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辅导员学期工作总结

辅导员学期工作总结

时间:2022-08-07 19:47:19

辅导员学期工作总结

第1篇

在过去的这个学期里,本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的宗旨,以学生的思想教育,昌平校区的学风建设为工作重点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对在校学生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同时还不断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发展。我负责的班级是高材0806-0811班,通过入学考试转出到实验班9人,优秀生转入本专业11人,降级生3人,06级退伍回来的学生1人,由于乙肝,肺结核休学2人,色盲原因转到信息学院1人,现共有184人,其中优秀生18人。管理这个集体对我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通过一学期的磨合与了解,我已经基本了解了这批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学习,生活情况。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我的工作思路与方式方法,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的衔接和目标,并在不懈的努力和关怀下使同学们顺利的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适应新学期的大学生活与大学的生活节奏合拍。

我认为,导员绝不仅仅只是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当中的问题,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才是我这名辅导员工作的应有之意。我们这些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和学生素质教育与培养工作的辅导员同样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并与学校方针政策保持一直。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自己这一学期的工作。

一抓好自身的理论学习:

政治辅导员自身的思想素质理论水平是从事这项工作的理论基础。在日常工作中我力争多学多看,使自身具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和较高的政策水平。坚持在工作中以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宗旨,熟悉国家政策和学校的中心工作,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在作风上我努力做到”严,实,精”三字方针。”严”就是对工作,个人要求严,对学生工作不马虎,不松懈,不拖拉;”实”就是工作要实实在在,表里如一,按客观规律办事;”精”就是对工作精益求精,不应付。与此同时我不断的加强个人修养。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作为辅导员我首先要做到光明磊落,正大光明,说道就要做到,并要有宽广的胸怀和耐心的解决问题的态度。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我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放在了第一位。当前我校低年级学生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教育目的就是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多的体现学生个体的地位和价值,使学生得到尊重和重视。为了使这项工作更好的落到实处,我非常重视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和兴趣爱好,本着“先疏后导”的原则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我刚接手高材专业08级的6个班的时候,我们彼此是非常陌生的。08级的学生刚刚步入大学生活,在思想上和行为上还未有稳定的依靠。为了消除这些孩子们的孤独和顾虑,从开学初我分班召开了班会,走访宿舍,找学生谈心以及通过飞信邮件等方式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了解。这些工作不但消除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感而且使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的思想动态,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部分思想上比较松懈,有问题的学生,我先摸清他们的思想动态,了解其兴趣爱好,想其所想,然后给予一定的引导,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其中一部分学生已经端正了思想。同时考虑到现在的学生因受自身条件,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的影响而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我采取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有点到面力争使每一位同学在思想上能又一个健康,稳定的发展方向。另外一方面我还建立了每月一次的例会制度,在班会上总结过去一月的问题,指明下一月的努力方向。事实证明,例会制度的效果是明显的,积极长久的。我也非常重同学们热爱自己集体的这个主观能动作用,利用《材研人》这个大家喜闻乐见媒体宣传的作用,以班为单位组织自我编写反映个班的文章和情感历程向其踊跃投稿。这份杂志使学生们及时了解同学间,专业内外各项时事,利用政治学习时间进行讨论,分析,形成一个良好的班机思想氛围。

三班风学风建设

我认为,新生一定要在大一的时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学校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长,学生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优良的学风,班风,舍风正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无形的重要因素。而作一个优良学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通过长期的培养慢慢形成。

1.强调,督促与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相结合。每次主体班会学风问题已经成为必讲的重要内容,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思想贯穿整个的教育工作之中。本学期还明确了规范的考勤制度,每堂课学习委员点名后必须由任课老师核实签名,这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学生上课的出勤率。采取定期检查笔记本的方式督促大家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期中考试过后,找成绩较差的学生谈心,帮他们找出原因,有针对性地给予一些正面的引导。对于个别极端分子,采取”说服教育与严惩不贷”相结合的方法,使他们重新走会教室。同时针对学习成绩的差异,在各班开展了”以好帮差,带动全体”的一帮一学习活动。给成绩较差的学生找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课外辅导,从整体上带动全班的学习气氛。

2.利用好学院和学校的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科技类活动。为了让学生们更好更全面的了解本专业,提高学习兴趣,增加与东区老师及研究生学长们的交流,可以大力鼓励学生们参加像本科生的萌芽杯科技创新大赛这类的活动,同时学院为每个班级配备的博士生班主任也是非常好的资源,为学生们提供有关专业学习方面的资料。共有12个团队参加。目前08级的学风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自主,积极的学习。在班风建设方面我一直将学生干部的培养作为工作的重点,主张班委干部在实践中锻炼,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建立了较完善的班委干部每月例会制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在同学们与高中不同学生没有了固定教室,这就将工作的阵地由教室逐渐转移到了宿舍。鼓励舍长发挥其监督管理作用,实施舍长定期回报制度,凡是夜不归宿外出者无论什么原因都要在及时上报辅导员老师。此外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凝聚宿舍的向心力,营造良好的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宿舍是我家”的意识,都有与宿舍共荣辱的观念。

四学生心理和思想动态的把握

当代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我们在注重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产生,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汇报制度。

心理委员每周汇报一次制度、班长团支书每周例会制度,班委每天签到制度来多方面有效的了解各班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我平时还要多关心学生,注意观察学生思想动态,正确地开导学生,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2.与学生的特殊沟通手段——网络

现在新生入学每个同学都会有一部自己的手机,贫困同学也由学校绿色通道发放了爱心手机,这对我与每一个同学直接的交流沟通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平台保证,我可以随时通过手机短信了解到每一个同学的现状和去向,保证了第一时间掌握同学心理状况。并通过qq及飞信群的签名,以及校内网,博客等方式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会以日志的形式讲心理话,这种方式更加可靠更有针对性。

五贫困生的工作

第2篇

一、 常规工作贯彻落实有序。

常规工作蕴含着工作的规律性和普遍性。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常规工作就意味着对学生思想政治的特点、重点及难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只有形成认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工作中,我认真落实系部对辅导员“七个一”的要求。在本学期5月底组织了一次农家乐活动,既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又强化了他们的集体意识。每月组织并出席一次班会,与同学们就班会主题畅所欲言,表达观点,引导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每月深入班级听一次课,既适时掌握了班级学风,又了解了同学们学习中的困难;每月定期召开一次学生工作会议,明确学生干部职责,强化学生干部服务意识。针对学院学生工作“六项量化”要求,实行项目到人、责任到人。既历练了学生干部的管理沟通协调能力,又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每月定期召开一次班团干会议,发挥学生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吸纳优秀团员加入党组织做好摸底工作。每周至少下两次晚自习,周末进行周班级工作部署,周四进行周班级工作总结及强调安全事项;每周深入学生宿舍两次以上,了解同学们的晚就寝及宿舍内务、卫生状况,督促学生干部及寝室长强化寝室文明建设。

二、 思想政治工作进展有力。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院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生命线。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工作者只有《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才会使得符合国家、社会要求《公民的诞生》。我们党一直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常抓不懈的工作。大学生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认为某些学生违反学院制度规范的“不良行为”相对他的世界观问题而言,显得微乎其微。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更强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具体到一点就是通过目标希望教育或者说职业励志教育来调动他们学习、生活、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其行为的转变和规范。马卡连柯说过: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中,我改变了上学期以“六项量化”为切入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本末倒置的做法,转而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提高同学们的思想认识,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扭转他们的行为作风,强化他们对“六项量化”的自觉执行力。因为行为的源点在于动机,动机的源点又在于其思想。在德育大局工作中我坚持“以点带面”,通过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入党积极分子的示范带头作用促进中等生的进步;而在德育局部工作中,我坚持“以面带点”,通过优秀学生、中等学生的集体意识实现后进生的转化;在思想困难学生德育工作中,我坚持准备充分、印象深刻的谈心专题,对其家庭背景、学籍档案、QQ空间文章、性格气质类型等进行充分分析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如XX班的XX、XX、XX,XX班的XX、XX,XX班的XX、XX、XX等同学在谈心活动后各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

三、 安全防控处置有度。

安全隐患是组织发展的高压线。安全问题始终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安全隐患永远是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最敏感的一根神经。在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中,我多次强调安全事项,要求同学们提高安全意识,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如强调合理使用话费避免手机停机或将辅导员电话号码告知父母,结果还是出现了电话诈骗学生父母的活动(XX班的XX、XX班的XX)。由于得知及时,成功排除了隐患;又如XX班的XX因打牌发生的打架事件,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及时做出了合理的处置,防止了事态的扩大。再如XX班的XX、XX的急病突发事故,及时送往医院进行了救治。合法、合理地处置安全隐患,不仅消除了学校的负面影响,也让家长、学生对学校、对老师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同。

四、 学习交流持续不断。

知识、经验就如同财富需要不断的积累。知识越深厚,视野越开阔;经验越丰富,方法越得当。辅导员工作是一份多面手的工作。知识经验越足,思路越清晰,局面越容易打开。进入学院就职学生工作近一年,与系里其他老师或辅导员老师相比,我越发感觉知识的匮乏及经验的不足。为了做好学生服务工作,我不得不再学习,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除此之外,我经常就学生工作向学工办的X老师、X老师以及各位班主任请教,与他们交流。我工作中取得的一点点成绩与学院、系部领导的正确指导及他们的无私帮助是分不开的。

成绩: 1、学院百科知识竞赛荣获冠军

2、学院“五四”辩论赛获第三名

3、学院“祖国万岁”合唱比赛获三等奖

4、学院第三届电子技能竞赛获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5、六项量化居同年级排行前列

6、XX班的班会每次系部评比均获一等奖,学院评比均居前列

不足:1、为人太板正,缺乏亲和力

2、工作欠细致、深入

3、与单位领导的纵向沟通及与单位同事的横向交流不够

今后努力的方向:

1、为人通达,待人和善。

2、无私奉献,爱岗敬业。

3、勇于探索,力求创新。

第3篇

09---10下学期转眼即逝,学生渐已离校,毕业生这两天返校,做好毕业生离校工作是当前任务。现对之前一学期的工作做如下总结一,积极开展参加社团活动,本学期师范学院开展的学生活动包括:师范学院学生会踏青活动,师范学院教室设计大赛,第一届蒲公英讲故事比赛,师范学院第一届绑脚比赛,春晖文学社第四届春晖杯诗歌朗诵比赛,寒假作业展览,师范学院"我们的style"红五月晚会,教师希望之星社团第一节“希望之星杯”试讲比赛等等,并在校级社团比赛 九江职业大学篮球联赛,九江职业大学第二届心理剧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等出色成绩。开展社团活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与组织能力。师范学院开展的社团活动在本学期受到了校级领导与院系领导的高度评价,并在广大师生中获得了极大声誉。

二、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

作为一名大学辅导员,应该是具备高尚的人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讲求为人师表。虽然我还不是一名党员,但是从一进校我就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每个月还定期向党组织递交思想汇报,在我们系里还有三位党员同事,特别是系主任,她是一个有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我主动向她们学习,向她们看齐。在我带的学生中还有一名是党员,我总是在课余找她聊天,发现她的优点查找自己的不足,学生比老师进步对我来说压力不小,这也是促进我自我提高的动力所在。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就十分注重对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培训学习和自我学习,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给学生做一个好榜样。 在此同时,我还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通过自己和其他同学的不断观察,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情绪和思想状况,发现同学有思想波动及时找他们谈话,尽早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在班上,给同学们做出各种正面教育,号召同学们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对思想上要求进步的同学给予积极支持和鼓励,帮助这些同学不断改进,使他们能够全面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缩短差距,让他们也能够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三、注重学习业务知识和培养工作能力

能够和学院一起成长,并成为学院第一届学生的辅导员,我感到无比光荣!想想刚到学校来的时候,我们的第一项工作是新生接待,当时看到来自各地的新生由父母和家长陪同送到学校,望着他们由于天气的炎热和路途的疲惫,每个人一身的汗水不说,一到学校顾不上休息就开始为孩子忙前忙后,说实话我心里很不踏实,我怕自己带不好他们,不仅给学校丢脸,更辜负了这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我感到自己的双肩无比沉重,责任无比重大。从那时起,我就暗下决心,无论如何我一定要尽自己所能,认真地去做好这项工作,决不能辜负了学校和家长们的期望! 经过了一年的学习和摸索,自己已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能够比较从容的处理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不论是管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协调能力还是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因为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而有了很大的提高,我认为在学生工作中,主要是两方面的内容,即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1〗〖2〗

第4篇

一学期的辅导员工作即将过去,初次担任辅导员工作,我感到责任很重大。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自从担任外院15级辅导员以来,根据外院学办的各项安排组织配合好辅导员的工作,首先从本专业学生的学习,思想特点入手,加强思想教育,并积极组织参加各项院校活动,发挥专业特长,以勤补拙,班级各项工作收到一定成效,也存在很多不足。现将本学期工作从辅导员工作,党建工作和资助医保工作三个方面总结如下:

一、辅导员工作

(1)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开学伊始就在班集体中形成了良好的奋进,团结的氛围,努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寻找制定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重新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以自身的经历现身说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思想水平及能力,以更好的树立个人的目标。

(2)组织了一支有能力,有号召力,团结向上的班委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班委会能与各位任课老师积极配合,抓好日常的考勤和良好的课堂纪律,为同学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管理好班级的日常工作。

(3)利用多种机会有班里的每位同学进行沟通,谈心,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奋斗目标。针对班级中学习拔尖,但家庭贫困的学生,帮助他申请了勤工俭学的岗位,其工作和学习得到了各位老师的认可;对于对专业没有兴趣的,自暴自弃的学生,耐心疏导,讲明道理,帮助他认识到认真学习也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4)坚持每月班会制度,每次主题不同,增进了与学生们的感情。鼓励学生们用自己的视角去看待社会事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本学期分别于2018年03月06日、2018年05月29日分别召开了职业规划主题、考风考纪主题班会。

(5)坚持紧抓班风学风、考风考纪。对违反纪律的同学严抓紧打,严厉处理了薛靓、罗谢艺两位同学期末考试作弊个案,并借此机会警示其他同学。

(6)个案方面,首先圆满解决了赵晓钰与前男友债务纠纷问题。其次,对于何歆瑜心理创伤问题,与家长沟通后推荐其至校心理部门进行疏导治疗,坚持长期关注。

二、党建工作

本学期,作为外国语学院党总支秘书,在xx学院党委、外院党总支领导下出色的完成了各项任务,具体工作如下:

(1)2017年度基层党支部民主测评工作。此次工作中,外院共有24名党员同志被评为“优秀”。

(2)2017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检查。上级党委对外院基层党建工作的非常肯定,各支部积极按照反馈意见整改,效果显著。

(3)外院党总支2018年“标准+特色”主题的党内标准化建设工作,制作标准化工作指导手册

(4)外院学风建设工作。本学期,在外院总支、学办的指导下,成功的建立了辅导员--党员协同查课制度,效果显著,教师、同学们都表示对学风、课堂的改善非常重要。

(5)2018年xx学院党内评优工作。本学年党内评优,外国语学院获评优秀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三项殊荣,其中优秀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两项被推送至南大参评。

(6)外院党员理论学习教育工作。例如组织关于十九大、两会、习主席系列讲话等精神学习。

(7)2018年上半年党员发展、转正工作。本学期新发展了23名预备党员,其中16级党支部16名,15级党支部7名、转正了18名正式党员,其中教师党支部1名,14级西英日党支部2名,14级德法阿党支部4名,15级党支部11名。

(8)组织开展本学期党总支特色组织生活。本学期于2018年5月21日举办了教师支部与15级学生支部“追逐真理之光、塑造奋斗自我”为主题的特色组织生活,邀请了xx学院秦院长参加,获得很高评价。

(9)2018届党员毕业生党组织关系转出工作。

三、医保资助工作

本学期,外院医保资助反面主要完成了以下基础性工作:

(1)2018年上学期勤工助学、义工双选会工作。本次双选会,外国语学院招聘了勤工助学学生11名,义工12名。

(2)新生医保卡集中补卡工作。本次外院17级新生集中补办了12张医保卡。

(3)2018年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2018年,我院认定贫困生总计66人(与2017年持平),其中一般困难52人(比2017年多8人),特别困难12人(比2017年少8人),省内人数21人(比2017年少13人),省外人数45人(比2017年多13人),首次认定37人,复核认定29人。

(4)2018年生源地助学贷款申请工作。本年度,外国语学院没有新首次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

(5)毕业生生源地助学贷款确认工作。截止2018年06月06日,完成了外国语学院毕业生生源地贷款确认工作,材料收齐并存档备案。

第5篇

【关键词】辅导员;考核工作;探索研究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对辅导员进行科学、合理、公平的考核,是切实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保障。

一、高校辅导员考核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考核工作是实现辅导员队伍“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重要保证,是辅导员队伍建设闭合系统的重要环节,是一项带有指导意义的常项工作。辅导员考核工作的重要性具体如下:

(一)辅导员考核工作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

辅导员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求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同志具备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管理等多学科的知识,要求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而这种队伍的优化必须建立在科学的考核基础上,通过考核,鼓励辅导员走职业化道路,成为学生管理的专家;不断优化辅导员队伍,促进辅导员队伍合理流动,实现辅导员队伍动态平衡,逐步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及整个队伍素质的提高。

(二)辅导员考核工作是辅导员职业定位和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

通过考核,能使辅导员工作时主动尽其职责,认真计划其所承担的任务,认真研究其工作的方法和手段,认真检查其工作落实的效果,真正形成责任明确、职能清晰的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局面。辅导员考核工作给辅导员指明了工作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在平时工作中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做学生工作所需要的综合素质,掌握广博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应急与应变等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辅导员考核工作是调动辅导员积极性的重要措施

通过考核评价,奖优罚劣,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辅导员自身也可以通过自我总结、横向比较,明优点找不足,把外在要求变成内在动力,焕发出努力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考核结果与辅导员的薪酬、职业发展机会等事关辅导员切身利益的事项挂钩,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

二、沈阳工业大学辽阳校区辅导员基本情况

沈阳工业大学辽阳校区共有辅导员33名,与学生的配备比例大致为1:213,其辅导员队伍是由专职人员和部分返聘教师组成。队伍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高素质。本科以上学历占94%,辅导员或是从各大高校招聘的研究生,担任过主要学生干部,开展过大型活动,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较强的领导能力,或是多年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并具有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

第二,年龄结构合理。年龄分布呈正态分布,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合理梯队。

但是,目前校区辅导员队伍也存在一些问题,概括起来表现为:(1)事务性工作偏多,压力较大。(2)专职辅导员配备不足。(3)很多辅导员缺乏现代管理知识,只是凭经验开展工作。

三、校区辅导员考核工作

针对校区辅导员队伍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在多年辅导员考核工作的经验基础上,近些年,校区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辅导员考核工作方案体系。

(一)考核原则

辅导员考核的基本原则是: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学院考核与职能部门考核相结合。

(二)考核方法

第一,校区成立辅导员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实施全体辅导员的考核工作。考核工作每年12月进行。

第二,各学院按照辅导员考核内容对本学院辅导员进行日常考核工作。日常考核结果要记载备案。

第三,学生处及各学院对辅导员实施定量考核,定量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学生对辅导员实施定性考核,定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

第四,学生处及各学院依据辅导员考核内容对辅导员各项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学院量化考核成绩占定量考核成绩的80%,学生处量化考核成绩占定量考核成绩的20%。

第五,学生对辅导员的定性考核按照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等档次,定性考核成绩最后折合为相应分数。参评学生人数不低于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的1/2。测评工作由学生处负责组织。

(三)考核内容

第一,学院和学生处分别对照考核内容对辅导员对应打分,每项分数由高到低分共分A、B、C三个等级,三个等级按顺序视具体实际执行情况适当降低给出相应分数。

第二,具体考核内容为:从政治指导、思想教育、行为引导和事务管理等四个大方面,共计13项分别规定定量分数,具体考核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客观表现。

第三,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学院给分细则,学生处根据学生工作动态反映出的数据及平时掌握情况给定分数并进行排序。掌握比例为:A级(85分―96分)辅导员人数占辅导员总人数的30%,B级、C级(84分以下)辅导员人数占辅导员总人数的70%。校区考核领导小组按照综合分数及排序给出定量成绩。

(四)考核结果的运用及反馈

第一,校区考核领导小组根据定量结果和定性结果,将辅导员工作的考核结果确定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

第二,辅导员工作的考核结果报送校区党政办公室存入本人工作业绩档案。辅导员的工作业绩作为提职晋级、评优奖励、进修学习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为不称职的辅导员应调离辅导员岗位。对工作不负责任、存在一定问题的辅导员,根据实际情况对其工作予以调整。

第三,及时将考核结果予以公布和反馈。

沈阳工业大学辽阳校区辅导员考核具体办法在实际工作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切实解决了辅导员考核中考核目标模糊,方案主观化,考核结果不反馈、不运用等问题,提升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能力,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和提升个人素养,切实增强辅导员的工作效力,初步形成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

四、完善高校辅导员考核工作的思考

高校辅导员考核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考核出发点是将“德、能、勤、绩、廉”这五大指标落实在考核程序之中,将考核内容客观与主观,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各高校必须结合本校工作的实际,制定最佳的考核方案。笔者针对沈阳工业大学辽阳校区辅导员考核工作探索研究的过程中,留下一些经验和启示,对完善高校辅导员考核工作绩有一定的思考:

(一)充分认识辅导员考核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考核是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水平的重要环节,指引辅导员向着明确的目标方向努力,并且为辅导员日后的奖惩措施的施行提供可靠的依据,最终不断鼓励辅导员改进和提高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保证学校完善的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辅导员考核工作的重要性。制定针对辅导员工作的具体考核办法,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核体系。

(二)树立辅导员考核工作的主体意识

辅导员应市考核工作的主体,因此,作为施行辅导员工作考核的学生工作职能部门不仅要重视辅导员参与考核工作的主体地位,也要尽快树立起他们主体意识。应采取多种措施,帮助辅导员树立评价主体意识。首先,考核方案的制定要征求辅导员的意见,激发辅导员的主动参与意识;同时要详细介绍考核程序和方法等。在此基础上,帮助辅导员来理解自己在考核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引导辅导员如何正确的面对考核工作,如何利用考核来达到自我发展和提高的目的。其次,通过绩考核结果的反馈,来提高辅导员的主体意识,帮助辅导员全方位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明确今后应努力的方向。

(三)辅导员考核应坚持注重实绩的原则

在辅导员考核的过程中,应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短期与长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既要有详细的量化考核指标,也要有对辅导员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的总体评价,单纯的量化考核只能使考核走向另一个极端。对于短期考核应主要考核辅导员的工作状态和基本能力等,对于工作成绩等需时间检验的项目应放在长期考核中进行。只有通过对辅导员考核的结果进行总体的分析和运用,才能使考核更有价值和意义。

(四)考核方法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考核应与日常工作紧密联系起来,要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增强辅导员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应该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前提下制定相对公平的考核方法和量化指标体系,要确定各项分值及加减分值的合理性,不断征求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及时归纳和总结,不断完善量化指标,避免考核过程中的主观性。

(五)考核结果的有效利用

辅导员工作绩效考核不仅仅是对辅导员所作的工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励辅导员更好的改进工作,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水平。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考核结果的及时反馈。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能准确反映出辅导员群体特点与个体特征,并以此为切入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这样能够有效的帮助辅导员增长知识、提升能力。

总之,科学合理的辅导员考核工作,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对于优化辅导员队伍,提升辅导员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和完善合理、公平、科学的高校辅导员考核体系,才能不断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学生工作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 16 号文件内容)[R].2004.

[2] 陈瑞三,胡立男.谈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创新[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 谢裕娟.XA学院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设计[J].教育管理,2009(5).

[4] 黄金标.关于高校辅导员考核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3).

第6篇

摘要: 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以应对各种挑战,成为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任务。积极建立高校辅导员后备队伍不仅可以扩大辅导员队伍的人员规模,强化辅导员队伍的组织建设,还可以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推动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因此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新探索和新趋势。

关键词: 学生工作;辅导员;队伍建设;后备队伍

1 建立辅导员后备队伍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学生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从国际形势看,敌对势力与我国争夺年轻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我国大学生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企图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年青一代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高校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从国内来看,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入。高校的扩招、网络技术的发展、缴费制度改革、学分制及弹性学制的实行、就业双向选择的出现等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大学生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心理压力问题,这些都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迎接这些挑战并取得胜利,根本就在于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只有抓住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这个根本,才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不断呈现新的局面。“多年来,各地各高等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总体上看,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1]建立辅导员后备队伍可以化解辅导员队伍面临的许多困境和难题,使之更好地适应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可以说,建立辅导员后备队伍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

2 建立辅导员后备队伍是充实辅导员队伍人员规模,强化辅导员队伍组织建设的内在要求

多年来辅导员人数不足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对辅导员的配备人数等并未做明确规定。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院(系)的每个年级都要按适当比例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但仍未对辅导员数量做明确规定。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中首次提出“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同时,每个班级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2006年教育部对辅导员配备又做了更进一步的规定。除继续坚持“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外,还第一次对辅导员队伍的结构类型进行了明确规定,即“辅导员的配备应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应当设专职辅导员。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2]此后,各高校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积累了许多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截至2008年9月,全国普通高校共有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9万余人,与2006年底相比增加了2万多人,增长率为33%。

虽然辅导员整体配备数量有了较大增长,但总体数量仍然不足。这导致很多高校的辅导员在超负荷工作,既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同时又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建立辅导员后备队伍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辅导员后备队伍的建立,首先,可以扩大辅导员队伍的人员规模,减轻专职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后备辅导员是为了解决辅导员人员不足问题而专门培养的一支学生工作队伍,他们不仅要进行系统地理论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在经验丰富的辅导员指导下进行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更好地指导实践。后备辅导员的加入,可以扩大辅导员队伍的人员规模,减轻专职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其次,可以优化辅导员结构,强化辅导员队伍的组织建设。为弥补专职辅导员人数不足的现象,大多数学校都会用兼职辅导员来替代。这样必然导致辅导员结构类型的变化,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长期发展。后备辅导员则介于专职辅导员和兼职辅导员之间的“准专职”辅导员,它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就是专职辅导员。因此,后备辅导员队伍不仅可以优化辅导员结构,还可以强化辅导员队伍的组织建设。

3 建立辅导员后备队伍是促进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家化发展的外在动力

长期以来,由于辅导员工作压力大、强度高和社会地位不高等原因,辅导员队伍人员流失严重,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和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就是强调高校必须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让“辅导员”成为一种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并且从业者在辅导员这一工作岗位上能获得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满足。[3]高校辅导员队的专家化是指有意识地把辅导员培养成为在思想政治育、日常事务管理、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中的某一领域的专家。现实中,辅导员队伍在职业化、专家化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例如很多高校都是采用公开招聘的方式,直接将应届的本科毕业生或研究生纳入到辅导员的队伍中来。对这些毕业生而言,成为一名专职辅导员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既不需要实际的工作经验,也不需要特殊的技能和素质。因此,很多辅导员认为辅导员不是一个职业,而只是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一个跳板,是一个临时的工作。这种错误的认识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家化的发展,而辅导员后备队伍的建立可以扫除障碍,推动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更好地发展。

设立辅导员后备队伍的目的,就是通过选拔培养一批致力于学生工作的年轻后备力量,为专职辅导员队伍及时地储备、输送人才。其培养目标是通过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掌握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努力朝着“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人才。可见,后备辅导员在成为正式辅导员之前已经经历了学习期、锻炼期,他们已经掌握了辅导员工作的知识、方法和技能,能快速地适应工作岗位并顺利地开展工作。因此,辅导员后备队伍的设立可以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推动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

第7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培养途径;专业化;特色化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始终工作在高校学生管理教育的第一线,许多具体工作对于高校人才培养以及校园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招生力度的加大、生源结构的变化、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个性化等方面的影响,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问题也逐渐的显现出来[1]。具体表现为:一是个别辅导员缺乏必要的理论学习,思想上不能与新形势下的方针政策紧密结合导致理论跟不上实际。二是辅导理论与技巧不科学,过多采用“经验式”辅导,辅导效果不明显甚至起相反作用。三是培养教育学生没有很好的结合专业知识、就业形势和用人需求,特色不够鲜明。以上问题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进入了新的时期。如何培养辅导员的大局观念,如何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如何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新时期大学生培养面临的新挑战相结合,从而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机制和沟通平台是每一个辅导员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辅导员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站在教师的角度解决问题。行动上要做出表率,为师为学,教人先教己,育人先育德。主要途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一思想,以中共中央[2004]16号文件为理论基础,以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为行为准则,促进辅导员向职业化、专家化发展

2004年,中共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2]。

政策措施的颁布和实施明确了扩大辅导员队伍和加强辅导员业务培训的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以及相应的标准。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已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辅导员必须统一思想,在政策、制度的引导下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规范自身行为,明确权利与义务,积极促进校际、院际以及辅导员个人之间的经验交流,大力开展辅导员工作方式、方法研讨,广泛参加高水平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发展。

二、放眼未来,以学校办学长期规划为目标,加速辅导员工作特色化进程

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必须以学校长期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各学科、专业特点为依托,时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辅助学校相关教育主导体系,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特色教育活动,使本校学生具有与学校未来发展方向一致的显著特点,传承校园文化,开拓创新视野,为国家输送知识技能扎实、学校特色鲜明的新世纪人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共同发展的专业性特点鲜明的高校,并一直向着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稳步前进。在提高综合素质,强化专业教学培养的同时,教育管理工作也在逐步的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思想教育方面,爱国、爱党、爱人民早已成为学校每个学生最基本的思想觉悟。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思想在学生心中也已根深蒂固。

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根据主干专业特点,新兴的一些校园文化活动层出不穷,如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资源与环境论坛。各种针对本校学科设置、就业趋势而组织的赴各大油田公司社会实践团队近几年开展的如火如荼。

扎根石油,施己所长,高瞻远瞩,升华提炼,不断地总结出符合校园文化特色的教育管理工作方式和方法,以石油、石化相关产业为纽带,以办学理念、专业特点为基础,开拓思路、落实管理,使辅导员工作向特色化发展。

三、完善自我,加强理论知识自主学习,培养管理、教育、服务技能,促进教育管理工作高质高效发展

随着大学生生源条件逐步提高,学校发展国际化、规模化,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创新[3]。辅导员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要寻求社会发展与学校发展的交点,更要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合理化进程。加强理论学习,研讨管理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完善。辅导员工作基本覆盖了大学生在校期间所能遇到的所有事情,必须做好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工作,起到上级学校、学院组织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这就体现出了辅导员工作的服务性。我们要以服务于学校、服务于学生的心态来对待关乎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在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地渗透管理和教育,将三者有机结合,使其相辅相成。

四、迎接挑战,夯实基本理论与技能,加强二者的有机结合,为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做好准备

随着学校不断发展,学生生源结构逐渐优化,综合素质要求和专业技能要求逐渐提高,就业形式日益严峻。大部分学生对目前就业形势不明朗,学习目标不明确,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缺乏针对性,学习优而不精,活动多而不细。这都需要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给予必要指导,以引导为主,适当辅助。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于总结归纳,及时调整引导目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帮助其调整心态,改进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的良好沟通,搭建企事业单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辅导员工作也要继续继承“请进来,走出去”的优良传统,辅导员要多多参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实践,了解企业用人模式和要求,积极协助教学改革,培养企事业单位急需人才,做好现代化建设后备军的组织工作。要在学生之间做好宣传,使之与最新社会动态及方针政策接轨,不让任何一名学生掉队。

第8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6-0091-02

收稿日期:2007-02-10

作者简介:蒋礼文(1969-),男,重庆垫江人,助理研究员,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但是,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岗位往往被当作职业驿站,不是作为一门独立而稳定的专业化职业而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效果。大力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这支队伍向职业化方向发展,不仅是现实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且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一、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HTSS](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能够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既带来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这就需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门人才,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二)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需要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必须适应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部分辅导员的学历层次、专业结构、能力素质等还不能对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辅导员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落后于时代要求;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任务艰巨,琐事与正事相互渗透、难以区分。所以,要适应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建设一支职业化、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三)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稳定的辅导员队伍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使得这支队伍难以较好地完成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任务。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主要由本科毕业生和部分研究生担任专职辅导员,另外一部分由在读研究生、博士生、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其在职期限一般为1至4年不等。另外,由于在职辅导员中有些人思想认识不到位,政策、待遇未落实等多种原因,使得他们也不愿意从事辅导员工作。所以,要建立和健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体系,激励辅导员长期潜心于辅导员实践与理论研究,形成一支思想素质好、工作能力强、视辅导员岗位为长期职业的职业化队伍很有必要。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认识不统一

2005年7月2日至3日,在清华大学由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办的“高校德育论坛――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讨会上,对于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仍然存在较大争议。焦点集中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与“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关系问题。认识上的不一致,影响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二)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相关政策不健全

尽管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指出了高校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方向,但与之配套的诸如职业资格以及职称晋升等政策性规定还未出台。同时,部分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也没有落到实处,辅导员队伍在聘用、提升、培养、待遇方面得不到保障。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面临分流、转岗的压力,职业前途比较模糊,无法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价值。所以,绝大多数辅导员只是把本岗位看作自己职业生涯的短暂过渡,任期结束后就奔赴其他更有“前途”的岗位,这从根本上影响了辅导员队伍建设。

(三)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措施不具体

部分高校在落实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方面措施不具体、不科学。首先,辅导员职务、职称评定办法欠缺,晋升道路狭窄。高校教职工的晋升途径主要是行政职务或专业技术职称两个方面。一般来讲,辅导员的最高行政级别是科级,特别优秀的升为院(系)党委(总支)副书记(副处级)。在专业技术职称方面,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不方便用课时来计算,而辅导员也无暇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其次,对辅导员工作成绩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制定和颁布了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相关政策规定

1.建立辅导员职业资格制度

劳动部、人事部的《职业资格证书规定》中指出:“所谓职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前者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后者是指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实行准入制度,是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专业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辅导员职业应依据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学科背景、学历层次、道德水准、工作能力等方面来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制度。

2.建立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

建立职业化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设立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称评审序列(初级、中级、副高和正高职称),按教师职务要求聘任专职辅导员,并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可以较好解决辅导员职称评定方面的困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总的评聘指标中划出一定的比例用于专职辅导员教师职称的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应对专职辅导员晋升思想政治教育职称系列单列指标。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性强的特点,注意考核专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及工作实绩。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表的论文、取得的成果,应等同于教学科研方面的论文、成果,作为评聘职称的条件。新的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的建立,对于解决好辅导员的专业技术职称的评聘问题,鼓励支持他们安心本职工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方面的专家,无疑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3.对辅导员待遇的政策性规定

《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在岗位津贴、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向辅导员、班主任适当倾斜。”要通过合理调整校内奖金、酬金分配办法,使辅导员实际收入高于本校相应职别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学校要划拨相应的经费支持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的立项、申报,并做好科研的组织、监督、验收和推广工作。

(二)建立和完善职业化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体制

1.建立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

劳动保障部的《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指出:“所谓职业准入制度是指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的制度。”建立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是优化辅导员队伍,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保证辅导员队伍肩负起大学生健康成长历史使命的首要环节。要严格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优的总体要求,建立起规范的辅导员选拔途径、培训制度、招考程序以及管理制度,把好入口关。要结合学校学生工作实际,采用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以公开招聘和资格认定为主的准入办法,由教育管理和人事管理专家、学者、学校有关领导、组织人事部门、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基层用人单位负责人等组成考核班子,遵循公开、透明、公正、规范的原则,借鉴后备干部选拔方式,对辅导员的聘用实行严格规范的考核、考试、认定,对合格的候选人实行任前“公示制”,应像教师职业准入一样,实现辅导员入口专业化。

2.明确辅导员队伍管理体系

按照实行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校紧密配合的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对高校辅导员管理可以建立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建立由校级党委领导、组织部、人事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及各院(系)负责人组成的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和确定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远期规划,审核各院(系)的工作计划,定期检查评估计划落实情况。对辅导员队伍的构建思路、教育、培养、管理、考核、晋升、奖惩等规划,由各有关职能部门制定,在广泛征求院(系)级意见的基础上,由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定。其中,学生处既是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重要成员部门,又是各院(系)学生工作的牵头与指导部门,发挥校院(系)两级管理机构的“桥梁”作用。院(系)级学生工作管理机构负责本院(系)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并负责本院(系)辅导员的具体培养、指导、管理、考核等工作。辅导员队伍从属于学生处与院(系)党(总支)的双重领导,校院(系)两级管理机构职责分明,各负其责,使学生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建立辅导员培训制度

高校要结合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培养机制。按照“选拔、使用、管理、培养、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像培养教学业务、学术骨干那样,花大力气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骨干。要制定培训计划,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和重实效的培训体系。加强分类指导,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特别要注重培养辅导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支持辅导员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活动,保证他们每两年至少参加一次校外考察或实践活动。

第9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但是,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岗位往往被当作职业驿站,不是作为一门独立而稳定的专业化职业而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效果。大力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这支队伍向职业化方向发展,不仅是现实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且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一、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HTSS](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能够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既带来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这就需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门人才,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二)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需要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必须适应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部分辅导员的学历层次、专业结构、能力素质等还不能对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辅导员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落后于时代要求;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任务艰巨,琐事与正事相互渗透、难以区分。所以,要适应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建设一支职业化、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三)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稳定的辅导员队伍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使得这支队伍难以较好地完成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任务。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主要由本科毕业生和部分研究生担任专职辅导员,另外一部分由在读研究生、博士生、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其在职期限一般为1至4年不等。另外,由于在职辅导员中有些人思想认识不到位,政策、待遇未落实等多种原因,使得他们也不愿意从事辅导员工作。所以,要建立和健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体系,激励辅导员长期潜心于辅导员实践与理论研究,形成一支思想素质好、工作能力强、视辅导员岗位为长期职业的职业化队伍很有必要。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认识不统一

2005年7月2日至3日,在清华大学由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办的“高校德育论坛——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讨会上,对于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仍然存在较大争议。焦点集中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与“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关系问题。认识上的不一致,影响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二)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相关政策不健全

尽管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指出了高校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方向,但与之配套的诸如职业资格以及职称晋升等政策性规定还未出台。同时,部分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也没有落到实处,辅导员队伍在聘用、提升、培养、待遇方面得不到保障。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面临分流、转岗的压力,职业前途比较模糊,无法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价值。所以,绝大多数辅导员只是把本岗位看作自己职业生涯的短暂过渡,任期结束后就奔赴其他更有“前途”的岗位,这从根本上影响了辅导员队伍建设。

(三)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措施不具体

部分高校在落实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方面措施不具体、不科学。首先,辅导员职务、职称评定办法欠缺,晋升道路狭窄。高校教职工的晋升途径主要是行政职务或专业技术职称两个方面。一般来讲,辅导员的最高行政级别是科级,特别优秀的升为院(系)党委(总支)副书记(副处级)。在专业技术职称方面,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不方便用课时来计算,而辅导员也无暇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其次,对辅导员工作成绩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制定和颁布了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相关政策规定

1.建立辅导员职业资格制度

劳动部、人事部发布的《职业资格证书规定》中指出:“所谓职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前者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后者是指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实行准入制度,是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专业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辅导员职业应依据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学科背景、学历层次、道德水准、工作能力等方面来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制度。

转贴于

2.建立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

建立职业化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设立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称评审序列(初级、中级、副高和正高职称),按教师职务要求聘任专职辅导员,并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可以较好解决辅导员职称评定方面的困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总的评聘指标中划出一定的比例用于专职辅导员教师职称的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应对专职辅导员晋升思想政治教育职称系列单列指标。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性强的特点,注意考核专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及工作实绩。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表的论文、取得的成果,应等同于教学科研方面的论文、成果,作为评聘职称的条件。新的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的建立,对于解决好辅导员的专业技术职称的评聘问题,鼓励支持他们安心本职工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方面的专家,无疑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3.对辅导员待遇的政策性规定

《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在岗位津贴、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向辅导员、班主任适当倾斜。”要通过合理调整校内奖金、酬金分配办法,使辅导员实际收入高于本校相应职别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学校要划拨相应的经费支持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的立项、申报,并做好科研的组织、监督、验收和推广工作。

(二)建立和完善职业化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体制

1.建立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

劳动保障部发布的《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指出:“所谓职业准入制度是指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的制度。”建立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是优化辅导员队伍,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保证辅导员队伍肩负起大学生健康成长历史使命的首要环节。要严格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优的总体要求,建立起规范的辅导员选拔途径、培训制度、招考程序以及管理制度,把好入口关。要结合学校学生工作实际,采用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以公开招聘和资格认定为主的准入办法,由教育管理和人事管理专家、学者、学校有关领导、组织人事部门、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基层用人单位负责人等组成考核班子,遵循公开、透明、公正、规范的原则,借鉴后备干部选拔方式,对辅导员的聘用实行严格规范的考核、考试、认定,对合格的候选人实行任前“公示制”,应像教师职业准入一样,实现辅导员入口专业化。

2.明确辅导员队伍管理体系

按照实行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校紧密配合的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对高校辅导员管理可以建立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建立由校级党委领导、组织部、人事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及各院(系)负责人组成的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和确定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远期规划,审核各院(系)的工作计划,定期检查评估计划落实情况。对辅导员队伍的构建思路、教育、培养、管理、考核、晋升、奖惩等规划,由各有关职能部门制定,在广泛征求院(系)级意见的基础上,由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定。其中,学生处既是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重要成员部门,又是各院(系)学生工作的牵头与指导部门,发挥校院(系)两级管理机构的“桥梁”作用。院(系)级学生工作管理机构负责本院(系)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并负责本院(系)辅导员的具体培养、指导、管理、考核等工作。辅导员队伍从属于学生处与院(系)党(总支)的双重领导,校院(系)两级管理机构职责分明,各负其责,使学生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建立辅导员培训制度

高校要结合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培养机制。按照“选拔、使用、管理、培养、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像培养教学业务、学术骨干那样,花大力气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骨干。要制定培训计划,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和重实效的培训体系。加强分类指导,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特别要注重培养辅导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支持辅导员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活动,保证他们每两年至少参加一次校外考察或实践活动。

第10篇

关键词:师资队伍建设;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职业认同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6)05-0083-05

收稿日期:2016-06-08

基金项目:2016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与价值研究”(16B03);2015年湖南省辅导员团队建设项目“树人以德 育人以情――大学生心灵成长辅导团队”(15F03)。

作者简介:张坤(1978-),男,湖南沅陵人,博士,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余苗(1987-),湖南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发展中心讲师。

职业倦怠(job burnout)又叫工作倦怠。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这一概念,用来专指服务于助人行业中的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要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极度耗损状态[1]。此后30多年,职业倦怠引起广泛关注,研究范围也逐渐扩大,从最初的服务和教育职业扩展到了医疗、计算机技术、军队及管理等领域[2]。目前,最为广大学者所广泛引用的是Maslach和Jackson 在1981年提出的职业倦怠定义:“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冷漠和个人成就降低的症状”[3]。情感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玩世不恭(cynicism)和成就感低(inefficiency)是职业倦怠的三种具体表现。情感耗竭涉及个体对压力的评估,表现为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玩世不恭涉及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态度,表现为刻意与工作及相关人员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工作不那么投入和热心,总是很被动完成工作任务,工作态度被动消极、麻木疏远;成就感较低涉及个体对自我的评估,表现为个体自我效能感降低,怀疑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等。

职业倦怠更常发生在助人职业中,如教师、医护人员、警察等从业人群。其中,教师是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关注较多的一个群体[4][5]。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支,与高校任课教师相比,辅导员往往要身兼数职,承担多重角色,事务繁杂琐碎,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在工作中产生职业倦怠感[6]。目前,学术界也开始关注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现状。有部分定性研究从理论角度总结了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措施[7][8],也有少数定量研究通过调查数据了解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9][10],探索职业倦怠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等[11][12]。总的来说,有关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定量研究较少。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还有可能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关注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研究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从而为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一定的参考或借鉴。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依托湖南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我们面向全省100多所高校的辅导员发送问卷星链接,通过网络平台收集调查数据,共收集到700份数据,回收有效问卷690份,有效回收率为98.57%。其中,来自普通高等学校的辅导员473人(68.6%),来自高职高专院校的217人(31.45%);专职辅导员590人(85.5%),兼职辅导员100人(14.5%);男性278人(40.3%),女性412人(59.7%);大专学历7人(1%),本科学历203人(29.4%),硕士学历477人(69.1%),博士学历3人(0.4%);30岁以下的392人(56.8%),31~40岁的243人(35.2%),41岁以上的55人(8%);工龄0~2年229人(33.2%),3~5年204人(29.6%),6~10年169人(24.5%),11年以上的88人(12.8%)。

除了采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人口学变量,工龄等)之外,我们还采用了Maslach编制的职业倦怠量表通用版(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General Survey, MBI -GS),中文版问卷由李超平和时勘[13]修订,共15道题,包括情感耗竭(5道题)、玩世不恭(4道题)和成就感低(6道题)三个维度。问卷采用利克特7分等级,1代表“从不”,7代表“非常频繁”,在情感耗竭和玩世不恭维度,得分越高,倦怠程度越高;成就感低维度采用反向计分,得分越高成就感越低,倦怠越严重。在李超平和时勘的研究中,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8,0.83,0.82。本研究中三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0.86,0.86。

本研究运用的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采用spss18.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调查结果

根据李永鑫的观点,在七级评分时,平均数在1~3之间为轻度倦怠,3~5之间为中度倦怠,5~7之间为高度倦怠[14]。本调查中,辅导员职业倦怠得分为3.10(0.92),在情感耗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三个维度上得分分别为3.23(1.22)、2.85(1.18)、3.17(3.10)。由此可见,被试群体总体有中度倦怠,在情感耗竭和成就感低维度呈中度倦怠,在玩世不恭维度呈轻度倦怠。

按上述标准,将被试在三个维度及总分上的得分分为轻度倦怠者、中度倦怠者和重度倦怠者,每一类人数及所占比例如表1。由表中结果可知,被调查群体中一半左右辅导员存在中度倦怠,也有少数比例辅导员有重度倦怠。

(1)不同性别、婚姻状况的比较

利用T检验考察不同性别和婚姻状况的辅导员在职业倦怠总分及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结果发现,男女辅导员职业倦怠总分差异边缘显著(t=-1.91,p=0.057),女性辅导员职业倦怠程度略高于男性辅导员。在成就感低维度,男辅导员得分显著低于女辅导员(t=-2.18,p=0.03),即女辅导员的成就感显著低于男辅导员。在情感耗竭和玩世不恭维度,男女差异不显著(t=-0.57,p=0.57;t=-1.44,p=0.15)。已婚和未婚辅导员总体职业倦怠(t=-0.901,p=0.368)及情感耗竭维度、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维度差异均不显著(t=-1.857,p=0.064;t=-1.371,p=0.171;t=0.754,p=0.451)。

(2)不同年龄、学历的比较

不同年龄辅导员在职业倦怠总分及三个维度上得分均差异显著,具体见表2。LSD事后检验发现,在职业倦怠总分上,20~25岁辅导员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年龄组的辅导员。在情感耗竭维度,20~25岁年龄组得分显著低于26~30岁和31~40岁年龄组,而26~30岁年龄组得分又显著低于31~40岁年龄组,40岁以上年龄组得分处于三个组中间,与三个组得分差异均不显著。在玩世不恭维度,20~25岁年龄组得分显著低于26~30岁和31~40岁年龄组,26~30岁年龄组得分边缘显著低于31~40岁年龄组,40岁以上年龄组与其他三组差异不显著。在成就感低维度,26~30岁和40岁以上年龄组得分都显著高于20~25岁和31~40岁年龄组。

由于被试中大专学历和博士学历人数均少于10人,无法进行方差分析,故只比较了本科和硕士学历辅导员的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在职业倦怠总分、情感耗竭和成就感低维度上,本科学历辅导员得分显著低于硕士学历辅导员(t=--3.210,p=0.001;t=-2.188,p=0.029;t=-3.138,p=0.002);在玩世不恭维度,本科学历辅导员得分边缘显著低于硕士学历辅导员(t=-1.785,p=0.075)。

(3)不同工龄和所带学生人数差异的比较

考察不同工龄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差异,结果如表3。由结果可知,不同工龄辅导员在职业倦怠总分、情感耗竭和玩世不恭维度上得分差异均显著,在成就感低维度得分差异不显著。LSD事后检验发现,在职业倦怠总分上,工龄6~10年辅导员得分显著高于0~2年、3~5年和11以上工龄的辅导员,而0~2年工龄的辅导员得分显著低于2~5年和6~10年工龄的辅导员。在情感耗竭和玩世不恭维度,不同工龄辅导员得分的具体差异也呈现相似趋势。

考察辅导员所带班级人数的多少是否与其职业倦怠存在一定的关系,结果发现,在职业倦怠总分和成就感低维度,带班人数多少的差异不显著,而在情感耗竭和玩世不恭维度差异显著。具体见表4。LSD事后检验发现,在情感耗竭维度,400人以上组和201~300人组显著高于0~200人组,301~400人组与其他三组差异均不显著。玩世不恭维度的组间差异趋势相同。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情况分析及对策建议

本研究发现,高校辅导员大多有轻至中度职业倦怠,且中度职业倦怠辅导员比例占多数,也有少数辅导员有重度职业倦怠状况。在情感耗竭维度,辅导员平均得分较高(3.23),且重度倦怠者占11.3%,这说明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状况主要表现在情感耗竭上,即因工作压力过大而导致情感资源过度消耗。另外,有59.7%的辅导员感受到中等及以上程度的成就感低,44.2%的辅导员感受到中等及以上程度的玩世不恭。因此,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需引起高度重视。另外,本研究从性别、年龄、学历、工龄等方面对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情况作了进一步分析。

第一,从性别上看,本研究发现,女辅导员职业倦怠程度略高于男辅导员,且主要表现在成就感低上。这主要是因为女性情感比较细腻,对他人需求更敏感,对学生照顾和关爱更多,她们容易在工作中投入更多,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在实际行动中的投入,成就感低可能更多与感受到的付出回报不对等有关。可能还存在另一个原因是,女辅导员在职业晋升等相关机会上,比男性略占劣势,或者因为她们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家庭之中,其能力并没有完全在工作中展现。这一结果与曹建平的研究正好相反[10]。

第二,从年龄上看,处于不同年龄段的辅导员职业倦怠存在差异。20~25岁年龄组无论在职业倦怠总分还是三个维度上,得分都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即20~25岁年龄组倦怠感最轻。这可能是因为年轻人刚进入工作岗位,对工作充满积极期待和热情。31~40岁年龄组在情感耗竭和玩世不恭维度上得分最高,这一年龄段似乎更容易产生倦怠感。究其原因,这一年龄段正处于中年初期,他们不论在事业发展还是家庭建设方面都处于关键时期,各类事务繁杂从而导致情感耗竭,对工作有疲惫感。

第三,从学历上看,发现硕士学历辅导员的倦怠更严重。其原因可能在于,学历越高的辅导员,由于前期教育投入较多,对自我定位较高,对工作的价值期待也较高,这种期待让他们更容易在工作中产生失落感。随着高校的发展,硕士研究生将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主力军。因此,辅导员的学历与其职业倦怠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应该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考虑的内容之一。

第四,从工龄上看,0~2年工龄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程度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工龄组,工龄6~10年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工龄组。换言之,工龄10年以下的辅导员,倦怠感随着工龄增加而增加,工龄10年以上者,倦怠感开始缓解。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工作年限的延长,辅导员对自身成就感的期待随之增加,尤其是工龄6~10年的辅导员,对工作收入、职称评定等期待更多,因而更容易产生倦怠感。而工龄10年以上者,因其工作经验日趋丰富,对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能够应付自如,家庭和个人生活趋于稳定,对工作的满足感更高,不太容易产生倦怠感。

第五,从所带学生人数上来看,所带学生人数为0~200人时,辅导员的情感耗竭和玩世不恭得分显著低于200人以上的其他三个组,且在200人以上的三个组中,辅导员均表现出中度情感耗竭和玩世不恭。换言之,当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超过200人,辅导员更有可能出现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情感耗竭和冷漠疏远。显然,所带学生越多,工作负荷就越重,辅导员需要投入的精力就更多。

鉴于以上分析,为了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我们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预防和干预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统筹规划辅导员队伍建设。根据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性别和学历差异,建议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应适当考虑辅导员队伍的性别结构比例,针对不同性别和不同学历辅导员群体在工作中表现出的优劣势采取更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

第二,完善辅导员的绩效评估机制。成就感低是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要表现之一,提升工作成就感是改善职业倦怠的重要途径。因此,可以通过完善评价机制,如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建立全方位反馈评价体系,体现公平公正,尽可能多地创造满足辅导员自我价值期待的途径,如工资待遇、职称职级评定等,提升其工作成就感。

第三,合理安排工作量。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过多,会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辅导员是以人为对象的工作,除了要应对具体事务以外,更多的需要情感投入,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要尽量考虑到这一工作的特殊性,避免辅导员因工作负荷过重而压力过大,从而产生职业倦怠感。

第四,增强职业认同感。工龄较长的辅导员不太容易产生倦怠感,这既与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有关,也与他们对辅导员这一职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有关。因此,可以积极利用这一因素,通过“新进辅导员入职沙龙”、“新老辅导员结对帮扶计划”等途径,加强辅导员的职前、职中、职后教育。同时,依托学科和专业发展平台,夯实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和学生事务管理等方向的分流培养,将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形成辅导员“严进、精育、厚待、优出”的典型做法和经验,推进辅导员队伍从“经验型”向“学习型”转变。

第五,促进辅导员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辅导员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要求,也是帮助辅导员缓解职业倦怠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一方面,管理者要密切关注辅导员队伍的心理素质,定期举办心理调适知识讲座,增强辅导员自身情绪调节和压力缓解能力;丰富辅导员的业余活动,增加团队凝聚力,使辅导员在放松中缓解工作疲劳,补充精力。另一方面,辅导员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维护知识,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培养积极心态,从而更有力地应对工作压力,调节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 Freudenberger H J. Speaking from experience[J].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1977(7):26-32.

[2] 贾晓波,陈凤荣.工作倦怠的测量及其干预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1) :55-60.

[3] Maslach C,Schaufeli W B,Leiter M P. Job burnout[J].Annual Review Psychology,2001(52):397-422.

[4] 李芸,李辉,白新杰.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20年:回顾和反思[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8):1015-1016.

[5] 徐长江,解晓龙,莫世亮.哪类高校教师易患职业倦怠:10年研究的元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5(1):79-87.

[6] 孙启武,郭兰.岗位特征及相关因素对辅导员工作倦怠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1(5):1178-1182.

[7] 唐海波,黄剑飞,李赛兰.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及干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50-51.

[8] 薛浩,陈桂香.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激励机制[J].中国青年研究,2014(11):116-119.

[9] 张喜转.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7):116-117.

[10] 曹建平.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调查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4):96-98.

[11] 龚伟.高校辅导员角色压力源及职业倦怠关系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13(2):44-48.

[12] 曾凡敏.高校辅导员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相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2(6):734-739.

第11篇

关键词:高等辅导员 队伍建设 专业化

一、引言

曾经有人这样贴切的形容他们的工作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也有人诙谐的谈到,辅导员就是万金油,必须具有“领袖的精神、外交官的口才、教师的知识、医生的常识、保安的体魄…”等各种能力。

二、当代辅导员队伍现状

中央16 号文件、教育部24 号部长令均提出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要以职业化、专业化为目标[1-2]。只有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水平,建设专业化的高水平辅导员队伍,才能使辅导员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稳定工作的重要力量[3-4]。

有学者对参加“全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培训班’’的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认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表现出以下几个不合理的方面:

1.学历普遍偏低。关于辅导员队伍学历结构的详细调查结果如图

从调查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在当前辅导员队伍中,大部分辅导员以本科学士学位为主,占到66%,而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含双学士学位)和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分别为31.8%和2.2%。一般来说,学历代表着人的专业知识、接收能力和个人素质水平。虽然,高学历并不代表高素质、高能力,但是在高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下,高学历是各项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

2.学科比较分散。关于辅导员队伍学科结构的详细调查结果如表2

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就要求辅导员应具备较宽的知识面、较牢固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学识水平。首先,要具备较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其次,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有相当的了解,便于与学生进行专业沟通和管理;最后,需要对教育学、管理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法律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有相当成都的了解。

从调查的总体结果来看,学科结构及其反映的知识结构比较接近辅导员的学科专业背景要求,理工科、多科性或单科性专业学院的辅导员学科结构及其反映的知识结构距离要求还有一定差距。[6]数据显示,辅导员具有哲学社会科学类(含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比例仅仅为13.4%,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学科结构不合理问题亟待解决。[6]

三、专业化建设的内容

1.首先高校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相对应的辅导员选聘机制。高校应该严格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综合素质优良的要求,结合学校学生工作实际,遵循公开、透明、公正、规范的原则,借鉴后备干部选拔方式,对辅导员实行严格、规范的考核、考试,对合格的候选人实行任前“公示制”,把好入口关。

2.其次,是建立完善的辅导员考核和培养机制。教师在进入辅导员队伍后,对专业并非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要进行比较系统的专业化培训。辅导员工作进行定期考评,考核其工作实绩可按照学校的时机情况制定。总体目标是加强辅导员道德素质建设,评估内容体系主要针对提高道德素质。通过通过以上措施帮助高校辅导员队伍及时发现问题,做好改进工作,完善经验总结。促使辅导员的工作走上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的轨道。此外高校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制定辅导员的培养方案,有计划、有步骤、有内容地安排辅导员参加多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不断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质。

3.再次,高校应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和淘汰机制。我们知道辅导员的工作领域较广,见效周期较长,学校要卓有成效地运行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广大辅导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虽然是许多因素的相互交错作用的结果,但合理而有效的淘汰、激励机制是不可缺少的。

4.此外,高校需要帮助辅导员坚定理想信念,并且充分认识到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现代教育家竺可桢说:“教者,传授知识也;育者,培养品德也。教中有育,育中有教。”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工作中会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笔者认为,坚定的政治信念,正确的思想观念,较高的理论水准,以及言谈举止上的形象、表率作用等,都是辅导员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寓育人于教书之中所必须具备的、不可缺的基本素质。

5.要致力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学校各级各类人员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要有全面、准确的认识,辅导员不应是学校分流富余人员的、可以滥竽充数的工作岗位,而是专业性强、素质要求高的教师。同时,要有计划地培养辅导员梯队,以造就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色的教育管理专家,使辅导员工作成为高校能吸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岗位之一,经过一定时期的努力,建成一支专业化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重任。因此,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加速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

四、综述

如前所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也应该面向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应鼓励辅导员报考相关专业研究生或专业资格考试,从而培育出学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师、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等职业。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构筑专兼职结合的科学模式,必须坚持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必须探索职业化发展之路。只有坚持专兼结合原则、走面向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增强辅导员岗位的吸引力,才可以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 2004年8 月26 日

[2]. 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24 号). 2006 年7 月23 日

[3].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 号).2005(3)

[4]. 教育部. 2006-2010 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 2006 年4 月

第12篇

【关键词】 辅导员; 现状; 机制; 建设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3.090

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中,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中坚力量,在维护高校的稳定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学生品德的形成、学业成绩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健康人格的养成,离不开辅导员的辛劳。近年来从高校招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看,辅导员的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 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

1.1 辅导员来源混乱 一直以来,在辅导员的选聘问题上,各学校并没有严格、规范的标准,对其专业素质和能力方面无具体要求。目前,虽然新任辅导员上岗前也安排了一定时间的岗前培训,但其内容多数不够专业和规范,难免流于形式。

1.2 队伍结构不合理 辅导员队伍结构普遍年轻化,一方面,从总体上看辅导员队伍经验不足,难以应对复杂的教育现实;另一方面,这种队伍结构也会在年轻辅导员的晋升和发展问题上引起诸多冲突,从而降低工作效率。

1.3 职业成就感不足 辅导员在从事工作上的成就感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学生在各方面取得的进步以及学生对工作的理解和尊重,给予辅导员工作成就感体验的最大源泉是学生。但现阶段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疏远,不像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更不像朋友之间的关系,而变成了纯粹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1.4 发展机制不够完善

1.4.1 管理体制方面不顺畅 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体制不健全,这是制约辅导员队伍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体制不健全,人为管理因素多,导致工作职责不明确,在现有的体制下,对辅导员而言,只要与学生有关的事情,各部门和教师首先想到的就是辅导员,而不管事情是否属于辅导员的职责范围。这无形中增加了辅导员的很多责任,从中也使辅导员的威信受到影响,而且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使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工作积极性和工作实效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1.4.2 缺乏激励和保障制度 建立有利于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以增强辅导员对岗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发挥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综合运用薪酬激励、情感激励、目标激励和发展激励等方式,使辅导员队伍具有向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2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2.1 是职业发展规律的需要 专业品质和专业程度不断提高,其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职业表现为更高级的形式,就变成了一种专业,这一变成专业的过程就可称为专业化。职业化往往是专业化的基础和前奏,而专业化则是职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2.2 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理论的要求 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主导性地位,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设计、实施、检查、总结和重新组织新过程的任务。教育者的素质如何、如何管理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计划设计得如何、实施的能力如何、总结得如何均关系新一轮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更上一层楼。

2.3 加强思想教育的客观要求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不仅是中央要求,更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2]。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3 医学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医学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从选拔和培养方面保障辅导员队伍的质量,从交流和激励方面不断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发展,从考核和评价方面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从实践教学体系中完善辅导员队伍的发展。

3.1 保障机制-建立准入制度 建立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的激励保障机制[3]。首先必须要有专业的选拔标准。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人才吸纳到这支队伍中来,从而使之达到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的目标[4]。在选聘辅导员时,要考虑到考察内容和方法的合理性。既要注重辅导员个人的多学科知识储备,还需要学校从宏观方面整体把握,使得学校整体的辅导员队伍在教育背景、专业能力等方面具有互补性。

3.2 促进机制-建立激励机制 主要是通过相关制度建设和平台搭建,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相互交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升专业水平,加大培训力度[5]。首先,要完善激励制度。学校应按照适度倾斜的原则,建立辅导员工作奖励机制,同时需要在辅导员队伍中建立一套公平竞争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氛围,体现出公平原则。

3.3 强化机制-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旨在强化辅导员对工作的总结和思考,从而使辅导员工作效果不断提高,工作实践转化为研究成果的程度不断加强。建立全面的考评制度,重点突出,操作性强,并能及时反馈。为了达到更好的考核结果,应及时将考核结果向辅导员进行反馈,并与其本人的自我评定进行对比,为辅导员开展自我评价提供便利[6]。

3.4 补充机制-建立稳定的队伍 由于各种原因,使许多辅导员从一开始便不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跳槽、转岗等现象较为普遍;很多辅导员并不看好自身工作的前景,并把它作为权宜之计,尤其是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还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从而导致他们在工作中采用“管”和“堵”的方式,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稳定与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任务、新挑战,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应能够具有分析新形势、发现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之权责明确,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以适应新世纪的挑战。

参 考 文 献

[1] 刘海存,于葳.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562-56.

[2] 侯志军.团队视野中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8(2):50.

[3] 周先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必须强化五项机制[J].湖南社会科学,2006,(3):151-154.

[4] 杨顺清,李正升,高飞,等.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8,(4):52-59.

[5] 宁曼荣,旷勇.论学习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2):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