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48: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标准化,工作,问题
由于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从事标准化工作多年,因而对标准化方面的问题很是关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某地级市的“某某市地方标准”,不免有些疑惑。在翻阅有关资料后,对标准化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结合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就本人对标准化的理解,对近年来在标准化工作中遇到的几个问题,来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人类创造了社会、创造了文明,一部人类进化史就是一部人类同自然界搏斗、在劳动中进化的发展史。在原始社会,由于生存的需要,在劳动中逐步形成了带有标准化色彩的工具和原始语言基础上的符号、记号。这种无意识的标准化虽然处于萌芽状态,但是人类第一次伟大的标准化创举,而有意识的符号和记号就是原始社会的标准。在古代社会,由于人类社会进行了两次大分工,人类才有意识的制定普遍遵守的准则,古代标准化也随之产生。随着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完成,人类进入了近代标准化阶段。近代标准化是人类有意识的主动开展标准化活动、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现代管理的新阶段,标准化也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展现了新的特点。标准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进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生产力发展到哪个阶段,就需要相应的标准化与其相适应,只有相应的标准化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免费论文参考网。
GB/T20000.1—2002规定了标准化的定义: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效益,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条款的活动。标准化作为一项工作,就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可见,标准化的工作对象就是标准。
什么是标准?根据GB/T20000.1—2002规定: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并有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就是标准。免费论文参考网。我国的标准具有强制性和非强制性(推荐性)两种。根据标准的定义,不但文字符号、记号是标准,单位的规章制度是标准,我国的法律、法规也应该属于标准的范畴。只不过法律、法规是人类的生活、行为活动准则,比其他的标准要求更为严格。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关系,就象人和动物一样,人具有动物的一切特征,但是人会使用工具,会劳动,这是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法律、法规同样也具备标准的一切特征,比一般的标准更具有强制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法律、法规都属于标准的范畴。判断一种规范性文件是不是标准,必须看它是否符合标准的特征,根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规定标准的定义:由公认机构批准的,非强制性的,为了通用或反复使用的目的,为产品或相关生产方法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的文件。可见国际标准都是非强制性的,并且制定国际标准的目的单纯是为了产品。因此我们可以判定,象《国际法》之类的国际法规一定不属于标准之列。
在工作中,我们质量技术监督系统人员听到过企业“内控标准”这个词,在一次解决质量纠纷的事件中,我曾经遇到过。我县的一家饲料厂生产的饲料提供给附近的养鸡户使用,养鸡户使用后发现效果不但与厂家保证的相差甚远,而且还不如一般厂家的饲料。因此要求厂家赔偿经济损失,并且向我们投诉。接到投诉后我们到饲料厂进行检查抽样。厂家倒很热情,企业的老板是高级畜牧师,对饲料方面可以称得上是专家,他向我们介绍了生产情况,并拿出一系列的材料。由于饲料没有国家强制性标准,我们要他提供这种饲料的标准,他却说他生产的饲料是刚刚研制的,根据配方生产,属于企业内控标准,是企业的技术性机密,拒绝提供。对这类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处理呢?这就需要对企业内控标准要有明确的认识。
首先,应该了解到什么是产品标准。产品标准,就是对产品结构、规格、质量和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免费论文参考网。产品可以是软件、硬件、流程性材料或服务。产品标准根据其功能可以分为产品交付标准和产品内控标准。产品交付标准系产品生产、交付检验、验收和仲裁检验的依据,是对顾客和社会的承诺。产品内控标准指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制定的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已备案的企业产品标准的内控标准。该标准只作为企业内部质量控制使用,不作为交货的依据。
企业内控标准就是企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提高劳动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获得最佳秩序制定的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重复使用的文件,这种文件只在企业内部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六条规定: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企业的产品标准必须报当地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同时规定:已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国家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在企业内部使用。由此可知,企业内控标准是在有标准的基础上制定的,没有这个基础,也就谈不上企业内控标准。一种产品,要判定它的质量,就必须要有判定它的依据,没有依据也就无法判定质量的高低。企业内控标准不作为企业检验验收的依据,但是,必须有个检验验收依据才能判定产品的质量。既然他不能提供,也就只好判定是无标准生产。企业标准体系的组成标准即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都是在上级标准化法律、法规、本企业的标准化规定和本企业的方针目标及各种相关法规的指导下形成的。企业可以制定标准在企业内部使用,只有产品标准按照规定必须备案外,其余的标准都不需要对外公开。如果企业内控标准作为交货依据,该标准必须备案,同时该标准也是监督检查的依据。也就不能再称为企业内控标准了。
我县废旧棉收购点很多,他们把废旧棉经过简单加工就对外销售,我们把这经过简单加工的废旧棉叫做再生棉。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和健康,规范市场,避免再生棉出售给棉被、床垫生产企业成为黑心棉,县政府要求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制定这方面的标准。我接到任务草拟好标准让领导审阅,因为我曾经学习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知道起草的标准不能叫地方标准,就参阅《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中对市、县制定的标准的叫法,叫作地方规范。局一位领导刚刚看了封面就把我叫去,说:“领导让你制定地方标准,你怎么制定地方规范,你怎么这么逞能,地方规范是由政府制定的,你有权制定地方的规范吗?”这位领导把地方规范理解为地方的规章制度,地方规章制度质量技术监督局当然无权制定。既然某些领导都有这种观点、由此可知系统内不少人对标准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实施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对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由于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组织草拟、统一审批、编号、,并报国务院有关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实施条例》我们可以知道,只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标准才能称为地方标准。如果标准封面上写的是“某某市地方标准”这个“市”就是“直辖市”。而市县两级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是无权制定地方标准的。既然市县无权制定地方标准,那么他们制定的标准就不能叫作地方标准,应该怎么叫法?根据《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的规定:除农业地方标准外,市县也可以制定农业规范。可见市、县也可以制定本区域内的农业标准。我们是否可以依据《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的规定,来称呼市县制定的标准为地方规范呢?
标准化工作是一项严谨的工作,标准化工作水平的高低,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当代,随着我国加入WTO,标准化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而要提高标准化工作水平,就需要我们加强标准化队伍建设,加强素质教育,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标准化工作人对标准化的认识。只有标准化队伍加强了,才能搞好标准化工作,才能更好的与国际标准化接轨,削弱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才能使我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着更强的竞争力,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知识.
[2]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实施条例.
[4]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__31号),《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落实《山东省生鲜乳收购站发展布局规划(20__—20__)》,《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关于加强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的通知》(鲁牧畜科发20__5号),围绕生鲜乳生产,收购和运输三个关键环节,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非法收购行为,规范生鲜乳收购秩序,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督监测,强化监测与执法联动,开展法规培训和技术服务,推进基层畜牧部门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日常执法监管,增强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全面巩固提高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
二,工作目标
依法规范生鲜乳生产,收购和运输行为,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生鲜乳持证收购和运输;严厉打击生鲜乳生产,收购和运输环节违法添加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为,生鲜乳收购站检查率达到100%,生鲜乳质量安全违规单位查处率达到100%,生鲜乳中三聚氰胺检测合格率100%。
三,整治重点
以生鲜牛乳为重点整治产品;以生鲜乳收购站为重点整治环节;以我省奶牛主产区,事故多发区,省际交界区和目前整治工作进度相对缓慢的市为重点整治地区;以强化产品质量监测,加大日常监管力度,查处违法添加禁用物质行为为重点整治手段。
四,整治任务
在20__年生鲜乳质量安全整顿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基础上,今年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确保完成以下任务。
(一)强化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与监督执法
开展例行监测,掌握质量状况。组织实施20__年全省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以三聚氰胺,皮革水解蛋白和碱类物质为重点,开展生鲜乳违禁添加物专项例行监测,掌握生鲜乳质量安全状况,及时发现质量安全隐患。
实施监督抽查,严格监督执法。以三聚氰胺和β-内酰胺酶为重点,配合农业部对奶业主产地区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飞行抽检;对例行监测等发现的问题和隐患,重点实施监督抽查;依据抽查结果,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二)规范生鲜乳收购站日常监管与标准化管理
严格审批准入,优化奶站布局。严格执行生鲜乳收购许可和运输许可申请,审核,审批制度,对不符合条件要求且限期整改仍不合格的奶站和运输车辆严禁收购运营;服务奶源基地建设,遵照奶站规划要求,通过引导迁移,合并转化等手段,不断优化生鲜乳收购站布局,促进奶业健康发展。
完善检查制度,防范非法反弹。建立健全生鲜乳收购站日常检查,分片驻站,不定期巡查,监督抽查等监管制度,畅通社会监督举报信息渠道;继续保持高压态势,防范非法收购站(点)出现反弹,严厉打击非法收购行为,规范生鲜乳收购秩序。
加强标准化管理,提高运营水平。严格按照《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管理技术规范》等要求,对收购站的基础设施,卫生条件,机械设备,检测手段,操作规范和人员素质等方面进行检查,(来源:文秘站 )推动"三表一单"使用和保管,提高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管理水平。
(三)加大生鲜乳质量安全生产与检测技术培训
开展技术培训,提高质量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开展《奶牛场卫生规范》,《生鲜乳生产技术规程(试行)》,《乳品安全标准》等培训工作,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知识宣传和检测技术推广,提高从业者质量意识和安全生产能力。
引导标准养殖,夯实安全基础。结合奶牛良种补贴,生鲜乳收购站机械设备购置补贴,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补贴和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等项目,积极引导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夯实生鲜乳质量安全基础。
五,工作安排
20__年生鲜乳专项整治从2月份开始,至12月份结束,通过开展以下重点工作,支撑全年整治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一)2月份,印发整治方案,部署全年活动;加快清理整顿进度,月末实现全部奶站持证经营;印发《20__年全省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
(二)3月-4月,召开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管理暨奶业生产形势座谈会;
(三)4月份,开展一次生鲜乳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培训;
(四)3月-5月,开展上半年全省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
(五)4月-6月,开展羊奶生产收购情况摸底调查,研究制定羊奶收购管理办法;
(六)3月-6月,联合省质监局,省工商局,省物价局等,对生鲜乳收购环节进行联合执法检查;
(七)3月-9月,开展生鲜乳质量安全生产技术培训;
(八)4月-11月,配合农业部开展重点地区飞行抽检;
(九)4月-5月,对重点市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工作开展督导检查;
(十)7月-10月,开展下半年全省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
(十一)12月,全面总结20__年生鲜乳质量安全专项整[:请记住我站域名/]治行动。
六,工作要求
在遵照全省《20__年深化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方案》总体工作要求的同时,生鲜乳专项整治活动还需做到:
一要明确职责,抓好落实。各地要根据省里方案和当地实际,细化生鲜乳整治方案,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 ,具体环节和具体人员,明确具体目标和责任,强化执行考核和督导。
二要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要充分调动各级畜牧行政,执法,检测,科研,教育,技术推广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构建行政执法和技术服务支撑体系;要积极会同卫生,工商,质检,公安等部门,加强沟通,齐抓共管,共同推进整顿工作开展。
关键词:农产品 冷链物流 标准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使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1]从社会风险的角度来看,农产品冷链物流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生产事故、食品质量等诸多方面的疏忽将会引发生命健康、社会风险等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也凸显了冷链物流标准的紧急性、必要性和特殊性。从政府角度来看,国家制定冷链物流标准的目的是实现冷链物流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从企业角度来看,标准化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企业通过找寻最佳秩序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因此,实施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有利于系统地规范和评估企业的管理现状,引导企业加强与完善冷链物流管理,推动企业实现发展模式的优化升级,有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同时也对保证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安全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现状
(一)农产品冷链发展促进标准出台
我国现代农产品储藏、保鲜技术起步于上世纪初,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生鲜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及运输等环节逐步得到应用。[2]进人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储藏保鲜技术迅速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农产品冷链物流得到较快发展。同时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农产品提出了多样化、新鲜度、营养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要求,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重要性进一步被消费者认识,全社会对“优质优价”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些都对农产品物流服务规模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近几年下发的中央1号文件中均强调要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一些冷链物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先后颁布实施,《食品安全法》等重要法律法规逐步完善。然而从总体上看,在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过程中,优质优价的机制仍没有形成,统一的冷链物流的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现有冷链物流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实力弱,经销规模小,服务标准不统一,具备资源整合和行业推动能力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刚刚起步,规模化、系统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与发展现代农业、居民消费和扩大农产品出口的需求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3]
(二)全国物流标准修订工作全面展开
2005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全国物流标准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将完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作为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2011年,新的五年计划《全国物流标准2010年――2015年发展规划》出台,提出的“制定物流标准专项规划”任务,编制了《全国物流标准专项规划》。2011年《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标准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物流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至此以“物流技术、物流信息、物流管理、物流服务”为主体结构的全国物流标准体系确立起来。截至2011年,我国已物流标准267项,包括国家标准188项,行业标准79项。这些标准对于加强物流业规范化管理,提高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展开了相关指导性文件和推荐性标准的制定工作。一些省市提出了物流标准化工作重点以及保障措施,一些的省市则通过加大资金投人,对标准化工作提供经费保障,还有一些地方结合区位特点,在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领域中,以地方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为重要抓手,作为国标必要的补充。如,北京出台了有代表性的《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技术要求》、《道路货运及货运辅助业经营规范》地方标准。
(三)从产品标准向服务性和管理性标准推进
过去,标准化工作以产品标准为中心,服务和管理类标准十分缺乏。然而现代物流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服务性产业,对信息、市场等服务和管理的标准化要求很高,也很迫切。因此,围绕信息化和市场化,物流标委会将制定标准的重点转移到物流服务和物流管理标准的制修订中。如在物流信息技术服务方面,公布了国家标准《数码仓库应用系统规范》。《数码仓库应用系统规范》是仓库的仓储业务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标准。这类标准对于提高物流的科技含量,运用电子商务技术加快物流信息化,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物流通用设备服务方面,制定了《货运汽车厢体规范与安全》等标准。《库存商品融资作业规范》等一批重要的服务类基础类标准的制修订。
二、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存在的不足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相对混乱
规范冷链物流各环节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冷链物流各环节的设施、设备、温度控制和操作规范等方面缺少统一标准,信息资源难以实现有效衔接。许多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相关管理办法和操作规范在我国尚处于推广的起步阶段。2011年的新制定的《规划》从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对13个重点领域的标准制修订任务。主要可以分为基础通用标准。公共类物流标准、专业类物流标准。上述《规划》中冷链物流标准仅仅是其中一个环节,数量较少、内容较为简单,见表1。然而,随着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不断发展和新时期电子商务平台在农产品冷链系统中的应用,对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在整个冷链物流管理标准体系中也比较混乱,各规范之间并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而且各规范在体系内部也存在着严重的交叉重叠。从长远看,这些标准将会导致标准的各方主体在实施标准时无所适从。
(二)标准内容过于抽象且缺乏前瞻性
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为了提升管理在自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往往需要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的特征与职能进行开发、维护、运而这些都离不开企业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协调、谋划等管理。众所周知,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比一般企业的冷链物流管理风险更大,产品的采购、加工、仓储、运输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但是农产品相关标准并没有强调风险管理在其体系中的具体运用,这不得不说是一个缺陷。仅仅依靠一部《食品安全法》并不能完全控制农产品冷链物流各个环节所面临的潜在风险。风险管理措施也仅是在各自的冷链物流企业的管理制度或管理程序内部体现出来,这反映出标准的制定者对于风险管理标准缺乏足够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标准体系缺乏前瞻性。
(三)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的实施存在严重的障碍
许多标准,尤其是地方性的标准是由与冷链物流关系并不十分相关的单位或者专家制定的,而制定标准时也没有进行广泛的协商。因此,标准颁布后,存在着科学性、权威性不够,这也严重影响到标准宣传、贯彻实施的范围和力度,同时给实施效果蒙上了阴影。上述地方标准在实施之前的宣传也存在问题,许多规范从颁布到实施之间期限很短,一般都不会超过半年,很难给企业足够领会了解的空间。加之,有些对风险管理的标准水平较为落后,很多标准都是对现状的反映,缺乏对未来风险与不确定性的预判和审视,缺乏相应的定性和定量要求,起不到应有的指导作用,也难以与相关的合格评定制度相结合。此外,一些企业冷链物流管理规范是推荐性标准,制定者往往对此关注度差于强制性标准,这些标准在制定过程中没有经过科学论证,被人为地制定出来,此类标准往往达不到社会需要,实施效果较差。
三、构建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模式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体系的建立
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国家标准管理部门中,国家是制定者,是主体,但在具体实施国家冷链物流标准时,必须通过市场和市场活动主体――企业,予以实现。因此适时建立适应企业实施的农产品冷链标准化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帮助企业提高运营绩效和全面把握冷链物流标准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从而才能确保国家冷链物流标准实施取得成效。现有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标准体系框架中对供应链全过程的分析存在不足,都是一些描述性和指导性的标准,而供应链流程中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的研究,不利于企业可操作性,也不利于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4]和潜在风险的防御和应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只有建立全面的管理体系,针对冷链物流在企业经营不同阶段设置专门的管理流程,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才能高效率地将运营风险减少到最低程度,并且,标准化管理体系也应该体现出对冷链物流风险的审阅贯穿于冷链物流供应链计划、采购、制造、配送、退货的全过程。
(二)基于SOCR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框架
此处借鉴供应链参考模型(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 Model,SCOR),结合现有的国家、地区、行业标准,帮助企业开发标准化管理,改进现有的管理机制。SCOR是一个跨行业的标准供应链参考模型和供应链的诊断工具,提供了全面准确地优化各种规模和复杂程度的供应链所必须的方法。[5]供应链的标准化流程管理运用于企业实践中,将使得企业可以使用通用的术语和标准的描述方式进行供应链层面的沟通,达到最优化的供应链绩效。在现有的冷链物流标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相应的管理体系,针对管理要素,将管理环节和措施进行固化,对冷链物流管理进行规范,同时也能帮助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规避风险。因此,基于上述探讨,结合了SCOR模型的计划、采购、制造、配送和退货五个业务流程,构建了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体系框架,见图1。模型在套嵌冷链物流标准体系的基础上,经过筛选、识别影响企业运营效率和战略目标的关键因子,运用适宜的评价方法,确定标准化管理的核心指标,得以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发现适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商务模式,最终达到提高企业运营绩效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SCOR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标准化管理模型是一个崭新的流程管理的工具,有助于监控农产品的安全质量,提高冷链物流风险应对能力,最终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持续发展,同时对保证国家的经济、国民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作为企业冷链物流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主体,为企业提供了规范性的标准,使得企业在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实施依据。然而,将分散的冷链物流标准转化为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建立起符合企业冷链物流工作实际需要的、可操作性强的、具有特色的企业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工作体系,促进企业冷链物流工作科学、有序发展,增强企业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才是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存之本。
参考文献:
[1]Rediers,H.,M. Claes,L. Peeters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Cold Chain of Fresh-Cut Endive from Farmer to Plate [J].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2009,51(2):257-262.
[2]吴远开,朱俊,朱道立.全球物流环境下的冷藏链发展研究[J].物流技术,2003 (2):12-15.
[3]陈红丽,栗巾琪,刘永胜.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研究述评[J].物流技术,2011(19):32-34.
[关键词] 地方标准;立项申报;思考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112
[中D分类号] T-65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3- 0202- 03
0 前 言
地方标准属于我国的四级标准之一,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重要补充,对于特定区域内的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地方标准立项申报是标准制修订工作的第一步,从这一阶段就开始立项申报材料接受严格的审查和筛选,相关申报单位应在项目的选择、查新,以及申报书、标准草案的起草等方面做好较充分的准备。
1 地方标准项目的选择
1.1 项目应符合我国和本地区法律法规的要求
在地方标准项目的选择首先应符合我国标准化相关法律法规。我国《标准化法》第二章第六条规定对地方标准的制定对象和范围作出了规定,《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第十五条、第十六条也有与之一致的规定。其次应符合本地区标准化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要求。以福建省为例,该省与地方标准制定相关的标准化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主要有《福建省标准化管理办法》和《福建省地方标准管理办法》。《福建省标准化管理办法》第二章第六条规定了制定省地方标准的对象和范围。《福建省地方标准管理办法》第十条给出可以制定地方标准的原则,第十一条给出了可以制定强制性地方标准的范围,第十四条给出了不得制定地方标准的范围,第二十条规定了不予立项的情况。申报单位在选择地方标准项目时应先认真研究相关法律法规的条款,使拟申报的项目满足法律法规规定的申报条件。
1.2 项目应符合当前我国标准化改革工作的要求
2015年以来,中央频频出台标准化重大政策措施,对全国标准化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申报单位在地方标准项目选择上应符合标准化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1.2.1 强制性地方标准的相关要求
以福建省为例,2016年该省根据国务院和国标委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工作部署和本省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工作的要求制定了《福建省强制性地方标准整合精简工作实施细则》,开展内强制性地方标准整合精简工作,该细则中对强制性地方标准的评估提出了8条原则:“有法可依”、“严格划界”、“归并整合”、“实用有效”、“审慎过渡”、“普遍适用”、“淘汰落后”、“可验证性”。8条原则给出了强制性地方标准精简工作的要求,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强制性地方标准的制定对象和范围,对于强制性地方标准项目的选择和申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2 推荐性地方标准的相关要求
2016年国家标准委了《推荐性标准集中复审工作方案》进一步优化完善推我国荐性标准体系。根据该文件的要求,推荐性地方标准制定范围的界定可以归纳为三个领域:一是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公益类标准。比如,基础通用、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地方标准。二是满足地方自然条件的特殊技术和管理要求。比如,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制定特色效益农业等方面的地方标准。三是满足民族风俗习惯的特殊技术和管理要求。该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推荐性标准包括推荐性地方的制定对象和范围,对于推荐性地方标准项目的选择和申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3 项目的选择宜紧跟政策导向
在申报项目之前应认真研究国家和本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科技发展计划、标准化发展计划,以及相关产业政策、经济政策和管理政策等[1],选择政策支持的项目。例如:拟申报地方标准项目《生态文明乡村村容村貌管理维护技术规范》,这个项目符合我国和福建省当前围绕“生态优美、百姓富裕、社会和谐、文明进步”为重点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政策,较适合申报。又如:拟申报项目《桉树人工栽培技术规范》,由于福建省于2011年出台文件限制桉树人工种植,制定桉树相关的地方标准不符合该省相关政策导向,应用前景不佳,因此不适合申报。
2 项目查新
查新即查询是否已有与拟申报项目类似或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本省地方标准。查新应从3个方面进行查证。
2.1 项目的名称是否与已有国标、行标和本省地标相近
如果拟申报的地方标准项目的名称与已有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本省地方标准相近,应考察本项目与已有标准相比在技术内容方面有哪些重大区别,具有哪些创新和优势,应有较充分的理由来说明制定该项地方标准的必要性,否则该项目不宜申报。
2.2 项目针对的对象是否有多种名称或与已有标准针对的对象有下属关系
在查新的过程中应注意考察拟申报的项目针对的对象是否有多个名称,如学名、别名、俗称等,例如:“海鲜菇”又名“真姬菇”,“场内装载/搬运机器人”又名“场内自动导引车(AGV)”等等。应尝试采用多种名称地进行检索,如果检出可能相关的标准应进一步从内容上进行对比。此外,在查新过程中还应注意拟申报的项目针对的对象是否属于已有标准针对对象的下属种类,如果检出相关标准,同样应比较二者的内容。例如:水仙花属于鳞球茎花卉,在申报项目《水仙花检疫规程》时应考察该项目是否与GB/T 28061-2011《鳞球茎花卉检疫规程》和SN/T 2119-2008《进境观赏鳞球茎检疫操作指南》类似。
2.3 拟申报的项目是否与正在制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本省地方标准制定计划名称较相似
由于正在制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本省地方标准尚未,在查新过程中往往容易疏漏,因此在项目申报前建议查询国家标准标委网站、本省标准化主管部门的网站、《标准信息导报》等网站和期刊,核查是否有与拟申报名称类似的标准制定计划,由于该类标准尚未,内容与拟申报的地方标准项目是否相似还无法判断,因此为了避免项目重复,拟申报的项目宜暂缓申报。
3 申报书中建议提及的几点内容
3.1 国家或本省政策对本项目支持情况
拟申报的地方标准项目是否涉及国家或本省政策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是立项审查中考察的重要内容。建议在项目申报时,如果条件允许,可在申报书中提及相关政策文件的名称、文号,摘录该文件中明确鼓励支持该类目的语句作为政策支持的佐证。
3.2 项目涉及产业的发展现状
地方标准是在全省范围内进行统一规范的技术要求,在标准立项审查时会考察该项目涉及产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规模、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等内容,以此来评估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因此在项目申报时应对该项目涉及的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做必要的说明。比如,农业类项目可以包括该物种何时引入本省种植或养殖,在省内哪些地区进行种植或养殖,种植面积或养殖数量有多少,涉及多少企业和农户等;工业产品类项目可以包括产品的年产量、涉及省内哪些行业、生产企业有多少,是否为当地主导的特色产业,市场销量、出口量等。建议在项目申报之前做必要的调研工作,收集能够反映相关产业当前发展情况的最新数据,可以同时收集全国或其他省份同类数据作为比较,数据应详实,来源应可靠。
3.3 项目的预期应用情况
一项地方标准制定之后,如果束之高阁无人应用或者应用范围狭窄,制定的意义就很有限,因此标准的预期应用情况也是立项审查时考虑是否立项的重要因素。建议在进行地方标准项目申报时,在申报书中体现该项目的应用领域、产品生产单位、使用单位数量和规模等数据。比如:在申报项目《安全阀检验规范》时可以写明省内安全阀的年需求量、生产企业和使用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有资质检验该类安全阀的机构的数量、每年预计需要检验的数量和检验次数等数据来体现该标准的预期应用情况。
3.4 项目采用技术的先进性与成熟性
标准是以科学研究的成就、技术进步的成果作为基础,同时又必须经过实践的考验,取得可信的结论,形成可以作为依据的经验。因此在申报书中可以提及拟申报的项目采用了哪些先进的研究成果或先进技术,与现有的标准相比有哪些优势,有何必要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在省内哪些领域和地区进行过实际应用,应用时间多长,效果如何等内容。
3.5 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制定和实施标准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取得社会和经济的综合最佳效益,申报项目预期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标准立项审查中考察的重要内容。在项目申报书中有必要根据拟申报项目的特点对其将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简要的估算、分析和预测。在经济效益方面可以体现提高产量、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简化重复的产品品种、开发新品种、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物力成本、获得直接经济收益情况等内容。社会效益方面可以体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维护人类健康、保障安全、保护消费者利益、提升个人素质、提高科技发展水平等内容。预测估算应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运用较可信的评估方法,采用真实可靠的数据作为支撑。
4 标准草案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草案的内容宜尽量详细
标准草案宜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定的格式编写,编写时宜尽量详细地写出该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如果仅有大纲,缺乏具体内容,往往被认为前期准备不够充分,技术内容不够成熟,难以通过立项审查。
4.2 项目名称与草案内容应协调一致
项目名称与草案内容不一致的问题主要有3类:一是项目名称与草案内容针对的目标不一致,比如将项目名称定为《XX产品技术条件》,而草案的内容为XX产品检验方法。二是草案应有的内容缺失,比如将项目名称定为《电子商务交易产品质量检测规范――XX产品》,但草案内容主要为XX产品鉴定检测技术,缺乏“电子商务”的相关内容。三是项目名称与草案内容的范围不相适应,出现“题目大,内容小”的问题[2],比如将项目名称定为《XX行业信息安全保护技术要求》,草案内容主要描述“XX单位信息安全保护技术”。因此在草案的起草过程中应把握好项目名称与草案内容的关系,使二者协调一致,防止出现偏差。
4.3 应明确项目针对的对象和要解决的问题
在草案的起草过程中应明确标准针对的对象,不可模糊不清,也不可过于宽泛。标准草案中应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以一项标准解决一个共性问题作为立项申报原则,在草案中明确规定相关技术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体现相关特征指标,使该标准的作用定位明确。
在地方标准制修订过程中,立项申报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只有通过了立项审查,获得立项,才能开展后续的制修订工作。因此申报单位应在项目选择、查新以及申报书、标准草案的起草等方面认真对待,充分准备,这样不但可以提高项目通过立项审查的可能性,也为立项后的标准制修订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多轮驱动促发展
2006年4月,农七师党委将原供销合作总公司和新疆锦棉棉业股份有限公司整合成立了供销棉麻总公司(2008年8月更名为供销合作总公司)。
公司成立后,新一届领导班子直面三大难题:下属企业设置不合理;经营业务、职能不明确;机构臃肿、人员过多。
面对这些问题,他们深知,企业不改革很难在市场大潮中立足。为此,他们首先将原农资公司在农七师以外的7个分公司剥离改制,成立了锦润农资股份有限公司,专营师外农资,并关停锦隆复合肥厂。其次,将原锦棉公司棉机配件供应部剥离改制,而轧花厂则划归棉麻公司经营。三是对剥离出来的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四是对机关及下属企业实行定岗、定编、定员,精简人员。五是结合公司实际,出台《薪酬管理办法》,规范了内部分配制度,初步建立了“岗位工资+奖金、年薪制、基本工资+销售提成,基本工资+产量、质量、安全工资、季节工工资”的收入分配制度。
2009年7月,公司下属的奎屯金盛祥典当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同年年底,公司又以债转股的形式实现了锦棉公司控股新疆昌恒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和农资公司控股润泽塑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了进一步整合全师棉花资源,2010年6月,该公司又成功完成了对123团、126团、127团、128团、129团和130团轧花厂的整合。
如今,整合后的农七师供销合作总公司已经实现了多轮驱动,拥有下属企业8家、控股企业2家、棉花加工厂9家、农资连锁超市11家,成为农七师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创新机制谋发展
农七师供销合作总公司党委一班人深知,置身竞争激烈的商海大潮,要调动下属企业的积极性就必须创新管理考核机制。
于是,一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企一策的变革在公司上下逐步推进。一是在明确下属各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费用自理、分灶吃饭的基础上,分别按照会计年度和棉花年度签订了经营管理目标责任书和承包经营责任书。二是实行财务统一核算、资金统一调配、合同统一管理、招投标集中采购、分配收入与效益挂钩。三是为了进一步规范公司合同管理,实行了经办人负责、风险评估及法律顾问审核,负责人逐级审批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四是明确了化肥、农药、棉机配件、包装材料等大宗物资必须按照农七师党委的要求进行集中招标采购。
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上,公司相继出台《机关职能部门绩效考核办法》、《费用支出管理办法》、《轧花厂籽棉收购、产品销售(暂行)管理办法》、《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或长期病休(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在创新管理考核机制上,首先,对锦棉公司的管理考核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原来按会计年度管理考核转变为按棉花年度管理考核,将棉花销售价格和销售成本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其次,对农资公司的考核不仅以完成利润为主,同时也把农资集中采供降低成本的多少、农资质量、服务质量提高了多少作为考核内容。三是对锦棉公司、棉麻公司下属的棉花加工厂实行收购、加工、销售剥离,推行分段垂直承包管理的新体制。
齐头并进共发展
经过整合的农七师供销合作总公司,形成了齐心协力、勇抓机遇的良好氛围,一个个令人振奋的业绩被创造了出来。
关键词:社区商业;河北;河南
中图分类号:F721
社区商业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关系到“社会和谐”,“环境宜居”,“生活保障”的大事。为此,北京联合大学社区建设与城市管理研究所一行8人先后对河北石家庄、河南郑州两地的社区商业进行为期4天的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社区商业现状和特征
(一)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已初见成效。河北获得18个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和50个省级商业示范社区、河南34个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和150个省级商业示范社区,这些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制定标准、加强交流、推广经验”起到了引领作用,有效地促进了社区商业工作的开展。
(二)扶持社区商业相关政策已成共识。两省对贯彻商务部有关社区商业指导意见比较具体,均采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做法,推进社区商业工作。如石家庄对社区商业晚20-21.30分时段用电全部由市财政补贴电价;河南安阳,对菜市场升级改造市区两级财政给予150元/平方米的定额补贴,对新建菜市场升级改造市区两级财政给予200元/平方米的定额补贴等。
(三)连锁商家给力社区商业。各地商务主管部门采取了切实可行措施,通过资金、网点等一系列支持政策,积极引导企业运用连锁经营方式,到城市社区设立超市、便利店、标准化菜店、餐饮店、洗衣店等各类便民、利民的网点,并逐步搭载便民服务功能,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两省社区商业中均反映连锁商家进入社区效果明显。如郑州市重点支持5家骨干家政服务连锁企业建成100家连锁店,很受社区居民信赖。
(四)标准化菜市场建设推进深得民心。河北省从2010年起,力争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在全省建设600家标准化城市菜市场,推行蔬菜“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构建从“田地”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机制和质量追溯体系,保障蔬菜质量安全;河南省从600平方米以上的301个菜市场中选择了100家为培育和改造试点,从中选择33家重点督查。
(五)城市社区商业在街区夜经济中掘金。河北商务部门进行实地调研,测算不同业态、不同规模企业的补贴标准,并依照各区商圈情况,制定方案,“夜经济”建设推动商贸服务企业延时营业,社区商业也得到规范提升;为市民夜间购物、休闲提供就近、方便、高品质的服务。郑州市夜市街区的经营业态,由各区结合实际自行确定,经营范围可涵盖服装、鞋帽、日用百货、餐饮服务、出版物及文化用品等多个领域。夜市街区建成小吃、跳蚤市场等多种形式,突出各自街区的经营特色。对通过郑州市政府验收、核准开业的夜市街区一次性奖励50万元,由郑州市、区两级共担。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一)缺乏比较完善的社区商业整体规划。社区商业建设责任主体是各区县政府。目前,尚缺乏较完善的整体规划,两省均注重于局部数个点上的布局,对业态结构形成的比例重视不够,业内同质化明显。各街道之间的统筹协调、互补相容不够。不少地区既有社区商业配套不足,也存在过度配套的问题。随着城市建设和旧区改造的不断推进,一些人口导入区内居住人口迅速增加,社区商业配套设施还跟不上,但在部分较成熟的大型居住区域内,以大型综合超市为代表的商业设施往往扎堆开设,竞争激烈,给社区交通、环境和中小商户带来不利影响。
(二)改造提升传统社区商业较为困难。传统居住区商业往往将公建配套商业网点和居民住宅设置在一起,随着超市、便利店、快餐等新的零售业态不断出现,客观上要求商业和居民区能够适当分离,既方便购物消费,又能还居民安静舒适的环境。但是,这些社区受到建筑空间和周边环境的影响,动迁成本较高,难以将商业网点进行适度集中设置,使得对这些社区商业进行改造和调整不易到位。
(三)社区商业现状和居民消费需求有差距。两省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已初步进入小康社会的消费水平,居民对消费的需求已经不限于商品的品种和价格,品牌消费、服务型消费和消费环境等因素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但是,目前一些社区的购物环境、服务质量和业态配置,尚不能完全满足居民对休闲、娱乐及生活服务等综合消费的需求。
(四)政府对必备型业态配套缺乏调控手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原有的住宅公建配套商业网点划拨政策按规定取消后,由于对新建居住区网点配套不再刚性要求。开发商往往注重房产效益而忽视配套商业,特别是菜市场、大众化餐饮、理发沐浴、维修等带有一定公共服务性质的必备型微利行业,供需矛盾突出,影响居民日常生活,而目前政府商业主管部门还缺乏有效调控的手段。
(五)政府是否需要调控尚存在认识上的困惑。这里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发展社区商业应该企业主导运作。目前,河南部分示范社区如鑫苑名社区和金城街农贸市场均由企业完成,效果非常好;二是认为政府在保障基本生活消费的商业设施建设上,应直接调控和发挥积极作用甚至不妨回购。目前,河北部分社区如国际城社区和华夏菜市场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即社区商业设施总量过剩和结构性不足并存。从总体上社区商业设施并不缺乏,但单单依靠市场调节,新建社区商业等必备的设施由于效益底下仍然难以维持,房地产开发商要求政府回购。
三、加快社区商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将社区商业基础部分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14号)文件第十四条明确:“要指导社区居委会为发展社区服务提供便利条件,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利用闲置设施、房屋等资源兴办购物、餐饮、就业、医疗、废旧物资回收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网点,并维护其合法权益”。第十八条明确:“要鼓励相关企业通过连锁经营提供购物、餐饮、家政服务、洗衣、维修、再生资源回收、中介等社区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物流配送平台帮助社区内中小企业,实现服务模式创新,推动社区商业体系建设。” 建议要加强与民政部门沟通和协调,在各地制定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中,要把鼓励社区商业发展作为重要的政策措施内容之一,以支持社区商业发展。
(二)运用财政政策推进社区商业的发展。对社区商业中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和服务业,建议参照《社区商业设置规范》的有关内容,对菜市场、大众餐饮、大众理发、大众沐浴、维修、再生资源回收等,给予支持和鼓励。政府要制定有关政策,实行部分网点租金补贴、政府进行网点回购等措施,为社区商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要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进社区开展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服务业务。对从事经营菜市场、大众化餐饮、理发、沐浴、维修、废旧物资回收等,在设置和招商时由区县政府和街道、乡镇给予租金或税收等方面的扶持。
(三)发挥多方积极性落实网点资源。政府部门要加强与街道、居委会的协调工作,对社区中自有和可控的商业网点,研究和落实优先满足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网点的配套,已经用于其它商业用途的,要逐步调整到位。要引导居委会将闲置的设施、房屋等资源,兴办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服务业务。鼓励和支持区县政府和街道乡镇通过财政预算或多渠道筹建资金,以成本价格向房地产开发商回购部分用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网点,通过向开发商返回部分土地出让金,弥补回购网点的成本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由政府掌控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网点的资源,对部分社区商业网点的用途实施有效调控。
(四)形成“消费合作社”促进社区商业发展。“消费合作社”是国外商业活动中的一种常见的形式,即由消费者自己投资建设一些为他们所服务的商业机构,参与“消费合作社”的成员可在这样的商业机构中享受优惠的价格和特殊的服务。由于“消费合作社”是消费者自己的组织,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可参与性,所以在为消费者服务方面体现出了很高的质量。同时也可以弥补在社区商业开发中资金不足的缺陷。我国在商业发展中,曾有“供销合作社”的组织形式,该组织曾在联接城乡物资流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消费合作社”仍有适宜的发展空间,可以考虑在社区商业的发展中,通过试点,恢复和建立“消费合作社”的形态,使其成为社区商业发展的一种新的尝试。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创新发展水平为主攻方向,以加快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坚持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各方协调的工作方针,建立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运行机制,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建立适应湾港口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规避各种形式的技术贸易壁垒,使技术标准成为增强我区产业和产品综合竞争力、促进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到2013年底,在我区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参与制修订若干项国际标准,承担或参与新制修订2-5项国家或行业标准,3-8项省地方标准,5-10项市农业标准规范;承担1个以上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秘书处或分技术委员会(SC)秘书处及工作组(WG)的工作;新增10项以上企业产品采标;新建3-5个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新增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个;新建1个省级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大旅游、现代物流等服务标准化建设力度,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和城市品位。
三、主要任务
(一)夯实企业标准化技术基础。以贯彻实施相关领域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为切入点,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相配套的企业标准体系,引导企业自觉遵守国家标准化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要求的企业内控标准。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标准体系,争创“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二)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研究和制(修)订。每年争取有一批优势企业或科研、技术机构承担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研究和制修订工作,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优势产业领域企业联盟标准,抢占技术标准的制高点。引导我区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国际和国家标准化活动,并承担国际和国家标准化组织的TC、SC和WG工作以及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实现企业在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省地方标准中的更多参与权与话语权。
(三)推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进程。加强对区内主要产业尤其是外向型产业的调研,分析相关产品标准与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的关联度,进一步加大采标力度,重点推进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品牌培育企业的采标工作,加大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木材加工、出口农产品等方面的采标力度,从而提高区内优势特色产业重点产品采标的整体水平。
(四)加快农业标准化发展步伐。按照市农业标准化规划的要求,以提高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坚持“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有效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实施”的农业标准化工作推进机制,加快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加大农业标准推广与实施力度。依托和充分发挥市农业标准化信息中心的作用,加强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培育名牌农产品,积极实施“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扩大优质农产品出口。积极推进农产品流通领域标准化工作,培育发展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
(五)加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落实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奖励措施,在借鉴南日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基础上,建立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体系,制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加大地理标志产品的执法监督管理,确保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特色与声誉,促进特色农产品持续发展,做强做大。
(六)组织开展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技术性贸易壁垒和重要技术标准研究。借助国家标准馆分馆和台湾标准研究中心的信息资源,依托市技术监督情报研究所,联合市科技情报所、区外经局、国检局技术中心等单位广泛收集国内外各行业标准信息,建立技术标准网络平台和“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标准数据库,并充分发挥情报信息资源的作用,组织质监、国检、外经、科技、农业、海渔等各部门专家和出口企业专家,加强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技术壁垒和重要技术标准研究,建立健全破解国外技术性壁垒的联合应对机制和研究预警机制,增强我区出口企业破解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
(七)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标准化中介服务组织,发挥标准化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积极做好标准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鼓励科技人员参与国际、国家和省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活动,加强实践锻炼,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重视熟悉国际标准规则、业务能力强、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部门、行业协会和检测机构的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逐步建立我区标准化专家信息库,为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八)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做好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研究工作和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抓好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标准化工作。通过试点参与制定一批适合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企业标准。
(九)开展服务标准化工作。根据我区第三产业发展的特点,重点选择旅游、展会管理、社区(园区)服务、物流管理、餐饮等开展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推进服务标准体系建设,规范服务行为,提高城市综合管理能力和服务品位,为建设服务型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建立区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召集人,区发展改革、经贸、质监、科技、财政、工商、外经贸、农林、海洋渔业、旅游、安全监管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直属荔片区。各成员单位要在联席会议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按照分解任务和目标,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加强分工协作,合力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1.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直属荔片区要组织制订技术标准战略实施计划,负责标准实施监督工作。积极宣传标准化知识,负责举办大型标准化宣传活动及高水平的标准化讲座。
2.区经贸部门要在新产品试产、技术改造中引导企业采标,加强对企业进口设备、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的标准化审查,力争标准水平不低于国际、国内外先进标准。会同区旅游、质监等部门做好服务标准的组织实施工作,积极引导服务企业自觉推行服务质量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3.区科技部门要积极抓好技术创新工作,鼓励专利申请,强化专利保护,推动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形成以专利为主的自主知识产权,构筑起技术标准扎实的原始基础,为实施标准化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区农林、海洋渔业部门具体抓好农业标准化工作,做好无公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组织实施,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开展农民标准化知识培训。会同质监部门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指导农业企业推行标准化生产。
5.区外经贸、质监等部门要共同做好采用国际标准和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工作。区发展改革、财政、工商、安全监管、环保等部门要从自身职能出发,积极支持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
6.各行业协会、科研、检测等中介组织要通过讲座、培训、合作和提供技术咨询等方式积极指导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7.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积极配合各部门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组织和引导企业加强标准化建设。
(二)加强社会公共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质监、科技、科研、骨干企业等现有技术资源的作用,构建技术标准工作的基础平台。推动“人才、专利、技术标准”三大战略的协调共进,强化技术标准与自主创新、专利技术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专利技术和标准化工作的特点,将专利技术许可构建于技术标准中,从而实现专利标准化。要把培养技术标准专业人才、国际化人才纳入到人才战略中进行规划,建立技术标准人才培训、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培养更多的技术标准高层次人才。引导各行业协会、标准化协会参与本行业相关的技术标准研究,建立适应地域经济、产业发展要求的标准研究机制,要在主要产业中拥有一批技术领先的技术标准,增强全区主导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三)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强化政策导向,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参照市里有关规定,针对被确定为各级标准制定、修订主要起草单位予以一定的经费补助,促进我区技术标准战略的扎实有效实施。
近年来,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安徽全省农业部门坚持把质量安全摆在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位置,采取严格管控措施,全面加强监管,取得明显成效。 2014年全省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7.1%、98.5%和96.2%,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保持平稳向好。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从基层抓起。县域是农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的前沿,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有利于以点带面推动建立责任明晰、监管有力、执法严格、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对于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各试点单位通过创建,加快建立健全监管、检测、执法、标准化生产等工作机制,探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可复制的监管模式,为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依法监管提供了示范样板,对辐射带动提升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实现农业转型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
长丰县人民政府
长丰县是全国草莓生产第一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该县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中,一是通过建章立制,强化责任措施落实。制定了 《长丰县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工作实施方案》、《长丰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基地创建工作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标准,层层签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责任状,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县直有关单位和乡镇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水平。
二是多措并举抓创建,关键措施落实。抓好源头监管,按照持证经营、建立进销台账、制度上墙、规范经营等内容推进农资店创建工作,实现农资市场标准化创建工作覆盖率100%。抓好过程监管,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登记,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识的管理和使用,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质量安全准出率100%。抓好流通监管,实现农产品市场规范化监管率100%。抓主体监管,提升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是建立健全监管检测体系,夯实创建载体。建立完善监管体系,开展农业执法和专项整治活动,乡镇、村、企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监管的监管组织,形成了县、乡、村、企四级监管体系。建立完善检测体系。全面建成14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站,265个村组配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同时建立了畜禽输出检测电子出证点13个,截至目前,县级完成蔬果样品检测4600个,乡镇完成检测54000个,合格率99%以上。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大宗粮油以村为单位管理的三级网格化管理机制,目前全县14个乡镇1个开发区共建成一、二、三级网格306个。
四是加强宣传培训,营造全民创建合力。印发了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工作致全县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手册》等,层层开展了农产品安全生产教育技术培训。
五是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创建工作质量。县财政每年安排1500多万元专项经费,重点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出台了《长丰县草莓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管理办法(试行)》等,使创建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长丰县将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为契机,扎实推进各项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水平,保障“舌尖上”消费安全。
以创建质量安全县为契机 推动品牌农业发展
宣州区人民政府
通过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宣州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基本实现了管理“四化”,有效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及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获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产地管理经常化。目前,全区种植业“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33万亩,养殖业认证年出栏量达1400万头(只),实现了农业生产废弃包装物及时组织清理回收,畜禽养殖废水、粪便无害化处理。
――生产管理标准化。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标准示范场并推广相关技术标准。蔬菜、茶叶、水果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场及“三品一标”基地生产全部采用相关技术标准。建立了农业投入品使用制度,管理和引导农业投入品的科学合理使用。全区规模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养殖大户等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全部落实生产记录制度。
――产后管理规范化。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和休药期规定,在已开展动物产地检疫的基础上,加强对蔬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的管理,检测合格方可上市销售。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等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开展自律性检测工作。
――主体监管制度化。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统抓协调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各乡镇办事处均建立了相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并确定了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全区共落实监管工作人员280人,配备了农残速测仪、土壤养分速测仪等相关检测仪器155台,初步建立了区级、乡镇办事处、村级三级监管网络。
下一步,宣州区将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发展进程、制定长期发展规划,致力品牌创建,推动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品牌农业发展工作再上新台阶。
――加大资金投入,抓好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在现有投入的基础上,通过争取国家、省、市项目支持,整合涉农资金,吸引社会投资等,加大资金投入,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加快发展进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示范带动,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进程,稳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制定长期发展规划,致力发展品牌农业。编制《宣州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发展规划》,积极争创省、国家级名牌产品、知名商标,致力发展品牌农业。
坚持“五化”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和县人民政府
在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过程中,和县坚持“五化”,着力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一、做法与成效
一是坚持标准化生产,加大“三新”技术推广。制定《秋延辣椒栽培技术规程》、《早春番茄栽培技术规程》等20多个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每年推广节约化育苗、防虫网、性诱剂、高温闷棚等三新技术30项以上。已建设绿色食品原料(水稻、辣椒)标准化生产基地18万亩。
二是坚持网格化监管,规范农资经营行为。科学规范布设县镇村农资经营网点,以创建农资规范经营整体推进镇为抓手,规范农资经营行为。建立和县农药监管平台系统,对县内8家批发商和部分经销网点建立农药监管系统。
三是坚持品牌化发展,强化“三品一标”认定。全县有41个农产品获无公害认证、53个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6家蔬菜标准园通过国家良好农业规范。获得省级以上称号的农产品(或著名商标)达12个。 2013年“和县辣椒”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4年“和县黄金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四是坚持安全化上市,严格农产品检测。在全省建立第一家蔬菜质量检测中心,各镇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测站、农贸市场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点,设立21个动物产地报检点,全县常年蔬菜农残、农产品监测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8%以上。
五是坚持多元化追溯,构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准入、公示公告、监督检查、奖励惩处等各项工作制度,规范农资经销商的进销台账和规模种植基地生产环节投入品使用的记录。
二、下一步展望
一是抓源头监管。继续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农资规范经营示范镇创建等工作,加强农药、兽药、渔药和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环节监管,实现肥料、种子、农药、兽药等主要投入品监测全覆盖。
二是抓标准化生产。继续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引导基地按标准化生产,按规范操作。积极组织开展标准化生产培训,培养更多的农业标准化管理人才。
三是抓产品追溯。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及农资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农产品生产主体信息库,进一步规范生产主体档案管理,推广农产品二维码溯源和农资经营企业信息化管理,努力实现县级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产品全程管控。
秀水灵山出尚品 创新提质保安全
太湖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太湖县实施“农业稳县、生态立县”战略,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积极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一是构建安全管理网络。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层层签订责任书,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二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制订监管制度(办法)19项,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和农资监管平台,93家重点农产品生产企业和10家农资经营企业纳入平台管理,积极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建立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加强县检测站和乡镇检测室建设,加大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力度。四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农兽药使用等技术,建立优质水稻标准化示范片32个、无公害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35个、肉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25个。五是推进农产品品牌创建。全县获证无公害食品56个,绿色食品16个,有机食品25个,省、部名牌农产品6个,“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74.6万亩;获证产品占当地食用农产品生产总量或面积的比重达到40%以上。
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创建,太湖县“三品一标”企业年营销收入达20.81亿元,带动农户6.1万户,户均增收1420元。“程岭”山黑猪、“龙山”系列土鸡、香茗山“女儿秀”蜜枣等名优产品远销上海、南京、合肥等大中城市,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较大提升。
下一步,太湖县将继续抓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能力,增强公众参与和社会共治意识,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
为耕者谋利 为食者造福
金寨县人民政府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金寨县以“生态立县、绿色富县”为发展战略,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为抓手,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品质提升为主线,积极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
一是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成立校县合作中心,组建茶叶、猕猴桃、毛竹、中药材、生态养殖、高山米、蔬菜、蚕桑产业联盟,实施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计划”,大力开展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园区、规模养殖场建设。
二是加大农业种养过程管控力度。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心、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局,广泛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治理,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与执法。
三是提高农产品质量检测能力。建立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乡镇质检站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平台,农产品质量检测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检测技术进一步提高,可追溯体系进一步健全。
四是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层层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责任书,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
五是稳步推进“三品一标”认证。金寨县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优质的农产品。目前金寨县已有7大类38个产品17家企业通过有机或有机转换认证,认证种植基地面积2.7万亩、养殖水面11万亩;认证蔬菜类、水果类等绿色产品20个,认证面积3万亩;认证西瓜、茶叶、鱼类等无公害产品4个,认证面积16.2万亩。
六是创新社会化服务公司。全县在果蔬、茶叶、猕猴桃、蚕桑、有机稻等产业组织建设社会化服务公司48家,既解决了劳动力外出、土地抛荒问题,又通过土地流转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使创建工作落实到主体。
七是创新持续投入机制。推广绿色生产的同时,通过政府补贴发放粘虫板、有机肥等农业投入品,调动农民绿色生产积极性,提高群众质量安全意识。
八是创新产业管理模式。推广统一规划、农民分散经营、农产品集中销售的“大园区+小业主”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标准化生产水平与质量管控能力。
关键词:路线选择;路基路面;配套工程设施
农村公路指通乡(镇)、通行政村的公路,是我国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发展经济的最重要基础设施,含县道、乡道和村道三个层次。农村公路对方便农村农民生产生活、保障农民创业致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标准化是衡量农村公路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依据,对合理使用建设资金、节约建设材料和能源、保证公路质量、促进公路建设技术进步、提高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封丘县交通运输局积极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和施工管理的标准化。
1 封丘县农村公路现状
封丘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县境南北长38.2千米,东西宽48.7千米,面积1220.5平方千米。辖13镇6乡,607个行政村。封丘县是国家级贫困开发重点县、河南省定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优质小麦、水稻生产基地和国家级绿色肉牛、肉羊养殖科技示范区。封丘县内已形成化工、机械、建材、造纸为主体的工业生产体系。2014年封丘县完成生产总值110.0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9.13亿元。近年来,封丘县通过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的投资力度,出行条件大幅改善。省市一、二级公路和地方硬化道路1584多千米,形成封丘县与全国各地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2008年实现了村村通。但是由于部分农村公路建设时间早、建设标准低、早期养护弱,农村公路与群众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2 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化
为保证农村公路建设质量,提高投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封丘县气候、经济、地理等实际情况,依据《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等设计、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按照农村公路的使用功能和预测年限的设计交通量合理确定技术等级。县通乡公路一般采用二级公路、乡际公路一般采用三级或二级公路、乡通行政村及行政村之间公路一般采用四级或三级公路。路线选择。按照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基本原则,尽量减少拆迁利用现有道路,避免大填大挖等大工程量。综合考虑平、直、纵、横各个要素,圆竖曲线最小半径和坡度满足技术规范要求。结合公路沿线的地质地理水文条件,根据使用功能、工程投资、社会环境等因素,进行路线方面比较和技术经济论证,综合考虑,实事求是选用合理技术指标,满通安全、通过能力等需要。路基路面。各等级公路的路基路面的宽度和设计速度必须满足技术要求,采取工程与植物防护结合的措施防护路基,协调公路景观。路肩培护平整密实,具备防冲刷能力,设置向外倾斜3%的横坡。路面结构采用水泥或沥青混凝土路面,村道四级公路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桥梁涵洞设计的汽车载荷等级采用公路-Ⅱ级,特殊情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配套工程设施。应按照《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要求,设置标志标牌标线。公路平面的交叉口,要加铺转角。排水设施根据需要设置,与沿线桥涵形成比较通畅的排水系统,并要考虑生态保护、避免污染水源和预防水土流失。在急弯、高路堤、陡坡、长纵坡、临水临河、视距不良等影响交通安全的路段设置交通安全设施。
3 施工管理的标准化
3.1 路基施工标准化
按设计断面宽度测量放线,并用白灰标识,沿线进行地基表层处理,再进行路基清表。上料区需画网格和设置标识牌,填筑过程靠边缘处插杆挂线,施工现场指挥人员指挥卸土车辆按网格作用,从而控制填筑宽度和厚度。填土经摊铺整平后,按照试验段确定的机械组合、碾压编数和施工工艺碾压。路基表面碾压成型后,应路拱合适、平整密实、排水良好。
3.2 路面施工标准化
采用成熟先进施工工艺路面施工,考虑节能减排、旧路面材料再生利用、降低生态破坏。做好常见病害的调查后路面补强重铺和返修,依据病害程度采用压浆、挖补、补强等方法首先进行处理。运输车辆应采用苫布覆盖,控制颠簸,避免水泥稳定粒料或沥青混合料运输过程中混合料离析。基层摊铺水泥稳定粒料,使用与压实层等厚的U行钢模板做施工作业区域两侧侧模,按2米间隔用钢管支撑牢固。遵循试验段确定的机械组合、程序与工艺等进行沥青混合料面层碾压作业,对碾压温度、工艺等设专人管理,不漏压、不超压。保证水泥稳定粒料基层边缘的压实度。边缘有挡板、路缘石、路肩等支挡时,紧靠支挡碾压。边缘无支挡时,有超过30cm的超宽压实,碾压完成后切除超宽部分。水泥稳定粒料养生时间不少于一星期,期间基层始终处于潮湿状态,封闭交通,禁止洒水车外车辆通行。
3.3 桥梁施工标准化
设置满足需要的泥浆池和沉淀池后再进行钻孔施工。泥浆池和沉淀地深度浅于1.5米,为长方形形状。在泥浆池和沉淀地周围,设安全防护栏,挂警示标牌和夜间红色警示灯。立柱拆模后,必须立即将立柱用塑料薄膜包裹,以墩顶滴灌等方式进行养护,一星期以上的保湿养护。设工作平台和配备供施工人员上下的扶梯后方可进行盖梁施工,平台四周设置钢管防护栏杆和悬挂安全网。按照施工图设计,施工单位应设置空心板梁和箱梁厂。经建设管理单位同意后,方可将预制空心板梁和箱梁外包,生产过程的原材料、混凝土强度等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进行独立的实验检测,并保存检测资料,全过程现场监督混凝土浇筑、预应力张拉等关键工序。梁、板安装后施工期间,应在桥梁边缘挂设安全网,设置防护栏杆。
4 标准化实施总结
(1)只有统一认识到标准化的重要性,才能营造出实施标准化的良好氛围。标准化建设不是个人或一方的要求,而要形成所有参与方共同的要求和目标。领导的重视、政策的支撑、配套的措施和大家的努力,才能营造出推行标准化建设良好的氛围。(2)标准化得以实施实现,要做到四个合理,即设计合理、标段合理、造价合理、工期合理。设计的施工图、结构尺寸、技术指标等尽量统一,这样才能便于施工管理,提高机械的利用效率,并有利于一些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与应用。标段的确定应有利于施工单位的合理投入和机械化施工。造价应根据有关的计价依据和特定的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对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所支出的各项费用进行准确合理的计算和确定。根据具体条件,合理确定工期。只有这几个方面做到合理,才具备农村公路标准化建设的条件。(3)要在招标文件中对标准化建设明确具体要求,便于投标单位能进行合理的报价。同时,要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加强标准化实施的监管。(4)标准化是一个过程。标准化需要借鉴相关经验,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提高总结,持续改进,才能使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总之,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标准化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农村公路的具体情况复杂,建设管理与施工的多样性,导致每一个产品都是特定的,有其不同之处,标准化难度大。但在这在之中也有很多共同之处,应以这些共同之处为契入点,积极深入相关研究,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标准化。
参考文献
[1]谢真真.浅谈公路建设标准化管理[J].科技视界,2014(2):309.
[2]李义.高速公路的标准化建设[J].交通世界(工程技术),2015(8):116-117.
建立了以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为主,县(区)农产品质检中心(站)为辅的两级农产品质量监管和监测体系。
(一)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机构逐步完善。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在*年*月通过省计量和资质认证。中心内设办公室、绿色食品管理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科、化验检测科4个科室。现有职工23人,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65%以上,教授级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6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3人,主要对全市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进行监督管理。化验室面积700平方米,有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各种仪器设备47台套,可以对蔬菜、大米等农产品中有机磷、有机氯和重金属等64个参数的检测。按照省农产品质量监管局要求,于年初已开展对全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型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的蔬菜残留进行监测。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车一辆,可以机动的对全市生产基地,市场中的蔬菜进行检测。
(二)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站)稳定发展。**县农产品质检站有职工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50%以上,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1人。化验室面积200平方米,主要对**县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的蔬菜进行监测。**县农产品质检站没有设立。
二、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不断完善,但从目前来看,许多与新形势下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也逐渐凸显,亟待我们去研究解决。
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不够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队伍专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畜牧等专业人员多,而分析化学、植保、化验检测等方面的人才少,这与当前强调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的新形势要求不适应。由于受经费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产品检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落实不够到位,更新知识难,存在与工作实际需要相脱节的现象。农产品检测仪器设备更新慢,缺乏质谱仪等先进仪器设备,不能很好的对农药参数进行定性。
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薄弱。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与环保、质检、工商、卫生等部门相比,缺乏独立专业执法机构,缺专业执法人员,缺执法装备,缺执法经费。造成农业行政执法能力低、水平低、权威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经费投入不足。建立有效运行机制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但目前市、县财政没有落实,配合不到位,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各项措施难以有效、及时落实。检测设备陈旧、条件简陋,没有办案经费,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和取证、检测设备,检测能力不强,不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要求。要解决这些问题,每年需经费在120万元左右,而现在每年只有30万元,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造成很多工作内容无法实施。
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不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涉及的部门很多,职责的界定不清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仍然不能形成日常性、常规性执法,严重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的有效实施,造成“出台前无法可依,出台后有法难依”。
三、完善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重视和大力支持,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稳定和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健全检测体系,切实开展好适应新形势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需要的社会化服务工作,真正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建设总的思路是:通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以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为主导,县区农产品质检站为骨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大型市场速测点为补充的新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重点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增强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意识,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紧密结合法律贯彻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解疑释难、宣传教育工作,使宣教活动常搞常新,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水平和监管行政执法能力。
(二)完善各项配套制度,确保法律有效实施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监管链条长、时间跨度大,需要一个完整、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支撑。要尽快出台已经起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要加快研究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细则,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行为有要求的,监督检查又必须实施的,行政处罚和法律罚则中有明确规定的.都应当有规范性的、操作性的规定,以便各方遵循、实施和对照检查,使法律进一步具体化,以确保各项规定具有可操作性。要通过加快立法,健全体系,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各方面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创。
(三)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控制好农产品质量,建设一支稳定的农产品监管队伍至关重要。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检验检测、技术服务队伍建设中,通过引进、培训等多种途径,充实技术力量,做到编制、人员、经费等到位,并切实提高其权威性。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作为农业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加强执法力量,完善手段,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通过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实现数量与质量、安全与效益的有机统一和整体提升。
2006年,财监系统各部门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跻身全国县级两百强”目标,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积极发扬争先创优精神,全力干事,奋发进取,各项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积极推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发挥民政职能优势,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1、立足为民解困,开展了面对困难群体的各项社会救助。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机制健康运行。通过加强督查,科学指导,完善管理,发展副业,全市各敬老院管理规范有序,五保对象生活安稳幸福。目前,集中供养五保老人生活费已达3020元/年。全市19所敬老院共落实生产用地85.3亩,生产蔬菜13.5万多斤,饲养生猪180头,大部分敬老院蔬菜、猪肉实现基本能够自给,并吸引自费托养老人50名。城乡低保及春夏荒救济落实到位。认真执行动态低保制度,目前城镇居民低保对象停保30户100人,农村低保对象停保396户933人。全市城乡低保对象共4817户8167人,其中:城镇居民低保户362户776人,农村低保户4455户7391人。累计发放低保金441.8万元,其中城镇居民低保金63.2万元,农村村民低保金378.6万元。审批减免1401名困难学生学费145.6万元。元旦、春节期间,拨出慰问金122万元;春夏荒期间,下拨救济款90万元,救助困难群众3928户11000人,并及时做好了“5.4龙卷风”、“6.18”洪涝灾害救助工作。慈善救助有效实施。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募集慈善资金41.5万元。开展重病医疗、特困群众、特困学生救助活动,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36.8万元,受救助人员1100人次。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正式施行。制订并实施了《我市市医疗救助工作管理实施办法(暂行)》,发放救助金23.8万元,救助患病困难群众679人。接受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申请865人,实际救助729名,累计发放救助金3.6万元。
2、立足基层稳定与发展,开展了村委换届选举和乡镇区划调整工作。在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注重发扬民主,规范操作,强化督查,选举工作顺利,成效较好。表现为选举成功率高,全市555个村,有552个已完成换届选举工作(另有3个村要实行缓选),其中538个村选成选足,成功率达97.5%,没有出现空白村;选民参选热情高,全市选民总数384413人,其中实际参选选民有367718人,参选率为95.7%;村委会成员素质良好,全市村委会成员数1392人,其中党员人数占总数62.4%。初中以文化程度占总数的93.10%。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行政成本、推进城镇化和发展要素集聚出发,深入开展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调研,精心拟定调整方案,做好上下级的衔接沟通,稳妥推进方案的实施。全市27个乡镇,调整为21个乡镇,包括2个街道、13个镇、6个乡,调整率22.2%。
3、立足争先创优,开展了争创双拥模范城和老龄工作先进市活动。围绕争创双拥活动,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圆满完成退伍安置任务。共安置2007年冬季退役士兵和转业士官299人,共发放安置保障金126.9万元。全面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及时发放义务兵家属和重点优抚对象优待金220.9万元,制定出台《重点优抚对象优抚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暂行办法》,确保重点优抚对象的优抚标准与我市生活水平同步增长。据测算,实施自然增长机制后,全市优待金支出增加120多万元。做好了争创的各项准备工作,整个争创工作得到盛市检查组的充分肯定。我市被授予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围绕争创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市活动,加快推进市、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三级老龄工作网络及活动场所建设,促进老龄工作深化发展。全面部署实施家庭协议养老工作,提高家庭赡养水平,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依托老年电大、老年大学,扎实开展老年人文化教育,丰富老年人业余生活。目前,正在接受老年电大教育老年人达1837人,在老年大学学习的老年人达600人。依托社区,广泛开展各类社区老人文体活动。全市10个社区,组建老年文艺团队11个。
二、加强财税征收管理,促进收入持续增长
1、大力组织收入。坚持“抓大不放斜的税收征管方针,开展漏征漏管户清理。进一步推进个体税收“三等九级”的征管办法。加强与金融系统的沟通,扩大网上申报和银行扣款范围,至9月底,90%的企业实现“网上申报”,“网上申报”企业和
共4页,当前第1页1 “双定”户实现了税款的银行扣缴。探索建立基金户的联网扣税模式,推进个体工商业户及自由职业者办卡扣缴养老、医保费扩面工作,真正实现纳税人从办理申报到缴纳税费全过程的电子化。推行稽查责任制,制订《案件处理、处罚集体审议及报批制度》、《税务检查时效管理办法》,提高稽查效率。完善国地税、工商、公安、金融等部门的协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严厉打击偷逃税行为,促进税收管理规范化、信息化,努力做到应收尽收。1-9月,全市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4.5亿元,完成年计划79.3%,增长18.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7亿元,完成年计划76.4%,增长23.5%。财政总支出完成42225万元,增长26.6%。预计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6.05亿元,增长18.6%,地方财政收入3.65亿元,增长17%。1-9月,地税部门完成各项收入30783万元,增长12.3%,其中税收收入完成2.2万元,增长7.9%。预计全年实现地方税收收入3亿元,增长14%。国税组织各项收入20084万元,增长17.3%。其中烟草公司分别上交国税691.7万元,地税969.3万元。
2、优化收支结构。正确分析今年水泥等传统支柱产业税收大幅下降的严峻形势,调整收入结构,强化税源监控。及时调整房地产行业税收政策;完善土地增值税管理办法,扩大土地增值税的预征范围;出台《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办法》;扩大印花税预征范围,开展客运行业纳税评估,规范客运企业税收管理;调整木材行业税收政策,进一步规范木材行业税收征管,加强社保费收入征管。对年纳地税额在10万元以上的重点企业实施重点税源监控,强化税收动态管理,确保税收的及时入库。严格支出安排。制定《我市市部门预算管理暂行办法》、《我市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预算管理暂行办法》和《我市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预算编制标准、程序;坚持“保吃饭”与“搞建设”相结合。按照“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收支平衡、不留缺口”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各项资金,不编制赤字预算。集中财力保重点、保急需。财政支出向工业发展、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倾斜,其中企业贴息资金增长11.1%,农业支出增长67.5%,教育投入增长11.7%,公共卫生支出增长56%,医疗卫生支出预算增长28.2%,公检法司支出增长16.7%。
3、积极培育财源。及时调整财税扶持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努力培植新兴财源。进一步加强了对企业技改项目财政贴息资金申报和管理,加大了技改贴息支持力度,安排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2600万元,推进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充分发挥担保中心的政府信用担保作用,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和其它各项盛市财税优惠政策,1-9月,地税对23户企业审批减免企业所得税金额4709万元,批准38户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1245万元,办理69户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认定;国税办理各类退税5509万元,其中出口退税1287万元,资源综合利用退税2684万元,民政福利企业退税1174万元,所得税汇算清缴多缴退税364万元,办理征前减免税收1104万元,为4100多户纳税人办理起征点见面手续。积极向上级争取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国债资金。1-9月,向上引资额超亿元。加强财政性资金的调度和管理,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确保重点建设资金的需求。认真选择政府外债投向,积极主动与金融机构衔接,通过国有独资公司向金融机构贷款,2006年共融资1.1亿元。加强资产出租管理,努力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三、坚持发展稳健并重,促进金融地方共赢
1、加强窗口指导,优化信贷结构。定期召开金融形势分析会和货币信贷政策执行情况专题座谈会,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范围,促进信贷总量平稳增长;认真抓好各项货币政策的落实工作,跟踪各项货币政策措施的实施效应;按照国家宏观调控、产业政策的要求,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引导金融机构按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加强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协调,调整信贷结构,增加信贷有效投放。加强与市外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举办了首届投融资项目洽谈会,向市外20多家金融机构推介项目50个,现场签约19个,协议融资11亿元,已到位资金亿元。全市存贷总量实现稳健增长,9月末,全市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73.2亿元,比年初增93468万元,增长14.65%,同比多增4546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56.3亿元,比年初增63345万元,增长12.67%,同比多增31849万元。余额存贷比77%,增量存贷比67.8%,超过XX市平均增幅24.3个百分点。引进市外信贷资金3.73亿元。
2、加强信用建设,改善金融环境。出台了金
共4页,当前第2页2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把促进改善区域警容生态环境作为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倡导诚实守信的良好行为,组织开展“信贷守信企业评驯活动和重点支持企业的筛选活动,评选出信贷守信企业86家,2006年金融支持重点中小企业37家。深入开展信用村建设,共创建信用村214个,比年初增加39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39%;评出信用户82207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8%。9月末,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6795万元,余额23065万元。继续实施公务员信用证制度,完善出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信用证制度。
3、加强调查研究,指导科学信贷。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情况调查,提出了改革和完善金融机制,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有关建议。开展水泥行业经营现状调查,提出了积极应对宏观调控,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步伐,提升和优化传统产业等有关建议。开展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外贸出口、金融支持春耕生产、对金融重点支持的中小企业贷款发放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及办理票据贴现、农信社不良贷款清收和成本费用控制等情况调查,密切关注和掌握日趋活跃的民间借贷情况,加强金融政策宣传和指导,引导民间资金合法借贷,为金融进一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防范金融风险和加强金融机构内控建设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四、强化市场秩序整顿,促进经济社会安全
1、切实加强食品安全保障。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成立了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文明确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分段监管职责,理顺部门之间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加快食品安全“三网”建设。出台实施《我市市食品安全“三网”建设实施方案》。目前以“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流通网建设全面铺开,其中连锁超市在乡镇的覆盖面已达70%以上,年内有望达到100%,创建放心店的行政村也已达到40%以上。在监管责任网方面,各级相互间签订了年度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落实了责任机制;实施《我市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拟定《我市市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在群众监管网方面,按照“多网合一、一网多用、资源共享、网络共用”的原则,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强全市食品安全监督机构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目前全市30个乡镇、街道、开发区和教育系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站已挂牌运作,全市累计聘用各级食品安全监督员700多名。深入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制定实施了《我市市食品安全分段整治实施方案》、《2006年我市市食品安全工作要点暨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工作计划》。加强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整治,建立了全市食品生产企业信息档案库,深入实施商品准入制度,加强了食品流通市场的整治。抓好农村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创建和零售药店GSP认证工作,加强了药械市场的专项整治。
2、积极开展流通市场和特种设备安全整治。坚持日常整治,重抓节日整治,加强联合整治,开展“打假保农业”、“打假保节日”、“打假保农业”、“打假保建设”等各项整治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消费安全。在整治中,查处各类违法违章案件516个,涉案总金额达2698.5万元,罚没款总额达187.3万元。其中,查办各类大要案件137起。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查。专项整治学校锅炉和液化气超期钢瓶,开展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的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单位、重大危险源、危险化学品气体的生产经营单位等安全检查,及时排除了安全隐患。开展特种设备操作工岗位培训,提高了特种设备操作工的持证上岗率。
五、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区域竞争力提升
1、积极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质监部门专门制定了《我市市2006—2007年名牌培育发展规划》,共有34个企业被列为培育对象。完成了2006年度中国名牌产品评价目标建议与推荐工作,上报上XX虎山集团水泥产品和江化股份公司的DMF产品评价目标建议材料,开展了2006年度国家免检产品、XX名牌产品、XX名牌产品的申报与复评相关工作。其中申报XX名牌产品企业13家,申报XX名牌产品企业5家的,分别为XX我市变压器有限公司的电力变压器、XX我市三友电子有限公司的节能灯管、恒亮蜂产品公司和健康食品有限公司的蜂产品、我市猕猴桃产业化协会的猕猴桃。我市牌猕猴桃、恒丰园牌蜂产品已顺利通过复评,我市牌蜂产品新获2006年XX名牌产品称号,至此,我市市XX名牌产品已达8只。及时打击假冒名牌行为,在温州市鹿城区中山北路铁路桥底端掉一制售假冒窝点,当场查封涉嫌假冒国家免检、XX名牌的“虎球”牌水泥27吨,包装袋1000余只,制假工具3台。
2、积极培育和发展品牌商标。工商部门制订了《我市市加快实施品牌战略规划》
共4页,当前第3页3,明确“四个一”目标,即:建立一个省级蜂产品商标品牌基地,帮助引导一批企业注册商标,规划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重点商标;培育一批盛XX市著名商标。力争三年内为我市培育出全国驰名商标1件,新培育省著名商标5件、XX市著名商标15件、商标品牌基地1个。围绕这一目标,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组织27件商标盛市著名商标在《XX日报》上展出,展示了我市实施商标品牌战和争创成果;为民营企业主举办了“我市市商标品牌战略专题报告会”,对全市400多家中小企业的负责人进行商标知识培训。支持企业争创省市著名商标,推荐恒亮蜂产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参加XX省著名商标评审,目前已全部通过了预审。进一步健全完善创牌激励机制,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奖励。大力打击商标违法行为,查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43起,案值68万元,罚款金额12万元。
关键词 蔬菜产业;现状;对策;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 S63;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345-02
Development S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Vegetable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WANG Zhi-yong
(Institute of Horticulture,He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Zhengzhou Henan 450002)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vegetable industry was analyzed,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from the aspects of improv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vegetables,speeding up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etc.,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vegetabl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
Key words vegetables industry;status;countermeasures;Henan Province
河南省劳动力及土地资源比较丰富,气候温和,蔬菜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该省蔬菜产值在种植业中位居第2位,仅次于粮食,是实现农民增收和消化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方式[1-2]。在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很难有其他新的产业能够替代蔬菜产业[3-4]。面对全国蔬菜发展的新趋势和蔬菜“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要保证河南省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正确分析蔬菜产业现状,充分挖掘蔬菜产业在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方面的巨大潜力[5-6]。
1 河南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品种品质结构不断优化
20世纪90年代以前,河南省蔬菜的供应具有总量不足、淡旺季明显、花色品种少等特点,冬春季节蔬菜的供应主要是萝卜、大白菜,秋季蔬菜供应的种类与数量也较少。自1993年河南省政府制定温棚农业发展方案以来,全省反季节蔬菜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同时,全省蔬菜科技工作者大力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名优蔬菜品种,包括从南方引进的丝瓜、苦瓜、芥蓝以及春白萝卜、春胡萝卜、夏白菜、春白菜等反季节蔬菜品种,从国外引进的荷兰豆、水果黄瓜、彩色椒、西兰花、生菜、樱桃番茄等蔬菜品种,大大丰富了河南省的蔬菜花色。目前,河南省蔬菜国内外品种兼有,种植的蔬菜品种南北齐备,大路菜、精细菜及保健菜互相搭配,反季节及常规蔬菜品种进行互补,花色繁多,种类齐全,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居民的餐桌蔬菜膳食种类,已彻底转变蔬菜生产品种单一的局面。同时,明显缩小蔬菜市场供应淡旺季的差距,大大提高蔬菜的周年均衡供应能力。
1.2 种植面积和产量稳步增长
20世纪80年代初,河南省蔬菜种植总面积仅20万hm2,总产量逾500万t。1995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60.74万hm2,总产量1 660.8万t,人均蔬菜占有量为180 kg。自“九五”以来,河南省蔬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蔬菜种植总面积连续突破66.67万hm2和133.33万hm2,产量连续增加至3 000万、4 000万、5 000万、6 000万t。2010年河南省蔬菜总播种面积为169.2万hm2,总产量达到6 624.3万t,蔬菜种植总面积和总产量在全国的排名中分别位于第2、第3位,位居河南省主要农产品产量的第1位,人均蔬菜占有量达到635 kg,与1995年相比,增长幅度分别达到178%、275%和253%,设施蔬菜生产总面积达到38万hm2,折合设施面积26.67万hm2,其中塑料大棚面积11.33万hm2、日光温室面积3.33万hm2、中小拱棚面积12万hm2。温棚蔬菜的总产量2 000万t,极大地缓解了河南省冬春蔬菜供应紧缺等问题。
1.3 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近年来,河南省的蔬菜及其他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稳步提升,未出现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2010年在农业部的例行监测中,郑州市的蔬菜合格率达99.8%,连续5次超过95%,居全国第1位,全省平均蔬菜监测合格率达到97.7%。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化管理制度,制定并下发《河南省农产品生产记录管理办法》《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有效地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规范化、制度化。目前,全省共有10个部、省级蔬菜安全检测中心,18个市级蔬菜安全检测中心,130个县级质检站,215个生产基地检测室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省市县各级均加强对批发市场和生产基地的检测力度,明显增加检测的品种和频次,进一步提升检测能力和水平。积极巩固市级,扩展县级,不断完善准入制度,扩大准入品种。
1.4 规模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为了进一步扩大蔬菜生产的规模效益,河南省各地按照规模化、区域化及专业化的发展要求,努力发展规模经营,对其积极引导,合理规划。2010年,全省有46个县(市、区)的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33万hm2,在全省县(市、区)总数中所占的比例达到近29%;总产量为4070.11万t,在全省蔬菜总产量中占65.3%;播种面积为112.636万hm2,在全省蔬菜总播种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为66.7%;商丘、南阳、信阳、开封、周口、驻马店等6个市的蔬菜种植规模超过10万hm2的生产总面积达108.83万hm2,在全省蔬菜种植总面积中所占的比例达到64.5%;产量3 801.95万t,在全省蔬菜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为61.0%。
1.5 带动农民增收作用增强
2010年河南省蔬菜的总种植面积169.2万hm2,在全省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中所占的比例达到17.4%,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所占的比例达到11.5%,蔬菜产值为700亿元,在整个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约为33.3%,在粮食作物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超过75.0%。设施蔬菜的效益一般可达7.5万~15.0万元/hm2,高效益者甚至超过45万元/hm2,是一般大田作物收益的16~21倍;露地蔬菜的收益一般在1.5万~3.0万元/hm2,是一般大田作物收益的2~3倍。2010年河南省蔬菜纯收入约500亿元,对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约为700元,占当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5 524元的13%。
1.6 市场体系建设日益完善
“八五”以来,河南省各地积极开展了流通领域的建设与改革,在加强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利用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如地方政府和企业自筹、中央和省贴息贷款等,对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和零售网点进行大力新建、扩建及改造。目前,每个省辖市均建设大型蔬菜批发交易市场1~2个,部分重点县还建立了一定规模的产地批发市场。截至2010年底,河南省有104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超过1亿元,其中被农业部列为定点蔬菜批发市场的有13个。如豫、皖、苏、鲁4个省交界处最大的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商丘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是全国农业批发行业中的10强市场,设有12个交易区,分别为粮油、蔬菜、水产、肉食、副食及物流配送等。又如淅川香花辣椒批发市场,已成为招引超过20个省(市、区)130个县及拥有常年客户150个、带动周边县市生产规模近6.67万hm2的经营集散地,旺季日客流量可超过1.5万人。再如中牟大蒜批发市场及安阳豫北蔬菜批发市场,前者的收购及销售网络在全国各地均有辐射,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美、日、中东、韩、西欧等,大蒜的日销售超过1 000 t,年成交量超过30万t,交易额3.5亿元;后者开通了全国蔬菜信息国际互联网,每天定时将全国“菜篮子”信息向广大菜农和市场商户。同时,全省各地积极探索新型的流通方式,如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直供直销等。目前,河南省正在逐步形成少环节、多功能、多渠道、高效率的流通网络。
1.7 蔬菜科技发展步伐加快
一是加强对蔬菜栽培新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提升传统的栽培技术,在河南省蔬菜现代化生产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二是蔬菜新品种培育得到突破,韭菜、西瓜、大白菜、马铃薯及辣椒等育种技术在国内位于先进水平。近年来河南省已有50余个西瓜品种通过审定。三是现代生物技术在蔬菜科研方面取得较大的进展,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大白菜小孢子在全国的育种技术处于领先水平,目前马铃薯脱毒快繁技术已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1.8 出口数量有所增加
河南省蔬菜出口品种主要包括脱水蒜片、葱粉、脱水胡萝卜、盐水芦笋、大蒜、干红辣椒、大蒜粒、黄花菜等,主要向美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国出口。“十一五”以来,河南省蔬菜产品的出口量逐年稳定增长,出口创汇企业得到稳步发展。2010年,全省蔬菜出口额4.28亿美元,比2000年的1 656万美元增加了4亿美元以上,增长25倍,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105亿美元的4%。
2 发展对策
2.1 提高蔬菜产业竞争力
目前,河南省蔬菜产业的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发展蔬菜产业化可将分散经营的菜农有效地联合起来,将蔬菜加工、生产及销售等环节进行连接,以促进蔬菜产业组织化的有效提高。按照国际上的标准规则和其他省份的先进经验,在蔬菜加工、生产及销售的全过程中全面地引入蔬菜产品的安全规则及质量标准,创出品牌,全面增强河南省蔬菜产业在国内和国际上的竞争力。
2.2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蔬菜产销较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在蔬菜的品质结构及品种的优化中,蔬菜产业化发展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带动了蔬菜的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生产[7-8]。调整农业结构,应以市场为导向,有效地解决分散的农户进入市场、适应市场等问题,是调整河南省农业结构的难点,也是成败的关键。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骨干力量,具备开拓市场的能力,可带动结构调整。
2.3 增加农民收入
蔬菜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可以有效地对蔬菜产业的链条进行延长[9]。蔬菜产业化经营组织通过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对蔬菜进行精深加工,增加其附加值,以显著提高蔬菜的整体效益。同时,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民不仅可以从种植生产中获得收益,分享流通及加工等环节的利润,还可增加其就业机会。
2.4 提升蔬菜科研创新能力
利用科研创新选育的新品种及配套栽培和良种繁育技术,可以大幅提高单产和品质,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持,为蔬菜生产及加工业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10]。促进科研单位与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发挥科研成果对蔬菜生产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产业化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3 参考文献
[1] 陈彦峰,苏鹤,李淑珍.河南省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建议[J].河南农业,2008(13):23.
[2] 文广轩.河南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河南科技,2004(10):35.
[3] 魏仲生.河南蔬菜产业亟待做优做强[J].农村工作通讯,2004(7):43.
[4] 姚秋菊,张晓伟,魏国强.河南省无公害蔬菜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J].中国瓜菜,2005(16):32.
[5] 甘元海.兴山县城郊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8):377-378.
[6] 郑文华,陈晓.面向市场推进蔬菜科技产业化[J].河南农业科学,2000(4):33-34.
[7] 山丽杰,吴林海.我国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机遇[J].安徽农业科学,2008(19):8347-8349.
[8] 吴玉峰,时飚,其日格,等.包头市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