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道德水准

道德水准

时间:2023-05-30 09:48: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道德水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道德水准

第1篇

听了一个小故事。

一天有一个好人和一个狎倯(陕西土话念ha song,坏蛋的意思)死了后,同时来到了阴曹地府拜见了阎王,听侯进一步处置。两个人诚惶诚恐,战战兢兢,不知是被下油锅,上刀山还是被千刀万剐;只听见阎王低吼一声,好人上前几步跪拜下去。阎王问道:“在阳间你都干了什么坏事?”,好人神定气均的回答:“我一辈子没有干过一件坏事,但是谨记尊老爱幼,诚实守信,洁身自好,心存善念;个人没有流言蜚语,也不搬弄是非,在乡邻之间的威信极高…好事善事劳累过度,折了我的阳寿…”,阎王打断了话,阴阳怪气的说:“那么你还是一个好人,下油锅!”瞎怂听了直打尿颤,心里一想,没用!横竖都是一,纹丝没动,看他怎么办。阎王看了看问道:“都看到了吧,听说你作恶多端,你自己说怎么办?”瞎怂信口胡言道:“,爱咋弄咋弄!”只见阎王急急忙忙从座位上跑下来,连呼“大(da,陕西方言:爸爸的意思),大!!!”“牛头马面,搭桌子上酒菜,我大来了”。

无语,我真的只能无语!

第2篇

关键词:信息道德;现状;实证调查;高校新生

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一员,对于新鲜事物普遍感到好奇,具有强烈的认知感。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已经得到了极大地普及。然而,由于学生在网络中缺乏必要的信息道德观念,造成众多事件的发生,令人痛心。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国内学者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研究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而对于集中就大学生信息道德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如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固然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而信息道德的教育则是摆在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高校大学生信息道德的欠缺,会对其在处理信息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西南林业大学2012级部分新生进行信息道德现状调查,以期明确高校新生信息道德现状,为高校加强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水平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一、研究方法

选用里克特五点量表的方式,以“完全同意(符合/满意/了解)”、“同意(符合/满意/了解)”、“不一定”、“不同意(不符合/不满意/不了解)”、“完全不同意(不符合/不满意/不了解)”为选项,设计“西南林业大学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信息道德)调查问卷”,总共三个大项,18个小项。内容涉及以学生的基本信息、信息道德、意见及建议等方面。

此次调查针对西南林业大学2012级新生进行,以25%的比例进行抽样调查,确保了调查结果的广泛性。调查问卷中所涉及的问题,均采取单项选择的方法,从而保证获得数据的典型性。

二、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者基本情况

共发出问卷1000份,获得有效问卷889份,有效率88.9%。调查对象涉及到林学院、环境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17个院(系),涉及林学、法学、泰语等66个专业(方向)。被调查者中男女比例为1.25:1,年龄涉及18-20岁之间,所占比例为93%,绝大多数属于省内生源,所占比例为68%。

被调查者中拥有电脑的比例较高,为41%,而就其自我评价信息素养水平情况时,仅有10%的同学表示完全满意,有31%的同学表示满意,有2%的同学认为其信息素养水平完全不满意。

(二)高校新生信息道德水平整体表现良好

调查发现,新生多数为90后青年,其对于浏览网页、网络游戏、QQ聊天等操作均很熟悉,每天上网的时间多数都超过1h。在面对网络虚拟社会时,有79%的新生认为应该懂得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与劳动成果,有76%的新生表示在网上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中需要遵循道德规范,同时,有74%的新生则表示对于从网络上获取、存储、传播文本、数据、图像和声音等信息应做到合法、合理,此外,有71%的新生表示,其在登录某一网站时,会注册合法的帐号登录访问信息资源,并会遵守该网站所定的制度与政策。上述结果表明,高校新生对于网络这一虚拟世界,大多数能够较好地用现实生活中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对网络信息具有较好地识别能力,其信息道德水平整体表现良好。

然而,在面对互联网上充斥着的不健康信息时,仍然有近5%的同学表示不能较好地抵御其对自身的干扰(表1),尽管相对于整体表现而言,该部分同学所占比例较小,仍然应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高校在进行专业知识授课的同时应加强学生的道德水准教育,从而有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提升其道德水平,更好地甄别网上不良信息,促进其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提升其信息道德水准。

(三)合理利用信息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由于缺乏相应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积累,新生在面对网络大量信息时,往往不能较好地进行合理利用和有效处置,使得新生在实际利用和处置信息资源时,表现出“知行不一”的现象出现。例如,对于从网络中引用别人具有版权的信息时,仅有不到20%的新生明确表示会列明出处、标记引用,有近8%的新生表示其不会对网络信息进行标注、引用(表1)。

同时,调研发现,不到27%的新生明确能够区分网络上的免费与付费信息,并对其知识产权和版权问题进行考虑,仅有6%的新生表示未对网络资源的知识产权和版权进行考虑(表1)。此外,在对于信息资源、设备、系统以及相关设施的维护方面,仅有不到21%的新生明确表示其可以较好地对上述信息载体进行合理维护,而有8%的新生表示其不会对上述信息载体进行有效维护。

上述结果表明高校新生由于对信息知识、技能掌握程度较差,尽管有部分新生能够较为理性的处理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所占比例为1/5-1/4,然而,还存在较大比例的新生未能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甚至在运用网络信息时,未能考虑其知识产权,未对信息载体进行较好地开展维护工作。这说明高校新生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尚缺乏正确的认知,在对网络信息的利用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同时,高校在开展信息道德教育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在后续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更好地推进大学生信息道德建设,从而促进大学生具有较好的信息道德水准、信息处理知识、信息处理技能,从而使其不仅具有较高水准的信息道德,也使其能够更好地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利用和处置。

第3篇

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经济人”和“社会人”身份之间经常发生冲突,这就导致许多企业在经营、营销中只考虑自身利益,持有“利润先于伦理”的观念,而很少考虑营销道德和社会责任问题。这一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以下这一些原因导致的:

1.企业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强

我国1993年末开始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2001年末才加入世贸组织,由于市场透明度和开放性不是很高,加之信息的不对称性,这就使得企业自身对营销道德方面不重视。我国的市场经济虽然已经实行了10多年的时间,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短,所以对市场营销道德的建设还是比较落后。这就从大环境上未给企业提供良好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的平台。

2.生产的外部不经济的存在

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是指生产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危害,但他自己却并不为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此时生产者为其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就小于该活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

目前生产的外部不经济现象在我们国家比较多。如一些印刷厂、造纸厂、炼油厂等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顾环境的污染情况,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对这些污染的企业征收环境保护税,而只是象征性的征收排污费,这样这些企业为自己的污染行为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就远远小于治理其造成的污染所花费的社会成本,因此由于外部不经济的出现,使得一些企业成为“免费乘车者”,其自然而然不会考虑营销道德和社会责任问题了。

3.市场营销道德标准和社会责任范围不明确

道德标准不同于法律规范,它没有国家的强制力作后盾,所以我国许多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合法,因为合法的企业就不会受到处罚,至于是否合乎营销道德水准、是否履行社会责任,企业认为不需要考虑太多,因为我国目前没有比较明确的营销道德标准,这就导致企业不重视营销道德标准的制定,不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的事件屡屡发生。

基于以上这些原因的出现,我国目前企业的市场营销道德意识比较差,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比较少,要想使我国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在国内竞争中形成良性竞争,必须要采取一定的对策来提高企业的市场营销水准和社会责任意识。

二、提高企业市场营销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对策

导致企业营销道德缺失以及社会意识比较淡漠的原因很多,既包括外部的大环境,又包括企业内部的小环境,因此提高企业市场营销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对策也主要包括企业的内部环境的转变和外部环境影响的加强。

1.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营销环境

解决营销道德缺失以及社会意识淡漠的首要方法是营造良好的市场营销外部环境,政府、媒体、舆论应在这一方面起主要作用。政府应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高营销道德意识,对这一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应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企业自觉遵守营销道德、履行社会责任;媒体应不定期的宣传遵守营销道德、履行社会责任比较突出的企业,并对一些违背道德、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进行曝光。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使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而遵守营销道德,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2.转变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哲学

市场营销管理哲学是指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管理的过程中,在处理企业、顾客、社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时所持的态度、思想和观念。因此,要想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自觉遵守道德标准、履行社会责任,必须使企业的营销观念提升到社会市场营销观念这个层面,即营销者在制定市场营销政策时,要统筹兼顾企业利润、消费者需要、社会利益这三个方面。

3.加强市场营销道德规范的制定

实现法治的前提条件是拥有良法、依法而治。同样实现德治的前提条件是拥有良好的道德标准、依照道德标准来治理。因此,政府应从宏观上制定营销道德标准,给企业提供最基本的营销道德依据,促使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并结合政府的道德标准制定适合企业的营销道德准则。政府应明确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并将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作为考核企业经营状况的一个标准。政府从宏观上强调了营销道德标准和社会责任,而企业应该从微观上进行操作。

4.提高企业的不道德成本,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许多企业由于生产的外部不经济的影响,导致其不道德决策的成本比较低。因此政府应提高企业的不道德决策的成本,迫使企业在决策时考虑相关的利益群体以及社会利益。如使用“污染者负责”的方法降低企业的污染程度,使用环境标志督促企业自觉维护环境,使用重罚强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等。通过这一些方法,企业的不道德成本将大大增加,企业在决策时会更多地考虑社会利益、社会责任等问题。

企业的市场营销道德和社会责任问题是一个持久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努力才会逐渐的取得一些进展,因此应将这些问题作为持续问题,常抓不懈,这样才会使我国的市场营销环境慢慢趋于文明。

参考文献:

[1]郭国庆:市场营销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版

[2]王能民孙林岩汪应洛:绿色供应连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3]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常亚平阎俊:企业道德守则[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第4篇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机制

一、高校会计职业道德与评价概述

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行为,是通过会计职业道德感性培养、会计职业道德认识、会计职业道德理想的树立造就的。让高校学生能够认识到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如一尘不染、廉洁白律、勤俭节约等。

对于高校的会计专业学生来说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也是他们应该掌握的内容。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是人们在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根据一定阶级或社会的道德准则、规范的标准,通过个人心理活动和社会舆论等表现形式,对现实社会中个体和群体的品质、行为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种活动。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部分学校不重视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责任意识、职业风险意识,因此学生毕业后在面临实际工作中的道德冲突时却无所适从。所以,只有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培养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才能从根源上治理会计信息不规范问题。

二、高校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

要解决我国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问题,当务之急是建立完善的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机制,为保证评价机制的客观公正,在评价的过程中需要符合以下基本原则:

1.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在具体评价指标的选取上,在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过程中一定要有科学的依据,要能够真实反映会计人员的实际职业道德状况,既要有代表性,又要全面,既不能重复选取评价指标,又不能只重视某些方面的评价,或者是虚设指标。

2.目的性和时效性

首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要围绕如何进行有效评价并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这一目标设计,并选取最能够代表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准的典型指标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恰当的评价指标,使评价结果能够直接运用于从业人员的具体工作中去,从而提高评价工作的使用价值。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不仅要具有目的性,同时还必须具有时效性,要紧跟时代的变化,做到与时俱进,所以,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不仅要反映当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情况,而且还需要密切跟踪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变化情况,做到及时发现新问题,防患于未然。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在会计职业道德的评价中,对于能够进行量化的指标要形成一个明确的量化结果,而对于不能进行量化的指标,要进行定性分析,要做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具体的操作中,发达国家的做法是把定性和定量的比例确定为4比6,但是前提条件是发达国家具备比较完备的法规体系和信用制度,也便于做出比较分析。但是对于我国而言,目前尚不具备完备的信用制度,定量的数据资料也不易取得,因此在具体的操作中定性和定量的比例要考虑我国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高校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简述

在确定了进行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之后,那么如何落实这些原则,就需要选取恰当的评价方法,从而提高会计从业人员会计信息质量和职业道德水平。

1.外部评价法

外部评价法是指外部的政府部门、社会自律组织和外部人员等对于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进行评价的方法。实行外部评价法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外部监督约束机制,形成良好的外部约束环境,提升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在具体的实施中,可以从政府部门评级、社会舆论评价、中介机构评价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评分,政府部门评价主要是由税务、财政等部门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进行检查、评分;社会舆论评价主要是从媒体角度进行监督,最终要形成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外部机构评价主要是由行业自律组织、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对于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进行评分。

2.内部评价法

内部评价法是指从业人员所在单位或者是所在财务会计部门对其职业道德水平进行评价的方式。内部评价可以在部门内部对于从业人员进行有效的约束和监督,从而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在具体的实施中,主要通过内部的工作效率评分、考核评分等措施,对于不同的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根据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设置不同的评分标准,在具体的评价中,可以着重考察从业人员的诚实守信、客观公正、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内容,从而在内部加强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约束。

3.自我评价法

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高低与否,作为从业人员本人首先应该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自己对自己进行评价,最有发言权。这种评价方法可以使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形成自知、自评的精神。同时,自我评价法和外部评价法、内部评价法相结合,有利于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监督,形成内在和外在的压力,从而有助于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在职业道德评价中,要根据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要求,设置不同的自我评价指标内容,再让从业人员按照指标内容对于自己进行评分,从而有助于加强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约束。

总之,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应定期进行测试和评价,不仅需要学校的考核评价,也需要社会的评价,从而进一步调整,修改学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使学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更具成效。

参考文献:

[1]舒惠好,王宏.会计信用体系建设的有益尝试[J].会计研究,2004(2)

[2]岳上植.会计诚信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5(4)

[3]续淑敏.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探讨[J].农业经济,2005(2)

第5篇

 

关键词:社会公正 道德 道德建设  

  

“从现代伦理学意义讲,社会公正是指对一定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伦理认定和道德评价,是对社会权利和社会义务的公平分配,它包括社会基本制度和秩序的公平合理以及由此形成的对社会成员的普遍公正要求和行为规范。”(李萍:《公民日常行为的道德分析》,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可见,社会公正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直接影响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社会整体道德状况的重要社会因素。因而,探讨社会公正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影响,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对于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公正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社会公正是一个复杂概念,它涉及多个领域,就公正类别来看,有政治公正、经济公正、法律公正、道德公正等。但任何一个公正都蕴含着道德的意义,因此,本文从这个角度来探究社会公正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关系。尼布尔认为:“社会将公正而不是无私作为它的最高的道德理想,它的目标是为所有人寻找机会的均等。”(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把公正看成是社会的第一德性。当代美国公共行政学者库柏认为:“公民的品德的总则是‘正确理解的自我利益’。广泛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德不可能仅仅是一种道德境界的倡导,也不是对自我利益的简单超越和否定,而是一种在恰当的机制下达成的公共和个人的‘双赢’。”(王云萍:《库柏对公民品德的研究及启示》,《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3期)而麦金太尔则直接把公正理解为是一种美德。从上述理论路径思考,我们不难得出社会公正乃是人们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社会公正对于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形成和社会美德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公正观念一开始就塑造着人们是非善恶的观念。一个缺乏公正观念的人,也必然缺乏是非善恶观念,没有友谊、情感和信赖,往往唯利是图,因而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道德人格的基础。公正作为一种社会的力量和道德力量对我们的行为进行一种纠正和激励,作为观念的社会公正并不是苍白无力的,相反,它对人们的生存世界常常具有扳道者的功能,它对人们行为动机的形成、价值观念的选择和道德目标的达成是有直接的浸润作用。现实生活诸多事例已经表明,由公正体现的正义感,是道德人格的脊梁。其实,公正不仅是人们道德观念的生长点,同时也是建立社会道德新秩序,即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纵观人类历史,我们也不难发现,社会伦理的秩序往往因公正的衰退而式微,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始终与公正观念的确立和公正制度的建立联系在一起。可见,从人们伦理道德观念形成的角度看,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二、社会不公正现象影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顺利实施  

  

第6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根据科学发展观创新理论提出的符合我们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人民群众非常向往的美好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和积极努力。而作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的会计行业,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同样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如何发挥好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服务职能,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会计行业应着重探讨的课题。

一、会计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带来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更带来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的根本转变。会计工作要适应这一根本转变的需要,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时更新、调整会计理念,完善和深化工作思路。要不断探索会计工作的内在规律,形成系统、科学的管理体系。加强会计工作的科学性,关键在于以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理念,按照客观规律去开展会计工作,使其具备科学而规范的现代化管理能力和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国家有关宏观政策措施和目标要求,认真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在会计管理和决策上具备科学的预见性和一定的超前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会计工作的客观情况,找准会计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切实提高会计工作的科学化。使其在新形势和新任务面前,能够充分发挥财会人员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的积极性,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应对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二、会计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必须强化会计核算职能,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和服务水平。正确的经济决策,离不开对各种经济数据的分析、判断,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是作出正确决策的前提。如果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准确,就无法保证经济决策的正确性,从而也无法保证经济建设的有序、和谐进行。因此,会计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必须强化会计核算职能,提高服务水平。一方面要把握会计核算的新变化。我们必须学习和把握好这些新变化与新要求,以便在实际工作中准确地贯彻执行。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此外要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任何信息的使用价值不仅要求真实可靠,而且还必须保证其时效性,及时将信息提供给使用者。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瞬息万变,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及时收集、加工、传递会计信息,使会计信息发挥最大的功效。

三、会计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必须强化会计监督职能,营造健康、有序、和谐的经济环境。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为了促进有序竞争和资源有效配置,必须实行强有力的会计监督,规范会计工作,打击违法行为,为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以及政府宏观调控部门服务,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服务。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会计法》赋予会计人员的权利和职责,但是,部分会计人员重核算,轻监督,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作为会计人员,应严格执行会计监督制度,在履行监督职责时,严格按制度办事,不走过场,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按有关规定进行有效监督,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四、会计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市场经济越发展,对会计工作的职业道德水准要求越高。为了使广大会计人员都能崇尚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的职业意识,必须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应当实行自我修养与外部督促相结合,宣传教育与检查惩戒相结合,以德引导与依法规范相结合。通过劝导和感召来影响、教化、说服会计职业者遵循会计职业道德,在发挥职业道德自身应有功能的同时,辅之以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发挥行业组织、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的广泛监督作用,共同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做为会计行业,必须切实提高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切实强化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挥自身的模范作用,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优良的服务。

第7篇

【关键词】 高校会计职业判断;影响因素;对策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要求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反映高校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使会计信息能更准确、完整地反映高校财务状况和收支成果。在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基础下,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经济事项明显增多,判断难度明显加大,如学生欠费的会计确认、贷款利息资本化或费用化的判断与计量、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等。这对长期习惯于收付实现制的高校会计人员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同时,征求意见稿对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政策的应用相对灵活,给予高校会计人员更大的职业判断空间,对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当前通过分析高校会计职业判断的影响因素,籍此寻找提升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的对策,对保障即将出台的新高校会计制度顺利实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会计职业判断及其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会计职业判断是高校会计人员在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的约束范围内,结合高校自身的理财环境和办学特点,运用自己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逻辑分析能力和职业经验,对经济事项处理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应采用的原则、方法和程序等进行判断和选择的过程。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全过程,存在于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不同的会计职业判断会导致不同的会计信息,而不同的会计信息又将导致不同的经济后果。因此,客观、公允的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信息质量的生命线,是确保高校会计政策、制度得以有效执行并促进高校经济活动健康有序进行的关键。

二、高校会计职业判断的影响因素

会计职业判断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包括理解问题、确定判断目标和判断标准、提出备选方案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实施步骤。在判断过程中,很多因素会对其产生影响,导致其趋向或偏离预期的合理结果,从而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三类:

(一)高校会计职业判断的主体因素

高校会计职业判断的主体是适度独立地从事会计工作的高校会计人员。从整个会计核算过程来看,所有的会计职业判断都是由会计人员直接完成的。因此,高校会计人员的素质对高校会计职业判断质量起着直接、关键的作用。会计人员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高校会计人员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在会计职业判断的过程中,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广泛的知识面,既掌握会计法律法规、会计专业知识,又了解一般性知识。其中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也是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前提条件。经验能够形成与特定判断任务相关的知识,使会计人员在面对相似的判断对象时能作出更快更合理的判断。能力是人们能够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通常指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领。若要作出公允、准确的会计职业判断,除需具备相应的知识和经验外,还需要有将知识、经验灵活运用到实际情况的能力,包括记忆和联想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2.高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是会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职业品德、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敬业精业精神等。高校会计人员在运用专业技能进行估计、判断、推理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客观性与相关性、稳定性与适用性、利益驱动和公允揭示等观念和立场的矛盾,始终伴随着职业道德因素。会计人员如果仅仅只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而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准,是难以完成高质量的会计职业判断的,甚至会出于不良动机而有意误判。因此,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和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一样,是直接影响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的重要因素。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应该是会计人员基于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水准,利用其专业技能,对经济事项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能力。

(二)高校会计职业判断的客体因素

会计职业判断的客体是指需要会计人员作出会计职业判断的项目,即经济事项。经济事项的特点不同,对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经济事项对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事项的复杂性、重复性、规范化程度等,其中复杂性的影响比较突出。经济业务越简单,会计职业判断发挥的余地就越小;经济事项越复杂,其不确定性程度越高,判断风险越大,对会计人员的判断能力要求也就越强。因此,相比较而言,复杂程度越低,或者说经济事项的结构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取得好的判断质量。

(三)高校会计环境因素

会计环境是指会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客观条件及周边状况。作为会计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职业判断始终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其存在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环境的状况。与高校会计职业判断直接相关的主要会计环境因素有:

1.会计法规环境。会计活动的有效运转是以健全完善的法律环境为前提的。会计法规既为会计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对会计行为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其中,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会计技术规范本身就是最直接最根本的职业判断标准。会计法规体系越完善,可操作性越强,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依据就越充分,判断的任意性就越小。反之,如果会计法规体系不完善,就必然影响到会计执业过程,尤其会加大会计职业判断的难度。

2.高校内部环境。会计职业判断必须从高校自身特定的情况出发,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公允揭示。高校自身因素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如高校的办学层次、办学特色不同,其经济业务必然存在差别,会计职业判断的对象和要求也存在差异。另一方面,高校会计职业判断也受制于其内部管理情况。内部管理体制决定着高校会计人员的地位、专业职能发挥空间、考核与升迁,因此也决定着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直接关系到高校经济活动的有序性和会计行为的规范性。因此,这二者也直接制约高校会计职业判断的质量。

三、提升高校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的对策

由上述分析可知,会计人员素质、经济事项、会计环境是影响高校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的三方面因素。经济事项是会计职业判断的客观对象,不可能选择或回避。因此,提升高校会计职业判断质量应从提升会计人员素质、改善会计环境入手。

(一)提升高校会计人员素质,增强职业判断能力

1.转变思想观念,培育职业判断意识。长期以来,高校实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制度,直接以货币资金的实收实付来确认收入、费用,一直未进行成本核算,所涉及到的会计职业判断相对较少且相对容易。征求意见稿引入了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并要求开展教育成本核算,这在较大程度上增加了会计核算的难度,使会计人员面对更多、更难的判断任务。因此,高校会计人员必须转变以往习惯于照搬、照套制度,或请示领导遵照执行的观念,更新思维方式,增强会计职业判断的意识和主动性,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会计工作的需要。

2.重视高校财会队伍建设,提升会计人员综合业务水平。会计职业判断是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对复杂的会计业务作出合理而公允的判断,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此,高校管理当局要重视会计队伍建设,把财会队伍建设纳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有计划地吸收、培养业务骨干,逐步改善财会队伍结构,绝不能将财务部门当成安置引进学术带头人才家属的“后花园”。财务部门要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培养会计人员持续学习会计知识、财经法规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善于在实践中总结、交流执业经验,以提高分析、判断、综合、总结问题的能力。其中,尤其要重视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和会计岗位轮换工作。通过后续教育促使会计人员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熟悉相关政策、准则、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掌握会计职业判断的制度依据。会计岗位的轮换可促使会计人员深入全面地了解业务流程,加强综合业务素质训练,在实践中提高适应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进行准确分析判断的综合能力。

3.加强以诚信为基石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征求意见稿扩大了高校会计职业判断的范围、难度及选择空间,从而也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发挥空间和主观任意性,因此,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要求也就越高。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道德问题严重,高校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而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往往只重视会计人员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这些因素导致部分会计人员缺乏诚信意识,不能自觉抵制各种利益的诱惑,在处理会计业务时利用职业判断之名行谋取局部利益及至个人利益之实,致使会计信息失真,国家、学校利益受损。因此,高校应把以诚信为基石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列为会计人员的必修课程,注意业务技能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并重,引导会计人员树立敢于坚持原则的职业道德风尚、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敬业精业的工作精神,从而为提升会计职业判断质量奠定更扎实的职业道德基础。

(二)完善高校会计规范体系,改进高校内部管理,为高校会计职业判断提供更良好的法规环境和高校内部环境

1.适应经济发展与财政改革要求,进一步完善高校会计规范体系。会计规范体系是指导会计工作、约束会计行为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准则制度、道德守则的总称,包括会计法律规范、会计制度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等。近年来,我国连续进行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和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改革。征求意见稿顺应改革要求,新增、修订了相关内容。但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账务规则》、《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等直接指导高校财务会计活动的制度规范还未进行修订,客观上对提高高校会计职业判断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财政改革步伐加快的背景下,为了确保高校会计职业判断的公允性、准确性,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有关部门应借鉴企业会计制度、准则的改革经验和国际会计惯例,结合高校和其他事业单位实际,尽快推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财务规则及高校财务制度等改革,为提升高校会计职业判断质量提供更完善的会计法规环境。

2.改进高校内部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目前,大多数高校仍采用行政管理模式进行内部管理,权力高度集中于各级负责人。这种管理体制在机构运行良好的情况下有助于上下一致,提高效率。然而,它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会计人员地位卑微,被迫对各级领导言听计从,缺乏独立判断的管理空间,会计人员的专业才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多是政府兴办的国有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一样,由于所有者缺位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往往使高校内部权责不清,监管不严,存在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为此,高校应从自身实际办学环境出发,优化管理模式,在制度设计中尊重会计人员的专业意见,赋予一定的独立职业判断权。同时,高校应依据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一般规律,针对其内部控制系统运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或漏洞,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尤其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包括会计凭证制度、会计账簿制度、各类资产定期盘存制度、预算管理制度、内部稽核制度、会计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等,用制度引导、规范、监督会计职业判断行为。这样,高校通过管理上的授权和制度上的制约,可为提升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质量提供更良好的内部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耀敏.会计职业判断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4):125-127.

第8篇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两种措施解决道德水准下降的问题,一种是伦理制度化;另一种是意识形态化的精神建设,两种措施均没有取得明显效果。第一种措施低效的原因在于没有抓住道德的根本:引导人在超越和意义体验的基础上追求向善,所以不能取得实效。第二种措施以总体化、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精神引导,失去了个体意义体验的支撑,因而处于悬空状态。当前道德建设的根本是建构基于个体意义体验的人生信仰,这种建构需要解决三对矛盾:实用理性与意义关切、社会分化与社会认同、意识形态与信仰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道德;德性;信仰;意识形态

第9篇

[关键词]道德教育 有效性 经济

当代中国正处于以经济结构为先导的社会结构的全面转型期。这种社会结构的转型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嬗变,是对传统社会的一种历史性断裂和价值性优越的异质性超越。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全面转型,当代中国的道德也处于一个剧烈震荡性的转型阶段。在当前我国道德的转型阶段,危机无疑是一种基本状态,但也是道德重建的一个良好契机,一定意义上危机也是一种契机。那么,作为有唤醒人的道德存在功效的道德教育,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转型,走出困境,增强其实效?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经济学的层面予以研究。

一、道德教育必须遵从人们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本性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马克思不仅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且进一步指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因此,道德教育必须以“现实的人”为基点,其任务不是简单地传授一些剥离了人性内涵的空洞的道德规范,而是为了人格的健康,人的自由生长。然而,与道德有着密切关系的人格是人性的社会具体表现,是人性的社会投入。那么人性的特点是什么?人会怎样?关于人性的特点,美国的一位社会学教授曾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进行捐款援助。这三个选项分别是:①非洲中部遭到严重旱灾,许多人正面临死亡的威胁。②大学中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因无力负担学费,面临辍学的困境。③购置一部复印机,放在系办公室里供学生们使用。结果是选择①的占3%,选择②的占12%,选择③的占85%。这个实验说明了人性的特点是大多数人在程度不同地关心他人的困难且愿意给予帮助的同时,更关心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从此实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人们总是在追求最大化的效用中实现着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谓效用是人们从消费某种物品或劳务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最大化是人们追求更多更大的效用。因此,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教育必须顺着人性的这个特点加以妥善引导、教育。这样,或许能够成全我们许多有益的事情。

道德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教育,人是道德教育的基点,也是道德教育的回归点。过去的道德教育的定位就在使人适应社会,过分强调道德的规范作用,把道德教育定位在附属于政治或经济的“工具”层面,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忽视了道德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性。由于人们在本性上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因此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往往出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不一致的倾向。在计划经济时代,计划经济中的道德要求个人为了国家、社会的利益而放弃自身的利益。而当时人们之所以放弃一己之利,是因为计划经济实际上承诺,放弃一己之利的个人在整体经济效率提高后,可以得到足够的回报。由于自我意识的缺位,“我是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往哪里钉”,“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端”,“叫啥就干啥”便成了其最高的表现。可是,事实证明,遵循那种道德不但不能提高整体经济效率,而且也无法最终实现自己的直接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随着自我意识的空前觉醒,为了维护自己的直接利益和长远利益,人们行事仍然会遵循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尽管在特定时期内,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人们行事有时会偏离自己利益最大化目标,但是,作为经济人,人的“利己”有自发性、先发性,一般而言,人们不会长期采纳或接受损害自己利益的行为方式。由于计划经济中的道德没有遵循人们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本性,自我意识一旦觉醒,人们最终必然会回到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轨道上来。因此,作为有唤醒人的道德存在的功效的道德教育,惟有顺应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才能使道德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最终走出理论和实践相悖的困境。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不尽人意,最根本的恐怕是把其目标定位在努力改变人们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本性上,由于二者本身存在的绝对相悖性,这种目标几乎注定是无法实现的。在社会结构全面转型时期,道德教育就是要遵循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个人利益的实现离不开国家利益的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必须以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为保障,促使人们自觉地将国家的利益当作自己的利益。这是因为,道德教育能改变的是人们的“利己”方式,而不是人们的“利己”倾向。因此,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的基点应当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关注人们的自身利益。我们不是改变人的本性,而是尽力尊重人的本性,在人们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通过它使人们在“利己”的基础上程度不同地“利他”、“顾人”、“奉献”。

二、道德教育要以边际效用理论为依据

作为一个精神生产过程,道德教育也讲投入、产出。它投入的是道德理念,产出的是程度不同地唤醒人的道德存在。而在人们自我意识日益觉醒的当今中国,在“无我”道德向“利己”道德转轨中,投入的道德理念越多,并不一定产出与之相应的道德水准,道德的发展也遵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所谓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该物品满足消费者欲望的程度却越来越下降,直至最后达到饱和状态。不难发现,类似的“边际”现象在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教育中也同样存在。当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投入的道德理念越多,人的道德存在被唤醒的程度未必就越高。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长时间反复地做同一件事情,会产生心理饱和的现象,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道德教育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因此,在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教育中,就有一个量的把握问题,量是否适度是能否达到道德教育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量偏大或偏小都会影响到它的效果。所以,我们必须依据受教育者自身的道德水平来衡量道德教育中的量,避免影响其效果的量偏大或偏小的问题。

在人们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性不变的前提下,道德水平之所以有高有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人们效用函数中影响效用最大化的自变量的权重有所不同。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当人们的生存需要居于首位时,在人们的效用函数中,物质享受的权重还相当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道德水准很难高得起来,即使在一定的时期内很高,它也不能长期得以维持、发展。因此,在此阶段,道德教育更要关注的是人们对自身物质利益的追求,并且积极妥善地教育、引导,而不是一味地不顾个人的自身利益,人为地、不切实际地灌输高尚的道德理念。一般而言,低层次需求被满足后,人们的需求会渐次向高层次需求转移。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效用函数中的物质权重变小,物质财富的边际效用递减,作为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的心态的边际效用递增。在这种渐进的演变中,人们迟早会关注自己道德水准的提高,至少行事不会往自己脸上抹黑。不管怎样,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所揭示的规律,人们都会按照其自身需要的先后、需要的满足程度而行事,这也正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一般意义所在。故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效用函数中的物质和精神的自变量发生相应置换。当经济发展处于较低阶段时,物质需要的边际效用大,精神需要的边际效用小,人们的道德水准也很难提高;当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精神需要的边际效用递增,物质需要的边际效用递减,人们的道德水平也得以提高。当然,当前我国出现了转型期的道德滑坡现象,但这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成熟而已。按照边际收益理论,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教育传授的应该是市场经济自身所孕育的道德理念,而不是现阶段没有强大经济支撑的人为拔高的道德理念。

因此,在人们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教育必须保持向受教育者灌输的道德理念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致性,不能超越或滞后于特定社会的物质需要;必须保持价值引导与利益诱导的一致性。因为那种道德的确立和维系依靠的是社会外部的强制注入,而不是从经济自身的发展运行中生长出来,超越或滞后于物质需要的道德教育不可避免地会陷入知行的不统一。

今天,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人们自我意识空前觉醒。当代道德教育应该做出换位思考。不能像过去一样,只注重正面传授高尚道德理念,更应该注重灌输非道德行为所要承受的机会成本的意识。道德行为的正面教育固然在人们的价值引导上能发挥它的有效性,但如前所述,人们既要权衡自己利益的得失,又会考虑每一行为的机会成本。因此,增强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最大程度地唤醒人的道德存在,必须改变过去的方式和手段,在正面传授积极健康的道德价值时,加大人们选择非道德行为将要为此承受巨大机会成本的灌输、渗透,惟有这样,才能更加推动人们从非道德行为转移到道德行为上来。

总之,社会结构的全面转型,为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提供广阔舞台的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经济学的应然层面解读,笔者认为,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的基点应当是:立足人们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性,传授市场经济自身孕育的道德理念,在价值引导与利益诱导之间寻求一个合理平衡的支撑点,避免知行的不统一。只有这样,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得以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胡海鸥.道德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陈孟熙,郭建青.经济学史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2.

[3]李萍.现代道德教育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4]张康之.对道德教育有效性的怀疑[J].北京:学术界,2003(5).

第10篇

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离不开法律法规的制约和道德的调节,前者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他律,后者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因此,谈道德离不开其所深深植根的文化和人性根基这一事实。

道德与人性唇齿相依,没有无道德的人性,也没有无人性的道德。众所周知,人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人的双重属性的消长:自然属性的尽情释放,势必遮蔽人的社会性;一味强调社会属性,忽视人的天性的成分,势必抑制人的欲望、个性和创造性。只有两者趋于平衡,人性才能更好彰显,人也才是完整的、自由发展的个体。作为人性基础和核心的道德正是其调节器。

按照马斯洛的理论,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是人们最基础的需要,是人们的物质需要,人们只有在这一方面获得相对满足,才可能思考和追求更高的精神层面的需要。

推广到社会,这实际涉及的是经济发展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谈到经济发展与道德的关系,会让人自然想到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观点。经济发展了,物质丰裕了,人们的基础需要在获得较大程度满足之后,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社会的道德水准和个体的道德水平不断提升;反过来,社会的道德水准和个体的道德水平不断提升,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当然,“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并不能作简单推理。孔子是有远见的,“孔子虽重教化,而以富民为先”。富民是国家治理、公民素质提升的基础和前提性条件。应当指出的是,富只是彰显人性、提升道德水平的手段和初级阶段。当人们基础需要的满足已不再是问题时,人们要求的是得到尊重、认可,要求公正对待和主体性的体现。比如,人们现在已普遍接受“能者多劳、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摒弃“平均主义”、“大锅饭”等思想。前者正是时代进步、社会文明的表现,后者才是真正的经济水平低下阶段的道德表现。如果整个社会的物质财富较过去有了巨大的丰富,但是分配不公,依然会导致人们的心理失衡,造成社会道德问题。

因此,经济发展繁荣、社会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人们需要得到相对满足,整个社会有公正、普遍、执行有力的规范,个体的品德和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自然会逐步提升。

道德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谈到道德问题,有些人总是慨叹今不如昔?春秋时期的孔子就叹息当时的社会“礼崩乐坏”,清代小说家李汝珍感慨“奈近来人心不古,都尚奢华”。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自然、稳定、自在的特性和生活样式,形成了自然主义、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化的文化心理模式,而缺乏理性主义思维方式。受传统文化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这一“文化基因”的影响,我们习惯于把目光盯住过去,这就使理性精神和超越精神明显不足。今天看来,人类思维方式谱系中多样的思维方式是必要的,不存在孰优孰劣之分,只是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合时宜”的程度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因而重要的是善于在不同的时期转换思维方式,而不是保守或取代。

人们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计划经济转变为正在努力完善的市场经济,人口流动不断增加,国际交流范围日益扩大,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文化多元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强烈的冲击,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一切都在变化着。在新旧体制接轨、整合的过渡时期,旧的体制还没有完全退出,而新的健全的体制尚未建立起来,各种冲击给人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也产生了各种道德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绝大多数人都是具有较强的自律精神的,况且道德的行为往往都是默默的、无声息的,不会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而不道德的行为会引起人们强烈不满和愤慨。这也说明,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道德的要求也更高、更全面了。

现代社会,经验的、自然的文化逐步被理性文化所融合,理性、科学、自由、主体、创造的文化要素日益彰显。在封建主义社会,个体的利益和欲望、人的自由和平等的权利遭受全面的压制。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缺乏创造的积极性,从而也失去创造的能力,整体道德水平较低。现代社会强调以人为本,自由、平等的思想意识为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我国明确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目标,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的道德,其主流无疑是积极向上的、健康的、进步的。国家和社会给个人提供满足合理欲望和自由的空间,认同并尊重个人利益的合理满足,为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使个人充分发挥其创造精神和能力,通过合乎法律和道德的途径实现自我发展。如此,人们的思想意识水平整体提高,整个社会处于较快的发展状态。

第11篇

领导力的本质应包含做人与做事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关于道德与伦理的哲学研究可以为领导力背后的假设和理论提供重要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领导的本质。我认为有关领导力本质的最终问题不是领导力的定义——关于领导力是什么的问题,这只是个事实判断问题。研究领导力重点要回答的其实是“好的领导力应该是怎样的”,这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使用“好的”有三层意思,一是从道德上而言,符合伦理;二是从方法而言,采取了正确的方式;三是从效果上而言,做成正确的事。这三个思考维度可以帮助我们理清领导者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的界限,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有关领导力的本质与内涵。

希特勒的例子可以说明价值观以及道德在领导力中的重要性。如果不谈价值观和道德水准,只谈希特勒其他方面的领导力,他应该是个很有领导能力的人。赫菲茨(Heifetz,1994)曾谈到,在领导力的伟人和性格特征理论里,希特勒、林肯和甘地是可以放在同一类型中的。因为从伟人理论看,领导力的潜在意义就是要在历史上产生影响。然而按照领导力的道德取向看,希特勒不能算是领导者,而只是个暴君。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是,在有关领导力的讨论中有些学者往往过多地关注到影响力,甚至将影响力等同于领导力。其实缺乏道德的影响力只具备短期效应。我们不能忽视道德所蕴含的巨大能量。甘地是将道德影响力融入领导力的完美代表。领导力在组织中具有放大的伦理效应,这种伦理放大效应要求领导者应该能特别敏锐地察觉他们所推崇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所以领导者在建立组织的伦理氛围中将扮演关键角色。领导过程是一个影响别人的过程,领导者比其追随者更有权力,因此要对他们影响追随者的方式承担巨大的道义责任。

虽然领导者在建立组织的伦理氛围中扮演关键角色,但是领导者不需要具有高于一般人的道德水准。因为没有哪个个体和领导者绝对拥有道德,每个人只是负责定义和实施道德内容。问题在于,领导者在取得职位成功之后,往往认为自己是“特殊”的一类人,他们可以超越一般的道德要求行事。导致“特殊化”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原因,一是关乎个体的道德觉悟;二是社会文化能否容忍领导者的“特权”和是否存在一些正面榜样的引导示范。如果社会中存在许多虽然取得巨大成功、却仍能过常人生活的领导典范,比如我们这里的巨富沃伦·巴菲特——还是住着普通的房子,过着普通人的日子,那么对于领导者避免道德迷失会具有很好的示范效应。

成功领导者所犯的道德错误被称作“拔示巴(Bathsheba)”综合症(“拔示巴”综合症指位高权重者因权力失控导致的道德沦丧)。这是因为,权力会带来特权和便利,从而使领导者比追随者更有机会放纵自己,因此他们必然需要更大的意志力来控制自己。因为领导者也是组织中的普通男女,会因个人的意志、情绪、认知等方面失控而犯错误。我们的研究目的,是了解不完美的人类在承担领导者职责时面临的道德规范方面的挑战,从多个维度对领导者道德规范进行讨论:包括领导者个人的道德规范,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道德规范,领导过程的道德规范,领导者道德选择的规范,等等。

从制度层面而言,政府应设计出更符合道德规范的机制和组织,从制度上监督权力的使用,使权力的获得和使用更加透明,确实可以达到减少领导者渎职和腐败的目标。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反腐倡廉研究的主要工作还应放在:研究要成为好的领导者或者追随者在道德选择上发生困难的原因,因为领导者未必是无限渴求权力的,也不一定是永远符合道德利他主义的圣人。有抱负的领导者需要发展伦理思考能力、批判性分析道德的能力、整合不同价值观传统的能力、沟通能力和与下属建立信任的能力。我们的研究关键是帮助领导者的行为更加符合道德规范,以及如何作出更为道德的决策。

我认为通过创新领导者的选拔和道德教育方式,探讨与规范领导者的道德标准,可以培养出在道德上更完善的领导者和追随者。我在领导伦理课堂上经常采用真实的案例研究来帮助领导者思考伦理问题,我会让每个学员匿名写下自己工作中遭遇到的“领导伦理困境”,全体学员一起来讨论如何采取行动。这种方式让每个领导者意识到:道德困境并不是个体的特殊现象,每个人随时都会遇到。这也更加警示领导者应该对道德问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从而防止自己的非道德行为。我认为这是从个体层面解决腐败问题的有效方式。

第12篇

关键词:形象 美德 道德 修养 职责

中图分类号:F6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153-03

形象一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某种事物的整体印象。简言之是知觉,即各种感觉的再现。是人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的具体表现,具有首轮效应的作用。从微观上讲,是体现个人形象表现,是自尊自爱的表现;从宏观上讲是一个工作单位形象的标志,文明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体现;从客观上讲,反映新一代公民的精神面貌和服务修养。现在是个讲究形象的时代,幼师生作为一个重要的层级,她们的形象备受关注。一个人的形象绝不仅仅是单纯指他的长相、外表,而是由他的修养以及为人、处世、谈吐等诸多方面来综合体现的。

一、幼师生形象构成的三个要素

一个受欢迎的幼师生,应给人们一个什么样的外观视觉呢?那就是讲究文明礼貌、风度优雅、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是当代幼师生最受欢迎的形象。那么,幼师生该如何去塑造自己成为这样的形象呢?首先要了解幼师生形象构成的内涵和外延。任何一个形象都是由内涵和外延所构成的。当代幼师生形象的内涵—道德、学识、健康心理。外延——礼貌、礼节。是翩翩风度和优雅举止,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是当代幼师生最受欢迎的形象。在这三个内涵中道德为先,古人云:欲修身,先立其德。道德是形象的第一基石,也是最基本的基石。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给人们提供了具体指标——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公共道德。幼师生如果具备了这样的品德,就一定会有良好的精神风貌。

1.家庭美德。作为一个幼师生该如何体现在家里的道德呢?那就是她是否做到了尊老爱幼。也就是说学生回到家后是否会说: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当父母为她们做好饭后,她们能否说:爸爸、妈妈您辛苦了!当父母给了她们关照的时候,她们能否说声:谢谢!在睡前她们能否向父母道一声:晚安!事无巨细,只要别人为我们做了什么,我们就要道一声:谢谢!

首先,她们的“谢谢”是否给了自己的父母,这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一个指标。如果她们没有讲这样的话,我认为这不是礼仪问题,而是道德水准问题。的确,养育之恩决不是一个“谢”字能讲的了得,但是“谢”字也是必须要表达的一个环节。我们要给予父母的不仅仅是物质回报,他们所希望的更多的是精神的回报,关于这一点,人们也常把它称为“孝”。《论语》中就有关于孔子论孝的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谓之能养,犬马皆能养,不孝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劳其役,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孟子说:“孝之大莫大于尊亲”等。尊亲绝不仅是物质回报,更多的是给予父母精神的回报。道德与礼仪同行,只有以道德作为基础的时候,你的礼仪说出来才会有感人的力量。

2.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同样是礼仪的根基。幼师生在校几年的学习过程,是由学生到社会人的重要的身份转变过程。学生们还没有走向工作岗位,她们在校期间一点一滴的行为举止,都是在给自己未来的职业道德增砖添瓦。她们在校是否遵守校纪、校规,这是她们未来能否走向社会遵守职业道德的前提。就一般意义而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确实存在着不在乎小节的问题。认为没有关系,将来到了工作岗位我会做得很好的。然而,岂不知,一个习惯一旦养成,改变是很困难的。在校期间正是学生经历社会化的时期,她们形成什么样的行为习惯,未来走向社会就将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形象,立足于人们面前。所以,学校内所有的规章制度,都是培养学生们良好行为规范的重要环节,培养良好职业道德的重要环节。

3.公共道德。公共道德在三德中是衡量一个学生道德水准的最高指标。为什么呢?讲究家庭美德能赢得父母的好感,讲职业道德,在校期间可以不迟到,不早退、见老师问候等,是为了赢得老师的好感、赞许。公共道德在没有人监督、制约的情况下,学生该怎么表现自己呢?这是道德水准的最高体现。当你独处时,怎样来约束自己呢?什么是公共道德?表现在人们的举止上就是:在公共场合的言谈举止不打扰别人,而且能够主动给他人提供方便。职业道德、公共道德同样体现了作为学生的这样一种水准,也就是说:学生平时做的怎么样?良好的形象,需要有良好的举止,学生的气质要与众不同,像当代幼师学生的样子。什么样子呢?当代幼师生的非凡之气——儒雅,儒雅者一定是读万卷书者。若不学无术张嘴就难以脱俗,气质就难以赢人。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儒雅之气来自于学生的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良好幼师生形象的精神风貌来自于她们的健康心理,健康的心理来自于正确——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我们要让观念走在心态的前面,心态走在学习的前面,学习走在能力前面。学生若认为自己有某方面的特长、技能自己的形象就丰满了。那么,如果学生没有解决观念、心态问题,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在实际运用当中将会大打折扣。所以良好的心态、精神风貌来自于积极地看待世界、看待人生,主动的为他人让利,与他人和谐相处,在这样一个三德基础之上,三观基础之上,幼师生形象构成的三个要素总结起来就是:道德与礼仪同行,学识与风度并存,感情与风貌相通。

二、幼师生形象自我塑造的意义

1.立足社会的需要。歌德说:我们的发展要归功于广大世界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从这些联系中去学习那些我们能够学习的对我们有益的那部分,能够吸取对我们有益的那部分。我们的学习是有所指的。人的一生中,要学的东西很多,但我们的时间有限,要学那些能吸取的,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如,幼师生文明形象的塑造,这个内容,就是学生们既能够吸取又对学生们有用的知识。有很多知识对学生们有用,但是吸取不来,人类5000年的文明史,作为一个个体再学又能学多少呢?幼师生现在的学习,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是要让社会认可的。能否让社会接纳她们,要看学生们是否具备了社会所需要的素质,礼仪就是学生们立足于社会的一个重要素质,因为礼仪是通向四面八方的荐书。如:毕业实习、求职、求职以后到某个单位工作,文明礼仪的形象,都在学生们的前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立足于群体的需要。在任何一个群体里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有所作为,心理学家贝克研究表明:每一个人都渴望自己能够成为某优秀组织的一员,并尽快融入这个组织,而且还希望自己在这个组织中鹤立鸡群。如何在群体里鹤立鸡群呢?如何赢得领导的首肯,下级的拥戴,同事的欣赏呢?良好的文明形象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人们衡量一个人,往往是通过她的形象、举止表达的。怎么样塑造一个人的形象呢?当要塑造自己形象时,首先要学会换位思考,也就是说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形象,就把自己塑造什么形象!一般意义而言,大家都喜欢那些有人情味的人。什么是人情味?它是人际交往必不可少的媒介,那么人情味儿是怎么表达给别人的呢?人情味儿是要让人闻到的,怎么让人闻到,请大家借助于礼仪这个途径,来表达人情味儿。

一个有人情味的人,从语言上能表达她对别人有爱心,从行动上表达她的尊重行为,而且诚实守信。时间是衡量一个人可信度的重要指标。所以表达自己的人情味儿,从点滴做起,从微笑做起。还有礼貌、礼节是衡量道德的尺子。自己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人们都在给你打着分数,人的每一个行为都会作为信息储存到周围人的脑海里。没事的时候这些信息没有什么作用,可当对你进行取舍的时候,在你人生命运关键的时刻,这些信息一定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所以立足于群体的需要,要想鹤立鸡群,请讲文明礼貌,讲究你的文明形象。

三、幼师生为什么塑造自我形象

1.修养自我身心需要。人们常讲修养、涵养,那么修养、涵养从何而来,这就是从她们的日常学习中来。学习有书本学习,更有行为规范的学习,那么礼貌、礼节,就是修养身心的一种必要途径。世界上最廉价,而且能够得到最大收益的一项物质就是礼仪。这就是礼仪的一种特质,如果是讲究礼节、礼仪,不需要花任何的成本代价,就可以获得最大的收益。这是人的一种特质,这种特质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礼仪能带给人们这样的特质,因为礼仪的平等原则,让她们总能够以平和之心待人,尊重他人之心待人,这样一种心态,在任何场合都能让她们鹤立鸡群,让她们有强大的亲和力。

2.平等心态。越是伟大的人物越要有平等心态,当我们还没有成为伟大人物的时候,要学会平等待人,学会平等的与人交往。有这么一个观点,外圆内方成大器。外圆是灵活,内方是原则。能够做到外圆内方的人是成大器的人。表现这种对他人的一种亲和、平和、谦虚、都是圆的表现。人越有水准越要弯下腰来说话,这就叫素质。每个人都有成长的过程,我们要学会弯下腰来说:我是小草!当你有这么一段时间的小草的心态时候,你将来才能成为参天大树;当你成为大树时,依然说自己是小草,就是学会说:我还有不足,还要向他人学习。这种能看到别人优点的人,一定是高层次的人。学会用诚实的眼光看一个人,总会从他人的身上发现自己所没有的东西,于是你就学会赞美,学会欣赏对方,同时找到自己的不足,成长就会永远属于你。人生的成长是有空间,永远有空间。修身是一生的功夫,文明修身是一生的事情,一生的功夫。塑造幼师生良好形象——修内涵,塑形象,努力学习;学礼仪,讲文明,从我做起。

3.明晰责任。作为一个幼师生你的责任是什么?在学校、在未来的工作单位、在公共场合等。如果你明晰了自己的责任,这是提高自身责任感的基础。很多人一辈子之所以无为的原因就是没有明晰自己的责任。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眉毛胡子一把抓,忙碌一辈子,无为一辈子。在家里孝敬父母,能为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把自己的事情搞好,将美好语言送给父母。在宿舍里积极打扫卫生,为同学做好事、帮助同学,那么在班级里、宿舍里只要没有你大家都感觉少点什么。当你明晰了自己的责任,也就明白自己该干什么。于是你在单位、班里也一定是好同志、好同学。

4.履行责任。履行责任是什么?就是在家里怎么做,在外同样怎么做,你认真履行了责任,你就是有魅力的人。幼师生今天缺的是什么?处世融群的能力。处世融群有两个概念,一是人际关系是否摆得平,二是怎样让别人喜欢你。在生活中我们仅人际关系摆平是不够的,还要让别人喜欢你,如何让人喜欢你,就是履行责任。能履行责任就是一个有魅力的人。今天在校履行学习责任,在未来的岗位上要履行岗位职责,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就会有所作为,培养自己的内涵就能提高你的责任感。作为当代学生,承载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如果我们把责任提高到这样的高度,有什么理由不去塑造这个承担重任的人应该具备的责任呢?

自古到今世界上顿悟人生的千千面面,知识对人一生的积累层面是非常重要的。人们一生要学很多东西,那些留在人们身上变为人们自己的东西的那一部分,就是素质。学礼仪、讲文明同样需要高素质、高修养。卡耐基有一句话:船翻了,不要管船,要先学会游泳。作为一个个体,没有能力把全校的文明建立起来,救不了船;要先学会游泳,先把自己治理好,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相信文明之风将会因为每一位学生的传播,传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那么最终文明学子的形象就塑造起来了。我们走向社会,应该把文明之风吹响社会。那么我们承载的责任就实现了!幼师生的形象就塑造起来了。

参考文献:

1.冯宝琴,张运玲主编.礼仪规范教程—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2.金正昆礼仪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