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

时间:2023-05-30 09:48: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注释:

1.纶巾:以青丝做成的头巾

2.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3.遥想:远想。

4.小乔:乔玄的小女儿,嫁给了周瑜为妻。

5.羽扇纶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6.樯橹:船上的桅杆和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强大的敌人,又作强虏狂虏。

7.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8.华发:花白的头发。

9.尊:通樽,酒杯。

10.大江:长江。

11.淘:冲洗。

12.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13.周郎:周瑜,字公瑾,为吴建威中郎将,时年24岁,吴中皆呼为周郎。

14.雪:比喻浪花。

第2篇

1、尊:通“樽”,酒杯,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整句意思是:一杯酒寄予江河明月与我共醉吧!

2、出自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节选如下: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背书的时间是挤出来的。在孩子早上起床穿衣时,我把昨天她诵读时的录音(有时候也是我自己的录音)放给她听,等她洗漱好,基本上也听了好几遍了,再练习时就流畅多了。像《师说》,这篇文章没什么生僻字,就是文章的句段联系不太紧密,孩子多听几遍就基本上能脱口而出了。

我把复习的环节控制在10分钟之内,在开始讲《前赤壁赋》时,先介绍了苏轼其人。

抓住“苏轼”的名字开始讲。苏老泉给自己的孩子取名“轼”,绝对不是一般的含义,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不管是面对平静的海面,还是汹涌翻滚的大江大海,都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领航员”。“轼”的含义就是古代的马车上最重要的横木,没有它,车就会散了架。苏轼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人。其实,对于文学阅读者而言,整个宋朝如果没有苏轼,宋史也会显得苍白不少呢。因为对于苏轼,我的学生已经有过不少的接触。之前学过他的《江城子》《临江仙》《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但那是作为诗人的坡,今天要讲的是作为哲学家的坡。

我跟学生们说:“在所有中国的诗人里,尽管我特别喜欢李白、杜甫、屈原等名家大士,可是,最令陈老师敬佩的是苏轼。如果非要按我喜欢的诗人排名,那排在第一位的一定是苏轼。”

学生们很奇怪,纷纷问我原因。

于是,我开始跟学生们分享个中缘由。我讲坡平生的辛酸历程,讲他的“佛学在心,道学在身,儒学在世”之情怀,讲他的诗、文、书、画、工(精通工务,非一介羸弱书生气之人可比,因此即便是兴修水利这样的事务也能名流千古,杭州的苏堤就是明证),讲“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一性情耿介君子在世上享受完属于自己的人生,居庙堂之高也好,处江湖之远也罢,总是那么乐观。不像时下的某些读书人,书没有读几本,事没有经一点,动不动就“我要跳楼,我要自杀”。

全班学生哄堂大笑。

我们的学生啊,就是要有这样的故事人物活在心中。幼而循齐,缺少这个向圣贤看齐的熏习过程,心灵是难以空远宽大的。而教师不要畏惧跟学生海聊的时光呀!要知道在这个初次的港湾,多少学生得经由教师的判断力而从此不再迷航!我们现在动不动就反对教师讲,甚至强硬地规定教师在课堂上讲话的句数,多一句都不行,这不是笑话吗?课堂上,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应该是须讲的时候一定要讲,不必讲的时候,多一句都唆。

在学生们会心的笑声中,我严肃地告诉他们:将来有一天,你要是遇到你的知心朋友,不妨也像坡一样,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如果你能把《前赤壁赋》《滕王阁序》《岳阳楼记》《前出师表》,甚至《太史公自序》《阿房宫赋》等名篇散文信口诵出,那么就连你的对手也绝对不敢小觑你。

第4篇

一、文学翻译的艺术魅力

(一)语言结构美音韵是语言的音乐语法,是流淌在语言结构中的节奏感和韵律美。音韵之于语言,就像乐器和乐器演奏出的音符一般。音韵是语言音乐美的体现,能陶冶读者对于语言艺术的审美情趣。以文学翻译中的中译英为例。英国桂冠诗人尼丁生的诗歌《小溪》中的“Ibubbleintoebbingbay./Ibabbleonthepeb-ble”。这句诗是很有韵律,小溪欢快流淌的声音化为了语言的音韵,流淌于作者笔尖,传递着可感的审美信息。如果译为“我在鹅卵石上嘟嘟囔囔。/我在退潮的海湾里讲个不停。”这样的翻译将溪水拟人化了,符合作者写这首诗用的第一人称的口吻。读者能感受到小溪流过的声音,但却是一种聒噪的声音,未传达出小溪流淌的轻。可以将其译为“我汩汩地流向退潮的海湾。/我潺潺地吟唱于鹅卵石之上。”这种译法能使读者听到小溪流过的声音,其中拟声叠词的使用也能使读者感受到诗的音韵美。再看毛荣贵先生的翻译“我汩汩地流向退潮的小湾。/我在鹅卵石上响声潺潺。”这种译法读起来更具音韵美。因为原诗中的“bubble”“babble”“pebble”属于尾韵,音律感极强。此句也常用来做英语绕口令的练习。毛荣贵先生的译法将“babble”放在了句尾,且用的是四字格,不仅具有音韵美,而且将那种诵读原诗的拗口的感觉通过后置谓语的形式巧妙地表现出来,读来朗朗上口。语言的音韵是作者写作情感的真实流淌,文学翻译若能传神地传达原著的音韵,会给译作增加层次丰富的美感。此外,从句式结构上来看,文学翻译也尽显其艺术魅力。下面以文学翻译中的汉译英为例。汉语句式具有整饬美。骈体文就是整饬美的代表。这种文体具有词句整齐、声韵和谐、辞藻华丽的特点。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时,雨雪霏霏。”这种并列的对偶句式的运用,使文章句式整齐,音韵优美。例举汪溶培的翻译“WhenIsetoutsolongago,Freshandgreenwasthewillow.WhennowhomewardIgo,Thereisaheavysnow.”通过这样翻译,通过句子之间音韵的协调,音韵和谐,句式整齐,传达了骈体文的整饬美。

(二)意美鲁迅曾经说过“意美以感心”。意美首先表现在意象美。文学作品中都蕴含着意象,意象是文学作品美感的组成部分,能够引起读者的艺术共鸣。好的文学翻译不仅能够传达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而且还能够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下面以文学翻译的中译英为例,赏析文学翻译中的意象美。“Oneofthoseso-berandrathermelancholydaysinthelatterpartofautumn,whentheshadowsofmorningandeveningalmostmingletogether.”此段话中包含多个景物意象,笔者直译为“这是晚秋里冷清而又令人忧郁的日子,早晨的影子和黄昏的影子相溶”这样翻译似乎也翻译出了原文的意象,但是美感不足。再看参考译文“时方晚秋,气象肃穆,略带忧悒,朝翳和暮色,几乎相接。”参考译文用凝练的词组将原文的意象用四字格来表达,在简洁的篇幅里勾勒出了诗一般的意象,极具画面感。再者,意境美也是意美的体现。意境美是由意象所组成的多维空间,是意象的情景化。同时意境也是作者情感渲染下的多维空间,与意象一起感动着读者的心。以中译英为例,“Graduallytherivergrowswider,thebanksrecede,thewatersflowmorequietly,andintheend,withoutanyvisiblebreak,theybecomemergedinthesea”。这句英文描绘了大江入海,水天一色的意境。其中,“withoutanyvisiblebreak”更是将大江入海的动感描绘得及其生动,参考译文“无声无息地融入大海,两者浑然一体。”译文将大江入海的气势磅礴表现得悄无声息,表出来另一重意境,即将大江无怨无悔,势在必行地与海洋汇合的意境表现出来。

(三)风格美由于译者具有不同的文化素养和写作风格,翻译出的作品也具有不同的风格。以马修?阿诺德的《多佛海岸》中的诗句为例,“Theseaiscalmtonight./Thetideisfull,themoonliesfair/Uponthestraits;ontheFrenchcoastthenight/Gleamsandisgone;……”郭沫若的译文为“今夕海波平,潮满月如镜,/海峡之上空,流光照遥境。/彼岸法兰西,灯火时明灭,/”郭沫若用整齐的五言古体诗表现出了原文的意境。虽然在形式上与原文的差别很大,但确给喜欢古体诗的读者以审美体验。这样翻译展现了中国古体诗的魅力,同时又将西方文人的审美体验呈现给了读者。郭沫若的译文体现了古体诗的风格美。辜正坤对这首诗也进行了翻译,他的译文备受推崇。他的译文为“苍海静入夜。/正潮满,长峡托孤月;/看法兰西岸,灯火明灭。/”辜正坤的译文在形式上与原诗相似,保持了长短不一的句式。体现了原文多佛海岸潮起潮落的特点。此外,他翻译时用的是词曲的形式,翻译出了气势恢宏的风格。从“看法兰西岸,灯火明灭”就可以体味出译文索展现的多佛海岸宏伟的气势。这让读者联想到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所展现的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气势恢宏。所以辜正坤的译文用词曲的形式,在诗译的“音”与“形”之间做了恰当的取舍,使译文以词曲的形式,谱写了壮丽得多佛海岸,给读者以强烈的审美体验。

二、结语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文学翻译是创造美感的过程。在文学翻译中,我们得到了许多审美体验。从语言文本层级的审美来看,我们看到了文学翻译中的音韵美、词美、句美以及段落篇章的美感。从超语言文本的审美体验来看,我们看到了文学翻译的意美和风格美。翻译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来看,文学翻译具有无限艺术魅力,等待人们不断去创造和体验。

作者:杨琴 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

第5篇

关键词: 原始思维 翻译学 思维活动

一、原始思维的特征

传统译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语码转换,是一种直线式的文字转换过程。但是这无法解释翻译最本质的东西,就研究价值和适用性来说,研究翻译过程比研究翻译结果更重要,因为过程研究可以逻辑地延伸到结果,反之则不行。翻译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译者进行思维的复杂过程,它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是一种思维的过程,我们应该从翻译的主体思维入手,把思维活动和语言的运用结合起来研究翻译,这样就能从本质上揭示翻译的基本规律。

原始思维的发展和主要特点如下:

原始思维(Primitive Thinking)是指原始社会人类的思维,即现代文明人的思维产生以前的人类的思维形态,原始思维是原本的逻辑思维,它并不应用抽象的概念,它也不像我们所熟知的逻辑思维那样认识、判断和推理。它是整个人类思维发展史上最初的阶段,或者最原始的阶段,没有当代高度复杂的思维方式,但它是当代思维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其最主要特征如下。

1.原始思维的主要形式就是具体形象思维。

考古学、心理学等研究表明,原始人的具体形象思维能力要比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强得多。形象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形式,来源于理性认识,其实质在于借助各种形象,比如物体、景色、图片、想象等手段思考,对看似抽象的事物进行形象化处理,从而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当然除了具体形象思维之外,原始思维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内容,它的抽象性本身就包含于具体形象性之中。逻辑性的抽象思维是在人类不断演化,尤其是在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同样完善了人类的整个思维活动。

2.原始思维具有神秘性的特点。

在原始社会条件下,人们由于知识和科技掌握不足而不能很好地认识和理解许多自然现象,对于这些未知的事物,他们一方面运用描述和记录等最原始的思维形式了解和认识事物,另一方面用虚幻、假想的方式,把大脑里所产生的幻想、想象、情感等最原始的人性因素渗透到对客观物体想象和描述之中,这样就使很多具体的事物有了虚幻性、神秘性的特点。

3.原始思维具有适用性特点。

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有意识、思维,有目的地活动和思考。人类为了发展的需要而认识、利用和改变自然,这种改造使原始思维具有实用性的特点。随着人的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从最初的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从而进一步地认识和改造自然,通过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探索,在各种思维的引导下进行自身发展需要的生产活动,从而使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二、译者的翻译思维与翻译的关系

翻译的本质就是译者进行思维的过程,而整个翻译活动的主题就是译者。翻译如果没有译者的思维活动,则两种语言之间的语际信息就很难实现。在翻译的思维活动中,译者既要弄清楚各个概念的确切含义,又要用逻辑思维等手段进行推理、分析和判断,最终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译者翻译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翻译的成败和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沟通和交流的成败。

下面对翻译思维的三个层面,即抽想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作探讨。

1.抽象思维与翻译。

翻译除了要忠实于原文外,还要译出原作所传达的神韵,使读者获得原汁原味的体验,这就需要译者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对译文进行加工,从而尽量使译文在神韵上再现原文。抽象思维能力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译者要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理解、转换或再现原作的面貌。如:

Sophie felt a knot tighten in her stomach.She was certain of it too.(The Da Vinci Code)

索菲亚觉得心揪得更紧了。她可以肯定这一点。(达・芬奇密码)

对画线部分进行直译,则可以翻译为“索菲亚感到自己的胃上打了个结”。在汉语的背景下,读者就会理解为她胃疼。这会产生南辕北辙的效果。此处译者运用抽象思维的能力打破了原有想象的束缚,对原语中的形象做了转换,从而更好地再现了原作的思想。

2.形象思维与翻译。

形象思维作为原始思维中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是译者从事翻译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活动。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一般要采用“语言―形象―意思”的模式,也就是先了解原文的语言特点,再利用形象思维将事物的形象进行转换,然后用另外一种语言,把原作的意境表达出来,使读者得到同样的启发和美感。如: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例的“江山如画”一句有多个版本,“fair as a painting”,“make a vivid picture”,“a picture of rivers and mountains”等。从字面意义上讲,上述版本都能体现原文的意思,但是“画”这个字不能简单地翻译为“picture”和“painting”,而应该是“雄伟壮丽的山水”,最后那个版本更好地利用了形象思维的手段,准确地把握了原意,很好地体现了江山如画的情景。

3.灵感思维与翻译。

灵感思维是译者通过对原语的理解和通篇思考,在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达到一致后所产生的独特的思维形式。译者和原作者在意义的表达上产生了一定的共鸣,也就是平常所提到的“神来之笔”。它来自于译者的苦苦思索,孜孜不倦的劳动和思维,在诗歌、散文中的灵感翻译中最突出。如: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诗词)

Most Chinese daughters have a strong desire 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许渊冲译)

我们看许译的版本,“to face the powder”直译为“面对强权”,引申为“面对强权不退却”,“not to powder the face”采用了名词动词化的手法,将这种意境惟妙惟肖地展现出来,译文曲尽其妙,回味无穷。

三、结语

文章通过对翻译思维和翻译实践的阐述,说明了当今翻译学的发展方向应该以译者的主体思维性为中心,迄今为止,翻译学仍然是一门有争议的学科,希望本研究对翻译学构建的理论思路、方法论等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琛明.论翻译存在和翻译思维[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

[2]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81].

[3]董史良.翻译的思维问题[J].中国翻译,1988,(3).

[4]Brown.Dan.The Da Vinci Code[M].New York:Random House,2003.

[5]丹・布朗.朱振武等译.达・芬奇密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Brown.Dan.Digital Fortress[M].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8.

[7]丹・布朗.朱振武等译.数字城堡[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8]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台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1995:255.

[9]邓燕.东西方文化冲突中的身份建构―以张爱玲自译为研究对象[J].名作欣赏,2012(12):165.

第6篇

引用宗白华先生《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的这段文字,是想让读者体会中国艺术的美学法则“虚实相生”所形成的一种空灵动荡的空间感和意境,体会其中“小中见大,虚中有实”(沈复《浮生六计》)的独特民族美感,体会其中的独有的生命自由感。宗白华先生在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后,指出中国传统艺术很早就创造了这种“使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的民族独有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其实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虚实结合现象。

理论认识

虚实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的一对范畴,而艺术理论中的虚实结合说,则是源于古典哲学中的有无相生论。《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虚可以存实,无可以生有”思想,庄子的“虚室生白”“唯道集虚”思想,都说明“无”与“有”的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这个道理运用到艺术审美之中,便有了强调空间之美、无之美的理论。中国人在艺术上是聪明的,不愿意使尽浑身解数向人们纤毫毕现地直接描述什么,而把艺术感觉、艺术想象的空间留给人们,让人们自己去品味、揣摩、思寻、追索那些不可言传的“大音”“大象”――美的极致,从而创造“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说“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又说“隐者,不可明见也”。隐藏于“虚白”中之情是含蓄的;隐含的、看不见的、在“虚白”处流动荡漾的情感,才是诗词表达的重点。诗词作品在以具体的形象表达含蓄的情感时,常留有“虚白”,即含有未直接说出来的多种情意。正如刘禹锡所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工于诗者能之。”司空图称此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境,是上述理论的延伸和发展,是实景外的虚景,是虚实结合的产物,中国诗词的意境说由此而出。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清・笪重光《画筌》)。

阅读链接

【古人论“虚实”】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诗之工拙,句之软健,在笔力气势,不在用字虚实也。用虚字者,能 A ,使虚字如实字,则 B ,句自老成。用实字者,能 C ,使实字如虚字,则 D ,句自峭拔。是在平日体贴之功,临文运用之妙耳。用 笔 果 超 妙 运 气 果 雄 浑 则 勿 论 用 虚 用 实 皆 可 成 妙 句 也 何 必 定 忌 虚 字 耶

(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三)

(1)下列词语应分别填入原文哪些地方?

化实如虚:_____ 庄重精当:_____运虚为实:_____生动空灵:

(2)请给文中画横线文字加上标点。

(3)作者认为用字“虚实”的关键在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A.贯休曰:“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景实而无趣。太白曰:“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景虚而有味。

B.写景述事,宜实而不泥乎实。有实用而害于诗者,有虚用而无害于诗者。此诗之权衡也。(谢榛《四溟诗话》)

为什么说贯休诗句“无趣”,而太白诗句“有味”?请结合语段B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涵形式

在古诗文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古诗文中的“虚”是指情感、氛围、格调等主观因素。具体说来,诗文中的“虚”包括: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就是以繁华的梦境来反衬现实处境的悲哀。

(2)已消失的境象。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3)将来的境象。这类虚境现在还没有发生,但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最典型的就是柳永的《雨霖铃》,词中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中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作者虚写别后生活,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4)想象中对方的境象。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思亲,从侧面设想对方如何思念自己,表现自己的思念之情,曲折有致。

古诗文中的 “实” 是指生活形象等客观因素: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通常我们把从正面直接写某一事物的写法叫实写;而把以此物写彼物,从侧面烘托映衬某一事物的写法称为虚写。艺术作品常常虚实结合,相得益彰。虚虚实实、实实虚虚,使艺术作品波澜起伏,意味无穷。虚与实的关系有以下几种:以虚写(衬)实、以实写(衬)虚、由实入虚、由虚入实、化虚为实、化实为虚、虚实相生等。

(1)以虚写实。虚笔能为读者提供一个联想和想象的广阔空间,读者可以利用联想和想象去组接生活的画面,对诗歌的形象、意境进行独到的补充扩展和再创造,在其自由构筑的天地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得到审美发现的满足和艺术欣赏的美感,这正是虚法的魅力之所在。如:“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元・乔吉《[双调]水仙子寻梅》)即以实景之冷写心境之愁伤。

(2)以实写虚。读者在鉴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想象补充画面内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出隐者出没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涧小溪之旁……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之为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再如同样是“愁”,在贺铸笔下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在李清照的词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繁重至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之长是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愁之深是李颀的“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这种用比喻来抒情的写法,以实写虚,化无形为有形,比直抒胸臆更形象,更富感染力。

(3)虚实相生。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如:“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前四句,只一句写晋军,往下全写东吴,可谓实写东吴,虚写晋军。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虚实相生,蕴含幽隐、深远之情,与具体、显露之景相连,它是有限与无限、确定与虚无在诗中的高度统一,它使诗词充满空灵,寄旨深远;它于想象、时空和内涵上拓展了无限空间,呈现立体多维状,从而使诗词具有多样的审美意象,实现了诗人与读者审美的互动;使读者的审美精神遨游于“无往不复的天地之际”,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感受着天地间一阴一阳、一虚一实流动着的生命节奏;使艺术意境成为生命运动的一片无尽律动。

阅读链接

【诗词中的“虚实”赏析】

3.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 前六句三度对比,请具体分析是哪三组,并请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名句,怎样理解此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发现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谢榛《四溟诗话》)

5.请分析为什么“司空为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依次为D、A、B、C(2)用笔果超妙,运气果雄浑,则勿论用虚用实,皆可成妙句也,何必定忌虚字耶?(3)平日体会,临文运用。

2.贯休诗句“泥乎实”而“害于诗”,无诗味;太白诗句运用夸张等手法,“有虚用而无害于诗者”,引发读者想象,故“有味”。

3.(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4. (1)①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与人间多少往事的短暂无常对比;②“又东风”与“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③“雕阑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对比。“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惆怅之感。

第7篇

【关键词】教师 课堂 学生 背诵 诗文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B-0071-02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背诵提出了“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的要求,可见,背诵在语文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语文中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学习活动。

在背诵这个记忆活动过程中,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同层次的差异,有的学生过目不忘,有的学生反复几次就能完成任务,有的学生背半天仍记不住。这些差异固然和他们的基础、智商、学习态度有联系,但并非是决定因素。笔者把“当堂授课当堂背诵”作为教学语文背诵篇目的目标,把“背诵方法的指导与技巧的点拨”贯穿于诗文背诵教学,借鉴他山之石,得出有效背诵诗文的“六招”:“美术招”“音乐招”“体态招”“慧眼招”“肢解招”“暗号招”。事实表明,“六招”背诵教学方法的实施,让学生的背诵活动变得轻松,记忆的个性潜能与差异得以最好地激发和均衡,给学生带来了学习上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一、美术招

中国诗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大量借景抒情、用意象去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为“美术招”提供了丰富的画源。如陶渊明《归园田居》、王维《山居秋暝》、姚鼐《登泰山记》等都可以运用这些方法。“美术招”即采用画简笔画的方式把诗文所写的景、物、境大致勾勒出来作为背诵的提示画在黑板上或纸上,让学生看着画依着一定的次序去吟读、背诵,反复几次,再要求学生把画“印”在脑海中,在无图状态下进行初步的“热背诵”,课后早晚读节再进行背诵巩固。这样直观形象的背诵方法能让学生背诵轻松过关。为活跃课堂,也根据学生的特长特点,在用此招法时可按三种方式进行:一是老师在黑板上作画;二是学生自己在草稿纸上作画;三是几个学生在黑板上合作画。

例如,以“美术招”背诵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看图示吟背: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②羁鸟恋旧林,③池鱼思故渊。④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⑤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⑥榆柳荫后檐 ,⑦桃李罗堂前。⑧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⑨狗吠深巷中,⑩鸡鸣桑树巅。末段看总图: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二、音乐招

中国许多古典诗文意境优雅清丽,有高山流水的韵味,有古韵缭绕之隽永,故古人非“读”诗而是“吟”诗。后人据此为诗文谱之成曲,被广为演奏或传唱。如李煜《虞美人》、柳永《雨霖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声声慢》《一剪梅》、王维《山居秋暝》等。在教授此类诗文时,不应错过这些“美唱”。而且,记住了歌,学生就能记住诗文,一生受用。使用“音乐招”时,老师可以上网搜索要背诵的诗文的歌谱,下载打印分发给学生,并在课堂上用媒体设备放音乐给学生听、学、唱,达到背诵目的。在优美的歌声中,在抑扬顿挫的乐声里,学生不知不觉就能背诵全文。

例如,以“音乐招”背诵柳永的《雨霖铃》。在赏析完此词的基础上,学生初步有了作者与朋友难舍难分离别之情的心灵共鸣,然后播放《雨霖铃》歌曲的视频。唯美的水墨画面,真切动听感人的旋律,让学生受到“视听”的冲击。接着,老师分发打印的歌谱稿,老师或音乐特长生唱简谱,学生跟着唱词。有一定的熟悉度后,再放视频跟唱(或是录音机或是手机),直到学生耳熟能详。

“音乐招”一反传统的诗文背诵模式,形式新颖,令人耳目一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可以得到美感熏陶,因而备受欢迎。

三、体态招

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教育家西塞罗说:“一切心理活动都伴有指手画脚等动作。双目传神的面部表情尤为丰富。手势恰如人体的一种语言,这种语言连最野蛮的人都能理解”。教师的体态语作为一种课堂特殊的“教学语言”,它往往传递的背诵信息更形象,表现更有趣,方法更通俗。“体态招”即在课堂上就背诵任务用“指手画脚”、“挤眉弄眼”的“哑语式”辅助或让学生自己运用这种方法记住诗文,且还能领会和体验到来自背诵文本的内容和情感。背诵王羲之《兰亭集序》、李白《蜀道难》等均可采用这一方法。

示例:以“体态招”背诵李白《蜀道难》第一段前四句。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眼睛往上看,两手交插放胸前,表情露出感慨的神态,读“噫吁嚱!危乎高哉!”接着用右手比划“之”字形从低至高,最后手往天上指,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左右手各伸出一个手指,读“蚕丛及鱼凫“,用一个打开的手势意读“开国”,神态左看右看,意指“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用手势打出“四”和“八”,念“尔来四万八千岁”,接着摆手,并且用右手一点,读“秦塞”,用左食指和右食指一钩,读“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左手徒手画Λ型,再两臂摆飞状,读“西当太白有鸟道”,接着用右手从竖着的左手平行而过,读“可以横绝峨眉巅”。)

四、慧眼招

中国的诗文,文词凝练,骈偶运用,字句工整,反复回环,一唱三叹。“慧眼招”即要求学生在背诵的时候用一双“慧眼”去善于发现背诵文本的句式规律,抓住重点词语,像挖地瓜一样,只要抓住一根藤,就会把地瓜拽出来。这一方法可用在王勃《滕王阁序》、杜牧《阿房宫赋》、《诗经·秦风·无衣》等全文,韩愈《劝学》、贾谊《过秦论》等某些片段上面。

示例:背诵诗经《秦风·无衣》的“慧眼招”。

只要重点记住了圈出来的词语,再记住相同的诗句,且在“同仇”、“偕作”、“偕行”做一些逻辑上的记忆,即我们的士兵先在思想上“同仇”,接着在平常的训练中“偕作”,最后是大家一齐去抗击西戎入侵者而“偕作”。故用这样的“慧眼”方法去处理类似在形式上有“藤”(不画框)贯串其中的诗文,格外记住不同的“地瓜”(画框的),如此背诵显得容易和轻松。

五、肢解招

有些诗文一些段落,篇幅既长又无景无物,理论性较强,相对比较枯燥。“肢解招”即化大段为小片段,化小片段为小层次,一句句吟读,一句句背诵,从慢至快,从快到“自动化”,然后再回过头背诵进行“回环”连接,直至全文,熟能生巧。如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李密《陈情表》、贾谊《过秦论》等。

例如,用“肢解招”背诵司马迁《屈原列传》第三段中小片段。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上面引用的是一些“议中有情”的句子,如果不用方法加以点拨就让学生背诵,学生会觉得没有乐趣。所以在授课的时候让他们对这个片段进行小层次的划分,“肢解”成四部分(上段已用单竖线划分),并讲明第一层是为什么写《离骚》,第二层是“离骚”之义,第三层是小释“天”和“父母”,第四层是承接第三层进一步议人遇到困难时出现的常情。“肢解”后,教师再通过语言的引导(问层义)让学生一一用原文回答,反复回答与吟咏,达到巩固记忆即可。

六、暗号招

“暗号招”即在学生初步理解和背诵诗文的基础上,用老师出上句学生答下句、学生出下句老师答上句等方式来考查和巩固学生背诵的一种招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使进行中的背诵课堂更加活跃,学生更加兴奋,往往都抢着答“暗号”,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氛围,这样学生就有了背诵的兴趣。这一方法对在古诗文中出现的整句、骈偶句、名句尤其有效。

示例:

师:无边落木萧萧下; 生:不尽长江滚滚来。

生:铁马秋风大散关; 师:楼船夜雪瓜洲渡。

男:此情可待成追忆; 女:只是当时已惘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