转换,所以,在注重震荡水柱式波能转换装置水动力性能检验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波浪理论对其进行设计,并以水流运动为中心,在对其进行核算的过程中,需要对波浪的波动方向、水平面以及波高等方面进行系统核算,例如,假设波高为H,其波谷以及波峰顶之间的垂直距离,其实质是震幅为波浪中心,这对对浮子能源吸收量进行检验的有效途径。在落实浮子能源转换量核算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海洋波浪本身的波长范围,所以,设计的主气室与活塞气室的比例应该保持在2:1,这是实现双向压缩以及空气吸收率提升的有效措施[3]。

3.2 气室理论的应用与检验

震水柱式波能转换装置谁水动力性能的应用,是以振荡水柱的方式进行控制,并以液面位移的方式,对波浪的移动速度、冲击力、水柱振荡频率等方面进行综合核算,其核算主要以振荡运动方程为主,重点是对静刚度、波浪的激励性、气室本身对水柱的作用力总和进行核算,以此核算气室的能量输出率。为实现能量转换率的提升,在利用气室进行振荡水柱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波频率的有效控制,在调整波频的角度下,注重有效阻尼系数的控制,是提高主气室工作性能的有效途径,而且利用振荡水柱的转换效率,可以为后续的能源输出提供参考依据。

3.3 风能量及能源转换效率

震荡水柱式波能转换装置的应用,是将振荡浮子原理与振荡水柱原理融合,并以上述两种原理的融合应用,对震荡水柱式波能转换装置的结构进行创新调整,其核心是将波浪能转换为风能,在利用能源转换装置与发电机之间的串联,实现点能源的转换率提升。例如,假设实验效率为0.71,其震荡水柱式波能转换装置的次期转换效率为0.544,这是充分利用浮子与 气室实现波浪能转换为电能的有效路径。最后,在对浮子与气室能源吸收等方面进行系统核算的过程中,需要从风能转换效果方面入手,在明确风速的前提下,可以相对提高震荡水柱式波能转换装置的水动力性能。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震荡水柱式波能转换装置进行研究以及分析,充分利用波浪理论中的波浪动能转换,并注重应用效率的提升,是将震荡浮子和震荡气室结构融合的方式,对震荡水柱式波能转换装置进行创新设计,充分利用四管道、四门结构设计原理,促使转换装置的气室内可以实现气流流通,这对提高震荡水柱式波能转换装置的水动力性能以及波浪转换率等方面方面有指向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文,滕斌.摆式波能转换装置水动力特性频域分析[J].海洋工程,2014(06):59-67.

第11篇

不久前的《2007中国新能源产业年度报告》中指出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的投资在去年为600亿元人民币。报告预测,2007年这一投资额可以增加160亿元左右,总额达到760亿元人民币。而这其中,风电占240亿元,小水电占240亿元,生物质发电占60亿元,沼气占100亿元,太阳能占100多亿元。

由此可见,新能源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油价高企下的机遇

不断飙升的国际油价在给我国石油供应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新能源产业带来了发展机会。例如无锡尚德、天威英利等企业都在新能源的大好形势下蒸蒸日上。

上述报告预计,中国将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风电市场之一,在未来5年间,东部沿海和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等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将建设30个左右100兆瓦等级的大型风电项目,并在江苏、河北、内蒙古等地形成百万千瓦风电基地,营造出风电场开发的广阔市场。

“在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的背景下,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有望成为全球发展最迅速的行业之一,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也孕育着更多的投资机会。”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副局长顾杰近日指出。

江南证券的分析也指出,近期国际油价运行于140美元上方,给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压力,凸显新能源开发紧迫性,资本市场上作出了相应的反应。此时更多资金正在寻找新的石油替代能源,特别是当前油价高企,石油替代产品的开发自然成为当务之急,其中符合产业政策的石油替代品是甲醇、二甲醚等,是比较成熟和有前途的新兴清洁能源。

在这种情况下,汽车企业也逐渐与新能源对接。今年的北京车展上,国内汽车厂家推出大量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汽车。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秘书处项目经理赵丰年认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将成为今后中国汽车产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首要门槛。

与此同时,各种民营资本、私募基金也开始投资国内这一领域,弥补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初期阶段资金的不足。

新能源风险犹存

除了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之外,新能源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惑和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2007中国新能源产业年度报告》显示,在拥有的丰富新能源资源中,中国的实际开发量却很小,并在技术、规模、发展速度上依然较大落后发达国家。如风力发电机兆瓦级以上的生产主要依赖生产许可证等技术转让或依赖进口,光伏电池生产的关键设备和原材料依赖进口,尚未掌握纤维素大规模生产生物液体燃料的关键技术等。

以风能为例,风能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具有如下特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就地可取、不需运输;分布广泛、分散使用;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周而复始、可以再生。然而,在全世界风力发电装置迅速增加的同时,风力发电也面临许多难题。

在风力发电的发展初期,容量小,电量少,风能资源间歇性的特点,相对整个电网而言微乎其微,因此它不会引起电网的波动和不稳定。但是一旦风能发展到一定阶段,风力发电供应稳定性问题将逐步体现出来:规模越大,风险就随之加大。

不少业内专家指出,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尽快调整新能源公共政策、形成支持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实施细则、通过多渠道解决资金和技术障碍。

第12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能源开发;法制建设

Abstract:China’senergyandenergylegalconstructionareadvancingalongtheroadof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realityofChina’senergydevelopmentrequirestheoptimizationofenergystructure,exploitationandutilizationofenergy,especiallythenewandrenewableenergy.However,both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existintheexploitationandutilization.Toreasonablyexploitandutilizetheenergy,Chinamustpersistinsustainabledevelopmentprincipleandestablishrelevantlymaturelegalsystemthatfocusesonreasonableenergystructure,protectionandinnovationofenergytechnology,riskresolutionofenergysafety,andproperadjustmentandinterventionofenergymarket.

Keywords:sustainabledevelopment;energydevelopment;legalsystemconstruction

一、可持续发展:中国能源发展及能源法制之路

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183个国家的政府首脑签署了五个实现和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文件,其中《21世纪议程》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但是,《21世纪议程》并未直接对能源的使用提出明确的义务要求,而只是在交通通信部分的文本中提及需要更有效更环保地使用能源(注:《21世纪议程》第7.5段建议“在人类居住的地方促进可持续性能源和交通系统”。)。为了弥补这种缺憾,在事隔十年后的2002年9月4日,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在南非约翰内斯堡通过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实施计划》(又称《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该实施计划规定了《21世纪议程》遗漏的能源建议,将能源政策作为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核心部分,各国同意采取联合行动“以充分增进人们获得可靠廉价能源服务的机会以及实现在2015年前使贫困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为此,各国一致赞同以下六项优先性建议:①“加强使用可靠、廉价、经济上可行、社会上可接受且无害环境的能源服务和资源”。这就要求加速研究氢燃料电池技术,广泛使用风能和太阳能,或在山区建设适宜的小水电设施。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各国必须“加强地区和国家合作,包括通过能力建设、财政和技术援助支持各国的努力”。②“进一步使用现代生物技术”。此项目承认将现存的农业或林业废料用做能源财富的机会,使生物质利用商业化,并在农村地区加以使用。③“支持转向使用较洁净的液态和气态燃料,这种使用被视为更加无害环境,社会上可接受且成本效率较高”。④“为了实现第一个建议目标,制定国家能源政策和管理框架,以帮助创造能源部门所需的经济、社会和体制条件”。⑤“加强国际和区域合作”以便实现上述目标并再次“特别注意农村和偏远地区”。⑥“加紧协助和促使贫穷人口获得上文所述的能源系统”(注:《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第8(a)(b)(c)(d)(e)(f)段,参见[澳]艾德里安·J·布拉德布鲁克、[美]理查德·L·奥汀格主编的《能源法与可持续发展》,曹明德、邵方、王圣礼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原著序言Ι”第10-11页。)。《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宣言》及《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为世界各国的能源发展及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避免功利性的短期经济目标;应该实行能源与环境、生态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政策;应该利用经济和技术资源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氢能等)。

1994年我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对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确定了总的指导思想、发展模式和具体行动纲领。但是,《中国21世纪议程》只是规定对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在税收、信贷和价格方面给予优惠(注:《中国21世纪议程》在2.16段(d)项规定:对环境污染治理、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废物综合利用和自然保护等社会公益性项目,在税收、信贷和价格等方面给以必要的优惠。),这种规定未能全面和明确地确立能源发展的战略地位。然而,这种不明晰的状态很快就得到了矫正,中国的能源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主要基于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背景和可持续发展的要义:一是中国经济自2003年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以来,再次遭遇了能源瓶颈的限制。2005年,在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下,能源紧张的局面稍微得以缓解,但能源缺口依然存在。二是按照中国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1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预计将达到3.5亿吨,其中50%左右需要进口。到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预计将为5亿吨,其中60%需要进口。未来中国石油对海外资源的过度依赖和国际市场极大的不可预测性,将给中国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三是可持续发展对能源的要求。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要以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前提和条件。如果其发展是以消耗浪费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实际上是以牺牲他人利益和后代人的利益而求得部分人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既不是经济发展或社会发展,也不是单指生态继续,而是指以经济—社会—自然为中心的复合系统,是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提高生活质量”[1]。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如果能源的利用方式不合理,就会破坏环境和生态甚至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因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建立可持续的能源支持系统和对环境友好的能源利用方式。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了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方向,着力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强化能源储备,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以达到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服务的目的。“能源战略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支持和保证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一是支持年均7.5%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二是能源的生产、消费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三是提高能源供给的安全性。”[2]基于国家发展改革委2007年4月《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规定:十一五期间应“贯彻落实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的能源战略,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见,“十一五”期间能源将依循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发展,并且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一致。在能源建设方面,其总体安排是:有序发展煤炭;加快开发石油天然气;在保护环境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推进核电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此种能源建设的总体安排,必须要有法制的支撑和法律的规制。因此,与之相适应的能源法制亦应“与时俱进”。

但是,与能源相关的法律如《节能法》、《煤炭法》、《电力法》等皆是在“九五”期间制定并实施的,由于当时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体制和机制条件尚不完备,因而,在法的规范和制度上未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现阶段,能源法制建设应符合能源、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200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尽管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制定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但是由于过于原则而不具有操作性和具体适用性。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加快《能源法》的研究和起草,同时在抓紧《石油天然气法》、《国家石油储备管理条例》研究起草的前期准备,正在修订《煤炭法》、《电力法》、《节能法》和《节能用电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这一系列的立法工作将有助于全面推进我国能源领域的法制建设。

二、利弊共存:能源开发利用的客观现实

能源可按相对比较的方法来分类:①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②可再生能源与非可再生能源;③常规能源与新能源;④燃料能源与非燃料能源;⑤清洁能源与非清洁能源[3]2-3。人们常常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并称,这是因为它是能源领域的新技术,“新的和可再生的”是一个完整的含义,在英文中缩写为NRSE(即newandrenewablesourcesofenergy)[3]25。一般而言,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因而,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大中型水电被看作常规能源,而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核能、氢能等则为新能源,其中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为可再生能源,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其他则为一次能源[4]。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文明的进步实则都和能源的利用息息相关。现代社会,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得不重视能源的开发利用和新能源的探寻。在今天,失去了能源的支持,社会将是无法想像的。然而,能源的开发利用尽管可以为人们带来诸多好处,但是也会造成诸多弊端尤其是对环境的损害。事实上,任何一种能源包括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都会对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诸如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恶化等。

对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的开采、燃烧、耗用等,都会给环境带来损害。煤的开采会污染水质,其燃烧会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在石油的开发利用方面,采油尤其是注水采油会导致地面沉降;采炼中“放天灯”燃烧的废气会带来一定的环境影响;在储运中的燃爆与泄漏可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燃烧中的二氧化碳比煤略少,氮氧化物与煤相似,主要排放物是二氧化硫。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但也排放一定的氮氧化物(NOx)(注:大气中的NOx几乎有一半以上是由人为污染源所产生的。NOx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电力、化学、国防等工业以及锅炉和内燃机等设备所排放气体中的有毒物质之一。),还有使用与传输中甲烷的损失与泄漏,其中还有一些氡随之进入室内。水力发电尽管属于一种可再生能源,但也可能引发自然(包括地表、水文、气候等)、生物(野生动植物)、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变化。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方面,生物质燃料在较差的炉灶中燃烧容易生成一氧化碳、烟及有机化合物;风力发电是发展最快的能源来源之一,但风力发电中使用旋转的涡轮会杀死候鸟和本地鸟类;太阳能是一种很有效的能源手段,但太阳能电池在制造中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在地热利用中,温泉水中会溶有石头中的有害物质,地热发电目前效率不高而且仅限于一些特殊地点,其使用也会带出地下有害物质;而核能虽然具有比较清洁、产生温室气体数量少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比较小等优点,但却存在核辐射的潜在风险以及对核废料处理的担忧。高技术能源的研究及生产会有助于气候环境的改良,但由于技术上的局限,尚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对20亿左右至今仍无法获得可以负担得起现代能源的人们帮助甚微,相反,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式会要求一种经济上可行、满足需要、自力更生和无害环境的能源(注:有关能源的利弊两面,可以参见王革华等编著的《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137页;[澳]艾德里安·J·布拉德布鲁克、[美]理查德·L·奥汀格主编的《能源法与可持续发展》,曹明德、邵方、王圣礼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4-51页。)。

可见,能源的开发利用,总会存在正面和负面两个向度的影响。如何才能使能源的开发利用趋利避害,无疑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一方面需要在技术层面上进行技术升级,使其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能源,并同时避免或减少不利影响的发生;另一方面需要在管理层面上强化管理质量,提高开发利用质量,并防止因能源管理不当而可能产生的危害。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借助法律的手段使能源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环境、服务于可持续发展,同时只有通过法律手段才能有效地防止因能源开发利用而可能产生的不利和损害。因此,兴利除弊、趋利避害,必须要有因势利导、健全完善的能源法制。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确立与兴利除弊:能源法制及其完善

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瓶颈,就必须要建立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切合我国现实的能源法制系统。换言之,我们只有建立了先进、完备的能源法制系统,才可能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能源发展的现实问题,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能源现实及其未来发展走向的考量,我们应将能源法制作为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而不能仅从立法层面来寻求问题的解决。因此,我国当前的能源法制建设,除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创制与修订外,还应综合考虑整个能源法律系统的完善以及与相关法律或政策的配套和衔接,并应考虑能源法的贯彻实施、人们的能源法制观念以及能源法制价值导向等等。限于篇幅,本文专就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一致的能源法制原则确立、促进能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法制保障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1.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确立

能源的发展必须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人们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可作为能源发展的一项伦理原则或国际法上的原则。在笔者看来,可持续发展不应仅仅作为能源发展的一项伦理原则,也不应只作为能源国际合作的一项原则,而应该作为一国国内能源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而得到确立。这是因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解释法律、运用法律和发展法律的基调,是所有国家的关键性标准[5]。这一基准对于能源法制亦同样适用,因而,有关能源的法制亦应贯彻这一基本理念,在能源法中确立其为一项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如果只是作为一项伦理原则或国际法原则而不能作为国内能源法的一项法律原则得到确立的话,那么,可持续发展就只能是一种“软约束”,缺乏法律的强制力。失去了法律原则和法律观念的支撑,可持续发展就会呈现出一种“脆弱的可持续性”,最终就会演变为不可持续发展。为保障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让政府和相关企业一起遵循,就必须将可持续发展从伦理原则转化为法律原则。

可持续能源的伦理原则有三个:一是生态可持续性原则(或称种际正义原则)。人类必须以一种不危及地球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方式开发利用能源。二是社会及经济平等原则(或称代内正义原则)。个人可以在平等基础上按适当的标准获取能源,并应允许其满足能源需要。三是对后代负责的原则(或称代际正义原则)。人们必须以一种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能源需求能力的方式开发利用能源[5]。为避免这三项原则仅局限于一种道义或停留在纸面,就需要通过立法加以明确,通过法律的规定予以具体化,从而使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具有可行性和适用性。通过这些具体化的规定,诸如:能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能源的使用应友好于环境;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使用能源,减少浪费;应积极提倡、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建立若干激励机制;应提高公众对能源问题的认识和参与程度;应设置能源安全和风险防范机制;能源开发利用的法律责任机制,等等,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伦理原则向法制原则的嬗变。

2.能源法制保障架构

为保障能源的稳定安全、有序健康、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系统而健全的能源法制必不可少。为实现“十一五”时期我国能源建设的总体安排(有序发展煤炭;加快开发石油天然气;在保护环境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推进核电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能源法制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建立有效的趋利避害机制:

①在能源结构方面,应实行能源多元化机制。基于中国能源储备状况和资源禀赋、现有产业与技术基础,中国能源应建立能源结构调整法制,在法制的层面上落实结构调整的方向、步骤和时段,明确各种能源开采使用的数量与程度,特别是应明确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助推措施,等等,从而促成能源多元格局的形成。

②在能源技术方面,应建立技术创新和保护机制。能源的发展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是关键。因而,在技术法制方面,应充分支持先进技术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在这方面,我国技术法制的完善还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诸如技术研发优先领域的确定、技术强制标准的制定、技术研发的资助与奖励、技术成果的转化与采购、技术成果的保护、技术开发的合作与商业化等等。

③在能源安全方面,应建立能源安全与风险防范机制。能源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源供给安全;二是能源使用安全。在能源供给安全方面,尽管是在国家战略高度加以考虑,但尚停留在政策层面,而法制方面的建设几乎处于空白。只有建立一种稳定的法律机制,方能克服能源供给面临的不稳定性和消除不可预期的风险。为保障能源的安全供给,法制应倡行:第一,节能,大力发展节能产品,降低能耗;第二,储能,实行能源储备制度;第三,开能,即开发替代能源,加强新能源技术开发,以替代传统化石燃料能源等。在能源使用方面,则应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确立各类主体的安全义务,通过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救济等多种途径,防范风险的发生或使风险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④在政府干预方面,应建立政府适当作为机制。由于能源不仅仅是一个使个人获益的私物,它还同时涉及公众事务,而且还与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问题密切相关,因而,如果采取完全放任的自由主义(或称非干预主义),就可能产生“公共地悲剧”,能源开发利用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将外部化。但是,如果政府进行过多干预,则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发展就会失去动力,就会扭曲能源市场,同样也是行不通的。因而,必须建立一种适当干预的机制,政府应在适当的领域以适当的方式干预能源产业和市场,诸如采取行政计划、行政许可、行政指导、政府补贴、税收激励、优先采购等措施。

⑤在市场调节方面,应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机制。能源开发利用不可能完全和永久地依靠政府和行政干预,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并最终应依靠市场。在有序竞争的作用下,市场比政府能更好地配置资源。在市场机制方面,国家应通过法制,明晰能源产品的产权、确立公平的交易机制等等。但是,由于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开发推广的前期,其成本高昂,往往无法与常规能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因而为了鼓励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就可以在立法上采取一些促其走向市场的举措,如实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限制交易许可制等。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49.

[2]阙光辉.全景中国——中国能源:可持续战略[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16.

[3]王革华.能源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