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顾城的远和近

顾城的远和近

时间:2023-05-30 09:48: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顾城的远和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顾城 《英儿》 自我误认

一.离众――超然的遗世独立

顾城曾评价自己是一个生活于现代的原始人。[1]他内心矛盾冲突的根源在于对人的社会性的根本否定,追求绝对的精神至上,这也直接导致了诗人内心与外在世界出现巨大裂痕。这种裂痕一方面是外在环境对于诗人内心的压抑所致,另一方面是诗人自己内心对于纯净纯美生活的偏执追求所致。

1.他者的压抑――童年的创伤性经验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显示,童年的某些记忆或经历对于人类的影响往往是如影随形、终其一生的。十岁,一个不谙世事、纯洁无瑕的年纪,在小顾城和云朵、土地、瓢虫蚂蚁对话时,“”悄然发生,可以说他是目睹并亲身经历了那个充满灾难与荒诞的时代,从这里开始,小顾城的内心与外在的世界便出现了第一道裂痕,现实世界的黑暗以及由此的带来的痛苦,在促进他内心早熟的同时,也剥夺了他正常心理情感向着健康方向发展的权力。他多次提到自己是一个不愿长大的孩子,心理年龄永远停留在八岁,拒绝成熟,是因为内心已经过于早熟,对于外在的事物看的过于透彻而不愿承受这种清醒的认识所带来的痛苦。这种拒绝是一种逃避,一种自我保护,把自己包裹在与自然界融为一体的象牙塔中,隔绝一切外在世界的入侵,那是一个只有童话的王国,而他是隐居其中的王子。童话,对于顾城来说,不仅仅是自然的本性,更是后来他向外界抗争的一种方式。期间,那段与父亲一起被分配到渤海荒滩上养猪的生活是顾城记忆中难得的快乐时光。在那个荒滩上,顾城亲密地与自然相拥,融为一体,用一个孩童的视角观照着自然界中的万生万物。从小居住于城里的顾城,在乡村待的时间并不久,但这却成为他童年生活中难得的一段快乐时光,并且在后来的人生岁月中,一直固执地坚持这种封闭的情绪记忆,蓝色的大海、湛蓝的天空、布满露水的清晨,这些都构成其诗歌中重要的元素。

2.本我的冲动――对于纯净纯美的追求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属于人的无意识结构,遵循“快乐原则”,自我属于意识结构,遵循“现实原则”,超我则是理想化、道德化的自我,奉行“理想原则”。正常人格中,这三种力量往往是互相制约存在。但在顾城的人格当中,完全依照快乐原则,超我几乎不起任何作用。

从小,受诗人父亲的影响和熏陶,顾城对自然就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能力,八岁的时候就会将自然中的各种景物和事物变成充满童话色彩的诗句,“那是塔松和雨珠的故事;是云朵和土地的对话,是瓢虫和蚂蚁的私语。”从写诗开始,他就十分注意观察自然,与虫鱼鸟兽对话,闻草木花香,观潮涨潮落,看繁星满天,这种对于自然的深切关照与体验是促使他成为“童话诗人”的重要因素。他笔下的自然是一种被关照过的人格化的自然,有自己的感官、自己的语言动作,人与自然中的动植物可以自由自在的对话。拟人化的写法在顾城的诗歌当中随处可见,宛如来到一个童话王国。对于自然的体验其实就是对于生命的感悟,诗歌与自然或者说是生命对于顾城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发现了自然也就发现了生命,顾城对于自然的讴歌实际上就是对生命本身的一种赞美。也正是由于这种在自然殊的生命体验,使得顾城无法容忍外在世界对于他心中理想王国的破坏,他对于人的社会性的否定实际上也是对自己人格中超我制约的直接摒弃,他认为生命价值的实现应该是本我的自然流露,这也促使了其在偏执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二.自我误认的典型

在顾城《远和近》的诗句中,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一个“你”和“我”的对立,诗中的“你”可以看成是诗人内心一个反观的自我,即想象界的自我。这个自我超脱世俗与自然相近。诗中的“我”则可以理解成一个活在现实界的存在,这里的“看”则与拉康镜像理论的“照”相类似,“你”之于“我”是一个镜中之象,活在想象界的“你”有被抛至现实界的“我”所o法到达的领域。

镜像理论是拉康针对人的自我认识而提出来的。婴儿在镜中识别出自己的形象,人类的自我由此开始确立,并且在后来的一生都会去寻找某种形象将其视为自我。但这种自我从一开始就是在虚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类对于自身主体性的完整感都是通过镜像阶段来获得的,自我即他者,自我是人类自身想象的、期待的、扭曲的甚至是被误认的一个对象。而顾城或许就是这样的一个对自我误认的典型。

1.审美的乌托邦

在顾城的内心,一直在极力寻找一块镜花水月般的人间天国。他说他要修一座城,把整个世界关在外面。[2]后来,他也终于得偿所愿,找到了这样一个地方,那是位于南太平洋的一个小岛――激流岛。诗人多次提到:“推开窗,我就看见了海,我知道这是我要找的地方”,“这是我找了二十年的地方”。那个四面被蔚蓝色海水围困的小岛对于顾城来说就是一个隔绝外在一切喧嚣的桃源胜地。在激流岛上的生活对于顾城来说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在那里他隔绝与外在的一切联系,拒绝学习外语,不与妻子和英儿以外的人交流,走到哪都带着一顶自己制作的烟囱帽。对于他来说,这种生活才是一种理想性的生活,但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其社会性,顾城这种完全脱离社会性的生活实际上是一种以话语建构起来的如前面诗中提到的“看云时很近”的想象界的生活。乍看起来,他所描绘的激流岛上的生活是一副多么和谐令每个人都心向往之的和谐图景,他摒弃现代社会对自己的所有束缚去构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太虚幻境,所有的快乐都源自自己内心的期待,但是这种美好终究是诗人内心的一个幻景。顾城曾在《英儿》中多次提到与妻子在岛上养鸡以及妻子通过卖鸡蛋来维持生计的,在我们看来,这种基本回归小农社会的生活令人神往,但后来在他好朋友的回忆中,顾城夫妇因为在激流岛上养了几百只鸡,一到晚上,鸡叫声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当警察来到家中劝说谢烨卖掉所有鸡时,顾城一气之下拿着剪刀剪下所有的鸡的鸡头并扔给警察。在这里,我们会发现,顾城在岛上的生活并没能真正做到不受世俗的干扰,换句话说,他理想中的生活无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他在书中所描绘的桃园圣地般的生活终究是在虚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爱情的乌托邦

对于正常人来说,看完《英儿》这本小说后,可能都会被顾城在激流岛所建立起来的女儿国所震惊到。他在《英儿》的开篇就说:“你们是我的妻子,我爱过你们,现在依旧爱着......。”虽然在这里,诗人将自己对两个爱人的感情都是给予肯定的,但他不论是对谢烨或是对英儿的爱,都是一种映照在他者的形象上的感情。诗人对于他们的爱不过是经过自己内心关照过后将心中理想形象附着在外部形象上的一种心理。

《英儿》中,顾城提到只有谢烨真的爱过他,但这种爱却并非我们所理解的爱情,而是一种类似于光芒的东西。这里的光芒,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混杂了爱情以及母爱的复杂情感。谢烨对于他来说相当于阳光和空气,他对谢烨的爱源于自己内心无意识的恋母情结。前文提到,顾城从小与父亲一起生活,母亲在他的整个童年生活中一直处于缺席的状态,他对于母亲的崇拜源自其内心遥远的女性崇拜。从小,母亲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因此,他潜意识中的恋母情结也会比常人更加严重。《英儿》中顾城的朋友就有讲到在生活上顾城极度依赖自己的妻子。从这些都很容易看出顾城对于妻子谢烨的爱更多地像是一孩子对于母亲天生的依恋。如果说对于谢烨的爱是源自他内心深处无意识的恋母情结,那么对于英儿,则更多的像是顾城在爱着另一个自己。英儿可以说是他心中的一个阿尼玛原型。阿尼玛是荣格用来形容男性内心存在的女性原型意象的,也是男性对于女性的一种个人情节。其发展分为四阶段:从夏娃到海伦到玛利亚再到索菲娜。而这四个阶段与之对应的是男性心中的母亲形象、对象、爱恋的神性以及男人内在的创作源泉。而在顾城的情感世界里,谢烨对应的就是夏娃的原型,英儿对应的就是海伦,女人性的谢烨温柔、宽容,拥有慈母般的博爱胸怀,而女儿性的英儿活泼、任性,充满活力。如果说谢烨对于顾城来说代表阳光,那么英儿则更像是另一个自己。在小说中,顾城在提到英儿时曾讲到:“我听到一声发自内心的叹息,那是英儿的,也是我的。”

从这些,我们会发现,与其说顾城死心塌地的爱着这两个女人,不如说他爱的从来都是他自己,他爱的不过是他自己心中的一个王国。他将自己内心的理想形象印照在外部形象上并执着于此,由此,他自我的裂痕也越变越大。

三.幻象破灭后的死亡

对于顾城来说,谢烨与英儿都是他在激流岛上构建的女儿国中重要的元素,英儿与谢烨的相继离去,打破了他内心幻境的平衡,也成为顾城自我形象否定的根本力量,从而导致了他焦虑甚至仇恨心理的产生。他多次强调:“出书的时候我不一定看得到了。”知道自己不一定能等到成书的那一天还执意书写,这是一种对于痛苦的反复性体验。虽然有提到《英儿》的成书是源于妻子谢烨的催促。但在根本上还是源自诗人内心极力对想象界的召回。在那个想象的王国里,他是唯一的国王。英儿的离去对于顾城可以说是一个致命性的事件,虽然它逐渐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但拉康说我们都在语言中栖身,记忆的倾向性也决定了语言所涉及的是我们内心所无法忘怀的。激流岛、英儿、谢烨以及顾城自己所创作的所有作品都构成了诗人的一个“看云时很近”的想象界,他是诗人通过“想象”这面镜子看到的影像,同时被这种影像所引诱,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此在世界”中。诗人一直活在这种他者目光的温存中,他还未来得及确认出自我,英儿的突然离去以及后来妻子谢烨的离去造成了他想象界与此在世界的断裂,一直以来他所坚守的执念被两个女人毫不留情的背叛,所有的幻象终被打破,还剩下什么,或许对于他来说,只有死亡吧。顾城曾在自己的诗《的确,这就是世界》中说过:“我没有在世界上活过”,这一观点在某种层度上也与拉康的“人只活于幻象之中”不谋而合。

注 释

[1]《墓床―顾城 谢烨海外代表作品集》,虹影、赵毅衡,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

第2篇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再别康桥》

离别,是人生的必修课。其实要做到潇洒地转身并不容易,因为确实有好多东西值得去留恋、去细细品味。其实离别并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开始,一个新希望的开始,只有结束一段,才能拥有一段。

“还是走吧甩一甩头,在这夜凉如水的路口”。----高晓松《白衣飘飘的年代》

其实歌词也是一首诗,只不过用唱的方式表达出来,更多的给人是一种咏叹调。有的时候人真的会这样,在十字路口的正中央,面对面前的四条分岔路,犹豫不决着,其实最是应该坚定地选择一条不让自己后悔的、自己热爱的道路,这条路不一定宽阔,但一定充满欢歌笑语,采撷一路鸟语花香。

“陌生人, 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 而我只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有好些人都认为这几句话中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前面几句,而我却不这么认为,或许是对这首诗的切身体会,才让我真正理解到最后一句话的真谛,是啊,所有的熟悉的陌生的人儿,祝你们幸福,而我却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尘世的喧嚣覆盖不了心中的平静,只要心中有着那个梦想,不论身在何处,都像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样。

“春天之所以美好、富饶,是因为它经过了最后的料峭”。---舒婷《初春》

我在遇到挫折的时候经常用这句诗来给自己打气,人生的短暂挫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打击过后永远站不起来。或许每个人都应该有春天的这种精神,经历了寒冬的彻骨洗礼,春天才分外美丽;经历了失败的沉重打击,未来才无限宽阔。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顾城《远和近》

第3篇

[关键词]小诗体;20世纪20年代初;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235-01

小诗体,顾名思义,为形式短小的诗歌,一般为几行或十几行,内容精炼。小诗是一种倾向表现单一的瞬间感受与顿悟的自由诗体。小诗作为中国新诗史上萌芽较早并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诗歌品种之一,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先后经历将近九十年的流变。文章拟对上个世纪20年代初兴起的小诗体与70年代末80年代初再度兴起的小诗体进行对比研究,从产生背景与原因、艺术风格等方面探讨两个时期小诗体的异同。

一、“时代病”的真实投影

小诗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正是中国社会处于“五四”落潮时期,中国社会为沉闷迷惘和令人窒息的氛围所笼罩,包括鲁迅在内一大批知识分子,仍在苦闷和彷徨中对社会性人生的真谛进行艰辛执着的探索。相比较小说、戏剧、散文,小诗——这种适合表达一时一地情感的文学形式,在当时似乎能更快更准确地表达作家的情感,因此,处于“五四”落潮时期的众多知识分子大都采取了小诗,来表达他们梦醒以后无路可走的苦恼。

70年代末80年代初再度兴起的小诗,同样是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期间笼罩在文坛的阴霾渐渐消散。在“”期间被压抑的诗人群体个人处境由黑暗到光明的巨大而迅速的变化,激起了诗人们强烈而急迫的创作欲望。由于诗歌相对于其它文体而言具有较短的创作周期,而“诗人们此前经历了长期的政治与生活磨难,艺术思维力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而当他们突然面对新的社会生活的时候,艺术准备又不太充分,因而构制长篇就不免显得有些乏力,而此时选择小诗诗体就再合适不过了。”于是,小诗体又因时制宜地成为了新时期诗人们走向“新生”的先锋。

表面上看,20年代初和80年代初的小诗产生于完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但不管是小诗最初的产生还是80年代的再度兴起,都不同程度地折射出了社会变革时期的社会心理情绪。“五四”退潮时期的苦闷和彷徨,“”的压抑和磨难,诗人们面对时代的动荡,选择用“小诗”记录下一时的诗情,很大原因可以归结于在动乱年代,小诗相比于其他文学形式,成诗更快,更容易抒发一时一地的情感。并且,这两个时期的小诗都突出地投射了诗人内心深处难以释怀的“时代病”——它塑造了知识分子苦闷矛盾的灵魂,真实的记录了他们在探索人生征程上所走过的艰难的心路历程,展现了特定时代心理情绪的某些方面。

二、从“形神迷失”到“形神兼具”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诗坛上兴起了“小诗体”创作热潮,达成了现代诗“神”与“形”两者相时平街的艺术效果,唤醒了传统诗灵,但是由于缺乏一种文体类型应该其有的“体”的自觉与规范而告一段落。0而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小诗体经过将近50年的成长历程,在艺术上表现得更为成熟。下面即从题材、形式、思想情感等方面探析两代小诗。

从题材和主题看,20年代初的小诗题材偏向于两方面:一为写景,代表作家有周作人、俞平伯等;一为以哲理入诗,以冰心、宗白华为代表。“诗言情”为中国诗歌古已有之的诗歌传统,但在中国诗学史上,一直把“诗中言理”、“以理为诗”视为诗之忌讳,许多诗家对之大加贬斥。”。而小诗却独取蹊径,以哲理入诗,这也标志着诗歌在内容的革新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哲理小诗除了在20年代初兴盛之外,还一直延续至当代,80年代初出现的小诗大部分对历史、过去的回顾与反思的作品,也可以说是对哲理小诗传统的一种延续。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短短十九个字呼喊出了整整一代人的心声。此外,80年代初的小诗还开辟了另一题材阵地——山水小诗,成就突出的诗人为孔孚,山水小诗是对初期小诗“借景抒情”的一种继承。

第4篇

关键词剖宫产手术率基层

剖宫产手术率在全世界狂升了一个时期WHO呼吁应控制在15以内近十年欧美日已达以下。但发展中国家却继续上升近报载巴西的剖宫产率为世界最高其次是中国。中国有识之士多年也来竭力呼吁但术率仍然有增无减。这个升势开始只限于城市后来农村也跟随上升。本文即重点调研农村基层的情况。

资料与方法

新疆基层有两种一是像内地农村一样的地方单位另一种是生产建设兵团的师、团、连的基层单位。后者比前者医疗卫生水平稍高。师和团都有正规医院。

本次调查对象为农业第七师在天山和准噶尔盆地西北方向经济水平在十个农业师中为中等人口186团场一般人口万左右。1团为农七师中心团场规模大人口9人条件好。如1团医院水平就比周围九个团场医院水平好很多比地方医院高更多。其剖宫产产妇有即非本团场户口而是来自附近地方单位。

用分娩、手术登记本统计1996年~11年五个团场医院的住院分娩产妇中剖宫产手术的。将1团单独统计其余四个稍小团场则合计其总数。

结果

五个团场医院近16年剖宫产手术率见表1。

分娩例数中包括了本团场职工也含本团户口但去团外医院分娩或手术者每年约1例左右前七年多为阴道分娩后八年多为剖宫产。还包括了临近非本团场户口的孕妇来本团医院分娩者每年约1~例大多为阴道分娩。分娩总数减剖宫产例数即为阴道分娩例数其中包括侧切、胎吸等。1997年未包括15、18、19团。15团缺1998~年。18团缺8~11年。

讨论

由附图可见中间那条深色方格曲线为本文重点中心团场1团医院(二甲医院)的16年来的剖宫产术率的变化情况;下方的曲线是更基层一些的四个团场医院的合计曲线皆为县二级甲等医院。上方曲线(简称一附院)是做为比较性质的对照曲线它选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最高档医院也是新疆北部的中心医院(地处石河子市)也是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三甲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床位15高级职称多人不是多位国务院特贴人。

三条曲线虽然16年来全以°仰角在上升但仔细看尚有区别。最上方一附院的曲线在上世纪8年代尚徘徊在1左右(未画出)9年代以后即急剧飙升可喜的是近两年共下降个百分点。1团和四团场合计两条曲线在9年代尚处于不足1的水平而后便也在上升连升1余年其绝对值虽比一附院低约但上升的加速度都是相似的。也就是说城市大医院的剖宫率的确是高得超标出格了但基层农村的小医院都也亦步亦趋跟着飙升达到城市大医院水平好象也不是遥不可及的这很可怕很严重。1团11年倒是也降了8个百分点但喜忧难定。

医界和正确的舆论早已意见一致地认识到:剖宫产绝非最佳分娩方式不是分娩捷径。当剖宫产提高到15时的确大大减少了胎儿和产妇的病死率但当术率继续提高到5~6成时。全球医界一致发现弊大于利剖宫产做多了新生儿病死率反而增多了。所以发达国家都纷纷压缩剖宫率其成绩可喜如今日本的术率已降为7欧洲、北美已减到左右WHO(世界卫生组织)是希望降到15但我国专家们认为要切合实际按中国不签到情况而言先降到~5就不错了。当然也不能搞一刀切中心医院城市大医院可以高一点农村可以低一点。但总的来说少剖是大方向。近年术率大升的原因非常、非常复杂医患双方经济效益法律制约、社会风气、错误认识、医闹猖獗、高年产妇多、初产多、大胎儿多、仪器过分诊断、手术麻醉技术进步……千头万绪。少做剖宫产可不是一件易事。但问题总应解决发达国家人家都解决得挺好到我们这儿就解决不了说不过去吧。其实广而言之剖宫产的长远缺憾还有两条:①其他动物生崽看来似不十分痛苦(据报道只有人才有产痛)。人“进化”到万物之灵问题就多了。如果我们继续十胎八九剖下去这生理分娩机制就会“不用则退”了人类学家已报道现代女性骨盆已经比1万年前小了胎儿脑重已比7万年前翻了一翻。如今作家、媒体、编剧等还一个劲鼓励骨感美、细腿、节食等不利健康的陋习真叫人心忧。②另一远忧是:如果继续多剖助产士、年轻医生们就更不会观察、处理产程了更甭说做产钳、胎吸、接臀位产了。不熟悉就没信心使用再以后就恶性循环了。产科工作要求及时、正确处理问题、毋左毋右、毋早毋晚其实产科比妇科更难掌握、学问更大难道在我们手里就要把产科变成剖腹匠人科。

参考文献

1江森.关于剖宫产术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现代妇产科进展,1998,7():11.

李仁丰.剖宫产为何居高不下[N].健康报,.

张振均.剖宫产学术研讨会记要[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5(1):.

第5篇

本文旨在针对课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如课堂模式滞后、缺乏活力的问题,教师的角色转换和精神与现实矛盾的问题等等。笔者提出“猎豹”精神,意在寻找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一种可能,为完成教学主客体之间的自然切换作出自己的探索。

【关键词】

课改现状 课改精神 快 准 灵 盲区效应

【正文】

一、 课改现状:寻找黑夜中的黑眼睛

诗人顾城曾经说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她寻找光明。”①黑夜中的黑眼睛具有黑色的特质,但他的终极目标却是寻找冲破黑暗、进而照耀大地的那丝光线。用此比拟课改的现状恰如其分。课改在全国几十个实验区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越来越多的论文、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不断现于报端,给人一种极具强烈的视觉冲击。可在这些表层繁华的局面下还是有些不和谐的旋律在旁若无人地弹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②刚刚起步的课改要想从自发走向自觉。正应了屈原的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③

传统的课堂教学大致有三种近乎被捧为真理的模式:(一)满堂灌。这种方式历史久远,大概从“性相近,习相远”就开始了。课堂上的教师宛如一位传道士,照本宣科式的演示,反复机械式的灌输。学生在乏味低效的课堂上也能逼迫自己学到一定的知识,但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受到极大的伤害。《中学语文教学》杂志在1996年抽样调查中吃惊地发现82.4%的学生讨厌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的讲授,这足以说明问题:满堂灌的模式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二)强制的引导者。这类执教者可能在形式上较前一类要活泼灵动些,但他们过于注重形式的变化,有些本末倒置,并且没有注意到课堂主体的接受意愿,即学生是否愿意接受这种形式,抑或这种形式能否真正带给学生所想学的东西。欧美国家的中学课堂设置的课程有相当部分是采纳的学生与家长的意见而设立的。新课程改革方向也是改教法,改学法,甚至抛弃不合时展的课程,添置些侧重能力培养的新兴综合学科。强制地引导学生接受浮而不实的东西,只会误时误人,也不是高明的技法。(三)成绩至上奉行者。应试教育培养出一批成绩至上原则奉行者,他们的最大目标是大幅提升学生卷面成绩,至于采取何种方式不足一提。也许“高分低能儿”的论断的恶果在中学课堂中早已埋下了可悲的种子。

“课改改什么?”萦绕在茫然找不着课堂模式优化之门的广大教师脑中的这一景象或许真可以由顾城来解释,处于课改摸索中的探路人能否用观察一切的黑眼睛去寻找到刺穿黑暗的光明,也许会对课改的进程乃至最后的成败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

二、 课改精神:像猎豹一样出击

新兴的事物少有人涉足,涉足者必为勇者,但对于教学这种培养心智的系统工程,似乎仅有勇气远远不够。笔者认为课改需像猎豹一样出击:快、准、灵。施拉普纳这位德意志的足球匠人给中国足球诊断后开的偏方就是:像猎豹一样出击。虽然被奉为神明的施大爷最终没能将养尊处优、缺乏斗志的中国队带往法兰西,但这位可敬的老人给国人带来的思考却是久远的,特别是猎豹精神。

课改也要面对很多顽症,也需冲击世界杯一样的精神支撑。结合社会发展的进程对教学方式的辐射和影响。课改的精神应有如下三大特色:

(一)快。这里的快涵盖两个层面:1、信息翻新快。2、施教者自身接受新知的速度。前者在很多情况下似乎只是客观存在,很多人对此会熟视无睹。在多媒体充斥社会各个角落的年代,对信息的翻新除了要有心理准备之外,还应掌握主动,适时利用网络等先进的辅助教学设备准备一些教学资源应是一种必备素质。另外后者侧重于施教者自身接受再教育的能力和意识。施教者非完人,除了补充必要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补充与教育有关的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说到接受再教育的意识问题,有很深感触,意识到接受再教育的重要性,才能让施教者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或承受相关压力。这里的快,最重要的是意识的领先者。

(二)准。自古神射手颇多,他们的要诀应是都找对了准心。课改的精神要诀中有准,课改的准心又在哪里呢?课改的精神中有把学生的主体精神凸现这一要素。我想课改的准心就在于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把握。由于课改是刚刚起步的新鲜事物,大部分的执教者似乎都怀有一种敬畏的心情,挖空心思地想达到大纲和新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要求,无意识间忽视了一种最重要的因素:学生。从某种意义上,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只有他们的能动性发挥到极致,课堂才会更接近完美。所以这里的“准”应是教师采取正确的方式去调动和评价学生,使他们真正处于主体的地位。笔者对这个“准”深有体会。上《寓言四则》这一课放手让学生去改编课文成短剧,自编自演,学生经过少量的指导把四则寓言演绎得很有创造力,发人深省;再如综合实践课上让学生撰写广告词,写对联,写新诗,再小组合作收集相关材料装订成册,设计封面作为期刊……太多的例子,不一而足,学生从中深深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收获,语文课上的气氛很活跃,切调动变得更得心应手。学生问得最多的一句就是:“下一节还是语文课吗?下一节上什么内容?”只要准确地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学生才会自觉去学习;千万要杜绝一种现象:为主体而主体,课上讨论热烈,学生分组合作,老师穿梭于其间。其实学生此时早已成了棋子,无思无悟,混然其中。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担心:我有兴趣为什么学不好呢?谁之过?我看老师逃脱不了干系。

(三)灵。“灵秀”似乎是人们用于赞叹聪明的人或富有神韵的山水的专用词。这里的灵指课改过程中施教者必须养成的良好习惯,即灵活机动地调整组合教学资源,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机敏巧妙地调控课堂气氛。评价一个教师的优劣,课堂应是重要一环,驾驭自如灵动,则效果会出奇地好,反之僵化老套则会死水一潭,味如嚼蜡。笔者有幸听了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一堂作文课。内容大致是写人叙事文。于老师本意让学生写对自己的印象,可效果不是很好,他灵机一动,创造性地让学生写猪九戒,并画一幅画(猪九戒系猪八戒的妹妹,此系于老师的创造)。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写出了不少富有想象力的佳作。课后笔者笑言这是高手的神来之笔。由此可见灵活的课堂运作的重要性。“灵”还有另一方面,即课文资源与辅助材料的整合方面。互相补充的内容如能结合在一起教学,起到的效果往往也会出奇地好。笔者曾在《赤壁怀古》的诗词赏析中选用了苏轼的那首著名的《大江东去》,杜牧的一首偏重于理性思考的诗。主要就是想让学生领略不同的风格,同时将前者的想象嫁接到后者的想象空间中去。结果“铜雀春深锁二乔“成了学生探讨赤壁之战N种可能结局的契机,分析得竟然也有板有眼。可见教学资源的整合也值得去探究。

课改刚刚开始,摸索中的课改需有猎豹精神,需要接受新知,准确定位,灵活整合的能力,即快、准、灵。

三、 盲区效应:传统授课中的优劣尽弃

盲区是被忽视了的或无法企及的区域。课改中也有些地方或许可以被称为盲区,目前已经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应值得关注。比如:将传统授课中的优劣一股脑儿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中。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好像没少做傻事,正确地对待传统事物的态度只有一种:扬弃,即有选择地加以发扬。好的发扬,不顺应课改潮流的加以修改或删除,这才是可取之道。可有一部分血气方刚的施教者眼中似乎课改是一次大清算的机会。终于可以放手一搏了,所有的旧的执教机制都应予以推翻,重新开始。素不知,多年的大浪淘沙,文化积淀,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有优秀的因子,比如文科中的读、悟;理科中的演算推理和计算能力。这一类的东西被无知地抛弃,那我们的课改恐怕又要走进另一条荆棘密布的小路,最终举步维艰,回顾茫然。

第6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水环境;响应;暴雨管理模型(SWMM)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4)01-0073-05

城市规划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城市建筑物、产业的区域布局,城市工程的安排以及道路、运输设施的设置等,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然而,现行的城市规划规范中并未兼顾城市发展对城市水环境的可能影响,使得城市水环境的安全保障压力凸显。近年来,“近自然规划”、“半自然规划”等城市规划理念不断涌现[1],但对城市水环境的影响仍缺少明确的量化评估,因此还无法通过合理利用城市规划模式与城市水环境的响应关系来实现城市水环境安全。另一方面,城市水环境管理和修复基本都是在城市化之后进行的改造建设,不仅滞后于城市发展,而且浪费了大量资源,因此寻求城市规划与城市水环境保障的协同途径成为当务之急[2]。在欧洲,城市规划必须通过水环境影响的预评估后才能实施,而国内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中还缺少城市水环境影响的环节。大量研究表明,城市用地规划布局与城市水环境质量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3-6],这些研究都是在多年实测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还缺少预防环境污染的理论研究。本文以自贡釜溪河城市规划为例,在分析城市规划方式与城市水环境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城市规划与城市水环境安全保障的理论评估模式,从而为城市环境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1 流域概况

自贡市地处四川省南部,平均气温17.5 ℃至18.0 ℃,日照1 150~1 200 h,降水1 000~1 100 mm。全市境内地形多丘陵,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开春的时间较早,回温很快;夏天温度高,降水量大且集中;秋天较短,常见绵雨天气;冬天雨水较少。釜溪河又名盐井河,是自贡市境沱江段最大支流。自贡釜溪河城区段控制性景观规划红线范围总用地250 hm2,其中釜溪河水面面积65 hm2。

2 SWMM模型简介与参数选取

2.1 SWMM模型简介

[JP2]SWMM是由美国环保署于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被广泛用于对排水管网、地面径流以及污水处理单元等系统的水量水质的动态模拟。经过不断的完善和改进,目前己经发展到具备良好通用性的SWMM5.0,对SWMM模型的应用研究逐渐增多。例如,王静曾应用SWMM评估了山地城市暴雨径流的生态化改造响应程度[7];赵冬泉等应用SWMM分析了澳门某实验区流域的径流特性,在研究中引入了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和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技术,实现了汇水子流域的自动生成,并与SWMM无缝对接,简化了模型概化的前期准备工作[8];董欣等以深圳河湾地区的排水系统规划为例,应用SWMM 模型讨论了规划布局方案近期(2010年)和远期(2020年)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研究结果为其它地区排水系统的评价提供了参考[9]。[JP]

2.2 模型概化

规划范围内排水体制为分流制,根据规划范围用地布局特点和流域地形地貌特点,将规划范围(陆地部分)划分成了15个子流域。河道部分设置为梯形管道,上游来水设置为零,忽略规划范围之外区域的暴雨径流输入。 SWMM模型概化结果见图1,各子流域用地布局信息见表1。

为进一步提高研究区域的暴雨径流调控效率,本文还分析了规划片区内屋顶绿化、广场渗透措施对规划片区暴雨产流排污的影响。屋顶绿化措施的调控效果评估通过更改SWMM模型中各个子流域内不透水下垫面比例,以及将土地利用类型中屋面更改为绿地的方式实现;广场渗透措施通过更改子流域中不透水下垫面比例实现。屋顶绿化、广场渗透和屋顶绿化协同广场渗透三种措施对规划片区暴雨产流的影响分析结果见图4,对暴雨径流TSS浓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见图5。

由图4可知,规划后用地属性的进一步优化可以显著降低暴雨径流峰值流量,且组合措施的控制效果优于屋顶绿化和广场渗透两种措施单独应用的调控效果。2年一遇、5年一遇、10年一遇三种降雨条件下,屋顶绿化、广场渗透、屋顶绿化+广场渗透组合三种措施对降雨径流峰值的消减率相对于规划后的暴雨径流可分别降低34%、30%、68%;34%、29%、66%;31%、28%、59%,相对于规划前暴雨径流可分别降低73%、71%、87%;72%、70%、86%;73%、72%、84%。总体上看,随降雨强度的增加,优化措施对暴雨径流峰值流量的消减率略有降低。

近年来,城市内涝的发生几率日益增加,即使小强度降雨也可能造成路面积水,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化引起的不透水下垫面比例的提高。因此,人们提出很多现代暴雨径流管理措施,如低影响开发、最佳管理措施等,但对于如何通过城市规划途径实现城市暴雨径流的管理一直缺少理论探究与实践尝试,本案例的分析结果无疑为城市规划与城市暴雨径流的量化耦合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李渊,张建林.自然中的规整规整中的自然-论自贡市迎宾大道绿化景观规划设计[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3):199-205.(LI Yuan,ZHANG Jian-lin.On Regularity of Nature and Nature in Regularity-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Landscape along Yingbin Road in Zigong[J].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1,36(3):199-205.(in Chinese))

[2] 尹澄清.城市面源污染的控制原理和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YIN Cheng-qing.Urban Diffuse Pollution Control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M].Beijing: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2009.(in Chinese))

[3] 郭青海,马克明,赵景柱,等.城市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景观生态学途径[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5):977-980.(GUO Qing-hai,MA Ke-ming,ZHAO Jing-zhu,et al.A Landscape Ecological Approach for Urba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5,16(5):977-980.(in Chinese))

[4] YEO,In-young,GULDMANN Jean-michel.Land-use Optimization for Controlling Peak Flow Discharge and Nonpoint Source Water Pollution [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 Design,2006,33(6):903-921.

[5] [JP2]匡文慧,刘纪远,陆灯盛.京津唐城市群不透水地表增长格局以及水环境效应[J].地理学报,2011,66(11):1486-1496.( KUANG Wen-hui,LIU Ji-yuan,LU Deng-sheng.Pattern of Impervious Surface Change and Its Effect on Water Environment in the Beijing-Tianjin-Tangshan Metropolitan Area [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1,66(11):1486-1496.(in Chinese))[JP]

[6] TONG Susanna-T-Y,CHEN Wen-li.Mode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and Surface Water Quality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2,66:377-393.

[7] 王静.基于 SWMM 模型的山地城市暴雨径流效应及生态化改造措施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WANG Jing.Research on the Rainstorm Runoff Effect of Mountainous City and Measures of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SWMM [D].Chongqing:Chongqing University,2012.(in Chinese))

[8] ZHAO Dong-quan,CHEN Ji-ning,WANG Hao-zheng,et al.GIS-based Urban Rainfall-Runoff Modeling Using an Automatic Catchment-Discretization Approach:A Case Study in Macau[J].Environ.Earth Sci.,2009,59(2):465-472.

[9] 董欣,陈吉宁,赵冬泉.SWMM 模型在城市排水系统规划中的应用[J].给水排水,2006,32(5):106-109.(DONG Xin,CHEN Ji-ning,ZHAO Dong-quan.Application of SWMM Model in Urban Drainage System Planning [J].Water & Wastewater Engineering,2006,32(5):106-109.(in Chinese))[ZK)]

[10] [ZK(#]韩娇.城市降雨径流面源污染水质水量动态模型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HAN Jiao.Research of Dynamic Model of Urban Rainfall Runof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Based on SWMM [D].Guangzhou: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1.(in Chinese))

[11] 祁继英.城市非点源污染负荷定量化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5.(QI Ji-ying.Quantity Study o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of City[D].Nanjing:HoHai University,2005(in Chinese))

[12] 王志标.基于 SWMM 的棕榈泉小区非点源污染负荷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WANG Zhi-biao.Research of the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Load in Palm-spring Residential District Based on SWMM [D].Chongqing:Chongqing University,2007.(in Chinese))

第7篇

选派优秀后备干部和年轻校长到北京西城区挂职学习是北海市教育系统近两年来实施教师培训工作的一项内容。为了提升校长、教师以及其他教职工的专业素质,北海市教育局于2011年暑假、2012年暑假依次启动实施了“园丁成长·启航计划”和“园丁成长·计划”。这两项计划面向北海市教育系统的各级各类人员,为北海市教育系统培训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专题部署,大力保障

北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谢向阳说:“教育办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素质高不高。”基于这种认识,北海市教育局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

自2011年起,北海市启动了教师队伍建设三年规划,力争用3年时间对全市教师进行一次全员培训,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该市专门召开了教师培训专题部署会,由北海市教育局局长李沛新、局党委书记叶宗沛亲自部署,会议决定由叶宗沛书记主管教师培训工作,教育局副局长潘娟为分管领导,并安排人事科科长王卫、副科长李红远等人专门具体负责该项工作。

各分管领导、各部门(科室)积极配合,做到认识到位、支持到位、管理到位,齐心协力推动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为确保培训任务的顺利完成,北海市加大资金投入,严格按照财政部、教育部提出的“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的规定,足额专款用于学校教师培训,同时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个人出资相结合的教师培训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培训经费使用效益。目前,“启航计划”和“计划”安排培训经费已达250万元。

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北海市强化管理,严格执行各项培训管理制度,规范教师培训学分登记制度,建立教师培训管理档案,逐步实现教师培训管理信息化、制度化。同时建立健全培训项目督查制度,把教师培训工作情况作为评选先进单位和校长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把教师的培训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作为发现培养、评优评先的主要依据,积极指导培训项目的立项和实施,确保各项培训活动见实效、出成果。

为了拓宽教师培训渠道,北海市广搭平台,建立市级教师培训机构,加强特级教师工作坊和名师工作室建设,建立了以特级教师、自治区名师、市级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教师教育资源库。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项目的要求,北海市目前已成立了廖特工作坊(坊主廖道文)、瑞雪工作坊(坊主罗瑞雪)、全梅山工作坊(坊主全梅山)等11个特级教师工作坊,通过坊主引领、专家指导、自主研修、同伴互助等研修方式带动基层教师成长。

北海市教育局十分重视这11个特级教师工作坊的建设。叶宗沛书记多次询问工作坊建设情况,并希望特级教师能更好地发挥自己在教学教研领域的示范辐射作用。潘娟副局长到各坊指导工作时表示,教育局将一直为特级教师工作坊保驾护航。教育局的关怀使各工作坊运作良好,杨迅工作坊赢得了自治区教育厅及广西师大教科院领导的充分认可,在项目中期评估中获评“良好工作坊”。

目前,这些特级教师工作坊主动承担教师培训、学科建设、课题研究等任务,有效地推进了各项培训工作的开展。

按需培训,分类进行

“当我得知参加这次全国中学班主任培训时,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全县参加培训的人数不多,能够参加培训确实很不容易。”北海市合浦县常乐镇初级中学的周人武老师在参加了班主任培训后说:“我想我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次学习机会。所以开班仪式结束后,我明确自己的任务后就开始学习了……”

过去,像周老师这样的农村学校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并不多。而近两年来,北海市教育局以按需培训为指导,兼顾城乡教育需求,统筹、引进、实施了各级各类培训项目,切实满足了各方面的教育需求,使得全市的教师培训工作呈现出培训面广、参与人员多、培训人员细化、协调有序等特点。

以《北海市教育局2012年“园丁成长·计划”实施方案》为例,该方案以校长、教师、党政管理和服务工作人员为三类培训主体,按照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等4个类别开展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根据实际需求,重点对教务主任、科研室主任、学校骨干教师、学校心理教育教师、新上岗的教师、英特尔教育项目学科教师等人员进行了培训。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所在,该市首先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培训的首位,不断完善教师师德考核制度,建立师德档案,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培育敬业奉献的精神。

北海市现已组织了两届师德模范评选工作。在评选工作实施之前,该市教育局首先在全市教育系统和各级各类学校组织了“百场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宣讲报告会”,凡是被推荐的候选人必须经过本单位开展的先进事迹宣讲环节。颇具规模的评选和宣讲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北海市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使良好的师德师风广为传播。

北海市还开展班主任岗位培训、基层团干部培训、学校安全管理干部培训、学校校医培训、学校保健教师培训、学校资助工作人员培训、财务人员培训和校安工程业务人员培训等,培训基本覆盖教育系统的各级各类人员。

目前,北海市市级各项培训项目已经启动。“启航计划”和“计划”共实施了70多个培训项目,培训各级各类教师达1万多人次。其中,国培、区培举办了50人的中职教育能力远程培训,260人的高中新课程学科培训,50人的中职骨干班主任远程培训。另外,1 132人的高中教师新课程标准远程培训,3 923人的城区义务教育“上好课”“评好课”远程培训,237人的幼儿园转岗教师远程培训,近3 000人的农村骨干教师远程培训等也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

形式多样的培训项目

北海市把校长培训放在重要的位置。该市精心策划培训方案,认真遴选培训对象,多方寻找培训合作伙伴,开展了校长论坛、校长挂职学习培训、学校管理工作培训、学校党务工作培训等多个培训项目。

2011年9月21日,北海市教育局邀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特级校长张志敏到北海市作了“学校的文化生成和特色创新”专题报告,拉开了“2011年北海市校长成长论坛”的序幕。2011年至今,北海市已成功举办了5届校长论坛。

2011年8月10日至16日,北海市幼儿园园长“创新思维”培训班的第一阶段培训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组织举办。同时,该市还选派了多名优秀后备干部和年轻校长如周文洁、罗琴丽、张云、李广才等人到北京西城区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挂职学习。

在提高广大教师专业素质方面,北海市重点对高中新课改骨干教师、中职教师、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学前教育教师、农村中小学教师等进行了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举办名师论坛、开办“双师型”教师培训班、专家专题讲座、参加高校培训班、远程网络培训、支教、送教下乡等成为培训的主要形式。

2011年11月4日下午,北海市教育局“双师型”教师培训班开班仪式在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导游实训室举行。在接下来近3个月的培训中,来自全市各中职学校(包括民办学校)120余名中职教师接受了职业鉴定考评员资格、制冷和空调设备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餐饮服务等方面的培训。培训教师由北海市职业资格鉴定所、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柳州一职校、北海市职校的专家以及香格里拉大饭店、北海市凯翔汽车维修中心、北海市鼎盛世博汽车维修服务中心、北海市金华空调厂等企业的专业技术员担任。

2012年6月,北海市“园丁成长·启航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发展论坛在北海中学举行,来自全市一县三区的1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了培训。作为百名培养对象中的一员,北海市第九中学的语文教师龙世华表示深为受益,他说:“我很荣幸成为‘启航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提高班100名骨干教师中的一员。就仿佛一个贫穷的采矿者,我兴奋不已地发现了一个无穷大的金矿……”

在北海市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项目中,加强农村教师业务培训尤其值得关注。该市充分利用“国培”“区培”和市级培训资源,特别是通过选派脱产培训和远程网络培训的形式,优先考虑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该市建立和完善了科学的教师交流制度、顶岗上课和轮岗支教制度,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以课堂教学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组织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到乡镇薄弱学校开展送教活动。

2012年3月20日,北海市教科所语文教研员罗瑞雪带领优秀教师到福成一中开展“送教下乡”活动。该校的青年老师刘显丹听了课后说:“这次教学活动让我收获很大,市一中的刘鸥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形成了有效课堂,这种教学理念正是我要学习的;她那沉着、冷静、老练的专业素质,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2012年,北海市教育局共组织了50多名主讲教师和50位点评专家到县区的25所农村学校开展送教活动,较好地提升了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

第8篇

一、文学欣赏课程的目标特征

朱光潜《谈美书简》说:“文学欣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活动,是通过对欣赏对象的感受、体验与想象,通过感性形象来认识社会生活。它以把握形象为起点,而又自始至终离不开形象。”指出了文学欣赏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认识活动”,主要是途径“通过对欣赏对象的感受、体验与想象,通过感性形象来认识社会生活。”欧阳友权等主编的《文学原理》认为“文学欣赏是读者透过语言符号去感受、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审美意识,从而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满足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认为文学欣赏的性质是“一种特殊心理活动,”其过程主要是“读者透过语言符号去感受、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审美意识”。王先霈、王耀辉主编的《文学欣赏导引》说“文学欣赏实际上是一种读者以自身修养为基础进行的主体实践活动。”“主体实践活动”强调了文学欣赏的个体行为方面。

我们赞同这样的观点,即文学欣赏的性质是读者个体对具体文学作品的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与欣赏能力,它绝对不是一种出于娱乐目的而进行的文字消遣或观赏,而是需要付出相当努力去理解的“主体实践活动”。

毫无疑问,文学欣赏课程就是教授文学欣赏的一门课,课程的目标一般在于培养欣赏的兴趣与能力。这可从教材的说明中得到印证,如《文学作品欣赏教程》前言说:“本书一方面全面地介绍了中外文学作品的全貌,使大学生对人类的文学作品有一个整体而直观的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作品欣赏实例分析,因势利导地发现和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兴趣和能力。”该教材强调了课程目标“全面地”介绍“中外文学作品”与发现和培养“兴趣和能力”。《文学基础理论与作品赏析》前言说:“本书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为出发点,旨在通过对有关文学欣赏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具体作品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提高文学艺术修养水平。”不难发现,“培养学生审美,提高文学艺术修养水平”成为其主要追求。这二者不仅重视理论,而且强调要培养文学审美。《文学欣赏与创作》在绪论中说:“希望读者通过本书有关作品的欣赏,能够提高文学修养,获得精神享受。”其目标似乎更在于文学修养与接受效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基于以上认识,遵照文学欣赏的性质与教学目标,我们对传统的课程教学进行了变革,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注重文学欣赏“主体实践活动”规律与实践性的课程教学模式。

二、文学欣赏课程的构成要素

传统的文学欣赏论主张“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但是“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文心雕龙》“知音篇”)。正是由于“知音难”的文学欣赏现实,才需要文学欣赏课程的学习与指导。

理论家艾布拉姆斯《镜与灯》认为进行艺术鉴赏涉及到艺术家、作品、世界、欣赏者四个要素,他用这四个要素建立了一个坐标图式,认为作品居于坐标中间,说“运用这个分析图式,可以把阐释艺术品本质与价值的种种尝试大体上划分为四类,其中有三类主要是用作品与另一要素(世界、欣赏者或艺术家)的关系来解释作品,第四类则把作品视为一个自足体孤立起来加以研究,认为其意义和价值的确不与外界任何事物相关。”《镜与灯》认为鉴赏涉及艺术家、作品、世界、欣赏者四个方面,通俗一点就是指作家、作品、读者、现实这几个要素,在这四个要素中,作品即欣赏对象成为核心。

当然,艾布拉姆斯的观点主要是针对个体文学欣赏而言。但是,文学欣赏课也必须同样面对“作品”这个文学欣赏的形式与内容共同体。然而,由于课程教学的构成要素与特殊性,它显然与个体欣赏的“主体实践”有所不同。文学课程教学模式中的教师、学生构成了欣赏的双主体,或者说文学欣赏课程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欣赏活动,它更承载了教学目的或学习要求等诸多具体实践要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材作品、学生构成了文学欣赏课程的关键要素,如何设置这三个要素,则是课程教学模式必须解决的问题。

教师,在文学欣赏课程中不再仅是一个个体欣赏者,他必须将自己的文学欣赏经验、理论、文本等内容与他的学生分享,并且成为课堂的主导,即他既要自己欣赏文学作品也要担负引导、指导学生共同欣赏所学习的文学作品,进而启发、推动学生去赏析其他推荐或学生自选的文本。《文学欣赏导引》认为进行文学欣赏一般需要三方面的基本能力与素养,即“首先是艺术感受力”、“另一种基本能力即艺术推想力”与“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其中,艺术感受力与艺术推想力是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习来获得与提高。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构成中要发挥引导作用。

学生,已经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根据文学欣赏课程的实际,他们已经成为文学欣赏的参与者,在教师引导下参与欣赏并得到“艺术感受力”与“艺术推想力”锻炼,能够初步进行文本欣赏,努力实现“通过语言的阅读,准确把握这个语言组合体(文学文本)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文本语言符号的提示下,调动自己的艺术感受力去感知文本形象,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进行形象的再造,从而尽可能完整、清晰地将作品形象、意境‘复现’在自己的意识屏幕上,并对文本意义、意味做出解读。”学生成为课程实现的终极目标。

文本,是指课程教学使用的文学作品,它不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却是文学欣赏教学活动的主要构成,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学习或欣赏的共同对象媒介物,在课程教学中充当了一个赏析样品,一个教学案例。因为文学文本“是由语言符号按照一定‘规则’组成的结构性的能指系统,”它需要教师和学习者一起完成对其“能指”意义的解读。如此,这个充当了案例的“文本”,对于教学双方,对于课程教学的效果,对于教学模式的设置等,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教师、学生、文本作为文学欣赏课程的主要构成要素,只有恰当地发挥各自的课程教学功能,才能够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而教学模式的设置,则是合理调配这三个要素的关键所在。

三、教学模式的变革与确立

传统的文学欣赏教学一般是教师代替学生进行文学欣赏,就文学作品进行所谓主题、结构、手法等方面的分析,课程互动一般就是提问与回答问题。其教学模式表现为单一而固定的课时内容、平淡而乏味的教学过程、照本宣科式的授课方法等,这些都必须在文学欣赏课程教学中进行变革。

根据文学欣赏课程教学的实际,我们将课程定位于文学欣赏与创作并重,设置了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将教学、学生、文本三要素结合在一起,形成集师生文本选择互助、课堂文本赏析互动、课后文本创作促进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三位一体的中心是赏析文本,它是欣赏课程模式的关键要素。

据此,我们首先在文本选择上采取了师生选择互助模式,即教师与学生围绕教材内容共同就赏析文本进行选择,重点是选择具有新颖与“可写的”(需要积极思考去进行创造性解读)文本,如郁达夫《水样的春愁》、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苇岸《大地上的事情》、林耀德《宠物K》、琦君《髻》、闻一多《发现》、徐志摩《偶然》、郑愁予《错误》、顾城《一代人》与《远和近》、舒婷《惠安女子》、朱定《关连长》、汪曾祺《受戒》、陈启佑《永远的蝴蝶》、郭美玲《有毒物品》、秦俑《我的网恋手记》、毕飞宇《相爱的日子》、严歌苓《谁家有女初长成》、东西《不要问我》、金庸《倚天屠龙记》、都梁《亮剑》等文学作品与《大闹天宫》、《黄飞鸿》、《大话西游》、《霸王别姬》、《十七岁的单车》、《围城》、《情深深雨蒙蒙》、《中国式离婚》等影视作品。教学内容的新颖,使得学习者耳目一新,也增强了学习兴趣。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侧重文本赏析互动的模式。2010级以后的新生大多数是“90后”,他们是伴随游戏、影视等媒介长大的一代人,对于声像等媒介与手机信息等具有更独特的认知需求。因此,我们申请了中国数字大学城个人空间,以教师个人空间为平台,让学生进行注册并登陆教师个人空间,参与课堂赏析活动,发挥欣赏实践的主体作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针对学生开设的文学欣赏课程,其欣赏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参与赏析。正如艺术家萧乾所说“文字好像是支票,银行却是读者的经验库。‘善读’的艺术即在如何把握着支票的全部价值,并能在自己的银行里兑了现。”让学生利用手机通过中国数字大学城个人空间参与文本赏析互动,以自我的“经验库”兑现“文字”这个特殊“支票”艺术的“价值”,如此才会形成“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欣赏个性。

第9篇

有些艺术直接以唤起情感为目的,有些艺术则通过理智的途径而诉诸情感。①正如有些音乐作品以音响的表层效果为首要考量因素,有些则偏重于将作品视为冷静、审慎、事无巨细之思考的呈现。后者,因其高度抽象常容易令人望而生畏,中国当代作曲家朱世瑞倾向于这一阵营。

但他并不想成为一个绝对的极端者,他对于两者间平衡的考量,使其作品在初听时总怀有一种隐约而严肃的“趣味”。这种趣味来自某些独特的听觉经验,来自被激发起的好奇,更来自仅依靠听觉难以参透、表层音响之下错综复杂的逻辑与思考,在《声乐室内交响曲――和夏尔、荷尔德林与白居易的对话》?穴下简称《声》?雪中这一点尤为明显。

初听《声》是一年前初夏的黄昏,朱世瑞于“上音”开设讲座,题为《奏响心灵的琴弦》。他擅长将极微小的事物放大成一个宇宙,旁征博引、滔滔不绝;擅长三段论、德国式严谨而辩证的思考方式;擅长提问,步步紧逼,让你无路可退。如此种种他面对世界与众人的方式,皆是他对于自己、作曲与音乐之态度的外延。讲座的一句话至今刻入我的记忆:作曲绝不是虚的,是老老实实、诚诚恳恳做了工作的计算,但最后要回到活的音乐,寻找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声》作于2000至2001年,演奏时长约32分钟。受德国斯图加特市“百年乐会”委约,题献给当代极富盛名的声乐演出团体“新独唱家乐团”。2002年5月15日首演,②赢得广泛赞誉并获“百年乐会”创作委约奖,其中第三乐章获第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音乐作品评选优秀作品奖。

彼时的朱世瑞,已赴德留学九载,拜斯图加特音乐学院作曲大师H・拉亨曼及E・卡科施卡为师研习作曲,亦参加达姆施塔特训练班,受教于B・芬尼豪尔等。在20世纪初当代西方乐坛蔓延的先锋性与实验性的影响下,《声》完全以人声为载体,对极限音域、“新人声”的运用,都使作品的基本音响表征并不像晚近创作的《水想》、《诗意幻想曲》那般亲和,而是略带孤独与苦涩,也正是独在异国求索而怀有抱负的作曲家皱锁眉头的形象。不仅如此,这种先锋与实验也体现在对诗乐关系做出的独特探索,并使之成为作品最核心的结构力。

朱世瑞从骨子里热爱诗歌,青年时代与顾城等诗人交谊笃深。诗歌之精神恰如《声》第一乐章引用夏尔的诗句那样,应是柔弱但能冲破顽石的草,是裂变力,是新世界的开启。但是,也许经由语言的表达太过,某些不被允许诉说的内容在音乐中可以隐藏更深,因而能觅得更广阔自由的天地。这种渴望反叛的精神处处洋溢在《声》,尤为鲜明地体现在对既有存在说“不”。

但是,无论西方音乐中的圣咏、赞美诗、艺术歌曲、受诗歌激发灵感的标题音乐,亦或中国古代的唐诗、宋词、元曲,都证明诗乐结合之实践的“既有存在”,在漫长历史中已然贯穿了几千年。说“不”谈何容易?

《声》选择了三首诗歌对应三个乐章――20世纪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瑞呐・夏尔《普罗米修斯―破石草 抚摸荷尔德林风神般的手》、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弗里德利希・荷尔德林③《多瑙河之源》、9世纪盛唐诗人白居易《草》――完全迥异的体裁、题材、时代、地域、风格,其跨度之广可见一斑。不仅如此,他又将诗歌原文译成另外的语言并同时运用,令多语言的交叉与对位同时回响在时空之中。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设计来源于朱世瑞一向青睐的“跨文化”关照。但是,如何在“诗乐关系”的前提下处理纷繁复杂的关系,并将它们化为有机整体,就成为作曲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颇具启发的是,朱世瑞在选择诗歌时,有意寻找彼此之间的逻辑性:20世纪的法国、18世纪的德国、9世纪的中国,时间上呈纵深推进,由近代至古代;空间上则由西方至东方,导向作曲家的母体文化。其中“草”的意象分别出现在第一、三乐章――“破石草”象征生命力及对旧有僵化的冲破,第三乐章的“草”象征生命的不息,两者遥相呼应。而第二乐章《多瑙河之源》讲述了一个欧洲人对东方文化的回望与追溯,恰好成为第一乐章(西方)与第三乐章(东方)的过渡与桥梁。

但是,这仅是诗歌自身在含义上的联系,在更深入音乐肌理的层面上,诗歌到底还能赋予音乐什么?

第一乐章,静谧虚空之中,梦呓般的吟诵肆意游荡,三位歌者――女高音、上次中音、男低音从C的直钻人心到C的低沉共鸣,使用法、德、中三种语言,依托三行记谱――精确音高的五线谱、相对音高的三线谱、自由音高的一线谱,充分凸显乐章的副标题“三重对话”。重重设计为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刹那间变化之细腻如鬼火般忽近忽远,忽高忽低,忽冷忽热,陡增光怪陆离。

而音高走向与节奏特征的语调化、碎片化,不但使音响在大幅度音域滑动与颠簸的弹性中孕育张力,不可预期并匪夷所思;更令句子拆分成词组,单词又拆分成音节,致使一个完整意群要在不同声部间多次传递,极端处间隔传递才能得以完成。恰如夏尔极具“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诗歌――对潜意识、梦境的热衷,青睐冲突意象持续碰撞而产生的震动效果,追求“对非凡的‘惊鸿一瞥’”。④

整个乐章对应诗歌共分三段。最初仅是零零星星的试探,留白大于色彩;逐渐密度加大,声部增多;最后发展至三种语言并置的小。此时诗词正唱着“没有诗的裂变力,什么是现实?”――逻辑上的推进恰好投射在音乐形态之中。

第二乐段对应诗词形成纵向诗行的对比与转折,如第一、二诗行分别出现“在一起”与“遗弃”。而音乐则以“复调化”的声部纵向对比作为回应――其一为顿挫点状音型,节奏强劲,展现德语发音的硬度与中文的单音节特质;其二为咏叹调式线条,游移在c、e、b三音之间,与法语的柔美音色相和。

这种纵向反差在第三乐段对应诗行中紧缩为词语间的碰撞,音乐也发展为对比素材的横向短距离并置,在快速节奏性片段与缓慢的自由吟唱间到达戏剧化的。不仅应和诗歌,而且符合音乐情绪推进的需要。

三段诗歌何以各有独特结构并层层推进,能让音乐不仅在意境、风格上表现它,甚至从结构层面相互顺应?事实上,朱世瑞以作曲家的身份介入了诗歌创作――通过截取原诗片段,他规定了诗歌结构,从而赋予诗歌“音乐的结构力”,让两者间的结合浑如一体。

第二乐章以平稳进行的五声性和谐音程为主,无形中仿佛有柔软而稳定的力量牵引着我们,将回归某处神圣而神秘的所在。

这种听觉印象来源于始终回响着的B音――无论是一开始的倚音形式,还是随后由之发展的多个变体;五声调式不断变化,但B音始终存在,故事线索般将不同色彩的调式一一串起。乐段7―12之间,它曾有过短暂的偏离――被bB替代,这个区间也是调式变化最频繁的部分,但随后再次强势回归,直至乐段18全曲结束。它成为恒定的听觉印象,像一个无论走多远总要回归的家;它是一个源点,所有来自于它的,又归复它。

我们已经提到了全曲最核心的三个乐段,第7、12、18。不仅调式变化与之有关,从结构来看,其对应的诗行分别是全诗中心点、副中心点与黄金分割点、结束点;它们是全曲以8/16、4/8两种稳定且性质类似的主要节拍之外,唯一由散板构成的段落;经由速度与力度层级的递增与递减,更分别位于波峰与波谷,速度与力度的共时性推进都营造出这样的感受――音乐仿佛要趋向这三个节点。这与B音有着相似的审美体验。

为什么强调B音与这三个乐段?为什么它们的存在都带有某种流动与回归的意味?

朱世瑞曾提及B音代表荷尔德林德文首字母H⑤。但最精彩的还不在于“字母象征”,而在它之于整个乐章的结构意义,以及此结构完全是从诗意中提取而来。这首《多瑙河之源》是荷尔德林作为18―19世纪之交的欧洲诗人对东西方文化渊源的思考,通过叙述与美好的象征性词汇,传递出“亚细亚文化为欧洲文化之源头”的宏大视野与胸襟。因此流动的过程感、美好、回溯至源点便成为诗歌的核心意象。乐曲第二乐章从微观细胞到宏观结构,都与之密切相关。三个乐段对应诗句,直指诗歌核心内涵,并通过对原诗截段,使它们恰好处在核心结构点。

荷尔德林以时空中永远向前的“多瑙河”类比文化间相互影响、嬗变的过程,朱世瑞则以音乐的方式异曲同工。

第三乐章《草―词的微变奏》为诗乐关系提供的见解是极富独创性的。白居易《草》中的20个汉字成为无法被听见的“悬置主题”,但其语音、语调、笔画、字形结构、语义、意群、句读等无一不可通过“变奏”而外化为音乐。它们“不再仅被视为语义的载体,而是直达主题与音乐核心,成为作曲之基础,决定所有与诗和谱曲相关的可听见的声音。”⑥

以首段【】⑦为例,阳平上声语调,决定声部走向由低至高;三块字形结构的笔画为6、4、8,分别作用于节拍和纵向音程关系;再通过长音、六连音以及三十二分音符节奏的纵向错位刻画“”之含义――草茂盛的生长状态,而音域上升和力度渐强形成的推动力与膨胀感,更勃发出神秘而旺盛的生机。

古典汉语所特有的发音的旋律性、笔划与字形结构的图案性、语义的极端凝练与丰富性被释放,不但通过感性的领悟,亦通过理性的筹划与计算。

尽管20个汉字被逐一“肢解”,但整个乐章还是尽可能保持了素材的有机统一,避免过分零散。如颔联末尾的【枯】段,“点状的跳跃性音群”首次出现――衰微、没有水分的干枯感,低声部的游移音响如哭泣般。第二次出现在颈联句末的【】,速度加快,半音化与不协和感更强,是【枯】的进一步发展,邪恶、终结的意象为音乐更添紧迫。随后的插段,要求演唱者压低嗓子,使用气流冲击的声音,发出颇具威胁意味的声效,以表现野火噬草之无情,将紧张度推至全曲。

尾联“春吹又生”作为华丽的转身,和谐音响寓意着向死而生的希望。⑧但在最末二字【又】与【生】之间“点状跳跃性音群”竟再次出现――音符较为稀疏,声音的回响与节奏点交织在一起;横向声部以同音代替半音化处理;纵向声部为三度叠置,生发出明亮昂扬的精神状态!完全相反的语义却使用同一素材,奇怪之处即是意料之外的精彩――【枯】、【尽】之死亡中蕴含着生之轮回,而生命不息的顽强力量终将战胜并超越死亡。

由是,《声》中诗歌的诸多因素从微观(字、词、语音、语调)至宏观(结构、意境、内涵、风格)渗透音乐肌理;而音乐在回应它的同时,又保有了自身发展的独立性、情绪的推进、逻辑化严谨结构、素材的集中呈现。被解构了的文字与音乐重新粘合,从而使诗乐或隐或显的“同一性”浮现并有了相通的可能。如同从地球表面的一点向两极出发,而终会有一点在地球另一端相交。这是《声》在解决诗乐关系这一问题上最具特殊性之处――同时走向诗歌与音乐的两极又使它们紧密交合、有机组织,作品在双重滋养下生长成一个完整的新生命体,诗即歌,歌即乐,乐即诗,无法割裂。

事实上,朱世瑞依托诗乐关系的创作始于1993年的木管五重奏《天净沙・秋思》,另有与《声》几乎同时创作的《灵歌》(2000/2003),以及晚近的三重奏《诗意幻想曲三首》(2012)等,其探索的系统、持续与全面于当代中国应属唯一,故而已成其重要标识。

他眼中的诗歌是文化中最为凝练的语言形式,亦是包含意义的声音形式――其结构特性与音韵律动如韵脚、平仄、声韵母带来的音色变化等――一言以蔽之,一个既抽离于音乐的意义化存在,又有潜能渗入音乐的、声音与形式的世界。而从诗歌引申出的一切,帮助他规避了以大小调、序列等建构起的作曲方式,也规避了既有的形式结构。

这些作品之中,《声》的诗乐关系处在最为显性⑨的位置――作为唱词的诗歌可见可听并给定作品强大的形式,这令人想起彭志敏的钢琴曲《八山璇读》――依托中国古诗极其严苛的形式映射至音乐,以及彭志敏那句:“比之内容的‘时过境迁’或‘不合时宜’,作品的形式更有可能成为某种‘技术积淀’而成为‘永恒’”。⑩

尽管朱世瑞始终重视作品的音乐性,但《声》针对多层复杂关系、诗歌结构、译文的长度乃至笔画而作的事无巨细的考量,使作品首先倾向于智力的谋划,对诗乐关系这一问题的解答与实验,一种“研究”的姿态,有“内容”的纯音乐。其严密的控制使音乐的热情冷却下来,即使在最光怪陆离的第一乐章,也呈现出一种平静,一种“隐约而严肃的趣味”。

《声》不是一部讨好甚至“愉悦”的作品,其演唱难度也许几十年内都会让中国声乐团体望而生畏,它的硬度与略显苦涩逼迫听众用很多时间来消化。但是,它所呈现出的思考将成为宝贵的经验,而朱世瑞所追求的那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将会留下。

①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罗贝尔・布勒松电影中的宗教风格”》,程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193页。

②首演音乐会涉及多个作曲家的委约作品,此外还包括萨莉亚荷的(Kaija Saariaho,1952―)的《Nuits,adieux》1991年版。

③马丁・海德格尔评价他是一位“指向未来、期待上帝”的“诗人的诗人”。参见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64页。

④参见David・Hopkins《达达和超现实主义》,舒笑梅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66页。

⑤《声》乐谱序言。

⑥《声》乐谱序言。

⑦遵照乐谱,凡乐段名称均使用繁体字,并用方括弧表示。关于第三乐章的详细分析可参考周倩《多元语境中的作曲新路――朱世瑞〈草―词的微变奏〉之创作思维与技法》,《黄钟》2009年第1期,第50―55页。

⑧?眼春?演段仅使用了女声,纯粹的三和弦和谐音高构成。?眼风?演用大量飘逸在空中的泛音,虚无缥缈,?眼又?演借助中文有的同音字“呦”,被富有趣味的处理成一个劳动号子,声部间交错起伏。

⑨在其他、尤其是纯器乐作品中,诗歌亦深刻影响音乐,但又都或多或少隐去了痕迹,处理方式更灵活多变,诗乐关系已经演变成“朱式”思维与作曲方式。

⑩钱仁平《中国新音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第217页。

第10篇

西北偏北,河水的羊,灯火的嘴

西北偏北,你的回回,你的心肺

你沿落日行走

谁的孤独像一把刀,杀了黄河的水

当我毫无顾虑地翻山越岭……

出门是江湖,江湖一场梦,江湖一场戏

这是一场幸福的冒险,毫无顾虑地翻山越岭,操作西北偏北专题的时候,同时在操作《谁正前往印度?》的专题,因为印度专题涉及的采访人物比较多,正好年底的时候前往西北,正好一切情绪都得以合理安排,正好遇见皑皑白雪和苍茫黄土,遇见是一个可以脱离现实的动名词,遇见真好;遇见是摒弃理性,让荷尔蒙不断蒸腾的超现实,遇见便是鬼使神差;记得在操作以往的选题时,总会在文末附上一句,相信遇见SOHI的地方,便会遇见不一样的城市生活。这一次,并未锁定城市,而是沿着西北走了一条路线。关于西北偏北的具体地理位置,我们简单地定义在黄河以西的范围,越往西,便更苍凉和雄壮。

西北偏北 黄河以西

如果历史总是站在时间长河的上游,笑望匆匆而过的来客。就像一位历尽沧桑的白发老人,打量着乌发红颜整天忙忙碌碌不知道忙些什么的我们。

这时候,我总听到一种古老的声音在说:“孩子,拿起你的那枝秃笔,相对于后来者,你也是历史。”

我是历史吗?我站在黄河岸问天,空荡荡的天空,云走云飞,没有任何人回答我。我想着声音一定来自西边,来自遥远的河西走廊,那里有一位历史老人。

凌厉的风,带着某种兵器的硬度,翻过西域古老的城墙,呜呜地吹。

那风的声音,像匈奴人的鱼状乐器胡笳演奏的声音,呜呜咽咽,万分凄凉。

那风的歌谣,是游牧民族留下的一曲天籁。长途汽车出兰州,过乌鞘岭,一路向西。小薄雪在轻轻地飘飞,古老的河西走廊斑驳在冻土和薄雪的贫困之间。乌鞘岭阴沉着―张瘦削而冷峻的脸,挥洒着飞舞的小雪花,使黛青色的山峦变的臃肿,掩住了几许寒伧和凄冷。

那辆长途汽车,本来还想“欲将轻骑逐”,见乌鞘岭下雪,叼着烟卷的司机忙停车搭上防滑链,顷刻之间,长途汽车就变的“大雪满弓刀”了。

进入河西走廊,迎面扑来的便是一种浑厚的苍凉。

天低云暗,朔风吹动着荒寒的白草,积雪皑皑的祁连山连绵起伏,看起来很近,其实离公路很远。一望无垠的戈壁滩,布满大大小小的石头。走到这里我才明白了什么是“一川碎石大如斗”,那些石头,全部都呈现出青色或者焦褐色,有的如牛头,有的如覆斗,也有的如馒头,所有的山峦都戴上了雪武士的头盔,山壁上的岩石纹路,粗线条地雕刻出游牧民族深眼窝,他们仿佛是被战争风云定格的匈奴勇士,在古老的疆场云集、列阵,等待厮杀。他们是游牧民族已经风化的精神和残留的图腾,在冷峻的岩石上,讲述属于自己民族的辉煌史诗。

走进游牧者的领土,我感到一种鲜活的力量在闪动,在升腾,在飞跃,它撕去了一切虚假的伪装,以一种未被现代文明榨取的饱满,展现着生命原生态的多姿多彩。

阅读了人类在各个时期的生存状态,我始终觉得住在冬雪窝子里的毡帐要比住在那些固定的村落使人感到温馨,吃牛羊肉要比吃小麦、水稻、大豆、高粱等粮食使人更具力量,骑着河曲马或者汗血马要比坐在车上更自由自在,更惬意畅快。甚至觉得松枝点燃的烤肉炊烟要比稻草柴禾燃烧的炊烟更优美、更善于盘绕不散,久久地回荡在天地之间。风吹草低的旷野,嗒嗒驰来一骑或者数骑,远比看见拾粪的老农更容易让人接受。我剽悍的游牧民族啊,即使是在同一历史时期、同一生存条件下,你们也远比农耕者享有更多的自由和乐趣,你们也更像自然怀抱里得天独厚的宠儿和骄子。

回望历史的脚步,我们不难发现农耕文明是在培养和潜移默化着人的奴仆意识!不是么?当耕耘的农民在饲弄那些庄稼的时候,心情、意念和方式像一个主宰吗?不像,一点都不像。他(她)更多地像―个服务于数亩植物的奴仆。那些用于养家糊口的植物或者叫稼穑,大麦、小麦、玉米、高粱、大豆、水稻、谷子等,它们像尊贵的老爷―样,傲慢地站在田野里,等待你去浇水、施肥、锄草、培土。可怜的农夫站在田野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却无法与那些不能移动的植物做任何语言和意念上的交流。无法交流,但你却必须去观察它们,揣摸它们,领会他们内在的要求和变化。在这个前提下,作为农夫,你必须学会忍耐,必须任劳任怨,必须逆来顺受。当出现干旱时,你要买了猪头和香烛,敲锣打鼓去龙王那里祈雨,祈雨必须虔诚,否则,天照样干旱。有时候,可冷的农夫跪的膝盖出血,老龙王仍然不行云播雨。还有,尽管小心翼翼,冷不丁还会刮来一场冰雹,任你哭爹喊娘也无济于事。干旱过去又怕水涝,几个滚雷,几道闪电,一场突然的暴雨,便有可能让你颗粒无收。所以,你又要去祈求龙王。总之,这种担惊受怕的农耕生活,会为你的肉体和灵魂注入奴性和软弱的基因,让你永远不能做一名主宰。这种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忍耐、屈服和逆来顺受等习惯和性格,便永远遗传在农人的血液和骨骼里。

相对于土地上的耕耘者,而马背上的游牧者,在放牧动物的时候,他在意识里和行为上更像一位王者。你看他骑在马背上,自由潇洒,满山满坡的羊,咩咩叫唤着,随着他的皮鞭,忽而往东,忽而往西。还有那些狂奔的马群,随着他的吆喝,潮水一样在山谷里涌动,在一米高的牧草里游走,他的马蹄到哪里,马群就跟着跑到哪里。他这些不会说话的动物是他的奴仆和臣民,而他则像王者一样高高在上。望着那些驯服的马匹和羊群,他体验着至尊至贵的意念,扬鞭催马。那跨下的坐骑,就挟风滚雷般奔跑起来。浅草方能没马蹄,归来犹闻马蹄香,那雪白的马匹在草海里游走,长长的冷铁一样的风,吹着他的裘服在啪啪作响。那个游牧者,摘下腰间的牛皮酒囊,像喝水一样大口大口地喝着青稞酒,从马驮里撕下一块煮熟的牛肉,刀子一样锋利的牙齿在仔细地咀嚼,酒和肉的混合味道,让他的生命里升腾着一种力量和信念,我即上苍,上苍即我,天人合一,英雄无敌!那只卷尾巴的牧羊犬,是他的辅政大臣,它跑前跑后,为主人尽心尽力,牧放着同它一样不会说话的动物。牧羊犬对主人比人还忠诚,如果发现一只野兔,它会不要命似的朝前追,追到后自己不敢下口,叼着猎物,摇着尾巴回来,献到主人的脚下。遇见野狼,不管是沙狼还是草原狼,它都会勇敢地冲上去,同它们进行殊死搏斗,以保护主人的财物。游牧者高兴了拍拍它的头,不高兴了骂声“滚”,但牧羊犬从来不滚,第二天仍然跟着主人去草原。

游牧的人们,每天面对的是空旷的戈壁草原,一望无垠的祁连雪山,风是自由的,人是自由的,连空荡荡的天空也是自由的。与天低云暗的自然做伴,即使有飞沙走石,有遮天蔽日的沙尘暴,也丝毫减少不了你自由而舒放的心态,高兴了,抛开拦羊的嗓子,对着旷野吼几段牧马长调,把心中的喜悦告诉心爱的女人。痛苦了,喝酒,喝的酩酊大

醉,骑上马,御着风,在原野上驰骋。对着戈壁和远山大喊大叫,即使大骂也没有人理你。你是王,你是主宰,你是统治者,你的意志是第一意志,你不用屈服于任何人的意志和决定。

望着窗外枯寂的白草在冷风里索索抖动,我记忆之碑上的伟大和渺小便悄悄地互换了坐椅。那金戈铁马的铿锵,弯弓射雕的剽悍,踏碎关山的雄心,虽然辉煌无比,却挡不住岁月风雨的蚀刻,在冷却了热血与生命的激情后渐渐透出悲凉悲苍的意味,西部的苦难因为人类的厮杀而越发冷酷。

秃山上斜跑着一群羊,在觅草,在拥挤,在笑闹,面对着凌厉的西风咩咩乱叫,叫声极像一个流浪在河西的孩童。牧羊的汉子,翻穿着一件光板羊皮袄,袖着双手,怀里抱着一杆牧羊鞭,想必,前世他一定是个负心的人,出生在江南水乡的梦里,因为辜负太多红颜女子,今生才被放逐。钢蓝色的祁连山被飞雪覆盖,当年将军与士兵用生命换来的侯爵封号早已经一文不值,建功立业的雄心搁在陈列馆等待讲解……

如今,所有的历史陈迹都在时间长河的无情冲刷下,化作黄土一片,西北偏北,黄土一堆。

西北偏北――胡杨林倒影里的地中海

三千年不死。死了,三千年不倒。倒了,三千年不朽。这就是胡杨。

有一位大师曾说:人类的文化奇遇中最引人入胜的时刻,可能就是希腊文明、印度文明与中国文明相遇的时刻。在这片从远古的沧桑中走来的胡杨林中,你能听凤凰涅口的壮丽,你能看到庄周化蝶的神奇,你能感到维纳斯震撼心灵的大美。人类文明的陨石在胡杨林的上空碰撞出最绚丽夺目的光焰!

胡杨是古生树种,它的老家在古地中海沿岸,如今,从地中海到幼发拉底河,从西亚、中亚再到塔里木、河西走廊、居延海,世界上现存的胡杨基本都锁定在这些地区,而这恰是一个西风东渐的路线图,究竟是地中海的季风将胡杨种子往东一路吹来,还是古地中海(中国大西北曾属古地中海水域)沧海桑田的地质变化使然,是迁徙的胡杨?留守的胡杨?抑或兼而有之?胡杨是大西北的“神树”。

胡杨生于西域。在西域,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那曾经狂嘶的烈马,腾燃的狼烟,飞旋的胡舞,激奋的羯鼓,肃穆的佛子,缓行的商队,以及那连绵万里直达长安的座座烽台……都已被那浩茫茫的大漠洗礼得苍凉斑驳。仅仅千年,只剩下凋敝的驿道,荒凉的黑城,七八匹孤零零的骆驼,三五片龟裂的河床,两三段英雄的传奇,一支飘忽在边陲如泣如诉的羌笛。当然,还剩下胡杨,还剩下胡杨蔟蔟金黄的叶子,虬枝怒放的枯干,倚偎在清沙和蓝天间,一幅醉人心魄的画,悲怆无声。

金黄之美,属于秋天。秋天的胡杨林,像沙场秋点兵,它的壮美豪情,它的灿烂辉煌,完全可以和荷马史诗、瓦格纳歌剧及贝多芬交响乐媲美。胡杨,秋天最美的树,是一万三千年前遗下的最古老的树种,只生在戈壁沙漠。大漠落日,孤烟柱立。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中国,中国百分之九十在新疆,百分之十的胡杨在人迹罕至的内蒙古阿左善的额济纳……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坚韧的树。能在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风沙,它是树神,是生命的树,是不死的树。那种遇强则强、逆境奋起、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精神,足以使所有真正的热血男儿血脉喷涨。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包容的树。包容了天和地,包容了人和自然。胡杨林中,有梭梭、甘草、骆驼草它们和谐共生。容与和,正是儒家的真髓。胡杨是硕大无边的群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是典型的东方群体文明的构架。胡杨的根茎很长,穿透虚浮漂移的流沙,竟能深达二十米去寻找沙下的泥土,并深深植根于大地。如同我们中国人的心,每个细胞。每个枝干,每个叶瓣,无不流动着文明的血脉,使中国连绵不息的文化,虽经无数风霜血雨,仍然同根同种同文独秀于东方。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到的最悲壮的树。胡杨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这不是神话。无论在塔里木还是在额济纳旗,我都看到了大片壮阔无边的枯杨。他们生前为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状地挺立在战友与敌人之间,他们让战友落泪,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个悲天悯人的冬天童话,一种凛凛然,士为知己者死的气节。

胡杨并不孤独。在胡杨面前生长着一丛丛、一团团、茸茸的、淡淡的、柔柔的红柳。它们面对着肆虐的狂沙,背倚着心爱的胡杨,一样地坚韧不退,一样地忍饥挨渴。这又使我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与胡杨同一属种的兄弟,它们是红树林。与胡杨一样,它们生下来就注定要保卫海岸。注定要为身后的繁华人世而牺牲,注定要抛弃一切虚名俗利,注定长得俊美,生得高贵,活得清白,死得忠诚。

胡杨不能倒。因为人类不能倒,因为人类文明不能倒。胡杨曾孕育了整个人类的西域文明。两千年前,西域为大片葱郁的胡杨覆盖,塔里木、罗布泊等水域得以长流不息。水草丰美,滋润出楼兰、龟兹等三十六国的西域文明。拓荒与争战,使水和文明一同消失在干涸的河床上。胡杨林外,滚滚的黄沙埋下了无数辉煌的古国,埋下了无数铁马冰河的好汉,埋下了无数富丽奢华的商旅,埋下了无知和浅薄,埋下了骄傲和尊严,埋下了伴它们一起的胡杨。让胡杨不倒,其实并不需要人类付出什么。胡杨的生命本来就比人类早很多年。英雄有泪不轻弹,胡杨也有哭的时候,每逢烈日蒸熬,胡杨树身都会流出咸咸的眼泪,它们想求人类,将上苍原本赐给它们的那一点点水仍然留下。上苍每一滴怜悯的泪,只要洒在胡杨林入地即干的沙土上,就能化出漫天的甘露,就能化出沸腾的热血,就能化出清白的正气,就能让这批战士前赴后继地奔向前方,就能让它们继续屹立在那里奋勇杀敌。我看到塔里木和额济纳的河水在骤减,我听见上游的人们要拦水造坝围垦开发,我怕曾经呵护他们爷爷的胡杨,我担心他们子孙会重温那荒漠残城的恶梦。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我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红柳和红树,请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我想哭,想为那些继续拼搏的战士而哭,想为倒下去的伤者而哭,想为那些死而不倒的精神而哭,想让更多的人在这片胡杨林中都好好地哭上一哭,也许这些苦涩的泪水能化成蒙蒙细雨再救活几株胡杨树。然而我不会哭。因为这不是英雄末路的悲怆,更不是传教士的无奈,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疗治,那些来者将被激励。

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猎猎西风中有无数。

也许是迫于风沙铺天盖地的凛凛威风,那些柔情似水的河流,总是在寒星冰月日子悄悄地割舍去一片生命的绿洲。一个悲凉的秋夜,肆虐的狂风挥舞着势不可挡的黄沙碎

石,将胡舞飞旋的楼兰城郭连同那楼兰姑娘长睫弯眉一起埋在了千里绵绵的沙海之下。可在一片干枯绝望的声中,胡杨却依然挺立在它坚守的阵地。无情的狂沙用太阳的高温蒸干了胡杨的血液,烈烈的西风用残酷皴裂了胡杨的肌肤,但胡杨军团前进的阵容依然战旗猎猎,在秦风汉韵的悲壮声中威震着狂沙暴风。

胡杨用生命的牺牲捍卫着人类文明的尊严,用灵魂的躯干支撑起塔克拉玛干荒漠上空那片蓝天白云。你千年不朽的忠魂烈胆是不老的猎户星座!

私奔流放地――腾格里与巴丹吉林

孤独,是沙漠永恒的话题。

《巴丹吉林其一》

风在吹,日夜不停息。漫天黄沙,随风一起飞。哭泣的骆驼,品尝自己的眼泪。远行的人啊,头也不回。

巴丹吉林,被爱遗忘的土地,埋葬了多少,生命延续的勇气。巴丹吉林,伤痕累累的名字,何时能看到你,从前美丽的样子。

云在飘,飘乱了愁绪。千里晴空,不见一场雨。古老的胡杨,倒在妈妈的怀里,寂寞的荒原,地球的悲剧。

巴丹吉林,祖先眷恋的土地。谱写了多少,生生不息的故事。巴丹吉林,刻骨铭心的回忆,何时能看到你,从前美丽的样子。

《腾格里》

有风轻扬/一片晴空下的风/让一株沙柳兀自沉醉/而沙海泛起的层层波纹/恍如思绪游动的涟漪/恬静着,美丽

我跪伏其中/聆听沙与沙的细语/任那些疏落的心思/随流沙一起沉没

就像一滴水/潜伏于流光的渡口/期待一阵风/将她,带向云端

我还记得那个约定/只是,我还不能/在沙面上/写下更多的期许

他们说,沙漠里没有路/流沙和风/总是相携而行/而“腾格里”,就是“天”

那么,天空的高远/沙海的辽阔/白云的白,蓝天的蓝/黄沙的黄,绿草的绿/以及,你内心的起伏处/那些旧年的蓄积/是不是,可以在这里/留下一个又―个的脚窝/成为,我曾走近你的见证/然后,让一场过往的风/将它们,――掩埋

那么,就让我以一粒沙的方式/融入你的怀抱/在你的千山万壑中沉默吧/任所有的心事/在胸中开出一朵又一朵的花儿/解救出小小的幸福/再用它,换一寸未来的时光/可以蓬勃,可以忧伤

大片的阳光/和那些盛开的花朵/一起绽放着光芒

肆 云卷,云舒/天空把辽远留给想象/风起,风落/沙漠让浩瀚嵌入意念/而记忆,在渐进的流光中/如沙纹般一一罗列

众沙涌动/我是挨你最近的一粒/细微,柔软,温暖/并且,安静

千万年前,曾经是广阔的绿洲。黄羊,成群奔过,扬起淡淡的尘烟。狼群,骄傲地仰起头,大声嚎叫,向世界宣示霸权。湖泊,无边无际,波光粼粼,鸟群翔聚,若云若霞。而今,高耸的沙丘上,孤立一两棵红柳。细细的纹,似鱼鳞般裹住沙丘,让它有了些生气。偶尔拂过的风,扬起微微的尘,卷曲着翻过山梁。沙脊,竟然如宝剑般锋利,刺向远方。天空,没有一丝云彩。鸟儿,不知去了哪里。朦胧中,传来驼铃声,黄色的骆驼,缓缓爬行在丘陵里,双峰间搭满货物。驼队过后的蹄印,很快淹埋在黄沙深处,不留一点儿痕迹。

腾格里沙漠,被黄河拦腰截断,愤怒的沙漠涌起高耸的峰峦,想要填平这天堑,那轰鸣的声响,就是它擂起的战鼓。

云,连绵不断,从沙漠深处飘来,飞过黄河,落到对岸的山顶,然后滑入山坳。山,缺少雨水沐浴,衣服被风吹破,露出粗糙的胴体。长久的贫瘠让它们不修边幅,―个个灰头土脸,就连曾经戴着的翡翠,也遗失了。河,身着绿色长裙,步态轻盈地自群峰中走出,并在山脚下起舞,婀娜的身体弯弯曲曲,优美的线条让外来客惊叹!岂不知,这绝妙的“反弹琵琶”已在此定格千年!

游客,兴致勃勃,高声呼叫起来。很多人索性将脚上的鞋子脱下,光脚丫在沙子里。有的,缓缓步下;有的,坐着往下滑;有的,自坡顶冲下;还有的,干脆躺倒滚了下去。我,遥望沙山脚下的绿洲,欲用心去数它们的叶片。风掀起沙粒,扰乱了我的视线。默默立在沙丘上,避开太阳炽热的目光,双眸凝视黄河,想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样子。

水稍子

一小块绿洲,像翡翠般镶嵌在沙漠里。远处,黄色的沙丘,连绵无边。聚焦农舍,红砖土墙,在蓝色的天空下沉默着。泉边,浓郁的树木簇拥在一起,坡上长着密密的草。鲜明的色彩,造就了大漠人豪爽的风格。皮肤黝黑的男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女人歌喉优美清亮,能歌善舞。每到晚上,他们手牵手,在马头琴拉起的长调中,跳起粗犷的舞蹈。

自沙漠里涌出的泉水,清亮明澈,先汪成一个小湖泊,然后像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为着爱情,向远处流去,干燥的沙子也休想阻碍她的脚步。或许,历经的苦难太多,又承受了太久的寂寞,当有人在此高声讲话时,泉水也跟着舞蹈,并吐出许多小圆圈,本地人称之为“音乐泉”。

淡黄色的水藻,在岸边漂浮,稀疏的芦苇散落在湖边,显得有些单薄。一棵柳树,长得有些任性,自岸边平平伸向湖中央。她不高,但非常的丰满,分权出十余枝,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亭亭玉立在湖面上。我,靠在她的怀里,欲留下,长久的怀想。

戈壁滩

羊群,不知疲倦,只管低头寻觅可以吃的东西,像千百朵莲花,散落在那儿。牧羊人,迈起碎步,远远跟着。他头上的帽子有些发黑,斜挎一个帆布包,怀里抱根木棍,嘴里哼着小调儿。

巴丹吉林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由众多的沙山和沙间湖泊相伴组成。沙山高大雄伟,湖水晶莹湛蓝,这种独特的沙漠景观堪称是沙漠中的极品,在世界上也是独有的。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高原西部,面积4.4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四大沙漠。在沙漠腹地高大的沙山间分布有140多个湖泊,当地人称为海子,湖水清澈见底,镶嵌在大漠里像珍珠般闪烁,多为咸水湖。不可思议的是,咸水湖里有淡水泉眼,喷出的水十分甘甜,令人称奇。在海子的周围是沼泽化草甸和盐生草甸,也是大漠中重要的牧场和居民点。这里的沙山平均高200米至500米,必鲁特沙山高500多米,海拔约1700米,是世界沙漠中最高的沙山。其沙脊如刀削一般,呈金字塔型,被誉为沙漠中的珠穆朗玛。“奇峰、鸣沙、秀湖、神泉、古庙”堪称巴丹吉林“五绝”。相传几百年前,有一个叫巴丹的额鲁特蒙古族老人,放牧时误闯进入了大漠,迷失中发现了60个海子和海子边上水草丰美的牧场,吉林是蒙语60的意思,故名巴丹吉林。此后额鲁特人就世代生活在这世外桃源里。

庙海子

庙海子蒙语称为苏敏吉林,意思是“有庙的海子”。海子边有座藏传佛教寺庙,建于1755年。这座白墙金顶汉藏混合的建筑背靠沙山,面朝湖水,庄严肃穆,幽静典雅,被称为“沙漠故宫”,是巴丹吉林沙漠的地标,亦是牧民心目中神圣的殿堂。寺外还有一座白塔,在黄沙蓝水间显得格外抢眼。传说寺庙是汇集了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采用了雅布赖山和天山的石头做基石和栋梁而建成,是

沙漠中唯一从始建保存至今的寺庙。夕阳映红了沙山,连同湖岸婆娑的柳树与古庙一起静静地倒映在水中,如梦似幻。

庙海子边有十几户牧民,以前靠放牧为生,湖里的卤虫亦是牧民的收入来源之一,据说卤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鱼、虾类幼体的最佳饲料,牧民称之为盐虫子,虫体通红形如虾。每当秋季,牧民捞起卤虫晒干,―公斤可卖200多元。近几年为保护沙漠生态限制放牧,年轻人多数出外谋生去了,年长者留守居住,政府补贴建房,在旅游季节接待游客食宿。现在,旅游收入是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庙海子是个神奇的湖。湖周围是沙山,这里一年的降水量仅有几十毫米,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湖水含盐量高,但却不曾枯竭,也不曾被风沙掩埋。湖中有淡水泉眼,还有一眼听经泉――每当寺庙颂经,泉水就会汩汩流出,颂经声一停,泉水也戛然而止。

这里的地下水丰沛,只需挖几米深,就有淡水了。这是巴丹吉林沙漠的神奇之处。据最新研究推测,沙漠之下可能隐藏河网,水源来自500公里外的祁连山,或者是更遥远的青藏高原的冰雪消融渗入地下流入暗河。海子边有一排白色的蒙古包和灰色的栅栏,以及翠绿的杨树,树下的芦苇在逆光下闪着耀眼的白光。这些黄、白、灰、绿的色块组合成的景物,既大气又和谐,且极富诗意,足以令天下丹青高手叹为观止了。

走近,方见栅栏里爬满了红色和紫色的牵牛花。我以为,居住在这里的牧民一定是诗人或者画家,不然,仅凭天公之造,缺少了白色蒙古包和花色的点缀,缺少了人文情怀,也就缺少了桃源般的意境了。

有博友留言给我,说我只是匆匆过客,倘若让我长久驻足,就未必有此美感了。我回复说,子非鱼,焉知鱼不快乐。纷繁复杂的世界在这里化作了简单,简单的快乐才是真实的快乐。

西北偏北 最有应得――德令哈请以诗的名义缄默

在德令哈――因为诗,所以爱

即便是走了那么久那么远,极目处依然还是看不见人烟,但并不会让我感到孤独。在如此苍茫的天地之间,自己是那样的卑微与渺小,如果我所看到和感受到的这一切都是原始和本质的,那么我呢?我甚至不敢追问自己。海子说:“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天地悠悠,对此茫茫,不能不怆然涕下。以有限的生命面对无限的自然,将一切的激情与感动寄托与付诸于更加有限的文字。那真是命若悬丝。是不是这巨大而又无法抵御的恐惧,使得海子渴望得到依赖和保护。说什么征服自然,面对这一切能够让自己和谐地融入自然都是奢望。或许上帝清楚的知道这一切,所以在创造人类的时候,就赋予了人类群居的特性。以海子在同类之中因为纤细敏锐而更加孤独,在天地自然间因为寻觅最终失落而更加脆弱无助,转而回到人类寻求依赖和呵护。所有的诗人在无法逃避地在自己同类之中寻找美好和寄托希望的时候都会把目光凝集在女性的身上,但无意他所渴望的温柔又不完全同于母性,也异于恋情,那么他只能说:“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于懵懂之中留意诗歌,倾尽所知也不过是记得北岛、顾城、舒婷片断的诗句。就是现在倾囊而出,也还是空空如也。机缘如此,让我踏上了这条一个诗人当年曾经走过的路。没有了新的遇罗克,使得北岛在抨击与抗争之中以宣告作为开始,以一切作为结局。没有成为冰冷的雕像,但同样付出了代价。远循异国,奔走他乡是不是一种死亡,我不知道。只有依然回荡着他的呐喊的回答声中我们还可以知道他的存在。

当感受到我们的民族带着遍体的创痍屡踣屡起,将这发扬卓励的精神深情的吟唱成希望。使得舒婷那女性特有的温情,在诗句里化成了“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在地面的花朵”。

然而当这蕴涵与寄托于诗的力量,最后只能在一首爱情诗歌《致像树》里作为宣言似的爆发殆尽。当她在面对北岛的《一切》,虽然应答以自己幻想出的希望说《这也是一切》但其中的力量已经无所依据了。在这爆发之后,沉默是不是死亡。

当对物欲的追求成为了唯一的和终极的目的,使得我们再次陷入黑色的夜,但却无法再次给予我们那寻求光明的黑色的眼睛。在海子的日记里,我知道他曾经走过这里,但我无法确定自己是否能够看到海子所看到的。在我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之中阳光、蓝天渐渐的消失,当高原的风再次吹来阵阵寒冷的细雨,我依然走在路上。

活着还是死去?

终于到了德令哈,虽然现代化的建筑使我惊讶不已,但绝不欣喜。我所赞叹的是在这样广袤的贫瘠与荒凉之中,竟然有着这样一片绿洲。原来德令哈在蒙语中的本意是“广阔的金色草原”。

但这一切会消失在人为建造出的繁华与美丽之中。然而我深知这样的思索于我却是极其无聊的,因为这里的人们需要生活得更好,而且这个标准是人类共同认为的文明。是不是有了这样现代化的与时俱进的新兴城市的面貌就意味着文明,我不知道。当与德令哈近在咫尺的可鲁克湖面上鼓荡吹刮着的风让我几乎站立不稳,我似乎像那戈壁上的一株草,根茎在地表处才萌发出些许的绿芽。而我也只能知道自己的双脚踏在地面上的感觉是真实的。我抵达了我这次旅行的目的地。在德令哈大街上来来往往,匆匆行走的人流中,我没敢询问海子。虽然在小摊上与人随意的交谈并不困难。终于幸运的能与一个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特像知识分子的知识分子攀谈起来,看来他属于那种富裕的只剩下时间了的政府工作人员。更加幸运的是他知道海子,我感动得在献媚一般的在讨好他了。作为德令哈人又知道海子,当然知道海子的这篇《日记》。果然,当他感慨万千的一声叹息后,我也是万分虔诚的聆听着。

“这些大头头还是不行呗,没什么文化层次,也就没有思路。像你这样一看就是有文化”,他轻微向我颔首示意,我在顾盼自得之中也真的诚惶诚恐的从心里感激着他对我的认可和赞许。

“找上个巴掌大的地方,立块石版版,写上诗人海子当年在这里站过,宣传一下,肯定是个旅游热点,又显得有文化品味。要是海子还活着,请他来一下,肯定会多写这篇诗呗。我们德令哈,漂亮姑娘多得很,还想什么姐姐……”我使劲地嗅了嗅,他身上没有酒气,估计他在这里也很孤独,不会有什么人和他谈及海子以及海子的诗歌,今天终于遇到我这个知音了,所以已经陶醉并兴奋在自己的浮想联翩之中了。我急忙地逃离开去。仰天深深的吸了口气。

海子你是活着还是死去?你的诗歌是活着还是死去?

夜晚,我站在德令哈的大街上,于冷清与寂寥中仰望天空,那闪烁的是星星。海子呀,我的诗人,我坚定的相信,当初的你如果也曾在这里仰望,那么就一定是在这夜空中依然璀璨无比那星星的洁净是永远不会变化的。

西北偏北 饮酒落泪

一颗眼泪,

一面湖水之青海湖

青海湖蒙语叫“库库诺尔”,藏语称“错温波”,即“青蓝色的海”。古称“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羌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

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时起才更名为“青海”。

夏天是青海湖最美的时节,最美的景色也总是被更多的脚印践踏。我梦想着被蔚蓝色的天空和湖水包围。但是第一次造访,我只想独自仰望这女性的湖。因此我选择了落寞的冬天,覆满冰雪的她将只为我呈现宽广和妩媚。

路的两面都是连绵不断的山,覆盖着枯黄的草。黑色的牦牛在山坡上悠闲地吃草,衬着湛蓝的天空,是多么静谧的一幅画卷。忍不住停车驻足。

高原上的太阳即使在冬天依然是那么猛烈,但是空气却非常的冰凉。我走到路基下面的山坡。枯黄的草地上有些积雪,还有数不尽的小粒的羊屎球,和牦牛硕大的牛粪。我感叹着自然界呈现的图案美和动人的生命力,拍下羊屎和牛粪的照片!我慢慢走近近旁的一群黑牦牛,它们无暇顾及我,既不慌张也不看我。我想,做一只青藏高原上吃草的牦牛要比在人间做人简单得多。突然,我的右边山坡上有一只棕色的兔子跳了出来,我很想慢慢靠近这只野兔。野兔却飞快地逃了,跳到上面的公路。我呆呆地立在原地,野兔骤然停下,回头望月般地望着我,那眼神是温顺中透着一股子野性。许久,野兔没入山谷。

过了日月山上的日亭、月亭之后,倒淌河出现在山谷中。河畔空无一人。我下了车,呼吸着清冷的空气,踩在凝固的冰河上。传说倒淌河是美丽的文成公主的眼泪流成的。文成公主赴藏途中,到达日月山时,回首不见长安,西望一片苍凉,悲恸不已,她的眼泪汇成了这条倒淌河。其实,倒淌河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隆起直接有关。大约13万年前,青海湖是一个外泄湖,湖水由西向东注入黄河。后来,随着地壳的强烈变化,日月山平地突起,把青海湖的出口严严堵住,青海湖从此变成了闭塞湖,那输出的湖水也被迫向西流入青海湖畔的耳海。众河皆向东流,唯独此河向西倒淌,故名曰“倒淌河”。无论是浪漫传说,还是地质变迁,都令我感叹这历经沧桑的山川,依旧傲然岁月。

离开倒淌河之后,车子上了青藏公路。路上仍然是人车稀少,时而有大群白色的羊浩浩荡荡地在公路上行走。我想起村上春树那部略带神秘诡异的小说――《寻羊冒险记》。仿佛我也被羊群牵引着,寻找冒险的浪漫。羊实在太多,把公路完全霸占了,挤得水泄不通。于是我下车步行,在羊群中穿越。牧羊人有的骑马,有的步行。其中一个藏人看见我一直在拍摄他的羊群,就走过来问我来青海湖干什么?他的汉语还不错。我笑吟吟地说我来看青海湖。他也笑着说青海湖冰天雪地的,鸟岛没有鸟,油菜花也要到五月才会开呢。他看我只有一个包车的司机跟着,更加觉得我有些疯狂,他说湖边一个人都没有,没有人在冬天来看海的。我说我就是喜欢没人的时候来看海啊。他不再说什么,而是摆了―个姿势让我拍下他。

青海湖一览无余。梦里蔚蓝色的海早已结成银白色或是灰蓝色的冰湖。我躺在湖面上仰望,淡蓝色的天空清澈如洗,孤独的苍鹰在自由翱翔。我喜欢白色和蓝色;喜欢白色和蓝色的风景。比如雪花,浮云;天空,海洋……青海湖,中国最美的湖,对我有着海一般深的诱惑。在这海一般深的诱惑下,我终于如一片雪花一样,漂浮在凝结的湖水中了。她,是躺在地球表面上的一颗眼泪;而我,躺在这颗眼泪上;我的眼泪将永远渗入这面湖水。在半梦半醒中,我感觉天地之间的万物都消失了,就连我自己也溶解在湖面的冰霜中……

按照藏人的习俗,环绕圣湖应沿着顺时针方向。环湖公路像一条黑色的绸带,穿过湖畔宽广的草原。公路内侧是一望无垠的青海湖,外侧是绵亘起伏的山。路上几乎没有车,更没有人。我时常下车,在公路中间的黄线上走着。草原像秋天小麦般泛着金黄的波浪,偶尔有一丛丛白色的绒球似的花朵,不知名地开在茂密的枯草中,给我意外的惊喜和赞叹。数不尽的牦牛和羊(黑色的、白色的、黑白杂色的),还有驴子和马,骄傲地拥有每一棵草。高原是它们的王国,而我只是个侵入的异族。公路的外侧,草原一直绵延到环湖的群山脚下。山是青黑色的,线条冷峻,山上少见草木。那是犹如中国古典水墨画一般的山!隽秀崔嵬,层峦叠嶂,壮怀激烈,让人想起唐朝和唐朝以前的诗篇。远远望去,仿佛正有佩剑的黑衣武士骑马踏沙而来,大风起处,刀光剑影……

湖面上蓝幽幽的天空中,云和我一样在遐想。随着阳光的变幻,有时是雪白的云团,像湖畔飞翔的羊群;有时则是介于鸽灰色和淡紫色之间的优雅的云烟,像远处隐约浮现的祁连山脉。午后时分,晴空开始转成阴天,太阳渐渐没入厚厚的云层。天空变成了青灰色,大风把云朵吹得千丝万缕,分不清哪里是山,哪里是云,哪里是海。

湖面依旧是无限宽广的宁静。由于冬天水位下降,湖底的沙石在岸边,形成石滩。一块块色彩斑斓、形状各异的石头寂静地躺在冷风中,若是有了湖水的滋润,不知还要增添多少魅人的光泽!我贪心的拾取,共拣了28块石头。有红色、橄榄绿、白色、黑灰、青色……我带不走一面湖水,只能带走她岸边的石头,带着她的体温和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