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圆的面积课件

圆的面积课件

时间:2023-05-30 09:48: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圆的面积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圆的面积课件

第1篇

教学目的:

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弄清圆与转化后的近似图形之间的关系。

学具:每四人小组一个彩色圆(教师分好8等分点)、两三个圆、固体胶、卡纸、剪刀。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出示图:

你看到了什么?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圆的面积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的内容。(出示课题: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半径、直径)

二、新课教学:

1、猜测:

现在请大家看,这儿有一张正方形的纸,(课件演示)用它剪一个最大的圆,(课件演示)如果圆的半径用r来表示,你知道原来正方形的面积怎么求吗?(2rx2r)整理一下(板书:2rx2r=4r的平方)(按虚线)我们再来看看图,你明白了什么?这样看来,正方形的面积是r的平方的4倍,那么,现在请你猜猜看,圆的面积大概会是多少?

2、验证:

(1)现在我们都认为圆的面积是r的平方的三倍多一点,那么,圆的面积与r的平方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你们准备用怎样的方法来研究它呢?下面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可以动用桌子上的学具。(教师巡视)

(2)反馈:(三分钟后,低到高)

a:你们为什么不动?你们又是怎么想的?(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研究)同意吗?

b:这儿有一个圆,我们把它平均分成四份,可以吗?那么怎么拼呢?(学生拼,投影演示)看看象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象吗?我看不象。怎样使它象呢?(分的份数多一点)刚才我们拼的图形象平行四边形,当然,可能还能拼成别的图形。

c:刚才我们讨论研究出来的方法第一步是等分,第二步是想一想拼成什么图形,再拼一拼,第三步是推导。(板书:等分想、拼推导)当然,也可以用别的方法。(板书箭头)

(3)操作:

你们想试一试吗?现在请组长拿出信封,倒出里面的圆片,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动动手。(小组讨论操作,师巡回指导:表扬拼出与别组不一样图形的小组,提示拼好后可以用胶水粘住。)

3、小组汇报:(举起把圆等分成8份、16份所拼成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给学生看一看,再请平均分成16份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同学汇报)

(1)学生汇报。

(2)有没有疑问?

拼成的长方形是真正的长方形吗?为什么?(边是曲线)

如果把一个圆等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形会怎样呢?(课件演示)等分成64份,又会怎么样呢?(课件演示)如果等分的份数更多,又会怎样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3)板书:

那么长方形的面积是怎么求的?(板书)它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怎么用字母表示?宽呢?(课件演示:在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64等分图的下面出示r,右边出示r,同时板书)那么圆的面积=rxr=r的平方。

(4)还有补充吗?

小组汇报: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转化为圆的面积公式。(实物投影仪下显示,最后写成r的平方,1\4bd的平方)

4、小结:通过刚才我们四人小组的活动,大家有什么结论?(不管拼成什么图形,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是r的平方)那么知道什么可以求出圆的面积?(半径、直径、周长)

三、巩固练习:

1、出示:课本p1302(1)(3)(课件演示)会吗?(草稿本上算,投影反馈)

2、现在来看这个图形(猜测题)如果r=5厘米,你能求什么?(圆面积、正方形的面积、剩下的纸的面积)请你草稿本上算一算。(投影反馈)或口答。

四、机动练习:

教师准备一些实物,分发给四人小组:你们能求出它们的面积吗?(反馈)还可以测什么数据算面积?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圆的面积

圆的面积计算是小学六年级上学期的教学内容,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种曲线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内容包括对圆面积概念的理解、公式的推导、运用公式求圆的面积、环形的面积等.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相当重要,是渗透把曲线图形转化成直线图形来研究的方法的好题材,也是渗透极限思想的好题材.

一教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借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认识圆面积的概念,推导圆面积公式,运用公式计算圆面积.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是一节课的一部分内容.^程简介如下:

1.学生自学教材.

2.课件演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份,用红色表示其中的8份,用蓝色表示另外的8份,然后把两个8份移动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课件形象生动,在适当时候还有声音提示引起注意.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拼出来的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是多少,边引导回答边完成下面板书:

由于课前的预习,加上教师的暗示引导,学生(特别是学优生)一般都能按教师的意愿讲出以上的推导过程.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就大功告成了.

效果情况反馈:

在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记不住公式或与圆的周长公式混淆.而且大部分学生面对以下填空题一脸茫然,能够填对的只有那么几名学优生.

如果把圆分成()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拼成的这个平行四边形的()相当于圆()的一半,这一半用字母表示是(),它的()就是圆的(),所以圆的面积公式是().

二教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以学生为主体,动手操作

教学目标:认识圆面积的概念,推导圆面积公式,运用公式计算圆面积.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是一节课的一部分内容.过程简介如下:

1.布置课前预习.课前引导学生看教材的推导过程,然后布置学生回家按教材要求完成推导过程,具体的预习要求如下:

(1)画两个一样大小的圆,剪下来(也可以用附页中的圆).

(2)把其中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说明分的份数越多越好,最好是偶数份).

(3)按顺序把各份编号.

(4)把这些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也可以拼成其他学过的图形).

2.课堂上推导公式的过程:

(1)同位合作,按书上的方法把圆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教师巡视完成情况.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拼出这样的图: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看有什么发现,如果要求这个近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么求?

(3)由学生自由汇报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在学生汇报前选一个拼得好的图贴在黑板上),教师根据汇报整理板书(具体跟“一教”中的板书相同).经过几名学生的发言,把书上的推导过程讲清楚.

(4)看着板书,再让学生把思维过程理顺,并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使学生知道可以把曲线图形转化为直线图形来研究.

(5)教师巡视时发现,有些学生把圆分成了8等份、32等份……,于是让不同分法的学生都展示自己拼的平行四边形,结果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出来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这样用课堂生成的具体实例来渗透抽象的极限思想.

(6)演示课件,加深认识.

(7)推导方法拓展.教师提问:除了上面的拼法,还有别的拼法吗?

教师巡视发现,有个别学生拼出了三角形或梯形.教师再提出问题:假如这样拼,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学生再度进入了探究学习中.

下面是学生拼出的两个图和推导过程.

有一名学生还推导出用直径来计算的圆面积公式:S=114πd2.

(8)出示以下填空题,大部分学生能填对.

如果把圆分成()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拼成的这个平行四边形的()相当于圆()的一半,这一半用字母表示是(),它的()就是圆的(),所以圆的面积公式是().

(9)总结.告诉学生,今天所用数学思想方法是把未知的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来研究(即把曲线图形转化为直线图形来研究),把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入一个新的领域.

效果情况反馈:

由于这节课让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比较长,因此,没完成计划内容――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但学生对圆面积公式的理解还是比较深入的.后续的应用练习中,学生把面积与周长混淆的现象不多.但是,当堂的教学内容没有完成,而能接受推导公式拓展部分的又只是少数学生.

三教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关注数学思考方法

教学目标: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体会和掌握转化、推理、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计划用两节课来达成目标.

第一节课:圆面积公式推导的准备课.

完成几个任务:

1.引导学生回顾以前研究多边形面积的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圆的面积如何用转化的方法来研究.

3.引导看明白教材的剪拼方法.

4.出示教师预先分好的圆,引导认识分出来的小扇形(近似的等腰三角形).

5.布置预习任务:

(1)画两个一样大小的圆,剪下来(也可以用附页中的圆).

(2)把其中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说明分的份数越多越好,最好是偶数份).

第3篇

[关键词]几何画板;几何直观;图形与几何;表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2-014

小学数学虽然不需要向学生呈现类似高等数学纷繁驮拥闹识,但是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中,有很多知识点很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几何直观,使得这部分知识的表象无法深刻构建。而教师也有着难以言语的尴尬,如用心制作的教具难以解决实质性问题;现代媒体软件PPT机械式的动画浮于表面。几何画板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几何画板被称为“21世纪的动态几何”,它能够动态地展现出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变化规律,可以有效解决儿童思维特点与数学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尤其对几何直观的构建作用更是无可比拟。可以说,它是数学教师教学的一把“利剑” 。

一、追踪轨迹,“动”“静”心随我愿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对于包含动态变化的问题,只能通过教师的语言进行描述,而学生则根据一些静态图形对其进行抽象思维。而若利用课件也最多能为学生呈现一个动画的过程,并不能对图形的最本质的轨迹进行追踪和保留。因此,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是很难对数学对象有深层次的认识的。 而几何画板的追踪轨迹功能,能形象直观地把图形运动的每一个时刻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更清楚地观察运动、变化中的数学现象,使隐形的、简缩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为揭示数学本质提供有力的表象支撑。

1.追踪轨迹,动静结合直击数学本质

众所周知,学习舞蹈时总是先分开学习每一个动作,而后再把它们连贯起来进行练习。其实,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如果想要分析一种动态变化现象的本质,就要和学习舞蹈一样――先看清每个动作的特点,掌握好每个动作,然后再把它们连起来进行细致观察,从而发现其中的本质规律。而分解每个动作并保留每个动作的轨迹正是几何画板不同于其他软件的最大特点之一。

例如,学生仅利用圆的本质特征对“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这一问题进行解释是非常难的,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制作“椭圆”和“圆”在直线上滚动的动画,并追踪“椭圆”的中心点和圆的圆心的运动轨迹(如图1),同时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步分析。

这样利用几何画板进行分步分析,能使学生直观感受椭圆与圆两者的本质差别,为他们解释“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提供有力的表象支撑。

与其他课件制作软件(如PPT)相比,几何画板能使“动画的轨迹”得以保留,不仅为学生呈现出动态的变化过程,而且能把这个过程中最本质的东西保留下来,为学生的进一步思考留下有形的痕迹。

2.追踪轨迹,由局部到整体完善知识表象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由于受教学时间和教具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无法建立起完善的数学知识表象,进而无法真正理解数学思想。

极限思想是圆的教学的核心,是有关圆面积及圆柱体积计算等后续知识的生长点。因此,如何利用极限思想来感悟圆的本质特征――“一中同长”,是圆初始课中需要浓墨重彩刻画的重要环节。而利用几何画板就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利用几何画板的“旋转”功能逐步展现圆上的一些动态点(如图2),然后让学生想象更多点的情况,再通过“追踪点的轨迹”验证学生的想象,最后为他们建立完整的知识表象。

3.追踪轨迹,由面到体现场印证想象

对于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转化的问题,如果只靠教师运用语言来描述,学生很难构建出正确的图形表象;如果运用传统的教学工具,如粉笔、黑板、模型等,又很难直观演示;而利用传统的课件又不能体现互相转化的过程。因此,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很多教师会说“空间想象力的差距太大”。诚然,这个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但是如果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形象地演示这一过程,就能较好地帮助空间想象力较弱的学生构建起空间转化的表象,而对于空间想象力较强的学生,也有助于加深他们对问题的理解。

笔者曾听过“圆柱的认识”的一堂课,整个课堂非常精彩,但有一点却让笔者“耿耿于怀”――当教师提出“用一张纸,你能创造出一个圆柱吗”这一问题时,有一个学生提到:“如果这张纸是圆形的话,就能通过上下平移得到圆柱(确切地说应该是平移过程中通过的空间大小)。”多么精彩的回答啊!然而,面对如此独到的见解,这位教师却犯难了,因为任凭他如何用语言来解释,大部分学生都无法深刻理解;而实物操作不仅缺乏连贯性,而且也无法呈现出所创造的“圆柱”。其实,只要利用几何画板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如图3)。

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表象一看就能明白,并能轻易理解其中的关系。这样动态教学,为学生后续学习柱体的体积公式(底面积乘高)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同样的,在教材提到的关于“长方形纸旋转得到圆柱的操作”的问题上,如果也能利用几何画板(如图4),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通过几何画板直观演示,立体图形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还帮助学生构建了深刻的表象。在学生有了这样的表象依托后,我们可以进一步让他们对比不同旋转后所得圆柱的特点,从而深刻理解圆柱的粗细、高矮与什么有关等知识(课件上的三张长方形纸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学生可以非常直观地感受到这一点),为后续的圆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即时演示,“多”“少”变在我手

现在的课堂瞬息万变,而以往课件的交互性与即时性相对较弱,很多时候只能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顺序进行反馈,一旦教师的预设不全面,就会留下很多遗憾。几何画板不但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而且有很强大的即时性。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几何画板,教师可以随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即时变化课件预设,或边授课边制作,或由学生小组亲自动手。这样,学生不但可以独立制作一些简单的数学课件,而且还可以从中学会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体会到信息技术的优势。这也正是几何画板的另一大优点。

1. 即时演示,亲眼见证奇妙变化

在一些数学知识的研究中,我们往往需多次操作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这个“多次操作”有时候既费时又费力。如果利用一般的课件,又会出现和学生的提问无法一致的现象,从而缺失交互性。利用几何画板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利用它强大的参数功能可以实现学生要什么数据就有什么数据。

例如,在“圆的面积”一课中,我们在推导圆面积公式时,如果单纯的用剪拼的操作来推导的话太过麻烦,而且效果也不一定好,若用一般课件其预设又太单一(只能预先做好固定的等份,不能根据课堂生成随意改动)。而如果在适当剪拼的基础上利用几何画板,就可以生成任意等份的圆,而且圆的大小等都可以随意改变(如图5所示)。

[其中n是半圆的等份次数(可以随时填入),R代表圆的半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虚线表示整个剪拼过程(可以随意拉动并保持在任何位置,也可以动画演示)。]

几何画板利用一个预设课件就可以“以一图应万变”,这是其他教学软件所无法比拟的,“几何画板”的优越性显而易见。

2.即时演示,实时感受“变中不变”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总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现象,抓住本质,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但有时候又爱莫能助――没有足够的时间或没有办法提供给学生更多、更全的现象,从而不能使他们建立全面、深刻的表象,构建几何直观,所以很多时候只能是教师“代劳”分析与总结。几何画板的作图是利用“几何关系不变”这规律来进行的,所以利用它完全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问题。

例如,“垂直与平行”这一课中,学生在研究了这两个现象后,对于两条直线在正常位置(水平、竖直等)的判断大都没有问题,但是有部分学生对非正常位置的判断却存在问题。究其原因是,他们这方面的表象建立得不够。倘若在其中花1分钟利用几何画板展现平行和垂直(如图6所示),然后S意拖动,不仅可在数秒钟之内让学生观察到足够多的现象,建立比较全面的平行和垂直的表象,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变中不变”的思想。

3.即时演示,直观分析知识联系

在数学学习中,有些内容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需要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对比,以发现其中的奥秘。但是只凭“空对空”的讲解、对话,是无法使那些原本就弄不清楚的学生,特别是潜能生走出“云里雾里”的模糊状态,即使用几个静态图来说明,也会让人感觉“缺乏联系”,从而不能使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浪费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这时,如果我们利用几何画板来进行即时动态操作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那么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例如,在学生学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之后,我们往往会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个面积计算公式,这就需要和学生探讨这三个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关系,得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其实是梯形的两种“特殊情况”(平行四边形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特殊”梯形,三角形是上底为0的“特殊”梯形)。此时,如果利用几何画板强大的交互性和即时性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相互转化的动态课件(如图7),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图7中,拖动右上的点即可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之间随意转化,也可制作成连续的动画。而且在“高”方面也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本质。)

4.即时演示,现场弥补操作不足

在数学学习中,有部分知识是需要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慢慢发现的,但是这些实践操作往往如同“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学生操作时的“量”不够多,“质”不够高。

例如,在“圆的周长”一课中,学生用线操作后发现要找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联系比较困难,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而做”。因此,我们可以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再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如图8),以弥补他们操作时的不足。

(如图8,我们可以用圆心随意调节圆的大小,拖动下面的点可以反复拉直与还原圆的周长,并且在比较的过程中,3条直径也会随圆大小的变化而变化,能让学生清楚地感受到3倍多一点的关系,最后显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数据,让学生总结得出π,效果相当好。)

第4篇

一、发挥直观性优势,帮助学生建立几何概念

在几何初步知识的概念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直观性的优势,为学生建立概念,创设优美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充分感知。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意义时,学生回答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三角形特体后,计算机将红领巾、三角析的颜色去掉,只留下其外框,教师指着这些外框让学生数一数这些三角形有几条线段组成的,这样就抽象出三角形的特征。随后计算机屏幕上三条边依闪动并发出声音,对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这一意义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对新概念的建立起到了教师用语言描述而达不到的作用。

又如:在小学形体知识教学中,涉及周长、面积、体积、高、棱等,由于这些概念带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以接触感性知识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往往易混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弄不清体积与表面积的区别,不能正确理解高与底的对应关系等,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为了帮助学生分清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在课件中可这样设计,让一只小狗绕圆一圈,跑过的地方同步变色,将圆的平面部分从上到下涂上颜色,配合师生的回答,学生很快就理清了周长和面积的关系。

因此,发挥多媒体直观性的优势,可以把几何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和运用几何概念。

二、发挥动态性优势,帮助学生理解几何公式

在小学形体知识的教学中,有些公式的推导往往涉及到一些中学才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在常规教学中往往是令教师头痛的一件事,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可化难为易。

例如:在课件《圆的周长》中,周长公式C=2πr的推导师涉及到不完全归纳法,我们在课件中可以这样设计:先出示直径分别是6cm、10cm、15cm的圆,然后令其依次在一线段上滚动,在滚动直径的1倍、2倍、3倍距离时依次出现记号,滚完后显示其滚动路程的距离,演示完后,老师让学生观察圆滚过的路程即周长和圆的直径的关系,学生有这三个圆环滚动的动画作为依据,很容易归纳出圆的周长是圆的直径的三倍多一点的结论。

再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可以这样设计: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用割补的方法使学生在割移过程中发现割补后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从而为学生自己推导公式作了辅垫,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自己发现知识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发挥多媒体动态性优势,不仅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而且为学生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情境,引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愿望。

三、发挥形象性的优势,帮助学生掌握几何特征

在教学时,有些几何特性的建立只靠教师语言传递,学生往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多媒体教学则弥补这一缺陷。

例如:三角形的特性是“不变形、稳定性”当问及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应用三角形这一特性时学生一下能说出电线杆、凳子及自行车等,但当具体问及这些物体哪个部位利用三角形稳定性原理时,学生则露出无奈的神情。可见,三角形稳定特性在学生头脑中仍然是非常抽象的。现在计算机只要在其有关部位闪示几下,学生就会一目了然,为什么要在这些部位应用三角形这一特性,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再如:在《圆的认识》课件中,可以制作三幅画:轮胎分别是正方形、椭圆形、圆形的摩托车在路上行驶,学生观察后要求其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原因。学生在计算机的进一步提示下(出示放大的摩托车轮胎,半径及圆的闪烁),能说出由于圆形轮胎的轴心到地面的距离不变,所以摩托车行驶比较平稳的原理。

第5篇

【摘 要】《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可以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很多“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展示几何模型等,进行图像上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无限风光,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信息技术;服务;教学

常言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讲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勇于探索,有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反之学生很难马上进入角色,学习不会积极主动,教学不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多媒体具有强大的音像等功能,能使导入自然,趣味横生。所以,运用多媒体,不仅能优化数学课的导入,节省板面,而且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用。例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在课题导入中老师就说:“同学们,上课前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边说一边简单地操作鼠标,学生一下子被屏幕上的有趣的画面吸引了,课件一边演示,老师一边讲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特别喜欢吃猴王做的那些又香又甜的大饼,一天猴王做的大饼新鲜出炉,它的三个孩子吵着说:“我要吃饼,我要吃饼。”于是猴王把三块香甜的饼分给三只小猴子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老大一块,老二嫌小便吵着说“一块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于是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了老二两块;老三更贪了,吵着说:“两块太少了,我要三块。”于是猴王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老三三块。同学们,猴王到底给哪只猴子分的饼多些呢?因为有直观的故事情节,有多媒体生动有趣的图像动态显示,抽象的数学概念就变得特别形象、生动,学生学习分数的兴趣就被极大地激发了,在动态的课件演示过程中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了有关分数的知识。并且轻松地将本课题的重点引入进去了。

数学课难免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产生积极探求问题奥秘的心理,即“疑中生奇”,从而达到“疑中生趣”,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在这方面的运用,就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当然,在设置悬念时也要注意适度,不“悬”时学生不思即解,达不到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太“悬”学生望而生畏,百思而不得其解,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例如: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过程中,出现需统计的年份不是连续的,但是要求正确地反映出数量的增长变化,且画图时必须每年要留出位置。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课件观察画图的方法,他们会看到表示年份的竖线缓缓的自动移入,但是又留了一些空格,这时都产生了疑问。对于表示年份的竖线距离不相等这一问题,我问学生为什么,大多数都有了一定的见解。随后,学生们表现出积极地想要跃跃一试的姿态。此时,顺利地将本课时的重难点一并托出。我再重新演示课件,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述,使学生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了画图的方法。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重在教材的钻研,注意多媒体课件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将教学过程的设计摆在第一位,运用多媒体辅助我们的数学教学,使学生经过认真观察去发现新颖的多媒体画面所表现的数学问题,通过思维进行整理,从而使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训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在课堂上要适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问题”是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的流露,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前提,有了问题人们才会去钻研,才会去探索,正是这种求索性心理倾向,有力地推动学生不断地带有疑问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究。但是,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教师利用课件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深入探索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知识的生长点、疑难点、模糊点创设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实用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处于主动的思考中,再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和引导,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掌握知识,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公式推导这一章节时,为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圆的周长”概念。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彩色线条闪烁圆周长所在的曲线。教学圆柱的认识,利用多媒体演示长方形沿着一条长为轴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圆柱这一抽象的空间图形验证学生的猜想。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对折、重合等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及对称轴的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够创设集图、文、声、色及网络交互于一体,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地模拟和呈现实际生活情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有利于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联系,从而丰富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圆的面积》时,考虑到实验过程的复杂和难以具体操作,学生也难以掌握和应用。于是,我引入计算机技术充分运用CAI演示:用紫色线段表示圆的半径,用红色曲线表示圆的周长,用蓝色表示圆的面积,并将圆多层次地等分成2份、4份、8份、16份、32份、64份……,使学生直观感受并领悟到:一个圆分成很多的扇形,等分的份数越多,小扇形就越接近于等腰三角形,围成的那条封闭曲线就越接近直线。此时,我适时地启发学生想象和分析并让学生运用CAI去动手分组剪拼操作:怎样把圆转化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下,同学们的答案有把圆剪拼成近似长方形、平形四边形、三角形以及把圆剪拼成梯形等各种图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所拼成的图形的面积与圆面积有什么关系?所拼成的图形的面积的长(底)、宽(高)与圆的周长、半径是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所拼成的图形与圆的内在关系,都能概括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又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

众多实践表明,应用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高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高度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第6篇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我国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数学教育的现状。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到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本文就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创新教育中的运用及对数学教学重要方面的改变,结合自己的研究与实践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好奇心是人们对新奇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有机组合,图、文、声、形、像并茂,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具有丰富的感受性和新颖性,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激发创新意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来导入:烈日炎炎,口渴难忍,猪八戒找来一个大西瓜解渴。悟空说:“咱们四人平分,每人吃四分之一吧。”八戒很贪吃,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找来的,应该多吃一点吧,我至少要吃六分之一或七分之一。”其余三人听了哈哈大笑。小朋友,你知道大家为什么取笑八戒吗?在这个情境中,火红的太阳,干枯的大地,翠绿的西瓜,滑稽的人物表情,幽默的人物对话,为学生提供了身临其境的感觉,适时提出的问题,自然就能创设出最佳的学习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大大地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巧设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创新思维表现在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等几个方面。学生能够在教师提供的事例中归纳出一个法则(哪怕是不完善的)、抽象出一个概念、想出一个巧妙的解题方法,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发现,是创新思维萌发的嫩芽。而教师要使嫩芽成长,就可运用信息技术灵活多变的优势,为学生积极思维营造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显示直觉材料让学生大胆猜想,充分建立表象,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如教学《圆的周长》中“圆周率”这个概念时,在学生弄清周长的意义后,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以O为端点,延长出射线L,在射线L上任取一条线段作直径动态地画出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仔细观察后质疑:“在这些圆中,谁的周长最长?”“你猜想圆的周长大小与圆的什么有关?”“能猜出是什么样的关系吗?”“能用数学方法计算出来吗?”引导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大小与圆的直径有关。学生根据课件的演示能很自然地推理到研究圆的周长就得研究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研究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得出“圆周率”这个概念。

三、交互设计,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创新教育核心的创新能力,小学数学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是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结果的表达能力。可利用信息技术强有力的交互功能、人机对话功能、提供大量信息的功能,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拖一拖、摆一摆、拼一拼、比一比等活动主动发现问题,找出事物间的联系,找出疑点,为创新架设桥梁。

在学习小学数学《圆的面积》后有这样一道思维训练题:计算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传统的方法是把各个部分的图形分别计算面积,然后相加减得到阴影部分的面积。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可通过让学生拖动、折叠、反转等方式来诱发学生的想象,创造性地去思维,使其不囿于某一现成做法。在学生充分活动、建立表象的基础上出示图形,让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得以归纳,从而建立起“用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圆的面积”这一数学模型,自然就能解出更复杂的图形。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教育是培养创新的最佳途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作为创新教育的主导者,教师必须将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让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7篇

一、注重简约性

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应注意课件的简约性,要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自主归纳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教学课件的设计不能制作得过于凌乱和花哨,所设计的信息量不应过于繁杂,尽可能多使用图表,文字注释时,应使用精简、精炼的文字进行说明注释,突出重点,太多的文字,影响画面排列质量,也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疲劳,产生相反的效果。颜色要使用合理,搭配协调,过多的颜色会对学生造成视觉疲劳,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件中还应注意文字大小使用合理和恰当,操作简单,最大限度地降低冗余信息的出现。

二、强化交互性

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课件的交互性,传统教学模式中,基本上都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且依靠黑板的教学也很难达到交互性教学的目的。

真正高效的教学应该是具有双向性,交互性的教学,只有学生与教师之间具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到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真正发现学生不能掌握知识的根源,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对教学设计进行完善,更适应学生的学习。因此,多媒体课件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教师的教学,更要考虑学生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完善知识架构体系,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的教学课件。

三、突出针对性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当有很强的针对性,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所有的内容,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引入多种形式的信息知识,如,动画、文字、图像、影像等,但是应当时刻保持针对性的主题突出,避免引起学生杂乱无章,不知所云的学习感受,通过多种信息对主题的重复性阐释,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学习“椭圆的定义”一节内容,教师可以播放太阳系九大行星绕日运行的轨道视频材料引入椭圆的形状,然后教师可以引入椭圆的面积公式S=π×a×b(其中a,b分别是椭圆的长半轴,短半轴的长)。教师可以使用“几何画板”等软件,通过改变a,b数值,观察椭圆形图像的变化规律,归纳、分析、总结,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影响椭圆形面积,形状的因素,以及变化情况,从而获得椭圆的定义与性质等,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轨迹是如何确定的,这也是研究椭圆形的重要价值之一。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中板书的推导分析展现功能的结合应用,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思维节奏与教学节奏更加同步,同时也能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互。

四、具有集成性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学习的感官系统越多,大脑与外界信息之间建立的神经网络连接也就越多,同时对学生的感知,理解和记忆的作用效果也就越高。多媒体教学技术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可以更好地调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等多种感官系统对知识进行摄入、分析和记忆。因此,教师在多媒体课件设计时应注意集成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更好地传递信息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具有高集成性的教学课件,可以将文字形式的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通过声形互动和动静结合等方式使教学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具有更强烈的多层次性,多角度性。如,教学圆锥曲线的统一性,根据方程(1-e2)x2+y2-2px+p2=0,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离心率与圆锥曲线形状的关联的课件,拖动e,通过动态的改变e值,就可以直观地看到图形图像的变化情况。再将这一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圆锥曲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传统教学环境中,幻灯投影“只见其像,不闻其声”,录音机“”但闻其声,不见其形,录像电视固然声像俱全,但在应用过程中却必须购置相对昂贵的专业设备并配以相应的技术人员。现代多媒体教学环境充分发挥“三机一幕”(教师机-学生机-投影机-幕布)的优势,图文声像并茂地呈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然而,若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需要从教学系统化设计的角度进行前期的课件准备与规划。

1.激发兴趣,提高参与的效度

在多媒体教学情境下,教育信息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就意味着强烈认知兴趣,进而转化为求知欲望。如:讲到位置、圆等章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感性经验,但往往只是浅层次的表面,也从未留心观察。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再现生活情境。比如,讲到《位置》时,为了让学生能用数来标识情境中物体的位置,课件制作中首先呈现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个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图所示:

2.呈现过程,易于学生学习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曾指出:小学生处于儿童思维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六七岁左右到十一二岁左右),相较于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左右到十四五岁左右)而言,虽然已有了逻辑的适当应用,但具体运算思维还“不能离开具体事物的表象,仍然要以具体表象为支柱”,“不是一个完善的整体结构”,“是零散的”。

根据小学生的这一思维发展特点,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中要着重关注具体形象的支持,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的显示出来,把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进行“解构”,化整为零,化繁为简,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如:“圆的认识”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如何教学生用圆规画圆,利用Flas展示圆规画圆的整个过程。章节开始,首先呈现给学生一根火柴的顺时针旋转,红色的火柴头画出一个圆形轨迹,感知到圆是如何形成的。设计课堂提问环节,“想一想”――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圆形事物,是不是能比老师课件中提到的更多更好。接着,“画一画”――动手尝试,怎样能画出一个规范的圆形。课件展示硬币、瓶盖、碗等只能画出相同半径的圆,怎样能画出你想要的任意大小的圆呢?以图片展示的方式,呈现出利用圆规画圆中的关键步骤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揭示规律,拓展思维的深度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及推演过程是章节的重点、难点。单凭言语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圆形与长方形的关系,课堂的板书演示又费事费时。多媒体课件的展现简洁明了,圆的8等份拼接为近似于长方形的不规则图形;16等份已形成接行四边形的图形;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做一做”――做中学,边做边思考,按照课件的演示过程亲自动手拼一拼,验证是否果真如课件中所示,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揭示规律的同时,引领学生进行规律的证明或证伪,拓展更深入的思考,使知识点真正得以理解和掌握。

4.及时反馈,增强学习有效性

技术支持下的教学与学习过程能够给予高质量的、可参与的学习体验,通过信息反馈可以把一节课中的重点内容集中在一起,让学生对该节知识掌握情况做一次自检,有助于学习问题的指导与矫正。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时,更应当注重习题环节的设计,对于学习者的答案进行及时反馈:正确时“言语鼓励”;错误时提供线索,启发进一步思考;“练一练”环节的最后,生成该模块的“错题集锦”,供学习者再一次练习,巩固学习成果,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第9篇

一、优化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是部分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害怕的原因之一,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数学教学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课堂能立体地、丰富地、生动有趣地为小学生呈现教学内容。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就会被激发出来,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角的认识”时,通过精致的课件出示“大炮击物”。首先教师先演示怎样去击物体,击中了,学生都不由自主地鼓掌,接着教师问:“你们想玩吗?”学生们这时的积极性很高,上去的学生有的击中了,有的没击中,教师抓住契机问道:“要击中物体必须调整好大炮的……”下面学生说:“角度。”教师肯定地说:“学完这节课的知识,再玩这类游戏时你们击中率就高很多了。”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教学中,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又如讲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一位教师制作了如下Flash课件:两个同样大的圆,一个圆的阴影部分是,另一个圆的阴影部分是,然后让学生猜想:两阴影部分合起来是圆的几分之几?由于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不能直接相加减,因此问题自然也呈现在学生面前,它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新知的学习成了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发挥了主体的最大潜能,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措施。

二、优化信息技术,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教师要正确地、充分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创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多媒体教学的优化组合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在学生掌握知识重点、突破难点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有机结合,即课件和实物操作演示、投影机展示结合,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例如“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荧屏上从闪动的一个点(圆心)开始,顺时针方向闪动出圆周,通过动态演示,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圆就是在平面内到一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又如在学习统计的初步知识中有关“求平均数”的内容时,可用多媒体创设这样的情景:身高1.4米的小明要趟过一条平均水深0.8米的小河,他会有危险吗?在学生们的争议中,教师适时演示课件,有时小明能安全渡过,有时又遇到危险。在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会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突破难点,认识事物的本质。

以上教学过程,均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信息媒体处理,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

三、优化信息技术,开拓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小学生观察事物常常带有随意性和片面性,空间观念比较差,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是一门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即把抽象的东西转化成具体形象的事物。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教学时一定要联系实际。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通过图形的割拼,将圆转化为长方形,而这一等积变形的过程,学生很难理解,若运用传统教具演示割拼过程,学生很难从这两种图形中找出联系。这时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中,由计算机将圆等分成2份、4份、8份、16份、32份……然后将这一些小扇形一个个从圆中“飞出来”排成两行,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并闪烁显示,最后移动长方形的长去量圆的半周长,移动长方形的宽去量圆的半径,当长与半周长重合、宽与半径重合时,重合的边不停闪烁。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学生对于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能很自然地接受了。这样由扶到放、由现象到本质地引导,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到如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的探索活动中来。学生思维得到了碰撞和发散,在想象中空间思维能力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过程,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过程。信息技术参与数学教学,提供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的图象能促进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并培养空间想象力。小学数学知识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学生们在获得空间观念的过程中,视觉、触觉、听觉及其相互结合起着重要作用。空间想象力是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是高一级的心理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多媒体课件可以提供感性材料,也可以呈现思维过程,以促进学生这一能力的提高。

第10篇

教材分析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圆锥的认识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部分.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圆锥体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这一部分内容即能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圆锥问题的方法.

教材通过直观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判断推理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对过去学生试卷的分析,在计算等底等高圆柱、圆锥体积的变形题中,错误率比较高,主要原因是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不清,因此教学中对于算理的推导要特别注意.

教法建议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圆锥的认识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圆锥的认识,重点是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教学时首先需要复习已学的圆柱体的特征,然后结合实物,通过对比,使学生掌握圆锥的特征.教学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引导学生猜测、动手实测操作,利用课件演示测量过程,使学生顺利突破难点.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

教学圆锥的体积,重点是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时可以按照“演示:利用课件演示圆锥体的形成;猜想:你觉得圆锥的体积和什么立体图形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操作:通过实验(包括等底等高和不具备等底等高条件的多个实验)引导学生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验证:进行基本计算”四个步骤组织学生创造性学习.教学中通过学生大胆的猜想尝试与创新,自主探究,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创造空间.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圆柱体,引导学生说出圆柱体的特征.

2、什么叫圆柱的高,并在实物或几何图形中指出.

3、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几何体——圆锥.(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圆锥体吗?

2、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体,那么你们知道圆锥体是怎样形成的吗?(课件演示:圆锥的形成)下载

3、圆锥的认识(课件演示:圆锥体的认识)1、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2、圆锥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侧面).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4、测量圆锥的高(课件演示:测量圆锥体的高1或2)下载

(1)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

(2)用直尺和三角板如何测量圆柱的高.

5、圆锥侧面的展开图(继续演示课件:圆锥体的认识)下载

(1)想象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

三、随堂练习

1、说出圆锥的特征.

2、说出圆锥各部分名称.

3、指出下列各图是由哪些图形构成的?

第11篇

【关 键 词】: 数学课堂 多媒体 优势 时机

几何初步知识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小学生缺乏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因此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学生很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形象、生动地在学生面前展现几何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一、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1、直观性的优势。我在教学中根据几何初步知识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从新知识的导入到新概念的建立;从新概念的建立到新知识的巩固,均借助计算机的直观演示,为学生创设和谐优美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充分感知。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意义时,学生回答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三角形物体后,计算机将红领巾、三角板的颜色去掉,只留下其外框,教师指着这些外框让学生数一数这些三角形有几条线段围成,这样抽象出三角形的特征。随后计算机屏幕上三条边依然闪动并发出声音,对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这一意义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对新概念建立起到了教师用语言描述而达不到的作用。

2、趣味性优势。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改过去课堂上尽是静态信息辐射的局面,使原本呆板的东西动起来。例如,在三角形意义这一概念建立时,在屏幕上出现三条线段,然后通过画面移动三条线段围成一个封闭的图形。再如,在建立三角形高这一概念时,屏幕中的三角形一个顶点及它的对边闪过后,由这个顶点慢慢下来一条垂线,垂足落在它的对边上,并且随着打出“高”、“底”的字。这样通过对屏幕上图形移动的变化,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意义和高的意义这两个概念的理解,而且吸引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3、形象性优势。在教学时有些概念的建立只靠教师语言传递,学生往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能弥补这一缺陷。如三角形的特性是“不变形,稳定性”,当问及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应用三角形这一特性时,学生一下就能说出电线杆、凳子及自行车等,但是,当具体问及这些物体的哪个部位利用三角形稳定性原理时,学生则露出无奈的神情。可见,三角形稳定性特性在学生头脑中仍然是非常抽象的。现在计算机只要在其有关部位闪示几下,学生就会一目了然,为什么要在这些部位应用三角形这一特性,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及时有效的把握时机

虽然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环节,严格及时的把握好应用的时机。

1、辅助于建立清晰表象之时。表象是思维想象的依据,能否在学生的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在几何形体知识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掌握一些作图的方法,常规教学中,教师常用三角板、圆规等教具在黑板上的板演,但由于受到教师的手、粉笔或视角的不同而形成视觉阻碍。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将这部分内容均用计算机模拟演示,使模拟作图过程或其它知识点的讲授,既不受视觉阻碍,又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为教学过程的进一步深入埋下伏笔。

2、辅助于渗透数学思想及方法之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要求“在教学中要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及其方法”,在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中有一些公式的推导往往涉及到一些中学才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只可让学生意会,不可言传,这在常规教学中往往是令教师头痛的一件事,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化难为易。课件《圆的周长》中,周长公式C=2πr的推导涉及到不完全归纳法,我在课件中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直径分别为8cm、12cm、14cm的圆,然后令其依次在一线段上滚动,在滚动直径的1倍、2倍、3倍距离时依次出现记号,滚完后显示其滚过路程的距离。演示完后,老师让学生观察圆滚过的路程既周长与圆的直径关系,学生有这三个圆环滚动的动画作为依据,很容易归纳出圆的周长是圆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结论。

第12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育领域中运用得越来越广泛。我们不否认,多媒体教学在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在使用多媒体数学教学中,只有巧用,才能打造高效课堂。

1激发学生兴趣时利用多媒体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持久性差等特点,数学教学特别是一些概念的教学,往往是枯燥无味的,以往的教学方法就是死记硬背,教师会要求学生多读几遍,以加强印象,结果是内容背熟了却不理解意思,教学效果不理想。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并茂的画面传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秒的认识》时,可以利用火箭发射的场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当用多媒体播放火箭发射现场的倒计时时,学生都会跟着数:“10、9、8、7、6、5、3、2、(1)点火!”。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了强大动力。

2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时利用多媒体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少,对数学课本中抽象的知识不易理解和接受,以往在课堂上都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那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如今在信息化大环境下,教师的角色悄然发生了转变。在课堂中较多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带着问题去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寻求答案。创设这样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课堂气氛也相对活跃。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和“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用一根线绕圆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得到圆的周长,这样既不便于过程演示,又不利于学生观察。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却能把这个过程演示得非常清楚,首先屏幕上出现3个颜色鲜艳、直径不同的圆,然后圆周上出现1个闪动的色彩鲜明的点,作为起点,之后这3个圆开始同时一起滚动1周,得到3个不同长度的圆周长,这样学生对圆的周长定义就有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很容易就概括出圆周长的定义。

3突破重难点时利用多媒体

数学概念、定义等知识都比较抽象,小学生理解、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传统的教学手段,遇到的最大难题莫过于一些课本的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师牵强附会的讲解这些知识点,结果学生还是没有真正理解。而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对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处理能力,形成声、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地显现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促使学生理解、把握它们的本质属性。让教师讲得少、学生思考多,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时,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光靠教师讲解,或用传统的教具教学,都会感到非常枯燥,学生也难以理解。笔者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原来非常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动化,增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12个数字、指针和格子。紧接着,通过图像的闪烁及声响效果,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5个小格。然后,再通过色彩的变化和

动态的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周的过程,让学生得出1h=60min,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通过多媒体动画创设了一个小学生一天作息时间的生活情景,来巩固新知,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了“生活数学”的新理念。

4强化公式推导过程时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用于揭示公式的推导时,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较系统的认识。例如,在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通过把一个圆分成16等份、32等份,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得出:上下对边越来越“平直”,左右对边越来越“竖直”。明确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学生很容易想象出:如果等分成无限份,就一定能拼成长方形。比较得出: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从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出圆的面积公式。利用计算机的演示,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化圆为方”的深刻表象,帮助学生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进一步加深对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5强化规律揭示过程时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有优异的交互能力,可以能把“静态”转化为“动态”,把“单一固定”转化为“随机”。如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首先利用课件制作出相关的图片和声音;讲孙悟空遇到妖怪时,拔出猴毛变出许许多多的小孙悟空打妖怪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然后通过问题:若1根猴毛可变出6个小孙悟空,2根、20根、200根猴毛分别可变出多少个小孙悟空?列出算式:2×6=12,20×6=120,200×6=1 200。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每两个算式进行比较,会发现什么?学生在汇报时,选取并进行比较,这时课件就可以将学生选出的算式扩大并置于中间显示,再在算式上点击,就会出现比较箭头,以及数字颜色的变化,以提示因数之间的关系,两次点击出示不变或扩大、缩小的相同倍数。比较结束后可以返回前面一个页面让学生继续选择比较,从而通过比较发现积的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