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48: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静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冬日的黄昏,没有飞雪的夜晚,我的孤独是关闭的一扇窗,没有人走近、打开,也没有人轻轻扣响,我知道,我习惯于这样的躲藏。
缓缓打开蛰伏多年的往事,窗前风铃依旧摇响。临窗而立,不胜寒冷。
尽管一切都过去,好友,我依然记得你离去时轻轻挥手,带走你的伤痕和生命里的爱恋。
而我,站在庭院深处,看天上的云卷云舒,也看庭前的花开花落,甚至听飞鸟低鸣,唯一没有你的消息。
或许,你不再守侯在灯下,听极浪漫的音乐,写极美妙的诗句,面对孤单寂寞,也再没有故事要说。正如你的生命只是空白。
曾穿行于你生命长廊的冬天,感受你的欢喜和悲痛。无法让你的记忆消失,我告诉你,所有的沧桑留在岁月里,你只能不断向前。你不能回头,不能让一切恢复最初,你要把笑容留到最后。
我知道,你打碎了自己的梦想,尽管你等待的梦幻不可重来。我们都逃避生活中的平庸,却要求平凡简单,我们就象原始森林中最自然的存在,没有任何虚假,也不希望任何束缚。
生命的底蕴是心灵对与错的坦白,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不愿去问,也无法参透。我们把生活当作舞台,走出一场戏剧,又演成另外一个角色,虽疲倦却不能停歇。
你总是一次次面对终结,也一次次让心破碎,这正是我怀念你的理由,你的故事零乱而残缺,却是美到极致。你总是期待梦幻的情节,在清静的空间,在无人陪伴的黄昏等待玫瑰花香弥漫心间,一切不再来的相逢被你编织的无与伦比。
不止一次地流泪,惆怅旧日的容颜擦肩而过,流浪过的青春寂寞依然,看蓝蓝的天,讲传说的寓言,但我们不会幻化成一颗流星,听别人许下的最重最诚挚的心愿。
但是,朋友,无论你在哪里,我依然知道我们梦想有一天,踏入竹林深处听风看雨,悠然随意,以参禅的心走入恬淡,读书、写诗,看落花、看潮声,独酌清茶,采篱东山,纵然天地间只有自我,也会因为有梦有歌而使生命温暖,心静如水。
所谓对照式,就是在提出中心论点之后,在本论部分选用论据进行对照比较。对照式的优点是布局上对比鲜明、主次明确、论点突出。
模板一:正反对比。
可以是正反观点的对比,也可以是正反例证的对比。
模板示例:
标题:《当慈善遭遇傲骨》
中心论点:当慈善遭遇傲骨,施善者与受善者均应端正心态,将慈善传递。
分论点一(正):作为一个施善者,要注意行善的方式。
分论点二(反):作为一个受善者,要视自己的情况行事,不能意气用事,盲目拒绝他人好意。
结尾:当慈善遭遇“傲骨”,施善者不能一走了之,受善者也不能固执己见。只有双方平心静气,才能皆大欢喜。
模板解说:文章开篇从材料发问:“当慈善也遭遇‘滑铁卢’,我们应该怎么办?”然后先写施善方式,以一反一正两个例证阐释说明何为正确的捐助方式――微尘团体的行善维护了受助者的尊严;接着分析受捐者心态,依然采用一反一正两个例证进行论述,指出像受助者黄中天那样把曾接受过的善意经自己的手向四周扩散,使慈善走得更远,这种行为值得点赞。最后总结全文,只有双方均端正心态,才能让慈善之树更加茁壮成长。通过分论点与例证的正反对比,很好地论证了行善与受善的问题。
模板二:相关比较。
可以是主次、轻重的比较,也可以是利弊、得失的比较。
模板示例:
标题:《点亮万家灯火》
中心论点:面对他人的善心与善举,我们理所应当以善回应。在这一来一往中,爱在传递,善在弘扬。
分论点一:戒者筑起冷酷高墙,爱无从渗入,要不得。
分论点二:虑者将他人好意化为自己的千斤重担,实属多虑。
分论点三:善者接受善意,学会感恩,点亮自己的心。
结尾:接受,并感恩,让光明传递,照亮自己,温暖他人,点亮万家灯火。
模板解说:文章先据材料总结出总论点:“一家戒、一家虑、一家感激地接受。”然后分别指出“戒者要不得”“虑者非上策”“善者感激地接受并传递爱”,并将戒者的闭塞、虑者的枯萎与善者的乐于分享相比较,演绎出“善者懂得接受与感恩,并传递爱,温暖自己与他人,点亮万家灯火”。全文通过对比,处处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二、横式逻辑思路
横式逻辑思路包括我们通常理解的并列式与总分式。
(一)并列式
所谓并列式,是指在本论部分围绕中心论点列出几个平行的具体论点,分别予以论证,从各个方面阐释中心论点。并列式的外部语言标志有“首先”“其次”“再次”,或“一方面”“另一方面”,或“其一”“其二”等。几个并列的分论点的内容不可重复,不可包容,不可交叉,不可矛盾。
模板示例:
标题:《猛虎与蔷薇》
中心论点:一个人的心中可能存在猛虎与蔷薇这看似矛盾的两面,但无论哪一面,只要自己愿意,都能活出生命的价值。
分论点一:猛虎般的人生固然值得敬畏,心有猛虎,他才能不停地奋斗,才能获得成功
分论点二:蔷薇般的人生也是值得歌颂的,因为这种宁静的幸福,也能让人体会到生命的真谛。
文/溪流湖水
1。文字
文字与我,与其说是喜欢,莫如说是知己,它是我灵魂的栖息地,心灵的港湾,在文字世界里,回首走过的岁月,展望未来的梦想。花朝月夕,用静雅的文字描述恬淡的心情。
很多时间,流连在文字的世界里,每一段文字都是心的呼唤,在文字里,思绪缠绵,溪流轻轻渗透心底,那是妙曼的飞舞,心灵的独白。
安静的在文字里行走,让心灵与之对话,然生活并非一帆风顺,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让人感伤惆怅,找一个宣泄的地方,让心安静,于是乎文字成了倾诉人生喜怒哀乐最好的方法,在文字里穿行,看云,看雾,看春去春又回;听风,听雨,听岁月的流淌。悠然地用文字清唱流年,细数指间的流光。在文字里演绎万种情愫,千种风情。在文字里充满虚幻,梦开始斑斓晶莹,梦飘然起舞。
黯然神伤的日子,触字伤怀,无人可诉,无人能懂,不想惊扰别人的世界,唯恐把自己的不快传染过去,只好独自承受,独自徘徊,在自己无声的世界里感知那份冷暖,在清风明月的日子,文字里暗香浮动,在水一方的嫣然浅笑,三千青丝纠结的尘缘,丝丝缕缕的情愫就这样轻轻的蔓延。
流年似水,光阴如梳,繁华染尽红尘梦,散落的文字,飘渺的梦。静静品读忧伤,一杯愁绪,内心虚怯,晓风残月处,梦醒何处?千回百转,心曲幽幽,孤独的灵魂随风幔舞,不去管有没有人能明白我的文字内涵,只是用它来演绎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有灵犀,定会明白,倘若懂得,必然关切,但不会刻意的去追求,只是希望我清淡的文字能成为透人之魂魄的清水,在世俗的虚伪中,给人一种晶莹纯净沉静的美丽。让人有梦幻般的飘逸和心隽,喜欢幽纯,静雅的文字,它能安抚躁动的灵魂,抚平心灵的创伤,稳定不平的心绪。
在文字里,寄情与山水,抒怀于笔墨,做真实的自己,心静如水。
就这样简单而平凡的生活着,文字把湖水升华静谧,与书为伴,与水相依,悉心收藏一些过往的感动,做一个有心人,只有情深意长的人,大河的音容笑貌才日夜饶怀。
2。音乐
音乐,生活中美丽的风景,灵魂深处的河……
爱听音乐,即便繁忙时,也可以一边听一边忙,无论怎样的心情,总能在音乐里找到一首触动了心灵中最脆弱的那根心弦,并与之产生共鸣曲子,流连于音乐的世界里,每一跳动的音符都是灵动的心音,在音乐里,远离尘嚣,心随乐舞。在音乐了,品味人生,快乐开心,理智和情感回归到自然,享受自我,闲愁与幽怨统统抛之云外。在音乐里,学会了品味,学会了生活,学会了珍惜人生。在音乐里,凭借一泓心泉,留住最美的情怀。在音乐里,风清,人淡,心宁,水流,弦动,神安。
听音乐的感觉真好。
3。静系湖水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多美的意境,宁静的夏天。
午后的阳光灼热,在柳荫下席地而坐,一个人静静地看天,蓝天上白云飘逸,自由洒脱;把目光投向办公楼前的人工湖,荷花立于湖中,绿荫荷香,水动风摇,静极了,水草的绿让池塘显得清淏,不时有鱼儿跳跃,水面荡起层层涟漪,知了叫了,有风吹过,丝丝凉意,弥漫在这片天际,感受它的温柔与静谧,感觉它的清朗,水馨的幽香脉脉流进我的心房,思绪也安静了,心落淡然,就像清泉洗心,晶莹剔透,就像迷人的音乐,陶醉心扉,就像美丽的鲜花,赏心悦目,脉脉的感动这样的心境,脉脉的感受这片清新,闭目宁神,心中飘出一片柔软的花瓣,在风中飞舞,灵动的水,恬淡的香气奏响缤纷的韵律,轻盈,柔顺,温馨,就这样安静的走进自己的天地,无需别人的打扰,尘埃在安静中落定,浮华归于平寂,我一如继往在寂寞的世界里痴迷,叠起思念的诗句,敲落寂寞的红,在宁馨的空间里,构思我多彩的梦,散落细语一片,收藏一米阳光留在心灵最柔软处。
喜欢宁静闲雅的氛围,喜欢那种淡淡的感觉,独自品味,静静回味,让一份淡然,一份从容,一份娴静,充实着自己,湖水,我生命中美丽的邂逅,凝聚我绚丽的情愫,点缀我生命的灿烂,想起你,心中的烦躁就会退去,想起你,就会做一个完全的自我,不做作,不轻狂。
记录一份纯洁的情谊,洗去岁月的尘埃,剪去记忆中的伤害,穿梭在岁月的时空,任一缕清香沐浴我的灵魂,静看潮起潮落,淡看云卷云舒,守住自己的一方净地,释放宁馨的美丽,演绎着生命的精彩,思索着人生的真谛,一泓的湖水,温柔婉约,灵魂独舞,不再哀怨,不再思想。
宁静着,心中柔情的缱绻!宁静着,心中甜美的遐想!湖光水影里踏浪而行,灵魂深处轻歌曼舞,虚幻世界里,剪去浑浊,清了一池的秋水,让轻柔的水香温暖我的情怀,带我走进宁静的港湾,静默凝思,安静如我。
这是一片宁静的天空,我宁静的生活,宁静的工作,宁静自己的心灵空间。
4。一帘幽梦——湖苑芳踪
涓涓溪流清涧来
如画群山醉心海
湖光潋滟显澄明
山水腾跃摆擂台
桃蹊柳陌,浮岚暖翠,水榭亭台,湖苑芳踪,素影淡然,撑一叶扁舟,涉水而至,《湖心亭》里极目眺望,群山绵延,轻雾环绕,青松翠竹,霞光万丈,碧水蓝天,流光掩映,柳丝摇曳,树木青葱,百鸟争鸣,百花齐开,竹影泉声,声声悦耳,阳光投影,参差斑驳,水墨皆香,清风拂拂,柔然养心,白云朵朵,潇洒飘逸,蝶舞花飞,湖面无限的静谧与清新,一片洁净天然,花草树木,芬芳馥郁,心悦怡然,小鸟,仙鹤,蜻蜓,金鱼,小桥,琴弦,叠山,小船,流水,亭子……营造出水苑仙境的意境,妙不可言,正是水天一色无纤尘,疑似仙境落凡间。
静观慢赏,神清气爽,观《博园》,文章雅致层次清晰玲珑诗篇,无与伦比,酣畅淋漓,轻扣心扉,或短小精悍、寓意深刻;或朴实无华、个性张扬;或文笔流畅、辞藻华丽;或人物丰满、形象鲜活。爱之,恋之。可谓云龙踊跃,鸾翔凤集。亭周仙雾环绕,香气诱人,月光融融,水移月影,仙曲弥漫,那飘渺的箫声,荡漾着如水的温婉,那袅袅的琴声,洒落在一片荷香之中,神仙飘然而至,主人捧出美酒迎接,主人仙姿玉质,面如梨花带雨,启朱唇,清脆玉温,羽衣蹁跹,对酒当舞,长袖在风中飘扬。满袖盈香,湖水清澈透明,恍然掬一脉清泉,温润了干枯的心田,光,影,水,曲,梦汇成李白笔下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情景,遗忘了红尘。
关键词:美学思想;俳画如一;审美心境;风雅
中图分类号:I3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143-02
与谢芜村(1716-1783),日本江户时代中期著名俳句诗人,同时也是集南画之大成者。他自少年时代便爱好艺术,二十岁前后漂泊至江户,拜师学习俳谐,寄寓于松尾芭蕉(江户时代前期著名俳句诗人,在日本文学史上被誉为“俳句之祖”)传人早野巴人的夜半亭,为江户俳坛所瞩目。以后十年间游历各地,致力学画,后名声大振。1766年与其他俳句作者成立“三果社”,提倡俳句的新风格。1767年继承夜半亭俳号,成为一代宗匠,甚至曾获得“俳圣”美誉,所创俳句广为流传,为后人津津乐道。关于芜村俳句文学的著作近年来更是层出不穷,略感遗憾的是,大部分论著都是研究芜村俳句文学的近代性及创新性,虽大都对其俳句文学的“俳中有画”这一独特艺术魅力有所提及,但鲜有深入分析者。本文试沿袭此前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芜村俳句文学中所蕴含的“俳画如一”思想。
一、从俳句作品看“俳画如一”思想
诗、画本不一样,绘画是以颜色、线条为媒体,具有诉诸视觉的具象;而诗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文字符号本身不能给人带来直接的感受,但是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让人在头脑中形成丰富多彩的具象,胜于实物的表达。诗是“无声之画”,画是“有形之诗”。诗和画之所以能够成为浑然天成的一体,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灵魂――意境。诗和画都是表现艺术,旨在传达某种意境,用有限的语言、有限的画面传达出无限的意境,使读者产生无限的联想。与谢芜村创作的俳句大都有着水墨画般的清新和潇洒,可谓“俳中有画”;他的画中又有着无限的诗意,可谓“画中有俳”。具备“俳、画”两方面才能的芜村正是认识到了俳句和南画的相通之处,把二者在艺术技巧上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其独特的文学思想。那么,芜村是如何在自己的俳句作品中体现无尽画意,体现“俳画如一”思想的呢?首先从芜村的几首名句着手进行探讨。
「菜の花や昼一しきり海の音(一片菜花黄,海天成一色)(『村稿)
「行く春や白き花ゆ垣の隙(春意渐远,隔篱窥白花)(『村句集)
「夕立や草をつかむむら雀(骤雨突至,群雀压嫩草)(『村自句)
以上三首俳句分别描绘了春季和夏季的自然景物,读者可以从中清晰感受到自然界的勃勃生机和明快气象,芜村用艳丽多彩的画笔描绘出多姿多彩的春季、绚丽明朗的夏季景象。金黄色的油菜花与蔚蓝的海面鲜明对照,宛如油画一般。不过,倘若继松尾芭蕉之后曾享有“俳圣”美誉的与谢芜村单纯依靠技巧、修辞及绘画性的描写,恐怕“俳圣”这一称号难说是实至名归吧。俳、画在艺术技巧上的相通点成为芜村通往“俳画如一”艺术世界的助力,但芜村仅靠表面技巧的话,是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俳画如一”境界的,也贯彻不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学思想。因此,俳、画之间应该有更深层次的连接才对,下面再通过其他几首俳句进一步解读芜村是如何将俳、画融为一体来传达意境之美的。
「人にくや山■(『村句集)(漫山山樱照春日,黄莺啼叫传遍野)
「梅がかのたちのぼりてや月の(『村稿)(梅花香气袭明月)
「人にくや山■,描绘的是在远离人烟的深山中,漫山遍野的山樱沐浴在和煦春光里,人迹罕绝的大山深处偶尔传来黄莺的啼叫,恒久的寂静突然被这啼叫声打破。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幅美丽悠闲的自然景象,一切都是静谧的,唯有那黄莺的啼叫带来一丝动感。静中有动,偶然的一动反而增添了更浓的静谧之感,可谓充满禅意。中国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在其专著《美学三书》中这样阐释了“禅意”一词――禅宗强调感性即超越,瞬间可永恒,因之更着重就在这个动的普遍现象中去领悟、去达到那永恒不动的静的本体,从而飞跃地进入佛我同一、物己双忘、宇宙与心灵融合一体的那异常奇妙、美丽、愉快、神秘的精神境界,这,也就是所谓的“禅意”。通过融入自然的瞬间体验,感知到永恒不变的静寂,芜村正是将自己沉浸于自然之中,追求着“物我如一”的境界,也正是因为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的艺术、人生高度,才能为读者展现出一幅悠然自得、恬静闲淡的自然画面。「梅がかのたちのぼりてや月の,讲的是芜村悠然漫步于梅林之中,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晚,举头遥望星空,一轮圆月已高高挂起,周围梅香四溢,香气似乎也飘向了浩瀚空中。芜村以“梅香”为媒介,将夜色朦胧的梅林与天上的月晕连接在一起,展现出天地相应的幽幻场景,给读者天地合一之感。刹那间,所有的时空概念、因果关系都被超越,过去、现在、未来,合而为一。物、我之间没有了界限,融为一体,感觉到的只有“永恒”二字。短短一行俳句,透露出的是芜村无限淡泊宁静的心境。正如庄子所述:“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静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芜村全身心地融入大自然中,理解瞬间永恒的意义,通过对自然的审美感受而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感,在平静的心境中感受到了永恒的存在。审美心境的相通,才是俳句和南画本质上的相通之处,这一领悟最终促成了芜村“俳画如一”思想的形成。
二、芜村“俳画如一”文学思想的成因
在阅读与谢芜村俳句的过程中,读者可以强烈感受到他良好的汉学修养,这其中必有社会、历史的因素,简言之,必有其生存的文化环境。我国美学研究者曾指出,人类的审美理想是受到特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有着确实的社会内容,所以即便是各个时代的审美理想形式各不相同,但根源都是一样的。芜村自然也不例外。就芜村的整个艺术生涯而言,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自我形成时期,即享保末年至宝历年间;一个是艺术的集大成时期,即田沼时代。此时正是汉文学和南画在日本日渐兴盛的时期,中国艺术大量传入日本,日本文人得以了解中国文化。芜村擅长的南画正是由中国传入,属于士大夫阶层文人的业余爱好,是与北宗画相对而言。北宗画由画院专职画家所做,线条硬朗、偏于写实;南画委婉含蓄,追求脱俗生动的意蕴,渴望的是意境之美,而且没有固定格式要求,主观意识性突出,通常以细致柔美的线条描画自然山水,强调画面传达出的精神层面及个人心境。超凡脱俗的高尚品格正是南画的特色所在。天生对绘画艺术敏感的芜村在当时如鱼得水,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当时整个大的社会文化环境提倡文人涉猎多项艺术,多元化发展,这又促使他走上了俳句、绘画创作的双重艺术道路,为芜村实现“俳画如一”的艺术境界提供了很好的社会环境,可以说其独特文学理念的形成是时代的产物。
芜村“俳画如一”思想形成的第二大因素来源于影响其一生的两位文学巨匠。一位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一位是被称为日本“俳句之祖”的松尾芭蕉。
由于时代的契机,芜村接触并且透彻领悟到被称为“南画之祖”、诗佛――王维――的美学思想,其中最大的受益便是洞悉到王维“诗画如一”思想的真谛,从而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理念。诸多史料记载,芜村一生追慕王维的才华,日本著名学者安东次男曾指出,“芜村”这一名号正是来源于王维的诗作《送友人归山歌》,仰慕之情可见一斑。
宋代的坡在王维的《蓝田烟雨图》的题跋中写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谓“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王维的诗意无处不渗透着禅理,表现着文人对典雅、平淡、自然的追求。芜村在俳句创作中也不时流露出王维“诗中有画”文学思想的痕迹,不乏与王维创作基调、审美心境相似的名句。特别是对充满禅机的大自然进行观照时的心境,成为二人文学思想的共通点。王维曾在其佛学著作《绣如意轮象赞》的序文中提出了“审象于净心”这一关于审美心境的见解;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提到,审美主体若非“天机清妙者”,则不会体味到自然山水的真正之美。这里的“天机清妙者”指的就是净化自己心灵的人。与谢芜村熟读王维诗作,自然能够领悟到诗句中蕴含的禅意,再加上他本人也是净土宗信徒,而净土宗的理念之一便是“厌离秽土,欣求净土”。“厌离秽土”的厌世思想提倡在自然、艺术的世界中忘却名利、,远离充满苦恼的现世,这一理念与王维所倡导的如出一辙。芜村那句有名的辞世吟,更是足以证明王维已经牢牢扎根于他的精神世界中。
「冬むかし王が垣根哉
冬日里,黄莺围着篱笆边飞边鸣叫,难道它就是曾在王维篱笆前鸣叫的那只吗?寥寥数语,最重要的便是“垣根”(篱笆)一词。王维的《辋川集》以及《辋川图》中多有关于“篱笆”的描述,令读者印象深刻。《辋川集》中看不到烦恼、不安,看不到利欲熏心,集中体现了王维皈依自然、自由自在的精神世界,达到了“无我之境”,被誉为“充满禅机的诗歌”。据史料记载,芜村平日总是喜欢将传入日本的《辋川图》卷带在身边,随时观摩欣赏,晚年时期更是爱不释手,自己的画作中也经常出现“篱笆”的影子,比如晚年画作《竹溪访隐》。潜心研究王维画卷、诗集的芜村自然能领会到王维“诗画如一”文学理念的本质所在,以王维文学的美之境界作为自己的理想,甚至在辞世前依旧挂念,可谓是贯穿一生的追慕。
除王维外,还有一位文学艺术大师对与谢芜村影响至深,那便是日本著名的俳句诗人――松尾芭蕉。芭蕉对芜村最大的影响是不拘泥于形式的创作风格和“风雅观”。两人之间虽有72年的跨度,但对芜村来说,芭蕉并非陌生的存在。这主要是因为芜村的师傅宋阿是芭蕉弟子其角、岚雪的弟子,所以芜村间接地接受着芭蕉的文学思想。宋阿教导芜村不要拘泥于师傅的文风。芜村听后顿悟,明白了俳句创作的自主性。这与芭蕉的创作理念完全相通。在宋阿的教导下,芜村的文学思想日渐成熟,而且越来越接近于芭蕉的闲寂风雅之心。芜村曾在《芭蕉翁付合集》序中写道:“はいかいの■句をまなばんには、まづ蕉翁の句を暗し、付三句のはこびをかうがへしるべし。三日、翁の句を唱へざれば、口むばらを生ずべし。(学习俳句,定要背诵芭蕉的诗句;若三日不诵读,则会感觉生疏)”充分显示出对芭蕉的崇拜之情。他倡导“回归蕉风”,极力反对当时俳坛的媚俗之气,提倡高雅清寂的创作理念,最后提出了著名的俳句创作理念――离俗论,明确表明了自己精神追求的倾向。芜村在创作过程中屡屡使用芭蕉俳句中极具象征意义的事物,例如芭蕉的“梅”,“梅”在芭蕉俳句中是风雅世界的入口,也是风雅世界的表象,它不单纯是一种景致的存在,而是风雅心像的体现。在芜村的辞世吟中,最后一句正是使用“梅”一语而作:
「しら梅に明くる夜ばかりとなりにけり
“拂晓时分,白梅的清香迎面吹来,新的一天是从这怡人的白梅花香开始,我的生涯将以此终结,足矣!”这并非是一句单纯的写实句,而是芜村撒手人寰前的心像描述。“白梅”在芜村心中是一片风雅的净土,清晨的白梅打开了通向风雅的门户,所表达的意境与芭蕉绝无二致,由此可见芭蕉的风雅观早已扎根于芜村心中。这首俳句中的“白梅”成就了芜村对芭蕉最后的仰慕,也成就了自己心中的那片净土,为自己的文学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三、结语
提倡文人多元化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使芜村的个人才华得以充分展示;大量引进汉文化的特殊时代,使芜村有幸接触到大量的汉学典籍、中国艺术的精粹。芜村由中国的王维开始关注南画的美学思想,进而将其运用到俳句创作中,洞察“诗画如一”思想的本质,接受“审象于净心”的审美理念,以非功利、超功利的审美心境观照大自然,在物我如一的境界中实现真正的“俳画如一”的艺术境界。同时,他又追慕芭蕉超脱的人生态度,以此为自己的人生导向,将自身融入自然之中,追求风雅的存在,在俳句创作中融入了芭蕉的幽雅、闲寂,崇尚自然、寄情山水,在诗、画、禅缘中表现出与自然融合的审美情趣、透露出美的至高境界,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理念,完成了俳、画真正意义上的心息相通。
参考文献:
[1]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3]张晶.禅と唐宋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4]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5]徐书城.中国绘画艺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6]安东次男.与谢芜村[M].东京:筑摩书房,1970.
[7]与谢芜村.与谢芜村集[M].清水孝之,校,注.东京:新潮社,1979.
[关键字]闭目;读诗;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1-0041-02[作者简介]戴招英(1973―),女,广东茂名人,大专,广东省茂名市第八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内经》曰,人体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闭目可养神,可排除杂念,精力集中,无思无虑,达到入静的境地。古代和尚坐禅或现代我们做瑜伽时,常常是微闭双眼,收敛心意,返照自心,意守丹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中国的古诗词,很多是融情于景,诗中有画,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学习古诗,闭目凝思,想象诗景,诗中的一个词会化为一个立体的形象,一句话会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一首诗会变成一个感人的故事。
一、“乐”中闭目,以声促情
贝多芬说,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最能拨动人的心弦,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在古诗教学中,如能适当渗入音乐的元素,必能促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例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笔者播放着幽怨的古筝曲,让学生闭目,大胆想象诗人和友人分别时“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画面。在抒情的乐声中,在学生的想象里,那“朝雨”如毛、如针、如丝,如离愁一般,挥之不去,砍之不断;那柳枝在风中久久地缠在一起,像挚友一般,不能分开……闭目心静,凝神遐想,情景交融,学生想到的画面比诗中讲到的更阔达、更真切、更有韵味,更能走进诗人的内心。诗悲则乐哀,诗欢则乐乐,诗柔则乐缓,诗激昂则乐铿锵……为诗所配之乐需要谨慎选择,务求词曲、感情与所学的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方可引发学生强烈的审美共鸣。例如《山行》配《秋日私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配《友谊地久天长》,《别董大》配《朋友珍重》等。
二、“画”前闭目,以图促赏
“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教学古诗时,让学生在闭目中静心搜索、组建诗中的物象,努力想象各物象的特征,让诗中虚渺的意象在脑海里慢慢清晰。学生从遐思中睁开眼后,脑中意象历历可见。此时,可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诗旁的空白处,快速作一幅简笔画,把刚才闭目想到的物象画出来,让浮现在学生脑海中的物象,从抽象变具体,从模糊变清晰,从杂乱变有序,从单调变多彩。没有闭目想象就直接给诗配画,减少了学生联想、思考、品味的时间。如果没有闭目中的静心遐想,没有遐想中的情感参与,学生笔下的画在短时间内也不会那么灵动、多彩、有情。可见,闭目想象就是连接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一座彩桥,是把学生情感融进诗中意境的黏合剂。
例如,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诗人寄托在“接天莲叶”与“映日荷花”中的“离情”,笔者让学生轻闭双眼,大胆想象朝阳下莲叶与荷花的样子,大胆想象诗人望着荷塘美景对友人说的话。学生在闭目中忘记了自我,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无边的莲叶与荷花当中。约三分钟后,笔者叫学生睁眼并马上在这首诗旁的空白处,用简笔画把脑海里联想到的画面快速勾勒出来,还可以给画中的景物涂上相应的颜色。于是,学生脑海里的抽象物象一下子就变得形象起来,不同学生所画的莲叶荷花大小、形状、颜色各不相同。有些学生还根据自己的创意联想,在画中合理增加了一些在诗中没有讲到的景物,如小鱼、小虾、青蛙、蜻蜓、蝴蝶、蜜蜂等,甚至还有学生在画中设计了一句诗人送别好友的话――“朋友,别走了,留下来陪我赏荷吧”……图画是学生闭目想象的真实体现。学生在这一闭一睁之间,在直观形象、生动逼真的画面中,走进诗文,理解了莲叶、荷花与离情的联系,实现了对诗文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迁移和创造。
三、“说”中闭目,以想促写
中国的诗歌“言已尽而意无穷”,简短的几句话就能描绘出一幅精美的图画,描述出一个动人的故事。教学诗歌,应引导学生以语言文字作为媒介,闭目展开想象,通过拓展补白,甚至在脑海中放大一两个特写镜头,再现诗中故事的细节场景,把静态的画面变成可以无限延伸的动态画面,把跳跃的短语连接成一个生动的故事。
如教学《枫桥夜泊》时,笔者指名几位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先后上讲台讲故事,其他学生就闭着眼睛,边听边想象诗中的故事。随着学生的叙述,诗中“残月落、乌鸦啼、浓霜漫、渔火闪、钟声传、客船静”等意象,就像电影中的“蒙太奇”一样,一个接一个地跳跃在学生的脑海里,最后整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连接成一个生动的故事。紧跟着笔者让学生马上把听到的、想到的小故事写在此诗的插图边。学生在叙述中闭目想象,穿越了千年的时空,来到那个凄清的静夜,来到枫桥下的客船上,走近诗人,感同身受地体会了诗人的孤寂与落寞。于是,在学生的笔端,笔者看到了诗人张继一会儿辗转反侧,望月思乡;一会儿徘徊船头,摇头叹息;一会儿凝神蹙眉,泪流满面……通过拓编故事,利用这种语言媒介,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把短短的一首古诗,变成了一个个“张继对愁眠”的特写镜头,延伸成了一个个动态的画面。这样把“说、听、想、写”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说中闭目,想后写作”,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诗中的字词间游走、赏析,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
四、“唱”中闭目,以唱促诵
诗歌诗歌,一首诗本身就是一首歌。中国的古诗讲究韵律美,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唱歌一样。因此,不少作曲家把一首首古诗谱成了一首首歌曲,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但愿人长久》《月满西楼》《满江红》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背诵积累大量的古诗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不容置疑的。可是,如果单纯地要求学生机械地反复背诵,必然会导致学生厌烦的心理。《人体心理学》说“优美的旋律可增进大脑活动,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如果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唱诗”的形式来代替机械的背诗,引导学生从“记”到“忆”,从“忆”到“悟”,从“悟”到“用”,其背诵的效果就截然不同了。
闭目唱诗使大脑排除了外界的物象干扰,比睁眼唱诗更能够促使大脑细胞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更能引导学生在浮想联翩中,一次次走进诗境,体会诗情。闭目唱诗,最好更多地运用在课前。课前“闭目唱诗”既可以促使学生杜绝干扰,尽快安静下来,也可以促使学生尽快进入诗境,全身心地投入到唱诵中去,巩固对诗歌的识记和保持。有的古诗前人已经谱好曲调,学生可以直接学唱,如小学课本中出现的《游子吟》《渔歌子》《送元二使安西》等。有的古诗还没有被谱好曲子,学生可以选择大家熟悉的、适合本诗意境的曲子,给新诗谱旧曲,以便于集体唱诵。如韩愈写的《早春》和儿歌《一闪一闪亮晶晶》的节奏、情感基调相似,因此,学生可以把《一闪一闪亮晶晶》这首儿歌的曲调“张冠李戴”地套在古诗《早春》上,把背《早春》变成了唱“山寨版”的《一闪一闪亮晶晶》。这种“异词同曲”“新诗谱旧曲”的唱诗法,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很有挑战性和成就感的事情,学生唱诵的兴味自然就浓烈起来了。课后或放学回家,学生诗兴来了,也可以独自闭目,摇头晃脑,怡然自得唱诵古诗。长此以往,学生的遗忘的速度就会减慢,到了一定的时间,学生就几乎不会再遗忘这首诗了。坚持唱诵,日积月累,写作需运用诗句时,即可随手拈来。可见,闭目唱诗对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诗歌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沃土。在闭目想象诗境的诱发下,学生的思维会四面八方地投射出去,产生无数的遐想,联想到相应的景物,领悟到超越诗句本身的意蕴和诗情。
参考文献:
[1]郑青.以读带讲的诗歌教学方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3).
Stefan Floridian Waters 也许大家会想到它是家庭的名称,其实它是新加坡航空公司形象的一部分,是一种经过特别设计的香味。已经被注册成为新加坡航空公司独一无二的商标。
当你步入英国航空的头等仓以及纽约肯尼迪机场或伦敦希思罗机场的头等仓候机室,最先引起你注意的就是独特的气味,这是一种叫做Meadow grass(牧草)的芳香剂。航空公司在定期航线上往空中喷撒这种芳香剂,以加强公司在其最有价值顾客群中的品牌形象。这种区别于视觉以及体验的感官新体验别树一帜,新颖,营销效果好。
迪士尼乐园的爆米花摊,在生意清淡时,会打开“人工爆米花香味”,不久顾客便自动闻香而来;手机大佬SonyEricsson已推出一款使用时会发出淡淡清香让人闻了可以平静的新款手机,韩国LG有“巧克力”之称的手机则散发出巧克力香味,三星则在店内散布清甜的蜜瓜香味……这是新世纪的品牌观,这种善用味觉感官,延伸感官知觉的营销方式,我们称之为味觉营销,它有别于传统营销的一种营销手段创新,是营销插位的新手段,是对视觉和听觉时代营销的升级。
气味营销:品牌感官升级
“竹影横窗知月上,花香入户觉春来”,清代雍正皇帝就曾有这样的诗句,可见感官特别是气味对人的重要意义。
气味营销是指以特定气味吸引消费者关注、记忆、认同以及最终形成消费的一种营销方式,是对消费者味觉、嗅觉的刺激,有别于传统视觉刺激。
英国牛津大学研究显示,人会把气味与特定的经验或物品联想在一起,该校心理学家让参与者分别吸新的并能认得出来的气味,并扫描受测试者脑部,记录不同气味引发的脑部反应。
人们以往以为自己嗅觉不发达,但其实气味对人类的生活影响甚大,人会把气味与特定的经验或物品联想在一起,气味营销FM(Fragrance Marketing)随之被推出,并被商家广泛运用。气味,淡淡的香味如同标签一样,让消费者一闻就想起特定品牌。
气味营销是对传统品牌感官体验的升级,人原本就是从五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与嗅觉来建构对世界的感知,过去我们在打造品牌形象时,大量依赖视觉与听觉,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多半是透过媒体传送广告的方式塑造品牌,而媒体的限制就是以视觉与听觉为主。现在我们将味觉及嗅觉用于区分公司和产品的识别,引发顾客的购买动机与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在产品的营销过程中融合了人的其他感官成分,以引发顾客的美感或兴奋点。
气味营销:营销差异化插位
气味营销是一种创新的营销手段,是一种营销差异化插位范本。
巴黎之所以被称为“世界香都”,就是因为巴黎是香水的王国,城市中芳香四溢,人们根据味觉感官来定位区分城市,赋予城市独特的个性和价值。
英国高档衬衫零售商托马斯・彼克耐心地研制一种个性化气味,他在纽约、旧金山、波士顿和圣弗朗西斯科新开的商店中放置传味器,当顾客经过时,传味器就会散发一种新鲜的,经过清洗的棉花味道。这种味觉享受让人迅速有了价值联想。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被奉为经典,而在视觉泛滥的今天,人的视觉早已产生疲劳,电视、报纸、户外、店头……像氧气一样环绕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我们每天可以接触到几百个广告,气味营销插了他们的位,只有品牌核心、诉求、传播等视觉和听觉的享受也许还不够,味觉更直接,这种形式也更够味!
气味营销:营销新利器
气味,尤其是香味成为营销利器,不仅仅是在以味道来加强吸引力的食品工业,如川菜之辣、可口可乐之甜,如今各行各业不仅要吸引人的眼睛,也要吸引人的鼻子,不能吃的东西,要你来闻,目的在使之上瘾,形成特别嗜好,以造就“忠诚常客”。
卡夫食品(Kraft Foods)在杂志广告中有气味的运用,读者只要对杂志广告中的某几个点进行摩擦,就会散发出广告产品的味道。以卡夫Philadelphia奶油奶酪的一则整页广告为例。广告呈现了一个草莓奶酪蛋糕的图片。经摩擦后,照片会散发出这种甜品的香甜味道。此外,肉桂咖啡、樱桃Jell―O以及白巧克力的味道也将在不同的广告中呈现。
在明信片大小的广告插页上,铺上许多微小的香油滴,并用特殊技术使油滴不会裂开溢出。只要撕开插页,便会有某一品牌的香水味徐徐逸出。这种传播嗅觉符号的香页广告,还使著名的英国劳斯莱斯汽车公司受到启发,让读者在香页上闻到该车车座的高级皮革香味。
气味是一个强有力的广告工具,我们可以考虑在零售点及商店过道内使用气味,因为它能够使人身临其境。
新加坡嘉华电影安装了散发香味的电子装置,影片《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放映时,放映厅内弥漫着浓郁的巧克力香气。其结果是多数观众选择到嘉华影院来观看这部电影,观众很开心,许多人说看完电影后觉得很饿,想吃巧克力,可见味道对人的影响甚大。
今年春节前后,在中国大陆熏香促销成为重庆各大商场的流行趋势。服装店内使用了淡淡怡人的香味,香味延长了顾客在店里停留的时间,销售额比平时多了好几成。顾客们闻香止步,人随香动,寻香而来,纷纷对香味表示好奇,店内服务员在向其介绍香味的同时,又推荐了衣服,客流量、销售额远远大于其它未使用香味的服装店。有些香味特别的店面,喜爱这种香味的顾客在购买产品的同时,还能得到店主亲手调制的精油。这么做,会加深顾客在店内购物的感受,多些味道,为顾客添加几分愉悦,自然会多几分销售。
气味营销成就品牌
打开所有的感官,感受、领略品牌的感官经验,利用感官来建立品牌,这种效果惊人。综合完整的感官体验,就会产生骨牌效应――印象储存在脑中,如果触到某种感官,就会引发下一个,然后下一个……整个记忆与情感的情景突如其来地展开。
星巴克有家与办公室之外的“第三生活空间”之称,在这里可以享受到轻松闲适的气氛、迷人浪漫的味道、清静幽雅的环境以及祥和随意的人际关系,体验到星巴克所塑造的文化。可见,味道、香味已经成为星巴克特有的一种文化。
以体验营销闻名的星巴克,对于咖啡的味道与香味要求近乎苛刻。在星巴克上班的员工,不管是谁,不管是什么日子,都不准使用香水,因为在星巴克,空气中飘溢的只能是纯正的咖啡香味,这要永远胜过其他的香味。
试想,如果星巴克每天发出来的是不一样的香味,或是混杂着其它香水的味道,谁又会把星巴克当成家与公司外的第三生活空间呢?
用气味促进销售是有科学依据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中负责处理嗅觉的神经与主管情绪控制的中枢神经紧密相连,因此气味会强烈影响人的情绪。而且,嗅觉记忆比视觉记忆要可靠得多。美国研究机构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回想1年前的气味准确度为65%,然而回忆3个月前看过的照片,准确度仅为50%。味道、气味牵动着人的情绪与记忆,味道有如一只温柔的手,触动消费者心底的一根琴弦,让消费者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清新、诱人的美食、安宁放松的舒缓,自然便对购买行为产生了影响。
当前消费者在电视、杂志、报纸宣传与广告的强大轰炸下,视觉与听觉已略有麻木。此时,抓住敏锐的嗅觉,用细腻的情感将产品与消费者联系起来,在细节之处感动消费者,这就发现了一个市场缝隙,继而占领这个市场缝隙,加入适当的“气味”营销,企业就会有很大的发展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