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张仲景的故事

张仲景的故事

时间:2023-05-30 09:48: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张仲景的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张仲景的故事

第1篇

寒假期间,我看了《上下五千年》,其中张仲景故事我非常感动。

东汉末年,张仲景的家乡河南南阳发生了几次大瘟疫,在短短十年间,原本二百多人的大家族,有百分之七十的人死于伤寒,张仲景目睹这一幅幅家破人亡的悲惨景象,就痛下决心,一定要制服伤寒这个瘟神。从此,他埋头钻研各类古代医学专著,同时博采众方,广泛搜集整理民间的各种方药,采纳各家医术,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检验摸索。其中“蜜煎方药”的故事,让人感触很深。那是年少时随同乡张伯祖学医,遇到了一位虚弱的病人,只见他唇干起泡、额头滚烫,高热不退、精神萎靡,老师张伯祖诊断后认为需要泻药帮助病人解出干结的大便,但强烈的泻药恐怕会使体质极其虚弱的病人受不了。正当老师没有主见的时,窗外一群蜜蜂飞过,张仲景眼睛一亮,想到用蜂蜜煎药的法子。将蜂蜜边搅边熬,等熬成粘稠的团块,冷却后涅成一头尖的细条状,塞入病人,过了一会儿病人就排除了大堆腥臭的类便。由于热邪排尽,不久病人就康复了,这就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药物灌肠法。经过数十年呕心沥血的研究,张仲景对中医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所以后人称他为医圣。

我觉得非常了不起,当他一已心要为老百姓解决伤寒这个瘟疫的一刻起,他就天天非常刻苦地研究医学。他平时对周围事物观察非常仔细,做事非常认真,而且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热心帮助别人,救死扶伤。让我非常敬佩,我要学习他认真钻研、仔细观察、乐于助人的精神,并充分发挥在学习上,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第2篇

心病还得心药医

文/张湖德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人体若受到突然、强烈而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正常所能耐受的限度,导致情志内伤,就会引起疾病。

中医针对这类疾病,把情志与五脏联系起来,除了采用药物辨证施治外,还特别注重运用情志手段治疗,即所谓“上医者治神、治心也”。以激怒治郁病和以逗笑治郁病即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从前,青龙桥有位姓王的儒生,得了一种怪病――喜欢独居暗室,不能接近灯光,更不能见阳光,偶尔走出暗室,病情更加严重,遍寻名医,屡治无效。有一天,名医李建昴经过青龙桥,家人忙请李医生前来替病人看病诊治。李医生诊毕,并未给病人处方开药,却向家人索取这位王儒生过去所写的文章,接过文章后就朗读起来,故意读错,而且读的声音很高,有意让王儒生听见。王儒生在暗室内听到有人乱读他的文章,便大声斥责:“读者何人?”李医生的读声更高。王儒生气愤至极,忘记了畏明的怪习惯,从暗室中跑出来,接过文章,就灯而坐,用手指着文章的字句,质问李建昴医生:“你不解句读,为何在此高声嘶闹?”王儒生经过这一激怒,郁闷得泄,怪病痊愈。

以逗笑治郁病的故事在民间也有流传。据说,南阳有个名医叫沈槐,已经70多岁了,膝下无子无女,一时间惆怅之情油然而生,慢慢地食不香、睡不好,渐渐忧虑成病。当地知情的医生知道心病难治,不知情的医生认为年逾古稀,断难康复。沈老医生的病日渐加重。名医张仲景知道后,赶到沈老医生家来,详细察看病情后,沉思许久,提笔书方:“用五谷杂粮面各1斤,蒸熟揉成蛋大团子,外涂朱砂,一顿食用。”沈槐看了方子,觉得非常可笑。他吩咐家人照法将5斤面团做好,挂在房檐下,逢人就指着房檐下那些面团子,得意地把张仲景奚落一番:“你们看,这就是大名医张仲景开给我吃的五谷杂粮面团,这5斤要一顿吃完!这真是笑话、滑稽、荒唐!哈哈,哈哈哈……”过了些日子,张仲景又来看望沈槐,见到老先生眉舒目展,又恢复了往日慈祥的容颜,内心高兴地说:“恭贺老先生病祛体良,学生斗胆班门弄斧了。”沈老医生恍然大悟,真是又佩服,又惭愧。原来张仲景是故意开个荒唐处方,让沈老医生见笑,忘却无子之忧,取疏肝理气之效。

清代有一个八府巡按,患了抑郁症,成天闷闷不乐,终日愁眉苦脸,请了很多名医诊治,吃了不少的药,而病情始终没有好转。有一天,一个无名老中医路经此地,家人请他为八府巡按治病。这位老中医进入官府,按脉良久,沉吟不语。好一会儿才恍然大悟地对病人说:“噢,你得的是月经不调症嘛!”这位八府巡按一听,禁不住捧腹大笑,并且一边笑一边说:“我堂堂男子汉,身为八府巡按,怎么会得月经不调症呢?!”以后,每当提及此事,这位八府巡按总是大笑不止。就在这一次一次的开怀大笑中,他的病不吃药而自愈。

“遗忘”也是一种养生

文/施永连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良好的记忆力,能把少而壮、壮而老所经历的一切事情全部记住,而没有谁愿意遗忘,因为遗忘使人对已获得的见闻、学习过的知识和实践经验都回忆不起来。乍看起来,遗忘是有害无益的事,但细加分析,适度遗忘不但有利于正常记忆,而且在养生保健中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列子》一书中记载着一个与遗忘有关的有趣故事:宋国有一个名叫华子的中年人患健忘症,朝取而夕忘,夕取而朝忘;在途则忘行,在室则忘坐;今不识先,后不识今。求神问卜,均不见好。后来被鲁国的儒生给治好了,他不但不感激,反而勃然大怒,“操戈逐儒生”。问其故,他说:“我健忘时荡荡然不知天地之有无,现在记忆恢复了,过去数十年中的存亡、哀乐、好恶,搅得我心烦意乱;我怕将来的存亡、得失、哀乐、好恶更乱我心,使我更不得安宁!我若能再回到遗忘中去,那该多好呀!”这虽是一个寓言,但说明适度的遗忘可以使大脑得到静息,防止神经细胞的耗损,对于患病的人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第3篇

今天不上课了,老师说要领我们包饺子,放松一下,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乐坏了,可以说是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呼小叫。家里虽然总包饺子,但因为我们包得不好,家长总是不让我们参与,这次老师给我们表现的机会,我们各个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大显身手。哎!摸摸自己的心脏,激动得都心跳加速了!

老师先把饺子馅端了上来,怕一节课的时间不够,老师头天晚上已经和好了饺子馅,我们好奇地探头观看,是猪肉芹菜馅的。新鲜的猪肉加上碧绿的芹菜,从颜色上看就让人很有食欲,再加上一股浓浓的香味飘逸出来,立刻就勾出了我肚子里的小馋虫,我忍不住偷偷地吞咽了一下口水,可别让人看出我的馋相噢!

老师先给我们演示和面。在面盆里倒入少量的水,然后用筷子轻轻地按着一个方向搅动,不一会,面粉就变得丝丝缕缕的,然后老师才伸手进去揉面。老师说这个过程水不能倒多了,多了,面和稀了,就包不成饺子了,但谁也不能少,少了面和的硬,包出的饺子不好吃。面和的软硬适度才能包出好吃的饺子。老师说,面和好,需要醒一会儿,这样面才柔软劲道。这时老师给我们讲了饺子的来历。

饺子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 张仲景看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

故事讲完了,老师看看面说面醒好了,我们就正式开始包饺子。这时,老师命令我们说:把你们的小脏手洗干净吧,不然就包出黑饺子来了。于是,我们到卫生间打上很多香皂,拼命地搓洗,把两只手洗得特别干净才回到桌子前。

包饺子的第一个程序是擀面皮,老师先把面揉一会儿,揉得很柔软很光滑然后拉成细细的条,然后又用刀切成一个一个小面剂子。我们在边上帮助把这些面剂子用手掌压成一个扁圆的面饼。下一个项目就是擀面皮。擀面皮是包饺子过程中最难的一个活。因为要把一小块面饼擀成厚薄适中,形状圆圆的饺子皮的确不容易。老师说,这是一项技术活,技术含量非常高。她先给我们做示范,然后让我们操作。只见老师一手拿着擀面杖不停地滚动,一手捏着面剂子配合着转动,不一会,一个圆圆的饺子皮就出来了,就像用圆规画出来一样圆,这时,我们觉得好像也不难,就跃跃欲试,想一展身手。结果,一个同学拿过擀面杖擀了半天,出来了一个饺子皮,却是歪歪扭扭的,一边薄一边厚,还很小,一点也不好看。那位同学不好意思地扔下擀面杖笑了,我们大家也跟着哄笑起来。看着擀面皮是很简单的事情,没想到做起来还挺难,看来真是看花容易绣花难啊!

包饺子的第二个程序就是包馅。老师拿起一个饺子皮给我们做示范。把饺子皮平摊在手掌里,用筷子夹起一小团馅,放在中间,馅既不能放多也不能放少。多了皮包不住就会漏,煮的时候就会“挣了”,就是皮和馅分家成片汤了。馅太少,全是皮就会没有滋味不好吃。所以这也是个技术活。不过,因为我们第一次包饺子,技术不过硬,所以可以适当少放一些,这样,包出来的饺子虽然馅少但比较安全。

饺子包得好看不好看,全在捏边。有的同学捏出的花边匀称整齐像麦穗,有的同学捏的花边里出外进,歪歪扭扭很难看。有的同学包出的饺子形状周正,稳稳当当地站在那,像元宝,像小耳朵;有的同学包出的饺子像懒洋洋的小猪,根本就站不起来,扁扁地躺在那,很好玩。我们在自己包的饺子上做了记号,因为老师说,一会煮好了,自己吃自己包出来的饺子。

饺子包完后。老师开始煮饺子,这个程序也有技术含量呢,水烧开了,水花翻滚,老师把饺子倒进锅里,轻轻地用勺子翻动,老师说,这样做是不让饺子粘在锅底糊了。煮了一小会儿,饺子皮有点硬实了,老师就把锅盖盖上了,老师说,这叫开锅煮皮,盖锅煮馅,这样煮饺子不愿意“挣”。过了一会,我们看到锅里冒出很多水蒸气,老师赶紧把锅盖打开,往锅里倒上一碗水,然后又盖上锅开始煮,如此两次,打开锅盖时,我们看到饺子全漂了上来,圆鼓鼓的显得很饱满,像吃饱肚子的小猪。老师说,这样的饺子就是熟了。老师用笊篱捞上来,给我们每人分几个。我们这些小馋猫不等凉透就冲上去咬了一口,有的同学烫得直伸舌头。咬开饺子皮,啊!一股肉和蔬菜混合的清香立刻飘逸出来,真是香透肺腑啊!我们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不一会就把自己分到的几个饺子吃完了。直觉得这是吃过的最香的饺子,因为它是我们自己动手包出来的。

看着空空的盘子,回味着饺子的香味,觉得这节课上得真是有趣开心极了!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实践

一、活学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

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例如,我们在讲解宋代文化史的时候,可以将历史和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由于在两宋时期北方人大量南迁,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逐步向长江流域转移。因此,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俗也影响着南方人。在两宋之前,南方人的饮食习惯主要以稻米为主,由于北方人的大量南迁,一些南方人也开始辅以面食为主食,人口的迁移不仅会带动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生活习惯。现如今,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迁移也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身边所发生的变化足以证明这一点,各地小吃琳琅满目,我们的饮食习惯是否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使学生了解到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社会发展的必然联系,了解一些生活习惯也是历史的传承,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感悟到历史发展有许多的相似性,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升华学生的智慧。

二、趣味引导,创设问题情境

1.趣味引导,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在讲解新课时,要重视课程的导入环节,这是教学的关键,趣味引导,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例如,我们在学习《人类的起源》一课时,可以采用趣味引导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于人类的起源,有许多神话故事,教师可以先从神话故事讲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将中西文化中的神话故事进行对比,以此来引导学生的疑问。通过趣味引导,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当中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2.讲述历史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讲述历史故事,要在故事中画龙点睛、点到为止,目的是吸引学生的视线,关注教学重点和主要教学内容。例如,我们在讲述秦汉文化时,提到医圣和《伤寒杂病论》的时候,一些学生就会想到扁鹊或者华佗。由于三国演义等一些文学典故的影响,神医华佗和扁鹊在学生思想中的印象非常深刻。为了让学生记住医圣张仲景,我在课堂中引入了医圣张仲景与饺子的故事,由于饺子是生活中大家比较熟悉的主食,学生都想知道饺子的由来,这样主动学习意识被调动了起来。这种故事引导记忆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了学生的记忆。

3.运用《百家讲坛》节目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在讲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候,可以借助《百家讲坛》中易中天《品三国》的一些内容,来分析三国时期的曹操、刘备和孙权等历史人物,通过人物分析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还可以通过电视剧《三国》来增强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以及对历史事件的了解,通过这些我们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分析两场战役的历史意义。教师还可以运用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来掀起讨论的,历史故事与历史事件有机地整合,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利用图像、声音、视频等形式传递历史信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多媒体具有灵活多变、信息量大的优势,生动的画面使书本中的历史人物更加形象化、趣味化,复杂的历史事件通过画面的展示,能够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记忆更加深刻。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多媒体强大的信息量,便于在讲解过程中进行大幅度的时间跨越,便于更好地归纳和总结。运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动”起来,能够更好地挖掘教材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初中历史教学,要提高知识性和趣味性,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让学生真正走进历史,了解历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提高教学质量,使初中历史课堂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1、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很多人不太清楚,其实冬至的起源居然是来自于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早在几千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而这项政治活动后来竟然成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就是今天的冬至。

2、冬至这天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冬至点),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3、在冬至这一天,北方素有不吃饺子冻掉耳朵的说法。其实这是源自于一个故事,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返乡。返乡之时正是冬至,看到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很多人耳朵都冻烂了。他便在周边搭起医棚,在冬至那天研制了“祛寒娇耳汤”,人们吃了这个,身子发暖,两耳发热,不久,冻烂的耳朵就治好了。后来人们就模仿“娇耳”的样子制作了一种食物,在冬至这天食用,这种食物便是饺子,也叫扁食。于是北方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可是,你知道春节的来历吗?不知道?不用着急,让我慢慢告诉你:传说,在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

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后来,人们为了驱赶年兽,在

年兽来到的那一天,便在门前贴上红纸,张灯结彩,后来就渐渐地形

成了现在的春节!

大家一定注意到了,在过春节时,我们的爸爸妈妈会在门前贴上一对红色的纸,红纸上面写满了字,那叫什么呢?那叫春联! 华夏族的首领黄帝,很重视神荼、郁垒捉鬼的故事,便制定了一个节目的仪式:每当除夕时,各家各户在自家门口立下两个桃木神像,在门相上悬挂苇子编的绳索,在内门上画老虎,以此来镇邪,求得来年的幸福。 这个习俗在汉代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汉代以后,门旁的桃木神像逐渐演变、简化为桃木板,这就是“桃符”。到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在除夕时,叫人在两块桃木板上刻了两句诗:“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对联。由于桃木是红色的,以后便被用纸写的字代替,一般对联都用红色的纸写成。由此以后,逐渐演变成今日的形式。

过春节时,大人们会买来很多花生瓜子这类零食招待前

来拜访的好友,并买来火红的灯笼挂在阳台上。而我们

小孩子就伸手要压岁钱或者跑到大街上和好朋友手牵

手去看花灯。在家乡的大街上,到处都是花灯:有正

在飞腾的龙,有在拜年的小孩!人们也高兴极了,喜

气洋洋地观赏美丽的花灯。大街上,所有的店铺都挂

上了大红灯笼,所有的人都在互相说着吉利的话:“恭

喜发财,万事如意!”广场上,父母和他们的孩子在

放烟花,各种各样的烟花映红了半边天,有“萤火虫”,

“小星星”……小孩子们可高兴了,穿着父母为他的买

的新衣服,绕着广场跑来跑去,却不知道自己的小脸儿都红了!

与此同时,家家户户都开始包饺子了。先拿出一片饺子皮,往里面放一点已拌好的饺子陷,再蘸一点水,往旁边涂一圈,一捏,一个精美的饺子就做好啦!做好一堆饺子后,就把这些饺子倒进煮沸腾的水里。随着一声:“开饭啦!开饭啦!”全家男女老少都聚集到餐桌上,品味着美味的饺子。

说起饺子,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

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

看见南洋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以后渐渐形成习俗,逢年过节没有饺子吃是万万不行的。1400多年的历史让饺子在老百姓心目中扎下了根。饺子渐渐成为中国饮食的代言词。

过去,春节只是中国人自己的节日,跟外国根本扯不上什么

关系;可如今,外国人也过上了中国节,可见,这几十年来,中

国在世界的地位是节节高!

第7篇

南阳人杰地灵:“有富饶的土地,灵秀的山川。”哺育出一代又一代杰出的人才,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是每一位南阳人感到自豪和骄傲。

从小就常听大人们给我讲:“南阳的名胜和四圣的故事”并且还编成一首首民谣来颂扬圣人的文化思想。

如:智圣诸葛亮,南阳曾躬耕,淡泊为求志,致远以宁静。勤奋做学问,智慧、装满胸,仰观姚天文,俯察知变通。尽兴汉室,百化颂英名。科圣叫张衡,中外知其名。医圣张仲景,爱心献民众。商圣陶范蠡是本名。他们是举世罕见的圣人。我们一代一代的歌颂着他们。

古老神奇的南阳,真是物华天宝,地上是间名的粮棉基地,地下蕴含着八十余种矿藏,是一个美丽富饶的盆地。

“于显药都,即丽而康。”南召猿人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人类曾在这里起源。已发掘的砖雕石刻,凝聚成了中国最大的汉化馆,两祠两馆,警示天下。

南阳有保存完好的府衙、县衙,南阳有明清五里长街荆紫关,有可苏州古建筑媲美的山下会馆,南阳有水帘、丹霞、菩提、香严四大寺院,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界岭、宝天曼,有一个国家级和四个省级森林公园,有亚洲最大的人工湖——丹江口水库,有文明世界的地质公园、恐龙蛋。昆仑山在在南阳北驻足,准河水自南阳东起源,有一百多条河流思译长江,南水北调工程从这里开端。

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衬托着富饶美丽的南阳!南阳!您真是太美丽了!

南阳市第六小学四年级:刘艺卓

第8篇

饺子的起源

饺子的起源,有多种版本。一说源于“娇耳”,发明者乃汉代名医张仲景。东汉末年,灾害频仍,社会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很多人身染疾病。南阳有神医名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所配药方,有药到病除、妙手回春之效。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且医德高尚,无论贫富,一视同仁,皆认真施治,深得四方百姓爱戴。

相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某年,当地瘟疫盛行,蔓延扩展,几不可挡。仲景便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活人无数。后仲景告老还乡,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多有耳朵被冻烂化脓者。于是便仿照在长沙时所用之法,命弟子在南阳东关节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之日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所配之药,名“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花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捞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给娇耳两只,汤一碗。患者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一段时间后,病人烂耳便可治愈。

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为庆祝新年,同时庆祝烂耳康复,于是仿娇耳形状,做过年食物,并在初一早上举家而食。人们也称这种食物为“饺耳”或“饺子”,在冬至和大年初一食之,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仲景生存时代距今已近1800年,其配制“祛寒娇耳汤”以救百姓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饺子,以缅怀张仲景救助之恩情。因无文献可征,此说仅仅属于民间传闻,权且一听,亦不必深究也。

另一说,饺子起源于“馄饨”。此说有确切文字记载,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至今已有不下1400年的历史。北齐颜之推曾云:“今馄饨,菜如偃月,天下通食也。”这就表明当时已有一种名“馄饨”的偃月形食品流行于国中,因与当今的饺子形状十分类似,或可视为饺子的雏形。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考古者发现随葬的木碗里遗有小麦面制作的半月形饺子,长约5厘米,与当今饺子的大小及形状十分类似。由此可证明在唐代时,吃饺子的习俗已传至西域。

贺年美食寓团圆

由于饺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且因历史、地理、习俗和方言等诸多方面的差异,饺子的名称也在不断演变,有“馄饨”、“扁食”、“角子”、“饽饽”等不同称谓。如今,南方一些地区仍有称饺子为馄饨者,属于古代称谓之遗存,并可作为二者同源的旁证。而就大多数地区而言,经过长期的演进,饺子和馄饨已分别发展成为两种不同的面食制品。

宋、元时代,饺子被称为“角子”或“角儿”。据《东京梦华录》载:汴京市食有“水晶角子”、“煎角子”和官府食用的“双下驼峰角子”等等。另据《武林旧事》记载,临安市食中有诸色角儿。元代忽思慧所撰《饮膳正要》中,有撇列角儿、莳萝角儿等名目。而上述“角子”、“角儿”皆属当今饺子的前身。明清时期,北方居民据其形状,有称饺子为“扁食”者。在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中,就有“烧卖、扁食有何难,三汤两割我也会”之语,其中“扁食”一词即指饺子。目前在山东济南等地,饺子仍沿用“扁食”之称,“济南扁食”远近闻名。

明清时期,“元旦子时,食扁食,名角子,取更岁交子之意”。饺子已由一般食品上升为节日食品。人们吃饺子已寓有辞旧迎新、富贵吉祥之意。尤其在北方,饺子作为贺年食品,历来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喜爱,相沿成俗,一直流行于北国,经久不衰,象征着团圆、喜庆。自古至今,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吃饺子的习俗,如除夕吃饺子、初一吃饺子、破五吃饺子、入伏吃饺子、冬至吃饺子等等。

民国以降,饺子的品种花样更是与日俱增,现已遍布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据初步估算,约有600多个品种。其加工热制技法已有煮、蒸、煎、炸等多种。馅料繁多,更是难以详述。

中华美食代代传

如今,代代相传的饺子大放异彩,以“天津百饺园”为例,其品种之多,已打破世界纪录,荣获“世界水饺品种之最”奖牌。据悉,天津所创世界吉尼斯纪录为数很多,但以餐饮美食而打破世界吉尼斯纪录者,尚属首例。百饺园共有水饺229种,分为十大系列,有素馅类、水产类、野菜类、保健类、海鲜类等,其中有酸辣鸭血、虾仁芹菜、素三鲜、玉米面、山楂银耳等品种,个个薄皮大馅,统统现包现煮。其中有一种玲珑剔透、如小指肚大小的饺子格外突出,它形如珍珠,馅鲜味美,取名为“太后火锅饺子”,也称“珍珠饺子”。

相传清光绪年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慌忙出逃时曾路过天津杨村并作小憩。当天晚上,太后正在闷闷不乐观赏京戏,突然感到腹中饥饿,太监马上心领神会,开始张罗点膳。为了讨太后欢喜,太监命御厨做一种太后从未吃过且可边吃边做的御膳。于是御厨们挖空心思,用太后平时最爱吃的童子鸡胸脯肉,加上作料调馅,做成饺子端了上来。只见那一粒粒杏核般大小的饺子像颗颗散落的珍珠,星罗棋布,美不胜收。太监在太后面前的条案上支起单风紫铜火锅,小心翼翼地倒进提前熬好的鸡鸭高汤,点燃下面的木炭。在夜幕下,燃烧的火焰不断跳动,恰似盛开的朵朵,因此又称“火锅”。太后目睹此景颇为兴奋,连连赞好,“太后火锅饺子”由此而得名。其实,慈禧太后西逃路线是出德胜门到昌平,经山西至西安,而未经过杨村。此说站不住脚,权且一听可也。

尽管饺子吃法有多种,举其大要,应属煮与蒸两途,而煮饺即水饺又属饺子正宗。但无论蒸煮,其制作工序却是万变不离其宗。大体是:将面粉加水,反复用手搅拌、揉压至不硬不软为止,然后把面团剂子放在面板上用手挤揉成长圆条状,切记在面板上洒上些干面粉,再将长圆条状的湿面用手或刀撕、切成小小面剂,放在手中揉成扁平,用擀面杖擀成一个个的小薄饼。擀小薄饼是一项技术活,既要擀得快,还得要厚薄均匀,不能残破。各地擀面杖大小粗细多有不同。如在沂源,擀皮用长30厘米左右,直径2~3厘米的圆柱形小擀杖;而鲁西南地区,擀杖却是两头尖尖。擀皮时,一手持皮一手握杖,擀皮速度很快。制作水饺,做好馅也十分重要。饺子馅可分素荤两种,不管是何种原料都要剁细,放上作料(作料主要有油、盐、酱油、葱花、姜、茴香面等),然后拌匀。包饺子时把馅用筷子或小勺适量夹起一部分放到已擀好的水饺皮上,用两手将水饺皮对好捏住两个边角,从两边向中间边擀边挤捏成重叠的花状饺皮,要把水饺皮捏紧,以防煮水饺时皮破馅露。

第9篇

年夜饭的食材和菜式多寓意吉祥,如广东取谐音“发财”“好市”的发菜和蚝豉,江淮地区的人们常会吃象征圆满、团圆的圆子,北方人则吃象征元宝的饺子。日本则会吃象征长寿、称为年越荞麦的荞麦面。

按照民间的传统习惯,中国各地的年夜饭食俗各不相同。

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全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

据中国民俗专家曹保明所说,年夜饭的特点是全家大团圆的宴会,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参加,为了这个团圆,外出的家人都要赶在除夕前返回家来,如果没能及时赶回来,餐桌上要给未归人留一个空位,摆一双筷,表示全家团聚。满桌的酒菜中要有鱼,表示新的一年有余钱、余粮,一切都很宽裕。还要有一碗红烧丸子,表示阖家团圆。根据宗懔《荆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认为,饺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围绕饺子的起源,民间产生过不同的传说和故事,人们一直崇尚春节的第一顿饺子在除夕夜子时(零点)吃,此风俗遍布东北三省城乡,并世代相传。

少数名族土家族人为了准备好年夜饭,某些不可少的传统主菜需要提前十天半月准备才行。其中最主要的当数“扣肉”和“灌海椒”。“扣肉”看似简单,但要做到肥而不腻、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则是把糯米面拌上佐料后,填入一个个掏空的海椒中,然后放入咸菜罐子里封存半个月,除夕一到,油炸即可上桌。

同时,春节也是朝鲜族的传统重要节日。朝鲜族的年夜饭有着自己的传统特色。

民俗专家曹保明表示,朝鲜族的年夜饭非常丰盛,大大小小的盘子七八十个。其中占特殊位置的是“岁酒”和“德固”两种。

“岁酒”通常是在春节前几个月酿造,是一种药酒。用于春节期间自饮和待客,朝鲜族人认为饮用此酒可以避邪、长寿。“德固”是一种汤饼,味美可口。

与汉族不同的是,朝鲜族人在年夜饭会上要载歌载舞,伴着朝鲜族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迎接新年的到来。

第10篇

1.“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人

2.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是

A.北京人B.半坡原始居民C.山顶洞人D.河姆渡原始居民

3.俗话说:“洪水无情”,在我国远古时代,曾经发生了很大的水患,造成了巨大灾难。此时,有一位英雄人物,花了十三年的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消除了水患,造福人民。他是

A.黄帝B.尧C.舜D.禹

4.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A.华人是黄皮肤的黄色人B.从中国大陆出去的华人

C.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炎黄两部分部落联盟发展而来

D.炎帝黄帝战胜了蚩尤

5.下列文学作品以“武王伐纣”为历史背景的是

A.《三国演义》B.《封神演义》C.《隋唐演义》D.《西游记》

6.“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说明这句话正确的历史事件是

A.国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实行分封制D.盘庚迁都

7.采用“尊王攘夷”策略,成为春秋霸主的是

A.晋文公B.齐桓公C.楚庄王D.秦穆公

8.下列事件,成为我国春秋时期农业发展一次革命性标志的是

A.用磨制的石镰收割庄稼B.带木柄的耒耜在农业上的使用

C.牛耕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D.铁制农具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

9.下列古钱币中属于秦统一后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是

10.秦末农民战争中,对*秦朝统治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城濮之战D.马陵之战

11.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措施是

A.重视人才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设立太学D.削弱封国势力

12.卫青、霍去病沉重打击匈奴的地点是

A.漠北地区B.蒙古草原C.河西走廊D.河套地区

13.“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体现了

A.商鞅变法的精神和原则B.商鞅变法的具体办法

C.商鞅向奴隶主贵族发出的挑战D.商鞅向秦国国君立下的保证

14.如果让你扮演华佗,你应该具有的医学特长是

①针灸②外科手术③创制“麻沸散”④创制“五禽戏”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5.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作品是

A.马王堆汉墓帛画B.秦始皇陵兵马俑

C.长信宫灯D.四羊方尊

1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①南方的工具比北方先进②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③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

17.下列战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官渡之战②巨鹿之战③淝水之战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②①④③D.③①②④

18.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A.长安B.洛阳C.开封D.邺城

19.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A.张仲景——《伤寒杂病论》B.郦道元——《水经注》

C.贾思勰——《齐民要术》D.祖冲之——造纸术

20.“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后人对哪位书法家作品的称赞

A.王羲之B.顾恺之C.张择端D.赵孟頫

二、识图题(8分)

阅读“丝绸之路”图:

请回答:

(1)请你根据地图说出其主要路线。(4分)

(2)对开通这条路线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谁?(2分)

(3)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意义?(2分)

三、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5分)

⑴秦朝是我国历第一个国家()

⑵秦朝在地方上建立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分封制。()

⑶秦始皇规定以大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

⑷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统治,促进文化的发展。()

⑸秦朝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南达南海。()

四、连线题(8分)

秦末农民战争期间产生了许多成语故事,请你将下面的人物或事件用线段相连。

成语故事人物或事件

A.指鹿为马①陈胜.吴广

B.揭竿而起②赵高

C.约法三章③刘邦

D.项庄舞剑,意在沛公④项羽

E.四面楚歌⑤鸿门宴

F.破釜沉舟⑥巨鹿之战

G.楚河汉界⑦楚汉之争

H.霸王别姬

五、材料分析题(39分)

1.阅读材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请回答:

(1)上述内容出自哪一作品?(2分)

(2)这一作品是谁创作的?他生活在什么时期?(4分)

(3)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什么情怀?(2分)

(4)我国哪个传统节日和这位诗人有关?这位诗人得到了世界怎样的认可和评价?(4分)

2.读右图,回答问题。

(1)右图青铜器的名称和制造朝代各是什么?(4分)

(2)它在青铜铸造有什么地位?(2分)

(3)请你想一想,它是用来做什么用的?(2分)

3.秦汉时期,匈奴族一直是活跃于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

(1)秦朝时,哪一项重大建筑工程与匈奴有关?修建的目的是什么?

(4分)

(2)匈奴的首领称为什么?(1分)

说出你所知道的两位匈奴

首领的名字。(4分)

(3)汉武帝时,派两位大将出击匈奴,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抗衡。你能说出这两位英雄的名字吗?(4分)

(4)右图描述的故事家喻户晓,你能为图画命个名吗?(2分)

图中描述的事件发生在哪一位皇帝统治时期?(2分)

图中的主人公的历史贡献是什么?(2分)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12345678910

BDDCBABCDB

11121314151617181920

BAADBCCBDA

三、判断题

⑴×⑵×⑶×⑷√⑸√

四、连线题

A②B①C③D⑤E④F⑥G⑦H④

五、材料分析题

1.⑴屈原。《离骚》

⑵战国末期楚国人。“楚辞”

第11篇

如何卖高价?答案其实很简单:做价值。但是做价值,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

散装鸡蛋卖4毛,德青源卖到1.2元。为什么这么贵的鸡蛋很多消费者会争相购买?同样北京烤鸭,全聚德卖到188元/只,而其他却只能卖到68元/只。这到底是为什么,秘密在哪里?

价值有时是抢来的。

一个行业一个品类,如果是有历史的有传统的,那么我们要将历史和传统“抢”过来,据为己有。

抢产地。一方水土产一方名品。许多产品品类以产地闻名,离开了这个地方就不值钱。白洋淀的鸭蛋、阳澄湖大闸蟹、龙口粉丝、西湖龙井茶等等,这是历史给消费者惯性认知,这个认知具有极大的营销价值,必须抢占。龙口粉丝具有300多年的悠久历史,但是龙口粉丝领导品牌。龙大发现大好良机,抢先发声,在中央电视台一句“龙口粉丝,龙大造”,一举成就了龙大粉丝代表龙口粉丝的优势地位,成为正宗。许多不知情的消费者还以为龙大集团在龙口呢。

抢历史文化。地域文化、饮食文化是稀缺资源,每一种特色产品都是有故事的,谁抢占了历史文化谁就等于占据了这个品类的制高点。山西沁州有中国最好的小米,但是它怎么好凭什么让人相信呢?有一家企业在福来的帮助下,大打文化牌,将历史上康熙皇帝喜爱并亲赐“沁州黄”事件进行放大传播。有历史文化作证,有康熙皇帝“代言”,“沁州黄”从此脱颖而出。

价值有时是挖掘出来的。

没有现成的价值怎么办,一是要设法去发现,去挖掘。

烤鸭属于全聚德,雨润烤鸭怎么办?福来帮助雨润挖掘历史。永乐一九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将御膳烤鸭带至京城,这个发现极有价值,于是我们将雨润烤鸭命名为“永乐一九”北京烤鸭。同时,将全聚德从不示人的烤鸭工艺挖掘出来,提炼为“五道御法”,从此,“雨润”让烤熟的鸭子飞了起来。

乌江榨菜率先扛起品类代表的大旗,将传统涪陵榨菜工艺进行挖掘提炼,“三清三洗”、“三腌三榨”的“新”工艺使乌江榨菜超越传统,成为涪陵最好的榨菜。

二是树标杆,做标准,让企业和产品成为行业翘楚,价值当然不同。

张仲景大厨房利用西峡特产香菇,推出新品类香菇酱。资源无法垄断,工艺也寻常,品类开创者如何享用蓝海市场,打造抵御模仿跟进者的防火墙?福来的办法是做标准。

经研究发现,仲景香菇酱每瓶含有300粒以上香菇和不下30种营养,于是,带着“标准”的价值诉求浮出水面:300粒香菇,21种营养,跟随者望而生叹。这个标准像“乐百氏二十七层”净化一样经典,后来者即便说“二十八层净化”也无济于事。

价值有时是从外部赋予的。

价值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就像一个人有内涵,还要有气质,从里到外让人喜爱才行。这就是包装、终端阵列和广告等,他们是从外部赋予品牌价值的。

消费者是从外向里感知品牌的,包装等要素要与产品价值的高度一致,要与目标对象的价值取向一致,还要彰显品类区隔,要么代表品类,要么与竞品差异。

第12篇

糖尿病是一个古老的疾病。公元前400年,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过“消渴证”这一病名。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的消渴篇对“三多”症状已有记载。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证患者的小便是甜的。其实,大约在公元前1550年之前,埃及人就曾经记录了这一种病,指出这种病的病人有多尿的现象,这个记载应该说是目前发现有关糖尿病最早的记录。

世界上最早诊治糖尿病并记录病案的医生是中国唐代名医王焘

王焘出身官宦世家,其祖父王是唐初杰出的宰相之一。王焘的父亲李敬直(皇帝赐姓李)是南平公主的驸马。有一次,王焘外出行医,走后不久,他的父亲病了,不仅口渴多饮,而且食量大增,身上长疖疮,久治无效,病情越来越重。家人把王焘找回来给他父亲治病,通过认真观察病情,查阅医书,发现甄立言《古今条验》一书中指出:“消渴病者小便似麸片甜”。于是王焘亲口尝其父小便,果然是甜的。故针对其父的消渴病制定了治疗方案,辅以调整饮食。由于治疗及时、准确,他父亲的病终于治好了。于是,王焘便把这些经验写在了《外台秘要》(公元752年)一书中,比10世纪阿拉伯医生阿维森纳的《医典》(约于公元1011-1013)中关于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的记载早了200多年。

西方医生最早以“多尿”来命名糖尿病

大约在公元2世纪,希腊人亚里士多德首先使用Diabetes来描述患者有多尿的现象。Diabetes为拉丁文,乃是多尿的意思,完全跟“甜”沾不上关系,而且以“多尿”为主征的疾病还有尿崩症。

据西方的记载称,古印度人早就注意到糖尿病患者的尿是甜的。多年之后,有位瑞士的医生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小便干了之后会有结晶,他把结晶拿去分析化验,发现原来这种结晶是糖。公元1675年,英国医生托马斯・威廉也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尿“其味如糖似蜜”,于是他在Diabetes的后面加上 mellitus,于是糖尿病的全名为Diabetes mellitus。“mellitus”是拉丁文,译成英文乃“honey”,意思是“蜂蜜”;因此,Diabetesmellitus既含多尿,又有“甜尿”的意思。然而,直至今日Diabetes这一词汇虽然是指“多尿症”,但往往仍然指的是糖尿病。

糖尿病还有别名――长卿病

在我国,糖尿病还有别名――长卿病。这是没有病案记载的早期病例。所谓“长卿”乃取自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字(司马长卿)。

关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在此按下不表,单说说“相如消渴,卓文君尝尿”的轶闻。

司马相如40岁时(约在公元前219年)曾得过一场病,这病来得蹊跷,饮食非但未减反而增多,同时还伴有多饮、多尿、身体倦怠无力,且日渐消瘦。卓文君十分着急。卓文君劝丈夫请医生诊治,但司马相如不以为然。一日,卓文君给司马相如洗内衣裤,偶然发现丈夫内裤上的尿渍处聚集了不少蚂蚁。蚂蚁喜食甜味,怎会喜欢腥尿味呢?慧心过人的卓文君觉得其中必有缘故,可能与相如多食、多饮、多尿和身体倦怠等异常现象有关。于是,她决定亲自尝一尝丈夫的尿液。一尝,果然发现丈夫的尿液竟有甜味。读过医书的卓文君,结合丈夫的症状和尿甘而不臊的特点,判定丈夫患了消渴病,随即请来当地名医诊断,果然诊断为消渴病。经过两年的治疗和她的精心照顾,多方调理,司马相如的病基本稳定。

司马相如是古代文坛的“大腕”,他名满天下,拥有众多“粉丝”,因此,他得的病也出了名。文人墨客只要患了“消渴证”,往往就说是患了“长卿病”。此外,古代糖尿病又称为“临邛渴”,那是因为卓文君私奔到司马相如的老家四川临邛(今邛崃市),并跟司马相如在临邛开了个小酒店“当垆卖酒”,故又有人把消渴证称做“临邛渴”。例如,诗人李商隐也曾患有糖尿病,他在诗中就有“嗟子久抱临邛渴,便欲因君问钓矶”之句。

相关文章